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等級最高
❶ 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響應
群測群防機構可通過電視、網路、傳真、通訊等形式接收國家、省(自治區、直轄市)、市、縣發布的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
縣級群測群防機構收到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後,應在2小時內將信息轉發到相關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單位、隱患點監測責任人以及隱患區巡查責任單位(或責任人)。
(1)當預警級別為3級時,群測群防機構應通知基層群測群防監測人員注意,查看隱患點變化情況。
(2)當預警級別為4級時,群測群防機構應通知基層群測群防監測人員加密監測,注意防範,做好啟動防災應急預案的准備。
(3)當預警級別為5級時,群測群防組織應立即通知基層群測群防監測人員加強巡查,加密監測。一旦發現地質災害臨災前兆,應立即發布緊急撤離信號,組織疏散受威脅的人員。
(4)未在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區域內,出現持續大雨或暴雨天氣時,群測群防責任單位和監測人員應及時上崗加強監測。當發現臨災特徵時,應立即組織疏散受威脅人員。
(5)鼓勵公民和組織通過電話等各種形式向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提供地質災害災情和險情信息。
(6)縣級群測群防機構在汛期每個月25日前,應將當月地質災害信息反饋到省(自治區、直轄市)、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信息反饋內容詳見附件Ⅰ-5。
❷ 預警的預警級別
重大氣象災害預警級別:
按照災害性天氣氣候強度標准和重大氣象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程度,重大氣象災害被確定為一般(Ⅳ級)、較重(Ⅲ級)、嚴重(Ⅱ級)和特別嚴重(Ⅰ級)四級預警:
Ⅰ級預警:
在某省(區、市)行政區域或者多省行政區域內,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台站預報預測出現災害性天氣氣候過程,其強度達到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制定的極大災害性天氣氣候標準的。或者地質災害氣象等級達5級、森林(草原)火險氣象等級達5級。
Ⅱ級預警:
其強度達到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制定的特大災害性天氣氣候標準的。或者地質災害氣象等級達4級、森林(草原)火險等級達4級。
Ⅲ級預警:
其強度達到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制定的重大災害性天氣氣候標准。或地質災害氣象等級達3級、森林(草原)火險氣象等級達3級。
Ⅳ級預警:
其強度達到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制定的較大災害性天氣氣候標准,或地質災害氣象等級達2級、森林(草原)火險氣象等級達2級。 北京市東城區突發公共事件應急中預警分級:
按照《北京市東城區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的相關規定,依據突發事件即將造成的危害程度、發展情況和緊迫性等因素,東城區將突發事件的發生由低到高劃分為一般(IV級)、較大(III級)、嚴重(II級)、特別嚴重(I級)四個預警級別,並依次採用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來加以表示。
藍色等級(IV級):預計將要發生一般(IV級)以上突發公共安全事件,事件即將臨近,事態可能會擴展。
黃色等級(III級):預計將要發生較大(III級)以上突發公共安全事件,事件已經臨近,事態有擴大的趨勢。
橙色等級(II級):預計將要發生重大(II級)以上突發公共安全事件,事件即將發生,事態正在逐步擴大。
紅色等級(I級):預計將要發生特別重大(I級)以上突發公共安全事件,事件會隨時發生,事態正在不斷蔓延。
預警級別首先由主要承擔突發公共事件處置的各專項指揮部、街道或相關部委辦局,依照各自製定的專項預案中所確定的預警等級提出預警建議,並報區應急辦批准。
一般或較大級別的預警,由區應急委發布或取消,並報市應急辦備案。重大或特別重大級別預警,由區應急辦報市應急辦,經市領導批准後,由市應急辦發布或取消。
預警信息包括突發公共事件的類別、預警級別、起始時間、可能影響范圍、警示事項、應採取的措施和發布機關等。
預警信息發布後,區應急辦、各專項指揮部、街道和相關部委辦局應立即做出響應,進入相應的應急工作狀態。同時各部門應依據已發布的預警級別,適時啟動相應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預案,履行各自所應承擔的職責。
預警信息發布單位要密切關注事件進展情況,並依據事態變化情況和專家顧問組提出的預警建議,適時調整預警級別,並將調整結果及時通報各相關部門。
區應急辦有權依據突發公共事件的變化情況,變更各專項指揮部、街道或相關部委辦局所提出的預警建議,適時提高或降低預警級別,並對應急工作狀態做出適當調整。
❸ 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指的是什麼
