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
⑴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主要承擔國家和地方岩溶地質應用基礎研究和中國地質調查局國土資源地質調查任務,同時,也承擔地方國民經濟建設中的技術開發和服務工作。在岩溶動力學與全球變化、岩溶資源評價與開發利用、岩溶生態系統與石漠化治理、岩溶地質災害防治與環境保護、岩溶景觀旅遊評價等方面進行創新研究,形成優勢學科領域。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設置有岩溶動力學重點實驗室、岩溶資源與環境調查研究院、岩溶生態研究與石漠化治理中心、岩溶地質災害研究中心、岩溶景觀與洞穴研究中心、環境地球化學研究測試中心等二級科研機構。岩溶動力學重點實驗室為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岩溶生態系統與石漠化治理重點實驗室為中國地質科學院重點實驗室。掛靠學術組織有:中國地質學會岩溶地質專業委員會、洞穴專業委員會。現有在職職工154人,其中科技人員121人,有研究員24人(1人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師51人,中級職稱43人。另外,還外聘流動高級科研人員25人。
所長、書記姜玉池研究員
副所長、副書記、紀委書記劉雯高級工程師
副所長黃慶達高級工程師
2008年全所實現貨幣工作總量4600萬元,比2007年增長18%;固定資產增加728萬元,達到3936萬元。2008年全所在研項目72項,預算經費4079萬元。其中縱向科研項目32項,經費1538萬元;橫向科研項目33項,經費1503萬元;地質調查工作項目7項,經費1038萬元。
2008年完成科技部、國家基金委、國土資源部和廣西科技廳等下達的科研項目和地方技術服務項目72項,發表論文87篇,其中SCI檢索期刊論文4篇,ISTP論文1篇,國內核心期刊論文43篇,國內一般期刊論文39篇,出版專著2部。
2008年12月1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岩溶研究中心在桂林掛牌成立。國土資源部、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科技部、教育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國國際地學計劃全國委員會、中國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團代表、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單位的有關領導和代表,以及來自有關省市地勘部門的代表共近300人參加了掛牌成立儀式。儀式取得了圓滿成功。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中心第一屆理事會主席汪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助理總幹事埃德倫,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陳章良,桂林市人民政府市長李志剛共同為國際岩溶研究中心揭牌。
國際岩溶研究中心掛牌成立儀式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岩溶研究中心第一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
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岩溶研究中心第一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的人員合影留念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埃德倫助理總幹事與中國同事合影留念
2008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岩溶動力系統運行機制與岩溶生態系統研究:重點揭示了土下碳酸鹽岩的溶蝕特徵,在一個水文年中,雨季土下碳酸鹽岩溶蝕量佔全年的65%~71%,在雨季竹林下碳酸鹽岩溶蝕速率明顯高於其他土地利用類型,但在旱季竹林下的碳酸鹽岩溶蝕速率則低於林地和草地。持續兩年的觀測數據顯示,岩溶林地土壤呼吸速率的變化幅度為14.63~297.77mg C·m-2·h-1,平均為118.81mg C·m-2·h-1;非岩溶區林地土壤其呼吸速率的變化幅度為43.12~329.93 mg C·m-2·h-1,平均為156.99mg C·m-2·h-1。
