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國地質災害圖
A. 2017年發生地質災害有哪些縣
每年都有吧
地質災害地質災害,地質學專業術語,是指在自然或版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權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B. 武漢地質災害易發區這張圖的真實性有多大,照這畫的
北部在圖上范圍外,中部就是中間那條。
南部就是白沙洲這條。
其中北部中部沒怎版么發生過地質災害。
主要是權南部白沙洲。
2000年左右司法一代發生過一次嚴重的災害。
至於說這個圖嘛,很清楚,容易發生的一代基本是以南湖為邊界延長過來的。也就是南湖大道延長到白沙二路。
看起來呢,這一代白沙二路以南比較安全,安全等級還高過漢陽武昌核心。
災害發生等級較高的是:長江紫都,復地,復地旁邊的保利上城,
佳兆業貌似在魔鬼和天使之間游盪。
忽悠城市忽悠府,清江看起來都是比較安全的。
C. 我國最近每年地質災害損失
建議看一下每年的《中國地質環境公報》,裡面都有很詳細的介紹
D. 我國常見類型地質災害分布
(一)地震
地震每天都在發生,只不過人類能察覺的地震(有感地震)還不到1%。科學家們通過對地球上地震發生頻率的統計,劃分出環太平洋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大陸斷裂地震帶和大洋海嶺地震帶等大地震帶,其中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的范圍均涉及我國境內。我國是受地震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1970年以來,中國(含邊界附近)共發生震級M≥5.0地震4500餘次。
圖1-1 2005~2009年不同地質災害類型發生次數統計(統計數據不包括地震)
根據中國地震網提供的有關資料,中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6個地區的24條地震帶上。這6個地區是:①台灣省及其附近海域,包括台灣東部帶和台灣西部帶;②西南地區,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雲南中西部,包括滇東-滇西帶、騰沖-瀾滄帶、武都-馬邊帶、康定-甘孜帶、安寧河谷帶、西藏察隅帶和西藏中部帶;③西北地區,主要是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包括銀川帶、六盤山帶、河西走廊帶、天水-蘭州帶、塔里木南緣帶、南天山帶和北天山帶;④華北地區,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包括郯城-營口帶、燕山帶、山西帶、渭河平原帶和河北平原帶;⑤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⑥東北地區,主要指黑龍江省東南部和吉林省東北部。
中國的台灣省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西藏、新疆、雲南、四川、青海等省(自治區、直轄市)位於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上,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處於相關的地震帶上。
(二)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崩滑流)
我國崩塌、泥石流和滑坡地質災害發生的區域性分布規律非常明顯。特殊的地質環境條件是地質災害形成的基礎和根本原因。從地質方面分析,這些類型地質災害重災區一般分布在地形起伏大,構造活動強烈,岩、土體物理風化嚴重,地質環境十分脆弱的地區。在降雨、地震、人類活動等條件觸發下,極易發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根據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地質災害調查監測室2004~2010年資料(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提供的地質災害月報和速報資料)統計(表1-2),我國地質災害的地域分布和損失特點非常明顯。在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除上海市等個別省(自治區、直轄市)外,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這些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主要分布在我國大地貌的第二級地貌階梯的川東鄂西地區、湘西和雲貴高原區、青藏高原東緣區、橫斷山高山峽谷區,行政區劃上主要是西南地區的雲南、四川、重慶、貴州省(市),中南地區的湖南、湖北、廣西等省(自治區)以及華東地區的江西、福建、浙江等省。
