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科學院招生辦電話
⑴ 中國地質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研究生招生辦電話是多少來著
你打027-67883055 地大研究生培養處管理這些,你可以直接與這里聯系。如果要找轉地學院,可以直接讓他們查
⑵ 中國地質科學院的簡介
中國地質科學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直接領導的中國地質科學技術綜合研究與支撐機構。其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的幾個研究所。1959年成立,稱地質部地質科學研究院,1975年改稱現名。首任院長是著名古生物學家許傑,第2任院長鄒家尤,第3任到第7任院長分別為著名區域地質學家李廷棟院士、著名礦床學家陳毓川院士、和趙遜、張彥英、孟憲來等,我國著名構造地質學家黃汲清先生曾任名譽院長。現任領導:黨委書記兼副院長王小烈、副院長朱立新、董樹文、王瑞江。
中國地質科學院主要從事基礎地質、礦產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岩溶地質、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學、岩礦測試技術、勘查技術、礦產綜合利用技術的科學調查研究及有關開發研究工作。
中國地質科學院下屬7個研究所和幾十個技術先進的實驗室,擁有各類儀器設備萬余台。現有職工2300多人,其中各類專業人員1400餘人。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17人,研究員201人,副研究員739人,博士180人,碩士192人。
中國地質科學院建院以來,已完成數千項科研任務,提交了一大批具有高科技水平、明顯社會效益的重要科技成果,獲得了為數可觀的國家級及省部級獎項。
中國地質科學院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有關機構建立了交流與合作關系,實施了數百項合作項目。
在科技體制改革中,中國地質科學院被國家確定為 進入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社會公益類科研機構。
⑶ 請問有中國地質科學院的研究生嗎 可以給我一個聯系方式嗎
您好,這邊是158教育在線網的,想咨詢中國人民大學、首經貿大學、中國地質大學等研究生詳情登錄158教育在線網了解一下,歡迎向158教育在線知道提問。
⑷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是我國學科比較齊全、人員結構較為合理、設備比較完善的綜合性地學基礎研究機構,主要從事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和前沿性的基礎地質調查和基礎地質研究工作,同時承擔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和地球化學專業研究人才教育和培養任務。地質研究所現有在職職工180人,10個專業研究室。研究領域包括:區域地質、地質編圖及資料庫建設;大地構造與全球構造;生命起源、古生物群落與地層對比;前寒武紀地質與早期地殼生長;新生代地質與現代地質生態環境;超高壓變質作用與超高壓變質帶;岩石學、礦物學與地球物質科學;大陸動力學與地幔動力學;成礦地質背景與區域成礦學;深部地球物理探測與岩石圈結構及地球動力學;同位素地質理論、方法體系與應用。
副所長高錦曦
副書記、紀檢書記沈琳
所長、黨委書記侯增謙研究員
2008年總收入約1.73億元,比2007年增長17%。各類科研項目總經費15283.63萬元,其中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3657萬元,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186.4萬元,科技支撐項目876萬元,汶川地震科學鑽探專項經費2075萬元,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等項經費3870萬元,基本科研業務費450萬元,地質及礦產資源勘查經費815萬元,其他科技項目經費2624餘萬元。
2008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
2008年公開發表論文150篇,其中SCI檢索刊物論文78篇,包括國際SCI論文32篇。公開發表專著1部,中英文版1:250萬地質和礦產圖4幅。據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統計,2008年本所論文發表數量在國內地學類機構排在第7位,已連續3年在全國地學研究機構中位居前10位,是國土資源系統唯一的研究所。研究所現任領導班子包括:所長、黨委書記侯增謙,副所長耿元生、高錦曦,副書記、紀檢書記沈琳。
2008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全國1:100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屬中國地質調查局基礎地質調查與研究工作項目,項目負責人丁孝忠研究員。首次系統編制了全國1:100萬地質圖地理底圖(國際分幅),並建立了相應的資料庫;系統編制了64幅1:100萬國際分幅地質圖並建立了全國1:100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編寫了全國1:100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編圖說明書、分幅圖元數據及核心元數據。填補了全國1:100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的空白,健全了國家基本比例尺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系統。自主開發研製了1:100萬地質圖資料庫檢查系統,具有自動進行圖幅數據檢查、快速修改等功能;研製開發了全國1:100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管理系統,該系統具有較強的空間數據檢索、屬性數據檢索、多級地質要素屬性查詢,以及1:100萬國際標准圖幅元數據查詢等功能。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8
