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環境工程地質學

環境工程地質學

發布時間: 2021-01-19 13:19:30

㈠  環境工程地質學的興起與進展

傳統的工程地質學的主要任務是對工程建設的地質條件進行評價,為保證工程建設的安全而作為設計施工的定性依據。但現代人類工程活動的規模和數量越來越大,導致對周圍地質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產生許多負效應,這給工程地質學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重要任務,就是要對工程建設作用於環境地質條件所產生的影響作出評價和預測。這種作用不僅是單向的,通常還是雙向的。就是要研究人類工程活動和地質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作用關系。在1980年第26屆國際地質大會上,國際工程地質協會就發表了工程地質學家參與解決環境問題的宣言,從此以後,環境工程地質學開始蓬勃發展起來。所以環境工程地質學的興起是比較晚的。對於環境工程地質學的地位雖然還有不同的看法,如有的認為這是工程地質學的新發展的學科分支,也有的認為是工程地質學發展的新階段和新方向。但毋庸置疑,對環境工程地質學的重要性和研究內容的認識基本是一致的。

地質環境對人類工程活動的制約,王思敬歸納為5個方面:宏觀環境、地質災害、岩土地質、水文地質、次生地質。它們通過對工程地區的區域穩定性、深部穩定性、地面穩定性、山體穩定性和圍岩穩定性而直接影響到工程的規劃、選址、設計、施工和運行。而人類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系統的作用方式是通過工程荷載、岩土開挖、水流、水體調節和工程熱力作用進行的。人類工程活動與地質環境系統在相互作用中的物質交換、能量交流,主要體現為載入、卸載、滲流和熱流等四大作用。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環境效應可以有正負兩方面。重大的環境工程地質問題諸如礦山開采引起的地表沉降、地下塌陷、滑坡崩塌、佔用農田土地資源、泥石流、尾礦壩的穩定性及其環境問題;興建水利水電工程引起水庫誘發地震的評價和預測;公路、城市建設的環境地質工程質量等。因此環境工程地質研究的核心應是人類工程活動與地質環境的協調。為此建立了地質環境評價指標體系。通過不確定性數學方法,選擇或建立地質環境適宜性評價模型,對地質環境的敏感性進行評價預測,在此基礎上進行工程活動與地質環境的協調分析,並採取相應的對策。

㈡ 中國地質大學環境工程考研

現在武漢和北京基本上是兩個學校了,環境工程應該兩個學校都有吧,至少武漢的是有的,分數線你可以上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網上查詢一下
還有要告訴你下,本科的環境工程不好找工作的,研究生就不清楚了

㈢ 學環境工程(水文地質方向)出來的主要從事什麼具體的工作

地質堪測,水資源開發利用,水文監測,還有乾旱地區尋找水資源,說實話,就業面有點窄

㈣ 中國地質大學 哪個環境工程好

資源勘查海來外班是你的首源選 ,發揮你的外語優勢 有機會出國的 地大最好的是地學院,地學院最好的是唯一的工科專業資源勘查 全國第一 資源勘查普通班肯定沒法和海外班比 地大他說第二 沒人敢說第一 地質學基地班 珠寶也不錯

地礦油是這些年最火爆的專業,地大的就業率是百分之93,我是資源勘查的,你就是四年睡過去 照樣搶著要你 國家緊缺這方面的人才 我有個叔叔是地勘院到成都理工大學都招不到人 別說地大了 搞地質以前就是給人的印象很苦,現在有了很大改觀。出野外都是開車 住賓館了 才出來的實習工資3000多,國家每年撥100多個億專門用於支持礦產勘探開發,我有中國石油大學的同學以前學的化學 現在都轉他們學校的地質工程了。全球能源緊缺,國家加大海外礦產資源勘查力度 很缺這方面的人才

