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防治資料獲取
⑴ 邊坡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施工資料需要哪些表格
邊坡地質災抄害治理工程施工資料需要的襲表格:
1、施工組織設計審批表
2、工程測量成果報審單
3、工程測量記錄
4、進場設備報審表
5、進場材料檢驗報審單
6、工程主材報審匯總表
7、單位工程開工申請書
8分部(分項)工程開工申請書
9、工程復工申請書
10、工程事故報告單
11、工程變更申請報告
12、合同工程項目延長工期申報表
13、工程索賠申報表
14、施工現場會簽單
15、施工影響簽證表
16、工程測量交樁簽證單
17、監理通知書回復單
⑵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崩塌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攔擋:對中、小型崩塌可修築遮擋建築物或攔截建築物。攔截建築物有落石平台、落石槽、攔石堤或攔石牆等,遮擋建築物有明洞、棚洞等。
2、支撐與坡面防護:支撐是指對懸於上方、可能拉斷墜落的懸臂狀或拱橋狀等危岩採用墩、柱、牆或其組合形式支撐加固,以達到治理危岩的目的。對危險塊體連片分布,並存在軟弱夾層或軟弱結構面的危岩區,首先清除部分松動塊體,修建條石護壁支撐牆保護斜坡坡面。
3、錨固:板狀、柱狀和倒錐狀危岩體極易發生崩塌錯落,利用預應力錨桿(索)可對其進行加固處理,防止崩塌的發生。錨固措施可使臨空面附近的岩體裂縫寬度減小,提高岩體的完整性。
4、灌漿加固:固結灌漿可增強岩石完整性和岩體強度。一般先進行錨固,再逐段灌漿加固。
5、疏干岸坡與排水防滲:通過修建地表排水系統,將降雨產生的徑流攔截匯集,利用排水溝排出坡外。對於滑坡體中的地下水,可利用排水孔將地下水排出,從而減小孔隙水壓力、減低地下水對滑坡岩土體的軟化作用。
滑坡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滑坡滑動多與地表水或地下水活動有關。因此在滑坡防治中往往要設法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避免地表水滲入滑體,減少地表水對滑坡岩土體的沖蝕和地下水對滑體的浮托,提高滑帶土的抗剪強度和滑坡的整體穩定性。
2、減重與載入:通過削方減載或填方載入方式來改變滑體的力學平衡條件,也可以達到治理滑坡的目的。但這種措施只有在滑坡的抗滑地段載入,主滑地段或牽引地段減重才有效果。
泥石流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跨越工程:在泥石流溝上方修築橋梁、涵洞跨越避險工程,使泥石流有排泄通道,又能保證道路的暢通。
2、穿越工程:在泥石流下方修築隧道、明硐和渡槽的穿越工程,使泥石流從上方排泄,下方交通不受影響。這是通過泥石流地區的又一種主要工程形式,對於隧道、明洞和渡槽設計的選擇,總的原則是因地制宜。
3、防護工程:對泥石流地區的橋梁、隧道、路基及重要工程設施修築護坡、擋牆、順壩和丁壩等防護工程,從而抵禦泥石流的沖刷、沖擊、側蝕和淤埋等危害。
4、排導工程:修築導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排導工程,改善泥石流流勢、增大橋梁等建築物的排泄能力。
5、攔擋工程:修築攔砂壩、固床壩、儲淤場、支擋工程、截洪工程等攔擋工程,控制泥石流的固體物質和雨洪徑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量和能量,以減緩泥石流的沖刷、撞擊和淤埋等危害。
(2)地質災害防治資料獲取擴展閱讀:
誘發地質災害的因素主要有:
1、採掘礦產資源不規范,預留礦柱少,造成采空坍塌,山體開裂,繼而發生滑坡。
2、開挖邊坡:指修建公路、依山建房等建設中,形成人工高陡邊坡,造成滑坡。
3、山區水庫與渠道滲漏,增加了浸潤和軟化作用導致滑坡泥石流發生。
4、其它破壞土質環境的活動如採石放炮,堆填載入、亂砍亂伐,也是導致發生地質災害的致災作用。
⑶ 地質災害防治的主要手段和內容是什麼
地質災害防治堅持「屬地管理、分級負責;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專群結合、群測群防;誰引發、誰治理;統籌規劃、綜合治理」的原則。地質災害防治手段大致可以分為四類:事前預防、監測預警、搬遷避讓和工程治理。
⑷ 地質災害防治的兩個基本途徑
(一)對地質環境系統的外部輸入加以控制
外部環境影響因素種類、個數的改變、作用強度的變化、作用強度速率的變化及影響因素排序的變化都有可能導致地質環境系統失穩。構成這些變化的具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些是可控的,有些在目前難以實現人為控制。其中有些自然的作用如大氣降水的強度目前人們還難以控制,但人們通過某些工程措施卻可以改變一些尺度較小的地質體接受降水輸入的方式,從而達到改變輸入的目的。至於那些人為活動構成的輸入完全可以納入人為控制體系之中,通過改變作用方式和強度,使之不成為地質環境系統失穩的條件。
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現有的許多工程技術都起到改變輸入的作用。例如滑坡防治中,坡面防滲、後緣引排水、植被鋪設等可起著防止大氣降水入滲或減弱強度的作用。又如泥石流的防治,常採用的治水工程即在上游建造水庫、蓄水池以減緩洪水的水量與水能,以及治泥工程即攔蓄泥沙,溝頭種樹、種草,穩固坡積體以減小鬆散岩土物質產生量和聚集速度。
