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地質礦產

中國地質礦產

發布時間: 2021-01-19 22:54:00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作為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的事業單位,既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的主體力量和重要技術支撐。主要開展礦床地質、地球化學、地球物理、成礦規律、成礦預測、礦產勘查新理論新方法、礦產資源調查評價、礦產資源戰略和可持續發展研究,以及重大礦產資源科學問題研究等。中國地質學會礦床地質專業委員會、礦物專業委員會掛靠在所,主辦學術刊物《礦床地質》。

王瑞江所長在典型示範成果技術委員會驗收會上做報告

國內知名專家、院士評估潛力評價典型示範成果

王瑞江所長(中)、張佳文副所長(右二)、毛景文副所長(左二)、王宗起副所長(右一)、邢樹文副所長(左一)

2009年礦產資源研究所承擔項目200餘項,其中國家科技支撐課題12項、國家863課題4項、國家973課題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項、地質大調查項目38項、深部計劃專項項目1項、部危機礦山項目11項、部公益性行業專項項目3項、部百人計劃項目3項、各省局地勘項目3項、公司等委託項目28餘項等,以及所基本業務費項目和院實驗室項目若干項。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發表論文153篇,其中SCI收錄23篇,ISTP論文3篇,EI檢索2篇,國外一般13篇,國內核心期刊99篇,國內一般13篇,出版專著9部。

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新一輪技術培訓研討會

國土資源部地勘司和地調局有關領導親臨驗收會

2009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屬國土資源大調查重點計劃項目,2009年整體工作有序推進,省級工作全面展開並取得實質性進展,基本完成除新疆、西藏、青海、內蒙古、黑龍江5省(區)外的全國各省(區、市)鐵礦和鋁土礦單礦種資源潛力評價工作(包括與鐵、鋁潛力評價相關的成礦地質背景、成礦規律、物探、化探、遙感、自然重砂、礦產預測、資料庫建設等項工作),及省級基礎編圖工作(包括1:25萬實際材料圖和建造構造圖、全省/區/市重力、磁測、化探、遙感、自然重砂等基礎編圖)。煤炭、銅、鉛、鋅、鎢、銻、稀土、金、鉀、磷等單礦種資源潛力評價工作正按計劃有序推進;全面完成全國典型示範工作,成效顯著並及時應用於礦產勘查年度工作安排和「十二五」規劃部署研究中;完成技術要求的最後審定和編制,交付正式出版;成功舉辦全國新一輪技術培訓;成功召開了2009年度全國工作會議,進一步加強和推進了項目組織管理和工作進度;開展了自2006年以來省級項目工作進度統計分析,按月及時、全面地掌握了工作進展情況;以開通專門網站和簽訂宣傳合作協議的方式,加強了項目成果的宣傳。

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2009年度工作會議現場

全國鐵、鋁單礦種潛力評價成果示範驗收會

全國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調查項目技術要求培訓會

全國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調查:該項目是國土資源部開展的礦情三項調查任務之一。項目由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承擔,全國31個省(區、市)和相關行業部門參加,項目辦公室設在礦產資源研究所。本項工作於2007年啟動,計劃2010年底基本完成任務。

經過兩年的努力,本項工作已在全國全面展開。2009年主要進展如下:①按六大區片系統組織了全國技術培訓,另應安徽、廣東、廣西、河南、山西等十多個省(區、市)的要求,有針對性地開展了省級培訓,共計培訓技術人員5000人次,為本次核查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②全面展開了全國礦產資源儲量動態監督管理支持系統建設,包括煤炭礦區三維可視化系統開發、礦區資源概略技術經濟評價軟體開發及試點等;③省級試點及調研工作全面推進。為了發現和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全國項目組開展了黑龍江鶴崗煤炭礦區儲量核查試點、煤炭三維可視化系統試點、湖北及北京單礦種匯總試點、北京評審驗收辦法細則試點等一系列試點工作,並組織了山西、黑龍江的省級調研,這些工作均取得了良好的指導示範效應;④礦區資源儲量核查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全國計劃核查礦區為22589個(含各省自選礦種),已完成核查4838個,完成比例為21%;部規定核查的大中型礦區5175個,已完成核查1196個,完成比例23%。

王瑞江所長(左二)、王登紅研究員(右一)在西藏新嘎果鉛鋅礦區考察

中國成礦體系綜合研究:屬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項目負責單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參加單位有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長安大學等。主要完成人員:陳毓川、王登紅、徐志剛、沈保豐、湯中立、陳鄭輝等。該項目在「中國成礦體系與區域成礦評價」項目的基礎上,通過對成礦作用和成礦系列的深入研究,充實了成礦系列內容,提升了中國成礦體系和成礦規律的認識;根據新資料,重新劃分了全國范圍的Ⅰ、Ⅱ、Ⅲ級3個層次的成礦區帶,增加了海域成礦區帶的劃分,首次實現了國土面積的全覆蓋;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提出了「全位成礦—缺位找礦」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一般性和特殊性、現實性與可能性,以揭示成礦規律,指導地質找礦,體現了根據「現實」來預測「可能」的基本思路,對拓展找礦思路具有重要意義;在深入研究各主要地質歷史時期成礦體系的地質構造環境等重大成礦基礎地質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確立了中國前寒武紀以陸核構造為主的成礦體系、古生代的板塊構造成礦體系和中、新生代的大陸成礦體系,充分體現了我國四大成礦體系各自的本質和特點;探索並已初步構建了數字化和系統化的中國成礦體系專家系統,為地質礦產資源勘查和礦產地質基礎研究等提供了便捷的查詢服務。2010年1月,該項目通過中國地質地調局成果報告評審委員會驗收,成績為優秀。

青藏高原火山沉積硼礦成礦條件與找礦標志研究:屬國土資源大調查工作項目,項目主要成員有:鄭綿平、齊文、李金鎖、陳文西、袁鶴然、劉建華、曹建科、鄭元、劉丹陽、李道明等。該項目通過多年深入研究區調查,取得下述主要成果。