土壤呼吸速率與水熱因子圖
土壤呼吸速率季節動態變化
碳酸鹽岩縫洞系統模式及成因研究:屬「973」項目研究課題,對典型露頭區岩溶縫洞系統進行了地質—地球物理描述,分析了塔河油田試驗區三大類型古岩溶作用條件,初步建立了塔河油田試驗區多期次、多旋迴裸露風化古岩溶作用機制與演化模式,分析了塔河油田試驗區不同地貌單元縫洞系統垂向分帶特徵和不同地貌單元縫洞系統結構特徵。
岩溶塌陷地質災害監測預報:初步建立了一整套岩溶塌陷形成演化過程和發育判據的室內分析測試方法。針對當前岩溶區高速公路、高速鐵路、輸油管線等生命線工程建設面臨的岩溶土洞的發育和穩定性問題,運用以光纖時域反射BOTDR和同軸電纜時域反射TDR為代表的分布式光電感測技術在臨桂黃岔塘附近的桂陽高速公路建成了我國第一個岩溶土洞(塌陷)監測預報試驗站,為線性工程岩溶塌陷的時空預報研究提供了平台。
岩溶景觀與洞穴研究:開展了廣西岩溶地質遺跡調查評價,完成了廣西樂業鳳山世界地質公園申報項目的系列技術材料的編寫和國內評審,順利被推薦接受UNESCO專家組評估。開展了我國不同氣候地貌區代表性洞穴調查與空氣環境監測工作,在廣西桂林、河池,海南儋州、重慶武隆、河北興隆建立了五個洞穴空氣環境系統自動遠程監測系統,對洞穴空氣環境的溫度、濕度、CO2、O2等因子進行高頻度的遠程自動監測,初步掌握洞穴空氣環境的變化規律,基本查明洞穴鍾乳石脫變原因,提出洞穴鍾乳石景觀保護和修復技術思路;利用宇生核素36Cl、10Be、26A1來確定天坑的形成年代,具有首創性,為進一步闡明天坑形成機制及發育演化規律,為完善我國區域岩溶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在塔河油田恢復古岩溶地貌並為分析儲集空間分布規律奠定了良好基礎
感測器鋪設
桂陽高速公路岩溶土洞監測
在貴州省六沖河流域探采結合,2008年10月31日和11月4日完成了大方縣馬場鎮馬場村和白泥村2處供水口的鑽探抽水試驗,計算可采水資源12003/d,解決周邊5個村29903人的飲水安全,大方縣和馬場鎮政府為此舉辦隆重的慶典大會
西南岩溶石山地區地下水與環境地質調查:屬地質調查項目,完成了1:5萬水文地質綜合調查面積21665km2、水文地質鑽探11132m,岩、土、水化學等測試分析樣品3995件,完成了設計工作量。通過水文地質綜合調查,查清了測區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條件和水資源特徵,調查岩溶地下河180多條,其中新發現20條,調查岩溶大泉700多處。查明了石漠化、乾旱缺水、岩溶內澇和煤礦開采產生的環境地質問題,掌握了岩溶地下水開發利用條件、現狀及潛力。通過尋找有利富水帶,實施水文地質鑽探,共成井32口,涌水量近12000m3/d,解決10萬多人和5萬多畝旱地灌溉供水源問題,為西南岩溶區水資源有效開發利用積累了經驗。
西南岩溶石山地區重大環境地質問題及對策研究:屬地質調查項目,發現新一輪重大工程活動及礦山開采引發的水資源與水環境問題十分突出,礦山污染呈「由點向面狀發展態勢」,地下水質受污染的威脅和程度越來越嚴重,如柳州市雞喇地下河受城市垃圾及廢水影響,下遊河段
柳州雞喇地下河不同河段水化學分析結果
岩溶地下水監測與環境敏感性評價:屬地質調查工作項目,完善了數據管理系統,獲得各監測站降雨量、地下水主要水化學指標等大量數據。在官村,選擇地下水水位埋深、土壤厚度、地形特徵、包氣帶介質為評價因子,進行脆弱性評價和方法探索,評價結果顯示,岩溶窪地區域脆弱性高,地表落水洞、天窗、明流交替且土層厚度大於1m區域脆弱性中等;根據官村流域內土壤空間分布特徵,分析了土壤含水率,研究了包氣帶滴水的動態特徵,認為基岩空隙度低造成包氣帶的吸附能力有限,且與水位埋深有關;洞穴滴水和古環境研究取得新進展,滴水水化學變化呈現明顯的季節性波動。石筍記錄揭示了8個階段百年尺度的干濕、冷暖波。
岩溶地下水自動化監測站管理系統
