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地質災害
㈠ 近段時間發生的地理事件
聚焦西南五省市乾旱問題原因及應當措施
背景材料:2009年秋季以來,我國西南地區降雨少、來水少、蓄水少、氣溫高、蒸發大、墒情差,致使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5省(自治區、直轄市)遭受旱災。其中雲南、貴州、廣西等省(自治區)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少五成以上,部分地區降雨偏少七至九成,主要河流來水為歷史最少,水庫蓄水較常年同期偏少二成以上,土壤含水量普遍僅20%左右,旱情極為嚴峻。目前雲南全省、貴州大部、廣西局部持續受旱時間超過5個月,且仍呈發展趨勢,對群眾生活、工農業生產包括經濟社會發展都造成了嚴重影響,損失十分嚴重。
請用地理知識具體解釋一下西南地區乾旱產生原因和詳細應對措施
一.原因
1. 四川方面:當前氣候變暖是大背景,在此前提下,比較容易產生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而四川處於我國東亞季風、南亞季風、高原季風等多種季風環流影響的交叉過度地帶,受多種季風影響,氣候復雜。
四川乾旱的原因有:
一是青藏高原的高原熱力因素影響。我省和西南其他省份受「世界屋脊」的影響較大,青藏高原去年冬季積雪偏少,高原熱力條件好,導致印緬低槽弱,南亞季風弱,輸送到我國西南地區上空的水汽不充沛,加之北方南下的冷空氣偏東偏北,造成我省及西南地區出現乾旱。
二是厄爾尼諾現象影響。在此影響下,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偏暖,副熱帶高壓整體偏強,東亞季風攜帶的水汽與北方南下的冷空氣相遇,導致我國東部降水較多,北方降雪頻繁。相反之下,我國西南地區是下沉氣流占優勢,常出現晴好少雨天氣。
三是冷空氣時機沒有掌握好。雖然今冬有數次冷空氣影響我國,但大多數冷空氣在北方開始偏東移動,直接從我省的邊緣「溜」了過去。加上秦嶺的關系,如果冷空氣不夠「強勢」,翻不過那座山,依然無法對盆地造成影響。即使有時候冷空氣進入盆地,與暖空氣形成了降雨的第一個條件:對流天氣。但形成降雨的第二個條件「水汽」如果不豐富,依然無法形成較好的降水。
2. 西南五省現在已經發生乾旱,究其原因最主要是因為帶有降雨的雲層,在幾個月內很少經過這里,就形成了乾旱,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國家用大型直升飛機,調運鼓風機吹動強降雨雪雲層,到乾旱地區抗旱救災,我通過細心研究和發現,造成災害的強降雨雪是絕對可以改變控制的。抗旱保全苗也是可行的。
一.冷暖空氣很難交匯、氣溫偏高——降水持續偏少、水汽蒸發量大
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副司長鄭江平介紹說,西南氣象乾旱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持續時間長。2009年9月中旬,雲南、貴州、廣西等地氣象乾旱露頭,10月下旬出現了大范圍中等以上程度的氣象乾旱,至今已持續5個月。在這次乾旱中,雲南出現重旱以上程度氣象乾旱的平均日數為84天,貴州出現重旱以上程度氣象乾旱的平均日數為50天,均達到歷史同期最多;廣西出現重旱以上程度氣象乾旱的平均日數為32天,為歷史第二多;四川出現重旱以上程度氣象乾旱的平均日數為25天,為歷史第七多。
影響范圍廣、程度重。長期溫高雨少,致使雲南大部、貴州大部、川西高原南部、廣西北部和東南部出現重度以上氣象乾旱。2010年1月,雲南省達到重旱以上級別氣象乾旱的縣數百分比一度達到85%,3月,貴州省重旱縣數百分比也達到了81%。
災害影響重。西南部分地區嚴重氣象乾旱已對群眾生活、農業生產、塘庫蓄水、森林防火等造成極大影響。乾旱導致雲南、貴州、廣西、四川部分地區出現人畜飲水困難,甘蔗明顯減產,冬小麥的減產趨勢已成定局。土壤缺墒以及江河塘庫蓄水不足,對春播以及作物後期生長影響較大。
哪些因素導致西南氣象乾旱如此嚴重?氣象專家分析認為,去年秋季以來,由於青藏高原上空的氣壓場持續偏強,其南側的印緬槽活動長時間明顯偏弱,使得形成我國西南地區降水的印度洋暖濕水汽輸送特別弱。同時,北方冷空氣活動路徑偏東,很難滲透到雲貴高原腹地。這就導致我國西南地區冷暖空氣很難交匯,降水持續偏少。2009年9月以來,雲南等西南大部分地區雨季結束偏早,再加上秋季後氣溫又長期偏高,水汽蒸發量大,造成氣象乾旱持續發展。
