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煤炭地質總局工會工作要點
『壹』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浙江煤炭地質局怎麼樣
簡介:中國煤炭復地質制總局浙江煤炭地質局是1959年1月正式成立的浙江省煤炭工業廳地質勘探隊演變而來的,1992年經浙江省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准更名為浙江省煤田地質局,2001年又根據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批復更名為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浙江煤炭地質局。
『貳』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改革發展情況調查報告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主要從事煤炭資源勘查工作,長期擔負著為國家煤炭工業發展提供資源保障的重任。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擁有一大批基礎理論扎實、工作經驗豐富的煤炭地質勘查和管理專家,掌握了我國煤炭資源的聚集和賦存規律,館藏了全國50年來煤炭地質資料,形成了世界一流的煤炭地質勘查技術體系。中國煤炭地質總局除對全國煤炭資源勘查和煤炭地質行業實施統一歸口管理外,還承擔國家地質項目、煤炭資源勘查規劃等行業管理和指導及地質技術標准制定和修訂工作。
一、經濟發展狀況
(一)隊伍基本情況
截至2006年末,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所屬煤炭地質局、專業局、在京單位等二級單位共計18個,下屬48個野外地質隊,共有職工35319人,其中在職職工17440人,離退人員17879人。在職職工中:地質勘查從業人數5632人,其中,技術人員4646人,高級技術人員546人,中級技術人員937人;工程勘查與施工從業人員4078人;其他產業從業人員7730人;本期勞動者報酬34287.23萬元。
(二)經濟發展情況
截至2006年末,總資產為28.64億元,比2005年的24.45億元增長了4.19億元,增長17%。其中:生產性資產原值7.65億元,比2005年6.45億元增長1.20億元,增長18%。總負債16.77億元,資產負債率58%。
2006年實現總收入25.29億元,較2005年19.37億元增長5.92億元,增長31%。其中:地質勘查業收入9.87億元,較2005年7.15億元增長了2.70億元,增長38%。工程勘察施工收入6.08億元,較2005年4.59億元增長1.49億元,增長32%,其他產業收入9.35億元,較2005年7.63億元增長1.72億元,增長22%。2006年所有者權益為11.86億元,較2005年9.52億元增長了2.34億元,增長了24%。
(三)從事公益性地質工作情況
長期以來,我局一直從事公益性地質工作,地質工作管理體制改革以來,公益性地質工作大幅度減少。2006年,我局實施公益性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5項,完成投資額420萬元;實施戰略性礦產資源補償費項目10項,完成投資額3530萬元。
(四)從事商業性地質工作情況
地質工作管理體制改革以來,我局積極開拓商業地質市場,2006年承攬社會地質項目180多項(其中非煤地質勘查項目40多項)。全年完成鑽探工程量179.2萬米,地震物理點28.9萬個,電法物理點3.9萬個,提交各類地質報告10件,新探明煤炭儲量59.1億噸。
(五)礦業開發情況
為了保持經濟發展平衡性,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我局在「十一五」規劃中提出了礦業開發的目標,部分單位在探礦權運作和通過聯合、股份制等方式實施探采一體化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目前,礦業開發正處在前期地質工作和可行研究階段。
(六)工程勘察施工情況
工程勘察是煤炭地質單位發揮核心技術發展起來的延伸產業,現已發展成為煤炭地質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2006年工程勘察施工完成經營收入6.08億元。
二、改革取得的主要經驗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按照國家對地勘單位改革的要求和國資委對中央企業改革的要求,緊緊抓住國家加強地質工作的有利時機,積極探索適應於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新體制、新機制,促進了煤炭地勘單位的改革發展。(一)加強地勘隊伍建設,整合優勢資源
根據地勘市場發展需要,各地勘單位積極籌措資金,先後引進了一批先進的技術和裝備,提高了技術和裝備水平,提高了復雜和特殊地質條件下的施工能力;通過組建中國煤炭地質總局勘查總院及各局勘查院,整合優良資源,把技術、人才、裝備集中起來,形成了一支能夠適應不同地質市場需求、專業突出、結構合理、人員精幹、裝備精良、技術知識密集型的地質勘查專業隊伍,提高了煤炭地質單位的市場競爭能力。
