彬長地質災害
Ⅰ 陝西省地質勘查行業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一、地質勘查全行業隊伍情況
陝西是地質勘查隊伍大省。截止到2006年底,陝西屬地化地質勘查部門有省地礦局、西北有色地勘局、省煤田地質局、省核工業地質局等4個局級單位,下轄53個處級法人單位。中央直屬地質勘查單位有冶金西北局、建材陝西總隊、中化陝西地勘院、武警黃金第五支隊、西安地研所、核工業二○三所等6個單位。國有地質勘查單位仍為全省地質勘查主力。另外,具有地質勘查資質還有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煤礦、建設、水電、科教等行業單位及社會單位39個。全省地質勘查行業在職職工2.22萬人,較2005年2.26萬人有所減少。地質勘查從業人員1.12萬人,其中技術人員6362人(地學專業技術人員4803人,高級技術人員1415人,中級技術人員2332人),較2005年增長2.5%;工程勘察與施工從業人員2071人,較2005年下降0.4%;礦業開發從業人員799人,較2005年增長2%;其他產業從業人員5457人,較2005年下降3%;職工年平均勞動報酬1.71萬元,較2005年增長0.18萬元;離退休人員1.75萬人,人均年經費1.67萬元,較2005年均有一定程度增長。以上可以看出,由於地質人才接續匱乏,行業在職人員持續減少。但受礦業市場持續升溫影響,地質勘查、礦業開發從業人員增加,主要源於地勘單位內部工勘及其他產業人員的迴流。
全省81個單位具有地質勘查資質293項,其中最高為甲級資質的單位有47個,最高為乙級資質的單位有9個,最高為丙級資質的單位有25個。按資質級別分:甲級資質95個;乙級資質85個;丙級資質113個。按資質類別分:區域地質調查15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41個;固體礦產勘查65個;液體礦產勘查27個;氣體礦產勘查8個;地球物理勘查30個;地球化學勘查22個;遙感地質勘查7個;勘查工程施工50個;岩礦鑒定與岩礦測試26個;選冶加工試驗2個。與2005年71個地質勘查資質單位相比,2006年增加10個社會地質勘查單位,其中1個乙級勘查工程施工(鑽探)單位,4個為丙級固體礦產勘查單位,5個丙級勘查工程施工(鑽探)單位。
二、國有地勘單位經濟發展狀況
(一)人員基本情況
截至2006年底,全省國有地質勘查單位58個,具有地質勘查資質的單位42個。全省職工及離退休人員3.85萬人,其中:在職職工2.12萬人,離退休人員1.73萬人。全省年末地質勘查從業人員1.04萬人,其中技術人員6014人(包括地質專業技術人員4547人,高級技術人員1289人,中級技術人員2137人),工程勘察與施工從業人員1681人,礦業開發從業人員775人,其他產業從業人員5440人。在職人員人均年收入1.72萬元,離退休人員人均年收入1.68萬元。與2005年相比,在職職工減少674人,地質勘查從業人員增加150人,其他產業從業人員減少170人,工勘人員有所減少,礦產開發人員有所增加,人均年收入增加0.23萬元。
(二)基本經濟情況
全省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總資產35.95億元,其中生產性資產14.19億元,地質勘查專用儀器設備原值3.20億元,凈值1.70億元,總負債17.33億元,所有者權益18.62億元。以上指標比2005年均有較大幅度增長,總資產增長25%,生產性資產增長12.6%,地質設備原值增長17.6%,凈值增長21.4%,總負債增長27.2%。全省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總收入17.82億元,其中地勘業收入8.64億元,礦業權轉讓收入1.28億元,礦產開發收入2.98億元,工勘收入2.21億元,其他產業收入2.71億元。總支出15.59億元,其中地質找礦支出2.18億元。以上指標比2005年也有較大幅度增長,總收入增長44.29%,地勘業收入增長19.67%,礦業權轉讓收入從無增長到1.28億元,礦產開發收入增長159%,工勘收入增長2.31%,總支出增長29.92%,地質找礦支出增長45.33%,礦產開發支出增長112%。以上可以看出,受礦業市場升溫拉動,國有地質勘查單位地質勘查、礦產開發收支均有大幅增長,礦業權市場收益也大幅增加。
(三)從事公益性地質工作基本情況
2006年,省地礦局承擔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費1559萬元,礦產資源補償費項目費2430萬元。採用數字填圖新技術完成了略陽縣幅1:25萬區調修測,青藏高原1:100萬區域重力調查,西鄉縣1:5萬礦調等項目,在西鄉縣大河壩地區發現了鉛鋅、銅、鐵礦(點)多處,南鄭縣白玉地區發現銅礦化帶。關中盆地5000平方公里地下熱水資源調查評價。完成了陝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勘查項目中「榆溪河流域水源地勘查」、「禿尾河流域水源地勘查」、「府谷縣牆頭—黃甫川水源地勘查」等共11個水源地地下水勘查工作。為陝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設提供了可靠的水資源支撐。完成了「2006-2015年陝西省地質勘查規劃」、「陝西省地質勘查工作需求預測及重點選區研究」、「陝西省地質勘查多元化投資現狀趨勢及政策措施研究」等綜合研究工作。西北有色地勘局承擔國家公益性礦產地質調查項目12個,取得國家財政資金1252萬元,實際完成投入1509萬元。其中承擔國家地質大調查項目1個,完成預算資金122萬元;承擔中央財政補助項目2個,完成預算資金198萬元;承擔省級財政補助項目1個,完成預算資金75萬元;承擔國家資源補償費項目8個,完成預算資金1114萬元。省煤田地質局承擔中央礦產資源補償費140萬元小保當普查項目,中央財政補助地方費用100萬元彬長小庄煤層氣項目,地方財政268萬元陝北能源化工基地地下水勘查項目。省核工業地質局承擔國土資源部資源補償費礦產勘查項目、中國核工業地質局、陝西省財政補貼等鈾礦地質勘查項目共4項,完成了陝西省黃陵縣雙龍-南峪口地區鈾礦普查項目、陝西省關中地區一線兩帶氡子體測量、陝西省丹鳳三角區偉晶供給崗岩型鈾礦成礦規律研究、青海省柴達木盆地冷湖地區鈾礦評價等項目,實施經費502萬元。
(四)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工作基本情況
2006年,省地礦局從事商業性礦產勘查收入1612萬元。主要有靖邊縣紅墩界煤田勘查,圈定了5個煤層,分布穩定,為高-特高熱值的長焰煤或不粘煤。在鎮巴縣—下高川地區發現兩個錳礦化區,發現釩礦化帶5條,礦化帶長數十公里,厚數米。在鎮坪縣發現5條鉛鋅礦化帶,9條金銅礦化帶,均具有進一步工作價值。新疆西南天山國營馬廠地區新發現銅礦帶2條、圈定鐵錳礦帶2條、發現含金構造蝕變帶1條。已初步圈定銅礦(化)體4條,初步圈定鐵錳礦體3條,初步圈定金礦(化)體1條。新疆阿合齊地區的僧阿爾加爾新發現銅礦體一條,寬度4.6米,長大於100米,銅品位0.6%~1.5%。西北有色地勘局承擔商業性礦產地質勘查項目36個,完成投資8940萬元。其中局設地質項目25個,投入經費2336萬元(均在陝西南部實施);國內社會地質項目9個(分別在秦嶺、渭北、重慶實施),投入經費2921萬元;國內投資海外社會地質項目2個(分別在蒙古、幾內亞實施),經費投入3683萬元。省煤田地質局承擔地質勘查項目經費4623萬元,其中省投資公司217.76萬元,局投入資金511.76萬元,礦產勘查收入3893.51萬元。所開展的地質項目主要集中在省內,鑽探總進尺117864米。項目主要有:孟家灣西區普查、西灣露天(二期)勘探、隴縣煤炭資源綜合普查、千陽北部找煤、張家峁井田勘探、孟村井田勘探、大保當擴大勘探、文家坡井田勘探、亭南預留區勘探、青崗坪勘探等項目。省核工業地質局共開展煤、金、釩、鉬、錳、銅等各類商業性礦產勘查項目30多個,評價項目20多個,完成金額5800萬元。
(五)礦產開發基本情況
2006年,省地礦局礦產開發收入788萬元。西北有色地勘局重點礦山有4座,主要礦產品有鉛、鋅和黃金,已形成日采—選礦石1200噸、年采—選礦石40萬噸的生產能力。全年開發涉及部分加工處理礦石41.93萬噸,生產黃金333公斤;鉛精粉(金屬量)4524.27噸;鋅精粉(金屬量)18139.3噸,實現工業總產值4.265億元。省核工業地質局共有陝西省鳳縣龐家河金礦、陝西省華縣桃園鉬礦、陝西省西鄉縣石膏礦、內蒙中旗祥瑞金礦,年總收入4000萬元。省煤田地質局尚未參與礦產開發的投資。
(六)工程勘察施工及其他產業情況