二.氣候預測水平還很有限——難以准確預測長時間的乾旱、洪澇
氣候預測是氣象部門的業務之一。對這種長時間、大范圍的乾旱,氣象部門有可能提前較長時間作出預測,使社會各界及早採取應對措施嗎?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室主任工程師任福民坦率地表示,「受制於科技的發展水平,我們對持續時間這么長的這次乾旱,沒能作出准確預測。」
人們對氣象部門每天發布的天氣預報比較熟悉。實際上,我國氣象部門從1958年就開始了一年以內的短期氣候預測的業務工作。 任福民認為,氣候預測比天氣預報的難度更大。天氣變化取決於大氣的運動,大氣的上游出現一些什麼樣的天氣系統,經過一段時間的運動,下游就會發生相應的天氣。這就類似於河流上下游的污染問題,上游被污染了,下游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會發生污染,比較容易作出預計。 「氣候問題不一樣,預測的時間比較長,影響氣候的原因,我們在現有的大氣狀況中是找不到的,或者說信號非常弱。」任福民說,作氣候預測需要找大氣以外的信號,比如說冰雪狀況,甚至要到地球以外尋找相關信號,比如說太陽活動。雖然國內外從事氣候方面的學者都在積極研究,但目前對這些信號之間關系的認識還很有限。
目前,氣候預測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利用以數學物理為基礎的氣候預測數值模式(簡稱氣候模式)預測。它是用大型電子計算機進行運算求解,模擬氣候系統演變,得出預測結論。氣候模式預測是現代氣候預測技術的發展方向;另一種是統計方法,即找到某些現象之間的聯系,總結規律,作出預測。
我國氣候預測採用的是氣候模式和統計方法相結合的技術路線。任福民說,我國氣候預測模式2005年投入業務運行,預報手段躋身世界先進行列。目前,發達國家有這項技術的不超過10個國家,在發展中國家中我國是第一個。
「然而,當前氣候預測水平還很有限,離公眾的期望還有差距。」任福民說,氣候預測的要素一般是與常年同期相比,降水偏多還是偏少,氣溫偏高還是偏低。但對西南地區乾旱這種極端的氣象災害,對長時間的乾旱、洪澇,難以准確預測。
對1998年長江全流域洪水,氣象部門當年4月份就做出了准確預測。但這樣成功的範例並不多見。中國氣象局新聞發言人、辦公室主任於新文說,「氣候預測確實是巨大的挑戰,氣象部門一直在努力。由於准確性還不高,氣候預測一般情況下不會像天氣預報一樣向社會公布,只作為有關領導和部門決策的參考。」
去年入秋以來,我國西南、江南、華南部分地區發生了嚴重乾旱。在我國降雨量最為豐富的西南,大部分地區乾旱少雨,旱魃肆虐。農田龜裂、塘壩乾涸、河溪斷流…… 3月23日,來自國家防總的統計數據顯示,因乾旱造成飲水困難的人數已達2271萬,其中旱情最嚴重的雲、貴、川、桂、渝五省份達1805萬人;我國耕地受旱面積1.14億畝,其中,作物受旱面積8796萬畝(重旱2798萬畝,乾枯1381萬畝);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612萬畝。其中西南五省份耕地受旱面積達9654萬畝,佔85%。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任福民表示,這次西南旱災,「是有氣象資料以來,西南地區遭遇的最嚴重乾旱。乾旱的原因是降水少、氣溫高,兩重原因共同作用。旱災呈現持續時間長、乾旱面積大、影響程度重的特點。」 「真正的乾旱從去年八九月份就已經開始了。雲南全省平均有80多天、最長的有170多天持續乾旱少雨,是這次乾旱的重災區。」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應用與服務室主任張培群告訴《瞭望》新聞周刊。據專家介紹,這次乾旱持續了近200天,時間非常長,歷史上超過200天的乾旱非常少。「現在來看,就是1998年秋冬至1999年春季在北方冬麥區大范圍出現的乾旱過程有210多天,這是歷史上最長的。當然,在(上世紀)60年代初的三年大旱也有較長的接近200天的持續乾旱,但如果單從范圍來講,前面提到的兩次影響范圍可能更大。」
