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青島地形地貌工程地質

青島地形地貌工程地質

發布時間: 2021-03-15 10:04:50

① 青島的地形、氣候等自然環境特點

地形地貌:

青島為海濱丘陵城市,地勢東高西低,南北兩側隆起,中間低凹。其中內,山地約占青島市總容面積(下同)的15.5%,丘陵佔2.1%,平原佔37.7%,窪地佔21.7%。

氣候特點:

青島地處北溫帶季風區域,屬溫帶季風氣候。市區由於海洋環境的直接調節,受來自洋面上的東南季風及海流、水團的影響,故又具有顯著的海洋性氣候特點。

(1)青島地形地貌工程地質擴展閱讀:

主要成就:

青島是2008北京奧運會和第13屆殘奧會帆船比賽舉辦城市,是中國帆船之都,亞洲最佳航海城,世界啤酒之城、聯合國「電影之都」、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全國文明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被譽為「東方瑞士」歐韻之都、「中國品牌之都」稱號。

青島是國際海洋科研教育中心,駐有山東大學(青島)、中國海洋大學等高校26所。引進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29所高校。青島的異域建築種類繁多,被稱作「萬國建築博覽會」。八大關建築群榮膺「中國最美城區」稱號。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城市。

② 青島市地質-生態環境與GDP的關系分析

一、青島市2000~年的地質-生態環境隸屬度值的確定

選取了16個評價指標,構造了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該體系包括地質環境子系統、生態環境子系統及人為環境子系統。

用模糊評判方法來評價地質-生態環境質量的關鍵是隸屬度函數,即用隸屬函數來確定每一個評價指標對地質-生態環境質量等級的隸屬程度。本節採用線性關系確定評價指標的隸屬函數。

根據制定的上述指標體系,從基礎圖件中提取相應的信息,量化形成單因素分區圖。這些單因素分區圖包括:青島市地下水資源分布圖、地下水開采現狀與開采潛力分區圖、青島市環境地質問題及生態環境質量綜合分區圖、青島市地殼穩定性評價分區圖、青島市地貌類型圖、青島市岩土體工程地質分區略圖、青島市植被分布圖、青島市地下水質量分布圖、青島市平均降水量等值線圖、山東半島地質災害易發區圖等。在這些圖上提取部分指標數據,再從青島市統計年鑒上找出部分指標數據,本節所進行的地質-生態環境現狀評價是在以上基礎上將評價區劃分為2664個2.0km×2.0km評價單元,根據統計數據計算方法如下:

1)對所有單元進行編號;

2)利用C++對隸屬度函數進行編程,計算出隸屬度函數的值,確定模糊矩陣(紀愛華等,2006);

3)利用matlab計算軟體對模糊矩陣和權重矩陣進行計算(謝花林等,2005;黃潤秋,2001;韓再生,2003;黃潤秋等,2002;孫葉等,2001);

4)得出單個單元的評價結果,根據最大隸屬度原則確定評價等級。

二、地質-生態環境與GDP的關系

由於目前沒有完善的核算綠色GDP的方法,本節也是將地質-生態環境與GDP的關系作一個探索性的研究,利用上面的評價方法得到青島市2000~2005年的地質-生態環境隸屬度值。

由分析可以看出,青島市的地質-生態環境損益度與人均GDP成非常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這表明目前青島市的地質-生態環境與GDP存在著較強的相互依賴性,人均GDP增長了,地質-生態環境損益度也在增長。

2000~2005年人均GDP以年均41.2%的速度增長,但地質-生態環境損益度也以9%的速度增大,2001~2002年生態環境損益度的變化比較平緩,曲線的斜率比較小,只有0.047,但2003~2005變得越來越陡,曲線的斜率越來越大,達到了0.062,表明損益度增加的比例越來越大,如果不加以控制,後果將會很嚴重。所以在加強經濟建設的同時,要利用和保護好地質-生態環境,不能以犧牲地質-生態環境為代價來求得低質量的短暫的發展。

