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應急中心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應急中心

發布時間: 2021-03-14 13:48:39

㈠ 年全國地質災害應急工作情況

國土資源部通報第8期

2013年,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地方黨委、政府認真負責,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國土資源系統積極努力,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成功避讓地質災害1757起,避免人員傷亡18.8萬人,挽回經濟損失19億元,高效應對了數次重大突發地質災害及地震、台風襲擊等突發災害事件。

一、提前部署,加強研判與督導

根據部黨組在年初提出總體工作要求,2月組織各省(區、市)和相關部門專家召開了全國地質災害趨勢會商會對全國形勢作出研判分析,有針對性地作出全面部署。汛期,19次發文、發電,動員部署應對各類極端事件。在1月雲南彝良地震、4月四川蘆山地震、7月四川強降雨、甘肅漳縣岷縣地震、8月東北強降雨、10月「菲特」台風等極端事件期間,及時下發通知,督促指導有關地區有效應對極端事件引發的地質災害。多次會同民政、水利、地震、氣象等部門,對地質災害發育趨勢進行提前研判與預測。全國31個省(區、市)均在汛前進行了趨勢會商與預測,進一步落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5月中旬至6月上旬,派出22個檢查組,對重點地區地質災害巡查排查、監測預警、應急值守和應急處置等工作進行全面檢查。

7月,針對上半年地質災害特殊性,邀請地調局及其直屬單位專家召開研討會,系統分析了上半年地質災害特點和傷亡特點,並再次徵求地調局、應急中心、相關省(區、市)廳(局)及成都理工大學、長安大學專家意見後,形成了《2013年上半年地質災害災情及人員傷亡情況分析》,對下半年地質災害應急和防治工作起到了重要指導作用。

二、多點著力,推進體系與能力建設

進一步完善應急值班制度,修訂了《應急值守工作手冊》。對各地應急值守情況進行不定時檢查,保證各地汛期應急值守工作質量和信息通暢。加強應急值班和信息報送,編制《地質災害災情險情日報》167期,報送《國土資源部值班信息》61期,編寫《國土資源通報》13期。各地均將信息報送作為工作重點,向部報送信息共計1119件。除甘肅因基層遲報、河北因省政府定性問題造成兩次遲報,信息報送均及時、准確,為地質災害應急與防治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撐。

召開2013年全國地質災害應急管理工作暨應急技術培訓會,部署全年應急管理工作,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進行技術探討。與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與技術人員就多部門協同作戰,應急管理及遠程會商應急指揮系統、物聯網、移動信息化、航天技術支撐等內容進行交流。

組織遴選了200名第二批國家級地質災害應急專家,更新應急專家庫,編制《應急專家管理辦法》,召開應急專家管理工作會。督促各省(區、市)建立相應應急專家庫並加強指導。全國省級地質災害應急專家已達1853名,全年各省(區、市)組織召開專家培訓與交流累計135次。

組織編制《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指南》,對開展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演練的基本程序、內容、組織、實施、評估、總結與成果運用等方面做出規定。在吉林敦化市、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與兩省(區)政府聯合舉辦了大型綜合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全國各省(區、市)共組織開展不同規模的地質災害應急演練1.7萬次,參加人數達129萬餘人,鍛煉了應急隊伍,提高了基層幹部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演練形勢多樣,福建、四川、甘肅、寧夏、山東等省(區)實現了桌面、專項、綜合演練形式全覆蓋,有效檢驗了各級預案完備程度。

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統計標准》和統計報表制度。召開全國地質災害災情與地質環境綜合統計會,部署地質環境綜合統計年報及地質災害災情統計月報填報工作,交流報表指標和地質災害災情統計月報直報系統填報問題與經驗。

利用專題講座、案例分析、情景模擬、預案演練、對策研究等多種形式開展宣傳培訓。全國共組織科普宣傳6216次,向147.2萬人普及了地質災害知識,專業培訓3100次,對39.8萬人次專業技術人員進行了培訓。在「氣象日」、「4.22地球日」、「5.12防災減災日」等主題活動中均開展了地質災害防治與應急科普知識的宣傳。做好「五步避險法」宣傳及先進典型事跡徵集,共徵集五步避險法作品40件,典型材料257份,形成材料匯編並專函予以宣傳。

