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恭城地質災害

恭城地質災害

發布時間: 2021-03-08 16:36:13

1. 廣西農村危房改造項目規劃

廣西農村危房改造項目規劃

(2009—2014年)

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重大決策精神,解決我區農村困難群眾最基本的居住安全問題,根據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於2009年擴大農村危房改造試點的指導意見》(建村〔2009〕84號)和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的工作部署,結合我區實際,制定2009-2014年廣西農村危房改造項目規劃。

一、農村住房和農村危房的基本情況

廣西現有鄉鎮1024個(不含縣、市、區人民政府駐地鎮,下同),村莊17.93萬個(其中村民委員會所在村1.44萬個);村莊現狀用地面積合計約4849.93平方公里,人口約3726萬;村鎮住宅建築總面積預計約10.2億平方米,其中,鄉村住宅建築面積預計約9.13億平方米。

據2008年12月底的初步統計,全區農村存在結構失穩、地基不均勻沉降、牆體和屋面開裂、倒塌等重大安全隱患以及建於地質斷裂帶、山體坍塌、泥石流易發等災害不穩定區域或者其他殘破、不禦寒冷和風雨、已不具備基本居住條件的農村危房約127.54萬戶(含茅草樹皮房約4.2萬戶),總建築面積約11553.8萬平方米。這些危房結構多數為磚木結構、土木結構、竹木結構等,少數為磚混結構。2009年,我區35個邊境縣(市、區)、少數民族自治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農村危房共計約36.5萬戶(含茅草樹皮房約3.7萬戶、殘疾人危房約0.7萬戶),其中一級(D級)危房約24.2萬戶,二級(C級)危房約12.3萬戶。陸地邊境0-3公里范圍內農村危房12586戶(含茅草樹皮房約473戶),3-20公里范圍內農村危房39562戶(含茅草樹皮房2066戶)。

二、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中央保民生、保增長、保穩定的總體要求,堅持以人為本、科學規劃,政府主導、農民主體,試點先行、有序推進的原則,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完善政策,切實解決農村困難群眾最基本的居住安全問題,推動農村基本住房安全保障制度建設和逐步完善。

目標任務:從2009年開始,利用3年時間,組織實施廣西邊境一線農村危房改造和少數民族聚居村寨、革命老區、貧困地區30萬戶農村危房改造試點,以解決和改善邊境一線地區、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及革命老區農村部分貧困群眾的住房安全問題。在3年試點的基礎上,再用3年時間,全面完成127.5萬戶的農村危房改造任務,徹底解決農村困難群眾最基本的住房安全問題,以達到改善農村困難群眾生活條件、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目的。

三、基本原則

(一)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縣級人民政府是實施農村危房改造的組織者,要加強領導和協調,整合各方資源,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形成工作合力;縣級建設主管部門是農村危房改造的直接承擔者,要加強引導、搞好服務;廣大農民群眾是農村危房改造的主體,要充分尊重群眾的意願,引導群眾積極、主動建設美好家園。

(二)公平、公開、公正。要規范程序,嚴格管理。公開資助政策、公開申請審批程序、公開審批結果,陽光操作,接受群眾監督。

(三)因地制宜、經濟實用。農村危房改造必須從農村實際出發,確保改造的住房既經濟、適用、安全、節能、衛生,又美觀大方,避免大拆大建和形象工程;要注意量力而行,「一村一策」,以當地農民最易於接受的方式開展工作,形成各具特色的建設格局,不搞「一刀切」。

(四)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科學合理編制農村危房改造規劃和年度計劃。堅持統一規劃,分步實施,按照輕重緩急有序推進,先易後難,循序漸進。

(五)適當集中、節約用地。在尊重群眾意願的基礎上,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引導群眾適當集中興建住房,建設農村社區。新建、改建住房要符合鎮、鄉和村莊規劃,優先安排利用原宅基地、閑置宅基地和村內空閑地。

