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能力

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能力

發布時間: 2021-03-12 01:36:09

㈠ 我國應如何建立起適應新時代發展的新型舉國體制

建立起適應新時代發展的新型舉國體制通過不加調配,經濟適應能力才能夠逐步發展。

㈡ 鍾南山在人民日報撰文寫了什麼

9月17日人民日報第9版,鍾南山撰文《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闡述了我國對待人民的態度,一直以人民至上,以生命至上

文章稱,當前,我國基本恢復了正常生產生活秩序,並且實現了疫情的常態化防控。這可以說是一個奇跡。無論是出生僅30多個小時的嬰兒,還是100多歲的老人,我們都全力救治;優秀的人員、急需的資源、先進的設備,我們都全力保障;所有的救治費用全部由國家承擔,所有的救治方案全部用上……

他在文章中表示,「當然,這不是沒有代價的。我們果斷關閉離漢離鄂通道,實施史無前例的嚴格管控。為了在我們這樣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有效控制疫情,我們讓一座千萬人口級別的城市按下『暫停鍵』,付出了巨大代價。但生命至上,這是必須承受也是值得付出的代價,因為經濟的損失可以補回來,人的生命如果失去就不會再來。」

(2)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能力擴展閱讀

文章全文:人民至上 生命至上

人民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石,人類健康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全局、果斷決策,堅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上下同心、全力以赴,取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重大戰略成果,創造了人類同疾病斗爭史上又一個英勇壯舉。

當前,我國基本恢復了正常生產生活秩序,並且實現了疫情的常態化防控。這可以說是一個奇跡。

回顧中國人民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艱苦鬥爭,一個個感人細節詮釋著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一件件生動事實彰顯著生命至上的使命擔當。總書記強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價。」

無論是出生僅30多個小時的嬰兒,還是100多歲的老人,我們都全力救治;優秀的人員、急需的資源、先進的設備,我們都全力保障;所有的救治費用全部由國家承擔,所有的救治方案全部用上……

為挽救每一個生命傾盡全力,這是我們抗擊疫情的普遍共識,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中國抗疫斗爭最鮮明的底色。對於廣大醫務人員來說,自己的工作是「健康所系、生命相托」。這份責任不但成為醫務人員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危機時無畏前行的動力,還時刻提醒著醫者是人類與病魔斗爭的最後一道防線,而這背後就是生命的重量。

這次抗疫斗爭讓我們更加明確:不管是面對急性傳染病還是多發、常見及危害大的各種慢性病,保障全國人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永遠是我們公共衛生及醫療戰線工作者的首要使命

生命是寶貴的,生命對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為抗擊疫情斗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提供了科學理念。這個理念體現在我們在全國層面將重點放在預防上,不給病毒在全國傳播的機會,這樣才能把疫情范圍和感染人數牢牢控制住。如果放任病毒傳播,即使後來有再好的治療方法也難以控制住疫情。

當然,這不是沒有代價的。我們果斷關閉離漢離鄂通道,實施史無前例的嚴格管控。為了在我們這樣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有效控制疫情,我們讓一座千萬人口級別的城市按下「暫停鍵」,付出了巨大代價。但生命至上,這是必須承受也是值得付出的代價,因為經濟的損失可以補回來,人的生命如果失去就不會再來。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還需要科技的支撐。總書記指出:「科學技術是人類同疾病斗爭的銳利武器,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是戰勝困難的有力武器。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不斷發展,在科技創新的推動下,我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中醫葯學各個方面都取得了眾多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這些成就,成為我們抗擊疫情的最有力武器。

現在,我們正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集中力量開展核心技術攻關。例如,我國疫苗的研發在國際上處在第一方陣。接下來,我們有信心在檢測方法、臨床救治、疫苗葯物等方面通過自身努力以及開展國際合作,取得新進展。

