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建設市場信用資料庫
❶ 地質災害管理信息系統
地質災害管理信息系統是進行災害管理的重要手段。它是在廣泛收集和整理研究區已有的地質災害調查、勘查、防治信息,社會經濟環境狀況,統計信息等資料的基礎上,形成為決策提供服務的資料庫系統。該系統具有信息錄入功能、檢索查詢功能和列印輸出功能等模塊。
一、系統結構設計
(一)運行環境
1.硬體環境
IBM-PC/XT、AT486以上微機,至少一個高密軟碟機動及一個硬碟,VGA以上顯示方式。
輸出設備為各種型號列印機。
2.軟體環境
DOS環境:6.2以上DOS版本。
漢字環境:25行漢字操作系統,如UCDOS、XSDOS或其它漢字圖形卡。
(二)系統結構
1.系統界面
啟動DZPX後,屏幕上出現系統界面。
2.菜單
在主窗口的頂層,主要由信息錄入、檢索查詢、項目管理、代碼標准、列印輸出等五項主菜單構成(圖10-1)。在每個主菜單,有各自的下拉式菜單。本系統的功能均通過這些菜單完成。
3.下拉菜單的主要內容
信息錄入:信息錄入、信息修改、信息恢復。
檢索查詢:普查查詢、勘查查詢、防治查詢、當年查詢、環境查詢、統計查詢。
項目管理:項目錄入、文檔錄入、項目修改、文檔修改、項目查詢、文檔查詢。
圖10-1地質災害管理信息系統菜單框圖
代碼標准:代碼錄入、代碼修改、代碼查詢。
列印輸出:專用表、匯總表、任意表。
(三)系統功能
DZPX系統的功能設計應當與地質災害的管理需要緊密結合,經設計人員與管理部門的多次蹉商,擬定系統功能如下。
1.功能框架設計
地質災害管理信息系統的幾大模塊為一個整體,其基本結構如圖10-2:
圖10-2地質災害管理信息系統結構圖
2.系統功能
(1)信息錄入功能它主要包括信息錄入、信息修改和信息恢復三個功能模塊。
①信息錄入模塊本系統將地質災害普查信息、勘查信息、防治信息、當年地質災害發生信息、重要地災點評價信息、重要地災區域評價信息、社會經濟環境狀況信息和地災統計、地災分布數統計、地災災種分布統計、地災分級數統計、地災頻次統計、地災項目數統計、地災項目類型統計、地災項目災種統計共八種統計信息錄入,需要錄入的管理數據還有地災項目管理數據、地災文檔管理數據、圖例代碼、圖形代碼、信息代碼等資料庫。
②信息修改模塊在對以上信息錄入的數據進行檢查時,若發現錄入的信息有誤或需追加一些內容,可用此模塊根據屏幕對數據進行操作。
③信息恢復模塊為保證數據存貯的安全性,該系統對數據實行備份和恢復操作。
a.數據備份可以對資料庫逐個備份或成批備份。
b.數據恢復將備份文件恢復到指定資料庫中,指定資料庫將被覆蓋。
(2)檢索查詢功能可以進行單筆記錄查詢和多筆記錄同屏查詢。查詢條件可以是單一條件也可以是復合條件。
(3)列印輸出功能系統提供了兩種數據輸出方式:
①屏幕顯示輸出屏幕顯示輸出是數據輸出的一種最基本的形式,為用戶提供隨機查詢和瀏覽查詢兩種方式。
②報表列印輸出數據信息的列印輸出按預先設計好的報表格式輸出。
二、資料庫設計
地質災害管理信息資料庫建庫的主要目的是為地質災害的管理提供基礎資料。所以,在資料庫的設計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系統對信息資源的要求。
(一)地質災害管理的數據信息
在進行地質災害宏觀管理、預測防治的研究中,需要大量的信息數據作決策支持。下面按地質災害的管理、預測、防治來分析所需要的數據信息資料,將信息源共分為七大類:
1.行政區劃資料
包括所在省(市)的城市規劃(居民用地、工礦用地、交通用地等)、社會經濟概況(工農業經濟、人口、國民總產值等)資料。
2.地質背景資料
包括地質災害體的物質成分、結構、構造、地層等方面的基礎地質資料。
3.氣象資料
指氣象觀測站觀測的年平均降水、年平均溫度、氣候類型等氣象資料。
4.水文地質資料
包括河流的水文觀測資料、地下水類型及水位隨季節的變化特徵,為地質災害防治研究過程中水的優化管理提供基礎數據。
5.各災種的地質資料
指發生的為何種災害;災害體形態、估算面積、體積、范圍及其成因;災害發生後如何處理、穩定性分析、適宜性評價及防治建議等資料。
6.各種統計資料
包括:①全國、各省地質災害數量的統計;②災種分布(種類、面積、體積、數量等)統計;③災害分級數量統計(大中、一般災害的比例);④全國、各省地災發生頻次的統計(發生次數,所佔比例);⑤全國、各省所立項目數統計;⑥全國普查、勘查、防治項目費用及所佔比例的統計;⑦各災種項目費及所佔比例的統計。
7.項目、文檔資料
(二)地質災害資料庫的建立
在確定系統數據信息源基礎之上,我們本著反映地質災害屬性(自然屬性、社會屬性)、時間(歷史災害、正在發生和尚未發生災害)、空間(點或區域性災害)、災害防治工作流程(普查-勘查-防治)幾個方面特徵的設計原則,建立如下17個災害體資料庫。即:①地質災害普查信息資料庫;②地質災害勘查信息資料庫;③地質災害防治信息資料庫;④當年地質災害發生信息資料庫;⑤重要地質災害點評價信息資料庫;⑥重要地質災害區域評價信息資料庫;⑦社會經濟環境狀況信息資料庫;⑧地質災害統計資料庫;⑨地質災害分布統計資料庫;⑩地質災害災種分布統計資料庫;⑩地質災害分級數統計資料庫;(12)地質災害頻次統計資料庫;⑩地質災害項目數統計資料庫;⑩地質災害項目類型統計資料庫;⑩地質災害項目災種統計資料庫;⑩地質災害項目管理資料庫;(17)地質災害文檔管理資料庫。
除上述資料庫外,根據資料庫系統的需要,還建立了信息代碼、圖形代碼、圖例代碼等資料庫。
(三)地質災害資料庫的結構
在反復醞釀,不斷修改的基礎上,以盡量簡單,減少庫中多餘數據,方便數據檢索為原則,給出了20個資料庫的庫結構,包括有欄位名稱、欄位類型、欄位寬度、小數位數等內容。各資料庫結構一方面要與實際相結合,合理地確定各欄位名稱、欄位類型、欄位寬度、小數位數;更為重要的是,設計各庫結構時必須反映出該資料庫為方便實用於災害管理所必須包括的欄位內容。從這兩個方面出發,我們確定出各資料庫的結構。限於篇幅,僅以地質災害普查資料庫為例(表10-5)。
表10-5地質災害普查資料庫數據結構設計表
三、系統實現
利用雅奇MIS Ver 3.0及Fox25B FOR DOS(中文版)實現上述功能設計和資料庫設計。按照設計,通過多級下拉菜單分次實現各功能,各數據也按預先設定內容及格式建立。在此基礎上,我們錄入了部分實際資料進行系統測試。
四、應用示範研究
在建立地質災害信息資料庫的基礎上,我們以重慶市為實例,進行了初步的應用。錄入了五個資料庫的信息資料。
(一)地質災害普查信息資料庫
在這個庫中,根據調查所填的卡片,對重慶市各區縣所發生的共計86個災害的災害種類、形態、估算面積、估算體積、地質背景、災體成因、規劃情況、穩定性分析、適宜性評價及建議措施等信息進行了摘錄、整理。
(二)地質災害勘查信息資料庫
本庫根據重慶醪糟坪滑坡的勘查錄入了勘查范圍及面積、形態,災害面積、體積、穩定性評價和防治措施。
(三)地質災害防治信息資料庫
在本資料庫中,摘錄了四川重慶醪糟坪泥石流、滑坡群的防治原則及防治方案,防治效果論證,以及防治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分析。
(四)社會經濟環境狀況信息資料庫
根據重慶95年統計年鑒,對重慶市共計20個區縣的國民經濟、社會發展情況資料進行了整理,錄入了重慶市各區縣的自然地理情況,土地、耕地面積、居民、工礦、交通用地、人口、人口密度、企業數及工農業總產值、固定資產投資等信息數據。
(五)地質災害統計信息資料庫
根據對重慶市各區縣災害的統計卡片,記錄了重慶各區縣所發生的地質災害共計627處。統計了地質災害的災害類型、面積、體積、主要特徵、穩定性及建築適宜性。
以上幾個資料庫基本上覆蓋了運用該系統進行災害管理的主要內容。在此基礎上,我們對系統功能進行了全方位的測試,認為該系統具備以下幾個特點:①針對地質災害管理的需要,設計出合理而充實的資料庫系統;②各資料庫結合當今地質災害調查的實際情況,結構設計合理;③系統功能完備,運行流暢,基本能滿足地質災害管理的需要;④整系統界面具備較好的用戶友好性。
❷ 全國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建設的目標和原則
11.3.1 目標
(1)總體目標