2006年省地礦局承擔了陝北石油勘查施工,完成石油鑽探工作量15萬米;承擔了西安地鐵二號線試驗段張家堡車站基坑圍護工程、寶雞法門寺合十舍利塔主體塔基礎工程;完成了府谷縣武家莊高莊子新農村大口徑輻射井施工等多項水資源勘查和施工項目,水文水井鑽探工作量約1.5萬米;完成了延安市寶塔區王良寺經濟適用窯小區場地滑坡治理等多項地質災害勘查、評價、治理項目。西北有色地勘局完成工作量鑽探30餘萬米,施工領域包括石油鑽井、岩芯鑽探、岩土工勘,實現產值1.75億元,實現收入1.57億元。省核工業地質局完成陝西省內的包西鐵路通道大保當至子長段定測項目、西安市「引湑濟黑」調水工程可行性研究項目、江蘇省的台商大樓(蘇州台商開發CO.)項目、浙江省嘉興市明日明園項目等189 項,完成總產值2793萬元。省煤田地質局基本沒有承擔工程勘察項目。地勘單位從事的多種經營產業大多數規模較小,市場定位的不明確、管理經驗的欠缺,市場競爭力不足,沒有形成經濟增長點。
三、地勘單位改革優惠政策落實情況
1.地勘費基數
省財政廳都按月及時劃撥,各局也按規定將地勘費主要用於離退休人員費用、地質勘查工作和經常性費用支出等,保證了專款專用。
2.轉增國家資本金
按照規定探礦權價款需要轉增國家資本金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聯合審批,目前我省尚無審批一例。
3.貸款貼息
各地勘單位屬地化以來的用於地勘單位組織轉產、安排職工再就業方面的銀行貸款財政貼息申請,省財政按規定都給予了貼息。
4.稅收優惠
目前各屬地化地勘部門只有財政預算撥款不納稅,其他用於彌補經費不足的對外經營收入和為安置下崗職工創辦的企業收入均納稅,尤其在所得稅政策上尚未與事業單位同等對待。
5.下崗職工再就業優惠
省地礦局辦理了一部分下崗職工優惠證,其他局未辦理。但基本生活費仍由各單位自行發放。
6.離退休人員養老金
離退休人員由各局管理,費用來自地勘費。目前屬地化地勘單位均未改制為企業,因此未進入社會統籌,也無資金來源。
7.國有劃撥土地使用權處置
省政府已出台文件落實。
8.基本建設投資補助
2006年國家發改委有一定補助。
9.住房改革支出
由於無資金來源,與省屬單位一起均未實現貨幣化。
10.增加工資
已落實,與事業單位享受同等待遇。
11.基本醫療保險、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
各局機關已進醫保,其他人員因無資金來源尚未落實。
四、國有地勘單位「十一五」改革發展的設想
「十一五」期間,進一步落實國務院、省人民政府關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的方案和意見,按照事企分開的原則,積極推進我省國有地勘單位改革。我廳已建議省政府成立由省編辦、人事廳、國土資源廳、財政廳、發展改革委、勞動和社會保障廳、建設廳、政策研究室、四個省屬地勘單位組成的地質勘查單位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負責落實優惠政策,制訂改革方案,按照「補欠、剝離、改制、重組」思路,分步實施。
(一)補欠
採取措施,切實解決地勘單位「三金」、住房困難、基本建設經費不足、歷史債務等遺留問題。制定詳細的解決方案,落實責任,明確資金來源,為地勘單位改革創造條件。
(二)剝離
剝離離退休人員,經費切塊單列管理,由地勘單位代管或進入省直事業單位社會保障體系;剝離辦社會的職能,將地勘單位下屬學校、醫院等按屬地和歸口原則劃歸當地政府、部門管理。
(三)改制
改革現行事業單位管理體制,逐步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在人員管理上,以2006年年底為限,按照「老人老辦法,新人新政策」,原職工身份、職務、級別等全部進入檔案,離退休時按事業身份對待。新進人員由單位按企業方式自主聘用。在編制、經費管理上,以2006年切出離退休費用余額為基數,實行按原職工「退一減一」政策。經費包干,自負盈虧。改革後,地勘單位按照企業管理的要求,在人事管理上,原職工身份、職務、級別等全部進入檔案,實行崗位管理;在分配製度上,建立以崗位、績效和股權分配為主的工資分配製度,經營者逐步實行年薪制;在用工管理上,員工一律實行聘用制和勞動合同制。
(四)重組
初期,以局為單位,通過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整合資產,突出地質勘查、礦業開發、工程勘查等主業,利用現有資產設備、人才技術優勢和已取得的礦權,參與資源開發,進行企業化運作和管理。後期,適時組建陝西省地勘企業集團。
(陝西省國土資源廳地勘處)
Ⅱ 誰了解中煤第一勘探局煤層氣研究所的情況
關於公布煤炭工業第十三屆優質地質報告的通知
--------------------------------------------------------------------------------
時間:2007-9-5 14:09:00 閱讀1031次
各煤炭地質會員單位、各獲獎單位和個人: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煤炭工業第十三屆優質地質報告評選工作已於2007年5月經評審委員會最終評審通過,共評選出優質地質報告32件,優質專業報告64件,新發現資源類地質報告19項。評選結果已經在《中煤地質報》(6月4日)公示,在規定的公示期內沒有人提出異議。現予以正式公布。
一、綜合地質報告
序號 報 告 名 稱 承 擔 單 位 獲獎等級 主要完成人員
1 安徽省阜陽市口孜東井田煤炭勘探報告 安徽省煤田地質局勘察院 特 胡紹龍、朱文偉、周士榮、孫貴、徐其林、隨峰堂、邵軍戰
2 陝西省陝北侏羅紀煤田神北礦區紅柳井田勘探地質報告 陝西省煤田地質局194隊陝西省煤田地質局物測隊 特 岳正喜、郭維森、馮國富、何青、馬瑞平、侯宏奇、常宇飛
3 貴州省盤縣雨谷井田煤礦勘探地質報告 貴州省煤田地質局地質勘察研究院貴州省煤礦地質工程咨詢與地質環境監測中心 特 任文林、洪願進、陳建平、王健、熊孟輝、王樹華、陳康
4 遼寧省鐵法煤田大興井田煤層氣普查勘探地質報告 東北煤田地質局101勘探隊 特 於在春、王生輝、崔玉環、黃貴、李希彥、劉淑霞、練貴先
5 河南省焦作煤田趙固一井田勘探報告 河南省煤炭地質勘察研究院河南省煤田地質局物探測量隊河南省煤田地質局三隊 特 刁良勛、徐連利、孫錦屏、牛志剛、劉全民、劉傳喜、李元建、王海泉
6 山西省朔州市平朔礦區東露天礦田煤炭勘探地質報告 第一勘探局地質勘查院 第一勘探局一一九勘探隊 特 嚴建新、袁同星、李春蘭、張新發、張聚法、田秀榮、武建全
7 山東省巨野煤田鄆城井田勘探(精查)地質報告 山東煤炭地質工程勘察研究院山東省煤田地質局第二勘探隊 一 王付山 寧凡順、范士彥 姜明麗、郭劍萍 王克敏
8 內蒙古自治區阿巴嘎旗紅格爾勘查區煤炭勘探報告 河北省煤田地質局物測隊 一 郭增昌、武曉軍、朱廣彥、馮世民、李振生、孫義娟
9 甘肅省民勤縣紅沙崗礦區北井田煤炭勘探地質報告 甘肅省煤田地質局勘查院 一 李曉軍、馬國林、趙西蓉、張成功、張亞玲、劉繼東
10 江西省豐城市石上井田煤礦勘探地質報告 江西省煤田地質勘察研究院 一 姚嘉、鄭在邦、徐小明、王濤、江中樂、李文成、劉效賢
11 四川省攀枝花煤礦區大箐河煤礦區向鈄東翼深部地質普查報告 四川省煤田地質局一四一地質隊 一 陳述明、李正武、劉明富、梁紅勉、馮東、余傑
12 河南省永夏煤田薛湖井田勘探報告 河南省煤炭地質勘察研究院 一 貟三強、孫少平、徐連利、劉全民、李元建、郭海英
13 山東省金鄉煤田霄雲寺井田勘探報告 江蘇煤炭地質局二隊江蘇煤炭地質局物測隊 一 孟運平、周峰岩、馮建強、羊玉武、何黃生、郭滿嬌
14 陝西省黃隴侏紀煤田彬長礦區小庄井田勘測探地質報告 陝西省煤田地質局186隊 一 申小龍、成永康、呂廣羅、任秀娟、韋文奎、南武校
15 寧夏回族自治區寧東煤田積家井勘查區(中南部)煤炭詳查報告 陝西省煤田地質局185隊陝西省煤田地質局物測隊 一 雷少毅、姚建明、關汝青、侯飛龍、鄧魏、劉智昌
16 貴州省大方縣綠塘井田煤炭勘探報告 貴州省煤田地質局地質勘察研究院貴州省煤礦地質工程咨詢與地質環境監測中心 一 陳建平、舒萬柏、熊孟輝、吳慶柄、易同生、劉崇義
17 貴州省普安縣糯東井田煤礦勘探地質報告 貴州省煤田地質局地質勘察研究院貴州省煤礦地質工程咨詢與地質環境監測中心 一 任文林、洪願進、曹志德、曹細如、王樹華、熊煒
18 山東省巨野煤田正邦井田勘探報告 山東省煤田地質局第二勘探隊山東省煤田地質局物探測量隊 一 黃尊靈 張正修 路慶海 盧忠良 鍾 明 栗 潔
19 山西省沁水煤田潞安礦區高河井田勘探地質報告 山西省煤炭地質114勘查院 一 黃廣林、朱增良、蔡晉、石玲、郭天福、趙萬福
20 黑龍江省寶清縣朝陽勘查區煤炭勘探報告 黑龍江省煤田地質局110勘探隊 一 張桐華、姚淑榮、孟慶發、徐旭英、王力、程予廣
21 安徽省濉溪縣楊柳煤礦勘探地質報告 安徽省煤田地質局第三勘探隊 一 張文永、張家禮、蔡學斌、雲曉鳴、卜軍、左傳明
22 山西省寧武煤田朔南礦區麻家梁井田勘探地質報告 第一勘探局一七三勘探隊 一 薛少波、張玉峰、楊崗、宋博輦、馬繼勇、張春沛
23 新疆托克遜縣克爾鹼潘吉塔格煤礦詳查地質報告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煤田地質局156隊 一 黃健民、王正華、尹寶強、典陸波、毛明、雍曉艱