(六)最貧窮、最危險、最積極優先。農村危房改造優先考慮居住在最危險房屋中最貧窮的困難戶,特別是分散供養五保戶、低保戶和其他農村貧困農戶。建立合理的農村危房改造動態管理機制,對「等、靠、要」現象嚴重,組織工作不力,推進農村危房改造積極性不高的地方,適時適當調整農村危房改造任務量。

四、農村危房改造的內容和要求

(一)農村危房改造規劃和設計。一是處於地質災害危險地帶需要搬遷的村屯和危房超過10戶以上的自然村寨,應編制村莊危房改造規劃,規劃應包含「五改」即危改、水改、路改、廁改、灶改的內容,並盡可能直觀,讓群眾看得懂。二是做好農房設計和標准圖集的制定。三是按程序報審村莊危房改造規劃和房屋設計。

(二)農村危房改造形式。納入改造范圍的,是危險狀況評定為一和二級(即國家標準的D和C級)的農村危房。一級,指整體危險,需要拆除重建的危房;二級,指局部危險,通過對局部構件進行更換、維修,即可恢復正常使用功能的危房。農村危房改造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採取結構修復加固、或拆除集中重建、分散重建的改造形式,盡量就地維修或拆建,避免異地大規模遷建;處於地質災害危險地帶或自然村危房連片超過10戶以上的村屯,原則上在統一規劃的基礎上,集中連片建設。

(三)農村危房改造建設標准。農村危房改造建設面積,家庭人口2人或1人的,原則上每戶不超過40平方米;家庭人口3人(含3人)以上的,原則上每戶不超過60平方米,重點解決居住安全問題。

(四)農村危房改造要求。一是農村危房改造,具備條件的,要結合抓好道路、飲水、通電等基礎設施建設,整體改變農村面貌。二是要注意保護好歷史文化名村和特色景觀旅遊村,做好傳統民居的修復和保護工作。三是對木結構危房的改造,在可能條件下,各有關市縣要試點探索引導和幫助村民將木結構房屋的柱、梁、牆和樓板、屋頂等構件由可燃性材料改為不燃或難燃性材料,提高房屋的耐火等級,消除火災隱患。四是位於抗震設防區的房屋應達到當地抗震設防標准要求。五是五保戶相對集中的地方,可在鄉(鎮)或行政村集中修建五保戶供養點。

五、農村危房改造項目工程及其概算安排

廣西農村危房分布基本覆蓋全區各縣(市、區),共涉及109個縣(市、區),其中城區35個。組織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工程,大體上分為兩大階段,2009-2011年為試點階段,2012-2014年為逐步鋪開階段。廣西是後發展、欠發達地區,各地財力大都為「吃飯財政」,基礎十分薄弱。推進農村危房改造項目只能從實際出發,盡力而為,量力而行。

試點階段(2009-2011年)。2009-2011年依序分別為農村危房改造一期、二期、三期工程,共安排30萬戶左右農村危房改造試點。其中,試點階段第一期2009年6月~2010年1月,實施改造8.3萬戶,按廣西農村目前每平方米平均造價約500元的建房成本和每戶建60平方米住房計算,每戶平均約需3萬元(以下採用的投資估算標准同),共需投資約24.9億元;第二期2010年1月~12月,實施改造10萬戶,共需投資約30億元;第三期2010年10月~2011年12月,實施改造11.7萬戶,共需投資約35.1億元。

鋪開階段(2012-2014年)。2012-2014年依序分別為農村危房改造四期、五期、六期工程,每年安排一批縣(市、區)開展農村危房改造工程。四期工程(2012年)實施改造30.0萬戶,需要投資約90.0億元;五期工程(2013年)實施改造32.0萬戶,需要投資約96.0億元;六期工程(2014年)實施改造35.5萬戶,需要投資約106.5億元。

(一)試點階段

1. 2009年(一期)。對列入國家擴大農村危房改造試點范圍的35個邊境縣(市、區)、少數民族自治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36.5萬戶(含茅草樹皮房約3.7萬戶)中的8.3萬戶(含茅草樹皮房20621戶、農村殘疾人危房7060戶)農村危房實施改造試點,估算投資24.9億元(詳見附表)。其中,完成陸地邊境0-20公里所有農村茅草房、樹皮房改造;東興市完成全市農村危房改造。

