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地質大學賀朗月碩士

中國地質大學賀朗月碩士

發布時間: 2021-03-15 12:07:39

① 關於印發《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周年校慶工作摺子工程》的通知

(中地大京校慶發〔2012〕2號)

各單位、各部門:

為落實60周年校慶工作部署,扎實推進各項工作,經校慶工作領導小組研究決定,制訂《中國地質大學(北京)60周年校慶工作摺子工程》,現予印發。

各相關單位要高度重視,加強協調,密切配合,嚴格按照責任分工和時限要求,認真組織實施,確保各項任務如期完成。

附件:中國地質大學(北京)60周年校慶工作摺子工程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60周年校慶

工作領導小組

2012年3月30日

附件: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60周年校慶工作摺子工程

為落實《中國地質大學(北京)60周年校慶工作分組及職責方案》(中地大京發〔2011〕77號)及《中國地質大學(北京)60周年校慶工作方案》(中地大京發〔2011〕81號)等有關文件精神,扎實推進各項工作,現按照「定任務,明責任,抓落實」的原則,將校慶工作40項任務列為摺子工程。摺子工程實行項目負責制,責任單位負責制定工作方案並組織實施,要主動加強溝通,推進項目開展;協辦單位要積極配合支持,主動承擔任務,認真履行職責。工作組組長對本組摺子工程負總責,在負責領導的協調下,完成好60周年校慶各項任務。

一、綜合協調組(9項)

1.向上級單位匯報60周年校慶工作

工作要求:向中央領導同志、上級單位領導、有關老領導匯報60周年校慶工作

負責領導:王鴻冰 鄧軍 謝學文

責任單位:校慶工作辦公室,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

協辦單位:發展規劃處

責任人:於光 段翔 劉焱

完成時限:8月31日前

2.負責60周年校慶大會

工作要求:負責60周年校慶大會組織工作

負責領導:王鴻冰 鄧軍 謝學文

責任單位:校慶工作辦公室,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

協辦單位:黨委保衛部(處),黨委學生工作部(處),國際合作處,機關分黨委,人事處,發展規劃處,黨委統戰部,團委,體育部,後勤處,新聞中心,信息網路中心,後勤集團,各學院

責任人:於光 段翔 吳軍 劉焱

完成時間:慶典日(8月31日前提交實施方案)

3.中國地質大學組建25周年座談會

工作要求:負責中國地質大學組建25周年座談會

負責領導:王鴻冰 鄧軍

責任單位:校慶工作辦公室

協辦單位: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發展規劃處

責任人:於光

完成時限:9月30日前

4.負責校慶倒計時30天紀念活動

工作要求:負責校慶倒計時30天紀念活動

負責領導:王鴻冰 鄧軍

責任單位:校慶工作辦公室

協辦單位: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

責任人:於光

完成時限:9月30日前

5.組織校慶總結大會

工作要求:負責校慶總結大會

負責領導:王鴻冰 鄧軍

責任單位:校慶工作辦公室

協辦單位: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各單位、各部門

責任人:於光

完成時限:12月20日前

6.製作校慶工作指南及各類證件

工作要求:負責製作校慶指南,負責制發校慶工作證、采訪證、志願者證、車證、邀請函、答謝函等各類證件及函件

負責領導:王鴻冰 鄧軍

責任單位:校慶工作辦公室

協辦單位: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黨委保衛部(處),國際合作處

責任人:於光

完成時限:9月30日前

7.編印校慶簡報

工作要求:負責編印校慶工作簡報

負責領導:王鴻冰 鄧軍

責任單位:校慶工作辦公室

協辦單位: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新聞中心

責任人:吳軍

完成時限:12月20日前

8.負責校慶歸檔工作

工作要求:負責校慶相關資料歸檔

負責領導:王訓練

責任單位:檔案館

協辦單位:校慶工作辦公室,各相關單位

責任人:劉曉鴻

完成時限:12月20日前

9.校慶應急工作

工作要求:負責應對校慶慶典期間突發事件

負責領導:王鴻冰 鄧軍 劉志方 謝學文

責任單位:校慶工作辦公室,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

協辦單位:黨委宣傳部,黨委學生工作部(處),黨委保衛部(處),黨委武裝部,紀委辦公室、監察室,後勤處,後勤集團,體育部,體育館,國際會議中心,校醫院,各有關單位

責任人:於光 段翔 吳軍 劉焱

完成時限:慶典期間(8月31日前提交應急預案)

二、文秘接待組(6項)

1.重要文稿起草

工作要求:負責起草向上級單位匯報的文稿及重大活動領導講話稿

負責領導:謝學文 王果勝 張麗

責任單位: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

協辦單位:校慶工作辦公室、發展規劃處

責任人:段翔

完成時限:8月31日前(4月20日前完成匯報文稿)

2.徵集題詞、賀信及賀電

工作要求:負責徵集題詞、賀信及賀電

負責領導:謝學文 王果勝 張麗

責任單位: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

協辦單位:校慶工作辦公室,黨委學生工作部(處),人事處,發展規劃處,黨委統戰部,離退休工作處,各學院

責任人:段翔

完成時限:9月30日前

3.統籌邀請工作

工作要求:制定嘉賓、貴賓邀請實施方案,負責邀請學校嘉賓及貴賓

負責領導:謝學文 王果勝 張麗

責任單位: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

協辦單位:校慶工作辦公室,黨委學生工作部(處),國際合作處,發展規劃處,離退休工作處,各學院

責任人:段翔

完成時限:8月31日前(4月20日前提交實施方案)

4.統籌接待工作

工作要求:制定嘉賓及貴賓接待實施方案,統籌並實施嘉賓和貴賓接待工作

負責領導:謝學文 王果勝 張麗

責任單位: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

協辦單位:校慶工作辦公室,黨委學生工作部(處),離退休工作處,團委,機關分黨委,後勤處,國際會議中心,國際合作處,人事處,發展規劃處,黨委統戰部,各學院

責任人:段翔

完成時限:10月31日前(8月31日前提交實施方案)

5.負責招待宴會和答謝宴會

工作要求:負責組織招待宴會和答謝宴會

負責領導:謝學文 王果勝 張麗

責任單位: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

協辦單位:校慶工作辦公室,國際會議中心,人事處,發展規劃處,黨委統戰部

責任人:段翔

完成時限:慶典日前日和慶典日

6.負責紀念品工作

工作要求:負責校慶相關紀念品製作,負責校慶紀念品及宣傳品發放

負責領導:謝學文 王果勝 張麗

責任單位: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校慶工作辦公室

協辦單位:人事處,發展規劃處,黨委統戰部,機關分黨委

責任人:段翔 劉焱

完成時限:10月31日前(7月31日前完成紀念品製作)

三、宣傳推廣組(6項)

1.籌建校史館新館

工作要求:負責校史館新館建設及試運行

負責領導:劉志方

責任單位:黨委宣傳部

協辦單位:校慶工作辦公室,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發展規劃處,檔案館,新聞中心,離退休工作處,地學發展研究中心,黨委學生工作部(處),團委,基建處,各有關單位

責任人:吳軍

完成時限:8月31日前(9月30日前揭牌)

2.製作校慶宣傳片

工作要求:負責製作校慶宣傳片

負責領導:劉志方

責任單位:宣傳推廣組

協辦單位:校慶工作辦公室,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發展規劃處,新聞中心,信息網路中心,教務處,科技處,研究生院,資產處,各有關單位

責任人:林善園

完成時限:9月15日前(8月31日前終審)

3.製作校慶畫冊

工作要求:負責製作校慶畫冊

負責領導:劉志方

責任單位:新聞中心

協辦單位:校慶工作辦公室,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發展規劃處,國際合作處,教務處,科技處,研究生院,各有關單位

責任人:孫敬

完成時限:8月31日前

4.負責慶典期間氛圍營造

工作要求:負責制定慶典期間校園氛圍營造實施方案並組織實施

負責領導:劉志方

責任單位:黨委宣傳部

協辦單位:校慶工作辦公室,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新聞中心,信息網路中心,後勤集團

責任人:劉金艷

完成時限:慶典日前(4月20日前提交實施方案)

5.負責校慶宣傳報道工作

工作要求:負責發布校慶公告、召開新聞發布會,負責校慶宣傳報道,負責校慶專題網站、校慶官方微博維護

負責領導:劉志方

責任單位:新聞中心

協辦單位:校慶工作辦公室,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黨委宣傳部,發展規劃處,信息網路中心

責任人:孫敬

完成時限:12月20日前

6.負責宣傳品及標識系統

工作要求:負責徵集和發布校慶宣傳口號,負責製作校慶標識系統及相關宣傳品、出版物

負責領導:劉志方

責任單位:黨委宣傳部

協辦單位:校慶工作辦公室,新聞中心

責任人:劉金艷

完成時限:9月30日前

四、捐贈籌資組(3項)

1.籌建北京中國地質大學教育基金會

工作要求:負責北京中國地質大學教育基金會籌建

負責領導:雷涯鄰

責任單位:發展規劃處

協辦單位:校慶工作辦公室,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財經處,各有關單位

責任人:承金

完成時限:6月30日前

2.制定捐贈籌資實施方案及校慶經費管理辦法

工作要求:制定捐贈籌資實施方案及校慶經費管理辦法

負責領導:雷涯鄰

責任單位:財經處

協辦單位:校慶工作辦公室,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研究生院,地質調查院,審計處

責任人:劉悅平

完成時限:4月20日前

3.走訪並接受社會捐贈工作

工作要求:負責制定走訪實施方案並接受社會捐贈,負責捐贈資金、物品的管理,組織接受捐贈儀式

負責領導:雷涯鄰

責任單位:財經處

協辦單位:研究生院,地質調查院,校慶工作辦公室,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紀委辦公室、監察室,科技處,人事處,資產處,審計處,圖書服務中心,各學院

責任人:劉悅平

完成時限:12月20日前(4月20日前提交實施方案)

五、校友聯絡組(2項)

1.統籌校友工作

工作要求:制定校友聯絡、走訪、邀請、接待實施方案並組織實施,製作校友通訊錄

負責領導:劉志方

責任單位:黨委學生工作部(處)

協辦單位:校慶工作辦公室,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研究生院,地質調查院,離退休工作處,各學院

責任人:沙淑清

完成時限:10月31日前(4月20日前提交實施方案)

2.舉辦優秀校友事跡系列報告會

工作要求:負責優秀校友事跡系列報告會相關工作

負責領導:劉志方

責任單位:黨委學生工作部(處)

協辦單位:校慶工作辦公室,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團委,各學院

責任人:沙淑清

完成時限:10月31日前

六、學術交流組(3項)

1.舉辦辦學成就展覽

工作要求:負責「十五」以來辦學成就展

負責領導:萬力

責任單位:發展規劃處

協辦單位: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學科建設辦公室,團委,教務處,科技處,人事處,研究生院,科學研究院,國際合作處,地質調查院,地學發展研究中心,各學院