24 寧夏回族自治區寧東煤田鴛鴦湖礦區清水營井田勘探報告 寧夏煤田地質局 一 李新安、崔建忠、梁永平、郭天輝、張明、韓克喜
25 四川省古藺縣川南煤田古敘礦區岔角灘井田(南段)勘探地質報告 四川省煤田地質局一三五地質隊 二 蔣忠芳、高原、馬金龍、何國祥、胡春林
26 河南省禹州煤田泉店井田勘探報告 河南省煤炭地質勘察院 二 貟三強、孫少平、孫寶山、劉全民、李元建
27 青海省魚卡煤田東部煤炭地質詳查報告 青海煤炭地質勘察院 二 白生海、王雲合、田貴發、張勇祥、康耀芳、
28 安徽省淮北煤田臨渙礦區袁店井田煤炭勘探報告 安徽省煤田地質局第三勘探隊 二 徐勝平、劉玉昌、呂凡家、黃芳友、趙智勇
29 山東省陽谷—茌平煤田阿城鎮井田勘探(精查)地質報告 山東煤炭地質工程勘察研究院山東省煤田地質局第四勘探隊 二 范慶武 鮑懷偉、魯孟勝 黃春慧、姜明麗
30 陝西省黃隴侏羅紀煤田黃陵礦區二號井田勘探地質報告 陝西省煤田地質局194隊 二 何進軍、郭維森、趙岩、王艷麗、康永煥、梁秋利、楊占盈
31 福建省永定縣昌福山煤礦區中井田詳查(最終)地質報告 福建省121煤田地質勘探隊 二 鮑繼坤、陳泉霖、何仲秋、劉東輝、陳國美
32 貴州省普安縣泥堡勘探區煤礦普查地質報告 貴州省煤田地質局地質地質勘察研究院貴州省煤礦地質工程咨詢與地質環境監測中心 二 舒萬柏、陳康、吳慶炳、楊有龍、劉崇義
二、物探地質報告
序號 報 告 名 稱 承 擔 單 位 獲獎等級 主要完成人員
1 淮南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潘三礦西三采區三維地震勘探報告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 一 張興平、王宏進、汪洋、陳加林、李正越
2 寧夏鴛鴦湖礦區清水營井田地震勘探報告 陝西省煤田地質局物測隊 一 張奮軒、馮西會、王中鋒、朱芳香、楊永群、許德才、郭志斌
3 山東省岱庄生建煤礦湖西礦井一、五、六采區三維地震勘探報告 山東省煤田地質局物探測量隊 一 李麗萍、徐衍合、王松傑、范慶榮、周霄鵬、王真
4 內蒙古鄂托克前旗榆樹井井田三維地震勘探報告 江蘇煤炭地質局物測隊 一 吳守華、徐永清、周國興、徐小連、欒國廷、張艷娟
5 淮北礦業(集團)公司孫疃煤礦首采區三維地震勘探報告 安徽省煤田地質局物探測量隊 一 徐奭、趙顯宗、武磊彬、趙智勇、郭龍芳、史春玲
6 山西潞安環保能源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常村S5采區三維地震勘探 水文地質局物測隊 一 高俊良、段建華、宋長願、石君華、黃明恢、藺國華
7 淄博礦業集團公司濟(寧)北礦區唐口井田C區三維地震勘探報告 河北省煤田地質局物探隊 一 耿麗娟、殷全增、侯水平、牛小軍、李廣善、徐芳
8 晉城金駒實業有限公司趙庄2號井西一盤區三維地震勘探報告盒 河南省煤田地質局物探測量隊 一 劉衛、李樹東、陳雙華、張寧茹、蔡軍、鄧國成
9 潞安環保能源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常村煤礦S6采區三維地震勘探報告 山西省煤炭地質物探測繪院 一 張胤彬、楊雙安、李連英、張淑婷、賈建平、楊曉東
10 鐵法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大平煤礦水庫三維地震勘探報告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 一 牛鵬程、馬國東、斐文春、汪洋、王瑞傑、郭浩
11 寧夏回族自治區寧東煤田鴛鴦湖礦區紅柳井田二維地震勘探報告 第一勘探局物測隊 一 劉俊友、郭良紅、江德花、王利強、周新潮、張少恆
12 山西沁水盆地馬必區塊煤層氣二維地震勘探報告 山西山地物探技術有限公司 一 常鎖亮、索重輝、陳強、郝治國、王潤福、賈智鵬
13 陝北侏羅紀煤田神北礦區紅柳林井田磁法勘探報告 陝西省煤田地質局物測隊 一 劉江、王星明、郭棟、寇中平、馬福生、杜建輝、鍾建宇
14 南山集團柳海井田北部海域三維地震勘探報告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 一 侯慎建、孫升林、武喜尊、王玉海、王宏進、冷廣升
15 淮南礦業集團謝橋煤礦東二采區三維地震勘探報告 安徽省煤田地質局物探測量隊 二 陳昌武、劉海忠、王樹敏、王雲紅、王瑞芳
16 兗州煤業股份有限公司鮑店煤礦六采區三維地震勘探報告 陝西省煤田地質局物探測量隊 二 汶小剛、馮西會、楊永群、李倩秀、朱芳香
17 上海大屯煤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姚橋煤礦西九采區三維地震勘探報告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 二 程增慶、王瑞傑、王宏進、汪洋、王秀榮
18 平頂山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朝川礦戊一、四采區三維地震勘探報告 山東省煤田地質局物探測量隊 二 孫衛東 王 真、孫立新 張 莉、朱金華
19 晉城藍焰煤業股份有限公司成庄礦井四盤區北部三維地震勘探報告 山西省煤炭地質物探測繪院 二 韓少明、張胤彬、張淑婷、王建青、鄭民剛、亢紅霞
20 內蒙古自治區鄂克自治旗伊敏煤田五牧場勘探區西區三維地震勘探報告 東北煤田地質局物探測量隊 二 張群、辛思華、孔慶和、張文德、盧君實
21 扎賚諾爾煤業公司鐵北礦新一采區右三片、新二采區右一片地震、電法、水文地質綜合報告 黑龍江省煤田地質局物測隊 二 楊永波、王玉文、劉吉才、李又臣、於衛東、
22 大慶市東風地區地熱資源地震勘查成果報告 吉林省煤田地質物探公司 二 於雲舟、張作偉、李朝林、任日春、屈學賢、王文瑞
23 寧夏寧魯煤電有限責任公司任家莊煤礦首采區三維地震勘探報告 甘肅省煤田地質局綜合普查隊 二 劉克軍、尹俊青、王永奎、陳昌禮、邵同梅
24 陽煤(集團)一礦南條帶楊坡堰分區三維地震勘探報告 水文地質局物測隊 二 倪新輝、段建華、吳成遠、陳洪恩、趙廣玲
25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大南湖煤田一井田地震勘探報告 河北省煤田物探隊 二 耿麗娟、殷全增、侯水平、徐芳、吳淑媛
26 江蘇省無錫市石塘灣果岸地裂縫區三維地震勘探報告 江蘇煤炭地質物測隊 二 吳加和、潘樹仁、沈驥千、陳紅萍、曹茂春
27 河南神火集團有限公司泉店井田首采區三維地震勘探報告 河南省煤田地質局物探測量隊 二 劉紹偉、馬學明、賈運巧、劉衛、蔡軍
28 安徽恆源煤電有限公司深部(II63、II61采區)瞬變電磁勘探報告 河南省煤田地質局物探測量隊 二 周韜、周建雄、張運霞、張開元、滿立新
29 山東省寧汶煤田義能井田初期采區三維地震勘探報告 山東省煤田地質局物探測量隊 二 李麗萍 范慶榮、田思清 劉永川、栗 潔
30 山西焦煤集團有限公司屯蘭礦南三采區三維地震勘探報告 山西省煤炭地質物探測繪院 二 劉海平、張胤彬、楊雙安、張淑婷、楊曉東
31 老虎頭煤礦南留庄井四采區水文電法勘探報告 安徽省煤田地質局物探測量隊 二 方含珍、鄧朱根、趙雪峰、梁太木、曹峰
32 鐵法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大明煤礦—410水平東翼采區三維地震勘探報告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 二 田雪豐、李正越、王玉海、郭浩、婁建
33 上海大屯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孔庄煤礦中深部三維地震勘探報告 山東省煤田地質局物探測量隊 二 蔣賢東 徐海榮、栗 潔 許崇寶、王寶貴
34 陽泉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開元礦二水平東翼三維地震勘探報告 第一勘探局物測隊 二 徐愛軍、武學明、周新潮、陳貴紅、楊崇斌
35 兗州煤業股份有限公司濟寧二號煤礦十一采區三維地震勘探報告 河北省煤田地質局物探測量隊 二 耿麗娟、郭彥民、劉丕哲、丁華、劉曉紅
36 濟寧二號煤礦六采區三維地震勘探報告 江蘇煤炭地質局物測隊 二 程怡、李德華、岳洪波、張玉良、邱蘇
37 陝西彬長礦區大佛寺礦首采區三維地震勘探報告 陝西省煤田地質局物測隊 二 馮西會、李米田、王中鋒、朱芳香、王偉、張奮軒、楊永群
38 河南省正龍煤業有限公司城郊礦南三、南五采區三維地震勘探報告 河南省煤田地質局物探測量隊 二 劉衛、朱英麗、侯懿、賈運巧、張新紅
39 安徽省阜陽市口孜東先期開采塊段三維地震勘探報告 安徽省煤田地質局物探測量隊 二 王雲、郭磊、徐亞兵、桂杉、張安徽
40 山東省陽谷—茌平煤田黑虎廟井田初期采區三維地震勘探報告 山東省煤田地質局物探測量隊 二 范慶榮 王書軍、田思清 張 宏、王 真
41 陽泉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新景礦蘆南二區三維地震勘探報告 黑龍江省煤田地質物測隊 二 戚廣龍、於衛東、曲延林、屈紹忠