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全面開展信息系統建設。通過建立支持地質災害防治的完整數據體系,形成一體化綜合數據中心,提供數據快速響應和多目標應用系統,建立支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全過程的綜合一體化動態評價及預警平台,促進地質災害調查評價、規劃、管理、防治的科學化與現代化,為全社會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務,充分發揮地質災害防治在國家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基礎性、公益性和戰略性作用,使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更好地適應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2)近期(2010年)目標
1)完成中小比例尺基礎資料庫建設,實現所有地質災害動態數據的快速更新,數字化信息的積累取得顯著進展,形成支持地質災害防治的基礎數據體系和動態數據更新體系。
2)基本建成地質災害區域評價及預警預報的決策支持系統,最大限度地保證地質災害防治決策和預警信息的准確、高速傳輸。
3)建立以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為基礎的地質災害調查及監測數據採集系統,在地質災害多發區及重點地區,實現地質災害監測和調查數據的快速更新。
4)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推廣應用信息技術,在地質災害調查和監測工作中基本實現野外調查數字化採集和自動監測,對重點地質災害的監測信息實現自動傳輸。
5)實現地質災害防治管理的信息化,促進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水平的提高。
6)建成以網路技術為基礎的國家、省及重點地質災害防治區的三級數據傳輸系統,支持地質災害調查數據共享和動態數據的快速傳輸。
7)在國土資源信息化標准體系的基礎上,基本完成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化標准建設,形成較為完整的標准體系,全面支持地質災害防治數據的綜合管理、信息共享和多目標應用服務。
8)在地質災害調查隊伍中廣泛普及信息技術知識,培養出一批既懂信息技術,又有地質災害防治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初步建成高素質的信息化建設隊伍。
(3)遠期(2020年)目標
在已有信息化建設的基礎上,通過不斷完善和提高信息化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的能力,全面建成支持地質災害防治的綜合數據中心;建立支持地質災害防治數據採集和維護的數據傳輸系統;建立以地質災害防治為最終目標的信息服務和應用系統;建立支持數據傳輸、信息交換和共享的網路支撐體系;建立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化標准支撐體系。通過實現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全過程信息化,促使信息技術的創新能力明顯提高,完成各級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建設,建成結構完整、技術先進、高速、大容量的信息交換網路;建立數據良性更新機制;完善地質災害防治管理信息系統並實現系統的整體集成,形成具有區域評價、預警預報等多種分析預測決策支持功能的信息綜合服務體系。
11.3.2 系統建設原則
根據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和地質災害防治的目標和任務,遵循國家及國土資源信息化規劃的總方針、總任務,確定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建設的總體原則是:
1)統籌部署、統一規劃、分級分步實施,系統的建設應在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地質環境信息化建設的總體規劃指導下進行,要與地質環境信息化建設相協調,從全局的觀點來設計和規劃系統建設,保證整個系統運行的協調性;
2)充分考慮地質災害防治現狀與特點,在注重應用技術和系統的實用性、易用性的前提下,盡可能跟上信息技術的發展,採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保證系統的先進性、可持續性;
3)系統建設要依託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體系,要服從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業務流程,要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有效的服務和技術支持。
❸ 地質災害調查資料庫 入庫過程中 如何修改統一編號 而不改變其中的內容
不知道你的資料庫是不是在Access的基礎上編輯的,如果是,你找到她的庫文件,用Access打開,到裡面把統一編號一修改就可以了!他的庫文件一般安裝在你的哪個盤的program files裡面。
❹ 全國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建設的主要任務
11.5.1 數據綜合一體化管理系統的建設
(1)總體框架
數據綜合一體化管理系統總體框架是:依託地質災害調查、地質災害監測等工作體系和分布式網路體系,各項數據資源按照統一的標准和一體化結構進行綜合,在不同應用功能的管理系統的相互協調下為地質災害防治提供有效的數據和綜合數據的管理能力。在資料庫基礎之上,以地質實體為目標,以統一標準的數據模型或數據組織方式連接各種信息,形成一個在空間和時間上連續分布的綜合信息框架,即盡可能地包含所有信息,包括潛在有用信息,又能方便快速選取。同時,充分考慮「分層」在空間數據組織中的作用,通過開展面向對象的整體數據模型研究,建立面向空間拓撲關系的數據組織方式,建立直接面向空間實體及其空間關系和語義關系的數據模型;建立基於空間實體的空間索引機制;突破傳統的地圖組織模式,以獨立、完整,具有地質意義的實體及空間關系為基本單位進行數據的組織和表達;提供與其他系統的數據交換能力。總體框架如圖11.4所示。
圖11.11 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快速傳輸網路結構圖
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傳輸網路以多級分布數據控制體系為原形,是以地理分布為基準,以工作和專業職能為依託,形成分級管理體系。各級系統採用資料庫支持下的應用結構,各系統按照不同的軟、硬體層次級別進行組合,由高速網路系統進行連接,形成層次結構,各級系統按照統一標准存儲和管理數據。信息源所產生的數據先在基層系統按照統一的數據指標體系和標准加工整理,根據需求傳遞給上一層,保證數據快速採集和不斷更新,以便不同的應用系統存儲和應用。
系統網路環境採用成熟和穩定的技術,公用網路和專用網路相結合,在充分保證網路帶寬和網路安全的條件下,建設低成本、易維護、穩定可靠的計算機網路系統。根據信息存儲、管理和應用的需求,對各級網路系統配備不同的設備,以滿足信息網運轉的基本要求。國家級網路中心與省級系統的連接採用專線和公網兩種方式進行,專線連接主要以HDSL寬頻連接,公網方式則根據當地條件以HDSL或靜態IP地址的ADSL或寬頻形式為主。最低保證帶寬要求為2M。通過公網連接的中心考慮數據加密機制和防火牆技術,確保數據傳輸和網路安全。數據中繼站的連接可根據情況以公網和數據保密為基礎,採用衛星通訊、GPRS、ADSL或寬頻等多種形式。監測採集設備入網以GSM、CDMA網或撥號等進行實時數據傳輸。
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網路中心的主要功能:
1)存儲和管理全國基礎性、戰略性地質環境基礎信息;
2)為國家和政府其他部門提供數據交換平台;
3)通過數據專線連接至國土資源部和中國地質調查局網路中心;
4)連接至各省,成為地質環境信息綜合管理平台;
5)提供地質災害防治綜合評價及預警預報平台;
6)提供地質環境綜合信息發布平台。
省級數據交換中心的主要功能:
1)負責存儲和管理本省范圍內的地質環境信息;
2)匯總本省范圍內地質環境信息;
3)上交國家級及區域性、戰略性地質環境調查數據和地質災害監測數據;
4)提供專項信息、綜合信息發布平台及應用服務節點。
省級數據交換中心的主要功能是依存於現行的動態監測體系,負責採集、整編地質環境基礎數據和調查監測數據,負責按照統一的標准匯交數據。
