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學的開拓者是誰
Ⅰ 李四光:新中國偉大的地質學家是誰
生平簡介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親是一個教書先生,收入微薄,不得不在教書之餘種些田地,他為人耿直,樂於助人,他的這種性格給了李四光以有益的影響。
李四光的母親是父親的後妻,粗通文墨。從四五歲起,李四光就跟著母親打柴、推磨、擔水,從小就養成了吃苦耐勞的習慣。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以中國失敗而告終,6歲的李四光就立下了發奮學習為國爭光的志向。小學時期,李四光讀書勤奮,肯動腦筋,因而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年,求知心切的李四光便向父母提出要求去武昌求學。
年7月,李四光以優異成績被選送到日本留學,先在弘文學院普通班學習,後入大阪高等工業學校船用機械專科學習。
年7月,李四光學成歸國。但在戰火連綿的舊中國,他難以找到施展才華的機會。於是憤悶之餘,李四光決定再次出國,到英國留學。
年,李四光獲得學士學位。一年之後,即1918年5月,李四光又以《中國之地質》的長篇論文獲得自然科學碩士學位。
年5月,李四光婉言謝絕了恩師的挽留和一家印度礦山公司的高薪聘請,毅然回到了祖國,就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
歷史業績年夏天和1932年夏天,李四光兩次到廬山專察,又發現了一些冰川U形谷和冰川泥礫堆積物。他將野外資料分析整理後,提出廬山在第四紀地質時期,至少經過兩次冰期。中國第四紀冰川主要是山谷冰。1936年8月,李四光又帶著助手第四次赴廬山考察,獲得大量證據:在白石嘴發現了第四紀冰川的確鑿證據——冰溜條痕石。至1937年李四光將在廬山考察所得寫成專著《冰期之廬山》,為我國第四紀冰川地質的研究打開了大門。
另外,在研究地殼的起源問題時,李四光不畏國外權威的說教,終於以幾十年艱苦的探索研究,創立了一門新學說——地質力學,從而使李四光成為我國地質學家以創造性思想登上國際地質論壇的第一人。
年,地質部成立,李四光被任命為部長。從此,李四光便開始為新中國的地質事業而忘我工作了。
毛主席、周總理等中央同志就石油遠景問題詢問李四光。李四光肯定地認為:找油的關鍵不在於「陸相」、「海相」,而在於有沒有生油和儲油的條件。我國有大面積的沉降帶,都有良好的儲油條件,肯定能找到石油。
國家按照李四光的理論,立即開展尋找石油大會戰,終於在東北、華北、中原一帶發現了儲量豐富的石油。
地震能不能預報?這是地質力學理論面臨的又一個嚴峻問題。1966年,河北邢台地區發生了強烈地震,給國家和人民造成重大損失。周總理多次召集科學家商討對策。李四光認為地震和任何事物一樣,不是偶然的,也是有一個過程的,是可以預報的。從此以後,他便投入了探索地震預測的工作。
李四光是我國卓越的自然科學家,世界當代最傑出的地質學家之一。他打開了中國第四紀冰川地質研究的大門,創立了地質力學。他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祖國和人民,他的精神永遠鼓舞著中國人民。
Ⅱ 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有哪些
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有:李四光、劉東生、孫樞、李廷棟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領導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山東大學教務長兼地礦系主任。
劉東生,中國著名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歐亞科學院院士,1917年11月22日出生於遼寧省沈陽市。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南開大學學籍)地質地理氣象系,後來又旁聽生物系的課程。1944年先後任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和地質部工程師,從事礦產勘探和工程地質工作。1949年南京大學生物系肄業(原中央大學)。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曾任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吉林大學兼職教授。1958年,他從黃土地層研究中根據黃土與古土壤的多旋迴特點,發現第四紀氣候冷暖交替遠不止四次,發展了傳統的四次冰期學說,成為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的一個重大轉折,奠基了環境變化的「多旋迴學說」。
孫樞(1933年7月23日-),中國地質學家。出生於江蘇金壇市。1953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地質系。1989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地學部主任。曾任中國科學院地質所所長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
李廷棟,區域地質學家、地質編圖專家,大地構造專家、地質科技管理專家。歷任中國地質學會常務理事、副理事長,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制圖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南極研究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大洋協會副理事長,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副理事長,地質礦產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國際岩石圈計劃喜馬拉雅協調委員會委員,中國地質科學院院長,地質礦產部科技司司長,地質礦產部副總工程師。曾任長春科技大學名譽校長。
Ⅲ 新中國尖端科技領域和薄弱空白學科的開拓者:地質學家_,數學家_,中國導彈之父_,醫學家_,兩彈元...