⑵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的介紹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是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直屬的科研事業單位專,為國家非營利屬性科研機構,既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地質隊伍『野戰軍』的科研和技術方法創新支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⑶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主要承擔岩溶地質的基礎研究、區域調查評價、開發應用和科學實驗工作,形成了岩溶動力學與全球變化、岩溶資源評價與開發利用、岩溶生態系統與石漠化治理、岩溶地質災害防治與環境保護、岩溶景觀旅遊資源評價、岩溶探測與測試等優勢研究領域,設置有岩溶動力學重點實驗室、岩溶資源與環境調查研究院、岩溶生態與石漠化治理研究中心、岩溶地質災害研究中心、岩溶景觀與洞穴研究中心、環境地球化學研究測試中心等二級科研機構。岩溶動力學重點實驗室為國土資源部、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實驗室,岩溶生態系統與石漠化治理重點實驗室為中國地質科學院重點實驗室。
2009年,全所在研項目115項,其中,縱向科研項目40項、地質調查項目5項、社會服務項目43項、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27項,預算總經費7193萬元。發表論文79篇,其中SCI檢索期刊2篇,核心期刊42篇、出版專著2部。
所長兼黨委書記姜玉池(左二),副所長、黨委副書記兼紀委書記劉雯(右二),副所長黃慶達(左一),副所長蔣忠誠(右一)
2009年度重要科技成果
岩溶動力系統中土壤有機碳的動態及碳匯機制研究:地質調查工作項目「岩溶動力系統與碳循環」。項目通過對岩溶區與非岩溶區典型土壤剖面的調查,揭示了岩溶區土壤的富鈣偏鹼性。岩溶區土壤的pH值和有機碳空間分布受到岩性、土地利用方式影響,石灰土的有機碳是地帶性紅壤的1.96倍。動態監測的結果顯示岩溶區土壤溶解有機碳僅為非岩溶區紅壤的1/6,而土壤呼吸排放量低於非岩溶區紅壤。通過土壤有機碳礦化培養試驗,利用三庫一級動力學方程擬合出岩溶區土壤活性、緩效、惰性碳庫的庫容大小及周轉周期。
桂林毛村土壤水溶性有機碳DOC隨時間的變化,及石灰土與紅壤的對比
中國西南50萬年來石筍記錄的氣候事件與全球變化的響應: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對洞穴石筍進行精確U-230Th定年及高分辨的碳、氧同位素分析,初步建立中國西南35萬年及2萬年以來石筍記錄的標准時標序列,揭示了一系列軌道尺度、短時間尺度的季風氣候突變事件。利用貴州荔波董哥洞D10、D8、D6-2及D3、D4的ICP-MS—230Th測年數據及氧同位素記錄集成了一個完整的24萬年時標序列。
利用D4、J1和荔波衙門洞Y1石筍的230Th測年和碳、氧同位素數據,綜合集成了2萬年來的時標序列,不僅揭示了H1、OldestDryas、OlderDryas、Younger Dryas和8200年等突然變冷事件,而且還揭示在末次冰盛期的17.5~19kaB.P.間,存在的季風降雨增加事件,表明末次冰盛期為冷濕組合的氣候環境。
岩溶動力系統CO2-H2O-CaCO3碳循環過程及與有機碳循環的示意圖
貴州荔波董哥洞24萬年時標序列的綜合集成
岩溶石漠化區水土資源高效利用技術研究: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廣西科技攻關課題。通過小流域水土流失監測,進一步論證了岩溶石山區坡面土壤主要由地下漏失,研究出水土保持的主要技術方法;針對不同的土地類型,研發出不同的土地整理、種植和灌溉技術,形成了2項專利技術。研究建立了典型岩溶區生態土地分類系統方案、生態土地優化配置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模型,構建了岩溶流域系統生態土地優化配置模式。建立完善了廣西平果果化、馬山弄拉、環江古周示範區,總面積2000多公頃。4個示範區的水土資源得到了充分合理高效利用,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實現了生態土地優化配置,構建了岩溶區特色的土地整理和水土保持技術模式,形成了生態產業。農民收入迅速增加,石漠化得到治理,生態經濟社會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
水土流失與水土保持、土地整理
岩溶區種植火龍果
耐旱樹種篩選和引進樹種適應性研究——忍冬
喀斯特山地石漠化區植被恢復技術研究與示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針對重慶地區岩溶山地森林植被退化、石漠化加劇和旱災嚴重等生態問題,開展岩溶山地退化生態系統綜合治理的關鍵技術研究,建立適合岩溶山地生態產業發展的模式,提出生態環境恢復與重建的對策,進行試驗示範。生態重建試驗一年之後證實,華南忍冬能夠增加土地覆蓋程度,改善水熱變化條件。