三、全國動員,積極應對突發災害

地質災害災情險情發生後,緊急組織專家及工作組趕赴現場,調查災情、指導搶險救災。共啟動一級應急響應1次,二級應急響應4次,三級應急響應2次,成功應對了雲南昭通鎮雄1·11滑坡、西藏墨竹工卡3·29滑坡、蘆山4·20地震、四川都江堰三溪村7·10滑坡、甘肅漳縣岷縣7·22地震及「天兔」、「菲特」台風襲擊等重大突發事件。

地方黨委、政府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高度重視,各省(區、市)級領導專門針對地質災害防治共作出批示248次,各省(區、市)下發專項通知2122次,啟動三級以上應急響應365次,派出應急專家3435人次,有效避免了因災造成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

四川蘆山「4·20」7.0級強烈地震發生後,部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領導重要批示和指示精神,會同四川省迅速組織全國26家單位500餘名專業技術人員趕赴地震災區及其周邊區域10個市(州)、51個縣(市、區),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排查評估工作。共排查核查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點14319處,對2277處臨時或過渡安置點組織開展了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還及時組織災區514所中小學校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及1298處已建重大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運行及受損情況現場復查復核。迅速恢復重建群測群防監測網路,逐點編制防災避險預案,並在險情重大地段設置了警示標識和標牌。在寶興縣冷木溝、教場溝迅速建成了國內最先進的自動化泥石流監測預報預警系統。

7月,四川遭受強降雨襲擊。部迅速從地調局成都地調中心、西安地調中心、水環地調中心、成都工藝所、地質環境監測院(應急中心)等5個單位,緊急抽調70餘人,組成11個應急排查組和1個專業監測技術指導組,支援四川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工作。對人口集聚區(鄉鎮)、重要工礦企業和重要基礎設施的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排查,並逐點提出專業監測預警方案。

10月7日第23號強台風「菲特」於浙閩交界處登陸,部及時地質災害防範工作的函》,要求浙江省迅速按照應急預案,及時開展排查、落實監測責任,在災情發生時要果斷採取措施。台風期間,浙江省各級共撤離2177處受地質災害威脅人員43809人。由於撤離及時,全省成功避讓地質災害14起,避免了116人的傷亡,防災成效顯著。「菲特」過境後,又及時組織省內16家地質災害防治資質單位,組成58個小分隊、180人的專業人員,以及25名省級區片專家對災情和險情進行了全面排查和復查,排查新增隱患點291處。

四、做好總結,深化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

在北京召開了「地質災害風險預警工作協調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在湖北宜昌召開了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現場會,對下階段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進行了部署。完成《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十年工作總結》報告,對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機制、預警技術方法與工作方法、預警成效和經驗和教訓等方面進行回顧總結。

全國31個省(區、市)、303個市、1578個縣開展了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服務歷時165天,製作預警產品166份,其中,紅色預警19份、橙色預警88份、黃色預警49份、另10份無預報區。在中央電視台發布107份,在地質環境信息網、手機簡訊、手機報等渠道發布166份。在166份預警產品中,日常預警153份,應急預警13份(共啟動3次)。全國各省召開了市級及縣級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交流會1102次,將氣象預警落到實處。

2014年地質災害防治形勢依然嚴峻,在進一步做好應急值班、突發事件應對、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預報、災情統計等工作同時,2014年將著力加強推進地質災害應急隊伍、專家隊伍、應急技術及地質災害應急平台建設和標准體系建設;努力提升基層防災能力,探索縣級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的標准化道路;推動應急裝備研究、應急監測預警設備研發、應急處置設備研發;做好國家級綜合演練,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附件:各省(區、市)地質災害應急工作情況統計表

國土資源部

2014年1月27日

㈡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於啟動地質災害防治區片專家駐守巡查及再檢查工作的通知

國土資電發〔2011〕93 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主管部門,地調局:

近期,部分地區因強降雨引發了地質災害,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和經濟財產損失。為進一步加強汛期地質災害防治,落實防災減災措施,部研究決定,在前期開展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檢查的基礎上,啟動地質災害防治區片專家駐守巡查工作。同時由部領導和有關司局負責同志帶隊再赴重點地區開展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檢查。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地質災害防治檢查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檢查組 (附件1)於6月16日至6月23日分赴有關省 (區、市)檢查指導工作。工作組重點了解近期地質災害情況,督促檢查群測群防、監測預警和臨災避險等工作開展情況。

二、區片專家駐守巡查

主汛期期間,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區片專家 (附件 2)在負責區片開展地質災害防治駐守和巡迴檢查工作,做好防治措施落實的檢查督促,協助指導地方開展巡查排查、監測預警、應急處置等工作。各區片專家組每周一向部報告上周工作情況,如有重要情況及時報告。

三、其他事項

請各省 (區、市)國土資源廳 (局)做好區片專家駐守、巡迴檢查期間的協調聯絡,積極配合開展檢查工作。其他地方參照部作法開展巡查檢查工作,並將有關情況於 6月底前報部。

聯系方式:

地質環境司 010 -66558322 66558316 (傳真)

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 010 -66558072 66557723 (傳真)

附件: 1.地質災害防治檢查工作分組

2.地質災害防治區片專家組安排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

二〇一一年六月十五日

附件 1

地質災害防治檢查工作分組

一、待定

組長 徐紹史 國土資源部黨組書記、部長,國家土地總督察

成員 辦公廳有關同志

地質環境司有關同志

二、四川組

組長 汪 民 部黨組成員、副部長

成員 薛佩瑄 地質環境司災害防治處處長

三、安徽組

組長 張洪濤 國土資源部總工程師

成員 張開軍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環部高工

四、貴州組

組長 關鳳峻 地質環境司司長

成員 段曉康 地質環境司綜合處幹部

五、湖北、重慶組

組長 柳 源 地質環境司巡視員、三峽辦主任

成員 黃學斌 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指揮部指揮長

付小林 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指揮部教授

六、河北組

組長 陶慶法 地質環境司副司長

成員 郝愛兵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環部處長

李建中 地質環境司監測處主任科員

七、福建、廣東組

組長 徐建芳 地質環境司副司長

成員 王燦峰 地質災害應急中心工程師

連建發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高工

八、湖南、江西組

組長 田大佑 地質環境司副司長

成員 陳紅旗 地質災害應急中心辦公室主任

王海強 地質環境司幹部

九、陝西組

組長 殷躍平 地質災害應急中心副主任 (正局級)

成員 李曉春 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災害處主任科員

十、雲南組

組長 田廷山 地質災害應急中心副主任 (正局級)

成員 王支農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高工

附件 2

地質災害防治區片專家組安排

㈢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是什麼級別的單位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的事業單位,主要職責和任務是承擔全版國地質環境監測權網的建設、運行和管理,承擔地質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以及相關調查研究工作,開展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信息化建設與服務。

中國地質調查局為國土資源部直屬的副部級事業單位,根據國家國土資源調查規劃,負責統一部署和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地質基礎信息資料,並向社會提供公益性服務。
國土資源部為正部級;中國地質調查局為副部級,副局長為正局級,下屬各單位正職應該是標配副局級。因此,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作為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的事業單位,其正職應該為副局級,副職為正處級。下屬各單位部門正職為副處級。

㈣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詳細地質、郵政編碼,要文字描述不要圖片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地址:大慧寺路20號
電話:(010)62173424
郵政編碼:100081

㈤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應急技術指導中心)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工作年度總結報告

2011 年是我國突發地質災害應急能力系統建設的起步之年,是著力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 (國發 〔2011〕20 號,以下簡稱 《決定》)的一年,也是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工作成果比較顯著的一年。在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 (應急辦)的正確指導下,我們認真貫徹落實部局各項工作部署和要求,狠抓 《決定》的落實,充分依託專家隊伍,各部門密切合作,發動群測群防力量,全年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 403 起,避免人員傷亡 34456 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 7.2 億元。圓滿地完成年度各項應急支撐任務,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工作體系基本形成。