(二)實施「大地質、大市場」戰略,拓展地質工作服務領域
各單位根據區域經濟發展和礦產資源狀況,一方面,積極爭取承擔國家地質勘查項目;另一方面,加強對已掌握的地質資料的分析研究,以市場為導向,加大了以煤炭為主、多種礦產資源共同勘查的力度,在努力發展商業性地質市場的同時,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大力發展礦山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災害地質、城市地質等延伸產業,拓寬了地質工作服務領域。
(三)實施事企分體運行,積極穩妥地推進企業化改革
我局首先在地勘隊一級單位實施事企分體運行,在內部劃分為事業、企業兩大部類,在管理體制、管理職能、人員、資產、經費、財務核算和薪酬制度上分開,實行不同的管理方式和運行機制。在此基礎上,各地勘單位組建「大公司」,模擬企業運行,推動了地勘單位企業化發展。
三、「十一五」戰略規劃要點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堅持地質勘查主業,堅持煤炭地質事業,堅持以人為本;加快企業化改革進程,加快企業規模建設,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加快構建煤炭資源勘查新體系,加快企業文化建設,加快「三個文明」建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推進煤炭地質經濟跨越式發展。
(二)主要經濟指標
煤炭地質經濟在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效益的基礎上,經營收入、利潤總額、職工人均收入以年均15%左右的速度增長,到「十一五」末,經營收入、利潤總額和職工年人均收入分別達到33億元、7000萬元和3.2萬元,力爭達到40億元、8200萬元和3.5萬元,經濟指標均比「十五」翻一番。
(三)主要任務及工作目標
(1)建立煤炭地質勘查新體系,建設創新型地質單位;
(2)突出發展主業,實現做精主業,帶動做強,從而做大的戰略目標;
(3)以建立現代企業管理模式為目標,完善現代企業管理體制;
(4)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人才為支撐、產學研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確保煤炭地質綜合勘探、高解析度地震勘探、航測、遙感、地理信息和特種勘探技術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實現1~2項地質勘查關鍵技術的突破;
(5)構建煤炭地質和諧單位,企業品牌建設取得新進展,職工整體素質顯著提高,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取得新成果。
四、關於加強行業管理的幾點建議
地質勘查工作涉及的服務領域寬廣,也決定了其行業管理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地勘行業舊的管理體制改革之後,新的管理體制尚不完善,在體制轉變的過渡時期,應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行業管理辦法,建議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加強行業法律法規和地質勘查工作規程規范的制定
一是應進一步完善有關地質勘查方面的法律法規以及各類地質工作的行業標准、規程、規范等等,加大執法監督的力度;二是應加強地質勘查規劃和管理工作,加強對規劃和計劃執行完成情況的指導、檢查和監督;三是加強礦業權設置和商業性地質工作市場的管理,嚴格審批控制和市場准入制度。
(二)加強原工業部門地勘隊伍的專業化建設
原工業部門的地勘隊伍在不同礦產資源勘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於不同地質工作的特點不盡相同,特別是礦產資源勘查工作的標准、規程、規范等有很大差別,因此,應就如何在新形勢下進一步發揮各工業部門地勘隊伍的作用,如何加強工業部門地勘隊伍建設進行深入研究。
從煤炭資源勘查來講,進一步規范煤炭資源勘查市場,提高地質勘查工作程度,為煤礦建設和生產以及國家煤炭資源儲備提供後備基地,為煤炭資源戰略規劃提供科學依據,是煤炭地質勘查工作的當務之急。《國務院關於促進煤炭工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煤炭工業健康發展要建立五大新的體系,並從資金支持、礦權管理、隊伍建設、市場准入、勘查規范等方面,對加強煤炭資源勘探工作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完整、科學、可靠的煤炭地質資料是構建煤炭資源開發監管等五大體系的基礎;對煤炭賦存狀況及開采技術條件的地質評價是構建資源開發監管體系、煤炭供應體系、安全生產保障體系的前提;煤炭水、工、環地質手段是構建煤炭循環經濟體系的保證。要做好這些基礎工作,必須建立一支精幹高效、裝備精良的煤田地質隊伍。所以,建議在加強煤炭地質勘查項目管理、建立和完善煤炭地質勘查標准化體系、推進煤炭地質科技創新等方面,進一步發揮我局的作用。我局將在國家煤炭行業和礦產資源主管部門的領導下,積極負責地協助做好相關工作。