11.5.8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信息化標準的研究和制定
加強地質災害防治標準的研製、貫徹與應用,保證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建設的協調性發展。標准化作為一種有效和必要的現代化管理手段,在保證協調發展,增強科技實力,實現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等方面的作用越來越顯著。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和發展,其對標准化的依賴程度將越來越大。目前,許多國家不僅十分重視開發利用各種信息和技術資源,同時對標准化的研究和制定也極為重視。
地質災害防治標准化制定的原則是,根據國家信息化發展的要求,圍繞國土資源信息化發展的總體目標,遵循國土資源信息化指導方針,充分吸收國內外先進經驗,在已有國家標准和行業標準的基礎上,建立能夠使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現信息化的有效的、操作性強的各項標准,為實現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值得指出的是,在制定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信息化相關標準的過程中,特別要注意與國土資源部和中國地質調查局相關規程、規范保持一致。對涉及已有標準的交叉數據,應嚴格按有關規定無條件地引用相關標准,以保證國家標準的嚴肅性和一致性。在所涉及的相關專業數據尚無標准或標准中不存在相關內容的,建議應採用下述原則:
1)對無標准專業的相關數據,按標准編制原則制定臨時標准;
2)對有標准而無相關內容的數據,按其給定的擴充原則進行擴充,並通知有關標准化管理部門給予確認。
地質災害防治標准化的制定,應以《國土資源信息化標准指標體系》、《國土資源信息標准參考模型》、《國土資源信息核心元數據標准》、《國土資源信息高層分類編碼及數據文件命名規則》等標准作為指導標准,重點研究和制定以下標准:
1)「地質災害領域數據模型」;
2)「地質災害實體定義規則」;
3)「地質災害防治圖式、圖例表達規則」;
4)「地質災害評價、預警分析指標體系」;
5)「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數據格式標准」;
6)「地質災害防治數據存儲、管理規則」;
7)「地質災害防治數據質量控制標准」;
8)「地質災害監測儀器設備數據交換標准」;
9)「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信息採集標准」;
10)各類指導地質災害防治相關資料庫建設的數據格式及工作指南。
❺ 西北地質災害調查數據集成與服務系統建設初探
李 林 張紅英 李 珂
(中國地質調查局西安地質調查中心)
摘 要 應用信息技術將海量的地質調查數據信息按照一定的標准進行數字化存儲、管理,通過現代網路服務技術,不僅可以實現信息資源的目錄查詢,而且可以實現信息的空間查詢、檢索、瀏覽,及時有效地為用戶提供綜合客觀的地質信息服務。本文基於此地質信息服務發展方向,依據西北地質災害調查項目特點和空間資料庫現狀探索地質災害管理與防治信息通過網路信息術進行集成與服務。系統基於地質資料庫管理思想,架構於大型資料庫系統(SQL Server2008)上,充分利用數據融合、集成及管理技術,空間搜索查詢技術以及網路技術,採用 C/S 和 B/S 模式將地質災害數據獲取體系、數據管理與分析評價體系,以及數據共享與發布體系關聯起來,探索實現集地質災害的數據採集、信息分級管理、災情評估、快速響應以及信息發布。
關鍵詞 地質資料 數據集成 系統建設
1 引言
我國是世界上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每年因地質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占自然災害總損失的 20% 以上,直接影響了人民的生活,制約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國家對此很重視,尤其 1999 年以來地質災害逐步成為地質環境工作的一項重要職能,越來越受到重視。隨著地質災害研究的深入和地質災害資料的積累,地質災害信息基礎資料庫日益龐大。如何管理這些基礎數據乃至從中挖掘和組織出更有用的信息,這都是傳統的方法和技術所難以勝任的。隨著以 GIS 技術為核心的 3S(GIS,GPS 和 RS)技術在地球科學領域中的蓬勃發展,地質災害的研究和信息服務工作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途徑,使得地質災害信息共享和動態管理、綜合分析和預測、快速預報和應急指揮等成為可能。
西北地質災害調查數據集成與服務系統的建設就是探索將地質災害管理與防治信息,通過網路資料庫技術進行集成,打破時間、空間和部門分隔的限制,將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帶入不斷積累、科學管理和合理利用,地質災害防治帶入動態評估、快速響應、遠程會商及應急指揮的良性循環軌道,系統全方位地實現了向社會提供優質、透明和高效的信息服務,達到了提高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效率和質量的目的。
2 系統框架
西北地質災害調查數據集成與服務系統基於地質資料庫管理平台,架構於大型資料庫系統(SQL Server 2008)上,充分利用數據融合、集成及管理技術,空間搜索查詢技術以及網路技術,採用 C/S 和B/S 模式將地質災害數據獲取體系、數據管理與分析評價體系以及數據共享與發布體系關聯起來,實現集地質災害的數據採集、信息分級管理、災情評估、快速響應以及信息發布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應用。
3 數據集成內容
完整、齊全、有效的第一手資料是建立空間資料庫的前提,而地質災害所涉及的信息眾多且來源廣泛,能有效地對系統所涉及的多源海量數據進行管理、再現和分析是系統的核心、關鍵。本次數據集成依據西北地質災害調查項目特點和空間資料庫的建庫現狀,進行數據篩選、以確定建庫所需的數據資料。
集成數據內容包括西北地區歷年來完成的「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1∶50000地質災害調查」成果,目前分類別分階段完成了西北「縣(市)地質災害調查」200 多個縣市成果的地質災害調查報告、成果圖件及資料庫等內容和「1∶50000 地質災害詳細調查」成果,包括延安等 30 個縣調查報告、成果圖件及資料庫等內容進行整合。
為便於數據管理與分析,對地質災害信息採用了分類、分組、分層的管理模式,將資料庫劃分為地質災害調查資料庫、地質災害成果圖件資料庫、非結構化資料資料庫(office 文檔、照片、視頻等)等多個專題資料庫,每個專題資料庫中的數據又由若干分組信息組成。易於實現整體查詢和歸並檢索輸出,同時也保證了系統的快速高效的性能要求。
4 數據處理與匯總
將地質災害信息數據上載至集成與服務系統之前,須經數據整理與匯總集成,具體包括災害調查屬性數據整理、成果圖件數據整理、圖件圖層文件整理、投影變換整理、圖件圖例統一、元數據等幾方面的整理。
4.1 災害調查屬性數據整理
災害調查屬性數據整理,重點是根據最新版「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資料庫」和「1∶50000 地質災害調查資料庫」格式為標准,整理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遙感解譯等地質災害點屬性表,統一屬性結構;檢查統一編碼一致性,確保編碼與空間位置、行政編碼邏輯一致性;檢查空間位置經緯度坐標表達是否正確;檢查調查表關鍵屬性的正確性,如災害類型、規模、危害性、穩定性等關鍵欄位是否為空,表達是否嚴謹、下屬詞是否正確。
4.2 圖件數據整理
成果建庫圖件文件進行規范檢查和統一處理,統一轉換為西安 80 坐標系下的經緯度投影圖件,所有建庫圖件及索引圖件必須統一轉換為 ArcGis Shape 格式,便於上傳。
4.3 非結構化文檔整理
office 文檔、照片、視頻等數據,是地質工作實踐產生最多、利用率最高的數據。相對存儲在各類資料庫應用系統地質圖資料庫、礦產地資料庫結構化數據,統稱為非結構化數據。採用的處理解決方案是 Mapgis 圖形統一為 Mapgis6.7 文件格式;Word、Excel、Powerpoint 文檔統一為 office2003 文件格式;PDF 文檔為支持漢字編碼的 PDF 版本;圖片、照片格式統一為 JPEG 格式;未列出的其他文件格式統一壓縮為 ZIP 格式。
