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紀錄片面對
A. 介紹幾部有關地球和人類危機的電影!
無處藏身:探討電影中人類毀滅的十種可能
戰爭是人類社會發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有人提出,戰爭是人類發展的動力和催化劑。有人的地方就有戰爭,這是不爭的現實。因此戰爭是造成人類毀滅最直接,最可能的因素。以據目前時間最近,影響最大的二戰為例,共造成軍人、平民死亡達52,199,262人。二戰確實給人類上了一堂深刻的課。如果二戰發生在毀滅性武器鋪天蓋地的今天或以後,結果會如何誰都知道。當然,現在的人們對二戰的恐怖還記憶猶新,但到了若干年後,這種記憶淡忘了,造成二戰的金融危機等客觀條件又出現了,會不會出現三戰就很難講了……
核武器、戰爭絕對是造成人類毀滅的最大威脅。
代表影片《終結者》第1、2、3集 史前生物(可能性★)
身形龐大,形象恐怖的史前生物,除了恐龍有化石可以還原,其它的我們只能從教科讀物,神話故事中領略到它的風采。而且其形狀,特性往往是推斷、虛構、傳言之後得來的。但是,既然被流傳下來,而且栩栩如生,總會有個原來的本體吧。也或許如電影中描述的一樣,在地底的某處、在海洋的深處,真的有該種生物正在沉睡。電影還給這些生物造成人類毀滅制定了定律性的原因——毀滅性強、生存力強、無限的繁殖能力……
代表影片《哥斯拉》、《火龍帝國》 星球碰撞(可能性★★★)
恐龍的滅絕,最大的可能性就是由巨大隕石撞擊地球造成的。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對這種滅頂之災的恐懼程度越來越高。因為浩瀚的宇宙中,發生這種情況的概率實在是太大了。據可靠報道,一顆有10來個足球場大的隕石將在2023年光臨地球,這是我輩都將經歷的事情。因此,這類人類毀滅題材的影片最多。記得有部德國影片,設想了月球停止轉動撞向地球的情節……
代表影片《彗星撞地球》 板塊運動(可能性★★★)
地球板塊運動是最正常的現象,它的副作用火山爆發、地震、海嘯是人類目前面臨的主要災難。由於這些災難的發生太平常了,以至人類的心理的承受能力在逐漸增強,而且這些災難發生有一定的區域性,所以比起隕石碰撞等未知的災害恐懼心理要小得多。但是板塊運動加劇到一定程度的話……
代表影片《日本沉沒》 氣候效應(可能性★★★★)
厄爾尼諾現象,目前最引人關注的話題,直接間接的影響著人類的生存。應該說,氣候效應是目前最最值得引起重視的話題。而電影中對氣候引起人類毀滅的直接描述並不多。可能是引起氣候效應的關鍵在於人類自身的環境污染,而環境問題又是最敏感的話題,特別是電影的高產地美國,電影製作人或許不願過多的趟這趟渾水,也或許,氣候題材的災難片並不好拍。但是,這一現象絕對關乎人類存亡。而且它也是許多其它造成人類滅亡的災難的始作俑者。有一部名為《白色星球》的經典紀錄片,看後確實讓人感到震撼……
代表電影《後天》 外星侵略(可能性★)
比較多的電影都將外星侵略作為可以造成人類毀滅的直接原因,而且毀滅的方式也層出不窮,五花八門。也許這類題材的電影有市場,有沖擊力。雖然,科學家們一再強調,人類是目前發現的唯一的高智商生物,至今還未有地球外的生物被發現,更不用說超智慧有帶有侵略性的外星生物。但是人的恐懼心理是與生俱來的,宇宙之大,大得足以讓人至死不渝的對其感到恐懼。大得讓人不能承認會沒有企圖毀滅人類的外星生物的存在。而事實是誰都不知道、不能肯定……
代表電影《獨立日》、《致命拜訪》、《世界大戰》 計算機危機(可能性★)
計算機作為毀滅人類的一種可能,確實會讓人想不通。但這也並無不可能。計算機是一個代名詞,是那些代替人類智慧的一切工具的象徵。和外星生物不同,這是人類自身發明的產物。作為人,可以凌駕於高科技產物的資本就是自身的意識,當這一優勢不存在了,那誰將為誰服務就不可預計了。另外,被這些自己發明的產物毀滅,在人的感情上更難接受,這種恐懼也更深層次,往往充滿了諷刺的意味……
代表影片《黑客帝國》、《終結者》 細菌大傳播(可能性★★★★)
據科學家推斷,由於北極冰川的融化,許多上古時期的細菌復活了,這將給人類造成不小的麻煩。由於細菌,人類才能存在,但同樣,它可以滅絕人類。非典、禽流感是離我們最近的恐懼吧。總結細菌的恐怖性在於:小得讓人看不到;多得讓人躲不了;最關鍵的在於它變異的速度讓科學家更不上……目前的高致死細菌傳播還勉強能控制,但今後能?《人類之子》中提到的讓人類絕育的細菌如果真的存在並蔓延,那毀滅人類是多麼輕而易舉的事情。