(三)積極穩妥地推進地勘單位改革
從地勘單位歷史和現狀看,對地勘隊伍改革不應簡單地認為就是轉企,改革過程中應區別不同情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分類指導,分步實施。地勘單位經濟基礎差、發展資金短缺、技術裝備不足、結構調整困難大等問題,並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絕大多數地勘單位離開事業費的支撐,都難以生存,地勘單位的企業化改革還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希望加強對地勘單位改革理論與實踐的研究,為地勘單位的改革給予必要的外部環境和條件,幫助其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加大對國辦發37號、2號、76號、4號等文件及配套文件的落實力度,並在資金、技術裝備等方面出台一些新政策,形成有利於地勘單位改革、發展與穩定的政策體系。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地質處)
『叄』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的國際合作
「十一五」期間,我局結合國家經濟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充分發揮地質勘查的技術優勢,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多方面參與國際競爭,努力建設礦產資源保障體系,在「走出去」方面取得積極進展,在一些國家取得較顯著的地質勘查成果,樹立了中央地勘單位的良好形象,初步展示了地質找礦工作跨國經營的良好前景。
(一)境外業務總體情況
「十一五」期間,我局境外業務收入年均增長47.9%,境外利潤年均增長33.8%。境外經營業務范圍以礦產資源的地質勘查工作為主,同時開展了對外工程承包業務,工作礦種包括煤炭、石油、鉀鹽、鐵、銅、鎳、鉬、鎢、錫等,市場拓展到五大洲31個國家和地區;另外也有少量的工業產品等國際貿易,涉及10多個國家。
(二)境外投資情況
截止2010年底,我局在境外投資的公司共有 6個,所在的國家和地區主要有: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剛果(金)、香港、澳門;投資的重點行業和領域: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礦產品貿易、工程施工、工程測繪。
2009年,我局勘查總院控股,廣西煤炭地質局、江蘇煤炭地質局、湖北煤炭地質局參股共同投資3000萬人民幣在印尼組建中國煤地(印尼)礦業有限公司,主要是開發鉻鐵礦和煤炭項目,同時兼營煤炭貿易;江蘇煤炭地質局與澳大利亞LOTUS LIFE公司合資成立EES礦業公司,其中江蘇煤炭地質局佔全部股權的51%,主要是在澳大利亞進行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中煤地質工程總公司與第一勘探局、水文地質局、第二勘探局共同出資在澳大利亞設立澳大利亞中煤地質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主要是以資源勘查、申請探礦權及礦權經營為工作重點;航測遙感局投資香港分公司,主要開拓香港測繪市場;廣州中煤江南基礎工程公司出資(佔51%)在澳門設立廣州中煤江南基礎工程(澳門)有限公司,主要是進行建築基礎施工。2010年,江蘇煤炭地質局出資於剛果(金)設立中非國際礦業有限公司,主要開展資源勘查與礦權經營及開發。
(二)對外承包工程業務開展情況
我局對外承包工程業務主要為地質勘查及地質技術服務、工程勘察、樁基施工、樁基檢測等,項目承攬主要為協議承包方式,遍及蒙古、寮國、剛果(金)、印度、印度尼西亞、莫三比克等20幾個國家。
(三)境外國際貿易的情況
江蘇煤炭地質局稀土產品主要銷往日本,生產的無紡布、膜料、雨衣、雨傘等產品銷往波蘭、泰國、日本、巴基斯坦等地;浙江煤炭地質研製的鑄造生產線出口到朝鮮;航測遙感局印刷材料主要出口到亞洲、非洲、南美、東歐等地區;中化地質礦山總局以代理的方式,開展少量的國際貿易,主要有原棉、棉紗、化纖和機電產品等,進出口的國家有巴基斯坦、韓國、奈及利亞、美國和德國等。
『肆』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水文物測隊 怎樣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第一勘探局,名字這么響亮,肯定能幹出一番事業。至於混日子,那是謙虛和沒能耐人的說法,大家客道而已。越亂越容易干出一番成就,不過要有真本事和靈活的頭腦。因人而言了。
