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地質災害實驗室

地質災害實驗室

發布時間: 2021-01-18 22:44:39

① 為什麼實驗室是火災 的多發地

實驗室是做實驗的地方,無論是化學實驗室,還是物理實驗室,都可能存放一些易燃易爆的實驗材料,或實驗過程有燃燒或爆炸的危險,而做實驗的人員一旦缺乏相關的專業知識,就很可能導致火災的發生。

② 國土資源部新構造運動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

2008年度實驗室重點圍繞國家重大工程穩定性和安全性、汶川地震地質災害快速調查、監測、評價和應急救災等方面做出積極貢獻,主要學術活動與重要成果包括:

(1)初步提出地質災害活動強度評估技術方法和地質災害風險評估技術指南、地質災害預測評價與風險評估技術方法、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指標體系、地質災害風險評估工作流程,主持召開地質災害風險評估指南專題研討會議。

(2)完成了汶川地震和強烈活動地區現今地殼應力監測壓磁應力長期監測系統改制和震區康定、映秀等地建站工作,實現了深孔應力監測和實時監測的關鍵技術,震前震後應力狀態對比分析表明應力狀態發生了明顯變化。

(3)多名專家入選國務院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組織專業人員60多人次赴災區進行震區地震地質災害快速調查評估、災情預測評價、重建規劃場地安全性快速評價等工作,為國家層面上抗震救災提供技術支撐和應急技術服務。

(4)先後完成《汶川強震活動斷裂調查與災區重建場址穩定性評價》、《北川縣擂鼓盆地地殼穩定性與城鎮選址調查報告》等報告和論文,組織出版《地質通報》地質災害風險評估專輯以及震後土地利用規劃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等成果圖件。

實驗室研究人員彭華、王連捷研究員與日本的林偉人研究員在進行地應力測量儀器研究

2008年5月17日,實驗室主要研究人員、國務院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委員張岳橋研究員等在地震現場進行地表破裂測量

2008年6月8日,實驗室副主任、國務院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委員吳樹仁研究員隨同國務院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陳祖煜院士等考察紫坪鋪水庫大壩

2008年6月6日,吳樹仁研究員隨陳祖煜院士、殷躍平研究員在成都聽取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和水利廳有關汶川地震災害的匯報

③ 遼寧地質海上工程勘察院岩土實驗室出具的水質分析報告是否具有法律效力該實驗室有做水質檢測的資質么

可以要求他們出具分析報告。
資質問題,由於現隸屬於國土資源部遼版寧地勘局,因此你的提問可權以到國土資源部遼寧地勘局查詢。
經營范圍:海上及陸地岩土工程勘察、測量; 地基處理設計、施工、檢測;基坑、邊坡支護與抗浮;地質災害評估、治理、設計、施工等等 劉先生13940803637
公司簡介:
我院成立於1977年,現隸屬於國土資源部遼寧地勘局。持有:
1、甲級勘察證書〔證書編號:建勘證甲級060131-kj號〕;
2、甲級地質災害危險評估〔證書編號:國土資地災評資字第(2005106003)號)〕;
3、甲級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察證書〔證書編號:國土資〔環〕勘資字第(0611004)號〕;
4、甲級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設計證書〔證書編號:國土資地災設資字第(20063106008)號〕;
5、甲級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證書〔證書編號:國土資地災施資字第(20063106012)號〕;
6、測繪乙級資格證書〔證書編號:乙測資字21102032號〕;
7、工程勘察土木實驗室證書〔遼寧省建設廳060131-kj〕;
8、爆炸物品使用許可證;
9、安全生產許可證

通過以上資質,他沒有水質檢測資質。當然也有可能增加了水質檢測資質。

④ 國土資源部新構造運動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

國土資源部新構造運動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掛靠地質力學研究所,主要開展以下5個方向的研究:①地應力測量與現今地殼應力場研究,②地表形變監測與地質災害風險評估與管理研究,③活動斷裂與地殼結構演化研究,④構造地貌與第四紀地質環境,⑤新構造與地殼穩定性與國家重大工程地質安全研究。