代表影片《人類之子》、《我是傳奇》 植物的反擊(可能性★★)
植物的間接反擊以屢見不鮮,但直接反擊人類則是新的推斷,新的理論,新的可能。這是不久前剛上映的電影《滅頂之災》中所闡述的毀滅人類的一種可能。不去討論影片的優劣與否,就片中所預示的現象是絕對能引起人類恐慌的。同細菌一樣,植物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條件,但當我們肆虐的毀壞和滅亡它們時,誰能保證它們不會反擊呢?雖然反擊的形式不可預測(片中提到的是植物分泌出一種毒素,阻礙了人類大腦中防止自我傷害的腦電波的傳播,其狀況和海中的藍藻一樣,當然對象是人而不是魚,那結果可想而知),但是試問誰又能逃過它們的反擊呢……
代表影片《滅頂之災》 地心危機(可能性★★)
說道地震、火山爆發、海嘯這些災難,還只是表象。好比是我們居住的地球的皮膚上的一些病症,雖說也可能造成人類的毀滅,但這些還不是致命的症狀。因為至今再嚴重的地質災害,怎麼說也是地球表面正常的周期性反映。也可以說是地球必須的調整運動,而且可能對地球自身有益也說不準。但是如果地心出問題的話,那可是絕症了。那樣的話,將是絕對徹底的毀滅……
代表電影《地心毀滅》
人類經過5000年的文明,我們的地球表面上看似乎很安全,實際上充滿各種各樣的危機。人們以為不會危及自己,殊不知災難時刻都在威脅你的生命,並使全球生物瞬間滅亡。是什麼原因會有這么大的力量呢?世界科學家指出當今人類的三大致命危機:《核危機》,《隕石危機》,《病毒危機》。
《核危機》提出1945年7月16日第一枚原子彈的試爆成功,是人類科技的一大跨越,還是地球滅亡的隱患呢?日本「廣島核爆」會否再現?「電腦病毒」問題會否使全球各國的核武亂射?人類的核武器可以毀掉地球多少次?
《隕石危機》中有人認為恐龍時代的終結是由隕石撞擊地球引起的。很多國家都預測2004年將有一顆同樣大小的隕石撞擊地球,2028年會有更巨大的隕石撞擊地球,人類會否就此滅亡呢?
《病毒危機》會分析可能導致地球滅亡的是「依波拉病毒」?「禽流感病毒」?日本真理教的沙龍毒氣?還是「愛滋病」?
太陽浩劫:太陽危機 類型:災難片
導演:丹尼·博伊爾
主演:希里安·墨菲,楊紫瓊,真田廣之,克里斯·埃文斯,蘿絲·拜恩
發行:20世紀福克斯
上映:2007年05月22日
片長:107分鍾
產地:北美
公元2057年,在短短的半個世紀後的地球,在科學家的證實下人類賴以生存的「生命之源」太陽漸漸失去了它普照萬物的能量,已經提前進入了可怕的衰竭階段,地球將因為缺乏光照能源而陷入冰封,全人類瀕臨滅絕危機。
地球的最後一線生機有賴於一支由八位科學家及航天員組成的團隊。他們乘坐宇宙飛船「伊卡魯斯二號」(Icarus II)飛速地奔向太陽,執行的任務就是負責運送核子彈頭,重新點燃垂死的太陽。這支「太陽營救小組」的成員來自世界各地:機長凱恩達(真田廣之飾)是一個老成持重的團隊領導;而飛船中的掌舵則是年輕的漂亮的卡西(蘿絲·拜恩飾);她的助手是副駕駛經斯(克里斯·埃文斯飾);還有負責飛船氧氣供給的植物學家(楊紫瓊飾);航海家特雷(本尼迪特·王飾);物理學家卡帕(希里安·墨菲飾);通訊指揮官哈維(特洛伊·格雷提飾)以及博士西瑞爾(克利夫·柯蒂斯飾)。八位身懷絕技的地球人擔負起了拯救太陽以及拯救人類的重大使命。
在他們的飛船上搭載著一枚威力巨大的炸彈,如果行動順利的話,這枚投向太陽的炸彈將重新激發起太陽的活力。然而,這艘在太空中飛行的宇宙飛船,隨著距離太陽越來越近,意想不到的事件也接踵而至。先是他們和地球失去了聯系,身陷浩瀚茫茫的宇宙之中,無所依傍的孤獨感折磨著每一個人。而前路茫茫的恐懼也讓氣氛越來越緊張。接著還意外收到來自 「伊卡魯斯一號」的求救信號。原來早在七年前就已經有一支肩負著同樣使命的營救小組,也曾踏上和他們相同的旅程,並且至今都杳無音信,更不要說安全地返回地球。
本就前路渺茫的「拯救行動」更是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陰影。隊員們該如何面對?太陽能起死回生么?人類能被拯救么?一場可怕的意外使他們的任務陷入浩劫,全體組員意識到他們不僅得為自己的生命、理智搏鬥,也得為全人類的未來奮戰。
幕後製作:
盡可能做到真實
