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山東省東平縣地質災害情況

山東省東平縣地質災害情況

發布時間: 2021-03-15 01:38:07

①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主要地質災害

在上面論述地區穩定性時,已涉及地震的災害。地震也是地質災害的一個重要災種。在有關水資源的討論中,也已經分析了山東半島的旱澇災害問題。這節著重討論山東半島存在的其他主要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是自然界不可避免的現象,人類的不當開發,或未能對其很好地進行防治,都會激發、加速或加劇地質災害的發生與發展,增大其危害性。自然界中的地質災害,有緩變性地質災害,如海水入侵、地面沉降、沉陷等,也有急變性地質災害,如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下面分別簡略分析。

1.海水入侵災害

在海岸帶地區,經常會產生海水入侵使陸地地下水被海水浸染,增大含鹽度,會失去作為飲用及工農業供水的價值。海水入侵也會破壞岩體的力學性質,增大產生滑坡等災害現象的危險性。海水入侵還會增強對碳酸鹽岩的岩溶作用,等等。

環渤海地區,海水入侵是廣泛的現象(圖18)。實際上,除少數為海水完全入侵地帶外(圖18中1區),多數是海水入侵與地下水相混合地區,形成鹹水-微鹹水的混合帶,其影響寬度在1km至15km以上。

圖18 環渤海地區海水入侵現狀圖(據孫曉明,2005)

萊州是重要的海水入侵地區,其地下水礦化度可由150g/L,經32km的滲流途徑,與入侵地下海水不斷匯合相混後,變成礦化度為2g/L的微鹹水(圖19)。大王—羊口地下水礦化度變化見圖20。

圖19 萊州灣南岸固堤—央子地下水礦化度變化剖面(據徐建國,2005)

圖 20 大王—羊口地下水礦化度變化剖面( 據徐建國,2005)

萊州灣南岸海水入侵始於 20 世紀 70 年代末,當時是局部地區發生海水入侵,後來由於 80 年代初濰坊、昌道、庫克等地加強了地下水資源開采,另外河流中、上游修建水庫,使地表水補給量減少,而誘發了海水大量入侵,使咸 ( 海水) 與淡 ( 地下水) 界面向陸地遷移,形成大寬度的海水 - 淡水混合帶,原先淡地下水的礦化度一般在 500mg/L 以下,少數達 1000mg/L。

萊州灣地下水超采與海水入侵關系見表 29。

表 29 萊州市地下水超采量與海水入侵

( 中國地質調查局海洋地質研究所)

萊州市1976年海水入侵面積為15.8km2;至1989年,海水入侵面積已佔全市面積的11.12%,入侵速度由46m/a增至404.0m/a;至2001年,萊州市海水入侵已達260km2(李萍,2004);目前海水入侵面積為304km2。據1976~1989年的初步統計,萊州灣地區累計開采地下水38×108m3,地下水位平均下降15m左右,地下水漏斗面積達2000km2,低於海平面的負值區有1600km2

龍口市海水入侵面積為78.4km2。煙台市從70年代起開采地下水,由於海水入侵,地下水氯離子含量由0.13g/L至1981年已變為1.7g/L,1989年,海水入侵線已達850m。

青島地區海水入侵面積達95.6km2,也開始於20世紀70年代。1981~1988年,大沽河流域海水入侵峰面內移750m。1981年開始開采地下水資源,在李哥庄一帶形成面積約100km2的地下水降低漏斗,中心最低水位-8.13m。1990年由於引貴濟青工程輸水,地下水開采減少,1994年豐水期漏斗平復。

青島其他地區,如白沙河—城陽河下游、黃島辛安等地,也有海水入侵,加上膠南市、膠州市和平度市,這幾個地方海水入侵面積已達159km2

渤海的海水總礦化度為34.4g/L,黃海為33.33g/L,在大連地區海水與岩溶含水層中總礦化度為0.62g/L的淡水混合後,形成的地下鹹水總礦化度為8.14g/L,是由76.78%的岩溶淡水和23.22%的海水相混形成的(盧耀如,1999),則: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地質-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式中:Vf、Vb、Vs———形成體積為Vb的鹹水時,相應地下水和鹹海水的體積為Vf和Vs(L);CClf、CClb、CCls———分別為地下淡水、混合後鹹水和海水中Cl離子含量。

在山東半島萊州灣地區,鹵水礦化度達50~150g/L,這不是海水的自身總礦化度,實際上是經蒸發、濃縮的鹽鹵水,就是說海水入滲後,經過自然和人工蒸發濃縮,使地下水中礦化度達到50~220g/L,其中包括了古海水入侵後,經過地下蒸發不斷聚集的鹵水。從這個數值上看,萊州灣海水入侵是疊加了古海水入侵的影響。

萊州灣東南岸地區海水入侵面積於1979~1993年是急劇增加的,近幾年面積擴大率稍有所下降(圖21)。

圖 21 萊州灣東南岸地區海水入侵面積變化( 據徐建國等,2005)

海水入侵,在世界濱海城市也多有發生,地下水中所含 Cl-離子含量可作為海水入侵強度的一個指標,前面已討論了環渤海北岸大連地帶海水入侵的強度,下面將國外一些地區海水入侵、造成 Cl-離子增多的情況列於表 30。

表 30 世界部分沿海國家 ( 地區) 海水 Cl-含量

萊州灣地區海水入侵是嚴重的,其中也包括高濃度鹽鹵水入滲形成的地下水。

2. 地面沉降災害

在萊州灣地帶的東營市,由於開採油氣資源及地下水資源,於 1985 年發現了地面沉降。地震部門曾用大面積精密水準測量復測了地殼形變規律,結果表明,丘陵區、萊州灣南岸及魯北平原埕寧隆起的東部,幾十年來處於抬升狀態,最大抬升區在膠北斷塊隆起區,上升速率為 4 ~8mm/a,東營—墾利地面沉降量最大達 80mm,利津縣以北地帶,沉降速率為 4 ~8mm/a,壽光西部地區,沉降速率也是 4 ~8mm/a。2000 ~2003 年,對該地進行了復測,發現地面沉降量為248 ~397mm。2002 ~2003 年,東營地面沉降觀測點有43個,沉降量在 10 ~30mm 以上。

地面沉降,必定會誘發或加劇海水入侵,萊州灣其他地區存在的地下水大降落漏斗,也存在著加劇海水入侵的問題。

3. 礦區地面塌陷

地面沉降,相對是個緩慢形變的過程,而地面塌陷,主要是由礦山開采引起的,有緩變發展的過程,也有突然發生的現象。山東半島地區採煤、金、鐵等礦產資源引起了較多的地面塌陷現象,特別是大面積煤田採用冒落式方法開采,引起地面塌陷、沉降現象更加嚴重。山東半島城市群礦區地面沉降概況見表 31。

表 31 山東半島城市群礦區地面沉降概況

( 山東省國土資源廳)

目前已閉礦的礦山,有的進行了復墾。礦山開采過程中,尾礦、排土廠等對環境影響較大,尚需治理。總的看來,山東半島城市群地區,煤礦、金礦及鐵礦的礦山環境問題,相對影響的地域比環渤海北翼這一帶要小些,但也是今後需予以關注的地質災害現象。

對山東半島地區開采地下水誘發地質災害、影響地質環境的情況進行了綜合評價,見圖 22。

4. 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

滑坡、崩塌與泥石流是常見的地質災害,山東半島地區也常發生。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多是突發性的,易造成突發性災害,但是,多有相應的早期形變跡象,如後沿岩土體開裂,滑坡前沿的擠壓、隆起,或有少量塌方、崩落等前兆現象。

圖 22 山東半島城市群地下水誘發災害對環境質量影響評價( 山東國土資源廳供圖)

1648年,郯城-莒縣地震,誘發了體積為480×104m3的滑坡;近期有濟南長清馬山滑坡、崩塌群,長600m,寬500m,平均厚15m,體積近300×104m3,都是規模較大的滑坡。濟南歷城區西營鎮十崖村,於2000年8月暴雨後山體坡面出現35處滑塌點,形成泥石流,毀農田4hm2,牲畜死亡50頭,沖垮橋梁7座、樹木3000多棵。1998年,淄博山區也發生了泥石流,20多公頃耕地被毀,270hm2農作物被毀,並毀壞光纜、供電線路。

山東半島城市群發生滑坡等地質災害的情況見表32。山東半島地區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規模比中國西部地區小得多,最主要的是減輕及避免這類災害,需要及早監測發現,以便提供適時的依據,採取相應措施予以防治。最主要的一點是,工程建設中,特別注意不要隨意開挖施工,避免天然狀態下穩定的岩體坡角被破壞而誘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表 32 山東半島城市群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概況

( 山東省國土資源廳)

5. 岩溶塌陷災害

在碳酸鹽岩分布區,長期超量開采岩溶地下水,會使岩溶地下水位持續下降,並導致岩溶水與上覆第四系孔隙水水動力條件發生變化,並對岩土體穩定性產生影響,從而誘發岩溶塌陷的發生。目前,魯中南地區岩溶塌陷主要發生在泰安、棗庄、萊蕪等地,危害性非常突出。

(1)泰安市岩溶地面塌陷

主要發生於泰安舊縣、鐵路三角區及東郊訾灌庄一帶。1970~1994年,在25km2范圍內,共發生塌陷152處。塌陷直徑一般1~6m,最大16m,深度在鐵路三角區為4~8m,訾灌庄一帶為2~5m。舊縣地面塌陷造成9個村莊房屋開裂倒塌。20世紀90年代初期,京滬鐵路行經本段列車車速限在5km/h。後來,經過勘測處理,如採用旋噴樁、灌漿、連鎖鐵軌及控制地下水開采等途徑,使這一帶岩溶塌陷的災害得到控制。

(2)棗庄市岩溶地面塌陷

主要發生在十泉水源地、丁庄—東王莊水源地及薛城區大呂巷等地,1980~1996年累計產生塌陷200處,目前塌陷分布面積達25km2。塌陷多為點狀橢圓形,直徑3~10m,東王莊西橋附近一處最大塌陷坑,長80m,寬60m,深1.5m。

塌陷的發生使部分村民住房的地面、牆壁開裂,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一定威脅。同時,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又導致順河道排放的污水滲入地下,使岩溶水遭受污染。