新中國尖端科技領域和薄弱空白學科的開拓者:地質學家李四光,數學家華羅庚,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醫學家陳邦賢,兩彈元勛鄧稼先.
Ⅳ 中國有哪四位地質學家
李四光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岡市(今湖北省黃岡市團風縣回龍山鎮)的一個貧寒人家。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領導人。他自幼就讀於其父李卓侯執教的私塾,14歲那年告別父母,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高等小學堂。在填寫報名單時,他誤將姓名欄當成年齡欄,寫下了「十四」兩個字,隨即靈機一動將「十」改成「李」,後面又加了個「光」字,從此便以「李四光」傳名於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山東大學教務長兼地礦系主任。
劉東生
劉東生,中國著名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歐亞科學
地質學家劉東生
院院士,1917年11月22日出生於遼寧省沈陽市。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南開大學學籍)地質地理氣象系,後來又旁聽生物系的課程。1944年先後任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和地質部工程師,從事礦產勘探和工程地質工作。1949年南京大學生物系肄業(原中央大學)。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曾任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吉林大學兼職教授。1958年,他從黃土地層研究中根據黃土與古土壤的多旋迴特點,發現第四紀氣候冷暖交替遠不止四次,發展了傳統的四次冰期學說,成為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的一個重大轉折,奠基了環境變化的「多旋迴學說」。
李捷
(1894~1977),中國地質學家。號月三。1894年4月29日生於河北成安縣,1977年1月30日卒於寧夏銀川。1916年畢業於農商部地質研究所。曾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湖北省礦
產調查隊隊長,河北建設廳廳長,地質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局總工程師,水利部勘測設計管理局地質總工程師,水電建設總局副總工程師等職。早年李捷在華北、鄂北、豫南、陝南從事區域地質礦產調查。他是周口店北京猿人發掘工作最早的主持人,1927年著有《周口店之化石層》等文。30年代他先後在湖南、廣西、貴州、湖北和江西等省進行地質礦產調查。為中國早期地質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他在《鄂西第四紀冰川初步研究》(1940)一文中劃分了鄂西山區的冰期,至今仍被沿用。1949年以後,他主要從事水利電力建設中的工程地質工作,為國內眾多水庫、水壩、水電站的建設作出了貢獻。他的主要著作有:《直隸易、唐、蔚等縣地質礦產》(1919)、《秦嶺中段南部地質》(合著,1930)、《廣西羅城黃金寺附近地質》(合著,1936)和《河南陝縣三門峽第四紀冰川遺跡》(1959)等。
張宏仁
高級工程師。江蘇鎮江人。195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9年畢業於蘇聯第聶伯羅波得羅夫斯克礦業學院地質系。歷任雲南省地質廳地質隊技術負責,地質部地質礦產司副主任工程師,北京市地質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副隊長、副局長、高級工程師,地質礦產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司司長、部總工程師,地質礦產部副部長。撰有論文《解滲流問題數值方法對比》等
中國代表、地質學家張宏仁教授當選為新一屆國際地科聯主席。這是中國地質學家首次擔任這一職務。
張宏仁教授曾任中國原地質礦產部副部長、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組委會秘書長,現任國際地科聯提名委員會、出版咨詢委員會委員和國際地科聯雜志《地質幕》主編。中國代表當選為國際地科聯的主席,充分體現了中國作為國際地質大國的地位,說明了國際地學界對中國地質科學研究工作的重視。