據統計,自然災害中的70%是氣象災害,每年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占當年GDP的2%~3%。而我國是世界氣象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台風、暴雨(雪)、雷電、乾旱、大風、冰雹、大霧、霾、沙塵暴等災害時有發生,由氣象災害引發的滑坡、泥石流、山洪、以及海洋災害、生物災害、森林草原火災等也十分嚴重。
在任福民看來,「從所有的氣象災害統計來看,乾旱在我們國家的氣象災害中損失是最重的。每年乾旱的損失往往大於洪澇災害的損失。」
三.大氣環流是「元兇」
張培群認為,「復雜的海洋環流和大氣環流異常」造成了我國西南地區持續乾旱。
他向本刊記者解釋說,西南地區的降水,主要是由印度洋和孟加拉灣的水汽輸送的。但去年以來降水很少,這是因為印(度)-緬(甸)槽活動很弱,對水汽輸送不利;另外,從去年秋冬季開始,青藏高原上的大氣環流開始出現明顯異常,高原地區形成頑強的冷高壓氣團,氣壓場偏強,擋住了從印度洋和孟加拉灣過來的暖濕氣流,而北方的冷空氣不易到達西南地區雲貴高原腹地,冷暖氣流難以交匯形成降水,所以降水偏少,導致乾旱比往年嚴重得多。
在張培群看來,造成西南地區旱情的直接原因還有雨季期間的水分虧缺。他以雲南為例解釋說,雲南每年大致可以分為旱、濕兩季,從每年的11月到第二年的4月,因為青藏高原冷高氣壓盤踞,都會導致降水減少,這幾個月被稱作雲南的乾季。濕季是每年的5月到10月,這期間的雨水很多,而去年8月份後降水就逐漸停了,相當於雨季提前結束了,之後的九、十月份,雲南的溫度又比常年偏高,降水量一直偏少(跟歷史同期比較,雲南、貴州都是歷史最少的)。而雲南、貴州等西南地區的許多水庫主要靠雨季降雨蓄水,一旦錯過了這個時機,水庫就很難再補上水。
中國氣象局提供的資料顯示,雲南、貴州一帶從2000年初到現在,一直處在降水偏少、溫度偏高的大氣候背景下,最近這幾年也不同程度出現一定的旱情。而乾旱形成的條件主要有兩點:一是降水持續偏少,二是氣溫偏高。氣象部門統計顯示,去年9月以來,雲南、貴州大部及廣西、四川、重慶的部分地區降雨量較多年同期總體偏少五成以上,一些地區偏少七至九成(雲南、貴州平均降水量分別只有173毫米和175毫米),從去年9月至今,西南地區降水量是1951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少的。到今年3月中旬,雲南全省庫塘蓄水僅為46億立方米,比上一年同期偏少近18億立方米。而雲南整個冬季以來的平均氣溫,達到了自195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雨季降水少、存水少,溫度高,必然造成蒸發量大,土壤失墒嚴重,加之今年乾季缺水明顯,直接導致了這次嚴重旱災。」張培群分析說。
四.「天災」還是「人禍」
對西南乾旱的成因存在各種猜測、說法,有人說這是全球氣候變暖導致的極端氣候,是「人禍」導致嚴重「天災」;有人說這是密集的水電站對水資源的「挾持」加劇了旱情……一時眾說紛紜。 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的多位專家給出了一個幾近相同的答案:今年發生在我國西南地區的特大旱災是氣候變化造成的,是大自然的自身調整而非「人禍」所致。
中國科學院院士、2009年度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愛丁堡公爵保護獎」獲得者陳宜瑜告訴本刊記者,西南地區發生的旱情是正常的、是周期性的自然災害,「水災、旱災的發生都是正常的,因為地球總是在變的。氣候異常是肯定的,毫無疑問的,但區域的環境和整個大環境的關系並不是直接相關的,像美國雪災、歐洲雪災都非常厲害。今年是整個全球氣候異常,很突出,中國的旱災也是全球氣候異常表現的一部分。」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孟偉研究員也認為,西南旱災是大自然的調整過程,只是人類的活動加劇了這一調整的難度,人為的干預越來越大。
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主任、國家環境咨詢委員會副主任、著名地理學家和環境學家孫鴻烈院士向本刊記者表示,他更傾向於西南旱災是大氣環流異常造成的、是氣候變化的判斷。「西南旱災是大氣環流問題,不是環境、生態問題。當然,乾旱之後,肯定會對當地的生態環境帶來影響。」
