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中國地質大學女
Ⅰ 山頂洞人是我們黃種人的直系祖先嗎
是的,山頂洞人,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化石。屬晚期智人。因發現於北京市周口店龍骨山北京人遺址頂部的山頂洞而得名。1930年發現,1933~1934年中國地質調查所新生代研究室由裴文中主持進行發掘。
與人類化石一起,出土了石器、骨角器和穿孔飾物,並發現了中國迄今所知最早的埋葬。地質時代為晚更新世末,據放射性碳素斷代,年代為境和在當地的情景相似。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山下有廣闊的草原。虎、洞熊、狼、似鬃獵豹、果子狸和牛、羊等生存於其間。
(1)李輝中國地質大學女擴展閱讀
山頂洞的人類化石共代表 8個男女老少不同的個體。由頭骨縫的癒合程度和牙齒的生長情況看﹐其中5個是成年人﹐包括男女壯年和超過60歲的老人﹐1個是少年﹐1個是5歲的小孩﹐1個為嬰兒。
山頂洞人的體質已很進步。頭骨的最寬處在頂結節附近﹐牙齒較小﹐齒冠較高﹐下頜前內曲極為明顯﹐下頦突出﹐腦量已達1300~1500毫升。這些特徵和現代人相一致。男性身高約為1.74米﹐女性為1.59米。
Ⅱ 張永志的長安大學地測學院教授
張永志,男,漢族,1961年出生,地質測量工程專家。長安大學地測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80~1984年就讀於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大地系,獲大地測量專業工學學士學位;1984~1987年在雲南省地震局從事中美合作項目:激光地磁聯測及有關的數據處理和分析研究工作;1987年9月就讀於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地學部,1988年9月在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從事重力場時空變化及地殼形變方面的理論研究,1990年7月獲地殼形變專業理學碩士學位;1990年8月在中國地震局第二地形變監測中心從事重力測量、GPS觀測及其有關形變理論的研究工作;1991年任工程師,1996年任高級工程師,1997年擔任碩士生導師,2001年在西北工業大學獲固體力學專業博士學位。2002年調長安大學地測學院測繪科學與工程系從事教學及研究工作。2002年任副教授, 2004年12月晉升為教授、2006年擔任博士生導師。目前主要從事GPS、DInSAR、固體地球物理、大地測量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已發表學術論五十餘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參與完成國家及各部級科研項目二十餘項。獲得各種獎勵十餘項。
教學情況
近三年來,為測繪工程及相關專業本科生主講專業核心課程「大地測量學基礎」,周學時數為4學時,3屆學生共200人;指導本科生控制測量實習,學生總人數300餘人;指導本科生畢業設計,學生人數共22人。同時為本科生主講了《重力測量》、《測繪專業英語》、《GPS測量原理及應用》等課程。連續3年為本科生講課、指導教學實習、指導畢業設計,年完成的平均教學工作量在400學時以上。
學術研究
在科學研究方面,先後承擔、參與完成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地震聯合科學基金;國家大型科學工程;「八五」 、 「九五」 國家科技攻關課題;重點實驗室開放研究基金等國家、省部級重大科研任務10多項。
研究成果分別獲得部級科技成果獎三等獎一項;局級科技成果一等獎一項,局級科技成果二等獎三項、四等獎一項。
在《地震學報》、《地殼形變與地震》、《西北地震學報》等國內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四十餘篇。其中,一篇論文獲得中國地震學會李善邦青年優秀地震科技論文獎二等獎,一篇論文獲得陝西省測繪學會第九次綜合性學術年會優秀論文二等獎等。
近年來發表的主要論文
張永志,崔篤信,王琪等 利用GPS資料研究區域應力場變化地震活動,地震學報,2000,22(4):449-456
張永志,王雙緒,河西地區地殼的垂直形變的小波分析結果與中強震關系研究,地震學報,1998, 20(2):150-157
張永志,王文萍,梁偉鋒,地殼損傷狀態的重力頻域反演研究 ,地震學報, 1998, 20 (3):322-326
張永志,李輝,張伯宏,孕震過程中重力位、重力、重力梯度變化的數值模擬研究,地震,2002,22(2)35~42,第一作者
張永志,梁偉鋒,祝意青,麗江7.0級地震過程的重力變化與小波分析,西北地震學報,1999,21(2)149- 155
張永志,朱桂芝,王琪等,新疆伽師地區地應力的GPS損傷模擬研究,西北地震學報, 2000,22(4):386-389,第一作者
張永志、孫和平、王衛東,利用GPS觀測研究新疆伽師地區的水平變形特徵,地震研究,2004,27(2):179-183,第一作者
張永志,王衛東,青臧高原東北緣斷層活動變形的模擬研究,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2004,24(1):63-67
張永志,張克實,地震孕震過程的重力變化研究,地殼形變與地震,2000,20(1):8-6
張永志,王文萍,朱桂芝,損傷地殼中應力場變化與地震活動,地殼形變與地震,2001, 21(1):53-60,第一作者
張永志等,河西重力變化的小波分解與地震活動關系研究,地殼形變與地震,1997,Vol.17,No. 3,第一作者
張永志,王慶良,朱桂芝,火山地區重力場變化的數值模擬,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2003,23(2)69-73
張永志,朱桂芝,祝意青,利用重復重力觀測研究地震活動與地殼的損傷演化過程,地殼形變與地震,2001,21(3)14-21
張永志、胡斌、程宏賓,應用GPS觀測研究青臧高原東北緣應力場變化,長安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3,25(4):80-84
Yong- Zhang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stress field variation and earthquake activities from GPS data,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Vol.13,No.5,pp483-490,2000.
Yong- Zhang and Shuang-xu Wang, The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wavelet transform on vertical deformation and moderate earthquake in Hexi region, Gansu,Province,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1998,Vol.11, No.2 ,179-188
Yong- Zhang et al. The Inverse Study of Damage State in Earth Crust with Gravity Data in Frequency Domain, Strength Theory: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Prospects for 21st century. M..H.YU and S.C. FAN(Eds.),Science Press, Beijing, new York. 1998,987-993,
Yong- Zhang et al. The Inverse Study of crustal Damage State with Gravity Data in Frequency Domain,1998,Vol.11, No.3 ,381-385,ACTA Seismologica Sinica,第一作者
祝意青,張永志,胡斌,永登5.8地震前後重力場動態圖象特徵研究,1999,Vol.19, No.1,地殼形變與地震,第三作者
胡亞仙、施行覺、王慶良、張永志,騰沖火山區地表垂直形變分析,2003,Vol.23, No.2,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張永志,損傷裂紋對地殼形變的影響研究,中國地震學會成立20周年紀念文集地震出版社(陳運泰主編),1999.
王衛東、張永志等,1995年臨5.0級地震Q值的時間變化特徵,2004,第3期,地震地磁觀測與研究
王衛東,張永志等,渭河斷裂盆地及臨近地區地震活動的深部背景,2004,第3期,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
王衛東,張永志等,陝西關中及鄰區地震的震源參數研究,2004,第3期,地震研究
王衛東,張永志等,渭河斷裂盆地及臨近地區Q值速度場分布特徵與地震活動性,2004,第3期,山西地震
張永志,王衛東,祝意青,昆侖山口西8.1級地震前重力變化,2003,第3期,地震學報,地震學報
張永志,王衛東,李萍,INSAR圖象的最小范數法相位解纏研究,2005,第1期,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
祝意青等,Gravity variation before Kunlun mountain pass western Ms=8.1 earquake,2003,第3期,ACTA Seismologica Sinica,第六作者
張永志,王衛東,祝意青,青藏高原東北側斷層活動引起的地殼三維變形與重力場變化研究,2004,Vol.25, No.5,地球學報
張永志,王文萍,牛安福,華北定點形式的小波分析與地震活動研究,地殼形變與地震,1999, 19 (3):48-54
張永志,地震過程中地形變的Lyapunov指數變化,地殼形變與地震,1993,Vol.13 ,No.3
王雙緒,張永志等,兩次強震過程中垂直形變分維特徵研究,地殼形變與地震, 1993,Vol.13 ,No.4
張永志,震前地殼的動力學超熵變化,地殼形變與地震,1992,Vol.12 ,No.4
張永志,有誤差數據的最佳斯托克斯積分,地殼形變與地震,1991,Vol.12 ,No.4
張永志,粘性力在地形變動力學模型演化中的作用,西北地震學報,1994,Vol.16 ,No.4
張永志等,地震過程形變能的演化特徵,地震研究,1994,Vol.17 ,No.2
張永志,王雙緒,河西地區幾次強震前的垂直形變分維特徵研究,內陸地震,1993,Vol. 7 ,No.3
張永志,祝意青,孫偉利,北祁連地區震前重力場變化及其動力學特徵,高原地震,1992,Vol.4 ,No.3
張永志等,九泉5.4級地震前後重力變化特徵及預報探討,1992,流動重力通訊
張永志等,垂直地殼運動的均衡失穩條件的探討,內陸地震,1992,Vol.6 ,No.1
張永志,利用空間張永志測地資料研究地殼應力場變化與損傷過程,2001,西北工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王衛東,張永志等,臨猗5.0級地震前後Q值變化特徵研究,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 2005,第1期:70-72
張正濤、張永志,GPS觀測研究青藏東北緣水平變形特徵,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05,第三期:6-8
張永志等(1)利用GPS資料反演祁連山斷層的三維滑動速率,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26(2):31-35,2006
張永志等(1)三軌法DInSAR 觀測確定區域的垂直變形,地震研究,29(3):281-285,2006
科學研究方面的成果
1、2007.1-2009.12,斷層錯動的不均勻分布於地面變形的關系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主持人
2、1998.1-2000.1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9774214,利用空間測地技術研究地殼的損傷演化過程,主持人
3、1996.5-1998.5,地震聯合科學基金96100,區域重力變化的小波分析與震源過程的時——頻反演研究,主持人
4、1998.8-2000.5,國家九五攻關項目96-913-07-03,伽師強震群區及帕米爾東北側現代構造運動和地形變的GPS監測, 主要參加者
5、1996-1998,國家九五攻關項目96-913-04-01-03,重力場動態圖象及其與強震關系的研究, 主要參加者
6、1996-2001,國家地震局九五重點項目9510,國家大型科學工程《中國地殼運動觀測網路》, 中國地震局技術專家組成員
7、1997.5-1999.5,地震聯合科學基金197066,地震中短期前兆的力學特徵與綜合檢測技術,主要參加者
8、1996-1997,中國地震局第二第形變監測中心,小波分析在重力、形變數據處理中的應用研究,主持人
9、 2003-2004,山東省基礎地理信息與數字化技術重點實驗室開放研究基金(測繪基礎研究),DINSAR在垂直形變監測中的應用研究,主持人
10、2002-2004,陝西省交通廳,公路邊坡災害一機多天線GPS監測系統研究,參與
11、2002-2004,陝西省計委,黑河引水工程庫岸滑坡變形監測,參與
12、2002-2004,長安大學, GPS定位原理及精品課程,主要參與
13、2002-2004,教育部,基於地球動力學的地殼運動連續形變場研究與應變場,主要參與
14、2002-2005,美國國家基金,GPS測定喜馬拉雅山板塊與地殼形變,主要參與
15、2005-2008交通部西部交通項目,基於網路的GPS單點精密定位及一機多天線在交通中的應用研究,主要參與
獲獎情況
2002.10 2002年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秀成果獎三等獎(200213602),中國地震局利用空間測地技術研究地殼的損傷演化過程,第一
2000.9 李善邦青年優秀地震科技論文獎二等獎,中國地震學會利用GPS資料研究區域地殼應力場變化與地震活動關系,第一
1998.3 第九次綜合性學術年會優秀論文獎二等獎,陝西省測繪學會麗江7.0級地震過程的重力變化與小波分析,第一
2001.6 二○○一年度基層防震減災優秀成果二等獎(20013601),中國地震局二測中心
區域重力變化的小波分析和震源過程的重力時——頻域反演研究,第一
2002.4 二○○二年度基層防震減災優秀成果一等獎(20023601),第十四,1999-2001年度地震趨勢研究報告,中國地震局二測中心
2002.4 二○○二年度基層防震減災優秀成果一等獎(20023603),第一,利用空間技術研究地殼的損傷演化過程,中國地震局二測中心
1998.4 一九九八年度基層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9813602),第一, 中國地震局二測中心
孕震過程中形變能的累積判據研究
2003.4 二○○三年度基層防震減災優秀成果二等獎,第三, 中國地震局二測中心,北祁連——河西地區流動重力觀測、預報研究
1991.12 全國青年地震科技優秀論文二等獎,獨著, 中國地震局學術委員會均衡地殼運動的失穩條件探討
1991.8 第四屆西北地區地震工作學術研討會優秀論文, 獨著,均衡地殼運動的失穩條件探討, 第四屆西北地區地震工作學術研討會
1995.3 一九九五年度基層科技進步四等獎,(953602),第一, 中國地震局二測中心垂直地殼運動的均衡失穩條件探討
Ⅲ 博士研究生學術新人獎的獲獎名單