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是指在一定地質環境和人為活動背景條件下,專受氣象因素的影響,某屬一地域、地段或地點在某一時間段內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大小。它是真實世界遭受損失可能性的一種狀態,而不是真實發生的一種狀況。由於人類防禦災害能力和實施防災措施的不同,這種可能性的狀態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或部分發生。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基於地質災害的主要控制因素(地層岩性、地質結構、地形地貌、岩土體類型等)和激發因素(降雨、地震、冰雪消融、人為活動)通過模型運算來開展工作,控制因素是基本條件,激發因素在不同地區或同一地區不同時段、不同地段常常表現出較大差異。
❹ 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區劃
如前所述,在地質災害的控制與影響因素中,降雨和人類工程活動是最為活躍的觸發因素。在人類不合理工程活動地段,黃土的卸荷與風化裂隙、落水洞、陷穴等尤為發育,降水容易沿著這些通道快速滲入地下,引發地質災害,降雨成為觸發地質災害最積極的因素。所以,通過氣象預報,可有效開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預警,實現防災減災的目標。
一、臨界降雨量確定
據本次調查資料,2000~2004年發生的13次新滑坡和16次崩塌,其發生頻次均與月平均降水量呈顯著的正相關,滑坡、崩塌發生時間全部落在6~10月份,在9月份最高,7月和8月次之,6月和10月份較低。地質災害的發生頻次與本區的降水特徵有關,9月份常出現淋雨,並伴有大雨,這種降水特徵有最利於浸潤黃土和入滲補給地下水,觸發地質災害發生;7月和8月份集中了全年75%以上的R1h≥10mm強降水和82%以上的R1h≥20mm強降水,這種強降水特徵不如9月份有利於降水入滲,所以,7月和8月份出現的災害頻次不如9月份高;6月和10月份強降水頻率低於7月,8月和9月,但高於其他月份;另外,10月份也常有淋雨,所以在6月和10月份也引發了地質災害。由此可見,無論是淋雨,還是強降雨,都是觸發地質災害的因素。
寶塔區歷史上僅有一個氣象站,不能反映降水特徵的空間展布,為了能夠揭示區域降水特徵,本次與陝西省氣象局合作,對1980年到2005年25年間,陝北黃土高原地區的27個氣象站的日、時降水量進行了分析,統計了各站日降水量中R1h≥10mm或20mm的局地暴雨過程,對其氣候特徵和時空間演變規律進行歸類分析、研究總結。研究結果表明:
(1)在25年中,陝北黃土高原共出現R1h≥10mm的強降水2638時次,R1h≥20mm強降水574時次,年平均R1h≥10mm的強降水有106時次,R1h≥20mm強降水有23時次。
(2)R1h≥10mm發生時次最多的年份是1994年,為173時次;最少的是1980年,僅有36時次。R1h≥20mm強降水發生次數最多的年份是1994年,為56時次;最少的是1982年僅有3時次。可見陝北強降水出現時次的年際差異較大,最多年份與最少年份相差十幾倍之多。
(3)R1h≥10mm強降水旬分布具有多峰值的特點。7月中旬,7月下旬和8月上旬為第一高峰值,在數值比較接近也是全年的最大峰值;8月下旬為全年的次峰值,6月上旬為全年的第三峰值。R1h≥20mm單峰特徵較明顯,8月上旬為其高峰值,8月上旬之前,強降水頻次緩升後,強降水的頻次突然降低、減少。
(4)淋雨主要出現在9月,10月份也有淋雨和大雨發生。
(5)寶塔區暴雨年頻次>0.8(圖7-5),大雨日年頻次為4左右(圖7-6)。
圖7-5 陝北暴雨年頻次分布圖
圖7-6 陝北大雨年頻次分布圖
對比分析本區降水特徵和地質災害發生的關系,可以確定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的臨界降雨量。預警的臨界降雨量特徵值分別是:
(1)日降雨量≥50mm(R24h≥50mm);
(2)6小時降雨量≥25mm(R6h≥25mm);
(3)1小時降雨量≥20mm或3小時降雨量≥25mm並且日降雨量≥30mm(R1h≥20mm或R3h≥25mm且R24h≥30mm);
(4)連續多日降雨,且日降雨量≥10mm。
符合以上條件之一就應該進行地質災害預警,作為地質災害氣象誘發日向外發布。
據此臨界降雨量可以進行模擬校驗,校驗結果表明,調查區內地質災害暴雨誘發日為2.5d/a,連陰雨誘發日為2.8d/a,即每年可預報的次數將在2~7次。說明選取上述4項指標是符合實際情況和可以操作的(圖7-7)。
圖7-7 陝北地質災害暴雨誘發日分布圖
二、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級別
參考陝西省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分級劃分,結合調查區實際情況,將預警級別劃分為三級:分別是Ⅰ級預警、Ⅱ級預警和Ⅲ級預警。
Ⅰ級預警是高級預警,地質災害發生概率最大,為地質災害發布警報級;
Ⅱ級預警是中級預警,地質災害發生概率中等,為地質災害發布預報級;
Ⅲ級預警是低級預警,地質災害發生概率最小,為地質災害不發布預報級。
三、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區劃
(一)日降雨量≥50mm預警區劃
本降雨量級別在預警氣象中相對降雨強度為最小(圖7-8)。
圖7-8日降雨量≥50mm預警區劃圖