表1-2 2005~2009年地質災害高發地區統計
斜貫中國中部的遼、京、冀、晉、陝、甘、鄂、川、滇、貴地區,由於地處中國西部高原山地向東部平原、丘陵過渡地帶,地形起伏切割特別劇烈,同時許多地區暴雨強烈,加上人為破壞植被和改造地表斜坡、岩土的活動廣泛而又嚴重,所以崩滑流特別發育,不但分布密度大,而且活動特別頻繁,是我國崩滑流災害嚴重的地區。在以下地區形成崩滑流密集區(帶):
1)長白山-燕山-太行山密集帶。主要以泥石流為主,其次有少量滑坡,局部有崩塌。主要分布在遼寧的鳳城、寬甸、岫岩,河北的青龍,北京的懷柔、密雲等地區。
2)黃土高原密集區。主要為黃土滑坡,其次為泥石流。以西部的隴中高原和中部的陝北高原最嚴重,特別是在黃河上游主流和主要支流沿岸以及鐵路沿線尤為發育。
3)秦嶺-大巴山密集區。以泥石流、滑坡為主,其次為崩塌。以白龍江和漢水流域最發育。
4)長江三峽密集帶。以滑坡和崩塌(危岩)為主,其次是泥石流。廣泛發育在宜昌—重慶之間的長江沿岸。
5)龍門山、橫斷山、五蓮峰、烏蒙山密集區。以滑坡、泥石流為主,崩塌(危岩)次之。鮮水河、大渡河、安寧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流域最發育。
6)雲貴高原密集區。主要為滑坡、泥石流,其次為崩塌(危岩)。以瀾滄江、元江流域最發育。
此外,在西北的天山、祁連山,青藏高原的念青唐古拉山,華南和東南沿海的仙霞嶺、武夷山和台灣山脈的一些地區崩滑流災害也比較嚴重。
(三)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縫
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縫活動主要是在20世紀70年代後,伴隨一些地區過量開采地下水而急劇發展,目前已廣泛分布在我國大城市、城鎮、礦區與鐵路沿線。其最大的危害是形成沉降帶,引起地面下降與裂縫,如上海、西安等大都市。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已有96個城市和地區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同時引發不同程度地裂縫。據鄭柏舉(2010)資料,目前我國的沉降總面積約9萬平方千米,而且仍然處於蔓延趨勢,其中約80%分布在東部地區。地面沉降從地質角度看,容易發生在3種區域:三角洲和濱海平原、沖洪積平原及內陸盆地。體現在我國的地域分布上,就形成了4條主要的地面沉降區(帶):下遼河平原的沈陽-營口地面沉降區、北部黃淮海平原的天津-滄州-衡水-德州-濱州-東營-濰坊地面沉降區、長江三角洲的嘉興-上海-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地面沉降區、汾渭溝谷的太原-侯馬-運城-西安地面沉降帶。其中黃淮海平原和長江三角洲是全國地面沉降最為嚴重的地區。
我國岩溶塌陷災害十分嚴重。據全國地質災害普查資料統計,全國有岩溶塌陷3000多處,塌陷坑約33200個,塌陷總面積330平方千米。中國岩溶塌陷廣泛發育在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廣西、湖南、貴州、廣東、河北、江西、雲南等省(自治區)最嚴重。從地理分布看,主要分布在長白山—燕山—呂梁山—四川盆地—哀牢山以東區域。該區域內可劃分為兩大岩溶塌陷分布區:秦嶺和淮河以北的北方岩溶塌陷分布區和以南的南方岩溶塌陷分布區。北方區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遼東半島、伏牛山山麓及一些山間盆地。南方區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川東山地、雲貴高原和幕阜山、九嶺山、羅霄山、南嶺、粵北山地。