趙金科
地質學、古生物學家。河北曲陽人。193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 30年代,提出震旦紀地槽呈環狀分布於極區泛大陸周圍和內部的理論。30年代後期對廣西西部開展區域地質調查,證實地質力學理論闡述的廣西山字型構造的位置及形跡。40~50年代,研究頭足類化石和二疊、三疊紀地層,取得突破性進展。晚年領導並具體參與對華南二疊系最高層位長興階的層型以及二疊--三疊系界線層型的專題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Ⅳ 我國哪位地質學家最有名
李四光吧,當然,除了他還有一些專家也很有名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領導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山東大學教務長兼地礦系主任。
劉東生,中國著名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歐亞科學院院士,1917年11月22日出生於遼寧省沈陽市。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南開大學學籍)地質地理氣象系,後來又旁聽生物系的課程。1944年先後任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和地質部工程師,從事礦產勘探和工程地質工作。1949年南京大學生物系肄業(原中央大學)。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曾任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吉林大學兼職教授。1958年,他從黃土地層研究中根據黃土與古土壤的多旋迴特點,發現第四紀氣候冷暖交替遠不止四次,發展了傳統的四次冰期學說,成為全球環境變化研究的一個重大轉折,奠基了環境變化的「多旋迴學說」。
李捷(1894~1977),中國地質學家。號月三。1894年4月29日生於河北成安縣,1977年1月30日卒於寧夏銀川。1916年畢業於農商部地質研究所。曾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湖北省礦產調查隊隊長,河北建設廳廳長,地質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局總工程師,水利部勘測設計管理局地質總工程師,水電建設總局副總工程師等職。早年李捷在華北、鄂北、豫南、陝南從事區域地質礦產調查。他是周口店北京猿人發掘工作最早的主持人,1927年著有《周口店之化石層》等文。30年代他先後在湖南、廣西、貴州、湖北和江西等省進行地質礦產調查。為中國早期地質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他在《鄂西第四紀冰川初步研究》(1940)一文中劃分了鄂西山區的冰期,至今仍被沿用。1949年以後,他主要從事水利電力建設中的工程地質工作,為國內眾多水庫、水壩、水電站的建設作出了貢獻。他的主要著作有:《直隸易、唐、蔚等縣地質礦產》(1919)、《秦嶺中段南部地質》(合著,1930)、《廣西羅城黃金寺附近地質》(合著,1936)和《河南陝縣三門峽第四紀冰川遺跡》(1959)等。
張宏仁。江蘇鎮江人。1959年畢業於蘇聯第聶伯羅波得羅夫斯克礦業學院地質系。歷任雲南省地質廳地質隊技術負責,地質部地質礦產司副主任工程師,北京市地質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大隊副隊長、副局長、高級工程師,地質礦產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司司長、部總工程師,地質礦產部副部長。撰有論文《解滲流問題數值方法對比》等 。當選為新一屆國際地科聯主席。這是中國地質學家首次擔任這一職務。張宏仁教授曾任中國原地質礦產部副部長、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組委會秘書長,現任國際地科聯提名委員會、出版咨詢委員會委員和國際地科聯雜志《地質幕》主編。中國代表當選為國際地科聯的主席,充分體現了中國作為國際地質大國的地位,說明了國際地學界對中國地質科學研究工作的重視。
趙金科,地質學、古生物學家。河北曲陽人。193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 30年代,提出震旦紀地槽呈環狀分布於極區泛大陸周圍和內部的理論。30年代後期對廣西西部開展區域地質調查,證實地質力學理論闡述的廣西山字型構造的位置及形跡。40~50年代,研究頭足類化石和二疊、三疊紀地層,取得突破性進展。晚年領導並具體參與對華南二疊系最高層位長興階的層型以及二疊--三疊系界線層型的專題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Ⅵ 《中國地質事業的拓荒者——李四光》的讀後感
