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發展現狀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發展現狀

發布時間: 2021-03-10 02:40:22

①  地質災害類型及其危險性現狀評估和預測評估

一、地質災害類型與特徵

本區段的地質環境條件較復雜,不同地段地質災害類型與特徵不同,危害與危險性程度差異較大。基本上可分為兩個區段:寧鎮低山丘陵崗地區存在滑坡、地面塌陷、膨脹土等災害;蘇錫常滬平原地區則以地面沉降,地裂縫等災害為主。主要地質災害發育特徵見表13-4。

表13-4蘇滬段主要地質災害發育特徵一覽表

(一)寧鎮地區地質災害類型與特徵

寧鎮地區地形起伏較大,屬低山丘陵崗地區。近東西向和北東向兩組斷裂發育,規模較大,第四系土體一般厚5~40m,粘性土具膨脹性。地下水資源貧乏,工程沿線人為工程活動以開采建築材料、鐵礦、煤礦、取土等為主,規模與強度較大,易產生滑坡、采空區地面塌陷、膨脹土脹縮等災害。

1.滑坡

寧鎮地區滑坡總數較多,75%的滑坡體積小於1萬m3,屬淺層粘性土滑坡,具有如下特徵:土質滑坡規模小,但發生在市區則危害大。管線經過的句容下蜀—上黨段僅局部存在小規模滑坡隱患,滑坡發生主要在雨季(6~8月)。滑坡的主要觸發因素是降雨和人工取土切坡,當具有一定坡度和高度的下蜀組粘性土的潛在軟弱面(基岩頂面與粘性土接觸帶或土體潛在軟弱面)傾向臨空面時,由於坡腳失去支撐,邊坡應力突然改變,破壞了原有的力學平衡條件,遇暴雨或持續性降雨時,粘性土膨脹且軟弱面抗剪強度急劇降低而引起斜坡土體滑動。

2.采空塌陷

評估區開採煤礦、鐵礦等地下採掘僅8處,規模較小,離管線較近的主要有韋崗鐵礦地面塌陷。鎮江韋崗鐵礦至1999年已形成99.1萬m3的地下采空區,目前尚處於相對穩定狀態。但據礦山監測,采空區東部地表已累計下沉27.09mm,道路已出現了3~10m的長度不等的環裂縫。

3.膨脹土脹縮災害

下蜀組粘性土,屬上更新統洪坡積沉積物。主要分布於沿江兩側低山丘陵的邊緣地帶,厚度5~25m,覆蓋於不同時代的基岩之上,構成長江I—Ⅱ級階地地貌形態。輸氣管線在下蜀土分布區穿越長度約40km。粘土礦物以伊利石為主。自由膨脹率六合段40%~50%,下蜀—上黨段可達53~56%以上,丹陽段40%左右,屬弱膨脹土,易發生邊坡不穩定。

4.江岸坍塌

長江江岸穩定性變化受邊界地質條件、水動力條件及人為活動等因素的共同影響,近幾年來江岸坍塌具有加快發展趨勢。評估區江岸坍塌段主要集中龍潭彎道段,管線穿越的三江口地段則受其影響。

(二)蘇-錫-常地區地質災害類型與特徵

蘇-錫-常地區地勢低平,河網發育,挽近期沉積了較厚的鬆散堆積物,屬三角洲相和湖相成因,較軟弱。地下水資源豐富,長期超采深層孔隙承壓水,導致誘發地面沉降、地裂縫等地面變形災害。

1.地面沉降

20世紀70年代—80年代中期,地下水開采主要集中在蘇州、無錫、常州三中心城區,地面沉降處於緩慢發展階段。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累計沉降量200mm的范圍達2000km2,地面沉降處於快速發展階段。近幾年來,地面沉降仍然持續發展。目前累計地面沉降量200mm范圍已擴至5000km2以上(圖13-3)。三中心城市地面沉降漏斗基本連成一片,歷史地面沉降面積見表13-5。至90年代中期,蘇州、無錫、常州三中心城市最大累積沉降量分別為1200mm、1100mm和940mm,無錫洛社—石塘灣已成為區域地面沉降窪地中心,地面沉降快速發展。1996年以來,雖江蘇省政府加強了地下水資源控制管理,但因滯後效應,地面沉降仍在持續發展。近年來地面沉降速率仍較大(表13-6)。嚴重區主要分布於常州市區以東、無錫市以西及江陰市南部地區。

表13-5蘇-錫-常地區地面沉降面積統計一覽表

表13-6蘇-錫-常地區近年地面沉降速率一覽表

圖13-3西氣東輸管道工程沿線蘇-錫-常地區累積地面沉降量等值線圖(2000年)

蘇-錫-常地區地下水開采歷史較長,20世紀70年代以前僅蘇州、無錫、常州三中心城市開采量數百萬立方米,80年代以來,各市(縣)經濟的快速發展,高峰年份地下水開采總量達4.35×108m3。20多年來區域地下水位平均下降速率達0.5~1.5m/a,區域漏斗中心水位埋深達87m以上。目前水位埋深40m降落漏斗面積達6500km2以上(圖13-4)。與地面累計沉降量等值線基本一致,反映了地下水位與地面沉降呈正相關關系。

蘇-錫-常地區的地面沉降的發生、發展內因是該區深層孔隙承壓水豐富,鬆散堆積物厚度大(100~250m),存在軟弱壓縮層位;外因是長期過量開采深層地下水,引起水位持續下降。

圖13-4西氣東輸管道工程蘇-錫-常地區地下水主采層水位埋深等值線圖(2000年)

2.地裂縫地質災害

(1)發育現狀與特徵

區內地裂縫災害是地面不均勻沉降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對建築物和道路造成較大的危害。自1989年武進市橫林鎮首次發生地裂縫災害以來,至今已有15處,較集中分布在橫林以東、無錫梅村以西的中部塊段,具有明顯的地域性分布規律。

已發現的所有地裂縫地質災害,具以下4個特徵:

① 方向性和成帶性,延伸規模一般小於1km,影響寬度小於100m;

② 表現為以垂直差異沉降為主,水平拉張為輔的特點;

③ 具發展性和不穩定性,危害剛性建築物;

④ 滯後於地面沉降,在沉降差異較大時發生。

(2)地裂縫災害形成機理分析

地裂縫災害是在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雙重作用下發生和發展的,研究認為蘇南地裂縫災害發生與地質構造活動無明顯的直接因果關系。區內形成地裂縫災變的地質背景條件,一般有以下幾種地質模式:

① 第四紀基底起伏,含水層缺失引發地裂縫。地下水主采層(Ⅱ承壓)深度內分布有潛伏基岩山體或陡崖,可造成第四紀土層結構和Ⅱ承壓含水砂層發生突變(圖13-5(a)、(b))。

② 淺隱伏型灰岩造成的塌陷型地裂縫。隱伏灰岩裂隙溶洞發育,水位大幅度下降後對上覆土層發生的潛蝕掏空作用,輕時發生塌陷式裂縫,重時成為岩溶地面塌陷(圖13-5(c)。

③ 淺部第四系結構、岩性差異產生地裂縫。地下水位大幅度的下降產生較大水頭差,可不同程度地引起上部土(砂)層壓縮形變、沉降差異(圖13-5(d))。

圖13-5形成地裂縫災害的地質模式示意圖

(a)隱伏基岩山體隆起含水砂層缺失引起地裂縫;(b)隱伏基岩陡崖引起的地裂縫;(c)淺隱伏型灰岩造成的塌陷型地裂縫;(d)淺部含水砂層結構差異形成的地裂縫

二、工程沿線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

(一)寧-鎮段(HA001—HD001)

1.滑坡

評估區內滑坡具地域特點,僅限於高資香山—石馬十里長山線段,目前存在三處小規模滑坡隱患,離管線尚有500~2000m,只要管線不位於滑坡體內,即使發生滑坡,對淺埋管線無影響,危險性小。

2.采空塌陷

評估區內管線附近青山砂石礦(HB008—HB013附近)露天採石場范圍達2000m2以上,放炮頻繁,對管線振動影響較大。韋崗鐵礦處於管線(HC053)西南部約3km,服務年限為29年(1978年投產),目前未延伸到管線穿越部位,地表塌陷不會危及管線及鎮江分輸站。

3.膨脹土脹縮災害

評估區屬二類弱膨脹土,已對低層建築、城市基礎設施(管網)造成了破壞,在上黨段以北10km處產生大小滑坡多處。在地形起伏變化較大的邊坡地帶,存在滑坡的危險性,評價認為下蜀—上黨段(樁號HC016—HC074)為危險性中等。

4.江岸坍塌

上游龍潭彎道江岸坍塌嚴重,三江口江岸(樁號HB015附近)地段易受到危害,採用盾構法穿越長江兩側應採取工程措施進行岸坡保護。

(二)蘇-錫-常-滬段(HD001—HF086)

1.地面沉降

(1)評估區地面沉降特徵

評估區部分管線段水位埋深為30~50m,橫山橋—堰橋一帶達70~76m。自西向東地面累計沉降量呈現「小一大一小」特點,與區域地面沉降特徵一致。沿線近幾年地面沉降速率較快,典型鄉鎮沉降速率曲線如圖13-6。

圖13-6蘇滬段沿線近年地面沉降速率變化曲線圖

(2)地面沉降對環境的危害

① 形成沉降窪地、加劇洪澇災害:由於地面沉降,使本來低平的地勢更低窪,無錫洛社—石塘灣、蘇州黃埭地面沉降窪地達7~10km2,影響生態環境和周圍居民的安全。

② 影響農業生態環境和區域水文環境:地面沉降的發展,農田漬害加重,水利工程失效,河流排泄不暢,環境污染嚴重,持續的危害,將阻礙農業經濟的發展。

③ 加大了城鎮基礎設施的投資:如果地面沉降繼續發展,再降低300mm高程,京杭運河、太湖圍堤加高、對大型交通、市政、水利等工程潛在影響,其直接與間接經濟損失難以估量。

④ 對國家生命線管道的危害:地面沉降作用日積月累地對建成後的管線拉剪等破壞,必然縮短管線使用的的壽命。

根據線路的地質環境特點、地面沉降特徵,現狀評估結果見表13-7。

表13-7地面沉降危險性現狀評估表

2.地裂縫

西氣東輸管線通過蘇錫常地裂縫災害多發區域,離管線穿越較近的存在兩處,即錫山市東亭鎮和查橋鎮。地裂縫災害造成的危害比較直觀,直接經濟損失可觀。初步統計,遭地裂縫損壞的房子累計近1400間,搬遷數十個單位,由此產生的直接經濟損失已超過1億元。

經評估認為,管線遭受最大侵害的是錫山東亭鎮區段(HE034附近)和查橋吼山村段(HE037附近),地裂縫災害繼續發展,有可能對管線和無錫分輸站產生不利影響。

3.其他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

無錫市厚橋存在岩溶地面塌陷,規模小,因遠離管線不會對管線影響;常州以東存在軟土地基,潛水位埋深小於1.0m,工程開挖時易擠壓變形和不均勻沉陷,應予以注意。

三、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

(一)工程建設誘發、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

西氣東輸管道工程穿越地貌單元較復雜,加劇誘發地質災害特點不一致。

(1)管線六合—儀征青山段(HA001—HB008):地形較為平坦,局部穿越起伏稍大的下蜀組弱膨脹土地段,工程開挖易產生邊坡不穩定,但一般不會產生滑坡災害,危險性小。

(2)儀征青山—鎮江下蜀段(HB008—HC016):工程建設穿越長江、國道採用盾構法或頂管法施工,不會影響江岸的穩定性或產生其他災害。

(3)鎮江下蜀—上黨管線段(HC016—HC074):地形起伏較大,下蜀粘性土垂直節理發育、弱膨脹性,工程建設時開挖斜坡中、下部易造成邊坡失穩,而產生新的滑坡地質災害。

(4)鎮江上黨—丹陽段(HC074—HD001):地質環境條件較好,工程建設時不會誘發、加劇滑坡等災害。

(5)蘇錫常滬段(HF001—HF086):管線工程對蘇錫常滬沿線地區土層增加的荷載,可以忽略不計,其建設和建成後不會加劇該地區地面沉降。

如果管線工程建設時穿越錫山東亭、查橋吼山村地裂縫帶,管道輔設對地裂縫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應引起注意。

(二)工程本身遭受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1.南京—鎮江段

工程建設時遭受的主要是滑坡、膨脹土危害和儀征斗山—三江口江岸坍塌的潛在威脅,工程本身遭遇地質災害危險分析如下:

(1)工程可能遭受滑坡危險性主要是香山寺滑坡(HC035附近),但由於滑坡體規模小,目前較為穩定,遭受的危險性小。

(2)下蜀—上黨膨脹土分布廣,地形起伏較大,下蜀土易對管線頂壓且存在邊坡不穩定性,施工時遭受膨脹土危險性中等,但建成後不會受影響。

(3)韋崗鐵礦礦脈離管線較遠,且采空區范圍僅300多米長,上黨周圍煤礦則已閉坑,對管道線和鎮江分輸站危險性小。

(4)三江口結點(HB015附近)由於其上游江岸坍塌形勢,對其結點鞏固不利,具有潛在危險性,建議作進一步勘查。

(5)南京—鎮江地區為地震烈度Ⅶ度區,且長江、滁河等河谷漫灘相粉砂土發育,在振動和地震條件下易產生砂土液化,應引起注意。

2.常州—上海(白鶴)段

(1)地面沉降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

蘇-錫-常地區地形測量資料表明,該區地面沉降仍在以一定速率下沉,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仍將發展。本次評估選擇典型地段採用太沙基滲透固結理論估算最終沉降量和今後10年、20年後的沉降量,評估地面沉降的發展演變趨勢以及對輸氣管道的危險性。

經計算,預測.20年內無錫、蘇州管線段附近地面沉降量均超過1000mm,其中無錫段(HE001—HF001)沉降速率預計達44~48mm/a。常州北、無錫北、蘇州北最終沉降量將達1.84、2.8和2.14m,對建成後的輸氣管道會產生直接的影響和危害(表13-8)。

表13-8地面沉降發展危險性預測評估表

(2)地裂縫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

蘇錫常地區初步圈出5個地裂縫災害一級易發區,管線經過下列3處地方在一定條件下可能會產生地裂縫災害。

① 武進市橫山橋段(HD069樁號南部):寬約1km,基岩面由裸露轉向陡坎,Ⅱ承壓含水層發生突變性變化。

② 無錫市石塘灣鎮秦巷北(HE014—HE016樁號南):寬約2km,為受基岩控制的古河道突變地段,潛山和陡崖較發育。

③ 無錫市查橋鎮附近(HE034樁號北):寬500m,分布有I承壓含水層,下伏為灰岩,裂隙溶洞發育,易產生塌陷型地裂縫災害。

管線方向與上述地裂縫易發區斜交,在一定條件下誘發的地裂縫對工程建成後潛在危險性大。

(3)其他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

工程穿越常州鄭陸—橫山橋、堰橋、東北塘、東亭—查橋4個岩溶水塊段,岩溶水位埋深超過50m。若岩溶水開采強度加大,岩溶塌陷災害的潛在危險是存在的。

蘇州陸墓—上海白鶴,地勢低窪,淤泥質土分布較廣,潛水位埋深淺,管線工程和分輸站建設時軟土易產生蠕動變形和不均勻沉陷,應引起重視。

②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的危險性評估

地質災害潛在危險性評估是指未來時期將在什麼地方可能發生什麼類型的地質災害,其災害活動的強度、規模以及危害的范圍、危害強度的一種分析、預測。地質災害潛在危險性受多種條件控制,具有不確定性。地質災害活動條件的充分程度是控制點,地質災害潛在危險性的最重要因素,包括地質條件、地形地貌條件、氣候條件、水文條件、植被條件、人為活動條件等。歷史地質災害活動對地質災害潛在危險性具有一定影響。這種影響可能具有雙向效應,有可能在地質災害發生以後,能量得到釋放,災害的潛在危險性削弱或基本消失。也可能具有周期性活動特點,災害發生後其活動並沒有使不平衡狀態得到根本解除,新的災害又在孕育,在一定條件下將繼續發生。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方法主要有:發生概率及發展速率的確定方法,危害范圍及危害強度分區,區域危險性區劃等。 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第二十一條規定:「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進行工程建設應當在可行性研究階段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編制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時,應當對規劃區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第15條規定,城市建設、有可能導致地質災害發生的工程項目建設和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的工程建設,在申請建設用地之前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主要依據《國土資源部關於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4]69號)文件要求,相關技術要求依據《通知》附件1「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試行)」。《通知》規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分級進行;對承擔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單位實行資質管理制度;報告應經具有資格的資質災害防治專家進行審查;對評估成果實行備案制度。
評估成果根據評估級別的不同分別由縣級、市級和省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認定,並按要求抄報部、省、市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不符合條件的,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不予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包括下列內容:
(1)闡明工程建設區和規劃區的地質環境條件基本特徵
(2)分析論證工程建設區和規劃區各種地質災害的危險性,進行現狀評估、預測評估和綜合評估
(3)提出防治地質災害措施與建議,並作出建設場地適宜性評價結論。

③ 什麼項目 要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第二十一條規定:"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進行工程建設應當在可行性研究階段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編制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時,應當對規劃區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第15條規定,城市建設、有可能導致地質災害發生的工程項目建設和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的工程建設,在申請建設用地之前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主要依據《國土資源部關於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4]69號)文件要求,相關技術要求依據《通知》附件1"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試行)"。《通知》規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分級進行;對承擔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單位實行資質管理制度;報告應經具有資格的資質災害防治專家進行審查;對評估成果實行備案制度。
評估成果根據評估級別的不同分別由縣級、市級和省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認定,並按要求抄報部、省、市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不符合條件的,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不予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包括下列內容:
(1)闡明工程建設區和規劃區的地質環境條件基本特徵
(2)分析論證工程建設區和規劃區各種地質災害的危險性,進行現狀評估、預測評估和綜合評估
(3)提出防治地質災害措施與建議,並作出建設場地適宜性評價結論。

④ 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

(一)滑坡

評估區內27處滑坡中,有16處距管線較近(<200m)或管線即在滑坡體上通過,對管線安全有一定影響,故將各滑坡列表說明其危險性現狀(表6-5)。

從現狀評估可知,穩定性差和較差者有11處,其中大型1處,中型4處,小型6處;除1處是小型碎石土滑坡外,其餘皆為黃土滑坡。其中現狀危險性大的有3處。

下面以兩個典型實例來說明滑坡的活動特徵。

實例1:鳳翔縣柳林鎮半坡鋪二組滑坡(H15)