地球的化學、生物與環境演化的同位素研究:屬中國地質調查局基礎地質調查與研究工作項目,項目負責人朱祥坤研究員。在國內首次建立了Cu、Fe、Zn、Mg、Ca同位素的MC-ICPMS高精度測定方法和配套的樣品化學純化方法,所建方法精度達國際同類實驗室的先進水平;在鞍山地區獲得了一批新的年齡和地球化學數據,進一步驗證了鞍山地區38億年岩石的存在,初步確定了鞍山群形成時代為25億年前,進一步完善鞍山地區太古宙構造—岩漿演化的年代學格架,總結了鞍山地區太古宙地殼演化規律;對前寒武紀幾個重要時段多種化學沉積岩石進行了Si、O、S等同位素研究,在冀東和五台地區發現了與質量無關的S同位素分餾現象,探討了這些元素的同位素組成變化與環境和生物演化的關系;對冀北、遼西的J-K地層進行了同位素精細定年,為陸相地層J-K界線年齡的確定、年代學格架的建立和遼西生物群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對太平洋深海多金屬結核和結殼進行了3He同位素與元素地球化學多重示蹤研究,初步查明了富鈷結殼記錄的海洋氣候環境的演化規律,通過與10Be定年方法對比,初步建立了測定富鈷結殼形成時代和生長速率的地外3He新方法。
大陸碰撞造山帶成礦作用:屬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項目負責人侯增謙研究員。項目選擇青藏高原3個成礦帶中的3個典型代表(即驅龍斑岩銅礦、玉龍斑岩銅礦和大陸槽稀土礦床),通過典型礦床詳細解剖和成礦帶區域成礦對比,揭示其成礦過程,建立碰撞造山帶adakite質斑岩成礦模型,揭示碰撞帶陸內環境REE超常富集機理,為構築大陸碰撞成礦理論框架奠定堅實基礎。本項目歷經4年研究,提出了大陸環境斑岩銅礦成礦新模型,突破了傳統的岩漿弧環境斑岩銅礦成礦理論;提出了大陸碰撞帶或造山型REE礦床概念,建立了造山型REE礦床新模型,豐富和發展了礦床學理論;以大陸碰撞帶Cu和REE礦床成礦模型研究為基礎,孕育和建立了大陸碰撞成礦理論新框架。本項目共發表論文38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9篇。本項目與「973」項目共同組織出版了中英文專集7部。項目實施的4年中,共培養博士6人,碩士8人,3位博士後出站;與一批國際同行開展了廣泛的合作研究,已經形成了一支團結協作、富於創新、成果豐碩並有一定國際影響的研究團隊。
Fe-Mn結殼表面樣品鐵同位素組成隨深度的變化關系
朱祥坤研究員在漢諾壩野外考察
大陸典型成礦帶深部作用與成礦模式
譚庄—沈丘凹陷中生界沉積、構造特徵與有利儲層預測:屬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中心「全國油氣資源戰略選區調查與評價」專項:東秦嶺—大別造山帶兩側油氣資源戰略選區研究之專題。主要完成人員:曠紅偉、柳永清、楊飛、彭曉波、劉燕學等。項目主要依據地質和地球物理技術研究華北南部大別山造山帶北側周口坳陷內譚庄—沈丘凹陷的中生界下白堊統。重點是層序地層、沉積體系和有利儲層分布與構造特徵的研究,核心是分析下白堊統層序地層格架內的沉積體系展布及有利儲層發育特徵,進一步結合地球物理解釋的中生界內幕構造特徵和綜合研究,確定有利的油氣勘探目標。通過課題實施,在下白堊統內幕構造、沉積相及其展布特徵、有利儲層分布以及綜合評價與優選勘探目標研究上取得一系列成果,體現了一定的理論研究和生產應用意義。
譚庄—沈丘凹陷下白堊統永豐組下段地層等厚圖
譚庄—沈丘凹陷下白堊統永豐組下段有利勘探目標綜合評價圖
內蒙古1:25萬西老府幅區域地質圖
內蒙古1:25萬多倫幅區域地質圖
內蒙古1:25萬多倫幅、西老府幅區調修測及蒙南—冀北地區晚中生代地層格架與重要地質事件和年代地層系統研究:屬地調項目。主要完成人員:柳永清、魏文通、劉增效、姚寶鋼、趙華平、王永、遲振卿、江小均、劉燕學、曠紅偉等。項目完成1:25萬多倫幅(K50C002002)、西老府幅(K50C002003)區調修測面積27395km2,開展了蒙南—冀北地區晚中生代地層格架與重要地質事件和年代地層系統以及相關基礎地質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的基礎地質研究成果。系統查明了區內興蒙造山帶或華北地塊北緣構造單元的物質組成、地層序列、形成時代;調查和研究了東西向、北東向構造—岩漿岩帶的物質組成、形成時代、構造背景及演化,深入調查與研究了晚中生代火山—沉積作用與盆地演化;在主要構造(帶)屬性、區域構造格架以及晚中生代地層格架、重要地質事件和年代地層系統、探討晚古生代—晚中生代地層、岩漿作用、盆地、區域構造發育演化,以及第四系地層和古地理環境調查與研究等諸多方面,取得明顯進展和系列成果。
⑸ 中國地質科學院有哪些研究所位置都在哪裡其中哪些比較容易考呢
中國地質科院北京有地質所,礦產所,地質力學所,京外有水環所,岩溶所;要看你考哪個方向的了,搞礦的就去礦產所,搞水文的就去水環所;都不是很難。
⑹ 中國地質科學院的研究生教育
中國地質科學院於1956年創建,至今已有50多年歷史,是國土資源部的地質科學研究機構,國家科技體制改革確定的非營利科研機構。已逐步發展成為從事綜合性地質科學技術研究和培養 地學領域高級科技人才的研究機構。
中國地質科學院招收培養研究生始於上世紀60年代初
1978年恢復了研究生招收培養工作。