這種防治途徑對漸進性地質環境問題也同樣適用,為防治地面沉降採取的減少抽水量,將集中抽水改為分散抽水,減輕建築物荷載,以及地下水污染防治中消除污染源都是基於改變輸入這一道理。
(二)人為改造地質環境系統的局部結構
地質體是自然演化的產物,目前科技發展水平還沒有使人類具備重構和完全控制地質環境系統的能力。有些地質災害如火山、地震等內動力地質作用引發的現象和過程,人力是無法阻止的,但對於大多數地質災害和漸進式地質環境問題,人們都有能力對地質體施加「干擾」,使某些方面和某些地點的響應發生改變,達到防止或減輕危害的目的。這里所講的「干擾」主要是指運用工程手段改變地質環境系統的局部結構,包括改變局部的硬結構和諸如地下水滲流場、應力場等軟結構。例如滑坡防治工作中,削坡、階地化、清除滑坡體就屬於改造坡體形態結構的辦法;錨索、抗滑樁、灌漿、電化學加固等措施則是改造斜坡體內部硬結構的手段,它們都會影響斜坡體內部的應力分布,減小滑動力,提高抗滑力。在泥石流防治中,構築攔坎、擋牆、攔擋壩和攔泥庫、停淤場,其實質是通過改造泥石流溝的天然形式和泥石流的動力學特徵,即改變軟硬結構。
在漸進式地質環境問題的防治工作中,也遵循這一途徑。例如通過抽排水改變地下水滲流場這一軟結構,使地下水位下降,防治土壤鹽漬化;修建反應性滲透牆攔截地下水中污染物,防治地下水污染;帷幕灌漿或修建地下隔水牆,阻斷海水入侵通道,防止海水入侵等。
總之,防治地質環境問題的具體工程手段十分豐富,不同工程有不同的適應對象和條件,側重點也各不相同。但是,無論哪種方法都脫離不了上述兩個基本出發點。把握好這兩點,不僅有助於深入認識現有各種技術手段的作用和功能,運用得更恰當、合理,做到因地制宜,因事而異,避免固有程式的模仿及技術手段的機械套用,而且,也使我們在引進國內外新技術或借鑒移植其他學科技術過程中,真正做到先消化、再推廣,先繼承、再創新。
⑸ 請高手推薦地質災害防治方面的書籍,謝謝。
一 地質環境評價與地質災害管理(黃潤秋 許向寧)
二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實施手冊
三 地質勘察與內地質災害監容測評估防治技術實用手冊
四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理論
五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理論與實踐
六 邊坡與滑坡工程治理
七 地質災害預報預警與應急指揮及綜合防治實務全書
八 地面沉降、地裂縫、地面塌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希望能夠幫到你
⑹ 辦理地質災害治理資質需要什麼流程
一、地質災害防治有關資質分為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甲、乙、丙級資質和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施工、監理甲、乙、丙級資質。甲級資質的審批由國土資源部負責辦理,乙、丙級資質的審批由省國土資源廳負責辦理。
二、申報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乙、丙級資質需提供以下材料一式三份:1.資質申報表;2.單位法人資格證明文件、設立單位的批准文件;3.在當地工商部門注冊或者有關部門登記的證明文件;4.法定代表人和技術負責人簡歷以及任命、聘用文件;5.資質申報表中所列技術人員的專業技術職稱證書、畢業證書、身份證;6.承擔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主要業績以及有關證明文件,高級職稱技術人員從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業績以及有關證明文件;7.管理水平與質量監控體系說明及其證明文件;8.技術設備清單。
三、申報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施工、監理乙、丙級資質需提供以下材料一式三份:1.資質申請表;2.單位法人資格證明文件和設立單位的批准文件(勘查、設計、施工),法人資格證明或者有關部門登記的證明文件(監理);3.在當地工商部門注冊或者有關部門登記的證明材料(勘查、設計、施工);4.法定代表人和主要技術負責人任命或者聘任文件;5.當年在職人員的統計表、中級職稱以上工程技術和經濟管理人員名單、身份證明、職稱證明;6.承擔過的主要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項目有關證明材料,包括任務書、委託書或者合同,工程管理部門驗收意見(勘查、設計、施工),承擔過的主要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監理項目有關證明材料,包括任務書、委託書或者合同,工程管理部門驗收意見(監理)7.單位主要機械設備清單(勘查、設計、施工),單位主要監理設備清單(監理);8.質量管理體系和安全管理的有關材料;9.近五年內無安全、質量事故證明。
四、每年受理資質申請具體時間見省國土資源廳公告。
⑺ 地質災害防治
由於礦區地質災害防治常常涉及礦區群眾的移民搬遷等,與礦區群眾的利益息息相關,這里介紹地質災害防治的相關內容,以便進一步與和諧礦區建設相關工作進行統籌協調。
