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研究所簡介
① 中國地質研究所在哪裡
中國地質科院北京有地質所
②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的概況
地質力學研究所主要承擔全國新構造、區域構造穩定性調查評價,以及與區域構造穩定性相關的地質災害調查研究、第四紀地質調查研究和油氣資源戰略評價研究,同時開展相關基礎理論與方法的研究工作。
地質力學研究所有職工310人,其中在職職工174人,離退休職工136人,所長龍長興研究員。有科技人員106人,管理人員16人,其他人員52人。在科技人員中,有高級專業技術人員82人,其中研究員45人(含國家級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人),副研究員37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56人(含博士後出站17人)。已擁有了一支結構合理、支撐學科、國內知名的高水平研究隊伍(截止2010年)。
地質力學所急國家之所需,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開展地質科學研究和調查工作,以地質力學理論指導發現了大慶等一批油田,為中國石油工業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粵北大鈾礦的發現為中國「兩彈一星」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開展了三峽大壩、青藏鐵路、大亞灣核電站等國家重大工程的選址與穩定性評作。
截止到2010年,有100項成果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獎勵。地質力學所的「柴達木盆地地質與油氣預測」榮獲2000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廖椿庭研究員、崔盛芹研究員分獲第六屆和第九屆李四光地質科技獎。
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力學專業委員會、第四紀地質與冰川專業委員會和古地磁專業委員會掛靠該所,主辦學術刊物《地質力學學報》。
③ 中國地質科學院有哪些研究所位置都在哪裡其中哪些比較容易考呢
中國地質科院北京有地質所,礦產所,地質力學所,京外有水環所,岩溶所;要看你考哪個方向的了,搞礦的就去礦產所,搞水文的就去水環所;都不是很難。
④ 中國地質類的研究所有那些,在那些地方,有誰知道
目前我國地質勘查隊伍分布在以下部門:
1、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管理
2、各地質勘查局、各有色地質勘查局、各煤田地質局、各核工業地質局、各冶金地質局
3、中國地質調查局: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副部級事業單位。
4、中國冶金地質總局(中國冶勘總局):直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正部級事業單位。
5、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涿州):直屬於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管理的正部級事業單位。
6、中國核工業地質局:隸屬於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7、中化地質礦山總局(涿州):隸屬於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
8、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隸屬於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9、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
10、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隸屬於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
11、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以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為主)
12、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即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13、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以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為主)
14、中國鹽業總公司(即中鹽勘察設計院)
15、延長油礦管理局(陝西省)