2. 2010年(二期)。對列入國家擴大農村危房改造試點范圍的35個邊境縣(市、區)、少數民族自治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以及有農村殘疾人危房的縣(市、區)共10萬戶(含茅草樹皮房約2.1萬戶、殘疾人危房9112戶)農村危房實施改造試點,估算投資30.0億元。其中,全區完成農村茅草樹皮房和殘疾人危房的改造;防城區、田林縣完成全縣(區)農村危房改造(詳見附表)。

3. 2011年(三期)。對列入國家擴大農村危房改造試點范圍的35個邊境縣(市、區)、少數民族自治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以及其他貧困地區的11.7萬戶農村危房實施改造試點,估算投資35.1億元。其中,桂林秀峰區、北海海城區、欽州欽北區、賀州富川縣、河池大化縣、來賓金秀縣、崇左龍州縣、憑祥市等8個縣(市、區)完成全部農村危房改造(詳見附表)。

(二)鋪開階段

1. 2012年(四期)。安排隆安、馬山等98個縣(市、區)農村危房改造任務。計劃完成農村危房改造30萬戶,建築面積約1800萬平方米,估算投資90億元。其中,南寧青秀區、西鄉塘區、邕寧區,柳州柳南區、柳北區、三江縣,桂林疊彩區、象山區、七星區、靈川縣、全州縣、恭城縣,梧州萬秀區、蝶山區,北海銀海區,防城上思縣,貴港港北區,玉林市福綿區,百色靖西縣,崇左扶綏縣等20個縣(市、區)完成全部農村危房改造(詳見附表)。

2. 2013年(五期)。安排隆安、馬山等78個縣(市、區)的農村危房改造任務。計劃完成農村危房改造32萬戶,建築面積1920萬平方米,估算投資96億元。其中,南寧興寧區、江南區、良慶區、隆安縣、武鳴縣,桂林雁山區、興安縣、永福縣,梧州長洲區、藤縣,北海鐵山港區,玉林容縣,百色那坡縣、田東縣、平果縣、樂業縣,河池天峨縣、羅城縣、環江縣,來賓合山市等20個縣(市、區)完成全部農村危房改造(詳見附表)。

3. 2014年(六期)。安排馬山、上林等58個縣(市、區)農村危房改造任務。計劃完成農村危房改造35.5萬戶,建築面積2130.0萬平方米,估算投資106.5億元。完成全區127.5萬戶農村危房改造(詳見附表)。

六、農村危房改造資金籌措使用

(一)資金籌措。按廣西農村目前每平方米平均造價約500元的建房成本和每戶建60平方米住房計算,每戶平均約需3萬元,利用6年實施127.54萬戶改造,共需投資382.62億元。採取「爭取國家支持一點,省級補助一點,市、縣級補助一點,農戶自籌一點,社會捐助一點」的辦法多渠道籌集資金。即:2009年,申請中央專項資金按平均每戶0.5萬元給予補助,自治區、市、縣三級按照1∶0.8∶0.2的比例配套,即按0.5萬元、0.4萬元、0.1萬元給予平均每戶補助1萬元,其餘農村危房改造資金由危房改造戶自籌和投工投勞解決。2010-2014年,自治區、市、縣配套資金將根據中央資金補助情況進行籌措和安排。

(二)資金使用。各縣對農村危房改造戶的具體補助標准由各縣級農村危房改造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縣級危改辦」)根據本地農村危房等級、改造方式、農戶經濟狀況和財力等因素制定,經設區城市農村危房改造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設區城市危改辦」)審查同意,報自治區保障性安居工程和農村危房改造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自治區危改辦」)審批後實施。

各縣級危改辦在制定具體補助標准時,要體現對邊境農村危房,以及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特別是農村獨生子女家庭和雙女結扎家庭的優先優惠,要按照重點保障和特殊扶助的要求,優先照顧居住在一級危房中的殘疾人家庭。

