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地質災害簡報
『壹』 萬山區謝橋街道辦事處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工作方案
(2013年5月)
一、演習目的
提高我區幹部群眾對地質災害的應變能力,增強廣大幹部和人民群眾的安全意識及自我保護意識,減少或避免地質災害可能造成的損失,切實保護群眾的根本利益。
二、演練的組織單位
主辦單位:區政府應急辦
承辦單位:謝橋街道辦事處
協辦單位:銅仁市國土資源局萬山分局
三、演習地點、時間、規模
地點:謝橋街道辦事處
時間:2013年5月24日9:00—11:20
規模:共計145人
(1)參加演習人員60人,觀摩人員25人(區政府辦、區民政局、銅仁市國土資源局萬山分局領導、全區國土資源管理所所長、謝橋街道辦事處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人員)。
(2)撤離謝橋辦事處石竹村楊家壩隱患點受地質災害威脅的群眾共60人。
三、組織機構
指揮長:鄭洋 謝橋街道辦事處行政主任
副指揮長:於洋 銅仁市國土資源局萬山分局局長
成員:滕文 謝橋街道辦事處綜合辦負責人,陸立 國土分局辦公室主任,段紅英 國土分局資環股股長,馮婉婧 國土分局法規股股長,張晏 國土分局執法大隊副隊長,劉勇 國土分局信息中心負責人,左學勇 謝橋街道辦事處派出所所長,孫躍明 謝橋街道辦事處綜治辦負責人,楊建發 謝橋街道辦事處國土資源管理所所長,楊華 萬山區財政局謝橋辦事處財政分局局長,張吉青 謝橋街道辦事處安監站負責人,向紅兵 謝橋街道辦事處社會事務辦負責人,劉江敏 謝橋街道辦事處衛生院院長,張兵 謝橋街道辦事處水務站長,滕飛 謝橋街道辦事處文廣站站長,姜文社石竹村支部書記。
指揮部負責及時、有效地組織對突發性地質災害的處置、避免或減少地質災害損失。具體包括:
(1)主持災情(險情)會商,決定是否啟動預案;
(2)組織制定地質災害(險情)應急處理方案;
(3)根據應急處理方案、指揮有關部門開展受災群眾救護、險情處置等工作;
(4)根據應急處理方案,緊急調集人員、儲備物資、交通工具以及相關設施、設備進行搶險救災。指揮部下設辦公室和工作組:
(一)演習辦公室
主 任:馬筱錦 謝橋街道辦事處行政副主任
副主任:劉勇 謝橋街道辦事處政法委書記,安紹輝 謝橋街道辦事處武裝部長
成員:滕文 謝橋街道辦事處綜合辦公室負責人,左學勇 謝橋街道辦事處派出所所長,艾青龍 謝橋街道辦事處農業服務中心主任,孫躍明 謝橋街道辦事處綜治辦負責人,楊建發 謝橋街道辦事處國土資源管理所所長,楊華 萬山區財政局謝橋辦事處財政分局局長,張吉青 謝橋街道辦事處安監站站長,向紅兵 謝橋街道辦事處社會事務辦公室負責人,劉江敏 謝橋街道辦事處衛生院院長,張兵 謝橋街道辦事處水務站長,滕飛 謝橋街道辦事處文廣站站長,姜文社 石竹村支部書記
演習辦公室的工作:
(1)負責與國土資源局資環股保持聯系;
(2)負責救災物資、資金的籌集、安排和調運;
(3)負責了解、收集和匯總災情,並向社會發布經審核批準的搶險救災簡報;
(4)組織、協調各專業組的工作,保障信息暢通;
(5)負責處理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部的日常工作。
演習辦公室負責演習結束後的工作:一是組織演習進行財物返還;二是收回紅旗、袖套、送話器等物品;三是指揮各組收回各自物品;四是清理現場。
(二)演習工作組
1.綜合協調組
組長:馬筱錦 辦事處行政副主任。
副組長:孫躍明 辦事處綜治辦負責人,楊勇 國土分局黨組副書記。
成員:陸立、陳祖衛、楊長干、任宗銀、宋立。
職責:
(1)協調各工作組開展處置工作,及時溝通傳遞和報告現場情況。
(2)負責准備對隱患點調查處理所需要的相關設備;
(3)及時將監測反饋的情況向指揮部匯報,傳達指揮部的指示。
(4)根據指揮部的各項指示、命令,負責協調、落實並督促、檢查各項應急工作;有關信息收集、匯總上報和現場聯絡等工作;編寫地質災害速報和應急調查報告;負責劃定危險區,設立警戒線和警示牌。
2.搶險救災組
組長:安紹輝 辦事處人武部部長
副組長:劉軍 辦事處行政副主任
成員:姚元輝、楊建發、陳祖衛、艾青龍、張吉青、陳洪江、王清昌、姚倫佳、民兵應急分隊20人
具體人員安排如下:
辦事處人武部部長負責用揚聲器傳送語言信息;辦事處行政副主任和1名工作人員、5名民兵應急分隊隊員負責准備2付擔架對假定受傷人員進行轉移,並組織相關醫護人員抬擔架和救治演習(著醫院服裝);陳祖衛、王清昌、姚倫佳、15名民兵應急分隊人員負責受災群眾轉移到臨時安置點,負責臨時安置點的生活用水及防火工作。
3.專業技術組
組長:吳成龍 國土分局紀檢組長
副組長:王剛 國土分局常務副局長
成員:段紅英、張兵 謝橋水務站站長
職責:調查、核實險情或災情,組織險情或災情監測和評估,做好氣象預報預警和水文監測,預測災害發展趨勢和潛在威脅,提出應急防範對策、措施。
4.交通治安保障組
組長:劉勇 辦事處政法委書記
副組長:左學勇 辦事處派出所所長
成員:姚茂學、楊勝波、李樹敬、鄧坤、朱晨輝、陳海剛
職責:
(1)2名工作人員負責維護臨時安置區域的秩序,保護現場人員的安全;
(2)2名工作人員負責保護撤離群眾安全,維護搬遷秩序;
(3)2名工作人員負責各交通要道的道路疏通和道路管制;指揮往來車輛的停放;疏散受災區域內的無關人員,確保各交通要道的通暢。
5.醫療救治組
組長:劉江敏 辦事處衛生院院長
成員:代紅平、楊艷紅、石築、石松、肖游華、向莎、石秀芳
職責:
(1)負責對受災群眾醫療看護。
(2)負責對水源、食品等檢查檢測。
6.後勤保障組
組長:楊大勇 謝橋街道辦事處人大工委主任
副組長:向紅兵 辦事處社會事務辦公室負責人
成員:柳燕、馮婉婧、劉向東、譚紹芬、吳麗華、何靜
職責:
(1)發放救災物資(方便麵、礦泉水)、安置受災群眾;
(2)負責設置標志牌:①受災群眾安置區;③救災物資發放點。
7.新聞報道組
組長:向小兵 辦事處組織、宣傳、統戰委員
副組長:滕文 辦事處綜合辦公室負責人
成員:劉勇(國土局)、譚璐、張玲玲、王會、王蓮芳
職責:
負責跟蹤(搶險救災組、後勤保障組、醫療救災組、轉移安置和交通治安保障組、專業技術組、善後處理組)和指揮部的報道;負責主要演習場境的拍攝和整個演習的報道。
8.善後處理組
組長:劉勇 辦事處政法委書記
副組長:楊華 萬山區財政局謝橋辦事處財政分局局長
成員:楊翠華、陳明、村包村幹部、村幹部
職責:負責清理現場,各有關部門撤除演習設備,恢復群眾的正常生產生活。
四、演習程序
假定場景:由於連降大雨,石竹村楊家壩滑坡隱患點發生變化,而且裂縫還在繼續擴大,隨時有滑坡的可能。災害直接威脅群眾70人安全,需緊急避讓。
(1)2013年5月24日9:00,演習辦公室通知各組到達演練現場(指揮部)集結待命,鄭洋指揮長作動員講話。
(2)9:10辦事處辦公室接到石竹村村主任電話,告知滑坡監測點險情發生變化,且裂縫還在不斷擴大,隨時有發生滑坡的可能,災害直接威脅70人群眾生命安全。鄭洋指揮長要求立即疏散群眾,並向區人民政府匯報和市國土資源局萬山分局匯報險情,組織相關部門會商險情,宣布立即啟動「謝橋街道辦事處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3)9:15應急指揮部辦公室(辦事處辦公室)立即通知相關單位、部門人員趕赴災情發生地搶險救災。
(4)10:00各組簡要向指揮長匯報情況並展開災後自救
(5)10:45—10:50各組人員集合。
(6)10:50—11:20請國土資源局、辦事處領導同志講話,
(7)11:20演習結束。
『貳』 新疆地質災害預警、預報與防治
第一節 地質災害預警、預報與防治現狀
一、地質災害預警、預報與防治現狀
新疆地質災害預警、預報與防治工作起步較晚。截至2005年,主要工作內容為以下5個方面:
(一)群測群防系統建設與運行
本項工作始於2000年以來開展的《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項目,截至2005年,已開展「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的縣(市)共計33個,主要開展的工作內容包括:
1.以縣為單位建立了監測網
一級網—縣級監測網;二級網—鄉(鎮)級監測網;三級網—村級監測網。
2.主要工作內容
(1)定期巡視,汛期來臨前強化監測,主要對災害體的變形量和位移量進行測量。
(2)出現險情時採取預警、避讓等應急處理措施,以及其他緩解災害發生的措施。
(3)以居民點為防治對象,明確監測范圍和監測人,主要任務是目測災害體變化,發現異常及時上報。
(4)加強宣傳和培訓工作。
(5)編制地質災害防災預案,並廣而告之於民眾。
(6)對監測網點的管理和運行做出了明確規定,主要包括簽訂責任書;監測信息的及時反饋、分析處理、指導性意見的再反饋;落實汛期值班制度;建立地質災害災情速報制度等。
(二)地質災害應急反應系統建設
主要包括地質災害險情巡查、應急調查和速報工作。截至2005年底,全疆共出動300餘人次進行險情巡查和應急調查工作,提交調查報告40餘份。
僅2003年自治區國土資源廳先後共派出8個巡查和檢查組,33人次,行程22100餘千米,歷時49天,並於3月31日~4月13日專門派出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檢查巡查組,重點對伊犁地區、塔城地區、博爾塔拉州、昌吉州4個地(州)的新源縣、鞏留縣等9個縣(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進行了巡查檢查。上述工作的開展避免了已發生災害點人員傷亡增多、財產損失加重、災情擴大;及時發現了新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會同當地人民政府、國土資源局及鄉、村領導制定出預防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和減少了生命財產損失。