(一)應急技術指導工作體系基本形成

2011 年 3月,中編辦批復 「組建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的請示」。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根據批復文件和部局批示指示精神,強化已有管理處室的地質災害應急保障與服務職能,新增地質災害應急協調室、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評估室、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室、地質災害應急會商處置室和地質災害應急培訓演練室5 個專業應急業務部門,著力加強應急技術指導中心建設。目前,專業應急隊伍規模達 30 人,形成了一支初具規模的國家級地質災害專業應急技術指導隊伍。為了更加有序地做好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受地質環境司 (應急辦)委託,健全完善 《汛期地質災害應急值班制度》、《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響應工作流程》等規章規程; 起草編寫了 《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導則》、 《突發地質災害巡查技術規范》等標准規范。經過一年的辛勤工作,全國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工作體系基本形成。

(二)持續穩定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

在與中國氣象局繼續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業務聯系,深化、細化預警預報模型和技術方法,加強突發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2011 年 5月1日~9月30日,與中國氣象局應用氣象值班室的技術人員密切合作,逐日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值班工作。2011 年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從 5月1日正式啟動,至 9月30日結束,另有 2 次應急預警值班 (3月25 ~27日,10月1 ~5日)。預警值班共 161 天,製作預警預報產品 161 份,4 級以上 (含 4 級)在中央電視台發布,共發布 63 次; 3 級以上 (含 3 級)在中國地質環境信息網和國土資源手機短報上發布,共發布 141 次。在雲南盈江地震抗震救災等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響應期間,主動提供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服務。

(三)嚴格執行災情險情值守速報制度

堅持領導帶班制度、信息上報制度、首辦責任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 4 項制度,採取日常值班、集中值守和現場值守 3 種方式,開展 24 小時地質災害應急值守。據統計,截至 12月31日共值守 365 人次,協助完成報送災情險情報告 130 期、簡訊息 419 條,報送國土資源部值班信息 110 期,報送部門要情 520 條,參加國務院視頻點名近 40 次。災情險情報告全部實現在地質環境信息網發布。同時,拓展了值守的內容,譬如設置重大地質災害媒體信息搜索系統,確保災情險情信息全面、及時無漏報; 開通了網信功能,更加快速便捷地發送災險情信息和應急指令; 發送問候信息,營造緊張活潑的應急氛圍。

(四)及時響應應急指令開展技術指導

把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作為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工作的最高價值准則,及時響應部局應急指令,開展技術支持與服務。一是部署工作周密及時。分別召開汛前、汛中和汛末地質災害災情會商交流會,分析形勢,判斷趨勢,確定防範重點,總結各階段應急防治經驗與教訓,平戰結合提升應急能力。二是巡查指導突出重點。充分調動 126 名部級應急專家,健全完善 7 個片區的巡查指導會商制度,駐守巡查指導和重點現場指導相結合,指導全國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2011年先後派出 50 多個技術工作組,汛期啟動了 7 大片區地質災害防治專家長期駐守18 個重點省份開展巡迴檢查。三是應急處置科學有效。派出 30 個技術專家組,協助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開展重大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和搶險救災工作。四是認真總結評估年度突發地質災害應對工作,起草編寫了 《全國突發地質災害應對工作總結評估報告》、《地質災害防治這一年》、《年度重大地質災害事件與應急避險典型案例匯編》、《全國地質災害年度通報》、《地質災害年度報告》。

(五)探索開展應急防治科普培訓演練

製作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材料,製作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減災科普影像,通過電視、報刊等多種形式,廣泛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科普宣傳。根據國土資源部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響應流程,精心組織各類應急技術培訓演練。2011 年3月份、11月份分別在河南省三門峽市和甘肅省蘭州市舉辦了兩期培訓班,受訓人數超過 500人,效果顯著。積極配合指導各地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據統計全國共組織開展不同規模地質災害應急演練 2600 次,參加人數達 100 多萬人。其中,7月7日,配合河南省國土資源廳在靈寶市進行地質災害應急演練; 7月23日配合陝西省國土資源廳技術指導丹鳳縣和安康市兩地同時進行應急救援實戰演練; 9月19日與甘肅省國土資源廳在蘭州市城關區聯合組織實施特大型地質災害應急演練。