(3)萊蕪市岩溶塌陷

岩溶塌陷主要發生在陣公清—西泉河一帶鐵礦區,由於鐵礦生產和當地工農業生產長期大量采排岩溶地下水而引起。1973~1997年間,共發生岩溶塌陷139處,塌坑最大直徑35m,最大深度13m,累計塌陷面積6435.0m2

在這個岩溶塌陷區范圍內,共有13個村莊的民房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其中,199戶的1001間房屋破壞嚴重,裂縫寬度超過4cm,被迫搬遷。

此外,在臨沂市區、沂源縣、平陰縣、蒙縣及蒙陰縣等地,亦有一定規模的岩溶塌陷發生,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

② 山東省地質災害治理施工資質單位有哪些

這個資質屬於國土局批,建議去國土局網站查詢。

迪博資質網 解答

③ 山東省礦山地面塌(沉)陷地質災害現狀、趨勢分析及其防治

壽冀平

(山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濟南,250014)

摘要本文通過對山東省礦山開采引發的地面塌(沉)陷地質災害的現狀分析,結合礦產開發規劃對其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提出了相應的防治措施,對於減輕地質災害和地質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地面塌陷現狀趨勢分析防治措施

前言

山東省是我國礦業大省、經濟大省,全省累計發現各類礦產150種,其中能源礦產11種、金屬礦產45種、非金屬礦產90種、水氣礦產4種。山東省采礦歷史悠久,礦業在我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基礎性作用,目前全省95%的一次性能源和80%的原材料依靠開發礦產資源提供,礦山企業達9482個。隨著礦業經濟的發展,礦產資源開發規模和開發強度的增大,礦山地面塌(沉)陷問題越發突出,成為主要的礦山地質災害類型。

1礦山地面塌(沉)陷地質災害分布特徵

山東省礦山地面塌(沉)陷地質災害按其成因和塌(沉)陷特徵分為采空地面塌(沉)陷和岩溶地面塌陷。

1.1采空塌(沉)陷

采空塌(沉)陷是山東最主要的礦山地質災害,涉及煤礦、金礦、鐵礦、石膏、滑石等所有地下開采礦山,伴隨采空塌(沉)陷出現的往往還有地裂縫、山體開裂等。采空塌(沉)陷主要分布於煤礦采空區,其次是金、鐵礦及石膏、滑石礦等采空區,但從突發性和對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上來講,又以金、鐵、石膏、滑石礦更為嚴重。全省17個地市有10個地市存在規模不同的采空塌(沉)陷,主要分布於煤炭資源開采強烈的地區。塌(沉)陷面積規模較大的依次為泰安(主要分布於煤炭資源豐富的新泰、寧陽、肥城三地)、濟寧(主要分布於兗州及濟寧煤田)、棗庄(主要分布於滕州及陶棗煤田、嶧城及底閣石膏礦區)、萊蕪(四大國有煤礦區、張家窪及小官莊鐵礦區、萊蕪鐵礦馬庄礦區)、煙台(主要分布於金礦資源開采強烈的招遠、萊州、牟平及龍口煤礦區)。

1.2岩溶地面塌陷

礦山岩溶地面塌陷是開發排水(包括礦坑突水)為主導因素引發的岩溶塌陷,主要發生在具備岩溶塌陷條件的萊蕪鐵礦谷家台及葉庄礦區、蒙陰洪溝煤礦區、沂南銅井金礦區等,其中以萊蕪鐵礦岩溶塌陷最為發育。

2礦山地面塌(沉)陷地質災害發育現狀

2.1采空地面塌(沉)陷

采空塌(沉)陷是由於礦層(體)采出後,采空區上方岩層在重力作用下發生彎曲、離層乃至冒落而形成。其發生發展過程和地表變形程度,主要取決於礦層條件、頂板岩性特徵、地質構造和采高、開采條件等。據2002年調查資料可知,我省各類礦山采空塌(沉)陷面積為403.01km2,其中煤礦采空塌(沉)陷最大,占采空塌(沉)陷面積的97%。各主要礦種的采空塌(沉)陷現狀分述如下:

2.1.1煤礦采空塌(沉)陷

山東省採煤歷史悠久,開采方式從以往的小規模開采轉入現在的機械化深部大規模開采,隨著采空區面積的不斷擴大,各採煤區相應地發生了一系列規模不等、形狀各異的采空地面塌(沉)陷。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2年底,全省因採煤造成的采空塌(沉)陷已達800餘處,累計塌(沉)陷面積392.625km2,其中絕產面積大於50km2,平均采萬噸煤地面塌(沉)陷率為0.0037km2。山東省煤礦區采空塌(沉)陷基本情況見表1。

表1山東省煤礦區采空地面塌(沉)陷情況統計表

塌(沉)陷的平面形態多為圓形、橢圓形的塌(沉)陷盆地,盆地中心下沉深度各地不一,最大下沉深度12.50m(肥城王瓜店),最小下沉深度0.10m(棗庄黃庄煤礦)。其中塌(沉)陷區最大下沉深度小於1.50m,地表形態相對變化較輕的塌(沉)陷區面積累計124.6km2,佔全省總塌(沉)陷面積的31.74%;塌(沉)陷區下沉深度大於1.50m,地表形態相對變化較大的塌(沉)陷區分布面積累計達268.03km2,佔全省塌(沉)陷區總面積的68.26%。此類塌(沉)陷分布區,地表地形起伏較大,在第四系沉積厚度較大或地下水位埋深較淺的地段,常形成季節性乃至常年性積水窪地,導致土地復墾困難或不能復墾。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省部分老塌(沉)陷區的常年積水面積已達48.2km2以上,造成了耕地的大面積絕產和荒廢。

由於各地區成煤條件(厚度、埋深、頂底板岩性等)的差異,以及各採煤區開采方式的不同,使得各采區采空塌(沉)陷的發育規模差異較大。省內濟寧、棗庄、泰安、龍口、臨沂、淄博和坊子七大採煤區,除淄博採煤區的采空塌(沉)陷的發育規模較小外,其他地區的采空塌(沉)陷均較嚴重。尤其以泰安、濟寧、棗庄三地市所轄煤田區的采空塌(沉)陷最為嚴重,累計塌(沉)陷面積達312.81km2,佔全省采空塌(沉)陷總面積的79.67%。不但塌(沉)陷分布面積大,下沉深度深,而且積水面積廣,造成的損失和社會影響也極大。

2.1.2鐵礦采空塌(沉)陷

省內鐵礦采空塌(沉)陷相對較輕,盡管目前濟南、萊蕪、淄博等鐵礦主要產地的礦山開采已具規模,但由於礦石采出後對采空區大都進行了尾礦充填。因此,鐵礦采空塌(沉)陷的發生得到了有效控制。據調查,至2002年底,全省僅發生3處采空塌(沉)陷,淄博1處、萊蕪2處,累計塌(沉)陷面積2.673km2

2.1.3金礦采空塌(沉)陷

金礦采空塌(沉)陷主要分布於膠東金礦區的招遠、萊州、牟平、威海等地,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為止,金礦開采區發生采空塌(沉)陷160多處,累計塌(沉)陷面積約0.851km2。塌(沉)陷的形態多為條形,走向與礦脈走向一致。塌坑兩側邊坡陡立,地表岩體內沿礦脈走向的張性裂隙發育,裂隙寬度可達20cm。受礦脈地質特徵和開采規模的控制,塌坑的發育規模(長、寬、深等)差異懸殊。塌坑長度一般10餘m到數10m不等,最長達800m。

2.1.4石膏、滑石等其他礦產采空塌陷

(1)山東省石膏礦儲量十分豐富,石膏生產量逐年上升,因此礦區采空塌(沉)陷也越發突出。目前采空塌(沉)陷主要分布於臨沂市平邑縣、蒼山縣石膏礦區和棗庄底閣石膏礦區,累計塌(沉)陷面積1.774km2

(2)滑石礦采空塌陷區主要分布於棲霞、萊州等地,現已發生采空塌(沉)陷3處。最大的一處發生在萊州市滑石礦采空區,塌陷形態為橢圓形盆地狀,面積約0.45km2,塌(沉)陷中心下沉深度3m左右,該塌陷的發生對位於其西部的萊州市滑石礦構成了很大威脅,目前廠院圍牆已有多處傾斜開裂,牆體裂縫最寬達10cm。

(3)此外,臨沂、濰坊等地在開采重晶石礦的過程中,也先後發生較大規模的采空塌(沉)陷,並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事故。

2.2岩溶地面塌陷

礦山岩溶地面塌陷是因開采礦產資源疏排地下水(包括礦坑突水)而導致的岩溶塌陷。目前,全省岩溶塌陷面積約30.6544ha。相對於采空塌(沉)陷,岩溶塌陷面積較小,目前只局限於萊蕪鐵礦區、蒙陰洪溝煤礦區、沂南金礦區三個礦區。

3礦山地面塌(沉)陷趨勢分析

3.1煤礦采空塌(沉)陷

現階段煤礦開采主要在魯西地區的淄博煤田、肥城煤田、新汶煤田、兗州煤田、滕州煤田、陶棗煤田、臨沂煤田和魯東地區的黃縣煤田。就目前采空塌(沉)陷情況分析,山東煤礦采空塌(沉)陷基本分兩種情況:①淄博、陶棗、臨沂等煤田,多處於低山丘陵區,煤層薄,上覆第四系厚度均小於100m,開采深度多在-500m以下,煤層采出頂板冒落後,很快自動叉實,地表只出現小規模地面變形、斑紋或裂縫,對地表或農業耕作不產生重大損害;②兗州、滕州、肥城、黃縣等煤田,多處於山前沖洪積平原或盆地中,第四系覆蓋層厚度大,開採煤層厚度大,多8~12m,煤層產狀平緩,采出後,頂板煤層失去支撐,形成破碎冒落、彎曲下沉,隨著采空面積的逐漸擴大,在地面出現緩慢、連續的盆狀塌(沉)陷坑,嚴重破壞了地質地貌景觀,對農田、村莊等破壞嚴重,給礦山建設和礦區農業生產、生活造成重大影響,也為礦山帶來沉重經濟負擔。由此可見,後者采空塌(沉)陷規模及危害要大於前者。