通過巡查檢查我區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域的防治工作情況,採取與當地政府座談等形式,提高了當地政府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視程度,保障了地質災害防治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目前各地都不同程度地開展了地質災害險情巡查工作,遇有災情都能及時進行調查和上報,自治區國土資源廳以不定期工作簡報形式及時向自治區領導和國土資源部報告災情。
(三)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
主要開展的工作有:確定了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災害種類為區域群發突發性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採用空間預報預警類型;劃分了預報預警等級、時間段及區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區劃及預報預警模式;制定了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程序。
2003年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首先在伊犁至托克遜後溝天山南北麓區域試運行發布。由於新疆地質災害預報預警開展較晚,預報判據還未分析建立,採用專家分析方法進行預報。2003 年9 月15日~2003年9月30日,利用氣象局內部信息系統進行了試運行發布,資料傳送通過撥號進入氣象局網路設置的上傳下載專用文件夾,下載24小時降水預報等值線圖,上傳地質災害預報預警圖。
(四)全面落實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的編制
年度汛期防災預案編制制度始於1998 年,近年來覆蓋面逐步擴大。2005年全疆14個地(州、市)均於2月上旬完成了本轄區「汛期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的編制工作,並報當地政府,預案編制覆蓋率達到了100%。防災預案對全區14個地區、46個易發區段、百餘處隱患點進行了預測,並提出了防禦措施。成功預報地質災害典型實例包括:鞏留縣莫乎爾鄉小莫乎爾溝孔格亞夏東側山體滑坡、新源縣別斯托別鄉恰普河牧業村別拉西滑坡,避免了24 人死亡、19萬元的經濟損失,並總結出了一套成功預報減災的經驗。
(五)地質災害空間信息系統建設
根據已開展的地質災害調查專項調查及相關調查成果,建立了地質災害空間資料庫。
(六)對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開展了治理工作
主要包括:烏魯木齊市六道灣煤礦、阿勒泰將軍溝泥石流;西溝煤礦、哈密硫磺溝煤礦、昌吉五宮煤礦、哈巴河賽都金礦、富蘊喬夏哈拉金銅礦、伊犁伊能煤礦、巴音郭楞州石棉礦、烏市老君廟煤礦等礦山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災害治理。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及防治工作尚處於起步階段,在管理上、技術上尚存在較多不完善之處,有待進一步提高。
第二節 地質災害預警、預報與防治
一、地質災害預警、預報
(一)群測群防系統建設與運行
根據地質災害發育分布特點,按照「分步建立、逐步完善」的原則,建立自治區群測群防網路體系。「十一五」期間,完成52個縣(市)群測群防網路體系的建立。與此同時,建立專業監測骨幹網路,對於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由專業技術人員採用專業設備進行監測;因工程建設可能引發地質災害的,由建設單位安排專人負責地質災害監測,形成自治區專業監測骨幹網路體系,實現監測數據傳輸、自動處理。「十一五」期間,首先建成伊犁谷地、天山北坡經濟帶兩個區域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專業監測骨幹網路,之後,完成北疆、東疆重要地質災害點的專業監測骨幹網路的建設。
(二)地質災害應急反應系統建設
建成以自治區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為指揮核心、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院為主體的自治區地質災害應急反應指揮中心,建成以各地(州、市)、縣(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為指揮核心、地質環境監測機構和各地勘單位為主體的地質災害應急反應系統,構成全疆的應急反應系統。配置必要的專業設備,每年汛期前進行險情巡查,重點檢查各級防災預案、群測群防網路、汛期值班、監測責任的落實情況,並對主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險情巡查;汛期中對監測工作加強監督管理,接到險情或災情報告及時組織技術力量在最短的時間內趕到現場,調查災害原因、發展趨勢,協助當地政府採取應急措施,並提出處理對策,汛期後進行復查,總結經驗,部署下一年度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三)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
(1)正式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主要區域為烏魯木齊以及西天山南北地區。
(2)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的災種崩塌、滑坡、泥石流3種類型。
(3)預報等級按國土發 〔2003〕 229 號文件統一劃分為5 級:1級為可能性很小;2級為可能性較小;3級為可能性較大;4級為可能性大;5級為可能性很大。其中3級在預報中為預報級(注意級);4級在預報中為預警級;5 級在預報中為警報級;1、2 級為不發布級。
(4)地質災害預報預警信息的許可權:發布警報(5 級)由廳領導審批;發布預報信息(3、4 級)由廳地環處處長審批;不發布預報預警信息(1、2 級)由廳授權新疆維吾爾自治地質環境監測院主管領導審批。
(5)發布對象為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及廣大社會民眾。
(6)完善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發布程序以及地質災害和氣象數據信息的傳輸、採集、匯總、分析和處理系統,引用最新的數據信息技術處理手段和方法,提高預報准確度。
(四)全面落實地質災害防災預案的編制
對新發現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編制防災預案,並落實實施。對已編制防災預案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加強實施情況的監督和檢查。
(五)地質災害空間信息系統建設
通過地質災害空間信息系統的建設,建立比較完善的自治區地質災害資料庫、礦山地質環境資料庫、地質災害防治決策支持系統和信息管理系統,建成地質災害監控空間信息網路系統。對地質災害進行信息採集、匯總、分析和處理,及時反映地質災害綜合研究成果及地質災害預警信息,快速准確地將這些成果和信息提供給政府決策並傳播給廣大公眾,為新疆的經濟建設服務。
「十一五」期間完成52 個縣(市)地質災害資料庫建設,建成自治區地質災害監控中心站。通過互聯網實現區級中心站與國家中心站信息數據共享,及時為政府和社會提供服務,為國家防災減災提供基礎信息。建成14 個地(州、市)級監控站。實現國家、自治區中心站與地、州、市級監控站的網路互聯和信息數據共享。建立相對完善的基於地理信息系統(GIS)和互聯網的地質災害空間信息系統,實現地質災害監測信息採集、存儲、傳輸、處理及成果發布等全過程的有效管理與監控,提高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和地質災害防治水平。
(六)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示範區建設
建立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鞏留縣滑坡地質災害監測預報預警示範區。通過詳細的地質環境調查、災害歷史和降水歷史資料分析、滑坡和氣象水文監測等,研究滑坡災害的形成機制,掌握滑坡災害主要誘發因素,特別是融雪水和降雨在災害發生中所起的作用,確定發生滑坡的臨界降雨量、降雨強度和積雪深度,充分運用「3S」等現代化的技術手段開展滑坡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完善鞏留縣滑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示範區建設,建成鞏留地質災害防治示範縣;遠期推廣滑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經驗。
二、地質災害防治
根據新疆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結合自治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將突發性地質災害防治劃分為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Ⅰ)、次重點防治區(Ⅱ)和一般防治區(Ⅲ)。結合致災的災種不同和區域性地質災害的危害特點,在重點防治區內進一步劃分出4個防治亞區,在次重點防治區內劃分出2個防治亞區。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點放在易發程度高的經濟發達區、人口相對密集區和重要基礎設施建設分布區。按照「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全面推進」的原則,進行工作部署。
(一)重點防治區(Ⅰ)
