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地質災害申請條件
⑴ 泥石流勘查的基本規定
1.工程地質測繪
1)遙感解譯:從衛片和航片解譯泥石流區域性宏觀分布、地貌和地質條件;有條件時可用不同時相的影像圖解譯、對比泥石流發展狀態,編制遙感圖像解譯圖,航片比例尺宜為1∶8000~1∶34000。
2)填圖要求:所劃分的填圖單元在圖上標注的尺寸最小為2mm。對於小於2mm的重要單元,可採用擴大比例尺或符號的方法表示。在1∶500或1∶2000的地形圖上可能修建攔擋工程和排導工程地段,其地質界線的地質點誤差不應超過3mm,其他地段不應超過5mm。
3)地質地貌測繪:對全流域及溝口以下可能受泥石流影響的地段,調繪與泥石流形成和活動有關的地質地貌要素,編制相應的地貌圖與地質圖,填繪縱剖面圖與橫剖面圖。流域平面填圖比例尺宜為1∶10000或1∶50000,分區平面填圖比例尺宜為1∶500~1∶5000;縱剖面圖比例尺橫向宜為1∶500~1∶2000,豎向宜為1∶100~1∶500;橫剖面圖比例尺橫向宜為1∶200或1∶500。測繪方法以沿溝追索、實測和填繪剖面為主。
2.水文調查
1)暴雨洪水調查:泥石流小流域一般無實測洪水資料,可根據較長的實測暴雨資料推求某一頻率的設計洪峰流量。對缺乏實測暴雨資料的流域,可採用理論公式和該地區的經驗公式計算不同頻率的洪峰流量。有關計算公式見水文計算手冊。
2)潰決洪水調查:包括水庫潰決洪水、冰湖潰決洪水和堵河(溝)潰決洪水。潰決洪水流量據潰決前水頭、決口寬度、壩體長度、潰決類型(全潰決或局部潰決,一潰到底或不到底)採用理論公式計算或據經驗公式估算,並結合實際進行校核。有關計算公式見潰壩水力學。
3.泥石流體勘查
1)泥痕測繪:選擇代表性溝道,量測溝谷彎曲處泥石流爬高泥痕、狹窄處最高泥痕及較穩定溝道處泥痕。據泥痕高度及溝道斷面計算過流斷面面積,據上、下斷面泥痕點計算泥位縱坡,作為計算泥石流流速、流量的基礎數據。
2)泥石流流體試驗:
·漿體重度測定:泥石流流體重度可根據泥石流樣品採用稱重法測定。泥石流體樣品一般難以採到,可了解目擊者回憶,根據泥痕和堆積物特徵進行配製,採用體積比法測定。
·粒度分析:對泥石流體樣品中大於2mm的粗顆粒進行篩分,粒徑小於2mm的細顆粒用比重計法或吸管法測定顆粒成分。對泥石流體中固體物質的顆粒成分,從堆積體中取樣測定。取樣數量應結合粒徑來確定。
·黏度和靜切力測定:必要時進行黏度和靜切力測定,用泥石流漿體或人工配製的泥漿樣品模擬泥石流漿體,其黏度可採用標准漏斗1006型黏度計或同軸圓心旋轉式黏度計測定;其靜切力可採用1007型靜切力計量測。
3)泥石流動力學參數計算:
·流速:據調查所得泥石流流體水力半徑、縱坡、溝床糙率及重度等參數計算;也可按泥石流的性質和所在地域,選擇合適的地區性經驗公式計算。
·流量:泥石流流量可採用形態調查法(據泥痕勘測所得的過流斷面面積乘以流速)或雨洪法(按暴雨洪水流量乘以泥石流修正系數)確定。暴雨小徑流的地區性經驗公式較多,暴雨洪水流量應採用適用的經驗公式計算。
·沖擊力:泥石流沖擊力是泥石流防治工程設計的重要參數,分為流體整體沖壓力和個別石塊的沖擊力兩種。具體計算方法參照本節「六、泥石流特徵值的確定」部分內容,除此之外還可採用其他公式加以印證。
·彎道超高與沖高:參照泥石流特徵值的確定。
4)堆積物試驗:通過調查、實驗,按《土工試驗方法標准》(GB/T50123—1999)確定泥石流堆積物的固體顆粒比重、土體重度、顆粒級配、天然含水量、界限含水量、天然孔隙比、壓縮系數、抗剪強度和抗壓強度等參數,供治理工程比選和設計使用。
5)泥石流的形成區、流通區和堆積區測繪:①工程治理區實測剖面至少應按一縱三橫控制;②重點區應有1~3個探槽或探坑(井)控制;③各區測繪內容參見表56所列諸影響因素。
4.勘探試驗
(1)勘探
勘探工程主要布置在泥石流堆積區和採取防治工程的地段。勘探工程以鑽探為主,輔以物探和坑探等輕型山地工程。受交通、環境條件的限制,在泥石流形成區一般不採用鑽探工程;當存在可能成為固體物源的滑坡或潛在不穩定斜坡必須鑽探時,勘探線及鑽孔布置參照「滑坡勘查」有關規定執行。