位於柳林鎮半坡鋪二組,千鳳公路西側黃土峁半坡上,坡向150°、坡度60~70°,滑坡壁清晰,呈半園弧形,後壁較陡,鼓丘明顯,滑體上可見醉漢林、馬刀樹。滑體岩性為中上更新統黃土,土質疏鬆,垂直節理發育,局部有崩塌現象,滑體長50m,寬110m,厚20m,體積11×104m3,滑床為中更新統黃土類土。為中型黃土滑坡(圖6-5)。

該處斜坡較陡,坡下切坡修路,致使坡腳臨空增大,破壞了斜坡的自然平衡,組成斜坡的黃土,土質疏鬆,垂直節理發育,在暴雨的作用下產生滑動。

該滑體坡度較陡,前緣呈鼓丘狀,表面沖蝕嚴重,局部有崩塌現象,穩定性差,威脅坡下12戶60人、100間房屋、50孔窯洞及千—鳳公路車輛、行人安全,現狀評估危險性大。

實例2:涇陽縣蔣劉鄉大堡子滑坡(H24)

位於涇陽縣蔣劉鄉大堡子村西北涇河右岸黃土塬邊斜坡上,坡向 15°,上緩下陡,坡度30°左右。組成斜坡的岩性為中上更新統黃土,土質疏鬆,垂直節理發育。該處為村民公墓,呈多級台階狀,人類工程活動強烈。滑體長52m,寬200~250m,厚20~30m,體積29.3×104m3,為中型黃土滑坡(圖6-6)。

該處為黃土塬邊,坡度較陡,村民在此切坡埋葬故人活動頻繁,破壞了坡體的自然平衡,組成斜坡的黃土,土質疏鬆,垂直節理發育,土體破碎,風化嚴重,植被較差,在降水因素作用下產生滑動。

該處人類活動強烈,坡面多為台階狀,排水不暢,滑體後緣已出現拉張裂縫,穩定性差,對3戶村民15人及一所村辦小學產生威脅,現狀評估危險性大。

表6-5 滑坡危險性現狀評估一覽表

續表

續表

圖6-5 半坡鋪二組滑坡剖面圖

1.人工堆積物;2.滑坡體;3.古土壤:4.上更新統黃土:5.中更新統黃土:6.滑動面

圖6-6 大堡子滑坡平面及剖面圖

1.滑坡周界;2.主滑方向;3.滑坡剖面線;4.滑坡堆積物;5.上更新統黃土:6.中更新統黃土;7.古土壤;8.全新統河流沖積物:9.地形等高線;10.滑動面

(二)崩塌

評估區內18處崩塌中,有7處臨近管線(<100m)或管線直接穿越崩塌體,對管線有一定影響。現將這7處崩塌列表說明其危險性現狀(表6-6)。

由表6-6可知,穩定性差和較差的崩塌有6處,其中基岩崩塌2處,黃土崩塌4處;中型的2處,小型的4處。其中現狀危險大的有3處。

下面舉隴縣曹家灣鄉段家峽曹固公路崩塌(B5)說明崩塌的特徵。

該崩塌體位於曹家灣鄉段家峽西北,千河左岸黃土梁峁斜坡上,坡向220°,坡度50°~60°,組成斜坡的岩性為奧陶系灰岩,受構造活動影響,岩體完整性差,節理裂隙發育,可見10~15cm寬的張裂縫,垂直發育,延伸數米,斜坡上危石搖搖欲墜。坡下修路,人類工程活動較強(圖6-7)。由於切坡修路開挖坡腳,致使沿坡腳形成20餘米高的陡崖,局部岩體突出,崖面向坡內凹陷,形成突出危岩體,隨時都有垮塌的可能。

穩定性及危險性評估的結論是:山坡陡峻,岩石破碎,風化強烈,節理裂隙發育,坡體已出現10~15cm寬的拉張裂縫,切坡修路形成陡崖,臨空面增大,穩定性差,坡下為公路,危及車輛及行人安全,危險性大。

(三)地裂縫

評估區內4條地裂縫,其分布位置,主要特徵、穩定性及危險性現狀評估列於表6-7中。可知D1、D2和D3三條地裂縫危險性中等,而D4危險性小。

(四)泥石流及洪水沖蝕

評估區內 1處泥石流(位於千陽縣草碧鎮附近的葫蘆溝),依據《縣市地質災害區劃要求》綜合評判,現狀評估危險性小。

4處洪水沖蝕現狀評估結果詳見表6-8。

可知4處洪水沖蝕點現狀評估危險性皆小,需要指出的是,T2、T3和T4三處洪水沖蝕點距擬建管線較近或者就在線路通過處。

(五)黃土濕陷和潛蝕

評估區內廣泛分布管線中、西段(里程樁號430~615)的晚更新世風成黃土,厚數米至十餘米,均具有強—中等濕陷性,一般在地表和淺層濕陷性強烈,隨深度增加濕陷性變弱,至一定深度濕陷性消失。濕陷深度最小2.5m,最大11m。由於本成品油管道埋深較小(1.5m左右),故濕陷性對工程有較大影響。此外,黃土類土的潛蝕作用則可遭致管道懸空變形破壞。根據現場調查,黃土濕陷和潛蝕在黃土梁峁區和黃土台塬邊緣斜坡地帶發育較強烈,而在廣闊的黃土台塬面上則發育弱甚或不發育。因此黃土濕陷和潛蝕災害在黃土梁峁區和黃土台塬邊斜坡地帶危險性大—中等,黃土台塬面危險性小。

(六)地震液化

評估區系強震區,地震烈度Ⅶ—Ⅷ度,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15~0.20g,歷史上大地震時曾在渭河谷地內發生過強烈的砂土液化現象。據此,管線經過的渭河谷地一級階地和河漫灘地段慶考慮地震液化的設防措施,以防患於未然。重點地段為:西安支線的西安市區北部灃河—耿鎮,渭南支線渭河及支流地帶(尤其是沋河入渭三角洲以西的渭河漫灘地帶)。

⑤ 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應包括的主要內容

1)前言(任務由來、評估目的與任務、評估范圍、建設工程概況版、評估工作概況、前人研究程度、權執行的技術標准、評估級別、評估工作手段、工作量及質量評述);

2)自然地理概況;

3)地質環境;

4)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

5)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

6)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

7)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建議;

8)建設用地的適宜性評估;

9)結論與建議。

評估報告應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平面圖和剖面圖。分區分段評估的,應附相應的分區分段評估圖和反映區段地質環境特徵的典型縱、橫剖面圖。

⑥ 什麼是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評估)