1.伊犁谷地山區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1)
分布於伊犁谷地黃土覆蓋的中低山丘陵區和煤系地層區,面積21632.24平方千米。滑坡、泥石流災害在新源縣、鞏留縣、尼勒克縣和特克斯縣尤為發育,地面塌陷災害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直屬8縣1市均有分布。「十一五」期間,制定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直屬8縣1市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建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路體系,新建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地質環境監測站,開展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對受重要地質災害隱患嚴重威脅的學校、農牧民實施移民搬遷工程。
嚴禁已遷出危險區域的居民回遷。限制在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威脅范圍內從事各類工程建設;確需建設且又無法避讓的,必須進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治理。
2.重要交通沿線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2)
該區包括216、217、218、219、312、314、315 國道山區段、南疆鐵路魚兒溝至和靜段、蘭新鐵路了墩至十三間房段等,面積20598.30平方千米。
完成217、312、314國道山區段的地質災害專項調查,劃定危險區,建立警示標志,制定防災預案,完成217國道獨—庫公路山區段、312國道果子溝段地質災害勘查。
在重要交通沿線兩側200米范圍內,嚴禁露天采礦活動,限制地下采礦活動;嚴禁誘發或加劇地質災害的其他人類活動。
3.天山南北麓和准噶爾西部山地低山丘陵含煤帶地面塌陷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3)
該區包括准噶爾盆地西、北、東部、吐—哈盆地北部、塔里木盆地南部及天山南北麓的低山丘陵煤礦區分布段等。面積36353.38平方千米。
完成天山北坡經濟帶11縣(市)的以地面塌陷災害為主的礦山地質環境及地質災害專項調查工作,完成烏魯木齊市六道灣煤礦地面塌陷區治理示範工程,出台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實施辦法,全面推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方案編審制度和新建礦山准入制度,嚴格執行礦產資源儲量壓覆佔用制度。
嚴禁威脅城鎮及重要工程設施安全的采礦活動,禁止在地面塌陷危險區進行其他人類活動。
4.大河流域山區段及西昆侖高山區以泥石流為主的地質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4)
主要包括克蘭河阿勒泰市區段、葉爾羌河山區段(以暴雨泥石流為主)、喀拉喀什河、西昆侖高山區及天山南北麓大河山口段(以滑坡—泥石流為主),總面積25601.87平方千米。
完成克蘭河阿勒泰市區段、葉爾羌河山區段以泥石流為主的專項地質災害調查工作;完成阿勒泰市將軍溝泥石流治理和葉爾羌河、開都河山區段和庫車河、喀拉喀什河、奎屯河、瑪納斯河等出山口段嚴重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和重要工程設施安全的以泥石流、滑坡為主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勘查治理工作。
嚴禁從事誘發對人民生命財產和重要工程設施安全構成威脅的泥石流、滑坡災害的人類工程活動。
(二)次重點防治區(Ⅱ)
1.中高山、極高山以崩塌、泥石流為主的地質災害次重點防治亞區(Ⅱ1)
分布在天山、昆侖山西段和阿爾泰山林帶以上的中高山、極高山地帶,面積135993.50平方千米。雪線以下的高山草甸多為良好的夏季牧場,局部地段存在采礦活動。通過分期開展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設立警示標志、實施避讓措施、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科普宣傳等預防工作,以避讓為主,避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2.中低山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為主的地質災害次重點防治亞區(Ⅱ2)
主要分布在阿爾泰山南坡、天山、昆侖山—阿爾金山北坡的中低山區等,面積105898.74平方千米。人類經濟活動主要為礦業開發和牧業生產。
通過分期開展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科普宣傳,採取以避讓為主的防治手段,達到防災減災目的;實施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方案編審制度、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保證金制度,對礦業開發誘發的地質災害,採用工程、生物等多種措施進行治理。
(三)一般防治區(Ⅲ)
包括全疆除重點防治區和次重點防治區以外的所有地區,面積1322012.15平方千米。低山丘陵區多為小型崩塌和泥石流,局部地段存在滑坡;盆地平原區存在沙漠化、鹽漬化。
分期開展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採取避讓和生物工程措施對低山丘陵區地質災害進行防治,保護地質環境;通過科學規劃、合理開發利用水土等自然資源,保護並逐步改善生態環境;採取退耕還林、還牧、還草、植樹造林等措施,防治土地沙漠化;採取豎井排灌、井排與渠排相結合等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防治土壤鹽漬化。
『叄』 臨翔區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方案
主辦單位:臨滄市臨翔區人民政府
承辦單位:臨滄市國土資源局臨翔分局
博尚鎮人民政府
協辦單位:雲南岩土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臨滄分院
(2013年9月)
一、演練時間
2013年9月17日(星期二)15:00—16:30
二、演練地點
演練地點為:臨翔區博尚鎮夾山村委會大象頭組地質災害現場。
現場指揮部設在臨翔區博尚鎮夾山村委會大象頭組地質災害現場附近。
三、演練議程
2013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續表
四、演練形式
本次演練採取實戰方式,由博尚鎮人民政府牽頭,市國土資源局臨翔分局協辦,主要以鄉、鎮(街道)地質災害現場國土資源等部門系統內模擬開展突發地質災害緊急避讓實際工作為主進行演練。
五、組織機構
(一)組成單位
臨翔區人民政府、臨滄市國土資源局臨翔分局、博尚鎮人民政府、雲南岩土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臨滄分院。
(二)演練成立領導指揮部,設各行動小組。
指揮長:趙中奇 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
副指揮長:尚先華 市國土資源局臨翔分局局長
羅啟雲 博尚鎮鎮長
成員:陳昌文 臨翔區政府辦公室副主任,李榮旭 市國土資源局臨翔分局副局長,楊紹查 博尚鎮副鎮長,趙正文 市國土資源局臨翔分局地質環境股股長,周勇東 博尚鎮夾山村委會主任,蔄懋龍 雲南岩土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臨滄分院工程師。
負責應急演練活動全過程的組織領導,下設現場指揮小組、宣傳報道組、後勤保障組,現場秩序維護組共4個組。
1.現場指揮小組
組長:李榮旭
副組長:趙正文、羅明春
成員:李本學、羅正鵬、博尚鎮政府1人、蔄懋龍、周勇東
主要負責啟動應急響應預案指令,組建應急演練隊伍,負責演練工作的決策與現場指揮。下設警戒組、調查監測組2個現場小組:
(1)警戒組
組長:羅明春
組員:陶其勇、彭加雲、谷建新、易啟榮、李文光、何文安、劉開勇、蘇有強負責組織群眾轉移、設立警戒線、警示牌、現場警戒值班。
(2)調查監測組
組長:趙正文
成員:李本學、羅正鵬、蔄懋龍、鄭長銀、劉開勇、蘇有強
負責收集和調查現場災情、險情、地質環境條件,並做出危險性、危害性評估,分析發展災情、險情,提出處置意見建議,實行現場巡查監測
2.宣傳報道組
組長:陶文昌
成員:金玉英、李陳薛、吳新雲、王永和、電視台工作人員2人
主要負責:演練過程拍攝,演練宣傳報道相關事宜,協助完成指揮部交辦的各項任務。
3.後勤保障組
組長:楊子波
成員:張銳、金玉英、李生艷、楊紹武、王永和、唐永奇
主要負責後勤保障、車輛保障,本著厲行節約原則,統一安排乘車。
(三)技術負責單位:雲南岩土工程勘察設計研究院臨滄分院
主要負責技術指導,現場疑難解答。
(四)由博尚鎮派出所做好現場秩序維護,那招衛生院做好醫療保障。
(五)參加人員(共計340人,其中參加演練人員260人、觀摩人員80人)
1.市國土資源局領導;
2.區人民政府分管聯系領導;
3.區人民政府辦公室、區公安分局、地震局、教育局、衛生局、農業局、林業局、水務局、民政局、廣電局、消防大隊、武裝部各一名領導;
4.各鄉、鎮人民政府聯系國土資源工作的領導;
5.市國土資源局臨翔分局全體幹部職工;
6.參加演練人員(約260人):當地學校、群眾。
六、演練程序步驟
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指揮長趙中奇宣布:2013年臨翔區博尚鎮夾山村大象頭突發地質災害緊急避讓演練,現在開始!
