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配套工程地質報告
『壹』 岩溶平原乾旱區地下水資源可持續開發與利用——以廣西黎塘示範區為例
唐建生1,2,夏日元1,2,李兆林1,2,徐遠光2,藍芙寧2
(1.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 100083;2.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桂林 541004)
資助項目:國家科技攻關2002BA901A13;中國地質調查局計劃項目200310400043;廣西科技攻關0133001-1。
作者簡介:唐建生,男(1957—),瑤族,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地質大學水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岩溶資源與環境研究。
摘要:從水土資源分布調查與資料分析著手,針對岩溶平原乾旱區形成的基本因素、水土資源配置特徵、岩溶水資源賦存與開發條件,揭示岩溶平原區發育地表、地下雙層水文網和岩溶強烈發育的特點,即地下水文網與地表水文網有很高的流域邊界和水流方向一致性,平原區夷平化程度較高,水力梯度平緩,以及受地下水排泄基準面的控制,地下岩溶層的厚度較小,但發育的強度高,岩溶空隙的均一性強於峰叢、峰林岩溶區。在新、老構造活動的影響下,形成了具有網路狀的導儲水岩溶介質系統。岩溶含水層具有較強的水資源儲集和調蓄功能,在旱季,地表水枯竭或斷流,地下水位下降5~8m,淺部(20m以內)岩溶含水層儲集的水資源量可達300×104m3/km2。抽取地下水,增加1m水位降深,黎塘地下水系統內的岩溶平原區,可以多取水253×104m3,相當於增加2個小(一)型水庫。在示範試驗研究基礎上,提出示範區地表/地下水聯合開發、充分開發利用岩溶地下含水層的調蓄功能,採用分散淺井技術規避地質災害,推廣節水技術,提高水利利用率的岩溶區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措施。
廣西桂中地區以裸露和淺覆蓋的岩溶平原為特徵,主要有峰林平原、孤峰平原和峰林谷地等岩溶類型,岩溶系統表層的岩溶化極強,各類岩溶空隙構成地表物質與能量迅速滲漏轉移的復雜介質結構系統。造成地表土層淺薄貧瘠,植物少,土壤結構疏鬆,涵、保水能力差,調節功能弱,以致處在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帶,降水量充沛(平均降雨量1451mm)的條件下,仍然存在嚴重的農田用水和人、畜飲水困難,旱災頻繁。據歷年資料統計,桂中地區幾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災發生[1]。其中最大乾旱年(1963年)受旱面積達29.3×104hm2;5年連續大面積乾旱年(1988~1992年),平均每年受旱面積21.9×104hm2,占總耕地面積的48%,旱情對農業生產影響極為嚴重,為歷史罕見,平均每年減收糧食18.34×104t,減收甘蔗55.41×104t,經濟損失超過10億元。可見,頻繁的旱災嚴重製約著本區的經濟發展。岩溶平原區地下水分布廣,儲存量大,調蓄能力強,供水投資少[2]。作者針對岩溶乾旱區的綜合治理,提出了以岩溶水資源有效利用與土地資源合理利用為切入點,實施地表、地下水聯合調配、開發,調整水資源與土地資源配置和農業生產結構,綜合治理岩溶旱區農業生態環境技術途徑。採用引水提水、水源調蓄、節水灌溉、土壤改良、高效農業、生態重建等綜合治理技術進行典型示範,組織開展了「廣西桂中旱片綜合治理示範」和「桂中岩溶峰林平原典型水文地質調查與地下水資源示範」等項目。本文將部分示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
1 地理、地質環境概況
1.1 自然地理、水文
黎塘示範區位於廣西賓陽縣東部(圖1),地處東經109°02′~109°18′、北緯23°04′~23°20′之間地帶。區內有鐵路以黎塘為樞紐,北接柳州,西連南寧,東南通達貴港、湛江。公路交通網縱橫交錯,柳南高速公路呈南北向穿越本區,南捂高等級公路以東西向經過本區,交通便利。岩溶區分布面積占土地面積的66.86%,地形地貌為岩溶孤峰平原和岩溶丘陵地帶。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平均氣溫21.0℃,7月份氣溫最高,可達40.0℃,1月份是最冷月,最低氣溫為0.5℃。黎塘年降水量為1200~2000mm,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584mm,年內各月份降水量分布不均,多集中在5~9月份,約佔全年降雨量的76%以上。
圖1 黎塘示範區交通位置
區內以新埠江為主幹河流,全長25km,屬珠江流域紅水系紅水河流域清水江一級支流的次級河流,平均水力坡度3‰,由北東向西南轉向北匯入清江。除主幹流外,有細江支流為間歇性河流,枯水年份一般在11月至次年3月斷流。主幹流河流平水期流量約為4~6m3/s,主要補給源為大氣降水和地下水。
示範區地勢開闊平坦,基岩地層岩性為泥盆系—石炭系的碳酸鹽岩,地下岩溶極為發育。地下水位埋深一般小於10m,年可利用資源量25.15×104m3/a·km2,主要用於黎塘鎮工業和居民生活。區內水利工程老化,且多已廢棄,農田用水多為農民自行抽取新埠河水進行灌溉,且多為漫灌方式,水資源利用效率很低。距河道較遠的地帶則為「望天田」和旱地,乾旱缺水問題嚴重。
1.2 地質環境
本區岩溶含水層由泥盆系下統鬱江組上段至石炭繫上統的碳酸鹽岩組成,非岩溶區主要分布寒武系至泥盆系下統鬱江組下段的碎屑岩,部分地段近地表淺部分布有白堊系碎屑岩,局部分布厚1~10m的第四系。本區地下水主要賦存空間為碳酸鹽岩溶洞管道—裂隙介質。
該區主要分布灰岩、白雲岩,構造裂隙發育,根據岩性、構造、岩溶發育程度及水文地質現象等資料,含水岩組分為富含水層、中等含水層、弱含水層、相對隔水層。富含水層包括馬平組灰岩、大塘階灰岩夾白雲岩、融縣組下段灰岩、東崗嶺中段灰岩夾白雲岩;中等含水層為黃龍組灰岩白雲岩、融縣組上段白雲岩、東崗嶺上段、下段灰岩白雲岩;弱含水層為蓮花山組粉砂岩及榴江組上部不純灰岩夾白雲岩;相對隔水層包括榴江組硅質岩、鬱江組頁岩及那高嶺組泥頁岩。地下岩溶非常發育,據鑽探揭露資料顯示,在地下10~88m都有大小不等的溶洞發育,大者達7~17m,為地下水的儲存、富集創造了有利條件。
本區在構造上位於廣西山字型弧頂內側,屬鎮龍山復背斜的北翼。地層走向大致是北東東—南西西,向北西傾斜,傾角20°~40°。由於中部凌村—志廣F5斷層呈北東東—南西西向一組逆斷層的影響,地層有缺失和重復現象。伴隨著該組斷層產生的北北西—南南東向平推斷層,使得中部及西部地層沿走向方向上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位移。
