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致災動力地質災害可以分為
『壹』 地質災害有哪些
自然災害包括哪些方面內容
主要包括乾旱災害,台風、暴雨、冰雹、沙塵暴等氣象災害,地震災害,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風暴潮、海嘯等海洋災害,以及重大生物災害和森林草原火災等。
『貳』 地質災害分類
根據地質災害的成因和特徵劃分不同的地質災害類型。目前,有多種分類方案。這里主要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行業標准《地質災害分類分級(試行)》(DZ0238—2004)的分類體系。該體系把地質災害按照災類、災型、災種三級層次進行劃分或歸類,災類為第一層次,災型為第二層次,災種為第三層次(表1-1)。
表1-1 地質災害分類體系
1.按致災地質作用的性質和發生處所分類
地質災害分為地球內動力活動災害類、斜坡岩土體運動(變形破壞)災害類、地面變形破裂災害類、礦山與地下工程災害類、河湖水庫災害類、海洋及海岸帶災害類、特殊土災害類、土地退化災害類共8類。
2.按成災過程的快慢劃分災型
災害對人類影響最嚴重的是其活動過程。根據活動過程把地質災害劃分為突變型和緩變型。突然發生並在較短時間內完成災害活動過程的地質災害為突變型地質災害。發生、發展過程緩慢,隨時間延續累進發展的地質災害為緩變型地質災害。
3.根據地質災害的特徵劃分災種
(1)突變型地質災害包括19個災種
地震災害、火山災害、崩塌災害、滑坡災害、泥石流災害、地面塌陷災害、地裂縫災害、礦井突水災害、沖擊地壓災害、瓦斯突出災害、圍岩岩爆及大變形災害、河岸坍塌災害、管涌災害、河堤潰決災害、海嘯災害、風暴潮災害、海面異常升降災害、黃土濕陷災害、砂土液化災害。
(2)緩變型地質災害包括15個災種
地面沉降災害、煤層自燃災害、礦井熱害、河湖港口淤積災害、水質惡化災害、海水入侵災害、海岸侵蝕災害、海岸淤進災害、軟土觸變災害、膨脹土脹縮災害、凍土凍融災害、土地沙漠化災害、土地鹽漬化災害、土地沼澤化災害、水土流失災害。
『叄』 地質災害都有哪些種類
地質災害的種類有:
1、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體由於某種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向下滑動的現象。
2、崩塌:是指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體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的地質現象。
3、泥石流:是山區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它是由於降水而形成的一種帶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條件的特殊洪流。識別:中游溝身長不對稱,參差不齊;溝槽中構成跌水;形成多級階地等。
4、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並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現象。
5、地裂縫:地裂縫是累進性發展的漸進性災害。按其成因可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內動力形成的構造地裂縫,如地震裂縫、基底斷裂活動地裂縫、隱伏裂隙開啟裂縫等;另一種是非構造型,即外動力作用形成的地裂縫,如鬆散土體潛蝕地裂縫黃土濕陷地裂縫、膨脹土脹縮地裂縫、滑坡地裂縫等。
(3)按照致災動力地質災害可以分為擴展閱讀:
就地質環境或地質體變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發性地質災害與緩變性地質災害兩大類。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即習慣上的狹義地質災害。後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稱環境地質災害。 根據地質災害發生區的地理或地貌特徵,可分山地地質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質災害,如地質沉降,如此等等。
『肆』 地質災害類別
目前,我國通用的地質災害分類方法有:
1)按致災地質作用的性質和發生處所(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管理司等,1998):分為12類48種,分別是:
a.地殼活動災害,如地震、火山噴發、斷層錯動等;
b.斜坡岩土體運動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c.地面變形災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開裂(地裂縫)等;
