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中國地質學的開拓者
A. 《一塊特別的石頭》的主人公是誰,他是我國著名的什麼,他提出的地質力學理論,在尋找
李四光,中國著名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中國古生物學、地質學、第四紀地質學研究的開拓者,
B. 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有哪些
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有
李四光、劉東生、孫樞、李廷棟
C. 3年級一課課外閱讀中,誰是當代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
是李四光,李四光(1889.10.26-1971.4.29,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專人,蒙屬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勛,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D. 中國的名人中有哪些是學地質的
中國地質學家除了李四光之外還有:★李捷(1894~1977),中國地質學家。號月三。1894年4月29日生於河北成安縣,年1月30日卒於寧夏銀川。1916年畢業於農商部地質研究所。曾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湖北省礦產調查隊隊長,河北建設廳廳長,地質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局總工程師,水利部勘測設計管理局地質總工程師,水電建設總局副總工程師等職。早年李捷在華北、鄂北、豫南、陝南從事區域地質礦產調查。他是周口店北京猿人發掘工作最早的主持人,1927年著有《周口店之化石層》等文。30年代他先後在湖南、廣西、貴州、湖北和江西等省進行地質礦產調查。為中國早期地質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他在《鄂西第四紀冰川初步研究》(1940)一文中劃分了鄂西山區的冰期,至今仍被沿用。1949年以後,他主要從事水利電力建設中的工程地質工作,為國內眾多水庫、水壩、水電站的建設作出了貢獻。他的主要著作有:《直隸易、唐、蔚等縣地質礦產》(1919)、《秦嶺中段南部地質》(合著,1930)、《廣西羅城黃金寺附近地質》(合著,1936)和《河南陝縣三門峽第四紀冰川遺跡》(1959)等。
★張宏仁張宏仁,高級工程師。江蘇鎮江人。195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9年畢業於蘇聯第聶伯羅波得羅夫斯克礦業學院地質系。歷任雲南省地質廳地質隊技術負責,地質部地質礦產司副主任工程師,北京市地質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副隊長、副局長、高級工程師,地質礦產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司司長、部總工程師,地質礦產部副部長。撰有論文《解滲流問題數值方法對比》等
中國代表、地質學家張宏仁教授當選為新一屆國際地科聯主席。這是中國地質學家首次擔任這一職務。
張宏仁教授曾任中國原地質礦產部副部長、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組委會秘書長,現任國際地科聯提名委員會、出版咨詢委員會委員和國際地科聯雜志《地質幕》主編。中國代表當選為國際地科聯的主席,充分體現了中國作為國際地質大國的地位,說明了國際地學界對中國地質科學研究工作的重視。
★趙金科