「很多證據表明,氣候變化對自然生態、農業、水資源等已產生可識別的影響。比如我國2008年初發生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直接原因不一定是氣候變化引起的,但也沒有證據證明這種極端氣候事件與氣候變化無關。氣候變化可能會加重這種非常態變化,會引起更多更嚴重的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原常務副校長何建坤對本刊記者說。
針對氣候變暖導致乾旱發生的說法,張培群解釋說,氣候變暖是氣候的長期變化,而西南旱情是一個相對時間尺度較短的事件。在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氣候異常的可能性會有所增加,但是二者之間沒有直接聯系。
氣象專家指出,氣候變化通常是由兩方面形成的:一方面人類活動導致氣候變暖,這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第四次評估報告中已有明確闡述;另一方面,氣候系統本身的自然變化也會導致氣候變化。
五.脆弱的水利設施
陳宜瑜表示,自然災害的發生是人力所不能阻止的,但防災減災是可以努力做到的。「我們可以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提高自身的抗災害能力,把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這是通過努力可以做到的。」
長期從事自然資源和環境研究的孫鴻烈告訴本刊記者,西南地區的水資源非常豐富(比如雲南,在全國水資源總量排名第三),但水資源分布不均,水利設施脆弱;另外,雲南、貴州部分地區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雨水蓄不住,地下水用不上的狀況。
二.措施
首先要說明強降雨雪雲層的形成過程,所有降雨雪都是由於海洋和陸地蒸發的水氣及大氣空間所固有水分形成的。含有大量能形成降雨雪的雲層,在熱高壓氣流或冷空氣的作用下,運行到一定的地方達到飽和就開始下落,形成降雨雪區域(即便是乾旱地區)。所有降雨雪都是因為路過地區的地形地貌及溫度、地表濕度而形成降雨雪,如果經過的地區較乾燥,就會把雲層底部變成水蒸汽托起雲層繼續隨風而動,如果所經過地區尚未飽和或不具備降雨雪條件,其降雨雪雲層就會尋找適合降雨雪的地區降雨雪。如果某個地區經常沒有途徑降雨雪的雲層,就會形成乾旱。
掌握了降雨雪的原因,我們要控制強降雨雪就絕對不難。衛星雲圖告訴我們雲層所在後,把握時機用大型直升飛機,調運鼓風機藉助自然風向將雲層吹到乾旱地區,在施以補助措施解決乾旱也就不成為問題了。其費用要比抗洪搶險、抗暴風雪救災,抗旱保全苗節省許多許多。對此調雲工程如按我所說的思路去做,出現損失我願承擔一部分費用,也希望一切有識之士能夠大力支持。更希望黨中央國務院能高度重視,不要以為國際沒有先例就忽視這項工程的進展。事實上只要是做一次小規模的試驗,用五六架次的飛機進行上中下立體吹動雲層,就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使用空軍教練飛行還可以一舉雙得。強降雨的季節即將來臨,我們要抓緊試驗力爭避免大的災害發生。
去年秋季以來,我國西南地區一直為乾暖空氣控制,溫度異常偏高,影響我國西南地區降水的主要天氣系統——南支槽活動較弱,北方冷空氣主要從偏東路徑南下,很少能滲透到雲南高原腹地,導致我國西南地區降水偏少,雲南地區發生秋冬連旱。」肖子牛表示,「而這些與去年6月赤道中太平洋形成的厄爾尼諾事件有一定的關系,在厄爾尼諾的影響下,南海、中南半島到西印度洋的對流活動受到抑制,不利於孟加拉灣和中南半島以及雲南地區的暖濕氣團活動,導致降水偏少。」
導致西南五省市乾旱的人為因素
大旱之時,救急當然是首先要做的。但從長遠治本來看,我認為還要重新檢點我們對西部的認識,那裡是生態脆弱地區,能不能像目前一些地區那樣盲目大開發?
西南大旱,上至國家總理,下至平民百姓都在為此著急。我想到的是,天災如同人體的重大疾病,疾病往往不是一天兩天得上的,一定有一個積累的過程。一個地區的氣候變化,與本地生態系統的改變往往存在緊密的聯系。
大力開發西部,曾是各級政府呼籲和努力做的事。西部的礦產在挖掘,西部的河流在開發,西部的原生態林變成了桉樹林、橡膠林,西部的荒原變成了城鎮。讓西部的人民也富裕起來,無可厚非。但是西部生態的脆弱,西部物種的珍惜,以往西部人與自然是如果相處的?在挖掘時,開發時,種植時,建設時,我們認真地研究過西部人與自然的關系嗎?