d.礦山與地下工程災害,如煤層自燃、洞井塌方、冒頂、偏幫、鼓底、岩爆、高溫、突水、瓦斯爆炸等;
e.城市地質災害,如建築地基與基坑變形、垃圾堆積等;
.f河、湖、水庫災害,如塌岸、淤積、滲漏、浸沒、潰決等;
g.海岸帶災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海岸侵蝕、海港淤積、風暴潮等;
h.海洋地質災害,如水下滑坡、潮流沙壩、淺層氣害等;
i.特殊岩土災害,如黃土濕陷、膨脹土脹縮、凍土凍融、沙土液化、淤泥觸變等;
j.土地退化災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鹽鹼化、潛育化、沼澤化等;
k.水土污染與地球化學異常災害,如地下水質污染、農田土地污染、地方病等;
l.水源枯竭災害,如河水漏失、泉水乾涸、含水層疏干(地下水位超常下降)等。
2)按地質環境變化的速度分為突發性地質災害和漸(緩)變性地質災害。突發性地質災害如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下工程災害等,發生突然,可預見性差,成災後果嚴重,不僅造成經濟損失,也常造成人員傷亡;漸變性地質災害,如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土污染等,災害的發生是緩慢積累的過程,其發生緩慢,一般不會造成人員傷亡,但影響范圍廣,治理難度大,往往需要很長時間的修復。
『伍』 內動地質災害系列
內動力地質災害系列可能屬於另一種新類型全球性構造體系。
(一)內動力地質災害的共同特徵與基本規律
作者經過40多年對內動力地質災害系列的研究實踐,較為系統地對地震災害、斷層位移災害、地裂縫災害、煤瓦斯突出災害等的研究中,經過系統總結,將中國主要內動力地質災害分為4類12種。這里僅簡單重復概要敘述,重點表達它們之間的成生聯系和伴侶關系,展示它們可能屬於新類型的構造體系——內動力地質災害構造體系[17-25]。
1.分類與種屬
中國內動力地質災害可以分為4類12種,即(見表3-1,表3-2):
(1)地面升降或掀斜
(2)活動斷裂的位移與構造地裂縫
(3)高地應力及能量集中
——部分坑道變形、高邊坡失穩
——鑽孔套損變形
——部分坑道突水、突泥
——煤瓦斯突出
——岩爆
——地震
——海嘯(地震誘發)
(4)火山活動
——地下熱害、放射性熱害
2.主要動力原因與運動
各種內動力地質災害主要是由推動地殼運動的地應力(構造應力)推動的,部分尚有岩漿作用及其他影響因素伴隨,內動力地質災害就是現今地殼運動的產物,就是現今地殼運動的特殊表現形式,彼此成生排序、伴侶聯系、運動共生、規律協調(如與地球自轉、公轉等),整合起來就是現今地殼運動的全過程。
3.活動發展的周期性與趨勢性
如表3-2所示,各種內動力地質災害均具有明顯和統一的周期性規律,其中地震災害、活動斷裂與地裂縫災害均具有完整的周期性系列:幾百年、幾十年、年、月、日的周期性系列,它們與地球在宇宙空間運動規律相協調一致;同時,在周期性活動的背景下,有著趨勢性發展前進的特徵,由斷裂和地裂縫災害的實測研究表明:其前進趨勢呈現多種運動形態的螺旋式發展前進的特徵。
4.活動構造體系對內動力地質災害分布的控制規律
表現為以下主要控制規律:①災種分布對構造帶的選擇性;②構造帶內多種災害分布的重疊性;③災害在帶內的遷移性;④各種災害之間的補償性與同步性;⑤災害的分區性。隨著人類工程活動的急劇增加,引發災害嚴重程度也在不斷呈現增長的趨勢,有時甚至超過數倍、十倍,可見人類工程活動影響之大,已經成為影響減災、防災的重要因素。
(二)內動力地質災害的分區
中國內動力地質災害的時空分布,在我國可以分為3大災害區、5大災害構造帶。詳見圖3-2及文字敘述。
(三)探討內動力地質災害系列屬新類型全球構造體系的問題
通過上述構造形跡構造體系與內動力地質災害構造體系的對比研究表明[1-69]:
(1)構造形跡構造體系,經過長期研究和反復實踐證實,是一個成熟的構造體系系統,並且正按照李四光教授指明的前進方向走向量化發展的方向,已經進入岩石力學與構造應力場研究新階段。
表3-6 構造形跡的構造體系與內動力地質災害的構造體系對比關系表
(2)內動力地質災害構造體系,雖然已經經歷了50多年的探索研究,目前已經可以初步釐定其可能屬於一個新類型的構造體系,但仍需在反復實踐中經歷各種考驗和歷練而走向完整和成熟。
『陸』 地質災害的種類有哪些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層自然、黃土濕陷、岩土膨脹、砂土液化,土地凍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中國的法律中的界定,根據2004年國務院頒發的《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定,地質災害,通常指由於地質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財產損失的災害。地質災害可劃分為30多種類型。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誘發的稱為自然地質災害,由工程開挖、堆載、爆破、棄土等引發的稱為人為地質災害。常見的地質災害主要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六種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