2009年實驗室主要成果

2009年度實驗室共承擔科研項目30餘項,其中包括「973」項目2項、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項、科技支撐計劃5項、深部探測專項7項。在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73篇,其中SCI檢索13篇。地應力監測儀器研製獲取專利2項,正在申請專利5項。實驗室開展了廣泛的學術交流和國際交流活動,2009年實驗室參與籌辦李四光星命名儀式暨紀念李四光誕辰120周年、李四光地質科學獎成立20周年學術研討會。參與IAEG 2009成都年會,並組織IAEG新構造運動與地質災害專委會(C24)工作會議,同來訪的美國康奈爾大學Larry Brown教授、香港科技大學吳宏偉教授等商討科研合作意向。

四川寶興地應力監測台站外觀及室內數據採集和通訊設備

龍門山地震工程地質野外調查人員在彭州小魚洞大橋遺址前合影

北京地區主要活動斷裂微地震監測台網部署圖

⑤ 國土資源部新構造運動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

(一)實驗室簡介

國土資源部新構造運動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於年9月30日得到國土資源部正式批復成立,其前身為中國地質科學院地殼變形與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重點實驗室主要從事5個領域的科學研究:新構造運動及其引發的地質災害與地質環境過程研究,地應力監測技術與地質災害預測評價技術方法研究,中國大陸主要活動構造帶地應力測量及其構造應力場研究,國家重大工程、重大城市和重要經濟區帶的地殼穩定性和地質環境安全研究。

圖46 退化與廢棄地遙感信息提取和監控信息系統開發及其應用研究技術流程

(二)2013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1. 「汶川地震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入選地質學會十大地質科技進展

入選地質學會十大地質科技進展的「汶川地震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項目是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等單位共同承擔完成的。殷躍平、張永雙研究團隊緊密圍繞汶川地震地質災害等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在理論、方法和技術方面取得了多項創新性成果,特別是集成創新地面測繪、綜合物探和InSAR技術,修正了強震區逆沖型工程活動斷裂和地震破裂帶安全避讓公式;首次開展了斜坡地震動特徵監測和地脈動特徵測試,獲得了山體斜坡地震動放大規律,提出了豎向地震力對峽谷區山體穩定性的放大效應;建立了基於天空地一體化應急調查技術的汶川地震災後快速編圖與評估方法,以及地震滑坡-碎屑流的成災機理和震後高位泥石流早期識別的特徵指標,為制定行業標准提供了理論支撐。項目成果集成出版了《汶川地震工程地質與地質災害》一書,在「5·12」汶川地震發生5周年到來之際,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本書對汶川8.0級地震區的地震工程地質和地質災害進行了系統研究,涉及汶川地震區域地質構造、地震工程地質、斜坡地震動監測與試驗方法、地震地質災害等關鍵科學問題(圖47)。

圖47 《汶川地震工程地質與地質災害》

2.《泛亞鐵路雲南大理至瑞麗沿線基礎地質與主要工程地質問題》出版

「泛亞鐵路雲南大理至瑞麗沿線地質構造綜合研究」項目組及時對計劃項目成果進行了綜合集成,編著完成了《泛亞鐵路雲南大理至瑞麗沿線基礎地質與主要工程地質問題》專著並出版發行(圖48)。

被譽為「鋼鐵絲綢之路」的雲南大理-瑞麗鐵路(簡稱「大瑞鐵路」)全長約336km,是連接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各國的泛亞鐵路網中的咽喉工程。但由於鐵路需要穿越水文網密度大,且山高谷深的橫斷山脈南段,因此,橋隧工程將占整個線路的70%左右,尤其是隧道工程的最大長度與埋深都大大超出了已有鐵路工程,建設難度極大,亟須扎實可靠的高精度基礎地質與工程地質資料支撐,並為鐵路選線和設計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圖48 《泛亞鐵路雲南大理至瑞麗沿線基礎地質與主要工程地質問題》