16、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地質院校:
1、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北京)
2、吉林大學(原長春地質學院)
3、成都理工大學(原成都地質學院)
4、長安大學(原西安地質學院)
5、石家莊經濟學院(原河北地質學院)
6.中國海洋大學(原山大地礦系)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國辦發[1999]37號)
(一)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的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質勘查單位統一劃歸到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由省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歸口管理,並逐步實行企業化經營。
(二)組建中國地質調查局,作為國土資源部所屬的組織實施國家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地質和礦產勘查工作的事業單位。具體職能和編制由國土資源部報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審定。
(三)各工業部門所屬地質勘查隊伍要根據不同情況積極推進改革。冶金、有色、輕工、化工、建材等部門所屬的地質勘查單位,可以從各自部門的實際情況出發,改組為企業或進入企業集團,具體實施方案由國家經貿委與各工業局研究確定。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可以從所屬地勘隊伍中保留一支從事放射性礦產勘查的精幹隊伍,其餘與原地質礦產部所屬地質勘查單位同步進行屬地化、企業化改革,具體實施方案由國防科工委研究確定。武警黃金地質勘查部隊的改革,按照中央軍委和國務院的有關決定執行。輕工局所屬部分地勘單位,並入中國鹽業總公司。
一、地質部地勘系統
中國地質調查局:2001年成立,隸屬於國土資源部,副部級事業單位。
天津地質研究所(天津地調中心)
沈陽地質研究所(沈陽地調中心)
南京地質研究所(南京地調中心)
宜昌地質研究所(宜昌地調中心)
成都地質研究所(成都地調中心)
西安地質研究所(西安地調中心)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展研究中心 (全國地質資料館)
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
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中國地質圖書館
中國地質博物館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方法技術研究所
勘探技術研究所
探礦工藝研究所
探礦工程研究所
鄭州綜合利用研究所
成都綜合利用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院機關):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
各省市區地質勘查局(組建地質調查院)全部下放。
原石油地質系統於1997年成立中國新星石油公司,2000年劃歸中國石化集團。
二、冶金地勘系統(原冶金部地質勘查總局)
中國冶金地質勘查工程總局(中國冶勘總局),成立於2001年。
中國冶勘總局一局(華北局):燕郊:第一地質勘查院(燕郊)、中冶地勘岩土工程總公司(原冶金部第一勘察基礎工程總公司)、河北天元地理信息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秦皇島天元五一五鑽探工程有限公司(2006年從中冶地勘岩土工程總公司分出):原編制為:一隊:遷安;二隊:衢州;515隊:秦皇島;516隊:宣化;518隊:邯鄲;520隊:邢台;522隊:唐山;物探隊:灤縣;水文隊:定州;超硬材料研究所:探礦技術研究所:燕郊;測繪大隊:燕郊;建築規劃設計院:職工醫院:二級甲等;子弟學校:
中國冶勘總局二局(原華東局606隊):福州:第二地質勘查院、福建岩土工程勘察研究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
中國冶勘總局三局:太原:311隊、312隊、314隊、316隊、地勘院、岩土總公司。
中國冶勘總局山東局:濟南:2個專業公司,4個綜合地質隊、2個專業地質隊、2個勘查院、1個測試中心和1所高級技工學校:山東正元資源勘查研究院、新疆地質勘查院(烏魯木齊,外派單位)、山東正元地理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中國冶勘總局中南局:武漢,分布在湖北、湖南、廣西三省八市:603隊:大冶;604隊:孝昌; 605隊:襄樊;606隊:黃石;607隊:宜都;608隊:黃石;609隊:黃石;水文隊:黃陂。
中國冶勘總局西北局:西安:西北地質勘查院(西安,原西安地質調查所);五隊(酒泉);六隊(漢中);烏魯木齊地質調查所。
中國冶勘總局地球物理勘查院:保定,國內三大航空物探隊伍之一。