1981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為中國首批博士學位與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1991年經中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批准建立地質學博士後流動站。
2003年4月經人事部、中國博士後管委會決定,增設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2003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批准研究院為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兩個學科的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現有八個博士學位授權專業、十一個碩士學位授權專業。
2005年設立:程裕淇研究生獎學金
四十多年來,本院共招收培養研究生1009人,其中碩士生668人、博士生341人,招收博士後研究人員96人,為國家培養了一批高層次的地質科技人才。 中國地質科學院作為國土資源部從事地質科學研究、開展知識創新、技術創新,承擔公益性、基礎性地質工作和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評價工作的直屬事業單位,承擔國家性及跨區域的基礎地質研究,開展礦產資源、地下水資源、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技術、地質實驗測試、地質科學信息化等科研及相關基礎性工作,實現地質科學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
⑺ 中國地質科學院怎麼樣
中國地質科學院,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中國地質科學院更多信息和資訊。
⑻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招生辦電話號碼是什麼
去年我也是打電話問,號碼是02767883304…
⑼ 中國地質科學院院部
中國地質科學院院部設有辦公室、科學技術處、地質調查處、實驗管理處(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和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基地辦公室)、經濟管理處、國際合作處、組織人事處(安全生產處)、計劃財務處、黨群工作處、監察審計處、基建處(基地辦)、研究生部等12個職能處室,信息中心、京區離退休職工管理中心、京區後勤服務中心等3個中心,國家地質公園網路中心、深部探測研究中心、青藏高原研究室等3個業務部門。
截至2013年底,院部職工總數433人,包括在職173人,離退休260人;在職職工中具有本科以上學歷108人,研究生學歷53人;在職職工中專業技術人員78人,其中院士2人,研究員及教授級高工9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師24人,中級職稱19人,初級職稱23人;博士17人、碩士22人、本科27人,大專及以下12人。
年度重要科技成果
深部專項工作部署圖
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取得一系列成果。建立了全國地球化學基準網。完成了青藏高原、華南—中央造山帶、華北和東北等多條超長深地震反射與折射剖面聯合探測、寬頻帶地震與大地電磁剖面觀測,其中深地震反射剖面約6160千米。在我國東部長江中下游和南嶺成礦帶開展的礦集區立體探測卓有成效;揭示了長江中下游和南嶺成礦帶深部成礦的動力學背景。部署了羅布莎、金川、南嶺、廬樅和銅陵礦集區以及騰沖火山地熱構造帶等12口大陸科學鑽探實驗與異常驗證鑽孔,累計進尺超過20000米,單孔最深達到3008米;在西藏羅布莎等地發現系列深部地幔物質,在南嶺於都—贛縣和安徽廬樅礦集區發現深部厚大礦體、礦化異常和重要礦化線索,證實了南嶺「五層樓+地下室」成礦模式。專項開展了青藏高原東南緣和華北地區的地應力監測網建設。探測成果有效揭示了我國大陸地殼的復雜結構,全面提升了大陸地殼演化與深部動力學機制的認識。成功研製了我國首台「地殼一號」萬米超深科學鑽探鑽機以及地面電磁探測(SEP)系統、無纜自定位地震勘探系統等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與軟硬體系統。實現了技術創新與重大科學發現的並舉,適應我國地質地貌條件和岩石圈結構特徵,初步形成了針對不同層次、不同尺度、不同精度深部探測問題的技術方法體系,建立了一系列探測試驗基地,為組織實施我國地殼探測工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廬樅礦集區反射地震偏移剖面的初步解釋與三維可視化顯示
SinoProbe專項2008-2013年完成的主要深地震反射剖面和大陸科學鑽探鑽孔位置示意圖
美國LRO月表影像圖(30m/pixel)
美國LOLA數據建立1/16度的月球地形圖
月球重點地區地質結構研究及探月新技術開發研究進展。(1)製作了嫦娥二號CCD影像(50m/pixel)、Clementine UVVIS影像(200m/pixel)、美國LRO月表DEM影像(30m/pixel)各一幅。(2)利用美國LOLA數據繪制1/16度的月球地形圖1張。(3)參加美國44屆月球與行星科學大會,提交會議報告1篇,宣傳總結我院在《New Views of the Moon》一書在美國礦物協會授權翻譯和出版後(《月球新觀》),該書對中國行星科學所帶來的深遠影響,得到了該書主編的大力支持和贊賞。
⑽ 中國地質科學院電話
010 68335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