從黎塘鎮附近點的統計資料看,高角度(50°以上)的張裂隙及剪切裂隙發育,主要是310°~340°、50°~90°兩組裂隙。一般寬0.01~0.15m,長數米,可見深0.1~1m不等,多為岩石碎屑及粘土充填。部分裂隙經地下水長期溶蝕作用後,相互連通成為富水的岩溶通道。
受構造、地層控制,東南面是由中下泥盆統碎屑岩系組成的低山丘陵,標高250~650m,溝谷呈扇形向北西、北東發育,季節性有水外流,補給平原區。東部為中泥盆統至石炭系碳酸鹽組成的峰林谷地,標高210~320m,基岩裸露,其間有窪地及漏斗發育,是大氣降雨補給地下水的主要地帶。西部、北部為孤峰平原,平原標高90~105m,覆蓋層較厚。北部的平原間有一上泥盆統榴江組硅質岩組成的局部隔水層,呈北東—南西向延伸,阻隔黎塘平原地下水徑流區的水力聯系,形成了南部林山—白水塘富水段和北部鴉烏—石龍富水段。
2 岩溶地下水的蓄積條件
2.1 岩溶地下水蓄水建造特徵
圖2 黎塘地區岩溶含水層電測解譯密度分布圖
(據廣西水文地質工程隊黎塘地區電測資料編繪)
黎塘地區處於廣西山字形構造前弧,主控構造為新華夏構造體系。隨著中-新生帶的區域構造演變,形成以NNE或NE向與NWW或NW向的兩組構造控制下的碳酸鹽岩單斜儲水建造。岩溶含水層中溶洞和溶蝕縫隙的發育與兩組構造密切相關,溶蝕洞縫的發育方向與構造裂隙展布方向相近。本區岩溶管道或地下河多沿NNE或NE向斷裂帶或地層接觸帶發育,形成地下水自北東向南西運移的主徑流帶,而NWW或NW向溶蝕裂隙則往往成為區域地下水向主徑流帶匯集的主要途徑。地球物理探測結果表明,岩溶發育帶具有較低的視電阻率,在黎塘地區相對較低的視電阻率地帶,除了沿主要斷裂帶展布外,同時與本區的兩組構造裂隙的岩溶化密切相關,在區域上形成網路狀格局(圖2),由此構成岩溶地下水的蓄積和運移網路體系。
在垂向上,地下水儲存空間的分布,取決於不同深度的岩溶發育程度,受區域侵蝕基準面的影響,據鑽探資料分析,孤峰平原區,基岩埋深一般4~9m,局部裸露[3]。地下岩溶隨深度可分為強發育帶,發育深度小於20m;較強發育帶的深度為20~60m;中等發育帶的深度為60~90m;岩溶弱發育帶在90m之下。可見,本區岩溶水主要賦存於地下60m以內的岩溶含水介質空間。
2.2 岩溶水動態
觀測結果表明,岩溶水系統中自補給區到徑流區至匯水排泄區,地下水的埋藏深度變淺,地下水位的變化幅度變小(見下表)。岩溶平原區地形起伏平緩,一般3~5m,即使與水位變幅疊加,該區域的枯季地下水埋深一般小於10m,多在2~6m,降雨後水位變化滯後時間短。豐水期地下水出露地表,形成溶潭、凌或岩溶湖、季節性泉水,為推廣淺井灌溉技術奠定了物質基礎。
黎塘新埠江流域岩溶地下水動態觀測結果表
註:為2004年豐水期至2005年枯水期觀測結果。
2.3 岩溶含水層的調蓄功能
如前所述,岩溶平原區表生帶岩溶發育強烈且相對均勻,岩溶管道多呈網路狀;中層岩溶帶未充填洞穴和管道十分發育,側向水流通暢。經過長期發育演化,岩溶平原岩溶系統內部結構有序度已達到最佳狀態[4]。在本區主要表現為:岩溶水系統的徑流排泄區具有孤峰平原特徵,岩溶平原面起伏高差小,一般2~6m,接近水平的二維平面;地表和地下水文網的流域面積和水流方向已趨向一致;平原區地層的夷平化程度,與其含水性能和形成地下暗河的性能好壞相對應,強岩溶含水層在地表已基本被夷平,僅遺留極個別孤峰。岩溶儲水建造由岩溶化強的溶洞管道—裂隙介質構成,具有較均一的地下水導儲網路,宏觀上起著匯聚和儲存地下水的作用。
根據鑽孔揭露情況,岩溶發育具明顯垂直分帶性(圖3),淺層(表生)岩溶帶、中層溶洞帶和深層溶洞帶,其深度界線大致在地面之下20m以內、20~60m和60~90m,在90m以下岩溶發育微弱。①淺層岩溶帶(0~20m段)以溶溝、石牙、漏斗為主,溶隙寬大,多與淺部風化裂隙重疊,溶洞管道發育,總岩溶率高,但充填強烈。②中層溶洞帶(20~60m段)平均總岩溶率下降,但空洞率增大至4.5%,以充水的溶洞、溶縫為主。洞穴形態的特點之一是串珠狀發育,即由較寬闊的洞穴和相對狹窄的喉結相間組成,喉結的瓶頸效應限制著表生帶碎屑物質下移,從而形成充填程度較低的中層溶洞帶。由於岩溶發育程度相當高,洞穴管道連通性好,側向水流通暢。③深層溶洞帶(60~90m段)對該深度段岩溶研究程度低,洞穴管道主要沿大型近直立的結構面(岩性或構造)發育,管道的孤立性表現漸趨明顯,岩溶發育不均一性加強。
圖3 黎塘地區溶洞發育垂直分帶
(據廣西地質局貴縣幅1/20水文地質調查報告修改)
從鑽孔抽水試驗可知,含水層釋放的水量實際上表示岩溶含水空間充填物質——水、氣交換,對於淺埋藏、開放型的含水層岩溶介質空間,當所含水分析出並充氣時,它就具有再充水的功能。由上述可知,本區岩溶含水層厚度可達90m,較強岩溶帶發育深度達50~60m,而自然條件下的年際水位變幅一般小於10m,可見自然條件下,岩溶含水層以充水為主,含水介質空間的水、氣交換只佔用了約20%岩溶空間,仍具有很大的調節潛力。
根據本區鑽孔抽水試驗結果分析,淺層岩溶帶和中層岩溶帶平均給水度分別為0.022、0.015。對淺層岩溶帶而言,相當於每米厚度有22mm水柱的調蓄能力;20m厚的淺層岩溶帶整體調蓄能力相應為440mm(相當於44萬m3/km2),相當於當地年平均降雨量(1584mm)的27.8%,表明具有較強的地下水調蓄的能力,水位下降1m,形成的調蓄空間達2.2×104m3/km2。
2.4 岩溶地下水資源狀況與開發潛力
黎塘新埠江地下水系統是一個具有邊界完整封閉、相對獨立的補給、徑流、排泄水流循環系統,岩溶含水介質具有溶蝕管道-裂隙特徵,岩溶儲水建造接受大氣降水和系統內非碳酸鹽岩地區地下水的側向補給。
根據多年平均降水量計算,黎塘新埠江地下水系統的降水資源量為6.50×108m3/a,該區多年平均徑流總量3.18×108m3/a,水庫蓄水量0.062×108m3/a,地下水系統的天然資源量為(1.65~1.68)×108m3/a,地下水可利用資源量為0.69×108m3/a,探明可采資源量0.44×108m3/a。
目前,該區地下水開采,主要用於生活飲用、工業生產及農田灌溉,地下水開采已形成了一定規模,主要集中在黎塘鎮人口、工業密集分布區,開采方式以機井為主,少數挖大口井或直接提取天然岩溶水點的地下水。據調查統計,全區僅以機械抽取(2002年)地下水的開采量達0.082×108m3/a,其中生活飲用水約佔47.4%,工業生產用水佔32.8%,農田灌溉用水佔19.8%;利用民井分散取水方式,用於農村人、畜供水的地下水開采量達0.062×108m3/a,每年地下水開采量共計0.144×108m3/a,占探明地下水可采資源量的32.7%。地表水開采量0.73×108m3/a,其中生活和工業用水佔21.5%,農業用水佔78.5%。
由上所述,黎塘新埠江流域地下水系統的降水資源總量多年平均達6.50×108m3/a,平均年徑流量3.18×108m3/a,其中地下水天然資源量為(1.65~1.68)×108m3/a,探明的地下水可采資源量0.44×108m3/a。目前已開採的地表、地下水量為0.908×108m3/a,佔平均年徑流量的28.55%;已探明地下水資源中還有2/3未利用,可見該區的地表、地下水資源仍具有較大的開發利用潛力。