在查清地質災害活動歷史、形成條件、變化規律與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對地質災害活動程度及破壞損失情況進行評定估算的工作。

⑦ 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評估

地質災害危險性是指地質災害危險源危險區范圍及其可能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回
地質災害危險答性評估包括三個方面:
①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
對建設場地評估區范圍內的已有地質災害進行危險性現狀評估。
②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
對擬建工程建設活動可能誘發的地質災害進行危險性預測評估。
③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
危險性綜合評估=危險性現狀評估+危險性預測評估。
編制評估區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評估分區圖。

⑧ 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

以定性分析為主,定量為輔的評估方法,按「技術要求」規定,根據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和已有取得資料,採用地質歷史分析法、工程地質類比法和穩定狀態,按大、中等、小三級(表5-14)對各類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進行評估。

表5-14 地質災害危險性分級表

(一)崩塌(危岩)

首先對其穩定性進行評價,之後結合危害對象進行災害(危害)程度分級評價,在此基礎上進行危險性分級,如穩定性好,危害程度輕,則危險性小,相反即為危險性大,介於二者之間為危險性中等。

1.穩定性評價

根據崩塌體所處的地質環境條件,重點依據變形跡象,並與以往同類崩塌發生條件進行類比,綜合分析後判定其穩定性。評估區內崩塌大部分穩定性為較差至差,其中差的有19處,較差的有72處,好的有14處。差和較差者存在有再次滑塌的可能。

2.災害(危害)程度分級評價

根據調查,區內已發生崩塌災情均為一般級。現依據「基本要求」對崩塌危害程度進行分級評價,其中屬於重的有1處,編號b117,位於清水縣土門鄉老墳村(天水支線38km附近);該危岩體為黃土及下伏新近系泥岩組成的陡坡,由於人為開挖削坡形成,方量1.2×104m3,坡下學校被危及,管道也在下方通過。中等的有5處,其餘99處均為輕度危害。主要危害對象為農田和簡易公路,少數危害居民、學校,同時為泥石流提供了鬆散固體物質。

3.危險性評價

結合穩定性和災害(危害)程度結果,評價得出危險性大的有3處,分別位於張家川木河(b80)、清水縣土門(b117)、北道區北部(b120);中等的有 10處,主要分布於皋蘭山、清水金集—北道等地;其餘92處均為危險性小的。危險性大的前2處距管線較近。

(二)滑坡

對穩定性和危險性分別進行評價。

1.穩定性評價

按滑坡穩定性判別表(表5-15)進行評價,其中穩定性差的有7處,分別位於通渭碧玉、張家川木河、清水金集—北道;較差的有28處,分別位於蘭州范家坪、馬營—通渭、靜寧仁大—秦安蓮花、清水土門—天水北道等地;穩定性好的有23處。

現將2處典型滑坡的特徵分析一下。

(1)下河裡滑坡(h28)

位於張家川木河鄉下河裡村東側。滑坡發育在木河上游北岸,溝谷較窄,谷地寬約 100~180m,呈「U」型,發育有一級階地,高出河床3~5m,溝谷兩側為黃土丘陵,相對高差為80~100m。出露地層為新近系砂質泥岩並夾有灰綠色泥岩條帶,出露段表層風化強烈,其上為馬蘭黃土,厚約30~50m,坡體有細小沖蝕溝槽和零星落水洞。

表5-15 滑坡穩定性判別表

該滑坡為黃土—泥岩滑坡,滑坡體長500m,寬300~350m,平均土體厚20m,約40×104m3。滑距約100m,為一老滑坡,滑體下陡、上緩,坡度25°~40°,成因是地表水流側蝕形成。目前該滑坡前緣因修路削坡,形成一定的臨空面,局部已出現崩塌和漿砌護坡鼓脹開裂,極可能導致開挖段部分滑體復活。現場調查,推斷復活體長約50~60m,寬約100~150m,推測滑體厚度5~10m。現狀主要威脅對象為公路和農田,有再次發生的可能(圖5-5)。管線滑坡體下方,距其前緣剪出口約40m。

圖5-5 下河裡滑坡示意剖面圖

1.黃土 2.泥岩及砂質泥岩 3.黃土狀土 4.滑坡堆積物 5.滑床及滑向 6.推測復活體滑床及滑向

(2)蓮花城—郭家河滑坡群

位於清水河河谷北岸,共有5處,由巨型和大型老滑坡組成(圖5-6),自西向東編號依次為:h127、h128、h129、h130、h131。相應的管道里程樁號283km~288km。該段相對高差120~180m,平均坡度30~35°,出露地層為新近系泥岩、第四系黃土、黃土狀土,黃土厚約40~60m,披覆於谷坡及頂部,落水洞及沖蝕溝發育。

圖5-6 蓮花城—郭家河滑坡群平面分布圖

5處滑坡均為黃土—泥岩滑坡,上覆第四系馬蘭黃土,下伏新近系泥岩夾砂質泥岩。滑坡後壁高約10~30m,滑坡形態清晰,坡體長300~500m不等,寬500~800m,推測平均厚度30~40m,主滑方向垂直清水河流向。由於本段所發育的滑坡全是老滑坡,滑坡體受水流沖蝕切割強烈,坡體表面樹枝狀沖溝十分發育,切割較深的沖溝兩側小型崩塌發育,部分滑坡後壁在黃土與泥岩接觸處有泉水出露。滑坡群整體穩定,但組成物較鬆散,現狀前緣受河流側蝕和開挖削坡的影響,局部出現掉塊和崩塌等輕微的變形跡象,可能導致前緣較陡段復活。目前受威脅的對象為村莊、公路。管線在該5處滑坡下方通過(圖5-7)。

圖5-7 h131滑坡示意剖面圖

1.黃土 2.黃土狀土及砂礫石 3.泥岩及砂質泥岩 4.滑坡堆積物 5.滑床及滑向 6.泉

2.危險性評價

據調查結果,區內已發生滑坡災情從一般級到特大級都存在。危害程度嚴重的有3處,主要位於通渭碧玉等地;危害程度中等的有6處,主要位於秦安蓮花、天水北道等地;其餘49處屬於危害程度輕的。主要危害農田、公路、零星住戶,同時構成泥石流的鬆散補給物質。

根據滑坡穩定性和危害程度評判結果,評估區危險性大的滑坡有4處,分別位於范家坪—彭家大山(h3、h5)、通渭碧玉峽口(h49)、張家川木河(h28);中等的有30處,分別位於蘭州范家坪、靜寧仁大—秦安蓮花、清水土門~天水北道等地;危險性小的24處。

(三)泥石流

分泥石流災情和現狀危險性評估兩部分。

1.泥石流災情評估

區內已發生過多次災害性泥石流,按表5-16分級標准進行災情評估與分級,經調查後初步認為,評估區災害程度中和輕的較多,特重程度的泥石流一般很少發生。由於無法取得准確的資料,只能從簡單的走訪中了解。

表5-16 地質災害災情與危害程度分級標准

2.泥石流現狀危險性評估

按泥石流規模、易發性以及危害情況綜合評估危險性。

(1)泥石流規模。

本次按一次最大沖出量劃分(表5-17),計算方法採用徑流折演算法概算,經驗公式為:

WH=1000K·H.a.F.