(1)Ⅰ級預警區的范圍最小,僅限於北半部延河流域,分散於這一區域的北部、西部和中部少部分地區(圖中深灰色)。總面積927.71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26.1%。這些地區位居延河幹流,河谷深切;以及較長支流的上游,溝谷強烈下切地帶,人類工程活動極為強烈,為調查區的地質災害發育區。
(2)Ⅱ級預警區主要分布在調查區北部延河流域(圖中淺灰色),面積1303.96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36.7%。這一區域大多為延河次級支溝黃土梁、峁地區,主要溝谷多處於中游,人類工程活動較強烈,地質災害發育強度稍低。
(3)Ⅲ級預警區分布於調查區南部汾川河流域(圖中白色),面積1324.33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37.2%。這里植被茂盛,溝谷寬緩,人類工程活動不強烈,地質災害極不發育。
(二)6小時降雨量≥25mm預警區劃
本降雨量級別在預警氣象中相對降雨強度為中等(圖7-9)。
圖7-9 6小時降雨量≥25mm預警區劃圖
(1)Ⅰ級預警區的范圍較前有所擴大。除北部延河流域中部少量區域外,占據北部延河流域大部分地區(圖中深灰色)。總面積1627.70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45.8%。為調查區地質災害發育區及部分次發育區。
(2)Ⅱ級預警區的范圍較前有所減少。主要分布在調查區北部延河流域(圖中淺灰色),南部汾川河流域有少量分布。總面積676.38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19%。這一區域大多為延河次級支溝黃土梁、峁地區,主要溝谷多處於中游,人類工程活動較強烈,地質災害發育強度稍低。
(3)Ⅲ級預警區的范圍較前有所減少,全部分布於調查區南部汾川河流域(圖中白色),面積1251.92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35.2%。這里植被茂盛,溝谷寬緩,人類工程活動不強烈,地質災害極不發育。
(三)1小時降雨量≥20mm預警區劃
本降雨量級別還包括3小時降雨量≥25mm並且日降雨量≥30mm,在預警氣象中相對降雨強度為最大(圖7-10)。
圖7-10 1小時降雨量≥20mm預警區劃圖
(1)Ⅰ級預警區的范圍為擴展至最大。占據整個北部延河流域(圖中深灰色)。總面積2232.67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62.8%。為調查區地質災害發育區及全部次發育區。
(2)Ⅱ級預警區的范圍縮減至最少。從調查區北部延河流域全部退出,僅分布在南部汾川河流域主幹流(圖中淺灰色),分布面積194.91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5.5%。這一區域為汾川河主幹流上中游,溝谷切割較強烈,地質災害發育程度較其他地區稍強。
(3)Ⅲ級預警區的范圍縮減至最小,全部分布於調查區南部汾川河流域(圖中白色),面積1128.42km2,占調查區總面積的31.7%。這里植被茂盛,溝谷寬緩,人類工程活動較少,地質災害極不發育。
❺ 我國氣象災害等級分為幾級各表示什麼程度的災害
1、Ⅰ級預警:特別重大(紅色)
在某省(區、市)行政區域或者多省行政區域內,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台站預報預測出現災害性天氣氣候過程,其強度達到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制定的極大災害性天氣氣候標準的。或者地質災害氣象等級達5級、森林(草原)火險氣象等級達5級。
2、Ⅱ級預警:重大(橘黃色)
在某省(區、市)行政區域內,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台站預報預測出現災害性天氣氣候過程,其強度達到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制定的特大災害性天氣氣候標準的。或者地質災害氣象等級達4級、森林(草原)火險等級達4級。
3、Ⅲ級預警:較大(黃色)
在某省(區、市)行政區域內,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台站預報預測出現災害性天氣氣候過程,其強度達到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制定的重大災害性天氣氣候標准。或地質災害氣象等級達3級、森林(草原)火險氣象等級達3級。
4、Ⅳ級預警:一般(藍色)
在某省(區、市)行政區域內,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台站預報預測出現災害性天氣氣候過程,其強度達到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制定的較大災害性天氣氣候標准,或地質災害氣象等級達2級、森林(草原)火險氣象等級達2級。
(5)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等級最高擴展閱讀
預警信號由名稱、圖標、標准和防禦指南組成,分為台風、暴雨、暴雪、寒潮、大風、沙塵暴、高溫、乾旱、雷電、冰雹、霜凍、大霧、霾、道路結冰等。
預警信號的級別依據氣象災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緊急程度和發展態勢一般劃分為四級:Ⅳ級(一般)、Ⅲ級(較重)、Ⅱ級(嚴重)、Ⅰ級(特別嚴重),依次用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表示,同時以中英文標識。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及防禦指南。