3 岩溶平原區水資源有效利用措施
黎塘鎮耕地面積5267hm2,其中水田3267hm2,旱地2000hm2。現有水庫的總庫容803萬m3,電灌站總裝機容量120萬kW,設計總灌溉面積367hm2。由於水庫工程老化失修、乾渠及配套設施水毀滲漏,沒能發揮應有的灌溉效益,致使367hm2保水田變成單造田,有647hm2水田改成旱田。每年缺水量為340萬m3。研究區內,地下水與地表水水力聯系密切,本區地表水和地下水為一個不可分割的系統,開發利用地下水應上下統籌考慮。因此,地表水與地下水合理安排,才能做到有效地合理地利用水資源,提高防旱抗旱能力,保障水資源的持續利用[5]。
3.1 地表、地下水聯合開發,強化地下水防旱抗旱功能
水系統的物質循環,最重要的是水的循環,大氣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三者之間在一定尺度空間下產生水量的交換和運移。地表水與地下水通過岩溶裂隙、管道相互轉化,並且隨季節而變化。枯水期,地下水補給地表水,成為河道的基流;洪水期,地表水通過岩溶管道倒灌,補給地下含水層,使地下水位升高[6]。而岩溶水系統的地下儲水介質空間是有限的,降水補給量超過其儲集能力時,地下水溢出地表,通過地表徑流排出系統。在枯水季節,大氣降水急劇減少,區內新埠江地表水均由地下水排泄所補給,上游支流隨著地下水位下降河道乾枯、斷流。這段時間是該區旱情高發季節,地表水資源不足,地下水資源是農業生產的唯一供水水源。在此條件下,開展地表、地下水聯合開發,地表水採取泵站提水,地下水則興建與灌渠或耕地配套的淺井群網,建立水田-旱地復合灌區。在旱象發生時或枯水季節,採用淺井抽取地下水,保障農田和旱作蔬菜、瓜果生產供水。
3.2 充分開發利用岩溶地下含水層的調蓄功能
岩溶平原區地形平坦,地下水埋深較淺,天然露頭較少。地下水分布的基本特徵是東北部峰林谷地區地下水埋深較大,多在10~15m。天然露頭以溶洞、豎井為主,在和吉一帶向峰林平原過渡區,地下水天然露頭以溶井、溶潭(凌塘)為主。黎塘一帶以孤峰平原為主,地形平坦開闊,除見到一些溶潭外,河流兩岸可見到岩溶泉、地下河出口,地下水埋藏淺,多在2~8m,地下水的基本運動規律是以峰叢山區為補給區,峰林平原為徑流區,孤殘峰平原則為溢出帶。如前所述,受區域排泄基準面控制,鑽孔揭露本岩溶平原區的岩溶含水層厚度可達90m,較強岩溶帶發育深度達50~60m,而自然條件下,隨季節變化從含水層中排出地下水而形成的調蓄空間只在地面以下的8~10m之內,可見對於整個岩溶含水層來說,含水層的調蓄功能只發揮約20%的作用。
根據岩溶含水介質系統調蓄功能分析結果,如果抽取地下水,使得水位多下降1m,形成的調蓄空間達2.2×104m3/km2,本地下水系統內岩溶平原區面積約115km2,地下水開采增加1m的降深,可以多取水253×104m3,相當於增加2個小(一)型水庫。而所需補充的水量僅為本區徑流資源量的8‰或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的3.7%。
3.3 科學布井,合理開發淺層岩溶水資源,規避地質災害風險
根據岩溶平原區岩溶發育規律和地下水系統介質結構特徵,按照地下含水層的管道-裂隙網路興建淺井灌溉體系,採用淺井、大口井等開發方式,解決旱片灌溉用水。分散布井,開發淺層地下水,具有規模小、投資省、見效快等特點。同時,可以避免水源區局部形成大降深,地下水位強烈變化,有利於激發地下含水層的調蓄能力和地下水回補,可以避免岩溶塌陷產生所造成的危害。
3.4 推廣節水技術,提高水利利用率
岩溶平原區耕地面積廣、人口密度大,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農業用水量占水資源總量的2/3,現有農田水利工程大部分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建設,設計標准低,運行時間長,輸水渠道年久失修,田間配套斗、支渠不全或破損、滲漏嚴重,水利有效利用率低,有效灌耕比低於30%[6],平均灌溉水有效利用率僅在40%左右。因此,必須堅持開源與節流並重的原則,在重視興建新水源工程的同時,加強節流、節水水利工程建設,推廣節水農業技術,提高抗旱能力。主要包括①灌區節水灌溉渠道網路配套工程,健全灌區斗、支渠防滲渠道系統,提高供水利用率,增加有效灌溉面積。②旱地節水灌溉工程,採用噴灌、管灌、滴灌技術,解決甘蔗、蔬菜、果園灌溉。旱地分布區往往是地表水利工程的水尾區,灌溉水源多採取地下水,其供水成本較高。通過旱地種植園區建設,引進高效優質作物品種,採用節水灌溉,提高單井灌溉面積和供水增值率,以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③農藝節水技術推廣,採用地膜種植技術,解決春、秋季節降水不足,防止強烈蒸發,保水保肥,保障作物生長;引進耐旱新品種,針對本區秋旱頻率高、旱象嚴重的特點,選育或引進成熟早或生長期短、適應性強的優質作物品種,避免旱象影響的同時獲得好的生產效益;調整種植結構,改兩季水田種植為水旱交替種植,改善秋季耕作需水與供水資源的矛盾,水稻種植安排在雨季,降水資源豐富,引進高產優質品種,保障糧食生產;旱作種植蔬菜、瓜果等生長過程中不需要短時間大量供水的作物,可充分利用地下水含水層的調蓄供水功能,從時間上調整水土資源配置,達到防旱抗旱效果。
4 水資源有效利用示範
在示範區的核心示範片——吳江村,開展地表、地下水聯合開發與淺層地下水含水層調蓄示範。該村處於岩溶平原區,發育季節性地表河溪,河床到地面2.5~3.5m,是本區農田供水的主要水源。據訪,一般年份斷流2個月左右,枯水年份9月開始流量劇減,11月中旬至次年3月初斷流。因此,秋冬農業生產依賴於地下水源供水,岩溶含水層為石炭系下統夾薄層泥灰岩的中厚層白雲質灰岩、白雲岩、灰岩,富水程度中等,為岩溶管道-裂隙水。地下水埋深0.5~6m。設計開展地表、地下水聯合開發,地表水採取泵站提水,地下水則興建淺井群網,建立水田-旱地復合灌區。
該示範片現有人口3370人,有耕地面積354hm2,其中水田137hm2、旱地217hm2,項目實施以來,先後投資320萬元,修建一個地表水提水站,配套建設6000m的三面光防滲引水渠道;開挖六處地下水淺水井,修建一個100m3的蓄水池和約27hm2的管灌管網,確保了農田的正常灌溉。實現有效灌溉面積233hm2,從而徹底地改變了該村以往「靠天吃飯」的狀況。在此基礎上,開發20hm2的經濟果林示範基地和167hm2優質蔬菜基地,農業種植形成了水稻、蔬菜、玉米、糖蔗、水果的多元結構。通過示範工程項目的實施,並不斷地引進新品種、新技術,並以特色品種注冊了「橋美蘿卜」品牌。由於改善水源和灌溉條件,2004年種植白蘿卜、胡蘿卜200多hm2,平均產量52500kg/hm2,比2001年增產40%,家家建起了「蘿卜樓」;玉米平均產量6750kg/hm2,比2001年增產50%。通過水資源有效利用開發示範,使該村委的農業經濟發展較快。200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302元,比2001年增加682元,年增長率達14%。