根據煤礦開發規劃,近期煤炭生產的重點地區是濟寧、兗州、滕州、新汶(含萊蕪)、肥城等深部煤田。煤礦采空塌(沉)陷也主要發生在濟寧、兗州、滕州煤田,其次是肥城、龍口、新汶煤田。淄博煤田面臨閉坑期,採煤塌(沉)陷影響很小。也就是說,除了淄博煤田外,其他各煤田采空塌(沉)陷仍將繼續發展,尤其是濟寧、兗州、滕州三大煤田,開發潛力大,採煤塌(沉)陷又屬於第(2)種情況,故其采空塌(沉)陷規模和危害程度顯得尤為突出。

據省煤炭工業局資料,近期我省煤礦采空塌(沉)陷面積年均增長20.4km2,按此推算(以2002年采空塌(沉)陷面積392.625km2為基礎),到2005年和2010年我省由於採煤將增加塌(沉)陷面積分別為102km2和204km2

未來煤炭資源開發遠景區在魯西南及黃河北煤田,此處煤田正處於黃河沖積平原區。盡管煤層埋深大,但由於具有上覆第四系厚度大、煤層厚度大、煤層產狀平緩與濟兗煤田類似的自然地質條件,推測未來開發會產生嚴重的塌(沉)陷危害。採用採煤塌(沉)陷系數法,結合2010年規劃採煤量9000萬t,預測采空塌(沉)陷面積為21.6km2

3.2鐵礦采空塌陷

省內鐵礦采空塌陷相對較輕,目前主要發生在淄博黑旺鐵礦朱崖礦區廟子采空區、魯中礦業公司(萊蕪)張家窪小官莊礦山區及萊蕪鐵礦馬庄礦區三處。據2002年調查資料,廟子采空區由於當地鄉鎮和個體采礦影響,范圍有所擴大,對正處於采空區上方的廟子村而言,仍存在潛在的采空塌陷危害;張家窪、小官莊、馬庄礦區隨著開采深度的加大,以及各礦區採用了科學合理的采礦方法(砂土、尾礦充填法),並作為萊蕪市重點恢復治理區,區內采空塌陷面積將逐年減少。

3.3金礦采空塌陷

據金礦開發規劃,2003年至2010年,采空塌陷將隨著采空范圍的不斷擴大而加劇。由於三山島、新城、金城等金礦已經轉入海下或深部開采,故其采空塌陷發生規模不會增幅太大;而牟平、乳山、龍口,尤其是招遠金礦,由於資源相對豐富,加上國有礦山和集體、個體礦山的聯合無序開采,采空塌陷面積將不斷增大,采空塌陷危害將越發突出。

3.4石膏、滑石礦采空塌陷

山東省石膏礦產資源集中分布於魯中地區,尤以泰安、棗庄、臨沂三區資源豐富;滑石礦資源主要集中分布於魯東北部地區。目前石膏、滑石開發強度較高,產品已供大於求,采空塌陷時常發生,給礦區安全造成了嚴重危害,隨著開采強度的加大,其采空塌陷也會越發突出。

3.5礦山排水岩溶塌陷

礦山開發排水(包括礦坑突水)為主導因素而引發的岩溶塌陷,主要發生於萊蕪鐵礦區第三系缺失的「天窗」內及斷裂帶附近。據監測資料,該區岩溶塌陷近年來發展迅速,1997年塌陷面積6320m2,2000年達到8450m2,2002年達9912.17m2,塌陷面積年均增長700多平方米,累計塌陷坑228個,塌陷密度最大達252.5處/km2。隨著礦山開采強度的增大及部分礦山恢復(如顧家台礦區等)建設,區內岩溶塌陷面積將不斷增大。

4礦山地面塌(沉)陷防治措施

礦山地面塌(沉)陷是由人類開采礦產資源誘發引起的,因此,防治應首先考慮人類活動因素,目的是既要預防和減輕災害帶來的破壞和損失,又能保障礦產資源有序開發。根據前人生產實踐經驗,提出防治建議。

4.1探索科學的采礦方式

4.1.1充填法采礦

預防采空塌(沉)陷最為有效的方法是充填法采礦。這里推薦中國礦業大學研製的高水速凝充填材料,該充填材料具有充填速度快、強度高且較穩定等特徵,充填液只需20分鍾便連砂帶水一起固化成高結晶水沖填體,其強度一天可達3兆帕,三天可達4~5兆帕,最終可達5兆帕以上。該充填材料不需脫、排水且有一定膨脹性,充盈系數優於混凝土,在招遠金礦進行充填試驗,效果良好。

充填法采礦防止采空塌(沉)陷,在目前開採的鐵、金礦山中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因為這類礦山礦體多呈脈狀或條帶狀發育,相應采空區也呈條帶狀,便於充填,所需充填材料也相對少,經濟上不需投入太大而且效果明顯。充填法開采鐵、金礦目前在全省已進行了全面推廣和應用,其中萊蕪鐵礦區及招遠金礦區基本上都采出了此種采礦方式。而煤礦等沉積型礦產開采由於采空區范圍廣,如果實行充填,花費巨大且效果不明顯,從煤礦開采經濟效益上分析也不合算,因此,目前煤礦開采以頂板陷落法為主。

4.1.2煤炭地下氣化工程研究

煤炭地下氣化(UCG)工程是指煤層在地下直接燃燒變成可燃氣態燃料的過程,是一種化學採煤方法,屬潔凈煤新技術研究開發項目,氣化爐所產煤氣目前除用於礦區居民生活用氣和小型工業鍋爐燃氣外,主要用於燃氣發電機組發電,另外,還可以用於煤氣化工,生產甲醇、二甲醚等化工產品。此技術方法的應用可有效減輕煤炭生產對礦區生態環境的壓力,改善礦區及周邊區域生態環境,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是今後煤炭生產發展的主要方向,值得很好的研究發展推廣。

目前,山東新汶礦業集團公司鄂庄煤礦在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實驗,並於2002年投入生產,綜合效益良好。萊蕪鄂庄煤礦煤炭地下氣化站工程是新汶礦業集團公司「十五」期間的重點科技攻關項目,重點進行煤炭地下氣化穩定控制技術的研究,目前已被列入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實驗研究基地。

4.2科學採煤方式研究

4.2.1「自下往上」異向開采

煤礦開采一般是從上層煤起自上往下采,這樣對煤礦建設來說,具有見效及投資回收快等優勢,但對於采空塌(沉)陷來說,是愈采愈烈,許多塌(沉)陷區是反復塌了再塌,同時淺部采空塌(沉)陷也構成對深部采礦的威脅,比如,在汛期,大氣降水直接通過塌(沉)陷坑進入巷道,增加礦坑排水量乃至造成淹井事故的發生等等。

湘潭礦業學院與煤炭部門立項研究煤礦開采方式,提出具有多層煤的煤田,採用自深部→淺部開採的方式,可有效地減輕采空塌(沉)陷危害。目前,這一研究已經通過國家正式鑒定,如果這種開采方式可行的話,我們認為,對魯西南及黃河北遠景煤田區,在未來開采時應該參考、借鑒。

4.2.2加強科學研究,提高採煤技術水平

目前,世界上有些國家井下採煤矸石不出井,用來充填井下采空區,既可以減輕采空塌(沉)陷,又可避免排矸對地質環境的影響,真可謂一舉兩得。而省內煤礦的採煤方式與我國大多數煤礦一樣,使得利用煤矸石充填井下采空區變得復雜化且費用較高,這在新汶礦務局張庄煤礦及國內其他煤礦都已得到證明。也就是,目前技術水平條件下,欲使矸石不排向地表直接充填采空區是不現實的,因此,需加強科學研究,努力改進採煤技術,趕上國際先進水平。目前,煤礦開采為減輕采空塌(沉)陷危害,根據各礦實際條件,採用的主要技術措施有:①同一煤層多工作面協調開采,減少地表不均勻下沉,減少傾斜和水平變形對民房的影響;②分煤層交錯布置工作面,可減少不均勻下沉和靜態變形值,使部分變形得以抵消。不同煤層開采邊界交錯布置。錯距控制在40~80m;③積極推廣沿空送巷、沿空留巷等採煤新工藝、新方法,實行無煤柱開采,以使地表均勻下沉;④積極開展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如華豐礦通過注漿減沉,取得較好的效果;汶南礦在采13層、15層煤時,採用矸石充填老空,既減少了礦井排矸量,又減緩了頂板下沉,減輕了采動對地表的影響。

4.3帷幕注漿堵水法

採用大型帷幕注漿工程既可以治理水害保護地下水資源,又可以減輕岩溶塌陷,已成為除疏干法以外,可供選擇的另一種行之有效的治理礦區災害的方法。該方法在濟南張馬屯鐵礦、肥城礦務局陶陽煤礦等礦區得到了成功應用。

4.4礦山礦坑水預先疏干排供結合

據本次調查不完全統計,僅魯中地區,國有煤礦和鐵礦礦坑排水量就達4億m3/a,這個水量是非常驚人的。造成大量水資源浪費,還產生岩溶塌陷地質災害。採用該法將水資源提前利用,同時降低了產生岩溶塌陷的水動力條件。

4.5合理有序開采及災害治理恢復

采礦前,在壓礦地區實行一次性徵地,減少採空塌(沉)陷損失。為減輕采空塌(沉)陷危害,除了進行村莊搬遷、重點交通和水利設施布置禁采區或留設防護煤柱以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和國家重點建築物不受損害外,更重要的是對於塌(沉)陷地區進行治理和復墾利用。根據實際情況,塌(沉)陷區內大部分土地可以復墾還田,少部分地區塌(沉)陷程度嚴重,常年積水或地形起伏過大,不能復墾,可以發展水產養殖業,也可修建公園,既美化環境又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

5結語

本文以全省礦山地質災害調查報告為基礎,通過對災害現狀分析,結合礦山開采規劃對災害趨勢進行了分析,對前人在礦山災害防治的生產實踐經驗進行了梳理總結,希望能對礦山地面塌(沉)陷的防治起到積極的作用。

④ 山東地質災害預警擴至濰坊,臨朐未來幾天都是雨雨雨

15日16時,山東省國土資源廳與山東省氣象局繼續聯合發布黃色預警。根據未來24小時降雨預報及前期實際降雨量分析,濟寧東部、棗庄大部、淄博南部、臨沂大部、濰坊南部、日照、青島大部、煙台、威海降雨引發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較大(黃色預警),請當地政府及相關單位做好地質災害防範工作。

