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渭南地區工程地質

渭南地區工程地質

發布時間: 2021-03-13 05:28:59

A. 地質環境條件復雜性等級分段劃分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總體上從西往東,由復雜至簡單。具體劃分為:隴縣、千陽、鳳翔一帶,里程359+200~386+500、430+500~434+500、440+000~453+000。該三區段處於不同構造單元的接壤處,構造活動強烈,岩體風化破碎,有軟弱岩層,岩土工程地質性質復雜,此外,深切的黃土梁峁或中、低山,滑坡、崩塌發育,地質環境脆弱,人類活動較強烈,地質環境條件復雜。此外,涇陽611+500~620+000里程段地質災害發育強烈,人類活動強烈,地質環境條件也復雜。

潼關747+000~760+000里程段:地形起伏變化較大,坡陡溝深,大面積分布的黃土具濕陷性,水文地質條件較差,地質環境條件中等;西安、咸陽二支線(0+000~13+100及0+000~23+900)經過多種地貌類型,黃土具濕陷性,人類活動強烈,有地裂縫、崩塌和地震液化等地質災害。渭南支線0+000~20+700里程段,構造活動較強烈,以非自重濕陷性黃土為主,土體工程地質性質較差,滑坡、崩塌、地裂縫較發育,人類活動較強烈,地質災害中等發育,地質環境條件中等。

其餘地區為河谷階地和黃土塬,地形平坦,構造形跡深埋於鬆散層之下,表層的鬆散覆蓋層較厚,以非自重濕陷性黃土為主,岩土工程地質性質較差,人類工程活動一般,地質災害一般不發育,地質環境條件簡單。

現將地質環境條件復雜性等級分段劃分列於表6-4中。

表6-4 陝西段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程度分段一覽表

經統計,蘭州—鄭州—長沙成品油管道工程陝西段地質環境條件復雜的有4段,共長52.8km;中等的有3段,共長70.7km;簡單的有5段,共長360.1km。它們占陝西段總長的比例分別為10.92%、14.62%和74.46%,所以總地說陝西段地質環境條件是比較好的。

B. 截至年,水庫運用階段地質成果概述

對三門峽庫區的地質實踐成果,共約43份,這是集20多年的歷史積累。現將這些成果給予簡要說明。

(一)綜合性、總結性成果,有5份。最早的水庫地質災害調查報告,是黃委會水庫管理局於1962年初提出的。第五大隊、陝西第二水文地質大隊先後提交有階段性的成果。1985年前後出版的庫區工程地質問題研究和黃河中游區域工程地質兩份成果,應當說也是階段性的總結性成果,具有一定代表性。

(二)地下水動態觀測、研究成果,共11份。基礎資料「地下水位年鑒」1956~1959年觀測數據,由黃委會整編出版,1960~1985年觀測數據由陝西第二水文地質大隊整編出版。有9份是階段性的地下水動態分析報告和基礎圖件。庫區淤積回水條件下的潛水涌高分析方法和浸沒預測方法是研究重點,在探討對西安浸沒問題和水庫運用方式地質研究方面取得了進展。

(三)土壤鹽鹼化防治研究。有14份成果,合並為12項。有對庫周浸沒條件下的鹽鹼地發生發展的調查分析,有自然漫淤脫鹽、井灌與稻田改良脫鹽的水鹽動態觀測研究,以及吊溝台田與渠灌排水脫鹽等治理效果分析。為三處做引洪漫淤前的水文地質調查。這些受到了當地的配合和推廣。

(四)南山支流治理工程地質調查、勘察工作

發源於秦嶺北坡的流入渭河的支流眾多,習稱南山支流,每年雨季汛期常發生或大或小的山洪、水石流災害。其中由華陰、華縣境內南山支流入庫的推移質砂礫石,是三門峽水庫渭河下游段的造床質,也是該區洪澇災害之源。因此,治理南山支流意義甚大。1961年,陝西省水庫管理局首次對華縣的南山支流進行了查勘,第五大隊和陝西第二水文地質大隊應水庫管理局要求所做的水利工程地質工作成果有17項,合並為9項。《渭南沋河流域規劃治理工程地質勘察報告》具有代表性,報告較詳細地論述了流域的自然地理地質環境背景,嘗試對推移質和懸移質年輸沙量推算,提出規劃建議。該報告也是黃河中游小流域規劃治理地質研究項目,投入工作量較大,歷時較長的一份成果。

