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地震地質災害

地震地質災害

發布時間: 2021-01-19 00:40:44

Ⅰ 地震是給人造成損失最大的地質災害,地震來臨該怎麼逃生

地震是非常嚴重的自然災害,它會給人類經濟和社會造成巨大損失,以下是當地震來臨時我們該如何逃生的建議:

遇到地震,沉著冷靜,切莫慌亂,尋找機會,等待救援。

在遭遇地震的時候,地震來臨之前都會有些徵兆,現在科技發達,更有些地方在地震來臨之前便會發出警報。當我們遭遇地震時,我們首先應該做到的是保持沉著冷靜。正確判斷自己所處的位置,冷靜做出分析。如果你是在小區樓棟裡面,有機會逃出樓道,那麼一定要選擇合適機會逃出樓道,選擇外面空曠地方靜靜等待救援。如果你無法逃出樓道,那麼一定要迅速躲進家裡有水源和呈三角的固定區域,然後雙手抱頭蹲下。如果在野外,自己一定要多在樹叢之中或者躲在空曠地帶。如果是在開車當中,自己一定要沉著冷靜,將車開離危險地帶。

在遭遇地震的時候,我們一定要保持冷靜,與地震鬥智斗勇。面對突發情況,自己要勇敢面對。在遇到地震的時候,我們在盡肯能保護自己的同時,我們也要幫助他人。

Ⅱ 地質災害的種類及成因

一、地質災害的定義

(一)定義

地質災害是指由於地質營力或人類活動而導致地質環境發生變化,並由此產生各種危害或嚴重災害,使生態環境受到破壞、人類生命財產遭受損失的現象或事件(汪新文主編,1999)。地質災害按成因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自然地質災害,如地震,火山噴發,滑坡,泥石流;另一類是由於人類活動引起的地質災害,如地面沉降等。

(二)特點

地質災害與氣象災害、生物災害一樣是自然災害的一個主要類型,具有突發性、多發性、群發性和漸變影響持久的特點,並且容易造成較大的人員傷亡和巨大的經濟損失(段永侯等,1993)。地質災害中以突發性、群發性小型土質滑坡、崩塌為主。直接誘發因素是集中性強降雨;山區切坡建房、修路等工程活動是產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的重要因素;群眾防災意識淡薄、避災自救知識缺乏是造成人員傷亡的主要原因。而地震、火山噴發這樣的地質災害發生的頻率相對來說比較小,但是它的破壞性是巨大的。

二、地質災害的種類及成因

(一)地震

地震是岩石圈在內力作用下突然發生破裂,地球內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強烈釋放出來,從而引起一定范圍內地面震動的現象。引起地震的原因很多,據此可以分為構造地震、火山地震和沖擊地震,人類活動引起的地震還可以稱為誘發地震(宋春青和張振春,1996)。構造地震是構造變動特別是斷裂活動所產生的地震,約佔全球地震總數的90%。其中大多數又屬於淺源地震,因此對建築物的破壞程度很大,波及的范圍很廣,常引起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汶川地震就屬於此種類型。

人們根據地震的活動地區,在地理上劃分出幾條主要的地震活動帶。環太平洋地震帶,約80%的淺源地震都發生在這一帶內;地中海—南亞地震帶,帶內亦發生破壞性地震以及很少的深源地震。此外,還有北極—大西洋海嶺地震帶、東太平洋海隆地震帶、西印度洋地震帶、東非地塹地震帶等次要地震帶。

(二)火山噴發

火山噴發是地幔物質在地球內部動力的作用下不斷運動,當岩漿中氣體成分游離出來使內壓力增大到一定極限時,岩漿就會順地殼裂隙或薄弱地帶噴出地表,形成火山噴發。根據火山通道的形狀可分為裂隙式噴發和中心式噴發。裂隙式噴發是岩漿沿一個方向的大斷裂或斷裂群上升,噴出地表;中心式噴發則是噴發物沿火山喉管噴出地面,平面上成點狀噴發。

人們根據火山的活動性,將火山劃分為死火山、活火山和休眠火山三種。如今,地球上已發現的活火山共有523座,其中有455座在陸地上,有68座位於海底(李克,2005)。死火山大約20000餘座。這些火山在地理分布上有一定的規律性,他們大多集中在幾個主要的火山帶上。如環太平洋火山帶、大洋中脊火山帶、阿爾卑斯—喜馬拉雅火山帶、東非裂谷火山帶。