中國冶勘總局遙感技術應用中心:北京
中國冶勘總局昆明地質調查院:昆明,原西南局昆明地質調查所。
中國冶勘總局廣州地質調查所:廣州
四川省(西南)、遼寧省(東北)冶金地質勘查局和冶金華東地質勘查局(安徽省)已下放。
三、煤炭地勘系統(即中國煤炭地質總局)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總部原涿州,現遷北京豐台。
江蘇煤炭地質局:常州,勘探一隊、二隊、三隊、四隊、五隊、物測隊、機械研製中心、勘探研究所、江蘇長江機械化基礎工程公司。
浙江煤炭地質局:杭州,浙江華廈工程勘察院,浙江華廈建築基礎工程公司,浙江煤炭測繪院等。
廣東煤炭地質局:廣州新市鎮,152地質隊、201地質隊、202地質隊和江南基礎工程公司。
廣西煤炭地質局:柳州
湖北煤炭地質局:武漢,125隊、182隊、物探測量隊、地質勘查院和湖北省地質勘察基礎工程公司。
青海煤炭地質局:西寧,105勘探隊、132勘探隊、物測隊、勘查院4和青海岩土工程勘察咨詢公司。
第一勘探局:邯鄲,119勘探隊、129勘探隊、173勘探隊、物測隊、科教中心、地質勘查院、技術研究中心。
第二勘探局:北京,機械研製中心,建築工程公司,地質制圖印刷中心。
水文地質局:邯鄲,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察院、四個水文地質隊和物探、基礎工程、機電安裝、物資供應、地能空調、污水治理等六個專業公司。
航測遙感局:西安
中煤地質工程總公司:北京
煤炭資源信息中心:涿州
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涿州
幹部學校(黨校) :涿州
中煤地質報社:涿州
河北省(邢台)、山西省、內蒙古、東北(沈陽)、吉林省、黑龍江省、安徽省(蚌埠)、福建省、江西省、山東省(泰安)、河南省、湖南省(株洲)、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陝西省、甘肅省、寧夏、新疆煤田地質局已下放。
四、核地勘系統(原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地質總局)
核地勘隊伍組建於1955年,現有6個地區性地質局、52個地質大隊以及研究院所、工廠、醫院等90個縣團級以上企事業單位,分布於2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中國核工業地質局(核工業地質調查院):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為其業務支撐單位,以6個地區核地質研究所為主體,組建6個核工業地質調查分院,核工業航測遙感中心、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16大隊、核工業西北地質局208大隊、核工業東北地質局243大隊作為專業勘查隊伍。
6個地質局所在省的48個地勘單位,以省為單元,整體屬地化,組建遼寧省(東北)、江西省(華東)、湖南省(中南)、廣東省(華南、由韶關遷花都)、四川省(西南)、陝西省(西北)核工業地質局,其餘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9個單位屬地化後(組建了河南省(信陽,原308大隊)、貴州省、甘肅省、青海省等4個核工業地質局),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門管理。
五、有色地勘系統(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地質勘查總局)
有色金屬礦產地質調查中心(有色地調中心):成立於2001年,北京地質調查所、桂林地質調查所、新疆地質調查所、地質資料館、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
北京中色資源環境工程有限公司(中資環):成立於2003年,北京索坤技術開發有限公司、北京遙感中心、北京測繪院、北京中色物探有限公司(原物化探中心)、河北有色測繪公司。
19個地質勘查局全部下放:
天津華北地質勘查局(天津市地質調查總院,含河北):原華北有色地質勘查局,下轄514隊(承德)、517隊(石家莊)、519隊(保定)、地質四隊(秦皇島)、普查大隊(燕郊)、核工業247隊(寶坻,原屬核工業東北地質局)等六個地質隊和一所職工大學(保定),在天津局本部設有天津市地質勘查總院、地質研究所。
內蒙古有色地質勘查局
遼寧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吉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黑龍江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江蘇省有色金屬華東地質勘查局:南京。下轄805(六合)、806(徐州)、807(南京)、809(南京)、810(南京)、813(南京)、814隊(鎮江)、研究所(南京)、測繪院(鎮江)、礦產開發研究院(南京)、南京岩土工程勘查院。
浙江省有色地質勘查局(紹興)