在未來,我們將繼續依靠科技進步戰勝困難、解決問題,為確保「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㈢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強化科技創新引領作用主要在哪些方面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第六章強化科技創新引領作用
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加強基礎研究,強化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持久動力。
第一節推動戰略前沿領域創新突破
堅持戰略和前沿導向,集中支持事關發展全局的基礎研究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究,更加重視原始創新和顛覆性技術創新。聚焦目標、突出重點,加快實施已有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部署啟動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項目。加快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醫葯、智能製造等領域核心技術。加強深海、深地、深空、深藍等領域的戰略高技術部署。圍繞現代農業、城鎮化、環境治理、健康養老、公共服務等領域的瓶頸制約,制定系統性技術解決方案。強化宇宙演化、物質結構、生命起源、腦與認知等基礎前沿科學研究。積極提出並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建設若干國際創新合作平台。
第二節優化創新組織體系
明確各類創新主體功能定位,構建政產學研用一體的創新網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鼓勵企業開展基礎性前沿性創新研究,深入實施創新企業百強工程,形成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推進科教融合發展,促進高等學校、職業院校和科研院所全面參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支持一批高水平大學和科研院所組建跨學科、綜合交叉的科研團隊。在重大關鍵項目上發揮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實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構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發展市場導向的新型研發機構,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
第三節提升創新基礎能力
瞄準國際科技前沿,以國家目標和戰略需求為導向,布局一批高水平國家實驗室。加快能源、生命、地球系統與環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間和天文、工程技術等科學領域和部分多學科交叉領域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依託現有先進設施組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依託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建設一批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支持企業技術中心建設。推動高校、科研院所開放科研基礎設施和創新資源。
第四節打造區域創新高地
引導創新要素聚集流動,構建跨區域創新網路。充分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的中心城市、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作用,形成一批帶動力強的創新型省份、城市和區域創新中心。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支持北京、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

㈣ 我國連續11年位界第一製造業大國,為世界製造業作出了怎樣的貢獻

2020年我國工業增加值達到31.31萬億元,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製造業的佔比比重對世界製造業貢獻的比重接近30%。

四是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以數字化變革催生和創造發展新動能。統籌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全面部署5G、工業互聯網、數據中心等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實施製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智能製造工程、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等等。

五是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持續增強新發展活力。聚焦保持製造業比重基本穩定,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實要素市場化改革舉措,加強產業政策引導,增強製造業對各類資源要素的吸引力,推動改革和發展深度融合,進一步高效聯動,進一步擴大對外的開放,全面放開一般製造業,大幅放寬市場准入,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形成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控的產業鏈,培育產業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㈤ 鍾南山在人民日報撰文的主題是什麼

鍾南山在人民日報撰文的主題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鍾南山在人民日報撰文寫道:生命是寶貴的,生命對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為抗擊疫情斗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提供了科學理念。這個理念體現在我們在全國層面將重點放在預防上,不給病毒在全國傳播的機會,這樣才能把疫情范圍和感染人數牢牢控制住。

如果放任病毒傳播,即使後來有再好的治療方法也難以控制住疫情。當然,這不是沒有代價的。我們果斷關閉離漢離鄂通道,實施史無前例的嚴格管控。

為了在我們這樣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有效控制疫情,我們讓一座千萬人口級別的城市按下「暫停鍵」,付出了巨大代價。但生命至上,這是必須承受也是值得付出的代價,因為經濟的損失可以補回來,人的生命如果失去就不會再來。

(5)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能力擴展閱讀: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還需要科技的支撐

習總書記指出:「科學技術是人類同疾病斗爭的銳利武器,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是戰勝困難的有力武器。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不斷發展,在科技創新的推動下,我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中醫葯學各個方面都取得了眾多舉世矚目的成就。

正是這些成就,成為我們抗擊疫情的最有力武器。現在,我們正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集中力量開展核心技術攻關。例如,我國疫苗的研發在國際上處在第一方陣。

接下來,我們有信心在檢測方法、臨床救治、疫苗葯物等方面通過自身努力以及開展國際合作,取得新進展。在未來,我們將繼續依靠科技進步戰勝困難、解決問題,為確保「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㈥ 在抗議過程中如何體現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在抗疫的過程當中,中國共產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第1位。

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脆弱的,也是堅強的,都值得去尊重,去保護。我們的責任就是去保護每一個公民的生命。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總書記科學分析: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我們要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6)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能力擴展閱讀: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還需要科技的支撐

習總書記指出:「科學技術是人類同疾病斗爭的銳利武器,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是戰勝困難的有力武器。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不斷發展,在科技創新的推動下,我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中醫葯學各個方面都取得了眾多舉世矚目的成就。

正是這些成就,成為我們抗擊疫情的最有力武器。現在,我們正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集中力量開展核心技術攻關。例如,我國疫苗的研發在國際上處在第一方陣。

接下來,我們有信心在檢測方法、臨床救治、疫苗葯物等方面通過自身努力以及開展國際合作,取得新進展。在未來,我們將繼續依靠科技進步戰勝困難、解決問題,為確保「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㈦ 終於承認自己落後的山東出路在哪

知恥近乎勇。

從人的角度,山東與東北的聯系往往會伴隨著「闖關東」的話題。在那次移民潮中,成千上萬的山東人經由山海關前往東北三省謀生。

從事的角度,新年裡的兩件事,又把山東和東北聯系在了一起。

陽歷新年,東北企業家毛振華雪地陳情,控訴其在當地「被欺負」;農歷新年,山東企業家黃鳴實名舉報德州市委書記,稱其懶政不作為。兩個地方、兩個人,說的都是同一件事,營商環境問題。

前者掀起了一輪「東北還有救嗎」的大討論,後者則掀起了一輪「山東是否會成為下一個東北」的大討論。

東北,共和國的長子,一直在振興。山東,在全國經濟總量排名第三的大省,又出了什麼問題?