『伍』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的企業文化
企業價值觀:誠信人本 和諧共贏
企業精神:探索創業 求實奉獻
企業目標:地勘先鋒 強局富民
管理方針:精益求精 嚴謹高效
『陸』 如何做好新常態下的地質工會工作
當下,我國的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經濟發展轉入新常態,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已經或即將發生諸多重大轉變:經濟發展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從資源環境約束的角度看,過去我國經濟體量較小,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經歷30多年的高速發展,現在環境的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因此,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後,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美好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這就對地質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麼,面對形勢的變化,地勘系統或地勘單位如何因勢而動,主動作為?到底應當採取什麼樣的對策呢?我們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量:
首先,地質找礦工作具有超前性,不能盲目地跟著礦產品市場的周期而波動,但在新的形勢下,地勘工作也應該根據實際情況有所調整,從礦產勘查方面來看,應當將更多的力量投入到尋找油氣特別是清潔能源領域。
近兩年來,受到宏觀經濟的影響,礦業經濟發展進入低谷,國內礦產勘查市場遇冷,對於地勘行業來說更是雪上加霜,因此有人對地質找礦前景不看好。但我們也應該看到,雖然全球礦業出現大幅調整,但新興國家工業化、城鎮化持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巨大,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世界仍將維持對礦產資源的強勁需求。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後,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同時,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深入實施,為拓展地質工作領域帶來了許多新的機遇。
眾所周知,地質找礦涉及到國家的長期戰略發展問題。從設立目標找礦,到目標礦投入生產,少則七八年,多則二三十年。因為找礦周期長,現在用的礦都是前10年、前20年找到的;如果現在停止找礦,那將來就無礦可用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有資源的持續供給,否則就成為空中樓閣。
地質勘查工作是為國民經濟服務的,目前最重要的服務內容還是找礦,即解決資源保障問題,尤其是提供油氣資源等重要礦產資源的保障。雖然目前油價等一些礦產品價格持續下跌,但是這種狀況不會永久持續。地質找礦不能盲目地跟著礦產品市場的周期而波動。因此,不管市場上礦產品的價格走勢如何,國家和政府對於找礦工作的支持與投入力度都不會隨意縮減。實際上,據國土資源部地勘司的領導介紹,盡管近幾年隨著礦產品價格的波動以及礦業形勢的變化,社會資本對地質找礦的投入有所減少,但從國家層面來看,中央財政用於地質找礦的投入從總體上說始終沒有縮減。
與此同時,我們應當看到,盡管預計2015年市場去過剩產能、去金融化的進程仍將繼續,以銅、鐵、鉛鋅等為主的大宗礦產勘查投入進一步理性回歸,但隨著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發生重大調整,我國能源供應安全威脅的不斷加大,這對能源礦產找礦勘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旨在推動能源改革的綱領性文件《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於去年出台,加上國家油氣勘探開發體制改革的推進,與之相關的石油、天然氣以及鈾礦等礦產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將獲更多資金青睞。