學校名稱一級學科名稱博士生姓名北京大學數學賈晨北京大學數學代立雲北京大學數學王少峰北京大學物理學劉永椿北京大學物理學孫兆茹北京大學物理學張甲舉北京大學核科學與技術王冊明北京大學化學楊麥雲北京大學化學侯紹聰北京大學化學謝然北京大學化學肖先金北京大學生物學紀玉鍶北京大學生物學王剛北京大學生物學施慧北京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梁存任北京大學地球物理學鄧凱北京大學心理學張喜淋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叢治辰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張文北京大學歷史學陳曉偉北京大學歷史學張德明北京大學哲學楊洪源北京大學哲學李延軍北京大學外國語言文學謝娟北京大學外國語言文學李燦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黃芊芊北京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張榮慶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楊雷靜北京大學力學周健北京大學地理學王戎北京大學地理學王旭輝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黃昕北京大學生物學王維斌北京大學生物學周靜怡北京大學生物學杭棟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韓啟飛北京大學臨床醫學王麗北京大學臨床醫學謝涵北京大學葯學羅宜孝北京大學葯學王淵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張乾友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魏義方中國人民大學哲學李劍鋒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宋魏巍中國人民大學理論經濟學詹新宇中國人民大學理論經濟學李黎力中國人民大學理論經濟學姚東旻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語言文學艾翔中國人民大學農林經濟管理何安華中國人民大學工商管理楊付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陳雷中國人民大學工商管理毛暢果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曾毅中國人民大學數學馬龍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寧靜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趙然中國人民大學工商管理李輝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陳福中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傳播學張文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陳欣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路向峰中國人民大學法學杜磊中國人民大學理論經濟學盛亦男中國人民大學數學李肖肖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史韓祥清華大學土木工程袁煥鑫清華大學水利工程馬宏博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余智勇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范麗麗清華大學光學工程曾召利清華大學機械工程李津津清華大學儀器科學與技術孫欣堯清華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劉東清華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馮旭寧清華大學電氣工程周天睿清華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陳曉明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張嬌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沈瑋清華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代季峰清華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鄧濤清華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鞠生宏清華大學力學馬寅佶清華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張如范清華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申春清華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王文坦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趙永傑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戴升清華大學數學蔡鋼清華大學物理學張金松清華大學物理學劉軍偉清華大學物理學陳鵬程清華大學化學劉凱清華大學化學吳宇恩清華大學化學龍勇清華大學生物學馬丹清華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張瑾清華大學公共管理羅杭清華大學中國語言文學馬特清華大學社會學喻豐清華大學法學蔣鈴清華大學設計學劉派清華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張達清華大學生物學潘孝敬清華大學政治學楊原清華大學法學李浩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劉增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費禮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王金亮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費成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力學孟雪廣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趙小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工程蘭明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許博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數學石岩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力學黃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王宗仁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殷建豐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儀器科學與技術李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物理學林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王建鋒北京理工大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李克勇北京理工大學機械工程王聰北京理工大學光學工程賈甲北京理工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牟進超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武玉偉北京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陳冰昆北京理工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林秋漢北京理工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孫言北京理工大學化學程虎虎北京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張斌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牛艷玲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趙藝中國農業大學農業工程廖人寬中國農業大學農業工程付宗強中國農業大學農業工程趙東傑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張清中國農業大學作物學王振忠中國農業大學園藝學張娜中國農業大學農業資源利用趙勐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何順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劉磊中國農業大學畜牧學林剛中國農業大學獸醫學蔣文曉中國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戴家武中國農業大學公共管理起曉星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張永芝北京師范大學理論經濟學陳昊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李西順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何倩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衛薇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夏明睿北京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林瑋北京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劉全志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陳安民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張文濤北京師范大學數學楊四輩北京師范大學數學錢超北京師范大學物理學何敬北京師范大學天文學曹碩北京師范大學地理學任華忠北京師范大學地理學王成芳北京師范大學生物學夏燦瑋北京師范大學生物學孫棟北京師范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代雲容北京師范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李發鵬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孟慶輝中央民族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朱國祥中央民族大學歷史學趙旭峰中央民族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王凱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歐陽常青南開大學化學徐彬南開大學化學唐青南開大學化學張志君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李維尊南開大學理論經濟學毛其淋南開大學應用經濟學劉斌南開大學歷史學楊豪南開大學政治學張翔南開大學生物學王懷民南開大學生物學邊鑫南開大學工商管理譚有超南開大學數學王興春南開大學統計學馮龍南開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李貞玉南開大學物理學婁凱南開大學物理學王槿南開大學光學工程范飛南開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孫寧南開大學哲學劉晉禕南開大學臨床醫學蘇龍翔天津大學化學竺傳樂天津大學化學許友天津大學力學楊紹瓊天津大學機械工程田文傑天津大學儀器科學與技術高慧敏天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羅文天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康艷茹天津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童來會天津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於敦吉天津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朱雷天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劉勇天津大學土木工程秦穎天津大學水利工程王高輝天津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李詩純天津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李奕帆天津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馬倩天津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林道舒天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易茜天津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武曉莉天津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馮琳大連理工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趙清春大連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宋金龍大連理工大學物理學劉立釗大連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周豪大連理工大學哲學張衛大連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任健康大連理工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徐琴琴大連理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白芳大連理工大學化學張勝大連理工大學力學樊俊鈴東北大學化學陳帥東北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寧兆龍東北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王慧敏東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胡軍東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蔡志輝東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曹宇東北大學冶金工程劉中秋東北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王坤東北大學機械工程宋克臣東北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李偉偉吉林大學哲學陳飛吉林大學法學張超漢吉林大學工商管理單標安吉林大學應用經濟學趙宣凱吉林大學數學趙曉朋吉林大學物理學姜立偉吉林大學化學王傳洗吉林大學化學劉軼吉林大學化學朱守俊吉林大學物理學李守瑞吉林大學基礎醫學魏成國吉林大學臨床醫學苗曉吉林大學獸醫學顧敬敏吉林大學機械工程黃虎吉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鄭佳紅吉林大學交通運輸工程王秀剛吉林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徐彬彬吉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袁巍吉林大學地質學王楓吉林大學地球物理學馬國慶哈爾濱工業大學物理學田彥婷哈爾濱工業大學物理學徐偉哈爾濱工業大學力學國峰楠哈爾濱工業大學力學孫健哈爾濱工業大學機械工程耿雪松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楊振文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呂雲卓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陳海燕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彭慶宇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氣工程張魯哈爾濱工業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苑振宇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蘇曉傑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孫鑫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朱旗哈爾濱工業大學土木工程白久林哈爾濱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劉傑哈爾濱工業大學土木工程張慧超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於耀光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祝青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陳碩哈爾濱工業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張磊哈爾濱工業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趙磊哈爾濱工業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梁斌哈爾濱工業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張偉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倪春軍復旦大學歷史學陳瑋復旦大學哲學李主斌復旦大學政治學強舸復旦大學公共管理賀小林復旦大學理論經濟學高琳復旦大學數學郭垚復旦大學物理學郭聰復旦大學化學孔彪復旦大學化學張卡卡復旦大學化學仰志斌復旦大學生物學王傳超復旦大學生物學楊輝復旦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唐長兵復旦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魯海生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王琪復旦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