三、水文、工程、環境、測量及其它地質報告
序號 報 告 名 稱 承 擔 單 位 獲獎等級 主要完成人員
1 兗濟滕礦區環境地質調查與評價 山東煤炭地質工程勘察研究院中國礦業大學 一 魯孟勝 姜明麗、張心彬 范士彥、郝啟勇、隋建紅
2 甘肅省大通河鐵城水電站工程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甘肅省煤田地質局勘察院 一 張子祥、馬國哲、劉繼東、馬國林、張成功、沈樹龍
3 二連浩特—廣州國家高速公路湖南境永州至藍山(湘粵界)段工程地質勘察報告 西安煤航遙感信息有限責任公司 一 王飛躍、趙小峰、劉春華、王濤、王喜英、劉江
4 天津市寧河北水源地應急開發工程岩溶地下水開發利用對周邊環境影響評價報告 水文地質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查院 一 孫玉臣、沈智慧、白喜慶、張立才、李連娟、李曦濱
5 邯鄲市主城區總體規劃階段工程地質勘察及用地評定分析 水文地質局第一水文地質隊 一 翟立娟、盧世威、許霞、吳愛新、馬秀芬、唐燕波
6 山西省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局高層住宅樓土岩土工程勘察報告(詳勘階段) 山西省煤炭地質物探測繪院 一 趙學兵、郭振全、劉志成、任斗金、楊伍喜、趙振江
7 四川省達州市達縣橋灣鄉倒虹村滑坡工程地質勘察報告 四川省煤田地質局一三七地質隊 一 陳照雄、張顯偉、王澤均、劉尚武、李小君、馮秩群
8 山西省沁水縣鑫海能源有限責任公司鄭庄礦區航空地質填圖報告 山西省煤炭地質物探測繪院 一 任斗金、文紅偉、劉建軍、鄭啟孝、陳慧林、吳揚雲
9 山東省淄博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唐口煤礦建井地質報告 山東省煤田地質局物探測量隊 一 王淑霞 聶文志、許崇寶 林 寧、劉正風 劉冬梅
10 邯鄲市煤層氣資源評價報告 第一勘探局地質勘查院 一 袁同星、陳春琳、劉占勇、龔漢紅、劉向陽、郭岩
11 華亭中煤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甲醇廠岩土工程勘察報告 甘肅隴原地質勘察工程公司平涼分公司 二 李奇峰、王育正、王祖德、王月強、王志鴻
12 重慶市三峽庫區三期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應急搶險緊急實施II類項目開縣豐樂鎮井泉滑坡可行性研究階段勘查報告 重慶煤田地質研究所 二 李大華、楊明顯、廖雲平、向曉軍、李德萬
13 河南省伊川縣奮進煤礦黃村分礦注漿堵水工程竣工報告 江蘇煤炭地質局二隊 二 劉鐵林、邱增果、曹增法、唐岳明、施立虎
14 河北省邯鄲市地熱資源調查評價報告 第一勘探局地質勘查院 二 袁同星、龔漢宏、劉向陽、劉占勇、郭岩
15 重慶市三峽庫區三期地質災害II類應急搶險項目開縣豐樂鎮李家坪滑坡下滑體可研階段工程地質勘查 華盛水文地質勘察工程公司 二 傅耀軍、楊光輝、王學峰、萬雪林、王春明
16 禹州至登封高速公路采空區工程地質勘察綜合報告 豫中地質勘察工程公司鄭州基礎分公司 二 康文獻、張先哲、汪源典、劉紹偉、康鴻文
17 京滬高速鐵路韓台煤田段采空影響評價報告 山東煤炭地質工程勘察研究院 二 范士彥 林樹傑、於付國 謝 波、姜明麗
18 襄垣縣古韓鎮大黃庄村房屋裂縫與周邊煤礦採煤沉陷關系勘查報告 山西省煤炭地質水文勘查研究院 二 李敬宇、田衛東、劉君、李樹林、王志康
19 新汶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趙官礦井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報告 山東省煤田地質局第三勘探隊 二 湯振清 孫文潔、劉松良 吳紹清、賈繼旺
20 羅家寨氣田內部集輸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四川省煤田地質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 二 肖建新、周建中、劉忠敏、黎冬林、白紹羅
21 國道318線川藏公路拉納山隧道、拉納山出口左側不穩定鈄坡及地希弄中橋工程地質詳勘報告 四川省煤田地質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 二 冉茂雲、徐德明、謝尚斌、賈建超、李茂竹
22 青(島)紅(其拉甫)國家重點干線公路魯冀到邯鄲高速公路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查院 二 孫佔起、白喜慶、石少州、張立才、李本軍
23 黑龍江省煤炭資源分布圖 黑龍江省煤炭工業管理局黑龍江省煤田地質勘察設計研究院 二 尹德順、顧嬌楊、曲延林、熊雲飛、倪萍
四、新發現資源類地質報告
序號 報 告 名 稱 儲量(萬噸) 提 交 單 位 主要完成 人員
1 陝西省黃隴侏羅紀煤田麟游北部勘查區詳查地質報告 135000 陝西省煤田地質局186隊陝西省煤田地質局物測隊 王雙明、王國柱、李智學、崔忠省、王興、田善學、王中鋒、申小龍、劉瑞安
2 貴州省清鎮市新店西勘查區煤炭普查地質報告 32660 貴州省煤田地質局地質勘察研究院貴州省煤礦地質工程咨詢與地質環境監測中心 楊通保、舒萬柏、趙福平、楊淑萍、張傑、吳亞榮、梁建庄
3 貴州省大方縣小屯勘查區煤礦普查地質報告 62929 貴州省煤田地質局地質勘察研究院貴州省煤礦地質工程咨詢與地質環境監測中心 趙福平、楊通保、舒萬柏、吳亞榮、雷正均、唐顯貴、梁建庄
4 貴州省畢節市岔河勘查區煤礦普查地質報告 92677 貴州省煤田地質局地質勘察研究院貴州省煤礦地質工程咨詢與地質環境監測中心 楊通保、舒萬柏、陳名學、趙福平、吳亞榮、楊淑萍、梁建庄
5 貴州省金沙縣龍鳳井田煤炭勘探 67000 山東省煤田地質局 劉繼東 單松煒 謝 波、顏丙宏、韓緒山、滕子君、魯 楠
6 山東省陽谷—茌平煤田阿城鎮井田勘探 28000 山東省煤田地質局 李獻水 李海元、鄭良村 吳欽寶、范慶武、鮑懷偉、劉振亭
7 山西省晉城市沁水煤田東大井田3號煤層勘探地質報告 88000 山西省煤炭地質114勘察院 王國龍、琚海鷗、孫際青、蔡晉、郭天福、張江平、李延輝
8 山西省沁水煤田沁水縣鑫海能源有限公司鄭庄井田3號煤層勘探地質報告 36800 山西省煤炭地質114勘察院 李廣宏、劉國生、蔡晉、孫際青、黃廣林、李延輝、琚海鷗
9 青海省大柴旦行委老高泉北露天煤礦外圍勘探報告 4777 青海煤炭地質局105隊 劉天績、文懷軍、趙國德、蔡玉良、毛曉勇、李永紅、翁彥良
10 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前旗新上海廟地區煤炭資源預查地質報告 726646 寧夏煤田地質局 顧建寧、李萬壽、盧建國、於新芳、鄭國敏、孫志鵬、李志興
11 內蒙古自治區大雁煤田西區預查地質報告 81116 黑龍江省煤田地質局物測隊大雁煤業有限責任公司 孟憲民、戚廣龍、許文軍、陳殿海、屈紹忠、劉迪新、朱彥武
12 安徽省蒙城縣趙集勘查區煤炭普查地質報告 31500 安徽省煤田地質局第三勘探隊 張文永、程勇國、徐勝平、馮春平、卜軍、唐成光、呂凡家
13 安徽省蒙城縣邵於庄井田煤炭普查地質報告 12187 安徽省煤田地質局第三勘探隊 王頂立、葛靈生、劉春、張錚、蔡學斌、程勇國、黃芳友
14 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前旗榆樹井井田煤炭勘探報告 34563 第一勘探局地質勘查院 黃維清、王遂正、王興華、劉向陽、李洪、吳守華、張新生
15 吉林省長春市雙陽煤田朱家街礦區詳查報告 8142 吉林省煤田地質203勘探公司 李亞文、俞青山、陳金平、王洪力、王敏吉、魏喜文、毛寶安
16 內蒙古自治區阿巴嘎旗紅格爾勘查區煤炭勘探報告 64316 河北省煤田地質局物探隊 郭增昌、武曉軍、朱廣彥、馮世民、李振生、孫義娟
17 青海省魚卡煤田東部煤炭地質詳查報告 32290 青海煤炭地質勘察院 郭晉寧、王青平、白生海、王雲和、田貴發、張勇祥、陳玉香
18 青海省魚卡煤田尕秀西段煤炭詳查報告 28692 青海煤炭地質勘察院 白生海、王雲和、潘語錄、鞠崎、張占賢、餘存蓮、方萬武
19 山東陽谷—茌平煤田黑虎廟井田勘探 28035.2 山東省煤田地質局 武旭仁 趙廣金、牛連雨 王懷洪黃春慧 范慶榮、江明根
Ⅲ 鄂爾多斯盆地
1.石炭—二疊系煤層
鄂爾多斯盆地晚古生代煤層主要分布於石炭系太原組及二疊系山西組。煤層總厚以北厚南薄為特徵。西北部烏海及東北部府谷煤層累計厚度達20~35 m,柳林—神木一帶厚度在10~20 m,而南部銅川等地煤層總厚度僅5 m左右(圖3-7)。
太原組各煤岩系形成於廣闊的濱海平原區,在成煤過程中形成了廣覆型富煤區。但是,由於各處古構造、古環境及同沉積構造的差異,導致了各地煤層富集程度的差別(表3-13)。盆地內石炭系太原組含煤層數較少,煤層厚度薄。該組共含煤5~12層,可採煤最大累厚度達36.50 m,含煤系數平均17.51%,最高達38.20%,其中僅10號煤(陝西俗稱「丈八煤」),是全區分布最穩定的主採煤層。