事實上,在新常態下,國家對能源資源保障的需求正在發生變化,其中一個顯著的變化就是對礦種的需求傾向性更加明顯。比如,我國的能源戰略中一個重要的方面是,盡量減少對煤炭資源的依賴,加大油氣勘探投入力度。過去,我國在資源勘查開發方面比較注重「量」的積累,各類資源的產量增長都比較大。現在,按照新的發展模式,根據調結構、轉型升級、建設美麗中國的需要,政府在能源資源保障方面加大了對清潔能源勘查開發的支持力度,油氣資源的勘查開發越來越受到重視,「三氣」(天然氣、煤層氣、頁岩氣)開發現已列入政府工作報告中,這將為全國礦產勘查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同時,我國對易造成環境污染的資源勘查、開發實行了管控。例如,發改委明確指出,對於部分地區特別是東部地區,要嚴格控制煤炭勘查項目的數量;國土資源部下發通知,繼續暫停受理煤炭探礦權申請。因此,從礦產勘查來說,地勘單位要根據本地的資源分布狀態,因地制宜地開展礦產勘查。有條件的地方要加大力量,加強對天然氣、煤層氣、頁岩氣以及鈾礦、地熱、淺層低溫地熱等資源的地質勘查。
其次,政府從商業性礦產勘查中退出之後,加大了與民生有關的地質工作的財政投入,這實際上為地勘單位加快產業結構調整、隊伍結構調整及重新確立地質工作的主攻方向與服務方向提供了機會。
近幾年來,中央和地方財政加大了服務民生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圍繞保護環境及環境治理的地質勘查工作需求逐步增長,這些都拉動了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與災害地質調查工作的投入增加。
比如,中央財政地礦專項圍繞重要經濟區、重要城市群開展了環境地質調查,圍繞重要構造活動帶、地質災害高易發區等開展地質災害調查,圍繞生態脆弱區、岩溶地區開展水文地質調查,引領和拉動地方財政對服務民生水工環地質調查的投入。2014年1月~6月,全國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調查評價投入19.21億元,同比增長51.5%。其中,中央財政7.6億元,同比增長51.1%;地方財政9.32億元,同比增長89.1%。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內,這方面的財政資金仍將保持相當增長勢頭。
由此可以看出,盡管相對於礦產勘查,國家和地方財政在這些方面投入尚少,但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是,改善民生與生態文明建設將貫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即實現中國夢的始終,而要留住青山綠水,「留得住鄉愁」,都需要開展大規模的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地質環境和礦山環境恢復與治理;同時,隨著國家加快推進環保進程,「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等措施相繼出台和實施,包括大江大河重金屬治理、土壤污染物的處理、對二氧化碳等大氣污染物的捕獲和儲存等相關工作需求將進一步增長而這些,無疑為地質工作的轉型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從前幾年及目前一些省份地質工作體制及地勘行業事業單位改革的情況看,除了提供礦產資源保障外,一些地方政府之所以將地勘單位列入公益一類事業單位,看中的正是他們可以充當政府開展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地質環境和礦山環境恢復與治理等的技術支撐。在生態文明建設列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後,這種技術支撐顯得尤其重要。
第三,抓住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給地勘工作帶來的新的發展機遇,不斷擴大地質工作發展的空間,向地質工作的深度和廣度拓展、延伸,著眼於「大地質」,提高地質工作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建設的能力,壯大自身的綜合實力。
地勘行業和地勘單位要緊緊抓住國家推出「四個全面」建設、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夢」建設、加強海洋強國戰略,繼續實施「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的四大板塊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以及重點實施「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的有利時機,不斷拓展服務領域,克服不利因素,找到有利因素,化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
