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調查報告
A. 阜蒙縣阜新鎮同乃村鐵礦泥(渣)石流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搶險預案演練方案
阜蒙縣國土資源局
(2011年6月20日)
一、應急預案演練的目的
在遼寧省阜蒙縣阜新鎮同乃村鐵礦礦區域內即將發生泥(渣)石流的緊急情況下,能夠迅速、安全、有序地撤離險區群眾,做好地質災害的防災避災和搶險救災應急工作。通過演練,進一步提高縣政府和有關部門應對突發地質災害的應急反應能力和處置突發性地質災害能力,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防災避災意識,一旦臨災能迅速有序安全撤離避讓,最大限度地減輕泥(渣)石流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
二、應急預案演練的任務
本次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演練的任務是:阜蒙縣阜新鎮同乃村鐵礦礦區歷史采礦遺留的廢石堆遭受連續降雨、強降雨等因素的誘發,泥(渣)石流有可能產生的緊急情況下,及時啟動《阜蒙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阜蒙縣國土資源局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在阜蒙縣人民政府和阜蒙縣國土資源局的統一領導下,組織指揮相關部門各負其責,用最短的時間組織泥(渣)石流危險區內同乃村西南角居民10戶、30餘名群眾快速有序安全撤離,盡快採取防災減災有效措施。
三、應急預案演練的原則
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演練工作遵:照
以人為本、避讓為主的原則。
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原則。
反應迅速、措施果斷的原則。
部門配合、分工協作的原則。
四、應急預案演練背景和災情設置
(一)基本背景
阜蒙縣阜新鎮同乃村鐵礦泥石流區位於阜新鎮同乃村一帶。根據遼寧工程勘察設計院環境2011年提交的《阜新市阜蒙縣地質災害群防群測建設及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預案》和實地調查研究分析,該區為潛在的不穩定泥石流溝,易產生泥(渣)石流的鬆散物質有自然狀態的溝谷內第四系鬆散沉積的土、碎石等以及礦山長期開采產生的歷史廢石鬆散堆積物,總堆積量約50萬立方米,上游匯水面積約12平方千米,在急降雨、長期降雨的情況下,有約10萬立方米的鬆散土石及廢石堆積易被搬運,具備產生泥(渣)石流的地形地貌條件和鬆散物質條件,一旦發生對同乃村西南角部分居民產生生命財產威脅。
該滑坡隱患點編制有《應急搶險撤離方案》,受威脅群眾持有「防災避險明白卡」。
(二)災情設置
在連日強降水的情況下,有約10萬立方米的鬆散土石及廢石堆積被搬運,產生小型泥(渣)石流,對同乃村西南角部分居民產生生命財產威脅。
五、應急預案演練的組織准備
(一)在市國土資源局和阜蒙縣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由阜蒙縣國土資源局、阜蒙縣政府應急辦組織實施。
(二)演練前期場地、物資及器材准備工作由阜蒙縣國土局負責,相關准備有:
1.a.兩輛中巴車;
b.紅袖標(「指揮長」1個,「副指揮長」2個,「搶險救災」90個,公安、消防、衛生人員著制服不戴袖套);
c.訂制車輛通行證;
d.製作救災紅旗6面,每面標各組名稱;
e.兩幅地圖(阜新鎮同乃村地圖、泥石流地質災害演練工作部署圖);50張塑料凳;2個手提揚聲器。
2.a.會場主席台及觀摩台;
b.會場主席台橫標(阜蒙縣阜新鎮同乃村鐵礦礦區域泥(渣)石流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演練);
c.音響、話筒(有線話筒2個、無線話筒4個);
d.若遇雨天需搭建的主席台、觀摩台雨棚;
3.a.張貼標語(注:今年地災日主題)(例如標語:1.防禦地質災害,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2.戰勝災害,生產自救。3.保護地質環境,實行可持續發展);
b.指揮部室內布置(安兩套辦公桌椅,放一台對講機,一台望遠鏡,紅色鉛筆一支,指揮桿一棵,地圖一幅,「搶險救災工作部署示意圖」)。
c.彩條若干,4塊警示牌。音響1套、話筒6隻,雨棚,其他臨時用品。
d.各小組一步對講機(共5部)。
(三)邀請觀摩的有關部門領導:
(1)市國土資源局有關處室的領導。
(2)阜新市地質環境監測中心有關領導、專業人員。
(3)全市各縣市區國土資源局的局長、科長。
(4)其他有關部門領導。
六、演練時間
演練時間:2011年6月25日9:00。
七、應急預案演練的實施步驟
(一)應急預案演練預備工作
1.召開應急預案演練預備工作會議
6月19日9:00在阜蒙縣阜新鎮召開,會議由阜蒙縣政府、阜蒙縣國土資源局聯合召集。阜蒙縣政府領導、縣國土局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指揮部成員、相關部門領導、阜新鎮同乃村村委會主要負責人等參加。
會議內容:
(1)阜蒙縣政府領導、阜新市、縣國土資源局講話,通報進行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救災預案演練工作的目的意義、標准要求及有關部門的工作任務等情況。
(2)座談應急預案演練方案實施的有關問題。
(3)成立演習導演組,根據演習方案,負責演練全程的指導工作。由阜蒙縣副縣長任總導演,其他各單位參與。
a.布置演練工作(時間進程安排)。
b.觀摩現場定點定位及車輛安排。
(4)演練工作分工:
指揮部:A.指揮長(阜蒙縣副縣長、阜蒙縣國土資源局局長)
主要負責:
a.全面負責應急搶險救災工作;
b.決定啟動應急預案;
c.指揮應急搶險工作。
B1.副指揮長(阜蒙縣國土資源局分管副局長、阜蒙縣政府辦公室副主任,即應急辦主任)
主要負責:
a.傳達聯絡各部門工作;
b.協助總指揮做好各項後勤會務及有關演練物資預備等相關事宜;
c.負責新聞媒體報道工作。
B2.副指揮長(縣國土資源局副局長)
主要負責:
a.組織應急搶險救災工作;
b.協調各部門工作;
c.負責調查、監測及工作的策劃。
B2.副指揮長(阜蒙縣政府辦公室副主任,即應急辦主任)主要負責:
a.傳達聯絡各部門工作;
b.協助總指揮做好各項後勤會務及有關演練物資預備等相關事宜;
c.負責新聞媒體報道作。
(5)六個應急作組演練職責:
A.綜合聯絡組:由阜蒙縣政府應急辦公室主任任組長,成員由阜蒙縣武裝部、政府辦公室、國土局、氣象局、民政局、建設局、交通局、水利局、安監局、公安局、衛生局、地質專家及廟後鎮政府負責人組成。任務為:組織制定應急處理和搶險救災方案,報指揮部審定後送應急搶險小組組織實施;負責應急搶險救災工作情況與信息的搜集、匯總形成書面材料向指揮部負責人報告,並同時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把握現場搶險救災工作進度,及時觀測災情發展變化趨勢,並研究對策;負責聯絡應急搶險組、交通治安治理組、災險情調查監測組、醫療衛生組、後勤物資保障組及災後重建組工作。