(三)補助資金的使用。市、縣財政設立「農村危房改造補助資金」專戶,對財政資金實行專戶管理、統一使用、封閉運行。項目動工前,按經審批的補助額度先預付10%補助資金,項目動工後,預付30%,主體工程完成後支付40%,項目竣工驗收合格後付清餘款。

七、政策措施

(一)健全機構,加強領導。為確保改造工作的順利進行,自治區人民政府成立自治區保障性安居工程和農村危房改造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即自治區危改辦),辦公室設在自治區建設廳,負責統籌協調項目的推進工作。辦公室主任由建設廳主要領導擔任,成員從各相關部門抽調。各市、縣也要成立相應的機構加強對農村危房改造工作的領導。

(二)明確職責,推進實施。改造項目實施過程中,要努力推動構建「黨委政府統一領導、部門齊抓共管、村民委員會組織管理、村民群眾共同參與」的農村危房改造工作機制。各相關地方政府要做到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層層落實工作責任,明確責任人,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落實各項措施,及時解決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1. 自治區保障性安居工程和農村危房改造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工作職責。

建設部門牽頭負責改造項目的指導和協調,並會同有關部門負責編制農村危房改造實施工作方案,制訂農村危房認定標准和改造范圍,核查農村危房改造規模、數量;審定各市制定的農村危房改造建設標准和補助標准。對農村危房改造試點工程項目進行技術指導,統籌安排項目補助資金,指導和協助抓好農村建築工匠、村莊規劃協管員的培訓工作。

發展改革部門按照國家擴大農村危房改造試點的精神,與建設、財政等部門共同組織編制農村危房改造中長期規劃和農村危房改造實施方案;負責爭取對口部委補助資金,並配合相關部門共同爭取對口國家補助資金、統籌項目建設資金投入危房改造工程,檢查、指導各地農村危房改造工作。

財政部門負責與相關部門共同爭取國家補助資金及自治區級配套資金的籌措,統籌、審核和分配有關補助資金,設立專戶專賬管理,並對補助資金的安排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民政部門做好農村危房改造工程項目中農村五保戶、低保戶和農村困難戶的核查、統計工作;計生部門做好農村計劃生育困難戶的核查、統計工作;殘聯部門做好農村殘疾人困難戶的核查、統計工作。民政、計生、殘聯等部門要加強聯系,避免重復統計農村困難戶的情況發生,並共同協助建設部門做好農村危房改造試點項目建設的管理和實施工作。

扶貧部門負責與相關部門共同爭取國家對口危房改造補助資金投入農村危房改造試點項目,對貧困村中集中連片改造10戶以上的未通路的自然村屯的通屯道路建設給予扶持,並按扶貧資金、項目管理規定進行資金安排和項目管理,配合做好農村危房改造試點項目實施工作。

審計部門負責對項目資金使用情況進行專項審計。

水利、電力、交通部門負責通水、通電、通路的技術指導、檢查和資金、政策的重點支持。國土部門負責協調解決農村危房改造項目中涉及的宅基地安排、置換、調整等相關工作。監察、民委、林業等相關部門按部門職責密切配合做好項目實施工作。

2. 相關設區城市人民政府工作職責。組織領導轄區各縣(市、區)開展農村危房改造試點工作,指導制定工作方案和項目計劃,協調解決有關問題,整合落實市配套資金投入項目建設,統籌工作進度,加強督促檢查。相關部門的工作職責參照自治區直有關單位的職責確定。

3. 相關縣(市、區)人民政府工作職責。承擔農村危房改造試點工作的直接組織領導責任,負責工作方案的制定和組織實施,協調解決有關問題,整合落實縣配套資金投入項目建設,統籌工作進度,加強督促檢查,開展工程質量監督,組織竣工驗收。相關部門的工作職責參照自治區直有關單位的職責確定。

4. 相關鄉(鎮)人民政府工作職責。負責具體組織實施轄區范圍內農村危房改造項目,負責做好農村危房的核查落實、數據上報等工作,做好農村危房改造涉及農戶的思想發動、組織實施、項目推進、工作協調等工作,協助開展農村建築工匠、村莊規劃協管員培訓,落實建房審批、技術服務等相關工作,以及相關配合工作。