趙岩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陸曉慧復旦大學臨床醫學杜昕復旦大學臨床醫學劉衛仁復旦大學臨床醫學戚鵬復旦大學葯學李劍峰復旦大學臨床醫學李俊復旦大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吳琳琳復旦大學臨床醫學李美燕同濟大學化學王歡文同濟大學數學陳浩同濟大學物理學劉文興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李響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王慧同濟大學土木工程陳海兵同濟大學建築學周伊利同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彭登峰同濟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王志鵬同濟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金雁敏同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房玉江同濟大學臨床醫學李海玲同濟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李貴萍同濟大學法學趙歆同濟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王婷上海交通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趙文華上海交通大學力學李寅峰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何鳳蘭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瞿葉高上海交通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楊曉光上海交通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陳曉鋼上海交通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王睿上海交通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傅洛伊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竇曉秋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郭興梅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周雪皎上海交通大學物理學王美曉上海交通大學物理學任懷瑾上海交通大學生物學黃俊上海交通大學化學董瑞蛟上海交通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王玉東上海交通大學公共管理楊志軍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谷麟上海交通大學葯學王汝冰上海交通大學法學楊顯濱上海交通大學生物學黃志敏上海交通大學基礎醫學林錦驃上海交通大學臨床醫學李勉上海交通大學臨床醫學王吉林上海交通大學臨床醫學張增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汪明帥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陳思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詹藝華東師范大學體育學馬德浩華東師范大學物理學劉心娟華東師范大學物理學李昊華東師范大學化學劉運林華東師范大學生態學沈斌華東師范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張金中華東師范大學公共管理戴建兵南京大學哲學代建鵬南京大學工商管理王國俊南京大學應用經濟學李偉軍南京大學法學雷俊生南京大學政治學倪春納南京大學社會學吳新慧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王學軍南京大學歷史學魏曉鍇南京大學教育學錢小龍南京大學圖書館、情報與檔案管理宗乾進南京大學數學王林南京大學物理學陳偉南京大學物理學李林南京大學物理學顧銘強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薛俊俊南京大學物理學孫宏祥南京大學化學陳小雨南京大學化學謝勁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蘇冠勇南京大學天文學柳若愚南京大學大氣科學諸葛小勇南京大學地質學楊水源南京大學生物學黃振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楊怡玲南京大學臨床醫學戚榮豐東南大學城鄉規劃學史北祥東南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王曉佳東南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陳喆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宋良龍東南大學物理學馬亮東南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朱斌東南大學電氣工程臧海祥東南大學交通運輸工程趙金寶東南大學生物學胡雯東南大學臨床醫學彭新桂浙江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王榮斌浙江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吳志岩浙江大學公共管理段忠賢浙江大學數學胡思煌浙江大學物理學孫雲蕾浙江大學化學許林茹浙江大學機械工程白小龍浙江大學機械工程王林濤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文偉浙江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金台浙江大學電氣工程翁華浙江大學電氣工程徐海亮浙江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吳晶軍浙江大學力學李倩倩浙江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胡挺浙江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池清華浙江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章逸豐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王樹森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徐斌浙江大學生物學朱律韻浙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陳再明浙江大學植物保護劉賀浙江大學基礎醫學張薇浙江大學臨床醫學傅鷹浙江大學葯學陶蓉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數學蔡宏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周宗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芮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賀煜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徐來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陳潔潔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陳武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閆溢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衛濤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陳登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力學廖國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陶永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物理學高新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物理學冼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物理學朱輝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物學夏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物學李亞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祝恆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孫加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曹雄飛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張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核科學與技術汪進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黃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劉愉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安全科學與工程范傳剛廈門大學化學曹爍暉廈門大學化學徐桂良廈門大學化學吳選俊廈門大學化學郭文熹廈門大學化學彭軍波廈門大學生物學陳艷廈門大學生物學李漢傑廈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杜川軍廈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梁彥韜廈門大學數學吳國春廈門大學應用經濟學蘇佳廈門大學理論經濟學付才輝廈門大學應用經濟學蔡昌達廈門大學應用經濟學張文城廈門大學中國史劉婷玉山東大學應用經濟學王營山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崔春山東大學歷史學劉濤山東大學數學宗高峰山東大學物理學馬衍東山東大學化學代鵬程山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許醒山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徐菲山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張俊傑山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史志成山東大學機械工程崔曉斌山東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李海濤山東大學基礎醫學張猛山東大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周雲平山東大學葯學劉春喜中國海洋大學生物學馮超中國海洋大學生物學母偉傑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科學王濤中國海洋大學生物學張偉中國海洋大學生物學張曉娜武漢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何超武漢大學應用經濟學祁毓武漢大學法學袁康武漢大學法學郭少青武漢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徐旭武漢大學公共管理殷寶明武漢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張豫鵬武漢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龍浩武漢大學化學張翠玲武漢大學化學武文博武漢大學化學秦四勇武漢大學生物學陳浩武漢大學口腔醫學撒悅武漢大學水利工程蔣水華武漢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劉念武漢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黃志武漢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聶勇偉武漢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熊小東武漢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黃旭武漢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張雲菲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傳播學張恆山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陳鋒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汪艷霞華中科技大學工商管理靳小翠華中科技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劉海華中科技大學數學王金霞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段東聖華中科技大學光學工程雷蕾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布寧斌華中科技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劉歡華中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伽龍華中科技大學化學羅亞莉華中科技大學土木工程馮曉楠華中科技大學力學劉大彪華中科技大學中西醫結合趙寅華中科技大學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鄒麗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向小曦華中科技大學葯學程彪華中科技大學生物學王程華中科技大學臨床醫學劉磊湖南大學應用經濟學鄧玉萍湖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李雄湖南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王綱金湖南大學力學馮慧湖南大學機械工程付建勤湖南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康旭東湖南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陳安偉湖南大學物理學許金友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瞿佰華湖南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陳月皎中南大學物理學易早中南大學冶金工程陽海棠中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孫翱魁中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梁霄鵬中南大學冶金工程張理源中南大學冶金工程吳飛翔中南大學機械工程蔣日鵬中南大學交通運輸工程王中鋼中南大學交通運輸工程鄧江明中南大學力學武井祥中南大學交通運輸工程鄧東平中南大學礦業工程周健中南大學土木工程張科中南大學礦業工程彭康中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張毅中南大學生物學許曉娟中南大學基礎醫學趙璐晴中南大學基礎醫學陳攀中南大學護理學葉曼中南大學臨床醫學廖潔月中山大學公共管理溫明月中山大學中國史辜夢子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張倩中山大學應用經濟學陳中飛中山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周少銳中山大學生物學劉徐兵中山大學物理學胡偉中山大學光學工程辛洪寶中山大學化學暴欣中山大學化學劉亦武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孔令軍中山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郭東生中山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蘇卓中山大學生物學趙強中山大學葯學吳思涵中山大學口腔醫學吳桐中山大學口腔醫學劉中華中山大學臨床醫學郭小燕中山大學臨床醫學楊雪嬌中山大學臨床醫學王德深華南理工大學機械工程關偉盛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唐征海華南理工大學電氣工程賴志燚華南理工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