地質學、古生物學家。河北曲陽人。193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 30年代,提出震旦紀地槽呈環狀分布於極區泛大陸周圍和內部的理論。30年代後期對廣西西部開展區域地質調查,證實地質力學理論闡述的廣西山字型構造的位置及形跡。40~50年代,研究頭足類化石和二疊、三疊紀地層,取得突破性進展。晚年領導並具體參與對華南二疊系最高層位長興階的層型以及二疊--三疊系界線層型的專題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E. 誰是大慶油田的發現者
關於大慶油田,一般的常識是:李四光的理論發現的,王進喜打出來的。此外,還有用黃汲清理論發現的說法,和謝家榮居功至要的論述。一個世界級大油田的發現,怎麼能半個世紀過去了,還不明真相?最近走訪謝學錦先生時,談話中特意問及大慶油田的發現,希望能從訪談中理出頭緒來。
謝學錦先生是中科院院士,我國勘查地球化學的奠基人,近20多年我國80%多的新發現礦產,都是根據他的區域化探填圖項目提供的目標及線索找到的。他父親是謝家榮先生,中國老一輩地質學家,中國礦床學的主要奠基人,中國經濟地質事業的主要開拓者。謝家榮曾是中央研究院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地質部普查委員會總工程師,是注意到在東北平原找油的第一人。
李四光並未說大慶油田是用他的理論找到的
許多年來,國內一直說是在李四光的地質力學理論指導下發現了大慶油田。文革後,地學界開始敢於發表不同見解。黃汲清上書鄧小平,認為大慶油田的發現與李四光的地質力學理論無關。
請教謝學錦先生時,他說:「地質力學和發現大慶這兩者之間確實沒有關系。李四光先生並未說大慶油田是用他自己獨創的地質力學理論找到的。是在大慶油田發現了兩年以後,他有一天寫信給何長工,把大慶油田第一次和他自己的研究聯系起來了。但當時的原話也只是說『再一次證明了華北平原、江漢平原和松遼平原聯系起來作為新華夏沉降帶中三個段落的看法是正確的。這一看法,與地質部找油部署的方向符合』。就這么一句『方向符合』,被人演繹出了傳誦至今的故事。發展到後來,也許是由於政治的某種需要,宣傳的調子越來越高,甚至報刊和中小學教科書都說是根據李先生的地質力學理論找到了大慶油田。李也就默認了。實際上,他寫那封信的時候,不僅石油部的鑽探工作已經發現了大慶油田,而且在華北及江漢若乾地點都發現了油砂。這是先有發現,兩年後再去套理論。而不是以理論指導發現。而且,兩年後去套的這個理論,即新華夏沉降帶有三個段落,只是個大地構造學理論,並沒提到這跟石油有什麼關系,跟怎麼找石油更沒有關系。當時地質部找油的具體部署指揮是普查委員會的常委謝家榮、黃汲清和劉毅,他們遵循的完全是傳統的石油地質學理論及大地構造學理論。在那時地質部普查委員會草擬的各種文件中,根本沒有「新華夏沉降帶」這樣的新式術語,更不用提是用這樣的理論指導在東北的工作了。」
黃汲清沒用陸相生油理論指導大慶油田的發現
黃汲清先生在指出大慶油田與李四光的理論無關的同時,認為把華北平原、松遼平原、鄂爾多斯盆地、四川盆地作為找油重點,是根據他和潘鍾祥的陸相生油理論,結合多年實踐提出的。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大慶油田的發現與陸相生油理論有關系嗎?
謝學錦先生說:「黃汲清先生後來曾明確提出說大慶油田的發現是根據了他的陸相生油理論。這是在他給鄧小平的信和1994年獲何梁何利科學技術成就獎的文字說明中都提到過的。但我以為,這也不夠實事求是。翁文灝、謝家榮、黃汲清、潘鍾祥等人的早期研究工作,都曾發現西部幾個油田賦存於陸相地層中。可是這些油田儲量都不大。世界上其他地區在此前發現的在陸相地層內的油田儲量也都不大。誰也沒有提出過可以在陸相沉積中找到像大慶這樣的大油田。在1955年決定將松遼平原的石油普查列入普查委員會計劃之前,黃先生也從未寫過有關中國東部石油遠景的文章,更未寫過松遼平原石油遠景的文章。在1957年第三次石油普查會議上,黃先生的報告中提到陸相生油時,也只是說:『1943年我們根據在新疆等地的工作結果提出陸相生油的重要性……但就整個世界來說,海相生油無疑還是占著絕對的重要地位。今後我們要繼續注意陸相生油,但對海相生油更要注意。』『海相優於陸相,在其它條件相同時,沉積盆地有海相沉積比無海相沉積好。』對松遼平原他也只是說,『南部平原位於法庫以南……可以存在第三紀海相地層。』『松遼平原的關鍵問題是:(a)加緊進行物探,進一步劃分平原下的構造單元;(b)配合淺鑽,研究松花江群的岩相特徵、分布規律及其生油和儲油的可能性。』他的這些話表明,他並沒有用陸相生油理論去指導大慶油田的發現。
