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作方案
1. 四川省地質環境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成效典型材料
四川省國土資源廳
近年來,面對「5·12」汶川特大地震、「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等特大自然災害的考驗,面對災後恢復重建、拉動內需以及「加快建設災後美好新家園,加快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的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四川省地質環境管理工作者「變壓力為動力,轉挑戰為機遇」,科學謀劃,迎難而上,積極應對,實現了地質環境管理工作跨越式發展態勢。
一、幾年來,四川省緊緊圍繞「兩個加快」的決策部署,著力提高地質環境支持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以創造良好的地質安全保障為出發點,做好地質環境管理的各項工作,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努力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在汶川地震災區,面對汶川特大地震後我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嚴峻形勢,堅持將地質災害防治作為「生命任務」來抓,堅定不移地推進地質災害防治,全力為災後恢復重建提供地質安全保障。投資近百億元,以超常規的工作時間和工作方法,開展了2334項重大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和1248項應急排危除險簡易治理工作,實施了6494項監測預警項目建設,恢復重建了3420處群測群防體系,組織了28674戶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安置工程,圓滿完成了災後恢復重建地質災害防治這一宏偉工程,使得地震災區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大幅提升,特大地震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面臨的高風險態勢得到初步的有效控制。汶川地震災區災後恢復重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在「8·13」特大山洪受災區,充分運用主動預防避讓機制,提前疏散撤離受威脅群眾,避免了重大人員傷亡事件發生,創造了地質災害成功避險的奇跡。同時,籌措巨資7億元,迅速開展了清平、映秀、龍池三大片區13條特大型泥石流的應急防治工作。在應急治理工程實施期間,潛心謀劃,奮力攻關,克服了一道道世界級難題,探索性地採用新的設計思路和施工方法,用了不到常規時間三分之一的工期,搶在主汛期來臨前全面完成了應急治理任務,並經受住了2011年多次強暴雨的檢驗,創造了世界級宏偉工程,也創造了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史的奇跡。
在特大乾旱旱區,面對2011年國內部分地區冬寒春旱連旱的嚴峻情況,滿懷感恩之情,組織專業隊伍,遠赴山東、貴州支援抗旱打井;面對省內春旱夏旱連伏旱的嚴峻態勢,帶著民生為重的理念,及時啟動省內達州、瀘州等地區應急抗旱找水打井工作,先後在省內外實施抗旱水井480口,累計總進尺6.65萬米,日總出水量近12.8萬立方米。解決了58萬余群眾飲水困難和5萬畝農田灌溉用水問題,廣受黨委、政府和受旱群眾好評,贏得了贊譽,樹立了形象。
二、幾年來,四川省牢固樹立保民生、促發展的理念,心系災區群眾,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力度,認真落實防災責任制和防災措施,統籌推進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堅持開拓進取,勇於創新,探索性地啟動實施地質災害防災避險搬遷安置工程。通過實地調研、科學調查、合理規劃、示範帶動,於2005年在全國率先啟動了全省地質災害避讓搬遷安置示範工作,推動地質災害由被動防災向主動防治轉變。通過6年多的推廣時間,解除了2萬余戶分散農戶的地質災害威脅,實惠民眾,保障民安。2011年,進一步加大了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安置實施力度,結合當前實際經濟發展水平,響應群眾呼聲,將省級搬遷補助標准普遍提高1.6萬元左右,並啟動了新一輪1.2萬戶農戶的搬遷工作。
堅持積極探索,科學防災,構建了政府強勢介入和領導下的群專結合的動態發現機制、紮根基層的群測群防機制、部門協作的及早預警機制、提前撤離的主動預防避讓機制、長效治災的工程治理機制等一整套防災減災體系,並在震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實現了特大地震後全省未出現大規模重大群死群傷的防治目標,有效保護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有力保衛了災後恢復重建的偉大成果。據統計,3年來,全省組織了60餘萬群眾轉移,成功避險300餘次,成功避免了近6萬人的因災傷亡,全省地質災害成功避險次數、成功避險人數和成功避險率均創歷史之最。特別是在災頻災多災重的2010年和2011年,全省沒有因災造成重特大人員傷亡事件,創造了地質災害防治的奇跡,為有力保障民生福祉作出了突出貢獻。
三、幾年來,四川省圍繞國土資源系統中心工作,全力推動地質環境管理工作有序、有效、有位開展,地質環境管理工作的保障能力得到了明顯提升
切實強化水工環地質工作服務能力。在國土資源部和中國地質調查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自2004年始,歷時6年圓滿完成了紅層丘陵區找水打井工程,先後在17個市105個縣累計組織實施紅層水井213.5萬口,解決了792.6萬人的飲水困難,深受廣大農民群眾的熱烈擁護,被譽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在2008年,又再次通過部省合作方式,啟動實施了大骨節病區地下水調查與安全供水示範工程,涉及8個市(州)28個大骨節病區縣,項目工作區總面積達14.92萬平方千米,累計實施探采結合示範井658口,解決了病區16.7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為大骨節病區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統籌提升地質環境管理工作保障能力。堅持把地質環境管理工作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在枯竭礦區大力實施礦山恢復治理工程,推動礦山生態修復,保護礦區生態環境,促進涉礦地區經濟發展轉型;在地質遺跡多樣區,積極開展地質遺跡保護,推動地質公園建設工作,全省世界地質公園數量已達兩處,國家地質公園達14處和省級地質公園8處,地質公園數量已躍居全國第一,為拉動當地旅遊產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2. 地質災害搬遷避險補助申請報告怎麼寫
申請書是個人、單位、集體向組織、領導提出請求,要求批准或幫助解決問題的專用書信。
分類:
申請書的使用范圍相當廣,種類也很多。按作者分類,可分為個人申請書和單位、集體公務申請書。按解決事項的內容分類,可分為入團、入黨、困難補助、調換工作、建房、領證、承包、貸款申請書等。
注意事項:
(1)申請的事項要寫清楚、具體,涉及到的數據要准確無誤。
(2)理由要充分、合理,實事求是,不能虛誇和杜撰,否則難以得到上級領導的批准。
(3)語言要准確、簡潔,態度要誠懇、朴實。
格式與範文分析:
(1)標題
有兩種寫法,一是直接寫「申請書」,另一是在「申請書」前加上內容,如「入黨申請書」、「調換工作申請書」等,一般採用第二種。
申請書
(2)稱謂
頂格寫明接受申請書的單位、組織或有關領導。
尊敬的校領導:
您們好!
(3)正文
正文部分是申請書的主體,首先提出要求,其次說明理由。理由要寫得客觀、充分,事項要寫得清楚、簡潔。
(4)結尾
寫明慣用語「特此申請」、「懇請領導幫助解決」、「希望領導研究批准」等,也可用「此致」「敬禮」禮貌用語。
此致
敬禮!