下雨天,天氣涼爽了許多

但是,小夥伴們出門一定要帶好雨具哦

要不然就要這樣挨淋了

↓↓↓

⑤ 年月全國地質災害災情及月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國土資源部通報 2011 年第 66 期

一、地質災害災情

(一)2011 年 1 ~10月災害災情

2011 年 1 ~ 10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 15514 起,其中滑坡 11430 起、崩塌 2267起、泥石流1374 起、地面塌陷300 起、地裂縫84 起、地面沉降29 起; 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 114 起,236 人死亡、32 人失蹤、129 人受傷; 直接經濟損失 39.61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發生數量、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均減少(表 1)。

1 ~ 10月全國共成功避讓地質災害 393 起,避免人員傷亡 34141 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 7.09 億元。

表 1 2011 年 1 ~10月與去年同期地質災害基本情況對比表

(二)10月災情

10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 492 起,其中滑坡 316 起、崩塌 134 起、泥石流 20起、地面塌陷 15 起、地裂縫 4 起、地面沉降 3 起; 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 5 起,13 人死亡、11 人受傷; 直接經濟損失 0.7 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發生數量、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均減少 (表 2)。

10月全國成功避讓地質災害 21 起,避免人員傷亡 2371 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7994.6 萬元。

表 2 2011 年 10月與去年同期地質災害基本情況對比表

10月地質災害分布在 18 個省 (區、市)。按發生數量由多到少依次是廣西、四川、福建、雲南等 (表 3); 按造成的人員死亡人數由多到少失蹤依次是山東、貴州、廣西、陝西等 (表 4); 按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依次是四川、福建和雲南等(表 5)。

表 3 2011 年 10月各省地質災害發生數量統計表 單位: 起

表 4 2011 年 10月地質災害造成死亡失蹤人數統計表 單位: 人

表 5 2011 年 10月地質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統計表 單位: 萬元

二、10月地質災害特點

(一)與多年同期相比災害發生數量較多,死亡失蹤人數最少

與 2005 年以來多年同期相比,今年 10月地質災害發生數量次高,僅低於 2010年; 因災造成人員死亡失蹤人數最少; 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次高,僅低於 2010年。原因是受台風 「納沙」帶來的強降雨影響,10月初在廣西南寧市、欽州市等地區引發 129 起滑坡、崩塌災害。

(二)西部地區受災最嚴重,其他地區相對較輕

人員傷亡一半分布在西部地區,因災共造成7 人死亡失蹤,占總數的53.85%;四川、雲南、西藏、廣西直接經濟損失最嚴重,共造成 0.44 億元的財產損失,占總數的 62.78%。

(三)災害類型以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為主,災害級別以小型為主

10月份,全國共發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 470 起,占總數的 95.53% 。災害級別以小型為主,共 477 起,占總數的 96.95%。

(四)以自然因素引發為主

全國 492 起地質災害中,自然因素引發的有 386 起,占總數的 78.46%; 人為因素引發的有 106 起,占總數的 21.54%。自然因素主要為降雨、重力作用等; 人為因素主要為采礦、人工切坡、開采地下水和爆破等。

三、重大災害實例

9月25日,山東省煙台萊州市夏丘鎮京長採石礦因降雨和采礦發生崩塌,災害規模達 1000 立方米,造成 6 人死亡。

四、11月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根據地質災害多年發生規律,11月份是地質災害的低發期,但仍需防範秋季異常強降雨和人類活動引發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可能。總體預測 11月地質災害發生的頻次和危害程度可能較 10月份輕,災害可能主要發生在西南、東南和西北的局部山區。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五日

⑥ 移民避險工程要在原址上新建樓房,如何移民避險

農村低保補貼建房後,可以買賣或交易,但交易後無房戶再建住房時,不版能再享受相關補貼。權由於各地政策的不同,具體以當地政策性規定為准。
四種情況在農村建房可以享受補貼:
1、困難戶:如農村低保戶、五保戶、失獨家庭、殘疾困難家庭和傷殘軍人家庭等對象建房,一般由民政部門給與補貼。
2、新農村建設:一些地方實行新農村建設,對按規劃要求建房、改建、外觀改造的給予補貼,一般由當地負責。
3、遷村騰地和移民避險解困安置建房:有些地方由國土資源部門負責遷村騰地、移民避險解困安置,重新建房的,由國土資源部門給予一定補貼。
4、危房改造補貼:財政部要求,各省(區、市)要依據農村危房改造方式、建設標准、成本需求和補助對象自籌資金能力等不同情況,合理確定不同地區、不同類型、不同檔次的分類補助標准,切實減輕困難農戶危房改造負擔。

⑦ 「1·」 山東省沂南縣紙坊村地面塌陷災害

1 引言

2014年1月23日,沂南縣孫祖鎮紙坊村發生地面塌陷地質災害,形成地面塌陷坑,坑內充水,民宅陸續出現牆體裂縫。為保護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臨沂市國土資源局成立了應急調查專家組,啟動三級應急響應,採取了一系列應急處置措施,由於應急反應迅速,應急措施到位,未造成人員傷亡和重大財產損失。

2 地質災害災情概況

2.1 區域地質環境條件

地面塌陷地質災害位於沂南縣孫祖鎮紙坊村,該處主要為山前沖積及河流沖積平原區,大部分被第四系所覆蓋,局部出露寒武系李官組、饅頭組及硃砂洞組地層。根據物探分析,災害點附近有一東西向阻水斷裂通過。

由於受地形、構造的控制,本區主要含水層為下伏岩溶發育區裂隙岩溶水,含水層富水性較豐富,與上覆第四系水、地表水水力聯系密切,地下水徑流較快。

2.2 地質災害特徵

2014年1月23日15點,距沂南縣孫祖鎮紙坊村民宅區100m處出現小型地面塌陷,塌陷坑直徑3m,深2.5m(照片1)。2014年2月3日3點左右,該村出現新的地面塌陷坑,上口直徑1.5m,下口直徑5m,高4.7m(照片2);2014年2月7日1點左右,該坑持續塌陷,形成直徑為8m,表面深度為3.5m的大坑(照片3)。

照片1 2014年1月23日形成的地面塌陷坑

照片2 2014年2月3日形成的地面塌陷坑

照片3 2014年2月7日地面塌陷坑塌陷范圍擴大

2.3 災情險情

2014年1月,沂南縣孫祖鎮紙坊村民宅陸續出現牆體裂縫。本次地面塌陷地質災害涉及住宅4戶,人口11人。分別位於原塌陷坑西北20m處1戶、西南120m處3戶,受損最嚴重的住宅牆體裂縫長約3m,最寬達1cm(照片4)。

照片4 民宅出現牆體裂縫

3 地質災害成因分析及趨勢預測

3.1 地質災害成因分析

根據調查走訪,紙坊村附近六處石英砂加工廠有六眼深井,井深約為200m,主要取水層位為岩溶裂隙水,單井涌水量大於1000m3/d。由於周邊工廠大量開采地下水,已造成該村地下水位下降約30m。該地區下伏基岩為張夏組青灰色厚層鮞狀灰岩,厚層灰岩夾薄層泥質條帶灰岩,為可溶性岩石。

通過調查及室內綜合研究分析,認為引起地面塌陷、房屋變形及開裂的主要成因有:

(1)調查區基本被第四系覆蓋厚度為4~24.6m,下伏基岩為硃砂洞組上灰岩段,基岩為可溶性岩石。該區淺部岩溶發育強烈,可溶岩頂板起伏較大,並有洞口和裂口,洞穴無充填物或充填物少,且充填物多為砂、碎石、粉質黏土。

(2)調查區位於孫祖河兩側范圍內,第四系主要為沂河組砂礫岩及臨沂組鬆散細砂,易隨地下水流失,調查區內取水較為混濁,初步判斷為溶洞填充物。

(3)該區水位波動為3.14~21.68m,波動范圍主要位於第四系與基岩接觸地帶,地下水與地表水補給情況符合岩溶塌陷特徵。

3.2 地質災害趨勢判斷

從岩溶塌陷發育程度來看,該區仍有再次發生地質災害的趨勢,特別是周邊的石英砂加工廠繼續過量地開采地下水會加劇岩溶塌陷、房屋開裂等災害的發生。

4 地質災害應急防治

地面塌陷地質災害發生後,孫祖鎮政府與村委迅速組織村民撤離危險區域,妥善安置了房屋嚴重受損的村民。臨沂市國土資源局成立了應急調查專家組,啟動了三級應急響應。臨沂市積極開展搶險救災,採取多項應急處置措施,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一是孫祖鎮政府與村委在醒目位置設置警示牌和防護欄,組織開展了地質災害調查評估,確定了岩溶塌陷成因、影響區域,預測了發展趨勢。

二是沂南縣政府組織孫祖鎮政府、經信局、安監局、水利局暫時封閉周邊石英砂加工廠地下水開采井,停止地下水開采活動,減少可能的擾動。

三是安排專人進行監測預警,每天向相關單位匯報,並設置了地下水監測點,對本區內的地下水水位波動進行長期監測工作。

四是沂南縣國土資源局對當地居民進行了預防地質災害的宣傳教育,向相關住戶發放《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明白卡》及《地質災害防災工作明白卡》,提高了防範意識。

5 經驗與啟示

(1)領導重視。臨沂市國土資源局把地質災害防治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納入全局工作重點。在地面塌陷發生後,迅速響應,成立了專家調查組,查明了塌陷區范圍、預測了發展趨勢、提出了合理的防治建議。當地政府領導也採取了及時有效的措施,降低了群眾的損失,最大限度地保護了群眾的利益。

(2)積極開展隱患點排查、巡查,建立健全隱患點排查台賬。該災害點在全市地質災害隱患點巡查范圍內,設有專門的群測群防員,在災害發生後,群防員及時地將信息報告給縣國土資源局。

(3)宣傳到位。對確認的地災威脅戶及時發放房屋搬遷通知、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單和防災避險明白卡,增強了群眾的防範意識。

⑧ 山東省主要地質環境問題與生態省建設

石寶玉1 邢立亭2 程秀明1 張偉1 於世林1

(1.山東省地礦工程勘察院,濟南250014;2.濟南大學,濟南250002)

作者簡介:石寶玉,1982年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水工系。主持完成了山東省環境水文地質編圖、山東省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等多項水工環地質調查研究工作。