(2)鑽探
泥石流防治工程場址主勘探線鑽孔,宜在工程地質測繪和地球物理成果的指導下布設,孔距應能控制溝槽起伏和基岩構造線,間距一般30~50m。30m寬的溝谷應有1個鑽孔控制,30~50m寬的溝谷應有2個鑽孔控制,寬50m以上的溝谷應以30~50m間距布孔。當鬆散堆積層深厚不必揭穿其厚度時,孔深應是設計建築物最大高度的0.5~1.5倍;基岩埋藏淺時,孔深應進入基岩弱風化層5~10m。
鑽孔的布置應盡可能採用一孔多用,互相結合,使得鑽探工程在勘查中發揮最好的效益。
孔徑的選擇,在鬆散岩層中,考慮其泥石流物質組成的特點,孔徑一般要求在Φ145mm以上;在基岩鑽進中,鑽孔孔徑可適當縮小,但終孔孔徑不得小於Φ91mm。
鑽孔的記錄和編錄:①鑽進中的班報表記錄應真實、及時,按鑽進回次逐段填寫,嚴禁事後追記;②鑽探現場編錄可採用肉眼鑒定、手觸方法,對岩土描述除按規范外,可採用標准化、定量化的方法(孟塞爾色標、砂土粒樣、點荷載儀、袖珍貫入儀),應計算岩心採取率和岩石質量RQD值;③鑽探成果要有鑽孔柱狀圖、岩心編錄及野外現場試驗記錄。
(3)物探
物探工作除作為鑽探工程的補充和驗證外,在施工條件差、難以布置或不必布置鑽探工程的泥石流形成區,可布置1~2條物探剖面,對鬆散堆積層的岩性、厚度、分層、基岩面深度及起伏進行推斷。物探的比例尺應大於地質測繪的比例尺,一般採用1∶25000,1∶10000,1∶50000,1∶2000或1∶100。井中測定可採用更大的比例尺。適宜使用的方法:淺層地震、電阻率法、地質雷達及聲波探測。
物探勘測的范圍:①在泥石流形成區,其測線一般不超過測區單面坡的坡長,深度在20~30m范圍之內;②在泥石流堆積區,測線應能控制住泥石流的分布,深度上也能控制堆積的厚度;③在工程勘測中,物探測線順勘探線布置,其范圍應能達到其所需物探數據;④在孔中垂直測定范圍能控制兩孔之間和孔深范圍。成果報告應按各種物探方法的要求進行編制,最終統一到一種解譯。
(4)坑槽探
結合鑽探和物探工程,在重點地段布置一定數量的探坑或探槽,揭露泥石流在形成區、流通區、堆積區不同部位的物質沉積規律和粒度級配變化,了解鬆散層岩性、結構、厚度和基岩岩性、結構、風化程度及節理裂隙發育狀況;現場採集具有代表性的原狀岩土樣。
探槽的規格:長度以需要為准,深度不超過3m,底寬不小於0.6m,其兩壁的坡度按土質和探槽的深淺合理放坡:①深1m的淺槽中,兩壁坡度為90°;②深1~3m的槽中,密實土層為70°~80°,鬆散土層為60°~70°,在潮濕、鬆土層中不應大於55°。
掘進中的技術要求:①人工掘進,禁止使用掘空底部、使之自然塌落的方法;②禁止採用爆破法;③槽壁應保持平整,松石及時清除,嚴禁在懸石下作業,槽口兩邊0.5m以內不得有堆放的土石和工具;④槽內有兩人以上工作時,要保持3m以上的安全距離;⑤在鬆散易坍塌的地層中掘進,兩壁應及時支護;⑥凡影響人畜安全的探槽,在取得地質成果後,必須及時回填。
探坑、探井的技術要求:①在泥石流的形成區、流通區及堆積區需要進行現場試驗的探坑(試坑),其開口的規格,圓形直徑一般為Φ500mm,方形為50cm×50cm,深度要求在剝去表層之後不小於0.5m;②泥石流勘查中,探井的規格尺寸:探井深一般不超過10m,開口為圓形的直徑為0.8~1.0m,深5m~10m,斷面尺寸長×寬為1.2m×0.8m或1.2m×1.0m,考慮到泥石流物質組成顆粒大小差異大,其開口可適當放大,也可採用梯級開挖;③探井掘進技術參數參看《地質勘查坑探規程》。
探槽、探井地質成果:①在開挖掘進時分別對不同單元體岩、土層的岩性、結構、顆粒級配等進行描述、編錄,圖文應盡量規格化;②探槽要有槽底、兩壁的展示圖,探井要有展示圖,能直觀地反映岩、土體的結構及展布,比例尺:1∶25,1∶50或1∶100;③為防治工程提供設計所需的其他資料。
(5)試驗
對壩高超過10m以上實體攔擋工程宜進行抽水或注水試驗,獲取相關水文地質參數;在孔(坑)內採取岩樣、土樣和水樣,進行分析測試,獲取岩土體的物理力學性質參數;水樣一般只做簡分析,擬建的防治工程應增加侵蝕性CO2測定內容。