4.4 查詢索引整理
索引整理主要將行政區劃、圖幅、工作程度等基本、常用檢索方式進行統一要求整理。行政區劃參照國家最新省、市、縣、鄉行政區,標准圖幅分別按 1/50 萬、1/25 萬、1/20 萬、1/10 萬、1/5 萬、1/1 萬整理,工作程度以縣為單元整理(表 1)。
表 1 查詢索引屬性表
續表
5 系統功能
5.1 地質災害資料目錄管理
地質災害資料目錄服務模塊組織並管理地質災害調查所有的基礎與成果信息,是數據信息操作的入口,是整個軟體系統數據管理的核心;表現為目錄樹窗口。地質災害資料目錄管理服務模塊可為各個子系統公共調用。
為便於對數據信息的查找與索引,建立目錄樹結構應對數據進行分類。結合地質災害調查的實際情況與多年來地質災害建庫經驗,同時考慮數據性質、數據類型、數據用途等多方面因素,將信息分為自然地理、地質環境、地質災害、風險管理與預測評價、氣象預警和綜合文檔等六大類進行管理。大類由系統組織管理,在建庫伊始確定,在資料庫維護與使用過程中固定不變。其下各個專題可以依據部門以及項目需求自由組織管理,可與信息存放文件夾結構一致,用戶可以根據部門及項目數據具體情況,通過調整數據存放路徑來改變。
5.2 地質災害元數據查詢
數據查詢檢索,是在資料庫中查找符合某些特定條件的數據信息,包括空間特徵查詢和屬性特徵查詢。查詢功能主要依據用戶不同需求完成,能夠實現查詢結果的定位、閃爍與生成查詢結果屬性列表。
空間特徵查詢,包括點擊查詢、矩形查詢、多邊形查詢,由用戶在瀏覽窗口內用滑鼠選取,是以用戶交互的方式獲取感興趣信息。
屬性特徵查詢,包括字元串查詢、模糊查詢和 SQL 查詢,用戶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選擇適當的方式,同時屬性選擇支持 SQL 查詢和錯誤檢驗,輸入 SQL 語句,即可進行查詢。另外,屬性選擇還提供了一個查詢向導,使用這一向導,一般用戶可以很方便地進行屬性選擇。
5.3 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統計
對於資料庫中入庫的大量地質災害調查數據而言,能夠面向應用才是建庫的根本目標,對於目前的研究水平以及應用層次,系統可以提供多種調查信息統計與基於統計的分析功能來滿足項目管理的需求。
信息統計功能可以實現對於地質災害信息屬性的各種統計分析,並可將統計結果以圖表、餅圖、柱狀圖等形式直觀展示。多種統計結果展現形式實現信息的高效管理。
5.4 地質災害資料文檔共享
數據輸出包括圖形數據和屬性數據的輸出,輸出的范圍包括當前查詢結果輸出和當前數據全集輸出,輸出方式有存檔輸出和列印輸出。圖形數據的輸出涉及圖形數據的導出、圖形數據格式轉換輸出、圖形數據的生成輸出。屬性數據的輸出涉及屬性數據的其他格式導出、屬性數據的統計及輸出、屬性數據的報表輸出。
5.5 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網路發布
將數據入庫整理後,挖掘出部分數據,構建網路信息發布資料庫,自動發布地質災害調查信息,為社會各部門提供不間斷網路查詢服務。
6 結論
(1)數據平台與數據挖掘服務的結合,在內容處理與信息二次加工方面能夠得到極大的增強。挖掘服務可以幫助用戶整理完善海量的數據,智能地對地質資料進行數據抽取和索引數字化,從而獲得統一的標准化內容集,最終實現以海量內容驅動為基礎的綜合信息管理和服務系統。
(2)基於 B/S 和 C/S 網路的跨部門、跨地域分布式模式,可以做到資料信息即時產生即時更新維護,減少了傳統手動管理的時間延時,從而最大程度地提高資料管理的質量和效率。
(3)系統支持面向空間位置、核心元數據、專業關鍵詞和電子介質文檔內容的文字檢索等多種資料查詢檢索模式。
(4)針對地質礦產行業特殊資料如 Mapgis 圖件、文檔報告等,都給出了特殊的處理方法和解決方案,方便用戶利用、瀏覽。
(5)通過網路和資料庫系統安全控制機制,能夠保證電子介質資料在線預覽的安全控制和離線安全控制。基於多級角色許可權管理模式,實現細粒度的功能控制,最大限度地保證系統平台的安全訪問。
(6)此平台基礎上集成構建西北地區地質災害資料管理庫,初步形成西北地區地質災害調查成果資料庫管理系統的框架結構,為成果資料信息的社會化共享和服務奠定基礎。
該平台專門針對海量異構地質資料數據集成應用難題,提出對包括綜合成果、中間研究成果、圖件、檔案等多種非結構化資料實施分布式統一管理,跨部門、跨地域透明檢索的專業解決方案。通過在地質專業核心元數據和地質主題詞庫基礎上構建動態編目、全文檢索,以及對地質圖件縮略圖、在線顯示和內容檢索的支持,使其更具行業特色,查准率更高。
❻ 當今地質災害研究的重點與發展趨勢
近十年來,地質災害問題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聯合國已將地質災害納入了「國際減災十年計劃」,並成立了國際滑坡研究組等專門組織,實施了「全球滑坡災害編圖計劃」。與此呼應,還提出了一些洲際或大區域的地質災害編圖計劃。如由日本地調局組織的「東亞自然災害編圖計劃」。國際地科聯地質環境委員會目前則正在組織編制區域性和全球性地質災害目錄清單,尤其是影響城市地區的地質災害目錄清單,目的旨在幫助和指導主要由一些國際組織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管理的地質災害防治和減輕方面的特別援助項目計劃。一些發達國家如美、英、日等早在70年代便開始了全國性的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其它一些國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俄羅斯、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從80年代後期始,也分別開展了全國性或區域性的地質調查評價和研究工作。目前我國正在實施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工作,「地質災害預警工程」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從國內外地質災害研究和工作部署來看,總體呈現以下趨勢:①建立地質災害資料庫及災害風險填圖;②地質災害實時監控與定量評價及其災害預警系統研究;③注重群發或誘發的災害系統研究;④建立地質災害快速反映部隊;⑤工作部署重點包括快速發展地區、城市走廊帶、工程和交通走廊的地質災害主題填圖及其監測研究計劃。
❼ 汪民副部長在中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協會一屆二次常務理事會上的講話
國土資源部內部情況通報 2013年第14期
(2013年2月27日,根據錄音整理)
同志們:
在全國上下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之際,中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協會全體常務理事和專家們齊聚一堂,召開一屆二次常務理事會,聽取了田大佑同志《關於2012年度工作情況和2013年工作計劃的報告》、崔瑛同志《關於協會業務發展規劃綱要的說明》、李廣涌同志《關於2013年度財務預算的說明》,分組進行了討論,分析形勢,研討問題,提出建議,談得都很好。會議還表決通過了《協會業務發展規劃綱要》、《2012年度工作情況和2013年工作計劃》和《2013年度財務預算》。
2012年8月29日協會成立大會召開後,全體常務理事、專家顧問和協會秘書處工作人員共同努力,行業主管部門精心指導,各會員單位大力支持,協會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自身建設方面,履行了社團成立登記手續,開展了秘書處工作人員的招聘和培訓工作,初步制定了秘書處各項規章制度。在行業服務方面,通過調查研究制定了行業技術要求和標准規范修訂工作方案,開展了會員資質服務,建設開通了協會門戶網站,制定了業務發展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制定了為會員單位服務的人員培訓計劃。這些工作,為協會順利運轉奠定了堅實基礎,使協會工作有了一個很好的開端。在此,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謝!在第一次會長辦公會上我曾提出,協會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形勢,要有新開局、新局面,我覺得大家工作很努力,初步取得了這樣的成效。