西南大旱原因當然還有待全面去分析,不過,從已透露的信息看,還是可以發現一些人禍的蛛絲馬跡,在抗旱的同時,這些因素應當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為了經濟效益,西南一些省份一直在砍伐原生態林,大力種植橡膠林和桉樹林,而這兩種速生豐產林都被形象地稱之為「抽水機」,大面積種植會導致地下水位下降,涵水能力很差。此外,桉樹還是「霸王樹」,它生長了,其他物種會慢慢地退縮,最後造成桉樹林都是地表光禿禿的,生態遭受顛覆性的破壞。根據有關有資料,雲南橡膠林集中的西雙版納地區,上世紀80年代後,有霧日減少了30天,現在更減少了60天,說明當地濕潤度下降,區域性氣候出現變化。而現在,雲南橡膠林面積達300萬畝,桉樹林的規劃面積更達到3000萬畝,如此龐大的生態系統改造是不是造成大旱的一個誘因?
此外,這些年,西南地區的水電站建設密集上馬,一座水電站,就會對河流的流域生態帶來重大改變,金沙江上游現在有「一庫八級」電站在修建中和將要修建,上游對江水的蓄積,不僅讓下游的河道乾枯,也會使地下水位降低。而西南水電開發的總裝機容量預計將達到幾十個三峽大壩的水平,如此巨大規模的水電開發,將造成怎樣的生態影響,它是否也是大旱的一個原因?
其實,且不說水電站對生態的改變,水電站對水資源的「挾持」,已明顯成為旱情加劇的一大原因,最近貴州大旱就暴露出這樣的一個案例:2009年上半年,水城縣已建成投入使用的電站有霧龍河電站和加克電站。正在加緊施工的有順場電站、何家寨電站、金獅子電站、烏圖河二級電站、猴場電站等6個電站。水資源成了電站老闆和產權人控制的砝碼。農民灌溉用水必須看水電站老闆的臉色。水電站的快速建成,加劇了當地民眾與水電站產權人的水源爭奪。
再有就是江河的污染。我曾到這次大旱的重災區珠江上游采訪,那裡的江水簡直就是黑色的,當地居民從河水中撈起淤泥曬干後可當煤炭用,稱為「河煤」。這次大旱之時有記者驅車在貴州沿途采訪,發現由於採煤業污染,當地許多河流放眼望去,綿延數十公里的水面上一片「漆黑」。一些當地「職業撈煤」隊的農民,揮舞著長長的水瓢,將河中的淤泥撈起,等到風幹了,這是可以賣錢貼補家用的。大旱之中,一滴水都彌足珍貴,可與此同時,大片大片水源因為污染無法飲用,這難道不值得警醒嗎?
大旱之時,救急當然是首先要做的。但從長遠治本來看,我認為還要重新檢點我們對西部的認識,那裡是生態脆弱地區,能不能像目前一些地區那樣盲目大開發?種樹、斷河、污染再繼續下去,明天和後天還會怎麼樣呢
高考模擬 1.乾旱災害是中國主要的氣象災害之一。下圖反映了我國1950-1991年間不同區域乾旱季節分布及其對農業的影響。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判斷圖中旱災最嚴重的地區(寫序號)並說明依據。
(2)分析②、③兩區旱災季節差異的原因。
(3)說明①區春旱引發的最主要的次生災害及其監測手段。
【參考答案】
(1)②區。依據:②區的旱災糧食損失量佔全國旱災糧食損失總量的百分比(或B)、旱災面積佔全國旱災面積的百分比(或C)均最高。
(2)②區:春季降水少;升溫快,蒸發旺盛。③區:夏秋季受高氣壓(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氣流,乾燥少雨。
(3)森林火災;遙感技術。
2.目前我國石漠化正在以每年2 500平方公里的面積擴大,其治理難度甚至超過沙漠化,並日益成為制約西南地區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頑疾。據遙感資料,貴州喀斯特地區目前石漠化面積已達5萬平方公里,在1975年 ~ 1998年間平均每年擴大1800平方公里。廣西石漠化面積已達4.7萬平方公里,加上雲南省,我國平均每年石漠化的面積約為2500平方公里,這個數字並不比沙漠化的擴張速度慢。
讀某區域石漠化與森林覆蓋率、生物多樣性、人口環境容量統計圖,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判斷圖中曲線名稱: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2)從統計曲線的相關角度,分析石漠化產生的主要原因。
(3)試分析曲線②先升後降的主要原因。
[ 參考答案]:(1)石漠化面積 人口環境容量 生物多樣性 (2)人類的不合理利用,森林(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加劇。(3)上升的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自然資源減少,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增多。
3.2010年西南地區持續乾旱,旱情不斷加重,受旱面積佔到全國的83%。2010年中國西南大旱是2010年發生於中國西南五省市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災。一些地方的乾旱天氣可追溯至2009年7月。3月旱災蔓延至廣東、湖南等地以及東南亞湄公河流域。截至3月30日,中國耕地受旱面積1.16億畝,其中作物受旱9068萬畝,重旱2851萬畝、乾枯1515萬畝,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526萬畝;有2425萬人、1584萬頭大牲畜因旱飲水困難。讀下圖和資料,結合有關地理知識答:
(1)2010年西南地區的旱災發生的省區主要是 。
(2)此次旱災嚴重,試分析此次旱災的成因?