「在大慶油田發現之前,地質學家們設想的是,有可能在松遼平原找到世界上非常重要的海相第三紀的儲油層。這是合乎邏輯常識的,因而是無可指責的。而鑒於當時已經發現的松遼平原下可能存在海相第三紀的事實,如果不去設想可能發現海相油田,而用陸相生油的理論去指導工作,那是不可思議的事,因為它違反起碼的邏輯。」
謝學錦說:「我同意張立生先生的一段話:『歷史不應該是這樣書寫的。在大慶油田被發現並且被證明是陸相生油的油田之後,就說是用陸相生油的理論找到了大慶油田。在發現了大慶油田,又在華北與華中若干鑽探地點發現多層油砂後,就說是按李部長指示,在新華夏構造體系內找油取得了成功。這一樣是在塑造和妝扮歷史,而不是反映歷史。』」
石油地質普查是大慶油田發現鏈上最重要的環節
近些年來,有不少人寫文章,認為謝家榮先生在大慶油田發現過程中的貢獻被抹殺或低估了。對此,謝學錦先生強調,最重要的不是探討哪位個人的貢獻,而是大慶油田發現全過程的歷史真相。
他說:「李四光、黃汲清兩位和我父親不同。李、黃兩位先生主要是理論地質學家,解放前他們的興趣主要在搞理論的研究,尤其李先生,對具體的找礦實踐做的很少。解放後國家發展,迫切要求解決找到礦藏的實際問題,理論家這時很容易想到『自己的理論』要設法靠上實際。而我父親更願意說自己是個經濟地質學家,他的興趣主要在於巧妙地用一切已有的有效的理論知識與方法找到礦。他強調理論找礦,並在具體實施中常有新見解,也有自己的理論。但他從不強調『我的理論』。盡管他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就明確指出:『到現在為止,東北還沒有發現的礦產,最重要的是石油。』而且也不斷發表文章說,盡管全世界油田海相生油為主,但陸相生油在中國的地質情況下亦應給以重視。但是,我認為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們現在可以實事求是地來看一看大慶油田發現的全過程了,搞清楚在這條所謂的發現鏈(Discoverychain)上,哪些是關鍵的環節,哪些人起了關鍵的作用。」
謝學錦認為:「第一個重要的環節是先後有阮維周、翁文波、謝家榮、孫建初、高振西預測東北平原可能有石油蘊藏。特別是謝家榮,反復強調了東北平原的含油遠景,並且在1953年6月根據東北平原有很廣闊的含油氣遠景將其命名為松遼平原(或松遼盆地)。接著,在全國開展大規模石油普查的前夕(1954年),謝家榮發表了《中國的產油區和可能含油區》,將其分為三大類共20個含油氣區域,松遼平原被列為8個『從大地構造推斷,希望很大,但油氣苗分布不廣或尚未證實的可能含油區』之一。其後,李四光也使用『松遼平原』的術語,說出過一句『華北平原與松遼平原的摸底工作是值得進行的。』這樣的話。此外,蘇聯專家也看好松遼平原,指出地質資料甚少的茫茫大平原有石油遠景。這些是決定對松遼平原進行石油踏勘的理論基礎。」
第二個重要環節,謝學錦認為是1955年地質部第一次石油普查會議。他說:「謝家榮在這次會議上作了長篇報告《石油及天然氣礦床的普查》。他在會上提出『在全國含油區和可能含油區內進行大規模的全面的地質普查是十分必要的』。他極力反對當時慣用的方法,即只在發現油苗的附近及地質研究程度高的地點作詳查及鑽探。這次會議後,普委會按照會議精神,組織大批隊伍,分赴各地進行石油普查。這點我們從謝家榮1955年的日記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和黃汲清先生幾乎是天天沒日沒夜地親自部署全國各地的項目,編審計劃,擬定工作方法,並赴野外實地考察、指導工作。在第一次石油普查會議閉幕之後,謝家榮和黃汲清一道專門提出了松遼平原的石油地質踏勘項目,並堅持當年立即做部署工作。黃汲清先生讓蘇雲山收集資料並起草了踏勘任務書,謝家榮親自起草了《關於松遼平原石油地質踏勘的工作方法》。對松遼平原進行石油地質踏勘,是大慶油田發現鏈上最重要的環節。因為有了地質踏勘項目,才能在1956年將松遼平原正式列入全面進行石油普查的地區,進而有了1956和1957兩年在整個松遼平原進行的大規模全面石油普查活動。」
匈牙利地震隊對發現大慶油田起了關鍵作用
那麼,普查的過程中,哪一個環節特別重要呢?