下面,我就下步工作談三點意見。
一、准確把握行業現狀和形勢
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布局是五位一體,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中央第一次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同等重要位置。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和牢牢把握生態文明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戰略地位、指導思想、主要任務和實現路徑,是當前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工作的首要課題。准確把握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發展現狀、形勢和需求,是推動行業健康持續發展,服務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前提。主要講以下幾個方面:
(一)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近兩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在全國層面都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國務院專門召開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明確了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指導思想、工作原則、目標、任務和具體措施。核心是要建立健全調查評價、監測預警、防治和應急四大體系。國務院辦公廳隨後又印發「貫徹落實《決定》重點工作分工方案」,進一步明確各級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的職責任務。
為落實好《決定》,部又按國務院要求編制了《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十二五」規劃》和《全國地面沉降防治規劃》,經國務院同意已經印發。《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十二五」規劃》提出了五大任務,包括調查評價、監測預警體系建設、避讓搬遷與工程治理、應急體系建設和科學技術研究支撐。《全國地面沉降防治規劃》部署了調查、監測、地下水控采與超采區治理、防治技術創新等四大工程。這兩部《規劃》的頒布實施,明確了今後地災防治工作的總體格局,是我們開展各項防治工作的重要依據。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新的戰略高度。生態文明建設對於地質災害防治來講,意義非常重大。我們認識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地質災害防治就是要構建人地和諧的地質環境。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五位一體的戰略高度,對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戰線的同志們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地方黨委、政府全面推動落實防治體系建設的各項任務。《決定》發布實施以來,各地積極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措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推進機構、隊伍建設,切實消除隱患,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在組織領導上,有31個省、253個市、1573個縣將地質災害防治納入政府績效考核,各地逐級成立政府分管負責同志組成的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在機構建設上,全國已有21個省、157個市、1010個縣建立了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機構,25個省、170個市、403個縣建立了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機構,其餘地區也在積極推進防治機構建設。在經費投入上,有23個省、176個市、932個縣設立了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近一年來,地方財政累計投入130億元用於開展重大隱患點的工程治理和搬遷避讓等工作。在措施落實上,陸續開展了2032個相關規劃、73755個工程建設項目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9213處重大隱患點勘查,4958處重大隱患的工程治理,1萬多處隱患點周邊45萬多群眾進行了搬遷避讓。
(三)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全力指導開展防治工作。近年來,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積極謀劃,精心指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一是有效避免了人員傷亡,2003年至2012年,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9348起,避免37.1萬人傷亡。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二是法規規章體系基本建立,組織領導得到加強。建立了國家、省、市、縣四級應急預案和防治規劃體系。各地共發布實施41項地方法規規章、103項標准規范。三是加強了防治管理工作,初步形成了一套成熟有效的工作程序,主要是年初進行趨勢研判、汛前動員部署,然後是汛期預警預報、重點時段監督指導、常態化的演練培訓、及時有效的應急處置、開展經驗總結交流,使防治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四是地質災害隱患調查工作取得重要進展,完成了山地丘陵區2020個縣(市)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每年度開展巡查排查復查工作,查出隱患點總計約27萬處,實施了一大批國家重點工程的地災危險性評估,掌握了我國突發性地質災害的發育總體分布規律。五是完善了群測群防監測體系,全國共有超過35萬名群測群防監測員在基層義務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累計培訓群測群防監測員和有關幹部群眾1000多萬人。六是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向基層推進,30個省(區、市)、215個市、1037個縣逐步建立多部門聯合的監測預警信息平台,31個省(區、市)、303個市、1578個縣開展了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七是開展了地質災害防治「十有縣」、「五條線」、「五到位」建設,有效提升了市、縣、鄉、村組防禦能力。目前已建設「十有縣」1765個。八是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持續加強,二、三期防治工作完成了崩塌滑坡工程治理430處,庫岸防護172.7千米,崩塌滑坡庫岸搬遷避讓480處涉及4.58萬人,建立了255處重大崩塌滑坡和重點庫岸段的專業監測網並實施了專業監測,完成了28個區縣級監測站的能力建設和區縣、鄉鎮、村組三級群測群防監測體系建設,實現了對3049處崩塌滑坡(涉及59.5萬人)的群測群防監測,啟動了三峽後續工作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九是積極有效地應對了重大突發地質災害,全力參與了汶川、玉樹和彝良抗震救災,重慶武隆崩塌、甘肅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地質災害的應急處置,有效避免和減少了人員傷亡。