(一)地質災害防治的基本內涵
地質災害防治是指對由於自然作用或人為因素誘發的對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危害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地質現象,通過有效的地質工程手段,改變這些地質災害產生的過程,以達到減輕或防止災害發生的目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行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方針,按照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全面規劃、綜合治理的原則進行。
(二)地質災害防治的相關政策
當前,我國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主要法律文件依據是《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令第394號)和《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
2003年國務院出台的《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是我國第一部專門針對地質災害防治的行政性法規。該條例的出台具有重要意義,建立了地質災害防治的基本原則、主要法律制度,提出了防災措施,確立了民事、行政和刑事責任。
該條例主要確立了如下三項原則:一是"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原則;二是"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由各級人民政府負責治理;人為因素引發的地質災害,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三是地質災害防治的"統一管理、分工協作"的原則;國務院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負責全國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管工作。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負責有關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定了以下五項主要的法律制度:一是地質災害調查制度。確立了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會同建設、水利、鐵路、交通等部門結合地質環境狀況組織開展地質災害調查,在調查的基礎上編制相應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二是地質災害預報制度。確立了發布機構和預報內容。三是地質災害易發區工程建設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四是對從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單位實行資質管理制度。五是與建設工程配套實施的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三同時"制度。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還就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規定了各級人民政府必須採取的五項防災措施:一是國家建立地質災害監測網路和預警信息系統;二是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制定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並公布實施;三是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要制定和公布突發性地質災害的應急預案;四是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地質災害搶險救災工作的需要成立地質災害搶險救災指揮機構,在本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統一指揮和組織地質災害的搶險救災工作;五是地質災害易發區的縣、鄉、村應當加強地質災害的群測群防工作。
2011年,國務院出台了《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簡稱《決定》)全面系統地指導了地質災害防治的工作,對於構建地質災害新機制具有重大意義。《決定》提出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則:屬地管理的原則;政府組織領導、部門分工協作、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原則;綜合防治地質災害的原則;專群結合、群測群防的原則。拓展了《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原則,豐富了地質災害防治的思路。