謝學錦先生說:「第三個重要環節我認為是匈牙利地震隊發現長垣構造,地質部鑽探見油砂。當時,匈牙利的Etvos研究所的地震隊是世界著名的。所以中國作出部署,請該所的地震隊來中國做地震找油,並幫助培訓中國作地震方法的技術人員。工作地點定在西部。顧功敘先生後來親口告訴我說,1956年底時,Etvos所地震隊在西部的工作已經做完,但合同期未滿。顧功敘跑去找謝家榮、黃汲清、劉毅,想留這個隊伍再選一地區。顧說,鑒於當時松遼平原石油地質普查已取得進展,於是謝、黃、劉決定,將匈牙利地震隊調到松遼平原作石油地震工作。1957年,匈牙利地震隊進入松遼平原。第二年,他們即在這一地區發現長垣背斜構造。緊接著,地質部在構造上打普查鑽,見油砂!這一關鍵性結果,使松遼平原找油遠景驟然大幅升級。從而導致後來兩部在該地域集中力量鑽探,最終確定出松基一、二、三井的井位。」
謝先生指出:「匈牙利地震隊的工作對大慶的發現有關鍵貢獻。可是從來沒有人提過他們一句。好像我們中國人得了幫助,然後把人家忘得光光的。我覺得這是不應該的。我們應該真實地對待歷史。」
「大慶油田發現的第四個重要環節,」謝學錦先生強調說,「是石油部在地質部的地質工作基礎上進行的大規模鑽探。」
他說:「顧功敘先生對我說,1959年春節清晨,何長工來電話,要他趕緊帶資料去何的家。他去了,看到余秋里、康世恩都在,還有石油部的人。許多圖件在客廳里攤了一地。余秋里蹲在地上看圖紙,一隻空袖子晃晃盪盪。顧說:他最記得的是,余秋里聽完匯報說,我明天就帶200人,立刻動身去現場。此後,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有餘秋里部長的魄力與親臨火線的精神,有石油部的石油地質學家精彩的石油物探工作,正確地擬定松基三井井位,終於在當年國慶節前鑽探噴油,導致大慶油田的發現,舉國歡騰。」
謝學錦說:「可見,找礦並非一種純學院式活動。首先,它總是要涉及到成礦成藏的許多已有的久經考驗的理論。需要根據經驗與敏銳的洞察力來利用這些理論,而有時又不能被它們所限。為能作出正確決策,還需要有明確的戰略部署、先進的技術方法、縝密的工程部署及堅持不懈的工作。大慶油田就是通過這樣一條發現鏈,艱難幸運地取得成功。說實話,它的發現與誰的獨創理論都沒有關系。倒是發現陸相地層中居然能有這種大油田的事實——這也是自然界和理論地質學家開的玩笑,不僅推動了在華北、山東、江漢等地區的找油工作,而且推動了石油地質學的理論研究。」
筆者了解到,當年直接指揮石油普查的謝家榮、劉毅,在反右時都被劃為右派;黃汲清被列為「右派傾向」,不被重用。謝家榮在文革初被批鬥侮辱後,自殺身死。劉毅本是革命老幹部,後來被發送到東北勞改,力盡抱樹而亡。於是,真正在大慶油田發現過程中起過關鍵作用的人物,就很容易地被人忘記了。
同時,大慶油田的發現,不是用李四光的理論找著的,也不是王進喜的鑽井隊打出來的。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噴油、發現大慶油田時,王進喜在西北,還沒調到大慶來。他1960年4月14日開始在大慶開鑽打井之前,那裡的葡7、葡20、葡4、葡11、太2、薩66、杏66等井都已經打出油了。王進喜那令人贊佩的精神是在後來開發大慶油田的過程里產生的。在大慶油田發現的最後沖刺過程中,石油部中層下層的技術人員是最重要的功臣。
應該記住那些曾被我們忽略了的人。
F. 近代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是誰
中國近代著名的地質學家很多,如李四光、黃汲清、謝家榮、丁文江等
G. 我國著名科學家誰證實了中國有石油
李四光(1889?——1971)地質學家。湖北黃岡人。字仲揆。
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了辛亥革命。1919年畢業於英國伯明翰大學,獲碩士學位。 1920年回國。曾任北京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從事古生物學、冰川學和地質力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
建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長、地質部部長、中科院地學部委員、中國科協主席,第二至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共第九屆中央委員,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主張用力學研究地殼現象、探索地殼運動與礦產分布的規律,把各種構造形跡看作是地應力活動的結果,從而創立了"構造體系"的基本理論。用此理論分析中國東部地質構造特點,認為新華夏構造體系的三個沉降帶具有大面積儲油層。在地震地質工作方面,主張在研究地質構造活動性的基礎上觀測地應力的變化,為實現地震預報指明了方向。著有《中國地質學》、《地質力學概論》、《地震地質》、《天文、地質、古生物》等。
李四光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我國卓越的科學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傑出的教育家,中國現代地質學的開拓者和新中國地質事業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李四光作為地質力學的創始人,還是科技創新的典範。中國為有李四光這樣傑出的科學家而自豪,中華民族為有這樣忠誠的兒子而驕傲。他堅持科學技術面向國家經濟建設,急國家所急,想人民所想。他的科學實踐活動緊密圍繞國家的需求,為祖國和民族的富強奮斗。