(5)署名、日期
個人申請要寫清申請者姓名,單位申請寫明單位名稱並加蓋公章,註明日期。
3. 國家出台的關於四川省災後重建的相關政策有哪些
一、財政政策 (一)努力籌措災後恢復重建資金。省和受災市(州)、縣(市、區)三級要整合一般預算、政府性基金、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彩票公益金、預算外資金、其他財政性資金(含捐贈資金),建立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基金,與國家災後恢復重建基金統籌安排,用於災區恢復重建。恢復重建期間,省直各部門在分配中央和省級預算安排專項資金時,要重點向受災嚴重且財政困難的縣(市、區)傾斜。(二)給予重災區過渡期財力補助。三年恢復重建期間,對受災嚴重且財政減收較大的市(州)本級和縣(市、區),給予過渡期財力補助,支持災區保障政權機構正常運轉和履行基本公共服務職能。(三)統籌預算內投資安排。整合省直各部門基本建設投資,協調並調整省、市(州)、縣(市、區)三級基本建設投資和結構,按照災後恢復重建規劃支持重大項目建設,優先啟動應急項目,先期安排與災區群眾生活、生產密切相關的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建設。(四)整合省級現有貼息資金。整合省級現有的各項貼息資金,對恢復重建的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的企業(公司)貸款、企業(公司)債券給予貼息或部分貼息。(五)減免災區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從2008年7月1日起至2011年6月30日止,免收部分行政事業性收費。1.一次性免收證照工本費。對因地震災害遺失損壞需要補辦的居民戶口簿、暫住證、機動車登記證、機動車駕駛證、拖拉機行駛證、拖拉機駕駛證、婚姻登記證書、房屋所有權登記證書、土地登記證、老年優待證、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城鎮職工醫療保險證(卡)、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證(卡)、衛生許可證、稅務登記證、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各類職業(執業)資格證書、道路運輸從業資格證、工商(含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等,其工本費一次性免收,同時免收房屋產籍管理費等辦證查詢費。為鼓勵工商企業投資經營、恢復生產,對地震災區新建注冊的工商企業(含個體工商戶)免收工商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證、衛生許可證、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工本費。2.減免部分重災區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對汶川、北川、青川、綿竹、什邡、都江堰、平武、安縣、江油、彭州、茂縣、理縣、黑水、松潘、小金、漢源、崇州、劍閣共18個縣(市)免收因地震破壞需要災後重建的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建設工程質量監督費、工程定額測定費、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設費、征地管理費、城市房屋拆遷管理費、水土保持設施補償費、河道砂石管理費、房屋安全鑒定費、特種設備檢驗檢測費。其它受災地區根據災害嚴重程度和本地實際情況,經縣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可對以上收費或其它需要減免的收費進行免收或減收,並報省物價局、省財政廳備案。3.免收管理類和其他收費。免收收養登記費、集貿市場管理費;運輸帳篷、活動板房的車輛以及由省抗震救災指揮部統一安排的救災物資車輛,經鄉鎮以上政府統一組織運輸臨時轉移安置和集體返鄉災民的客車,憑救災物資調撥單和運管部門開具的派車單可免繳通行費。對環境檢測收費減半收取,免收重災區營運旅遊汽車客運附加費。二、稅收政策(六)落實國家已出台政策。認真貫徹執行《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認真落實抗震救災及災後重建稅收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08〕62號)的規定,省政府授權災區縣(市、區)政府批准,因災造成重大損失的個人可在3年內減征五至九成個人所得稅。對受災居民購買安居房,按法定稅率減半徵收契稅;對購買其它住房的(除安居房外),契稅減征80%。納稅人開采或生產應稅產品(天然氣除外)過程中,因地震災害遭受重大損失的,2008年5月1日至2011年4月30日,免徵應繳資源稅。(七)支持企業吸納就業。受災嚴重地區的企業在新增加的就業崗位中,招用當地因災失去工作的城鎮職工,經縣級勞動保障部門認定,按實際招用人數予以定額依次扣減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和企業所得稅。定額標准為每人每年4800元。(八)調整重災縣營業稅起征點。三年恢復重建期間,重災縣(市)按期繳納營業稅的起征點調整為月營業額5000元。(九)減免因災損毀房屋有關稅收。經法定機構鑒定,對因地震災害損毀不堪居住、使用的房屋和危房,在停止使用後,在2008年底前免徵損毀房產、土地的房產稅、城市房地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十)允許延期申報納稅。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因災不能按期辦理納稅申報或者報送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報告表的,可以延期辦理;其應繳稅款,可以延期繳納,最長不超過3個月。延期期間,納稅人的應納稅款一律不加收滯納金、不罰款。(十一)實行出口貨物退(免)稅應急管理。1.地震前發生出口業務2年以上且3年內無違反稅法行為的出口企業,經省國稅局批准,主管稅務機關可暫依據相關單證電子信息審核辦理出口貨物退(免)稅,企業於2008年12月31日前補齊相關紙質單證。2.受災地區出口企業尚未申報出口貨物退(免)稅的紙質單證、資料因災損毀、滅失無法補辦的,主管稅務機關於2008年12月31日前可依據相關單證電子信息審核辦理出口貨物退(免)稅。3.受災地區企業出口貨物備案單證等資料在地震災害中損毀、滅失的,將備案單證的損毀、滅失情況的書面材料報主管稅務機關備案,可不再補辦備案單證。