我國地裂縫類型復雜,除伴隨地震、滑坡、凍融以及特殊土質的脹縮或濕陷活動產生的地裂縫外,主要是伴隨構造蠕變活動而產生的構造地裂縫。構造蠕變地裂縫的分布十分廣泛,在華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尤其發育。在該區域中,地裂縫主要集中在汾渭盆地、太行山東麓平原、大別山東北麓平原地區,形成3個規模巨大的地裂縫密集帶。此外,在豫東、蘇北以及魯中南等地區,還有一些規模較小的地裂縫發育帶(區)。
(四)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鹽鹼化
地面的剝蝕、侵蝕作用,也必然要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造成水土流失最嚴重的侵蝕形式以表層滑坡、崩塌、泥石流為主,主要分布在基岩裸露的斜坡、陡坡地帶,雖然它總的水土流失、侵蝕面積所佔比例不大,但其危害嚴重。
我國是世界上水土流失特別嚴重的國家,據調查統計,至20世紀末,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367萬平方千米,約占國土總面積的38%。長期以來,我國水土流失呈持續發展態勢,其面積、侵蝕強度和危害程度不斷加劇,全國平均每年擴展約1萬平方千米。水土流失分布非常廣泛,以黃土高原地區最嚴重,長江、珠江中上游和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等地區比較嚴重。其中黃土高原地區水土流失面積43萬平方千米,年均侵蝕模數約8000噸/平方千米,平均年流失表土厚度3~5厘米,泥沙總量為1316億噸。長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為56萬平方千米,年侵蝕土壤為24億噸。
我國現有荒漠化土地共計262萬平方千米,約占國土總面積的27%,廣泛分布在西北、華北、東北等區域,以新疆、甘肅、青海、內蒙古、寧夏、陝西、山西、河北等省(自治區)最嚴重。全國荒漠化面積和荒漠化程度呈不斷上升趨勢,近年來平均每年擴展2460平方千米。
全國現有各類鹽漬土地99萬平方千米,其中現代鹽漬化土地37萬平方千米,殘余鹽漬化土地45萬平方千米,潛在鹽漬化土地17萬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西北乾旱地區、黃淮海平原、三江平原以及沿海平原地區。以青海、西藏、新疆、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等省(自治區、直轄市)最嚴重。
(五)火山災害
火山災害目前僅屬於次要的,我國大多數火山為死火山。活火山主要分布在新疆、雲南、黑龍江與台灣等邊緣省份。目前我國有危險的活火山有3處,即長白山、騰沖和台灣的陽明山。
E. 2017年有地地質災害嗎
每年都有吧
地質災害地質災害,地質學專業術語,是指在自回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答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F. 我國地質災害分布情況
我國地質災害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這些災害主要發生在地質條件不內穩定的地區,包括容西南地區(板塊交界、降雨豐富,加上地形起伏大,所以地震、滑坡、泥石流都多發),西北一些地區(板塊交界),南方的山區(降雨豐富、地形起伏大,多滑坡、泥石流),黃土高原(夏季降雨集中、地形起伏大,多滑坡、泥石流),東北的山區(夏季降雨集中、地形起伏大,易發生滑坡、泥石流)等。
G. 我國近三十年來發生的地質災害
1990年4月26日,青海共和縣與興海縣交界處發生6.9級地震
1999年專9月21日,台灣7.6級的強烈地震
1996年2月3日,雲南麗江屬地震
2001年11月14日,昆侖山庫賽湖發生了8.1級大地震
2003年2月24日,新疆伽師地區6.8級強烈地震
2007年6月3日,雲南普洱6.4級地震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發生6次地震最高震級7.1級,發生在7點49分,地震震中位於縣城附近。
2010年9月7日,舟曲8·7特大泥石流災害中遇難1557人,失蹤284人,累計門診治療2315人。
2013年4月20日8時02分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北緯30.3,東經103.0)發生的7.0級地震。
H. 在什麼地方可以找到地質災害的圖片呀
你要什麼類型的?如果是要往論文里的插入,建議你在gooogle上搜索,記得用美國谷歌,就是結尾是com的那個,用英文搜索。谷歌的圖片都是高清的,沒得說。網路圖片也可以嘗試一下!