採集的岩石要能滿足表5-11制樣的要求,測試數據能夠反映岩石的實際性狀。
表5-11 室內測試岩樣規格表
土樣的樣品數量及測試要求:①泥石流勘查中,泥石流堆積物的顆粒分級及容重是重要參數,根據泥石流堆積物常含有大顆粒的特點,現場測試采樣一般要求500kg左右;②在壩址土體中,每層穩定土層中試樣組數一般不少於6組,擾動土樣的數量可適當減少;③原狀土樣的大小,鑽孔取樣尺寸為直徑10cm,高20cm,在坑槽中采樣,每組樣品尺寸為15cm×15cm×15cm;④泥石流堆積物的顆粒分析,應將≥2cm以上的顆粒在野外篩分,<2cm顆粒送實驗室進行顆分。詳見表512。
表5-12 室內測試土樣規格
水試樣的室內要求:泥石流災害勘查中,對水樣一般只要求作常規項目的分析:在防治工程中,由於大部分工程的基礎置於地下水位之下,要求增加CO2的測定。一般簡分析樣品數量500~1000mL;全分析樣品數量200~300mL;侵蝕性CO2樣品數量250~300mL,加2~3g大理石粉。
5.對各類防治工程提供以下主要設計參數
1)各類攔擋壩:對各類攔擋壩提供主要設計參數是覆蓋層和基岩的重度、預載力布置值、抗剪強度,基面摩擦系數,泥石流性質與類型、發生頻次,泥石流體的重度和物質組成,泥石流體的速度、流量和設計暴雨洪水頻率,泥石流回淤坡度和固體物質顆粒成分,溝床清水沖刷線。
2)其他工程:樁林著重於樁錨固段基岩的深度、風化程度、力學性質,排導槽、渡槽著重於泥石流運動的最小坡度、沖擊力、彎道超高和沖高;導流堤、護岸堤和墩著重於基岩的埋藏深度和性質、泥石流沖擊力和彎道超高、牆背摩擦角;停淤場著重於淤積總量、淤積總高度和分期淤積高度。
6.施工條件調查
結合可能採取的泥石流防治工程技術,調繪施工場地、工地臨時建築和施工道路的地形地貌,並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測圖范圍和精度視現場情況而定。
了解泥石流防治工程周圍所需天然建築材料的分布狀況,對沙石料質量和儲量進行評價。如天然骨料缺少或不符合工程質量要求,須對就近料場的人工料源進行初查。
了解泥石流防治工程周圍的水源狀況並采樣分析,對防治工程生活用水的水質水量進行評價,提出供水方案建議。
7.監測
泥石流監測內容,分為泥石流形成條件(固體物質來源、氣象水文條件等)監測、運動特徵(流動動態要素、動力要素、輸移沖淤等)監測和流體特徵(物質組成及其物理化學性質等)監測。
1)勘查階段:只要求進行簡便的常規監測。
2)降雨觀測:必要時,根據流域大小,在流域內設置1~3個控制性自記式雨量觀測點,定時巡視觀測。觀測點的設置要避免風力影響和高大樹木的遮掩。
3)泥位、流速觀測:有條件時,可進行泥位和流速觀測。
·泥位觀測,觀測站應盡可能設在兩岸穩定、順直的泥石流流通河床段。觀測斷面可設置2個或2個以上。用簡便的斷面索法觀測泥位的漲落過程,精度要求到0.1m。條件許可時,泥位也可採用有線或無線感測器及探頭遙測(如超聲水位計、泥位檢知網、泥位檢知線等)。
·泥石流流速觀測必須和泥位觀測同時進行,數值記錄要和泥位相對應。一般採用水面浮標測速法。
4)預警預報:出現泥石流臨災徵兆時,應及時報告有關部門進行預警預報。泥石流警報,首先要確定預警預報參數臨界值,如泥位觀測報警的泥位臨界值、地聲報警的地聲臨界值、暴雨報警的雨強臨界值。
·斷面泥位觀測法:當監測斷面泥位達到警戒值時,立即發出預警信號;當監測斷面泥位達到避難泥位時,則發出警報信號。
·感測法:將泥石流感測器、地震感測器、地聲感測器、超聲泥位計、泥位高度檢知線等安裝在溝谷適當地點(超聲探頭必須安裝在流域中、下游的主河床內),這樣可以保證泥石流流量處在一個較穩定的范圍內,減少泥石流規模報警的誤差。當泥石流發生時,感測器接受信息,進行預警或報警。
5)監測資料整理分析:除對泥石流監測原始記錄進行整理編目外,還應將監測數據進行重新編號,形成泥石流監測的正式項目。如條件具備,應建立成果資料庫,把全部編目資料存入計算機,以供有關人員查閱。
⑵ 形成泥石流需要哪些條件
泥石流形成一般情況下具備哪些條件?