圖3-6 柴達木盆地及祁連地區侏羅系煤層等厚線圖
圖3-7 鄂爾多斯盆地石炭—二疊系煤層等厚線圖
10號煤層產於第二岩性段I旋迴的上部,在北部府谷、保德一帶厚0~20 m。在平面上10號煤層常與同期砂體過渡,被分為2~3個分層。由於砂體的影響,厚度變化較大。保德以南至宜川—富縣以北的中部區,含煤3~5層,一般可採煤1層,最厚12 m左右,含煤系數平均為10.35%,最厚15 m。吳堡礦區以南至韓城一帶的廣大地區,該煤層分布連續,厚度變化較小,含煤3~7層,一般厚度為4~8 m,最大12.42 m,含煤系數平均為7.0%,多以單層產出,局部有分叉現象(圖3-8)。在盆地南緣地區,10號煤層厚度變化較大,其中澄合礦區厚度為0~4.05 m,並常有大面積缺失。蒲白礦區至銅川一帶,煤層分布基本穩定,但厚度變化亦大,一般厚1~3 m,個別地段可達20.73 m,常有變薄、尖滅的現象,且厚度變化受沉積時基底古地形和同沉積坳陷作用的控制明顯,在古地形低凹處和同沉積作用較強的地段煤層沉積厚度大,在古地形凸起處和相對隆起處煤層變薄甚至尖滅。
表3-13 鄂爾多斯盆地太原組含煤情況一覽表
圖3-8 鄂爾多斯盆地吳堡地區太原組10煤層分叉現象
從表3-13可以看出,北部含煤性最好,是煤層的富煤區。由北向南,由東向西有逐漸變差的趨勢。區內大約在東經108°30′以東,是太原組可採煤層的分布區。富煤區則分布在銅川—延安—靖邊以東的廣大地區,以西為薄煤區。由東向西隨著逐漸靠近108°線的中央隆起區,煤層層數減少,煤層發生變薄或尖滅。
鄂爾多斯盆地下二疊統山西組煤層主要發育於盆地的西緣、北部及東部,含煤2~5層,其中4號煤為主要可採煤層。在烏海至橫山堡一帶煤層累計厚度一般大於12 m,含煤系數在8.1%~10.4%;陝西北部地區累計煤層厚度可達10 m,其中府谷地區厚0~13.13 m,吳堡一帶一般厚1.6~5 m,含煤系數在1.8%~38.2%;河東煤田一般為6 m左右,其中北部煤厚度可達16 m,含煤系數5.6~32.3%;南部韓城一帶厚0.18~9.25 m,一般厚1~5 m,含煤系數在0~17.3%(表3-14)。煤層厚度變化總體上表現為,東西向中間薄兩側厚,南北向南部薄北部厚。由韓城礦區中部向西至銅川逐漸變薄至不可采甚至尖滅,為零星分布的薄透鏡體,其餘均為局部可採煤層,大部分地區為透鏡狀或煤線,大致在榆林—延川—合陽一線以西本組煤層基本沒有發育;在南緣的渭北地區,由合陽至銅川一帶,仍有零星分布的透鏡狀薄煤或煤線,一般不可采。
表3-14 鄂爾多斯盆地下二疊統山西組含煤情況
2.三疊系瓦窯堡組煤層
上三疊統延長組、瓦窯堡組煤層僅在子長、志丹及洛川為中心的小范圍地區含煤。含煤最多可達32層,其中Ⅴ號煤為主要可採煤層。Ⅰ~Ⅳ號煤層厚度多在0.5 m以下,一般不可采,僅在局部地段可達0.6~0.8 m,極個別點厚度達1 m左右,其他煤層均為0.1~0.3 m左右的煤線。總含煤系數0.2%~1.9%。V號煤層發育在第4岩性段頂部,緊靠第5段之底油頁岩層之下,一般為單層產出,有時分叉為兩層。在第4段保存完整的地區,V號煤層均有分布,其厚度為0.2~2.95 m,呈層狀,為復雜或較復雜結構的煤層,含夾矸2~4層。分布連續的富煤區在子長—安塞間,其外為斷續分布的小面積可采區,煤層厚度及含煤系數均由富煤中心向四周逐漸變小(圖3-9)。
3.侏羅系延安組煤層
下、中侏羅統延安組是本盆地主要含煤地層,該組煤層層數多,總厚度大。盆地北部的杭錦旗、烏審及東勝的地區煤層總厚度一般為10~30 m,盆地西部馬家灘、鹽池至環縣及華亭地區煤層厚度多大於20 m,往南及往東煤層層數減少,厚度逐漸變薄。黃陵、延長至神木一線煤層尖滅(圖3-10)。各區含煤特徵如下。
在陝北侏羅紀煤田含煤多達27層,主可採煤層為3號、4號、8號和9號,局部可採煤層如2號、5號、7號煤層,1號和6號煤為零星可採煤層(表3-15)。各煤層基本產於4個岩性段的中部,每個煤層分別位於各段中級旋迴的頂部(圖3-11)。煤層厚度、間距、結構及穩定性以第3段含煤性為最好,含煤系數7.37%~12.7%,其次是第1段,含煤系數5%~8%。全組總含煤系數0.2%~0.9%,由東南邊緣向北西含煤系數逐漸增加。
侏羅系3號煤層是陝北侏羅紀煤田最發育的煤層,分布廣,連續性好,厚度大而穩定,一般厚3~5 m,最厚達12 m之多。由東北端的府谷至西部定邊,整個煤田幾乎都有3號煤層分布,尤以榆林、神木地區發育好,其可采面積約2萬 km2。富煤帶呈北東向帶狀分布,厚度中心位於榆溪河上游及榆溪河—禿尾河之間。煤層厚度變化的總趨勢由東南向北西逐漸增厚。由於成煤後直羅組河道的強烈沖刷,沿禿尾河形成一個北西向的薄煤區或缺失區,使3號煤的連續性遭到破壞。延邊以西至安邊一帶是煤層的變薄區,厚1~3 m。定邊一帶仍是3號煤的穩定分布區,厚3~5 m左右。
圖3-9 鄂爾多斯盆地三疊系瓦窯堡組煤厚等值線及可採煤層系數等值線圖
南部黃隴侏羅紀煤田中,3號煤基本沒有發育,僅在彬長礦區的局部地段見有透鏡狀薄煤或煤線。
4號煤層:產於第3岩性段旋迴的上部,主要分布於陝北侏羅紀煤田的東北段榆林以北的地區,亦是榆、神、府地區的主要可採煤層。榆林附近及其以南的地區多不可采。可采區內為厚度穩定、連續性好的中厚煤層,一般厚1.3~3.5 m,最厚達5.19 m。總的分布特點是由東南邊緣向北西逐漸增厚,厚度中心位於紅鹼淖一帶,呈北東向分布。該煤層在定邊地區為局部可採煤層,在黃隴煤田一般沒有發育,僅在彬長礦區可見零星分布的透鏡狀煤層。
圖3-10 鄂爾多斯盆地侏羅系煤厚分布圖
8號煤層:產於第1岩性段Ⅰ旋迴之頂部,寶塔山砂岩K標志層之上,與其下9號煤為同一煤組的兩個分層,二者常有分叉合並現象,是延安組中分布最廣的煤層之一,在陝北侏羅紀煤田中主要分布在榆溪河東北部和定邊一帶,其間為薄煤區或煤線,總的分布趨勢是由西南的榆溪河向東北逐漸增厚,厚度中心位於禿尾河上游紅鹼淖一帶,厚0.83~6.60 m。在黃隴侏羅紀煤田中該煤層為惟一主可採煤層,分布穩定、厚度大。主要分布在店頭、焦坪、彬長及阡隴幾個成煤盆地中,為該區的主要工業煤層,厚0~34 m,一般厚2~8 m。在盆地中由邊緣向中心逐漸增厚,由於該煤田中古隆起、同期河道及後期河道發育,往往破壞了該煤層的連續性,形成一個孤立的煤盆地,或在盆地中形成幾個富煤帶。
9號煤層:可采區主要分布在陝北侏羅紀煤田中,其展布和變化特點與8 號煤相似,亦是神府地區的主採煤層。在黃隴煤田中,局部地段僅是8號煤的一個分層,大部分地區沒有發育。
圖3-11 鄂爾多斯盆地安口礦區侏羅系主採煤層煤岩柱狀圖
甘肅華亭礦區5個煤層組含煤7層,主可採煤層為5號煤層,其平均厚度為46.51 m,局部可採煤層如2~2號煤層、2~3號煤層、3號煤層及4號煤層(表3-15),含煤系數5%。
寧夏汝箕溝礦區含煤地層共含煤11層,可采及局部可采者7層。可採煤層總厚度為22.95~45.38 m。5~2煤層為主要可采層、4~2煤次之,余為局部可採煤層。煤層結構多為復雜型,煤層間距變化大,為7~53 m之間。煤層總厚在達峰溝最大達34.02 m,至衛東和大嶺井田減薄至22.95~24.63 m,含煤系數為9%~13%,至立新井田煤系減薄為160 m,煤層分叉,厚度減薄到20.63 m,至北段和南段煤系厚僅30 m,煤層總厚度只有2.3~2.9 m,下部煤層已逐漸尖滅(表3-15)。
表3-15 鄂爾多斯盆地侏羅系煤層情況一覽表
從上述各主要煤層厚煤帶分布的特點可以看出:盆地西北地區煤層厚度相對較大、含煤性較好;盆地南部、東部含煤性變差,煤系厚度逐漸變小,煤層層數減少,厚度變薄;大理河以南,葫蘆河以北,吳旗以東地區無煤沉積。
Ⅳ 胡家河煤礦什麼時候投產
2009年6月30日,彬長礦區開發建設公司胡家河煤礦奠基儀式在陝西省長武縣內舉行。
胡家河煤容礦是陝西煤業化工集團彬長公司投資建設的第二座大型現代化礦井項目,計劃建設規模1100萬噸/年,先期按500萬噸/年建設,服務年限為70年。先期總投資26億元,建設工期41個月。據了解,胡家河煤礦地質儲量8億噸,可采儲量5億噸,煤層最大厚度26.2米,平均厚度14.49米,屬低中灰、低硫、高熱值優質動力煤。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國家已對胡家河井田進行了詳查,彬長公司成立後,先後進行了預可研、儲量備案,並完成了環保、水保、地質災害、安全預評價及礦區范圍劃定等工作。目前,各項開工前准備工作基本就緒。
據悉,該礦井建成後,每年將對當地貢獻20億元以上的GDP增量,提供1000人的就業機會,同時可帶動周邊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特別是對加快彬長礦區能源基地的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積極作用。
Ⅳ 煤炭開發中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