為主動配合和服務於國家重大工程建設,盡快打通我國西南地區中緬國際鐵路通道。在中國地質調查局基礎地質部的精心部署下,由地質力學研究所和成都地質調查中心共同組織實施的「雲南大理至瑞麗基礎地質綜合調查」計劃項目,及時完成了沿線22個圖幅的1:5萬基礎地質調查工作和鐵路優選線兩側各2k m廊帶區的1:2.5萬基礎地質和工程綜合調查任務。為更好地將基礎地質工作服務於國家重大工程應用,專著綜合了鐵路沿線最新的1:2.5萬綜合地質調查資料,以及新構造和活動構造研究等成果,全面介紹了滇西橫斷山南段大理至瑞麗地區,包括:岩石地層與地質構造、主要岩土體與特殊岩性體、水文地質、地熱活動、新構造運動與活動斷層和地震活動等工程地質條件,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梳理總結了鐵路沿線各主要工程地段的工程地質環境及特徵,全面剖析了在施工建設中主要面臨的九大重要工程地質問題,包括:外動力地質災害、岩溶作用導致的工程地質問題、特殊岩性體(主要包括二疊紀「破灰岩」和上新世「軟岩」)的工程地質問題、順層問題、活動斷裂與強震活動、高溫熱害、岩爆與軟岩大變形、隧道涌水突泥和棄渣環境問題等,確定了不同類型工程地質問題最易發生的地段,並提出了防範建議。另外,重點分析總結了影響該區地殼穩定性的主要區域活動斷裂帶的晚第四紀活動及其未來大地震危險性,並結合歷史強震資料重新確定了鐵路沿線的大於等於Ⅸ度的高地震烈度區。最後針對高黎貢山越嶺段超長超深鐵路隧道的圍岩穩定性,結合岩石力學測試分析資料和原地地應力測量結果,分別開展了二維和三維數值模擬研究,對隧道工程的圍岩穩定性進行了綜合評價,並圈定了隧道的強岩爆區和軟岩大變形區。

專著資料翔實,將基礎地質工作成果與工程應用緊密結合,因此,對進一步深入認識滇西橫斷山地區的工程地質環境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對於相鄰地區的重大工程建設也可起到重要借鑒作用,並且相關研究成果可供從事區域地質、工程地質、活斷層與地震地質、地質災害、數值模擬和岩土工程等多方面的科研技術人員參考。

3.重大工程擾動區特大滑坡災害防治技術研究取得初步進展

2013年是「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課題「重大工程擾動區特大滑坡災害防治技術研究與示範」執行的第二個年度,也是課題攻關關鍵的年度,在關鍵科技問題、技術方法和示範基地研究取得階段性成果,主要包括下列5方面:跟蹤對比分析國內外工程滑坡防治進展,初步建立災難性工程滑坡資料庫格架;初步探索研究工程滑坡防治3個關鍵科技問題;工程滑坡機理實驗及模擬研究有所進展;工程滑坡快速防治關鍵技術方法研究和示範基地建設初見成效,相關研究成果以學術論文的形式在「地質通報」出版專輯(圖49),相關的發明及技術專利正在申請受理過程中。

圖49 《工程滑坡防治成果專輯》

4. 「新型壓磁應力測量與監測系統研製」取得重要成果

吳滿路研究員負責的「原地應力測試技術方法試驗研究」項目自2008年實施以來,一直致力於試驗應用研究,在地應力測量及監測台站建設、監測儀器研製、專利及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壓磁法地應力測量及監測一直是地質力學所的特色和優勢科研方向。「原地應力測試技術方法試驗研究」團隊以壓磁應力測量與監測技術方法為主要研究對象,完成了對壓磁法地應力測量和監測儀器結構的全面改造升級,同時,研發的三分量壓磁應力解除系統在孔深213m處成功地獲得了有效應力數據,是同類技術方法中達到的世界最深的地應力測量;研製的新型四分量壓磁應力監測系統已在青藏高原東南緣、龍門山斷裂帶、河北紫荊關等地應力測量及監測實驗基地,首都圈、郯廬斷裂帶、東南沿海海岸帶等地殼穩定性評價及活動斷裂監測中得到了大量應用,在相關地區建立的地應力綜合監測站成功捕捉項目執行期間強烈地震前後應力變化的信息,豐富了應力實測數據和大量應力監測數據。

新型壓磁應力測量與監測系統獲得的數據成果已經或即將公開發表。項目研發的「無線深井地應力絕對測量壓磁感測器」和「深井地應力監測壓磁感測器定向及自控載入安裝系統」獲得了2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為中國地殼探測計劃提供了必要的關鍵技術儲備。