5 結論
岩溶平原區發育地表和地下水網同時並存的雙層水文網。因旱期盆地抬升與後期排泄基面下移,岩溶水向下切蝕形成地下河道,與谷地表面地表河網構成雙層排泄系統。雨季河水位頂托,盆地地下水位上漲,埋深僅0.5~1m,甚至溢出地面與地表河相連。旱季,地下水回落,地表尚有一定降雨徑流,形成間隔5~8m的雙層排泄。最枯季節,地表河斷流乾涸。地下水沿岩溶管道、裂隙運移排泄。該區NE斷裂構造和NW向挽近期構造裂隙十分發育及岩溶化也較為強烈,為地下水的賦存提供了良好的空間;受排泄基準面控制水力梯度很小,徑流緩慢。地下水埋層淺、回補快、水質優,開發條件優越。近期年開采量不足總量的5%,應加大地表、地下水聯合開發力度,充分發揮岩溶含水層的調蓄功能。
採用淺井、大口井等開發方式,屬微型水利,群眾有建設能力,地下水開發具有規模小、投資省、見效快等特點。在乾旱區建設供水系統,按照地下含水層的管道-裂隙網路興建淺井灌溉體系,解決旱片灌溉用水,供水保證率和利用率高。可以通過行之有效的「以獎代補」政策等刺激措施,實行「誰建設、誰擁有、誰管理、誰受益」的優惠政策發動群眾興建,以降低投資風險和管理風險,形成規模化效益。但地下水開發應適度進行,原則上控制在可采資源量的75%,即年開采規模0.52×108m3以內,可大大緩解農業灌溉、中小型企業生產用水和農村生活用水的矛盾。從該區水文地質環境條件看,不宜過分集中開采地下水,避免出現降落漏斗,發生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問題。
參考文獻
[1]金典慧,魏文達,何素萍.廣西21世紀初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對策[J].廣西水利水電,2002.(1):4~7
[2]朱琰.水與發展[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4.26~29
[3]徐建華.淺析黎塘鎮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J].廣西地質,2000,13(2):51~54
[4]陳偉海,張之淦.峰林平原區岩溶含水層特徵與調蓄功能[J].中國岩溶,1999,18(1):19~27
[5]夏日元等.西南岩溶區地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對策[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3,13(1):81~85
[6]光耀華.廣西岩溶地區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研究[J].工程地質學報,2001,09(04):418~424
『貳』 廈門當地水資源的狀況及利用情況的調查報告
關於我市水資源開發利用情況的調查報告
大力節約和保護水資源、建設節水型社會、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是確保經濟發展、社會穩定、農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圍繞這一課題,日前,市政協組織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保障委員會會同市政府有關部門組成聯合調查組,先後深入到潭庄水庫、徒駭河導污工程、魯西化肥廠和部分縣、市的工廠企業及農村,就我市水資源開發利用情況,特別是農業用水情況進行了專題調查研究。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我市位於魯西北黃泛平原,處於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屬半濕潤大陸性氣候,蒸發量大而降水量小,乾旱是我市農業生產的主要威脅。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557.5mm,當地水資源總量11.388億立方米,其中可利用量7.382億立方米,人均佔有206立方米,畝均137立方米,不足全國人均佔有量的1/10,省人均佔有量的1/2,遠遠低於國際公認的500立方米的絕對缺水標准,2003年實際用水量為21.20億立方米,屬嚴重缺水地區。長期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我市水利建設經歷了一個快速發展階段,先後實施了彭樓引黃入魯、位山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和徒駭河治理開發、東阿引水和人畜飲水解困工程等建設項目,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很大改善,節水工作也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一是農業節水灌溉得到了較快發展。隨著臨清、高唐被水利部、國家計委列為「九五」、「十五」期間第一、二批300個國家級節水增產重點縣以來,全市已有7個國家級節水示範縣、7個省級節水示範縣。截至目前,全市已興建各類節水灌溉工程50餘處,發展節水灌溉面積433.24萬畝,占總灌溉面積的53.3%,其中低壓管道輸水灌溉面積55.56萬畝,大田噴灌面積4.05萬畝,微灌面積1.05萬畝,田間渠道襯砌控制灌溉面積47.58萬畝,移動式「小白龍」灌溉325萬畝,通過這些節水工程的實施,全市每年可節水4.2億立方米。二是工業節水有了新的發展。近年來,隨著水資源的日益緊張,工業企業也加大了節水整改的力度,如魯西化肥廠通過節水改造,提高了水利用系數,減少了污水排放量,降低了生產成本,年節水33.6萬立方米,節約資金112.56萬元。
二、問題及原因