發現和確認在青藏高原存在富硼二元結構火山沉積岩系,經K-Ar和SHRIMP測定年齡為21~16Ma。其成礦時代與土耳其安納托利亞主成硼帶相同;首次發現該火山沉積二元結構硼、鋰、銫、銣以及砷正異常,且與安納托利亞火山沉積岩系硼、鋰、銫、銣相當,並在火山沉積岩層中發現鈉硼解石和硼砂礦物,局部硼礦層已達工業品位;遙感、水化學、岩石礦物等多學科研究充分揭示卡湖地區有廣泛的硼、鋰(銣銫)地球化學高豐度顯示,其正異常面積約近10000km2。通過區域地質和岩石學研究,查明色卡執早中新世火山沉積岩形成地質構造背景。該區與安納托利亞同處於板塊邊緣附近,卡湖富硼超鉀質火山沉積岩系是在印度板塊與歐亞大陸陸陸碰撞期後、地殼東西向伸展背景下的封閉斷陷盆地中形成的,硼(鋰)物質可能是代表來自深部岩石圈和地幔部分熔融的產物。調查發現現代卡湖產硼砂和鈉硼解石的厚度達1m多,發現10個現代鹽湖和鹹水湖湖水硼或鋰達到工業品位,初步估算的B2O3和LiCl資源量分別為830萬噸和4.6萬噸;指出青藏高原同屬中新世早期沉積(五道梁群和查保馬組)的可可西里至青藏鐵路中段等地,值得進行火山沉積硼礦探索。調查結果表明,西藏卡湖地區火山沉積硼礦化區具備火山沉積硼礦床構造地質、岩石礦物和地球化學的找礦先決條件,具有尋找超大型火山沉積硼礦的潛力。該成果為我國突破超大型火山沉積硼礦的先導性成果,為在青藏高原尋找該類型礦床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我國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運行機制研究:屬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工作項目,主要完成人員有:王瑞江、崔艷合、王文、羅曉玲、孫艷、張新安、李建武、顏世強、劉樹臣。項目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分析了我國礦產勘查面臨的國內外環境和形勢;詳細闡述了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的基本內涵、性質定位、主要任務和部署原則等;系統剖析了我國礦產勘查工作管理體制的變遷與特點,對計劃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兩個時期我國地質工作體制和運行機製取得的成績和存在問題等進行了評價;全面收集了世界主要以市場經濟體制為主體國家的礦產勘查工作管理制度、運行機制等基本資料,結合我國實際特點,從產業管理體制、礦產勘查投資、礦產勘查主體、礦業權運作等方面進行了對比分析研究,提出構建適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礦產勘查運行機制的基本要素和下一步改革建議;對我國戰略性礦產勘查的市場准入及退出、工作部署、找礦激勵、科技引領、主體互動、風險勘查、投資融資、質量監控、勘查利益調配、礦產戰略儲備、資料公共服務等各環節的運行機制進行了細致地闡述分析;深入探討了我國戰略性礦產勘查中有關公益性地質隊伍建設、國家公益性地質工作對商業性礦產勘查的引導和拉動作用,以及「走出去」等若乾重大問題。提出的這些認識和建議對推動我國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玢岩」型鐵、硫礦床及控礦構造的反射地震探測研究:高解析度反射地震在探測深度和解析度方面具有其他方法無法比擬的優勢。為試驗該方法在探測深部「層狀」礦床和控礦構造方面的有效性,呂慶田研究團隊在國家危機礦山專項計劃項目的支持下,於2008年在安徽廬樅(廬江—樅陽)礦集區的羅河—泥河—大包莊礦區採集了兩條10km的高解析度反射地震剖面。盡管礦區構造十分復雜,但疊加剖面仍然發現了很多反射:白堊紀沉積紅盆清楚的反射特徵,揭示出紅盆具有3層結構,厚度約1200m。從沉積韻律分析,白堊紀以來該地區在伸展構造背景之下伸展速度和沉積環境存在階段性變化;火山岩層大致呈現3層結構,火山沉積岩層(雙廟組、磚橋組)的厚度約800~1000m。火山沉積岩之下有明顯的「穹隆形」反射,推斷可能存在「鼻狀」隆起的侵入體。對照精細建立的地質剖面,羅河礦體、泥河礦體上方存在清晰的反射,與礦體位置基本對應,初步證實利用高解析度反射地震可以直接探測到礦體;同時也發現,當礦體陡傾,或結構形態復雜、或空間尺寸較小時,對應礦體無反射或呈零亂弱反射。試驗結果表明,高解析度反射地震可以用於探測深部控礦構造,在條件合適情況下,可以探測層狀礦體。

羅河、泥河、大包莊礦床地質簡圖及反射地震剖面位置(S1、S2)

圖中藍色、紅色和粉色方框分別代表泥河、羅河和大包莊礦區范圍;黑色、藍色和綠色圓點分別代表泥河、羅河和大包莊礦床鑽孔分布

S2偏移剖面的地質構造解釋結果

K1sh—雙廟組火山岩;Jzh—磚橋組火山岩;Q—第四系沉積;J—推斷為早中侏羅碎屑岩沉積(羅嶺組或磨山組);T—推斷為三疊系灰岩;Ky1、Ky2、Ky3分別代表紅盆的三層結構;粗實線為斷裂,細虛線為岩性界面;ZK64—剖面經過的鑽孔位置、編號及柱狀圖,鑽孔岩性圖例如下:

第四系;

楊灣組紅層沉積;

凝灰岩、粉砂岩;

(黑雲母、輝石)粗安岩;

次生石英岩;

高嶺石岩;

正長岩;

鹼性長石岩;

粗面岩;

磁鐵礦、黃鐵礦體;

(綠泥石化、鹼性長石化)膏輝岩;

(方沸石)透輝石岩;

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找鉀勘查:屬於社會項目,主要完成人有:齊文、鄭綿平、閆長明、孫偉、羅曉峰、黃適等。礦產資源研究所與中川國際礦業控股有限公司開展戰略合作,在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鉀鹽成礦帶周緣進行找鉀勘查,通過大量地震物探、鑽探取心、測試分析和綜合地質研究,在KP488區塊找到了大型優質鉀石鹽礦床。該鉀礦層賦存於中泥盆統頂部,共有3個鉀礦層,埋深1229~1308m,礦層平均厚度19.25m。鑽孔控制礦體面積37km2。礦石類型為氯化鉀礦,KCl平均品位32.8%。KCl資源量巨大,達50255.85萬噸,其中:控制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2)KCl3330.84萬噸,推斷內蘊經濟資源量(333)KC146925.01萬噸。勘查表明,這是一個具有良好開發前景的大型優質鉀石鹽礦床。

鄭綿平院士帶隊在加拿大考察鑽孔岩心

剛從鑽孔中取出的鉀鹽岩心

新疆准噶爾盆地周邊斑岩銅礦成礦條件研究:屬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工作項目,報告完成人有:楊富全、閆升好、劉玉琳、周剛、劉德權、王義天、楊建民、宋會俠。該報告將新疆准噶爾斑岩銅礦床成礦時代分為4期,即晚志留世—早泥盆世(427~411Ma),主要分布在東准噶爾瓊河壩地區;中泥盆世(378~376Ma),主要分布在准噶爾北緣的卡拉先格爾一帶;石炭紀(327~296Ma),主要分布在准噶爾北緣的希勒庫都克和西准噶爾的包古圖一帶;三疊紀,主要見於希勒克特哈臘蘇銅礦,疊加在中泥盆世成礦作用中。新疆准噶爾斑岩成礦帶體現出從東到西成礦時代逐漸變新的規律,從427~418Ma(銅華嶺銅礦)→411Ma(蒙西銅鉬礦)→374~378Ma(希勒特克哈臘蘇銅礦和玉勒肯哈臘蘇銅礦)→327Ma(希勒庫都克鉬銅礦)→310~296Ma(包古圖銅礦)。境外的東西兩段均發現了許多大型、超大型礦床,因此,處於中段過渡帶的准噶爾也有形成大型、超大型礦床的條件。對包古圖大型斑岩銅礦進行了系統研究,建立了包古圖斑岩銅礦成岩成礦年代學譜系,探討了成礦作用。測定了哈臘蘇斑岩銅礦成礦時代,對成礦流體性質和來源進行了研究,建立了礦床模型,提出早期成礦作用發生在中泥盆世,與斑岩有關,晚期疊加成礦作用發生在中晚三疊世,與構造—岩漿—熱液活動有關。

哈臘蘇中型斑岩銅礦區景觀

包古圖大型斑岩銅礦區景觀

岩礦和化石標本標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試點:屬科技部、財政部自然科技資源共享平台項目中的子課題,主要完成人員有:張德全、崔艷合、佘宏全、唐紹華、李進文、豐成友、張作衡、白鴿、楊鄖城等。項目採集或收集整理了湖北大冶鐵礦、江西德興斑岩銅礦、雲南個舊錫礦、山東焦家、新城金礦等43個大中型金屬礦床標本共2882件,編寫完成了所有43個礦床和2882件岩礦石標本的描述和信息記錄工作。標本全部保存於資源所專業展覽館內,每一個岩礦石均建立了相關信息數據資料。可以通過網路查閱了解礦床的位置、用途、資源編號、規模大小、礦床特徵、礦石和礦體特徵、品位、主要地質圖件、分析數據等51項信息內容;同時提供單個岩礦石標本的結構構造特徵、礦石照片、提供標本的聯系方式等29項具體信息。主要應用網路服務面向社會和地質專業部門提供瀏覽性服務,為地質科學院研究生教育提供試驗教育服務。