B.災險情調查監測組:由阜蒙縣國土局副局長任組長,成員由阜蒙縣國土局、氣象局、安監局、地質專家、阜新市地質環境監測中心、阜新鎮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工作人員組成。任務為組織專家開展現場調查,查明災害形成的條件、引發因素、影響范圍和人員財產損失情況,確定地質災害等級;設立專業監測網點,對災海點現狀穩定性進行監測和評估;對可能再次發生地質災害提出能夠阻止或延緩再次發生災難的措施;提供災害發生地具體准確的氣象預告;提出人員財產的撤離、轉移最佳路線和災民臨時安置地點的意見;完成阜蒙縣突發性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物資准備:全站儀,GPS定位儀,各類觀察、測繪、記錄器材。
C.應急搶險組:由阜蒙縣武裝部部長任組長,成員由阜蒙縣武裝部、公安消防隊、阜新鎮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工作人員組成。任務為:迅速組織預備役人員、民兵趕赴災區現場組織搶險救災,負責組織、指導遇險人員開展自救和互救工作;負責統一調集、指揮現場施救隊伍,實施現場搶險救災;負責實施搶險救災工作的安全措施,搶救遇險人員和轉移災害現場的國家財產;完成現場搶險救災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物資准備:消防車,鐵鎬、鐵杴,必要的工程機械等。
D.交通治安組:由阜蒙縣公安局局長任組長,成員由縣公安局、交通局、縣交警大隊、武警中隊、阜新鎮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工作人員組成。任務為:迅速組建交通治安治理隊伍;維護災害現場社會治安秩序和交通秩序;負責災區治安和刑事案件的偵破工作;對地質災害區現場實施戒嚴封鎖;組織災區現場治安巡邏保護。負責疏散受災區內無關人員,協助應急搶險組轉移災。
物資准備:必要的警用器械。
E.醫療衛生組:由阜蒙縣衛生局局長任組長,成員由衛生局、人民醫院急救中心、阜新鎮醫院、阜新鎮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工作人員組成。任務為:迅速組建、調集現場醫療救治隊伍;負責聯系、指定、安排救治醫院,組織指揮現場受傷人員接受緊急救治和轉送醫院救治,減少人員傷亡;負責調集、安排醫療器材和救護車輛;負責向上級醫療機構求援;認真搞好災區的衛生防疫工作,確保在災情發生後不發生各種傳染性疫病。
物資准備:葯品、醫療器械;120救護車1輛;擔架3付;3台防疫噴霧器。
F.後勤物資保障組:由阜蒙縣民政局局長任組長,成員為民政局、交通局、財政局,阜新鎮政府主要領導及其有關部門工作人員組成。任務為:負責搶險救災經費及時足額到位;負責災民的臨時安置工作;負責救災物資的調運、儲存和發放;為災民提供維持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搶險救災人員的生活保障。確保搶險救災指揮通訊聯絡的優先暢通。
物資准備:3頂帳篷,5床棉被,5袋米,5桶食用油,一輛救災物資運輸車,兩張折疊床,兩張桌子,五張椅子。預備可能遇到雨天搶險避所需的雨衣、雨傘(雨衣30件、雨傘30把),小型發電機、照明設備。
2.應急預案演練工作預備
(1)綜合聯絡組全面負責各項預備工作的協調與籌劃。
(2)交通治安組應熟悉:泥(渣)石流的災難危險性及危險區內的相關情況,制訂交通管制及災區安全保衛的措施,解決有關問題,預備封鎖公路、道路通行的禁牌及禁止進入危險區的警示標志。
(3)災險情調查監測組應熟悉阜蒙縣阜新鎮××鐵礦礦區泥(渣)石流的地理環境情況,設立監測標志,全站儀監測安置地點和監測記錄等。
(4)應急搶險組、後勤保障組應熟悉阜蒙縣阜新鎮××鐵礦礦區泥(渣)石流的地理環境情況,悉記群眾撤離避讓路線、災民臨時安置地點及衛生搶救所的臨時設置地點的有關情況,做好搶險救災及物資儲備調運及有關設備裝備與調運工作。
(5)醫療衛生組熟悉災民臨時安置地的有關情況,預備救護車及相關救護醫療器材等,確保搶險救災或演練應急之用。
(6)阜蒙縣人民政府組織應急搶險小分隊,小分隊由縣國土局應急搶險小分隊和阜新鎮基層民兵、預備役人員組成,人員30人左右,統一著裝,培訓演練。
(7)阜蒙縣國土局、阜新鎮政府做好緊急撤離群眾的督導工作,確定相關典型形象的演練。
3.應急預案演練預演工作
(一)演練預演:6月19日下午2:00召開演練預演會議,統一協調有關工作,明確有關部門、單位及有關人員的工作任務,標准及要求,制訂完善公布有關演練的方案、措施、辦法等,縣武裝部、縣國土局、衛生局、廣播電視局等有關新聞媒體以及阜新鎮同乃村委會召開參加演練區域內的全體會議,確保各種形象人員落實及演練各種措施。
6月19日下午3:00進行預演。
(二)演練實施:
6月20日9:00時全體演練單位及觀摩貴賓集中阜新鎮××學校待命。
9:10,阜蒙縣國土局接阜新鎮政府報告:「因近日持續降雨,昨夜至今晨12小時降雨量超過160毫米,瞬時降雨量超過100毫米,阜新鎮同乃村南、西、北山體多處發生坍塌,阜新鎮同乃村鐵礦礦區周邊多處廢石堆產生滑塌現象,出現嚴重險情,簡易監測資料表明泥石流正處於發展過程中,有明顯發展增強趨勢,請求市、縣國土局盡快派人調查處理。」
9:15,阜蒙縣國土局領導:
a.向阜蒙縣人民政府匯報;
b.向市國土資源局報告;
c.阜蒙縣國土局派出應急搶險小分隊立即趕赴現場開展調查,進行險情評估及應急處理,設立全站儀監測點。
d.阜蒙縣國土局值班室接到災情報告,立即向阜蒙縣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指揮部指揮長報告,指揮長下令緊急啟動《阜蒙縣國土資源局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進入一級警報狀態,應急指揮部、應急分隊全體成員立即緊急集合,准備車輛,攜帶裝備,第一時間前往災區,評估災情,指導應急搶險。
9:25:阜蒙縣國土局領導接應急小分隊報告:「阜蒙縣阜新鎮同乃村鐵礦礦區周邊降雨持續,多處山坡地、廢石堆發生滑塌,泥石流處於形成狀態有進一步發展增強趨勢,有可能發生小型泥石流災害,建議盡快報告縣政府,啟動縣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9:30:阜蒙縣國土局領導向縣人民政府報告情況,建議啟動阜蒙縣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阜蒙縣人民政府和縣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向阜新市政府匯報,該地區發生小型泥石流災害,經阜新市人民政府同意,啟動阜新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成立縣阜新市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指揮部,通知指揮部的各成員單位負責人立即趕赴阜蒙縣阜新鎮同乃村鐵礦礦區集中待命。
10:00:阜蒙縣指揮部設在阜新鎮同乃村鐵礦,同乃村為集合地點,各組長向指揮部報到待命,災情調查監測組立刻進入預定監測地點開展監測。
10:10:阜蒙縣國土局副局長向指揮部介紹該泥石流地質災害有關情況。
阜蒙縣氣象局部門報告天氣情況。
阜蒙縣國土局匯報災情態勢,發展趨勢,提出防患對策及建議。
10:20:指揮部:下達命令。
命令:交通治安治理組,封鎖進入危險區阜新鎮同乃村鐵礦的村口公路、村道;同時設置警戒,除搶險救災人員外,其他人員不得進入該危險區域,對災區實施治安巡邏,保證災區安全。
應急搶險組:使用高音廣播放警報信息、鳴鑼緊急通知危險區域的群眾按原定路線有序安全轉移,迅速組織災區人員和物資快速有序安全撤離到各安置點。
災情調查監測組報告:隨著降雨的持續增大,攜帶大量土石等鬆散物質的水流匯集形成較大規模的流體向下游流動,泥石流正處於發展過程中,泥石流即將通過在同乃村東部至同乃村西部這一狹窄的河谷地帶,由於兩側廢石堆積,阻擋了泥石流的排泄,在流體經過之處已對同乃村部分鄰河民居產生了破壞作用。