隨著時代發展,氣象預警的級別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種類由原來的3種增加到10種,為人們所熟悉的黑色台風預警信號將退出歷史舞台。災害的嚴重性和緊急程度,新版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總體上分為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四個等級(Ⅳ、Ⅲ、Ⅱ、Ⅰ級),分別代表一般、較重、嚴重和特別嚴重,同時以中英文標識,與國家的所有應急處置等級和顏色保持一致。
而原有的台風、暴雨、寒冷3種預警信號的黑色預警信號將成為歷史,統一以紅色為最高等級,由原來的「白、綠、黃、紅、黑」改為現在的「白、藍、黃、橙、紅」;暴雨預警信號和寒冷預警信號原規定按「黃、紅、黑」來分等級十種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號。
❻ 氣象預報上的4種顏色分別代表什麼級別的災害
1、藍色預警(一般)
暴雪藍色預警信號:12小時內降雪量將達4毫米以上,或者已達4毫米以上且降雪持續,可能對交通或者農牧業有影響。
2、黃色預警(較重)
黃色暴雨預警信號:6小時內降雨量將達50毫米以上,或者已達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續。
3、橙色預警(嚴重)
橙色暴雨預警信號:3小時內降雨量將達50毫米以上,或者已達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續。
4、紅色預警(特別嚴重)
紅色暴雨預警信號:3小時內降雨量將達100毫米以上,或者已達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續。
(6)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等級最高擴展閱讀:
香港天文台在1992年開始使用一套以顏色為標記的「暴雨警告系統」,系統是獨立操作的,與其他氣象警告系統並無關連。
當時暴雨警告系統共分兩個階段、三種信號:
第一階段為黃色暴雨警告:香港天文台是基於預料在未來約6小時內,香港境內可能會有超過50毫米雨量,而發出這個警告。這是向政府部門發出的戒備信號,在這個階段,並不會向市民公布。
第二階段為紅色暴雨警告及黑色暴雨警告,是根據香港境內實際錄得的雨量而發出的信號。紅色暴雨警告表示暴雨已經開始,在剛過去的一小時內,香港廣泛地區錄得超過50毫米的雨量。而黑色暴雨警告則表示在剛過去的兩小時內,錄得至少100毫米的雨量。
在1998年3月28日,香港重新修訂暴雨警告系統,並沿用至今。
❼ 國土資源部中國氣象局關於進一步推進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的通知
國土資發〔2011〕135 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氣象局,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國家氣象中心、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
為深入貫徹落實 《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 (國發 〔2011〕20 號)、《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信息發布工作的意見》(國辦發 〔2011〕33 號)和 《國土資源部與中國氣象局關於深化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合作的框架協議》有關精神,進一步推進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共同推進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體系建設
地方各級國土資源、氣象部門要根據地質災害實際情況,圍繞地質災害防治氣象服務需求,採用多種方式,爭取多方支持,依託現有資源,共同推動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建立綜合的地質災害氣象觀測站網,加快對易發區及周邊地區氣象觀測站的升級改造,加強對已建氣象設施的維護和保障,使氣象觀測設施處於良好運行狀態,以滿足地質災害易發區市 (地、州)、縣 (區、市)的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順利開展的需要。
二、健全完善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共享平台和應急聯動工作機制