歷史上50年以前,也就是公元1957年,前蘇聯在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並被送入軌道,人類從此進入了利用航天器探索外層空間的新時代。2007年正值世界上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即史普尼克一號屆滿50周年,全球推舉今年為航天年,以此紀念人類將視野雄心探索宇宙。今年最受期待的科幻災難巨片《太陽浩劫》將觀眾帶回人類最野心勃勃的太空想像中。設想50年後的地球也就是2057年,太陽漸漸失去了它普照萬物的能量,已經提前進入了可怕的衰竭階段。最後的一絲希望是一艘帶著八人科學家的太空船前去拯救太陽。對太空片深感興趣的導演丹尼·博伊爾表示,本片的科學原理就像諾貝爾一樣可靠。
《太陽浩劫》是繼《驚變28天》之後,英國導演丹尼·博伊爾從影以來最大預算的太空災難題材。該片不僅是近年來少有出現的科幻航天題材,導演丹尼·博伊爾從探索太陽的天文學開始,精心製作這部《太陽浩劫》,而且特別重視科學性和大小細節。從細部如宇宙飛船的設計,大到任務計劃都詳加研究,聘請英國物理學家布萊恩·寇克斯博士作顧問。影片關於太陽提早衰亡,光照逐漸減弱恐陷地球於冰封之虞的假設,導演強調一切都有科學根據,雖然為了戲劇效果不得不拋棄一些原則,但還是「盡可能做到真實」。丹尼·博伊爾為拍此片特地前往美國太空總署拜訪,包括研究宇宙飛船隔熱罩的設計,最後製造出來的伊卡魯斯2號宇宙飛船,在倫敦東區的米爾斯電影製片廠需要橫跨八個廠房才放得下。「絕對不是星際大戰」,丹尼·博伊爾要拍的是一部極具份量與真實感的太空災難電影。
熟悉的製作班底
繼賣座災難片《後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2004),新片《太陽浩劫》再將科學上宛如末日號角的災難假設搬上大銀幕。廣告MV出身,擅長開創視覺新領域的他,與製作班底從劇本場景宇宙飛船太空裝逐步打造,一路到冰封地球與影史前所未見的太陽表面真貌,要帶給觀眾視覺革命,前往這趟驚心動魄的未來太空任務。與《後天》不同的是,本片更希望在全新且全面的災難危機中發掘人性的價值與勇氣。
適逢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屆滿50周年,今年全球影壇都關注《太陽浩劫》會不會重新炒熱太空片題材。關於太陽在50年後提早衰竭的科學假設,先前已求證來自黑暗物質以及替補物質造成,在科學推論上確實可靠。導演丹尼·博伊爾就設想出通過向太陽丟核彈的太空任務,創造出這部視覺驚人而且科學可信的太空空難影片。丹尼·博伊爾曾經說過:「除非是那些拍續集的電影,否則一個導演一輩子大概只會拍一部太空題材的電影,因為拍完後會有掏空甚至死掉的感覺」。言下之意,《太陽浩劫》將是丹尼·博伊爾唯一一部太空題材的電影。
影片中身著宇宙飛行服的航天員,在5千5百萬英里的外層空間,長達16個月的星際漂流,身負拯救全人類的冒險任務,要向太陽投擲巨型核彈及時活化太陽。觀眾將在大銀幕上目睹恆星寂滅前閃耀燦爛奪目的光輝——行星狀星雲。而全片用尖端特效以多達500組CGI視效場景打造太陽。視電影為視聽藝術窮盡耳目之娛的導演丹尼·博伊爾,從《猜火車》的葯癮幻象、《海灘》的世外桃源、《驚變28天》的後人類樂土,《太陽浩劫》是他籌劃多年的科幻災難巨作。影片幕後都是丹尼·博伊爾慣常合作的班底,包括編劇亞力克斯·嘉蘭,和利物浦音樂家、擅長電子音樂的約翰·墨菲。
匯集五大洲國際巨星
《太陽危機》具有頂尖視覺特效打造肉眼不可見的太陽真貌外,除此之外擅長刻劃人性的導演和編劇也在全面失控的先鋒太空計劃過程中,加註人性思考,如同《驚變28天》要觀眾在極度驚恐後努力尋找人性和希望。而全片的靈魂人物就是八名航天員,他們的友情與信仰如同在《驚變28天》中一樣,在最悲觀現實的災難中提煉出人性高貴的價值,令人感動落淚。
因為這是攸關人類生死的重要任務,必須集合全球航天精英。導演丹尼·博伊爾據此特選全球知名演員,最終在《太陽浩劫》中匯集五大洲國際巨星,其中包括英國演員希里安·墨菲(《驚變28天》)、美國小生克里斯·埃文斯(《神奇四俠》中的「霹靂火」)、澳洲影後蘿絲·拜恩(《特洛伊》)、紐西蘭男演員克利夫·柯蒂斯(《鯨騎士》),以及兩位亞裔演員日裔男星真田廣之(《最後的武士》)與華裔女星楊紫瓊(《卧虎藏龍》)等。所有演員在開拍前共同生活體驗三周時間,培養出同生共死的默契與友情。電影在視覺上有革命性的突破,劇情則有革命性的轉折與情感,保證高潮迭起並讓人落淚。