林峰華南理工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余天佑華南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全宇暉華南理工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魏嫣瑩華南理工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姬小趁華南理工大學輕工技術與工程劉華敏華南理工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劉勇軍四川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曾自強四川大學哲學楊子路四川大學歷史學馬英傑四川大學中國語言文學晏青四川大學新聞傳播學高憲春四川大學物理學陳軍全四川大學數學盧明四川大學生物學陶向四川大學物理學郭靜華四川大學化學蔡雲飛四川大學輕工技術與工程曾維才四川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劉壯四川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施奇武四川大學光學工程杜永兆四川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馬猛四川大學口腔醫學伍穎穎四川大學生物學袁克非四川大學葯學楊洋四川大學基礎醫學張奎四川大學臨床醫學劉非重慶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李華青重慶大學土木工程黃磊重慶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何輝超重慶大學物理學張虎林重慶大學數學周壽明重慶大學生物醫學工程李林昊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柴林江重慶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張磊重慶大學應用經濟學陶勇重慶大學儀器科學與技術秦華鋒電子科技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黃勇軍電子科技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朱全江電子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唐海龍電子科技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吉彥達電子科技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劉風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盛俊傑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李祥明西安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趙梓源西安交通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宋渤西安交通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王長安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工程楊愛軍西安交通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尹行天西安交通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沈超西安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騫雅楠西安交通大學力學龍建民西安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楊濤西安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韋玉西安交通大學工商管理王治國西安交通大學工商管理黃緣緣西安交通大學哲學唐學亮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王永香西安交通大學生物學羅成西安交通大學生物學楊文婷西安交通大學臨床醫學朱茜茜西安交通大學臨床醫學韓亮西安交通大學臨床醫學曲凱西安交通大學基礎醫學董艷迎西安交通大學數學林紹波西安交通大學數學郗平西安交通大學數學賈紀騰西北工業大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魏鵬飛西北工業大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李璐禕西北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褚衍輝西北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馬雄西北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張海超西北工業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梁韻基西北工業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周珍西北工業大學數學李斌龍西北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吳宏景西北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陳瑞卿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物學孫加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物學鄧蕾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物學徐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業工程操信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王平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王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孟江飛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保護成玉林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獸醫學吳勇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林經濟管理王昕蘭州大學地質學曹泊蘭州大學中國史叢振蘭州大學物理學劉作業蘭州大學生物學孫旺盛蘭州大學生物學王媛蘭州大學公共管理王學軍蘭州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吳巍煒蘭州大學應用經濟學咸春林蘭州大學物理學楊科蘭州大學物理學張俊麗中共中央黨校哲學唐忠寶中共中央黨校政治學胡榮榮中共中央黨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賀方彬中共中央黨校政治學王雪竹中共中央黨校哲學楊發庭中國科學院大學物理學劉宇中國科學院大學化學武慶鋒中國科學院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劉灰禮中國科學院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王旭中國科學院大學生物學胡浩中國科學院大學生物學王松中國科學院大學心理學張柳燕中國科學院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高安然中國科學院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孫征宇中國科學院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張凱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馬克思主義理論朱繼東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語言文學李小貝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應用經濟學張占力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理論經濟學劉昌義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理論經濟學楊慧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理論經濟學陸萬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中國語言文學惠嘉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理論經濟學劉宏青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馬克思主義理論肖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應用經濟學宋瑞禮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劉西山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軍隊指揮學饒德虎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軍事後勤學與軍事裝備學陳零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軍隊指揮學於祥森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軍事後勤學與軍事裝備學包學兵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張進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孫良奎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楊躍能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曾令李國防科學技術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楊俊剛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馬勝國防科學技術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秦軍瑞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光學工程陳偉國防科學技術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程國新國防科學技術大學光學工程江天
Ⅳ 我想請問一下 廊坊東方職業技術學院文物鑒定與修復專業怎沒樣
一、學院簡介(學院代碼:14225)
廊坊東方職業技術學院是經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國家教育部備案,具有獨立頒發國家承認學歷資格的全日制普通高校。目前,學院設置九系二部:文物系、醫學系、民航服務與管理系、藝術表演系、藝術設計系、信息工程系、經濟管理系、旅遊管理系、體育系和基礎部、中專部及城鐵學院,涵蓋文物、醫學、現代服務、藝術、IT、建築等近30個專業,面向全國招生。
學院位於「連京津之廊,環渤海之坊」的廊坊東方大學城內,地處京津走廊核心區,距北京天安門40分鍾車程。校園一期佔地300畝,擁有設施先進的蘋果機房、縫紉機房、電子電工實驗室、木工實驗室、基礎護理實驗室、生理生化實驗室、解剖實驗室、航空模擬艙及圖書館、體育館等,校園建築具有義大利古羅馬式風格,環境優雅。
學院是東方大學城直屬的第一所高等院校,擁有一支年齡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合理的一流師資隊伍,專、兼職教師、外籍教師共220餘人,其中副教授以上職稱者佔35%,研究生以上學歷者佔70%,雙師型教師達30%以上。為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學院制定了全新的培養方案,其中英語教學採用新加坡ESL英語教學模式,為出國留學打下了堅實的語言基礎。與此同時廣泛開展國際交流合作,目前已與美國、加拿大、英國、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的教育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為學生開通了專本碩直通車,使學院國際化進程不斷加快。
二、辦學特色
良好地緣優勢
學院所在地位於素有「京津走廊、黃金地帶」之稱的廊坊,地處大北京經濟圈,交通與北京零距離,師資文化氛圍與北京一體化,實習、就業與北京同城化,吸引了眾多知名企業的進駐,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實踐、就業以及文化交流條件,提供了學院依託北京發展的平台。
一流實踐基地
學院強化實踐能力的培養,通過校企聯合,打造一流的實習實踐基地。並與中國勝芳傢具協會、首都博物館協會、華日傢具股份有限公司、金豐科技園及多家航空公司等知名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共同制定教學計劃、培養方案和實習就業規劃,充分滿足了各專業實習實訓的需要,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可以更好地強化動手能力。
雄厚師資力量
學院既擁有一支學術造詣深、教學方法新、責任意識強,曾在國家一、二本院校任過教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又有一支以李學勤、楊伯達、李輝柄、單國強、馬希桂、崔學諳、劉傑、王昭順等為學科帶頭人的專家學者隊伍。
特色專業設置
學院開設文物鑒定與修復、空中乘務、護理、醫學影像技術、計算機網路技術(物聯網)、服裝設計、觀光農業、木材加工技術(傢具設計與製造)等人才匱乏、就業前景好的特色專業,為京津及環渤海地區輸送技能型、應用型合格人才。其中我院計算機網路技術(物聯網)專業是學院與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合作。在河北省首家開設的前沿專業。信息安全技術專業共享清華大學的信息安全實驗室。服裝設計專業與上海東華大學萊佛士分院、北京服裝學院萊佛士分院共享新加坡萊佛士教育集團國際特色優質資源,以國際視野、標准、方法打造學院特色品牌專業。
軍校管理模式
學院在提高教學質量,創建特色校園的同時,逐漸形成了一套符
身發展規律的管理模式,即准軍校式的學生管理,配備素質教育導師全日督導。學院還開設了提高學生修養的國際禮儀、職業道德等素質教育配套課程。
安置就業保障
學院為學生就業開辟多條通道,創造各種條件。畢業證+職業資格證+綜合素質的「訂單式」培養模式為學生順利就業奠定了基礎。學院承諾對畢業生推薦安置就業,且跟蹤服務三年。
文物鑒定與修復專業
核心課程:(1)書畫方向:學術帶頭人為單國強教授。書畫材料學、書法技法、中國畫技法、篆刻技法、中國書法史、中國繪畫史、書法鑒定、中國畫鑒定、中國書畫裝裱與修復等。
(2)古陶瓷方向:學術帶頭人為李輝柄教授。古陶瓷造型基礎、古陶瓷裝飾基礎、古陶瓷燒造基礎、中國陶瓷史、古陶瓷鑒定基礎、古陶瓷修復技術等。
(3)古玉器方向:學術帶頭人為楊伯達教授。地質學基礎、礦物學基礎、寶石學基礎、玉器工藝學、玉器考古學、中國玉器史、玉器鑒定學等。
(4)青銅器方向:學術帶頭人為李學勤教授。夏商周考古、秦漢考古、金文選讀、青銅器冶鑄工藝、古鏡研究、古錢學、青銅器通論、青銅器修復等。
就業方向: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機構、博物館和展覽單位、考古、文物與藝術品經營單位、拍賣公司、海關、新聞出版、教育等單位從事相關工作,也可自主創業。
Ⅳ 人類是怎麼來的是<猿人>進化而來的嗎
人類在七萬年前由非洲2000名祖先繁衍而來,中國人並非由「北京猿人」進化而來,而是從非洲走出來。
最近數月由世界各國研究人類起源的科學家們,用最新基因研究發表文章,顯示了驚人的結果。在今年八月份,美國斯坦福大學和俄羅斯科學學會的聯合研究結論發表於「人類基因」雜志上∶即目前全世界人類60多億人口來源,是在大約7萬年前一次地球災難性滅絕後,剩下約2千多人,全部在非洲。這一小族非洲人繁衍成目前全世界人類。因為現在60多億人口基因差異極小,小於幾支猩猩之間的差異,這證明人類是由極少數人繁衍而來。
為什麼有毀滅性的災難,火山?冰河?一位中國專家竟道∶「如果這沒有一個人所未知的秘密,那麼就存在著一個上帝的奇跡?——保留了極少數人類而使他們在地球上存留繁衍!」
其實,在這個災難由4萬到10萬年之間引起化石斷層。按照推測,在此斷層之前的一切古猿類化石,都是由極少的化石骨頭的片斷湊起來的,從而復制出想像中的猿人模型,都沒有充份證據來說明他們就是猿人,更沒有由猿人進化成人類的證據。所謂的猿人年份,也是通過化石和各種計算地質年代年齡的方法推算出來的,例如用同位素方法測量。然而,這種方法既不準確,又不穩定,十分靠不住。(詳情請參考《進化論疑難》、BoneofContention、《遊子吟》、《信仰與科學》、《進化?退化?神化》等書)
人類的歷史究竟有多長久?