地方各級國土資源、氣象部門加快建設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信息和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的共享平台,建立會商機制,共同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要建立應對惡劣天氣特別是突發強降雨等極端氣象條件的應急聯動工作機制。國土資源部門應根據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加強應急值守,一旦發生 4 級以上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的災害性天氣,要及時啟動相關應急預案,切實做好應對防範工作。氣象部門應加強 4 級以上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報、預警和服務保障工作,根據國土資源部門提供的地質災害發生情況,組織開展加密觀測和針對性的預報服務會商,及時提供氣象服務信息,並提出相關防範意見和措施建議。要依託現有通信專線,進一步加強雙方信息數據共享,重點加強地質災害易發區監測、災害數據的充分共享。要進一步加強應急聯動能力建設,完善雙方信息互通制度,拓展災害應急聯動方式渠道,豐富應急聯動技術手段。雙方要明確各自的責任部門、聯絡人員及聯系方式,做到責任到人。
三、大力推進地質災害氣象業務標准體系建設
要加強科研和聯合攻關,大力推進地質災害防治氣象業務標准體系建設,不斷提高地質災害氣象監測預警預報精細化水平。地方各級國土資源、氣象部門要聯合制定地質災害易發區氣象觀測站建設安裝、運行維護、檢測校準、通訊協議、信息交換共享、預報服務產品製作、信息發布等方面的規范和標准,充分利用各自的資源和技術優勢,形成合力,共同加快相關標准和規范的編制工作,促進地質災害氣象業務的規范化發展。聯合加強對各級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業務人員的培訓,提高業務水平和能力。要針對地質災害突發性強等特點,聯合研發 6 小時間隔的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產品,逐步開展地質災害短時臨近預警預報業務。要積極推動基層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的深入開展,推進福建省泉州市、雲南省玉溪市和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範區建設,深入開展精細化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試驗研究,探索積累經驗並在全國推廣應用。
四、全面提高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發布能力
地方各級國土資源、氣象部門要積極爭取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不斷加強易災地區特別是偏遠山區、學校、農村等地區的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及氣象災害信息發布傳播設施建設,努力拓寬預報預警信息覆蓋范圍。要加強與廣電、電信、城建等部門的聯系與合作,通過建立協同高效的聯合響應機制,利用電視和電台、手機簡訊、城區顯著位置電子廣告牌等設施及時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保證預報預警信息渠道暢通、播發及時。
五、積極探索建立多樣化的地質災害防治合作模式
地方各級國土資源、氣象部門要根據各地特點和需求,積極探索建立符合本地實際的地質災害氣象業務發展長效合作機制,建立多方參與、權責明晰的地質災害氣象監測系統建設、運營維護與服務提供模式。對於面向公眾的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實況監測信息等服務,屬氣象部門公益服務范疇的,由各級氣象部門無償提供。對於相關部門和單位提出的個性化地質災害氣象服務需求,由氣象部門按照有關規定通過協議方式予以提供。
國土資源部 中國氣象局
二〇一一年九月八日
❽ 什麼叫做地質災害氣像風險黃色預警
地質災害氣象預警是指地質和氣象部門依據當前環境發布的災害預警,一共分為五級,黃色為第三級,注意級,24小時內,災害發生可能性較大。
預報預警時間內啟動地質災害隱患點群測群防,並24小時監測;採取防禦措施,提醒災害易發地點附近的居民、廠礦、學校、企事業單位密切關注天氣預報,以防天氣突然惡化。
地質災害的類型主要是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災害。地質災害的發生源於兩方面因素:第一方面是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造成的,如汛期強降雨引起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泥石流、滑坡、崩塌等)。
(8)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等級最高擴展閱讀:
地質災害的發生:
地質災害的發生源於兩方面因素:第一方面是不可抗力的自然因素造成的,如汛期強降雨引起的突發性地質災害(泥石流、滑坡、崩塌等)。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減少不可抗力的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需要加強基礎調查工作,掌握致災地質作用的分布狀況和危害程度,
建立監測網路和預警系統,加強動態監測,在多發區要加強群測群防,在重點防範期內,要加強巡查檢查,鼓勵提供發生地質災害的前兆信息,根據出現的前兆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予以公告,並在危險區邊界設置警示標志,採取工程治理或搬遷避讓措施,