式中:

WH——一次最大沖出量(104m3);

K——系數,取0.1~0.5;

H——小時最大降水量(mm);

a——系數,取0.73;

F——流域匯水面積(km2);

——增流系數。

根據公式

=(γc-10)/(yh-yc)計算求得,其中γ為泥石流重度(k N/m3),根據泥石流數量化評分直接查得,γh為泥沙顆粒重度(k N/m3),取26.5k N/m3

計算得出區內一次最大沖出量介於0.1×104m3~7.5×104m3之間,其中屬於小一型的16條,小二型的47條。

(2)泥石流易發性

主要依據已經作過的《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成果進行易發程度分區評價。在沒有作過此項工作的地區,首先按表5-18進行泥石流易發程度分級評價,其中易發程度(嚴重程度)按表5-19進行量化。

區內共有泥石流溝57條,中易發性泥石流溝有21條,低易發32條,不易發者4條。

表5-17 評估區泥石流規模劃分標准表

表5-18 泥石流易發程度分級表

(3)泥石流危害程度及危險性

評估區泥石流溝多屬深切溝谷,而村莊一般均座落於溝谷較高地段,泥石流危害相對較輕,僅對靠近溝口的村莊、農田以及公路有輕微危害,但在城鎮附近和人口集中的地方泥石流危害最大,往往對溝谷兩側及溝口設施形成大的威脅和危害,並誘發一些崩塌和滑坡發生,如通渭碧玉、秦安蓮花城、張家川韓家硤等地。區內泥石流危害程度輕的有24條,危害程度中等的有33條。

表5-19 泥石流易發程度(嚴重程度)數量化表

根據泥石流的易發性、規模和危害程度,區內危險性大的泥石流溝有2條,位於燕麥庄(N8)和高崖(N9);危險性中等的泥石流溝有31條,分別位於蘭州小坪子、馬營鎮、蓮花城、閻家店等地;危險性小的泥石流溝有24條。2條危險性大的泥石流溝距管線有一定距離,影響小。

(四)洪水沖蝕

洪水沖蝕強度東部大於西部,相應的危害性和威脅性也較大。通渭以西年降水量較低,屬中易發區,除少數河溝外,主要對農田、道路的威脅大,危害程度較小~中等。通渭以東,年降水量較多,特別是局地性陣雨及暴雨突發頻率較高,汛期洪峰流量大,來勢猛,對居民區和道路構成威脅,危害程度中等。除上述危害外,由於水流的不斷沖刷、浸泡和側蝕作用,常引起溝岸坍塌,加劇了水土流失,據有關部門資料和本次調查情況,通渭以西侵蝕模數500~2000t/(km2·a),強側蝕段坍岸速度0.1~0.5m/a,危害程度輕。通渭以東侵蝕模數小於2000~5000t/(km2·a),局部大於5000 t/(km2·a),危害程度中等。

依據調查成果,對評估區內洪水沖蝕災情和危險性分別給予評估。

災情評估依據表5-16分級標准進行,評價結果:屬於輕度災害的有4次,中等災害的有5次,重災害有2次(表5-20),表明本區洪水沖蝕危害一般為輕和中等,當遇降水多的年份或遇暴雨很可能造成較大的災害損失。

表5-20 已發生主要洪水沖蝕災害災情一覽表

易發性根據實地調查結果,並結合溝谷已發生洪水頻次和降水量分布情況確定。評價結果:高易發1處、中易發者1處,低易發10處(表5-21)。

根據洪水沖蝕災情和易發性結果,區內洪水沖蝕危險性小的有8處,中等的有4處(見表5-21)。

表5-21 評估區區洪水沖蝕溝現狀危險性評估一覽表

(五)地面塌陷

根據野外調查,評估區采空區目前僅有蘭州西固人防工程、地下水位上升引起的地面塌陷,人防工程與管線距離>1.5km,黃土丘陵區開挖窯洞引起的地面塌陷很少,其他地段不存在地面塌陷現象。所以評估區內地面塌陷危害小,危險性小。

(六)特殊岩土災害

1.黃土濕陷和潛蝕

根據《濕陷性黃土地區建築規范》,對黃土的濕陷類型及等級作了初步評價。丘陵區黃土為Ⅱ-Ⅳ級自重濕陷性土,屬中等—很嚴重等級,河谷區黃土狀土多為Ⅰ—Ⅱ級非自重濕陷性土,僅黃河、渭河二級階地局部地段為Ⅱ級自重濕陷性土,屬輕微—中等級。

黃土濕陷和潛蝕現象主要表現為陷穴、陷坑、落水洞和豎井等。多零星分布於地形低窪地帶和陡岸處,規模均較小,落水洞一般深2~5m,洞口直徑0.5~2.5m。目前主要危害公路、渠道和農田,另外,引起崩塌、滑坡和水土流失發生。在黃土丘陵和河谷地帶對鄉間公路危害較大,危險性中等,其餘地段危害小,危險性小。

2.鹽漬土的鹽脹和腐蝕

鹽漬土以硫酸—氯化物型為主,經收集資料分析,通渭以西0.0~1.0m段土壤平均含鹽量為3.4%,最大可達 8%~15%左右,表層有弱脹縮性和腐蝕性;該類土現狀分布面積很小,對農田等不具危害性,因此危害小,危險性小。對建築基礎工程有一定影響,但危害小,危險性小。