三、結論與建議

為充分體現青島「山海城」的特色,實現自然與人類的和諧發展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合理開采地下水。超量開采地下水是造成海(咸)水入侵的主要和直接的原因,因此合理開采地下水是防止海(咸)水入侵的重要措施。需據補給資源量決定開采量,可在一定期限內調用部分儲存資源量,但應在短期設法盡快給予補償,要避免長期超采,控制降落漏斗擴展,劃定近海地帶開采邊界,嚴禁在入侵前緣與漏斗邊緣之間過渡帶超量、超深取水。

2)循環經濟發展。努力發展生態工業、生態農業。在生態工業發展方面,構建生態產業網路,發展循環經濟,利用循環經濟和工業生態理論,促進生態工業園建設。在生態農業方面,積極推廣有機肥和生物防治病蟲害技術,飲用水源區內嚴格限制農葯、化肥施用量,減少對地下水和土壤的污染。

3)水土流失治理。以水源地、入海河流幹流為主要控制對象,進行水土流失治理。對平度、萊西、膠南、膠州、即墨五市和嶗山、城陽、黃島三區的部分地區水土流失強度較大的區域,或位於水源地匯水區內的中強度水土流失區進行重點治理。

4)產業結構調整。依據生態學原理和循環經濟理論,以市場為導向,由政府引導,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以及能源、資源、物質的梯級利用和副產品的循環利用,進行一、二、三產業內和產業間的循環經濟建設,建立起產業結構協調、布局合理、生產高效的產業體系。

5)產業發展布局。中心城市產業發展以「東抑、西移、北改、南優」為布局原則。嚴格控制製造業向東部擴張,在城市西部形成青島市新的經濟重心,把城市北部作為中心城市工業轉移的主要空間,優化南部產業結構,發展旅遊業、商業、金融等服務業。

③ 青島地質構造特徵

青島市地處「中朝准地台(華北地台)」-「膠遼隆起區(魯東地盾)」-「膠北台拱、膠萊坳陷和膠南隆起」的鄰接部,位於沂沭和響水口-千里岩深斷裂帶之間。本單元區內缺失整個古生界地層及部分中生界地層,但白堊系青山組噴出岩層發育充分,出露廣泛。

地質演化最劇烈的時期為中生代燕山晚期,斷裂、岩漿活動劇烈;新生代時期的構造活動與晚中生代相似,但活動的強度相對減弱。

火成岩主要是元古宙膠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狀花崗岩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艾山式花崗閃長岩和嶗山式花崗岩,市中心區全部坐落於該類花崗岩之上,建築地基條件優良。本單元區以斷裂構造為主,古近紀以來以整體性較穩定的斷塊隆起為主,上升幅度一般不大。

(3)青島地形地貌工程地質擴展閱讀:

青島市地勢東高西低、南北隆起、中部低平,呈凹字形。山地約占總面積的15.5%(主城區共有37個自然山地,佔地約39 km²),丘陵佔25.1%,平原佔37.7%,窪地佔21.7%。

分出明顯的3個地形區:南部剝蝕中低山丘陵區、北部剝蝕低山丘陵區和中部膠萊平原區。這3個地形區基本與3個地質三級構造單元相對應。

青島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受季風影響,處於副熱帶濕潤氣候到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的過渡狀態,但前者更顯著。冬季乾冷多風,夏季濕熱但罕見酷暑。由於是臨海半島,春季比中國同緯度內陸地區晚一個月。年日較差只有6.3°C,秋季比中國同緯度內陸更溫和。

④ 青島地質工程勘察院

該院已經改制了,屬於企業了,沒有事業編制這一說了
工程勘察甲級資質、地基與基礎工程施工一級資質和國土資源部頒發的地質勘查資質、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甲級資質、測繪乙級資質、國家海洋局頒發的海域使用論證及測量乙級資質及山東省建設廳頒發的土工試驗甲級資質