(五)坍岸、庫岸的護提、河道整治勘察研究成果,共有4項。庫岸坍塌主要發生在高水位運用時潼關以東深水區;1966年,第五大隊與中科院地理所、黃委會及庫區水文總站等單位,共同開展坍岸觀測斷面復測為主的調研工作之後,並在前人坍岸調查成果的基礎上,由第五大隊閆太白等同志編寫的《三門峽水庫典型地段庫岸再造初步分析》,在闡明庫岸土體工程地質性質、地形地貌和外力作用下,再現了坍岸發生發展過程。水庫改為低水位運用後,庫岸即趨於穩定。所以該報告是原第五大隊唯一的一份坍岸研究成果。庫岸護堤和河道整治地質工作,至今仍在斷續進行,其成果未全部列入。

(六)水庫運用階段的總結性成果簡介

《黃河三門峽水庫運用階段工程地質問題研究報告》,是三門峽水利樞紐於1960年9月開始蓄水攔沙運用後,發生嚴重的泥沙淤積,耕地浸沒、庫邊坍岸等地質災害以來,積20年觀測、勘察研究資料而撰寫的一份總結性研究報告。該報告在闡明庫區工程地質環境的基礎上,論述了入庫泥沙淤積的危害和影響,論證了潼關、新豐、孤峰三大斷隆、斷凸對泥沙淤積的正向和負向制約作用。預測在高水位運用時,在淤積回水作用潛水涌高條件下,不僅渭、洛河下游大片耕地將因浸沒而沼澤化、鹽漬化,西安市低階地城區也將產生浸沒。據此,僅就三門峽水庫單獨運用而言,近、遠期的合理利用方案,應當是汛期敞泄、排沙清淤,非汛期低水位蓄水,回水不過潼關的全年控制運用。

關於潼關以東庫岸坍塌,僅發生在水庫蓄水初期高水位運用時段,改為低水位運用之後,已自行中止,經濟損失與庫容淤積損失均有限,對水庫運用方案的選擇不起決定性作用。最後認為,若能利用三門峽水庫暴露出來的工程地質問題,作為多沙河流建庫的工程地質實驗場,深入探索研究,將為類似水庫建設提供寶貴的科學依據。該報告編制有1:30萬庫區地質圖和工程地質圖,附有水庫淤積工程地質斷面圖集,水庫浸沒、坍岸工程地質斷面圖集。

在《黃河中游區域工程地質》專著中,針黃河自然地質環境和水庫地質災害,建議進一步修訂治河規劃時,對下列問題應予充分研究:

1.根據三門峽水庫地質條件,只能採用低水頭運用。要充分發揮其效用,只有研究和小浪底水庫聯合運用(註:當時還未建小浪底水庫)。

2.吸取三門峽、青銅峽水庫泥沙淤積的教訓,在黃河中游建庫應選擇峽谷型,不宜修建湖泊型。

3.各峽谷段建壩條件較好,可修建徑流電站,開發蘊藏豐富的水能資源。

4.開展秦嶺、呂梁山等推移質產沙區的研究,選擇代表性支流進行流域調查,探索粗碎屑物來源、搬運、沉積規律與輸移量,為規劃治理提供依據。

地質部第五大隊及隨後的陝西省第二水文地質隊,完成三門峽庫區及其周邊各項查勘研究工作的同時,還按照上級指示精神,沿著「治黃地質工作」的另一條主線—黃河中游黃土地區—開展多項調查研究工作。從建隊之初至1986年,先後完成的工作項目有:以黃土峁梁地區為典型的無定河中游陝北綏德—米脂間333km21:5萬水土流失防治問題調查(與地質部水文所協同完成);以黃土塬區為典型的隴東西峰鎮地區323.5km21:5萬水土流失防治問題調查;黃河中游無定河、延河、皇甫川、窟野河、佳蘆河等黃河一級支流1:50萬路線地質調查(控制面積20300km2);綏德、子洲、延安等縣市的小流域水土保持專門性問題的定點調研;黃河中游鄭州至蘭州間流域面積約58萬km2綜合性環境工程地質問題研究等。後者形成《黃河中游區域工程地質》的專著,於1986年1月出版。

必須指出,發端於三門峽水庫泥沙淤積問題的黃河中游黃土地區的各項調研工作,從地質角度探索了黃河泥沙淤積的物質來源、水土流失規律和水土保持地質原理,提出和論證了黃河中游防治水土流失的方向、途徑和措施,在紛繁、艱巨的「治黃」系統工程中,邁開了堅實的一大步!