4.受災地區出口企業申報出口貨物退(免)稅的期限及申請開具代理出口貨物證明的期限延長至2008年12月31日。三、金融政策(十二)開啟綠色授信通道。制訂信貸支持計劃,從信貸總量、信貸資金和授信審查等方面優先支持災區恢復重建,擴大二級(市、州)分行和省分行直屬分行的信貸審批許可權,簡化貸款流程,改善服務質量。(十三)增加重災區再貸款、再貼現限額。人行成都分行新增重災區部分再貸款限額,並授權有關市(州)對新增限額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實行切塊到縣(市)管理。增加再貼現限額,新增部分重災區再貼現窗口,授權其按有關規定辦理再貼現。新增成都、綿陽、德陽、雅安中小金融機構再貸款限額,支持重災區城市商業銀行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十四)創新信貸產品。針對不同的受災對象,制訂恢復生產經營、重建家園、安居工程和基礎設施項目貸款等專項授信產品,並實行靈活的貸款方式。(十五)放寬機構准入條件。靈活調整災區機構准入政策,在網點重建和增設、遷址、高管任職資格等方面,建立行政許可綠色通道,提高行政許可效率。支持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到災區設立分支機構。(十六)支持中小企業擔保機構建設。整合工業、中小企業以及旅遊發展資金,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對為災區中小企業和旅行社恢復重建提供擔保的擔保機構給予適當的風險補助。(十七)扶持地方金融機構。支持社會資本參與成都、德陽、綿陽等城市商業銀行增資擴股;督促北川富民村鎮銀行股東增加資本金,積極發展適合災區特點的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貸款公司和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十八)推動企業利用資本市場融資。對上市公司和擬上市公司再融資、重大資產重組和首發上市中涉及的災區土地、環評、項目審批等,提供直通車服務,由終審機構直接受理。四、國土資源政策(十九)確保恢復重建用地。對納入災後恢復重建土地利用規劃的城鎮、農村居民點用地,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用地,產業項目用地新增的建設用地,在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指標中優先安排。指標不足的,由省根據各地實際預支安排。易地重建的,其災毀建設用地按有關規劃進行整理。(二十)調整耕地佔補平衡方法。納入災後恢復重建規劃的受災縣(市、區)原有的耕地佔補平衡指標可以繼續使用,沒有占補平衡指標的縣(市)城鎮批次用地可以正式批復的土地開發復墾整理項目審核意見或立項文件為依據掛賬,在三年內完成土地開發復墾整理項目,利用新增耕地核銷掛賬。獨立選址項目按法定標准低限納入項目預算繳納耕地開墾費。(二十一)提高用地審批效率。納入災後恢復重建規劃的受災縣(市、區)重建新增建設用地農用地轉用、土地徵收審批事項直接上報省政府。災區恢復重建項目及增強防災抗災能力的新建基礎設施和重點工程項目,需省進行用地預審的,由省國土資源廳預審;屬國家預審委託省審理的,由省國土資源廳審理並報國土資源部。符合條件的單獨選址控制性工程,可申請先行用地,由省國土資源廳審批。恢復重建項目建設用地審批一律納入「綠色通道」快速審批。(二十二)妥善解決農民住宅用地。災區農村居民原宅基地已滅失或存在安全隱患確需另行選址建設的,應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重新分配宅基地。確有必要在其他集體經濟組織土地上重建的,可以採取調整、互換方式解決。也可相對集中宅基地建設農民新村予以安置。(二十三)維護城鎮居民土地權益。城鎮居民原住房垮塌或嚴重受損,經法定機構認定不能繼續使用應拆除的,在拆除和重建前,市(州)、縣(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及建設(房管)部門應當現場完成對原居民土地使用權屬的調查和確認,並記錄存檔備查。在災後恢復重建中,原地重建和涉及土地調整、置換或改變規劃條件的,應當依法保護原土地使用權人的合法權益。具體辦法由市(州)、縣(市)人民政府依法制定。(二十四)調整災毀耕地復墾項目實施方式。省、市(州)、縣(市)要將災毀耕地復墾納入災後重建復墾專項規劃,編制實施方案,擬定復墾工程項目,並組織實施。市(州)、縣(市)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對災毀耕地進行災情評估,將受損耕地分為受損較輕、受損較重、受損嚴重3類,鼓勵農民自行組織復墾。經驗收合格後,按受損程度給予適當補助。具體補助標准及支付方式,根據國家批準的復墾項目資金,由有關部門制定。要加強災毀耕地復墾項目資金管理及審計監督,受損耕地評估分類及資金使用情況必須在當地公示,接受群眾監督。土地整理項目的實施仍按四川省「金土地工程」管理辦法執行。(二十五)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防。開展地質災害重災區、易發區應急排查巡查工作,重點對震前已有的地質災害進行復核,對地震新誘發的地質災害進行詳細調查,及時提出防災避險措施;恢復、重建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不斷完善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機制;開展地質災害重災區、易發區各類安置點,以及重大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為恢復重建提供地質安全保障依據;開展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應急勘查、排危除險以及綜合防治工作,涉及地質災害避讓搬遷和重大地質災害治理項目的,根據國家安排的資金組織實施。(二十六)辦理我省煤炭探礦權審批發證工作。從即日起,辦理全省煤炭探礦權審批發證工作,為災後恢復重建提供能源支持。五、產業扶持政策(二十七)恢復特色優勢產業生產能力。大力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當地資源環境條件、災後恢復重建規劃的特色優勢產業發展。重點恢復重建農牧業、電子信息、裝備製造、能源電力、油氣化工、釩鈦鋼鐵、飲料食品、現代中葯、航空航天、汽車製造、生物工程、環保建材、商貿物流、旅遊等優勢產業,以及化肥、農葯、飼料等農業生產資料生產。對特色優勢產業企業給予技改、流動資金貸款支持。