在湖北省黃岡縣,有個只住著十幾戶人家的小村子,叫下張家灣。1889年秋天,一個彩霞漫天的早晨,村子裡的一對夫婦生了個兒子,他就是後來成為著名地質學家的李四光。
李四光的爸爸和爺爺,都是村裡的教書先生,媽媽是位朴實的農村婦女。俗話說:家有三斗糧,不當孩子王。教書掙不了幾個錢,李四光家裡並不富裕。他從5歲起,就幫助家裡幹活,打柴、舂米、推磨、提水……什麼都干,是個非常懂事和聽話的孩子。
在高等小學堂,他學習很用功,各科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後來,他被破格選派到日本留學,那年,他才15歲。7年後,他學成回國,在湖北中等工業學堂任教。不久,他又遠涉重洋,第二次離開祖國和親人,去尋找「科學救國」的道路。在英國,他就讀於著名的伯明翰大學,先學習采礦,後轉入地質專業。4年後,他以題為《中國之地質》的畢業論文,結束學業,並被授予自然科學碩士學位。他懷著對祖國的深厚感情,回到了祖國。
在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他的足跡遍布了祖國的大江南北,高山峽谷。他還赴歐洲大陸,美洲大陸等地考察地質和進行學術交流。在工作和研究中,他不辭辛苦,不畏艱險,為地質科學事業的推進和發展,貢獻了一切。中國第四紀冰川學的奠基和地質力學的創立,是李四光對地質學的巨大貢獻。現在,雖然他已經離開了我們,但是,他對事業執著的追求,以及無私的獻身精神,將永遠激勵和鼓舞後人去攀登科學高峰。
李四光在學習上,一直對自己要求很嚴格。老師留下的作業,他都按時,認真地完成。遇到不會的題時,他總是想盡辦法,自己把它弄懂弄通,從不馬虎。有一次,老師留了道數學題,他一時算不出來。下課了,同學們都到外面玩兒去了,他卻沒有動,仍然趴在桌子上,埋頭演算。他的一位好朋友見他很費勁兒,就拿出自己的答案給李四光.還摟著他的肩膀說;「給你參考參考,別費勁兒了。」李四光抬起頭,說:「不!我一定自己算出來。」朋友見他態度很堅決,就不再說什麼了。放學了,他一邊走,一邊想。當走到一條小河旁時,他坐在河邊,仔細回憶著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內容。用樹枝在地上演算著。忽然,他想出了解題方法,高興極了!他連鞋也顧不上脫,就跑過了小河,河水濺起了一串歡樂的浪花。
1921年,在一次募捐晚會上.一位演奏鋼琴的姑娘,深深地吸引了李四光。她叫許淑彬.比李四光小8歲,在北京女子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教英語和音樂。兩人一見鍾情。經過2年的了解。他們於1923年1月,在北京舉行了結婚典禮。
許淑彬從小生活條件很優越,養成了無憂無虛的活潑性格,總希望工作之餘,李四光能陪在身邊,享受家庭的溫暖。可是,李四光事情特別多,總是忙忙碌碌,有時,連吃飯睡覺都丟在腦後,哪裡有時間陪淑彬呀,所以,淑彬對此很有意見。
有一次,李四光把一塊從野外帶回來的大石頭放在家裡,准備過幾天再拿去做鑒定。後來,發現石頭不見了。一問,原來是淑彬拿去壓了腌菜,用完就給扔了。李四光很生氣,對淑彬發了火。第二天,李四光為了趕寫論文,深夜才回到家。他輕手輕腳地推門進屋,看到淑彬早已入睡,被子的一角施在地上,就走過去幫她蓋好。忽然,他發現被子里蓋的,竟是一塊大石頭!他知道淑彬一定還在生「石頭」的氣,帶著他們的孩子回娘家了。第二天一早,李四光趕到許家,誠懇地道了歉,並把她們接了回來。「石頭風波」以後,李四光對淑彬體貼多了。淑帳對李四光也更加理解和照顧了。
有一天,李四光因為工作,又是很晚沒有回家。淑彬並沒有生氣。而是帶上孩子和可口的飯菜,來到學院,輕手輕腳地走進實驗室。李四光一點兒也不知道,他正聚精會神地看著顯微鏡。當他無意中發現身邊有個孩子時,一邊繼續看著顯微鏡,一邊問道:「你是誰家的孩子?這么晚了還不回家去?你媽媽要想你了。」孩子眨著又黑又亮的眼睛,天真地說;「難道我爸爸不想我嗎?」李四光這才發現了她們,他一下把孩子舉過了頭頂,頓時,歡笑聲充滿了整個實驗室。
李四光把對事業的熱愛,貫穿於生活中的每一時,每一刻。早在英國讀書時,他時間抓得很緊,就是假日,也不放鬆。一次,李四光和幾個中國留學生相邀去公園,大家玩兒得正開心,卻不見了李四光。原來,他正坐在公園的長椅上,捧著厚厚一本書,專心閱讀。
這種事情,在李四光看來,是很正常的,熟悉他的人,早就不以為然了。
去過廬山的人,都會被它的奇松怪石和奇妙的雲海所吸引,那秀麗的風景,挺拔的群山,真是令人流連忘返。有一次,李四光開會順路到廬山游覽,同去的人雇了幾項轎子。上山時。大家都坐著轎子,唯獨李四光不坐。他一邊走,一邊觀察地質,口中還輕輕吟誦李白的《觀瀑布》的絕句。「日照香爐升紫煙,……」下山時,李四光仍不坐轎,他把採集的標本放在轎子上。