為我國甩掉"貧油"帽子 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 。
李四光對我國石油地質工作做出了歷史性的重大貢獻。早在三十年代,他就預言中國東部新華夏系沉降帶中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建國初期,做為新中國的第一任地質部長和全國石油地質工作委員會主任,在地質學界"中國貧油論"煙囂塵上的氛圍中,他正確回答了中央關於"走天然石油道路,還是走人工道路"的垂詢。他根據多年潛心研究,提出扭動構造體系控油理論和戰略、戰役、戰術找油工作的七個步驟,堅信不論海相或陸相,只要有適宜的地質條件便可以形成豐富石油。據此,他率先提出進行"華北平原和松遼平原摸底工作",大膽建議並實施了我國石油地質工作"戰略東移"的重大決策,為我國東部大慶等一系列大型油氣田的發現鋪平了道路。發現大慶油田之後,指揮石油隊伍南下,沿新華夏系沉降帶向華北、江漢和北部灣推進,相繼發現了勝利、大港和江漢等油田。在戰術找油田方面,他親自選定華北、江漢平原的突破點和關鍵井位並打出高產油流。從根本上解決了我國當時石油資源匱乏的問題。他還十分注重和經常指導大西北、蘇北乃至西藏等地的找油工作,派出柴達木石油調查隊伍並發現了冷湖油田;他力主在塔里木盆地尋找古生代油田和向淺海進軍,皆取得重大突破。
※為我國原子彈和氫彈的 研製成功作出了突出貢獻
李四光早就預見到新中國的國防和經濟建設需要鈾礦資源。回國時,他克服重重困難從英國帶回了一台伽瑪儀,為後來尋找鈾礦發揮了重要作用。1955年1月15日,毛主席主持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研究發展原子能事業的問題,拉開了我國原子能事業的序幕。在這次會議上,李四光和劉傑、錢三強一起作了工作匯報。50-60年代,李四光一直關心著鈾礦地質的開展,多次聽取找鈾隊伍匯報、指導工作。他根據地質力學理論,對找鈾前景持樂觀態度,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帶,二是要便於開采。……在我國主要是在幾個東西帶上。" 實踐證實了李四光的預測。尤其南嶺帶的一些鈾礦床以規模大、品位高、易開采著稱全國。李四光在強調構造規律的研究時提出:"關鍵要把對構造規律的研究與輻射測量結合起來。"遵循李四光的思路,覃慕陶、吳磊伯等經過艱苦工作,找到了211特大型鈾礦床。到"二五"末,我國已發現一系列鈾礦床,鈾產量已能保證我國核工業發展需要。四十多年來核工業的成就令世人矚目。他身為原子能委員會主席,為我國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了突出貢獻。
創立地質力學理論 。
"一切構造形跡都是成群發生的。每一群構造形跡和其他有成生聯系的構造形跡群,往往個別形成構造帶。構造帶與構造帶之間,有時存在著構造形跡不甚顯著的地塊,它們和圍繞它們的或半圍繞它們的構造帶,形成一個整體,構成統一的構造體系。簡單扼要地說,構造體系是許多不同形態、不同性質、不同等級和不同序次,但具有成生聯系的各項結構要素所組成的構造帶以及它們之間所夾的岩塊或地塊組合而成的總體。"----李四光 地質力學是我國科學家創立的有重要影響的大地構造理論,是李四光一生心血的結晶。她為尋找我國緊缺的重要礦產資源和解決國家重大工程地質問題發揮了關鍵作用。 李四光的地質力學理論源於他研究中國石炭棗二疊紀海水進退。1926年,《地球表面形象變遷的主因》的發表是李四光地質力學研究的第一個里程碑,李四光地質力學研究的萌芽吸收了當時國際先進地質學家的思想營養。他根據中國和東亞的地質構造特點形成和發展了中國的地質理論。四十年代初,李四光率先將力學引入地質構造的分析,發表了《地質力學之基礎與方法》,地質力學理論已具雛型。1962年《地質力學概論》的完稿是他對地質力學理論的總結,並對地質力學的工作方法進行了闡述和說明。地質力學理論的核心是構造體系的思想,她在地球科學飛速發展的今天仍閃爍著光芒。
發現第四紀冰川 。
冰川的分布是研究地質構造的重要依據,李四光對冰川的研究投入了極大的精力。有些外國人對中國的冰川進行過考察,斷言「中國沒有第四紀冰川」。李四光卻提出「讓事實說話」。1921年,他回國後在太行山的沙河縣、山西大同盆地口泉附近發現了第四紀冰川遺跡,雖遭一些外國專家傲慢地否定,他卻沒有喪失勇氣和信心,繼續帶領學生在太行山、九華山、天目山、廬山等地考察,又發現了許多有力的證據。1933年,李四光以《揚子江流域之第四紀冰期》為題,在中國地質學會第十次年會上作了學術演講,會後專門請中外學者到廬山實地考察。有的外國專家私下對李四光說,如果這些遺跡在國外被發現,早就被公認是冰川遺跡了。此後,李四光加緊了對第四紀冰川的考察,先後在揚子江流域、黃山等地發現了大量遺跡,最終推翻了外國人的錯誤結論。其研究成果對掌握地下的水文和構造,對發展建設事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H. 功勛卓著的開拓者 地質學界的一代宗師——黃汲清先生誕辰周年紀念大會發起單位暨主辦和協辦單位賀詞
尊敬的曾培炎副總理,尊敬的孫文盛理事長,尊敬的地學界的老前輩們,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值中國地質學界的一代宗師,中國現代地質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國際著名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黃汲清先生誕辰100周年之際。我們在這里共同緬懷黃汲清先生的光輝業績,紀念先生為新中國地質事業做出的開拓性的貢獻,激勵後來者為祖國的地質科學的進步,為祖國的繁榮昌盛,為祖國的持續發展而努力奮斗!