2006~2008年岩礦石標本標准化整理礦床分布圖

②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怎麼樣

簡介:中國地質科來學院礦產自資源研究所成立於1956年,地處北京市,是中國專門從事礦產資源研究的社會公益類科研機構。2000年,更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研究所主要開展區域成礦規律與礦產勘查新理論新方法研究、礦產資源潛力調查評價和成礦遠景區劃,以及重大資源科學問題研究。主要研究領域:成礦過程與區域成礦規律研究、礦產資源調查評價與成礦遠景區劃研究、有色、黑色金屬、稀有、稀土、貴金屬、非金屬礦產研究、鹽湖與鹽類資源研究、礦物學岩石學研究、勘查技術方法研究、同位素技術研究、礦床環境評價研究和礦產資源戰略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根據2018年1月該機構官網信息,研究所有6個職能處室、12個專業研究室、1個成果轉化中心,2個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有學術學科一級博士學位授權點2個、學術學科二級博士學位授權點6個、學術學科二級碩士學位授權點6個;有博士研究生123人,碩士研究生43人。

③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截至2014年底,全所在職職工253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正高級職稱59人,副高級職稱61人;具有博士學位的157人、碩士學位的48人,在站博士後27人。內設13個研究室(中心)、6個職能處室和1個成果轉化中心;有2個部級重點實驗室。中國地質學會礦床地質專業委員會、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礦物專業委員會掛靠資源所,主辦學術刊物《礦床地質》。

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作為參加單位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二等獎3項。獲中國黃金協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獲發明專利3項。第一標注單位發表論文434篇,其中,國際SCI檢索論文44篇,國內SCI檢索論文30篇,EI檢索論文25篇。出版專著11部。獲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2014年度地質科技十大進展1項。

領導班子由6人組成:所黨委書記、所長傅秉鋒,所黨委委員、副所長張佳文、毛景文、王宗起、邢樹文、李基宏。

所黨委書記、所長傅秉鋒(左三),所黨委委員、副所長張佳文(左二)、毛景文(右三)、王宗起(左一)、邢樹文(右二)、李基宏(右一)

內蒙古包頭哈達門金礦集區20號和32號脈成礦理論研究及找礦預測獲中國黃金協會科學技術一等獎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川西甲基卡花崗偉晶岩型礦床成礦機制再研究及找礦進展。配合「我國三稀資源戰略研究」在四川甲基卡礦區外圍的找礦突破,對甲基卡礦區花崗岩和偉晶岩中的熔體和富子晶包裹體進行了重點剖析,包裹體的組成和均一行為特徵表明該礦床的形成是花崗岩漿液態不混溶作用的產物,以此建立了以富H2O二雲母花崗岩為內因,高剝蝕程度和具有相對封閉、有限開放環境的構造變質穹窿體為外因的找礦模型,歸納出甲基卡式礦床的找礦標志,其主要包括:較大的成礦深度(約14千米),相對封閉的構造環境(構造—變質穹窿、硅鋁質圍岩、復式背斜軸部)與岩體和圍岩的冷縮斷裂並存,成礦岩體主要為二雲母花崗岩,花崗岩具有富H2O的特徵。根據此找礦標志,對川西—西昆侖的找礦前景進行了分析,認為甲基卡、可爾因和大紅柳灘等礦床具有相同的成礦模式和找礦標志,差別僅為剝蝕程度不同。建議:在可爾因外圍尋找甲基卡式礦床,在大紅柳灘礦區東南部加大找礦部署工作;在甲基卡外圍的瓦多、長征、容許卡等構造—變質穹窿區尋找甲基卡式礦床;在甲基卡礦區,根據變質分帶和二雲母花崗岩向北傾伏的特徵,在北部通過地球物理探測花崗岩體,尋找新的找礦靶區。

甲基卡礦區地質圖

甲基卡海子

大陸裂谷成鉀作用與江陵找鉀突破進展。全球板塊運動對表生成鉀控制明顯,即從古生代穩定克拉通海盆、中生代特提斯海盆成鉀,到新生代演變大陸裂谷成鉀,即表生成鉀模式發生了重大轉變,盆地成鉀從海水補給為主,轉變為以盆內來源為主、海水補給為輔;研究提出了裂谷小盆地成鉀理論。選擇江陵凹陷進行勘查與研究,實施4口深井,開展大量地震解釋等,獲得工程式控制制的鉀鹽預測資源量2億噸及其豐富的伴生硼鋰銣銫溴碘資源量;發現了固體鉀鹽成礦顯示。富鉀鹵水綜合開發研究顯示,鉀及伴生有益元素都能「吃干榨盡」提取;現已完成中試工廠設計,准備進入開發階段。

掃描電鏡圖像和X射線衍射圖像:白色氯化鉀(鉀石鹽)分布於灰色石鹽晶間,崗鉀2井鹽岩,3772米

c.光鹵石呈粒狀被包裹在石鹽中,崗鉀2井,4160.79~4160.99米;g.樣品鉀石鹽的X射線衍射譜圖

華南地區成礦規律與成礦背景研究進展。華南是全球中生代成礦最集中和最具代表性地區,為什麼在短時間有如此巨量金屬元素堆積成礦,是全球科學家關注的重要科學問題。此次研究鑒別出華南地區中生代存在230~210Ma,170~137Ma和135~80Ma三次大規模成礦峰期,空間上分布特點分別為東西向大陸板內、欽杭—南嶺中部—長江中下游三個區帶和大陸邊緣;相應成礦背景分別為碰撞後、斜俯沖擠壓和後俯沖伸展環境。發現135~80Ma形成的礦產發育於大陸邊緣的伸展盆地中,提出欽杭和長江中下游銅多金屬成礦帶與Izanagi板片在俯沖期間沿古構造單元結合帶被撕裂密切相關,認為長江中下游銅礦帶與其南側的江南古陸鎢礦帶同時平行產出是同一構造事件的產物,初步揭示翁文灝先生20世紀20年代發現的華南區域成礦分帶為一個中晚侏羅世復合成礦的結果。

華夏地塊及鄰區中生代礦產分布規律圖

長江中下游地區及鄰區中生代金屬礦產分布規律圖

長江中下游地區及鄰區中生代金屬礦產成礦動力學模型圖

全國重要礦產和區域成礦規律研究成果:完成了全國重要礦產和區域成礦規律研究成果報告及工作報告各一份,16個單礦種(礦組)全國匯總研究報告16份;全國單礦種成礦規律圖等四類系列圖件64份,各種圖表冊4份,建立了分礦種資料庫16個,匯總資料庫1個,全面完成了項目任務和目標。研究提出了全國統一的重要礦產和區域成礦規律研究技術要求,有效指導了省級成礦規律的研究工作;首次實現Ⅰ、Ⅱ、Ⅲ、Ⅳ級成礦區帶的全覆蓋;全面梳理並提出23個礦種礦產預測類型劃分方案,釐定出388個礦產預測類型。對17個單礦種進行研究,首次劃分了單礦種的成礦區帶。系統研究了17個成礦省的成礦規律,完善了各成礦省的區域成礦模式及區域成礦譜系,分析了找礦潛力,為礦產預測和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了科學依據。編制了《典型礦床成礦模式表冊》《典型礦床野外調查圖冊》及11886個成岩成礦同位素年齡數據匯編,為礦產預測和勘查評價提供科學基礎。在區域成礦規律研究方面:如「五層樓+地下室」新成礦模式、華南中生代岩漿成礦作用、華北板塊和准噶爾板塊南北兩側岩漿成礦的對稱性、大區域鎳礦分布等方面有重要創新。在貴州、湖南「低溫成礦域」中金、銻、汞礦的多期成礦作用以及我國弧形—山字型—旋卷—帚狀構造等大型變形構造與礦產的空間關系等方面提出了新認識,對發展及探討成礦理論有重要意義。培養了一批青年骨幹及19位博士、博士後等,出版專著10部,發表論文168篇。工作成果除為計劃項目的礦產預測直接應用外,在一些重要礦床,如廣西大廠錫多金屬礦床、江西淘錫坑鎢礦、盤古山鎢礦、貴州大竹園鋁土礦等礦床的勘查評價中起到了有效的指導作用,取得良好的找礦效果。

④  中國地礦行政管理的改革

行政改革是當代各國普遍關注的問題,許多國家都把行政改革作為提高政府效率、推動經濟發展和增強國力的有力杠桿。在我國,行政(含地礦行政)改革還包含另一層必要性和緊迫性,那就是行政和行政體制改革,必須跟上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形勢,適應其要求。