我市開發利用水資源和節水工作雖然取得了明顯成效,但是在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還相當突出,水資源緊缺已成為制約聊城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加強對水資源的管理勢在必行。當前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水資源形勢嚴峻。我市是嚴重缺水地區,只因我們歷年來注重發揮引黃優勢,平均每年引入10多億立方米的黃河水,佔全年供水量的49%,才緩解了我市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形成了在一定范圍內不缺水的現象。盡管如此,也掩蓋不了我市真正缺水的問題實質。一是黃河水變的越來越可用而不可靠,往往最需要用水的時候,黃河缺水或斷流。黃河水資源的日益短缺和配額管理的逐步規范化,分配給我市的引黃水量只有8.5億立方米,必將進一步加重我市水資源的潛在危機,水資源的供需形勢將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二是地下水超采過度,漏斗面積不斷擴大。引黃條件差的西部縣(市)不得不超采地下水和深層地下水來維持工農業生產和生活需要,造成大面積漏斗區,漏斗面積達3145平方公里,漏斗中心最大埋深曾達29米。地下水開采量超過可利用量近5億立方米,超量開采地下水佔全年供水量的50%以上,按常規計算,2002年超採的地下水可使全市地下水位平均下降1.5米左右,下降較多的區域達2米;而引黃條件較好的東部各縣(市)地下水開采力度不夠,地下水埋深在1—4米之間,不僅地下水得不到應有開發,造成浪費,而且一遇暴雨極易形成內澇。經以上的分析,如果黃河斷流,無水可引,我市遠遠不能滿足用水需要,在較短的時間里,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大部分機井不能正常供水,勢必給工農業生產帶來較大的損失。
(二)節約用水開展的廣度和深度還很不夠。一是農業供水工程老化退化嚴重,工程配套程度較差。據統計,目前全市引黃乾渠工程配套率為95%,支渠為5%,田間配套率僅為20%,全市灌溉利用系數僅為50%左右,遠遠低於歐美等發達國家的70%—80%的水平,農業灌溉用水比重較大,佔全部用水量的76%,大水漫灌現象普遍存在,因此,農業節水潛力很大。二是工業生產及生活節水剛剛起步,多數企業對節水用水說的多,做的少,城市居民的節水意識還有待於提高。三是節水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制約了節水的廣泛開展和節水新技術、新工藝的推廣應用。
(三)水污染程度不斷加劇,影響了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目前全市共有地表水質監測站8處,地下水質檢測站16處。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的不合理排放,農葯、化肥的大量施用,污水澆灌等行為,使得地表水、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水質監測的數據表明,我市已有好幾處小區域淺層地下水因地表污水下滲,形成二次污染,嚴重影響了城鄉人民的身心健康。在河流分布上,馬頰河為重度污染,衛運河、徒駭河為嚴重污染;在區域分布上,東阿絕大部分水質優良,茌平、陽谷地下水質較差。
(四)水務管理體制不完善,影響了水資源的管理。「多龍治水」,職責不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水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和人為浪費。當前根據國家對水資源管理的要求及全國水務一體化管理的進程,我市水資源緊張的現狀,迫切要求加強水資源管理,切實實現城鄉水務一體化管理。而我市只有高唐、陽谷實現了城鄉水務一體化管理,其他縣、市仍然實行城鄉水務分部門管理,這種水務管理體制很不適應新形勢下水資源管理的需要,制約了水資源管理水平的提高。 綜上所述,我市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管理方面問題十分突出,而且日益加劇。一方面,水資源嚴重短缺,潛伏著「水荒」危機;另一方面,管理不協調,浪費嚴重。而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認識有差距,措施不到位。一是廣大幹部群眾對我市的水資源狀況缺乏認識,不少同志背上了引黃優勢的包袱,盲目的依賴黃河,總認為「靠著大黃河,年年有水喝,年年大豐收,年年不挨餓」,思想麻痹,蠻不在乎,對節水缺乏危機感和緊迫感。二是在工作指導上,部分基層幹部仍然是「重開源輕節流」,「重建設輕管理」的工作方法。三是引黃用水管理失控。送水、配水、收費處於低層次管理狀態,引黃灌溉在一定意義上仍然是「大鍋水」,群眾認為「節水不節支,不用白不用」。因此,在生產和生活中,浪費水的現象相當嚴重且普遍。四是存在急功近利短期行為。有些基層幹部對節水工作不感興趣,他們只求眼前「豐收」,不圖惠及子孫,不能真正鋪下身子抓節水工作。
三、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幾點建議
為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確保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結合當前我市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水資源開發利用應開源節流,盡最大能力攔蓄天然水,科學調度地表水,合理開發地下水,適當引用外來水。
(一)強化宣傳,增強全社會保護水資源的危機感和緊迫感。通過會議、電視、廣播、報刊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水法》和節水工作的方針政策,宣傳我市水資源嚴重缺乏的現狀及節水的先進典型;宣傳節約用水功在當代,惠及子孫的重大意義。通過宣傳教育,使各級領導和社會各個層面能夠認識到水是工業的命脈,農業的血脈,是服務業和城市建設的重要能源,以改變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天上下、地下流」的陳舊觀念,強化商品水意識,使節水變為全民的自覺行動。同時,要形成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誰危害,誰賠償的良好習慣,在全社會形成惜水、節水、保護水的良好氛圍。
(二)大力防治水污染,加大環境執法力度。一是對排污企業進行嚴格監控,杜絕偷排偷放行為,對污染嚴重的企業,採取關停並轉或興建污水處理設施等措施,使其達標排放。二是要加大投資,增建城市污水處理廠,對城市污水分質處理,充分考慮中水回用,不斷提高水循環利用率。三是要加強建設項目的水資源論證工作,充分考慮水環境的承載能力,以水定發展,量水調結構,禁止和限制高耗水和高污染產業項目的發展,扶植耗水量少,符合環保標準的高新技術產業。四是對新建、擴建、改建項目,必須採用先進的節水設施和節水工藝。五是對洗浴、游泳、人工嬉水場所、洗車等幾乎是「全天候」營業的服務業要重點監察,看其是否採取有效節水措施。