娘子關泉域桃河流域圖
中國北方岩溶區地下水環境問題成因機制與保護對策研究:國土資源部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項目。全面總結、歸納了我國北方岩溶泉域地下水環境問題及特徵;選擇典型泉域進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北方岩溶泉域水文地質環境問題成因及其演化驅動機制;提出岩溶水保護區劃分方案和保護措施。初步劃分邊界明確的岩溶地下水系統(子系統)116個,對其系統邊界水文地質性質進行了界定根據岩溶水系統地質結構與循環條件,將岩溶水系統劃分為單斜順置式、單斜逆置式、平行置式、盆地型、其他式5種主要北方岩溶水系統模式,對其系統結構、資源要素及轉化關系、岩溶水文地質環境問題的差異性進行了歸納總結。針對不同的環境地質問題對個典型泉域(娘子關泉域、河南九里山泉域、山東棗庄十里河泉域開展了專題研究。
碳酸鹽岩縫洞系統模式及成因研究:「973」計劃項目第一課題。通過典型岩溶露頭區與井下縫洞系統的精細描述和對比研究,建立了古岩溶地貌成因的組合識別方法,掌握了塔里木盆地油氣藏奧陶系不同地貌單元古岩溶縫洞系統的發育特徵,劃分了岩溶台地、岩溶緩坡、岩溶陡坡和岩溶山間盆地4種二級地貌類型。對塔河油田試驗區碳酸鹽岩縫洞系統進行了地質識別,建立了塔河油田4種地貌單元古岩溶垂向結構模式;分析了塔河油田試驗區不同古岩溶地貌單元油氣富集特徵,建立了六大類10種古岩溶縫洞系統發育模式,建立了古岩溶地球物理識別方法,掌握了塔里木盆地油氣田奧陶系古岩溶縫洞系統地球物理響應特徵。開展了塔河油田試驗區構造應力場模擬,從構造裂縫形成的動力機制出發,運用脆性岩石破裂准則,預測研究區構造裂縫的發育狀況,為建立塔河油田試驗區裂縫預測模型提供了理論支持。
丘峰窪地類型古岩溶垂向結構模式
多期次、多旋迴裸露風化古岩溶演化模式
貴廣鐵路雄村—賀州段岩溶地質與線路比選咨詢研究:結合鐵路工程的特點和需要,深入分析了研究區基礎地質條件、岩溶發育特點、岩溶層組及含水岩組劃分、岩溶塌陷機理、潛在危險性分區、列車動荷載作用下誘發岩溶地面塌陷效應、岩溶地球物理勘探的有效性、三大線路方案岩溶地質特徵、線路岩溶地質條件比選原則和評判方法、最終的線路方案比選綜合評判等重點問題。將地理信息系統技術運用到鐵路工程地質病害調查所獲得的多源空間數據的處理和危險性綜合評價中,實現了數據管理的可視化、自動化,提高了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可靠性,取得了較好效果。
岩溶發育程度對塌陷的影響分區專題圖
洞穴環境遠程監測及承載力定量評價:開展了我國不同氣候地貌區代表性洞穴調查與空氣環境自動監測工作。在廣西桂林蘆笛岩、廣西河池水晶宮、海南儋州石花水洞、重慶武隆芙蓉洞、河北興隆陶家台溶洞建立了洞穴空氣環境遠程自動監測系統,對洞穴空氣環境的溫度、濕度、CO2、O2等因子進行高頻度遠程自動監測,掌握了洞穴空氣環境的變化規律,探索了旅遊洞穴環境因子變化對洞穴沉積物景觀的影響,建立了洞穴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定量評價了洞穴環境承載力,為制定洞穴開發保護政策措施提供了技術支撐。
監測和傳輸系統
實時監測與顯示
西南岩溶石山地下水及環境地質調查:地質大調查計劃項目。從1999年起,組織西南8省(區、市)地調院以及航遙中心、水環中心、中國地質大學等單位,聯合實施「西南岩溶石山地下水及環境地質調查」計劃項目。完成1:25萬水文地質編測66萬km2、1:5萬水文地質和環境地質綜合調查12.32萬km2、水文地質鑽探25500m、地下洞穴探測長度60km、綜合地球物理探測55000物理點、建立岩溶地下水自動化監測站7處。
西南岩溶石漠化分布圖
掌握了西南岩溶區水資源量及其開發利用潛力,為地下水開發利用提供了技術支撐;查清了岩溶石漠化的分布狀況及其發展趨勢,掌握了岩溶石漠化形成的主要機制,提出了不同岩溶環境地質類型石漠化治理措施,為正在開展的石漠化治理提供了依據。查清了典型流域岩溶水文地質條件和環境地質問題,制定了流域內岩溶水開發工程方案和地質環境綜合整治區劃,成果已被多個部門應用於調查區開發治理工作中。針對不同類型區開發條件,因地制宜,採取堵洞蓄水、暗河截流、大泉壅水、鑽井、大口井、斜井等多種方式,開展了岩溶地下水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示範,解決了40多萬人飲用水、30多萬畝耕地的灌溉用水問題,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應與經濟效益。建立了西南岩溶石山區地下水與環境地質信息系統,實現了地質調查成果的信息化。地調與科研相結合,開展了綜合性的研究工作,實現了地質調查工作的科技創新。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9