時間:2012-03-16
泥石流的形成一般情況下應同時具備以下3個條件:陡峻的便於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豐富的鬆散物質;短時間內有大量的水源。
(1)、地形地貌條件:在地形上具備山高溝深、地勢陡峻,溝床縱坡降大、流域形態便於水流匯集。在地貌上,泥石流的地貌一般可分為形成區、流通區和堆積區三部分。上游形成區的地形多為三面環山、一面出口的瓢狀或漏斗狀、地形比較開闊、周圍山高坡陡、山體破碎、植被生長不良,這樣的地形有利於水和碎屑物質的集中;中游流通區的地形多為狹窄陡深的峽谷,谷床縱坡降大,使泥石流能夠迅猛直瀉;下游堆積區的地形為開闊平坦的山前平原或河谷階地,使碎屑物有堆積場所。
(2)、鬆散物質來源條件:泥石流常發生於地質構造復雜,斷裂褶皺發育、新構造活動強烈、地震烈度較高的地區。地表岩層破碎,滑坡、崩塌、錯落等不良地質現象發育,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固體物質來源;另外,岩層結構疏鬆軟弱、易於風化、節理發育,或軟硬相同成層地區,因易受破壞,也能為泥石流提供豐富的碎屑物來源;一些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如濫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開山采礦、採石棄渣等,往往也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物質來源。
(3)、水源條件: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重要激發條件和搬運介質(動力來源)。泥石流的水源有暴雨。冰雪融水和水庫(池)潰決水體等形成。我國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是暴雨、長時間的連續降雨等。
⑶ 怎麼申請地質災害鑒定
你說的情況不夠具體,現在管地質災害的部門是國土局。
如果你們是一片區域出現此類問題專,可屬以去當地政府反映,最好在市(縣)長接待日去,人多些容易受到重視。
地質災害的類型主要是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裂縫、地面塌陷等。
對地質災害的認定也有一些單位有相關資質,現在每個省都有地質環境監測中心,是省國土資源廳的下屬事業單位。一般來說,如果出現地質災害安全隱患,國土部門會找他們來進行勘察。
不建議你個人去鑒定,相信這筆費用是你得不償失的。
最好的辦法就是向政府反映。
有需要可以發消息,我就在國土部門,主管地質災害的
⑷ 地質災害的形成條件
地質災害是多種地質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地質災害的形成條件可以分為基礎條件和激發條件,可以包括自然的和人為的因素。
不同地質災害類型有著不同的控制因素。現以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別論述。
一、崩塌-滑坡的形成條件
崩塌-滑坡是嚴重的斜坡變形現象,它的發生一方面取決於斜坡自身的基礎條件,另一方面與斜坡的激發條件有關。
1.基礎條件
合適的地貌是形成崩塌-滑坡的最基礎條件。從區域地貌條件看,崩塌-滑坡形成於山地-高原地區,通常情況下,地貌切割越強烈,崩塌-滑坡就越發育。從局部地形來看,要有適宜的斜坡坡度、高度和形態,以便於形成岩體崩落、滑動的臨空面,這些對崩塌-滑坡的形成具有最直接的作用。崩塌多發生在坡度大於55°、高度大於30m、坡面凹凸不平的陡峭斜坡上。滑坡多發生在15°以上的斜坡。崩塌-滑坡廣泛發育於山區,以山間谷底、江河兩岸最發育。
岩土體是崩塌-滑坡的物質基礎。它的性質和結構對崩塌-滑坡活動具有決定性作用。一般情況下,性質堅硬、結構完整、抗剪強度大、抗風化能力強的岩石構成的斜坡,整體性較好,一般不容易發生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相反,岩性松軟、結構不完整,特別是裂隙發育、斜坡岩土體中存在軟弱夾層容易失穩變形,發生崩塌-滑坡。
地質構造是崩塌-滑坡活動的主要影響因素。斷裂構造不但使斜坡岩土體發育大量裂隙,甚至使斜坡變得支離破碎,並且促進了斜坡岩土體的風化作用和地下水活動,降低斜坡的穩定性。
2.激發條件
外界條件是導致崩塌-滑坡活動的誘發因素。主要由於暴雨、洪水、融雪、水庫滲漏潰決,以及人工灌溉或排水等原因,使大量地表水或者地下水進入斜坡,岩土體抗剪強度急劇下降,從而誘發崩塌-滑坡。地震、人為爆破、工程開挖、填棄渣土等原因改變斜坡壓力狀態,也會引起斜坡失穩,誘發崩塌、滑坡。
二、泥石流的形成條件