㈤ 請簡要說明環境工程中的一個問題(環境工程問題),上完環境工程地質學,老師布置的作業,字數不限

西部大開發中的環境工程地質問題研究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世界進入了可持續發展的時代,隨著下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一系列污染事件的發生,形成了第一輪環境問題。80年代,新一輪經濟的快速發展使環境與發展的矛盾再次突出,隨著人類下程和經濟話動的規模和范I舊益擴大從而引起了具有代表性的問題—環境下程地質問題。我們必須解決下程話動對地質環境的作用所產生的新問題,這就形成現代下程地質學的新分支—環境下程地質。
1環境工程地質特徵
環境下程地質是下程地質學的一個分支,是研究由於人類下程—經濟話動所引起或誘發)的區域性和有害的下程地質作用的科學,這此有害的地質作用會誘發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環境下程地質,就是研究這此作用產生的條件和機制,提出減弱或消除它的下程措施,為制定、保護和改造地質環境方案提出依抓。環境下程地質的產生是經濟話動不斷加劇的必然產物,也就是說,在現代科學技術條件卜,人類的下程創造給人類帶來了極大利益,同時也給人類環境帶來極大影響,出現了各種不良的下程地質現象,自接或間接地對人類環境產生反作用。為解決這個問題開展了環境下程地質研究,它的主要研究日fig;,是為了合理地進行下程開發,在滿足人類發展需要的同時,保護地質環境,使人類下程話動與地質環境保持良好的協調關系,更有利於人類的生存生話和生產的發展。
2環境工程地質與城市聯系
隨著off:界人II的增加,城鎮規模和數錄在急劇增加,全球出現城市化的趨勢。以我國為例,20 世紀80年代以前,中國的城市化發展緩慢,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國民經濟發展戰略的轉變,城市發展迅速,城市個數由1980年的223個增加到1993年的570個,1980年一1993年城鎮人口增長了77.36 %,城鎮人II比例從16.20%上升到24 %,小城市與小城鎮由1980年的2870個增加到1993年的13000多個,增長了近4倍,城鎮已成為人類話動對地殼表層施以強烈影響的地區。
城市的產生、運動和發展,都是與地球組成物質及其運動密切相關的,也就是說城市與其它地質環境條件不斷進行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的過程是城市形成演化過程的重要物質基礎,又是對城市環境改造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城市施加給地質環境的作用總和,可稱之為城市地質作甩或城市下程地質作用),城市地質作用,必將產生特有的城市環境下程地質問題。
近20年來,}If:界各國的地質學家都對城市地質給r了很大的關汁,出版或發表了一系列著作,如R.F.萊格特1973年發表的《城市與地質學》,B.科特洛夫1977年發表的《城市地區的人為地質作用和地質現象》,R.O.維特加德1978年發表的《城市環境地質學》,D"萊維森1980年發表的《地質學與城市環境》,大木靖衛1983年發表的《都市地質學及其現狀》等等。自1980年第26屆
國際地質大會提出地質環境問題宣傳開始, 1985年亞太經互會還組織了關於以「城市規劃中的地質學」為主題的討論會,1987年在我國_}匕京舉辦的「山區環境下程地質國際研討會」著重就山
區環境下程地質,自然地質災害及下程違法與地質環境作用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討。1993年8月,在我國_}匕京還舉了「國際城市發展中心地球科學學術討論會」,雖然很多討論偏於粗略乃至重
復已有的下作,但仍為城市環境地質學的創立、發展打卜了扎實的基礎。
我國幅員)』闊,城市眾多,城市依人II的多少可分為特大型(人口超過100萬)、大型(100- 50萬)和中小型(少於50萬)等不同規模,依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又可分為沿海城市和內陸城市,依其所擁有的自然資源,又可分為礦山城市、旅遊城市和港口城市等。由於區域自然條件和地質環境的差異,城市在建設和發展過程中而臨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也各不相同。如酉部城市、北方城市以資源型缺水為主,南方城市則以水質型缺水為主,平原地區、沿海城市,主要受水上資源污染,地而沉降、地裂縫、軟上變形、海水入侵等緩變形地質災害危害,山區城市除了要受崩塌、
滑坡、泥石流、地而塌陷等突變地質災害的影響和破壞,還因城市下程建設的地而地卜Jf-挖、棄上、排水等話動而誘發新的人為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而塌陷等,從而增加對下程木身和外lvl環境的危害。
3西部大開發中的環境工程地質
目前,我國正處於酉部大開發時期,對開發酉部而言,下程設施建設是關鍵,酉部地區是我國三級地貌地勢的第一級,高海拔高原,山地.片絕對優勢,從某種意義上說開發酉部地區也就是山
區城市的開發,山區城市環境的最大特點是環境脆弱,對人類開發話動敏感、忍耐力低、生態系統易受損,由其是在酉部山區城市的道路下程建設中,因受特殊地形、地層岩性、地質構造等因系的影響,自然環境地質災害類J}t!J眾多,}川此,不僅要論證下程設施的可靠性和下程建設的經濟效益,而且必須考慮和合理利用地質環境的問題,做到既能使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安全、經濟穩定,又能合理開發和保護城市地質環境。
在基礎設施建設中道路交通下程是先行和基礎,城市中進行道路下程設施建設,受城市規劃等因索限制,線路的線形、路基的防護,橋隧的架設等下程重要因索會受到一定的影響,而道路下
程作為一項大而復雜的系統下程,可能會跨越不同的地區或不同的地質單元區,會改變原來的地貌,破壞自然的生態環境,從而誘發新的地質災害,由其是在路基下程的設計施下中,會產生諸如破壞邊坡穩定性、使地卜水位卜降、路而沉陷等一系列的環境地質問題。因此,要結合道路下程的下程特點,根抓具體的災害和環境問題的機理,選取少門卜發研究適宜的下程技術體系,從而進行優化設計與防治實施。
4結論
城鎮環境下程地質學,研究的就是城鎮環境下程地質問題,以求合理開發、利用城鎮地質環境,合理規劃和控制城市社會生話,特別是控制城鎮地質作用的規模、范lvl及強度,保證城市與地質環境間的相互作用和發展演化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也就是協調和緩解城鎮經濟開發和空間與地質環境載體間的矛盾,促使地質環境對城鎮經濟開發和空間開發的載體作用不斷加強、不斷避免或減緩城鎮經濟開發和空間開發對地質環境的破壞作用。