楊紫瓊飾演的柯拉珊是出生於馬尼拉的華人,丹尼·博伊爾認為50年後美國和中國將是全球航天重鎮,力邀楊紫瓊飾演植物學家柯拉珊,負責太空船上氧氣植物園。片中的楊紫瓊將身著《異形》雷普利(Ripley)式太空裝,這可是首度有華裔女星身著太空服裝,登上好萊塢科幻電影的太空艙進行探索宇宙,其造型角色令人期待。
花絮:
·導演丹尼·博伊爾為了增加幾位隊員的感情,特別在開拍前先安排楊紫瓊與真田廣之等人在一宿舍內「同居」兩星期,讓眾人演出時更有默契。
·《太陽危機》是楊紫瓊繼1986年《皇家戰士》後再度跟日本演員真田廣之合作。楊紫瓊坦言就像見到老朋友一樣:「大家的轉變就是我們的年紀大了。不過感覺真的很開心,默契也很好。」
·在一次接受訪問時,丹尼·博伊爾誇贊楊紫瓊演技出色兼有星味,早已鎖定她為女主角。而且考慮到50年後中國在世界上地位的進一步上升,楊紫瓊的戲分在片中占較大比例。丹尼又透露找真田廣之飾演宇宙飛船船長,全因王家衛穿針引線,因王的製作公司協助選角時,大贊真田在《黃昏清兵衛》的演出。丹尼又大贊王家衛是出色電影人,雖然素未謀面,但很喜歡其電影。
·據悉,影片編劇亞歷克斯·嘉蘭是在一期美國科學雜志上看到一篇提到太陽何時滅亡以及太陽滅亡時會發生什麼的文章後產生創作靈感的。
B. 面對突發地質災害,我們應該怎樣做
防範降雨引發的來地質災害自,減少人員傷亡和減輕經濟損失的關鍵是「防、避、治、規」四字:
一是防。由於潛在的不穩定或亞穩定地方很多,在空間上是變化的,要對所有地方都進行監測或者治理非常困難,實際上也難以實現。因此開展對降雨引發地質災害的預報預警工作,就成為一個重要的防範措施。
二是避。主要是通過對地質、地貌等條件和以往滑坡、泥石流數據的分析,勾畫出地質災害易發區,編制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區劃圖,這是從源頭防範地質災害的一個關鍵性基礎圖件,它的用途主要有兩個方面:一、使政府部門在制定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環境保護規劃時可以預先採取有針對性的減災策略;二、為重要工程和村落民居建設選址提供依據,幫助建設規劃者選擇合適的場址。
三是治。主要是工程治理和搬遷。
四是規。就是要規范地質災害預報系統的建設和預報工作程序,建立健全規章制度,明確各級相關人員的崗位職責。同時,將對地質災害預報預警信息的發布、接收、應急指揮、動員撤離與救援,以及對國民的地質災害防護教育、逃生訓練等工作納入法製程序也是地質災害減災工作中一項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
C. 地質災害宣傳片觀後感
閃現在我眼前的是親人們凄慘的神情,無助的哭喊,究竟是什麼讓他們如此傷悲呢?是風馳電掣的速度,是醉意朦朧的眼睛以及極度疲勞的瞌睡和慘不忍睹的車禍現場„„沒錯,這就是交通安全教育片中的悲慘的畫面。眼淚一滴滴的掉下來,為那些不幸在車禍中喪生的人、為他們悲痛欲絕的親人、也為不停地提醒仍不停發生的車禍。 汽車是現代城市裡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它代表著文明與繁榮;可是卻也象徵著痛苦和死亡。據了解,統計說明僅2006年1至6月期間,全國共發生道路交通事故事190270起,造成41933人死亡、221838人受傷,直接財產損失7.1億元。面對一串串黑色沉重的數字,你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了嗎?人們總是說要珍惜生命,可是對自己最熟悉的東西卻總是如此馬虎。車禍使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一次小小的疏忽都可能令生命不復存在。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當我們再去追悔時已經太遲,任何違章的行為都是對生命的褻瀆。 珍惜生命,這四個字對活著的人才有意義或許說對死裡逃生的人有著更切身的意義,可是為什麼還有那麼多的人心存僥幸,置交通安全規則不顧而最終釀成慘劇呢?我們無法忘記車禍現場觸目驚心的血泊以及遇難者家屬哀戚的神情,更無法忘卻那個坐在藍球里的小女孩。古人李白曾有詩曰:„„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對於車禍中遇難的家屬來說又此能是一個恨與痛??所有的一切都讓我的心深受震撼,生命如此脆弱!!