《決定》還提出了「各地區要探索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格局。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共同關心、支持地質災害防治事業。對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各級人民政府要給予表揚獎勵。」《決定》最後一節的內容,實際上指明了地質災害防治新機制努力的方向。
國務院辦公廳隨後又印發了《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決定重點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進一步明確了各級地方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的職責任務。2012年,國務院同意印發實施《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十二五」規劃》、《全國地面沉降防治規劃》,確定了今後一個時期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具體目標和任務。
《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健全防災減災體系,增強抵禦自然災害能力」。並在第二十六條中第三節專門論述「加強山洪地質氣象地震災害防治」,並要求:「提高山洪、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加快建立災害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應急體系,加快實施搬遷避讓和重點治理。加強重點時段、重點地區山洪地質災害防治,對滑坡、泥石流等重點突發性地質災害隱患實施監測預警和綜合治理示範,開展重要城市和地區地面沉降、地裂縫等緩變性地質災害的綜合治理。」
(三)地質災害防治的成效和相關措施
我國地質災害形勢雖然嚴峻,但已經開展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成效斐然。2006年以來,全國共成功避讓地質災害3200多起,臨災轉移受地質災害直接威脅人員20多萬,防災減災效果明顯。首先,我國地災防治工作在制度建設、體系建設、基礎建設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法規規章體系初步建立,《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以及相關地方性法規或規章、《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陸續頒布和出台,各省(區、市)和大部分易發區的市、縣均發布實施了應急預案和防治規劃,資質管理、信息報送和應急響應等均有章可循。其次,完成了2020個縣(市)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三峽移民工程、地震災區恢復重建,以及青藏鐵路、西氣東輸等國家重點工程的地災評估取得實效;建起1個國家級地質環境監測院、32個省級監測總站、233個市級監測分站和166個縣級監測站,建起了一隻10多萬人的群測群防監測員隊伍;已建成866個「十有縣」,「萬村培訓行動」和「縣、鄉、村幹部國土資源法律知識宣傳教育」培訓了300多萬人,基層「五到位」宣傳活動培訓了10萬人;完成汶川、玉樹地震次生災害排查等多次重大地質災害的應急搶險工作;中央和地方財政都大幅增加了地質災害防治資金投入。這些工作,為地質災害防治新機制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
各地積極開展地質災害防治新機制的探索,出台一系列文件,嘗試運用新思路、新方法推進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涌現出許多地質災害防治典型經驗。比如針對普遍存在的治理資金不足問題,各省探索使用不同方法,通過從財政、土地、余留礦產資源、金融、景觀收益等方面給予優惠的政策,以吸引社會資金開展地質災害治理。探索過程中,還形成了許多良好的治理模式,例如廣西的「梧州模式」、安徽的「後湖模式」等治理模式都獲得了顯著成效。不僅如此,形成了地質災害防治「群測群防」、「五條線建設」和「十有縣建設」以及鄉鎮國土資源所「五到位工作」等良好的思路和經驗。通過探索治理,各省區獲得了豐富的治理經驗,並對構建地質災害防治提供了有力的實踐支撐。
(四)地質災害防治的工作建議
1.構建「治建統籌、項目拼接、災利捆綁、公商並舉、順勢而為、造福多方」的綜合治理新機制,加快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工程治理進度