(三)整合資源,形成合力。要將民政、財政、發改、建設、民委、國土、農業、水利、扶貧(農辦)、林業、廣播電視、殘聯、電力等部門資源進行整合,並本著「渠道不改、投向不變、統籌安排、各負其責」的原則,形成合力;完善分級負責、部門分工合作的工作機制,共同推進農村危房改造試點工作。

(四)政策扶持,簡化手續。國土部門要將宅基地納入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增減掛鉤統籌安排,簡化審批手續,對納入整村推進范圍的,可以結合土地整理項目一並實施;林業部門對用於危房改造的自有林木優先安排採伐指標,配套安排沼氣池修建,給予資金補助;建設部門根據國家和自治區規定的許可權減免屬於本級收入的行政事業性收費;供電部門完成供電線路的改造工作;文化廣播電視部門積極配合擴大農村廣播電視覆蓋面;水利部門負責人畜飲水配套;公路部門加快通村公路建設;金融部門幫助解決群眾建房小額貸款問題。

(五)社會動員,援建幫扶。充分發揮基層組織作用,採取自建、援建和幫建相結合的方式,發動親幫親、鄰幫鄰,調動村、組積極性,開展社會互助,動員機關單位、工商企業、社會各界捐款捐物幫助農村困難農戶進行危房改造。

(六)監督檢查,確保安全。監察、審計、財政、民政、建設等相關部門要研究制定農村危房改造工程資金使用管理辦法、農村危房評定標准、農村危房改造技術導則、農村危房改造管理辦法、農村危房改造工程驗收辦法等,切實加強對工程質量、工程進度、資金使用管理的督促檢查,嚴肅紀律,確保工程質量和資金安全、高效。宣傳部門和新聞媒體要大力宣傳試點工作的經驗和做法,加強輿論監督。

2. 廣西強降雨受災情況如何

6月24日,從廣西民政部門了解到,持續發生的強降雨已造成廣西多地出現洪澇災害,一些地方出現山體滑坡、雨水堰塞等地質災害。

截至6月24日17時,災害造成廣西受災人口9.58萬人,緊急轉移安置1529人,需緊急生活救助556人,因災死亡3人。

3. 「5·」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龍虎鄉泥石流

1 引言

2013年5月15日,廣西恭城瑤族自治縣龍虎鄉發生泥石流險情,體積18.7×104m3,為中型泥石流。由於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迅速啟動應急預案,及時地撤離了167人,成功避免了由於地質災害造成的群死群傷事件。

2 地質災害特徵

2.1 泥石流區地質環境概況

2.1.1 地形地貌

泥石流所在區域地貌為中低山地貌,山體高程500~1000m,相對高差300~800m。坡面坡度多為30°~50°,坡殘積層厚度2~8m不等。沖溝比降大,有少量懸谷及跌水,橫斷面呈「V」字形。山頂多為草本植物覆蓋,山腳部位有喬木、灌木,植被覆蓋率為50%。

2.1.2 地層岩性

泥石流區內主要出露的地層有泥盆系中統信都組(D2 x)和第四系坡殘積層。泥盆系中統信都組(D2x):紫紅色粉質砂岩,風化強烈,岩體破碎,強風化層厚4~8m,主要裂隙有兩條:①20°∠72°,②270°∠32°,岩層產狀310°∠26°。第四系(Q):為坡殘積含碎石粉質黏土,結構鬆散,透水性好,厚2.0~8.0m,坡腳較厚,分布於山體的坡面表層。