(四)相關部門和單位積極支持做好防治工作。國務院各相關部門大力支持地質災害防治,中組部組織開展地方政府分管負責同志地質災害防治專題培訓。中央編辦支持成立了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管理辦公室和應急中心。發展改革委重點支持雲南省等地建立完善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財政部不斷加大中央財政特大型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投入力度,從2010年的14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35億元。交通運輸部、鐵道部在工程建設中積極配套落實地質災害防治項目。水利部、氣象局、地震局在工作過程中統籌考慮地質災害防治和水情、雨情、震情等防災信息發布。電監會、國資委、三峽辦等部門和單位積極監督指導加強施工區、重要工程周邊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積極參加突發地質災害搶險救援。
當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深入人心,已經上升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項全局性工作,防治行業發展前景廣闊。據不完全統計,中央和地方財政每年用於自然因素引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發地質災害治理和歷史遺留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恢復資金就超過200億元。工程建設、資源開發等配套的防治工程規模也很大,每年投入資金總量也以百億計。我們要對全行業的投入做到心中有數。我們的力量、要求、重點、任務等都要與之相適應。
我國是世界上地質災害最嚴重、受威脅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地質條件復雜,構造活動頻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等災害隱患多、分布廣,且隱蔽性、突發性、動態變化和破壞性強,防範難度特別大。過去我們常說地質災害的特點就是有隱蔽性、突發性和破壞性。我想怎樣才能進一步刻畫地質災害的特點呢,你到一起災害現場,地方政府負責同志會問:「這是隱患點嗎?是隱患點為什麼沒有監測出來;如果不是隱患點,查了好幾遍了為何還沒有查出來?」所以,一方面是由於地質災害的隱蔽性,在地表幾乎看不出下面有什麼情況,它是很小很小的一個裂縫然後上面有泥土把它堆積,樹木長得好又很茂盛,但真正滑塌下來後發現裡面是一個大溶洞。都是上百萬年的土地,像這樣的地方如果不動用工程進行勘察極難發現,這就是它的隱蔽性。還有就是動態變化性,岩土體很穩定,它穩定的因素變化了就有可能導致本身的平衡發生變化,就由穩定狀態轉化為不穩定狀態,這也是地質災害隱患排查的難點。有的是一個小災但最後可以發展成一個大的滑坡,所以動態變化性比較強也是地質災害隱患的一個特點。尤其是近年來受極端天氣、地震、工程建設等因素影響,地質災害多發頻發,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嚴重損失,防治形勢依然嚴峻。
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建設生態文明,是維護社會公共安全、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地質工作更加緊密地與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更加主動地為經濟建設服務的有效途徑,也是造福百姓、惠及子孫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成立行業協會,是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和諧、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夯實基礎,謀劃發展,加強協會自身建設,鞏固和發展行業發展的良好局面,是我們當前的最重要任務。
二、齊心協力做好行業服務工作
協會是政府與企業之間的橋梁與紐帶,是規范行業市場、促進行業自律、維護會員權益、提高防治工程質量的重要平台。可以說,服務就是協會的生命。我們要秉持服務第一的觀念,為廣大會員單位解決實際問題,為行業發展辦實事,將服務的觀念貫穿於工作的各個環節。
協會成立首先是要定好位,簡單地說,協會就是會員之家,就是為廣大會員服務。但不能簡單理解為做一般性的事情,要維權但也有規范。現在這么多治理工程在開展,一旦防治工程建設出了重大問題,造成嚴重損失,就會影響到我們的行業發展。責任也是誰出事誰承擔。所以,就應當構建對質量終生負責的體制機制和制度要求。怎麼來構建行業自律,誠信體系建設也是我們服務的重要內容。當然還有標准、規范、經驗交流、人才培養,還有公平公正。這個行業要發展,項目的競爭是公平的,是公正的,防止少數人從中謀取不當利益,這是我們要做的。
常務理事、專家顧問是行業的精英和優秀代表,是推動行業服務的中堅力量。常務理事要切實履行職責,積極參與協會日常工作,使常務理事會充分發揮領導決策和工作協調作用。這次111個常務理事來了100個,不知道沒來的十幾位同志是否請假,我們應該建立規矩,開會總是連續不來,那就不要來了,我們要講規矩,大家都來共同關心。有技術單位的常務理事,有技術分會掛靠的,要積極宣傳貫徹落實協會關於行業發展的各項工作安排,尤其是分布於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的常務理事,要積極推動本地區成立行業協會並做好指導。專家們要做好參謀,積極為協會發展建言獻策,指導會員單位提升防治技術水平和工程質量,為技術咨詢、行業監督、宣傳培訓等工作貢獻力量。據大家議論,其中很大的一項政府職能轉變就是把中介的業務交給協會,協會就真正承擔起來這種行業的管理責任。在礦業行業評估師協會時我就特別強調這一點。我曾強調協會剛成立時開始進來的基本都是相關政府部門、事業單位的,將來應當是會員自己,政府有關人員要退出。但在起步階段不參與不行,起步階段要能保證協會的健康、規范發展,但不應一直參與,成為變相的政府管理,這不叫行業協會。為什麼行業協會的工作局面不生動,與這是有關系的。所以部里要對協會初步放權,協會要加快成長。包括各專業委員會要依法依規,明確職能,規范運作,自律自立,合理發展,科學分工,充分發揮協會在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中的監督、指導作用。
201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協會全面啟動各項工作的關鍵一年。今年協會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決策部署,按照協會章程、規劃綱要和年度工作計劃要求,以完善服務體系為目標,推進建立會員交流服務、技術標准規范、行業自律監管和宣傳教育培訓四大體系,穩步開展資質服務、搭建交流平台、推進信息服務、開展專家咨詢服務、進行標准規范的編制、行業自律監管、宣傳教育培訓七項工作。四大體系、七項工作,在工作計劃中都已提及。