(二十八)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災區產業恢復重建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新建項目必須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支持發展循環經濟,加強節能減排,堅決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和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落後產能,關閉重要水源保護區內的污染嚴重企業。(二十九)優化產業布局。支持重災縣(市)恢復重建工業區,不適宜發展工業的災區可建立「飛地產業」集中發展區。根據條件經按程序批准可增設或擴大部分省級開發區,重建項目原則上向園區、集中發展區聚集,逐步形成資源集約利用、土地節約使用、環境綜合治理、功能有效發揮的產業集聚發展區。(三十)改善產業發展環境。恢復重建期間,適度調整煤炭新建項目規模限制,實行直購電試點。六、工商管理政策(三十一)放寬市場准入。支持因災造成《營業執照》遺失或損毀的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個體工商戶合法經營。適當放寬設立登記和注冊資本認繳出資期限,擴大內資企業投資主體范圍。簡化港澳台地區投資者主體資格證明手續,外國(地區)投資者主體資格證明1年內可多次使用。允許個體工商戶跨登記機關轄區申請經營地址的變更登記,不涉及前置許可的災區個體工商戶可持營業執照異地經營,實行備案監管制。對農民在集貿市場或者地方人民政府指定區域內銷售自產農副產品和農村流動性小商小販,除國家另有規定外,免於工商登記,免收工商管理相關費用。(三十二)實施商標戰略。對災區已申請還未發布初審公告的商標注冊、農產品(000061,股吧)商標和地理標志注冊,以及涉及商標變更、續展、異議、爭議等商標確權事項,主動向國家商標管理部門提出優先受理、加快審理的請求。認定一批對災後恢復重建有重大推動作用的災區企業商標為四川省著名商標。以災區內「百億工程」企業為重點,積極向國家商標管理部門推薦認定一批中國馳名商標。七、就業援助政策(三十三)擴大就業援助范圍。將地震災區的城鎮失業人員和失去生產資料的農村勞動者納入就業援助范圍,優先保證災區零就業家庭至少有1人實現就業。(三十四)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就業困難人員正在參與的抗震救災相關工作,在一定時期內納入公益性崗位認定范圍。結合災後恢復重建,繼續開發一批公益性崗位,組織就業困難人員上崗就業。從事公益性崗位的就業困難人員,按規定享受崗位補貼和社會保險補貼。(三十五)鼓勵使用災區勞動者。優先安排災區勞動者參與災後恢復重建;對組織企業招用災區就業困難人員並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的中介機構,給予職業介紹補貼;開展有組織的勞務輸出,對災區外出務工勞動者,提供全程免費就業服務。災區企業吸收就業困難人員的,可按規定享受稅費減免等政策,給予相應的崗位補貼和社保補貼;各地企業吸納災區勞動者的,按規定享受優惠政策;從事靈活就業的就業困難人員,享受社保補貼。(三十六)組織免費職業技能培訓。對有就業去向的災區城鄉勞動者實行免費定向培訓、訂單培訓;對國家規定實行就業准入的指定工種提供免費職業技能鑒定。(三十七)支持災區外派勞務工作。對赴境外務工的災區勞務人員實行免費定向、訂單培訓和派出服務;對外派勞務企業給予補貼。(三十八)促進原籍災區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優先安排災區畢業生參與「三支一扶」計劃、農村教師特設崗位計劃和部隊在高校畢業生中錄取士官等國家項目,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和「大學生志願者服務西部計劃」,鼓勵災區畢業生在當地或異地從事基層工作。八、社會保障政策(三十九)實施失業救助。受災企業可在1至3年內降低失業保險費率;參加失業保險的單位因災停產、歇業並積極組織恢復生產經營的,給予職工培訓補助,並對其暫時失去工作崗位的職工,預先進行失業登記,發放失業保險金;自謀職業、自主創業並帶動其他失業人員就業的給予創業補助。(四十)擴大養老保險支付范圍。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職工和個體參保人員,因災非因工緻殘完全喪失勞動能力並符合規定的,可辦理領取基本養老金手續;因災非因工死亡的,喪葬費和一次性撫恤金納入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基金支付范圍。(四十一)緩繳、核銷社會保險費。因災停產、歇業期間,單位及職工經批准可緩繳社會保險費。緩繳期間不徵收滯納金、不計利息,參保人員享受相應的社會保險待遇。因災關閉破產企業欠繳的基本養老保險費,按國家有關規定適用破產財產清償,不足部分按規定予以核銷。(四十二)保障受災困難人員基本生活。凡符合城鄉低保條件的人員納入保障范圍,做到應保盡保、分類施保。建立臨時生活救助制度,對無住房、無生活來源、無生產條件的受災困難人員實施定期定量的臨時救助。繼續實施對「三孤」人員的救助政策,提高農村五保對象和城市「三無」人員的供養標准。九、糧食政策(四十三)穩定災區糧食市場。適時充實災區省、市(州)、縣(市、區)糧食儲備,增加市場供應。對已安排出庫的抗震救災地方各級儲備糧,新糧上市後要及時補庫。做好市場應急調控預案,運用各級糧食儲備吞吐,確保當地糧食市場穩定。(四十四)支持災區受損糧庫維修重建。各地要用好中央和省上安排的糧庫應急維修資金,抓緊搶修受損糧庫。災區確需恢復重建的糧食倉房,納入災後恢復重建規劃統籌考慮。(四十五)促進災區種糧農民增收。糧食直補、農資綜合直補等資金適當向災區傾斜,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十、其他政策措施(四十六)鼓勵社會資金參與恢復重建。鼓勵外地企業在災區投資辦廠,興建各類服務設施。參與災區恢復重建的對口支援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按規定全面享受優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四十七)下放項目審核許可權。對納入災後恢復重建規劃的項目,簡化審核程序,有關部門同步進行審核並下放審核許可權,對國家沒有明確規定為省級審批和核準的項目,一律下放到市(州)和擴權試點縣(市)。
4. 四川蒼溪地震災後重建報告(2000字,急需!
聲明 部分地方要修改
挺起脊樑重建美好家園——四川省蒼溪縣地震災後重建紀實
鄧志勇 鄭 榮