善良的人們啊,當你看完這套安全宣傳片後,我想你的心情此刻也一定很沉重,你的心裡一定開始敲響了安全的警鍾,可是警醒不是單純的落淚,不是無用的追悔;而是遵守安全規則的決心,是今後處處謹慎的行為。當你沉浸在冒險心理愉悅時,想一下相親相愛的親人,你還會不顧危險圖一時觀快的豪氣嗎?當你帶著僥幸心理在享受快感時,請想想片中的慘象,那你還會像走鋼絲一樣把自己的生命恣意揮霍嗎? 也許你認為,我不開車,也很少坐車,這些事故似乎離我很遙遠,有這種想法的人不在少數。但是事實證明,在大量的交通事故中,車禍中的傷亡者,並非都是汽車司機和乘客,路上的行人受到傷害的也不在少數。橫穿公路,翻越公路中的隔離欄、隔離墩,闖紅燈,不按規定行走,進入高速公路行走等這些違章行為,是交通事故中造成行人傷亡的最主要原因。 由於人們嚴重缺乏憂患意識,交通安全法規意識淡薄,交通事故總在血淋淋的教訓中誕生;血的教訓再次提醒我們不要重蹈覆轍,「前車之鑒,後事之師」只有牢記這些慘痛的教訓才能讓心中的警鍾長鳴。關愛生命,安全出行希望大家可以通過本次交通安全影碟培訓對交通安全有全新的認識以及樹立正確的交通安全意識。
遠離交通事故,必須從我們自己做起;讓我們時刻謹記:生命屬於我們只有一次,永遠值得我們去珍惜!
D. 一個講述自然災害的紀錄片,科教台播過,十集,還有汶川地震,講述在自然災害前人們的無力
樓主:搜集一篇關於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的財政思考: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包括氣象災害、地質災害、洪澇風暴潮災害等水文災害、病蟲害和鼠害等生物災害)最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歷史長、危害范圍廣、爆發率高,且具有季節性、階段性、持續性、周期性、交替性和群發性等特徵,也是損失最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造成了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痛定思痛,最近一個時期特大災害頻發的背後,留給人們太多的思索。本文僅從財政視角做點粗淺思考。一、亟須改善農村公共產品有效供給,合理構建自然災害財政投入機制當人們驚愕於汶川特大地震之後,一個本能的反應可能是問責——為什麼這樣大的自然災害沒有預報?專家解釋:地震的短期預報是世界性難題。後來發現,這次地震傷亡,大部分因學校、醫院、政府部門等公共建築設施倒塌所致。可以這樣設問,假如公益性基礎設施抗震設計能力再強一些的話,假如城市布局和工廠布局遠離地震斷裂帶的話,假如人們的地震預防知識再多一些的話,那麼傷亡和損失可能會大大減少。從表面看相關部門有失職之處,但從深層次思考,則是公共產品供給不足和城鄉「二元」財政供給模式差異長期作用的結果。公共產品理論認為,國防、義務教育、公共衛生、天氣預報、地震預報等屬於純公共產品的范疇,具有明顯的非競爭性、非排他性,不能由私人必須由政府來提供。建國以來,我國的工業化、現代化戰略,選擇了一條重視城市忽視農村、重視市民輕視農民、重視工業犧牲農業的路徑,改革開放以來又出現了重視經濟忽視社會、重視增長輕視保護的傾向,於是形成了城鄉「二元」、經濟社會「二元」的矛盾。在此過程中,國家財政直至1998年以前都屬於典型的生產建設型財政,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市場出現了「失靈」,公共產品和服務出現了不足和短缺——「上學難、看病難、看病貴、住房難」。同城市相比,鄉村的公共產品和服務的供給顯得更為捉襟見肘。研究表明,佔全國人口近60%的農民僅享用了20%左右的醫療衛生資源,農村中小學享受到的國家中學教育經費僅佔38%,城鄉社保覆蓋率之比高達22∶1.2006年,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分別為11759.5元和3587元,而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分別為35.8和43.在這種情況下,農村公共產品和服務只能是低標准、低水平和不充足的,此次汶川特大災害的「懲罰」暴露出其中的「軟肋」。為此建議:一是加快構建「一元化」財政制度。改變長期以來城鄉分治的「二元」格局,統一城鄉財政,讓公共財政陽光照耀農村。在基礎設施、義務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逐步實行城鄉「一體化」供給,統籌城鄉居民公共品成本分攤制度和收益共享制度。二是形成自然災害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合理構建預警、防治、救助三位一體財政投入模式,克服輕預防重捐助的被動模式,堅持主動出擊、防患於未然。三是根據轄區收益原則,合理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職責。