(一)加快建立會員交流服務體系。協會的交流服務,就是直接服務於會員單位日常防治資質申請、學習交流、信息咨詢、專家咨詢等,這是會員單位從事防治活動的最基本需求,是協會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開展這項工作的主要目標是建立完善防治單位資質服務相關制度,完善行業政策、技術、信息等服務手段,建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個人執業資格制度。近期主要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做好資質服務,提升申報、延續、變更等事項辦理的效率。以提高從業人員素質為目的,研究探索建立地質災害防治個人執業資格制度。個人執業資格、單位資質都要有,構成個人和單位負責相結合的責任體系。當然這要有個過程,所以我們要研究探索。二是搭建溝通交流平台,通過學術交流、典型治理工程考察等活動增進行業內外的溝通交流,充分發揮協會網站作為日常交流學習平台的重要作用。今年可考慮優先組織赴汶川地震災區、三峽庫區等近年我國地質災害防治主戰場進行考察。進行地災防治工程治理,從勘察到設計到施工到驗收以及監理,這套流程相關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要到大的平台上去學習,要學習大的具體項目、優秀的工程是怎麼做的。那麼我們管理的單位的會員就可以考慮從管理的角度如何加強監管。設計單位、工程單位的會員就可以在裡面思考這個東西。行業協會之間大家就要交流如何提升我們的行業工程質量。所以我們要通過這些交流提升自己的責任感、使命感。三是推進信息服務,要以建立會員管理資料庫、防治項目資料庫、人員培訓資料庫、標准規范和政策法規資料庫、專家資料庫和優質工程評選資料庫等為手段,滿足會員單位多樣化的信息需求。四是提供專家咨詢服務,形成成熟的專家工作規則,建立完善的專家聯絡機制,擴大專家覆蓋領域,專家在推動行業發展、服務會員單位、宣傳教育培訓和支持政府決策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會員服務很重要,目前這個行當還沒出現這樣的問題,其他行業已經出現。我曾和他們進行過交流,例如出現一個案子,追查追究一些責任,怎麼來評判,技術上的判斷怎麼來判,這涉及到公平,涉及到正義,當然也涉及會員單位權益。
(二)逐步完善技術標准規范體系。完善地質災害防治技術要求、標准規范體系,是防治技術成果轉化、推廣的重要途徑,是保證防治工程質量、整體提升行業防治水平的重要手段。這項工作的主要目標是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技術要求、標准規范體系,為防治工程的實施提供技術依據,全面滿足行業規范化、標准化的需求。近期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做好頂層設計。主要是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工作方案,確定編制目錄。要做好調研,聽取各會員單位、廣大專家的意見,把握行業現狀和技術發展趨勢,了解會員單位需求。既要認識到工作的緊迫性,也要考慮到它的長期性,因此要合理把握工作進度,區分輕重緩急,優先制定推行一批行業急需的技術標准。對於急需的要盡快推出。行業標准過去政府一直在抓,現在應該考慮讓協會來做。二是積極組織協調。標准規范的編制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更需要做好組織協調工作,需要充分調動並依託廣大會員單位。通過多種方式和渠道邀請會員單位積極承攬具體標准規范的編制工作,特別是請有重大防治工程實踐經驗、技術力量雄厚的單位負責重要項目的編制。常務理事、專家顧問要給予大力支持,推動本地區、本單位參與其中,藉此帶動廣大會員單位的發揮經驗和技術優勢。三是做好成果的完善和應用。編製成果要廣泛徵求會員單位和有關方面意見,切實體現前瞻性、科學性、民主性和權威性。對正式發布的編製成果,應給予編制單位冠名權。2013年要優先制定並逐年發布一批行業亟需的技術要求。
(三)探索建立行業自律監管體系。協會的重要職能之一就是實行行業自律和行業監管,通過建立以誠信建設為主體的行業監管體系、行業評優評獎,提高地質災害防治的科技含量和技術水平,提高防治工程質量水平。近期主要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研究制定行規行約,規范市場行為,起草發布行業自律宣言,保障行業市場有序、健康發展。二是通過開展調查研究,建立典型防治工程評優評獎制度,包括制定評選規則和評價指標體系、設計操作程序和明確預期效果等。三是探索建立行業信用等級評價措施和辦法,為建立信用等級評價制度打好基礎。
首先要做好三項工作,一是以教育為主,要有行約行規、自律宣言,大家都來遵守。二是以激勵為主,褒揚優質工程單位,重大工程應優先選擇優質工程資質單位開展,建立激勵機制。三是要建立懲罰機制,其中一條就是信用等級。協會今後要進一步研究如何加大構建獎懲相結合的誠信體系建設。
(四)推進完善宣傳教育培訓體系。宣傳教育培訓工作是提高行業人員技術水平、法律政策水平的主要渠道,是協會服務會員的重要方式。在這方面,協會廣泛聯系著行業單位、專家顧問、政府部門,具有聯系廣泛、組織健全、人才薈萃等優勢。要充分發揮這些優勢,面向廣大會員單位和社會公眾做好政策宣傳、知識普及和技術培訓等工作。近期主要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是扎實做好培訓教育。通過調研,摸清行業隊伍、人員情況,及時收集和分析培訓需求,著眼行業長遠發展,突出技術培訓重點,合理制定培訓工作計劃,科學設置培訓課程。要著力增強培訓工作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形成一批精品課程,建強一支師資隊伍,建實一個培訓平台。要依照有關要求,制定完善培訓工作制度,規范組織管理。對培訓的效果要進行評估,培訓要嚴謹。二是積極開展科普宣傳。要建立完善的地質災害防治宣傳組織機制、日常宣傳機制和輿情收集分析機制,建立系統化宣傳格局,建設地質災害防治文化品牌。近年的重點應放在基礎建設方面,主要是建好協會網站並將其作為宣傳培訓以及交流的最重要平台,開展「5·12」防災減災宣傳日宣傳活動,按照年度培訓計劃做好會員單位人員培訓的組織協調工作。每年5月12日是全國的防災減災日,行業要發揮重要宣傳作用。包括各省國土資源廳,如果有地災協會的話要發揮好作用,如廣東省在這方面就做的很好。
三、加強協會自身建設
秘書處作為協會常設辦事機構,發揮著上下聯系、左右溝通的樞紐作用。要繼續做好制度建設和人員培訓等工作,增強秘書處的戰鬥力和執行力。一是要加強思想建設,建立黨的基層組織,加強學習和教育,充分發揮各有關人員的主動性、積極性,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會員服務、為行業發展服務的意識,這是協會的重要責任。成立秘書處的作用就是為大家做服務,人不能鬆鬆塌塌,能力不強,現在各政府部門都在積極轉變。我們這兒要杜絕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現象。二是要加強制度建設,結合各項具體工作,不斷完善公文檔案、人事財務、會議計劃、培訓教育等各項制度,使日常工作有章可循。與嚴格管理並行不悖的就是規范。干什麼工作要有規矩,先立制度再幹事兒。為什麼辦,怎麼辦,由制度來確定。工作規則還需進一步完善,認真貫徹落實,環境司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要用相關的管理制度規范大家,通過對新進人員的培訓,促進各項工作逐步、規范化地運行。三是指導專業委員會的建設,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防治工程勘查、設計、施工、監理等五個專業委員會,要做好向民政部報批和履行好相關手續。各專業委員會要認真研究工作的定位和工作開展、工作紀律、工作方案。四是做好專家庫建設,制定專家委員會工作規則,做好專家聯絡和服務工作。行業專家要認真負責,專家活動也要有規范。這次會議上大家都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見和建議,請秘書處認真進行梳理,提出落實意見報會長辦公會研究決定。這個建議你負責處理,最後由會長辦公會決定。有關需要研究的我們研究,需要落實改進的我們來落實來改進。第一次會,第一次干這件事兒,目的就是要有一個好的開端,再往後工作就順了。開始話說不清楚,以後運轉起來也就難了。
同志們,協會工作的有序開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行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大家的共同支持,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支持秘書處的工作,推動四大體系、七項工作的開展。讓我們以十八大精神為指導,將行業發展的各項措施落到實處,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謝謝大家!