I. 我國地質災害災情分析
減輕自然災害活動已經受到全世界的重視,我國政府也十分重視。今天,人類對自然災害已經擺脫了盲目狀態,開始了自覺的、有組織、有計劃的減災活動。我國氣象局和國土資源部每天在天氣預報時都進行地區災害預報。人類與自然災害作斗爭開始了一個新紀元。減災必須對災情狀況、減災技術、減災效益有所了解,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為此,下面對我國地質災害地理分布特點、災情狀況及減災效益做一簡要分析,為減災活動提供一個宏觀認識。
1.中國地質災害地理分布特點
中國地質災害地理分布嚴格地受中國大地構造控制。世界上地質災害重災區有兩個帶,一個是環太平洋帶;另一個是地中海帶。我國位於環太平洋帶上,而且也是地中海帶與太平洋帶扭結帶上,具體來說,我國系處於印度板塊、太平洋板塊、蒙古板塊擠壓三角區上。在這三大板塊擠壓下,我國大陸內形成了兩大地殼活動帶:這就是大家經常提到的南北帶和東西帶。實際上,南北帶呈「Y」字形,東西帶呈北東東向。在這個大的輪廓控制下,我國的強地震區、強滑坡區、強泥石流區都分布在這個帶上。這個帶上的地質災害比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都嚴重。中國地質災害確實比較嚴重,我國東部也不是鐵板一塊,而是破碎地塊。其內部起伏不一,有升有降,它控制著這個區域內的地質災害發生、發展;也控制著這個區域內其他自然災害的發生和發展。比如洪水泛濫,人們只想到洪水泛濫是水文因素造成的,其實洪泛區主要是受地質構造因素控制。現在的洪泛區都是近代地殼沉降帶。現在採用的防洪對策是築堤擋水,是治標,而不是治本對策。其實,「本」是地殼沉降。盲目加高大堤,早晚要釀成大災。所以,著者認為防洪對策也要從地質角度考慮。
2.我國地質災害災情分析
下面先舉幾個實例,然後做一簡要分析。
(1)地震災害:我國歷史上有記載的地震4000多次,造成人員傷亡的346次,死亡人數達230餘萬。地震災害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約10億~20億元,死亡人數約2000~3000人。大震尤其嚴重。
(2)山崩、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災害:我國是一個多山國家,山地、高原、丘陵占國土面積的69%。河流縱橫、溝谷廣布。在地殼運動、大氣、地震及人類活動影響下每年都產生大量山崩、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災害。據四川省統計,1981~1985 年5 年間,一次暴雨激發崩塌、滑坡在1000處以上的縣有28個,1萬處以上的縣有14個,2萬處以上的有3個。雲、貴、陝、川是我國崩塌、滑坡的多發區,情況類似。全國受泥石流災害威脅的縣城有70 座,1975~1984 年10 年內全國18 個省、市、區爆發泥石流造成死亡2136人,毀田65.66萬畝,毀房18.07萬間,鐵路中斷了4164h,直接經濟損失16億元。綜合分析已有統計資料,包括山崩、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20~30億元。
(3)災害性水土流失:國際上規定,土壤侵蝕模數超過1萬t/km2者為災害性水土流失。我國西北黃土丘陵區超過此數者有5萬km2,長江流域坡地坡度大於20°者皆屬於災害性水土流失區。另外,覆蓋厚度對土壤侵蝕成災也極有影響。如西北黃土區土層厚度達數十米至數百米,水土流失只造成耕地肥力降低;而長江上游土層極薄,僅數十厘米到數米,水土流失使耕地石板化,失去耕作條件。長江上游由於坡地水土流失帶來的經濟損失每年達25億元。四川省耕地石板化已累計達1167萬畝。湖北省鄖西縣已有40個自然村因土地石板化不得不移民他鄉。這種災害在貴州、雲南也大量出現了。
(4)風沙和沙漠化災害:我國風沙和沙漠化災害面積為150.9萬km2,占國土面積17.5%,主要分布於我國北方乾旱、半乾旱和半濕潤地區。近半個世紀來,我國沙漠化土地擴大了5萬km2。據初步統計,我國因風沙災害每年損失15億元。
(5)人類誘發的地質災害:人類由於盲目活動在經濟活動過程中誘發了大量地質災害。人口愈集中的地方,人類誘發的地質災害愈多。我國東部地區是我國人口和經濟最集中地區,人類活動比較頻繁,人類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比較多見,我們通常稱為工程地質災害,如礦山建設、地下水提取、交通建設、石油開采等人類活動都會誘發地質災害。這類地質災害,就其單個來說損失數字不大,而總計起來,數字就十分可觀了。總的來說,我國人類活動因素誘發的地質災害損失是非常巨大的,估計每年造成經濟損失大約10~20億元。在面上來說我國還存在嚴重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常被認為是氣候原因形成的,實際上也主要是人類活動誘發形成的。