汶川震後的第一年,四川蒼溪,片片田野,重生的綠意在流淌;塊塊菜畦,蓬勃的禾苗在生長。那一滴滴汗水,播種著新的生活;那一份份憧憬,孕育著新的繁榮……
這里,蒼溪國土人在遭受嚴重破壞的災區廢墟上,始終堅持一個主題:保障科學發展,保護耕地紅線。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匯聚成無窮的力量,他們真心為民,詮譯著「和諧蒼溪」加速度。
讓群眾放心,他們用行動踐行責任,地質災害排查,一個也不能漏
「5·12」汶川特大地震對蒼溪造成了重大損失。損毀房屋17066戶,引發地質災害多達255處,其中滑坡180處、崩塌(危石)68處、地裂縫3處、不穩定斜坡4處,涉及全縣39個鄉鎮、172個村,威脅1250戶5978人的生命安全……在突如其來的災害面前,面對交通毀損、通信中斷、餘震不斷的惡劣條件,國土人沒有被嚇倒,他們舍小家顧大家,與時間賽跑,向震災宣戰。因為他們心中只有一個信念,地震給受災群眾帶來了巨大傷害,但決不能讓他們遭受二次災害。
他們在第一時間成立了抗震救災指揮部,啟動地質災害應急搶險預案,24小時值班;成立了3個應急突擊隊和10個國土資源管理所應急小組,全力開展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評估、監測,疏散、安撫群眾。這是蒼溪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地質災害隱患應急排查。每一個關鍵環節,他們都細心研究,及時部署,有序推進,成功地對2500多名受災群眾實施了緊急避險搬遷轉移,實現了無一人因震後次生地質災害和主汛期地質災害而傷亡的目標。
保群眾安全,讓群眾放心,百姓的期盼是國土人最大的責任。全縣先後投入專項治理資金180.9萬元,對60處重危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應急治理。在此基礎上,建設了地質災害防治隊伍、防災基礎設施、群策群防體系及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構築起「四位一體」的地質災害防治體系。
目前,全縣255處地災點已全部納入省國土資源廳地質災害防治項目儲備庫,將按輕重緩急三年內治理完畢。國家投資3000多萬元的三川、龍王等8處重危地質災害隱患點己完成施工設計,治理工作全面鋪開;在此基礎上,又爭取到第二批國家投資近億元啟動陵江鎮王家坪、歧坪四蠻寨等15處重危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工程,獲國家避險搬遷補助資金1521萬元,解決了第二批755戶受地災威脅農戶的搬遷避險問題。
重建用地需要最科學的規劃。他們一頭奔忙於十里八村的溝溝坎坎,一頭顛簸在往返省、市、縣的車上
蒼溪縣人均耕地不足1畝。震後,42750畝耕地嚴重損毀,17066農戶需要恢復重建,905戶3508人需要避險搬遷。科學規劃用地,擺在了災後恢復重建的最突出位置。
「尊重自然,尊重規律,尊重科學」,局長李岳軍要求抓緊編制災後重建土地利用規劃和具體實施方案。於是,國土人翻山越嶺實地勘測,獲取了第一手資料,並於晚上加班加點分析整理。現在,他們自己也說不清爬了多少道坎,跑了多少里路,只有他們親手編制的近150萬字的《蒼溪縣災後重建土地利用規劃》、《蒼溪縣災後耕地復墾土地整理規劃》、《蒼溪縣第二輪礦產資源規劃》、《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規劃》和各類項目申報材料無聲地訴說著他們所付出的艱辛勞動……
帶著這些規劃資料,領導們多次往返成都、廣元,向上級匯報工作,請專家評審修改材料。由於長途顛簸,他們經常寢食難安,累了、困了就在車里打個盹,餓了就嚼幾口方便麵,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征塵未洗又出發。他們吃了苦、受了累,但為全縣災後重建爭取到了709公頃用地指標,完成了6個批次4724.19畝建設用地審批,並減免上繳規費4600萬元,確保了全縣災後各類重建項目用地,為實現「邊建設邊報批」打下了堅實基礎。
規劃之重,重在激活科學發展的更大潛力。隨著《蒼溪縣災後重建土地利用規劃》、《蒼溪縣災後耕地復墾土地整理規劃》推出,一條又好又快的科學重建之路展現在全縣幹部群眾面前。他們以優先解決民生問題為基點,推進恢復重建與耕地保護、土地整理、避險搬遷緊密結合,按政策和規定標准劃撥農民建房用地,既滿足受災群眾建房用地需求,又有利於全縣優化土地利用格局,提高土地集約程度。
蒼溪災後重建用地方案一出台,立即得到廣大幹部群眾的歡迎和響應。全縣39個幫扶工作組迅速組建。幹部入戶,兌現政策,上門服務,簡化程序,減免費用,9種建房設計圖任選……一項項靈活的措施打開了通往「家」的大門。
在實施中,堅持「建新必拆舊,竣工必復耕」的原則,積極引導受災群眾開發使用未利用地和廢棄地,凡能就地重建的就原址建房,能少用地的就不多用地,能用劣地的就不用好地,能不用耕地的就不用耕地。對利用土地復墾,在未利用地和廢棄地上建房的受災群眾,他們為這些群眾做好三通一平(通路、通電、通水和平整地基)工作。
東青鎮170多戶受災農戶,依託公路沿岸、新村等基礎設施較完善處的空閑地和荒坡地,實施集中居住安置。通過舊宅基地復耕,恢復耕地近80畝。筆者在東高村七組楊家灣集中安置點看到,受災村民楊發青等3戶居民,通過舊宅基地復耕等措施,新增耕地2.5畝。目前,全縣累計動工16879戶,占重建總戶數17066戶的98.9%;累計完工16526戶(含異地購房戶1647戶),占重建總戶數的96.8%。
他們信守「說了就算,定了就干,干就干好」的諾言,干出了全省土地整理的樣板工程
重建家園,「園」即是「田」,農民有了田,才會有「業」。開山的炮聲震徹山野,修水池、排灌渠、生產路,田塊歸並,過去的跑水、跑肥、跑土的貧脊坡地變成了優質農田。
鹽井土地整理項目區的萬紅村是一個有名的旱山村。全村的幾口堰塘年久失修,1000多畝莊稼用不到堰塘的水。全村大多數人家都是靠天吃飯,生活用水困難,「一水多用是常事,洗手洗臉洗衣裳」。他們守著宋江河水,卻飽受水荒之苦。村民劉漢菊給筆者訴說她家先後遭遇的「苦水」經歷:用水全靠天,吃水全靠擔,甚至為了一桶水還發生爭執。就連9歲的孩子,也不得不下山到河邊擔水,肩膀磨破皮,還耽誤了上課,像這樣因缺水叫孩子擔水的事,記不清有多少次了。「現在好了,土地整理項目給我們建了排灌站,修好了渠,電閘一合,宋江河水就爬上了山,流進自家責任田,政府出錢,我們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甜了。」
在陵江土地整理項目區,有不少坡耕地和下濕田。坡耕地水土流失嚴重,下濕田的地勢較低,田裡的水長期排不出去,種的莊稼根部易爛,產量自然不會高。另外,排灌渠系不配套,土壤貧瘠,坡度較大,田間道路質量差。同時,承包地塊分散,一些村民一家3畝地,竟分成了十幾塊,這也影響了農民精心耕作的積極性。坡改梯和田坎歸並就成了陵江項目的「主角」。通過2818畝17片坡地改造、425畝荒草地開發、2221畝的9片田坎歸並,新增耕地1032畝。