火山噴發形成典型的火山地貌景觀,有火山錐,如海南瓊山馬鞍嶺,山西大同火山錐;火山口;火山湖,也叫火口湖,如吉林延邊長白山天池;堰塞湖,黑龍江五大連池和鏡泊湖;火山溶洞;火山瀑布等。

(三)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岩體在重力的作用下和其他因素的影響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整體的向下滑動。滑坡經常發生在粘土質為主的土層或泥質岩及變質岩的分布區。俗稱「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滑坡的形成與氣象水文、地層岩性、地質構造、地形地貌、外營力改造和人類工程活動等因素密切相關。鬆散土體和高陡的斜坡是形成滑坡的內因,河流沖刷及淘蝕是產生滑坡的外因,人類工程活動和降雨是發生滑坡的主要誘發因素。

另外,產生滑坡的基本條件是斜坡體前有滑動空間,兩側有切割面。例如中國西南地區,特別是西南丘陵山區,最基本的地形地貌特徵就是山體眾多,山勢陡峻,溝谷河流遍布於山體之中,與之相互切割,因而形成眾多的具有足夠滑動空間的斜坡體和切割面,廣泛存在滑坡發生的基本條件,滑坡災害相當頻繁。

(四)泥石流

泥石流是在山區的溝谷中,因暴雨、洪水等充足的水源激發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塊的特殊的洪流。泥石流具有暴發突然,運動快速,來勢兇猛,破壞力強,成災率高等特點。泥石流的形成有三個必備的條件:①地勢陡峻,山高溝深,流域面積大;②有大量的鬆散的物質;③在短時間內有充沛的水量。泥石流粘度大、容量高、具有重大沖擊力,具有很大的破壞性,在我國的南方地區,暴雨、洪水過後經常會出現這種地質災害。

泥石流發生機制是陡峭的河床堆積物由於暴雨而飽和,進而在其表面產生水流,堆積物失去力學的穩定性而開始滑動形成泥石流。另外,崩塌土塊在其運動過程中,破壞了結構,而又有水的供給也可以形成泥石流。泥石流的發育過程與氣候環境的變化有關,如冰川的消融,冰體填充山谷,阻塞成湖,山坡重力侵蝕加劇;與季風在一個地區的盤踞時間的長短有關;與一個地區的植被繁盛也有關系;泥石流還與區域地質構造運動的強弱、地勢起伏和岩石軟硬有關。

(五)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又稱為地面下沉或地陷,它是在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影響下,由於地下鬆散地層固結壓縮,導致地殼表面標高降低的一種地質現象。

地面沉降主要發生於大型沉積盆地和沿海平原地區的工業發達城市及油氣田開采區。其特點是涉及范圍廣,下沉速率緩慢,往往不易被察覺;在城市內過量開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其波及的面積大;地面沉降具有不可逆特性,就是用人工回灌辦法,也難使沉降的地面回復到原來的標高。近年來,在軟土等不良工程土體較發育地區,由於人類工程活動造成的基礎不均勻沉降現象成為影響大型工程建設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地面沉降對於建築物、城市建設和農田水利設施危害極大。

三、中國的主要地質災害

中國是一個面積廣闊、資源豐富的國家,面積廣闊又決定了中國的地形地貌、地質構造以及氣候條件的復雜性。因此中國的地質災害分布廣泛,類型多樣,發生頻繁。中國常見的地質災害有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

(一)中國地震災害的分布特點

中國處在世界兩個最活躍的地震帶上,東瀕臨環太平洋地震帶,西部和南部是歐亞地震的經過區域,因此中國的地震災害比較頻繁同時它也是中國主要的地質災害。

(1)中國地震分布特點是東少西多,地質構造特點是以東京105°為界分為東西兩部分。中國西部地區是世界上大陸地震最活躍、最強烈和最密集的地區。環太平洋地震帶對中國台灣及其附近海域影響最大。

(2)華北區、台灣地區地震多發的成因是該區處在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的交界帶,地殼活動強烈。西南地區地震、滑坡、泥石流多發的成因是由於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擠壓碰撞。