1947年,李四光已經58歲了。由於長期的辛勞,他的身體有些虛弱。為了今後能更好地工作,他去療養了一段時間。但是,他並沒有停止工作、為了避免醫護人員的阻攔,他假借外出遊覽,來到江邊,租了條小船,在船上聚精會神地寫了起來。他有篇關於「震旦運動」等問題的論文,就是那時寫成的。
李四光就是這樣,抓緊每天的分分秒秒,不停地工作著。他常說:「金字塔不是一天建成的,要想在事業上有所成就,要不停地奮斗,為建成事業的金字塔,添磚加瓦。」
李四光無論干什麼事,都有一股堅韌不拔的勁頭,特別是寫作,一動起筆來,思緒不止,一直到寫完。他的思路是那樣的敏捷,記憶力是那樣的過人,駕馭語言又是那樣自如。1935年,李四光應邀到英國倫敦、劍橋、伯明翰等地的八所大學演講。那時,英國地質學者對中國地質情況知道得很少。李四光講學內容豐富,生動,受到英國地質學者的重視和歡迎。講學結束後,他應英國地質界朋友的請求,將講稿整理成書,這就是著名的《中國地質學》一書。
為了節約開支,李四光一家三口在大使館三層頂樓上居住下來。當時的條件很差,但他並不計較,而是全身心地投入《中國地質學》的撰寫中。
有一吹,家裡人等地吃飯,飯菜都等涼了,一連叫了他兩次,他都未停筆,當第三次叫他時,他卻說:「吃飯?不是剛吃過,怎麼又吃?」弄得家人哭笑不得。
還有一次,他寫作到深夜,孩子和愛人先睡了。第二天早上,孩子發現地屋裡的燈還亮著,就走了進去,發現他仍在精力充沛地伏案疾書,就輕聲地說:「爸爸,該休息了。」李四光頭也不抬,說;「還有一點兒,這一章就結束了。怎麼,你還沒睡?」女兒一下子拉開了窗簾,說:「天都亮了。」李四光這才停了筆,抬頭遠望,窗外,又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
李四光早年曾在英國讀書,現在,又回來講學。在英國,他結交了不少的好朋友。每逢假日,來探望他的人很多,而每次看到的,都是他在緊張地編寫《中國地質學》。朋友們對他的這種精神,十分欽佩。
一年以後,他完成了這本書,並由倫敦馬·摩爾第出版公司出版。這是由中國人自己寫的第一部中國地質學,在當時,影響很大。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教授贊揚李四光說:「最卓越的地質學家之一李四光,為我們提供了第一部內容豐富的地質學著作——《中國地質學》」後來,為了適應國內的需要,又把這部著作縮編成中文,在浙江大學《思想與時代》雜志上發表了。1952年,該書還譯成俄文出版《中國地質學》的出版,為中國人民爭了光,為地質學的創立和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這對世界地質學研究,也是一大貢獻。
素稱地大物博的中國,在1956年以前,長期被外國人宣布為貧油國,佔世界人口1/4的中國人靠「洋油」過日子 。是李四光首創的地質力學,打開了中國石油寶藏的大門,甩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使中國進入世界產油大國的行列。李四光經這大量的科學研究,創立了地質力學,並以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現象,探索地質運動與礦產分布規律,從理論上推翻了中國貧油的結論,肯定中國具有良好的儲油條件。1956年,他親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時間里,先後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為中國石油工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李四光獨創的地質力學,在生產建設中大放異彩,石油、鈾礦、金剛石和鉻、鎢礦、地熱資源等等都在這種理論指導下找到了。
我們國家,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地震現象較為普遍,李四光是中國科學院地震工作委員會的主任委員。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裡,他非常重視地震預報工作,並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地震的發生,主要是由於地殼運動在岩層中引起的地應力與岩石抵抗能力之間的矛盾逐步發展和激化的結果。如果掌握其變化的規律,就可以預報。多少年來,世界上的許多國家都在研究地震預報,但沒有得到令人滿意的結果。,我國河北邢台地區發生7級以上的強烈地震,地面大幅度升降,瞬間,牆倒屋坍,道路,橋梁,堤壩以及農田建設;均遭到了嚴重破壞,人民生命財產受到巨大損失。李四光對此心急如焚。當天下午,他出席了周恩來總理召開的救災工作會議。他親自組織了一個地震地質考察小隊,連夜前往震區。他們深入調查研究,查明發生地震的原因和范圍,監視震情的演變和發展。