如何把握機遇?

施戍傑告訴國是直通車記者,一是增加創新的動力。就是讓創新者獲得更多的利潤,而且這些利潤能夠覆蓋創新存在的風險。實現這一點,就需要有良好的市場環境,嚴格執行市場標准,實現「優勝劣汰」、「良幣驅逐劣幣」。

二是提高創新的能力。創新包含多個層次,越是基礎領域的、顛覆性的創新越需要創新能力的支撐。這就要發揮好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需要政府的支持,需要科研院所、國有企業的投入,同時也需要大量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的有效對接並實現成果轉化。

三是激發創新的活力。實現創新驅動發展,不僅需要創新的意願和能力,還需要讓資本、技術、勞動力、人才等生產要素順暢的流轉、組合,也就是激發出創新的活力。這要求改善企業的營商環境,讓企業成為資源組合的載體,並打破高校、科研院所同市場的壁壘。

為了讓山東人民感受到富裕,改善營商環境也很重要。

當前山東的營商環境存在的問題概括地說,就是政府和市場關系出現錯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發揮得尚不充分,存在以權力為中心的差序格局對企業行為的扭曲。

對此,改善山東的營商環境需要雙管齊下。一是要加快轉變思想觀念和工作方法,從更多依靠行政力量轉變為更加尊重市場力量,政府從企業的管理者轉變為企業的服務者。

二是要加快轉變體制機制,通過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實現企業充分競爭和要素自由流動,激發市場活力。

「新動能要逐漸取代舊動能,就必須要建立起一套包括生產要素、科技進步、經營理念、制度環境等多要素的新動能培育和支持體系,否則新動能的轉換就會變成一句空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青島分院院長劉鶴說。

㈧ 嫦娥五號發射成功後標志著什麼呢

國新辦2020年12月17日舉行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有關情況發布會,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艷華介紹,2020年12月17日凌晨1時59分,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成功著陸,任務獲得圓滿成功。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來賀電,指出嫦娥五號任務作為我國復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首次實現了中國地外天體采樣返回。

這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攻堅克難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標志著中國航天向前邁出的一大步。這是對全體參研參試科技工作者的極大鼓舞和鞭策。

(8)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能力擴展閱讀:

嫦娥五號任務創造了五項中國首次,一是在地外天體的采樣與封裝,二是地外天體上的點火起飛、精準入軌,三是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四是攜帶月球樣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五是建立我國月球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系統。

此次任務的成功實施,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中里程碑式的新跨越,標志著我國具備了地月往返能力,實現了「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完美收官,為中國未來月球與行星探測奠定了堅實基礎。

㈨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解讀是什麼

會議認為,2020年是新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我們保持戰略定力,准確判斷形勢,精心謀劃部署,果斷採取行動,付出艱苦努力,交出了一份人民滿意、世界矚目、可以載入史冊的答卷。

我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三大攻堅戰取得決定性成就,科技創新取得重大進展,改革開放實現重要突破,民生得到有力保障。這些成績來之不易,歷經艱難險阻,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戰的結果。

會議指出,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經過5年持續奮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十三五」規劃主要目標任務即將完成。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又躍上新的大台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

會議強調,在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中,我們深化了對在嚴峻挑戰下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黨中央權威是危難時刻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迎難而上的根本依靠,在重大歷史關頭,重大考驗面前,黨中央的判斷力、決策力、行動力具有決定性作用。

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確抉擇的根本前提,只要心裡始終裝著人民,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就一定能夠作出正確決策,確定最優路徑,並依靠人民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制度優勢是形成共克時艱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只要堅定「四個自信」。

堅持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就一定能夠使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起來,發揮出攻堅克難、推動事業發展的強大能量;科學決策和創造性應對是化危為機的根本方法,只要准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就一定能夠在抗擊大風險中創造出大機遇。

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只要秉持科學精神、把握科學規律、大力推動自主創新,就一定能夠把國家發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為可靠的基礎之上。

會議指出,在肯定成績的同時,必須清醒看到,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我國經濟恢復基礎尚不牢固。明年世界經濟形勢仍然復雜嚴峻,復甦不穩定不平衡,疫情沖擊導致的各類衍生風險不容忽視。要增強憂患意識,堅定必勝信心,推動經濟持續恢復和高質量發展。