黃汲清先生1904年3月30日出生於四川仁壽,192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1935年獲瑞士濃霞台大學博士學位,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8年當選為蘇聯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黃汲清先生是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是第五、第六、第七屆全國政協常委。黃汲清先生曾任九三學社中央常委、第十五屆、第三十二屆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黃汲清先生於晚年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黃汲清先生的一生,是熱愛祖國、熱愛地質事業的一生;是正直坦盪、光明磊落的一生;是寬厚待人、道德高尚的一生!
「生不願封萬戶侯,但願一敲天下之石頭」,這是黃汲清先生的座右銘。黃先生治學嚴謹,重視實踐,學識淵博,勇於創新,他孜孜不倦追求科學真理。黃先生在古生物學、古地理學、地層學、岩石學、冰川地質學、區域地質學、石油地質學、構造地質學和地質編圖等領域都有非凡建樹,特別是在構造地質和石油地質領域中,更是功勛卓著。早在20世紀40年代,他提出的「多旋迴的造山運動是中國大地構造的特徵」的學說,至今,仍是指導中國地質科學研究的基本理論之一;他撰寫的《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一書成為中國歷史大地構造研究的奠基之作。「男兒立志多雄風,千秋不移石油情」。黃汲清先生是我國石油地質學和陸相生油理論的開拓者之一,他對大慶油田的發現以及對中國石油工業的崛起所做出的貢獻,永載中國石油工業的史冊,永不磨滅。
「地質科學的根本任務在於認識地球,並利用這種認識去保證人類生存發展所需要的自然資源,保護和改善人類居住的環境」。紀念黃汲清先生,就是弘揚他對國家和民族充滿責任感的精神,弘揚他矢志不移追求科學真理、勇於創新的精神,弘揚他獻身地質科學的精神。探索地球奧秘永無止境,地質科學工作者任重道遠。讓我們永遠學習黃汲清先生的精神,為祖國的繁榮發展作出無愧於新時代的新貢獻!
祝大會圓滿成功!
2004年6月7日·北京
註:賀詞由中國地質學會副秘書長、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戴進業宣讀
I. 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有哪些
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有:李四光、劉東生、孫樞、李廷棟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領導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山東大學教務長兼地礦系主任。
劉東生,中國著名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歐亞科學院院士,1917年11月22日出生於遼寧省沈陽市。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南開大學學籍)地質地理氣象系,後來又旁聽生物系的課程。1944年先後任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和地質部工程師,從事礦產勘探和工程地質工作。1949年南京大學生物系肄業(原中央大學)。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曾任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吉林大學兼職教授。1958年,他從黃土地層研究中根據黃土與古土壤的多旋迴特點,發現第四紀氣候冷暖交替遠不止四次,發展了傳統的四次冰期學說,成為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的一個重大轉折,奠基了環境變化的「多旋迴學說」。
孫樞(1933年7月23日-),中國地質學家。出生於江蘇金壇市。1953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地質系。1989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地學部主任。曾任中國科學院地質所所長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
李廷棟,區域地質學家、地質編圖專家,大地構造專家、地質科技管理專家。歷任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制圖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南極研究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大洋協會副理事長,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副理事長,地質礦產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岩石圈計劃喜馬拉雅協調委員會委員,中國地質科學院院長,地質礦產部科技司司長,地質礦產部副總工程師。曾任長春科技大學名譽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