通過預防和治理,達到避免和減少傷亡損失和財產損失的目的。第二方面是人為建設活動引發的,如興建水利工程、架橋、修路引發的地質災害(滑坡、塌陷等)。為了避免或減少人為活動引發地質災害,對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工程項目,
一方面要求建設單位可行性研究階段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作出該工程建設中和建成後是否引發地質災害的結論,並提出預防和治理措施,
另一方面也要求有關部門必須編制地質災害易發區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並對規劃區進行危險性評估,提出建設工程項目遭受地質災害危害的可能性,以及採取預防治理的措施。
綜上所述,地質災害的發生不可避免,但通過建立制度、採取措施,加強管理,經過人類的不懈努力,避免或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還是可以作到的。
❾ 預警的最高狀態是避免災難發生嗎
預警的最高狀態是避免災難發生。
運用科技方法和手段來探知災害成因,建立更為有效的監測方法。多數自然災害有著特定的成因和發生機制,弄清災害背後的影響因素及其相互關系是防災減災的基礎。通過長期跟蹤分析,科學家已能評估一個地區未來一段時間內發生自然災害的概率及可能造成的破壞程度。
即便對於地震、泥石流等突發性災害,科學界對其認識也在不斷加深。藉助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科學界在不遠的將來完全可能建立起有效的災害預測方法,為防災減災提供充分的預警信息。
應用先進技術全天候觀察地球,察覺災害先兆。災害預測是推動人類技術進步的重要動力,人類預測災害的能力在不斷提高。
(9)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等級最高擴展閱讀
按照災害性天氣氣候強度標准和重大氣象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程度,重大氣象災害被確定為一般(Ⅳ級)、較重(Ⅲ級)、嚴重(Ⅱ級)和特別嚴重(Ⅰ級)四級預警:
Ⅰ級預警:
在某省(區、市)行政區域或者多省行政區域內,氣象主管機構所屬氣象台站預報預測出現災害性天氣氣候過程,其強度達到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制定的極大災害性天氣氣候標準的。或者地質災害氣象等級達5級、森林(草原)火險氣象等級達5級。
Ⅱ級預警:
其強度達到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制定的特大災害性天氣氣候標準的。或者地質災害氣象等級達4級、森林(草原)火險等級達4級。
Ⅲ級預警:
其強度達到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制定的重大災害性天氣氣候標准。或地質災害氣象等級達3級、森林(草原)火險氣象等級達3級。
Ⅳ級預警:
其強度達到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制定的較大災害性天氣氣候標准,或地質災害氣象等級達2級、森林(草原)火險氣象等級達2級。
❿ 地質災害黃色預警是什麼意思
地質災害黃色預警信號是指24小時內地質災害發生的風險較高。地質災害黃色預警信號是地質災害預警信號中的第一級。
地質災害預警級別分為五級,但預警信號為四級,即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分別代表一般、較重、嚴重和特別嚴重,黃色預警是指未來24小時內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較大,應及時通知監測人員和受威脅住戶注意避險。
(10)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等級最高擴展閱讀:
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信息每年汛期(5-9月)在中央電視台天氣預報節目中和中國地質環境信息網上發布,目的是提醒被預警區的幹部和群眾防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災害。可以分為以下等級:
一級提醒級,24小時內,災害發生可能性很小。 啟動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群測群防巡查。
二級 提醒級,24小時內,災害發生可能性較小。 預報預警時間內對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24小時監測。
三級 注意級,24小時內,災害發生可能性較大。 預報預警時間內啟動地質災害隱患點群測群防,並24小時監測;採取防禦措施,提醒災害易發地點附近的居民、廠礦、學校、企事業單位密切關注天氣預報,以防天氣突然惡化。
四級 預警級,24小時內,災害發生可能性大。 啟動受地質災害隱患點威脅區居民臨時避讓方案;暫停災害易發地點附近的戶外作業,各有關單位值班指揮人員到崗准備應急措施。組織搶險隊伍,轉移危險地帶居民,密切注意雨情變化。
五級 警報級,24小時內,災害發生可能性很大。 啟動不穩定危險斜坡威脅區居民臨時避讓方案;緊急疏散災害易發地點附近的居民、學生、廠礦、企事業單位人員,關閉有關道路,組織人員准備搶險。
參考資料:網路—地質災害黃色預警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