事實上,從最近各省相繼召開的地質工作會議來看,各地都找到了一些克服困難、做大做強的好點子。比如,浙江省地勘局提出實施「兩大工程」,做好「六項服務」,即實施好資源能源保障以及地質環境安全兩大工程,積極做好為資源、能源、安全保障做好技術服務,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服務,為防災減災做好服務,為新型城鎮化、現代工業、現代農業、重大工程建設做好服務,為海洋經濟發展做好服務,為民生服務。湖南省地勘局提出把「大地質、大服務、大發展」的理念落到實處,把地質找礦、地質災害防治、測繪地理信息、工程勘察(尤其是線路勘察)四大支撐優勢充分發揮出來,並且要「以創新新的發展模式,向創新型、質量效益型、智能專業型轉軌來提升競爭能力;以追求人才、技術、管理等要素紅利來打造適應新的支撐發展動力;以藉助改革開放、倚重市場機制的手段來激發新的活力」。江西省地礦局則提出,除了繼續扎實推進找礦突破戰略行動,把水工環地質工作擺在更高戰略位置外,要加強旅遊地質,加快頁岩油氣、緻密油氣、地熱、淺層地溫能調查評價,開辟新的戰略產業;同時,「要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什麼效益好就發展什麼,什麼有利於單位創業、職工增收就發展什麼」等等。
第四,在國家財政資金和社會資金投入商業性地質勘查逐步減少的情況下,要積極創造條件,加快建立國內的風險勘查資本市場,為礦產勘查提供更可靠的多元化融資渠道。
眾所周知,礦產勘查的風險很大。一個中等規模的礦產勘查項目,少則需要幾百萬元,多則需要數千萬元甚至上億元投資,再加上95%的高風險,一般企業很難承受。在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或西方礦業發達國家,都是通過礦產勘查資本市場來融資和化解風險的。通過礦產風險勘查市場,找礦企業(或叫初級勘探公司)通過發行股票,不僅募集了大量資金,也分攤了風險。風險勘查資本市場是西方市場經濟國家風險勘查融資的主渠道。但在我國,礦業資本市場還很不成熟,礦產風險勘查市場更是尚未起步。
前些年,為了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加強礦產勘查工作,找到國家急需的礦產資源,針對在高風險、高投入的礦產勘查面前,企業大都不能、不願、也不敢涉足的情況,作為我國商業性礦產勘查資本市場缺失的情況下的一種補位,國家和大多數省份都設立了地勘基金,在公益性地質工作和商業性礦產勘查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為解決地勘投資不足和運行不暢的問題起到了很好的牽引作用。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風險勘查融資已向多元化、商業化、國際化發展。在我國地勘單位事業改革即將完成,轉企的地勘單位已經明確並將成為符合市場要求的企業主體和商業性礦產勘查主體,同時,熟悉礦產勘查規律、善於風險管理的礦產勘查公司不斷涌現的情況下,要創造條件,比如,制定適合我國礦產勘查工作特性和投資特性的上市融資制度、信息披露制度,探索推進在地質勘查設計、地質勘查報告、儲量核實報告編寫等領域的獨立地質師制,培育綜合性礦產勘查中介服務機構,有序開放中介服務市場,加快探索建設我國的礦產風險勘查資本市場,為礦產風險勘查提供多元化的融資渠道,為如期實現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創造更好的條件。
第五,地勘行業及其主管部門要系統地收集、總結與提煉近年來各地地勘系統改革的經驗與教訓,對各種改革模式進行比較研究,同時,要對各地正在進行的地勘單位事業改革的進程、效果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從而為地勘單位進一步改革搞好頂層設計,促進地質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需要指出的是,有關行業主管部門也曾就地勘單位改革進行過一些調研,並設計過一些整體的方案,提出過諸如探者有其權、探礦權配置向國有地勘單位傾斜,對實施企業化改革的地勘單位採取各種鼓勵與優惠政策。但囿於地勘單位早已實施屬地化管理,各地難以形成共識,加之改革牽涉到方方面面,非一個部門所能包攬,最終難以變成現實。
眾所周知,盡管同樣是事業單位,但與一般事業單位所從事的工作相比較,地勘單位所從事的地質工作無疑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因此,在事業單位改革的過程中,如何本著既要有利於規范管理,有利於調動地勘人員積極性,又要有利於促進發展的原則,根據地質工作的性質和地勘單位的具體特點,推進地勘單位深化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從目前一些省份推進地勘系統事業單位改革的實踐情況來看,有些情況並不樂觀。
因此,作為行使行業管理職能的國土資源部門,要繼續關心與支持地勘單位改革,尤其是對具備條件的或者列入公益三類的地勘單位的企業化改革。同時,各地推進地勘事業單位改革要因地制宜,要允許他們有一個過程,要以促進發展、增強實力、改善與提高民生為目的,不搞一刀切。一方面,各地政府應當在財政預算項目、礦業權配置、地質裝備更新改造升級、基礎設施改造等方面為地勘單位轉型與發展提供實實在在的支持;另一方面,確定改企的地勘單位應當多借鑒外省區地勘系統改革的成功經驗,結合自身實際,轉變思想觀念,適應新常態,多想辦法,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主動作為,走出一條切合實際的地勘單位企業化之路。