主要分類方法
地質災害的分類,有不同的角度與標准,十分復雜。
就其成因而論,主要由自然變異導致的地質災害稱自然地質災害;主要由人為作用誘發的地質災害則稱人為地質災害。
就地質環境或地質體變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發性地質災害與緩變性地質災害兩大類。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即習慣上的狹義地質災害;後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稱環境地質災害。
根據地質災害發生區的地理或地貌特徵,可分山地地質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質災害,如地質沉降,如此等等。
主要類型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體由於某種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向下滑動的現象。
崩塌:是指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體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的地質現象。
泥石流:是山區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它是由於降水而形成的一種帶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條件的
特殊洪流。識別:中游溝身長不對稱,參差不齊;溝槽中構成跌水;形成多級階地等。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並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現象。
『柒』 內動力地質災害分區
根據內動力地質災害的時空分布,主要構造體系的條塊分割與其中的活動構造體系的控製作用,將我國分為3大災害區、5大災害構造帶(圖3-3),概述如下:
圖3-3 中國內動力地質災害分區略圖[10]
1.緯向構造帶(Ⅰ)
天山-陰山緯向構造帶(Ⅰ1);昆侖-秦嶺緯向構造帶(Ⅰ2);南嶺緯向構造帶(Ⅰ3)。
2.經向構造帶(Ⅱ)
銀川-昆明經向地震構造帶。
3.新華夏系構造帶(Ⅲ)
東南沿海地震、地熱構造帶(Ⅲ1);長春-廣州地震、煤瓦斯突出、沖擊地壓、鑽孔套損、構造地裂縫、熱害構造帶(Ⅲ2);興安嶺-雪峰山煤瓦斯突出、構造地裂縫火山、地震構造帶(Ⅲ3)。
4.中國東部新華夏系控制的內動力災害區(Ⅳ)
東北鑽孔套損災害亞區(Ⅳ1);華北地震災害亞區(Ⅳ2);華南煤瓦斯突出亞區(Ⅳ3);南瓊亞區(Ⅳ4);台灣多種嚴重災害亞區(Ⅳ5)。
5.西域系構造帶(Ⅴ)
東准噶爾構造帶(Ⅴ1);天山-祁連山構造帶(Ⅴ2)。
6.西域系、河西系控制的災害區(Ⅵ)
7.青藏反「S」型構造帶(Ⅶ)
河西走廊南山-冷龍嶺北緣斷裂構造帶(Ⅶ1);柴達木北緣斷裂構造帶(Ⅶ2);阿牙克木湖-冬給措納湖斷裂構造帶(Ⅶ3);曲麻萊-康定地震斷裂構造帶(Ⅶ4);喀喇昆侖-唐古拉山地震構造帶(Ⅶ5);岡底斯山地震構造帶(Ⅶ6);喜馬拉雅山地震構造帶(Ⅶ7)。
8.中國西南部反「S」型控制的強震發育隆升區(Ⅷ)
『捌』 地質災害的類型有那些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根據2004年國務院頒發的《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定,地質災害通常指由於地質作用引起的人民生命財產損失的災害。
地質災害的分類,有不同的角度與標准,十分復雜.就其成因而論,主要由自然變異導致的地質災害稱自然地質災害;主要由人為作用誘發的地質災害則稱人為地質災害。就地質環境或地質體變化的速度而言,可分突發性地質災害與緩變性地質災害兩大類。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塌陷、地裂縫,即習慣上的狹義地質災害;後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又稱環境地質災害。 根據地質災害發生區的地理或地貌特徵,可分山地地質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平原地質災害,如地質沉降,如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