摘要:建設生態省是山東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大戰略舉措。 本文根據山東省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過程中產生的環境地質問題,從環境地質學入手,探討地質環境問題的發生、發展、演變規律及其與生態省建設的關系。從宏觀上提出地質環境整治與恢復的措施、建議,對生態省建設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環境地質;生態省;地質環境整治與恢復;山東

山東省地處中國東部沿海,物產豐富,是我國的資源大省。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類在追求資源潛在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同時,所帶來的地質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直接制約著山東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而,開展生態省建設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建設「大而強、富而美」的社會主義新山東的重大戰略舉措。「生態省」要求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實現協調發展,要求我們用科學的發展觀,使各個領域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地質環境管理與保護是生態省建設的重要環節。

山東省地質環境脆弱。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類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破壞越來越嚴重,導致地質環境質量和容量降低,直接威脅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 地質背景及地質環境問題發育規律

山東省中部山地地勢突起,東部緩丘起伏,北部、西部地勢平坦,構成了以低山丘陵為骨架,平原盆地環列交錯的地勢。山東在地貌可分為魯東丘陵、魯中南低山丘陵和魯西北平原。從地層發育看,以沂沭斷裂、齊河-廣饒斷裂及聊城-蘭考斷裂為界分為魯東、魯中南、魯西北三個地質建造單元。魯東地區發育元古宇、太古宇、中生界、新生界,以一套變質岩系為主;魯西北平原地表為第四系,以沖積的鬆散堆積物為主,下伏地層有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魯中南地區是山東全省地層發育最全的一個地區,分布一套典型的華北型地層系統。

獨特的地質條件導致山東省地質背景復雜,礦產資源豐富,礦種多、儲量大、分布廣;山東省地質環境問題也較多。從成因角度看,山東省地質環境問題大致可歸納為三大類:①礦山開采引起的礦山環境問題如地面塌陷、山體開裂、崩塌、滑坡、泥石流、礦坑突水、瓦斯爆炸、水土流失、水土污染、礦渣尾礦堆積占壓土地及區域水均衡破壞等一系列環境地質問題;②地下水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導致的海(咸)水入侵、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及地下水污染等問題;③工程活動引起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及水土流失問題等。

山東省地質環境問題的發育和分布有其規律性:①魯中南中低山丘陵區,地勢相對陡峻,地形高差較大,礦產資源豐富,其主要地質環境問題是礦山環境問題、岩溶塌陷、水土流失及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問題;②魯東地區三面環海,為低山丘陵地形,富含金礦,其地質環境問題主要為海水入侵、金礦礦山環境問題及水土流失;③魯西北地區,多為黃河沖積平原,地形平坦,其地質環境問題主要為地面沉降、深層地下水超采失衡形成永久性地下水漏斗等問題;

人為地質作用的過程,破壞了自然界的平衡,形成了許多的不良環境地質問題和地質災害,這些問題的發生、發展嚴重製約著生態省建設的宏偉目標(見圖1)。

圖1 山東省主要地質環境問題與生態省建設關系圖

2 威脅生態省建設的主要地質環境問題

2.1 礦產開采破壞礦區地質環境系統,礦山環境問題嚴重

山東省是我國礦產種類比較齊全的省份。到2001年底,全省已累積發現150種礦產,其中能源礦產11種、金屬礦產45種、非金屬礦產90種、水氣礦產4種。由於地下采空,邊坡開挖,廢渣、尾礦排放,礦坑疏干排水和廢水排放等礦業活動,誘發地面塌陷、岩溶塌陷、山體開裂、崩塌、滑坡、泥石流、坑道突水、瓦斯爆炸、水土流失、水土污染、尾礦庫潰壩和區域水均衡破壞等一系列環境地質問題,對礦山開發建設構成威脅。在礦產資源大規模開發利用的同時,大大改變了礦山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方式,產生了嚴重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

據調查,截至2001年底,山東全省各類礦山企業佔用土地面積共8228.16km2,佔全省國土面積的5.3%;礦山尾礦、固體廢料年產出總量為5270.82萬噸,其佔地面積約以每年4km2的速度增加;礦坑水及選礦廢水年產生總量為9.36億立方米,年外排量達5.07億立方米。因礦坑突水、采空區塌陷等礦山地質災害造成傷亡98 人,財產經濟損失11.99億元。

礦產資源開發中,造成地面塌陷的主要是煤礦、鐵礦、石膏礦、金礦,尤以煤礦最嚴重。山東全省采礦塌陷面積332.23km2,其中採煤塌陷327.76km2,占總塌陷面積的98%以上;塌陷土地中,常年積水面積48.2km2,地面下沉深度一般2.5~7.5m,最深可達9.2m。由於采空塌陷,使地表植被、土壤及地層結構遭到破壞,自然生態環境嚴重惡化。因地形起伏過大及地表常年積水而荒廢絕產的耕地面積達36km2以上。采礦塌陷同時還造成公共設施的破壞和地表水資源的破壞。

建材及其他礦產的開采對自然環境和地質地貌景觀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同時也加重了水土流失。這類礦山多為露天開采,長期的露天採石、采砂、采土,形成許多採石(砂、土)坑、挖掘面、棄渣和滾石帶,嚴重地破壞了地質地貌景觀,尤其是在交通沿線、海岸帶,露天開采帶來的地表破壞更顯突出。此外,其邊坡或多或少均存在著岩體失穩隱患,尤其是在汛期或受震動影響時,極易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此類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事故,在山東省時有發生。另外,開採石油、鹵水及其他金屬、非金屬礦產的過程中,均對周邊環境產生了程度不同的影響。

2.2 海(咸)水入侵危及沿海地區生態環境、地下水資源、農業生態遭受破壞

山東省海(咸)水入侵始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30多年來,隨著地下水開采量的增加,海(咸)水入侵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從廣饒至龍口整個萊州灣南岸,均有不同程度的海(咸)水入侵。在青島、威海、煙台等地河口地帶也出現了規模不等的海水入侵現象。

2.2.1 鹹水入侵

鹹水入侵出現在廣饒-壽光-寒亭-昌邑至平度灰埠的沿海低平原。該地段地形平坦,潮灘寬10~18km,高程5m以下,多為潮灘鹽鹼地。地下水徑流滯緩,多為鹹水或鹵水。鹹水之南為山前沖洪積平原,其地下水徑流暢通,水交替強烈,水質為低礦化淡水。在天然條件下,地下水由南向北徑流,部分排泄補給鹹水。近20多年來,由於該區大量開采地下淡水,導致淡水區水位大幅度下降,在咸、淡水界面附近水位低於鹹水,形成反向補給,造成鹹水入侵,目前山東全省鹹水入侵面積已達1869.6km2

2.2.2 海水入侵

海水入侵主要發生在萊州-招遠-龍口一帶的萊州灣南岸的堆積平原。該地段呈狹窄帶狀,寬3~5 km。在天然條件下,地下水向海水方向徑流排泄。地下水超量開采造成地下水水位低於海水位,海水向內陸補給,形成海水入侵。煙台、威海、青島等城市的河口地段,是當地的主要供水水源地,由於超量開采地下水,使沿河兩岸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也形成海水入侵。目前山東全省海水入侵面積已達587.64km2

海(咸)水入侵使入侵區地下水變咸、土壤鹽漬化、地表植被稀疏,嚴重地區只能生長少量耐鹽植物,原本良好的農業生態遭到破壞;地下水咸化後,原來的企業供水水源遭受破壞,被迫關閉搬遷,損失嚴重;膠東地區是山東省最缺水的地區之一,海水入侵破壞了緊缺的地下水資源,使地區經濟發展受到更大制約。

2.3 水土流失導致土地貧瘠,山區生態系統弱化

山東省橫跨黃、淮、海三大流域,生態環境較為脆弱,是全國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的省份之一。全國第二次遙感調查結果顯示,山東省水土流失面積6.35×104km2,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40.5%。其中山丘區水土流失面積5.2×104km2,平原風沙區水土流失面積1.15×104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輕度為1.98×104km2,中度2.37×104km2,強度1.38×104km2,極強度0.65×104km2,劇烈流失面積0.21×104km2。水土流失不僅破壞農田,減少土地肥力,降低農作物產量,而且淤塞水庫、橋涵等水利設施。據有關資料,由於水土流失全省每年沖走土壤2.8×108t,侵蝕模數1787t/(km2·a),年均侵蝕深1mm,損失養分相當於419t標准化肥,考慮土壤的自肥能力及基岩裸露的無耕種山地,每年因水土流失摺合經濟損失在10億元以上;因水土流失,主要河道每年每平方公里平均淤積1.19×104m3,水庫、湖泊、塘壩每年淤積6.9×107m3

水土流失不僅損失土壤肥力,淤塞河湖塘壩,更重要的是使山區植被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壤,惡化了生態環境。嚴重的水土流失已成為制約山東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2.4 地面沉降破壞城市供排水系統,危及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地面沉降主要發生在魯西北平原區,主要原因是人為過度抽取地下水,導致含水層及鄰近弱含水層失水壓密所致。山東省產生地面沉降較明顯的城市有德州市、濟寧市及菏澤市(表1)。地面沉降可導致建築物破壞、港灣碼頭功能降低、橋涵凈容減小影響水利交通、城市疏排水不暢等一系列危害。

表1 山東省主要地面沉降區基本情況表

2.5 岩溶塌陷,威脅居民生命財產安全、影響交通運輸及工農業生產

岩溶塌陷是在人為工程活動中,特別是在抽取岩溶地下水時,地下水動力條件、土體與地下水之間的力學關系發生變化造成的。開采岩溶水引發的地面塌陷主要發生在泰安、棗庄、萊蕪、臨沂等地。

岩溶塌陷可導致住宅損壞、人員傷亡、道路損壞、礦山停產、水質污染等多方面問題。

2.6 不合理開采地下水資源致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形成永久性超采漏斗

山東省已出現多處地下水超采漏斗(見表2)。地下水超采漏斗的形成和發展,主要是因為長期不合理開采地下水,破壞了開采地段地下水的采補動態平衡,導致地下水水位持續下降,含水層的儲存量部分被疏干,而形成超采疏干漏斗。地面沉降多是由於超采深層地下水造成的。

表2 山東省主要地下水超采漏斗基本情況統計表

其他方面的地質環境問題也較突出,如土壤鹽漬化、地震及沙土液化、黃河淤積與尾閭擺動、脹縮土與濕陷性黃土的危害、地方病等,如果對這些問題認識不清,不加強研究,不能有效地採取措施予以遏制,也會直接威脅山東省生態省建設的宏偉大業。