㈥ 中國地質大學環境工程就業方向

地大環境工程算比較好的專業~去研究所、氣象、還有設計院的比較多~因為偏地質~所以去地址國土機構的也有,一些環境治理公司的也有,搞環評還是比較好的。當然,這個專業女生不如男生好就業,這個是現狀~

㈦ 環境科學和工程地質這兩門學科的關系是

環境科學是研究人類活動和地球相互作用的學科,它是自然科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包含了水圈版、生物圈、大氣權圈、地球圈組成部分。工程地質學是研究與人類工程建築等活動有關的地質問題的學科,它是工程和地質學的交叉學科,是地質學的分支。
個人認為籠統的說工程地質學屬於環境科學的范疇。

㈧ 地質工程和地質學這兩個專業有什麼區別

一、專業不同

1、地質學是一門探討地球如何演化的自然哲學。地質學專業培養具備地質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相關學科基礎知識,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及初步的研究、教學和管理能力。

能在科研機構、學校從事地質科學研究或教學工作,在地礦、冶金、建材、石油、煤炭、材料、環境、基礎工程、旅遊開發從事技術開發與技術管理工作以及在行政部門從事管理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2、地質工程專業是研究人類工程活動與地質環境之間相互制約關系,主要研究如何獲取地質環境條件,並分析研究人類工程活動與地質環境相互制約形式。

進而研究認識、評價、改造和保護地質環境的一門科學,是地質學的一個分支,是地質學與工程學相互滲透、交叉的邊緣學科。

二、主修課程不同

1、地質學專業

地質學、結晶礦物學、古生物學、地史學、岩石學、構造地質學、礦床學、地球物理及勘探方法、地球化學、遙感技術等。

2、地質工程專業

《高等數學》、《大學外語》、《大學物理》、《大學化學》、《工程制圖》、《大學計算機信息技術》、《程序設計語言》、《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普通地質學》、《礦物岩石學》、《水文地質學基礎》、《地質工程設計》、《基礎工程》等。