在蒼溪,土地整理並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土地再造,它也是引導農民向現代農業經營方式轉變的基礎。項目區成片的土地像一塊巨大的磁鐵石,吸引著絡繹不絕地前往租地搞規模種植、養殖的大業主。一個個項目區內,每畝土地租金由整理前的100元升至350元。
如今項目區的農民掙錢,不再局限於打工或做「田保姆」了。香港日升、瓦塔勒、寶清實業、鴻宇公司等企業來此租地發展,採用訂單生產方式,將特色農業產業園建成龍頭企業的工業「原料車間」,農民就近變身為農業產業化工人。
「村莊里辦廠,家門口上班」,「田間連著車間,家裡就是工廠」,項目區的農民除了土地租金收入、園區收益返利外,還可獲得在園中打工掙的錢。企業在村莊里辦廠,建立健全了農村社會保障與救助體系。他們對園區內特困戶實行困難救助和農村醫療救助;其子女在義務教育階段享受「兩免一補」的政策,同時接受教育援助。農民可根據個人意願就地轉入城鎮戶口,享受城市醫療救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
在鹽井項目區一位老人告訴筆者,去年金秋時節,累累碩果成熟,外地客商絡繹不絕來采購,公路上的汽車排起長龍,當地農民懷揣著用碩果換來的美鈔、人民幣,豐收的喜悅寫在了臉上。園區內老百姓高興地說:「實施一個項目,興一批產業,惠一方百姓,政府為民辦實事辦到了我們老百姓的心坎上。」
永寧、白橋、鹽井、陵江4個土地整理項目被群眾譽為「四朵金花」,它們承載著新一代梨鄉人無盡的希望,引領著全縣現代農業發展,已成為全縣各級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和深受農民歡迎的「民心工程」和「惠民工程」。2005年以來,全縣爭取土地開發整理項目24個,其中國家項目2個、省級項目18個、市級項目4個,已完成土地開發整理7.58萬畝,建成標准農田5.46萬畝,新增耕地6231畝。
蒼溪在災後恢復重建中,已爭取國家投資3.4億多元的土地復墾整理項目,在全縣26個鄉鎮106個村開發整理土地20萬畝,凈增耕地2萬畝,寫就了建設5000畝以上現代農業園區24個、萬畝園區10個的宏偉篇章。
少找辦不成的理由,多想幹得成的辦法,他們以人為本,吹響科學發展的資源保障「集結號」
大機遇千載難逢,大發展時不我待,必須千方百計確保項目順利開展。在今年的廣南高速公路和天然氣綜合利用工業園區征地拆遷工作中,國土人以超常的速度全面完成了征地拆遷任務。
從接受征地拆遷任務之日開始,局長李岳軍和分管副局長高成洪帶領協調能力強、善於做群眾思想工作的國土幹部與鎮、村幹部一起,深入農戶、田間地頭,耐心細致地給群眾講政策、講法律、講好處,人性化的政策宣傳讓老百姓對政策明明白白。
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嚴格執行《蒼溪縣征地統一年產值標准》的規定和征地補償安置拆遷政策。在政策的執行過程中,他們嚴格把握標准,堅持一把「尺子」,一碗水端平,確保被征地農民有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做到了公平、公正、透明、陽光操作,徹底消除了拆遷群眾的後顧之憂。同時,他們嚴格推行「5十2」和「白十黑」的工作模式,在推進征地拆遷的過程中,實行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筆經費、一套班子的「四個一」推進機制,建立了激勵獎懲制度。在今年廣南高速公路的征地拆遷工作中,他們每天通報工作進度,召開群眾大會,爭取群眾的理解和支持。要求50天完成的征地拆遷任務,他們僅用8天時間就完成了。這當中他們完成了7個鄉鎮、29個村、82個村民小組的征地告知書編制、征地協議簽訂、征地補償測算方案和安置方案編制,征地面積2926.71畝,發放征地補償費7220萬元。
在完成征地拆遷任務後,他們又立即投入天然氣綜合利用園區的征地拆遷工作。為激揚鬥志,每位突擊隊員在黨旗下表決心。在征地拆遷現場,筆者看到突擊隊的紅旗在山頂迎風飄揚,「強化職能、以人為本,協同作戰、征地拆遷,克難攻堅、奮戰六天」的大型標語正敘述著蒼溪「人性化和諧征地拆遷」的故事。
章力,這個測繪隊里的年輕人,不久前剛當上新郎官,現擔任著外業測繪組組長職務。筆者在天然氣綜合利用園區的古梁村作業區見到他時,他根本就不像一位新郎官,渾身散發著一股濃烈的汗味,滿身沾滿泥土灰塵。當他還在度蜜月的時候,無意中從同事那裡知道了古梁村天然氣綜合利用工業園區征地拆遷任務,便主動請戰。他每天天剛亮就出發,天黑才收工,晚上在辦公室還要忙內業制圖。
入黨積極分子鄧維東帶病堅持測繪,同事們勸他休息,他卻說:「搞國土測繪工作都是野外技術作業,工作崗位是一個釘子一個眼,缺了誰都會影響工作進度。」
正是有了這樣的國土人,征地拆遷安置工作才得以快速推進,5天時間就完成了天然氣綜合利用園區2個鄉鎮、2個村、4個組的征地拆遷任務。首批入駐的2家企業、3個項目如期開工建設。
這讓落戶天然氣園區的客商,看到了蒼溪的實干,看到了資源保障的速度。這就是國土人用實際行動交出的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最好答卷,它清晰地傳遞出一個信息——這里會比以前更好!
5. 地質災害搬遷避讓工程
搬遷避讓是傳統而有效地避免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重要措施。我國地域遼闊,廣大農村地區地質災害點多面廣,而且突發性地質災害分布較多的地區都是老、少、邊、窮地區,興建治理工程極不經濟。因此,把防治地質災害與山區脫貧致富結合起來,實施有步驟的搬遷避讓,是符合我國國情的有效減災措施。總而言之,搬遷避讓適於治理難度大、人口較為稀疏、容易發生大面積山體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的地區。
目前尚未見到有關全國搬遷避讓總體情況的完整統計資料。筆者通過對以下幾個省或地區搬遷避讓資料的介紹,說明我國地質災害搬遷避讓現狀。
3.3.1 搬遷避讓的行政管理工作
巴東縣以各滑坡體上的搬遷實物指標為依據,參照《湖北省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項目搬遷避讓處理及規劃報告》中投資計算辦法,將搬遷避讓處理投資一次性分解到鄉鎮,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出台了三峽庫區地質災害搬遷避讓處理投資測算方案和地質災害防治項目搬遷避讓農村移民安置方案,對搬遷避讓范圍、安置原則、實物指標處理、生產安置、搬遷安置、資金管理及滑坡避讓區的管理進行了具體規定。
3.3.2 搬遷避讓的實施概況
(1)北京市