(三)強化蓄水工程建設,確保水資源的采補平衡。客水資源的充分利用,即可緩解供需矛盾,又能補充地下水資源,是合理開發水資源,使地下水達到采補平衡,防止地下水漏斗面積繼續擴大的良策。通過大力建設平原水庫、河道閘、梯級攔蓄和蓄水坑塘,增加蓄水工程的調節能力,盡可能地攔蓄天然水,特別是缺水嚴重的西部縣(市),應結合實際,對鄉鎮村莊進行蓄水規劃,將蓄水工程建設當作一項重要任務來抓。
(四)狠抓節約用水,努力建設節水型社會。一是要強化全社會的節水意識,全面貫徹落實山東省人民政府第160 號令發布的《山東省節約用水辦法》,盡快出台《聊城市節約用水辦法》,規范全市人民的節水行為。二是要用經濟杠桿調整人們的用水行為,安裝和完善計量設施,加強測水量水管理,嚴格執行計劃用水,超計劃用水按照累進加價制度交納水費和水資源費,加強水費成本核算,合理調整水價。三是污水資源化是節水工作今後發展的方向,我市應建設管網,將處理後的污水用於道路、綠地廣場、公園等地方的噴灑、沖洗、綠化,代替自來水。另外,電力、造紙、化工等行業用水量大,而對水質的要求不高,也可用處理後的污水代替部分自來水及深井水,這樣就能降低城市新水取用量,達到水資源合理、高效利用。四是要加強農村供水管理,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大力推廣畦灌、渠灌、管灌、噴灌等節水灌溉和地膜覆蓋、施用抗旱劑、秸桿還田等農業技改,促進先進灌溉技術的推廣應用。
(五)完善管理體制,促進水資源優化配置。要借鑒水務改革先進地市的經驗,深入開展水務管理體制改革,排除因管理體制不完善造成的各種障礙,盡快實行全市城鄉一體化管理,促進水資源優化配置,為加強水資源管理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使「江北水城」率先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節水和保護水資源的先進典型。
『叄』 可行性研究報告怎麼寫有沒有朋友幫幫忙!
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制是確定建設項目前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工作,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是在投資決策之前,對擬建項目進行全面技術經濟分析的科學論證,在投資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對擬建項目有關的自然、社會、經濟、技術等進行調研、分析比較以及預測建成後的社會經濟效益。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要求市場分析准確、投資方案合理、並提供競爭分析、營銷計劃、管理方案、技術研發等實際運作方案。下面尚普咨詢為您提供一篇關於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內容及格式:
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內容
一、項目摘要。項目內容的摘要性說明,包括項目名稱、建設單位、建設地點、建設年限、建設規模與產品方案、投資估算、運行費用與效益分析等。
二、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市場(產品或服務)供求分析及預測(量化分析)。主要包括本項目區本行業(或主導產品)發展現狀與前景分析、現有生產(業務)能力調查與分析、市場需求調查與預測等。
四、項目承擔單位的基本情況(原則上應是具有相應承擔能力和條件的事業單位)。包括人員狀況,固定資產狀況,現有建築設施與配套儀器設備狀況,專業技術水平和管理體制等。
五、項目地點選擇分析。項目建設地點選址要直觀准確,要落實具體地塊位置並對與項目建設內容相關的基礎狀況、建設條件加以描述,不可以項目所在區域代替項目建設地點。具體內容包括項目具體地址位置(要有平面圖)、項目佔地范圍、項目資源、交通、通訊、運輸以及水文地質、供水、供電、供熱、供氣等條件,其它公用設施情況,地點比較選擇等。
六、生產(操作、檢測)等工藝技術方案分析。主要包括項目技術來源及技術水平、主要技術工藝流程與技術工藝參數、技術工藝和主要設備選型方案比較等;
七、項目建設目標(包括項目建成後要達到的生產能力目標或業務能力目標,項目建設的工程技術、工藝技術、質量水平、功能結構等目標)、任務、總體布局及總體規模;
八、項目建設內容。項目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土建工程、田間工程、配套儀器設備等。要逐項詳細列明各項建設內容及相應規模(分類量化)。土建工程:詳細說明土建工程名稱、規模及數量、單位、建築結構及造價。建設內容、規模及建設標准應與項目建設屬性與功能相匹配,屬於分期建設及有特殊原因的,應加以說明。水、暖、電等公用工程和場區工程要有工程量和造價說明。田間工程:建設地點相關工程現狀應加以詳細描述,在此基礎上,說明新(續)建工程名稱、規模及數量、單位、工程做法、造價估算。配套儀器設備:說明規格型號、數量及單位、價格、來源。對於單台(套)估價高於5萬元的儀器設備,應說明購置原因及理由及用途。對於技術含量較高的儀器設備,需說明是否具備使用能力和條件。配套農(牧、漁)機具:說明規格型號、數量及單位、價格、來源及適用范圍。大型農(牧、漁)機具,應說明購置原因及理由及用途。
九、投資估算和資金籌措。依據建設內容及有關建設標准或規范,分類詳細估算項目固定資產投資並匯總,明確投資籌措方案。
十、建設期限和實施的進度安排。根據確定的建設工期和勘察設計、儀器設備采購(或研製)、工程施工、安裝、試運行所需時間與進度要求,選擇整個工程項目最佳實施計劃方案和進度。
十一、環境保護。對項目污染物進行無害化處理,提出處理方案和工程措施及造價。
十二、項目組織管理與運行。主要包括項目建設期組織管理機構與職能,項目建成後組織管理機構與職能、運行管理模式與運行機制、人員配置等;同時要對運行費用及新分析,估算項目建成後維持項目正常運行的成本費用,並提出解決所需費用的合理方式方法。
十三、效益分析與風險評價。對項目建成後的經濟與社會效益測算與分析(量化分析)。特別是對項目建成後的新增固定資產和開發、生產能力,以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如社會供種量,帶動多少農戶、多大區域經濟發展等)等進行量化分析;
『肆』 洪澇災害形成的原因 洪澇災害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形成原因:
一、自然條件
氣候異常,降水集中、量大:中國降水的年際變化和季節變化大,一般年份雨季集中在七、八兩個月,中國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國家之一,這是產生洪澇災害的主要原因。洪水是形成洪水災害的直接原因。只有當洪水自然變異強度達到一定標准,才可能出現災害。主要影響因素有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和地形地勢。