5.獲蘆山地震發震構造與次生地質災害致災特徵研究初步成果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蘆山縣發生了里氏7.0級地震。根據國土資源部統一部署和地質力學研究所的安排,重點實驗室完成了地震地質和地質災害應急排查,並將初步研究認識發表在《地質學報》(英文版)上。

初步認識之一的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e April 20,2013,Lushan Ms7 Earthquake in Sichuan(《四川蘆山2013年4月20日Ms7.0地震發震構造初步研究》),通過高解析度遙感圖像解譯、主餘震分布、震源機制解釋等綜合分析認為,蘆山地震震中位於蘆山縣太平鎮和雙石鎮之間,震源深度13~14km,震中最大烈度達IX級。野外調查發現,盡管震中區房屋建築損壞較嚴重,但這次地震沒有產生明顯的地表破裂構造,僅見少量的地裂縫和噴砂冒水現象。蘆山地震是龍門山斷裂帶西南段一次獨立的破裂事件,屬於逆沖型地震。科研人員從新構造和活動構造角度,通過將精確定位的主震和餘震震中投影在地形圖、遙感影像圖上,得出了蘆山地震餘震的分布特徵,闡述了雙石-大川斷裂特徵型地震特點,推斷蘆山地震與龍門山構造帶底部滑脫帶(13~19km)斷坡構造活動有關。同時對未來強震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雖然這次地震使這條斷裂的應變能得到釋放,但地應力監測結果指示該斷裂帶的應力釋放尚不完全,未來地震發生的可能性尚值得進一步關注。

初步認識之二的Geohazards Inced by the Lushan Ms7.0 Earthquake in Sichuan Province,Southwest China:Typical Examples,Types and Distributional Characteristics(《四川蘆山Ms7.0級地震地質災害基本特徵》),基於遙感解譯和野外調查結果,簡要論述了地震誘發的崩塌、滑坡、碎屑流和砂土液化等次生地質災害的發育特徵及其危害,地震地質災害主要受控於強震觸發作用、陡峻的地形地貌、地形放大效應以及軟弱的岩性和強烈的風化卸荷作用;研究表明,地質災害的發育分布規律主要體現在震中效應和地貌效應明顯、活動斷裂上盤效應不顯著,斷裂端點效應較明顯,與岩性和岩體結構的關系較密切。蘆山地震誘發的地質災害以及地震對山體造成的損傷存在隱蔽性,在災後重建中應引起重視。

6.烏江流域重大地質災害研究新進展

「重慶地區地質災害成災機理與防治研究」項目負責人為李濱副研究員,參加單位有長安大學、重慶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107地質隊、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重慶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項目完成了烏江流域復雜地貌環境下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和機載激光雷達掃描技術在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中的應用,通過覆蓋研究區域DEM、SAR等多種數據,結合InSAR和GNSS監測結果,形成一套適合於烏江流域復雜地質環境下大范圍識別地質災害形變的理論方法。此外,在特大型地質災害特徵識別和地質模型分析基礎上,項目組結合室內力學試驗,通過數學模擬和物理模型試驗,提出了岩溶、采礦等因素影響下,特大型層狀滑坡的變形機理和失穩模式,並提出了穩定性評價方法和災害發生後崩滑體的運動特徵分析模型,該套分析方法及結果可在西南岩溶地區進行推廣應用(圖50,圖51)。

圖50 InSAR技術在區域地質災害調查中的應用

圖51 雞尾山滑坡累計形變圖(184天)

7.首都圈地區關鍵構造部位地應力監測新成果

(1)初步揭示了邢台—唐山主要發震構造帶北端遷安及其外圍地區現今構造活動性及其災害效應,認為華北平原地質構造以塊斷結構為主要特徵,構造體系走向多為NNE向,以壓扭性斷裂為主,現今活動性顯著,5級以上地震活動通常沿NNE、NE和NWW向斷裂帶分布,特別是不同方向斷裂帶的交會部位(圖52)。