醫療衛生組:組織醫療衛生緊急搶救隊伍進入災區,進行傷、病員的搶救及轉移工作。
後勤物資保障組:負責轉移到各臨時安置點的災民安置工作,認真做好各安置點災民的宣傳思想鞏固工作,解決好災民的吃、穿、住等問題,確保救災搶險指揮的通訊與聯絡的暢通。
10:30:撤離開始。
11:00:撤離完畢。
11:00:應急搶險組報告:全線撤離完畢。已設好警界、切斷電源水源。
交通治安治理組報告:通往危險區的公路、道路已封鎖,警戒工作正常進行。
後勤物資保障組報告:撤離群眾基本安置妥當。
醫療衛生組報告:撤離過程中有三人因碰撞受輕傷,已得到緊急處理,臨時醫療點已建立,工作正常開展。
災情調查監測組報告:據監測組監測,由於降雨停止,匯水區水流逐漸減少,在泥石流主峰流過同乃村南部,由於地勢變開闊,地形變平坦,鬆散物質堆積,加之降水的減少,上游攜帶鬆散物質的水流減小,泥石流已趨於穩定。建議召開指揮部會議,研究解除封鎖警界事宜。
11:10:指揮部召開會議,下達命令:解除公路、道路封鎖、警界。由災情調查監測組繼續監測,有情況及時報告;災後重建組負責對危房進行鑒定,提出災民回遷和重建方案,報政府批准實施。
11:15:有關領導及指揮部領導到各災民轉移臨時安置點看望災民安置情況。
11:40:演練工作講評會。總指揮作演練講評;縣領導講話,市國土資源局領導講話。
12:00:公布演練結束。
圖1 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流程圖
溝谷泄洪渠道廢石堆積情況
泥石流溝谷上游匯水區情況
B. 急急急!《雲南省蘭坪縣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在哪裡可以找到
政府文件不是給人們的話,就算只是幾句早上吃豆腐之類的話,他也不給你看。
去搜搜最近人大會的一些信息吧。
C. 我想要一份「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的調查報告,下面是材料。學校的地理競賽題,自由發揮,<1500字
騰沖縣位於橫斷山南段偏西部位,屬印度洋水系伊洛瓦底江上游源頭區。2004年7月17—19日,大盈江支流檳榔江上游騰沖縣的猴橋、中和及龍川江上游明光、固東、界頭等地遭受特大暴雨襲擊,僅7月17—18日就降雨159.6mm,7月19日前後發生大面積滑坡、泥石流災害,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和巨大財產損失,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和雲南黨政領導及社會各界高度重視[1]。7.19災害期間,騰沖縣有21個鄉鎮不同程度受災,其中中北部的猴橋、明光、滇灘、固東、界頭、曲石和中和7個鄉鎮的42個村委會、316個村民小組受災較為嚴重(圖1),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36×108元[1]。這次災害中,全縣死亡7人,失蹤2人,受傷4人,因災傷病420人,成災人口1.76×105人,需要緊急轉移安置災民及危險地區群眾3426人;倒塌損毀房屋5138間,損失存糧3.00×105kg,死亡牲畜2530頭(只);農作物受災4373hm2,成災2755hm2,絕收1232hm2,沖毀埋沒田地387hm2;林木、苗木損毀嚴重,10多個林業加工企業受災停產;92條縣鄉、鄉村公路受災,毀壞公路150km、橋梁涵洞130座,通往中緬猴橋口岸的公路全線中斷;火山、熱海、和順、北海等旅遊景區交通中斷;損壞堤防18處,堤防決口8處,損壞護岸147處,毀壞人畜飲水工程50處,損毀大小溝渠154條、長125km,損壞小水電站5座,造成龍江2級、3級電站停機;破壞通訊線路100km、輸電線路20km,18所中小學校受災,校舍、圍牆等垮塌嚴重,所幸的是學生們正在暑假之中,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1災害類型及成因1.1災害類型及分布通過實地調查勘測,認為騰沖7.19災害主要為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在其形成的前期伴有邊坡坍塌和崩塌,後期伴有高含砂山洪和洪水災害。其中滑坡泥石流主要集中分布在騰沖縣中北部檳榔江上游猴橋鎮的永興村、箐口村、東村、上街村等7村(因災死亡5人)、中和鄉新岐、高田、大村(死亡1人)和龍川江幹流及支流明光河流域的明光鄉(死亡1人)、滇灘鎮(失蹤2人)和固東鎮;零星分布於界頭鄉和曲石鄉等山區,而高含砂山洪及洪水主要分布於檳榔江和明光河沿岸的平壩區(圖1)。1.2災害的發育背景在行政區劃上,騰沖縣隸屬雲南省保山市,處於保山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交接部位,西北部與緬甸為鄰。全縣面積5845km2,人口6.10×105人,有漢、回、傣、佤、景頗、傈僳、德昂、阿昌等民族[2]。該縣地處高黎貢山西坡,地形呈高山峽谷和山間斷陷盆地、高原夷平面相間的態勢,地勢北高南低;境內最高點為位於東北角的高黎貢山大堖子峰,海拔3780.9m;最低點位於南部騰沖、龍陵和梁河3縣交界處的速慶江邊,海拔930m,相對高差2850.9m。騰沖是西南絲綢古道上的最後一站,以火山地熱景觀聞名於世,地震活動十分活躍;流經縣內的主要河流有大盈江及其支流檳榔江、瑞里江上游龍川江等3條河流,流向大致南北向,均屬伊洛瓦底江水系。縣內屬北亞熱帶高原季風海洋性氣候,具有干濕季分明,氣候溫和,冬春旱、夏秋澇的特點。縣城位於雲貴高原夷平面上的騰越鎮,海拔1600m,年平均氣溫14.9℃,年平均降水量為1478.5mm,雨季降水占年降水量的85%,降雨的分帶性較明顯,單點性暴雨多[3]。1.3災害的主要成因騰沖7.19滑坡泥石流災害均發生在森林植被覆蓋度極高的中北部地區,其中短歷時、高雨強的特大暴雨是災害的主要外部激發因素,強烈的斷裂活動、新構造運動和強風化的花崗岩鬆散層是其形成的內在因素,高山峽谷區內巨大的高差、高陡斜坡和大比降溝谷為其形成提供了優越的勢能條件,加之6—7月份較大的前期降雨使岩土體長期浸泡、飽水,最終導致山體成片滑坡、坍塌,形成滑坡泥石流災害,而人類某些不合理的開發及建設活動,如開采礦石、興修水電、亂采亂伐、毀林種田等則加劇了災害的危害程度和損失。1.3.1暴雨因素受西伸的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印度洋季風低壓的共同影響,從7月17—19日,雲南西部的怒江地區、保山市和德宏州的瀘水、福貢、騰沖和盈江等地出現較大范圍的強降雨過程,其中騰沖和盈江地區降雨強度最大。據騰沖縣氣象局的降雨觀測資料[1],2004年1—7月降水量較歷年同期偏多126.1mm,至7月19日全縣出現中到大雨以上的天氣過程達11次,7月7日以來全縣范圍出現連續的陰雨天氣,期間總降水量195.1mm,有5d的日降雨量達到20mm以上,其中11日、19日的降水分別為28.0mm和39.5mm;而從17日20時—20日08時縣城降雨達81mm。縣城北部的降水中心7月17—18日共降雨159.6mm。據當地70~80歲的老人回憶,1903年發生100a一遇的暴雨,但自1946年以後從未發生過這樣大的暴雨,故在降雨頻率上可將7月17—18日的暴雨視為60a一遇。據騰沖縣騰龍橋水文站觀測資料,該次暴雨形成的龍川江洪水洪峰流量為建站以來最大,達1660m3/s,屬50a不遇的特大洪水。該次暴雨具明顯的垂直分帶性,即暴雨主要發生在海拔2000m以上中高山區,猴橋的年降雨量達3000mm以上,而滑坡泥石流災害亦多發生在海拔2000m以上的中高山區。騰沖縣猴橋、滇灘、明光一帶與盈江縣支那、盞西是該次暴雨的中心,其災害也最為嚴重,充分反映了滑坡泥石流與降雨的分布一致性。騰沖縣天然植被覆.