江西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河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湖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廣東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廣西有色地質勘查局
海南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貴州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西南有色地質勘查局(昆明,含四川)
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西安,屬陝西省正廳級事業單位,有12二級單位,分布於西安、臨潼、咸陽、寶雞、漢中、商洛等地)
甘肅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青海省有色地質勘查局
新疆有色地質勘查局
六、化工地勘系統(原化工部地質礦山局)
中化地質礦山總局(中國明達化工礦業總公司):涿州,隸屬於中國昊華化工(集團)總公司。16家地質勘查院(河北、內蒙古、吉林、黑龍江(阿城)、江蘇(徐州)、浙江、福建、泰安(鉀鹽地質)、河南、山東、湖北(荊州)、湖南、廣西、貴州(遵義南白)、雲南、陝西)、1家地質研究院(化工地質調查總院(地質研究總院))、1家職工醫院。遼寧省(錦州)、安徽省(馬鞍山向山)、廣東省(花都)、四川省化工地質勘查院(彭州軍樂)等4家已下放。
七、中國建築材料工業地質勘查中心(建材地調中心):原國家建築材料工業局地質公司,轄26個各省、市、區總隊,現隸屬於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八、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指揮部
九、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東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責任公司:原為成立於1974年徐水的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後總部遷涿州,2004年更現名。
十、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中心:高碑店,原為海洋石油勘探局。
十一、中國石化集團: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原地質礦產所屬石油地質單位於1997年成立中國新星石油公司,各石油地質局改稱石油局,2000年整體並入中國石化集團。
華北石油(地質)局:鄭州
東北石油(地質)局:長春
華東石油(地質)局:南京
中南石油(地質)局:長沙。
西南石油(地質)局:成都,地質勘察總公司
西北石油(地質)局:烏魯木齊
上海海洋石油(調查)局:
廣州海洋石油(調查)局:2001年劃歸中國地址調查局。
十二、中聯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
十三、中國鹽業總公司:中鹽勘察設計院(前身是輕工業部鹽業勘探隊):長沙
總之,地質專業還不錯,本人也是學地質勘查的。還有疑問,加一下人人網的「地質」公共主頁,相信裡面的東西會對你有幫助
⑤ 中國地質科學院的簡介
中國地質科學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直接領導的中國地質科學技術綜合研究與支撐機構。其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的幾個研究所。1959年成立,稱地質部地質科學研究院,1975年改稱現名。首任院長是著名古生物學家許傑,第2任院長鄒家尤,第3任到第7任院長分別為著名區域地質學家李廷棟院士、著名礦床學家陳毓川院士、和趙遜、張彥英、孟憲來等,我國著名構造地質學家黃汲清先生曾任名譽院長。現任領導:黨委書記兼副院長王小烈、副院長朱立新、董樹文、王瑞江。
中國地質科學院主要從事基礎地質、礦產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岩溶地質、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岩礦測試技術、勘查技術、礦產綜合利用技術的科學調查研究及有關開發研究工作。
中國地質科學院下屬7個研究所和幾十個技術先進的實驗室,擁有各類儀器設備萬余台。現有職工2300多人,其中各類專業人員1400餘人。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17人,研究員201人,副研究員739人,博士180人,碩士192人。
中國地質科學院建院以來,已完成數千項科研任務,提交了一大批具有高科技水平、明顯社會效益的重要科技成果,獲得了為數可觀的國家級及省部級獎項。
中國地質科學院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有關機構建立了交流與合作關系,實施了數百項合作項目。
在科技體制改革中,中國地質科學院被國家確定為 進入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社會公益類科研機構。