根據聖經,神告訴我們∶創造天地和地球上一切生物,包括人類,是在七天時間內完成的。根據一位原天主教教皇曾計算∶人類是上帝在耶穌生前五千年前所造。英國劍橋大學萊特弗博士計算,由第一人亞當到耶穌約四千零四年,耶穌到現在兩千多年。那麼人類歷史總共是不超過六千到一萬年。
根據聖經,世界上有一次大洪水,滅絕了所有動植物人類,只剩下挪亞一家八口人。他們因聽神的話造方舟上船而得救,那時約在四千年前。所以,人類歷史應該是很短的。根據聯合國報告,目前世界人口總數是六十億,一九七四年是三十九億,一九五零年是二十五億,一六零年是五億四千五百萬。在此之前增長得很慢。聯合國報告中指出,按照人類生育速度,只需五千年人口可達現在的六十億。
中國人的歷史應該是多久呢?我們現在華人教科書上所公認的學說:中國人的祖先是四十萬年前在周口店的「北京猿人」。在一九二九年斐文中只發現幾顆「猿人」牙齒化石。後來又找到一塊頭骨被描述為「北京猿人」,被認為是中國人的祖先。由一九二九年到一九三六年,周口店共發現五具頭骨化石,最後化石骨頭都失蹤了。
最近,何仲柯醫生和蘇緋雲博士夫婦曾到北京周口店實地考察,發現周口店周圍確有古人生活遺跡,但並沒有從猿到人的根據。現代基因研究結果使得這個學說完全的被否定,因為科學家們發現全世界的人類,都是由一個在非洲的女人所出,而非從各地古猿變各地人種,這就推翻了有關「北京猿人」的學說。
這怎能不使我們重新開始思考,原來我們以前所接受的教育,只是理論和假說,是靠不住的。我們只是盲目地接受,以為老師和書本是絕對正確的,認為進化論是真理,其實進化論只是一種學說或信仰,沒有充分根據來證明人是由猿進化而來的。
對生物基因密碼的破解和識別,破除了人是由猿進化而來的迷信。最好的例子,就是現在中國大多數科學家不再認為40萬年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是中國人的祖先。現在,中國科學家以金力教授(復旦大學)及李輝教授為首發表多篇論文,用基因研究證明,全部中國人都是從非洲走出來的,先經過東南亞地區,時間大約在十萬年前。他們發現65支中國民族共用細胞核外線粒體mtDNA變異和東非及南亞民族一樣(金力曾和包括俄羅斯、印度在內的多國科學家合作,共用五年時間在十萬人中進行研究)。
目前世界大多數科學家認為人類只有一個起源,即非洲起源,並非多發性由各地古猿變各地人種。他們是如何用基因來研究出來的呢?首先要感謝神,讓我們有智慧能發現創造生物細胞的基因密碼,從這密碼中特別是mtDNA(線粒體DNA,只有卵子有核外線粒體mtDNA,而精子沒有),因而發現全世界人類都是由一個女人而來—「夏娃學說」,這完全符合聖經記載。另外,對男性Y染色體基因的研究,可以撿測出各民族分化來源及遷徙途徑。因為只有一個父系Y染色體的非重組區,可以排除交換重組的混血干擾。「夏娃學說」的線粒體mtDNA資料較簡單,只能證明一個來源。這樣「亞當學說」與「夏娃學說」相輔相成,都支援人類只有一個來源,中國人是由非洲進入中國的。
Ⅵ 國土資源部關於通報表揚青海玉樹地震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參與單位和個人的決定
國土資發〔2010〕67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
青海玉樹地震發生後,部迅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視災情為命令,視人民生命高於一切,快速行動,全力組織投入支持開展抗震救災和防範次生地質災害。國土資源系統抗震救災工作及時、有力、有效,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在部黨組的統一領導下,青海省國土資源系統的多支隊伍第一時間趕赴災區開展抗震救災、次生地質災害防治、安置點地質安全評價、應急找水打井等工作,並服務災民救助和安置,參與災後重建,至今仍在災區辛勤工作。陝西、甘肅省國土資源系統抽調精兵強將,自備裝備給養,奔赴災區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和調查評估工作。中國地質調查局及下屬單位及時趕赴現場開展地質災害應急調查和斷裂帶調查與研究,獲取解譯遙感資料並提供給相關部門。
在前方災區工作的同志,克服高原缺氧、餘震不斷、交通不便、低溫雨雪等多重困難,風餐露宿、忘我工作、連續作戰,圓滿完成了各項任務,為災區恢復重建提供了可靠依據,為防災減災工作奠定了扎實基礎。在後方工作的同志,積極參與抗震救災工作,為災後恢復重建貢獻力量,取得了明顯成效。在此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國土資源系統廣大幹部職工的戰鬥力和凝聚力,贏得了地震災區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
為總結和弘揚抗震救災工作中的好思想、好作風和成功經驗,推動工作,部決定通報表揚青海省國土資源廳等27個參與青海玉樹地震地質災害應急排查的單位、劉山青等794名參與青海玉樹地震地質災害應急排查的個人。
國土資源系統廣大幹部職工要向受表揚的單位和個人學習,學習他們講政治、顧大局的高度責任感,學習他們心系災區、無私奉獻、忘我工作的思想境界,學習他們恪盡職守、不畏艱險、頑強拼搏的優秀品格,更加盡職盡責,團結奮斗,開拓創新,努力開創國土資源事業新局面。
希望受到表揚的單位和個人再接再厲、努力工作,把在抗震救災工作中培育和體現出來的好思想、好作風、好精神長期堅持下去,為奪取青海玉樹地震抗震救災的全面勝利和國土資源事業的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附件:參與青海玉樹地震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單位和個人名單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〇年五月十四日
附件:參與青海玉樹地震地質災害應急排查單位和個人名單
一、青海省(9個單位518人)
青海省國土資源廳
劉山青、王建斌、宋建國、李志勇、徐衛東、劉紅星、汪明道、王德瑜、劉長義、史德、昝明壽、王峻鑫、徐世福、康進軍、康維海、李傑、劉國元、蒲毅、王平、姚剛、李成龍、張俊茹
青海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趙家緒、畢海良、隋嘉、呂寶倉、呂文斌、顏元東、王軍、吳國福
青海省環境地質勘查局
吳國祿、邊純玉、李兆鈞、胡貴壽、李小林、馬曉強、張曉、劉勇、魏剛、寧永春、張隆壽、崔發全、王貴慶、崔發鵬、汪恩福、於曉軍、白雲、劉鈺、武新寧、王占巍、江旺升、楊世新、高立華、曹德雲、陳金賢、陳明亮、甘斌、薛建球、周成福、劉應斌、童金慶、張運海、張啟、張書珍、姚春海、馬良峰、曹千紅、馬轉運、馬良元、張運康、王其紅、馬吉福、李西寧、李慶祝、張永善、宋顯祥、周得榮、齊衛兵、楊全有、薛生勤、陳滿壽、陳止壽、黃滿成、王生滿、王生福、瓦永吉、牛萬輝、趙永興、余占忠、陳武仁、余占明、張占榮、陳元壽 黃溫家保、白范祿、祁福全、白壽財、白萬壽、黃六十三、黃五十九、黃文家保、雷友德、趙文強、賈君、雎建國、張勇、張新榮、王豐成、賈全福、魯占才、李孝清、劉孝林、張占清、曹德成、張占海、汪雨德、沈士學、夏超忠、崔岩新、王世滿、蘇海增、孔德玉、張萬壽、李建軍、王丙丙、張虎、張洪慶、黃進才、趙慶忠、王廣宇、王超、宋國財、寧國治、桓秦幫、苗衛生、王廣成、王仁青、李得其、王永柱、馮國森、魏順祥、李春衛、王祖業、崔成林、張科善、楊軍、才讓旦智、魯仁軍、李發夏、高建慶、孔祥寬、王興文、陶廷雄、李小澤、孔林孝、莫尚明、孔祥永、韋勝紅、余祥德、李玉業、張永福、鐵勇、杜彩虹、張常青、董柴琦、何永紅、姜年元、馮德忠、丁光業、馬成芳、陳清軍、余效貴、岳鵬、李希發、劉偉、樊慶業、張海威、楊小輝、柴曉然、李躍峰、劉紅軍、劉滿成、王世民、夏雨普、吳進萍、李有實、喬永順、劉加學、王傑、常學良、曲娟、魏太明
青海省地勘局
高學忠、劉永恆、張春化、朱賢、高慶、張京平、段仰東、艾宏
青海省水工環調查院
嚴維德、馬興華、陳錫慶、杜建寧、張洪銀、童彥文、哈文錄、雷海智、候殿海、李兵、韓江濤、薛慶林、孫滿超、王小年、王仲復、彭亮、袁時祥、馬鳴、張盛生、田成成、杜文學、耿海深、李育昆、李永國、戰輝、賈小龍、黃勇、馬還援、宋源祥、朱紅
青海省核工業地質局
趙世勇、宗瑞玉、原義剛、申占洪、王文華、易文斌、梁江義、郭岐山、吳統一、石雲、張雲飛、李水芸、黎明、曾國壽、戴瑜、羅友弟、吳英波、金文藝、鄭少軍、高瑞濤、董國輝、張利軍、馬文太、喬小龍、楊旭偉、陳富春、朱傑、祁俊良
青海省有色地勘局
孫占科、張興利、劉文、楊發源、隋源、楊小平、李瑤、嚴喜、謝治國、劉向陽、李偉、魏振傑
青海省測繪局
唐千里、劉海平、李強、張新聲、劉凌霄、陳德理、梁海波、王波、孔繁煜、陳家瑞、萬勇治、蘇占邦、吳析楚、紀曉東、楊傑、嚴晶功、張生軍、應九臣、孔繁寧、蔣英俊、周建軍、張廣華、白春平、馬生財、馬強、馬有文、黃太平、李名、楊勇、劉國、岳小勇、李建明、竇超、雒成元、張健、陳岷、丁延榮、戚一鳴、劉玉章、熊占興、姚剛、鄭耀輝、孫劍鋒、井厚青、楊海鵬、李文虎、莫龍剛、楊占青、劉宏鵬、龔克、霍景龍、王延、馬國福、曾學宏、保長金、吳元文、郭韓勇、陳偉學、李得基、張生成、史占成、李延、劉雲、喬華桑、童成寶、易力、丁鵬輝、謝克敏、汪永堂、金躍順、陳豐田、包東海、王宏偉、劉俊、伊萬仁、孫玉華、馬學明、解占林、崔天彪、何旭東、王建虎、王國俠、馬剛、康福寧、劉海世、范曉明、趙春祥、鄧林、陳立飛、李良、劉海玉、吳壽忠、劉維才、汪順林、杜發澤、梁有山、霍永瑜、楊貴勇、劉書謙、高迎瑞、陳有輝、代永發、王海鵬、李友、趙積昌、孫棟、馬明金、馬國金、李永海、孟武潮、張萬森、陳生全、趙文淵、吳銀橋、趙永芳、呂登申、趙得錄、馬國寶、蔡邦兵、張乃功、歐陽永健、楊德芳、徐喜峰、何志強、宋海珍、汪治權、馬成、趙廷寶、蔡洪海、杜國梁、李樹安、徐江明、田曉程、陶金、王建、熊元森、鄒慶華、史晨星、孟超、萬玉輝談永邦、韓有文、楊元軍、侯雲、杜國豹、張峰生、馬成彪、馬永才、楊小平、楊海賢、韓有文、楊海東、張萬成、李廷海、韓富財、梁俊傑、李玉偉、陳生權、安萬金、祁順傑、祁偉山熊換新、盧本森、劉延平、陳小項、丁春、左奎、鄒仁斌、嚴繼平、熊勁峰、艾楊權、陳雷雷、艾海軍、熊書健、肖洪強、肖世剛、李林壽、魏國章、王全德、李雲、季增奎、張玉佳、陶國欣、高再良、陳忠、熊永合、張銀建、張曉俊、侯燕傑、張厚祿、閻宏亮、包曉虎、魏巍、蒲秉永、焦信博、冶存璽、朱斌、李田龍、張占鰲、蒲正軍、韓志清、楊曉英、王恆東、王祖順、劉盛慶、張斌、張海青、張斌、張建軍、李智明、施生壽、盧世偉、姜明偉、曹祥廷、王亮、孫青山、王海崗、楊正青、紀曉東、周敬平、楊生田、張學剛、張里南、李啟才、徐家祿、浮超、米利、閻寒、李財風、何君、惠海寧、包明相、王劍、喻傑、杜成璽