(一)地礦行政管理改革的涵義和目標

1.地礦行政管理改革的涵義

地礦行政管理改革是指政府為了提高地礦行政管理效率和效能,使之適應和促進地礦工作的發展,有意識地改革舊的行政管理制度和方式,建立新的行政管理制度和方式的行為。它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地礦行政管理改革,僅指地礦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的改革;廣義的地礦行政管理改革,泛指地礦行政管理部門為追求行政效率,在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行政管理方式和方法、行政管理職能、公務員制度、中央與地方職權劃分、行政辦公手段以及重大行政管理原則等方面的改革。我們在本節討論的地礦行政管理改革,是廣義的改革,但重點放在狹義的改革上。

2.地礦行政管理改革的目標

中共十五屆二中全會公報對政府機構改革的目標是這樣概括的:「通過改革,建立辦事高效、運轉協調、行為規范的行政管理體系,完善國家公務員制度,建設高素質的專業化國家行政管理幹部隊伍,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有中國特色的行政管理體制。」這也是地礦行政管理改革必須達到的目標。這一目標達到的情況,可以從3個方面來檢驗:

(1)地礦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效能提高情況;

(2)地礦行政管理的依法行政力度增強情況;

(3)地礦行政公務員素質的提高情況。

(二)地礦行政管理改革的指導原則

根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借鑒國外地礦行政管理的經驗,結合我國地礦行政管理的實際,我國地礦行政管理改革應遵循如下指導原則:

1.適應性原則

行政管理體制是政治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上層建築的范疇。上層建築必須與經濟基礎相適應。黨的十四大已明確規定了我國經濟基礎變革的方向: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當前,我國的地礦經濟基礎也正由傳統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因此,地礦行政管理體制也應該適應地礦經濟基礎變革的要求而進行相應的改革。

2.政企分開和政事分開原則

政企不分和政事不分是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地礦行政管理形成的兩大弊病,消除這兩大弊病,實行政企分開和政事分開,既是地礦行政管理改革應遵循的原則,又是它必須完成的改革任務。

3.完整統一原則

完整統一原則,是建立或改革行政組織機構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其含義是指在一個國家和國家的一個地區,只能有一個政府行使行政管理權。這個政府的組織機構可以分層級、分部門,但它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其中的任何局部都是有機整體的組成部分,各自發揮不同的功能,相輔相成。這一原則又通過如下3個統一體現出來:

第一,職能目標統一。各個行政組織機構的職能目標都是政府職能總目標的分目標,分目標要服從總目標。要實行目標歸類,同類行政目標要歸同一個行政組織來管理,不能「一事兩辦」或「一事三出」。各個行政組織機構都發揮各自的功能,都為實現國家的總任務和政府的職能總目標服務。

第二,機構設置完整統一。首先,政府職能機構的設置要完整配套,功能要完備齊全,凡是地礦行政管理主管部門職能范圍內的事務,都要有相應的機構來管理。其次,各地礦行政組織之間,要明確隸屬、制約關系及上下級關系,形成一個統一完整的權力體系。

第三,領導指揮統一。其含義是指整個地礦行政管理要形成一個由首長統一領導和指揮的垂直系統,對任何一個層級的任何一個行政機構,都不能實行多頭領導。需要各部門協調配合的管理活動,也要形成一個領導指揮核心,要避免出現「政出多門」,多頭指揮的現象。

4.依法行政原則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制經濟。為此,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把加強法制建設列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一項跨世紀的任務。他說:「堅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黨和國家事業順利發展的必然要求。加強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到2010年形成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地礦事業是黨和國家事業的一部分,地礦法律法規體系是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一部分。因此,進一步健全、完善地礦法律法規體系,堅持依法行政的原則,同樣是地礦事業順利發展的必然要求。

5.精簡高效原則

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把精簡、統一、效能確定為推進政府機構改革應遵循的原則,並提出如下具體要求:「把綜合經濟部門改組為宏觀調控部門,調整和減少專業經濟部門,加強執法監管部門,培育和發展社會中介組織。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實現國家機構組織、職能、編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嚴格控制機構膨脹,堅決裁減冗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競爭激勵機制,完善公務員制度,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專業化國家行政管理幹部隊伍。」地礦行政管理機構改革也必須遵循這些原則和滿足這些要求。

(三)地礦行政管理改革的內容

我國的地礦行政管理改革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以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為依據,緊緊圍繞改革的目標和任務進行。在現階段,改革的主要內容包括如下方面:

1.繼續進行地礦法制建設

進一步健全、完善地礦法律法規體系,提高全民的地礦法律意識,加強地礦法制觀念,尚有許多工作要做。在本章第一節之「二」已列舉了這方面要做的大量工作。在執法和司法建設方面:首先,要根據完整統一原則改革現行的地礦行政管理組織機構體系,為執法統一和行政司法統一奠定組織保證;其次,要堅決清除執法及司法障礙,並逐步消除產生這些障礙的根源;第三,加強執法和司法力度,提高其效率和效能。

2.調整地礦行政管理部門職能結構

合理確定和配置地礦行政管理部門職能,是地礦行政管理改革的首要問題。為此,首先要研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了監管好地質礦產勘查、開發活動和地質環境保護治理活動,國務院賦予地礦行政主管部門的各項職能是否齊全完備;其次,要審查各項職能是否落實、到位,如果還沒有完全落實、到位,則需要找出原因和提出解決的辦法;第三,要研究地礦行政管理部門職能是否轉移到行政立法、統籌規劃、制定和掌握政策、嚴格執法、組織協調、信息引導以及檢查監督和提供服務上,那些政企不分和政事不分的問題是否解決了。

3.調整地礦行政管理權力結構

合理劃分行政管理許可權,正確處理集權和分權的關系,是行政改革的重點。權力結構調整主要包括3個方面的內容:

(1)合理劃分中央與地方權力關系,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對地礦行政管理來說,首先,要確定分幾級進行管理,如何分級;其次,是如何劃分各級的管理許可權。

(2)合理劃分各級地礦行政管理部門內部各職能機構之間的管理許可權。

(3)要正確劃分地礦行政管理廳(局)與地勘企事業單位的責權關系,做到政企分開、政事分開。為此,要構築國有資產營運主體,建立出資人制度和法人財產制度,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和企事分體運行,使企業能真正行使各項自主經營管理權。

(四)調整地礦行政管理組織機構

地礦行政管理組織機構的合理設置,是地礦行政管理部門有效行使其職能的組織保證。地礦行政管理組織機構改革應以適應國務院賦予的職能需要為出發點,在合理劃分行政層次的基礎上,按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進行調整。通過改革,建立起一個結構合理、功能齊全、運轉協調、行政高效的地礦行政管理系統。

(五)改革幹部人事制度

幹部人事制度是制約各項改革發展的重要因素。這項制度改革,包括任用、培訓、考核、獎懲、升降、交流、工資福利、退休退職等內容的單項改革。同時,要使改革內容相互配套。當前,地礦行政管理部門人事制度改革的重點是進一步完善公務員制度,加強對公務員行政行為合法性的監督。

(六)建立和完善地礦行政管理運行機制

地礦行政管理運行機制是否完善,直接影響地礦行政管理整體效能的發揮。地礦行政管理運行機制,主要包括科學的決策機制、高效的執行機制、靈敏的反饋機制、有效的監督機制。同時,要加強地礦行政工作過程中的組織、計劃、指揮、協調、控制等管理環節,使之充分發揮職能、提高行政效率。此外,地礦行政體制責權不清,程序煩瑣的問題也比較突出,應按科學管理辦法簡化行政程序,這也是提高地礦行政運行效率不可忽視的方面。

(七)轉變地礦行政管理方式

地礦行政管理方式必須適應地礦經濟體制的轉變而進行相應的轉變。我國地礦經濟體制正由集中計劃的產品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地礦行政管理方式應進一步做到以間接管理為主,加強宏觀調控,綜合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進行管理,由部門管理轉向全行業管理。其中,尤其需要著重強調的兩項具體管理方式的轉變:

其一,轉變礦業權管理方式。即由行政主管機關無償授予,不得轉讓轉變為由地礦行政主管部門依據礦產資源法、區塊登記辦法及開采登記辦法的規定有償出讓。探礦權人和采礦權人依據兩權轉讓辦法可以轉讓各自依法取得的探礦權和采礦權。為此,要建立、培育礦業權市場,依法規范礦業權人的交易行為,監督管理礦業權市場的運行。還要發展、培育中介組織,進行礦業權評估管理等。

其二,轉變礦產資源管理方式。即由產品經濟管理方式轉變為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管理方式。由於礦產勘查生產的認識性質及其產品具有隱蔽性和難以准確把握等特點,礦產勘查報告成為礦產勘查產品的表現形式,礦產資源儲量成為其產品的質(品位等)和量的量度。因此,管理礦產勘查產品就表現為礦產資源儲量管理和地質資料的管理。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礦產勘查投資和風險全部由國家承擔,並實行礦山企業無償使用礦產勘查產品的制度,從而,形成了適應這種體制和制度要求的一整套礦產資源儲量、資源分類分級管理,礦產儲量審批、登記、統計管理和地質資料匯交管理方式。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礦產資源的國家所有權益要通過市場實現,礦產勘查的投資主體多元化,礦業(含礦產勘查)企業的產品或勞動成果要通過市場實現等。因此,必須改革一整套舊的產品經濟管理方式,建立一套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商品經濟管理方式。這套管理方式的具體內容詳見第二章第一節之「五」。

⑤  中國地礦行政管理的現狀

現狀是改革與發展的基礎和出發點。在第一章第三節,我們已對中國地礦行政管理進行了歷史回顧。這里,所講的現狀是指1982年地礦部成立至今的狀況,側重從地礦行政管理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問題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一、我國地礦行政管理取得的成就

自1982年以來,我國地礦行政管理從不健全、不完善到逐步健全、完善,取得了重大成就。主要表現在如下8個方面:

(一)建立礦產資源法律法規框架

1986年,礦產資源法的公布實施,在立法上填補了我國礦業法律的空白,為我國地礦行政管理和礦業生產經營活動納入法制化軌道提供了前提條件,從而使我國地礦行政管理進入了有法可依的階段。1986年至1995年底,國務院發布了地礦行政法規和規范性文件28件,國務院地礦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主管部門頒布了有關地礦行政管理的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71件,各省(區、市)頒布了有關地礦行政管理的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136件。1996年,修改礦產資源法。1998年2月12日,國務院發布《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以下簡稱「開采登記辦法」)和《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管理辦法》3個配套法規。這些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構成了我國地礦行政管理法律、法規的框架。

(二)建立和完善地礦行政管理機構

通過1988年和1993年的政府機構改革,地礦主管部門的管理職能更加明確。同時,各級地礦行政管理機構建設也逐步得到了加強。到目前為止,各省(區、市)地礦廳(局)已經作為地礦行政管理機構進入了省級人民政府序列,全國共有337個市(地)和2179個縣(市)建立了地礦行政管理機構,地礦行政管理工作人員隊伍不斷壯大。目前,全國共有各級地礦行政管理工作人員43700多人。通過近10年的努力,全國各級地礦行政管理機構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從而在組織上保證了地礦行政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三)促進礦產資源法律法規的貫徹執行

自從1986年礦產資源法公布實施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組織了多次有關礦產資源管理方面的全國性執法大檢查。1989年,地礦部、監察部和國務院法制局聯合對礦產資源法律法規執行情況進行了全面檢查;199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組織了對礦產資源法的檢查;1995年,地礦部、財政部、監察部和國務院法制局又聯合對《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管理規定》執行情況進行了檢查;1996年,國務院有關部委又聯合對《國務院關於整頓礦業秩序維護國家對礦產資源所有權的通知》執行情況進行了檢查。這些檢查的層次高、范圍廣、影響深,有力地促進了礦產資源法律、法規的貫徹執行和執行過程中一些疑難問題的解決。

(四)整頓礦業秩序,保護礦業權人的合法權益

自礦產資源法公布實施以來,各級地礦行政管理部門共頒發勘查許可證31460個,處理勘查糾紛1487起,減少重復投資3.32億元。通過對勘查秩序的整頓,全國礦產資源勘查秩序已經實現全面好轉。在整頓勘查秩序的同時,各級地礦行政管理部門大力整頓采礦秩序,共查處非法采礦案件28500多起。通過對采礦秩序的整頓,使我國國有礦山企業持證率達到了99.13%,集體礦山企業和個體采礦持證率達到了90.13%。目前,盡管部分地區和部分礦種的礦業秩序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混亂,但全國范圍內大規模亂采濫挖的混亂局面已不復存在。

(五)實施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管理制度

1994年2月27日,國務院總理李鵬簽署了第150號令,發布了《礦產資源補償費徵收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補償費徵收規定」),從而結束了我國礦產資源無償開採的歷史,維護了國家對礦產資源的經濟權益。徵收礦產資源補償費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礦業經濟機制的一個重要轉變。自從1994年4月1日開始徵收礦產資源補償費以來,全國共計徵收入庫的礦產資源補償費達32億多元。

(六)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監督管理實現規范化和制度化

各級地礦行政管理部門通過對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監督管理工作實踐的總結,制訂了礦山企業的「三率」(即開採回採率、采礦貧化率和選礦回收率)指標和考核辦法、礦產督察、礦山年檢、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情況統計年報等制度,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礦山企業改進采、選工藝,改善技術和管理方法,提高了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水平和資源效率。

(七)促進地質勘查行業管理

地礦行政主管部門依據國務院賦予的地勘行業管理職能,協助國家計委制定地質礦產勘查規劃和計劃,制定產業政策(如產業結構調整政策等),組織研究和制定地礦工作改革政策,進行地質礦產勘查工作統計和發布等。

(八)加強地質環境監督管理

地礦行政管理部門依照國務院賦予的地質環境監督管理職能,保護地質遺跡和地質保護區等地質環境資源,以及預防和治理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等地質災害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各級地礦行政管理部門大力加強對地下水勘查活動的統一管理,積極協助水利主管部門進行取水許可證的復核,對地下水開發活動進行嚴格的監督管理,確保了地下水的合理開發和利用。

二、我國地礦行政管理存在的問題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地礦行政管理正朝著更加健全、完善的方向發展。但是,目前還存在一些不足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法律法規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在礦產資源法修改後,國務院已經發布實施了《礦產資源勘查區塊登記管理辦法》、《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辦法》和《探礦權采礦權轉讓管理辦法》。但是,原已實施的其他配套法規尚需根據新的法律規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改革開放的要求,總結實踐經驗,進行修改。這些法規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以下簡稱「礦產資源法實施細則」)、《礦產資源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全國地質資料匯交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資料匯交辦法」)和《違反礦產資源法規行政處罰辦法》等;還需要制定一些新的配套法規,如礦業權評估、礦產資源儲量審批、礦山環境保護和地質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管理法規;還要會同國務院計劃、財政等有關部門制定實施法規的具體規章、制度,才能保證法律、法規的施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常委會和人民政府相應地要進行地方法規和規章的修改制定,以保證法律與法規體系的完整性、中央與地方立法的一致性。

(二)地礦行政管理的組織體制有待健全和理順

經過10多年的努力,從國務院到縣級人民政府基本上建立了地礦行政管理的機構,從組織上保證了地礦行政管理工作的開展。目前存在的問題:一是政企、政事不分,不利於行政管理職能的履行;二是多頭管理,政出多門,不利於集中統一管理,增加了行政的難度;三是行政管理體制有待進一步明確,各級地礦行政管理機關之間事權劃分不清,不利於依法行政,合法行政,也不利於調動各級管理機關的積極性;四是少數市、縣級地礦行政管理機關定位不合理,不具備執法主體資格;五是相當多的市、縣級地礦行政管理機關定員超編,人浮於事,有的人員不符合地礦行政執法的資質條件,影響執法形象和高效行政;六是必要的仲裁、法律咨詢、評估、監測等中介機構尚未建立或不健全。這些都需要在今後的政府機構改革中予以解決。