度較高,在1950年為59%,由於大量砍伐天然林,在1990年減小到38%,水土流失較為嚴重。但在中北部地區,植被覆蓋度遠高於縣境其它地方,植被雖保護較好,仍然形成了嚴重的滑坡泥石流災害。因此,特大暴雨是該次災害形成的根本原因。據調查,7月18日9時30分,明光鄉中塘村加谷山發生滑坡,死亡1人;7月19日0時猴橋鎮永興村發生泥石流,死亡1人;凌晨1時30分,檳榔江四級電站的4名勘測人員在猴橋鎮上街村遭遇泥石流,全部遇難;7月19日下午猴橋鎮永興村芭蕉嶺發生滑坡,造成1名小學教師死亡。該次暴雨形成的山洪和洪水造成的橋梁倒塌和洪水淹沒還造成3人死亡。由此可見,災害集中發生在7月18日夜—19日凌晨,以19日為多,故將這次災害命名為7.19騰沖滑坡泥石流災害。1.3.2地形因素(1)高差。騰沖縣多屬中山和高山區,以中山為主。本次災害嚴重的中北部地區,海拔最高為縣境內最高點。位於東北角的高黎貢山海拔3780.9m的大堖子峰,一般山嶺海拔在2000~3000m,河谷和溝谷海拔在1000~1500m,嶺谷高差1000~1500m,最大高差達2780.9m,勢能條件十分優越。同時,上述地區位於大堖子山西坡和大娘山(3323.3m)南坡,受高山的阻擋,南來的暖濕氣流沿迎風坡上升,在中高山地帶形成主要的降雨集中帶,為災害的發生提供了激發動力[3]。(2)山坡坡度和溝床比降。研究區屬典型的中高山深切峽谷區,但同我國其它典型滑坡泥石流地區相比,區內山坡坡度相對較緩。據初步統計,除個別山嶺坡度>40°外,絕大多數山坡坡度在30°~35°間,發生滑坡的永興村和高田山坡坡度在35°左右。檳榔江上游、明光河上游的河床比降均在10%以上,而發生溝谷泥石流的猴橋、明光、固東、高田和熱海等地的溝床比降在20%以上,坡面泥石流坡度在30°左右。具備滑坡泥石流發育和運動的基本地形條件。(3)水系結構。此次災害主要發生在騰沖縣大盈江支流檳榔江上游流域和龍川江干支流。2條河水系發達,支溝眾多,呈葉脈狀分布於河流兩岸,溝谷和河谷均呈典型的V字型,受兩岸泥石流扇形地堆積物及部分峽口堵塞,部分河段形成山間盆地和U型谷地。由於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發育,河床上漂礫、巨石鱗次櫛比,跌宕起伏,淤積十分嚴重[4]。1.3.3地質及構造騰沖地區位於瀘水—瑞麗斷裂以西,鄰近印度和歐亞板塊接合部位,屬岡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皺系的伯舒拉嶺—高黎貢山褶皺帶南部。以發育的斷裂構造、年青的活動火山、強烈的地熱顯著和地震活動而聞名[3]。區內大部為混合岩化的岩石和花崗岩所佔據,殘留的上古界淺變質岩零星分布於酸性侵入體之間,新生界上第三系、第四系沿龍川江、大盈江和檳榔江沿岸分布,中—基性火山岩覆蓋大部分地區。受斷裂活動、地震活動、地熱活動影響,區內地層十分破碎鬆散,極易遭受風化,為滑坡泥石流的發育提供了充分的物質基礎。調查結果表明,最薄風化層為10m,最厚超過100m,7.19災害的絕大多數滑坡泥石流,如猴橋鎮永興村泥石流、上街村泥石流、芭蕉嶺滑坡和中和鄉高田村滑坡等均沿風化層發育。研究區新構造運動十分強烈,具體表現為地震活動強烈頻繁,溫泉廣泛出露,山地隆升,盆地下陷,為滑坡泥石流的發育提供了充分的物質基礎和能量條件[4]。2滑坡泥石流災害特徵2.1暴發突然,成災迅速引起騰沖7.19滑坡泥石流山洪災害的7月17—19日暴雨發生突然,暴雨強度大、持續時間長,降雨集中於北部山區一線,加之暴雨發生於深夜,又有較大先期降雨,山高坡陡,坡長和溝道較短,故成災迅速,難以防範和躲避。2.2形成災害鏈,災害由山區向山間平原延伸此次災害由特大暴雨激發,其成災過程是:首先在溝谷上游和山坡上形成崩塌、滑坡和坡面泥石流;滑坡、崩塌在坡面徑流沖蝕下,部分直接轉化為坡面泥石流,部分和坡面泥石流一起堆積在坡腳和溝道中,為山洪沖蝕形成溝谷泥石流;泥石流出溝後與主流洪水形成高含砂洪水,並挾帶大量漂木和石塊向河流下游運動。因此,該次災害從暴雨—滑坡—泥石流—山洪—漂木流—高含砂洪水,構成了一個災害鏈,災害由山嶺擴展到坡腳,由山區逐漸延伸擴展到平壩區,亦由山村擴大到鄉鎮。2.3危害范圍集中,區域性明顯由於此次暴雨范圍較為集中,局地性強,故災害和危害僅發生在騰沖縣城西北7個鄉鎮和毗鄰的盈江的3個鄉鎮,其中以猴橋鎮永興村、箐口村、東村、上街村等7村,中和鄉高田、大村和明光鄉、滇灘鎮和固東鎮受災最重,而對東部和南部的其它鄉鎮造成的損失相對較輕。2.4災害數量大、規模小,個別破壞力強,傷亡及財產損失慘重野外調查發現,暴雨在騰沖北部地區造成滑坡泥石流達數千餘處,構成威脅、造成危害的有100餘.
多數規模較小,滑坡體積和泥石流堆積物大都在數十至數百立方米,且絕大多數位於居民點和農田以外,故未造成嚴重災害。但成災的幾處滑坡泥石流規模較大,大都在數1000m3,而高田滑坡體積達2.00×105m3,由於規模大,滑動後破壞力極強,對公路、村莊造成嚴重威脅。2.5暴發頻率低據當地老人講,在1946年的7—8月間,猴橋和毗鄰的支那一帶也曾發生嚴重的暴雨滑坡泥石流災害,許多村莊都是那次災害後從山上搬遷下來的;1952年猴橋鄉小水井附近曾發生大規模滑坡,造成7人死亡;1975年前後及此後的1984年災害較為嚴重,但規模和災害損失遠不及2004年的7.19災害;從1946年至今的58a間從未見過這么大的暴雨。由此可見,7.19泥石流災害的暴發頻率可視為60a一遇,暴發頻率極低,為歷史罕見。3滑坡泥石流災害發展趨勢預測2001年前全縣共發現滑坡、泥石流、不穩定邊坡、崩塌和礦山采空區地質災害點302個[3]。1999年後降水明顯偏多,其後熱海等地滑坡泥石流活動強烈,地質災害趨於活躍,給當地村鎮、旅遊設施和鄉城帶來嚴重威脅。自2004年7月以來的連續暴雨在騰沖又引發了滑坡、泥石流數千處,造成災害和形成危害的災害點達100餘處,有25處嚴重威脅1000餘戶、5000餘人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對鄉鎮、縣城、農田、灌渠、公路等造成了嚴重危害。這次災害受暴雨中心的控制,均發生在以前災害較為輕微的中北部地區,而原來地質災害較為嚴重的南部龍川江中下游地區在此次並未發生嚴重災害。這說明在地質條件、地形條件、固體物質條件等都具備的情況下暴雨成為滑坡泥石流災害最主要的激發因素。7.19災害發生後,除了上述7個鄉鎮直接引發了地質災害造成嚴重損失外,同時也造成大量潛在的滑坡、崩塌,破壞了森林植被,使坡面支離破碎,斜坡大量失穩,形成許多臨空面和拉張裂縫,許多規模巨大的老滑坡相繼復活。該次發生災害的地區又是當地的一個暴雨中心,暴雨十分頻繁,一旦發生特大暴雨,將誘發一系列地質災害,並形成災害鏈。調查表明,7.19災害的發生,拉開了騰沖縣區新一輪地質災害活動的帷幕。除了這一次災害的發生區以外,在其餘地區也誘發了新的災害險情。例如大量滑坡處於蠕滑階段,個別已處於滑動前的臨界狀態,泥石流鬆散固體物質儲量豐富。因此,未來在災害性暴雨或地震等外部因素激發下,滑坡泥石流災害將逐步趨於活躍,它對人類生命財產和山地環境的危害亦將進一步加劇,災害造成的損失亦將進一步擴大,防災和減災形勢十分嚴峻。4目前的應急減災措施4.1嚴密排查災害隱患,及時轉移嚴重隱患區人員和財產目前,除了加強對已發災害和已有災害隱患點的救災、安置和動態監測外,應廣泛發動群眾和廣大地質災害監測報警人員、專業人員對各鄉、村等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排查,查明災害的分布現狀、危害范圍和程度、發展趨勢,掌握災害的整體情況。對暫時無法實施防治工程的嚴重隱患點,及時轉移群眾和財產,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5]。4.2制定突發災害的應急預案7.19災害的發生,為政府和各級主管部門敲響了警鍾。針對嚴峻的地質災害情勢,應成立災害應急領導小組,制定突發地質災害的應急預案,對災害發生前人員的逃逸路線,安置場所和災害發生後救災搶險、經費籌集、人員疏散、交通保障、物資運輸、災民安置、衛生防疫、通訊傳輸等制定周密穩妥的計劃。一旦發生災害,應按照制定的應急方案執行,確保萬無一失,井井有條。4.3及時向群眾宣傳普及地質災害基本知識目前必須將地質災害基本知識,特別是如何判別地質災害發生的徵兆及發生災害後逃逸、避災、救護和選擇暫居地、安居地等知識宣傳普及給廣大的群眾。群策群力,集思廣益,充分發揮和調動群眾防災救災的能動性,最大程度的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充分貫徹「以人為本」的減災宗旨。4.4加強災害點的監測、預警和預報7.19災害發生前,騰沖縣國土部門和氣象部門合作做出了災情預報,根據監測預報,及時撤離了許多災害危險區內的群眾,避免了更大的災害損失,監測預報、報警工作在減災防災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應該在汛期繼續加強對潛在威脅大、危及群眾生命財產的滑坡泥石流災害點的監測,結合氣象預報和災害活動的各種跡象進行預測和預報。4.5做好災民安置區的緊急災害評估7.19災害後,災區重建和移民安置是擺在災區幹部群眾面前最緊迫的問題。對擬將安置災民的地點,應做好地質災害調查和危險度的緊急評價工作,盡量避免在災害隱患區建設。在調查中發現,有個別村民已在不安全的高陡邊坡上興建新居。