地質災害隱患點往往聚集了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生態環境、旅遊資源、基礎設施、市鎮民宅等多種資源、多方面的保護需求和多向度的建設目標,各地應該根據本地實際,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充分利用各種激勵引導政策規定,挖掘各種資源的資本價值,整合各方面的需求,統籌各個部門的建設規劃和經費,與其他建設開發項目結合起來,既可以讓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治理為其他事業提供地質環境安全的發展空間,也可以在進行建設開發過程中,順勢而為,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各地都應開拓思路,積極探索,建立具有本地特色、治建統籌、項目拼接、災利捆綁、公商並舉、治災興利、多方共贏、多目標統籌規劃的地質災害工程綜合治理的新機制。
「治建統籌」,就是要將地質災害工程治理與經濟社會建設活動,如扶貧開發、下山脫貧、生態移民、新農村建設、小城鎮建設、文化旅遊、市政工程建設、城市景觀美化等予以統籌,以「建設式治災模式」治理地質災害。
「項目拼接」,就是要將地質災害治理專項項目與其他部門的項目,如水電建設項目、水土保持項目、小流域治理項目、山洪治理項目、公路鐵路機場建設項目、環保工程項目、生態建設項目、保障安居工程項目、天然林保護工程項目、農田水利工程項目、農村水改項目等,進行拼接,以「部門項目拼接模式」一並實施,既治理地質災害,又可以在地質災害區發展其他部門事業。
地質災害隱患點及其影響范圍內,存在可以開發利用的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或者游覽休閑景觀資源的,可以將地質災害隱患治理要求與資源開發權益捆綁——即「災利捆綁」,以招拍掛的方式出讓附帶地質災害隱患治理要求的土地使用權、采礦權、景觀資源經營利用權,或者通過與房地產開發、土地整理復墾、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余留礦產資源開發、游覽休閑景觀開發等其他項目進行捆綁,以「土地建造治災模式」、「土地復墾整理治災模式」、「房地產開發治災模式」、「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治災模式」、「采礦治災模式」、「旅遊開發治災模式」等方式進行運作,吸引社會資金,實現地質災害隱患的工程治理。
「公商並舉」就是發揮公共公益工程與商業治理模式各自的功能和優勢,能夠利用市場機制商業模式治理的盡量以商業模式運作,否則以公共投入、公共工程、公益事業的方式進行。
2.將地質災害避讓搬遷納入政府規劃,作為民生工程和發展工程,建立「財政支持、部門聯動、社會支持、應搬盡搬、群眾獲益、擇地發展」的地質災害避讓搬遷機制
避讓搬遷是地質災害防治的重要途徑,各地應加倍重視,積極實施。凡經過調查評價確定地質災害隱患的工程治理,在技術上不可行、經濟上不合理的,應制定方案,對隱患區及其影響范圍的居民,盡快做到合理避讓,應搬盡搬。各地應將地質災害避讓搬遷作為重大公共工程、公益工程、民生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做好做實。各地要出台相關政策,將地質災害避讓搬遷與各級政府推動的區域發展、新農村建設、產業培育、生態移民、下山脫貧等社會經濟重大舉措結合起來,統籌解決。各地要積極建立地質災害避讓搬遷公益基金和社會捐助機制,並積極爭取各種公益慈善機構對地質災害避讓搬遷工程的資金支持。各地還可以將地質災害避讓搬遷工作與宅基地復墾、土地整理等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並將部分收益反哺老百姓,真正使其搬得出、穩得住。
各地要制定地質災害避讓搬遷管理辦法規范避讓搬遷行動。各地國土資源部門要負責做好地質災害避讓搬遷項目申報、審查認定和監督管理工作,財政部門負責做好經費的落實,相關職能部門在進行生態移民、下山脫貧、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負責好避讓搬遷項目的組織管理。對地質災害避讓搬遷安置房用地,各地可以從建設用地指標中切塊,增列地質災害避讓搬遷項目建設用地專門計劃指標,並簡化用地項目審批程序,安排好地質災害避讓搬遷項目建設用地,切實解決地質災害避讓搬遷落地難的問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項目的選擇要向地質災害避讓搬遷項目多的地區傾斜。在避讓搬遷和補償安置上,必須以政府為拆遷主體,做好民意徵求工作,認真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項目可行性研究,對項目實施的社會風險、資金風險和社會經濟效益進行充分的論證。堅決防範查處假借地質災害避讓搬遷項目實施強拆強征,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對結合土地整治和城鄉增減掛鉤試點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的項目,要確保項目操作符合國務院和國土資源部關於城鄉增減掛鉤制度的相關規定。
3.建立「府地聯建、各方動員」的應急救援體系,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救援能力