(一)險情上報程序演練
(1)監測員向國土資源中心所所長羅明春報告,羅明春並答復(電話方式)。
(2)國土資源中心所所長羅明春向臨滄市國土資源局臨翔分局地質環境股股長趙正文報告。趙正文並答復(電話方式)。
(3)趙正文向分局李榮旭副局長匯報。李榮旭並答復(電話方式)。
(4)李副局長向分局局長尚先華匯報。尚先華作出指示(電話方式)。
(5)尚先華局長向臨翔區人民政府常務副區長趙中奇報告,趙副區長作指示:你迅速趕赴滑坡災害現場,做好現場群眾緊急避讓指揮工作,避讓工作要做到安全有序,不能造成踩踏等人為二次事故;我現在趕赴滑坡災害點(電話方式)。
(6)尚先華局長宣布:馬上啟動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組織群眾有序的撤離到安全區,注意不要發生踩踏等人為二次事故
(二)現場組織緊急避讓體系撤離演練
(7)村長按照我們地質災害避險明白卡清點人數,並在安置點現場向指揮部匯報撤離情況。敲響撤離信號、人員撤離(時間控制5分鍾)(等待人員全部到達避險場地後,撤離工作結束)。
(三)應急調查組
(8)現場地質應急調查組進入現場開展地質災害調查,提交簡報。
現場指揮部研究調查簡報,對應急處置措施進行論證
(9)尚先華局長下達:按照現場指揮部決定,立刻組織實施應急防治措施指令。
(四)應急處置
(1)採用塑料薄膜(彩條布)覆蓋變形區(已有擬定區域)並完善簡易排水系統。
(2)繼續撤離處在危險范圍內未轉移人員,並加強巡查監測,防止人員回遷。)
(3)安放警示標牌、警示線等。
(五)響應終止
(12)趙正文說向現場指揮部報告應急措施情況,現場應急處置是否結束?
(13)尚先華宣布處置情況結束。
七、演練總結
主持人:陳昌文
(1)有請市國土資源局×××講話;
(2)有請趙中奇常務副區長講話。
(3)有請趙中奇常務副區長宣布演練結束。
趙中奇常務副區長宣布:「2013年臨翔區博尚鎮夾山村大象頭突發地質災害緊急避讓演練圓滿結束。」
八、其他事宜
(1)由區政府辦公室擬文通知相關單位按要求參加演練,並於2013年9月15日前將參加人員名單報國土分局,由國土分局匯總後安排乘坐車輛。
(2)出發地點:臨滄市國土資源局臨翔分局
九、注意事項
(1)全體參演同志要按照演練安排,按時參加,不得遲到、早退或缺席,演練期間不得請假,共同維護演練現場秩序。
(2)請參演同志自覺遵守演練紀律,並保管好相關文件和材料。
(3)請各單位將車輛統一停放到指定位置,服從現場工作人員指揮。
(4)乘車及演練過程中,所有參與人員要注意安全。
『肆』 今天辦事處對轄區,水庫,地質災害,鄉村公路的安全進行了督查要寫份簡報怎樣起名
xxx轄區水庫,地質災害,鄉村公路安全督察簡報
『伍』 「1·」 山東省沂南縣紙坊村地面塌陷災害
1 引言
2014年1月23日,沂南縣孫祖鎮紙坊村發生地面塌陷地質災害,形成地面塌陷坑,坑內充水,民宅陸續出現牆體裂縫。為保護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臨沂市國土資源局成立了應急調查專家組,啟動三級應急響應,採取了一系列應急處置措施,由於應急反應迅速,應急措施到位,未造成人員傷亡和重大財產損失。
2 地質災害災情概況
2.1 區域地質環境條件
地面塌陷地質災害位於沂南縣孫祖鎮紙坊村,該處主要為山前沖積及河流沖積平原區,大部分被第四系所覆蓋,局部出露寒武系李官組、饅頭組及硃砂洞組地層。根據物探分析,災害點附近有一東西向阻水斷裂通過。
由於受地形、構造的控制,本區主要含水層為下伏岩溶發育區裂隙岩溶水,含水層富水性較豐富,與上覆第四系水、地表水水力聯系密切,地下水徑流較快。
2.2 地質災害特徵
2014年1月23日15點,距沂南縣孫祖鎮紙坊村民宅區100m處出現小型地面塌陷,塌陷坑直徑3m,深2.5m(照片1)。2014年2月3日3點左右,該村出現新的地面塌陷坑,上口直徑1.5m,下口直徑5m,高4.7m(照片2);2014年2月7日1點左右,該坑持續塌陷,形成直徑為8m,表面深度為3.5m的大坑(照片3)。
照片1 2014年1月23日形成的地面塌陷坑
照片2 2014年2月3日形成的地面塌陷坑
照片3 2014年2月7日地面塌陷坑塌陷范圍擴大
2.3 災情險情
2014年1月,沂南縣孫祖鎮紙坊村民宅陸續出現牆體裂縫。本次地面塌陷地質災害涉及住宅4戶,人口11人。分別位於原塌陷坑西北20m處1戶、西南120m處3戶,受損最嚴重的住宅牆體裂縫長約3m,最寬達1cm(照片4)。
照片4 民宅出現牆體裂縫
3 地質災害成因分析及趨勢預測
3.1 地質災害成因分析
根據調查走訪,紙坊村附近六處石英砂加工廠有六眼深井,井深約為200m,主要取水層位為岩溶裂隙水,單井涌水量大於1000m3/d。由於周邊工廠大量開采地下水,已造成該村地下水位下降約30m。該地區下伏基岩為張夏組青灰色厚層鮞狀灰岩,厚層灰岩夾薄層泥質條帶灰岩,為可溶性岩石。
通過調查及室內綜合研究分析,認為引起地面塌陷、房屋變形及開裂的主要成因有:
(1)調查區基本被第四系覆蓋厚度為4~24.6m,下伏基岩為硃砂洞組上灰岩段,基岩為可溶性岩石。該區淺部岩溶發育強烈,可溶岩頂板起伏較大,並有洞口和裂口,洞穴無充填物或充填物少,且充填物多為砂、碎石、粉質黏土。
(2)調查區位於孫祖河兩側范圍內,第四系主要為沂河組砂礫岩及臨沂組鬆散細砂,易隨地下水流失,調查區內取水較為混濁,初步判斷為溶洞填充物。
(3)該區水位波動為3.14~21.68m,波動范圍主要位於第四系與基岩接觸地帶,地下水與地表水補給情況符合岩溶塌陷特徵。
3.2 地質災害趨勢判斷
從岩溶塌陷發育程度來看,該區仍有再次發生地質災害的趨勢,特別是周邊的石英砂加工廠繼續過量地開采地下水會加劇岩溶塌陷、房屋開裂等災害的發生。
4 地質災害應急防治
地面塌陷地質災害發生後,孫祖鎮政府與村委迅速組織村民撤離危險區域,妥善安置了房屋嚴重受損的村民。臨沂市國土資源局成立了應急調查專家組,啟動了三級應急響應。臨沂市積極開展搶險救災,採取多項應急處置措施,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一是孫祖鎮政府與村委在醒目位置設置警示牌和防護欄,組織開展了地質災害調查評估,確定了岩溶塌陷成因、影響區域,預測了發展趨勢。
二是沂南縣政府組織孫祖鎮政府、經信局、安監局、水利局暫時封閉周邊石英砂加工廠地下水開采井,停止地下水開采活動,減少可能的擾動。
三是安排專人進行監測預警,每天向相關單位匯報,並設置了地下水監測點,對本區內的地下水水位波動進行長期監測工作。
四是沂南縣國土資源局對當地居民進行了預防地質災害的宣傳教育,向相關住戶發放《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明白卡》及《地質災害防災工作明白卡》,提高了防範意識。
5 經驗與啟示
(1)領導重視。臨沂市國土資源局把地質災害防治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納入全局工作重點。在地面塌陷發生後,迅速響應,成立了專家調查組,查明了塌陷區范圍、預測了發展趨勢、提出了合理的防治建議。當地政府領導也採取了及時有效的措施,降低了群眾的損失,最大限度地保護了群眾的利益。
(2)積極開展隱患點排查、巡查,建立健全隱患點排查台賬。該災害點在全市地質災害隱患點巡查范圍內,設有專門的群測群防員,在災害發生後,群防員及時地將信息報告給縣國土資源局。
(3)宣傳到位。對確認的地災威脅戶及時發放房屋搬遷通知、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單和防災避險明白卡,增強了群眾的防範意識。
『陸』 中國地質科學院對「5·」汶川地震的快速反應與調查研究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在青藏高原東緣龍門山地區發生了汶川級強烈地震,成為繼2001年11月14日昆侖山口西8.1級地震之後在中國大陸發生的又一次強烈地震,造成了慘重的人員傷亡和巨大的財產損失。
面對「5·12」汶川8級地震突發災害,中國地質科學院組織專家,最先對發震動力學背景進行了科學分析,第一時間奔赴震中地區開展地表破裂變形與地震地質災害調查。隨後組織來自院本部、地質研究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的80餘位科學家,系統開展地震科學鑽探選址、活動斷裂與地震變形觀測、地應力測量、地質災害地面調查、堰塞湖與水工環綜合評價。6位專家參加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編輯出版《汶川地震災區地震—地質災害圖集》,組織召開汶川地震動力學分析研討會,2位專家參加國土資源部抗震救災前方指揮部工作。在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期間,組織汶川地震大型展覽,應邀作汶川地震、地震科學鑽、地表破裂等學術報告,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關注。組織申報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鑽探工程,2008年11月第一口地震科學鑽開工;組織落實國家專項、「973」課題、地質調查項目等科研任務,有效地調整了面向地質災害的學科結構和人才布局。
在2008年度科技成果匯報交流暨十大科技進展評選會,許志琴院士作汶川大地震發震背景與科學鑽探報告,董樹文、吳珍漢研究員作汶川大地震中國地質科學院的快速反應報告,評委會將「5·12汶川地震後中國地質科學院的快速反應與調查研究」評選為中國地質科學院2008年度科技特別進展。
中國地質科學院領導為首批赴震區調查組送行
第一時間組織開展發震動力學背景分析和地震地質災害考察
「5·12」汶川地震發生後,中國地質科學院專家以高度的責任心,最先對發震動力學背景進行了科學分析;5月14日董樹文、張岳橋研究員等科學分析了汶川地震發生動力學背景,彭華研究員等報道了汶川地震前地應力異常資料,並通過中國地質調查局《汶川地震簡報》(2,3)上報國土資源部。2008年5月15日許志琴、董樹文等參加中國地質調查局汶川地震機制會商會,討論了地震背景和機理。2008年5月18日通過新華社面向國內外發布發震構造背景、地震破裂性質和餘震長期活動的科學報告,全國各媒體紛紛轉載。
2008年5月16~24日,院組織以董樹文副院長為領隊,由吳珍漢研究員、張岳橋研究員、張永雙研究員、陳正樂研究員、楊農研究員、雷偉志副研究員、石菊松博士、施偉博士共9位專家組成的中國地質科學院地震地質災害考察隊,爬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冒著生命危險,克服重重困難,深入地震重災區北川縣城、映秀鎮、陳家壩、青川縣城、關庄鎮與紅光鎮東部,實地考察活動斷裂、地震破裂與地震地質災害,獲得汶川8級強烈地震地表變形、地震災害和地震觸發地質災害第一手寶貴觀測資料。6月6日完成第一篇汶川地震地表破裂論文,7月份發表在《地質學報》(英文版)。