因此,國土和鄉村幹部應加強災民新建住房的監督工作,在修建施工邊道、恢復被毀公路、水渠、開墾農田等時,嚴禁亂挖亂填。4.6修建應急減災工程,提高防災和抗災能力對目前已處於蠕滑期和臨界狀態的滑坡,應及時堵填裂縫、同時將周邊和坡面匯水引出滑坡體以外,防止水體滲入坡體;對滑坡體上的水田,應減少灌水量,防止水體下滲;對過陡的邊坡和危岩、危樹適當削坡和清除[4]。對危及村鎮的泥石流和山洪,應修建鉛絲石籠導流堤和干砌擋牆等臨時性攔排工程,防止泥石流洪水外溢泛濫。同時,清除河道和溝道狹谷段、涵洞、橋梁淤積物和阻礙行洪的建築物,疏浚河道、溝道。5防災減災措施5.1開展山地災害詳查和活動性評估7.19災害發生後,騰沖縣又新增了數以千計的災害點,災害的數量、分布區域和活動狀況發生了變化。因此,應盡快開展新一輪的地質災害詳查工作,查清災害的活動規律、危害程度及未來發展趨勢,為今後災害區劃、危險度評價、監測和防治提供依據。5.2山地災害的危險性分析和分區危險性分區是對災害的區域性預測,可為地方城鄉建設、公路、水利、農田規劃和災害防治提供指導性意見[6]。在區域地質災害詳查的基礎上,根據災害的影響因素(分布密度、高差、坡度、岩性、構造、地震、暴雨、森林植被等)和危險區的嚴重程度進行分級、分區對未來開展災民安置、危險區居民搬遷和防災減災極為重要。5.3系統開展山地災害治理工作對於嚴重威脅到城鎮、廠礦、重要水利電力設施和較大的居民點的災害點,應盡快開展災害防治項目的規劃建議、可行性研究和立項工作,分期分批按照輕重緩急,實施工程治理。此外,加強災害區森林植被的恢復和保護,搞好水土保持,對減少滑坡泥石流山洪災害的發生、減輕災害程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6]。5.4建立山地災害預測預報和預警系統由於地質災害點多面廣,且多處於偏遠的山區,目前的氣象、水文站點和災害監測站點無法滿足測報的需求。因此,應盡快建立地質災害監測和預報系統,如利用遙測雨量計和氣象雷達,對雨量進行實時監測,利用GPS監測滑坡位移變形等。5.5加強部門協作,搭建災害防禦平台滑坡泥石流山洪災害的監測、預報和防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既涉及到國土資源部門,亦涉及到行政管理、水保、水利、水文、氣象、地震和救災等多個部門。因此,應由主管領導協調各個部門,共同搭建山地災害防禦平台,達到資源共享,信息互通,提高山地災害的整體防禦能力。
D. 五井鎮南銅峪村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演練方案
(2011年8月)
為檢驗在多發性地質災害面前的應急處理能力,最大限度減少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特製定如下演練方案。
一、指導思想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大事,要從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提高對開展演練工作必要性的認識,認真開展演練工作並收到實效,找出不足進行彌補,更好地指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更好地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
二、應急預案演練目的
在五井鎮南銅峪村崩塌即將發生的緊急情況下,能夠迅速、高效、有序地安全撤離險區群眾,做好地質災害的防災避災和搶險救災應急工作。通過演練,進一步提高政府和有關部門應對突發地質災害的應急反應能力,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防災避災意識,一旦臨災能迅速有序安全撤離避讓,最大限度地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三、應急預案演練任務
本次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演練的任務是:在五井鎮南銅峪村崩塌遭受連續強降雨等因素的誘發,崩塌有可能產生速滑趨勢的緊急情況下,及時啟動《臨朐縣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在鎮人民政府領導下,組織鎮各相關部門各司其職,用最短的時間組織崩塌危險區內的18戶52名群眾快速有序安全撤離,盡快採取防災減災有效措施。
四、應急預案演練原則
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演練工作遵照:
以人為本、避讓為主的原則。
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原則。
反應迅速、措施果斷的原則。
部門配合、分工協作的原則。
五、應急預案演練背景
崩塌位於五井鎮南銅峪村北山,出露地層為寒武系九龍群灰色厚層灰岩和黃色頁岩。目前該崩塌體長度190米,寬約18米,厚約6米,體積約20520立方米,屬於中型崩塌。該崩塌的危害性極大,直接威脅著在崩塌前緣下居住的南銅峪村村民18戶52口人生命財產的安全。崩塌目前處於初期蠕滑階段,遇連續降雨(大雨、暴雨)等因素的作用,崩塌隨時可能產生突然滑動,崩塌穩定性極差,有下滑的趨勢。
該崩塌隱患點編制有「預防搶撤方案」,受威脅群眾持有「防災避險明白卡」。
六、應急預案演練的組織
在五井鎮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組織實施。
七、演練時間
演練時間:2011年8月9日上午8:30。
八、應急預案演練的實施步驟
(一)應急預案演練預備工作
1.召開應急預案演練預備工作會議
會議由五井鎮人民政府召集,五井鎮人民政府、縣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成員、有關部門負責人、五井鎮南銅峪村兩委幹部及村民小組長等參加。
會議內容:
(1)五井鎮人民政府領導講話,通報進行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救災預案演練工作的目的意義、標准要求及有關部門的工作任務等情況。
(2)座談應急預案演練方案實施的有關問題。
(3)演練工作分工:
A.指揮長:五井鎮鎮長瞿志敏
主要負責:①全面負責應急搶險救災工作;②決定啟動應急預案;③指揮應急搶險工作。
B.副指揮長:五井鎮人大主席王振華
主要負責:①組織應急搶險救災工作;②協調各部門工作;③負責調查、監測及工作的策劃;④傳達聯絡各部門工作;⑤協助總指揮做好各項後勤會務及有關演練物資准備等相關事宜;⑥負責新聞媒體報道工作。
(4)六個應急工作組演練職責:
A.災險情調查監測組:由縣國土資源局副局長安同瑞任組長,成員由縣國土局李振華、五井安監所孟慶寶、五井國土所王佰友、地質專業人員賀同利組成。任務為組織人員開展現場調查,查明災害形成的條件、引發因素、影響范圍和人員財產損失情況,確定地質災害等級;設立專業監測網點,對災害點現狀穩定性進行監測和評估;提出能夠阻止或延緩再次發生災害的措施;提供災害發生地詳細准確的氣象預報;提出人員財產的撤離、轉移最佳路線和災民臨時安置地點的意見;完成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B.後勤物資保障組:由鎮政府分管領導沈汝虎任組長,成員由民政所潘興利、財政所楊光福及王本業組成。任務為:負責搶險救災經費及時足額到位;負責災民的臨時安置工作;負責救災物資的調運、儲存和發放;為災民提供維持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搶險救災人員的生活保障;確保搶險救災指揮通訊聯絡的優先暢通。
C.綜合聯絡組:由鎮政府分管領導王振華任組長,成員由國土局白興波、政府辦公室房偉、國土所譚金波、水利站尹兆升、安監所鄭成軍、公安派出所高玉志、政府人員譚濤、李峰及五井鎮銅峪村支部書記郭寶升等人員組成。任務為:組織制定應急處理和搶險救災方案,報指揮部審定後送應急搶險小組組織實施;負責應急拍險救災工作情況與信息的搜集、匯總形成書面材料向指揮部負責人報告,並同時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掌握現場搶險救災工作進度,及時預測災情發展變化趨勢,並研究對策;負責聯絡應急搶險組、交通治安管理組、災險情調查監測組、醫療衛生組、後勤物資保障組、災後重建組工作。
D.醫療衛生組:由鎮政府分管領導王文昌任組長,成員由五井鎮醫院馮天成、五井鎮政府人員王成娟、譚清海組成。任務為:迅速組建、調集現場醫療救治隊伍;負責聯系、指定、安排救治醫院,組織指揮現場受傷人員接受緊急救治和轉送醫院救治,減少人員傷亡;負責調集、安排醫療器材和救護車輛;負責向上級醫療機構求援;認真搞好災區的衛生防疫工作,確保在災情發生後不發生各種傳染性疫病。