三、就業方向不同

1、地質學專業

地質學專業的學生畢業後不僅可在高等院校從事地質科學的教學工作,也可以向國家資源能源勘探、開發與環保、城市建設、城市交通、港口、水利水電建設、國防和地質災害監測與防治等機構從事研究工作。

2、地質工程專業

畢業後可在國土資源、工礦企業、工程設計院、資源勘查與評價,環境評價,城市與環境水文地質,工程勘察、設計和施工、生產管理等方面的開發、科研與管理工作。

㈨ 中國地質大學的環境工程怎麼樣

地大北京的環境工程不錯 水文就更好了 全國排得上號的

㈩  工程地質學的發展展望

21世紀可以預計的大型工程建設,如跨流域的調水工程、大型水電工程、深部露天采礦工程、地下工程、海洋工程等,其可能發生的復雜的工程地質問題,從理論到設計、施工實踐,從預測到防治,需要我們作為重要研究方向,在原有認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去創新發展,與其它多學科聯合攻關。

(1)岩、土體工程地質力學的理論方法體系還應進一步發展

工程地質力學具有我國的特色,並在工程實踐中獲得了廣泛的應用。研究岩、土體穩定性中的關鍵問題,如節理面的各種工程地質特性,區域構造應力場和工程區實測點地應力場的研究,岩體穩定性的時間尺度,根據岩體變形破壞的實例建立「地質模型」等(孫玉科)。此外還應進行工程地質技術的開發研究,包括地質探測技術,岩組物理力學測試技術,岩體變形觀測技術和變形破壞模擬實驗技術等。

(2)環境工程地質將獲得迅速的發展

目前大型工程建設涉及的環境工程地質問題很多。如大型露天開采,地下開挖,深埋長隧道工程,大型水利樞紐,地下硐室,城市垃圾的處置和衛生填埋工程等的建設,就遇到前所未有的更復雜情況。如深埋長隧道工程的開挖,需要查明其所遇到的地質災害問題的形成條件和發生機理,作出科學的評價預測。大型水域水岩相互作用導致水庫誘發地震、庫岸崩滑、大壩潰決、水庫淤積、大面積環境惡化等問題。水庫誘發地震產生的可能性及發震強度的預測難度較大。現中國學者建立了兩種震級預測的神經網路模型,具有較高的預測能力。新的動向是引入突變理論,分析水庫誘震機制,建立誘震的充要條件判據和地震能量的表達式,提出斷層帶弱化和岩體軟化效應誘震的新假說。

當前環境工程地質的研究又進一步延伸向環境地質工程,即主要研究解決和處理地質環境問題的假說和方法。90年代國際環境地質工程的熱點領域是各國城市化和資源開發中固體、液體、氣體廢棄物的排放、填埋處理以及與城市工程建設有關的環境工程問題研究。總體來說,環境工程地質還有些基本問題,如工程環境影響場問題,工程建築的適應度與環境靈敏度之間關系問題,環境容量問題,監測技術、環境綜合分析及反信息技術等問題的研究還有待深入。

(3)區域地殼穩定性的研究

目前應進一步加深對影響和制約穩定性因素的認識。如何分析、確定和量化這些因素,直接關繫到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由定性到定量方向發展的問題。近來有用分數維理論描述斷裂和地震的分形結構,耗散、渾沌和協同學等用以描述地殼結構及其動態之自組織過程及探討其內部的相關性。但這些探索尚處於初始階段。此外在技術方法方面,應大力開展深部探測、監測、遙感、計算機、制圖技術和深部地應力測試技術等應用研究,提高區域地殼穩定性諸因素的時空變化的量測精度。

工程地質學發展至今日,需要與現代系統科學理論思維相結合,尤其是非線性科學對於工程地質學的提高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黃潤秋根據系統科學原理結合工程地質的應用與實踐,提出了工程地質問題的系統分析原理。應用這些原理可以建立地質過程的機制分析-定量評價,建立過程地質模型和模擬再現,建立過程地質分級、分類系統,認識過程地質體(或環境)和人類活動相互作用,認識災害地質作用發展過程,描述地質體復雜的結構和工程地質問題過程,研究過程預報等。在工程地質學拓展到地質工程的新領域時,做好施工監測與信息反饋,這就是以監控-反饋原理為核心指導思想的「信息化施工」。總之,系統科學的引入,必將把傳統的工程地質學推向新的階段和新的水平。

主要參考文獻

王思敬.1992.工程地質學的前沿及其拓展.見:王思敬,易善鋒主編.90年代的地質科學.北京:海洋出版社,234~239.