全國性或區域性災害以中央財政為主、地方財政為輔,地方性災害以地方財政為主、中央財政為輔,自然災害的預防支出由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擔。二、慈善事業要走出命令動員模式,健全鼓勵捐助的稅收制度此次汶川特大自然災害,牽動著國人的心,各種形式的捐助活動在政府、企業、學校、社區等不同層面。轟轟烈烈的捐助行動背後,依然慣用計劃經濟時期「號召式」、「口號式」手段,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按照職務高低、經濟規模大小規定著捐助標准。這種構建在非規范、被動式基礎上的慈善事業,常常是在災難事件發生時才有公益行為,必然是缺乏計劃性、統籌性、前瞻性。誠然,造成我國慈善事業不溫不火的原因可以列舉很多,但相關稅收制度設置上的缺陷亟須引起重視。在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為防止富人過分聚集財富,往往運用遺產稅的手段加以限制。作為「富人稅」,該稅種在均衡貧富、緩解分配不公、鼓勵勤勞致富、引導公益捐贈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功效,備受各國推崇採用,當今世界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征遺產稅。在美國,遺產稅的最高稅率為50%。在日本,遺產繼承最多隻能傳至三代,高額稅收限制了不勞而獲者。在發達國家,甚至還出現了有遺產繼承權卻無力承擔遺產稅的「怪現象」。當今,歐美許多國家對所有的慈善捐助給予免稅待遇。新中國成立後,當時的政務院曾在1950年1月頒布的《全國稅收實施要則》中列有遺產稅內容,但由於種種原因未能開征。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創造了世界奇跡,2007年經濟總量已位居世界第四位,城鄉居民告別了短缺,積累了一定的財富,「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已初見成效,培育了一大批中產階級,產生了一部分高收入者。「倉廩實而知禮節」,社會財富的增加為開征遺產稅提供了前提和可能——「稅源」的客觀存在。同時,當人均收入進入1000美元—3000美元的社會轉型期,也將帶來劇烈的社會動盪,出現兩極分化,步入了「矛盾凸現期」,這為實施稅收政策手段的再調節——開征遺產稅提供了現實必要性。為此,要通過制度創新,實現「被動」捐助為「主動」捐助、「要我」捐助為「我要」捐助,為慈善事業健康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和源泉。三、兄弟式互助符合中國國情,從制度上完善橫向轉移支付制度轉移支付的制度設計通常採用自上而下的縱向模式,這種「羅賓遜」式轉移支付,簡單易行,作用直接,往往受到青睞。更上一級政府憑借其政治權威,便可輕而易舉地向下集中財力,完成財力和資金在各級政府間無償轉移。由於縱向轉移支付能夠較好地體現上級政府的施政意圖,各國紛紛採用。我國也不例外,自1994年分稅制改革之後,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總量一路攀升。1995年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總量僅為2532.9億元,到2006年猛增至13589.4億元,年均增長16.5%,其中絕大部分用於中西部地區,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地區財力分布不均的矛盾。此次汶川地震,得到了各地的慷慨捐贈。一方面,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美德,「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另一方面,也透視出構建區域間橫向轉移支付的可能。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度,受資源稟賦等多因素的制約,地區差異巨大。要很好地解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問題,單靠中央政府轉移支付,極易引起發達地區的「不滿」,而且過分地「殺富濟貧」、追求公平也會造成效率的損失。近些年來,國家陸續啟動了東部發達地區對口支援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援助行動,收到了一定成效。雖然談不上嚴格意義的橫向轉移支付,但達到了先富幫後富的目的。為此,建議國家出台相關法律,規范相關制度,積極開展試點,在新一輪財政管理體制調整中適度運用,以彌補現行縱向轉移支付的相對不足,實現區域經濟的統籌協調發展。四、強化捐贈資金監管,整合各類捐贈資源此次汶川地震,來自社會各界的直接捐助超過百億元,加上日後重建的資助,算得上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大一次愛心行動。