公司的業務范圍主要有:①岩土工程,包括岩土工程勘察,岩土工程設計,岩土工程測試、監測、檢測、岩土工程咨詢、監理,岩土工程治理;②水文地質勘察,包括供水水源地選址、勘察及地下水資源評價,鑿井等;③地基與基礎工程施工,深基坑開挖、防滲、支護等;④測繪工程,包括地形測繪,地籍測繪、工程測量、沉降監測等;⑤地質勘查,包括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查評價,生態地質環境調查評價,地熱資源、礦泉水資源勘查評價等;⑥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評價、治理;⑦地下管線(網)、地下空洞探測,壩體查漏,岩、土、水室內及原位測試、試驗;⑧旅遊、接待及餐飲服務等。

⑤ 青島市地質-生態環境綜合分析與評價

一、青島市的地質-生態環境問題分析

(一)青島市的環境工程地質問題

1.礦山環境工程地質問題

青島地區的礦產主要以非金屬礦為主,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石材、砂類,包括花崗岩和大理岩及建築用砂,花崗岩主要分布在嶗山、大澤山、小珠山等地,大理岩則主要分布在平度、萊西等地的荊山群及粉子山群中,建築用砂主要分布在大沽河下游地帶;另一類是石材以外的非金屬礦,種類比較多,分布也比較廣,但以荊山群及粉子山群中的石墨為主。金屬礦產分布較少,以金為主,主要產在平度、萊西等地。

礦石環境地質問題主要由采礦造成,包括對植被和農田的破壞、雨季引起的渣石流及水的污染,采空區的崩塌、積水、礦山簡易道路引起的滑坡、采礦、采砂對風景區和自然保護區的破壞等。青島地區最為重要的礦石環境地質問題是采礦對植被和農田的破壞、礦區排污對地下水的污染,以平度石墨采區、萊西一帶最為嚴重。

2.崩塌

青島地區的崩塌主要指岩體的崩塌,多發生在嶗山、小珠山、大澤山等地勢陡峻地帶,該區險石林立,斷裂帶縱橫切割,裂隙發育,風化強烈,組成山體斜坡的岩體被若干組結構面切割成規模不等的多面體,在重力、地表水、震動作用下,岩體發生失穩快速下落,有岩塊滑動、崩落、坍塌等不同方式。近年來,隨著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開山辟路、工程建設及廢氣的採石場,破壞了山體邊坡地應力的自然平衡,加大了崩塌隱患,在每年的雨季,大小不等的岩體崩塌、滑落時有發生,對人民的生命財產、公路交通及旅遊業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3.地裂縫

地裂縫是地表岩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產生開裂,並在地面形成一定長度和寬度裂縫的地質現象,其形成原因復雜多樣。

1983年9月中旬一場大雨過後,青島市城陽去仲村西北沿青———即公路東側10多米處發現一條走向25°,長80m、寬約0.3~0.4m、深度大約1.5m的地裂縫,該地裂縫始於1981年初,後於1982年7月及1983年9月兩次出現,均發生在雨後,並逐次有所延長。

4.濱岸侵蝕

青島地區由於絕大部分海岸是基岩海岸,侵蝕災害主要發生在局部沙質海岸部位。眾所周知,沙質和粉沙質海岸是寶貴的旅遊資源。但由於前些年海岸帶地區的無計劃開發,特別是無限制的掠奪性挖沙給沙質海岸環境帶來一系列的災害。如青島流清河一帶的挖沙,使海岸侵蝕加劇,波及公路橋梁安全,迫使公路內遷。

(二)青島市的環境水文地質問題

1.原生環境水文地質問題

青島地區主要地方病為斑齲病(氟斑牙)及氟骨病,屬生物地球化學疾病之一,這主要是由於長期飲用氟含量高的水及食用含氟高的糧食、蔬菜,使過量的氟積存在體內導致,而其中飲水是人體氟的主要來源,約占總量的65%。青島地區的氟病發病區主要分布在大沽河中下游西岸至膠萊河之間的山前沖積平原低窪地區,氟含量最高區在平度市中庄鎮西北一帶,最高為國家標准飲用水標準的13.75倍,為高氟病重點防治地區,另外在萊西市夏格庄、姜山鎮、即墨太址庄等地附近也有零星分布。