(二)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特點

中國泥石流的分布明顯受地貌、地質和降水條件的控制,集中分布在階梯狀地形的過渡帶上,尤其是沿大斷裂、深大斷裂發育的河流溝谷兩側(馮天駟,1998)。其中雲南、四川、甘肅、陝西、西藏等地區是中國泥石流的多發地區。同時西南地區也是中國崩塌、滑坡等發育的主要地區。

(三)地面沉降分布特點

地面沉降活動主要發生在中國東部地區,尤其以沿海城市和華北平原等地區最嚴重。在該區域內,發生地面沉降的城市或地區有的是孤立存在,有的則是密集成群或斷續相連,形成大面積的地面沉降帶。

(四)水土流失的分布特點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風力等外營力作用下,水土資源和土地生產力的破壞和損失,包括土地表層侵蝕和水土損失,亦稱水土損失。

20世紀90年代末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356萬平方千米,占國土面積37%,其中:水蝕165萬平方千米,風蝕191萬平方千米,在水蝕和風蝕面積中,水蝕風蝕交錯區水土流失面積為26萬平方千米。水土流失分布范圍廣、面積大。西部12省(區、市)(桂、蒙、陝、甘、寧、青、新、川、貴、滇、藏、渝)占國土面積70.78%,土壤侵蝕(均指微度以上侵蝕,下同)面積107萬平方千米,佔全國土壤侵蝕面積的82.61%,水土流失最嚴重,分布面積最大;中部10省(冀、晉、遼、吉、黑、皖、贛、豫、鄂、湘)占國土面積24.28%,土壤侵蝕面積49萬平方千米,佔全國土壤侵蝕面積的14.64%,水土流失較嚴重;東部10省、市(京、津、滬、蘇、魯、浙、閩、台、粵、瓊)占國土面積8.13%,土壤侵蝕面積9萬平方千米,佔全國土壤侵蝕面積的2.74%,流失相對較輕。

(五)土地沙漠化分布特點

中國現有荒漠化土地共計262萬平方千米,約占國土總面積的27%。廣泛分布在中國西北、華北、東北等地區,以新疆、甘肅、青海、內蒙古、寧夏、陝西、山西、河北等省(區)最嚴重。全國荒漠化面積和荒漠化程度不斷地增加。荒漠化不僅使中國的耕地面積不斷減少而且對中國的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使中國的旱災、沙塵暴等災害不斷地嚴重(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宣傳教育中心,2003)。

Ⅲ 地震地質災害基本災情

龍門山地處我國第一與第二地形台階的轉折地帶,是地質災害的高易發區。據震前開展過的地質災害調查,在四川42個受災縣(市)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5430處,其中滑坡3572處、崩塌600處、泥石流737處、不穩定斜坡521處。地震發生後,國土資源部組織了1000多名專業人員對災區進行了系統排查,開展了航遙調查。據初步統計,汶川地震觸發了滑坡、崩塌、泥石流15000多處,同時,新發現了地質災害隱患點4942處,其中滑坡1701處、崩塌1844處、泥石流304處、不穩定斜坡1093處(圖4-1)。

宏觀上看,地震發生後,地質災害隱患點增加了238%(表4-1),其中,以崩塌體增加最為顯著,達到了618%,遠遠超過其他災種,隨後為不穩定斜坡(479%)、泥石流(152%)和滑坡(123%)。反映出地震對山區高陡斜坡的

圖4-1 震後映秀及北部滑坡-碎屑流航空影像(2008年5月18日)Fig.4-1 Aerophoto of the Yingxiu and the north zone after earthquake

影響差異性非常大,在山頂上的放大作用是非常顯著的,導致了崩塌災害的大量發生(照片4-2)。從災種占總隱患點的比例上看,在震前滑坡佔到了61%,而崩塌、泥石流和不穩定斜坡各佔13%;在震後新增的隱患點中,崩塌占的比例最高,達34%,隨後為滑坡(31%)、不穩定斜坡(27%)、泥石流(8%)。

表4-1 汶川地震極重災區地質災害隱患排查結果Table 4-1 Potential geohazards in the counties of extreme severe hazards by the earthquake