E.應急搶險組:由鎮政府分管領導王春喜任組長,成員由五井鎮政府張本貞、王福武、王國帥、張永、趙強、鞏磊、郎群、高明生、邊興勝、許致濤、賀同寶、馬慶東、顏海鹿、王力、許新明、魏鵬、程潔、孫德軍、夏佃柱組成。任務為:迅速組織民兵預備役人員趕赴災區現場組織搶險救災,負責組織、指導遇險人員開展自救和互救工作;負責統一調集、指揮現場施救隊伍,實施現場搶險救災;負責實施搶險救災工作的安全措施,搶救遇險人員和轉移災害現場的集體財產;完成現場搶險救災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F.交通治安管理組:由鎮政府分管領導常敬偉任組長,成員由公安派出所所長石金偉及全體幹警、五井鎮政府鞏京明、杜金德組成。任務為:迅速組建交通治安管理隊伍;維護災害現場社會治安秩序和交通秩序;負責災區治安和刑事案件的偵破工作;對地質災害區現場實施戒嚴封鎖;組織災區現場治安巡邏保護;負責疏散受災區內無關人員,協助應急搶險組轉移災區人員及財產;完成現場搶險救災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2.應急預案演練工作準備
(1)綜合聯絡組全面負責各項准備工作的協調與籌劃。
(2)交通治安管理組應熟悉南銅峪村村崩塌的災害危險性及危險區內的相關情況,制訂交通管制及災區安全保衛措施,解決有關問題,准備封鎖公路、道路通行的禁牌及禁止進入危險區的警示標志。
(3)災險情調查監測組應熟悉南銅峪村村的地理環境及崩塌情況,設立監測標志,全站儀監測安置地點和監測記錄等。
(4)應急搶險組、後勤保障組應熟悉南銅峪村村的地理環境及崩塌情況,熟記群眾撤離避讓路線、災民臨時安置地點及衛生搶救所的臨時設置地點的有關情況,做好搶險救災及物資儲備調運及有關設備裝備與調運工作。
(5)醫療衛生組應熟悉災民臨時安置地的有關情況,准備救護車及相關救護醫療器材等,確保搶險救災或演練應急之用。
(6)五井鎮政府組織應急搶險小分隊,小分隊由五井鎮基層民兵組成,人員20人,統一著裝,培訓演練。
(7)五井鎮政府及五井派出所做好緊急撤離群眾的訓導工作,確定相關典型形象的演練。
3.應急預案演練預演工作
8月9日上午召開演練預備會議,統一協調有關工作,明確有關部門、單位及有關人員的工作任務、標准及要求,制訂完善公布有關演練的方案、措施、辦法等,五井鎮政府、南銅峪村委會、村民小組分片召開參加演練區域內全體群眾會議,進行廣泛深入宣傳和訓導,提高廣大群眾的防災避災意識,確保各種形象人員及演練各種措施落實。
(二)演練工作程序
1.演練工作預備會議
8月9日8:30,在五井鎮政府會議室召開演練工作協調預備會議,參加人員:演練指揮部成員、鎮政府有關部門及有關村兩委幹部、村民小組長等。
(1)鎮政府領導講話;
(2)作演練工作的安排;
a.布置演練工作(時間進程安排);
b.觀摩現場定點定位及車輛安排。
2.演練工作程序安排
(1)9:00全體演練人員集中於五井鎮政府大會議室待命。
9:10,接五井鎮政府報告:「因連續大雨,南銅峪村崩塌出現嚴重險情,簡易監測資料表明崩塌不斷向前延伸,崩塌有明顯下滑趨勢,要求縣國土局盡快派人調查處理。」
9:15,縣國土局領導:
a.向縣人民政府匯報;
b.向市國土資源局報告;
c.縣國土局派出應急小分隊立即趕赴現場開展調查,進行險情評估及應急處理,設立全站儀監測點。
9:30,鎮人民政府向縣政府匯報,經縣長同意,「啟動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成立「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指揮部」,通知「地質災害防災應急指揮部」各成員單位立即趕赴南銅峪村集中待命。
10:00,指揮部設在南銅峪村辦公室,各組長向指揮部報到,原地待命。
縣國土局匯報災情態勢,發展趨勢,提出防患對策及建議。
10:20,指揮部:下達命令。
命令:交通治安管理組,在南銅峪村口封鎖村西進入危險區的村道;同時設置警戒,除搶險救災人員外,其他人員不得進入該危險區域,對災區實施治安巡邏,保證災區安全。
應急搶險組:使用音響設備放警報信息或鳴鑼緊急通知危險區域群眾按原定路線有序安全轉移,應急搶險組組織20人的民兵預備役人員火速趕往災區,按照原定的編制序列目標任務快速趕到災區實施搶救,迅速組織災區人員和物資快速有序安全撤離到各安置點。
災情調查監測組:繼續跟蹤監測災情,有情況及時報告。
醫療衛生組:組織醫療衛生緊急搶救隊伍進入災區,進行傷、病員的搶救及轉移工作。
後勤物資保障組:負責轉移到各臨時安置點的災民安置工作,做好各安置點災民的思想工作,解決好災民的吃、穿、住等問題,確保救災搶險指揮的通訊與聯絡暢通。
10:30,撤離開始。
11:00,撤離完畢。
11:00,應急搶險組報告:全線撤離完畢。已設好警戒、切斷電源水源。
交通治安管理組報告:通往危險區的道路已封鎖,警戒工作有條不紊進行。
後勤物資保障組報告:撤離群眾基本安置妥當。
醫療衛生組報告:撤離過程中只有三人因摔跤受輕傷,已得到緊急處理,臨時醫療點已建立,工作正常開展。
災情調查監測組報告:據監測組監測,崩塌變化已趨穩定,降雨也已停止,建議召開指揮部會議,研究解除封鎖警戒事宜。
11:10,指揮部召開會議,下達命令:解除道路封鎖、警戒。由災情調查監測組繼續監測,有情況及時報告;災後重建組負責對危房進行鑒定,提出災民重建方案,報政府批准實施。
11:15,鎮政府領導及指揮部領導到各災民轉移臨時安置點看望災民撤離安置情況。
11:40,演練工作講評會。總指揮作演練講評。
12:00,宣布演練結束。
演練總結:通過這次演練,《臨朐縣地質災害防治方案》、《臨朐縣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等文件精神得到了很好的貫徹落實,應急小分隊隊伍得到了鍛煉,領導和同志們各司其職,明確了職責,對地質災害的應急、處理能力得到進一步加強,提高了戰鬥力。
2011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E. 地質災害的遙感技術在地質災害中的應用
(一 ) 地質災害分級
地質災害按照人員傷亡、經濟損失的大小,分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四個等級。具體標准如下 :
1. 特大型 :
因災死亡和失蹤30人以上或者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以上的;
2. 大型 :
因災死亡和失蹤 10 人以上 30 人以下或者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上 1000 萬元以下的;
3. 中型 :
因災死亡和失蹤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以上 500 萬元以下的 ;
4. 小型:
因災死亡和失蹤 3 人以下或者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以下的。
( 二)速報原則
情況准確,上報迅速,縣為基礎,續報完整。
( 三)速報程序
1. 發生特大型地質災害後,災害所在縣(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於6小時內速報市 (地)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同時越級速報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和國土資源部,並根據災情進展,隨時續報,直至調查結束;
特大型地質災害由國土資源部或委託省(區、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及時組織調查和作出應急處理。委託省(區、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進行調查處理的,最終形成的應急調查報告應盡快上報國土資源部。
2. 發生大型地質災害後,災害所在縣(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於 12 小時內速報市 ( 地〉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同時越級速報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和國土資源部,並根據災情進展,隨時續報,直至調查結束。大型地質災害由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及時組織調查和作出應急處理,並將最終形成的應急調查報告上報國土資源部。
3. 發生中型地質災害後,災害所在縣(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於24小時內速報市(地)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同時越級速報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中型地質災害由市(地)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及時組織調查和作出應急處理,並將應急調查報告上報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