高氟區地形主要為平緩或封閉的鹽鹼低窪區,上覆第四系粉質黏土中普遍夾有不規整的鈣質結核層,含氟量較高,底部基岩為白堊系清山群和王氏群碎屑岩類,氟含量達(545~600)×10-6,且易溶系數高。

高氟區地下水特點為:地下水徑流交替緩慢,偏鹼性,pH=7.5~8.3,陽離子中Ca佔主導地位。

2.人為環境水文地質問題

(1)海(咸)水入侵

青島地區的海(咸)水入侵,主要發生在地下水比較豐富、開採集中、開采量大且靠近海(咸)水的地區,也有因改變耕作方式或沿海灘塗開發不當造成的。

(2)區域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水質污染是指在人為活動影響下,地下水的物理、化學、生物特性發生不利於人類生活或生產的變化,其結果造成原本緊缺的地下水資源無法利用或因處理被污染的地下水而造成用水成本提高和資源浪費。地下水循環速度慢,一旦污染很難恢復,因此預防和治理地下水水質污染非常重要。

選取能夠代表青島地區地下水水質污染狀況的Cl、SO2-4、礦化度、硬度、NO3、NO2、酚、錳等指標,進行地下水水質污染分析。結果表明,小沽河上游補給區為金礦和石墨礦集中分布區,工業污染比較嚴重,再加上農業污染,水質曾嚴重超標,近幾年通過治理整頓,污染勢頭得到控制;支流大沽河主要受萊西市排污影響,經過污染治理,Cl有下降趨勢,但水質仍然超標,如孫受-朴木段;大沽河下游、白沙河-城陽河下游、張村-李村河、洋河、漕汶-島耳河及王戈庄河下游主要為城鎮工業污染及海水入侵,尤其近年的城市規劃多將該處劃為工業輻射區,隨經濟、城鎮的發展,污染速度較快,主要超標組分有Cl、SO2-4、NO3、礦化度及總硬度、酚、錳等,急需加強整治,遏制污染加劇趨勢。

(3)地下水降落漏斗

長期超量開采地下水資源,會使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形成地下水降落漏斗。青島地區現存主要的地下水開采漏斗位於平度市南窪區,漏斗中心位於蓼蘭-中庄附近,主要由蓼蘭新華造紙廠超采和農灌超采引起。平度南窪漏斗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逐漸發展起來的,80年代以來,乾旱持續時間較長,使地下水長期處於采大於補的狀態。該漏斗在長時間中面積有擴有縮,基本在多年調節允許范圍內,不是在無限擴展。該漏斗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工農業開采,漏斗呈箕形向膠萊河擴展並延至高密市境內,其主要特徵為:漏斗發育處於多年調節允許范圍,且范圍較小,深度較淺,另外距離海岸較遠,由此帶來的主要環境地質問題是地下水資源減少,取水深度及難度加大,大批淺井報廢,易引起地下水測向徑流污染。

2002年平度南窪漏斗現狀是:枯水期漏斗面積146km2,漏斗中心水位埋深12.03m,最低水位標高-1.56m;豐水期漏斗面積199.7km2,漏斗中心水位埋深12.94m,最低水位標高-2.37m。總的來看,平度南窪漏斗現狀處於收縮期,是蓼蘭新華造紙廠停產、開采量減少、區域地下水徑流向西補給的必然結果。