青海省地質調查院
盧青建、魯海民、程忠琳、金長城、王兵、孫海軒、張志青、桑盛毅、溫得銀、崔建華、霍志強、蘇立、孫延成
二、陝西省(7個單位114人)
陝西省國土資源廳
喻建宏、李強、朱利平、肖平新、孫長安、王雁林、高剛強、湯鵬超、郭長安、王文昭、劉伯敏、韓東方、侯曉宇、劉衛峰
陝西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
寧社教、高建軍、康金栓、滕宏泉、肖志傑、張新宇、支源、李憲、王靜、王培林、婁月紅、亢宏偉
陝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齊文、蒙曉記、羅乾周、王天明、李益朝、王友林、穆根胥、任娟剛、藺新望、金光、司國輝、井延泉、賀斌、王寧、侯威、耿戰輝、馮曉強、石衛剛、楊平、陳文生、陳凱、高峰、曾忠誠、秦臻、楊志軍、張凱、王天佑、王龍傑、楊曉鵬、魯洪深、唐學林、李國富、謝宏濤、邢寶珠、王占龍、范志勇、張雷
西北有色地質勘查局
李文忠、湯振宇、常喜順、鄭崔勇、魚康平、張富國、黨勘峰、高關軍、姚學軍、杜成濤、宋濤、李貴桓、於鳳鳴、穆方
陝西省核工業地質局
郭三民、左文乾、魏東、齊普榮、姜方明、張彥紅、張俊、李輝、陳希民、程德進、李宇飛、王瑞華、謝昌貴、劉濤、李建華、張江、蔡偉、竇有航、魏躍文、李建華
陝西省煤田地質局
李智學、張建、傅宏科、常光鋒、賈海平、師千勝、冉百濤、張耀、李姜勇、楊磊、楊金才、將申偉、齊進寶、張國華、年鑫
陝西電視台
鄭原、楊景茂
三、甘肅省(6個單位58人)
甘肅省國土資源廳
張力學、張國華、趙玲房、王永超、王景輝、李建偉、劉星、王蘇麗、何金花、陳春良、杜四喜
甘肅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
陳漢、馬秉虎、苟少峰、王發明、王玉貴、余艷萍、馮曉迪、程群、鄭家龍、宋啟波、金春、李小軍、楊宇明
甘肅省地質環境監測院
黎志恆、趙成、姜才文、張永軍、張川、李軍、何雲峰、樊憲明、蔣永智、胡正軍、王廣林、陳傳玉、董成憲
甘肅省地礦局第二地質礦產勘查院
龐招平、李文彥、朱建武、王洋、張弘、張玉龍、董毅、張永生、張寶鵬
甘肅省地礦局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
翟向華、王有權、陳偉彪、黃超、楊華奎、滕宏偉、李文東、秦慶峰、袁致富、王俊卿、李鳳儀
甘肅省地質礦產報社
劉崇貴
四、中國地質調查局(5個單位104人)
中國地質調查局機關
王學龍、劉延明、庄育勛、殷躍平、文冬光、張作辰、張開軍、李曉春、夏鵬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侯金武、康戰、田廷山、徐萬忠、劉傳正、李鐵鋒、陳紅旗、曾青石、李媛、唐燦、邢雁鷹、李香菊、王燦峰、周萌、溫銘生、劉艷輝、連建發
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
王平、王殿琦、熊盛青、方洪賓、郭大海、楊清華、姜德仁、詹世富、鄭雄偉、張微、鍾昶、吳芳、李進來、武興、陳紅根、齊建偉、李景華、安娜、曹文玉、李友綱、陳穎、王懿哲、韓旭、孫禧勇、王建超、晉佩東、徐宏根、童立強、李小慧、張曉坤、李麗、李曼、楊蓓、邵帥、周硯文、胡桂英
西安地調中心
李文淵、張茂省、王佳運、李林、徐友寧、李建星、李瑛、王冬、張成航、高波、馮衛、張江華、喬崗、張俊、李金皋、湯科、席曉鵬、趙哲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龍長興、何長虹、侯春堂、馬寅生、張永雙、胡道功、楊農、吳樹仁、張春山、孟憲剛、譚成軒、安美建、馮梅、姚鑫、廖椿庭、王連捷、彭華、馬秀敏、雷偉志、余佳、楊健、高衛、王津、李躍輝
Ⅶ 誰能給我發下歷屆小挑戰杯獲獎作品集謝謝
歷屆「挑戰杯」獲獎作品情況(1)
第四屆「挑戰杯」大學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
一等獎獲獎名單
復旦大學 任忠民 載能束合成新型共價氮化碳(β-C3N4)超硬材料研究
河北大學 霍埏平 BaZrXTil-x03固溶體的合成,結構與物性
華北師范大學 林 遙 松樹花粉的培養和它萌發時營養萬分的變化
吉林工業大學 馬愛軍 梁的大撓度強迫振動的
響應分析的新方法
暨南大學 卜桂學 物體三維形貌測試技術的研究
北京大學 項 飈 城市社會成長和民工問題研究—以廣東東莞為個案
北京師范大學 辛 濤 論教師的教學效能感
南京理工大學 趙 宏 走出困境再創輝煌—重慶軍工企業走上發展之路的啟示
雲南大學 楊正權 村落文化貧困地區農村婦女生育健康服務模式-武定縣
中山大學 邵 捷 <勞動法>與外來工的權益保障
北京大學 生力偉 光WDM(波分復用)中的激光波長控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彭 虎 遙控多用途空中飛行平台
北京科技大學 王從慶 雙拇指型多指手
大連理工大學 趙宇明
實驗CAI教學軟體包
華中理式大學 黃 培 新型宜人化計算機輔助設計繪圖系統—開目CAD
清華大學 吳 昭 高速中西文激光列印/照排控制器
蘇州絲調工學院 周亞萍 真絲新村料的研製及
武漢大學 胡蓉暉 高性能鎳/金屬氫化物電池和鋰離子蓄電池
第五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
一等獎獲獎名單
清華大學 浦志勇 《十字路口看鄉企》——中國農村鄉鎮企業轉制問題調查報告
清華大學 白繼紅 蛋白質去折疊與折疊機制的研究
清華大學 陳益鋼 基於界面設計的多層膜技術獲得新型合金
清華大學 司 羅 文本無關的說話人語音語音識別系統
北京大學 郝津京 兩家名油企業生活後勤體制變革
北京大學 張晨穎 股市中操縱市場行為及防範的法律對策
北京大學 劉宇峰 Runge—lenz矢量與升降
武漢大學 李 雄 武漢市再就業工程調研報告
南京理工大學 秦 鵬 小波變換中的視覺門限模型和圖像的層次分割優生權編碼
復旦大學 吳保國 通用工件識別系統生成工具VisionExport
南京大學 朱 光 水煤獎添加劑NDF
上海交通大學 朱海鴻 柔體機器人(組件)
雲南大學 高志英 邊疆民族地區生態環境變遷與脫貧致富——雲南省怒江僳族自治州經濟開發新模式研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萬志強 三翼面微型無人駕駛驗證機
國科學技術大學 胡 浩 酶反應的理論研究——方法及在葡萄糖異構酶中的應用
四川聯合大學 林 煒 利用紅礬母液和鉻酐下腳料生產蒙囿吸收鉻鞣粉劑
石油大學 朱光有 河南西峽恐龍蛋化石層及恐龍絕滅原因初探
中國政法大學 尹承武 青少年創造能力培養和知識產權保護教育調查報告
吉林工業大學 王 英 轎車車身焊裝用微機控制自動螺柱焊機
第六屆「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
一、二等獎獲獎名單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6 梁建宏 0 一 魚類運動仿生研究及其柔體艦艇模型
遼寧 東北大學 6
0 一微型足球機器人系統
江蘇 江蘇理工大學 6
0 一 高性能鋁合金材料的應用研究
上海 復旦大學 6 李輝 0 一 指間區紋的進化和遺傳
江蘇 南京大學 喻春紅 0 一 體內可降解吸收醫用高分子材料及其製品
遼寧 大連海事大學 6 李森 0 一 橢圓波導中的場
安徽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6 劉磊 0 一 關於α和β環糊精與苯衍生物之間的包含驅動力及包合結構的新模型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學 6 王瑋 0 一 面向軟體無線電的數字發射機(激勵器部分)
江蘇 東南大學 6 鄭凱東 0 一 中文個人數字助理(ASICPDA-2000)
北京 北方交通大學 6 解安亮 0 一 大規模發展交通模擬及公交智能調度指揮平台開發
重慶 重慶大學 覃勝 0 一 AV-100S型雙面表格自動閱讀機
江蘇 蘇州大學 6 林紅 0 一 真絲新材料-差別化柞桑彈力真絲的研製與
北京 北京大學 6 冷靜 0 一 從法院狀告新聞媒體談起——一起名譽侵權官司引發的思考
上海 復旦大學 6 王焱薇 0 一 適應環境變化,構建新型企業——上海國有外貿企業改革調查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 6 吳法源 0 一 師范大學生專業思想狀況調查
黑龍江 哈爾濱理工大學 6 田灼 0 一 侵華日軍
罪證網站
福建 國立華僑大學 6 王少宵 0 一 基於可持續發展的水資源定價試探
湖北 華中理工大學 6 李輝 0 二 基於針式感測器的多功能掃描探針顯微裝置
江蘇 南京大學 6 王勇 0 二 電動自行車綜合測試儀
吉林 吉林工學院 6 於燕 0 二 轎車深沖件應用國產冷軋IF鋼板研究
江蘇 江蘇理工大學 6 陳樹人 0 一 4LGT-130型稻麥聯合收割機的研製
重慶 重慶大學 6 譚善文 0 二 虛擬式小波變換信號分析儀
重慶 重慶醫科大學 6 蔣振華 0 二 手握(傻瓜)式純水檢測儀
上海 華東理工大學 6 吳銀花 0 二 清潔化生產取代芳胺磺酸