(3)旱災造成的影響有哪些?
(4)此次旱災造成的影響是極其深刻的,我們應怎麼做才能在以後避免或減少類似的災情?
參考答案:(1)雲南、貴州、廣西、四川、重慶
(2)自然原因:全球氣候變暖只是極端氣候事件多發;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西南地區為季風區,冬春季節為旱季,降雨少;氣溫較往年偏高,蒸發旺盛;地形崎嶇,地表起伏大,地表水存留時間短;多為石灰岩分布區,容易滲水,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地表水儲藏條件差。
社會經濟原因:水利設施缺乏、老化和損壞嚴重;人們習慣靠天吃水,缺乏水資源的節約和保護意識。
(3)農業受災面積廣,農作物歉收、減產、絕收嚴重;春耕困難;電力緊張;農作物價格(糧茶菜花)上漲;人畜飲水困難。
(4)開源:合理開發和利用地下水;開渠引水或修建輸水管線;人工增雨;加強水庫等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治理水污染,污水資源化。
節流: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民的節水意識;推廣先進的灌溉技術;提高工業用水的利用效率。
生態環保措施:保護植被;植樹造林。
(北京市海淀區2010屆高三第二學期期中文綜) 自2009年秋季至今,我國西南地區遭遇旱災,局部地區遭遇百年一遇的嚴重旱災。據圖3回答4、5題。
4.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特旱地區分布在雲、貴、川三省
B.該區域旱情嚴重程度由南向北遞減
C.此次旱災是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形成的伏旱
D.降水持續偏少、氣溫偏高是導致旱災的原因
5.中國氣象局對此次旱災進行了動態監測和預報,應用的地理信息技術是
①遙感 ②全球定位系統 ③地理信息系統 ④數字地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參考答案:4.D 5.C
6.(廣東韶關市2010屆高三第二次調研考試文綜試) 閱讀下列資料,完成下列要求(27分)
材料一 珠江水系示意圖
材料二 2009年秋季以來,雲南省發生自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嚴重的秋、冬連旱,2009年9月1日至2010年3月10日全省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少58.8%,乾旱區土壤處於嚴重缺墒狀況。目前乾旱仍在持續發展,並已經演變為秋、冬、春連旱。據預測,全省大部自3月16日至4月15日間仍將持續氣溫偏高、降水偏少的趨勢。從目前趨勢分析,雨季到來以前全省乾旱解除的可能性不大,雲南極有可能出現秋、冬、春和初夏連旱的局面。截至1月30日,雲南全省作物受旱面積1755萬畝,有385萬人、209萬頭大牲畜因旱飲水困難,城市供水主水源水庫蓄水嚴重不足,城區供水困難,昆明、曲靖、香格里拉等地近日連續發生山火……
(1)試比較紅水河段和珠江河段的自然地理特徵的異同點。(10分)
(2)除了乾旱外,試列舉紅水河段和珠江河段的主要自然災害和環境問題。(8分)
(3)據報道,蔗糖、雲南特產葯材、普洱茶和深圳等地的花市價格上漲。試結合材料分析其原因。(3分)
(4)本次西南地區特大乾旱將對珠三角地區帶來怎樣的影響?(6分)
參考答案:
6.共27分
(1)相同點:氣候均以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自然植被均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河流水量均豐富。(3分)
不同點:紅水河段——地形多山,地勢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土壤相對貧瘠。(4分)
珠江河段——沖積平原,地勢低平;河網密布;土壤肥沃。(3分)
(2)8分
紅水河段 珠江河段
主要自然災害 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洪澇、台風等氣象災害
主要環境問題 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石漠化) (水、大氣、固體廢棄物等)環境污染嚴重
(3)該地區是我國甘蔗、雲南特產葯材、普洱茶和花卉的重要生產基地,由於旱情持續,致使這些作物嚴重減產甚至絕收,市場供不應求,從而導致價格上漲(3分)
(4)河流徑流量減少,導致各種供水緊張,航運受影響,珠江口可能出現咸潮;河流徑流量減少,水電站發電減少,影響西電東送,從而導致珠三角地區能源緊張(6分,言之有理,酌情給分)
㈡ 昨夜今晨,廣東暴雨多地水浸!廣州13號線已停運,兩區停課!