但是,在總的隱患點中,滑坡所佔比例仍最高,達到40%,崩塌僅佔27%(圖4-2)。

照片4-2 213國道都-汶段被巨大滾石阻斷Photo 4-2 Huge rolling rock blocked the No.213 highway

圖4-2 極重災區地震前後地質災害隱患比例Fig.4-2 Ratio of potential geohazards in the counties of extreme severe hazards before/after earthquake

與其他地震造成的災害明顯不同,汶川地震觸發的滑坡、崩塌、泥石流造成的人員傷亡非常慘重,至今仍難以獲得完整確切的數據。根據部分現場調查和訪問,結合其他資料分析,列出了23處死亡人數大於30人的地震滑坡、崩塌災害點(表4-2)。其中,死亡人數最高的為北川老縣城的城西滑坡,高達1600人,直接摧毀了老縣城數百間房屋,包括約50多幢5層以上高樓。從映秀到汶川的20km路段為成都—九寨溝的環線要道,被340多處滑坡、崩塌嚴重毀壞。地震發生時,正值客流高峰,根據後期修復道路清理出的客車毀滅情況,估計死亡人數高達1000人以上。

表4-2 汶川5·12地震滑坡災害死亡人數表(≥30人)(不完全數據)Table 4-2 Fatalities(≥30 persons)e to earthquake-triggered landslides

北川縣城面積不足2.0km2,坐落在湔江河發育形成的狹長河谷階地上(圖4-3),是遭受地震地質災害最慘烈的城市。汶川地震發震斷裂自西南向北東切穿老城和新城,沿斷裂帶形成強烈逆沖變形帶,致使帶上或兩側建築物倒塌和嚴重毀壞。老縣城幾乎一半被城西滑坡摧毀,新城南部遭受景家山崩塌的摧毀,崩塌由巨石組成,最大可達數百立方米,破壞力巨大,摧毀了數十幢房屋和縣城主幹道,人員死亡慘重(圖4-4;照片4-3)。

地震發生時,在綿竹綿遠河、安縣雎水河等山區鄉鎮道路和礦區道路上正值車輛行駛高峰時間,損失慘重。據初步估計,僅雎水河沿線礦區道路,因滑坡崩塌被埋毀載重卡車達數十輛,人員死亡以百計(照片4-4)。

圖4-3 北川縣城滑坡崩塌災害航空影像圖Fig.4-3 Aerophoto of landslide hazards in the Beichuan town

圖4-4 北川縣城滑坡災害分布圖Fig.4-4 Map of earthquake-triggered landslides in the Beichuan town

照片4-3 巨石崩塌摧毀北川道路和建築Photo 4-3 Destroyed road and houses by huge rock

照片4-4 安縣雎水礦區道路被滑坡摧毀Photo 4-4 Road and trucks were destroyed by rockfall,Anxian county

Ⅳ 地質災害評估內容包括地震嗎

地質災害評估中的一部是區域穩定性的內容,這裡麵包括地震的內容,所以地震是地質災害評估的內容。

Ⅳ 內動力地質災害與地震

地殼運動的表現形式種類繁多,凡是由地殼運動導致的內動力地質作用危害人類者,統稱為內動力地質作用災害,簡稱內動力地質災害。我國境內內動力地質災害種類繁多,彼此具有共同活動規律,又具有各自活動特徵[3-64]。因此全面認識內動力地質災害與地震的活動關系,對准確預測預報地震具有重大意義,不僅可以減少地震的錯報、漏報,也可以提高地震預報的成功率。

由於本書第三章對內動力地質災害與地震問題,已經做過專門的詳細論述,為了避免重復,僅將相關提綱內容列出作為提示,以便引起大家的重視和關注。

(1)災害類型與排序。

(2)災害活動發展的趨勢性和周期性。

(3)活動構造體系對內動力地質災害分布的控制性:

1)災種分布對構造帶的選擇性;

2)構造帶中多種災害的重疊性;

3)內動力地質災害活動在構造帶之間的遷移性;

4)內動力地質災害活動在構造帶中的補償性與同步性;

5)內動力地質災害的分區性。

(4)人類工程活動對內動力地質災害的影響。

綜上所述,構造體系的A近與現今活動和內動力地質災害研究小結如下[1-64]:①前述構造體系及其A近—現今活動性、深部地質構造以及內動力地質災害都是地震地質研究的內容,也是4類12種內動力地質災害預測預報研究的基礎。②各種內動力地質災害是地殼運動統一整體,都是現今構造活動的表現形式,無論地震預報、煤瓦斯突出預報均必須統一全面研究內動力地質災害及其相互關系,對預報監測資料進行充分分析,對它們之間異常特徵加以區別,以便防止和減少錯報、漏報,吸取過去地震預報中的教訓。③地震預報中全面研究各種內動力地質災害及其相互關系,是研究思路和工作方法上的一種進步。