4. 發生小型地質災害後,災害所在縣(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及時向市 ( 地〉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報告,並負責組織調查和作出應急處理;
(四)速報內容
1.速報報告:負責報告的部門應根據已掌握的災情信息,盡可能詳細說明地質災害發生的地點、時間、傷亡和失蹤的人數、地質災害類型、災害體的規模、可能的誘發因素、地質成因和發展趨勢等,同時提出主管部門採取的對策和措施。
2.應急調查報告:地質災害應急調查結束後,有關部門應及時提交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報告。報告內容包括:
(1) 搶險救災工作;
(2)基本災情;
(3)地質災害類型和規模;
(4)地質災害成災原因,包括地質條件和誘發因素(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
(5)發展趨勢;
(6) 已經採取的防範對策、措施;
(7)今後的防治工作建議。 對於發現的直接受地質災害威脅人數超過1000人或者潛在經濟損失超過1億元的特大型地質災害隱患點,地方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接報後,要在2日內將險情和採取的應急防治措施上報國土資源部,並根據地質災害隱患變化情況,隨時做好續報工作。
F. 集體土地轉為國有土地的程序。
農民集體土地變成國有土地需要辦理相應的審批手續。
農民集體土地變成國有土地需要辦理相應的審批手續如下:
1、農用地轉用必須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因而用地單位應首先向國土、規劃、建設部門咨詢該農用地是否符合上述的各項規劃;
2、確認該農用地可以用於建設後,再根據建設部門的要求,進行和編制建設項目可行性論證,向建設部門提交用地申請,建設部門審查符合的,頒發建設項目的《選址意見書》,用地單位應按規定繳納選址規費。
(6)地質災害調查報告擴展閱讀:
集體土地除了具有土地的基本屬性以外,還有下面的特性:
1、綜合性
集體土地也是由氣候、水文、土壤、地形、地質、生物及人類活動的結果所構成的綜合體。土地的各組成部分緊密結合,相互影響,協同進化,互為因果,人類不可能改變一種組成要素而使得其他要素保持不變。
2、生產性
集體土地也具有一定的生產力,可以生產出人類需要的某種植物產品和動物產品。
3、競爭性
土地面積的有限性及位置的固定性,導致人們對集體土地的競爭行為。一方面要發展經濟,進行城市建設,要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就要佔用土地資源,由於城市的土地資源緊張,城市在擴大的過程中就要佔用集體土地。
另一方面,要發展農業,保護耕地和基本農田,而集體土地面積在不斷減少,耕地被佔用。這對集體土地而言,導致了競爭的行為。
G. 關於汶川地震後災後重建的社會調查報告
汶川地震災後重建調查報告:盡快恢復災區網路文明 隨著抗震救災工作的逐步推進,如何妥善安置受災群眾,幫助他們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重建家園,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根據災區的需要,大量的帳篷和活動板房、糧食、葯品等,正在從各地送達災區。而救災物資中,收音機成為受災群眾急需品之一。藉助廣播這一媒介形式,災區群眾不僅能夠及時獲得有關震情的預報和提示,而且可以感受到全國各地各界對災區的牽掛與關懷,實現了和外部世界的連通,也一定程度上使心理焦慮得以舒緩。這體現出當下救災理念的一個重大變化,即對受災群眾信息和文化需求和心理健康狀態的高度關注。隨著條件的逐步恢復和改善,應該有新的形式和紐帶來承載這一重要功能。今天的世界,已經日益成為互聯網連接的世界。這是當今社會區別於過往的一個重要指標。而在災害發生後,網路在信息發布、人員搜救和凝聚人心等方面發揮的作用,已為社會所公認。災後重建,亦應充分發揮網路不可替代的的作用。當基本生活開始逐步獲得保障,非物質層面的需求將會逐步上升,在救災救急的緊要關頭所沒有顯現出來的一些問題也會逐步浮出水面。從精神世界重建的角度看,如何盡快使災區、災區人民和全社會融為一體,已成為災後重建過程中必須面對的課題。網路在此方面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優勢。災害發生前,災區人民和全國人民一樣,分享著網路技術進步所帶來的成果,通過網路和社會聯系、溝通乃至消費。應該說,今天的受災群眾,已有相當部分習慣了網路生存方式。在受災群體中,最值得我們關注的青少年群體,更是網路社會的主體部分。從信息功能看,盡快讓他們回到自己熟悉的環境,對於他們恢復正常的學習和生活,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就信息的獲取而言,網路技術有著傳統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多點、實時和海量優勢。在交通出行受到制約、圖書資料獲取不便的情況下,網路無疑可以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網路技術不僅有利於災區網民更多地和外界進行互動交流,接收資訊,傳遞信息,更可以使災區網民宣洩壓抑的情感,有利於心理創傷的平復。著眼於災區的實際,在條件具備的城鎮安置點,特別是率先復課的學校,量力而行,盡快恢復網路設施,適當設立必要的上網場所,應該成為電信等行業在恢復語音業務之後重點關注的工作。有關廠商,如能夠及時捐助一些價格低廉、性能穩定的電腦,相信也一定會受到災區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的歡迎。
H. 據中國地質調查局報告,2015年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多少次
v記者18日從國土資源部獲悉,15日以來,中國地質調查局召開汶川地震及其誘回發的次生地質災害情況分析會,答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所、地質力學所等單位專家根據調查監測和評價研究結果,對災情進行「會診」初步形成三個結論。 一是印度板塊向亞洲板塊俯沖,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高原物質向東緩慢流動,在高原東緣沿龍門山構造帶向東擠壓,遇到四川盆地之下剛性地塊的頑強阻擋,造成構造應力能量的長期積累,最終在龍門山北川——映秀地區突然釋放。 二是逆沖、右旋、擠壓型斷層地震。發震構造是龍門山構造帶中央斷裂帶,在擠壓應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東逆沖運動;這次地震屬於單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東遷移,致使餘震向北東方向擴張;擠壓型逆沖斷層地震在主震之後,應力傳播和釋放過程比較緩慢,可能導致餘震強度較大,持續時間較長。 三是淺源地震。汶川地震不屬於深板塊邊界的效應,發生在地殼脆——韌性轉換帶,震源深度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壞性巨大。
I. 廣水市陳巷鎮方略村劉家灣突發地質災害滑坡演練方案
廣水市國土資源局 陳巷鎮人民政府
(2011年8月)
一、應急預案演練的目的
陳巷鎮方略村11組劉家灣滑坡即將發生的緊急情況下,能夠迅速、高效、有序的安全撤離險區群眾,做好地質災害的防災避災和搶險救災應急工作。通過這次演練,進一步提高鎮政府和有關部門應對突發地質災害的應急反應能力,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防災避災意識,一旦臨災能迅速有序安全撤離避讓,最大限度地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
二、應急預案演練的任務
本次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演練的任務是:陳巷鎮方略村11組劉家灣遭受連續降雨等因素的誘發,滑坡有可能產生速滑趨勢的緊急情況下,及時啟動《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在鎮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組織各相關部門各司其職,用最短的時間組織滑坡危險區內的11戶52名群眾快速有序安全撤離,盡快採取防災減災有效措施。
三、應急預案演練的原則
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演練工作遵照:
以人為本、避讓為主的原則。
統一領導、分級負責的原則。
反應迅速、措施果斷的原則。
部門配合、分工協作的原則。
四、應急預案演練背景