高礦度水分布區,礦化度1.7~3.2g/L,p H值1~8,氯離子和硫酸根離子含量大於500mg/L,對混凝土和鋼結構有一定的腐蝕性,按《岩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指標對比評價,評價區高礦化度水對混凝土具弱—中等結晶性侵蝕,小面積強腐蝕區位於黃河二級階地後緣和葫蘆河、牛谷河及關川河等地;對鋼材的腐蝕性均為中等(表5-22)。

3.膨脹岩的脹縮

根據岩樣分析結果,白堊系泥岩自由膨脹率(Fs)為20%~60%,蒙脫石含量8.17%~19.09%;頁岩自由膨脹率(Fs)為40%~54.3%,蒙脫石含量8.94%~15.59%。

新近系泥岩自由膨脹率(Fs)為11%~59%,膨脹力(Ps)(4~25)k Pa,飽和吸水率(Wsa)9.9%~34.9%。

依據《岩土工程勘察規范》,按自由膨脹率(Fs)分類(表5-23)評價,本區膨脹岩在大部分地段具脹縮性,但均屬弱膨脹潛勢,主要危害是剝落、掉塊造成農田、道路和水利設施等的掩埋,致災現狀輕微,危險性小。此外黃土自由膨脹率變化較大,現狀危害輕微,危險性小。

表5-22 高礦化水對混凝土和鋼結構腐蝕性評價結果表

表5-23 膨脹岩的膨脹潛勢分類表

⑨ 國內外地質災害風險研究開展情況

一、國外地質災害風險研究概述

區域地質災害風險評估是以區域地質災害為研究對象,以地質災害的區域危險性空間分布規律和承災體的易損性評估為主要研究內容,是建立地質災害區域空間預警系統工程的必要環節,主要為制定合理的防災減災決策和區域土地規劃政策及為減災防災管理服務。

自20世紀60年代末或70年代初就開始了以滑坡災害為主體的地質災害危險性區劃研究,如:60年代末,美國西部多滑坡的加利福尼亞州的滑坡敏感性預測區劃及縣行政級別的斜坡土地使用立法研究;70年代法國提出的斜坡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系統(ZERMOS)等。進入80年代,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都開始了區域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及預測問題研究,如義大利、瑞士、美國、法國、澳大利亞、西班牙、紐西蘭、印度等。從90年代起,為了推進廣泛的國際協調與合作,聯合國在1987年通過決議,確定在20世紀最後十年開展「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活動。1991年,聯合國國際減災十年(IDNDR)科技委員會提出了《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的災害預防、減少、減輕和環境保護綱要方案與目標》(PREEMPT),在規劃的三項任務中的第一項就是進行災害評估,提出:「各個國家對自然災害進行評估,即評估危險性和易損性。主要包括:①總體上哪些自然災害具有易損性;②對每一種災害威脅的地理分布和發生間隔及影響程度進行評估;③估計評估最重要的人口和資源集中點的易損性。」把自然災害評估納入實現減災目標的重要措施。圍繞國際減災十年計劃行動,北美及歐洲許多國家在已有地質災害危險性分區研究基礎上,開展了地質災害危險性與土地使用立法的風險評估研究,把原來單純的地質災害危險性研究拓展到了綜合減災的系統研究。

美國於1970年開始,對加利福尼亞州的地震、滑坡等10種自然災害進行了風險評估,1973年完成,得出1970~2000年加利福尼亞州10種自然災害可能造成的損失為550億美元。與此同時,由美國地調局和住房與城市發展部的政策發展與研究辦公室,聯合支持對洪水、地震、台風、風暴潮、海嘯、龍卷風、滑坡、強風、膨脹土等9種自然災害進行預測評估,對美國各縣發生的災害建立了一套預測模型,估算9種災害到2000年的期望損失。美國組成了一個由10位成員組成的專門委員會,制定了減災十年計劃,把自然災害評估列為研究的重要內容,要求開展單類的或者綜合的災害風險評估工作。日本、英國等一些國家近年來也陸續開展了地震、洪水、海嘯、泥石流、滑坡等災害風險分析或災害評估,並把有關成果作為確定減災責任與實施救助的重要依據。

瑞士是世界上開展地質災害風險區劃研究十分成功的國家之一。為了確保農業用地、建築用地的安全,預防自然災害的損失,瑞士聯邦政府1979年從立法的高度提出:「在保障國家土地完整性和協調發展的前提下實現土地的合理使用」,並頒布了聯邦政府土地管理法(Loi Fédéral sur l』Aménagement Territoire),該法律第22條規定:「各州需要調查並確定處於受自然動力嚴重威脅的土地范圍」。以聯邦政府法律為依據,各州政府制定了相應的州政府法律。如沃州(Vaud)1987年制定的土地管理法律第89條規定:「受自然災害,如雪崩、滑坡、崩塌、洪水威脅的土地,在未得到專家評估、充分論證或危險排除之前,禁止在災害危險區進行任何建築活動」。隨後制訂計劃並開展了1∶25000比例尺的斜坡地質災害風險區劃圖和1∶10000比例尺危險性區劃圖的編制和研究工作。瑞士已形成了以國家憲法為指導、州制定具體法、縣級政府必須實施的災害風險評估與預防體系。災害高危險區域內的建築一方面屬於違法,另一方面作為高風險財產范疇,保險公司絕對拒絕接納災害高危險區的財產保險業務,從而保證了瑞士全國范圍內對自然災害的最有效控制。瑞士災害的風險區劃不僅直接服務於建築規劃、政府決策,而且也間接服務於社會保障系統。雖然瑞士是世界上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無論是最後一次冰川作用以來,還是近一、二百年以來,瑞士都發生過較為重大的滑坡災害事件(Flims、Elm、Handa等特大滑坡事件),但由於得益於全國災害風險區劃體系,使其近二、三十年來的災害損失卻是世界上較少的國家之一。