泥石流是突發性很強的山地地質災害。它和崩塌-滑坡一樣,也是在一定的基礎背景下,由某些突發性的因素激發而形成的。
1.基礎條件
泥石流是含有大量泥沙、石塊的特殊洪流。急促的水流和充分的鬆散固體物質是泥石流形成的物質基礎。急促水流主要來自暴雨,其次來自冰川積雪融水、河湖水庫潰決等。因此,氣候條件是影響泥石流發生的重要因素。在降水充沛,暴雨多發地區泥石流最發育。鬆散固體物質除一部分來自礦山廢渣和棄土外,主要來源是各種成因的堆積物——斷裂破碎物以及岩體風化後形成的殘積物、坡積物、崩塌滑坡物質、洪積物、沖積物等。這些碎屑物的形成又與地質條件有一定關系。在斷裂構造發育,現今構造運動強烈的地區,由於山坡穩定性差、岩體結構不完整、風化作用強烈、岩石破碎、崩塌-滑坡發育、鬆散碎屑物質來源充分,因而最容易發生泥石流。
地形地貌條件是形成泥石流的又一個重要基礎條件。從區域地貌條件看,切割劇烈的山地高原地區,泥石流最發育。從局部地形條件看,泥石流一般要具有比較充分的匯納水流和碎屑物的形成區、足夠坡度的流通區、比較寬敞的堆積區。因此流域面積越大,地形坡度越大,越有利於泥石流的形成。
此外,准備條件對泥石流形成也有比較重要的作用。在天然植被稀少,或由於人類過度放牧、墾殖以至亂砍濫伐等原因使植被嚴重破壞後,不僅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也為泥石流活動提供比較充分的物質條件,促進泥石流的發生發展。
2.激發條件
泥石流最常見的激發條件是暴雨。在具有充分鬆散固體物質條件和適宜的地形條件下,只要出現暴雨,就會激發泥石流;暴雨強度越大,泥石流活動規模也越大。除暴雨外,冰川積雪的迅速消融,河堤、水庫、冰湖潰決等暴發的急促洪流也會引起泥石流活動。
⑸ 泥石流的形成條件及防護措施
泥石流是指在山區或者其他溝谷深壑,地形險峻的地區,因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災害引發的山體滑坡並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
②泥石流:⑴跨越工程。是指修建橋梁、涵洞,從泥石流溝的上方跨越通過,讓泥石流在其下方排泄,用以避防泥石流。這是鐵道和公路交通部門為了保障交通安全常用的措施。⑵穿過工程。指修隧道、明硐或渡槽,從泥石流的下方通過,而讓泥石流從其上方排泄。這也是鐵路和公路通過泥石流地區的又一主要工程形式。⑶防護工程。指對泥石流地區的橋梁、隧道、路基及泥石流集中的山區變遷型河流的沿河線路或其它主要工程措施,作一定的防護建築物,用以抵禦或消除泥石流對主體建築物的沖刷、沖擊、側蝕和淤埋等的危害。防護工程主要有:護坡、擋牆、順壩和丁壩等。⑷排導工程。其作用是改善泥石流流勢,增大橋梁等建築物的排泄能力,使泥石流按設計意圖順利排泄。排導工程,包括導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⑸攔擋工程。用以控制泥石流的固體物質和暴雨、洪水徑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量和能量,以減少泥石流對下游建築工程的沖刷、撞擊和淤埋等危害的工程措施。攔擋措施有:欄渣壩、儲淤場、支擋工程、截洪工程等。另外,對於防治措施,常採用多種措施相結合,比用單一措施更為有效。
⑹ 討論崩塌,泥石流,滑坡三種地質災害的形成條件和整治措施有何不同
一、崩塌
(一)崩塌定義
高陡斜坡(含人工邊坡)上的岩土體完全脫離母體後,以滾動、跳動、墜落等為主的移動現象與過程,稱為崩塌。危岩體是正在開裂變形,並可能發生崩滑的危險山體(圖1-1)。
該類災害具有下落速度快、發生突然,垂直位移大於水平位移的特點。崩塌對斜坡底部的房屋、道路及其它建築物危害很大,極易造成人員傷亡事故。
(二)崩塌分類
按崩塌體的物質組成分為兩大類:一是產生在土體中的,稱為土崩。二是產生在岩體中的,稱為岩崩。當其岩崩的規模巨大,涉及到山體者,又俗稱山崩。當其崩塌產生在 圖1-1 崩塌示意圖
河流、湖泊或海岸上時,稱為岸崩。
按照崩塌體的規模、范圍、大小可以分為剝落、墜石和崩落等類型。剝落的塊度較小,塊度大於0.5米者佔25%以下,產生剝落的岩石山坡一般在30—40度;墜石的塊度較大,塊度大於0.5米者佔50—70%,山坡角在30—40度范圍內;崩落的塊度更大,塊度大於0.5米者佔75%以上,山坡角多大於40度。
(三)崩塌的形成條件
岩土類型、地質構造、地形地貌三個條件,又統稱地質條件,它是形成崩塌的基本條件。
1、岩土類型:一般而言,各類岩、土都可以形成崩塌,但不同類型,所形成崩塌的規模大小不同。通常,岩性堅硬的各類岩漿岩、變質岩及沉積岩類的碳酸鹽岩、石英砂岩、砂礫岩、初具成岩性的石質黃土、結構密實的黃土等形成規模較大的崩塌;頁岩、泥灰岩等互層岩石及鬆散土層等往往以小型墜落和剝落為主。