1969年,80歲的李四光,工作的精力和熱情仍不減當年。這年,中央成立了地震工作領導小組,由李四光擔任組長。一方面,他感謝中央領導對地的信任,另一方面,他感到自己的擔子更重了。他不顧自己年邁多病,經常分析、研究大量的地質資料,還多次爬山涉水,深入房山、延慶、三河等地區,調查地震地質現象,視察地震地質工作。這對於一位80多歲的老人來說,是何等的不容易!他患有動脈瘤,隨時都有破裂的危險,這一點,他非常清楚,但他不顧個人的安危,把全部的心血,傾注在地質科學的研究上,直到他逝世的前一天,他還懇切地對醫生說:「只要再給我半年時間,地震預報的探索工作就會看到結果的。」他就是這樣一位不知疲倦的科學戰士,生命不息,工作不止。
李四光離開我們已經快30年了,他那許多動人的故事,仍在人們中傳頌,新一代的地質工作者,已經成長起來,他們正踏著前輩的足跡,去完成前輩未完成的事業。
Ⅶ 功勛卓著的開拓者 地質學界的一代宗師——黃汲清先生誕辰周年紀念大會發起單位暨主辦和協辦單位賀詞
尊敬的曾培炎副總理,尊敬的孫文盛理事長,尊敬的地學界的老前輩們,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
值中國地質學界的一代宗師,中國現代地質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國際著名地質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黃汲清先生誕辰100周年之際。我們在這里共同緬懷黃汲清先生的光輝業績,紀念先生為新中國地質事業做出的開拓性的貢獻,激勵後來者為祖國的地質科學的進步,為祖國的繁榮昌盛,為祖國的持續發展而努力奮斗!
黃汲清先生1904年3月30日出生於四川仁壽,192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1935年獲瑞士濃霞台大學博士學位,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88年當選為蘇聯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黃汲清先生是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是第五、第六、第七屆全國政協常委。黃汲清先生曾任九三學社中央常委、第十五屆、第三十二屆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黃汲清先生於晚年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黃汲清先生的一生,是熱愛祖國、熱愛地質事業的一生;是正直坦盪、光明磊落的一生;是寬厚待人、道德高尚的一生!
「生不願封萬戶侯,但願一敲天下之石頭」,這是黃汲清先生的座右銘。黃先生治學嚴謹,重視實踐,學識淵博,勇於創新,他孜孜不倦追求科學真理。黃先生在古生物學、古地理學、地層學、岩石學、冰川地質學、區域地質學、石油地質學、構造地質學和地質編圖等領域都有非凡建樹,特別是在構造地質和石油地質領域中,更是功勛卓著。早在20世紀40年代,他提出的「多旋迴的造山運動是中國大地構造的特徵」的學說,至今,仍是指導中國地質科學研究的基本理論之一;他撰寫的《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一書成為中國歷史大地構造研究的奠基之作。「男兒立志多雄風,千秋不移石油情」。黃汲清先生是我國石油地質學和陸相生油理論的開拓者之一,他對大慶油田的發現以及對中國石油工業的崛起所做出的貢獻,永載中國石油工業的史冊,永不磨滅。
「地質科學的根本任務在於認識地球,並利用這種認識去保證人類生存發展所需要的自然資源,保護和改善人類居住的環境」。紀念黃汲清先生,就是弘揚他對國家和民族充滿責任感的精神,弘揚他矢志不移追求科學真理、勇於創新的精神,弘揚他獻身地質科學的精神。探索地球奧秘永無止境,地質科學工作者任重道遠。讓我們永遠學習黃汲清先生的精神,為祖國的繁榮發展作出無愧於新時代的新貢獻!
祝大會圓滿成功!
2004年6月7日·北京
註:賀詞由中國地質學會副秘書長、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戴進業宣讀
Ⅷ 近代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是誰
中國近代著名的地質學家很多,如李四光、黃汲清、謝家榮、丁文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