二、社會經濟條件
只有當洪水發生在有人類活動的地方才能成災。受洪水威脅最大的地區往往是江河中下游地區,而中下游地區因其水源豐富、土地平坦又常常是經濟發達地區。
三、城市洪災形成的原因,一到夏天,很多城市發生嚴重的洪澇災害,原因有以下幾點:
1:夏天雨水多。
2:城市雨水比農村多。城市的「雨島效應」(城市溫度高,上升氣流多,雨水多),城區的年降雨量比農村地區高5%到10%。
3:城市地表覆蓋多是隔水層,不透水。雨水多了後排不掉。
4:雖然有下水道,但是「國外的下水道可以跑汽車」(不信,去看美國大片),我們的下水道只能藏老鼠。地上21世紀,地下上世紀50年代。城市規劃建設重地上,重看得到的,重面子,輕地下,輕基礎,輕底子。
5:城市地勢低,外來洪水容易入侵。城市往往建設在地勢地平的地方,導致外來水量多,自然排水不易。
6:城市預防及應對災害能力不足,機械排水能力不足。
從整個流域上、中、下游、山區、平原、丘陵、窪地全面規劃和治理,做到河庫相通,塘堰相連,大、中、小水利工程結合起來,化水患為水利。此外,還需注意如下具體措施:
(一)實行深溝、高畦耕作,可迅速排除畦面積水,降低地下水位,雨澇發生時,雨水及時排出。
(二)洪澇發生前,如作物接近成熟,應組織力量及時搶收,以免洪澇損失。
(三)洪澇災害發生過程中,要利用退水清洗沉積在植株表面的泥沙,同時要扶正植株,讓其正常進行各種生理活動,盡快恢復生長。
(四)洪澇災害過後,必須迅速疏通溝渠,盡快排澇去漬。還要及時中耕、鬆土、培土、施肥、噴葯防蟲治病,加強田間管理。如農田中大部分植株已死亡,則應根據當地農業氣候條件,特別是生長季節的熱量條件,及時改種其它適當的作物,以減少洪澇災害損失。
(五)旱地怕澇作物要採取聯片種植,做到排灌分家,避免水田和旱田用水相互矛盾。
(4)田間配套工程地質報告擴展閱讀:
本世紀以來,世界各國曾先後發生過近40次特大洪澇災害,每次都導致上萬人的死亡和千百萬人的流離失所。在近幾十年中,洪澇發生頻次與災害損失都在逐年增加。
中國自古就是洪澇災害嚴重的國家。據不完全統計,在從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間,共發生較大水災1092次,死亡萬人以上水災每5—6年即出現一次,這種局面到現代尚無根本的改變。
洪澇災害不但直接引起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還造成一系列其它災害如滑坡、泥石流、疫病的出現。中國的雨澇1951—1990年。中國平均每年發生嚴重洪澇災害5.9次,平均受災面積667萬公頃,其中成災面積470萬公頃,死亡三四千人,倒塌房屋200餘萬間。
1991年全國有25個省、市、區發生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農作物受災面積2400萬公頃,死亡5133人,倒塌房屋498萬間,直接經濟損失達799億元。
主要的雨澇區分布在大興安嶺—太行山—武陵山以東,這個地區又被南嶺、大別山—秦嶺、陰山分割為4個多發區。中國西部少雨,僅四川是雨澇多發區。
『伍』 您好,我看您有小區綠化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可以給我一份嗎
可行性研究報告內容及格式
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制是確定建設項目前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工作,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是在投資決策之前,對擬建項目進行全面技術經濟分析的科學論證,在投資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對擬建項目有關的自然、社會、經濟、技術等進行調研、分析比較以及預測建成後的社會經濟效益。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要求市場分析准確、投資方案合理、並提供競爭分析、營銷計劃、管理方案、技術研發等實際運作方案。下面中商智業為您提供一篇關於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內容及格式:
一、項目摘要。項目內容的摘要性說明,包括項目名稱、建設單位、建設地點、建設年限、建設規模與產品方案、投資估算、運行費用與效益分析等。
二、項目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市場(產品或服務)供求分析及預測(量化分析)。主要包括本項目、本行業(或主導產品)發展現狀與前景分析、現有生產(業務)能力調查與分析、市場需求調查與預測等。
四、項目承擔單位的基本情況(原則上應是具有相應承擔能力和條件的事業單位)。包括人員狀況,固定資產狀況,現有建築設施與配套儀器設備狀況,專業技術水平和管理體制等。
五、項目地點選擇分析。項目建設地點選址要直觀准確,要落實具體地塊位置並對與項目建設內容相關的基礎狀況、建設條件加以描述,不可以項目所在區域代替項目建設地點。具體內容包括項目具體地址位置(要有平面圖)、項目佔地范圍、項目資源、交通、通訊、運輸以及水文地質、供水、供電、供熱、供氣等條件,其它公用設施情況,地點比較選擇等。
六、生產(操作、檢測)等工藝技術方案分析。主要包括項目技術來源及技術水平、主要技術工藝流程與技術工藝參數、技術工藝和主要設備選型方案比較等;
七、項目建設目標(包括項目建成後要達到的生產能力目標或業務能力目標,項目建設的工程技術、工藝技術、質量水平、功能結構等目標)、任務、總體布局及總體規模;
八、項目建設內容。項目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土建工程、田間工程、配套儀器設備等。要逐項詳細列明各項建設內容及相應規模(分類量化)。土建工程:詳細說明土建工程名稱、規模及數量、單位、建築結構及造價。建設內容、規模及建設標准應與項目建設屬性與功能相匹配,屬於分期建設及有特殊原因的,應加以說明。水、暖、電等公用工程和場區工程要有工程量和造價說明。田間工程:建設地點相關工程現狀應加以詳細描述,在此基礎上,說明新(續)建工程名稱、規模及數量、單位、工程做法、造價估算。配套儀器設備:說明規格型號、數量及單位、價格、來源。對於單台(套)估價高於5萬元的儀器設備,應說明購置原因及理由及用途。對於技術含量較高的儀器設備,需說明是否具備使用能力和條件。
九、投資估算和資金籌措。依據建設內容及有關建設標准或規范,分類詳細估算項目固定資產投資並匯總,明確投資籌措方案。
十、建設期限和實施的進度安排。根據確定的建設工期和勘察設計、儀器設備采購(或研製)、工程施工、安