Ⅵ 地震屬於地質災害嗎

地震也可以稱為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的科定義: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專的,對人類生命財產、屬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Ⅶ 地震災害是一種危害最大的地質災害嗎

在常見的災害分類中,地震和地質災害其實是兩個並列的主要災種,兩者互相包內含並存在影響,一般會分別容論述,地震可以是地質災害的誘因,會造成多種
次生地質災害
,像滑坡、崩塌、
地陷
等,地質災害未必都是地震引起的,也可能是大地
構造作用
和自然界外力、人為的結果。

Ⅷ 「8·」 雲南省魯甸縣地震次生地質災害

1 基本情況

2014年8月3日16時30分在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北緯27.1°,東經103.3°)發生6.5級地震,震源深度12km,餘震1335次。地震發生後,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對抗震搶險救災工作做出統一安排。各級國土部門其實啟動應急預案,部、省、市工作組和專業隊伍趕赴災區,開展地震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和搶險救災工作。

截至2014年8月8日15時,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其中魯甸縣526人、巧家縣78人、昭陽區1人、會澤縣12人;112人失蹤,3143人受傷,22.97萬人緊急轉移安置。

2 地震地質災害排查

本次排查工作自8月4日開始,排查工作覆蓋了烈度Ⅵ度以上615個行政村共7956個村民小組,涉及4縣1區56個鄉鎮,排查總面積 10037km2,排查路線25558km,共排查地質災害隱患點1769處,轉移避險安置人員19486人/次,重點排查了學校537所,溝口223處、集市77個、廠礦企業21個、排查臨時、過渡安置點667個,排查部隊營地22處。

2.1 自然環境與經濟社會概況

地震災區處在滇東岩溶高原面至金沙江底的河谷斜坡地帶,總體地勢遞降幅度大,屬金沙江流域,江河縱橫排列,地形切割較強烈,高差巨大。西部五蓮峰山地海拔3000~3500m,最高峰葯山海拔4040m,金沙江谷底海拔600~700m。為高原季風氣候,局地暴雨多發。南北、北東及北東東向斷裂及梳狀褶皺為主體構造,從元古界到中生界各地層碳酸鹽岩與碎屑岩呈條帶狀相間出露,地層岩性變化大。山高坡陡谷深,鬆散土石廣布,人口密度大,人類活動強烈,地質環境脆弱。

2.1.1 交通位置

魯甸地震災區位於雲南省東北部昭通市魯甸縣龍頭山鎮,地處雲、貴、川三省結合部,魯甸縣距省會昆明市447km,距昭通城27km,昆水公路和213國道穿越縣境。昭通素有「咽喉西蜀,鎖鑰南滇」之稱,處於昆明、成都、貴陽、重慶等中心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輻射的交匯點,位於國家規劃的「攀西—六盤水經濟開發區」腹心地帶,是雲南的北大門和滇、川、黔三省經濟、文化的交匯重地。隨著內昆鐵路的建成通車,由公路、鐵路、航空、水運組成的立體交通網路已具雛形,昭通為雲南連接長江經濟帶和成渝經濟區的重要門戶,是內地入滇乃至南下東南亞、南亞的便捷通道,區位優勢逐步凸現(圖1)。

圖9 紅石崖崩塌特徵圖

4.1.4 威脅對象

本次地震調查區附近受損嚴重,其中李家山村及王家坡尤為嚴重,目前已死亡36人,失蹤27人,受傷37人。

該崩塌點直接威脅到紅石岩下部居民,同時威脅到堰塞湖庫區內的居民、紅石岩電站以及堰塞湖下游巧家縣小河集鎮、多個梯級電站和河道兩側的居民。該崩塌點一旦再次發生失穩或堰塞湖發生潰決,將可能造成極大的人員傷亡經濟損失,受威脅人數為1438人,目前已經緊急撤離,根據《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規范》(DZ/T0218-2006)表6,該崩塌危害對象等級劃分為一級。