(六)加強應急技術研究提升科技水平

圍繞年度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支撐工作,圓滿完成行政事業專項 《國家級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年度目標任務。積極申報「國家級地質災害應急防治」、 「地質災害應急能力建設與示範」、 「地質災害應急物聯網技術應用示範」、「重大地質災害空天地一體化感測網數據獲取技術研究與示範」和 「三峽庫區、汶川地震災區地質災害研究」等科研專項,夯實地質災害應急能力建設基礎,探索推廣應用高新技術裝備與方法,突出重點為部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部署提供科學依據。

㈥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的院領導

張 連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黨委書記、專副院長
田廷山屬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副院長(常務副主任)、黨委委員
殷躍平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黨委委員(副主任、總工程師)
黃學斌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副院長、黨委委員
劉傳正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黨委委員(副主任)
張作辰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副院長、黨委委員
郝愛兵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副院長、黨委委員
馬淑玉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副院長、黨委委員

㈦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的機構設置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的機構可以分為四類:
(一)技術業務部門
1、綜合研究室
2、地版質權災害調查監測室
3、地質災害預警預報中心
4、地下水資源環境調查監測室(地下水模型中心)
5、環境地質評價室
6、礦山環境與國土整治評價室
7、信息室
8、三峽地質災害監測中心(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指揮部)
9、編輯部
10、科技情報資料中心(圖書檔案室)
(二)管理部門
1、辦公室
2、人事處(離退休幹部處)
3、財務處(設備管理處)
4、科技外事與項目管理處
5、黨群辦公室
6、經營管理處
(三)後勤經營部門
1、國土資源環境咨詢評估中心
2、國土資源西峰寺培訓中心
3、中元基礎工程有限公司
4、服務中心(物業中心、水文招待所)
5、門診部
(四)掛靠單位
1、中國國土資源報社地質環境記者站
2、中國地質學會地質災害研究分會
3、中國地質學會徐霞客研究會
4、中國地質學會環境地質專業委員會
5、中國國土資源經濟學會環境經濟專業委員會
6、中國礦產聯合會飲用天然礦泉水專業委員會

㈧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怎麼樣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的事業單位,主要職責和任務是承擔全國地質環境回監測答網的建設、運行和管理,承擔地質災害的監測、預報、預警以及相關調查研究工作,開展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信息化建設與服務。

中國地質調查局為國土資源部直屬的副部級事業單位,根據國家國土資源調查規劃,負責統一部署和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地質基礎信息資料,並向社會提供公益性服務。
國土資源部為正部級;中國地質調查局為副部級,副局長為正局級,下屬各單位正職應該是標配副局級。因此,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作為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的事業單位,其正職應該為副局級,副職為正處級。下屬各單位部門正職為副處級。

㈨ 重慶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站長兼書記李進財

2.負責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圖備案、工程質量稽查和市級項目竣工驗收;組織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及全市公益性地質環境保護項目的技術審查;組織地質災害防治市頒資質申報材料的審查;

3.受中國地質調查局和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委託,承擔國家級地質環境監測和預報及地質調查任務。

二、監測網點建設情況

(一)地質災害監測建設

1.三峽庫區二、三期群測群防監測預警工程。重慶市三峽庫區區縣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8843處,其中,二期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點933處,監測時間從2003年5月開始至今。三期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點1570處,監測點建點工作於2006年全部完成。通過群測群防監測預警工程的實施,建立了縣、鄉(鎮)、村組3級群測群防網路,明確了職責。落實了具體的防災責任人和監測責任人,以及預警預報措施、應急避險方式、預定疏散路線,有效地減少了地質災害發生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2.三峽庫區三期地質災害工程治理項目效果監測。納入重慶市三峽庫區三期地質災害工程治理項目效果監測196個項目,監測網點建設工作已完成,監測工作一直在開展。

3.三峽庫區地質災害專業監測。專業監測預警工程由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指揮部負責組織實施,重慶市共有專業監測點177個,其中,二期監測點92個,三期監測點85個,監測網點建設工作已完成,監測工作一直在開展。