中國地質科學院考察隊向國土資源部抗震救災指揮部提交了多份有價值的考察報告,向當地政府和群眾提供了及時有效的地震科學知識及抗震救災建議,積極協助縣市抗震救災指揮部開展地震地質災害調查和應急排查工作。5月21日,董樹文研究員、張岳橋研究員、吳珍漢研究員在廣元市接受四川人民廣播電台、廣元市電視台、廣播電台聯合採訪,科學地解讀地震原因,解惑群眾驚恐和不安。
中國地質科學院專家第一時間趕赴震中區開展地震地質災害野外考察
a—在北川縣城南郊任家坪測量地表破裂變形;b—在關庄西北觀測東河口堰塞湖;c—接受地方電視台和廣播電台聯合採訪,普及地震科學知識
參加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和國土資源部抗震救災工作
5月21日中國地質科學院6位專家被選為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委員,許志琴院士任專家委員會副主任,趙文津院士、董樹文研究員、廖椿庭研究員、張岳橋研究員、吳樹仁研究員為專家委員會成員;5月28日組織召開首次汶川地震動力學分析研討會,對地震機理、地震預報及相關科學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6月20日許志琴與董樹文等編輯出版《汶川地震災區地震—地質災害圖集》,為抗震救災和震後重建提供了重要參考資料;趙文津院士分析了我國大震地質、地球物理數據,對地震工作和地震預報工作提出建設性的意見。9月4日董樹文委員作為國土資源部代表出席了國務院新聞辦主持的「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汶川地震新聞發布會」,介紹了地震—地質災害損失與防治工作。5月24日~6月24日,中國地質科學院韓子夜所長和吳珍漢研究員進入國土資源部抗震救災前方指揮部,在總指揮汪民副部長直接領導下開展工作,協調地震地質災害應急調查,深入汶川地震重災區實地考察地質災害,為抗震救災工作做出了積極貢獻。
6月1~25日,在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支持下,中國地質科學院組織開展了汶川地震綜合調查,許志琴院士任組長,龍長興所長和胡平副所長任副組長,分應急選址、地應力監測、活動斷裂與場址穩定性調查、科學鑽選址、物化探測量與監測5個小組,分別開展野外調查與觀測工作,獲得寶貴的多學科綜合觀測資料。5月23日~6月5日,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受國土資源部委派,組織以張發旺副所長為領隊專家隊伍10餘人,奔赴汶川地震災區,圓滿完成了10個堰塞湖的調查評價任務,提交了6份技術報告,受到水利部抗震救災指揮部和武警水電官兵的充分肯定,為堰塞湖監測和治理工程設計施工提供了重要依據。6月下旬,地質力學研究所組織專家赴汶川地震震中地區,布設天然地震觀測台站,為餘震精確定位和深部地震構造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地球物理觀測資料;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根據國土資源部和中國地質調查局相關部署,組織專家赴甘肅隴南市和文縣,開展災後重建規劃地質安全與水土資源保障程度綜合評估,為災後重建的宏觀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中國地質科學院組織專家積極投入汶川地震地質災害調查
a—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董樹文委員出席9月4日汶川地震新聞發布會,介紹地質災害損失與防治工作;b—地質力學研究所龍長興所長帶領活動斷裂與場址穩定性調查骨幹成員抵達地震災區;c—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技術人員在地震災區開展物華探野外測量;d—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張發旺副所長與武警水利專家討論堰塞湖災害隱患及治理方案;e—地質研究所地震科學鑽選址組專家在野外測量地震變形和同震位移;f—地質力學研究所何長虹副書記帶領專家在震中地區了解地震災情並選擇天然地震觀測地點
組織實施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鑽探工程
在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和國土資源部指導下,在中國地質調查局直接領導下,中國地質科學院許志琴院士帶領有關專家策劃並組織申報「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鑽探工程」,得到溫家寶總理等領導及時重要批示。2008年11月第一口地震科學鑽開工,成為世界上響應地震最快的地震科學鑽探工程。汶川地震科學鑽探工程將採用先進鑽探工藝,對汶川地震和復發微震的源區進行直接取樣,開展地質構造、地震地質、岩石力學、化學物理、地震物理、流變學等多學科觀測、測試分析和綜合研究,揭示控制斷裂作用和地震發生的物理過程和化學作用,為地震監測、預報或預警提供基礎數據和重要信息,促進地震科學發展。
汶川地震科學鑽探工程一號孔開鑽儀式
徐紹史部長向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鑽探工程中心主任王學龍副局長和首席科學家許志琴院士授牌
組織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汶川地震大型展覽與專題報告
2008年8月中國地質代表團參加在挪威奧斯陸舉行的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上應組委會特邀作汶川地震學術報告,舉辦了汶川地震大型展覽,展版面積18m×3m(圖3);董樹文研究員在「地質災害」每日主題會上作了題為「汶川地震災情與中國地質科學家反應」的報告,許志琴院士在專題會議上作汶川地震科學鑽探學術報告,張岳橋研究員在國際岩石圈研究專題會上作有關汶川地震破裂與變形學術問題的報告,受到各國代表的高度關注。
副院長董樹文研究員在地質災害「每日專題」作汶川地震學術報告
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汶川地震大型展覽
地質力學研究所全力以赴抗震救災
「5·12」汶川大地震,震撼了中國,震撼了世界。在祖國面臨大災大難的關鍵時刻,地質力學研究所沒有觀望,沒有等待,更沒有退縮,立即組織有關專家,無條件投入抗震救災行動,連夜展開震源機制分析,震情遷移分析,災情分析。在老所長董樹文副院長的組織領導下,緊急組成了調查組,第一時間奔赴災區,冒著生命危險,開展活動斷裂、地質災害調查,收集掌握寶貴的第一手科學資料,發揮專業優勢,為抗震救災提供科技支撐。隨後又多次派出專家組,前往災區開展相關工作;同時組織多名專家、研究生組成專家組,在局的統一部署下,緊急展開地質災害遙感解譯以及環境承載力評估等方面工作,他們不分晝夜地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地質力學研究所先後直接參加抗震救災一線工作的人員有62人,其中赴震區前線的人員有35人,堅守在後方的人員有27人;有3位專家進入國務院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有7位專家進入科技部專家組,為全國抗震救災工作提供科技支撐。在整個抗震救災行動中,地質力學研究所幹部職工無私無畏的精神,堅強有力的行動,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了各級領導和同行們的肯定和認可,得到了各種方式的表彰。地質力學專業委員會榮獲中國科協「抗震救災先進集體」稱號,張岳橋、楊農、雷偉志、施瑋分別獲得有組織評選的抗震救災先進個人光榮稱號。
地質力學研究所專家在地震災區開展地震變形與地質災害現場調查
地應力觀測站5月12日觀測到的地殼應力應變變化曲線
地殼應力應變變化曲線
地質力學研究所天然地震台網觀測的餘震震中分布圖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專家赴四川災區調查堰塞湖險情
2008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專家赴四川災區調查堰塞湖險情年5月23日~6月2日,受中國地質調查局委派,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黨委、所領導抽調精幹力量張發旺、張兆吉、王貴玲、王建中、韓雙平、韓占濤、聶振龍、侯宏冰、藺文靜、錢永等10位同志,與水環地調中心的孫建平等5位同志、天津地調中心肖國強等3位同志一起到四川災區的綿陽、德陽兩個重災區調查堰塞湖險情。
震後的災區一片瘡痍,加之堰塞湖出現的地方均處於位於發震斷裂附近的深山中,是震災最嚴重的地方,道路山體滑坡、坍塌等非常嚴重,有些地段,山體松動,地勢險峻,隨時都有繼續垮塌的危險。
面對如此艱難險境,調查組成員不畏艱險,不顧勞累,連續作戰,只要天氣情況允許就出發。山裡道路往往已經被巨石堵塞,調查組只能徒步前進,沿途河谷狹窄,兩側山體陡峭,許多地段岩體松動,搖搖欲墜,隨時有滾落的可能。如遇到餘震發生,後果不堪設想。5月25日下午,在四川青川縣又發生了震後的最大一次餘震,震級高達6.4級,此時,調查隊員剛剛從山中出來不到2個小時。
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調查組通過一星期的辛苦工作,配合水利部出色地完成了調查任務,提交了7個堰塞湖的調查報告,受到水利部抗震救災指揮部綿陽堰塞湖前沿指揮部的充分肯定,提出的建議已經被採納,用於堰塞湖的治理工程設計和施工中。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8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專家在地震災區調查評價堰塞湖險情
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積極投入抗震救災及調查研究工作