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體系建設的重點是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市、縣、鄉、村、組及其學校、醫院和小、微企業。由於人才、技術、隊伍建設、資金和設備物資不足,我國各地的市、縣、鄉、村、組及其學校、醫院和小、微企業往往是地質災害應急救援能力建設的薄弱環節。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市、縣政府應盡快成立應急管理辦公室,通過「府地聯建」的方式建立應急中心——市、縣政府與從事地質災害防治的地勘單位、地礦工程勘察設計院等聯系聯合建立市、縣級應急中心,市、縣級政府提供工作場地、必要的設備和工作補助經費,聯建的地勘單位應向市、縣應急中心派駐足夠的專業技術人員長期或者汛期駐市、駐縣,負責應急中心的技術工作和培訓。地質災害易發區的鄉、村、組及其學校、醫院和企業都應該積極動員起來,成立各自的應急隊伍,制定應急預案,配備應急設備,儲備應急物資,建好地質災害應急避險場所,在縣級應急中心的指導下開展應急演練。市、縣政府應急指揮機構及編制的應急預案要主動將當地駐軍、武警、消防支隊、民兵等納入應急救援體系,明確當地駐軍、武警、消防支隊、民兵的應急救援任務、應急救援裝備配備標准和應急演練要求,建立溝通協調機制。通過「府地聯建、各方動員」的方式建立應急指揮有力、應急技術支撐專業、應急救援隊伍實戰能力強、應急物質設備充足的應急救援體系,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應急救援能力。
4.建立「技術援助、服務外包、全職監測、補助獎勵」的農村地質災害防治體系,提高農村地質災害防治技術能力
農村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強化的關鍵是解決好專業技術人才和經費短缺的問題。各級政府應該積極探索建立農村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援助制度、地質災害防治服務外包制度,積極建立財政支持的農村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援助補助專項基金,鼓勵地質災害防治相關專業技術單位和專業技術人員對地質災害易發區農村建房、修路、工程建設等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監理等開展技術援助。各省都要制定措施,明確地質災害防治相關專業技術單位和專業技術人員的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援助社會責任及其責任地域、工作任務等。地質災害防治相關專業技術單位和專業技術人員每年都應該完成一定量的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工作。沒有完成技術援助任務的專業技術單位和專業技術人員,不得承擔各級財政投入的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和防治工程勘查、設計、施工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任務。各級政府也可以將地質災害易發區農村的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服務工作外包給相關專業技術單位和專業技術人員。
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制度是我國地質災害防治的重要手段。各地要積極建立農村地質災害群測群防汛期全職監測員隊伍,出台農村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員經費補助和獎勵辦法,對群測群防員每年給予一千元以上的補貼、通訊費,免費配備手機、監測設備、保障器材等,提高汛期地質災害監測實效。各地還應該在汛期結束後,對監測員的監測情況進行評優,設立獎項,對優秀群測群防監測員進行公開表彰和獎勵。
5.構建「財政投入引領,經濟政策激勵,商業融資支持」的地質災害防治投入機制,增強地質災害防治的資金保障
地方政府要將地質災害防治納入每年的財政預算。各級國土資源部門積極協調,通過多種渠道籌集地質災害防治資金。各地可以從土地出讓收入、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探礦權采礦權價款和使用費、礦產資源有償使用費、煤炭價格調節基金和可持續發展費等財政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建立地質災害防治財政專項。利用廢棄礦山餘量資源吸引企業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的,要免除資源稅。各地還應積極爭取國際和國內商業貸款,探索通過BT,BOT等商業融資模式解決資金問題。
6.盡快建立「地質災害保險制度和地質災害救助公益基金制度」為核心的社會補償救助機制,完善地質災害災後社會救助體系
各地應盡快研究建立以地質災害保險制度和地質災害救助公益基金制度為核心的地質災害社會救助機制。地質災害保險具有分擔地質災害風險、進行經濟補償、實施社會救助、科學評估損失的作用。各地要出台地質災害保險機制建設鼓勵政策,建立財政支持的地質災害保險基金,鼓勵引導保險機構設立地質災害防治相關險種,增強全社會的地質災害風險防範意識、能力和地質災害救助能力。地質災害保險既可以設計為獨立險種,也可以將地質災害保險與農房保險、農業保險、自然災害保險等結合起來,進行綜合險種開發。地質災害保險制度建設的核心是要建立資源開發和工程建設的地質災害防治強制責任保險和以房屋、耕地、園地、人身為保險標的的地質災害傷害損害保險。各地要積極研究建立地質災害防治公益基金,為社會各界的地質災害防治公益慈善捐助提供平台,強化地質災害防治社會捐助救助服務能力。