如此龐大的資金量,如果疏於管理,非但會降低資金使用效益,也會辜負捐贈者的期望。巨額的救災資金如同災民的救命錢。無論是官方、專業組織還是民間行為的捐助,都應納入財政、審計部門的監管范疇。一是從嚴控制借機斂財行為的發生,特別要加大對中介組織、網路媒體捐助的監管力度,規范捐助主體、捐助行為,逐步消除捐助過程監控的盲點,嚴肅查處發「國難財」事件。二是全過程監控捐助資金的使用管理,研究制定相關管理制度、法和使用程序。創新監管模式,前移管理過程,實現由傳統的事後監督向事前、事中監督轉變,堅持專項監督與日常監督、內部監督與外部監督並重,嚴肅查處貪污、挪用、尋租等違法違紀行為。三是統籌使用各類捐助資金,防止「條條化」、「部門利益化」,禁止「撒芝麻鹽」、「分小錢」,杜絕「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切實整合各類資源,盡快實現災區重建。四是嚴格追蹤問效,通過構建簡單易行的考評體系,引入中介評價平台,及時、透明地向社會各界反饋捐助資金使用績效。五、災後恢復重建要注重製度創新,構建多元籌資機制據有關方面初步測算,汶川地震的直接損失高達1000多億元,災後的重建也將是一組天文數字。鑒於這場自然災害具有突發性、連續性、廣泛性等特徵,屬於「市場失靈」的范疇,要通過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加大政府投入。雖然去年我國的財政收入規模達5萬多億元,四川省的財政支出規模為1700多億元,但同滿足13多億人日益增長的「社會公共需要」相比,財政資金依然十分短缺,災後重建單純靠中央政府、四川財政既不現實也不可能。所以,要注重製度創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避免政府過分包攬,充分調動「政府」、「市場」、「災民」三方面積極性,多方籌措重建資金。一是加快推進災區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通過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臨時救助制度等,確保特困受災群體得以妥善安置。二是運用財政擔保、貼息、以獎代補和必要的稅費減免等政策工具,引導災民、企業、民間機構支持災區重建。三是重新評估震區重建的地質結構、環境承載能力和管理成本,積極探索開發式、移民式等安置新模式,避免步入「建設—破壞—再建設—再破壞」的惡性循環,最大限度地節約社會資源。四是加強災區金融服務體系建設,通過特別優惠貸款、農業保險等鼓勵災區恢復重建。同時,積極探索地震險的試點。五是發行汶川地區地震重建債券,運用市場化手段,多方籌措建設資金。六、鄉村組織不宜弱化,保障其行使職責的財力基礎此次汶川特大自然災害,在整個救助過程中鄉村組織、鄉村幹部的作用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無奈的背後,也在一定層面上暴露出鄉村治理的部分危機。從本質上看,鄉村組織弱化是個財政問題。建國初期建立起來的人民公社制度,伴隨著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全面推開,以1984年撤社建鄉為標志,完成了歷史使命。人民公社時期,國家通過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體制,將農民組織起來,國家與人民公社打交道。人民公社解體後,國家不得不通過鄉村組織與農戶打交道。在經歷了短暫繁榮之後,隨著1990年前後「三農」問題的出現,鄉村組織一直備受非議,鄉村幹部在一定程度上背上惡名,成為鄉村「麻煩」的製造者。研究機構和決策層面一直在鄉鎮機構存廢問題上做文章、搞試驗。在壓力型財政體制和政績考核制度雙重作用下,更上一級政府通過集中財權、下放事權,不斷弱化鄉村財力基礎,特別是農村稅費改革、取消農業稅(農業特產稅)改革之後,鄉鎮財政更是有名無實。一級政府喪失了財政基礎,就步入了無財行政的窘境。在這種情況下,鄉村幹部同樣做出了理性選擇——「不作為」。原有以「三提五統」和農業稅(特產稅)為維系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也逐漸轉化為依賴上級政府轉移支付的單一模式。原來鄉村組織同農民的這些天然聯系,由此也就中斷了,由相對均衡演變為非均衡。中國屬於單一制國家,不同於西方的聯邦制,長期的「大一統」文化熏陶,不同於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寄希望通過農民自治實現鄉村事務的自我管理,尚不具備條件,「自上而下」治理仍然是中國特色。「上有千條線,下有一根針」。鄉村作為中國現行五級政權的末梢,對上連接著四級政府,對下是七八億農民,是下情上達、上情下達的重要載體。所以,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條件下,鄉村一級只能加強不能削弱。為此,一是審慎推行弱化鄉村治理的各項改革。二是賦予鄉鎮一級政府完整的政權、財權、事權、產權。三是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稅制。四是加大直接面向鄉鎮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祝您愉快.開心!!!參考資料:/CaiZheng/Shuiwu/3495_2.html