責任人:承金

完成時限:9月15日前

2.舉辦地學人才培養高峰論壇

工作要求:舉辦地學人才培養高峰論壇

負責領導:萬力

責任單位:地學發展研究中心

協辦單位:校慶工作辦公室,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黨委學生工作部(處),教務處,科技處,科學研究院

責任人:李傑 季榮生 劉焱

完成時限:慶典日前日

3.舉辦系列學術活動

工作要求:負責校慶系列學術活動

負責領導:萬力

責任單位:科技處

協辦單位:國際合作處,科學研究院,地質調查院,地學發展研究中心,博物館,期刊中心,各學院

責任人:季榮生

完成時限:10月31日

七、文體活動組(6項)

1.舉辦校慶文藝晚會

工作要求:負責校慶文藝晚會

負責領導:劉志方 王聰

責任單位:工會,團委

協辦單位:校慶工作辦公室,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黨委學生工作部(處),團委,離退休工作處,黨委保衛部(處),武警選培辦公室,後勤集團,體育部,各學院

責任人:關進平 吳軍 佟拓

完成時限:慶典日

2.負責校慶志願者服務工作

工作要求:制定校慶志願者服務工作實施方案,負責校慶志願者招募、培訓及調配工作

負責領導:劉志方 王聰

責任單位:團委

協辦單位:校慶工作辦公室,黨委學生工作部(處),人事處,工會,離退休工作處,各學院

責任人:佟拓

完成時限:8月31日前(4月20日前提交實施方案)

3.組織勘探隊員之夜歌詠比賽

工作要求:負責勘探隊員之夜歌詠比賽

負責領導:劉志方 王聰

責任單位:團委

協辦單位:黨委學生工作部(處),工會,離退休工作處

責任人:佟拓

完成時限:9月30日前

4.組織秋季運動會

工作要求:負責組織秋季運動會

負責領導:劉志方 王聰

責任單位:體育部

協辦單位:黨委學生工作部(處),工會,離退休工作處

責任人:楊絳梅

完成時限:9月30日前

5.舉辦書畫攝影展

工作要求:負責校慶書畫攝影展

負責領導:劉志方 王聰

責任單位:工會

協辦單位:團委,離退休工作處

責任人:關進平

完成時限:9月30日前

6.攀登珠穆朗瑪峰活動

工作要求:負責京漢兩地聯合攀登珠穆朗瑪峰活動事宜

負責領導:劉志方

責任單位:體育部

協辦單位:黨委學生工作部(處)

責任人:楊絳梅

完成時限:6月30日前

八、後勤保障組(3項)

1.負責服務保障工作

工作要求:負責制定校慶服務保障實施方案,負責保障校慶期間餐飲、住宿、用車、票務、醫療及設備相關服務工作

負責領導:謝學文

責任單位:後勤集團

協辦單位:校慶工作辦公室,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後勤處,基建處,資產處,團委,信息網路中心,國際會議中心,體育館,校醫院

責任人:趙躍民

完成時限:10月31日(4月20日前提交實施方案)

2.負責安保及交通管理

工作要求:負責制定校慶安保實施方案,負責校慶安保及交通管理

負責領導:謝學文

責任單位:黨委保衛部(處)

協辦單位:校慶工作辦公室,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團委

責任人:張凡

完成時限:10月31日(4月20日前提交實施方案)

3.負責綠化美化工作

工作要求:按照慶典期間氛圍營造總體要求,做好校園景觀、綠化美化及環境整治工作

負責領導:謝學文

責任單位:後勤處

協辦單位:基建處,後勤集團

責任人:張春林

完成時限:慶典日前(4月20日前提交實施方案)

九、學院活動組(2項)

1.負責協調各學院校友邀請及接待工作

工作要求:負責協調各學院校友邀請及接待工作

負責領導:王訓練

責任單位:研究生院,教務處

協辦單位:校慶工作辦公室,黨委辦公室、校慶辦公室,黨委學生工作部(處),團委,後勤集團,各學院

責任人:張壽庭 白浩

完成時限:10月31日前(4月20日前提交實施方案)

2.統籌各學院校慶活動

工作要求:統籌安排各學院校慶活動

負責領導:王訓練

責任單位:研究生院,教務處

協辦單位:校慶工作辦公室,團委,離退休工作處,各學院

責任人:張壽庭 白浩

完成時限:10月31日前

② 李四光何時在雁山園物理研究院工作

李四光(1889—1971),湖北黃岡人。抗戰期間在雁山園物理研究所領導工作。

1943年是雁山園不平凡的一年,除陳寅恪在廣西大學任教取得歷史研究的成果外,在中央地質研究所,物理研究所也有了重大發現。

1943年5月下旬,中央地質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國立廣西大學合辦的冶礦館實驗室指導理工學院學生進行冶煉實驗的李四光,剛走到雁山園門口,從實驗室沖出兩位年輕人,手裡拿著一份化驗單和膠卷底片,對著李四光高喊:「所長,重大發現!是鈾!是鈾!」李四光立即接過化驗單和底片查看數據,臉上出現了驚訝和興奮的表情。

1943年春節後,應平桂礦務局(1938年,在廣西富鍾縣西灣鎮成立)的約請,中央地質研究所派出了地質研究員南嶽宗(浙江溫州樂清人)到平桂礦務局勘查錫礦資源。平桂礦務局主要產錫、鎢、煤等礦產,其礦藏主要分布在富鍾、賀縣(今賀州市)、平樂、恭城一帶,開發歷史久遠。將近三個月的勘探調查,南嶽宗到達了平桂礦務局在富鍾縣的牛廟分礦,當南嶽宗抵達紅花鎮黃羌坪調查錫礦時,在一個已被開採的錫鎢礦的廢舊隆口上,看見很多鮮艷的黃色粉末狀物品。出於職業的敏感性,便採集一些,帶回雁山園內的冶礦館實驗室交給同行吳磊伯(後為地質力學專家)化驗,想看看是否存在稀有元素。他們兩人剛聽了地質學家孟憲民的顯微化學的原理方法,還做了一系列示範實驗。於是,南嶽宗與吳磊伯現學現做,對南嶽宗帶回的黃色粉末進行顯微化學的微量分析。在顯微鏡下,兩人驚喜地看到:物體呈現出神秘完美的四面體結晶,而這正是鈾元素的特徵!他們一時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此時天已大亮,他們趕緊又做了照相感光實驗,確認結果無誤。這才有了沖出實驗室報告給所長李四光的一幕。

為了明確當地鈾礦物的產狀分布,1943年8月初,李四光帶領南嶽宗、吳磊伯等人趕到平桂礦務局,進行為期近一個月的地質調查。他們再次到達紅花鎮黃羌坪復查,看見當地鈾礦物是沿著一條鎢錫偉晶花崗岩脈中的斷層面上生長,經勘查,雖然產量不多,但千真萬確是鈾礦。這是中國首次發現鈾礦,在國內外地質界引起轟動。就連蔣經國也大為興奮,專為南嶽宗(原名蔣康)舉辦了慶功宴。此後,南嶽宗被後人稱為「鈾礦之父」。李四光、南嶽宗、吳磊伯此行獲得了為數極少的鈾結晶礦石,在國立廣西大學開學前夕回到了雁山。

③ 塗光熾的研究探索

塗光熾從事地學研究近70年,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論、新觀點,為地球科學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20世紀50年代在祁連山及西北乾旱地帶作綜合地質考察。60年代從事華南花崗岩類有關礦床及鈾礦地質研究,70年代除繼續此項研究工作外,著重從事富鐵礦床研究。80年代主要研究層控礦床,後期側重新疆北部及黃金地質並持續至今。90年代開始超大型礦床、低溫地球化學及分散元素成礦研究。1982年,「華南花崗岩類地球化學」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985年,獲中國科學院「竺可楨野外工作獎」;1987年「中國層控礦床地球化學」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1993年,「中國金礦主要類型、成礦模式及找礦方向」獲國家黃金管理局一等獎(以上著作中為第一作者);1995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地球科學);1996年,《中國礦床》專著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擔任鉛鋅礦床部分)。
「紀念塗光熾先生誕辰90周年大會暨塗光熾學術思想研討會」定於2010年4月12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召開。「設想要海闊天空,觀察要全面細致,實驗要准確可靠,分析要客觀周到,立論要有根有據,推論要適可而止,結論要留有餘地,文字要言簡意賅。」這是已故中科院院士塗光熾對科技人員和研究生的要求。在今天舉行的塗光熾誕辰90周年大會暨學術思想研討會上,歐陽自遠院士引用了這段話,以警示後來者。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科院院長路甬祥在給大會發來的賀信中也引用了此語,希望今天的科技界銘記。
塗光熾是我國著名的礦床學家、地球科學家和我國地球化學學科的奠基人。他為我國國民經濟建設、國防和地球科學事業的發展以及地球化學優秀人才的培養做了卓越的貢獻。他的足跡遍布除南極洲之外的世界其他六大洲,汗水灑在了除台灣、西藏以外的我國各地,他的考察遍布國內外的600多個礦床——塗光熾的院士稱號是他用雙腳一步一步「丈量」出來的。
歐陽自遠說,塗光熾具有「赤誠的愛國熱忱、求實的研究作風、持續的創新精神、一貫的嚴謹學風,終生追求真理」;徐冠華院士贊許塗光熾一生「坦坦盪盪做人,勤勤懇懇做事,嚴嚴謹謹做學問」;路甬祥則稱塗光熾是「地學大師,學界楷模」。
塗光熾院士桃李滿天下,由他親手培養的博士、碩士研究生包括:歐陽自遠(院士),趙振華(中科院廣州地化所),劉叢強(院士),李獻華(中科院地質所),周永章(中山大學),黃偉林(美國),胡耀國(廣東),吳豐昌(北京),陳振樓(上海),黃琳(美國),魯觀清(加拿大)等。
他指導的博士後包括:胡瑞忠(中科院地化所),周懷陽(同濟大學),陳衍景(北京大學),倪師軍(成都理工大學),王京彬(中國有色),肖榮閣(地大北京)胡斌(中南大學)等

④ 丁肈中因為什麼實驗,而獲得諾貝爾

1974年,著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在美國的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所,進行了一項大膽的、復雜得令人眼花繚亂的實驗,他發現了一種人們以前完全沒有預料到的粒子——J粒子。
當時,新聞界有一個誤會:以為J粒子就是「丁粒子」,是丁肇中以姓氏來命名的。其實,這純屬巧合。丁肇中的本意是,想用這個粒子來紀念他們在探索電磁流性質方面,花了10年時間才獲得的這項重要新發現。加之物理文獻中習慣用J來表示電磁流,因此,丁肇中便以拉丁字母「J」來命名這個新粒子。
丁肇中的發現,改寫了相沿成習數百年的教科書,給亞粒子世界重繪了一幅嶄新的圖畫。
美國發行量很大的《新聞周刊》,為此撰文評介道:「這是基本粒子科學的重大突破,對於近半個世紀以來,物理學家努力尋求解析自然界的基本結構,具有重大的意義和貢獻。」
馬薩諸塞理工學院院長傑米韋森,為自己學院的科學家做出了如此重大的貢獻而感到自豪。他對新聞界評述道:「丁教授的研究,已為人類開拓了宇宙未知的領域,並使基本粒子物理學邁進了一個新的境界。」
1975年2月14日,當時的美國總統福特也發來了賀電:「得知你們發現了新的、壽命更長的重粒子,我深感興趣。在此,我謹代表美國人民,祝賀你和你的同事致力於此項重大發現的努力和貢獻。」
由於發現了J粒子,許多物理學家便把「J以前」和「J以後」作為區分歷史時代的標志。J粒子發現兩年之後,丁肇中便榮獲了1976年度的諾貝爾科學獎金,那年他僅四十歲。