7.建立「政府領導負責、部門共同負責、分工分片包干」的地質災害防治領導責任體系,明確相關機構人員的防治領導責任
各地要出台政府文件,明確政府及其各個部門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主體責任,積極推動地質災害防治共同責任機制的構建。建立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分工分片包干」責任制度、項目管理責任制度和年度責任考核制度。制定地質災害防治責任認定辦法,建立地質災害專家論證制度。實施重大地質災害點掛牌督辦制度。
⑻ 地質資料收集與利用的途徑
(一)館藏機構查尋的途徑
有統計顯示,有90%的地質資料利用是在地質資料館或企事業單位資料館、室查閱。歸檔後的原始地質資料或成果地質資料可以在這里直接查閱。一般在地質資料館藏機構都設置有閱覽室。到這里查閱館藏資料只要具備相關閱覽手續,用戶可以直接查看到原始地質資料或成果地質資料及其復製件。通常情況下,地質資料館為了保護原始件,以減少珍貴的原始件磨損,提供的往往都是成果地質資料的復製件。如印刷件、復印件、藍曬圖和縮微品等。地震磁帶的數據閱讀則需要通過專門的設備——磁帶閱讀機方能「讀出」數據。
在地質資料館,接待人員在查驗了用戶的查閱手續後,就會提供相應的閱覽服務——提供檢索工具。地質資料館的常用檢索工具有:
(1)館藏目錄。又稱總目錄,是地質資料館、室的「財產」總賬。主要內容有:入庫時間、總登記號、分類號、全宗名稱、檔數、全宗單位、備注等登記欄目。是以全宗為登記單位的目錄,通過查看館藏目錄,能了解該地質資料館有哪些全宗。
(2)全宗清單。地質資料館中,館藏所有全宗的名稱和編號。它揭示全宗號的分配情況,是地質資料館以全宗為單位的賬冊。主要內容有:序號、全宗號、全宗名稱。
(3)分類目錄。是按地質資料的分類標准,對全宗內地質資料進行的分類登記的目錄。是館藏「財產」的分類賬。它直接揭示案卷內容成分。主要內容有:序號、案卷名、件數、保管期限、密級、單位名稱、作者、備注等登記欄目。是以檔為單位的目錄。如果某地質資料館館藏共20個全宗,分屬煤炭、石油、有色、水文、環保等不同地質礦產單位,共有20個分類標准,就會在20個全宗下分別分類,出現全宗下的分類目錄。分類目錄能查到案卷。
(4)案卷目錄。是以案卷為單位的登記目錄的清單。有時館藏量少的資料室,館藏地質資料只有綜合性目錄沒有以上分類目錄,本來案卷就不多,用案卷目錄就夠用了。案卷目錄是館藏單位的基礎目錄。主要內容有:案卷號、資料題名、作者、起止日期、保管期限、密級、備注等登記欄目。是以案卷為單位的資料目錄。是傳統的最基本的檢索工具。在案卷目錄上查到所要調閱的具體資料是否與利用者需要查找的資料相近,調出該案卷,查看該案卷的卷內文件目錄,看是否有利用者所需要具體查閱的地質資料。將相同類的案卷目錄按規律排列,便是分類目錄。
(5)專題目錄。是按某一專題編制的案卷目錄。如《「七五」國家攻關課題地質資料案卷目錄》、《下揚子區中古生界地質勘探資料專題目錄》等。目錄內容主要有:目錄序號、檔號、案卷題名、完成單位、保管期限、密級等欄目。是地質資料館為了方便利用者按地質資料專題編制的目錄。
(6)卷內目錄。是該案卷的卷內文件清單,是以「件」為單位進行登記的。一般置放在資料盒內。卷內目錄的內容有:序號、文件名稱、作者、頁數、形成時間、密級、備注等。
(7)全引目錄,是地質資料「卷內目錄」的匯總。有每件資料的名稱、作者、密級等欄目,又稱細目錄。在不打開卷、盒的情況下就能看到卷內文件清單,是手工檢索年代方便檢索而編制的目錄,不是必備目錄。
(8)資料庫目錄。是利用計算機和資料庫管理地質資料檢索的目錄。按地質資料內容和屬性分,還可以分為綜合目錄和專題目錄。綜合目錄是館資料較少的資料室經常使用的目錄編制形式,小型資料庫軟體就一本賬涵蓋資料室所有館藏資料目錄,如《××××研究院資料室地質資料目錄系統》;分類目錄適用於較大容量的資料室或資料館,分類或專題編制的目錄查尋系統。館藏所有資料其下分幾大類(或稱幾個專題),還可再有二級、三級分類等。目錄資料庫查詢,是指建立了地質資料管理資料庫的地質資料館或資料室,為客戶提供開放了的地質資料的目錄查詢,沒開放的地質資料其目錄只對內部人員提供利用查詢。
(9)全宗指南,亦稱全宗介紹、全宗說明。是較全面地介紹和揭示某一全宗地質資料的內容、成分及其利用價值的一種引導性檢索工具。通常以文章文章敘述的形式,介紹和揭示地質資料館(室)所保存的某一個全宗地質資料內容和成分及其利用價值的一種材料。全宗指南作用:可使有關利用者了解某一立檔單位的地質工作歷史,全宗的歷史,全宗內地質資料材料的主要內容和成分,為地質科學研究和礦產勘探開發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查考提供所需地質資料的線索。為利用者提供研究立檔單位歷史和有關地質資料的線索,對研究一定專題有參考作用,也是地質資料管理人員熟悉全宗情況、進行科學管理的重要手段。
它一般以敘述地質資料產生的背景和內容為主。可分時間段敘述,如國家科技攻關:「五五」科技攻關課題、「六五」館科技攻關課題、「七五」科技攻關課題、「八五」科技攻關課題等,又可按資料類別分述,如勘探類地質資料、開發類地質資料、地質災害類地質資料、基礎研究類地質資料等。用於指導全宗內地質資料的查閱導引,幫助讀者了解全宗內容概況及檢索工具的利用。