2、地質構造:各種構造面,如節理、裂隙面、岩層界面、斷層等,對坡體的切割、分離,為崩塌的形成提供脫離母體(山體)的邊界條件。坡體中裂隙越發育,越易產生崩塌,與坡體延伸方向近於平行的陡傾構造面,最有利於崩塌的形成。
3、地形地貌:江、河、湖(水庫)、溝的岸坡及各種山坡、鐵路、公路邊坡、工程建築物邊坡及其各類人工邊坡都是有利崩塌產生的地貌部位,坡度大於45度的高陡斜坡、孤立山嘴或凹形陡坡均為崩塌形成的有利地形。
能夠誘發崩塌的外界因素很多,主要有:
1、地震:地震引起坡體晃動,破壞坡體平衡,從而誘發崩塌。一般烈度大於7度以上的地震都會誘發大量崩塌。
2、融雪、降雨:特別是大雨、暴雨和長時間的連續降雨,使地表水滲入坡體,軟化岩、土及其中軟弱面,產生孔隙水壓力等,從而誘發崩塌。
3、地表水的沖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體不斷地沖刷坡腳或浸泡坡腳、削弱坡體支撐或軟化岩、土,降低坡體強度,也能誘發崩塌。
(四)可能誘發崩塌的人類工程經濟活動
在形成崩塌的基本條件具備之後,誘發因素就顯得重要了。誘發因素作用的時間和強度都與崩塌有關。能夠誘發崩塌的外界因素很多,其中人類工程活動及人類經濟(生產)活動是誘發崩塌的一個重要原因。
1、採掘礦產資料:我國在採掘礦產資源活動過程中出現崩塌的例子很多。有露天采礦場邊坡崩塌,也有地下采礦形成采空區引起地表崩塌的。較常見的如煤礦、鐵礦、磷礦、石膏礦、粘土礦等。
2、道路工程開挖邊坡:修築鐵路、公路時,開挖邊坡切割了外傾的或緩傾的軟弱地層,加之大爆破對邊坡強烈震動,有時削坡過陡都可以引起崩塌。此類實例較多。
3、水庫蓄水與渠道滲漏:這里,主要是水浸潤和軟化作用,以及水在岩體(土體)中的靜水壓力、動水壓力,可能導致崩塌發生。
4、堆(棄)渣填土:載入、不適當的堆碴、棄碴、填土,如果處於可能生產崩塌的地段,等於給可能的崩塌體增加了荷載,從而可能而誘發崩塌。
5、強烈的機械震動。如火車機車行進中的震動,工廠鍛軋機械震動均可起誘發作用。
二、滑坡
(一)滑坡定義
圖1-2 滑坡示意圖
滑坡是斜坡岩土體在重力和水,以及其他外營力的作用下,沿某一薄弱結構面產生剪切破壞的一種不良地質現象,是自然作用或與人類活動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圖1-2)。自然界中,無論是天然斜坡還是人工斜坡都不是固定不變的,在不同因素的作用下,斜坡一直處於不斷地發展和變化之中。
(二)滑坡的形成條件
滑坡的形成與氣象水文、地層岩性、地質構造、地形地貌、外營力改造和人類工程活動等因素密切相關。鬆散土體和高陡的斜坡是形成滑坡的內因,河流沖刷及淘蝕是產生滑坡的外因,人類工程活動和降雨是發生滑坡的主要誘發因素。
1、地層岩性:岩、土體是產生滑坡的物質基礎。通常,各類岩、土都有可能構成滑坡體,其中結構松軟,抗剪強度和抗風化能力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質易發生變化的岩、土,如鬆散覆蓋層、黃土、紅粘土、頁岩、泥岩、煤系地層、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軟硬相間的岩層所構成的斜坡易發生滑坡。
2、地質構造:斜坡岩、土只有被各種構造面切割分離成不連續狀態時,才可能具備向下滑動的條件。同時,構造面又為降雨等進入斜坡提供了通道。故各種節理、裂隙、層理面、岩性界面、斷層發育的斜坡,特別是當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傾構造面及順坡緩傾的構造面發育時,最易發生滑坡。
3、地形地貌:只有處於一定地貌部位、具備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發生滑坡。一般江、河、湖(水庫)、海、溝的岸坡,前緣開闊的山坡、鐵路、公路和工程建築物邊坡等都是易發生滑坡的地貌部位。坡度大於10度、小於45度、下陡中緩上陡、上部成環狀的坡形是產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質作用:各種軟弱層、強風化帶因組成物質中粘土成分多,容易阻隔、匯聚地下水,如果上坡上方或側方有豐富的地下水補給,則這些軟弱層或風化帶就可能成為滑動帶而誘發滑坡。
地下水在滑坡的形成和發展中的主要作為表現為:
地下水進入滑坡體增加了滑體的重量,滑帶土在地下水的浸潤下抗剪強度降低;地下水位上升產生的靜水壓力對上覆不透水層產生浮托力,降低了有效正壓力和摩擦阻力;地下水與周圍岩體長期作用改變岩土的性質和強度,從而引發滑坡;地下水運動產生的動水壓力對滑坡的形成和發展起促進作用。
5、人為工程活動影響
不合理人為工程活動,如人工開挖斜坡前緣開挖坡腳或後緣堆載,改變了斜坡的外形和應力狀態,增大了滑體的下滑力,減小了斜坡的支撐力,從而引發滑坡。農田灌溉、水渠和水池漫溢和漏水、廢水排放等加劇滑坡的可能性。