北京市有兩個地質災害易發區,即北京北山泥石流易發區和北京西山礦山地面塌陷易發區。通過20世紀九十年代的大規模避險搬遷,經調查確認的北京北山與西山的潛在泥石流受害村莊和北京西山的潛在礦山地面塌陷受害村莊已基本搬遷完畢,只有少數村莊未採取減災措施,如軍餉的呂家村、齋堂的王龍口、清水的李家莊、澗昌村。另外,北京北山的雲蒙山景區和西山的清水河流域景區恰好是泥石流易發區,北京地區的旅遊避暑又恰好與降雨高峰相逢,依山溝建設的許多居住與游樂設施,絕大部分都沒有考慮防災避險的要求。
(2)山西省
采礦引發的地面塌陷、地裂縫等佔地質災害總數的60%以上。已有45個村莊舉村搬遷。
(3)福建省
已完成地質災害搬遷避讓項目近300項,搬遷人口約2萬人,尚有750處需要搬遷,搬遷人口4萬多人。
(4)湖北省
竹山縣17個鄉鎮有地質災害點451處(2000年8月),使3155戶13651人受到威脅。通過統籌規劃,縣里以「向基地靠近,向集鎮靠近」為目標,組織受威脅住戶進行搬遷,採取避讓方式防治地質災害。2002~2003年,共有429戶1778人遷出地質災害點,遷出地質災害點的農民住得安心,致富步伐加快。竹山縣計劃再用3年時間將地質災害點上餘下的住戶全部遷出。
巴東縣為防治滑坡地質災害,須對3個鄉鎮6個滑坡點的193戶759人進行避讓搬遷安置,涉及各類房屋面積3.37萬m2、圍牆61m2、混凝土曬場3658.2m2、水井7眼、沼氣池18個、豬圈74處、糞池207處、地窖211處、水池427處、節能灶193戶。目前已搬遷7戶29人。另有39戶172人正在辦理搬遷手續。
(5)廣東省
五華縣共有17個鎮存在地質災害點43處,其中嚴重危害點8處,受威脅人口達1.1萬多人。該縣在積極採取削坡減載、恢復植被、覆膜開溝、砌築防護牆等工程治理方法治理地質災害的同時,出台優惠政策,動員受災害威脅的農戶搬遷避讓。2003年,該縣共投資7萬多元幫助16戶受威脅農戶搬遷建新房。另籌集10多萬元,為地質災害嚴重的橋江鎮溜沙村征地5畝,統一規劃興建居民新村,用於解決受災農戶的安置用地。
(6)陝西省
商南縣對清油河下瓦房受滑坡威脅的3戶10人實施集體搬遷。丹鳳縣及時組織應急調查組對3處災險情進行處理,劃定危險區,安置災民,加強監測,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損失。鎮安縣調動企業積極性,投資47萬元對礦山地質災害進行有效治理,並搬遷受災群眾。
截至2002年7月底,商洛市累計動遷227戶983人,消除了20處地質災害隱患。
3.3.3 搬遷避讓效果與效益
據對福建省257處採取搬遷避讓措施的地質災害治理點的統計,共投入避讓搬遷費用14364萬元,搬遷人口18364人,平均每人搬遷費0.78萬元,其中人均搬遷費超過1.5萬元的搬遷避讓項目共29個,占搬遷項目總數的11%。
6. 2015年地質地質災害。搬遷有些補助。
瀘州市敘永縣抄2015年起地質災害避險搬遷補助標准為省級財政直補農戶3萬元/戶,基礎實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費按1萬元/戶補助,市級財政補助2.7萬元/戶,合計直補為5.7萬元/戶,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費按1萬元/戶補助。其餘不足部分由群眾自籌解決。
7. <<巴東黃土坡滑坡整體避險搬遷安置辦法>>誰知道
至2008年11月2日,三峽水庫壩前水位上升到海拔172米。11月3日,巫山縣巫峽鎮龍江村1000米長地段出現重大滑坡險情。11月22日,庫區發生了最嚴重的地質災害,秭歸4.1級地震,所幸沒有造成人員傷亡,這次地震是否跟三峽蓄水有關,一直沒有得到有關方面的確認,但是,庫區范圍內大大小小的地質災害,卻在蓄水達到史無前例的高度時如約而至。
,海南萬寧一小型水庫潰壩,沖垮高速公路引路,兩輛小轎車被沖走…
美日韓出動七艘軍艦威懾朝鮮
[日本3艘宙斯盾艦出動 美公開發射基地照片]
·全國人大代表程恩富回應嚴格一胎化質疑
·學生受審猝死屍檢結果公布 家屬拒絕接受
·傳京魯動車組撞死1名工人 車頭開裂(圖)
·網友曝女孩拒給老人讓座遭男乘客用錢抽臉
·義大利父子被曝性侵各自女兒多年(組圖)
手記:走不出的精神病院鐵門
[正常人為何被頻送進精神病院][送治不規范]
·深度 | 中國貧民能否一夜成為百萬富翁
·軍事 | 美軍苦研摸透中國空軍「軟肋」
·博客 | 阿扁自曝女兒是小三 40+的娛樂圈
·論壇 | 湖南台丟中國人的臉 10086血淚史
·英語 | 09年我要月入2萬 孩子學英語竅門
試驗性蓄水是三峽庫區生態和地質的第一次大考,這個在學術名詞上叫做「庫岸再造」的現象,僅僅才是開始。「長江庫岸的穩定、新的生態系統的平衡,至少需要8~10年的時間。」重慶大學環境工程設計研究所所長王里奧說。這也意味著,對於三峽庫區輸血式的投入並沒有隨著三峽工程的建成而結束,在新的生態系統達到平衡之前,庫區范圍內的每一宗環境事故都會成為敏感話題,生態建設的投入將會與日俱增。
巫山地理 巫山是渝東門戶,地處三峽庫區腹心,是重慶庫區首淹首搬縣。跨長江巫峽兩岸,東鄰湖北巴東縣,南接湖北建始縣,西抵奉節縣,北依巫溪縣。幅員面積2958平方公里。大寧河小三峽位於巫山之側,全長50公里,由龍門峽、巴霧峽、滴翠峽組成,以峰奇秀、水奇清、石奇美聞名遐邇。三峽蓄水形成了凝翠湖、琵琶湖、雙龍湖、大昌湖。巫山現已成為整個三峽風景區的幾何中心,以距縣城130公里半徑之內,囊括了三峽大壩、神農架、神農溪、天坑地縫等著名的風景名勝。
時代周報記者 申鑫 發自重慶巫山
日益頻發的滑坡險情 2008年11月29日中午,重慶巫山縣。淙淙的大寧河水在這里遭遇川流不息的長江,河江交匯後歡快地滔滔東奔。五年前因三峽蓄水被拋棄的巫山老縣城靜謐無聲地躺在蓄水後的 長江底。江畔新縣城裡的人們依舊忙碌地生活。正是這天中午,大寧河與長江交匯口北岸一個略顯荒涼的峭壁—猴子包突然發生大規模滑坡。這個長120米、高60米的「半邊山」,伴隨著「隆隆」的巨大聲響,轉眼間化作一堆龐大的土石堆堆在長江河邊。 就在一個星期前的下午,據猴子包不到3公里,同是長江北岸的巫峽口也曾有五萬立方米的山體直傾長江,停泊在兩公里外巫山縣城附近碼頭的船隻發生劇烈搖晃,山體滑落產生的巨浪更將停靠在躉船旁的「江山」號輪船震出很遠。 「像這樣大面積的山體塌陷會吞噬農田,淹沒村莊,瀉入江里的石塊也會抬升水位而危及到近岸。」一位長期關注地質災害的專業人士這樣描述滑坡的危害。然而,這樣的事故在巫山並不是新鮮事,每年都要發生上百處險情。滑坡就像密集的炸彈,一次又一次沖擊著這個兩江交匯的小縣城。住在新縣城的公務員李玉庭告訴記者,在巫山,大家對此習以為常,滑坡事件只是愛「嘮嗑」的居民茶餘飯後的談資而已。「可能是有點遠吧(滑坡點距離縣城2公里),大家都沒把滑坡當回事。」小李說。用南江地質隊高級工程師李彥坤的話來講:「根本沒什麼,這太平常!」 事實正是如此。早在2002年,正在建設中的巫山新縣城中心煙廠附近發生一處約70餘萬立方米的滑坡體。