(三)地礦行政管理的政策指導和宏觀調控力度不夠

地礦行政管理的各項工作涉及到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需要政府進行調查研究,政策指導;從事地質勘查和礦產採掘的單位經濟效益不好,面臨產業結構調整,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的改革,任務艱巨復雜。政府通過政策(如礦產資源政策、礦業產業政策等)引導,加強宏觀調控非常必要,但過去在這方面的工作力度不夠。

(四)執法力度不夠

經過10多年努力,地礦行政管理在治理勘查、開采秩序,維護礦產資源國家所有權方面取得很大成績,從全局看礦業秩序已經基本好轉。但是,由於多種原因,某些礦種,某些地區礦業秩序混亂、破壞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問題仍較突出,各級管理機關在依法行政、嚴格執法、嚴肅處罰、加強監督等方面力度不夠,需要採取有力措施予以加強。

(五)地質環境管理職能沒有全面到位

我國地質環境資源非常豐富,各類地質災害頻繁發生,加強地質環境監督管理已經刻不容緩。目前,這方面工作起步較晚,立法跟不上,管理制度不健全,部門之間職能不協調,管理力度不夠,制約著地質環境管理職能的全面到位。

⑥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截至2013年底,全所在職職工225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正高級職稱57人,副高級職稱63人,中級職稱101人;有博士學位的137人,碩士學位48人。內設機構包括6個職能處室、12個專業研究室、1個成果轉化中心,2個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中國地質調查局礦產資源成礦規律與成礦預測研究中心、核心期刊《礦床地質》和中國地質學會下屬礦床地質專業委員會、礦物學專業委員會和同位素地質專業委員會掛靠資源所。

2013年,共承擔國家級、省部級、橫向和其他類科研項目213項,總經費2.18億元。其中,國家級項目109項,經費3041萬元;部級項目95項,經費1.73餘億元;橫向項目12項,經費1275萬元;省級地勘項目3項,經費139萬元。以第一作者公開發表學術論文206篇,其中,SCI收錄國外論文33篇,SCI收錄國內論文17篇,EI收錄論文26篇,國內核心101篇;出版專著5部;榮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4項,其中以第一單位獲得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獲得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3項、軟體著作權4項。

全國礦產資源利用國情調查獲2013年度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

所長、黨委副書記王瑞江(中),黨委書記、副所長張佳文(右二),副所長毛景文(左二),副所長王宗起(右一),副所長邢樹文(左一)

袁順達榮獲青年地質科技金錘獎

3人分別獲得中國地質科學院新華聯科技獎傑出成就獎、突出貢獻獎;1人進入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並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和國家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2人入選首批國土資源科技領軍人才開發和培養計劃;3人入選首批國土資源傑出青年科技人才培養計劃,「西藏主要成礦帶大型—特大型礦床勘查評價科技創新團隊」入選首批國土資源科技創新團隊培育計劃;2人分別獲得第14屆中國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和銀錘獎;4人入選第三批地調局地質英才計劃;1人獲得李四光優秀學生獎和程裕淇優秀學生論文獎;1人獲得中國地質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優秀論文獎。1人擔任經濟地質學家學會理事,1人擔任國際礦床成因研究協會稀缺金屬工作組秘書長,1人新擔任第六屆同位素專業委員會委員。

領導班子由5人組成,所長、黨委副書記王瑞江,黨委書記、副所長張佳文,副所長毛景文,副所長王宗起,副所長邢樹文。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林西組上部發現含大量苔蘚蟲、海綿等典型海相生物格架的灰岩透鏡層和生物礁

興蒙地區晚二疊世林西組上部發現海相化石。古亞洲洋在興蒙地區的最終閉合、興蒙海槽褶皺隆起的時代是地學界長期爭論的重大地質問題,爭論的焦點是以林西組為代表的晚二疊世構造—古地理環境。本次研究在內蒙古東部林西縣官地剖面林西組上部首次發現多個海相灰岩透鏡層和厚層塊狀礁灰岩,其中含有大量苔蘚蟲、海綿、鈣藻等典型海相化石,氧碳同位素分析結果Z值平均為116.1,接近海相灰岩經驗值120,結合其他剖面相同層位發現的海相沉積,表明興蒙地區在晚二疊世晚期仍屬海相或以海相為主的沉積環境。這一發現對釐定興蒙海盆的最終閉合提供了新的可靠證據,並將促進東北—興蒙地區晚二疊世戰略接替新層系常規油氣、頁岩氣(油)和其他金屬、非金屬礦產勘查部署思路的調整。

西藏班怒成礦帶中段找礦取得新突破。班公湖—怒江縫合帶作為印度與亞洲大陸碰撞拼貼的兩條主縫合帶之一,不僅是研究全球大陸動力學的窗口,而且造就了極其優越的成礦條件,孕育了豐富的多金屬礦產資源。雄梅斑岩銅礦是近年來在藏北空白區開展遙感異常檢查時在成礦帶中段找到的地表露頭礦,通過礦區大比例尺填圖,初步查明了銅礦體的規模和形態,目前已控制地表銅礦(化)體東西長近1000米,南北寬近800米,具有大型礦床潛力。該礦床的發現和評價為班怒成礦帶中段地質找礦帶打開了新的局面。

雄梅銅礦含礦斑岩露頭及其銅礦化

華南西部地區晚白堊世成岩成礦作用深部背景與過程示意圖

西藏班公湖—怒江和雅魯藏布江兩條斑岩銅礦帶

雲南個舊超大型錫—銅多金屬礦床研究取得新認識與新進展。研究表明,在晚白堊世,個舊地區的地殼物質與地幔物質之間存在強烈的相互作用;區內錫多金屬礦集區的礦化與同期發生的岩漿作用存在密切成因聯系,提出礦床為岩漿熱液成因,而非同生成因。

個舊超大型錫銅多金屬礦區礦床模型

蒙古—鄂霍次克洋構造演化與大興安嶺北段多金屬成礦關系。提出蒙古—鄂霍次克洋造山帶可能在中三疊世末期碰撞閉合,大興安嶺北段早中生代期間(250~160Ma)的構造、岩漿與成礦作用主要受蒙古—鄂霍次克造山作用的影響,自160Ma左右才轉為太平洋構造體系。蒙古—鄂霍次克洋的構造演化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並在不同的構造演化階段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金屬礦床。即①250~225Ma(T1+2):興蒙造山後伸展,蒙古—鄂霍次克洋活動陸緣階段(代表性礦床如八大關斑岩型銅鉬礦);②225~190Ma (T3-J1):蒙古—鄂霍次克洋陸內俯沖,陸陸碰撞階段(代表性礦床如太平川斑岩型鉬礦、沙麥鎢礦);③190~175Ma(J2+3):蒙古—鄂霍次克洋碰撞晚造山階段(代表性礦床如烏奴格吐山斑岩型銅礦,紅花爾基鎢礦,三礦溝矽卡岩型銅礦);④175~160Ma(J3):碰撞造山後伸展跨塌階段;⑤160~125Ma(J3-K1):造山後伸展垮塌與太平洋構造域陸緣岩漿作用聯合作用階段(斑岩型、矽卡岩型、熱液型鉬鉛鋅金銀多金屬礦成礦作用時期,如岔路口斑岩型鉬礦,二道河矽卡岩型鉛鋅礦、甲烏拉熱液脈型鉛鋅銀礦)。

瓊河壩覆蓋區實現找礦突破的第一孔(ZK01孔)