要辦好自己的事,堅持底線思維,提高風險預見預判能力,嚴密防範各種風險挑戰。要繼續高舉多邊主義旗幟,積極參與全球治理改革完善,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會議強調,明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

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堅持系統觀念,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

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科學精準實施宏觀政策,努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強化科技戰略支撐,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確保「十四五」開好局,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會議指出,2021年宏觀政策要保持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對經濟恢復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準有效,不急轉彎,把握好政策時度效。要用好寶貴時間窗口,集中精力推進改革創新,以高質量發展為「十四五」開好局。

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更可持續,保持適度支出強度,增強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在促進科技創新、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調節收入分配上主動作為,抓實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工作,黨政機關要堅持過緊日子。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精準、合理適度。

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觀杠桿率基本穩定,處理好恢復經濟和防範風險關系,多渠道補充銀行資本金,完善債券市場法制,加大對科技創新、小微企業、綠色發展的金融支持,深化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會議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明年要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

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要更加註重以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在一些關鍵點上發力見效,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9)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能力擴展閱讀:

會議確定,2021年要抓好以下重點任務。

一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要充分發揮國家作為重大科技創新組織者的作用,堅持戰略性需求導向,確定科技創新方向和重點,著力解決制約國家發展和安全的重大難題。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發揮好重要院所高校國家隊作用,推動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

要抓緊制定實施基礎研究十年行動方案,重點布局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國際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要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支持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帶動中小企業創新活動。要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

要加快國內人才培養,使更多青年優秀人才脫穎而出。要完善激勵機制和科技評價機制,落實好攻關任務「揭榜掛帥」等機制。要規范科技倫理,樹立良好學風和作風,引導科研人員專心致志、扎實進取。

二是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要統籌推進補齊短板和鍛造長板,針對產業薄弱環節,實施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盡快解決一批「卡脖子」問題,在產業優勢領域精耕細作,搞出更多獨門絕技。

要實施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打牢基礎零部件、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等基礎。要加強頂層設計、應用牽引、整機帶動,強化共性技術供給,深入實施質量提升行動。

三是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必須在合理引導消費、儲蓄、投資等方面進行有效制度安排。擴大消費最根本的是促進就業,完善社保,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要把擴大消費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結合起來。有序取消一些行政性限制消費購買的規定,充分挖掘縣鄉消費潛力。要完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要合理增加公共消費,提高教育、醫療、養老、育幼等公共服務支出效率。要增強投資增長後勁,繼續發揮關鍵作用。

要發揮中央預算內投資在外溢性強、社會效益高領域的引導和撬動作用。激發全社會投資活力。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加大新型基礎設施投資力度。要擴大製造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投資。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建設現代物流體系。要加強統一規劃和宏觀指導,統籌好產業布局,避免新興產業重復建設。

四是全面推進改革開放。構建新發展格局,必須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改革和開放相互促進。要完善宏觀經濟治理,加強國際宏觀政策協調。要深入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公司治理,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

要放寬市場准入,促進公平競爭,保護知識產權,建設統一大市場,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要健全金融機構治理,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打擊各種逃廢債行為。要規范發展第三支柱養老保險。

要積極考慮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要大力提升國內監管能力和水平,完善安全審查機制,重視運用國際通行規則維護國家安全。

五是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保障糧食安全,關鍵在於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要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強種子庫建設。要尊重科學、嚴格監管,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

要牢牢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規范耕地佔補平衡。要建設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加強高標准農田建設,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要提高糧食和重要農副產品供給保障能力。要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

六是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國家支持平台企業創新發展、增強國際競爭力,支持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同時要依法規范發展,健全數字規則。

要完善平台企業壟斷認定、數據收集使用管理、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的法律規范。要加強規制,提升監管能力,堅決反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金融創新必須在審慎監管的前提下進行。

七是解決好大城市住房突出問題。住房問題關系民生福祉。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因地制宜、多策並舉,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要高度重視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加快完善長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購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務上具有同等權利,規范發展長租房市場。

土地供應要向租賃住房建設傾斜,單列租賃住房用地計劃,探索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和企事業單位自有閑置土地建設租賃住房,國有和民營企業都要發揮功能作用。要降低租賃住房稅費負擔,整頓租賃市場秩序,規范市場行為,對租金水平進行合理調控。

八是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要抓緊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要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推動煤炭消費盡早達峰。

大力發展新能源,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完善能源消費雙控制度。要繼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現減污降碳協同效應。要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