但黃河三門峽庫區及黃河中游地區的治黃地質工作還是任重而道遠,仍需努力。

C. 請問,陝西省渭南市的氣象(如風向、氣溫、凍土深度等)、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具體條件怎麼樣謝謝!急!

年平均氣壓970.3hPa
年平均氣溫13.4℃
極端最高氣溫專41.7℃
極端最低氣溫-20.6℃
最熱月(七月)平均氣溫26.5℃
最冷月(一月屬)平均氣溫-1.0℃
年平均相對濕度55.2%℃
年平均降水流量537.0mm
年平均風速2.0m/s
全年主導風向NE
全年最小頻率風向NNW
夏季主導風向NE
夏季最小頻率風向NNW

D. 誰有陝西省關中盆地地質構造與地震活動關系研究報告

關中盆地位於陝西省中部,通常指南依秦嶺,北靠北山,西起寶雞,東至潼關,東西長約360公里,南北寬約30—80公里的地區,以平原和黃土台原為主。包括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5市的平原和黃土台原部分及楊凌區。地勢西高東低,中部較為平坦寬闊,平均海拔約400米。總面積39064.5平方公里,約佔全省土地面積(20.58萬平方公里)的19%。總人口2241.7萬,人口密度573.8人/平方公里。

渭河自西向東橫貫盆地中部,形成廣闊的渭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氣候適宜,是關中盆地的精華和陝西自然條件最好的地區,號稱 「八百里米糧川」,糧油產量和國民生產總值約占陝西省的2/3,是全國的小麥、油、棉生產基地之一。

關中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早在遠古時代,藍田猿人就生息繁衍在這里。新石器時代,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3000年前,先民的居住區周圍分布著大面積的沼澤和水體。秦國時開鑿鄭國渠,進一步優化了關中地區的生存環境。秦末時期關中的人口至少佔全國人口的近三分之一,其富庶為國內其他各地所不及。

西安為關中盆地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屬於暖溫帶半濕潤的季風氣候區,雨量適中,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3.3℃。年降水量507.7-719.8毫米。很少有大風,非常適合人類居住。

西安是著名的世界歷史名城。「秦中自古帝王州」,歷史上曾有13個王朝定鼎於此,歷時 1100 多年,是中國最早被稱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的地方。在漢唐時期,西安就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對外交流的中心,是當時人口最早超過百萬的國際大都市。「西羅馬,東長安」是西安在世界歷史地位的寫照。今天,全國區域經濟布局上,西安具有承東啟西、東聯西進的區位優勢,在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是亞歐大陸橋上重要的節點城市,國家大地原點、國家授時中心和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均設在此。

2003年啟動西安咸陽經濟一體化,2006年西安咸陽都市圈的總人口是1300萬人,GDP達2000億元,佔全省GDP4360億元的45.9%。政府多年來加大環境整治和興建引水工程,城市大氣污染比較嚴重和水資源短缺的問題正在得到改善,「清水行動」也取得明顯功效。2002年建成的黑河引水工程,大大緩解了西安長期供水緊缺的狀況。來自於秦嶺的黑河水,水量充沛,水質極佳,每年供水3.05億立方米,為西安市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古老的關中,昔日的天府之國,創造了燦爛的黃河文明和農耕經濟。今日的關中,秦川大地春潮湧動,終南群峰萬紫千紅,既古樸又時尚。關中正在以新的奇跡創建新天府之國的美譽。