東准瓊河壩覆蓋區隱伏礦預測與找礦取得重要突破。開展了隱伏礦靶區優選和示範評價研究,識別並提出覆蓋區隱伏礦地球物理異常關鍵標志,在東准瓊河壩覆蓋區發現多處異常。採用研究項目確定找礦靶區,基金預查項目適時跟進的策略,對拉伊克勒克靶區進行了驗證,在厚覆蓋區成功發現了斑岩—矽卡岩銅礦,僅在局部勘查已獲得資源量(333+3341):鐵礦石量為245.4萬噸(平均品位50.4%);銅金屬量12.1萬噸,其中富銅礦4.4萬噸(平均品位2.35%),通過綜合資料分析,該礦成為大型銅礦的前景十分明朗,為東准地區找礦突破打開了新局面。

大瑤山地區與加里東期花崗閃長斑岩有關的鎢鉬銅成礦作用。提出大瑤山地區存在加里東期與花崗閃長(斑)岩有關的斑岩—矽卡岩—石英脈型鎢鉬銅成礦系列,具有巨大的找礦潛力,是今後大瑤山地區找礦的主攻方向之一。在此基礎上,提出古龍—倒水—夏郢和大黎斷裂帶兩個找礦遠景區,並在已知社垌大型礦床外圍新發現了3個斑岩型—矽卡岩—石英脈型鎢鉬銅鉍礦床,在成礦理論創新指導礦產勘查工作方面作出了新的成績。

廣西大瑤山地區主要礦床時空分布圖

石英大脈型礦體

⑦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主要開展礦床地質、地球化學、地球物理、成礦規律、成礦預測、礦產勘查新理論新方法、礦產資源調查評價、礦產資源戰略和可持續發展研究,以及重大礦產資源科學問題研究等。中國地質學會礦床地質專業委員會、礦物專業委員會掛靠在本所,主辦學術刊物《礦床地質》。

2008年實際到所科研經費7200餘萬元(截至2008年11月30日),其中國家項目(「973」、「863」、支撐計劃等)1548萬元,佔22%;地質調查項目經費3632萬元,佔50%;其他項目2020萬元,佔28%。

2008年礦產資源研究所承擔項目200餘項,其中國家科技支撐課題12項、國家「863」課題4項、國家「973」課題10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34項、地質大調查項目37項、國土資源部深部計劃專項項目1項、國土資源部危機礦山項目10項、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專項項目2項、國土資源部百人計劃項目4項、各省局地勘項目10項、國土資源部資源補償費項目2項、公司等委託項目40餘項等;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教育部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項,天津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發表論文191篇,其中核心期刊98篇,SCI收錄47篇;獲得實用新型專利1項。

王瑞江所長、書記在西藏岡底斯成礦帶考察驅龍銅礦

張佳文副所長在昆侖山口考察

毛景文副所長(左)在發展中國家礦產資源評價技術及應用培訓班上頒獎

王宗起副所長在秦嶺考察

2008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屬國土資源大調查重點計劃項目,礦產資源研究所是實施單位和主要業務支撐單位。該項目2008年各項技術准備工作全面到位,重點圍繞鐵、鋁、鈾開展完成了12個示範區的全國典型示範工作,制定了各專業技術操作流程。編制完成鐵、鋁等23個礦種的全國礦產預測類型劃分方案,完成全國成礦區帶劃分,並出版潛力評價工作第一本專著:《中國成礦區帶劃分方案》。在典型示範工作推動下,省級工作全面啟動和實施,並取得實質性進展,已完成1:25萬實際材料圖275幅、建造構造圖190幅、礦產預測地質構造底圖284幅。開展了181個典型礦床研究,編制完成典型礦床成礦要素圖及成礦模式圖、預測要素圖及預測模型圖,以及重力、磁測、化探、遙感等圖件,完成區域成礦要素圖87幅,區域預測要素圖72幅。編制完成全省范圍的物探、化探、遙感和自然重砂資料處理和解釋圖件共2020幅。完成煤炭資源潛力評價相關基礎圖件533幅。開展了基礎資料庫維護,新增礦產地6826處。

2008年度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項目辦(擴大)會議

在2008年度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項目辦(擴大)會議上,領導研究項目組織推進有關問題

礦產資源潛力評價青海祁漫塔格典型示範區成礦地質背景編圖研討會

汪民副部長(中)與陳毓川院士(右)、陳仁義主任(左)討論潛力評價階段成果

全國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調查:成立了全國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調查項目辦公室,作為項目日常管理的工作機構;成立了項目專家委員會,以加強項目技術質量的監督管理;完成了全國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調查總體實施方案的編制,在北京召開了全國培訓會,全國31個省(區、市)150多名管理和技術人員接受了培訓;完成了30個省級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調查實施方案的編制,在重慶召開了有150多人參加的省級實施方案終審會;完成了《礦區資源儲量核查技術要求》的編制和評審,進行了全國和省級1000多人次的培訓工作;完成了《煤炭礦區資源儲量核查技術要求》、《礦區資源儲量核查成果資料庫建設技術要求》、《礦區資源儲量核查數據模型和數據錄入系統》的編制和開發並通過了專家的評審驗收;啟動了《油氣資源儲量核查實施方案和技術要求》的編制工作;啟動了礦區資源儲量地質經濟評價軟體和煤炭礦區資源儲量三維可視化動態監管系統軟體的開發工作;全國各省(區、市)礦區資源儲量核查試點正在進行,全國已完成資源儲量核查的礦區共725個,其中大型礦區88個,中型礦區168個,小型礦區469個;全國項目組積極走出去,赴山西、北京、河北、湖北、廣東、河南、江西等省指導各省開展工作;項目管理得到進一步加強。

青海別勒灘低品位固體鉀鹽液化開發的關鍵技術:屬國家「863」計劃課題,負責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參加單位: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青海鹽湖工業集團、石家莊經濟學院。參加人員:焦鵬程、劉成林、李文鵬、趙元藝、郝愛兵、陳永志、王興富、李小松、王石軍、劉振英、王文祥。2008年度主要成果認識:青海別勒灘試驗區鑒定出鹽類礦物13種,確定地層中固體鉀鹽礦物主要為雜鹵石,其次為光鹵石、鉀石鹽等。研究試驗地層中KCl平均含量為2.24%;試驗區溶礦過程中地下鹵水中鉀與硫酸根離子含量均有增加並逐步穩定,固體鉀鹽液化效果顯著,鹵水質量可以滿足生產要求;採用化學示蹤和人工放射性同位素測井技術揭示鉀鹽液化驅動的水動力學條件,獲得試驗區鹵水實際流速和滲透流速分別為1.56m/d和0.24m/d,地下鹵水的流向為45°。計算出試驗區滲透系數平均值120m/d。針對青海鹽湖特點,將Pitzer軟體升級到Windows,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濃鹵水變溫平衡計算軟體。2008年由「863」計劃資源環境技術領域辦公室組織進行了中期檢查,評價優良。

全國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調查工作會議

中國東部危機礦山深部及外圍找礦——老(危機)礦山合理勘查、開發模擬和礦山轉型與礦城問題研究:屬中國工程院咨詢和中國地質調查局危機辦綜合研究項目,項目負責單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主要完成人員:裴榮富、李莉、李進文、梅燕雄、王浩琳。通過25礦種、10618座礦山的地質勘探和開采驗證對比,第一是提出危機礦山三維分類;第二是創新地建立了固體礦產合理勘查、不同規模礦山合理開採的平均年限、不同勘查階段風險投資決策支持系統和礦業5R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4項科學技術方法模擬;第三是提出礦竭不等於礦(城)衰,資源再發現和多種經營是礦城轉型的基礎;第四是應深化研究深部找礦的地質內涵和技術經濟可行的外部條件;第五是建議應用礦床(點)聚類路徑與地球化學塊體濃集軌跡相結合與事件地質激發異常成礦的找礦新方法。本成果已被兩個國際會議(SGA和WEC)採納,國家行政學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偉大實踐》一書引用。