起點

1936年2月27日,丁肇中出生在美國密執安州安阿伯鎮。他的中學時代在台灣度過。他的數學、物理成績優異,對歷史學也很有興趣。
1956年8月底,丁肇中隻身一人到美國安阿伯市的密執安大學留學。在大學里,他廢寢忘食,埋頭書齋,圖書館一實驗室一食堂一宿舍,是他生活的軌跡。盡管美國大學里課餘生活豐富多彩,卻很少看到丁肇中的身影。同學們嘲諷他:塞繆爾(sarnuel是丁肇中的美國名字)真是個怪人,學習頂呱呱,可惜不合群。
在學習上,丁肇中並不滿足於幾本教科書以及教師指定的參考書,他決心系統地、深入地搞清整個近代物理學的來龍去脈,及時地、廣泛地了解近代物理學的最新成就和發展趨勢。他饒有興趣地研究物理學大師們的經典著作,博覽物理學期刊。
盡管丁肇中剛去美國時,口袋裡只有100美元,而且舉目無親,英語也不太純熟,但經三年努力之後,他獲得了數學及物理學碩士學位。過了兩年之後,他又榮獲了物理學博士學位。
這時,丁肇中再次面臨人生道路上的重大選擇:是繼續從事科學研究呢,還是經商、教學?跟丁肇中一塊的台灣省美國留學的同學中,有的准備帶著文憑回台灣,求個一官半職,也有的打算繼承家業做買賣。丁肇中對陞官發財沒有興趣,決定留在美國繼續從事物理學研究,把自己的命運同方興未艾的高能物理研究牢牢地拴在一起。

選擇

翻開物理學史,我們不難發現:物理學的發展猶如長江、黃河之水,後浪推前浪,滾滾東流。
17世紀,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抓住了機械運動最本質的規律,建立了萬有引力的理論;19世紀,麥克斯韋把零散的電磁現象加以歸納提煉,建立了電磁理論。這兩種宏觀的、長程的相互作用力,易於被人們觀測和認識,但人們又發現這兩種理論存在著矛盾。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的廣義相對論和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量子力學,彌補了上述兩種理論的不足,形成了「量子電動力學」。
隨著科學的發展,在微觀世界的研究中,又提出了許多新課題:在宇宙線里和高能加速器中,相繼發現了一大批「基本粒子」,難以用經典物理學來解釋。這些「基本粒子」令人眼花繚亂,難以理出頭緒。
在世界各國科學家的共同努力下,人們把原子中的各種粒子分成「輕子」和「強子」兩大類。然而「強子」又可以再分割。那麼,究竟是什麼構成物質的真正「基本粒子」呢?弱相互作用(作用於所有強於、弱子)和強相互作用(僅僅作用於強子)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兩種相互作用同萬有引力以及電磁作用四者之間,又是一種怎樣的關系呢?
1963年,青年科學家蓋爾·曼提出「誇克」論。中國大陸的一些高能物理學家在此時期提出了「層子」學說,內容與「誇克」不謀而合。蓋爾·曼設想強子是由上、下、奇3種「誇克」的不同組合構成的。
丁肇中通覽了物理學發展史後,看清了自己要走的路。對於他來說,近代物理學就像是一個大旋渦,其中心部分就是實驗高能物理學。越接近這個旋渦的中心吸引力就越大,丁肇中就越離不開它。
於是,丁肇中帶著這些問題,在瑞士、德國、美國反復做實驗,悉心研究。

發現

1972年,丁肇中向布魯克海文國立實驗所提出了尋找新粒子的計劃。由於這一實驗費用多、難度大,所以,他的計劃一出台,便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批評和責難。
「即使丁肇中的實驗能夠搞起來,也沒有什麼價值。在丁肇中計劃實驗能量區域內,新的長壽命的重粒子是根本不存在的,這是一般教科書上的常識。」一位著名的物理學家這樣斷言。
「丁肇中的實驗純屬勞民傷財,在他那個實驗能量區域內,即使有什麼新的粒子出現,也不過是些寬度很大的粒子。」又一位權威的物理學家給他潑冷水。
翻開科學史,研究一下那些給人類以光明和智慧的盜火者們所經歷的磨難,你就不得不承認:對於人才來說,逆境往往如同命運之神特意安排的一段里程那樣,苛刻地檢驗著每個立志有所作為的人,檢驗著他們成才的勇氣、信心和素質。
對於來自各方面的非難,丁肇中毫不示弱。他對那些權威們說:「先生,這不是不懂常識的問題,而是要靠事實來回答的問題。什麼叫常識?常識就是不經證明而常常引用的知識。一個人不可不懂常識,但是過分迷信常識的科學家,往往就會錯過一些重大發現的機會。」
丁肇中堅信自己的預見,決心向常識挑戰。他再三告訴自己的實驗組成員:「不要管反對意見是多麼不可一世,決不要放棄自己的科學觀點,要毫不膽怯地迎接挑戰,要始終堅持對我的科學觀點的探求。」
事實證明丁肇中的觀點是對的。J粒子的發現,在當時物理學界掀起了軒然大波。這件意料不到的事,使實驗物理學家和理論物理學家都大為驚異:現有的基本粒子理論中出了一個大漏洞,為什麼先前沒有預料到它的存在呢?此刻,那些曾經嘲諷、攻擊過丁肇中的權威們,在事實面前,也只好認輸了。

心聲

按照慣例,在諾貝爾獎授獎儀式上,獲獎者要用本國語言發表演講。丁肇中是美籍華裔,因此,在授獎典禮上,他必須用美國語言——英語發表演講,以前的美籍華裔諾貝爾獎獲得者都無法打破這一貫例。
但丁肇中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後代,只不過是在美國的土地上出生而已。他決心實現自己的願望:讓中華之聲響徹諾日爾獎授獎大廳。
於是,他向瑞典皇家科學院請求:在授獎儀式的即席演講中,先用中文講,後用英文復述。
當時的美國政府得知此事後,曾竭力阻撓。但丁肇中堅持己見的性格促使他去據理力爭,終於獲准。
1976年12月10日下午4時許,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音樂廳內,丁肇中跟其他諾貝爾獎獲得者一道,在受獎席上就座。他抬眼望去,只見主席台前,大廳兩側都擺滿了鮮花,好像絢麗的彩霞落到了人間;能容納2000餘名觀眾的大廳內,坐滿了外國來賓、瑞典社會名流;大廳門口,擠滿了頭戴白幅、手持彩旗的大學生組成的歡迎隊伍。
軍樂隊奏起了瑞典王室音樂,典禮開始了。
諾貝爾獎基金會主席簡要地介紹了丁肇中的貢獻後,在莊重、悅耳的王室音樂中,丁肇中精神抖擻地走到講台中央擴音器前,用流利的漢語講道:
國王、王後陛下、皇族們,各位朋友:
得到諾貝爾獎,是一個科學家最大的榮譽。我是在舊中國長大的,因此,想借這個機會向發展中國家的青年們強調實驗工作的重要性。
中國有句古話「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這種落後的思想,對發展中國家的青年們有很大的害處。由於這種思想,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學生都傾向於理論的研究,而避免實驗工作。
事實上,自然科學理論不能離開實驗的基礎,特別是物理學更是從實驗中產生的。
我希望由於我這次得獎,能夠喚起發展中國家的學生們的興趣,而注意實驗工作的重要性。
大廳里回盪著丁肇中那渾厚的聲音,他是在用漢語作激動人心的演講。自諾貝爾獎1901年問世以來,在500多位獲獎人中,繼李政道後又一個用中國人民的主要語言——漢語在這里發表演講。台下2000多位來賓,並沒有因為聽不懂漢語而不滿,恰恰相反,大家都在全神貫注地聽著,而且對這位傑出的中年物理學家更增加了敬佩之情。
此刻,坐在主席台上的一位白發蒼蒼的中國老人,禁不住熱淚盈眶,他就是丁肇中的父親了觀海。他是專程從台灣趕來瑞典參加兒子受獎儀式的中國老工程學者。
丁肇中在諾貝爾獎頒獎儀式上,如願以償地抒發了作為中華民族後代的自豪感。此情此景,令當時的每一個中國人激情澎湃,永生難忘。
這短短200來字的講演,令人耳目一新,卻又言簡意賅:它既包含了丁肇中二三十年來對人生、對科學的真知灼見,又包含了他對中華民族、祖國母親的赤子深情。無怪乎丁肇中話音剛落,全場便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奮斗

200多年前,物理學的偉大鼻祖牛頓說過:「我不知道後人怎樣看我,但在我看來,我只是像一個在沙灘上玩耍的男孩,一會兒找到顆特別光滑的卵石,一會兒發現一隻異常美麗的蚌殼,就這樣使自己玩樂消遣;而與此同時,在我眼前的真理的汪洋大海,我尚未認識,尚未發現。」
那還是在諾貝爾獎授獎會的當天晚上,在歡聲笑語、燈光輝煌的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都會大廳內,在人們頻頻舉杯和祝賀聲中,丁肇中謙遜地說:「J粒子也不過是真理大海海灘邊一顆光滑的卵石罷了。」他在接受大眾的歡呼之際,更體驗到了牛頓這段名言的真諦。
是的,J粒子把丁肇中帶上了榮譽的頂峰,但並不意味著他已經到了科學事業的至高點。世上還有眾多奧秘有待於人們去揭示,還有無數的真理有待於人們去認識,丁肇中認識到自己任重而道遠,一個又一個的科學堡壘等待自己去攻克。
近年來,丁肇中率領實驗小組,在德國漢堡的電子同步加速器中心的佩特拉正負電子對撞機上做實驗,尋找把「誇克」結合在一起的物質——膠子存在的證據;在瑞士日內瓦「萊普」正負電子對撞機上作實驗,尋找第六個「誇克」——「頂誇克」(七)、中間玻色子等新粒子。他還要尋找自然界的4種力(萬有引力、電磁力、弱力和強力)之間存在聯系的實驗證據。他為自己確定了艱巨的道路,並將堅定地走下去。