據@廣東天氣,截至22日1時33分,廣東全省一共有個市縣發布暴雨預警信號,主要集中在粵北、珠三角和粵東市縣,其中海豐、陸豐、英德、翁源、新豐、花都、封開7個市縣暴雨橙色預警信號生效,佛岡、從化、龍門、增城、博羅、東莞、惠東、汕尾及深汕合作區9個市縣暴雨紅色預警信號生效。
今日(22日)凌晨2時,1小時瘋狂「倒水」超過100毫米的氣象觀測站點高達10個,主要集中在東莞和廣州(增城、黃埔)。
今早,廣州暴雨和東莞暴雨都上了熱搜。
據氣象水文監測,21日20時到22日02時,廣州、東莞、惠州、清遠、深汕合作區等地出現持續性強降水,累積雨量:深圳深汕特別合作區小漠鎮314.6毫米、惠州惠東縣258.3毫米、惠州博羅縣橫河鎮237毫米、東莞市中堂鎮235.9毫米、廣州增城224.5毫米。
廣州
許小姐住在廣州市增城區翡翠綠洲,凌晨三點,她被物業電話通知地庫進水,需要盡快挪車,下樓才發現小區內路段有部分已沒及膝蓋。
今早,她發現小區外面的路也淹了。
還有被淹的別墅區。
@廣東天氣轉發了更多網友昨夜今晨水浸的情況:
據@廣東天氣?5月22日凌晨,廣州、東莞等地出現持續性強降水,廣州的增城、黃埔和東莞部分地區道路水浸、車庫被淹。
受暴雨影響,廣州十三號線暫停服務
@廣州地鐵 今早6時許公布:目前,十三號線官湖站站外地面積水嚴重,車站停止服務。請大家注意出行安全。
因地面交通不暢,目前,公交接駁車只在魚珠至南崗沿線各車站停靠,請需要搭乘的乘客留意。
據@廣州交警:7:55,受水浸影響,廣園快速西往北轉科韻路臨時封閉。請提前做好出行規劃。
以下道路也受影響。
廣州增城區及黃埔區停課
據@增城天氣及黃埔天氣消息,增城區與黃埔區暴雨紅色預警生效中,所在區域學校停課。
東莞
據@東莞天氣,昨天夜間到今天早晨,東莞出現了今年以來最強降水,3小時降雨打破了東莞歷史記錄。
東城錄得最大3小時雨量351毫米(22日0時30分至3時30分),為有氣象紀錄以來歷史最高紀錄(2008年6月13日的3小時219毫米),1小時最大降雨量也達到157.1毫米,歷史少見。
從5月22日零時前後,1小時50毫米以上降水持續約5個小時,強降水持續時間長,累積雨量大。
東莞市19鎮街(佔59.3%)出現100毫米的大暴雨降水,還有8個鎮出現250毫米以上特大暴雨。
昨天(21日)全省的雨下了這么多
據氣象水文監測,21日08時到22日08時,全省平均雨量45.6毫米,超過25毫米站點佔全省總站數的56.0%,有51個站錄得超過250毫米的特大暴雨,有536個站錄得100毫米~250毫米的大暴雨,有1067個站錄得50毫米~100毫米的暴雨,有1215個站錄得25毫米~50毫米的大雨,雨量較大的站點有:東莞高埗鎮402毫米、廣州黃埔區永和街道378.6毫米、廣州增城區新塘鎮325.7毫米、深圳深汕特別合作區小漠鎮336.7毫米、惠州博羅縣橫河鎮277.5毫米、惠州惠東縣黃埠鎮276.3毫米、廣州番禺區化龍鎮233.8毫米、汕尾陸豐市八萬鎮229.1毫米。
22日7時,雷雨雲團主要影響廣東中南部和河源、梅州等地區。截至7時21分,共有45個市縣發布暴雨預警信號,其中增城、東莞、潮陽暴雨紅色預警信號依舊生效中。
@廣東天氣提醒:今早准備出門的,建議先打開「停課鈴」app或「繽紛微天氣」小程序查看未來兩小時內的分鍾級預報,隨時隨地掌握天氣,根據天氣情況適當調整出行安排。
重要提醒!!2020年第一波龍舟水來了!!