王思敬.1997.論人類工程活動與地質環境的相互作用及其環境效應.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第8卷第1期,19~26.

王思敬,戴福初.1997.環境工程地質評價、預測與對策分析.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第8卷第1期,27~34.

毛同夏,石宏仁,張麗君.1996.區域地質環境的定量評價和預測.地學前緣,第3卷第2期,141~146.

文寶萍.1996.滑坡預測預報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地學前緣,第3卷第1期,86~92.

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1994.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中國科學院地學部.1998.中國水問題的出路.地球科學進展,第13卷第2期,113~117.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編.1995.中國環境.

馮彥勛,陳德基.1997.三峽工程前期地質研究與施工期地質驗證.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2期,4~6.

古迅.1995.核電工程地質(一).工程地質學報,2.

孫廣忠執筆.1992.十年來我國工程地質科學成就與展望.見:中國地質學會編.八十年代中國地質科學.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00~104.

孫玉科.1995.21世紀中國大型工程與工程地質問題.工程地質學報,第3卷第4期,1~11.

孫成權,施永輝.1997.中國全球變化研究能力評價.地球科學進展,第12卷第6期,564~573.

劉東生,郭正堂,韓家懋等.1997.當前國際古全球變化研究的主要科學問題和任務——極地-赤道-極地大斷面.地學前緣,第4卷第1期,63~69.

劉傳正.1997.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和核電站選址核廢料處置的工程電站及環境地質問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2期,32~34.

劉怡芬,胡瑞林,石建省等.1996.地質災害預測防治智能決策系統設計與應用.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劉樹臣.1993.第四紀全球變化地質學.見:肖慶輝,李曉波,劉樹臣等著.當代地質科學前沿——我國今後值得重視的前沿研究領域.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39~48.

朱興賢,朱錦旗.1997.蘇錫常地區地面沉降災害與經濟損失分析.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3期,24.

許兵,牟會寵.1992.90年代礦山邊坡的主攻方向——高陡邊坡穩定性.見:王思敬,易善鋒主編.90年代的地質科學.北京:海洋出版社.243~247.

汪民,吳永峰.1996.地下水微量有機污染.地學前緣,第3卷第2期,169~175.

李秀彬.1996.全球環境變化研究中的核心領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的國際研究動向.地理學報,第51卷第6期,553~557.

吳樹仁,王瑞江.1996.地質災害與地殼穩定性有機的某些發展趨勢.地質力學學報,第2卷第3期,72~74.

吳錫浩.1993.過去全球變化研究.見:肖慶輝,李曉波,劉樹臣等著.當代地質科學前沿——我國今後值得重視的前沿研究領域.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470~473.

張之一.1990.工程地質問題的研究現狀和動向.見:中國地質學會主編.當今世界地球科學動向——中國科學家談第28屆國際地質大會,124~128.

張宗祜.1991.地質環境與環境地質.北京:地震出版社,1~4.

張宗祜,袁道先.1995.我國跨世紀的重大地學問題——環境地學發展前景.地質科技管理,第5期,60~69.

張梁,郝秀英.1995.地質災害經濟學導論.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第6卷第2期,1~11.

陳泮勤,孫成權主編.1992.國際全球變化研究核心計劃(一)、(二).北京:氣象出版社.

陳漢宗,周蒂.1997.天然氣水合物與全球變化研究.地球科學進展.第12卷第1期,37~40.

陳夢熊.1994.參加「地下水資源未來危機」國際學術會議的報導.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6期,52~53.

陳夢熊,段永侯,哈承佑等.1998.「八五」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研究的主要成就與進展.地質科技管理,第2期,55~58;第3期,63~64;第4期,55~56;第5期,45~49;第6期,50~54.

陳夢熊.1995.環境水文地質學的最新發展與今後趨向.地質科技管理,第3期,28~35.