裝、試運行所需時間與進度要求,選擇整個工程項目最佳實施計劃方案和進度。
十一、環境保護。對項目污染物進行無害化處理,提出處理方案和工程措施及造價。
十二、項目組織管理與運行。主要包括項目建設期組織管理機構與職能,項目建成後組織管理機構與職能、運行管理模式與運行機制、人員配置等;同時要對運行費用進行分析,估算項目建成後維持項目正常運行的成本費用,並提出解決所需費用的合理方式方法。
十三、效益分析與風險評價。對項目建成後的經濟與社會效益測算與分析(量化分析)。特別是對項目建成後的新增固定資產和開發、生產能力,以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等進行量化分析;
十四、有關證明材料(承擔單位法人證明、有關配套條件或技術成果證明等)。
http://kybg.askci.com/kexingbaogao/bianneirong.shtml
『陸』 可行性研究報告怎麼寫
以下是我做的可研報告的目錄,你可以根據目錄填寫相關內容。可研差重點在於經濟方面的可行性分析,也就是經濟效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如果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可以給我發送信息,我會盡我所能幫忙。
1
項目總論
1.1
項目名稱
1.2
承擔單位
1.3
承擔單位負責人
1.4
項目建設地點及規模
1.5
主要經濟技術指標
2
編制依據、原則和范圍
2.1
編制依據
2.2
主要設計原則
2.3
編制內容和范圍
2.4
編制目的
3
項目建設的背景及市場預測
3.1
項目建設的背景
3.2
市場預測
3.3
項目建設的必要性
4
環境概況
4.1
地理位置及行政區劃
4.2
城市性質與規模
4.3
城市自然條件
4.3.1
地形地貌
4.3.3
水文
4.3.4
氣候
4.4
廠址選擇
5
產品及工藝技術方案設計
5.1
產品規模及產品方案
5.2
工藝技術方案簡介
5.2
技術改造項目新舊方案比較
5.3
工藝流程簡圖
5.4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5.5
主要設備一覽表
6
原料、燃料和動力供應
6.1
主要原輔材料的年需用量及供應來源
6.2
動力供應年需用量表
7公用工程和輔助設施方案
7.1總圖布置原則
7.2
建築指標
7.3
總體規劃
7.4輔助設施
8
環境保護及綜合利用
8.1
執行標准
8.2
工程概況
8.3
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及其控制措施
8.4
污染控制措施
8.5
環境監測和環保管理機構
8.6
環境影響分析
9
節能
9.1編制依據
9.2耗能指標
9.3
建築節能
9.4
節水
9.5
其它節能措施
10
勞動安全衛生
10.1
設計採用的標准、規范和依據
10.2
工程概述
10.3
建築及場地布置
10.4
勞動安全及衛生防護措施
11
消防和綠化
11.1
設計依據
11.2
防範措施
11.2.1
總圖布置
11.2.2
建築與結構
11.3
消防措施及設計
11.4電氣安全及防雷、防靜電措施
11.5
綠化
12
組織機構及人力資源配置
12.1
工廠組織
12.2
人員定額
12.3
人員培訓及條件
13
項目實施進度安排
14
投資估算和資金籌措
14.1
投資估算
14.2
資金來源
15
經濟效益評價
15.1
項目概況
15.2
基本數據
15.2.1
建設規模與產品方案
15.2.2
實施進度
15.2.3
投資估算
15.2.4
勞動定員
15.3
財務評價
15.3.1
銷售收入
15.3.2
成本費用
15.3.3稅金及附加
15.3.4
利潤
15.3.5
投資回收期估算
15.4
不確定性分析
15.4.1
盈虧平衡分析
15.4.2
敏感性分析
17.5
評價結論
16
綜合結論
16.1
結論
16.2
建議
『柒』 項目簡介怎麼寫
思路和寫作要點:應該按照整體的規劃進行分析,然後根據項目的實質內容作出一定的條理性分析,最後給出自己的想法。
一、項目概況
公伯峽水庫灌區工程是指由公伯峽水庫引水,黃河南北兩岸各建一條乾渠及支斗渠等田間配套工程組成,主要解決該地區黃河河谷兩岸灌溉及人畜飲水問題,該工程是我省「十五」計劃重點水利工程。
項目區位於青海省境內黃河幹流公伯峽水電站下游的兩岸階地上,隸屬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化隆回族自治縣等兩個少數民族縣。該地區降水量為259.4mm,蒸發量2206.4mm,溝河多為季節性河流,氣候乾旱,素有「干循化」之稱。
項目區現有人口8.3萬人,7.03萬頭(只)牲畜,其中2.18萬人貧困,人畜飲水困難。項目區由於缺水,經濟發展緩慢,群眾生活條件艱苦,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化。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是長期以來制約區內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
因此,興建該工程,不僅是該地區群眾改善生產生活條件、脫貧致富的前提,也是黃河河谷兩岸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基礎設施,是這一地區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環境改善的希望所在。
二、工程主要建設內容、投資、效益
該工程建設主要內容是北乾渠長26.36km,設計流量為3.4m3/s;南干總長31.36km,設計流量為4.8m3/s;支渠66條,126.7 km。
工程建設總投資為35499萬元,工期為3年。工程建成後,控制灌溉面積為10.93萬畝,其中黃河北岸5.04萬畝,南岸為5.89萬畝。工程無復雜的技術問題,技術上可行的。
工程的興建將極大地改善撒拉族、回族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能使2.18萬人脫貧致富,促進和發展民族地區經濟,推動社會進步,同時可使黃河兩岸綠樹成蔭,清水環繞,生態環境秀美。
三、前期工作情況
我省對公伯峽水庫灌區工程非常重視,為了提高設計質量,節省前期投資,我省於2001年5月採用向省內外招投標形式來開展該工程規劃和項目建議書編制工作,這也是我省第一次採用向省內外公開招投標形式來開展前期工作。
該工程規劃和項目建議書由甘肅省水利設計院中標,2001年10月份完成。
『捌』 項目概況怎麼寫
簡要介紹項目的基本情況,特點,針對性的方案內容,採取的措施,必要性和依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