(三)可能誘發滑坡的人類工程經濟活動
違反自然規律,破壞斜坡穩定條件的人類活動都會誘發滑坡。例如:
1、開挖坡腳:修建公路、鐵路、依山建房、建廠等工程,常常因使坡體下部失去支撐而發生下滑。例如,我國西南、西北的一些鐵路、公路,因修建時大力爆破、強行開挖,事後,陸陸續續地在邊坡上發生了滑坡,給道路施工、運營帶來危害。
2、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漏水、工業生產用水和廢水的排放、農業灌溉等,均使水流滲入坡體,加大孔隙水壓力,軟化土石,增大坡體容重,從而促進或誘發滑坡的發生。水庫的水位上下急劇變動,加大了坡體的動水壓力,也可誘發滑坡發生。
3、堆填載入:在斜坡上大量興建樓房、修建重型工廠、大量堆填土石、礦渣等,使斜坡支撐不了過大的重量,失去平衡而沿軟弱面下滑。尤其是礦廠廢渣的不合理堆棄,常常觸發滑坡的發生。
此外,劈山開礦的爆破作用,可使斜坡的岩土體受振動而破碎,產生滑坡,在山坡上亂砍濫伐,使坡體失去保護,便有利於雨水等水體的入滲從而誘發滑坡;等等。如果上述的人類作用與不利的自然作用互相結合,則就更容易促進滑坡的發生。
三、泥石流
(一)泥石流定義
泥石流是山區常見的一種自然地質災害,大都形成於溝谷和坡地,由於暴雨或冰湖、水庫等潰決而在溝谷或坡面產生的一種攜帶有大量泥砂、石塊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是一種危害性極強的地質災害。泥石流災害具有突然爆發、歷時短暫和破壞力強大的特點,是各種自然因素和人類工程活動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
(二)泥石流的形成條件
泥石流的形成通常需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有物源條件、水源條件和特定的地貌條件(圖1-3)。
1、物源條件:系指物源區固體鬆散物的分布、類型、儲備量以及補給距離等,能提供大量的固體鬆散物。固體鬆散物的來源決定於地層岩性、風化作用和氣候條件等因素。
圖1-3 泥石流示意圖
物源條件主要受地質構造和岩性、新構造運動、不良物理地質作用、人類工程活動等因素的制約。在斷裂強烈發育帶,岩石破碎,易風化而處於不穩定狀態,從而為泥石流提供了豐富的固體物質;岩石性質不僅決定著岩體破壞的難易和方式,而且還決定所形成泥石流的性質。
2、地形地貌條件:地形地貌條件是形成泥石流的內因和必要條件,它制約著泥石流的形成和運動,影響著泥石流的規模和特性。在泥石流的形成條件中,地形地貌條件是相對穩定的,其變化是緩慢的,同時在泥石流的活動過程中,也被再塑造。
地形地貌對泥石流的發生和發展主要具有兩個方面的作用:首先是通過溝床的地勢條件為泥石流提供位能,賦予泥石流一定的侵蝕、搬運和堆積的能量;同時在坡地或溝槽的一定演變階段內,提供足夠數量的水體和土體。溝谷的流域面積、溝床縱坡降、流域內山坡平均坡度、溝谷形態以及植被覆蓋情況等都對泥石流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泥石流的發生、發展和分布無不受到山地地貌特徵的影響。
泥石流活動的過程形成—運移—堆積就是地表一次破壞和塑造過程:平面呈一不對稱的啞鈴形成區和堆積區的形態極不穩定;形成區由條帶狀向樹枝狀發展;流通區在發展過程中相對穩定;堆積區由於流域內來沙量的增長而不斷擴展,進逼下游大河變形,導致河流改道。
3、水源條件:水不僅是泥石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固體物質的搬運介質。降雨歷程、降雨量以及降雨強度等對泥石流形成具有明顯的影響。
(三)可能誘發泥石流的人類工程經濟活動
由於工農業生產的發展,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發程度和規模也在不斷發展。當人類活動違反自然規律時,必然引起大自然的報復,有些泥石流的發生就是由於人類不合理的開發而造成的。近年來,因為人為因素誘發的泥石流數量正在不斷增加。可能誘發泥石流的人類工程經濟活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不合理開挖:修建鐵路、公里、水渠以及其他工程建築的不合理開挖。有些泥石流就是在修建公路、水渠、鐵路以及其他建築活動時破壞了山坡表層而形成的。如香港多年來修建了許多大型工程和地面建築,幾乎每個工程都要劈山填海或填溝方可獲得合適的建築場地。1972年一次暴雨,使正在施工的挖掘工程現場120人死於滑坡造成的泥石流。