4.非庫區地質災害監測。重慶市非庫區地質災害監測工作仍以群測群防為主,全市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13417處,為指導全市的群測群防工作編制了《重慶市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網路達標建設工作設計》,在2007年開展了萬村大培訓群測群防工作,開展地質災害科普宣傳,組織專家及技術人員下鄉培訓、宣傳,使群眾有了基本的地質災害知識。同時進一步健全了固定監測和流動監測相結合、傳統監測和現代監測相結合、專業監測和群眾監測相結合的全方位監測體系,啟動監測數據分析和技術會商工作,將群測群防責任落實到具體單位、鄉(鎮)長、村組幹部以及災害隱患點的監測人員,明確各自工作職責,提高了各級防災減災的能力和水平。

(二)地下水監測建設

重慶市的地下水監測工作始於20世紀80年代,由當時的四川省地質局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重慶分站(行政上隸屬南江水文隊)進行監測。在重慶市區和北碚區的974.3km2范圍內,布置了淺層地下水和地下熱水監測點40處,開展了以地下水污染監測為主的監測工作。地下水監測點最多時曾達近百處,但由於監測資金減少和城市建設等因素,導致監測點逐步減少,2000年以後所設監測點都在25個左右。重慶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成立後,從2002年開始由總站承擔重慶市地下水(含地熱)動態監測工作任務。

重慶市2008年度共設地下水(含地熱水、礦泉水)監測點27個(國家級監測點4個),其中,地下水監測點17個(含礦泉水點6個),地熱水監測點10個。監測工作范圍主要集中分布於重慶市的8個行政區內。監測項目包括水位、水溫、水量、水質(含微生物指標、放射性指標和毒理指標),監測頻率水位、水溫、水量為每月1次,水質每年2次。

三、監測裝(設)備配備現狀

1.交通:越野車3台。

2.野外作業主要設備:全站儀、GPS定位儀、紅外線測距儀、數碼相機、筆記本電腦等。

3.地下水監測:20世紀末,樂百氏(重慶)食品飲料有限公司在自己的生產機井(國家級監測點)安裝了全自動水位監測儀,可4小時監測1次水位,但該井在2007年夏天暴雨時被洪水沖毀後未恢復。現在地下水的監測工具有:鋼捲尺、鋼直尺、溫度計、測鍾、測繩、萬用表。

4.地質災害監測:2008年8月中國地質調查局給重慶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配備了一套Trimble GPS&TGO,專門用於滑坡等地質災害的位移監測,目前設備運行情況良好。

5.辦公室設備:除專業技術人員人手一台筆記本電腦外,另外還配備了台式電腦、工程復印機、彩色掃描儀、繪圖儀等。

四、信息化建設情況

(一)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系統建設

2004年,重慶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開展了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系統建設。根據重慶市已開展的地質災害的基礎調查、應急調查以及群測群防成果,建立了地質災害綜合資料庫,開發了重慶市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系統。系統通過地質環境數據和氣象數據疊加、預報模型計算,生成地質災害等級色塊圖等成果,實現區域范圍內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

(二)地質環境資料庫建設

2003年以來,重慶市通過縣、市地質災害大調查工作,按照縣、市地質災害空間資料庫建設指南的要求建立了全市40個區(縣)的1:10萬地質災害空間資料庫。2007年,重慶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組織開展了全市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預警工程建設。依託本項目,利用地質災害野外調查系統,為全市截至2007年底的13417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建立了資料庫。

2006年通過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工作,編制了全市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劃,為3400多處礦山地質環境點建立了資料庫。

2004年通過新一輪地下水資源調查與評價工作,建立了重慶市地下水資源空間資料庫;根據每年地下水資源監測信息,建立了年度地下水動態監測資料庫。

(三)地質環境網站建設

2004年,在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的幫助下,根據實際工作需要,重慶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建立了重慶市地質環境信息網。網站按照地質環境工作需要分為地質災害管理、礦山環境保護、地下水監測和地質遺跡保護與開發四大模塊,設置了圖片新聞、新聞快訊、綜合動態和學術動態等專欄,主要對重慶市的地質環境工作情況進行宣傳和展示。