當時已經搬進新城的小學教師龔俊對此記憶猶新,他激動地用雙手比劃著描述說:「公路地面裂開了好多條這么寬的口子(30分米左右),每條都有二三十米長,觸目驚心啊!我當時都覺得是不是整個城馬上就要滑下去了。」 龔俊說,那時該區域暮雨路已出現6條裂縫,凈壇路邊坡的混凝土護欄也出現了4條鼓起,滑坡事件影響了縣防疫站、法院、公安局、港務局等十多家單位及一所2000多人的學校,涉及一萬多人,好在工程隊搶險及時,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更早之前,巫山舊縣城也曾上演過類似一幕。龔俊回憶說:「1999年還沒搬的時候,老城也發生了特大的滑坡險情,縣城南沿出現前沿垮溻、後沿裂縫,還使位於江邊的一條街道交通中斷。」「反正巫山就是不安全,照我推算,新縣城要滑坡也是遲早的事。」龔俊來了這樣一句總結。 對於巫山縣頻發的滑坡,巫山地質監測站的王三珊站長告訴記者,巫山縣的地質以砂質泥岩為主,岩性軟弱,極易風化破碎形成滑坡帶。四川礦務局九0九地質隊的一份險情勘測報告顯示,上世紀90年代末期是滑坡活動的高峰期。就在巫山老縣城發生特大滑坡事件的1999年,巫山各地都暴發了大小險情。而2003年三峽蓄水前後,滑坡的活動性又開始增強,至今巫山各地暴發的滑坡險情多達3000多次,數量比以前增加了一倍。 更有數據表明,目前在巫山有將近四萬人日夜生活在滑坡的陰影下。這四萬人頭上的山坡就像一顆顆不定時炸彈,誰都說不準什麼時候,這些沉寂的炸彈就會突然擲下,落地開花。 移民搬遷的怪圈 為了應對居民頭頂上的這些「炸彈」,國家採取了多種手段,投入了巨額資金。2001年,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有感於地質災害的頻繁發生,決定由國土資源部牽頭成立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負責災害防治工作,並提出五個「快」字:「快調查、快規劃、快立項、快審批、快實施」。根據這一指示,為確保2003年的「一期蓄水」,財政部從三峽基金中拿出40億元,專項用於「地質災害防治」。2006年,三峽「二期蓄水」時,這項費用又被增加至73億元。 一次預算兩次追加,中央政府已為三峽地質災害防治投入近120億元。而隨著三峽水庫蓄水到最高175米,在這方面將再投入多少資金,各方幹部和專家都稱「目前尚無從知曉」。
8. 地質災害搬遷避讓工程的實施原則與主要任務
9.6.1 實施原則
搬遷避讓是傳統而有效地避免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重要措施。在廣大農村地區地質災害點多面廣,而且突發性地質災害分布較多的地區是老、少、邊、窮地區,以及工程治理投入大於搬遷避讓投資的災害點,結合小城鎮建設和山區脫貧致富,實施搬遷避讓工程。
實施搬遷避讓工程的原則如下:
1)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工程治理投入大於搬遷避讓投資,而且具備搬遷避讓條件的災害點,實行搬遷。
2)經濟不發達、地質災害點多面廣的地區,實行搬遷避讓。對受到地質災害嚴重威脅的居民點要及時安排村民避災、搬遷;有條件的地方應推行「移民建鎮」,使受到地質災害危害與威脅的居民點永久性地遷離危險區。在安置群眾搬遷的工作中,必須重視居民地選址中的地質環境評價工作,科學地進行場地規劃,落實地質環境保護措施。
3)對有明顯變形跡象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處的居民點,優先安排搬遷避讓。對那些災害徵兆已較明顯、面臨災難威脅的村莊,盡早選擇搬遷地點,組織群眾主動撤出危險區,以免臨災條件下陷於被動局面。
4)搬遷避讓與國家扶貧開發相結合。結合國家易地扶貧(生態移民)計劃,將受地質災害嚴重威脅、需要搬遷避讓的居民搬離地質災害危險區。
5)搬遷避讓與小城鎮建設相結合。根據全國小城鎮建設規劃,對受地質災害隱患點威脅的分散居民實行移民搬遷,將城鎮建設與地質災害減災結合起來。
9.6.2 主要任務
根據縣(市)地質災害調查結果,對不同類型地質災害大區,統計、類推各大區受地質災害威脅的人口數,確定需要搬遷避讓的人口數和經費數,中央財政對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境內的搬遷避讓工程按搬遷費用的1/3給予財政補貼。
(1)近期(2006~2010年)
結合國家扶貧開發和全國小城鎮建設,對有明顯跡象直接威脅分散居民點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實施有計劃的搬遷避讓工程。優先安排威脅人員較多,且工程治理投資大於搬遷避讓投入、治理綜合效益差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搬遷避讓工程。原則上應完成急需的搬遷避讓工程。
根據全國縣(市)地質災害調查成果,對不同類型地質災害大區,統計、類推各大區受地質災害威脅的人口數,確定需要搬遷避讓的人口數。2006~2010年,因受地質災害隱患威脅,全國實施搬遷避讓人口約160萬人,其中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境內的搬遷避讓人口約70萬。
地質災害搬遷避讓工程經費主要由地方政府投入,中央財政對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境內的搬遷避讓工程按搬遷費用的1/3給予財政補貼。2006年至2010年,全國地質災害搬遷工程費用約295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補貼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境內的搬遷避讓工程費用35.2億元。各省(區、市)受地質災害威脅的規劃搬遷避讓人數和投資額見表9.2。
表9.2 2006~2010年搬遷避讓工程規劃表
續表
1)突發性地質災害搬遷避讓工程:①對邊遠貧困山區受突發性地質災害隱患威脅的居民點的搬遷避讓。②在經濟發達區,工程治理投資遠大於搬遷避讓投入、治理綜合效益差的突發性地質災害點的搬遷避讓。
2)緩變性地質災害搬遷避讓工程:①汾渭盆地地裂縫區分散居民點的搬遷避讓;②環渤海地區地面沉降災害嚴重地區的分散居民點的搬遷避讓;③山西煤礦礦區采空塌陷災害嚴重的分散居民點的搬遷避讓;④淮北礦區采空塌陷災害嚴重的分散居民點的搬遷避讓。
(2)遠期(2011~2020年)
對遭受地質災害隱患點威脅的居民點全部實施搬遷避讓,搬遷人口約226.1萬人,其中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境內的搬遷避讓人口96.5萬人(表9.3)。
表9.3 2011~2020年搬遷避讓工程規劃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