2.1.3 地質構造

泥石流區西北面約2.5km為栗木-恭城斷裂,受該斷裂影響,泥石流區一帶粉質砂岩岩體破碎,風化強烈,強風化層厚度較大。

每處坡面泥石流堆積物量約1×104m3,總量約為18.7×104m3,最小的為2000m3,最大的達40000m3,見圖1-圖3。

圖1 坡面泥石流遠景

圖2 泥石流掩埋房屋

圖3 龍虎鄉龍虎村古寺村一組灣泥石流

2.2 災害成因分析

根據現場調查和綜合分析,泥石流災害產生的原因與所處的地層岩性、地形地貌、當地降雨等因素有密切關系,泥石流區所在的地貌為中低山地貌,山體高程500~1000m,溝谷或坡腳標高180~210m,相對高差300~800m。山體坡度為30°~50°,為山體崩滑提供了成災的臨空面,為泥石流產生提供了地形條件。泥石流區上覆第四系坡殘積層,結構鬆散,透水性好,厚2.0~8.0m。下伏泥盆系中統信都組(D2 x)紫紅色粉質砂岩,岩石風化強烈,岩體破碎,透水性良好,風化層厚4~8m。當時的降雨量為320.1mm,為特大暴雨。大量的雨水短時形成地表徑流,滲入到鬆散的坡殘積層孔隙中及強風化粉質砂岩岩層裂隙中,使鬆散土體及強風化粉質砂岩濕潤飽水,在高陡處邊坡易發生失穩滑崩,滑崩物隨沖溝水流形成坡面泥石流;部分坡面滑崩物沖入溝谷,溝底物質受沖擊發生再搬運,這些物質混合洪水,沿沖溝高速運移,形成溝谷泥石流。

3 地質災害巡查監測

恭城瑤族自治縣已於2006年完成1∶10萬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建立有群測群防體系,制定有縣級地質災害應急預案,一旦有地質災害險情出現或接到橙色及以上級別的地質災害預警信息,當地政府能及時啟動地質災害應急預案。此次坡面泥石流發生的龍虎鄉一帶屬於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之一,當地曾經開展過相應的地質災害知識普及教育。

2013年5月15日16時30分,恭城縣一帶連續3天的累積雨量不大,且預報未來24小時的雨量也不大,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的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為:恭城縣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等級屬於藍色預警區內。預報預警值班人員跟蹤雨情的變化,至23時,發現恭城縣北部栗木鎮降雨量為28.8mm,龍虎鄉降雨量為54.4mm,同時恭城縣氣象局也發出了暴雨橙色預警,總站預報值班人員立即與氣象台取得聯系,了解實時雨情,得知至15日23時,龍虎鄉一帶的雨量達106.6mm,雨量已達到大暴雨級別,因此,結合這一地區的地質環境條件,預報人員於23時10分,對恭城縣的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追加發布預警信息,將恭城縣地質災害預警等級升為黃色預警。預報值班人員繼續密切跟蹤雨情變化,至5月16日0時,龍虎鄉的累積雨量為161.7mm,至16日0日50分,恭城縣龍虎鄉累積雨量超過250mm,鑒於這一情況,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再次發布追加預警信息,並及時與當地國土資源部門溝通,將恭城縣龍虎鄉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等級升級為橙色預警,降雨引發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大。

4 地質災害避險安置

2013年5月15日晚11點,恭城縣國土資源局接到地質災害氣象黃色預警信息後,立即啟動Ⅲ級應急響應,要求各鄉鎮國土所地質災害信息員密切注意雨情,並對地質災害易發區加強監控。

2013年5月16日0時50分,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將恭城瑤族自治縣龍虎鄉一帶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等級升級為橙色預警的信息後,桂林市國土局地環科立即電話通知恭城縣國土資源局,確認落實對各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隱患點的巡查、排查工作。恭城縣國土資源局工作人員立即趕赴龍虎鄉,與鄉政府工作人員一起,組織、動員易發區和高陡邊坡隱患點居民進行有序撤離,共撤離了167人。

5月16日凌晨1時至3時,受強降雨影響,龍虎鄉龍虎村一帶發生大面積的坡面泥石流地質災害,共有17處坡面泥石流,沖毀房屋21座,由於被沖毀的房屋內的人員已提前撤離,沒有造成群死群傷事件,本次地質災害事件得到成功預報避險。