陳葆仁,吳吉春,劉淑雲.1994.地下水管理模型在我國實踐中存在問題的討論.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6期,36~39.

陳毓川,張之一,項禮文等編.1997.90年代地球科學的動向——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學術報導.北京:地質出版社.

楊志法,王思敬.1996.工程地質學一個新的研究方向.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第7卷第6期,1~6.

楊學洋,陳震,劉淑琴等.1997.地球內核快速旋轉的發現與全球變化的軌道效應.地學前緣,第4卷第2期,187~191.

賀學海.1997.水資源管理模型的研究過程和發展趨勢.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5期,24~26.

胡海濤,劉傳正.1993.區域地殼穩定性研究的後顧與前瞻.工程地質學報,創刊號,7~13.

胡瑞林,李向全,官國琳等.1999.土體微結構力學——概念·觀點·核心.地球學報,第20卷第2期,150~156.

閻世駿,劉長禮.1996.城市地面沉降研究現狀與展望.地學前緣,第3卷第1期,93~98.

施德鴻.1990.從應用地學與基礎研究看水文地質學的發展現狀與趨勢.見:中國地質學會主編.當今世界地球科學動向——中國科學家談第28屆國際地質大會.116~124.

錢祥麟.1997.固體地球科學與全球變化研究.地學前緣,第40卷第1-2期,71~75.

費瑾.1996.地下淡水資源管理研究的發展方向.地學前緣,第3卷第2期,156~160.

徐衛亞,孫廣忠.1992.地質災害學.見:90年代的地質科學.北京:海洋出版社,253~257.

殷躍平,胡海濤,康宏達.1993.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專家系統(CKUSTAB)及其在黃河黑山峽大柳樹壩址中的應用.見:地礦部環境地質研究所主編.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論文集.北京:地震出版社,100~112.

殷躍平,張穎,康宏達等.1996.全國地質災害趨勢預測及預測圖編制.第四紀研究,第2期,123~129.

柴育成,田興有,馬福臣.1997.中國的「過去全球變化」(PAGES)研究躍居世界前列.科學通報,第42卷第15期,1679~1680.

郭亞曦.1997.國際全球變化計劃與世界數據中心的聯合行動——1997年聯合數據會議及其啟示.地球科學進展,第12卷第6期,574~580.

郭進義,洪業揚.1998.過去全球變化研究中環境地球化學進展.地質科學,第33卷第3期,374~379.

黃潤秋.1997.現代系統科學理論與工程地質系統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1期,1~6.

熊尚發,丁仲禮,劉東生.1998.第四紀氣候變化機制研究的進展與問題.地球科學進展,第13卷第3期,265~270.

籍傳茂,王兆馨.1996.區域地下水資源研究的進展和前沿問題.地學前緣,第3卷第2期,147~155.

Broecker W S,Denton G H.1989.The role of ocean-atmosphere recoganizations in glacial cycles.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2465~2501.

Chen Mengfang,Soulsby C.1998.英國地下水保護戰略.見: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論文集(第22卷),水文地質.北京:地質出版社,205~209.

Chin-Fu Tsang,Yvonne W.Tsang.1996.Research Directions in Hydrogeology.地學前緣,第3卷第1期,43~48.

Chin-Fu Tsang.1998.低滲透性岩層水文地質問題的討論.見: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論文集(第22卷),水文地質.北京:地質出版社,85~89.

Dansgaard W S,Johnsen S J,Clausen H B,et al..1993.Evidence for general instability of past climate from a 250-kyr ice-core record.Nature,364:218~220.

1996 Geoscience Highlights(Hydrogeology).Geotimes,1997,Feb.,37.

1997 Geoscience Highlights(Hydrogeology).Geotimes,1998,Feb.,38~3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ater and the Environment:Development Issues for the 21st Century.Dublin Statement on Water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Dublin,1992.

Song X D,Richards P G.Seismological evidence for differential rotation of the earth』s inner core.Nature,1996,382:221~224.

Vrba J.1998.地下水保護的戰略、政策及管理.見: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論文集(第22卷),水文地質.北京:地質出版社,199~204.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