⑥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的介紹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成立於1956年,是我國唯一的從事礦產資源研究的專業研究的科研機構。同時承擔礦產資源地質專業研究人才的教育和培養。現設兩個博士學位一級學科點,8個博士學位授權專業,11個碩士學位授權專業。研究所現有在職人員174人,其中科技人員110人,有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宋叔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綿平、陳毓川、裴榮富等在內的研究員46人,副研究員40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5人,具有博士學位研究人員46人,碩士學位25人,在站博士後8人。現設科研機構為:4個研究室、2個重點實驗室(其中一個為研究中心、一個內含五個專業實驗室)。4個研究室分別是:金屬礦產資源研究室、海洋資源與非金屬研究室、資源環境與利用研究室、成礦遠景區劃研究室。2個重點實驗室是:鹽湖與熱水資源研究發展中心(中國地質科學院重點實驗室),成礦作用與資源評價重點實驗室(中國地質科學院重點實驗室,含:礦產資源勘查與評價技術方法實驗室、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實驗室、地球化學動力學與礦床地球化學實驗、流體包裹體與成礦模擬實驗室、礦物學與微束分析實驗室等5個專業實驗室)。研究所擁有電子探針、同位素質譜儀、紅外光譜儀、激光拉曼光譜儀、X-射線衍射儀、場發射掃描儀等大型科學分析儀器設備。
⑦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的概況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是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直屬的科研事回業單位,答為國家非營利性科研機構,既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地質隊伍『野戰軍』的科研和技術方法創新支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承擔岩溶地質基礎理論與應用研究工作,承擔岩溶地質調查與評價工作。岩溶地質研究所人員編制數為275人(含非營利編制120人)。全所現有人員294人,其中:在職職工167人,離退休人員127人。在職職工中,科技人員121人,其中:正高級職稱24人(含院士1人),副高級職稱41人;中級職稱32人,初級職稱24人,其他46人。
岩溶地質研究所是中國地質學會岩溶專業委員會和洞穴專業委員會的掛靠單位,由我所主辦的《中國岩溶》是我國唯一公開發行的岩溶學術性刊物。岩溶動力學重點實驗室為國土資源部、廣西壯族自治區重點實驗室;岩溶生態系統與石漠化治理重點實驗室為中國地質科學院重點實驗室。
⑧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的介紹
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是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直屬的科研事業單位專,為國家非營利屬性科研機構,既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地質隊伍『野戰軍』的科研和技術方法創新支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⑨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的介紹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簡稱成都綜合所)始建於1953年,主要從事礦產綜回合利用新技術、新方法答、新工藝研究與開發,長期為業界提供選礦、冶金、地質勘查、岩礦鑒定和岩礦分析測試等各類科學研究,使「貧礦變富礦、一礦變多礦」是該所的宗旨。
⑩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截至2013年底,地質所共有職工456人,其中在職職工243人、離休人員15人、退休人員198人。在職職工中,管理人員29人,專業技術人員210人,工勤人員4人。專業技術人員中,兩院院士5人,研究員及教授級高工71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師43人,中級職稱及以下91人。在職職工中有博士學位147人,碩士學位29人,本科37人,大專及以下30人。內設機構包括5個職能處室、11個專業研究室、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級科技基礎條件平台、3個部級重點實驗室。全國地質編圖委員會,核心期刊《岩石礦物學雜志》、4個中國地質調查局業務中心和7個學術機構掛靠在地質所。2013年3月成立人事教育處,安全生產管理處掛靠人事教育處。