受西南季風和切變線影響,2020年第一波龍舟水(一般把每年5月21日至6月20日之間的降水稱為「龍舟水」)開始了首秀。
20日到21日上午,粵北和珠三角普降暴雨局部大暴雨,江門台山上川島已出現水浸,嚴重影響市民出行!
與此同時,我們的鄰居廣西遭遇強降雨伴大風天氣,位於貴港市覃塘區黃練鎮的某一公司加工廠房發生倒塌。22日凌晨廣州、東莞出現特大暴雨,多地水浸。
這意味著龍舟水沝淼?降水集中期已開啟,暴雨將會隔三差五來擾,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致災風險變高,我們可以看下歷史案例,比如2019年5月27日夜間至28日上午,廣東河源市龍川縣遭強降水襲擊,當時強降水短時雨強大,龍川縣城3小時降水量達74毫米,單站降水量最高達105毫米。強降水致龍川江河水位上漲,多處路段發生塌方和山體滑坡險情。
而「龍舟水」過後也有可能出現強降水,例如2018年6月21日凌晨1至4時,河源龍川中北部鄉鎮遭受局地大暴雨襲擊,其中赤光、廻龍兩個鄉鎮3小時累積降雨量達110毫米。暴雨造成兩鎮出現內澇、道路塌方、山體滑坡等災情。
龍舟水時節易發持續性、極端性強降水,大家一定要注意防禦強降水及其導致的次生地質災害、城市內澇以及防禦海陸上雷雨大風帶來的災害。以下防禦指南請大家收好!關鍵時刻可以救命!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㈢ 南方什麼地方地質災害比較少
南方平原地區地質災害比較少,如長三角,珠三角,太湖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成都平原等。
㈣ 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性的國家,讀中國氣象災害圖。分析回答。(11分) (1)圖中實線表示 ...
㈤ 珠江三角洲會產生什麼地質災害和氣象災害
珠江三角洲地區是屬於沖積平原 ㈥ 廣州地震帶分布圖:西淋崗第四紀斷裂帶作者:滿滿的幸福 雖然珠三角地區並不直接處於該地震帶中,但同樣存在地質災害的危險。太平洋板塊向西‘擠壓’的力量也會傳導到歐亞板塊內部,到一定程度,就會在板塊的薄弱處爆發,這些薄弱處,就是分布在陸地中的各種斷裂帶。邱燕說,西淋崗第四紀斷裂帶剛剛證實,珠三角的地質條件也有較新的斷裂帶,這就使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增大,下一步的危險不在紐西蘭、日本了,其他地方被‘頂’得承受不了時,就要釋放能量了。 ㈦ 珠江三角洲最主要的自然災害有哪些
台風移動的方向和速度取決於作用於台風的動力。動力分內力和外力兩種。內力是台風范圍內因南北緯度差距所造成的地轉偏向力差異引起的向北和向西的合力,台風范圍愈大,風速愈強,內力愈大。外力是台風外圍環境流場對台風渦旋的作用力,即北半球副熱帶高壓南側基本氣流東風帶的引導力。內力主要在台風初生成時起作用,外力則是操縱台風移動的主導作用力,因而台風基本上自東向西移動。由於副高的形狀、位置、強度變化以及其它因素的影響,致台風移動路徑並非規律一致而變得多種多樣。以北太平洋西部地區台風移動路徑為例,其移動路徑大體有三條:
珠江三角洲經濟區在廣東省的中南部,在行政轄域上包括廣州、深圳、珠海、東莞、中山、江門、佛山和惠州市的惠城區、惠陽、惠東、博羅,肇慶市的端州區、鼎湖區、高要、四會,面積為41596平方公里,佔全省23.4%,人口佔全省31.3%。這范圍近乎通常從地理角度劃分的「大珠江三角洲」。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