滑坡目前處於初期蠕滑階段,遇連續降雨等因素的作用,滑坡隨時可能產生突然滑動,滑坡穩定性極差,有下滑的趨勢。該滑坡隱患點編制有「防搶撤方案」,受威脅群眾持有「防災避險明白卡」。
五、應急預案演練的組織
(1)在陳巷鎮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由鎮人民政府組織實施。
(2)邀請觀摩的隨州市局領導和廣水17個國土所所長。
六、演練時間
2011年8月26日15:30。
七、應急預案演練的實施步驟
(一)召開應急預案演練預備工作會議
會議由陳巷鎮人民政府聯合召集,鎮人民政府、鎮應急辦、相關部門領導、方略村村委幹部及生產隊長等參加(會議時間2011年8月24日上午9時在鎮政府會議室召開)。
會議內容:
(1)陳巷鎮人民政府領導講話,通報進行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救災預案演練工作的目的意義、標准要求及有關部門的工作任務等情況。
(2)座談應急預案演練方案實施的有關問題。
(3)演練工作分工:
A.指揮長(汪鎮長)
主要負責:①全面負責應急搶險救災工作;②決定啟動應急預案;③指揮應急搶險工作。
B.副指揮長(鎮武裝部長)
主要負責:①組織應急搶險救災工作;②協調各部門工作;③負責調查、監測及工作的策劃;④協助總指揮做好各項後勤會務及有關演練物資准備等相關事宜;⑤負責新聞媒體報道工作。
(4)六個應急工作組演練職責:
A.綜合聯絡組:由政府辦公室主任任組長,成員由武裝部、政府辦公室、民政、交管站、水管站、安委辦、派出所、教育辦、衛生院、鎮政府負責人組成。任務為:組織制定應急處理和搶險救災方案,報指揮部審定後送應急搶險小組組織實施;負責應急搶險救災工作情況與信息的搜集、匯總形成書面材料向指揮部負責人報告,並同時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掌握現場搶險救災工作進度,及時預測災情發展變化趨勢,並研究對策;負責聯絡應急搶險組、交通治安管理組、災險情調查監測組、醫療衛生組、後勤物資保障組、災後重建組工作。
B.交通治安管理組:由派出所所長任組長,成員由鎮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工作人員組成。任務為:迅速組建交通治安管理隊伍;維護災害現場社會治安秩序和交通秩序;負責災區治安和刑事案件的偵破工作;對地質災害區現場實施戒嚴封鎖;組織災區現場治安巡邏保護。負責疏散受災區內無關人員,協助應急搶險組轉移災區人員及財產;完成現場搶險救災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C.應急搶險組:由武裝部部長任組長,成員由武裝部、教育辦、鎮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工作人員組成。任務為:迅速組織救援人員趕赴災區現場組織搶險救災,負責組織、指導遇險人員開展自救和互救工作;負責統一調集、指揮現場施救隊伍,實施現場搶險救災;負責實施搶險救災工作的安全措施,搶救遇險人員和轉移災害現場的財產;完成現場搶險救災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D.災險情調查監測組:由土管所所長任組長,成員由鎮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工作人員組成。任務為組織專家開展現場調查,查明災害形成的條件、引發因素、影響范圍和人員財產損失情況,確定地質災害等級;設立專業監測網點,對災害點現狀穩定性進行監測和評估;對可能再次發生地質災害提出能夠阻止或延緩再次發生災害的措施;提供災害發生地詳細准確的氣象預報;提出人員財產的撤離、轉移最佳路線和災民臨時安置地點的意見;完成市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
E.醫療衛生組:由衛生院院長任組長,成員由衛生院鎮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工作人員組成。任務為:迅速組建、調集現場醫療救治隊伍;負責聯系、指定、安排救治醫院,組織指揮現場受傷人員接受緊急救治和轉送醫院救治,減少人員傷亡;負責調集、安排醫療器材和救護車輛;負責向上級醫療機構求援;認真搞好災區的衛生防疫工作,確保在災情發生後不發生各種傳染性疫病。
F.後勤物資保障組:由民政辦任組長,成員為鎮政府主要領導及其有關部門工作人員組成。任務為:負責搶險救災經費及時足額到位;負責災民的臨時安置工作;負責救災物資的調運、儲存和發放;為災民提供維持基本生活必需品和搶險救災人員的生活保障。確保搶險救災指揮通訊聯絡的優先暢通。
2.應急預案演練工作準備
(1)綜合聯絡組全面負責各項准備工作的協調與籌劃。
(2)交通治安管理組應熟悉方略村11組的災害危險性及危險區內的相關情況,制訂交通管制及災區安全保衛的措施,解決有關問題,准備封鎖道路通行的禁牌及禁止進入危險區的警示標志。
(3)災險情調查監測組應熟悉的方略村11組地理環境及滑坡情況,設立監測標志,全站儀監測安置地點和監測記錄等。
(4)應急搶險組、後勤保障組應熟悉方略村11組的地理環境及滑坡情況,悉記群眾撤離避讓路線、災民臨時安置地點及衛生搶救所的臨時設置地點的有關情況,做好搶險救災及物資儲備調運及有關設備裝備與調運工作。
(5)醫療衛生組熟悉災民臨時安置地的有關情況,准備救護車及相關救護醫療器材等,確保搶險救災或演練應急之用。
(6)鎮政府組織應急搶險小分隊,小分隊由鎮基層民兵及救援隊組成,人員30人左右,統一著裝,培訓演練。
(7)鎮政府及相關的派出所做好緊急撤離群眾的訓導工作,確定相關典型形象的演練。
3.演練工作程序安排
下午14:00時全體演練單位及觀摩貴賓集中陳巷鎮方略村委會待命。
14:10,接陳巷鎮政府報告:「因昨夜連續大雨,方略村11組出現嚴重險情,簡易監測資料表明滑坡後緣裂縫向兩側不斷延伸,寬度已增大40厘米左右,滑坡有明顯下滑趨勢(跡象),要求市應急辦盡快派人調查處理。」
14:15,鎮土管所領導:
a.向鎮人民政府匯報;
b.向市國土資源局報告;
c.市國土局派出應急小分隊立即趕赴現場開展調查,進行險情評估及應急處理,設立全站儀監測點。
14:25,市國土局領導接應急小分隊報告:方略村11組滑坡活動性增強,後緣裂縫程度達到30米,寬度已增大到0.4米,且裂縫之間出現多處落水洞,直徑最大達0.8米,裂縫兩側發生明顯垂直位移,前緣局部已滲出渾水,據測定裂縫以3厘米/小時左右速度發展,滑坡處於臨滑狀態。建議盡快報告市政府,啟動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14:30,鎮土管所領導向鎮人民政府報告情況,建議啟動鎮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鎮人民政府向市政府匯報,經市長同意,「啟動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成立「鎮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指揮部」,通知「鎮地質災害防災應急指揮部」的各成員單位立即趕赴方略村委會集中待命。
15:00,指揮部設在方略村村委會,方略村委會為集合地點,各組長向指揮部報到,原地待命。
15:10,鎮土管所同志向指揮部介紹該滑坡地質災害有關情況。
市氣象局副局長報告天氣情況。
鎮土管所匯報災情態勢,發展趨勢,提出防患對策及建議。
15:30,指揮部:下達命令。
命令:交通治安管理組進入滑坡危險區,同時設置警戒,除搶險救災人員外,其他人員不得進入該危險區域,對災區實施治安巡邏,保證災區安全。
應急搶險組:使用音響設備放警報信息緊急通知危險區域的人民群眾按原定路線有序安全轉移,應急搶險組,組織30人的民兵預備役及救援隊人員火速趕往災區,按照原定的編制序列目標任務快速趕到災區實施搶救,迅速組織災區人員和物資快速有序安全撤離到各安置點。
災情調查監測組:繼續跟蹤監測災情,有情況及時報告。
醫療衛生組:組織醫療衛生緊急搶救隊伍進入災區,進行傷、病員的搶救及轉移工作。
後勤物資保障組:負責轉移到各臨時安置點的災民安置工作,認真做好各安置點災民的宣傳思想鞏固工作,解決好災民的吃、穿、住等問題,確保救災搶險指揮的通訊與聯絡的暢通。
15:40,撤離開始。
16:10,撤離完畢。
16:10,應急搶險組報告:全線撤離完畢。已設好警界、切斷電源水源。
交通治安管理組報告:通往危險區的道路已封鎖,警戒工作有條不紊進行。
後勤物資保障組報告:撤離群眾基本安置妥當。
醫療衛生組報告:撤離過程中只有三人因摔跤受輕傷,已得到緊急處理,臨時醫療點已建立,工作正常開展。
災情調查監測組報告:據監測組監測,滑坡變化已趨穩定,降雨也已停止多日,建議召開指揮部會議,研究解除封鎖警界事宜。
16:20,指揮部召開會議,下達命令:解除公路、道路封鎖、警界。由災情調查監測組繼續監測,有情況及時報告;災後重建組負責對危房進行鑒定,提出災民回遷和重建方案,報政府批准實施。
16:25,市領導及指揮部領導到各災民轉移臨時安置點看望災民撤離安置情況。
16:40,演練工作講評會。總指揮作演練講評;市領導講話。
17:00,宣布演練結束。
2011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