「5·12」汶川8級地震突發之後,在國土資源部和中國地質調查局統一部署下,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以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積極投入到抗震救災工作中去。
五月下旬,國土資源部選派人員組建部抗震救災前線指揮部,韓子夜所長受汪民副部長指派,擔任前線指揮部辦公室主任,除了辦公室的日常工作外,還負責指揮部的後勤工作。在韓子夜所長的帶領下,前線指揮部辦公室高效運轉,為部領導決策、統領所屬各單位在災區井然有序地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汪民副部長、韓子夜所長及科研人員在至四川前線指揮部研討抗災工作
選址物探測量組在現場工作
物探測量組在布設測線
六月初經國土資源部再次統一調遣,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先後派出兩批專家前往災區第一線參加抗震救災工作。由胡平副所長親自帶隊,統一指揮,兩批專家一行12人,攜帶7台套物化探設備,四輛越野車以及其它有關裝備,分成兩組積極投入到「汶川強震活動斷裂調查與災區重建場址穩定性評價」工作當中去。第一組即物化探監測組,主要進行了天然電磁場、地磁場和地氣監測工作,為餘震活動趨勢分析和活動斷裂調查提供了重要的數據。第二組即應急選址地球物理測量組,主要開展了EH4電磁測深和高密度電阻率法測量工作,為探明擂鼓盆地基岩埋深及構造發育情況和災後重建選址提供了重要依據。
另外,在此期間,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分別派遣兩名同志前往災區參加了抗震救災捐贈儀器的驗收工作和國土資源作家協會的撰稿工作;還有三名同志被派駐京參加了部局機關抗震救災的保障和宣傳工作。
國家地質測試中心參加汶川地震斷裂帶科學鑽探(WFSD)—地下流體異常及地震前兆關系研究
目前已建設WFSD現場流體實驗室,利用在線脫氣裝置、質譜儀等,進行了實時流體監測,主要測定組分包括He,CH4,CO2,Ar,H2,O2,N2和氡。正隨鑽建立流體地球化學剖面,開展流體變化與地震前兆的相關性研究。
WFSD現場流體實驗室
WFSD現場在線脫氣裝置
『柒』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關於報送年工作總結及年工作要點的報告
國土資應急中心函〔2013〕1號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
在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應急辦)的領導下,2012年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以下簡稱應急中心)著力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強化突發地質災害應急能力建設,組織開展應急響應,認真落實應急技術指導工作。充分發揮專家隊伍作用,中心各部門密切合作,全面完成年度各項工作任務。
一、2012年工作總結
2012年應急中心以全國地質災害應急業務支撐工作為重點,規劃業務發展方向、開展預案修編等。具體完成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規劃應急業務指導工作。2011年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後,全國地質災害應急工作迅速發展。根據應急工作發展需求,起草《全國地質災害應急業務發展規劃綱要》,編寫《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業務發展規劃》。經多次內部討論、全國專家研討、並徵求各省意見後,完成兩份規劃文本編寫。《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業務發展規劃》已發布實施;《全國地質災害應急業務發展規劃綱要(報批稿)》報國土資源部。
(二)系統修編地質災害應急預案。2006年國務院印發了《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近年來,地質災害應急工作形勢和體系發生較大的變化,預案修編工作十分迫切。受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委託,應急中心組織開展預案更新修編。通過修編並徵求各省意見,完成《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修訂稿)》。
(三)統籌協調應急專家管理工作。開展2012年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管理工作。召開應急專家年度工作會議;制定《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組2012年工作要點》並上報部應急辦;協助應急辦完成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區片專家調整工作,將全國劃分為西北、西南、華南、東南、華北、西部和東北7個區片;協助應急辦完成第二屆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遴選工作,遴選應急專家共200名。
(四)嚴格執行災情險情值守速報制度。堅持領導帶班、信息上報、首辦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等四項制度,採取日常值班、集中值守和現場值守三種方式,開展24小時地質災害應急值守。1-4月,實行日常值班,每天1名值班人員和1名帶班領導;5-11月中旬,執行汛期值班制度,每天2名值班人員、1名處級幹部和1名局級領導;11月下旬至年底,執行日常值班。值班工作的合理部署,保障了值守信息報送的准確性和時效性。應急中心全年參加值守800餘人次,協助完成報送災情險情報告153期並全部在地質環境信息網發布,簡訊息1000餘條,報送國土資源部值班信息48期,報送部內要情200餘條,參加國務院視頻點名24次。利用新技術新方法,開通網信功能,快速便捷地發送災險情信息和應急指令;簡訊問候前方應急人員,營造嚴肅溫馨的應急氛圍。
(五)持續認真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與趨勢預測。認真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深化與中國氣象局的業務聯系,拓展與廣電總局的業務合作,深入研究改進預警預報模型和技術方法,提高突發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准確性和實效性。5月1日—9月30日,與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密切合作開展汛期地質災害預警,製作預警產品156份,在中國地質環境信息網發布預警信息141次,在中央電視台發布90次。開展了2次應急預警,在雲南省昭通市彝良縣地震抗震救災和強台風「海葵」登陸期間,主動提供地質災害應急氣象預警信息服務。
開展地質災害災情分析與趨勢預測,收集、整理和入庫了2012年全國地質災害動態數據10258條;開展2012年度全國地質災害趨勢預測並召開趨勢預測會商會;編寫2012年全國地質災害災情分析及趨勢預測月報12期;編寫第一季度、汛期各月和2012年度全國地質災害災情通報共7期,為部應急辦及時發布災情信息與防災部署提供支撐。完成地質災害災情統計月報網上直報系統的設計、開發和推廣,推進了地質災害災情統計工作標准化、規范化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六)及時響應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把「守護生命」作為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工作的最高價值准則,及時響應部應急指令,開展技術支持與服務。一是工作部署周密及時。分別召開汛前、汛中和汛末地質災害災情會商交流會,分析形勢,判斷趨勢,確定防範重點,總結各階段應急防治經驗與教訓,為提升汛期應急能力打下堅實基礎。二是巡查指導突出重點。充分發揮應急專家的作用,完善巡查指導會商制度,巡查指導和重點地區現場指導相結合。2012年7月19日-8月20日,部應急中心組成視頻巡查會商組,赴雲南、貴州、重慶、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8省(市)地質災害重點防範區開展地質災害巡查指導工作。三是應急處置科學有效。派出20個技術專家組,赴甘肅岷縣「5·10」特大冰雹山洪泥石流、四川寧南縣「6·28」泥石流、北京「7·21」特大暴雨、新疆新源縣「7·31」大型滑坡、四川涼山錦屏水電站「8·30」大型滑坡泥石流、雲南彝良「9·7」地震、雲南彝良田頭小學「10·4」滑坡等大型、特大型突發地質災害及隱患現場,開展應急調查及技術指導,協助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開展重大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和搶險救災工作,其中啟動二級應急響應4次。四是認真總結評估年度工作。及時編報6期重大地質災害應急調查簡報,起草《2012全國突發地質災害應對工作總結評估報告》,編寫《地質災害防治這一年2012》、《2012年度重大地質災害事件與應急避險典型案例匯編》、《滑坡監測預警與應急防治技術研究》和《全國地質災害通報》等。
(七)積極開展應急防治科普宣傳和培訓演練。製作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材料,製作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減災科普影像,廣泛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科普宣傳。編制完成《地質災害「臨災避險」五步法動畫宣傳片》,動畫片共分5集,每集時長60秒。從「勤觀察、早發現」,「多監測、知險情」,「常演練、會應對」,「接警報、快逃生」,「聽指揮、保平安」5個角度開展臨災避險科普宣傳工作。