地下河及溶窪堵洞成庫
選擇不同類型岩溶地下水系統進行地下水監測,研究了水質、水量動態與岩溶動力系統的相互關系;揭示了典型地下河流域水質水量20年來的變化及與土地利用變化的關系,掌握了地下水系統、土壤和植被對岩溶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變化的敏感性,建立了環境脆弱性評價指標體系及模型。
廣西平果縣果化表層岩溶水開發與生態恢復示範
⑷ 中國地質科學院的重點實驗室
國土資源部同位素地質重點實驗室
學科(領域):
實驗室所從事的研究屬專於基礎研究領域。同位素地質學是地球化學屬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跨地質學、化學和技術科學的一門新的邊沿科學。它在太陽系與地球演化、資源、環境、生物等研究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
依託單位:
地質研究所礦產資源研究所
研究方向:
實驗室主要從事同位素同位素地質學(包含同位素地質年代學與同位素地球化學)基礎理論、測試技術和在解決重大地質問題和資源、環境、生態問題方面的應用研究。
國土資源部岩溶動力學重點實驗室
學科(領域):
岩溶動力學、土地資源、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
依託單位:
岩溶地質研究所
研究方向:
岩溶動力系統的運行機制和運行規律;岩溶動力系統的類型和區域分布規律;岩溶動力學與全球變化;岩溶動力學與岩溶土地資源的規劃、管理、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岩溶動力學與全球水循環;岩溶動力學與生態環境;岩溶塌陷成因機制、預測預報及防治;岩溶動力學與礦床、油氣形成;岩溶動力學與旅遊資源的規劃、管理、保護和可持續利用。
⑸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的院士風采
袁道先院士
袁道先,著名地質學家,水文地質學家。1933年8月24日生,浙江諸暨人,1952年畢內業於南京礦專,同容年5月到南京地質學校任教,1958年後,歷任山東、雲南、廣西地質局水文地質大隊技術負責人和岩溶地質研究所所長,1956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現任國土資源部岩溶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國土資源部岩溶動力學重點實驗室主任,聯合國國際岩溶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 (IKRC) 主任,中國地質大學、西南師范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受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第四紀研究會副主席,中國地質學會岩溶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
⑹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生態系統與石漠化治理重點開放實驗室
實驗室按照工作計劃,組織召開了實驗室第一次學術委員會會議,批准並實施了3個實驗室開放課題。2009年11月22日在廣西南寧召開第一屆學術委員會成立會議,近20位專家出席了會議,聽取並審議開放實驗室2008~2009年度工作報告,討論實驗室今後的定位和發展方向,審議2009年開放課題。
龍何下小流域水土流失觀測站
2009年,實驗室1名研究員參加了克羅埃西亞的國際岩溶學術會議,4名科技人員分別參加了浙江杭州、深圳、昆明北京等地召開的學術研討會,均作了學術報告。組織籌辦了在南寧召開的中國地質學會岩溶地質專業委員會2009年學術會議「中國岩溶環境的脆弱性及綜合防治研討會」,並組織80多位專家考察了平果果化峰叢窪地生態重建示範基地。
實驗室在對廣西馬山弄拉和平果示範區進行石漠化監測的基礎上,加強了桂林會仙岩溶生態研究基地建設工作,其中基地外圍公路建設已經完成,基地內道路、科研樓、水電和監測站點等基礎設施建設已經開工。此外,還進行了基地的植物籬、生態和葯材樹種栽培和土壤觀測試驗研究工作。