3 地質環境的整治與恢復

人類對地質環境的利用應當是有限度的,凡事必須符合客觀規律,必須在地質環境容量允許的限度內從事活動。由於經濟建設中對地質環境的保護利用不當,產生了大量的地質環境問題,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制約了經濟的健康發展。加強地質環境研究、管理、保護工作十分重要,刻不容緩。

3.1 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制定政策,加強管理

建立相關的法規體系,實施有利於地質環境的管理政策,是管理保護好地質環境的保障。經過多年的努力,山東省在地質環境管理方面已經建立起了一套法律法規,但尚不夠完善。下一步應加大建設力度,使其逐步健全完善。在此基礎上加大宣傳力度和管理力度,不斷提高各級政府領導和廣大群眾的地質環境意識,使其上升到法制高度而得到重視。進一步完善各級政府內部的監察制度,加強對各級領導幹部執行環境、資源等方面法律法規和政府規章情況的監察,實施責任追究制度,以保證各項法律、法規、規章和計劃與規劃的落實。

3.1.1 加強領導,健全機構,強化管理

地質環境保護和整治是一項社會公益性事業,是各級政府、有關部門的主要職責之一。應明確職責,認真落實中央關於環境保護的基本方針和政策,全面履行職責,切實做好管理、保護工作。

3.1.2 加強法制建設,堅持依法行政

由於地質環境保護工作涉及面廣、情況復雜、任務艱巨且責任重大,必須嚴格按照有關法規、規章辦事,堅持依法行政,認真貫徹《山東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針對山東省實際,完善各項法規、規章配套的實施細則,促進地方法規建設。

3.1.3 把地質環境的保護整治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各級政府在制訂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或計劃時,應把地質環境的保護整治規劃納入其中。

3.1.4 加大經費投入

根據「誰開發,誰保護」的原則,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建設以中央財政為主,全省重點地質環境的保護整治經費以省財政為主,市財政為輔;各產業、企業部門所轄建設區的保護整治經費由各部門自己負責,並鼓勵企業和個人資助的多渠道投入機制,以經濟杠桿做好地質環境保護整治工作。

3.2 加強科學研究,為綜合治理和恢復生態地質環境提供決策依據

各種地質作用及過程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有密切的關系。人為地質作用,破壞了自然界的平衡,形成了許多的不良環境地質問題和地質災害。

地質環境主要應研究其質量、容量和經濟承載能力。地質環境的容量是指在一個特定的地質空間,可能承受人類社會、經濟、工程發展的最大潛能。它可用地質資源量和接納人類廢棄物的能力來衡量,地質環境的容量是有限的。

3.2.1 勘察研究是環境整治的前提

地質環境問題的防治基於成因機制分析,而成因機制分析是以地質勘察為工作手段,才能避免防治工程的失誤。對地質環境問題現象及其發生機理的正確認識是地質環境整治最重要前提。

3.2.2 重視新技術的運用

當前,CAD、GIS和三維動畫技術已引入地學勘察研究領域,目標是建立基於地質成因機制的智能化輔助設計系統,進行預警、預報,在國內外已有成功的先例。

3.3 加強勘察研究、約束人類活動、整山治水、保護地質環境

3.3.1 加強研究,科學管理,整治礦山環境

山東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比較嚴重,主要是歷史遺留問題太多,新的問題又不斷產生。現在企業根本無法承擔沉重的生態環境治理任務,其結果形成資源環境惡性循環,嚴重製約礦山經濟發展,有的礦山達到難以逆轉的後果。

加快老礦區地面塌陷綜合整治與復墾工作,逐步解決老礦區地面塌陷問題。按照「誰開采,誰復墾」的原則,對新礦區地面塌陷應及時進行整治和復墾。加大對著名風景名勝區、主要交通沿線兩側的露天采場、采坑的恢復治理力度。對城市周邊、鐵路、高速公路、國道、省道兩側可視范圍內已被破壞的山體進行生態環境恢復工作。

3.3.2 進一步勘察評價地下水資源,合理開采利用地下水

地下水環境是地質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地下水體本身及其介質環境。總體看山東省水資源嚴重不足。關於地下水資源方面以下問題比較突出:①勘察研究程度不夠。全面的地下水勘察評價工作完成於20世紀80年代,距今已有二十多年,許多環境條件都發生了變化,尤其是地表水、氣象條件變化很大,需要開展新一輪地下水資源潛力調查評價工作。②地下水環境保護研究工作不夠。山東全省多數地區未進行地下水保護區劃分,應根據地質環境條件的敏感程度和地下水資源的供水功能,按要求劃分出一、二級保護區和準保護區,及早落實保護措施。③開發利用布局不夠合理。城市布局的不合理性是用水布局的不合理性的主要因素。膠東地區經濟發達,城市多,用水量大,但膠東是山東省相對缺水地區;平原地區淺層地下水水質、富水性較差,深層地下水補給來源不足,大規模開發利用受到限制;山前平原地區城市集中分布,地下水資源多處於超采狀態,地下水污染較嚴重。④地下水人工調蓄勘察試驗工作不足。對水文地質條件,含水層調蓄能力,調蓄工程類型、位置,地下水合理埋深,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等問題未做深入研究。⑤大部分地區都有一定程度的開發利用潛力。地下水資源是可再生的,多數山區的地下水交替循環都很快,有潛力而不開發利用也是一種浪費。

3.3.3 科學規范工程活動,防止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

人為地質作用直接參與岩石圈的改造及地貌形態的破壞再造過程,如工程建設中爆破、削坡、開挖、棄渣、填方等工程活動。這些活動可能導致斜坡變形、岩體松動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

地震、暴雨和人類活動是誘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的三大重要因素,前兩者目前人類尚不能進行控制,可以規范約束的是人類自身的經濟活動。因此工程活動中必須以科學的態度,充分認識、尊重自然規律,做到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和諧相處。因此各類工程活動前,必須認真勘察研究地質環境條件,進行相關的工程建設適應性評價。勘察、設計、施工過程必須嚴格規范,使工程建設做到規范設計、合理布局。

3.3.4 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防治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本來是一個自然地質過程,其所以形成災害,主要是人為破壞植被、亂墾濫伐導致這一過程的加劇。因此,應該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植樹造林,涵養水源,改善山區的生態環境;使人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逐步建立起水土流失預防監督體系和水土流失監測網路;做到水土保持與開發建設協調發展,防止造成新的人為水土流失,確保生態環境質量有明顯改觀。

3.3.5 因地制宜,實行地質環境問題分區與重點整治

根據山東省目前存在的環境地質問題,需突出重點,進行針對性整治:① 黃河三角洲,重點整治開采地下水、採油引發的地面沉降。② 魯北平原以地面沉降、鹹水入侵、采空塌陷防治重點;在德州城區重點防治地面沉降;寧津、博興、廣饒、壽光、昌邑等以地面沉降、鹹水入侵為防治重點;東阿、陽谷、齊河、茌平、濟陽、等地蘊藏尚未大規模開發的煤炭資源,注意預防潛在采空塌陷和地面沉降。③ 山東西南部菏澤、濟寧、兗州、汶上等地,以采空塌陷、地面沉降為主。④ 魯中南中低山丘陵以崩、滑、流為防治重點,其中濟南、淄博、濰坊、泰安、濟寧、棗庄、臨沂等地,以礦產資源開發和岩溶水的過量開采引起的采空塌陷、岩溶塌陷為重點。⑤ 魯東低山丘陵采空塌陷、崩塌、泥石流和海水入侵問題較多,沿海地區的海水入侵問題突出;在萊州、招遠、龍口、棲霞和嶗山,以采空塌陷、崩塌、泥石流和海水入侵為防治重點,威海、日照、煙台和青島沿海以崩塌、泥石流和海水入侵為防治重點;臨沭、諸城和膠萊盆地以地裂縫為防治重點。

4 結語

地質環境保護是生態省建設工作的重要環節。地質環境惡化對山東省社會經濟的制約,各級領導都要有清醒的認識。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原則,針對山東省各地存在的不同地質環境問題,加強勘察研究,統一規劃,科學治理。保護地質環境,功在當代,利澤千秋!

參考文獻

姜建軍.2004.地質環境與城市可持續發展.中國環境管理幹部學院學報,04.29

徐軍祥,石寶玉,程秀明.2002.山東省主要生態環境地質問題與調查評價方法探討.山東地質,12

⑨ 山東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災害應急調查演練方案

山東省國土資源廳

(2013年7月29日)

進入汛期,我省地質災害進入高發期,為提高地質災害應急應對能力,省廳決定省、市、縣三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聯合開展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實戰演練,擬邀請省氣象局相關人員參加,現制定如下演練方案。

一、演練目的

鍛煉地質災害應急調查隊伍,檢驗應急裝備和能力,提升技術響應能力,提高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水平。

二、演練任務

主要任務是模擬一次單體地質災害應急調查,通過演練檢驗有關部門及相關人員對突發性地質災害的應急反應能力和應急調查能力,測試我省地質災害應急技術平台建設及相關應急裝備的技術保障程度。

具體任務是:

(1)進行一次地質災害調查部門、應急測繪部門、氣象信息服務部門的應急拉動。

(2)實施濟南市歷城區仲宮鎮卧虎山水庫北壩肩滑坡(崩塌)地質災害應急調查。

(3)試用前期地質災害應急技術平台建設的系統和裝備。

(4)模擬地質災害視頻聲頻遠程會商與指揮。

(5)編制地質災害應急調查技術報告、應急處置措施建議和信息發布初稿。

三、演練地點、時間、背景

演練地點:濟南市歷城區仲宮鎮卧虎山水庫北壩肩。

演練時間:2013年7月29日13:00-18:00。

演練背景:卧虎山水庫北壩肩災害點群測群防員發現滑坡險情,經初步調查,受威脅人員3戶、12人,威脅卧虎山水庫北壩肩和水庫下游居民安全。群測群防員立刻將災情逐級上報各級國土資源部門,並直報國土資源廳應急值班人員,值班人員認為險情緊急重大,快速編制了應急工作方案,並及時報告了國土資源廳應急管理辦公室。省國土資源廳接報後,啟動一級地質災害技術響應,立即要求濟南市國土資源局開展先期調查,採取先期應急處置。