西北地區煤炭開采區主要分布在黃土高原的陝西韓城—銅川—彬長—黃陵等渭北煤田區、陝西神府及內蒙古東勝煤田區,甘肅平涼華亭、阿干鎮、窯街煤田區,寧夏靈武、石嘴山、石炭井煤田區,內蒙古烏達、海勃灣、包頭石拐煤田區,新疆的烏魯木齊、哈密三道嶺煤田區等。
總體而言,西北地區煤礦開采引發的環境地質問題十分嚴重,是所有礦產工業類型中礦山環境地質問題最為嚴重的一種類型。地下開采和露天開采對礦區地質環境影響方式和程度不同,以地下採煤導致的環境地質問題最為嚴重。西北地區煤礦以地下開采為主,其產量約占煤炭產量的96%,主要環境地質問題見表3-7。煤礦開採的環境地質問題示意圖見圖3-3。
表3-7 煤炭開採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
圖3-3 煤礦開采環境地質問題示意圖
露頭煤及淺部煤層採用露天開采,改變了原有的地形地貌:高陡邊坡誘發滑坡(①),外排土矸場占壓土地(②),廢渣堆積溝坡上,暴雨誘發形成滑坡(①)和泥石流(③)地質災害。煤層采空區(④、⑤)上方地裂縫(⑥)會造成建築物開裂、農田被毀,稍深部煤層采空區上方發生地面塌陷(⑦),耕地被毀,村莊搬遷。煤矸石堆積占壓土地的同時,矸石山粉塵及自燃(⑧)產生的有毒有害氣體、風井排出的沼氣、二氧化碳等污染大氣環境(⑨),危及人類健康。露天礦排矸場及煤矸石淋溶水造成地表水土(⑩)及農作物污染,下滲造成地下水及岩溶水污染(
3.4.2.1 煤矸石壓占土地
煤矸石是採煤和選煤過程中的廢棄物,通常占煤礦產量的12%~20%,是煤礦最主要的固體廢棄物,主要危害是堆積壓占土地破壞植被。陝西黃陵店頭地處黃土高原地帶,小流域地區的森林植被良好,但是部分煤礦排放的煤矸石堆積在山坡上,壓佔了生長良好的雜木林。陝西韓城下峪口黃河灘濕地蘆葦茂密,生態環境良好,但是該礦排放的煤矸石填灘造地,破壞了黃河濕地生態資源與環境。
3.4.2.2 對水資源的影響
產於鄂爾多斯盆地周邊的石炭-二疊系中的煤田,其下部是奧陶系石灰岩,上部為侏羅系砂泥岩,屬乾旱盆地嚴重缺水地區。礦井疏干排水導致地下水均衡系統破壞,地表水水量減少,地下水位下降。煤礦酸性及高礦化度的井水造成地下水污染,加劇了水資源危機。新疆烏魯木齊市六道灣煤礦煤系地層傾角67°~78°,開采後形成自上而下的采空區塌陷和裂縫帶,造成水資源流失的環境破壞。煤炭資源大面積連續開采,造成了難以恢復的地下水破壞,同時導致地表河流流量銳減,生態環境破壞。1997年以來,陝西神府煤田開發區的不少河流斷流,如2000年窟野河斷流75d,2001年斷流106d。由於煤礦采空區裂縫遍布,最寬達2m多,局部地區地面下降2~3m,導致原流量達7344m3/d的雙溝河已完全乾枯,26.67ha水田變為旱地,楊樹等植被大片枯死。
3.4.2.3 崩塌、滑坡、泥石流
露天礦山高陡邊坡開挖或堆積在斜坡體上的采礦廢渣因暴雨、地面塌陷、地裂縫等原因引發崩塌、滑坡。煤礦區滑坡主要發生在露天礦、黃土高原以及山地礦山。如新疆哈密三道嶺露天煤礦1967、1983 和1999年先後三次發生較大規模的滑坡,造成礦區運輸中斷,直接經濟損失上百萬元。內蒙古包頭石拐礦區由於採煤使地下采空區面積增大,近幾年滑坡活動加劇,目前滑坡體東西長100~370m,南北寬600餘m,面積約16×104m2,體積約400×104m3。從1979年至今已毀壞民房及其他建築物達5000m2,堵塞了通往五當召旅遊點的道路600m,造成經濟損失約400萬元。紅旗山出現了多組東西向寬約0.1~1.5m、南北走向長約100~300m的地裂縫,危及山腳下677戶1947人的生命財產安全。
陝西韓城象山煤礦因地下採煤及渠道滲水等原因,引起山體蠕滑,直接威脅坑口電廠——韓城電廠主廠房的安全,為此付出了上億元的防治費用。陝西彬縣百子溝煤礦地下採煤采空區上方岩層垮落、下沉,使地表斜坡失去平衡導致1995年7月6日的黃土滑坡,滑距約30m,180×104m3土方量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滑坡將礦部三座大樓整體向前推移5~7m,樓房牆壁出現裂縫,地板鼓起,地基被毀。由於事先的預報准確,所幸無人員傷亡。1991年8月9日,陝西銅川金華山煤礦西側黃土塬邊由於地下採煤引起崩塌、滑坡,土方量達1050×104m3,將坡腳處的西龍村埋沒,大片良田被毀,損失巨大。
陝西銅川焦坪、王石凹、李家塔、金華山、桃園等煤礦均發生過嚴重的滑坡,銅川礦區有中等以上規模滑坡1000多處,銅川市區有154處,崩塌體361處。陝蒙神府—東勝礦區地處乾旱半乾旱地帶,植被覆蓋率低,土壤風蝕、水蝕交錯,岩層結構疏鬆,易風化,自然災害頻繁,生態環境十分脆弱。20世紀80年代以來煤田大面積開采,采礦廢石及排土亂堆亂放,沿山坡開挖加大了地面坡度。礦區人為泥石流均分布在河道兩側,泥石流直接注入河床,使河床過水斷面縮小,行洪能力降低,即使中等水深洪水,也能造成很大災害。1989年7月21日,礦區上游突降暴雨,3h降雨120mm,在烏蘭木倫河形成含沙量高達1360kg/m3的泥石流,淤平坑井11處和露天礦坑9處,其中馬家塔露天礦被淹沒,泥沙淤積15×104m3,沖毀兩岸礦堤1870m、水澆地600畝、路基擋牆60m,導致鐵軌懸空,中斷行車一月之久,經濟損失2000多萬元。
3.4.2.4 地面塌陷和地裂縫
地下開采形成的地面塌陷、地裂縫造成耕地破壞、公路塌陷、鐵軌扭曲、建築物裂縫,以及窪地積水沿裂隙下滲引發礦井透水等事故。在乾旱地區由於地表水系受到破壞,導致礦區生產、生活以及農業用水發生困難。同時,還可誘發山體開裂形成滑坡。
地面塌陷和地裂縫在大中型地下開採的煤礦區最為普遍,災害也最為嚴重。如新疆的六道灣煤礦,甘肅的華亭、窯街、阿干鎮、王家山等煤礦,寧夏的石嘴山、石炭井煤礦和陝西的渭北韓城—銅川以及神府—東勝煤田礦區。
調查資料表明,在579座各種類型的礦山中,有115座礦山存在地面塌陷,塌陷面積達20236km2。其中非煤礦山10座,僅佔8.70%;而煤礦山有105座,占塌陷礦山的91.30%。根據塌陷面積及嚴重程度,大於10km2的極差級別礦山8座,佔8%;1~10km2差級別礦山 37座,占 35%;0.1~1km2中等級別礦山 37座,占 35%;小於0.1km2較好級別礦山23座,佔22%。
煤礦區的地面塌陷最為嚴重,這是因為煤層厚度較金屬礦體穩定,分布范圍大,煤層產狀較平緩,採煤形成的采空區較金屬礦山要大得多,並且上覆岩層多為松軟的頁岩、粉砂岩及泥質岩層。煤礦地面塌陷和地裂縫的范圍及深度與採煤方法、工作面開采面積、采區回採率以及煤層產狀等多種因素有關。一般而言,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條件下,充分采動(用長壁工作面全部垮落法採煤時)比非充分采動(條帶部分冒落法採煤)引起的地面塌陷影響范圍及深度要大。而煤層采厚越大,傾角越小,埋深愈淺,開采面積越大,地面塌陷、裂縫影響范圍及深度也越大。地表最大下沉量W可用公式估算:W=qMcosα。
式中:q為下沉系數,全部冒落採煤法 q=0.70~0.90,條帶部分冒落採煤法 q=0.02~0.30;M為煤層法線厚度;α為煤層傾角。
當采深與采厚之比小於20時,地表常發生劇烈變形,此比值大到一定程度後塌陷消失。榆林神府礦區大砭窯煤礦開采5#煤層,煤層厚4~6m,埋深90~100m,1992年5月5日礦井上方發生地面塌陷12000m2,陷落深度0.7m。有關資料指出,塌陷面積與開采面積之比平均值為1.2,塌陷容積與開采體積之比平均值為0.6~0.7。當采深較大時,地面、地表裂縫則較少。當采深H >(100~150)m,或 F=H/M≥20(M 為煤層厚度)時,地表移動和變形在時間和空間上呈明顯連續,不出現地裂縫。
根據煤炭工業「九五」環境保護計劃,2000年全國(除西北地區,下同)煤礦地面塌陷面積為182.20km2,復墾面積為48.40km2,復墾率為26.6%。西北地區煤礦地面塌陷面積為35.76km2,復墾面積為 4.40km2,復墾率為12.3%,比同期全國平均值低54.9%。2000年西北地區煤炭產量達8994×104t,萬噸煤塌陷面積為0.31ha,比全國萬噸煤塌陷面積均值0.20ha高55%,而復墾率低51.5%。可見,西北地區煤礦地下開采塌陷區的防治工作應加緊加快。
烏魯木齊市六道灣煤礦距友好商貿中心僅1.5km,該礦煤層傾角67°~78°,屬急傾斜煤層,50年來,地下不同開采水平分段放頂煤採煤後,由於上位頂煤和覆蓋層的周期性塌陷斷裂,出現與煤層走向一致的條帶狀塌陷深坑,深度達40~50m,並在塌陷坑兩側形成平行裂縫,造成了連續性的地面塌陷凹槽、地裂縫和塌陷坑。塌陷區目前僅作為烏魯木齊市城市工業垃圾的填埋場所,在其虛土表面又不斷產生新的塌陷深坑和地裂縫,3km2的土地不能開發利用,迫使市政設施建設不得不繞道而行,成為烏魯木齊城市建設發展的死角。
寧夏石嘴山市石嘴山煤礦開采面積為5.15km2,而塌陷面積已達6.97km2,是其開采面積的135%,形成深達8~20m的地表塌陷凹地,部分地段的裂縫寬達1m。礦區鐵路運輸基地高出塌陷區10~20m,使得礦山企業每年用於鐵路的墊路費高達100萬元,穿越礦區的109國道被迫改道。