網站建立以來,總體運行狀況良好,為宣傳地質環境政策法規、樹立政府形象、擴大社會影響起到了積極作用。

(四)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和決策支持系統建設

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和決策支持系統是2001年10月,由國土資源部負責組織實施的針對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的一個集監測數據採集、信息高效傳輸、提供專業化信息服務,實現對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的實時監控和預警的綜合一體化GIS系統。

目前,系統已投入使用,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指揮部通過專線網路和重慶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以及重慶庫區22個區(縣)的地質環境監測站進行了連接,已經實現對庫區地質災害監測數據的管理。

(五)業務系統建設

地質災害信息管理和監測預警系統建設是重慶市近期地質環境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重慶市地質環境信息化服務水平的切入點。目前,我們正按照重慶市政府、國土資源部和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的要求和部署,委託專業機構編制可行性研究報告,組織地質環境和信息系統建設專家開展項目建設工作。

我們的目標是通過補充完善重慶市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重慶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現有軟硬體,依託前期相關研究成果,引入光纖網路、移動通信和3S技術,從系統工程出發,集成地質災害的基礎調查、勘查、監測和應急管理工作所產生的信息,完善地質災害綜合資料庫,將地質災害防治三級管理模式融匯其中,構建集地質災害信息採集、管理、分析、預警和應急處置的綜合性網路平台,滿足部級、市級、縣級和地質災害現場的日常管理和監測預警需求。項目計劃2010年年底完工。

五、主要監測成果和服務

1.中國地質調查局於2001~2005年組織實施了以解決人畜飲水為主要目標的地下水勘查示範工程,即「重慶西部紅層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勘查示範」工程。地調局和重慶市相關部門在重慶西部紅層缺水區累計完成1:5萬水文地質調查2143.6km2,1:1萬重點工作區水文地質調查114.7km2,共打井2438口,成井2319口。2007年~2008年,在15個區(縣)實施了紅層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勘查工作,該工作被列入重慶市市委、市政府的八大民心工程,共實施淺機井4.78萬口,解決了約19萬人和26萬頭牲畜的飲水困難。

2.1999~2006年,受中國地質調查局和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的委託,經過6年的努力,完成了重慶市40個區(縣)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編制了以區(縣)為單位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重大地質災害點防災預案》、《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建議稿》等。

3.1999~2002年,開展了重慶岩溶石山地區地下水資源與生態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工作精度1:25萬。完成的主要工作:1:5萬水文地質調查350km2、1:25萬區域水文地質與生態環境地質調查13273km2、1:25萬遙感解譯28000km2、1:25萬岩溶石山地區地下水資源與生態環境空間資料庫8幅、開展了「物探技術在岩溶地下水勘查中的應用專題研究」。

4.總站已收集到1997年以來的全部監測數據資料,並錄入重慶市地下水動態監測管理信息系統。根據動態監測資料,通過認真研究和分析整理,編制了《重慶市地質環境監測及分析報告》和《重慶市地下水水情通報》,並及時上報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5.受國土資源部委託主持編制了《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規范》(全國行業規范)。

6.2001~2002年,重慶市進行了地下水資源評價工作。提交了《重慶市地下水資源評價報告》,《重慶市地下水資源與水環境圖》等成果。第一次系統地對重慶市地下水系統、地下水類型和地下水單元進行了劃分,並對重慶市地下水(淡水)天然補給資源量、可開采資源量和地下水水質進行了評價,為重慶市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了依據。

7.2005~2006年,通過對全市礦山開展礦山地質環境現狀調查,查明了礦山地質環境背景,礦山開發引起的環境地質問題及危害,調查與評價了全市礦山地質環境、地質災害治理情況,防治措施及效果。進行了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對礦山地質環境現狀作出了初步評價,提出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建議,建立了重慶礦山地質環境信息系統。提交了《重慶市礦山地質環境現狀調查與評估報告》、《2006-2015年重慶市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

8.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及《重慶森林工程總體規劃》,2008年編制完成《重慶市城周礦山植被恢復子規劃》。

六、法制建設

1.2004年7月23日,《重慶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4—2015年)》由重慶市人民政府以渝府發〔2004〕70號文頒布施行。

2.2007年9月28日,《重慶市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經重慶市第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三次會議通過,並從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

㈩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全國地質環境監測能力建設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