第六,地勘行業和地勘單位要繼續加強自身的文化軟實力建設,堅定自己的核心價值觀與理想信念。但我們不僅要讓地質工作者得到精神上的鼓勵,也應當讓他們得到物質上的激勵,努力使地質勘查工作成為人們羨慕的職業。
半個多世紀以來,地礦行業職工為了尋找祖國急需的礦產資源,戰嚴寒,斗酷暑,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奮戰在人跡罕至的荒溝野外、戈壁沙漠,不僅找到了一座座大礦富礦,而且把一座座荒山野嶺變成了金山銀山。即使是在地質工作陷入低谷、地勘行業舉步維艱的那段歲月里,地勘人也沒有倒下,而是咬緊牙關,一路蹣跚地走了過來。實踐證明,正是以「三光榮」、「四特別」精神為核心內容的地礦文化發生了作用,並且轉化為巨大的精神力量,一直支撐著一代又一代的地礦人,並且成為他們的價值追求和精神歸宿。
但我們也要看到,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與完善,地質工作面臨的社會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人們的物質世界日益豐富,價值追求日益多元化。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樣的尷尬:比如,地勘行業已經不再是年輕一代義無返顧的選擇和從業者始終如一堅守的職業,他們嚮往待遇高、福利好的行業,地勘單位管理人員、技術人員「改行」、「跳槽」時有發生;比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年輕學子願意報考地質院校的越來越少,地質院校的大學生、研究生想方設法留在大城市的越來越多,願意到野外一線的越來越少;比如,我們行業出現的貪污腐敗現象越來越多……
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必須思考一個問題:地礦文化如何與時俱進,如何不斷豐富其內涵,如何吸引廣大地礦職工尤其是年輕一代對地礦文化的認同感,並且外化於形,內化於心,真正成為地勘行業特別是年輕一代地質人員價值觀的基因。我們不僅要系統總結並融入新中國成立以來地礦文化建設的成果,也要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態度,更加寬闊的視野,研究如何從中華傳統文化、西方軟實力學說中吸取有益的營養。同時,要將地礦文化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加以研究與詮釋,使之有機融合,反過來,為地礦精神提供新的血液與養分。
我們必須認識到,社會主義社會生產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中日益增長的物質與文化需求」,只單純地講精神而不講物質顯然是片面的。實現中國夢不僅要實現國家的富強夢、社會的和諧夢,也要實現個人的幸福夢。對於地礦行業來說,弘揚「三光榮」或「四特別」精神的目的,絕對不是讓廣大地質工作者永遠忍受「遠看像要飯的,近看像逃難的,仔細一看是搞勘探的」的清貧與無奈,而是要通過弘揚這種精神,實現找到大礦的夢,實現為國家富強做出貢獻的夢,同時也要讓他們的艱苦奮斗和奉獻得到回報,實現地質職工家庭和個人幸福的夢。
因此,我們要正視並肯定年輕一代對於工作、生活環境,工資待遇、物質財富的基本要求與正當追求。更重要的是,要切實通過政策設計、做大做強地勘經濟等辦法來增強地勘行業的經濟實力,改善地質工作的環境與條件,提高廣大地勘行業職工的待遇,讓他們的家屬過上比較富足的日子,讓地質工作成為年輕人嚮往的職業。
第七,在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下,地勘行業要學會運用媒體包括新興媒體宣傳報道自身的優勢,為自身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主動為自己贏得市場和機會。
應該說,相對於其他行業,由於地質工作的特殊性,加之長期處在「國家大包大攬」的計劃經濟體制下,上面下達地質工作任務,地勘單位開展工作,完成任務後撰寫地質報告交給國家,整個工作和隊伍都處在一個相對封閉的圈子,不愁吃喝,不愁活干,與社會老死不相往來,很有一番「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黃發垂髫,怡然自樂」的「世外桃源」之感。也許正是因為如此,在相當一段時期內,地勘行業都覺得無需宣傳與推廣自己,不太重視宣傳報道工作。
市場不相信眼淚。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產業都不能自己拉動自己,必須由它服務的對象來拉動,即需求驅動。地質工作作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產業,也是通過自己的產品或勞務為需求者或客戶服務的,並從客戶那裡得到成本和效益的補償,然後實現再投入,從而保證地質工作的良性循環。在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特別是國家對地質勘查工作管理體制進行改革,將絕大部分地勘隊伍實施屬地化管理之後,根據「兩個更加」即地質工作必須更加緊密地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更加主動地為經濟建設服務的要求,地勘行業克服重重困難,開始走出「深閨」,走向社會,市場競爭意識明顯增強。