根據《國土資源部重大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響應工作程序》,精心組織各類應急技術培訓演練。6月在大連舉辦今年第一期地質災害遠程會商技術培訓班。11月份,在雲南昆明組織開展特大型地質災害技術型演練,突出實時、實戰、實景,鍛煉應急隊伍,提高應急演練的水平。2012年部應急中心對省、市、縣的地質災害演練進行了10餘次技術指導。地質災害應急防治科普知識宣傳、培訓和演練工作有效提高各級地質災害防治人員的防災意識和應急處置能力。
(八)加強應急技術研究提升科技水平。圍繞年度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支撐工作,圓滿完成「國家級地質災害應急防治2012」、「地質災害應急能力建設與示範」等項目工作,在系統總結地質災害應急工作的基礎上,開展應急調查、監測、處置新技術新方法研究。滑坡預測預警研究項目成果在多次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響應與決策中得到了應用,取得了顯著的應用效果;利用物聯網技術建立3處高清視頻監控點,實現了對地質災害監測點的實時高清視頻監控;物聯網、衛星數據傳輸、無人飛行器調查監測等新技術應用,進一步提高地質災害應急支撐能力。
積極申報2013年應急工作項目,完成「國家級地質災害應急防治2013」、「地質災害應急物聯網技術應用示範」和「汶川地震區重大地質災害成生規律研究」等項目申報工作。
二、2013年度工作要點
2013年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繼續以《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精神為指導,根據部地質環境司(應急辦)和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應急中心)2013年工作部署,著力做好如下工作。
(一)執行速報制度做好應急值守工作。認真完成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值守工作,非汛期日常值班、汛期集中值守、緊急狀況現場值守三種方式相結合;嚴格執行領導帶班、信息上報、首辦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等四項制度,確保應急信息上報的時效性和准確性。
(二)組織專家開展應急技術指導工作。指導全國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協助地方政府開展重大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處置和搶險救災工作,為政府管理部門做好技術支撐服務;開展應急專家工作經驗交流,加強對省級應急機構的指導,開展技術支持與服務。
(三)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與災情分析預測。繼續開展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及時發布預警信息。遇極端降雨、地震、重大地質災害災等事件,啟動應急預警。完善預警技術方法,不斷提高預警能力和水平;開展2013年度地質災害災情分析與趨勢預測,編制月報、通報及趨勢預測報告等,為部局決策服務。
(四)開展應急防治及培訓演練工作。完善應急遠程會商系統,保證應急通訊傳輸鏈路暢通;根據國土資源部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響應流程,組織應急技術培訓3次、應急演練2次。
(五)建立完善應急技術指導工作標准。逐步建立完善應急技術指導工作標准體系。2013年主要開展《滑坡防治技術指南》完善工作和《應急演練技術指南》的編寫工作。
(六)開展應急新技術、新方法研究工作。結合課題工作,研究探索物聯網、無人飛行器、三維激光掃描儀、衛星數據傳輸等高新技術方法與裝備在應急工作中的應用。
(七)做好年度工作總結及文獻匯編。總結評估年度突發地質災害應對工作,完成《全國突發地質災害應對工作總結評估報告》、《地質災害防治這一年》、《年度重大地質災害事件與應急避險典型案例匯編》、《全國地質災害通報》、《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實例匯編》和《地質災害防治知識100問》等成果。
(八)其他應急支撐工作。協助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應急辦)做好「全國地質災害應急工作會議」、「全國群測群防員經驗交流會議」等會議的組織協調工作;配合部應急辦完成《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修編審報工作;完成部、局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應急中心)在全年的工作部署中,人員、裝備、經費等方面統籌安排,保障各項工作要點順利實施。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
2013年2月28日
『捌』 求一篇關於地質災害預防工作的調研文章
解決土地問題 調處地災矛盾
貴州省煤炭資源豐富,全省煤炭保有儲量500多億噸,遠景儲量超過2000億噸,居全國第五位。全省含煤面積約7萬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40﹪左右。隨著西部大開發的進程和西電東送工程的順利實施,我省煤炭資源的開采已步入大型化、規模化的軌道,完全杜絕了非法小煤窯亂挖濫採的現象。
煤炭資源的開采和地質災害的發生是伴生的,現在我省大部分煤炭開采區內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裂縫、房屋開裂、山體垮塌、水源枯竭等地質災害,嚴重威脅災區內廣大災民的生命財產安全。近年來,全省各地因地質災害矛盾引發的災民群體性挖路堵廠和集體上訪事件時有發生,礦區內廠群關系逐漸惡化,有的地方甚至發生了災民與煤礦的群體性斗毆事件,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和極其嚴重的後果。目前,很多地方對地質災害問題的處理都還沒有一個切實可行的徹底解決方案,都還停留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階段,根本不能徹底解決問題,時間長了,災民因為問題未得徹底解決而經常聚眾挖路堵廠或集體上訪,煤礦因為不能正常生產而產生不滿情緒,地方政府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災民對政府的信任度越來越小,以致礦區內干群關系緊張,礦群關系惡化,災民與煤礦的矛盾日益尖銳。我省含煤面積約7萬平方公里,如果按每平方公里礦區平均涉及群眾10戶50人計算(此數據為保守估計數據),煤炭開采引發的地質災害將影響至少70萬戶350萬災民。試想一下,如果在煤炭資源枯竭、煤礦閉坑前地質災害問題不能徹底解決,則煤礦閉坑後這三百多萬災民的遺留問題政府將如何處置?因采礦引發的地質災害一旦發生,徹底治理好幾乎是不可能的,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有將災民徹底搬遷安置到無地質災害隱患且生產生活條件較好的地方安居樂業,才是唯一的出路。
災民的搬遷安置是一項復雜艱巨的工作,涉及到資金來源如何解決?搬遷安置方式如何選擇?災民房屋如何賠償?災民土地問題如何解決等一系列復雜的問題。災民搬遷安置工作的資金來源,按照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第五條「因工程建設等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的治理費用,按照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由責任單位承擔」的規定,全部由責任煤礦承擔;搬遷安置方式的選擇,必須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能徹底解決問題的搬遷安置方式,要多條腿走路,不能搞一刀切;房屋賠償可請有資質的單位(如貴州中道資產評估有限公司等)對災民的受損房屋進行評估,嚴格按照房產評估重置價格進行賠償;土地問題是這些問題的重中之重,它包含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災民受損土地的賠償和治理問題?二是災民搬出災區後的土地耕種問題?這兩個問題能否解決是地質災害搬遷安置工作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
一、 災民受損土地的賠償和治理問題
對災民受損土地的賠償,必須堅持合法、合情、合理的原則。土地問題是棵高壓線,處理不好,不但不能解決問題,還有可能引起更大的社會矛盾和後遺症。農村集體土地的所有權屬於當地的村民委員會,農民對耕種的土地只有承包經營權,《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十條規定:「國家保護承包方依法、自願、有償地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根據這條規定,災民的土地受損不能耕種後,災民和責任煤礦可在雙方自願的前提下,經當地村民委員會同意,按照「兩受」原則(「兩受」即災民能接受,煤礦能承受)制定統一標准對災民土地的承包經營權進行有償流轉,災民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費用於搬出災區後在其它地方有償流轉土地耕種,這就是「用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流轉來解決地質災害搬遷安置工作中土地賠償問題」的基本思路和辦法。