國土資源部辦公廳
2013年3月5日
❽ 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信息管理系統的建立
9.3.1地球物理信息管理系統建立的基本原則和要求
9.3.1.1基本原則
建立地球物理信息管理系統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系統的完備性:主要指系統功能齊全、完備。通常而言,應具有數據採集、編輯、管理、處理、查詢、繪圖、分析、輸出的功能。
(2)系統的先進性:系統的先進性主要指軟體的先進性即選擇好的開發工具及基礎平台。
(3)系統的標准化:系統的標准化一是圖式、圖例要符合現有的國家標准和行業規范,二是指結合項目需求,定義資料庫結構和規范數據項編碼。
(4)系統的可靠性:系統的可靠性是指系統運行的安全性和數據精度的可靠性。
9.3.1.2地球物理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要求和步驟
(1)設計要求: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信息管理系統屬應用型地理信息系統,是出於對地球物理勘查綜合數據的管理、物探成果顯示與空間分析的目的而建立的,系統的設計應主要側重於:①需求分析;②總體結構描述;③軟硬體配置、包括選擇合適的工具型GIS軟體;④數據來源、信息分類、規范、標准和內容的確定;③資料庫結構設計;⑥系統功能設計;⑦用戶界面設計;⑧數據標准化和數據質量保證等。
(2)建立步驟:和其他應用型地理信息系統一樣,地球物理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按開發時間序列化分為四個階段:需求分析階段、系統設計階段、系統實施和系統運行和維護階段。相應每一個階段,都會形成一定的文檔資料,以保證系統開發的成功,並最經濟的花費人力物力投資,便於系統運行和維護。
9.3.2地球物理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
9.3.2.1系統建立的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在對用戶進行深入調查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地球物理信息管理系統設計的基礎,主要任務是通過用戶調查收集相關信息,將得到的信息進行分類整理,得到對系統粗略的描述和可行性論證材料。
地球物理信息管理系統的需求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用戶情況調查:通過對地質災害防治、管理等部門的工作內容、地質災害信息來源及資料管理方式、資料使用狀況等方面的調查研究,指出現行工作狀況在工作效率、費用支出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同時明確用戶的需求及用戶數量。
(2)明確系統的目標、任務和主要功能:在用戶調查的基礎上,確定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信息管理系統的服務對象,系統建設的目的、任務及系統的主要功能。
(3)系統可行性研究:可行性研究是在需求分析和明確目的任務的基礎上進行的。可行性研究內容分為理論上的可行性研究、技術上的可行性研究和經濟、社會效益分析。
a.理論上分析地球物理信息管理系統涉及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工具型GIS平台提供的數據結構與地球物理數據的特徵是否適宜;二是地球物理數據的分析方法和專業應用模型與GIS技術的結合是否可行。設計人員再根據系統的目標和任務,選擇合適的工具型GIS平台。
b.技術上需考慮的問題為:關注計算機硬體的發展速度和GIS軟體的使用周期的相適宜性;根據地質災害勘查研究區范圍相對較小的現實,估算研究區總的數據容量,說明數據源的類型與採集方式,在此基礎上提出合理的硬體設備配置;根據系統的開發目的,提出二次開發方案。
c.從經濟和社會效益著眼需考慮地球物理信息管理系統開發時的經濟承受能力,預算系統設計與實現過程所需的費用及系統投入使用後所帶來的社會效益。
9.3.2.2系統目標和內容
9.3.2.2.1系統目標
以地質災害勘查的20餘種地球物理技術方法勘測所得到的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為核心,利用計算機技術、地理信息技術、資料庫技術、可視化技術建立能綜合管理研究區地球物理數據並能進行快速查詢、同時具備物探數據的繪製成圖和成果解釋功能的信息管理系統。
9.3.2.2.2系統內容
(1)系統總體結構:系統在結構上可分為應用系統和基礎資料庫兩部分,應用程序由圖形管理、屬性管理、數據處理、空間分析等模塊組成,總體結構如圖9-3所示。
圖9-3系統總體結構圖
(2)系統功能設計: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信息管理系統應具備以下功能:
·圖形文件輸入:支持數字化儀輸入方式、掃描矢量化、多種GIS格式數據導入功能;
·基本屬性數據的錄入與編輯及外掛屬性庫的瀏覽和編輯功能;
·常用光柵圖像的導入,如JPEG、BMP格式;
·圖形數據的修改:對點、線、面等空間對象進行添加、刪除、移動等編輯工作;
·查詢:實現點、線、面等圖形目標查詢屬性信息,並能查詢屬性滿足一定條件的點、線、面等空間對象以及根據地質災害勘查的目的、勘查階段、勘查物探方法查詢物探工作量的功能;
·圖形的放大、縮小、漫遊功能;
·熱鏈接:實現點、線、面等空間對象與文本、照片或圖片的熱鏈接;
·空間分析:包括柵格分析及矢量分析;
·繪制物探數據剖面圖、平面剖面圖、斷面圖、鑽孔柱狀圖、三維立體圖及切片的功能;
·圖形格式轉換及輸出功能。
(3)二次開發設計:二次開發設計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根據系統的任務以及選擇的開發平台提出需要做二次應用開發的內容;二是對於所需開發的問題准備採用的開發方案。
本系統是一個應用型的GIS系統,二次開發的基本思路是在GIS工具的基礎上實現GIS工具向專業型GIS系統的轉化。
考慮到本系統具有很強的專業性,開發應具有較高的起點,充分利用現有的軟體成果,避免軟體開發的重復性。基本思路是在引用GIS平台的基本功能之上,藉助於平台所提供的開發語言和通用編程軟體尤其是面向對象的可視化開發工具(如Visual Basic、Visual C++)進行二次開發。軟體開發的主要任務是專題資料庫的結構設計、專題資料庫的數據管理與查詢、專業數據處理與分析等。
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信息管理系統所涉及管理的物探數據類型繁多,要求系統應能接收多種類型的數據,按方法類別入庫、處理,並維護數據的完整性和一致性。通過對資料庫中物探數據的處理分析、達到物探成果一維、二維、三維顯示的目的,在疊加分析的基礎上,實現人機交互地質解釋。
9.3.3地球物理信息管理系統的實施
系統實施是在系統設計的原則指導下,按照詳細的設計方案確定的目標、內容和方法,分階段、分步完成系統開發的過程。
9.3.3.1系統硬體和軟體的引進及調試
其實施過程如圖9-4所示。
圖9-4系統硬體、軟體引進實施步驟
9.3.3.2系統資料庫建立
包括各種基礎地理數據、地質災害數據尤其是物探數據的數據源選擇,物探資料庫點、線、面積測量方式的數據格式的定義,測點、測線及各物探方法屬性表的命名原則的確定;按照地球物理方法的分類分別對每類勘探方法的資料庫結構進行定義;數據質量檢查、圖形數據依據層次關系劃分圖層並建立層名和分層表。
9.3.3.3應用系統的開發
在基礎地理信息系統的基礎上,應用軟體提供的二次開發語言及VB、VC進行編程,開發物探成果顯示模塊、開發資料庫的維護與管理模塊、開發人機交互地質解釋模塊、制定用戶界面、建立圖形符號庫,輸入空間和屬性數據,編寫用戶手冊等。
9.3.3.4系統測試和聯調
對系統開發的每個模塊均進行測試。模塊組裝完畢後,進行系統測試和聯調。利用小區域的試驗數據,對系統各項功能進行驗證。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改正,直至符合設計要求。編寫系統測試報告。
9.3.4系統的運行與維護
系統運行是指系統經過調試和驗收以後,交付用戶使用。系統維護是為保證系統正常工作而採取的一切措施和實際步驟。具體包括數據的維護、軟體的維護和硬體的維護。定期更新數據,備份數據使系統數據始終處於相對最新的狀態。嚴禁自行更改軟體,按操作手冊進行操作。
參考文獻
黃杏元,馬勁松,湯勤等.2001.地理信息系統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黃偉,李大心,唐慶兵,劉志軍.2002.基於GIS技術的工程物探數據管理與處理解釋系統,物探化探計算技術,24(2),140~145
秦其明,曹五豐,陳杉等.2001.Arcview地理信息系統實用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吳信才.2002.地理信息系統原理與方法.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
周風林,洪立波等.1998.地市地下管線探測技術手冊.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張永波、張禮中,周小元,梁國玲.2001.地質災害信息系統的設計與開發.北京:地質出版社
❾ 地質災害詳查資料庫從哪裡下載
這個數據不會對外批量公布的,但國土部門內部有非常嚴格,詳細層層落實到人的防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