礦床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關系圖

項目組在野外工作

內蒙古自治區阿巴嘎旗莫若格欽地區銅資源評價:屬2004年度國土資源部礦產資源補償費項目,項目負責單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項目負責人:聶鳳軍、張義和張萬益。通過工作,查明了勘查區內地質礦產特徵,總結了該區地球化學和地球物理特徵。通過物化探測量圈定4處銀—鉛—鋅—銅—金異常和3處銅—金異常和9處視極化率異常。對物化探異常進行了合理的解釋推斷,並分別對其進行了鑽探驗證。1個鑽孔均見真厚度1.95m的鉛、鋅、金、銀礦化體,鉛和鋅含量分別為2.13%和3.11%;銀和金的平均含量分別為78.91×10-6和3.58×10-6。經資料綜合分析研究,認為工作區具有繼續尋找鉛鋅銀多金屬礦產資源的潛力,並提出了進一步工作建議。該項目2008年通過中國地質調查局成果報告評審委員會驗收,成績為優秀。

中蒙邊境中東段我國一側(北山和二連—東烏旗地區)銅金銀礦床成礦規律與找礦方向:屬國土資源大調查實施的綜合找礦評價課題,主要完成人:聶鳳軍、江思宏、白大明、張義、胡朋、趙元藝、張萬益、劉妍、張建華、賴新榮。課題採用現代成礦學最新理論和找礦學最新技術方法,對中蒙邊境中東段我國一側的北山和二連—東烏旗地區岩(層)體的變質作用、岩漿活動和構造運動以及金屬元素活化、遷移、聚集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探討了古大陸板塊相互碰撞、對接和造山作用過程;釐定了各大地構造單元的邊界;闡述了區域性金屬礦床成礦作用的動力學機理;劃分了成礦區帶、礦田和找礦預查區;論證了花崗岩類岩漿侵位方式和成因;闡明了構造—岩漿活動對金屬礦床的控製作用;總結了重要金屬礦床(點)找礦標志,提出了不同類型金屬礦床的成礦模式,指出了找礦方向,圈定出找礦遠景區。課題成果被有關地勘單位、礦山企業和地方人民政府廣泛採用,為找礦勘查工作部署、隱伏金屬礦床尋找和地方工業布局規劃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該項目2008年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內蒙古自治區正藍旗磨石山金紅石礦普查及外圍找礦研究:由內蒙古自治區地勘項目、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業務費資助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合資助,主要完成人員:趙一鳴、李大新、吳良士、陳文明、王佩華、王裕先、劉光海、高學東、豐成友、陳振宇。項目主要成果:經項目組預查、普查和研究,原發現的磨石山金紅石礦床是一個以銳鈦礦為主,伴有金紅石和鈦鐵礦的沉積變質型鈦礦床,屬世界上首例新類型鈦礦床;確定了礦床規模為大型,TiO2資源量達34萬噸(333),其中富礦屬中型;圈出了磨石山和羊蹄子山兩條重要礦帶,其中富礦體6個,貧礦體10個。富礦TiO2含量3.14%~15.46%,平均6.91%。勘查和研究表明,在磨石山西部第四系和上侏羅統火山岩覆蓋區、羊蹄子山中東部、M38航磁異常南側以及太僕寺旗鐵山村等地尚有找礦遠景。盡管該礦區鈦礦物的粒度很細小,為0.01~0.1mm,給選礦造成困難,但通過項目組攻關,已取得較大進展。礦區普查報告及研究報告已於2008年11月由內蒙古自治區地質勘查項目辦公室主持評審通過。

聶鳳軍研究員在野外考察

課題組成員正在野外編錄岩心

內蒙古正藍旗磨石山銳鈦礦礦床地質—探礦工程分布圖

1—第四系;2—中、上侏羅統火山岩;3—含石榴子石石英絹雲片岩;4—炭質片岩;5—石英岩;6—含銳鈦礦變質粉砂岩和片岩;7—絹雲石英片岩;8—花崗岩;9—銳鈦礦富礦體;10—貧礦體;11—推測地層;12—勘探線及編號;13—實測地質剖面;14—等高線;15—探槽及編號;16—鑽孔及編號

中亞地區地質礦產對比研究:屬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地質調查工作項目,參加人員:楊富全、劉德權、趙財勝、柴鳳梅、何國琦、唐延齡、毛景文、徐林剛、王曉地、張作衡、劉鋒、肖克炎、劉亞玲。項目建立了742個金屬礦床(點)的礦產資源信息系統資料庫。編制了1:100萬中亞地區大地構造圖和成礦規律圖,劃分了構造單元和成礦單元,對各成礦帶進行了對比研究。建立了23個典型礦床模型,對主要含礦建造進行了對比,總結了主要金屬礦床的成礦規律,建立了區域成礦模型。對境外勘查選區提出了建議,對新疆阿爾泰和准噶爾8個大型礦集區進行了預測,為新疆進一步地質找礦工作的部署提供了科學依據。2008年12月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驗收,成績為優秀。

中亞地區成礦單元劃分及境內礦集區預測

1—成礦省界線;2—成礦帶界線;3—阿爾泰成礦省各成礦帶;4—東哈薩克—准噶爾成礦省各成礦帶;5—中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成礦省各成礦帶;6—大中型礦床、中小型礦床;7—預測大型礦集區:①—多拉納薩依—阿舍勒銅金礦集區,②—阿勒泰—可可塔勒鐵鉛鋅礦集區,③—柯魯木特—可可托海稀有金屬預測礦集區,④—諾爾特鉛鋅金預測礦集區,⑤—老爺廟—瓊河壩銅鐵金預測礦集區,⑥—雙峰山關莊子銅汞金預測礦集區,⑦—希勒克特哈臘蘇—喀拉通克銅鎳金預測礦集區,⑧—哈圖金銅礦集區;8—國界線

我國西部重要成礦區帶礦產資源潛力評估:屬國土資源大調查工作項目,項目主要成員:陳毓川、王登紅、李厚民、肖克炎、唐菊興、李光明、付小方、徐志剛等。該項目以成礦動力學和成礦系列理論為指導,重點通過成礦時代和區域成礦規律的研究,建立和完善了我國西部以東天山、西南三江中段和岡底斯為代表的重要成礦區帶的成礦體系,建立了岡底斯成礦帶中生代後期板塊俯沖階段與岩漿作用有關的銅、金多金屬礦床成礦(亞)系列,釐定出東天山地區10個礦床成礦系列、18個礦床成礦亞系列,初步識別出西南三江中段至少存在26個礦床成礦系列和50個成礦亞系列,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重新劃分了我國西部地區共55個Ⅲ級成礦區帶;釐定了西藏雄村、新疆彩霞山與喬夏哈拉、貴州水銀洞、四川岔河等一些礦床的成因與成礦時代,深化了區域成礦規律的認識,拓展了找礦方向和時空,提高了對區域找礦前景和資源潛力的認識;從成礦地質基礎、成礦信息、新類型、新發現、新認識、新技術、成礦系列和成礦譜系、成礦體系等方面對我國西部重要成礦區帶資源潛力進行了定性地質評估;對西藏雄村銅金礦開展了定位預測和工程驗證並取得巨大成功;初步建立了三個評價理論方法技術支撐、三個評價步驟、三個評價結果(「三三式」)的資源潛力定量預測評價體系,開展了東天山斑岩銅礦定量預測評價示範,為今後成礦遠景評價區劃提供了技術支撐;提出東天山成礦帶10處、西南三江中段9處、岡底斯14處成礦遠景區,為西部地區進一步地質找礦工作的部署提供了扎實的科學依據。2008年12月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驗收,成績為優秀。

雅魯藏布江成礦區中生代成礦時空架構示意圖

⑧ 中國地質構造類型與礦產資源分布的關系

東北邊疆省份:黑龍江,吉林,遼寧;
北部邊疆省份:內蒙古自治區;
西南邊內疆省份:西藏自治區;容
南部邊疆省份:雲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

廣東臨海 故不是 邊疆是指兩國間的政治分界線或一國之內定居區和無人定居區之間寬度不等的地帶。 也就是與別的國家接壤的,廣東沒有與其他國家接壤 所以不是

⑨ 中國地質調查局和中國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什麼關系

中國地質調查局是國土資源部的,屬部管局了,中國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應該沒有這個機構。各地方省里設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地方地質調查院,或歸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或歸國土資源廳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