陝西省煤礦采空區地面塌陷總面積約115km2(表3-8),主要分布於渭北及陝北煤礦區,陝南秦巴山地區僅有零星分布。其中銅川市老礦區因開采較早,地面塌陷比較嚴重,到1999年底,據不完全統計其地面塌陷為63.82km2,佔到全省煤礦區地面塌陷區的55.38%,其中80%為耕地。而神木縣近幾年煤礦開發力度不斷增大,加之煤層埋藏較淺,地面塌陷面積增大,截至2001年,該縣鄉鎮煤礦造成地面塌陷達5.32km2。
表3-8 陝西省煤礦區地面塌陷
陝西省渭北煤田的銅川、黃陵、合陽、白水、韓城各礦區,陝北神府煤田的大柳塔、大砭窯、洋桃瑁、沙川溝、劉占溝、新民礦等礦區,均出現有不同程度的地面塌陷、地裂縫及山體滑坡,造成大面積的農田被毀、房屋開裂、鐵軌扭曲、公路塌陷、礦井涌水等。2001年7月特大暴雨使黃陵店頭陝煤建五處礦區倉村三組的1.2km2耕地發生地面塌陷、地裂縫,地裂縫最寬達15m,塌陷落差達7.45m,60%耕地已無法復墾,農田撂荒,預計經濟損失達270萬元。2000年4月,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對陝西銅川市王益區黃堡鎮黑池塬鄉鎮煤礦地下開采造成的村民窯洞開裂、耕地被毀進行了曝光。陝西白水縣縣辦煤礦開采導致白水縣火車站候車室出現裂縫、鐵軌下沉、廣場地面鼓包。陝西渭北煤田地表水平拉伸變形值達到0.8~2.2mm/m時出現地裂縫,裂縫寬300~700mm,深度達5~15m。銅川煤礦區地裂縫有5400餘條,以王石凹煤礦為例,在1:5000 的地形圖上填繪的裂縫就有70多條,總長度近7000餘米。20世紀90年代,甘肅窯街煤礦區礦井地面佔地598.1ha,地面塌陷20處,共計443.54ha,地面塌陷面積比80年代擴大了48.4%,每年以14.47ha的速度擴大,10年間因塌陷引起的特大型山體滑坡等災難性地質事故數起。80年代造成水土流失面積449~550ha,90年代達到663~720ha。甘肅靖遠王家山煤礦1995年8月兩次洪水攜帶泥石流從地面裂縫湧入井下,造成多人傷亡。
陝西神木大柳塔煤礦區1997年以後形成采空區,1998年前後產生地面塌陷和地裂縫。大柳塔礦區采空區約為 3.9km2,總面積約 5.8km2,產生地裂縫的總面積約5.45km2。大柳塔活雞兔井采空區面積過大,造成大面積地面塌陷,其中205工作面塌陷區寬0.3km,長為3km,面積為0.9km2,共發現16條地表裂縫,沿整個工作面呈斷續分布,裂縫寬5~60cm,間距2~8m。206 工作面塌陷區寬0.3km,長為3.5km,面積為1.05km2,共發現 5條裂縫,裂縫寬 5~60cm,間距 5m 左右。207 工作面塌陷區寬0.3km,長為1.5km,面積為0.45km2,是整體陷落,其中裂縫十分發育,共發現5條,寬5~30cm,間距10m左右。從神東礦區大柳塔、補連塔和榆家梁3個礦井實測資料可知,其萬噸煤地面塌陷面積為0.35~0.42ha,比全國萬噸煤地面塌陷面積0.2ha幾乎高出1倍,主要原因是煤層埋藏淺(61~110m),煤層厚(3.4~5.0m)。
3.4.2.5 水土流失
據水利部1992年統計,西部地區輕度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積為104.07×104km2,佔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的58.01%。水土流失導致的土壤侵蝕是生態環境惡化的重要因素。在黃土區、黃土與沙漠過渡區,礦區發生水土流失的可能性最大。據陝西銅川、韓城、神府煤礦區有關環境報告資料預測,陝西神府—內蒙古東勝礦區平均侵蝕模數按1.21×104t/km2·a、面積按3024km2計算,年土壤侵蝕量為3659.04×104t;准噶爾礦區平均侵蝕模數按1.30×104t/km2·a、面積按1365km2計算,年土壤侵蝕量為1774.5×104t。據幾個礦區開發前後不同時期的遙感資料以及河流、庫壩、泥沙資料綜合分析和計算表明,煤礦開采後水土流失量一般為開采前的2倍左右。陝西黃陵礦區建礦前土壤侵蝕模數為500t/km2·a,建礦5年後,土壤侵蝕模數已達1000 t/km2·a。甘肅的窯街、阿干鎮、靖遠煤礦區,寧夏的石嘴山、石炭井煤礦區,陝蒙神府-內蒙古東勝煤礦區水土流失十分嚴重。內蒙古的烏達等煤礦區,侵蝕模數達10000~30000t/km2·a,是開采前水土流失量的3.0~4.5 倍。這不僅破壞了生態環境,還直接威脅礦區安全。例如,陝西神木中雞煤礦由於礦渣傾入河道,占據河床2/3的面積,1984年8月雨季時河水受阻迴流,造成特大淹井事故。
3.4.2.6 土地沙化
煤炭開采造成的地面塌陷破壞了淺層地下水系統均衡,因地下水位下降使部分地區的塌陷區植被枯死,形成或加劇土地沙漠化。露天煤礦、交通及天然氣管道工程建設佔用大量耕地,破壞植被,使部分原已固定和半固定的沙丘活化。戈壁沙漠區煤礦廢渣的堆放、風化加劇了土地沙化。
陝西神府煤田礦區的大規模開發以及地方、個體開發沿河溝兩岸亂挖濫采,破壞植被,導致沙土裸露,加劇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發以來,毀壞耕地666.7ha,堆放廢渣超過6000×104t,破壞植被4946.7ha,增加入黃泥沙量達2019×104t。據「神府東勝礦區環境影響報告書」預測,若不採取必要的防沙措施,在礦區生產能力達到3000×104t規模時,將新增沙漠化面積129.64km2,煤礦開發導致的沙漠化面積為自然發展產生沙漠化面積的1.53倍,新增入河泥沙量480×104t,比現有條件下進河泥沙量增加13.7%。
3.4.2.7 水土環境污染
煤礦水污染源主要是煤礦開采外排的礦井水、洗(選)煤水以及煤矸石淋濾水。據有關文獻,莫斯科近郊煤田礦井地質環境的研究表明,距矸石堆底部50~60m遠的土壤中,每100g土壤中鐵含量達146~160mg,鋁含量達11~19mg,分別超過允許值的3~4和1.5倍,土壤被毒化。
長期以來,由於技術水平所限和認識不足,礦井水被當作水害加以防治,礦井水被白白排掉而未加以綜合利用和保護。2000年西北地區國有礦井煤產量3785×104t,平均噸煤排水量1.3t,其他礦井煤產量5209×104t,平均噸煤排水量0.324t。西北地區的煤礦主要位於乾旱、半乾旱地區,礦區水資源匱乏,毫無節制的排水不僅大大破壞了地下水資源,增加了噸煤成本,而且還導致地面塌陷、地下水資源流失、水質惡化,還可能造成地下突然涌水淹井事故的產生。
煤礦礦井水多屬酸性水,未加處理直接排放,加劇了乾旱地區礦山用水危機。陝西、寧夏、內蒙古部分礦井水pH值均小於6,陝西銅川李家塔礦井水pH值為3。酸性礦井水直接排放會破壞河流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抑制礦區植被生長。甘肅、寧夏、內蒙古西部、新疆大部分礦井及陝西中部和東部等礦井水是高礦化度水,一般礦化度均大於1000mg/L,其中甘肅靖遠大部分礦井水礦化度在4000mg/L以上,尤其是王家山礦高達15000mg/L以上。
2002年7月在陝西渭北煤礦區的一些礦務局調查時發現,陝西白水縣個別礦山存在將坑道廢水直接排入地下岩溶裂隙的現象,導致岩溶水污染,此問題應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應盡快採取措施保護岩溶水,使地下水資源不受污染。
Ⅵ 陝西彬長礦區煤層瓦斯災害與對策
王興 楊文清
(陝西省煤田地質局186隊 西安市 710054)
作者簡介:王興,1961年生,男,西安高陵人,1982年畢業於西安礦業學院,高級工程師,陝西省煤田地質局一八六隊總工程師,西安能源研究會理事,西安市水資源專家顧問組專家。
摘要 本文試圖利用已有的地質成果,對陝西彬長礦區煤層開采中的瓦斯問題進行討論。就影響礦區建設的煤層瓦斯富集規律進行分析,提出先期抽排的可行性和抽排工藝,為煤炭開發中降低瓦斯含量、減少災害發生找尋新的途徑。
關鍵詞 彬長礦區 瓦斯災害 對策
Coal Gas Disaster and Ploys in Binchang Coalmine,Shaanxi Province
Wang Xing,Yang Wenqing
(Shanxi Bureau of Coal field Geology,Xi'an City 710054)
Abstact:Based on available geological data,the article discussed that the coal gas problems in coal mining in Binchang coal mine of Shaanxi.The author analyzed the accumulation laws of coal gas influencing construction of coal mines and pointed out the feasibility and technology of advance exploitation of coal gas,which will develop a new way to rece gas content of coal and risk of coal gas disaster.