(10)館藏簡介。館藏簡介是以文字形式,全面、概括地介紹地質資料館的藏情況的工具書。它以某一地質資料館為描述對象,為利用者提供地質資料館概況,了解地質資料館館藏所有全宗為描述內容,如何在地質資料館找到所需地質資料為目的的。指南是地質資料館的一項重要的業務建設,是地質資料館工作成果的反映,過去我們將它作為衡量地質資料館管理水平高低的標志,現在一般將其放到了地質資料館網頁的首頁。
(二)網路資料庫查閱的途徑
進入21世紀,隨著計算機軟、硬體和網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地質資料的電子文本和區域網出現後,一般的地質資料館都用資料庫管理地質資料目錄,一些紙質地質資料同時具有電子文本後,出現在線查閱和網路下載的利用途徑。通過內網可以查到本系統內部地質資料管理系統,如企業內部區域網,通過互聯網可以查到對社會開放的地質資料目錄。
全國地質資料館可以在網上訪問到對社會開放的全國館地質資料館藏目錄。在一些企業的區域網上則可以訪問所屬地質資料館、室的地質資料管理資料庫,進行目錄查閱並進行電子文本下載比較方便。但這樣的區域網絡服務形式需要履行內部嚴格的審批手續和得到相應授權。
《地質資料管理條例》頒布後,一些原來屬於國家的,但分散在相關省級地質資料館和國有企業地質資料館的國家所有地質資料,將被全國地質資料館委託代管,其中屬於對外開放的地質資料,也將為社會提供相應網路目錄查尋服務。
目前開放的有全國地質資料館和省級地質資料館,在網上可查尋到相關專題的開放資料目錄。國家地質資料「委託代保管」的企業地質資料館經授權後,也可查到相關開放了的企業館代管部分地質資料目錄。在查詢中選擇所需資料目錄,針對是否是有償使用,由用戶決定取捨,通過相關手續後便可得到所需的具體地質資料文本。
地質資料館有綜合性質的館,也有專業特色比較強的地質資料專業館。前者所藏地質資料種類比較齊全,一般具公益性。如全國地質資料館、省級地質資料館。專業地質資料館的館藏種類面窄,卻有一定的專業深度。如煤炭地質資料館、油氣地質資料館、有色礦產地質資料館等。用戶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在綜合館還是專業館查尋自己所需地質資料。
(三)資料信息咨詢途徑
咨詢服務,是在利用者不知道通過何種渠道收集利用地質資料,通過信息咨詢機構,了解和掌握收集利用地質資料途徑的一種方法。信息咨詢機構根據地質資料需求者提出地質資料利用需求,一般以口頭方式回答利用者的查詢答復用戶詢問,解決他們提出的問題,指導他們獲取所需地質資料的途徑,有時會直接向他們提供研究成果的一種技術服務方式。
全國地質資料館網上界面
利用地質資料者需按價格目錄或協議價格支付咨詢費。接受咨詢的地質資料管理部門有相關人員配備,要求有較高的素質,不但熟悉地質資料管理專業知識,熟悉館藏情況和相關地質專業知識,盡量滿足咨詢者要求,樹立地質資料館服務形象。
咨詢機構部門可以主動了解客戶所面臨的地質工作和科研生產需要,有針對性地開展准備和編研,使咨詢工作服務變被動為主動。
通常地質資料管理人員根據地質工作或礦產工作需要提供信息,這種情況出現在利用需求者不知道目標區域有沒有開展過地質工作或礦產勘查工作,對資料館中有無所需求的目標地質資料及資料利用手續、使用價格進行咨詢。地質資料管理人員接受咨詢後,首先要分析用戶咨詢的問題,弄清咨詢標的,確定查詢方向;其次是根據分析研究結果和查詢方向,決定檢索地質資料范圍,選定檢索工具或相關資料庫,查找目錄庫,根據價格目錄提出意見。最後是答復咨詢用戶,由用戶針對目錄決定查閱或購買具體地質資料全文。
地質資料咨詢機構或部門還可就此建立咨詢記錄,積累標准答案,還可主動就客戶利用「目標」資料進行統計分析,有針對性地開展後續服務。信息咨詢服務工作,強調針對性和及時性和准確性。
(四)項目或課題合作途徑,獲取合作方的資料利用權利
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通常具備技術優勢或某一領域長項,為了深化研究工作,可以通過「產、學、研」相結合的形式,聯系相關礦產企業提出合作意向,以獲取對方所握有的地質資料使用權利。通常是科研院所有智力優勢,企業有在一線生產的地質資料和生產一線地質信息。這種合作是雙贏的結果,但需要簽訂相關合同,以防止經濟或知識產權糾紛出現。
地質資料的利用渠道,有的是通過傳統的到資料館借閱的方法,由於網路技術的使用,「在線利用」隊伍逐步壯大。我們可以通過點擊率、搜索引擎研究,對網上利用進行統計和分析,提高地質資料網上利用率和服務水平。
在企業地質資料館,通常有對外、對內服務之分,外緊內松。即對外提供利用從緊,對企業內部提供利用寬松,這是與企業的經營目標相適應的。地質資料的利用將逐步走向有償使用,方能逐步地走向內外平等地利用地質資料。國家相關部門正在完善價目表。未來的地質資料管理與提供的是知識型服務,針對市場需求,提供某一區域現有地質資料、國內外研究前沿科技信息、相關領域學術文章發表情況等方面「一攬子」服務,網上打包與結算。研究或勘探技術人員省去了前期的收集資料和相關調研時間和耗費的精力,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節省下的時間可以去做更應該做的研究項目。資料與信息服務的收費成了必要環節。
地質資料利用服務將走向「知識服務」後,管理經費和人員收入有了保障的同時,也給提供服務的人員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主題館員」職務也會應運而生。那時,我們的地質資料利用統計工作的含金量也會大大提升。
⑼ 地質災害防治情況
中國國土資源統計年鑒.2012
中國國土資源統計年鑒.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