地質災害問題涉及面廣,涉及人口眾多,在實際工作中,災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費如何計算就成了一大難題。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丈量法,對呀,將災民的土地逐塊丈量,得出具體面積後,按每畝多少錢制定一個災民和煤礦都能接受的標准不就算出來了嗎?其實不然。在農村進行土地聯產承包的時候,大部分農村特別是山區農村都沒有對土地進行嚴格的丈量劃分,都是東一塊、西一塊、肥瘦搭配、遠近搭配大致差不多就把土地分了。同樣的一個劃地人口,分到平整肥沃離家近的土地面積就小,分到貧瘠瘦弱離家遠的土地面積就大,有的甚至相差幾倍,再加上荒地開墾、工程建設、水打沙沖等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響,現在農村同樣一個劃地人口的土地面積千差萬別。再者,農村土地的地塊大都不規則,測量起來一則難度大,二則不準確,同一地塊不同的人測量出的結果都不完全相同。由此可見,用丈量法計算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費是行不通的,因為標准無法制定,所以根本不具備可操作性。面對這一難題,我們想出了一個創造性的辦法:用土地聯產承包時劃地人口的數量來制定標准計算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費。這個辦法一出台,就使這一難題迎刃而解。首先,在進行土地聯產承包的時候,是根據當時農戶人口的多少劃分的土地,劃地人口的基數是以前農業稅費徵收的依據,各地方鄉鎮財政所有據可查;其次,在進行土地聯產承包的時候,雖然同樣的劃地人口分的土地面積有大有小,但基本上都遵循了一個原則:即每份土地的產值是大致均衡的,面積小的必然平整肥沃,面積大的必然貧瘠瘦弱,用劃地人口的數量來計算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費是相對公平的;第三,這個辦法在操作上簡單易行,清楚明了,災民和煤礦都能夠接受。
災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轉讓給煤礦後,煤礦必須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對受損土地進行治理、管理和經營。為了更好地治理好災區的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在災民大量搬出災區,土地大面積連片後,煤礦可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土地開發項目(如種草養畜、開發茶產業、開發經果林、開發速生坑木林等),經有關土地行政管理部門批准後對土地進行綜合開發利用,既可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又能改善礦區的生態環境。
二、災民搬出災區後的土地耕種問題
在搬遷安置的災民當中,雖然有極少部分人已經具備了無土安置的條件,他們或棄農經商、或發展二、三產業(如運輸業、飲食業、養殖業等)完全可以安居樂業,但絕大部分災民搬出災區後仍然離不開土地。民以食為天,如果大部分不具備無土安置條件的災民搬出災區後無地可種,則他們的生產生活問題就得不到徹底解決,地質災害搬遷安置工作肯定無法順利進行。
對災民的搬遷安置工作,最容易想到的就是異地集中搬遷安置,異地集中搬遷安置地必須滿足以下三個條件:一是無地質災害隱患;二是生產生活條件要好;三是必須有足夠的土地劃分給災民耕種。在這三個條件當中,第一個和第二個都容易達到,但第三個條件就太難了。我國對集體土地實行以家庭為主的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後,目前地方政府手中還未被承包的大面積土地資源少之又少(金沙縣以前有大水農場和開化農場,但現在已基本用於解決受自然災害影響災民的異地集中搬遷安置),有的地方根本就沒有這種土地資源。再者,異地集中搬遷安置存在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矛盾容易集中爆發,處理不好後患無窮。由此可見,異地集中搬遷安置方式是不可取的。既然異地集中搬遷安置方式行不通,怎麼辦?那就只有反其道而行,採取異地分散搬遷安置方式解決。
在我國農村,自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對集體土地實行以家庭為主的聯產承包責任制以來,一直未發生重大變革。現在農村有的農戶因為子女參加工作、經商、發展二、三產業(如運輸業、飲食業、養殖業等)致富等原因已經脫離農村進入城鎮定居,老家的房屋無人居住,承包經營的土地無人耕管,這種情況是普遍存在的,是我國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從農業大國逐漸向現代化工業強國過渡的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在那些沒有地質災害隱患且生產生活條件較好的地方,進城定居農戶的老房子和承包經營的土地是一筆巨大的固定資產和閑置資源,這就給我們提供了這樣的一種思路:政府把這些進城定居農戶的相關信息(姓名、住址、聯系方式、房屋結構、房屋面積、田土數量等)收集起來提供給災民,讓災民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聯系合適的進城定居農戶「結對子」,在雙方自願的前提下對進城定居農戶的老房子進行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有償流轉來解決災民搬出災區後的住房和土地耕種問題,這就是「結對子」異地分散搬遷安置方式。金沙縣沙土鎮人民政府在對全鎮及周邊鄉鎮無地質災害隱患且生產生活條件較好地方的進城定居農戶進行普遍走訪調查的基礎上,充分聽取了地質災害區廣大受災群眾的意見,經過多次召集煤礦業主和受災群眾代表開會協商,於二OO五年四月制定了《沙土鎮有證煤礦煤炭開采區地質災害賠償搬遷安置方案》。該方案實施後,沙土鎮用「結對子」異地分散搬遷安置方式處理地質災害問題已經取得顯著成效。從二OO五年至二O一O年底已經有144戶(587人)災民順利搬出災區安居樂業,其餘災民的搬遷安置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從《方案》實施至今從未發生一起災民群體性挖路堵廠事件和集體上訪事件。實踐證明,用「結對子」異地分散搬遷安置方式解決災民搬出災區後的住房和土地耕種問題是切實可行的,既徹底解決了災民的搬遷安置問題,又盤活了進城定居農戶留在農村的固定資產和閑置資源;既為群眾解了難,又為企業分了憂,最終達到一種良性循環、多贏的效果。
在實際工作中,基層鄉(鎮)黨委、政府要思維超前、把好關、服好務。思維超前即對災民所結的「對子」,不要局限在某鄉(鎮)、某縣(市)、某地(州)、某省(自治區、直轄市)……要給災民充分的自主權。只要災民聯系的搬遷安置地點符合方案中的相關規定,確實能徹底解決災民的搬遷安置問題,鄉(鎮)黨委、政府就要大力支持、積極引導,讓災民順利搬出災區安居樂業(沙土鎮分散搬遷安置的144戶災民,跨省到山東定居的有1戶;跨地區到貴陽定居的有6戶,到遵義定居的有9戶,到銅仁定居的有1戶;跨鄉鎮到安底鎮定居的有2戶,到嵐頭鎮定居的有1戶)。把好關即對搬出災區的災民流轉的土地質量、數量按方案規定嚴格把關,流轉的土地必須能滿足災民全家的生產生活需要。災民搬出災區後,只有他們的生產生活走上正軌並有了良好的發展,災民的搬遷安置工作才能成功,地質災害問題才能得到徹底解決,否則將後患無窮。服好務即鄉(鎮)黨委、政府在實施災民搬遷安置工作時,必須成立地質災害調處辦公室,安排專人辦公,竭誠為災民服務,盡最大努力為災民排憂解難。對搬出災區的群眾,不能搬出去就不管不問,要建立檔案進行管理,定期或不定期進行跟蹤回訪。對災民生產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要想災民之所想,急災民之所急,想方設法予以解決,讓災民有發展門路,有經濟收入,確保災民不返貧。只有這樣,才能扭轉以前造成的干群關系緊張、礦群關系惡化的局面,才能得到廣大災民的支持,才能使地質災害搬遷安置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總之,土地問題是地質災害搬遷安置工作的瓶頸,是地質災害搬遷安置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土地問題處理好了,其餘問題就迎刃而解。地質災害問題是影響礦區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重大社會問題,地質災害問題的處理已經成為基層鄉(鎮)黨委、政府執政能力的試金石,徹底解決地質災害問題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緩。我們堅信,只要基層鄉(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地質災害工作,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以人為本、求真務實、因地制宜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就一定能做好地質災害搬遷安置工作,就一定能徹底解決地質災害問題,最終實現「災民滿意搬出,企業正常生產;礦區和諧穩定,經濟持續發展」的工作目標。
『玖』 鄭州有沒有地質災害報告編寫的公司
地質災害報告有很多種:地質災害調查報告、地質災害勘察報告、地質災害版治理權竣工報告、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等。編寫這些報告需要不同資質,如地質災害勘查資質可從事地質災害調查報告和地質災害勘察報告的編寫,地質災害施工資質可從事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施工和竣工報告的編寫,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資質可從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調查與評估報告的編寫。申請這些資質都需要一定數量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方面的技術力量。
鄭州肯定有編寫地質災害報告的單位,如河南省地質環境監測站、河南省地質勘查院等。地質災害調查報告或簡報、監測報告,現在都歸納於政府行為,歸口到地質環境監測站實施,其他的地質災害業務如勘察、治理施工、危險性評估實行市場動作,有資質的單位通過招投標中標後開展相關的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