鄉情

身在大洋彼岸的丁肇中,心中卻常惦記中國的親友和故鄉。
1977年8月,十年動亂結束了,中國各條戰線都在撥亂反正。我國有關部門准備大力發展高能物理,而這又急需一批實驗人才。為此,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邀請丁肇中來華訪問。接到來自祖國的邀請,丁肇中立即放下手中緊張的科研工作,啟程回國,去為父母之邦的振興貢獻一份力量。
丁教授與中國科學院院長方毅、副院長吳有訓進行了會談,具體討論了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問題,決定實現中美科學技術史上的首次大規模合作——由中國科學院選派最有培養前途的青年物理學家參加丁肇中領導的高能物理研究工作。會談的結果,使丁教授十分興奮,他激動地說:「我這次來中國參觀,看到大家很有干勁,都想把科學技術搞上去。我相信,中國這么大,人口這么多,搞科研的歷史這么久,一定會出人才,會很快趕上世界科學先進水平的。」
5個月之後,27位平均年齡不到四十歲的中國年輕的物理學工作者,遠涉重洋,來到了位於德國漢堡的電子同步加速器研究中心,參加丁肇中教授領導的馬克一傑實驗小組的科研工作。
這27位中國物理學工作者,大多是從低能物理轉過來的「新兵」,對高能物理的實驗尚未入門,英語又未過關,可以說,一切都還得從頭學起。而且,他們對實驗室的緊張工作又不適應:每天要做十幾個鍾頭的實驗,既沒有午休,又無周日。因為丁肇中領導的這個實驗小組,比起其它實驗小組要晚一年多時間才開始,因此要求全組人員要在不到10個月的時間內完成兩年工作量。
丁教授了解到中國物理學工作者的困難後,立即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起初,將中國科學家跟外國科學家混編在一起,以便於中國同事更好地學技術、學外語,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再把中國同事抽出來單獨分配任務,在真刀真槍的實干中培養他們獨立工作的能力。
丁教授現身說法,以自己發現J粒子的過程來教育大家:「我做了10年矢量介子實驗,才從上百億個各種各樣的粒子中找到了一個J粒子。這就好像在北方地區下了一場傾盆大雨,我從無數雨點中辨認出一個帶顏色的雨點那樣困難,不能允許有絲毫的鬆懈和馬虎。」
在丁教授的具體指導下,中國物理學工作者牢記祖國的囑托,面對困難,毫不氣餒,更不退縮,咬緊牙關,迎著困難上。為了盡快掌握計算機程序的設計方法,他們甚至連趕路、吃飯時也在思考琢磨問題。夜深人靜,外國科學家早已進入了夢鄉,而同樣緊張工作了一天的中國物理學工作者,拖著疲憊的身體,還在一遍遍地演算、練習著。
功夫不負有心人。多少個不眠之夜過去了,中國科學工作者硬是憑著為科學獻身的精神,用不到半年的時間,就基本上闖過了「語言關」;用兩三個月的時間,就會操作每秒鍾運轉幾百萬次的大型計算機,能獨立工作了。
在中外物理學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丁肇中領導的實驗小組,第一批數據就得到了446個強子事例,這一實驗結果比其他組幾乎多了一倍。
1979年9月,丁肇中來華進行科學講學和學術交流,在與我國著名科學家錢三強會談時,丁教授對中國選派的青年物理工作者的工作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我個人的印象是,中國物理學工作者是勤奮的,富有創造力的,他們在實驗的各個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貢獻。要是沒有中國物理學工作者的努力,我們的工作不可能做得像現在這樣好。」
這27名中國年輕物理學工作者回國後,已成為我國高能物理研究領域的骨幹、帶頭人。而且,在丁教授的具體指導下,一座大型的高能加速器——正負電子對撞機在北京西北郊建成了。這座由鄧小平同志題名奠基的「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正在為我國科學研究和經濟建設服務。
1982年農歷大年初一晚上,丁肇中夫婦應邀來到紐約市銀宮酒樓,跟旅美華僑、美籍華人一道歡度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春節。會上,華人協會代表給丁肇中頒發了「最傑出人物」獎狀,以表彰他傑出的科技成果榮獲了諾貝爾獎,為中國人爭得了最高榮譽。
在頒獎會上,丁肇中激動地說道:「這不僅是給我個人的榮譽,也是對科學探索和發現精神的獎勵,這種精神鼓舞我努力去認識物質世界,發現大自然的奧秘。」
2月15日,北京。中國黨和政府領導人在中南海接見了他。頤年堂里,中國領導人感謝丁肇中為發展中國的科學事業做出的貢獻,希望中外科學家團結協作,廣泛開展國際性的科技交流,共同為造福人類作出貢獻。
丁教授表示:「我很樂意為中國的科學現代化貢獻我的一份力量。我熱切希望中國年輕一代能迅速成長,能出現一批真正的『科學巨人』」。
1982年春節過後,丁肇中來到中國合肥,愉快地接受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名譽教授的聘書。隨後興致勃勃地與該校的少年大學生們進行了交談,以啟發他們的思路,開闊他們的視野。他說:
「我一生所學的可以歸納為:准確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個學科,透徹地理解它,摒棄一般流行見解,堅持自己的科學觀點。對自己的成就要有所懷疑,十分仔細地去進行驗證自己的工作。比如,當我們實驗小組發現了新的重粒子(J粒子)之後,我要求實驗小組成員對外界絕對保密,必須再次核實這個實驗,一定要做到萬無一失。越是重大的發現,越是要慎重、周密。於是,我們用了兩套截然不同的方法來檢驗新粒子,兩組人員,兩種步驟,兩組數據……終於得到完全相同的結論後,我才對新聞界發布消息。我認為:只要你肯干,肯自強,一個普通人也可以有偉大的成就。」
丁肇中教授還回答了少年大學生關於「治學方法」的提問。他說:「一般中國學生在美國大學里,考試成績很好,可是出了校門去做研究題目,並不是特別超越於其它國家的學生。我想,造成這樣後果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國學生喜歡背書,喜歡死記。須知從事科研工作以後,背書和死記就沒有用了。我認為,一個中學生如果對自然科學有興趣,就應該徹底了解書本上、課題上所說的東西與課外自然現象之間有什麼聯系,而不要完全背書,死記公式,須知死記公式、完全背書是沒有多大用處的。」
丁教授又來到科大教師中間,與他們進行了座談。他說:「有些教授喜歡把研究生留上七八年,我認為這樣做不好。因為一個學生從任何一個人那裡學到的東西都很有限。所以,我讓學生在我這里學習兩年就畢業,兩年時間已足夠了。況且學無止境,學生畢業之後難道就不需要繼續學習了嗎?」
在與科研人員座談時,丁教授深有體會地說:「作為一個科學家,最重要的是不斷探尋教科書之外的事,對該學科有更深入一層的理解,有能力去獨立思考各種物理現象的本質,面對占壓倒優勢的反對意見,要毫不膽怯地迎接挑戰。」
近年來,丁肇中更是熱心於祖國高能物理人才的培養,經常回中國講學,並選拔國內的優秀人員到他的實驗組工作。他還被聘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境界

丁教授是一位非常珍惜時間的人。以前,由於他在麻省理工學院、德國漢堡、瑞士日內瓦都有實驗室,而家在美國,他幾乎每兩星期就要飛越一次大西洋。為了便於適應時差,他每天清晨5點多鍾便起床,深夜才就寢。每天的日程都排得很滿。正因為如此,他的孩子們抱怨老是見不到爸爸。近年來他轉移到日內瓦附近工作。為了不與家人太疏遠,已舉家搬到瑞士。但這已太遲了。因為小孩都已長大,有自己的事業和學業。爸爸想見他們反而又見不著了。
他對工作歷來一絲不苟,從不馬馬虎虎。他非常討厭懶散拖拉的作風。在他身邊工作,稍有鬆懈,就會遭到他嚴肅的批評。有些人開始對此不大習慣,但過了一段時間之後,絕大多數人都為此而高興,因為這種戰斗作風是科學工作者取得成績的基本條件之一,更何況他對自己也是同樣嚴格要求的。他常常因工作忙而不能回家。他多少次想去訪問祖籍山東省日照市,可是因為工作的需要,一推再推,迄今未能如願。
丁教授知識淵博而又精力充沛。他每天要埋頭在實驗室里十幾個小時,但精細而又枯燥的實驗並沒有弄皺他的面龐,染白他的頭發。他說:「我完全靠工作來激發充沛的精力,工作就是我的興趣,興趣使我不會疲倦。」他成為著名科學家,仍謙虛好學,不恥下問,這是十分難得的。
他對生活非常熱愛。有一次,當記者問他時,他笑嘻嘻地說:「我不是沒有嗜好,我最愛吃中國的美食。在歐美常有中國食品,但我從沒有吃過像香港和國內那麼好的。」
在瑞士日內瓦高能物理加速器那龐大的裝置中,丁肇中要模擬地天初開時的一剎那:宇宙爆炸、星際間布滿熾熱星塵,他要研究此刻的地質結構變化和物質間的相互作用。這一實驗的費用由13個國家聯合負擔。光在這個研究小組里,就有400多位優秀的高能物理學家,還有1000多位工程技術人員。丁肇中要在理想的環境中,將約十億伏特的電子輸入粒子加速器,再和同樣高壓的反電子對撞。電光石火在一億分之一秒內撞擊,足以產生驚天動地的變化,發出的高溫相當於太陽表面溫度的幾百億倍,完全是宇宙開始的條件。預料這一實驗結果公布後,將是粒子物理學上的又一驚人發現。

⑤ 淺議國有地勘單位可持續發展

鄭洪濤1,2

(1.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2.河南省有色金屬地質礦產局)

地質勘查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一項基礎性、先行性工作,是保證我國經濟建設高速發展的基礎性服務行業。礦產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地質勘查工作的首要任務就是找到可開採的礦床,解決國民經濟發展需要的礦產資源問題。新中國成立60年來,廣大地質工作者探明了大量礦產資源,有力地支撐了經濟社會發展。但是,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我國礦產資源形勢日趨嚴峻,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正在下降。資源緊缺的主要原因有3方面:一是找礦難度加大和地質勘查的有效投入不足,導致儲量增長緩慢;二是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GDP高速增長,需要有很大量的物質投入特別是礦產品的投入,以支持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的發展;三是我國人口眾多,需要消耗的礦產資源數量也在不斷加大。解決礦產資源緊缺問題的中堅力量是地質勘查行業,而地質勘查單位是組成地質勘查行業的基本細胞,地質勘查單位的生存與發展直接決定地質勘查行業的興衰,因此研究地質勘查單位的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我國地質勘查業的發展與現狀

從新中國成立之初至20世紀70年代末,國家提出了「以地質找礦為中心」的方針,黨和政府採取有力措施,要人給人,要錢給錢,要物給物,推動了地質工作蓬勃發展,地質隊伍空前壯大。這一時期,發現了世界級大慶油田,繼而在華北、江漢等盆地連續突破,建立了一大批煤炭、黑色、有色與稀有金屬礦產基地,全國探明儲量的礦種達134種,有力地支撐了國家的工業體系。與此同時,由於「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反擊右傾翻案風」等天災人禍的嚴重干擾,地質工作走了彎路,盲目勘探了一大批至今無法利用的「呆礦」,佔用和浪費相當可觀的國家資金;地質隊伍膨脹到100餘萬人,造成沉重的歷史負擔,其影響延續至今。