4.2 災害體發展趨勢預測

截至8月5日下午六點,紅石岩崩塌形成的堰塞湖回淤長度已達約15km,而且水位正以30~50cm/h的速度上升,經調查及估算,在不發生明顯集中降雨的情況下,牛欄江的匯水量約40~50m3/s。

堰塞體下游沿岸有巧家縣小河集鎮、分散居民以及多個梯級電站,該堰塞湖對下游居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極大的安全隱患。

堰塞湖已導致牛欄江沿岸斜坡下部的多處居民聚居點被淹沒,且水位還在不斷的上漲。崩塌堆積體形成的堰塞湖在不斷增大的水壓力作用下,尤其考慮到餘震以及強降雨等不利狀況,堰塞體發生潰決的可能性較大,發展趨勢趨於不穩定,應立即採取應急除險措施。

另外,目前紅石岩崩塌點中下部坡面堆積大量塊石,且紅石岩崩塌失穩區後緣岩土體在本次地震作用下必然存在大量的裂縫,坡體穩定性較差,在餘震、降雨等工況下,發生進一步失穩滾落堰塞湖庫區內的可能性較大,應加強對坡面崩塌堆積體的監測和預警,防止進一步失穩造成影響。

4.3 崩塌發生原因分析

初步分析該崩塌發生的原因主要為:

(1)「8·03」強烈地震是導致本次崩塌發生的主要原因,地震誘發了該災害點岩體的大量失穩,崩塌堆積體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2)由於該災害點處於高山峽谷地貌單元,坡體高陡,臨空面發育,風化卸荷裂隙發育,造成坡體表面的岩土體極其破碎,在地震、降雨等外營力作用下,容易發生失穩。

(3)該區地質構造活動強烈,地質條件復雜,使得該區域的岩土體結構鬆散,坡體穩定性較差,發生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較大。

4.4 下一步工作建議

基於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工作建議:

由於目前處於不穩定狀態,特別水位在持續上升,需及時處理否則將對下游村莊及電站造成極大危害。

(1)首先組織堰塞湖庫區以及堰塞湖潰決可能影響范圍之內的居民、集鎮、廠礦區人員進行撤離,保證受威脅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2)加強對堰塞湖上游水量的監測,尤其是在降雨等不利條件下,對堰塞湖的蓄水狀況進行實時分析。

(3)組織協調下游梯級電站進行庫容儲備,防止突發情況的發生對下游造成嚴重危害。

(4)加強對堰塞湖庫區斜坡的變形監測,防止庫區新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的發生對堰塞湖造成不利影響。

(5)盡快對該堰塞體進行處理,保證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Ⅸ 地震發生後,會有哪些地質災害,形成( )等

地震現象
地震發生時,最基本的現象是地面的連續振動,主要是明顯的晃動。
極震區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動之前,有時首先感到上下跳動。這是因為地震波從地內向地面傳來,縱波首先到達的緣故。橫波接著產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動,是造成地震災害的主要原因。1960年智利大地震時,最大的晃動持續了3分鍾。地震造成的災害首先是破壞房屋和構築物,如1976年中國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築物倒塌,人員傷亡慘重。
地震對自然界景觀也有很大影響。最主要的後果是地面出現斷層和地裂縫。大地震的地表斷層常綿延幾十至幾百千米,往往具有較明顯的垂直錯距和水平錯距,能反映出震源處的構造變動特徵(見濃尾大地震,舊金山大地震)。但並不是所有的地表斷裂都直接與震源的運動相聯系,它們也可能是由於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響。特別是地表沉積層較厚的地區,坡地邊緣、河岸和道路兩旁常出現地裂縫,這往往是由於地形因素,在一側沒有依託的條件下晃動使表土松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動使表土下沉,淺層的地下水受擠壓會沿地裂縫上升至地表,形成噴沙冒水現象。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觀,或隆起,或沉降。使城鄉道路坼裂、鐵軌扭曲、橋梁折斷。在現代化城市中,由於地下管道破裂和電纜被切斷造成停水、停電和通訊受阻。煤氣、有毒氣體和放射性物質泄漏可導致火災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災害。在山區,地震還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鎮的慘劇。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時,神奈川縣發生泥石流,順山谷下滑,遠達5千米。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