綜合上面資料我們得到我國在地質災害方面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大約為90~110億元(1989年統計資料)。這個數相當我國自然災害總損失的1/16,這個數是相當可觀的。地質災害的影響主要威脅是在居民點和工程。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不是瞬時即逝,而是長期的,它威脅著人類的生存。
地質災害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有聲有色的,如地震;另一種是無聲進行的,如沙漠化、水土流失。有聲有色的容易被重視,無聲進行的容易被忽視,要注意無聲進行的災害後果是十分嚴重的。自然災害按其發生的時間尺度來說可分為三種:①突發性的,發生在幾分幾小時內;②中速的,發生在幾天幾個月內;③慢性的,發生在幾年或幾十年、幾百年內。如我國西北戰國時期的晉國也就是現在的山西省,當時是森林茂盛,物產豐富;現在是植被稀疏,遍地黃土,晉北地區一片荒涼。這就是由於長期內植被破壞,水土流失造成的慢性災害的後果。它威脅著我們子孫後代的生存,問題十分嚴重。這就是我國地質災害的災情概況。
3.減災實例及減災效益
我國在減輕地質災害方面已經做了一些工作,大體上展現在4個方面:
(1)工程地質災害預測預報預防工作 如施工地質超前預報、隧洞塌方監測預報、煤礦突水預測、煤與瓦斯突出預測、各種工程地質災害預測。
(2)自然地質災害預測預報工作 如地震趨勢預測、地震臨震預報、滑坡預報等。
(3)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如雞扒子滑坡整治、東川泥石流防治、鐵路固沙、七省市水土保持、鏈子崖-黃臘石地質災害防治。
(4)救災工作 解放後我國政府對災後救濟做了大量工作,不一一列舉。
總結已做過的工作,不難看出,地質災害防治結果的經濟效益是巨大的,下面舉幾個實例說明。
(1)1982年7月長江鄖陽地區發生了雞扒子大型滑坡,長時間礙航。花了3年時間,投資8000餘萬元進行防治,滑坡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估計為1000餘萬元,總計損失近1億元。為了防止山坡繼續滑動,投資300萬元治坡,收到了較好效果。
(2)1985年6月12日凌晨,長江秭歸縣新灘發生了2000~3000萬m3的大型滑坡,其中260萬m3入江,停航12天。由於作了准確預報,無一人傷亡,財產損失也極小。如果沒有這個准確預報,據估算,可能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8700萬元。預報投資約200萬元。這項防治經濟效益為1∶44。
(3)東川泥石流是聞名於世的大型地質災害,它對居住在東川市的6萬多居民生存存在嚴重威脅。據統計,解放以來,泥石流給東川市造成的損失已達數億元。1982~1985年中國科學院成都地理所與東川市聯合進行考察,提出了防治規劃,1986年開始實施防治。1987年7月5日發生了30年罕見的暴雨,沒有造成災害。現在整個工程已經完成,該市已被雲南省譽為「花園城市」。
(4)七省市水土保持也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以寧夏西吉黃家二岔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驗示範區為例,該區土地面積為5.7km2。1983年開始綜合治理。以糧食單產為例,1982年單產為23.1kg,1990年為120kg,提高了425.4%;全流域凈產值:1990年是1982年的8.1倍;人均收入1990年可達731元,比1982年提高了380.9%。
我們應該看到,地質災害防治是長效的,不僅得益於今天,而且造福於子孫後代。一般來說,地質災害防治效益可達1∶20,地震工程的效益一般可達1∶10左右。地質災害防治效益極為可觀,可以這么說,減災就是增產。
總起來說,地質災害成因主要來自三個方面:①暴雨洪水;②地殼運動;③人類活動。而人類活動可促進前兩項自然因素作用加劇,且面廣,量大。人類工程活動常可造成大量的工程地質災害。地質災害防治是重要的減災措施,一般來說,下面幾點措施是非常重要的:①當務之急是提高全民減災意識,加強科學普及和提高全民減災意識;②要有投資、有工程措施,沒有投資是減不了災、得不到效益的;③建立減災工程是「地質工程」的觀念。它不是一般的土木工程,脫離了地質的基礎減災工程有可能導致嚴重的致災後果。鏈子崖地質災害防治緊緊地依靠地質獲得成功,為減災實踐提供了範例;④環境保護是減輕地質災害的基礎性工作,一邊治理,一邊破壞是減不了災的。這個問題必須引起重視。
J. 地質災害分布圖屬於哪種地圖
地質災害分布圖,
屬於專業地圖。
你若喜歡,
便是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