199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國土資源部成立,按照國務院的要求,積極穩妥、周密細致地推動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和地質科技管理體制改革。1999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地勘隊伍實行屬地化管理,逐步實行企業化經營。1999年7月組建中國地質調查局,重組中國地質科學院。在此基礎上,組織實施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專門從事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和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從而從體制上將公益性與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離,初步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國家地質工作新體制框架。

二、改革使國有地質勘查單位面臨挑戰和機遇

1999年以來,國家頒布了一系列政策,這應當看做是「地質工作春天」的開始。隨後中央先後出台了12項優惠政策措施支持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的改革與發展,將公益性地質找礦和商業性地質找礦分開運行,等等,這些政策的實施極大地促進了地質工作的發展。2002年開始特別是2006年以來,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經濟發展整體上保持了持續快速的增長勢頭,通過市場獲得的預算外收入大幅度增加,經濟總量有了大幅度增長,經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顯著增強,職工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生活質量與屬地化前相比大有改善,職工隊伍穩定,單位凝聚力增強。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的經濟增長的來源主要有幾方面:一是中央和地方地質勘查經費;二是中央和地方地質專項撥款;三是境內外勞務收入;四是礦業開發;五是礦業權轉讓。這使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經濟煥發活力。

但是國有地質勘查單位也面臨激烈競爭。民營、大型企業等組建的新型地質勘查單位越來越多,將進一步打破國有地質勘查單位「一統天下」的格局。這些新型地質勘查單位具有三方面優勢:一是資金雄厚,在爭奪礦業權時比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更具有實力;二是在分配機制上具有更大的靈活性,他們利用高薪吸引人才,國有地質勘查單位仍然是事業單位,不可能用高薪政策使用人才,因此人才不可避免地要向這些新型地質勘查單位流動;三是新型地質勘查單位在勘查裝備上比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精良得多,在爭奪市場方面對國有地質勘查單位形成強有力的沖擊。

近年來,國有地質勘查單位進行了許多改革的嘗試和積極地探索,改革沒有一定的模式,因各省政策不一,改革進展的速度也有所不同,但都局限於內部的改革與探索,走的是「戴事業帽子,走企業路子」,改革並沒有真正觸及產權、資產所有權等深層次問題,也沒有一家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真正變成了企業。如內蒙古、廣東、雲南、新疆等省(區)的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改革取得了較好成效。他們主要採取了整合屬地化地勘隊伍、推進內部企業化改革、創新管理體制等措施。改革後,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的分配機制擺脫了事業單位體制的束縛,極大地刺激了勞動的積極性和勞動效率。

三、國有地質勘查單位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思考

應當看到,我國幾十年計劃經濟下傳統體制給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留下了很重的包袱,用於發展生產的經營性資產不足,技術裝備落後,自我發展能力差,市場競爭力不強,諸如住房、基礎設施、養老、醫療、離退休等大量的歷史遺留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嚴重阻礙了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的改革與發展。發展是硬道理,世界在發展,國家在進步在發展,整個社會都在發展,國有地質勘查單位也必須發展。當然,政府政策的推動是發展的前提,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更要主動發展,正視困難,將觀念從「要我發展」主動更新到「我要發展」,實現又快又好地可持續發展。

(一)積極培育主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1.做強地質勘查業

地質勘查業是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的主業,也是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的優勢產業。地質勘查業是礦業的上游產業,受礦業市場波動的影響較大,國家的礦業政策和宏觀經濟政策與地質勘查業有著密切的聯系。發展主業的關鍵是要找大礦找好礦,要不斷研究國家的政策導向,突出重要礦種、重點成礦區帶礦產勘查。以石油、天然氣、煤炭、鈾、煤層氣和鐵、銅、鋁、鉛、鋅、錳、鎳、鎢、錫、鉀鹽、金等16個重要礦產為重點,加強11個主要含油氣盆地和新區新領域油氣資源勘查、13個大型煤炭基地資源勘查和16個重點成礦區帶的重要礦產勘查。同時,加強產業政策引導和宏觀調控,鼓勵社會投資者依法開展能源與非能源重要礦產資源勘查。鼓勵企業開展國家急需礦種的勘查,鼓勵在中西部地區及邊遠地區等經濟欠發達且具資源潛力的地區開展商業性礦產勘查,鼓勵開展中東部地區老礦山接替資源勘查。政府還要積極為企業「走出去」開展境外礦產勘查開發合作提供政策、金融、信息等服務。這就為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找礦指明了大方向,這些是近期國家戰略性礦種,戰略性的礦產資源勘查是公益性的,是國家投資進行的勘查,國有地質勘查單位一方面要積極爭取國家投資的找礦項目,另一方面要放眼於商業性找礦活動,用國家投資項目解決溫飽問題,用商業性找礦項目達到致富目的。

2.拉長產業鏈,走勘查開發一體化道路

礦產資源勘查要選擇具有充分成礦地質條件和找礦標志的成礦區帶及勘查區,運用新的成(找)礦理論和綜合找礦方法手段,分層次、分階段、分級序地部署地質找礦工作,以實現地質找礦的重大突破。但礦產勘查是高度冒險的事業,包含著很大的不確定性。勘查地質學家任何時候都必須與風險和不確定性打交道。正因為找礦風險大,能夠用於開發的礦業權所佔比例很低,更應該珍惜這種機會和資源。誰抓住了機遇誰就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新疆一隊、河南有色局一隊的發恩德公司就是最好的證明。

(二)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

「戴事業帽子,走企業路子」是國有地質勘查單位職工大部分人的願望,這樣就可以取得事業費撥款,生存就有了保障,然而正是這種依賴心理導致了國有地質勘查單位改革進展緩慢。近兩年地質勘查業經濟的紅火,似乎讓許多人誤以為企業化離我們很遙遠,持懷疑態度,有的人甚至持抵觸態度,認為企業化根本是不可能的。然而,我國實行的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的微觀主體是企業,事業單位是不可能長期存在的,改革是大趨勢。因為事業體制決定了這些單位不可能實行企業的分配機制等,收入分配機制不靈活就難以調動職工的積極性,也難以從社會上聘用高端人才,自己的人才很可能被收入高的其他類地質勘查單位或企業「挖牆腳」,一旦人才長期流失下去,就可能使國有地質勘查單位陷入被動,甚至出現主業不能。因此,國有地質勘查單位在當前大政策環境不變的情況下,內部要主動深化改革,做到事企分開、體制順暢、機制靈活,內部企業要按現代企業制度運作,做到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科學管理。一方面可以調動積極性,激活生產力;另一方面可以少犯錯誤,避免國有資產流失;第三可以為轉為企業打下基礎。

(三)主動融入地方經濟,做好延伸產業

1.積極爭取地方項目

國有地勘單位的發展和生存離不開國家和地方發展的大環境,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明確指出,地質工作貫穿於經濟社會的全過程,服務於經濟建設的方方面面。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把地質工作與地方經濟建設緊密地結合起來,認真分析和研究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的趨勢和走向,把握經濟發展的脈搏是十分必要的。如河南省,《河南省國土資源「十五」計劃和2015年發展規劃》涉及地質行業的有五大項:基礎地質調查、礦產資源勘查、礦產資源開發、地質災害預警工程、數字國土工程。國有地質勘查單位要審時度勢,主動融入地方經濟,做好延伸產業,擴大業務范圍,壯大自身經濟。

2.建立良好的地方社會關系

國有地質勘查單位屬地化前,是分系統的「條條」管理,任務是完成國家指令性計劃,與地方政府很少接觸和溝通。屬地化管理後,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的生存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方面,單位的發展受地方政策的約束;第二,地方掌握著地質勘查費用的投入,包括經費和項目費用;第三,礦業權的取得要靠地方政府審批,等等,國有地質勘查單位要多與地方政府溝通,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和諧的外部環境是經濟發展的外因之一。第四,溝通過程就是信息的獲得過程,信息有可能為單位帶來收益。

綜上所述,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經過了多次政策調整,目前大部分已經屬地化管理,改革開放後,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盡管改革初建成效,但還都限於事業體制之下,改革的力度不大,事企不分、機制不活等體制障礙依然存在,政策層面的問題我們可以建議、可以探討,但不可以左右,但我們作為國有地質勘查單位直接管理者,有義務在法律政策的范圍內最大限度地進行改革,促進國有地質勘查單位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鄭洪濤.2009.地勘企業「走出去」的6W原則[J].資源與產業,11(4):22-24.

賀建委.2009.地礦企業快步走出去[N].地質勘查導報,01-20(1).

王金亮.2009.淺談地勘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方向與途徑[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2(2):43-45.

賀建委.2008.淺析地勘單位面臨的形勢及工作重點[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1(4):40-42.

王金亮.2009.發揮優勢探索合作實現地勘單位經濟快速發展[J].資源與產業,11(4):25-27.

王金亮.2001.河南有色地礦局企業化改造模式的研究[D].西安:西安交通大學.

⑥ 第二部分 國內外學術交流

國內外學術交流 ACADEMIC EXCHANGE AT HOME AND ABROAD

國內外學術交流 ACADEMIC EXCHANGE AT HOME AND ABROAD

2012年,學會及各分支機構進一步加強學術交流,著力提高學術活動質量,圍繞解決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大地學問題、急需解決的生產問題和學科前沿問題,注重為國土資源管理和地質工作服務,注重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注重為地質學科發展服務,得到了社會各界特別是廣大地質科技工作者的肯定。全年共舉辦學術會議、論壇、研討班62個,國際學術會議4個,提交論文或摘要2817篇,參加人數9000餘人,有力推動了地質科技的創新與發展。

組織參加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並取得圓滿成功

8月6日,澳大利亞布里斯班會展中心,來自全球110個國家和地區的5000多名地質科學家齊聚一堂,參加在這里舉行的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來自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地學科研教育機構,涉及冶金、煤炭、有色等行業領域的近700名中國地質學家從盛夏的北半球來到初春的南半球,參加四年一屆的「地學奧林匹克」盛會。中國地質代表團團長、中國國土資源部部長、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徐紹史作了題為「可持續發展中的中國地質學家的使命和責任」的主旨發言。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代表團的積極參與,成為本次大會引人矚目的亮點。大會收到中國專家學者提交的論文摘要800餘篇,300多人做了口頭報告。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代表團在大會地質展廳設展,展覽的主題是:經濟騰飛中的中國地質科學。內容包括7個方面:一是中國礦產資源的供需關系及勘查發現,二是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重大工程與地質科學,三是中國基礎地質科學的重大進展,四是新一代地質技術與地質產品,五是國際交流與合作,六是中國國家地質公園,七是深部探測工程專題展覽。90平方米的展位全面反映了自上一屆國際地質大會以來中國地質事業取得的巨大成就,各國參會代表、華人地質學家、在外留學生紛紛駐足中國展台,對中國地質界在推動地學科技進步、推動國民經濟發展、全面拓展地質工作領域等工作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地質學報》(英文版)出版的中國地質代表團論文集,以及各類地質圖件、地層年代表受到歡迎。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與澳大利亞簽署礦業合作備忘錄

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中國地質代表團團長、國土資源部部長、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徐紹史,在悉尼會見了澳大利亞資源、能源和旅遊部部長馬丁·弗格森,雙方就進一步加強礦業合作交換了意見並簽署了關於可持續礦業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常設秘書處遷址北京