Keywords:Binchang coalmine;gas disaster;ploys
陝西彬長礦區至2005年年底,已有下溝、火石咀、水簾等煤礦生產,另有大佛寺、亭南煤礦在建,現有各生產礦井均屬於高沼氣礦井,亦曾發生過瓦斯突出。水簾煤礦1980、1985年曾發生過兩次瓦斯突出,前次瓦斯突出後,咸陽礦山救護隊在掘進煤巷中測定瓦斯相對湧出量達34.4m3/t·d(日產原煤200t左右),後一次測定混合氣體中瓦斯含量已超過10%。1990年9月礦山救護隊測定,瓦斯相對湧出量為9.18m3/t·d(日產原煤463 t左右);火石嘴煤礦1986年4月19日,瓦斯順採煤工作面煤層裂隙泄出,瓦斯相對湧出量為18.5m3/t·d;1987年5月5日,虎伸溝村辦小煤礦發生瓦斯突出,礦山救護隊測定混合氣體中瓦斯含量已超過10%。幾個礦井正常生產時,工作面電鑽炮眼內偶爾可聽見「嘶嘶」的瓦斯噴出聲。
1 煤層氣富集規律
礦區勘查階段,鑽孔中采樣主要採用解吸法及集氣式,共採集煤層氣樣品240個,其中4號煤層瓦斯樣170多個,另外還有頂、底板樣、4上煤層樣以及生產礦井樣等。樣品有效控制深度311.96m(D1孔)~885.40m(207孔),甲烷成分0.32%~95.26%(D33孔),甲烷含量0.01~6.29mL/g,daf(D32 孔)。本區煤層氣為干氣,所有樣品測試結果,重烴含量均小於5%。煤層氣含量隨著埋藏深度加深而增大,其變化梯度為煤層埋深增加54.18m含量增加1mL/g,daf。甲烷含量隨著甲烷濃度的增高而增加。其賦存規律受諸多地質因素控制,與成煤環境、煤化程度、煤層厚度、沉積構造及圍岩性質等關系密切,構成了本區煤層氣含量的分布格局。其成分在橫向上的分帶表現為南北向,即礦區東、西部為氧化(CO2-N2)帶,中部為N2-CH4帶或甲烷(CH4)帶。南北向以路家小靈台背斜鞍部的CO2-N2帶將中部地區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部大佛寺向斜區煤層氣相對富集,最高可達6.29mL/g,daf(D32孔),一般都在3mL/g,daf以上,北部僅在雅店背斜鞍部有甲烷富集帶,最高可達5.71mL/g,daf(214孔)。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數值均為鑽孔中采樣測試值,由於自煤層原位切割、提鑽至井口,打開採煤器後采樣、裝罐需要幾十分鍾時間,所測得的數據相對較低,但由於勘查方法所限,目前尚無可靠的換算方法來得到准確的數據。因此,在應用上述數據時,應充分考慮到其誤差。
本區中侏羅世延安早期基底隆起比較發育,如礦區北部的七里鋪-西坡隆起及南部的兩亭-太峪隆起等,其間尚有次級隆起發育。礦區南部在近EW及NEE 向基底隆起背景之上迭加有近SN 向構造,使其呈古壟崗與窪地地貌,具有一定的等間距性,也正是由於這些古隆崗的存在,為煤層和煤層氣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物源區。成煤前期構造,形成了煤系基底,控制了煤系地層及煤層的沉積厚度即氣源岩的厚度分布,背斜部位沉積薄或無沉積,向斜部位沉積厚,為生成煤層氣提供了物質基礎;至延安中晚期地殼大部已被夷平,多數基底隆起消失,煤層亦不甚發育。礦區主體由一系列NEE 向排列的孟村、南玉子、大佛寺及景村等次級坳陷組成,成為煤田中部次級坳陷中規模最大、賦煤最好的地區之一;兩亭-太峪隆起以南成煤環境變化大,煤系地層及煤層均不穩定[1]。成煤構造和後期改造作用使隆起與坳陷具有長期的繼承性,煤層上部沉積了一定厚度的蓋層物質,為煤層氣的儲積提供了有利條件。
礦區4煤層底板標高在南部的彬縣背斜北翼陰山煤礦,最高為839.12m,最低點在西北部七里鋪背斜南翼傾伏端,為143.60m(長4孔)。平均每千米下降3.0m,呈東南高、西北低之勢。由於煤層氣沿煤層的平均滲透性一般高於垂直煤層和岩層的滲透性,特別是在煤層上覆地層比較厚、滲透性比較差的岩層發育的情況下,煤層氣向上垂直運移和排放就更為困難。火石咀煤礦4煤層的測試結果,其平均滲透率7.4mD,而垂直煤層的滲透率僅有3.7mD。這是促使煤層氣沿煤層由低處向高處運移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火石咀、水簾、陰山及虎伸溝等煤礦成為高沼氣礦井的原因之一。
2 煤層氣開發的工程地質條件
本區4煤層頂、底板均為一厚度較大、透氣性較差的泥質岩。其孔隙度低,滲透性差,排驅壓力大,表現為隔氣層性質。礦區東、西部4 煤層底板泥岩比較薄,最薄在0.2~0.5m,一般為2.0m左右;北部4煤層底板泥岩最薄1.87m,一般厚3.0m,中部孟村向斜4煤層底板泥岩比較厚,最大厚度10.05m,一般在5m左右,南部的大佛寺向斜區4煤層底板泥岩最厚16.06m,一般厚度在6.0m左右。4煤層頂板泥岩亦表現為東、西部薄,一般在2.0m左右,中部較厚,一般在3~5m之間,最厚為7.40m。總體表現規律是頂、底板泥岩厚度與煤層氣含量呈正相關關系。另外,在頂、底板泥岩厚度>4m 時,其甲烷含量>2.5mL/g,daf,當泥岩厚度<4m 時,其甲烷含量<2.5mL/g,daf。因此,礦區煤層氣賦存規律與煤層頂、底板泥岩厚度關系密切。
另外,地下水活動對煤層氣含量也有一定影響。主要表現在:地下水可驅動裂隙和孔隙中的煤層氣運移;地下水可帶動微溶於水的煤層氣一起流動;水分子被吸附在孔隙、裂隙表面,減弱了煤層對甲烷的吸附能力;水體占據了煤層孔隙的空間,排擠了煤層中的游離甲烷。因此,地下水活動比較強烈的地區,煤層中的煤層氣含量比較小。反之,地下水活動微弱的地區,煤層中的煤層氣含量比較大。礦區延安組含煤地層富水性微弱,4煤層含水率1.07%~2.83%,礦井反映的煤巷幾乎無水,因此,礦區地下水活動對煤層氣含量無大的影響。
3 資源利用可行性及抽排工藝
從1970年代開始,我國在撫順和焦作等礦區開展了地面鑽井抽煤層氣的試驗。從1990年代初開始引進國外煤層氣技術,但目前仍處在勘探階段。近幾年國內自營勘探和合作開發均取得較大進展。1998年中聯公司在山西沁水煤田東南部開展了煤層氣勘探,施工煤層氣井11口,初步控制含氣面積550km2。到1998年,我國已施工地面鑽井201口,總進尺10萬余米。部分單井產氣量達1000~5000m3/d,個別井可達16000m3/d[2]。
隨著近年來,油氣鑽井、開采技術的不斷引進,低含量煤層氣的開采已成為可能。對本區煤礦建設而言,降低礦井瓦斯含量,減少事故發生的方法,除了加強礦井安全設施建設外,先期抽排也十分必要。針對本區煤層厚度大、結構完整以及煤層氣賦存特徵,採用不同的鑽井結構和布井方案,不但可以降低礦井瓦斯含量,而且,作為一種新能源的開發,還可以創造一定的經濟效益。
煤層氣開采過程包括鑽井、完井、強化、測試和開采等工藝。鑽井工藝包括煤礦采空區鑽井、採掘面水平鑽井和采前地面垂直鑽井。完井方式包括裸眼完井、套管完井和混合完井,這幾種鑽井工藝均適合於本區,但不同的構造部位、煤層分布特徵有不同的工藝。強化是針對大多數煤層滲透率低,僅靠井眼圓柱側面積作為出氣面積難以達到理想效果而採取的入工強化增產措施,包括煤層水力壓裂、打水平排泄孔和洞穴應力釋放法等工藝。礦區煤層氣儲層壓力較低,需要入工升舉,抽出煤層中的水,使產層壓力降低後才能產氣[3]。同時,應注意到本區煤層氣含量的不均一性,即在煤層裂隙發育地帶,煤層氣相對富集。因此,選擇合理的布井方案,也十分重要。
參考文獻
[1]王興.2003.陝西黃隴侏羅紀煤田優質富煤帶及其構造因素[A].見煤田地質可持續發展研究.西安:陝西科學技術出版杜
[2]張鐵崗.2001.礦井瓦斯綜合治理技術[M].北京:煤炭工業出版杜
[3]烏效鳴.1997.煤層氣井水力壓裂計算原理及應用[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杜
[4]李明朝,張伍儕.1990.中國主要煤田的淺層煤成氣[M].北京:科學出版杜
[5]鍾玲文,張新民.1990(4).煤的吸附能力與其煤化程度和煤岩組成間的關系[J].煤田地質與勘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