法國是洪水、滑坡、崩塌、雪崩等災害較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全國范圍的自然災害危險性區劃研究,區劃圖直接服務於減災和防災工作,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自然災害的損失。法國在1977年制定的城市發展規劃法(Code del』Urbanisme)規定:洪水、水土流失、滑坡、雪崩等災害危險區的建築必須受到嚴格限制。1981年該規劃法對自然災害易發區的土地使用方法又作了具體限制,例如,滑坡災害危險區分為兩類,一類是建築活動必須禁止的嚴重危險區,另一類是必須經過充分論證方可從事建築活動的較危險區。1982年,法國又頒布了自然災害防治法,並制定了洪水、雪崩、滑坡和地震四種主要自然災害防治計劃。為了進一步預測和盡可能減少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根據該防治計劃編制了災害易發區危險性區劃圖,包括紅色區域(高危險性區)、白色區域(以一種災害為主的危險區)、藍色區域(雖然有災害,但可以預防)。在紅色區域,一切新開工的建築活動是絕對禁止的,而在藍色區域,進行建築需要提供充分的論證及災害後果可靠性評估報告,如果五年之內不採取相關防治措施,財產保險公司可以對建築方因自然災害所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不予賠償。到1989年,根據全法國的災害危險性區劃結果,法國共有 15600個鄉鎮受到洪水、雪崩、滑坡和地震四種主要自然災害的威脅,約佔全國鄉鎮總數的三分之一。由於採取了災害區劃及相應的防治措施,法國的災害損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二、國內地質災害風險研究概述

近20年來,國家十分重視減災工作,如《中國21世紀議程》關於防災減災行動指出:「開展全國自然災害的風險分析,包括風險辨識、風險估算、風險評估三個部分」。這表明我國已把災害風險評估作為防災減災建設的重要內容,並將之納入國家可持續發展體系。大多數地方的21世紀議程都把防災減災作為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提出了災害風險評估行動方案。在我國研究比較系統深入的災害風險評估是地震災害。其代表性的工作成果是由國家地震局先後完成的三代《中國地震烈度區劃圖及使用規定》。該圖在對全國區域地震危險性評估基礎上,確定了不同地區一般場地條件下在未來一定期限內可能遭遇超越概率為10%的烈度值,即地震基本烈度。綜合性自然災害風險研究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例如,黃崇福等用模糊集方法建立了城市地震災害風險評估的數學模型。水利、農林、氣象等部門的一些專家分別開展了一些區域性的洪水災害、森林火災、台風災害等風險分析或災情預測評估研究,編制了風險圖,提出了災情評估或風險評估的方法和技術。雖然這些工作還不夠深入和系統,但對指導行業減災、提高災害風險管理水平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我國地質災害管理工作,自1999年國土資源部發布《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標志著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軌道,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好《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從源頭上抓好地質災害防治,國土資源部發布了《關於實行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通知》。通過幾年的管理實踐,以及適應全社會減災防災的需要,2004年3月1日,國務院正式發布《地質災害防治條例》,使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有了法律保證。該《條例》規定,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應當在可行性研究階段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並將評估結果作為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組成部分;明確要求「在編制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時,應當對規劃區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明確了評估的主要地質災害種類,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和地面沉降。隨著我國地質災害風險評估和災害防治管理向科學化、法制化方向的逐步發展,我國土地資源的合理與安全使用得到進一步優化,為控制和減少人為誘發的地質災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國地質災害的風險評估(價)研究工作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興起,在這一領域的研究中,已經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果,為減災管理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蘇經宇(1993)提出了判別泥石流危險性分布的標志和方法。劉希林等(1988)對區域泥石流風險評估進行了研究,給出了區域泥石流危險性評估的8個指標和人與財產的易損性計算公式,並提出了判斷泥石流危險性程度和評估泥石流泛濫堆積范圍的統計模型,對雲南和四川省泥石流災害風險進行了評估。張梁(1994)等根據環境經濟學理論,初步論證了地質災害的屬性特徵和風險評估的經濟分析方法。張業成(1995)對雲南省東川市泥石流災害進行了風險分析。張梁、張業成、羅元華及殷坤龍、晏同珍等對滑坡災害危險性和斜坡不穩定性的空間預測與區劃進行了系統研究,先後提出了定量評估的信息分析模型、多因素回歸分析模型、判別分析模型等,並對秦巴山區和三峽庫區滑坡災害進行了危險性分析與區劃。朱良峰(2002)等研究開發了基於GIS的區域地質災害風險分析系統,對全國范圍的滑坡泥石流災害進行了危險性分析、易損性分析和最終的風險分析。殷坤龍等經過多年研究,開發出MapGIS的滑坡災害風險分析系統(IASLH)。在該系統中,提出了滑坡災害危險性分析的信息量模型。該模型根據滑坡分布信息與各滑坡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計算出產生滑坡的信息量,據此,進行滑坡危險性區劃,並應用IASLH系統對中國漢江流域旬陽地區的滑坡災害以及中國滑坡災害進行了評估。

當前,地質災害風險研究正處於方興未艾之時,今後將得到更加迅速的發展,其研究內容將更加廣泛,理論方法更加豐富、先進。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它將成為一項具有完善理論和技術方法的新興領域。其基本趨勢是:向著評估定量化、綜合化、管理空間化的方向發展。主要表現為:

(1)從歷史與現狀分析趨向預測與研究相結合;

(2)從個體分析趨向個體與區域研究相結合;

(3)從定性分析趨向定量化評估;

(4)從單項要素分析趨向綜合要素評估;

(5)從單純的風險評估理論研究發展為風險評估與減災管理相結合,風險評估與防治相結合,風險評估的目的是為了服務於社會經濟建設和減災管理;

(6)以GIS空間化技術為支撐的多因素信息模型化評估與空間化管理空前發展,將逐步取代傳統的調查統計和手工制圖,並向網路技術化發展;

(7)研究理論與方法趨向於內容更豐富,形成多學科的融合與交叉,特別是與社會學緊密相結合。

盡管經過20多年的發展,國內外的地質災害風險研究與評估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果,然而還未形成系統完善的理論與方法體系,也沒有統一的評估標准,國內在這一領域的研究還很薄弱,地質災害的各專業災害評估仍處於日益深入的探討和總結過程。主要存在的問題包括:

(1)目前滑坡泥石流災害破壞損失只考慮了直接的經濟損失,對其間接經濟損失評估方法的研究很少;

(2)現有的滑坡泥石流災害風險評估框架與指標體系的目標和構成都不夠明確,指標體系不夠完整,各分析層面之間的邏輯關系,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表述,缺乏普遍共識的評估框架體系;

(3)對於滑坡泥石流災害的風險可接受水平的研究非常薄弱,沒有令人信服的標准體系;

(4)滑坡泥石流災害風險評估理論和方法還不完善;

(5)滑坡泥石流災害風險評估中的易損性分析還是一個相當薄弱的環節。在易損性分析中,一般僅考慮了滑坡泥石流災害的歷史災情中的人員傷亡,而對歷史災情中的經濟財產和資源環境的損失很少予以考慮。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