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期間,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和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負責人簽署協議,明確了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常設秘書處將遷址北京。12月11日,國土資源部部長、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徐紹史與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主席羅蘭德·奧博漢斯利共同為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秘書處揭牌。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產生新一屆執委

第34屆國際地質大會期間,在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國際地質大會理事會上,經過競選,新一屆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執行委員會產生。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董樹文研究員當選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司庫。

中國地質學會首屆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青年論壇暨青年工作委員會成立大會在京召開——勇於擔當開拓創新為實現找礦突破作貢獻

五四青年節之際,中國地質學會首屆找礦突破戰略行動青年論壇暨青年工作委員會成立大會在京隆重舉行。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副部長,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書記、局長汪民,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黨組副書記程東紅出席大會並做重要講話。開幕式由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李金發主持。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出席大會的有關領導有:原地質礦產部副部長、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原主席、中國地質學會原理事長張宏仁,中國地質學會原副理事長、國務院參事、國土資源部原總工程師張洪濤,環境保護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別濤,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王研,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質調查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金發,中國地質學會理事、中國地質科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王小烈,中國五礦集團公司總裁助理王炯輝等。李廷棟院士、肖序常院士、劉嘉麒院士、裴榮富院士、鄭綿平院士、楊文采院士、馬永生院士和來自國土資源部有關司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有關部門、中國地質調查局有關部室及局屬單位負責人,中國地質學會部分常務理事、理事、副秘書長,地勘行業有關單位領導,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中國地理學會、中國古生物化石保護基金會有關負責人,各省級地質學會、分支機構負責人,全國地勘行業的專家學者、代表和第四屆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約300人出席了大會。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向全國青年地質工作者發出——積極投身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倡議

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中國地質科學院常務副院長、黨委副書記朱立新研究員在會上宣讀了孟憲來常務副理事長的賀信;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現任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豐成友介紹了青年工作委員會的復建和本次大會的籌備工作,並代表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向全國青年地質工作者發出了積極投身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的倡儀;青年工作委員會第三任主任委員侯增謙研究員回顧了青年工作委員會的歷史與成就;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礦產資源研究所所長王瑞江研究員發言,對於承辦青年工作委員會表示歡迎和支持;中國五礦集團總裁助理王炯輝先生代表地勘行業的代表發言,對青年工作委員會的恢復成立表示熱烈歡迎;李廷棟院士作為院士代表發言,並對青年地質工作者致以節日的問候、提出殷切期望;國務院參事、國土資源部原總工程師、青年工作委員會第一任主任張洪濤教授做大會發言;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查司於海峰副司長做了題為「找礦突破戰略行動總體工作部署」的大會發言。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論壇設立了「緊缺礦產和整裝勘查區找礦突破」、「找礦的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裝備」、「中國能源資源的未來」三個分會場。來自全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地勘行業各部門的科研與生產一線的科學家、青年地質工作者齊聚一堂,共同圍繞我國的「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展開討論,建言獻策。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青年代表發言

媒體報道

主辦找礦突破高峰論壇 暨首屆中國·內蒙古礦業國際博覽會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8月17日,中國地質學會、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內蒙古自治區委員會、內蒙古地質學會聯合主辦的「找礦突破高峰論壇暨首屆中國·內蒙古礦業國際博覽會」在內蒙古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質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孟憲來,內蒙古國土資源廳副廳長陳偉,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白寶玉在論壇暨博覽會開幕式上致辭,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朱立新主持論壇暨博覽會開幕式。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五位院士、專家作大會主題報告

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馬永生,國務院參事張洪濤,葉天竺研究員,王安建研究員,楊帥師分別做了《國內外油氣資源現狀與展望》、《青藏高原地質找礦重大突破》、《勘查區礦產預測方法研究》、《工業化過程中,中國礦產資源需求分析》與《用好地勘基金,努力實現找礦突破》的大會主題報告。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副理事長李雨時,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成員、巡視員陳天保,內蒙古自治區地質學會理事長、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原副廳長趙保勝等地勘行業有關部門領導,部分省級地質學會、分支機構負責人,全國地勘行業及內蒙古自治區地勘行業的專家學者、代表,以及多家新聞單位的記者朋友近300人出席了論壇暨博覽會。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礦業博覽會

博覽會現場的每一家礦業單位都用不同形式的設計展示了所屬的礦種,吸引了本行業人員及近千市民的關注。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接受采訪

媒體報道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朱立新秘書長率團赴義大利出席首屆「中意地球科學論壇」

9月16—23日,以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朱立新為首的18名中方代表參加了在義大利科森察省卡拉布里亞大學召開的首屆「中意地球科學論壇」。該論壇由青年工作委員會和義大利地質學會青年分會聯合舉辦,以「中國和地中海地區的礦床對比及地質演化」為主題,來自中國、義大利兩國的近50名代表參加了會議。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會議期間,中國地質學會秘書長朱立新分別與義大利地質學會主席CarloDoglioni、義大利國家地質學家委員會主席GianvitoGraziano舉行了正式會談。朱立新詳細介紹了中國地質學會的基本情況、中國地質研究工作的現狀,雙方就兩國未來可能合作的領域進行了深入探討。會後,中國代表團參觀了卡拉布里亞大學自然科學學院化學實驗室及古生物博物館,考察了西西里島活火山。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中方代表青年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豐成友,常務副秘書長、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楊志明,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楊桂芳副教授、汪洋副教授,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孫桂華,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分公司副總地質師劉傳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郭清海教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李琦副教授分別在會上做了專題報告。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通過本次論壇,中意兩國地質學家建立了聯系,增進了相互了解,建立了友誼,為兩國地質學會深入合作奠定了基礎。同時,會議期間,中國代表團聽取了意方有關地中海地區礦床及地質演化的諸多報告。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聯合主辦2012年海峽兩岸地質災害防治學術研討會——18位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做主題報告

「2012年海峽兩岸地質災害防治學術研討會」於6月16—19日在福建省廈門市召開。研討會作為海峽科技專家論壇的主要內容之一,由中國地質學會、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福建省國土資源廳及台灣中央大學、台灣大學共同主辦,福建省地質學會、廈門市國土資源與房產管理局承辦,共有來自海峽兩岸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地勘單位的120餘名代表參會,18位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做了主題報告。

會議開幕式由朱立新秘書長主持。孟憲來常務副理事長在開幕式上致辭。福建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柯少愚、福建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何南飛及台灣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所長李錫堤分別在開幕式上致辭,共同表達了對海峽兩岸地質學家就地質災害防治相互交流學習、促進共同發展的美好願望。

研討會的順利召開,讓海峽兩岸地質學家共聚一堂,展示科技成果、交流學術思想、探討科學原理,共同破解地質災害難題、推動防治地質災害科技進步,必將進一步推動海峽兩岸地質災害防治的研究再上一個新台階,讓地質工作為經濟建設保駕護航,為人民生活謀福祉,為促進社會、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提供安全保障作出新的貢獻。

中國地質學會2012年報

主辦深部鑽探及新技術推廣應用培訓班

由中國地質學會主辦,中國地質學會探礦工程專業委員會承辦,安徽省地質學會、安徽省地質礦產勘查局313地質隊、中國地質科學院勘探技術研究所協辦的深部鑽探及新技術推廣應用培訓班於12月14—17日在合肥舉行。培訓班受到全國各地勘單位的關注和響應,來自全國地礦、冶金、有色、煤田、武警等系統的60多家單位150餘名學員參加了培訓。

會議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中心黨委書記甘行平主持。朱立新秘書長致開幕詞。徐小磊副局長代表安徽地勘局對培訓班順利舉辦表示祝賀。

朱立新秘書長致開幕詞

甘行平主持開幕式

深部鑽探及新技術推廣應用培訓班會場

培訓班旨在全面推動深部地質找礦和鑽探工作的開展,提高鑽探效率和水平,推廣深部鑽探新工藝、新方法、新設備,培訓和交流深部地球探測技術發展、深部礦體勘探鑽探技術方法研究成果、深部鑽探設備選擇及應用、深部科學鑽探施工方案等內容,並結合考察深部地球探測計劃項目3000米的施工現場,使大家全面系統地了解和掌握深部鑽探技術方法。

參觀廬樅3000米科學深部鑽探施工現場

廬樅3000米科學深部鑽探項目負責人與學員交流

向參加培訓班的學員頒發結業證書

⑦ 復旦大學有哪些教授的課是必須要去蹭的

計科狗答一波,首先推薦闞海斌老師的線性代數!(如果是文科生就算了吧。。。)

線性代數一般學校都有的課。如果想從事理工科方面的這門課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但由於這個課和高中脫節太大,矩陣的內容太抽象而復雜,很少有老師能夠講的深入淺出,大部分都是上的雲里霧里的。但是!闞老師這個課講得幾乎沒有半句廢話,每當一個新定義出現的時候都會先做好充足鋪墊,並且會給你講一下你學的這個在計算機科學里以後有什麼用,比如特徵值在人臉識別數據降維里都有什麼用,總之強烈推薦。

最後要說一句,學習知識的過程都是枯燥的,所謂的課程有趣也是需要你對老師講的內容有一些自己的理解看法之後才能產生思想的碰撞,而如果是專業課的話老師一學期16節課基本上課本內容都是剛好講完,所以還是需要私下對書本有了一定掌握之後再去蹭課啊~

⑧ 功勛卓著的開拓者 地質學界的一代宗師——黃汲清先生誕辰周年紀念大會發起單位暨主辦和協辦單位賀詞

尊敬的曾培炎副總理,尊敬的孫文盛理事長,尊敬的地學界的老前輩們,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值中國地質學界的一代宗師,中國現代地質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國際著名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黃汲清先生誕辰100周年之際。我們在這里共同緬懷黃汲清先生的光輝業績,紀念先生為新中國地質事業做出的開拓性的貢獻,激勵後來者為祖國的地質科學的進步,為祖國的繁榮昌盛,為祖國的持續發展而努力奮斗!

黃汲清先生1904年3月30日出生於四川仁壽,192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1935年獲瑞士濃霞台大學博士學位,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8年當選為蘇聯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黃汲清先生是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是第五、第六、第七屆全國政協常委。黃汲清先生曾任九三學社中央常委、第十五屆、第三十二屆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黃汲清先生於晚年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黃汲清先生的一生,是熱愛祖國、熱愛地質事業的一生;是正直坦盪、光明磊落的一生;是寬厚待人、道德高尚的一生!