E. 有哪些好看的與地質有關的電影或紀錄片
Earth: The Power of the Planet (2007),美版名稱Earth: The Biography。門檻較低,適合大眾。
F. 紀錄片 青藏鐵路 觀後感
用生命守望——《青藏鐵路》觀後感
「清晨我站在青春的牧場,看到神鷹披著霞光……。黃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崗,看那鐵路修到我家鄉,一條條巨龍翻山越嶺,給雪域高原送來安康,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青藏鐵路,歷經了半個世紀,穿越了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今天,這條一千多公里的鐵路,已經鋪展在世界的屋脊,在堅硬的鋼軌上,深深地鐫刻著無數建設者生命的印記。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之前,這依然是一條刻滿死亡記錄的道路,它的路標就是荒野中連綿延伸的白骨。2007年10月27日下午,指揮部組織我們收看了六集《青藏鐵路》紀錄片後,我才了解到,建設這條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里程最長的高原鐵路是人類鐵路建設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青藏鐵路格爾木-拉薩段全線1142公里,所經地區幾乎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最高點海拔5072米,其中超過海拔4000米的線路長達960公里,超過海拔5000米的有50多公里,還有一段131公里的無人區,沿線地質條件復雜,滑坡、泥石流、地震、雷擊等災害嚴重。氧氣不足,空氣中含氧量只相當於海平面的60%,那裡年平均氣溫在攝氏零下5度左右,極端最低氣溫攝氏零下45度,晝夜溫差最大可達30攝氏度,不少路段都缺乏飲用水,又處於鼠疫源地……。在這重重艱難困苦阻擾下,我們的青藏鐵路建設者硬是克服了高寒缺氧,多年凍土和生態脆弱這三大世界性建設難題,用自己的力量縱貫起一條在外國人眼裡根本不可能修建的鐵路,一條基本實現「無人化」自動管理和全線設備「免維修」的現代化鐵路,一條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生態環保型鐵路。我對青藏鐵路評價最高的是它的「四最」:昆侖山隧道全長1686米,世界最長的高原凍土隧道;風火山隧道海拔4905米,世界海拔最高的凍土隧道;清水河特大橋全長11.4公里,世界上建在高原凍土地段上最長的鐵路橋;安多鋪架基地海拔4700米,世界海拔最高的鋪架基地。這些正是讓今天的中國為之興奮的挑戰,無疑,這是一場艱難的挑戰,但挑戰激起的卻是一個古老民族的血性與進取的雄心。在青藏鐵路修建施工過程中,精神力量支撐著每一位建設者,互古沉寂的高原荒野是生命的禁區,也是生命的極限。然而,一種青藏鐵路建設者鑄造煉就的精神感動和啟示著一個急劇變動的時代,這就是十多萬青藏鐵路建設者在艱苦卓絕中培育出來的「挑戰極限,勇創一流」的精神,這種精神只用於青藏鐵路,只屬於青藏鐵路建設者的專利。當我看到無數建設者在鏡頭前接受記者采訪時流露出的自然表情和聽到他們從嘴裡迸出來的滾燙話語,我情不自禁的流淚了。他們中有年過五旬的老人,有剛從學校畢業的學生,有勞燕分飛的壯年,有新婚燕爾的夫婦,有帥氣強壯的須眉,有美麗堅強的巾幗。青藏鐵路的宏偉場景正是這一位位平凡的個人所書寫,正是這一雙雙辛勞的巧手所描畫。就是這樣一群黃皮膚、黑眼睛的中國人,打破了一個歷史的、一個世界的一個禁錮和一個神話,在創造了跨越高原的人間奇跡的同時,他們依舊普通,依舊平凡。此時此刻,我的內心有一種熱血沸騰的沖動,那就是續寫魏巍先生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同時,電影中的「對自己還是挺滿意,就是對孩子欠得太多了」這句朴實的話也深深的感動了我,一種從未有過的感動,真的。從頭到尾看完《青藏鐵路》,我的眼睛一直是濕濕的。同樣是鐵路建設者,沒能參加青藏鐵路的建設是我一生的遺憾,因為中國,乃至世界就這么一條青藏鐵路。
G. 有什麼地質災害的電影
超強台風 2012 知道的好像就這些,但我建議你看《人民至上》雖然是紀錄片
H. 地質災害監測記錄怎麼寫
有規定的表格和檢驗項目,一般就是掌子面圍岩描述 節理 裂隙走向 滲水情況幾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