E. 渭南市大荔縣開采地下石油的地點在哪

石油勘探開採的油田。今天的石油地質學家重力儀,磁力儀尋找新的石油儲備。近表面的油污,可以用露天開采開采。但到了今天,除了一些非常偏遠的地區和礦物油儲存已幾乎完全耗盡。在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的阿薩巴斯卡油砂這露天的石油和礦產。已經有一些地方在早期的石油勘探礦打礦地下開采。深深埋油田鑽井采礦。 ,探礦需要使用石油平台下的海底鑽探和開采。要向下鑽取的碎片,以及潤滑和冷卻流體輸送滿分鑽孔,鑽柱和鑽頭是中空的。可以連接在一起,使用螺旋鑽柱在鑽井鑽柱越來越長。鑽柱的端部是鑽頭。最常用的直角今天的演習由三個相互齒鑽盤。鑽堅硬岩石鑽頭也可以裝備一鑽石。然而,一些的鑽頭也具有其他形狀。一般鑽頭和鑽具組是由在地面上的驅動機構,比鑽柱的大直徑的鑽頭,使得鑽柱的周圍形成在鑽桿的後部的孔,以防止在牆上旋轉井壁坍塌。鑽井液由一個空心鑽字元串由高電壓供給到鑽頭。鑽井泥漿高壓的鑽回到地面。鑽井液必須具有高密度和高粘度。一些鑽鑽井液驅動鑽頭,其優點是只勘探石油
的鑽頭,而不是整個鑽柱旋轉。普遍建立了很長的鑽桿在鑽孔以上的鑽機操作。必要的工程師也可以使用定向鑽井的技術繞彎鑽井。該旁路是生活,地質復雜,受保護的或軍事用途地從側面進行開採的油田。通過上述相關地殼深度的油狀物,並可能伴隨著壓縮天然氣,而這又是比周圍的水和岩石鑽油狀層接觸更輕,它往往是壓力擠壓噴射。為了防止噴墨現代鑽機在鑽柱的上端,有一個特殊的移動設備以防止流動。油田水力採煤在一般只是足夠高,可以噴到地面上。繼續降低利用液壓油,以後需要用泵抽驅動器通過鑽柱從地面。井壓水或天然氣可開採的石油量增加。壓入酸來溶解部分岩石(如碳酸鈣),可以提高含油岩石層的透氣性。隨著開采時間的延長的液體泵送的水組合物,該組合物的水購買是大於組合物的油,今天一些礦井水含量為90%或更多。通過上述手段,根據當地的情況不同了,在一個領域20%至50%的石油可開采。含油岩石的剩餘油不能突破。可以進一步提高由可開採的油的量的裝置:挖掘裝置,1?4中放入沸水中的壓力或熱的水蒸汽,或什至通過燃燒部分地下石油,壓入氮氣3,並壓成的二氧化碳,以減少壓入輕汽油的油的粘度,以降低粘度的油5,並壓入油從岩石的含水有機6可以被分解,壓入的材料,以提高表面張力油和水之間(清洗劑)的水溶液的油從岩石分解。如圖7所示,這些裝置可組合使用。然而,仍然有相當數量的油無法被開采。水下油田開采是最困難的。使用浮動式石油平台水下油田的開采。使用定向鑽井技術,使用這種技術可以擴大礦區的?平台

F. 天然建築材料的工程地質勘察工作

(一)任務和勘探工作

1954年黃河規劃委員會的蘇聯專家組提出在三門峽水利樞紐初步設計階段,需要尋找混凝土壩需用之砂礫石,作為混凝土骨料。同年地質部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管理處黃河中下游隊,曾在三門峽壩址上下游進行了踏勘和普查工作。

曾經調查的地區有:三門峽下游黃河左岸山西省平陸縣柳林河、西流河,三門峽上游黃河左岸東溝、黃底河、西煙河、沙澗河干溝、盤南河、平陸縣澗河;黃河右岸陝縣南澗河、西澗河、靈寶澗河、稠桑河;渭河支流:華陰縣羅敷河、長澗河,華縣石提河、遇仙河、西沙河、羅紋河,渭南沋河,長安縣灞河、滻河等。

1955年6月黃河規劃委員會材料組,根據蘇聯專家建議,按蘇聯國家動力出版社《水工天然建築材料勘探規程》(1950年出版)與《水工混凝土天然建築材料產地勘測取樣規程》(1952年出版)進行建築材料勘探,並提出三門峽水利樞紐當地天然建築材料補充地質勘探及調查技術任務書。

1.技術任務書指出下一步勘探工作,應集中在下列各材料產區進行(見圖6):

圖6 三門峽水利樞紐天然建築材料產地位置示意圖

(1)史家灘區之黃河河床砂礫石層;

(2)會興鎮南澗河(黃河支流)區之河床砂礫石層;

(3)黃河支流靈寶澗河的河床砂礫石層及稠桑河的砂產地;

(4)大安村至水利樞紐,水利樞紐至七里溝間,右岸岸坡范圍內的壩址附近石料採石場(閃長玢岩)。

2.任務書中並提出砂礫石需要的數量如下:

(1)混凝土用砂:90萬m3

(2)混凝土用礫石:180萬m3

(3)道路及其他工程用砂礫石混合料:20萬m3

地質總隊根據蘇聯專家組提出的任務,從1955年9月至12月進行了砂礫石材料產區的勘探工作。地質總隊與黃委會材料組先後完成了史家灘、東溝、左家溝、黃底河、馬家河底、沙澗河、南澗河鐵橋上下游,靈寶澗河及稠桑河九個產區之普查與地質勘探工作。並於1956年3月編制了黃河三門峽水利樞紐補充初步設計階段工程地質勘察報告第四卷——天然建築材料工程地質勘察報告。

3.1956年5月蘇聯專家組來工地檢查工作後,認為以往資料仍不能滿足初步設計的要求。故同年6月在史家灘又提出了為論證三門峽水電站施工設計所必需的補充工程地質第一期工作目錄。其中第三大項中,指出天然建築材料產地的主要補充工作如下:

(1)應根據原始資料和試樣來校對柱狀圖,校對實驗室的資料,並使其與目測描述相符合。必要時,在勘探過的靈寶澗河、史家灘和南澗河三產地打檢查孔,選取檢查性樣品送往試驗室進行分析。經過詳細分析後,在勘探過的地區內按其質量劃分成各區段,首先應檢查主要產地靈寶澗河,其次為南澗河及史家灘產地。

(2)為了確定礫石與砂料的儲藏量,應在靈寶澗河上游(在所進行的勘探區以上7km即到標高370m處),按C級儲量稀勘探網進行普查工作。

(3)在黃河左岸壩址區內,進行黃土類砂質粘土的C級勘探,以便尋找建造左岸圍堰用的土料產地,其儲量為35萬m3

(4)在壩區內尋找粘土,以供建造圍堰的斜牆或心牆之用,其數量為20萬m3

(5)對黃河左岸漫灘進行C級勘探,以便查明是否可就地開辟砂石產地,以供建造左岸圍堰之用,其數量為35萬m3

(6)普查老鴉嘴石料產地,並按C級確定覆蓋層厚度,勘探塊石及碎石的可能儲量。

當1956年7月完成了蘇聯專家在5月間所布置的任務後,地質總隊和三門峽工程局設計分局,進一步研究比較了各個產地的質量,最後決定在靈寶澗河產地,進行A2級儲量的詳細勘探。設計分局並提出砂礫石的所需量為450萬m3。此項勘探工作於1956年8月31日開始,9月14日完工。

1957年3月蘇聯專家組又提出在東溝、左家溝兩產地,進行圍堰材料補充勘探,以及在三門峽附近黃河右岸,尋找5萬m3黃土類土為水泥摻合料的任務,該兩項工作於同年6月初完成。

各產區均採取了砂礫石試樣,分別送至各野外試驗室及固定試驗室進行物理性質鑒定。砂礫石的岩石成分鑒定則由地質部鑒定室擔任;混凝土及砂樣試驗分別由電力工業部科學研究所及地質總隊試驗室進行測試(見表1)。

表1 砂礫石試樣各試驗室所承擔試樣數的統計表

由於以上各試驗室的試驗操作方法不完全統一,設備亦有所不同,因此所提出資料的精確度也有所不同。

(二)勘探方法(Ⅱ-15)

主要採用坑探與鑽探,僅在木頭溝產區採用過少量槽探。鑽探用的鑽孔分為兩種,第一種普遍採用的是人力沖擊鑽,這種方法一般使用在砂礫石層或砂層;第二種為推磨式人力鑽,如木頭溝、左岸山頂、角胡同等產區即採用此法,另外在左岸山頂黃土產區還採用過洛陽鏟。

坑探開挖較為簡單,一般開口大小取決於設計的深度,即試坑的終坑截面不得小於1m×1m,故其開口應比底部為大,一般3m×3m至2.2m×2.2m的試坑,其垂直截面成倒梯形。為了保證開挖工作順利進行,其坑壁用木料支撐加固。木支撐採用的是「倒塔式」支撐,「倒塔式」支撐是由上而下,從大到小,由每層收縮的數個正方形木框組成,其形狀如寶塔式的倒觀。這種支撐一般每隔0.5m縮小0.20~0.25m。

對於試坑中的地下水,如水量小,則用人工排水;如水量較大,則選擇不同馬力的抽水機進行排水。

在一般土坑中開挖,未用支撐加固。

在砂礫石層中鑽進所採用的鑽頭,主要是卡簧鑽頭與活門鑽頭,鑽頭內徑皆大於150mm。如遇到大蠻石,則採用一字鑽頭或十字鑽頭。採用這種鑽頭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這樣做的,一般是不允許的。因為這樣會破壞天然顆粒的級配,而影響地質資料的收集。