四、參加單位

山東省國土資源廳,山東省氣象局,濟南市國土資源局,山東省氣象台,山東省氣象信息服務中心,山東省國土測繪院,山東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山東省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

五、地質災害應急調查系統裝備

三維地質環境信息系統1套;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系統1套;三維激光掃描儀及配套測量設備1套;GP S動態監測系統1套;衛星通信車1輛,其他車輛4輛;地質災害調查單兵設備1套、地質災害自動化監測單兵2套、手持GP S3部;航拍無人機1架;對講設備4部;衛星電話2部;氣象預報系統設備若干;地質災害視頻監視系統;移動氣象站。

六、演練內容

(1)演練地質災害應急技術響應程序。

(2)與氣象部門聯合開展單點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

(3)通過視頻會商系統對災害點應急調查工作進行實時會商和指揮。

(4)單體地質災害應急調查監測技術方法及內容。

(5)試用衛星通信系統、單兵設備、三維掃描儀系統、無人航拍系統針對單點地質災害應急調查的技術方法、程序。

(6)應急調查報告、應急處置方案、信息發布編制過程、方法。

(7)地質災害視頻監視及單兵實時傳輸。

七、演練組織及人員

1.應急調查指揮部

指揮長:寧廷河

副指揮長:董同玉 王光信 張志光 李國祥

成員:付英 現場總協調,林海 顏景生(後方專家組長),申玉德 韓景敏 現場調查期應急處置,任重 高善坤。

職責:負責演練技術工作的組織、協調、指令、點評、參與研討災害基本情況,調查期應急處置,向省政府和國土部匯報。

具體分工:寧廷河負責下達指令及演練結束的點評;董同玉負責航拍工作總指揮;王光信負責本次演練主持;張志光負責氣象信息協調;李國祥觀摩指導;付英負責演練現場總協調;林海負責演練技術指導;顏景生負責演練組織與會商工作;申玉德觀摩指導;韓景敏負責指揮現場調查期應急處置工作;任重負責災情險情速報;高善坤負責演練信息匯集。

2.後方會商專家組

組長:顏景生

副組長:常允新 李玉華 楊 穎

成員:壽冀平 盛根來 張世傑

職責:負責會商、災情險情判定、調查成果編制、研討災害基本情況。

3.關系協調組

組長:王良龍

成員:郭瑞、岳慶傑、術鳴魯、張明亭、崔京河

職責:負責地方關系的協調工作,參與會商,警示牌6塊,分別放置在滑坡道路兩端路口和兩個崩塌點處。

4.災情險情調查組

組長:胡玉祿 現場技術負責

副組長:楊成芳 楊宗波、邊文超

(1)地質地形調查小組 方慶海(小組長)、張景康

(2)災情調查小組 張永偉(小組長)、梁浩

(3)險情調查小組 王慶兵(小組長)、邵明、孟凡奇

(4)應急監測小組 董強(小組長)、楊培傑、王寧、趙琳、李永超

職責:負責攜帶單兵、三維激光掃描儀、手持GP S等設備進行地質災害險情災情調查。

具體分工:胡玉祿為現場技術負責,攜帶對講機。

楊成芳、楊宗波、邊文超負責現場氣象人員、設備。方慶海負責地質地形調查,張景康配合,攜帶照相機、手持GP S、地形圖,精確繪制地質圖和地質剖面圖。

張永偉攜帶對講機、衛星電話、自動化監測單兵1套,負責災情調查;梁浩攜帶照相機,手持GPS,填寫災害點災情調查表;王慶兵攜帶衛星通訊單兵設備,負責險情調查;邵明、孟凡奇攜帶手持GPS,填寫災害點險情調查表。

董強負責應急監測工作,攜帶對講機;董強、楊培傑、承擔靜態GPS監測,攜帶自動化監測單兵1套;王寧、趙琳李永超負責三維激光掃描。

5.影像航拍組

組長:楊艷萍

副組長:毛繼軍

成員:張偉國、張衡、吳學超、何有剛、張廣慶、楊建、高岷

職責:負責影像的航拍與處理工作。

6.技術網路保障組

組長:魏嘉

副組長:鄭庭明、任翠愛、張聲濤、韓保棟

成員:張曄、沙令寶、鄭秀榮、胡紅文、王心兵、鄒連慶、曹春山、劉洋

具體分工:魏嘉負責後方專家會商技術保障、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災害基本情況匯報(應急途中時間);張聲濤負責省廳與總站應急大廳連接調試;鄒連慶負責三維地質環境信息系統應用、應急大廳聲頻視頻系統切換、應急大廳連接調試;任翠愛負責專家意見整理;沙令寶留守預報值班,負責氣象數據傳輸;胡紅文負責圖件查找、修改工作;鄭庭明負責網路通信順暢和突發狀況的處置;王心兵、張曄、劉洋負責衛星通信車連接調試、切換;曹春山負責衛星通信車駕駛。

7.後勤服務組

組長:宋和平

副組長:韓保棟

成員:陳清芳、李清海、林明、李大勇、朱國

具體分工:宋和平負責後勤服務,突發事件的處置;韓保棟、陳清芳負責應急車輛准備調度、司機安排;李清海、林明、李大勇、朱國為應急車輛司機。

8.宣傳報道組

組長:吳文峰

成員:楊學作、胡笑偉、趙培培

八、演練程序

本次演練分為4個階段:

(1)應急調查啟動階段(13:00—14:00):群測群防員報災,省廳啟動一級技術響應,編制應急調查方案,成立應急調查隊伍,做好出發准備。

(2)應急調查階段(14:00—16:25):各小組到達指定位置分組開始調查。

(3)應急會商階段(16:25—16:50):前後方專家開展應急會商,形成應急調查報告、應急處置措施建議、信息發布初稿。

(4)應急結束階段(16:50—17:18):宣布演練結束,指揮長點評。

2013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⑩ 山東省地礦局大地質工作實踐與展望

伊丕厚

(山東省地礦局,濟南250013)

作者簡介:伊丕厚(1955—),男,碩士,研究員,現任山東省地礦局副局長。

1 大地質工作的內涵

1.1 大地質工作的戰略思路

所謂大地質,是相對於傳統的按照國家計劃進行的單純的地質勘查找礦工作而言的,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到一定水平,資源環境的制約作用凸現,地質工作的體制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管理體制的屬地化,資源配置的市場化,經營的企業化等客觀條件下形成的。它要求地質工作必須突破原來的被動局面,主動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格局中,更加緊密地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相結合,更加主動地為經濟與社會發展服務。說到底,大地質戰略,就是主動服務的戰略。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重大轉型,資源的瓶頸作用和環境的制約日益明顯;國家安全與公共安全面臨重大挑戰,重大自然災害、突發特大公共事件時有發生,因此,地質工作必須走在應對這些問題的前沿,才能體現其價值,地質工作的內容不斷向生態環境地質、城市地質、災害地質、海洋地質、農業地質等領域擴展,解決國家、區域、地方等不同層次的經濟社會問題。

1.2 大地質戰略基本布局及成效

從全國的情況看,以國土資源部為統領、以中國地質調查局為核心、以各區域地質調查所(中心)為支撐的國家地質工作的框架初步形成,以地質大調查為中心的戰略性、基礎性、公益性地質工作對整體地質工作的導向作用顯著。一批具有重大社會影響的農業地質、城市地質、環境地質、海洋地質項目,取得了積極成效,如浙江、江蘇、廣東、山東等省開展的區域多目標農業地球化學調查項目;北京、濟南、南京等重點城市開展的立體化綜合城市地質調查項目;環渤海經濟區生態環境地質調查項目、三江平原生態環境地質調查項目、華北地下水資源調查等。

以各省屬地化的地勘單位為主,立足於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發揮地質勘查主力軍的作用,緊緊圍繞地方政府的中心工作,在提供資源保障的基礎上,著力為一批重大工程決策、重點建設項目做好地質先行工作,拓寬了地質工作的服務領域。以山東省為例,2004年山東省地礦局地質勘查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經營收入首次超過1億元大關,達到1.0756億元,同比增長83.7%。其中,地熱調查、論證及地熱井施工,收入3000多萬元;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132項,收入1500餘萬元;供水水文地質勘查及水井施工收入3500餘萬元,環境地質調查及其他收入2500萬元。此外,全年探明地下水供水水源地6處,提交地下水允許開采資源量21×104m3/d,提交地熱田4處,提交地熱水可采資源量 20×104m3/d。完成環境地質調查面積 25000km2,完成農業地質調查面積12000km2

2 取得的初步進展

近年來,大地質工作在理論方面的探討不斷深入,實踐上也卓有成效。以山東地礦局為例,屬地化管理以來,部署實施了一系列旨在推動大地質工作的地質勘查項目,取得了較好成效。

2.1 城市地質勘查

完成了山東省濟南城市多參數立體化綜合地質調查、日照市奎山地區生態環境保護與地質災害防治調查等城市地質勘查項目。通過這些項目的實施,基本查清了所在城市的資源及地質環境條件,為城市發展規劃提供了地學依據。其中,《山東省濟南城市多參數立體化綜合地質調查報告》是全國第一個城市多參數立體化綜合地質調查成果,濟南電視台、《濟南日報》、《濟南時報》、《齊魯晚報》等30多家新聞媒體對調查成果進行了系列報導,在濟南市和省內外影響較大,許多企事業單位和濟南市民就此提高了對防範地質災害和保護生態環境重要性的認識,已有6家建設單位就地基安全、地質災害防治和泉水保護等問題向山東省地礦局進行了咨詢。

2.2 環境地質調查

完成了山東省巨野煤田開發前環境地質背景調查、黃河三角洲地區油氣資源開發的環境地質問題調查評價等環境地質勘查項目。其中,《山東省巨野特大型煤田開發前環境地質背景調查報告》在對現狀煤田區生態環境地質背景調查的基礎上,對煤田開發後引發的諸如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進行了定量預測,並提出了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防治對策。該成果對於煤田區的地質災害防治提供了科學依據。《大眾日報》曾頭版對該成果進行了報導,社會效益顯著。