安徽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6 寇會光 0 二 超支化聚(胺-酯)的合成及其光固化性能研究
吉林 吉林工學院 6 於苗 0 二 汽車內飾件粘合劑的研製
上海 同濟大學 6
祥 0 二 茶多酚提取新工藝及其系列
江蘇 無錫輕工大學 6 任洪強 0 二 UASB-CAAS系統處理高濃度有機廢水的工程技術
江蘇 無錫輕工大學 6 陳燕 0 二 維生素在光滑球擬酵母發酵生產丙銅酸中的關鍵作用
廣西 廣西師范大學 6 譚婉新 0 二 湘西洛塔植物區系及開發利用研究
重慶 重慶大學 6 劉國傳 0 二 心肌收縮能力的一種無傷性檢測和評估方法研究
山西 山西大學 6 李晉斌 0 二 Hie Senberg 方程的換算表示
上海 復旦大學 6 蔡偉新 0 二 國內首家微波硫燈的研製
廣西 桂林工學院 6 溫錦山 0 二 NETWARE高級編程介面及未公開的
湖北 武漢交通科技大學 6 李若石 0 二 二維條碼自動識別應用技術研究
陝西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6 衛振宇 0 二 高速分組無線網
湖南 長沙鐵道學院 6 郝蘇華 0 二 空調客車狀態參數集中管理系統
四川 成都電子科技大學 6 唐路 0 二 校園網上的學生管理信息系統
安徽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6 尹波 0 二 基於中文實時語音技術的有聲電子系統
郵件系統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學 6 龐鑫 0 二 《聖林3.0》實時三維圖象引擎
湖北 武漢大學 6 余航 0 二 系列安全容錯
應用系統
重慶 重慶郵電學院 6 曹耘 0 二 多鏈路中國NO.7的信令分析儀
湖北 華中理工大學 6 王有成 0 二 基於LAN/INTERNET的H.323視頻會議系統
陝西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6 許君華 0 二 自控光閥及其在防弧光領域的應用
北京 清華大學 6劉建輝 0 二 細菌基因快速鑒測儀
湖北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6 俞國柱 0 二 油氣資源儲量評價系統
上海 華東理工大學 6 郭煉 0 二 無規共聚高分子相平衡的研究
湖北 武漢大學 6 王震宇 0 二 新型固相微萃取探針
上海 復旦大學 6 陸宇 0 二 智能酒氣電子鼻
山東 山東工業大學 6 邱燕 0 二 彈性管束熱交換器的結構、動態特性及自動控制過程模擬
重慶 重慶建築大學 6 王朝均 0 二 新型高效摻合料
北京 北京大學 6 歐陽覓劍 0 二 社區的構成
北京 清華大學 6 溫宗國 0 二 走近21世紀的中國環境技術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 6 庄園 0 二 面對挑戰,中國對外經濟的立足點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 6 王天星 0 二 困境與出路——城鎮企業下崗職工再就業狀況調查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 6 李爽 0 二 面向21世紀發展遠程教育——關於中國遠程教育中若干問題的調查與思考
北京 中國政法大學 6 王海濤 0 二 中國農民法律意識現狀探討
重慶 西南政法大學 6 向飛 0 二 典權的過程分析及性質研究
山西 山西大學 6 趙志德 0 二 剛玉之路
江蘇 河海大學 6 林海濤 0 二 江蘇省水資源可持結發展模式探討
江蘇 中國葯科大學 6 宋瑤瑾 0 二 我國葯品價格現狀分析及管理對策的研究
浙江 杭州商學院 6 王海 0 二 論國有企業激勵機制
湖南 湖南財經學院 6 馮海軍 0 二 買方市場:高教與經濟增長—發展高教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
湖北 華中農業大學 6 周勝利 0 二 農業科技推廣中的幾點思考
Ⅷ 中國人的祖宗是誰
中國人祖先並非北京猿人 而是遠古非洲人
綜合報道:「我們的祖先究竟是誰?」傳統教科書的說法是,分布在中國的現代人是由生活在40萬年前的北京猿人進化而來。這個說法的理論依據是人類的多地區起源說,認為在歐、亞、非的現代人都是由當地的猿人進化而來。
其實,現代人是單一的物種,而各地的猿人差異卻很大,屬於不同的物種,並沒有都進化成為現代人。只有東非的猿人走上了向現代人進化的道路。所以,北京古猿人不可能成為中國人的祖先。
據新京報消息,世界多個國家的科學家們正在合力完成一項龐大的人類尋根計劃,希望通過研究人類基因的變異來繪制出一幅「人類遷移圖」。中國科學家的研究表明,中國人的祖先源於東非,經過南亞進入中國。這支南亞先民經過多次遷徙及體內基因突變,逐漸分化成為各個民族。
領導「人類遷徙遺傳地理圖譜計劃」的人類基因組科學家斯賓賽-威爾斯說,「我們都曾屬於同一個祖先,僅僅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分離開來。」他認為,世界上所有的現代人,無論是亞洲人、美洲人、歐洲人,都是由東非直立人進化而來。他們在5萬-10萬年前,開始向世界各地擴散。
1987年,美國夏威夷大學的瑞貝卡·坎恩破譯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婦女的線粒體DNA,發現現代女性的線粒體DNA都來自一位婦女,她大約生活在15萬年前的非洲。
線粒體存在於細胞質里,是細胞的「能量工廠」,它們包含少量遺傳物質—————DNA.每個人的線粒體都來自母親,因此線粒體是從母系遺傳的角度研究人類進化的重要工具,就像Y染色體是研究父系遺傳的工具。
隨後,分子人類學家再次成功破譯了男性遺傳密碼的Y染色體。通過研究,他們得出結論,現代男性都有一個共同的父親,他生活的年代也應該在大約15萬年前的東部非洲。
「DNA中的遺傳密碼讓亞當、夏娃離開了神話世界,變成了有血有肉的非洲人。他們成了包括中國人在內的所有人的祖先」。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李輝說。
李輝解釋說,大約15萬年前,在東非分化出了很多人種與部落,其中就已經包含了現在的黑、棕、黃、白四個人種的祖先。Y染色體上的M168是目前發現的一個很古老的突變位點,這是人類在要離開非洲時產生的突變,大約發生在10萬年之前。那些棕色人、黃種人就是帶著這個古老的突變開始向世界擴散。除了非洲以外的現代人都具有這個位點的突變。
10萬年前,地球處於冰川期,大部分陸地被冰川覆蓋。整個海平面比現在低120米左右,許多海床裸露在地面。在東非,各個部落擁擠在這塊炙熱的土地上,搶奪著有限的食物。或許是頻繁發生類似於現在的盧安達種族清洗事件,一部分人開始走出非洲。
「又過了幾千幾萬年,現代人在Y染色體基因突變M168基礎上又出現了2個突變類型,M130和M89.前者發生在8萬年前,後者發生在4萬5千年前,人類已通過北非進入了歐亞大陸。」李輝說,最早出來的是棕色人。他們主要是在海邊捕魚為生,並撿食灘塗上的高蛋白食物。他們拿著舊石器和尖木叉,在印度洋岸邊走著。公元5萬年前,他們已佔領了南亞和東南亞的陸地和島嶼。在之後的幾萬年裡,散漫的捕撈撿食生活讓他們沿著無邊的海岸線,一路走到東亞,之後可能穿過白令海峽到達北美和南美洲。
黃種人走出非洲的時間要比棕色人晚了近5萬年。但他們的擴散速度很快。他們只用了棕色人1/5的時間就到達東南亞。柯越海取樣的1萬2千個中國人的樣本中有11311個樣本在M89的位點上發生突變。而這個突變標記在黃種人到達東南亞時就已形成,並且一直在這里做了很長久的活動,之後他們將要進入中國,分化出現在的漢族。
M122突變大約發生在三萬年前,那時中國陸地上的許多山脈被積雪常年覆蓋。除了有少數棕色人在黃河、長江流域活動,更多的地方顯得空茫一片。這時候,在東南亞的緬甸一帶,黃種人的部落已經取得一定勢力,棕色人不斷向南退縮。
「當中國陸地上的冰川不斷地消融時,一支帶有M122突變的南亞語人群開始進入了中國。」李輝說,目前發現關於南亞語先民進入中國後的分化路線有3條,共有2個入口,一個是在雲南,一個是珠江流域。其中一支沿著雲貴高原西側向北跋涉,他們最終在距今1萬年前的時候到達了河套地區,黃河中上游的盆地。這批漢藏語系的祖先也被後人稱之為先羌,他們也就是漢族與藏族人的共同祖先。
這一支南亞先民在出發時的頭顱還很圓,又因為地中海貧血基因的關系,出現了大鼻子、厚嘴唇等特徵。但他們順著江,走著河谷,從雲南來到甘肅,人體形態也發生變化。而到了高原之後,不再受瘧疾影響,加上缺氧,地中海貧血基因的人不容易存活。於是存活下來的人,臉都變得很長,線條、稜角變得剛硬、如同刀削。
李輝說,更重要的是,經過這1萬多年的遷徙,在他們的體內M122的基礎上又誕生了一個新的突變,M134.這樣一直到5000到6000年前,人體內部的DNA又開始「不安分」了,那時,由於粟谷農業的出現,新石器文化開始在這個地區發展。人口的增長使群體必須擴增新的居住地。漢藏語系的兩個語族開始分野。
其中一個亞群在M134的基礎上又發生了M117的突變。他們帶著這個突變向東行走,一直到渭河流域才停留下來。他們掌握了農業文明,開始以農耕為生。這個群體就是華人,也就是後來所稱的漢人。「M117是漢人身上很古老的一個遺傳突變。」李輝說。
另一個亞群被稱為藏緬語族群體。他們離開黃河流域,向西向南遷移,最後在喜馬拉雅山脈南北居住下來。遷徙的過程中,這個群體就像細胞在不斷裂變,分化出了藏、羌、彝、景頗、土家。
華人在渭河流域磨礪出一支驍勇善戰的秦人,他們盤踞在關中,積聚著統一中國的實力。還有一部分華人則出了潼關,受到夷人龍山文化和苗瑤文化的影響,分別形成了齊語支和楚語支人群。
秦漢時期,四分五裂的中國被統一,從語言、文字到貨幣、計量單位等文化層面上,漢族的整體意識真正形成。加上強有力的中央集權統治,之後漢族就沒有再出現分化。而文化上的強勢讓漢族像是一滴濃釅的墨水滴在了中國的版圖上,他們帶著M117突變迅速地向四周滲透。