(2)探討分析了唐山—灤縣—昌黎一帶現今地應力環境變化特徵及其地震地質研究意義。河北昌黎地應力實時監測台站地應力監測結果表明,日本9.0級大地震所誘發的華北地區產生同震位移,區域構造作用表現為近EW向拉張作用,最大水平主壓應力為近南北方向。而2012年6月6日以來,華北地區表現為近EW向主要為構造擠壓作用,最大水平主壓應力為近EW方向,說明區域構造應力作用恢復到日本9.0級大地震之前華北地區最大水平主應力方向,並且在區域構造應力作用方向轉換的過程中會導致地震的發生(如2012年5月28日和29日及6月18日在唐山及其周圍地區還分別發生了4.8級、3.2級和4.0級地震)(圖53)。

圖52 遷安市陳官營村地應力測量與監測鑽孔區域構造地質圖

圖53 河北昌黎地應力實時監測台站監測結果

⑥ 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成都理工大學)的公眾開放

實驗室專門制定了公眾開放活動管理辦法,每年有兩周時間向社會公眾開放實驗室,讓公眾版參觀、權觀摩和了解實驗室的大型儀器設備,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的科普知識,培養青少年的科學興趣,提高社會公眾的地質災害防治意識。
自2009年起,實驗室正式實施「公眾開放周」活動,每年定期和不定期地向全社會開放兩次。在2009年5月12至5月16日的第一次「公眾開放周」內,實驗室利用振動台模擬地震震動,用降雨模擬設備模擬降雨對滑坡的影響,用泥石流模擬裝置演示天然泥石流的形成和運動過程,利用高性能計算機演示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動態過程,吸引了社會各界近3000人次的參與和觀摩,20家中央和地方電視和平面媒體、數十家網站對實驗室「公眾開放周」進行了宣傳報道。公眾開放活動不僅宣傳和普及了地質災害防治知識,也擴大了實驗室的影響。為此,2009年實驗室被國土資源部授予「科普教育基地」。

⑦ 有一部災難電影,請看過的告訴我片名。講的是地極瞬間偏移,主角是個科學家,他們在冰凍前躲進了實驗室…

燦爛的陽光很快被寒冷殘暴的疾風替代,當溫度急速下降時,行星地球進入回另一冰河時期答。當這種狀況再次回返地球,進而席捲整個城市的時候,人類意識到很明顯這不僅令是一場風暴。海洋凍結了整個城市,邁阿密成為凍土地帶,現在是攸關人類生存的時刻。一群科學家和倖存下來的人們必須為人類生存而戰斗。在席捲整個已知大陸的風暴中,這一小隊倖存者必須在一切太晚前逃到一處特殊溫控的房間。然而在房間外面等待他們的是零下273度的極限低溫……
是他嗎?名字叫《冰河期零下273度》

⑧ 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成都理工大學)的組織機構

序號 姓名 性別 職稱 學位委員
會職務 研究方向
或專業 單位 1 王思敬 男 院士 主任 工程地質 清華大學 2 殷躍平 男 研究員 副主任 環境地質 中國地質調查局 3 宋振騏 男 院士 副主任 礦山壓力 山東科技大學、大連大學 4 聶德新 男 教授 副主任 工程地質 成都理工大學 5 Niek Rangers 男 教授 委員 工程地質岩石力學 荷蘭國際地學研究中心(ITC) 6 李焯芬 男 院士 委員 岩土力學 香港大學 7 盧耀如 男 院士 委員 地質學 同濟大學 8 黃鼎成 男 研究員 委員 工程地質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9 彭建兵 男 教授 委員 工程地質 長安大學 10 陳劍平 男 研究員 委員 工程地質 吉林大學 11 施斌 男 教授 委員 工程地質 南京大學 12 崔鵬 男 院士 委員 自然地理 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環境與災害研究所 13 黃潤秋 男 教授 委員 工程地質 成都理工大學
實驗室主任:黃潤秋教授
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李天斌教授