2.3 海洋地質調查

開展了黃河三角洲海岸侵蝕與岸坡穩定性災害防治勘查等海洋地質勘查項目。《黃河三角洲海岸侵蝕與岸坡穩定性災害防治報告》運用長達近30年的系列遙感數據對黃河三角洲的淤積和侵蝕進行了定量研究。結果顯示,1996~2004年間造陸面積出現負增長,陸地面積蝕退60.64km2,平均每年蝕退面積7.58km2,入海沙量小於每年2.78×108t時,黃河三角洲處於侵蝕狀態。上述結論將對黃河調水調沙工程及黃河三角洲海岸帶保護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新華社、《中國日報》(英文版)等10餘家新聞媒體對本成果進行了系列報導。

2.4 地下水水源地勘查

在勘查難度逐年增大的基礎上,山東省地礦局水工環地質工作者依靠先進的理論技術方法,繼續保持地下水水源地勘查主力軍位置,為國家及山東省大型企業里能集團、兗礦集團等找到了理想的大型地下水供水源地。同時,也為地方缺水城鎮居民供水找到了理想的地下水供水水源地。

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在嘉祥地區發現了我國極其罕見的岩溶水富水地段,單井單位涌水量達3.3×104m3/(d·m),現已建成4.5×104m3/d的集中供水水源地,解決了山東省重點建設項目——山東里能集團煤炭地下氣化發電示範工程(總裝機容量2.1×106kW)的供水問題,同時結束了當地10萬群眾飲用高氟淺層地下水的歷史,為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做出了重大貢獻。

山東省第一地質礦產勘查院在貧水的平陰縣低山、丘陵區,採用新技術、新方法尋找到能夠集中供水的中型水源地——前寨-凌庄水源地,並成功打出了4眼優質高產水井,初步試驗出水量高達1.2×104m3/d,解決了平陰縣城區13萬居民生活飲用水源問題,改變了長期以來黃河水是平陰縣城區居民唯一生活飲用水水源的局面,提高了居民生活用水質量,為平陰縣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

2.5 地熱地質勘查

實施了濟南北部地熱田地熱資源勘查評價、臨沂市地熱地質勘查、日照市地熱地質勘查、遙牆機場地熱資源調查、魯西經濟區(黃河以南)地熱資源綜合調查、山東省臨沂市蒙山地熱普查、山東省定陶縣地熱地質普查、山東省曹縣城區地熱普查等地熱項目21項,合同金額1270萬元;在東營、濱州、惠民、陵縣等地施工地熱井13 眼,合同金額1550萬元。其中濟南北部地熱田地熱資源勘查評價在基本查明地熱地質條件的基礎上,計算評價可利用地熱資源量3.652×1018J,摺合標准煤1.247×108t、電能1158MW,達到大型地熱田規模;計算評價地熱水可采資源量7.9×104t/d,可以布置地熱井39眼。

2.6 農業地質調查

開展了嘉祥縣、沂南縣等農業地質勘查項目。這些項目的實施為名特優農產品的種植區劃提供了地下水及土壤背景條件。

2.7 地質災害勘查及防治

目前,局屬單位有地質災害防治勘查甲級資質的3家、乙級資質的6家,在山東省17個地市都開展了這項工作。據統計,全年共完成「棗庄至臨沂高速公路」、「國電博興超超臨界大型發電廠」、「大唐東營超超臨界大型發電廠」、「鄒平職業學院」、「濟南市奧體中心」等國家和省級大中型重點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173項,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建設項目免遭地質災害危害和地質災害防治提供了科學依據,為山東省的經濟建設與國民經濟發展及社會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開展了濟南市東部產業帶及周邊地區環境地質保護與地質災害防治調查,青島市浮山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勘查,青島、泰安、臨沂、棗庄、菏澤、威海等地市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為山東省建設項目的防災減災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山東省首次開展了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新建、改擴建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在去年試點的基礎上,今年取得突破進展,完成萊州、泰安、濟南、棗庄、臨沂等地金礦、石灰岩礦、鐵礦、煤礦礦山環境評價項目200餘項,為山東省礦山地質環境的恢復與治理創造了條件。

2.8 地下水及地質環境監測

各市地下水及地質環境監測站繼續開展了全省范圍的地下水及地質環境監測工作,所提供的監測資料和監測報告為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提供了主要的地下水合理開發利用以及地質災害防治依據。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發布的山東省地下水水情及地質災害通報、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等正是基於17個市地下水及地質環境監測站提供的地下水及地質環境長期監測資料。

2.9 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

開拓實施了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工作,包括兗煤菏澤能化有限公司巨野煤田萬福礦井及選煤廠水資源論證、山東巨野新汶礦業集團龍固礦井水資源論證、兗礦菏澤能化有限公司2×106t/d及2×105t/d甲醇工程水資源論證等,所提出的供水方案為這些項目的立項建設奠定了必須的水源條件。

3 大地質工作展望

經過地質工作者50年來的辛勤勞動,山東省地質勘查工作程度達到了一個較高水平。基礎性地質調查及淺部的地質勘查工作已基本結束,下一步工作的目標是深化實施支撐山東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以「礦產資源保障工程、生態地質環境支持工程和走出去戰略」(「兩工程一戰略」)為中心的大地質工作。結合山東省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的目標任務,展望山東省的大地質工作,應著力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3.1 環境地質綜合調查

開展山東省新一輪1∶50萬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綜合調查,更新區域水工環地質圖系。開展1∶10萬重點生態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地質環境調查,包括「兩湖(東平湖、南四湖)一河(黃河)」、高速公路兩側、黃河三角洲等地區,面積16000km2。開展1∶25萬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綜合調查,包括魯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續利用調查,面積45000km2;魯中南地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綜合調查,面積50000km2;山東省平原地區地下水污染與脆弱性調查評價,面積65000km2

3.2 地質災害調查

加強重點地區突發性、緩變性地質災害調查,突出地面沉降等區域性地質災害和礦區、風景名勝區突發性地質災害預測預警。繼續開展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做好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工作。

1∶10萬地質災害調查:包括全省平原區地面沉降專題調查,重點工作區為德州、濱州、東營、菏澤、濟寧等城市,面積約25000km2;泰安、棗庄、臨沂等城市岩溶塌陷防治調查,面積約6000km2

1∶10萬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包括章丘、兗州、滕州、膠州市等49個縣(市、區)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面積約40000km2

1∶5萬典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治理調查評價:包括肥城煤礦區、濟寧-兗州煤礦區、招遠北部金礦區、平邑石膏礦區、巨野煤礦區、濟南北部煤礦區等,面積約5000km2

1∶5萬重大建設項目地質環境影響調查評價:包括海陽、乳山、榮成等核電站和石油儲備基地項目及青島、濟南等城市建設項目等。

3.3 海洋地質調查

通過近海與海岸帶資源及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工作,重點查明海岸帶演化規律、港口城市區域穩定性條件、沿海濕地資源特徵、海(咸)水入侵等海岸帶生態環境地質問題。

開展1∶25萬沿海海岸帶海洋地質調查,調查區分為黃河三角洲海岸帶、萊州灣南岸海岸帶、煙台-威海海岸帶、環膠州灣海岸帶、膠南至日照海岸帶五部分,面積約33000km2;開展1∶5萬重點港口規劃海洋地質綜合調查評價,包括東營、煙台、威海、日照等,面積約10000km2

3.4 城市地質調查

重點對山東半島城市群、濟南都市圈、魯南城市帶等進行城市地質綜合調查。主要解決山東省大城市(群)發展、擴張面臨的環境工程地質穩定性、水環境、地質災害和其他環境地質問題及水源地供水安全等。

開展1∶5萬城市地質綜合調查評價及1∶2.5萬城市供水水源地安全性勘查。主要調查區包括:濟南、青島、淄博、濰坊、煙台、威海、濟寧、東營、日照九市城區及影響圈,面積約9000km2。分析全省17個地級以上城市附近的水文地質條件,評價地下水資源潛力,建立城市應急後備供水水源地,提高飲用水安全保證程度,構建水資源戰略儲備及保障體系。

3.5 農業生態環境地質調查

以縣域為單元,開展山東省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農業生態地質調查評價。重點查明規劃區的農業地質背景和生態環境地質問題。

規劃調查區包括:膠東半島水果-綠茶基地、魯中南小雜糧-調味品基地、魯西北-黃河三角洲進京蔬菜基地、魯西南-南四湖冬小麥基地和魯北麥棉基地,規劃調查區總面積約33000km2

3.6 地質環境監測

地質環境長期監測:繼續開展山東省17地市地下水、地熱、礦泉水水位、水質、水量和水溫長期監測。

專項地質環境問題監測:監測的重點為重點城市和經濟開發區、重要旅遊區、重大建設工程和主要礦區。重點規劃監測區有:地面沉降監測區,包括濟寧、德州、菏澤、濱州等城市,面積約2000km2;礦山地質環境監測區,包括濟寧-巨野採煤沉陷區,萊州-招遠、煙台-牟平金礦塌陷區等,面積約3000km2;岩溶塌陷監測區,包括泰安-萊蕪盆地,臨沂-棗庄斷陷盆地,面積約3500km2;海水入侵監測區,包括萊州灣、膠州灣,面積約1500km2

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監測:針對山東省礦山生態環境特點,重點開展煤炭、鐵礦、金礦等礦區地質環境監測和預測預報,主要油氣開發基地落地油污染調查與水土監測,煤、金礦山礦渣與尾礦堆放對水環境的影響監測等,為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提供基礎依據。

4 措施建議

4.1 充分認識大地質工作在山東省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基礎地位,切實加強組織領導

大地質工作在山東省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做好大地質工作對樹立地勘部門在政府與社會中的良好形象亦十分重要。因此,應加強對大地質工作的組織領導,並在體制、隊伍結構等方面進行改革,形成合力,建設一支作風硬、人才多、技術精、裝備良的大地質勘查隊伍。

4.2 利用多元化渠道,加大大地質勘查資金投入

發揮國家、省、地方政府和企業等多個方面的積極性,加大對大地質工作的投入。在盡可能多地爭取國家投入的基礎上,通過省財政資金、礦產資源補償費和專門地質勘查基金及企業等多個渠道爭取資金。

4.3 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實現大地質勘查新突破

根據大地質勘查工作的特點和山東省的實際情況,近期要建立和完善對地觀測、信息、地面和地下探測、地質災害監測與治理四大技術體系,加速高科技人才的培養,爭取出現一批具有省域特點的大地質新理論,使山東省大地質科學技術發展走在全國的前列,為地勘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建設「大而強、富而美」的新山東做出更大的貢獻。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