2013年,地質所以第一作者公開發表論文230篇,其中SCI、EI檢索刊物論文145篇(其中國際SCI檢索論文70篇,國內SCI檢索論文68篇),核心期刊論文83篇,其他論文2篇。公開出版專著1部;獲專利5項。國內論文引用率排名進入全國前20名,兩篇國際論文入選2012年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中國地質調查成果一等獎2項,中國地質科學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進展2項,青藏高原青年科技獎1項。
中國岩石圈三維結構獲2013年度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
翟慶國獲2013青藏高原青年科技獎
所長、黨委副書記侯增謙(右二),黨委書記、副所長何長虹(左二),副所長高錦曦(右一),副所長盧民傑(左一)
領導班子由4人組成,所長、黨委副書記侯增謙,黨委書記、副所長何長虹,副所長高錦曦,副所長盧民傑。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出版新的圖件,影響力不斷增強。1∶500萬國際亞洲地質圖(IGMA5000)正式出版。完成全國油氣基礎地質編圖,包括1∶500萬中國大地構造與含煤盆地分布圖、1∶500萬中國早古生代板塊構造圖、1∶1200萬中國古生代重點含油氣層系岩相古地理圖、1∶1200萬中國主要含油氣盆地烴源岩和儲集層分布圖等。
完成海南、福建、山東、遼寧、安徽、陝西、湖南、江西、貴州、河北、寧夏等11個省(區)區域地質志、系列圖件的編制和資料庫建設工作。完成評審驗收9個省(區)系列地質圖件(包括1∶50萬、1∶100萬地質圖、地質構造圖、岩漿岩地質圖、變質岩地質圖、第四紀地質與地貌圖、航磁異常圖、重力異常圖、岩相古地理圖等)共計72幅。
1∶500萬國際亞洲地質圖
青藏高原及周邊造山與成礦研究獲得新進展。青藏高原大陸動力學及資源環境效應研究取得系列成果。提出的「青藏高原是一個由巨型造山拼貼體組成的造山的高原」的論點獲得大量新的證據。進一步論證蛇綠岩的深地幔成因,並提出「蛇綠岩型金剛石」新類型和深地幔動力學模式。揭示青藏高原東南部基底經歷5期重大事件。建立了高喜馬拉雅三維動力學模式。提出青藏高原東南緣古新世中期至中新世早期形成的「抽屜式滑脫—轉換」逃逸新機制。突破探測技術瓶頸,獲取了青藏高原腹地巨厚地殼Moho的強反射信息。
天山—興蒙造山帶研究取得系列成果。天山—興蒙造山帶計劃項目順利完成,提出了該區地殼構造單元劃分的新方案,對阿拉善—敦煌地塊構造屬性等問題提出了新認識;修正了崇禮縣紅旗營子鄉紅旗營子群等一些地質體的時代;按照大陸演化旋迴的觀念,編制了中國北方及鄰區地殼構造格架圖和構造分區圖。系統總結研究天山—興蒙造山帶花崗岩與成礦背景。編制完成亞洲中生代花崗岩圖,揭示多種構造背景。「興蒙造山帶主要中生代沉積盆地演化與能源潛力綜合調查研究」將研究區中生代沉積盆地劃分為五個演化階段;識別出兩個巨型陸相沉積盆地;提出晚中生代東亞地區存在一個大的以恐龍為主的脊椎動物群,中、晚侏羅世研究區存在適宜脊椎動物等生物群生存、繁衍的理想古生態環境。
地層學、古生物學研究有新突破。發現多瘤齒獸類哺乳動物化石,在《Science》報道;發現一新的基幹鐮刀龍類恐龍化石,成果發表在《PLOS ONE》;發現目前已知個體最小的竊蛋龍類化石,命名為迷你豫龍,並在《Nature》發表;在貴州省紫雲縣火花鄉發現一條新的泥盆系—石炭系界線剖面,建立了中國不同相區的泥盆—石炭系界線標准;提出全球中元古界底界年齡統一為1700Ma的方案,解決了中元古界地層劃分對比年代不統一的「世界性難題」;在內蒙古發現了晚古生代末—中生代早期枕狀玄武岩;新疆西准噶爾北部謝米斯台山南坡新釐定出一套蛇綠岩;在銅陵鑽孔取得的岩心中發現了石炭紀輝綠岩,年齡為304Ma。
多瘤齒獸類哺乳動物化石
在《PLOS ONE》報道基幹鐮刀龍類恐龍化石發現
在《Nature》發表迷你豫龍發現
同位素技術應用及標准物質研究有新進展。完成了我國主要類型地質體的鐵同位素組成調查,查明了不同圈層和主要岩石類型的鐵同位素分布特徵,初步建立了鐵同位素示蹤的參考體系;對代表性礦床進行了地質地球化學及鐵同位素解剖,揭示了各類鐵礦不同含鐵礦物的鐵同位素組成特徵,提出運用鐵同位素示蹤鐵礦化的理論模型。成功選定了用於研製氬同位素定年標准物質的樣品源;制備了TG1104白雲母樣品備選標准物質;完成了釹同位素備選標准物質研製,並申報國家一級標准物質。
積極參與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在雅魯藏布江縫合帶西段普蘭岩體中首次發現了同時存在的高鉻型和高鋁型鉻鐵礦。在天津薊縣發現原生菱鐵礦。指導青海多才瑪鉛鋅礦取得找礦突破,通過開展構造岩相填圖,解決了賦礦規律問題,通過大地音頻地礦測深,解決了礦體定位,提交了「鑽探建議報告」,該礦段的鉛鋅資源量由原來的76萬噸增至259萬噸,新增鉛鋅資源量181萬噸。
此外,利用多深度地震觀測設備,在東海地殼運動長期觀測站觀監測到朝鮮第三次核試驗的地震記錄。國際礦物學會2013年新批准氮化硼(BN)新礦物,命名為青松礦(青松礦(Qingsongite)是為了紀念方青松研究員(1939-2010)而命名)。
青松礦顯微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