(三)青島市的生態環境問題

1.植被發育情況

青島地區的植被按其發育程度、種類可分為密林區、一般林區、稀疏林區、農田植被、沼澤植被、裸岩植被及其他植被等。

2.水土流失

(1)土壤類型

青島地區的地形復雜,土壤類型較多,但主要有五大類,即棕壤、砂姜黑土、潮土、褐土、鹽土。青島市土壤總面積82.55×104hm2,占土地總面積的74.35%。

(2)水土流失現狀

2000年青島地區全市水土流失總面積40.64×104hm2,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36.6%,輕、重、中等水力侵蝕面積佔10.83%。耕地水土流失總面積22.92×104hm2,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56.4%,耕地中中等水力侵蝕面積9.65×104hm2,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23.8%,佔耕地水土流失總面積的42.1%。草地水土流失面積880hm2,占水土流失總面積的0.22%。

3.農業污染情況

2000年青島地區耕地面積為54.6×104hm2,農葯施用總量達7451t,平均每公頃使用農葯18.7kg。化學農葯是農業生產中使用量最大、施用面積最廣、毒性最高的一類有毒化學品,如此高的施用強度,使青島市不少地區地下水受到污染,嚴重地破壞了農業生態的平衡,農林病蟲鼠害的天敵資源被大量滅殺,農產品品質令人擔憂。

本次生態環境地質調查共採集地下水農葯污染樣品40件,測試項目為有機氯的六六六、滴滴涕兩項指標和有機磷的甲基對硫磷、對硫磷、樂果、馬拉硫磷4項指標,測試結果表明青島地區地下水農葯污染主要分布在大沽河、白沙河、洋河流域,以有機氯污染為主,尤以滴滴涕最為嚴重,檢出率高達22.5%,超標率達15%,最大超標倍數達80倍。

4.污廢水及垃圾排放

青島市工業廢水主要污染源排放區域為李滄區和四方區,主要行業為電力、化工、食品、造紙等。工業廢水中COD排放量最大,其次為氨氮、石油類及揮發酚、氰化物、砷等。

青島市飲用水源區范圍內有眾多的工業污染源(包括中、小企業),排放工業廢水直接或間接進入水源區的有70多家,年排廢水500多萬噸。排放污染物及廢水量進入水源區最多的是萊西市的工業企業,廢水量占總量的70%,納污最多的水源地是大沽河幹流江家莊以下河段,其次是小沽河、白沙河水源區內產生的生活污水及工業廢水較多,全市生活污水中直接進入飲用水源區的為170多萬噸/年,占總量的1.2%,其餘污水就地排放蒸發或滲入地下。

青島市區地處膠州灣東岸,南臨黃海,市區工業廢水經處理後或經城市污水處理廠處理後,大部分直接或間接進入膠州灣,少部分排入黃海或萊州灣。

隨著青島市區城區面積不斷擴大和流動人口的增加,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逐年增加,2001年生活垃圾產生量為125×104t,較上年度有所增加。生活垃圾的處理方式主要採取填埋方式,清運率和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達100%。

二、青島市地質-生態環境質量現狀評價

1.評價指標體系的選取

根據青島市地質-生態環境質量評價的特點和要求,制定較為詳盡的評價指標體系,包括自然生態環境、地質環境和人為環境3個系統,地貌類型、土壤類型、植被發育程度、森林覆蓋率、平均降水量、地下水富水性、水土流失問題、海水入侵、面源污染問題、岩土體類型、地殼穩定性、地下水污染狀況、斜坡環境變異問題、礦山環境問題、人口密度、耕地面積比例、地下水開采程度、單位面積國民生產總值等具體指標。

本次評價范圍以青島市地質圖作為底圖,將評價區域劃分為2765個2.0km×2.0km評價單元,對每個單元根據相應指標進行賦值評價。

上述指標賦值的方法有3種:一是根據實測結果得來,如地下水富水性、地下水開采程度等;二是根據統計計算得來,如人口密度、單位面積國民生產總值等;三是根據實際情況,對Ⅰ、Ⅱ、Ⅲ、Ⅳ類工程地質環境質量分別用1、2、3、4標度。