發表論文與研究生培養:2009年發表論文18篇,其中,SCI1篇、核心刊物14篇,出版專著2部。其中,2篇論文獲中國地質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優秀論文獎。
火龍果豐收
岩溶水文調查
培養在讀博士研究生1人、碩士研究生5人。完成了2009年博士研究生考試的出題、閱卷與復試。2010年畢業的研究生完成了論文開題報告,組織1名博士生和4名碩士研究生按時完成了畢業論文的答辯。
⑺ 中國地質科學院的科研機構
中國地質科學院下設16個全國性、區域性、專業性的研究機構,1個國家級地質博物館,以版及50多個實權驗室。辦有20多種專業刊物。 1976年成立於桂林。設有區域岩溶地質、岩溶水文地質、岩溶工程地質、岩溶探測技術、岩溶地質科技情報、實驗分析等研究室。主要研究解決中國岩溶形成發育規律、岩溶水資源的形成條件、分布規律及其探測方法,以及岩溶區國民經濟建設中的岩溶資源的開發利用,環境治理、岩溶地質災害問題和有關技術方法問題;開展國家性岩溶資料的綜合、總結和研究、發展岩溶地質理論和岩溶探測技術,為中國岩溶區的國土整治、規劃服務
⑻ 中國四大科學院是哪四大
分別為:中國農業科學院 、中國地質科學院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中國林業科內學院。
⑼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生態系統與石漠化治理重點開放實驗室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生態系統與石漠化治理重點開放實驗室2008年組建,依託於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重點實驗室主任為蔣忠誠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為袁道先院士。
重點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揭示岩溶生態系統的結構、功及其運行規律,科學分析我國岩溶區石漠化、水土流失、植被退化等主要生態問題,探索脆弱岩溶生態系統石漠化綜合治理、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復與重建的模式及技術。目前已經在廣西建立了平果果化、馬山弄拉、桂林會仙等野外研究與示範基地。
2008年實驗室主要承擔了包括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喀斯特峰叢山地脆弱生態系統重建技術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西南峰叢岩溶山區生態環境調蓄表層岩溶水的功能典型研究」,水利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聯合啟動的項目「西南岩溶石漠化區水土流失與生態安全綜合科學考察」,廣西重點科技攻關項目「岩溶峰叢窪地生態重建技術與示範」等在內的縱橫向科技項目14項,發表論文20餘篇,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
實驗室不但在岩溶生態基礎研究、石漠化綜合治理技術方面取得創新性研究成果,而且取得了石漠化地區生態重建的顯著示範效果,指導了典型岩溶脆弱生態地區的貧困農民有效增加收入,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岩溶石山地區水土流失途徑示意圖
廣西岩溶生態區脆弱性評價結果圖
⑽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怎麼樣
簡介: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是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回院直屬答的科研事業單位,為國家非營利性科研機構,既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地質隊伍『野戰軍』的科研和技術方法創新支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承擔岩溶地質基礎理論與應用研究工作,承擔岩溶地質調查與評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