試坑中取樣採用倍數吊桶法,一般是5桶中取1桶做試樣,試樣超過所需量時,則用四分法縮減之。鑽孔中取樣時更為簡單,即鑽孔中所取的有效層岩樣全部做試樣。在靈寶澗河梁村產區勘探時,因鑽孔中取出之砂礫不能滿足試驗要求,則將鑽孔孔徑由6吋擴大至8吋,以便滿足試驗要求。

(三)工作量:見表2。

表2 1954~1957年三門峽建築材料地質測繪及勘探工作量表

續表

G. 地質部第五大隊、陝西省地質局第二水文地質隊地質工作規劃簡述

1965年第五大隊編制了《1966~1970年三門峽庫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工作規劃》,報地質部水文地質局。該規劃在基本情況中闡述了三門峽水庫上游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問題和水庫蓄水運用後發生的地質災害,作為工作規劃依據,擬訂的工作規劃包括黃土高原和三門峽庫區兩個方面,有關三門峽庫區的工作項目簡列如下:

1.研究西安市可能浸沒區和庫區鹽鹼地治理。為此,對庫區渭河段進行1:5萬補充性工程地質測繪,補充設置地下水動態觀測剖面及觀測孔;

2.秦嶺北麓南山支流基岩溝谷修建攔沙壩的工程地質勘查;

3.庫區坍岸調查,潼關以東坍岸工程地質研究。

庫區規劃的項目都取得了預期成果。

1970年11月,按照國家計委(70)計地字69號文要求,在陝西省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第五大隊和第八大隊,合並下放給省,改稱陝西省地質局第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隊駐渭南,今後除承擔陝西省任務外,要繼續承擔開展黃河流域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的任務」。兩隊合並工作會議決定成立第五分隊,承擔治理黃河地質項目。第二水文地質隊的首任書記益君,技術負責辛奎德,繼任書記有唐金榜、賈新安等,繼任技術負責有劉廣潤、戴英生、耿鶴年等,第五分隊(又稱治黃地質分隊)技術負責有戈慶雲、朱鈞、瞿興中等。

在原第五大隊工作規劃完成之後,在擬編新的工作規劃之前的1972年,第五分隊對三門峽水庫運用以來的地質災害研究程度和黃土地區的水土流失與水土保持地質研究程度進行了總結和評估,與黃委會、陝西省水土保持局等單位建立工作聯系,對今後工作區進行踏勘、收集資料等調研工作;時逢三門峽水利樞紐增建改建工程即將完成,開始「全年控制運用」之前,第二水文地質隊於1973年5月編制完成《黃河三門峽水庫建庫以來治黃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工作總結及今後工作初步規劃》。

這項規劃進行了4年。截止於1977年,水庫區在進一步補充調整地下水觀測網的基礎上,在地下水動態分析和浸沒預測方法研究、鹽鹼地防治研究,以及南山支流治理工程地質測繪與勘察等方面取得進展。

1978年年初,第二水文地質隊向國家地質總局和陝西省地質局呈報「治黃地質工作的總體設想」的建議,得到國家地質總局批准。實施的兩項任務是:

第一,編制三門峽水庫運用階段工程地質問題研究的總結性報告。在三門峽水庫地質災害觀測研究近20年,在水庫低水位「全年控制運用」近5年情況下,對水庫地質災害給予系統分析和論證,這是順理成章的階段性總結工作,以利於三門峽和黃河未來的水利工程地質工作。

第二,開展黃河中游地區區域工程地質問題的研究。

1981年,上述兩項治理黃河地質成果的初稿形成,在向部水文地質司匯報時,張宏仁、賈福海等領導同志要求將《黃河中游區域工程地質》成果按專著撰寫,正式出版發行。1982年,陝西省地礦局初審通過兩項成果。1983年3月在西安,地質礦產部水文地質司主持召開評審會議,邀請有關部、委、科研教學部門,以及黃河中游各省地質局、水電部門等30個單位,48名代表,對兩項報告進行認真評審。在進行必要的修改後,《黃河三門峽水庫運用階段工程地質問題研究報告》於1983年12月出版,《黃河中游區域工程地質》於1986年1月出版。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