實驗室副主任:許強教授、唐川教授

⑨ 貴大的喀斯特環境與地質災害防治實驗室怎麼樣

貴州大學(Guizhou University),簡稱「貴大」,創始於1902年,位於中國貴州省貴陽市,是教育部與貴州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國家「211工程」重點大學、貴州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是「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重點建設大學。[1] 2012年成為教育部「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牽頭高校,入選教育部「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工程」成為教育部在西部地區重點建設的14所高水平大學之一,「中西部高校聯盟」成員,中國最早創辦的大學之一。由浙江大學對口支援貴州大學。[2]
貴州大學歷經貴州大學堂、省立貴州大學、國立貴州農工學院、國立貴州大學等時期,1950年10月定名為貴州大學。與貴州農學院、貴州工業大學等院校合並,2012年12月,成為教育部與貴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16年4月,被列為國家「一省一校」重點支持建設大學。
截止2016年7月[3] ,在校全日制本科學生46549人,全日制研究生7575人。下設39個學院,現有教職工3920人,其中,專任教師2364人,教授451人、副教授843人,具有博士學位701人、碩士學位987人。學校佔地面積6117.67畝。圖書館現有館藏紙質文獻329餘萬冊,中外文電子圖書202餘萬冊。

⑩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

(一)實驗室簡介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重點實驗室,目前是我國地質災害防治領域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現任學術委員會主任為中國工程院王思敬院士,實驗室主任為黃潤秋教授。實驗室立足於為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環境保護提供全面系統的理論和技術支持,服務於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和防災減災實踐,圍繞我國尤其是西部地區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提供實際需求服務。

(二)2013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1.黏度時變性灌漿材料擴散與固結研究

針對復雜地層岩土體,存在裂縫開度大、封堵困難、漿液凝結時間長、循環凍融壽命低、材料損耗嚴重等突出問題,成都理工大學裴向軍教授帶領團隊啟動了「黏度時變性灌漿材料擴散與固結研究」項目。通過系統研究,在水泥-化學漿液的溶劑化膜理論方面具有突出創新,所研製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注漿擴散測試裝置和開發的SJP系列黏度時變灌漿材料,解決了速凝灌漿材料早期強度高、後期強度低這一國際性難題,並在黏度時變性灌漿材料組成、性能參數及漿液擴散測試方法等方面具有新穎性,取得了十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項目成果榮獲2013年中國發明專利金獎、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主要完成人包括裴向軍、黃潤秋、李正兵、裴鑽、羅建林、袁進科、楊富平、張曉超、焦瑞峰、董秀軍等(圖32)。

圖32 相關項目獲獎情況

2.自主研發了漿液擴散測試裝置,解決了漿液流速、壓力與流量的測試難題以及對漿液擴散的影響

試驗流體生成裝置產生灌注漿液,按設計的灌漿壓力、灌漿量向漿液擴散測試裝置提供實驗流體(圖33)。

圖33 漿液生成裝置

3.研製了SJP型黏度時變性灌漿系列材料,它們分別適用於陡傾寬縫岩體、架空鬆散地層、鹽漬化土、凍土等復雜地層

開發研製的SJP型系列水泥基黏度時變性灌漿材料,以水灰比0.6的水泥漿液為原漿,摻入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高分子材料。可泵期調控5~90min,為常規水泥漿終凝時間縮短了1/5~1/10。3天期強度高出普通水泥漿2.5~4倍,後期強度較普通水泥漿高出20%~30%(圖34)。

本項成果已經推廣應用於水利水電、礦山、鐵道、公路及汶川地震災區恢復重建等數十項重大工程,如雅礱江錦屏一級水電站危岩體及邊坡壩基加固工程(2007~2012年)、大渡河長河壩水電站岩體錨索和固結灌漿加固工程、遂-資-眉高速公路路橋(涵)過渡段加固治理工程、新疆天山公路、甘孜得榮紅岩子高邊坡應急治理工程、九龍斜卡水電站壩基防滲灌漿工程、「九寨•雲頂」項目建築地基加固處理工程、涼山白水河滑坡治理工程、雲南昆明舒鉑廣場基礎工程(2013年)。通過科學控制水泥漿液擴散范圍,減少復雜岩體灌漿用水泥量高達30%~90%,成果在企業的應用累計新增產值達14.7億元,產生利潤1.12億元。研究成果有效控制漿液的使用和排放,達到環境和生態保護的目的。

圖34 SJP型液漿材料實驗數據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