2.評價模型與計算過程

評價模型仍採用神經網路BP模型,參照分區指標,確定40個樣本(單元)為學習樣本,輸入指標18個,輸出層神經元1個,隱層神經元1個,隱節點數20個,最大總誤差為0.01,最大個體誤差為0.001,訓練次數只需200次即可,正常系統誤差為0.00996,得到的結果要求保留小數點後6位,系統收斂情況很好。樣本學習結束之後,就可以判斷其餘樣本的歸屬問題,根據輸出結果,判定某一樣本屬於哪一類生態地質環境質量區。整個計算根據神經網路的BP模型,由計算機完成。根據該模型的計算結果,編制青島市地質環境質量分區圖(圖14-5)。

3.評價結果分析

計算結果表明,青島市分Ⅰ、Ⅱ、Ⅲ、Ⅳ類地質-生態環境質量區,它們所佔的比例分別是28%、25.6%、36%和10.4%。

1)地質-生態環境質量優良區(Ⅰ類區):分布在青島中東部嶗山中低山區,北部大澤山低山區,南部的低山丘陵,萊西北部丘陵等地區,佔全區面積的28%。該類區自然生態環境優良,植被發育,一般無明顯的環境地質問題,有少量崩塌點,采礦、採石坑少,局部有輕微的水土流失,地下水質量為Ⅲ級,人類工程活動強度不大。

2)地質-生態環境質量良好區(Ⅱ類區):分布在中北部沖洪積平原、剝蝕堆積準平原的大部分地區,膠南市東南地區,青島市區周圍等地區,佔全區面積的25.6%。該類區自然生態環境良好,植被比較發育,一般有較明顯的環境地質問題,如有少量采礦、採石坑分布,地下水質量為Ⅲ-Ⅳ級,有地表污染源,人類工程活動強度較大。

圖14-5 青島市地質-生態環境質量評價分區

3)地質-生態環境質量中等區(Ⅲ類區):分布在青島市北部的平度-萊西一帶的采礦點,平度市西部,膠州灣沿海地區,嶗山北部,膠南東部、北部地區,佔全區面積的36%,在各類區中佔比例最大。該類區自然生態環境中等,植被不很發育,一般有明顯的環境地質問題,例如,采礦過程中,形成了采礦坑、礦渣堆,並在采礦過程中形成大量廢水,由此引起植被破壞,邊坡失穩、地下水污染等問題。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程度較重,平度西南部一般分布由於地下水高氟引起的地方性氟中毒症,地下水污染,地表水資源貧乏,地下水超采引起了地下水降落漏斗。人類工程活動強度大。

4)地質-生態環境質量較差區(Ⅳ類區):分布在青島市北部的平度-萊西一帶的采礦點,膠州灣沿海地區,膠南市北部地區,佔全區面積的10.4%。該類區自然生態環境較差,植被不很發育,一般有很明顯的環境地質問題,一是采礦引起比較嚴重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和地質環境破壞問題,二是海鹹水入侵。人類工程活動強度大。

⑥ 青島市主體功能區工程地質環境分析與評價

一、主體功能區的提出

青島市在「十一五」期間及今後一個時期,調整完善城市功能區劃與發展布局的主要任務是: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根據資源環境承載力,按照優化整合、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的不同要求,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制定相應的政策和評價指標,使區域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經濟內在分工聯系和城鄉發展基礎條件相適應,城市發展與城鎮布局、產業集聚和人口集中相協調,引導和促進青島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在城市空間布局調整的同時,「十一五」期間,結合青島的地域特徵、區位優勢和產業發展戰略,堅持「布局引導、重點帶動」的原則,調整優化產業發展空間布局,產業特色鮮明、集中度強的產業帶、產業區,將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核心區。

二、青島市主體功能區工程地質環境質量綜合評價

依據工程地質環境的共同要素,參閱城市工程地質環境著名專家論述及相關資料,結合青島城市工程地質環境的獨特特點,確定了評價體系的一級評價因子及二級評價因子(圖14-3)。