「生不願封萬戶侯,但願一敲天下之石頭」,這是黃汲清先生的座右銘。黃先生治學嚴謹,重視實踐,學識淵博,勇於創新,他孜孜不倦追求科學真理。黃先生在古生物學、古地理學、地層學、岩石學、冰川地質學、區域地質學、石油地質學、構造地質學和地質編圖等領域都有非凡建樹,特別是在構造地質和石油地質領域中,更是功勛卓著。早在20世紀40年代,他提出的「多旋迴的造山運動是中國大地構造的特徵」的學說,至今,仍是指導中國地質科學研究的基本理論之一;他撰寫的《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一書成為中國歷史大地構造研究的奠基之作。「男兒立志多雄風,千秋不移石油情」。黃汲清先生是我國石油地質學和陸相生油理論的開拓者之一,他對大慶油田的發現以及對中國石油工業的崛起所做出的貢獻,永載中國石油工業的史冊,永不磨滅。

「地質科學的根本任務在於認識地球,並利用這種認識去保證人類生存發展所需要的自然資源,保護和改善人類居住的環境」。紀念黃汲清先生,就是弘揚他對國家和民族充滿責任感的精神,弘揚他矢志不移追求科學真理、勇於創新的精神,弘揚他獻身地質科學的精神。探索地球奧秘永無止境,地質科學工作者任重道遠。讓我們永遠學習黃汲清先生的精神,為祖國的繁榮發展作出無愧於新時代的新貢獻!

祝大會圓滿成功!

2004年6月7日·北京

註:賀詞由中國地質學會副秘書長、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戴進業宣讀

⑨ 博士研究生學術新人獎的獲獎名單

學校名稱一級學科名稱博士生姓名北京大學數學賈晨北京大學數學代立雲北京大學數學王少峰北京大學物理學劉永椿北京大學物理學孫兆茹北京大學物理學張甲舉北京大學核科學與技術王冊明北京大學化學楊麥雲北京大學化學侯紹聰北京大學化學謝然北京大學化學肖先金北京大學生物學紀玉鍶北京大學生物學王剛北京大學生物學施慧北京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梁存任北京大學地球物理學鄧凱北京大學心理學張喜淋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叢治辰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張文北京大學歷史學陳曉偉北京大學歷史學張德明北京大學哲學楊洪源北京大學哲學李延軍北京大學外國語言文學謝娟北京大學外國語言文學李燦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黃芊芊北京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張榮慶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楊雷靜北京大學力學周健北京大學地理學王戎北京大學地理學王旭輝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黃昕北京大學生物學王維斌北京大學生物學周靜怡北京大學生物學杭棟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韓啟飛北京大學臨床醫學王麗北京大學臨床醫學謝涵北京大學葯學羅宜孝北京大學葯學王淵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張乾友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魏義方中國人民大學哲學李劍鋒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宋魏巍中國人民大學理論經濟學詹新宇中國人民大學理論經濟學李黎力中國人民大學理論經濟學姚東旻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語言文學艾翔中國人民大學農林經濟管理何安華中國人民大學工商管理楊付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陳雷中國人民大學工商管理毛暢果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曾毅中國人民大學數學馬龍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寧靜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趙然中國人民大學工商管理李輝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陳福中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傳播學張文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陳欣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路向峰中國人民大學法學杜磊中國人民大學理論經濟學盛亦男中國人民大學數學李肖肖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史韓祥清華大學土木工程袁煥鑫清華大學水利工程馬宏博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余智勇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范麗麗清華大學光學工程曾召利清華大學機械工程李津津清華大學儀器科學與技術孫欣堯清華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劉東清華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馮旭寧清華大學電氣工程周天睿清華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陳曉明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張嬌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沈瑋清華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代季峰清華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鄧濤清華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鞠生宏清華大學力學馬寅佶清華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張如范清華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申春清華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王文坦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趙永傑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戴升清華大學數學蔡鋼清華大學物理學張金松清華大學物理學劉軍偉清華大學物理學陳鵬程清華大學化學劉凱清華大學化學吳宇恩清華大學化學龍勇清華大學生物學馬丹清華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張瑾清華大學公共管理羅杭清華大學中國語言文學馬特清華大學社會學喻豐清華大學法學蔣鈴清華大學設計學劉派清華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張達清華大學生物學潘孝敬清華大學政治學楊原清華大學法學李浩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劉增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費禮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王金亮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費成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力學孟雪廣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趙小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工程蘭明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許博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數學石岩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力學黃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王宗仁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殷建豐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儀器科學與技術李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物理學林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王建鋒北京理工大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李克勇北京理工大學機械工程王聰北京理工大學光學工程賈甲北京理工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牟進超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武玉偉北京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陳冰昆北京理工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林秋漢北京理工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孫言北京理工大學化學程虎虎北京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張斌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牛艷玲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趙藝中國農業大學農業工程廖人寬中國農業大學農業工程付宗強中國農業大學農業工程趙東傑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張清中國農業大學作物學王振忠中國農業大學園藝學張娜中國農業大學農業資源利用趙勐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何順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劉磊中國農業大學畜牧學林剛中國農業大學獸醫學蔣文曉中國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戴家武中國農業大學公共管理起曉星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張永芝北京師范大學理論經濟學陳昊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李西順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何倩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衛薇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夏明睿北京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林瑋北京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劉全志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陳安民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張文濤北京師范大學數學楊四輩北京師范大學數學錢超北京師范大學物理學何敬北京師范大學天文學曹碩北京師范大學地理學任華忠北京師范大學地理學王成芳北京師范大學生物學夏燦瑋北京師范大學生物學孫棟北京師范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代雲容北京師范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李發鵬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孟慶輝中央民族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朱國祥中央民族大學歷史學趙旭峰中央民族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王凱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歐陽常青南開大學化學徐彬南開大學化學唐青南開大學化學張志君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李維尊南開大學理論經濟學毛其淋南開大學應用經濟學劉斌南開大學歷史學楊豪南開大學政治學張翔南開大學生物學王懷民南開大學生物學邊鑫南開大學工商管理譚有超南開大學數學王興春南開大學統計學馮龍南開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李貞玉南開大學物理學婁凱南開大學物理學王槿南開大學光學工程范飛南開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孫寧南開大學哲學劉晉禕南開大學臨床醫學蘇龍翔天津大學化學竺傳樂天津大學化學許友天津大學力學楊紹瓊天津大學機械工程田文傑天津大學儀器科學與技術高慧敏天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羅文天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康艷茹天津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童來會天津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於敦吉天津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朱雷天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劉勇天津大學土木工程秦穎天津大學水利工程王高輝天津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李詩純天津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李奕帆天津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馬倩天津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林道舒天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易茜天津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武曉莉天津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馮琳大連理工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趙清春大連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宋金龍大連理工大學物理學劉立釗大連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周豪大連理工大學哲學張衛大連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任健康大連理工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徐琴琴大連理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白芳大連理工大學化學張勝大連理工大學力學樊俊鈴東北大學化學陳帥東北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寧兆龍東北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王慧敏東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胡軍東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蔡志輝東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曹宇東北大學冶金工程劉中秋東北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王坤東北大學機械工程宋克臣東北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李偉偉吉林大學哲學陳飛吉林大學法學張超漢吉林大學工商管理單標安吉林大學應用經濟學趙宣凱吉林大學數學趙曉朋吉林大學物理學姜立偉吉林大學化學王傳洗吉林大學化學劉軼吉林大學化學朱守俊吉林大學物理學李守瑞吉林大學基礎醫學魏成國吉林大學臨床醫學苗曉吉林大學獸醫學顧敬敏吉林大學機械工程黃虎吉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鄭佳紅吉林大學交通運輸工程王秀剛吉林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徐彬彬吉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袁巍吉林大學地質學王楓吉林大學地球物理學馬國慶哈爾濱工業大學物理學田彥婷哈爾濱工業大學物理學徐偉哈爾濱工業大學力學國峰楠哈爾濱工業大學力學孫健哈爾濱工業大學機械工程耿雪松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楊振文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呂雲卓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陳海燕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彭慶宇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氣工程張魯哈爾濱工業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苑振宇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蘇曉傑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孫鑫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朱旗哈爾濱工業大學土木工程白久林哈爾濱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劉傑哈爾濱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張慧超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於耀光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祝青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陳碩哈爾濱工業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張磊哈爾濱工業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趙磊哈爾濱工業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梁斌哈爾濱工業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張偉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倪春軍復旦大學歷史學陳瑋復旦大學哲學李主斌復旦大學政治學強舸復旦大學公共管理賀小林復旦大學理論經濟學高琳復旦大學數學郭垚復旦大學物理學郭聰復旦大學化學孔彪復旦大學化學張卡卡復旦大學化學仰志斌復旦大學生物學王傳超復旦大學生物學楊輝復旦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唐長兵復旦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魯海生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王琪復旦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趙岩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陸曉慧復旦大學臨床醫學杜昕復旦大學臨床醫學劉衛仁復旦大學臨床醫學戚鵬復旦大學葯學李劍峰復旦大學臨床醫學李俊復旦大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吳琳琳復旦大學臨床醫學李美燕同濟大學化學王歡文同濟大學數學陳浩同濟大學物理學劉文興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李響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王慧同濟大學土木工程陳海兵同濟大學建築學周伊利同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彭登峰同濟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王志鵬同濟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金雁敏同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房玉江同濟大學臨床醫學李海玲同濟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李貴萍同濟大學法學趙歆同濟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王婷上海交通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趙文華上海交通大學力學李寅峰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何鳳蘭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瞿葉高上海交通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楊曉光上海交通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陳曉鋼上海交通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王睿上海交通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傅洛伊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竇曉秋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郭興梅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周雪皎上海交通大學物理學王美曉上海交通大學物理學任懷瑾上海交通大學生物學黃俊上海交通大學化學董瑞蛟上海交通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王玉東上海交通大學公共管理楊志軍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谷麟上海交通大學葯學王汝冰上海交通大學法學楊顯濱上海交通大學生物學黃志敏上海交通大學基礎醫學林錦驃上海交通大學臨床醫學李勉上海交通大學臨床醫學王吉林上海交通大學臨床醫學張增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汪明帥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陳思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詹藝華東師范大學體育學馬德浩華東師范大學物理學劉心娟華東師范大學物理學李昊華東師范大學化學劉運林華東師范大學生態學沈斌華東師范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張金中華東師范大學公共管理戴建兵南京大學哲學代建鵬南京大學工商管理王國俊南京大學應用經濟學李偉軍南京大學法學雷俊生南京大學政治學倪春納南京大學社會學吳新慧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王學軍南京大學歷史學魏曉鍇南京大學教育學錢小龍南京大學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宗乾進南京大學數學王林南京大學物理學陳偉南京大學物理學李林南京大學物理學顧銘強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薛俊俊南京大學物理學孫宏祥南京大學化學陳小雨南京大學化學謝勁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蘇冠勇南京大學天文學柳若愚南京大學大氣科學諸葛小勇南京大學地質學楊水源南京大學生物學黃振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楊怡玲南京大學臨床醫學戚榮豐東南大學城鄉規劃學史北祥東南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王曉佳東南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陳喆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宋良龍東南大學物理學馬亮東南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朱斌東南大學電氣工程臧海祥東南大學交通運輸工程趙金寶東南大學生物學胡雯東南大學臨床醫學彭新桂浙江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王榮斌浙江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吳志岩浙江大學公共管理段忠賢浙江大學數學胡思煌浙江大學物理學孫雲蕾浙江大學化學許林茹浙江大學機械工程白小龍浙江大學機械工程王林濤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文偉浙江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金台浙江大學電氣工程翁華浙江大學電氣工程徐海亮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吳晶軍浙江大學力學李倩倩浙江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胡挺浙江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池清華浙江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章逸豐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王樹森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徐斌浙江大學生物學朱律韻浙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陳再明浙江大學植物保護劉賀浙江大學基礎醫學張薇浙江大學臨床醫學傅鷹浙江大學葯學陶蓉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蔡宏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周宗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芮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賀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徐來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陳潔潔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陳武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閆溢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衛濤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陳登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力學廖國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陶永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物理學高新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物理學冼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物理學朱輝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物學夏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物學李亞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祝恆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孫加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曹雄飛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張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核科學與技術汪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黃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劉愉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范傳剛廈門大學化學曹爍暉廈門大學化學徐桂良廈門大學化學吳選俊廈門大學化學郭文熹廈門大學化學彭軍波廈門大學生物學陳艷廈門大學生物學李漢傑廈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杜川軍廈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梁彥韜廈門大學數學吳國春廈門大學應用經濟學蘇佳廈門大學理論經濟學付才輝廈門大學應用經濟學蔡昌達廈門大學應用經濟學張文城廈門大學中國史劉婷玉山東大學應用經濟學王營山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崔春山東大學歷史學劉濤山東大學數學宗高峰山東大學物理學馬衍東山東大學化學代鵬程山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許醒山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徐菲山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張俊傑山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史志成山東大學機械工程崔曉斌山東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李海濤山東大學基礎醫學張猛山東大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周雲平山東大學葯學劉春喜中國海洋大學生物學馮超中國海洋大學生物學母偉傑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科學王濤中國海洋大學生物學張偉中國海洋大學生物學張曉娜武漢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何超武漢大學應用經濟學祁毓武漢大學法學袁康武漢大學法學郭少青武漢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徐旭武漢大學公共管理殷寶明武漢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張豫鵬武漢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龍浩武漢大學化學張翠玲武漢大學化學武文博武漢大學化學秦四勇武漢大學生物學陳浩武漢大學口腔醫學撒悅武漢大學水利工程蔣水華武漢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劉念武漢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黃志武漢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聶勇偉武漢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熊小東武漢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黃旭武漢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張雲菲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傳播學張恆山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陳鋒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汪艷霞華中科技大學工商管理靳小翠華中科技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劉海華中科技大學數學王金霞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段東聖華中科技大學光學工程雷蕾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布寧斌華中科技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劉歡華中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伽龍華中科技大學化學羅亞莉華中科技大學土木工程馮曉楠華中科技大學力學劉大彪華中科技大學中西醫結合趙寅華中科技大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鄒麗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向小曦華中科技大學葯學程彪華中科技大學生物學王程華中科技大學臨床醫學劉磊湖南大學應用經濟學鄧玉萍湖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李雄湖南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王綱金湖南大學力學馮慧湖南大學機械工程付建勤湖南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康旭東湖南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陳安偉湖南大學物理學許金友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瞿佰華湖南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陳月皎中南大學物理學易早中南大學冶金工程陽海棠中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孫翱魁中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梁霄鵬中南大學冶金工程張理源中南大學冶金工程吳飛翔中南大學機械工程蔣日鵬中南大學交通運輸工程王中鋼中南大學交通運輸工程鄧江明中南大學力學武井祥中南大學交通運輸工程鄧東平中南大學礦業工程周健中南大學土木工程張科中南大學礦業工程彭康中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張毅中南大學生物學許曉娟中南大學基礎醫學趙璐晴中南大學基礎醫學陳攀中南大學護理學葉曼中南大學臨床醫學廖潔月中山大學公共管理溫明月中山大學中國史辜夢子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張倩中山大學應用經濟學陳中飛中山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周少銳中山大學生物學劉徐兵中山大學物理學胡偉中山大學光學工程辛洪寶中山大學化學暴欣中山大學化學劉亦武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孔令軍中山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郭東生中山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蘇卓中山大學生物學趙強中山大學葯學吳思涵中山大學口腔醫學吳桐中山大學口腔醫學劉中華中山大學臨床醫學郭小燕中山大學臨床醫學楊雪嬌中山大學臨床醫學王德深華南理工大學機械工程關偉盛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唐征海華南理工大學電氣工程賴志燚華南理工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林峰華南理工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余天佑華南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全宇暉華南理工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魏嫣瑩華南理工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姬小趁華南理工大學輕工技術與工程劉華敏華南理工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劉勇軍四川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曾自強四川大學哲學楊子路四川大學歷史學馬英傑四川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晏青四川大學新聞傳播學高憲春四川大學物理學陳軍全四川大學數學盧明四川大學生物學陶向四川大學物理學郭靜華四川大學化學蔡雲飛四川大學輕工技術與工程曾維才四川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劉壯四川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施奇武四川大學光學工程杜永兆四川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馬猛四川大學口腔醫學伍穎穎四川大學生物學袁克非四川大學葯學楊洋四川大學基礎醫學張奎四川大學臨床醫學劉非重慶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李華青重慶大學土木工程黃磊重慶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何輝超重慶大學物理學張虎林重慶大學數學周壽明重慶大學生物醫學工程李林昊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柴林江重慶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張磊重慶大學應用經濟學陶勇重慶大學儀器科學與技術秦華鋒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黃勇軍電子科技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朱全江電子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唐海龍電子科技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吉彥達電子科技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劉風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盛俊傑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李祥明西安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趙梓源西安交通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宋渤西安交通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王長安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工程楊愛軍西安交通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尹行天西安交通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沈超西安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騫雅楠西安交通大學力學龍建民西安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楊濤西安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韋玉西安交通大學工商管理王治國西安交通大學工商管理黃緣緣西安交通大學哲學唐學亮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王永香西安交通大學生物學羅成西安交通大學生物學楊文婷西安交通大學臨床醫學朱茜茜西安交通大學臨床醫學韓亮西安交通大學臨床醫學曲凱西安交通大學基礎醫學董艷迎西安交通大學數學林紹波西安交通大學數學郗平西安交通大學數學賈紀騰西北工業大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魏鵬飛西北工業大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李璐禕西北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褚衍輝西北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馬雄西北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張海超西北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梁韻基西北工業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周珍西北工業大學數學李斌龍西北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吳宏景西北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陳瑞卿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物學孫加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物學鄧蕾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物學徐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業工程操信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王平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王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孟江飛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保護成玉林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獸醫學吳勇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林經濟管理王昕蘭州大學地質學曹泊蘭州大學中國史叢振蘭州大學物理學劉作業蘭州大學生物學孫旺盛蘭州大學生物學王媛蘭州大學公共管理王學軍蘭州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吳巍煒蘭州大學應用經濟學咸春林蘭州大學物理學楊科蘭州大學物理學張俊麗中共中央黨校哲學唐忠寶中共中央黨校政治學胡榮榮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賀方彬中共中央黨校政治學王雪竹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楊發庭中國科學院大學物理學劉宇中國科學院大學化學武慶鋒中國科學院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劉灰禮中國科學院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王旭中國科學院大學生物學胡浩中國科學院大學生物學王松中國科學院大學心理學張柳燕中國科學院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高安然中國科學院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孫征宇中國科學院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張凱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馬克思主義理論朱繼東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語言文學李小貝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應用經濟學張占力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理論經濟學劉昌義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理論經濟學楊慧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理論經濟學陸萬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語言文學惠嘉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理論經濟學劉宏青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馬克思主義理論肖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應用經濟學宋瑞禮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劉西山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軍隊指揮學饒德虎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軍事後勤學與軍事裝備學陳零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軍隊指揮學於祥森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軍事後勤學與軍事裝備學包學兵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張進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孫良奎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楊躍能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曾令李國防科學技術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楊俊剛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馬勝國防科學技術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秦軍瑞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光學工程陳偉國防科學技術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程國新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光學工程江天