Ⅸ 廊坊東方職業技術學院的開設專業
民航服務與旅遊管理系
酒店管理專業
核心課程:涉外酒店管理與實務、旅遊法規、國際禮儀、酒店英語、餐飲管理與實務、客房服務與管理、前廳服務與管理、餐飲市場營銷、酒水知識與酒吧管理、娛樂健身管理等。
就業方向:北京各大星級酒店、國內各大知名餐飲集團的服務與管理;地區旅遊協會或相關行業管理機構的各基層、職能崗位;會展或其他行業的客服或基層管理崗位等。
涉外旅遊專業 核心課程:旅遊學概論、旅行社管理、酒店管理、國際禮儀、旅遊英語、酒店英語、景區規劃與管理、導游實務與技巧、旅遊法規、會展經濟與旅遊、客源地概況、國際旅遊業等。
就業方向:從事英語導游、國際旅行社管理、英語翻譯兼秘書、主題公園和風景點管理工作;大型酒店、商務會所從事客房、餐飲、前廳的相關工作崗位。
空中乘務專業
核心課程:形體訓練、化妝、航空市場營銷、機場服務概論、民用航空法、航空運輸管理、民航安全與應急處理、民航服務心理學、民航專業英語等。
就業方向:國內外航空公司、國際郵輪公司等空港、地勤服務與管理。
民航運輸專業
核心課程:民航國內客票銷售、民航國際客票銷售、民航國內貨物運輸、民航國際貨物運輸、值機與行李運輸、飛機載重平衡、危險品運輸、民航計算機訂座、航空運輸地理等。
就業方向:航空公司客貨銷售和運營、機場客貨管理和服務、民航客貨代理以及國內旅遊業的航空服務、國際郵輪公司。
本系實習實訓基地:首都機場及地方相關航空公司等。
民航安檢專業
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專業
核心課程:機械制圖(含CAD)、電氣CAD、機械工學、電工電子技術及應用、城軌車輛控制技術、機車車輛電子技術、電機基礎及機車車輛電機、城市軌道車輛制動技術、城市軌道車輛運用規章、列車牽引計算、鉗工實習、機鍛焊實習、電工技能訓練(含上崗證)、計算機應用基礎等。
就業方向:從事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組織、指揮和管理工作,行車調度指揮和客運服務工作等。
觀光農業專業
核心課程:植物學、土壤學、生態學、觀光農業概論、旅遊學概論、旅遊心理學、觀光農業園區規劃設計、景觀設計、現代觀光園區管理、園藝植物無土栽培、觀賞樹木栽培、設施蔬菜栽培、花卉栽培學、植物病蟲害防治、觀賞植物組織培養、育種學、遺傳學等。
就業方向:各旅行社、大型酒店、生態園園林綠地、生態園林、植物園、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果園、中草葯園等從事規劃設計開發建設和管理工作,並開展觀光與採摘旅遊項目等工作。
文物與藝術系
文物鑒定與修復專業
核心課程:(1)書畫方向:學術帶頭人為單國強教授。書畫材料學、書法技法、中國畫技法、篆刻技法、中國書法史、中國繪畫史、書法鑒定、中國畫鑒定、中國書畫裝裱與修復等。
(2)古陶瓷方向:學術帶頭人為李輝柄教授。古陶瓷造型基礎、古陶瓷裝飾基礎、古陶瓷燒造基礎、中國陶瓷史、古陶瓷鑒定基礎、古陶瓷修復技術等。
(3)古玉器方向:學術帶頭人為楊伯達教授。地質學基礎、礦物學基礎、寶石學基礎、玉器工藝學、玉器考古學、中國玉器史、玉器鑒定學等。
(4)青銅器方向:學術帶頭人為李學勤教授。夏商周考古、秦漢考古、金文選讀、青銅器冶鑄工藝、古鏡研究、古錢學、青銅器通論、青銅器修復等。
就業方向: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機構、博物館和展覽單位、考古、文物與藝術品經營單位、拍賣公司、海關、新聞出版、教育等單位從事相關工作,也可自主創業。
木材加工技術(傢具設計與製造)專業
核心課程:木材學、人體工程學與室內設計、木工刀具與機械、木材乾燥技術、制材與木材檢驗、人造板生產技術、木製品表面裝飾技術、木質產品製造工藝、傢具設計與生產工藝等。
就業方向:傢具企業設計人員、生產管理人員、商務、市場營銷人員(兼工程配套設計)及家居整體裝潢設計人員等。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
核心課程:計算機圖形圖像處理、計算機施工圖製作、計算機空間效果圖製作、住宅室內設計與裝修、辦公室內設計與裝修、公共空間室內設計與裝修、陳設設計與製作、景觀設計等。
就業方向:室內裝飾公司、規劃設計院、城建、園林、旅遊、廣告設計公司等行業和部門從事室內外環境藝術的整體規劃設計與施工。
醫學系
護理專業
核心課程: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葯理學、護理學基礎、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婦產科護理學、兒科護理學、急救護理學、康復護理學、社區護理學、老年護理學等。
就業方向:各級各類綜合醫院、專科醫院、急救中心、康復中心、涉外健康服務中心、社區醫療服務中心,並且從事臨床護理、護理管理工作。
醫學影像技術專業
核心課程: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病理學、診斷學、影像電子學基礎、醫學影像診斷學、醫學影像檢查技術、醫學影像檢查技術學、放射診斷學、超聲診斷學、斷層掃描激光成像診斷學、放射物理與防護、放射治療技術等。
就業方向:各級醫療機構從事中西醫結合臨床醫療工作及大型的醫療設備公司。
電子信息工程系
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非藝術類)專業
核心課程:計算機組裝與維護、網路基礎與組網技術、網頁設計、數字圖形設計、音視頻處理技術、多媒體產品設計與開發、計算機輔助設計、JAVA程序設計、JSP動態網頁設計、資料庫與SQL、三維動畫設計等。
就業方向:行政事業單位、出版社、電視台、廣告公司以及信息咨詢等行業從事計算機信息處理、廣告設計與製作、區域網管理、多媒體資料庫開發、多媒體通信網路建設、多媒體軟體開發等工作,也可以從事經營管理、文秘、產品銷售等方面的工作。
應用電子技術專業
核心課程:模擬與數字電子技術、電子測量技術、工程制圖、單片機應用、可編程晶元設計、音視頻技術、電路設計與製版、數字信號處理、微機原理及介面技術等。
就業方向:可在電子信息產品的生產企業從事產品開發、生產管理、質量管理與監督、工藝製作、銷售與售後服務工作;在大型企事業單位從事大型設備的操作、管理與維護工作。
信息安全技術專業
核心課程:高級語言程序設計、計算機網路、JAVA基礎、資料庫原理與應用、網路操作系統安全、應用密碼技術、網路攻擊與防禦技術、入侵檢測技術、防火牆技術等。
就業方向:行政機關、金融、證券、通信領域從事各類信息安全系統與網路管理,網站開發與管理維護工作;電子商務、信息安全產品營銷與服務;IT領域從事計算機應用相關工作。
計算機網路技術(物聯網)專業
核心課程:物聯網技術導論、電子技術基礎與實驗、感測與檢測技術、無線感測網與自組織網路、天線原理、物聯網信息安全、RFID技術、GPS技術、電磁場與電磁波、嵌入式系統電子商務等。
就業方向:物聯網技術將逐步在我國社會的各行各業廣泛展開,所以對物聯網技術的開發、管理與應用型人才會有一個爆發式增長的機會,學生畢業後可從事物聯網軟體開發與應用,電子商務推廣與營銷服務;計算機系統管理與維護人員;物流網路系統維護人員;網站網頁製作人員;資料庫系統維護人員。
工程管理系
會計(財務金融)專業
核心課程:會計基礎、財務會計實務、成本會計、財務管理、財務軟體應用、統計學、會計信息系統、商業會計、審計學、會計綜合業務實訓等。
就業方向:企事業單位的記賬員、主管會計、出納員、財務管理人員、報稅人員、內部審計人員;會計事務所、會計服務公司等專業服務公司的審計助理、稅務助理、外勤會計等;商業銀行櫃台工作人員等。
汽車技術服務與營銷專業
核心課程:汽車構造、市場營銷原理與實務、汽車機械基礎、汽車保險與理賠實訓、汽車及配件營銷、汽車鑒定與評估、汽車鑒定與評估實訓、汽車性能檢測、汽車故障診斷技術與維修、汽車營銷實訓、汽車檢測與維修實訓等。
就業方向:汽車銷售公司、汽車特許經銷店、汽車租賃公司等從事整車銷售、配件供應與管理、維修服務、公司前台接待、營銷策劃,以及信息反饋、汽車市場調查及分析預測、機動車交易、車輛估價、車輛保險等工作。
工程造價專業
核心課程:畫法幾何及工程制圖、工程制圖與 CAD 、房屋建築學、建築材料、工程力學、工程結構、建築施工技術、建築工程計價、土建工程計量、安裝工程施工技術、工程造價管理、建設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造價案例分析、電工學、流體力學、安裝工程計價與計量等。
就業方向:建築施工企業、建築裝潢裝飾工程公司、工程建設監理公司、房地產開發企業、設計院、企事業單位基建部門等,從事工程造價招標代理、建設項目投融資和投資控制、工程造價確定與控制、投標報價決策、合同管理、工程預(結)決算、工程成本分析等工作。
建築工程技術專業
核心課程:材料力學、結構力學、鋼筋混凝土結構、地基與基礎、建築施工、測量實習、結構課程設計、建築工程預算、安裝工程預算、招投標與招標代理、工程成本會計、財務管理與分析、工程造價管理、項目管理等。
就業方向: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國有大中型、三資、股份制及私營建築施工企業、各類招投標代理機構、工程造價咨詢單位、工程建設監理單位等咨詢中介機構和房地產開發企業工作。
基礎部
社會體育專業(高爾夫球、網球方向)
核心課程:體育健身原理與方法、運動生理學、運動保健學、運動心理學、社會體育學、網球禮儀、網球專業英語、高爾夫專業英語、高爾夫禮儀等。
就業方向:畢業生可到各級各類體育組織管理機構、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各類體育經營場所、體育俱樂部以及賓館飯店康樂部等單位,從事體育營銷、體育市場與產業開發、社會體育場館設計與管理等諸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