在確定評價因子後,採用層次分析法首先確定權重,然後對青島市主體功能區各個評價單元的工程地質環境質量進行逐一計算評價,利用面向對象的C++程序語言編制了計算程序,用圓滑的曲線在網格圖上圈出同一質量等級的單元,得到青島市主體功能區工程地質環境質量適宜性綜合評價結果(圖14-4)。

圖14-3 青島市主體功能區地質環境質量評價指標

三、青島市功能區劃與工程地質環境質量適宜性分析

1.優化整合區適宜性分析

如前所述優化整合區在市區內的范圍是市南區、市北區、部分四方區、嶗山區與開發區,指建設密度和開發強度較高、資源環境承載力減弱的區市建成區和產業項目基本飽和的工業園區,集中發展總部經濟、金融投資、會展商務、研發設計、居住度假、購物餐飲、衛生醫療、體育賽事等。

優化整合區主要由構造剝蝕地貌-丘陵區組成,主要山脈有午山(海拔398.3m)、浮山(海拔368.0m)與太平山(海拔150.2m)等。工程地質環境質量主要為良等、中等和差等。

(1)良等區(Ⅱ類)

四方區北部為剝蝕地貌,李滄區南部為沖積平原,工程地質條件良好,工程地質環境為良等區,適合進行工程建築開發建設,適宜建設低層、多層及高層建築,採用伐板基礎及條形基礎即可滿足承載力要求,建築成本較低。

(2)中等區(Ⅲ類)

市南區、市北區及部分四方區,為中等區,區內人口密集,高樓林立,工程活動不僅面廣,而且強度大,強烈地改變著原生地質環境,地質體過度載入將帶來嚴重的後果。區內可以利用開發的土地很有限、很珍貴,不宜大規模、大面積的開發。

沿海泊河區地下水受污染程度大,應嚴禁向河中排放污水,建議沿河綠化,修建沿河公園,以防治污染加重。

(3)差等區(Ⅳ類)

市南區浮山所、嶗山區山東頭一帶為濱海松軟沖積海積層,第四紀覆蓋層厚10m左右,基岩為燕山晚期花崗岩,基岩之上土層為角礫層,適宜地下空間開發,當進行工程建設時,應以箱形基礎或樁基基礎為宜,區內人口密集,適宜發展會展商務、研發設計、總部經濟。

黃島區地貌為海積平原,土體主要為含淤泥粉質黏土、粉質黏土及少量中細砂層,地基承載力低,工程地質環境質量為差等區,在工程建設時要進行地基處理,置換或夯實軟弱土體方可作為建築物的持力層。適宜建設承載力較低的工業廠房、輕工業園區等。

圖14-4 青島市主體功能區工程地質環境質量適宜性綜合評價

開發區的其餘地貌為低山丘陵區為主,總的地勢為西高東低,坡降一般小於3%。第四系以下為中生代火山岩和燕山期岩漿岩,主要岩性為凝灰岩、花崗正長岩、內含較多的岩脈。該區域不具備發生沙土液化、崩塌、泥石流的工程地質條件,是工程建設的適宜地點。

綜上所述,在優化整合區內,工程地質環境質量總體為中等,因區內建築已很密集,地震、地質災害等將帶來嚴重的後果,不適宜大規模、大面積的過度開發;適宜發展居住度假、會展商務、研發設計經濟。遵循集約化資源利用、高度化產業結構、區域間協同發展的原則。

2.重點開發區適宜性分析

重點開發區指發展潛力較大、聚集經濟人口條件較好、開發強度較低、依法批準的五市三區新增規劃建設區。重點開發區在市區范圍大體包括部分李滄區、城陽區。李滄區逐步淘汰低端加工業,集中發展都市工業、職業培訓、臨港產業、商貿物流等。城陽區建設環膠州灣東岸、北岸、西岸3個工業產業帶。這類區域要增加建設用地、鼓勵人口集中、加快產業集聚和城市建設步伐,推進工業化、城市化進程。

(1)優等區(Ⅰ類)