⑩ 趙鵬大的學術交流

由於趙鵬大院士在國內外礦產普查與勘探和數學地質學界的聲譽和影響,他經常被邀請出席或主持國際學術會議。
1989年,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的第28屆國際地質大會上,中國學者趙鵬大教授宣讀了《礦產定量預測的基本理論、基本准則和基本方法》,引起與會各國學者的關注和重視。
1992年他應邀出席了在日本召開的第29屆國際地質大會,並受聘擔任數學地質Ⅱ224分組講座會的主持人。大會期間,國際數學地質協會為他舉行了隆重的授獎儀式,授予他國際數學地質最高獎——克倫賓獎章,他成為獲此殊榮的第一位亞洲人。新華社作為一條重要新聞發往國內,全國各大報刊登載。
1996年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在中國北京召開,他被國際數學地質協會選為負責籌備數學地質學科組討論會的專門委員並主持分組討論會。
2011年5月27日獲悉,我國著名數學地質學家、礦產普查勘探學家、地質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趙鵬大教授獲得國際數學地球科學協會(IAMG)「終生榮譽會員」稱號。國際數學地球科學協會副主席成秋明教授代表協會向趙鵬大院士頒發榮譽證書並宣讀了賀信。 據悉,2011年5月6日,國際數學地球科學協會經過提名和全體理事會會員投票,全票一致通過授予趙鵬大院士國際數學地球科學協會終身榮譽會員稱號。他是第五位獲得該榮譽的科學家,前四位分別是國際數學地球科學協會的創始人包括Dan Merriam(2005),Richard Reyment(2008),Danie Krige(2009),和Walther Schwarzacher(2010)。
由於他的學術成就和威望,他在國內外許多學術團體中任職。他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及地質勘探、礦業、石油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全國博士後流動站管理委員會專家組成員,國際定量地層委員會表決委員,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主編,《計算機與地球科學》(美國,英文版)通訊編委,《不可再生資源》(美國,英文版)編委。他還曾當選為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國際地質數據委員會亞洲地區代表、國際數學地質協會專門委員、第八屆湖北省政協委員、湖北省學位委員會副主任。
幾十年來,他為發展中國地質礦產事業作出了堅持不懈和卓有成效的努力,取得了豐碩的科學研究成果,出版了十多部專著,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百餘篇學術論文,多次獲國家和省部級獎勵。為表彰他在建立和發展中國數學地質及礦產普查與勘探學科作出的重大貢獻,國家勞動人事部於1988年授予他「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1993年11月,他光榮地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5年又當選為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和國際高等學校科學院院士。最近,他被莫斯科大學授予名譽教授稱號,莫斯科地質勘探科學院名譽院士和紐約科學院院士等稱號。趙鵬大教授執教四十餘年,從50年代開始,他多次為本科生和研究生開設「礦床普查與勘探」課程,1960年便開始招收礦產普查與勘探專業的研究生。1978年他首次在中國為研究生和本科生開設「數學地質」、「地質勘探中的統計分析」、「礦床統計預測」等課程。1983年,以他為首編著的《礦床統計預測》一書獲地礦部優秀教材獎。1984年和1986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先後批准他為「礦產普查與勘探」和「數學地質」兩個學科的博士生導師。他已指導培養博士生四十餘人。他指導的研究生多已成長為全國礦產資源勘探、預測和數學地質領域的骨幹力量,各自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就。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