2、不合理的棄土、棄渣、採石:不合理的棄土、棄渣及採石等形成的泥石流事例很多。如四川冕寧縣瀘沽鐵礦漢羅溝,因不合理堆放棄土礦渣,1972年一場大雨暴發了礦山泥石流,沖出鬆散固體物質約10萬立方米,淤埋成昆鐵路300米和喜(德)——西(昌)公路250米,中斷行車,給交通運輸帶來嚴重損失。
3、濫伐亂墾:濫伐亂墾會使植被消失、山坡失去保護、土體疏鬆、沖溝發育,大大加重水土流失,進而山坡穩定性破壞,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質現象發育,結果就很容易產生泥石流。如甘川公路石坳子溝山上大耳頭,原是森林區,因毀林開荒,1976年發生泥石流毀壞下游的村莊、公路,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嚴重損失。當地群眾說:「山上開畝荒,山下沖個光」。
⑺ 地質災害施工企業資質的條件
地質災害的分級標准按危害程度和規模大小分為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地質災害險情和地質災害災情四級:特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受災害威脅,需搬遷轉移人數在 1000人以上或潛在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 1億元以上的地質災害險情。特大型地質災害災情:因災死亡 30人以上或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 1000萬元以上的地質災害災情。大型地質災害險情:受災害威脅,需搬遷轉移人數在 500人以上、 1000人以下,或潛在經濟損失 5000萬元以上、 1億元以下的地質災害險情。大型地質災害災情:因災死亡 10人以上、 30人以下,或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 500萬元以上、 10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災情。中型地質災害險情:受災害威脅,需搬遷轉移人數在 100人以上、 500人以下,或潛在經濟損失 500萬元以上、 50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險情。中型地質災害災情:因災死亡 3人以上、 10人以下,或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 100萬元以上、 5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災情。小型地質災害險情:受災害威脅,需搬遷轉移人數在 100以下,或潛在經濟損失 5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險情。小型地質災害災情:因災死亡 3人以下,或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 100萬元以下的地質災害災情。 具體請看以下兩個網站,希望這兩個網站對你有用http://www.fcbmis.com/qjfj.fcbweb/news/zlaq/2010/62/.html http://wcx.csgtzy.gov.cn/item_023/Content_23_13.html
⑻ 求詳細解答:近年來,泥石流地質災
(1)上抄述材料兩個基本觀點的襲共同點在哲學上稱為哲學的基本問題,內容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即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這個問題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2)思維和存在何者為本原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准。凡是認為存在決定思維的,就是唯物主義;相反,就是唯心主義。在對待泥石流地質災害等自然災害的問題時,人們承認其發生、發展的客觀性,並積極防範,就是堅持唯物主義的立場。有的人則相信所謂天意,甚至散布謠言,蠱惑人心,則是站在唯心主義的立場上。 (3)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存在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爭論。泥石流地質災害等自然災害發生後,人們加強研究,不斷提高預測水平,承認世界是可知的。相反,聽天由命,無所事事,則是不可知論在生活中的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