在這個過程中,地勘行業從競爭對手那裡學到了什麼叫實力比拼,並逐步意識到,要在市場中克敵制勝,除了吃苦的精神、專業的知識和過硬的技術外,還要重視塑造本行業的形象。應該說,這些年來,地勘行業和媒體密切配合,發現並樹立了一批英雄集體、先進典型與典型人物,像全國英雄地質隊山東六隊、全國模範地質隊浙江七隊,還有物探專家楊衍忠、水文地質專家劉振江等等。通過宣傳報道,進一步弘揚了地勘行業特有的「三光榮」精神,地勘職工敢於吃苦、甘於奉獻、不怕孤獨、勇於犧牲的精神在社會上廣為傳頌。
盡管如此,我們也毋須諱言,與其他行業或產業比較,地勘行業的宣傳報道與品牌推廣意識還有很大的距離。有不少地勘單位的領導仍然抱著「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傳統思維,認為一個單位要搞好,主要的秘訣就是埋頭苦幹、只干不說或多干少說;有些人則認為,單位搞宣傳報道無非就是為某些領導臉上貼金,是嘩眾取寵;也有一些單位的領導認為,單位本來安安靜靜的,雖不是太富餘,但小日子也過得去,經媒體一報道,立即引起社會各方面注意,肯定會招來不必要的麻煩。當然,可能也有極少數單位的領導心裡本來有個「小九九」,幹了一些違規甚至違法的事兒,你一宣傳報道,豈不把他們都暴露在陽光之下?說不準就把工商、稅務、審計、紀檢都引來了……
在市場經濟體制尚有待進一步完善,一些切合地勘行業特點與實際的法規、制度、標准、規范有待於進一步建立,一些制度的灰色地帶需要進一步釐清的情況下,產生這樣的心態是可以理解的。但隨著事業單位的進一步推進,特別是反腐力度的進一步加大,各種法規、制度都將進一步完善,各種財經紀律會進一步嚴格,靠「低調」與沉默恐怕會無濟與事,而且可能因為宣傳、推廣缺位,無法互通互聯而錯失很多發展的良機。我們認為,地勘行業尤其是作為市場主體的地勘單位,一方面,要繼續發揚其精神優勢,不斷增強自身的文化軟實力,全面宣傳報道地勘行業廣大幹部職工,特別是年輕一代觀念前衛、思想解放、技術精良、業務精湛、熟悉市場、熱愛生活等風貌,塑造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地勘單位的現代企業形象;同時,要進一步增強市場意識,增強單位的品牌意識或廣告意識,從品牌和廣告中推銷自己,從市場中獲得豐厚回報。
『柒』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怎麼樣
簡介:中國煤炭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 CGE ),是具有甲級地球物理勘查、專 區域地質調查屬、氣體礦產勘查、固體礦產勘查資質;乙級液體礦產勘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調查資質;丙級地質鑽探資質; 取得對外經營權、屬於中央直屬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是原煤炭工業部於 1974 年組建的全國煤炭行業唯一的地球物理技術研發和推廣機構。
『捌』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是什麼級別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是中央管理的地質勘查單位,正廳級。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成立於1953年,先後隸屬於燃料工業部、煤炭工業部,現為國務院國資委管理的中央勘查企業,是煤炭、化工資源勘查及煤炭、化工地質單位的行業管理機構。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下轄中化地質礦山總局、省(區)煤炭地質局、專業局(中心、院)、幹部學校、《中煤地質報》社等18個直屬單位。
主要職能是研究制定煤炭地質發展戰略,編制煤炭地質勘查、科技研發、結構調整、教育培訓等中長期規劃及年度計劃,負責煤炭地質單位中央預決算編制、國有資產及資本運營與管理,負責煤炭資源動態管理等工作。
(8)中國煤炭地質總局工會工作要點擴展閱讀: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先後在美國、歐盟、俄羅斯、澳大利亞、巴西、日本、荷蘭、印度尼西亞、蒙古,以及非洲、中東等國家和地區,承擔了大批資源勘探、空間測繪、煤層氣評價、煤層自燃監測、地理信息系統研建等國際工程項目。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組織完成了三次全國煤田預測,預測煤炭資源總量5.6萬億噸;開展了全國煤層氣資源評價,預測我國煤層氣資源量35億立方米。
累計提交各類地質報告10000多件;探明煤炭資源量13000多億噸,佔全國已發現煤炭資源總量的90%以上;提交可供礦井建設利用的煤炭資源量2000多億噸,佔全國可供礦井建設利用儲量的90%;提交磷、硫、鉀、硼、砷等20多種礦產地質勘查報告600餘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