夏庄、惜福鎮、流亭一帶地貌屬於山間河谷沖積平原區,城陽、河套、棘洪灘一帶地貌為山前沖積平原區。工程地質環境為優等區,地形平坦、開闊,起伏不大,地基承載力適中,而且建築密度較小,有較大的開發空間,適宜大規模開發。

(2)良等區(Ⅱ類)

滄口、上馬一線為良等區,地貌屬於山前沖積平原區,區內建築密度小,土地成本低,應以佔地面積大、開發強度適中的工業園區、住宅小區等建築為宜,適宜多層、高層建築開發。區內第四紀覆蓋層較厚,適宜地下供熱、供氣、供水、通訊管道網路等市政工程建設的敷設。

(3)中等區(Ⅲ類)

環膠州灣分布有濱海堆積平原區,工程地質環境質量為中等區。在墨水河、白沙河入海口處地下水位抬高,岩土工程條件差。在雙埠村與後陽村環膠州灣一帶分布有鹽漬土與淤泥質土,堆積大量的海相沉積物,且海水大面積入侵,地下水污染嚴重,岩土體的工程性質差,不適宜進行工程建設,但可以發展鹽業、養殖業等。

所以在重點開發區內工程地質環境質量總體為優等、良等。區內建築密度小,土地成本低,開發潛力大,適宜大規模開發,如都市工業、電子工業、臨港工業、陸路物流等產業。

此外,當土地開發超強度時,通常要以經濟的巨額投入處理地基或加強基礎。這種情形對於工程地質專業工作者而言,希望盡可能避免,但由於市中心的區位價值效應,以及土地作為不可再生資源的日趨昂貴,以經濟投入換取土地的高密度開發的情況是必然的發展趨勢,說明適宜性對每一個土地單元或某一性質的場地單元,並非一個定值,不能僅用工程地質學的原則作為衡量土地利用適宜性的唯一標准。它隨著工程技術的發展、價值判斷的變化而存在不同的適宜性水平。所以,適宜性分析應具備動態、發展的思維。

⑦ 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地質地貌

境內多為棕壤土和潮土兩類,分布規律為由高處到低處,依次為棕壤性土、棕壤、潮棕壤,土體隨地形的起伏由高處到低處逐漸增厚。

⑧ 青島市的自然資源狀況 土體資源,礦產資料,生物資源,地質地貌、水文、生物

看看網路全書 一切都ok

⑨ 青島市自然資源狀況 土體資源,礦產資料,生物資源,地質地貌、水文、生物

環境優美的城市,頂起

⑩ 青島地質構造

青島抄市位於膠東半島南端,東南瀕臨襲黃海,其地形東高西低,中間凹陷。地貌形態從山區侵蝕構造地貌到山前、山間、濱海堆積地貌均有發育。在大地構造單元上,研究區位於長期穩定膠遼隆起上,新生代以來的地殼活動特點是穩定—上升—穩定。研究區內出露的地層以太古界——元古界膠南群的各類變質岩和中生界白堊系各類碎屑岩和火山岩為主。對研究區的鑽孔和自然剖面研究,第四紀地層可劃分為中更新統,上更新統的山前組、大站組、樓山組,全新統的臨沂組、沂河組和膠州灣組。在沉積相上,中—上更新統為殘積坡積層、沖洪積層,全新統為濱淺海相沉積層、沖積層和沖洪積層。研究區的第四系分布和厚度明顯受古地理控制,雖然厚度不大,但分布很廣泛。 青島市地區斷裂構造比較發育,具一定規模的共有5條,多為北東向,少數為北西向,其中以北東向斷裂最為發育,其規模大,並有多期活動特徵,控制了區域構造格局乃至近代地貌特徵。4條北東向斷裂,分別是滄口斷裂、劈石口斷裂、王哥庄斷裂和青島山斷裂;1條北西向斷裂,為馬山—王哥庄斷裂。這5條斷裂在中生代,特別是中生代晚期發生過強烈活動,控制了這一時期的火山活動、地層發育和燕山晚期的岩漿侵入活動。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