恭城瑤族自治縣龍虎鄉坡面泥石流地質災害發生後,泥石流堆積區掩埋的公路、村道部分已經被清理。掩埋的農田、果園已逐步清淤、恢復種植。本次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及時准確,成功撤離的人員得到當地政府的妥善安置,廣西國土資源廳立即布置對泥石流區進行詳細的專門調查,並安排應急治理經費500萬元對泥石流進行應急治理。

5 經驗與啟示

本次地質災害能夠成功預報和避險,主要得益於以下幾方面:

(1)當地縣政府及時啟動了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各部門間多方協調,依照預案有序地組織易發區和隱患點居民撤離。

(2)信息保持暢通,及時通報雨情,保證了預報人員及時掌握實時雨情變化,使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能根據實時雨情,結合預報區的地質環境條件,及時地做出相應調整,追加發布預警信息,有效避免了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因此,地質災害預警預報人員能隨時掌握雨情變化是至關重要的,希望通過政府協調,實行信息共享,讓預警預報人員可以自由地登錄到氣象、水利、水文等部門的雨量監測自動平台,及時地獲取雨情變化數據,從而能及時地追加發布地質災害預警預報信息,最大限度地減少因地質災害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

(3)預警預報工作人員時刻堅守工作崗位,密切關注雨情變化,及時掌握實時雨情數據,結合地質環境條件,為預警信息的及時修正並准確發布提供了保障。因此,汛期實行預警預報人員24小時值班十分必要。

(4)今後市、縣一級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應朝更精細化方向努力,細化到鄉鎮一級或具體地質災害易發村屯、隱患點,為地方政府組織群眾應急避讓和開展救援提供更可靠的依據。

4. 廣西國定岩溶貧困縣扶貧打井工程簡介

1 前言

廣西是西南岩溶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舉世聞名的岩溶區,發育有世界之最的桂林峰林地貌及都安大化等地的峰叢地貌。但與之相伴的是,岩溶石山區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大量村屯旱季往往嚴重缺水,可達三個月至半年,同時農田季節性受旱。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1997年度開始實行扶貧治旱攻堅戰,決定首先對全區國定貧困縣500人以上缺水村屯開展供水水源論證及扶貧打井工作(見圖1)。

本次村屯打井工程中,有10個村屯打井未獲成果,村屯找水成功率達90%,鑽孔成井率近60%。應該說,對條件變化十分復雜的岩溶山區而言,已實屬不易。它的直接成果是為160餘個自然村10萬餘人及近10萬頭牲畜解決了飲水問題。更重要的是,本項工作不僅開創了我國岩溶石山地區規模性地開發利用地下水以解決人畜飲用水問題的先河,同時也解決了人們長期以來的一個疑問與爭論,即在岩溶缺水山區實施找水計劃能否成功,回答是肯定的。關鍵在於要尊重科學,精心組織。從更深層次看,它為岩溶貧困山區治旱治窮實施可持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岩溶貧困山區,水利基礎設施十分薄弱,只有科學地開發利用當地地表及地下水資源,才可能真正邁出治旱治窮的第一步。

4 解決貧困山區人畜飲用水(改水)的指導思想

廣西1997~1998年度實施人畜飲用水扶貧攻堅工作之後,山區人口相對集中的村屯的人畜飲用水問題已基本得到解決或緩解。綜合本次工作及歷次水利工程建設的經驗與教訓,我們認為,今後的農村人畜飲用水工作:①應同缺水村屯的農田綜合治旱相結合,這樣,可以起到一石二鳥的作用,降低治旱的投入,由於機井的水源保證程度較高,往往是其他地表水源難以企及的;②人畜飲用水要提倡因地制宜的方針,岩溶貧困山區,所處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質條件不同,選擇供水的方法不宜一刀切,方法的選擇應本著需要與可能相結合的方針;③在經濟可行性的基礎上,有條件打井的,宜加大打井的力度,這是因為西南岩溶區大氣降水豐富,水資源補給保證程度高而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尚很低,同時,其水質好,一般均可達到飲用水水源水的標准,這也是蓄水工程難以達到的;④加強科學論證,實施分層次指導,減少盲目性,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及改革的深入,愈來愈要求我們對人畜飲用水(改水)工作採用科學的態度,對不同的條件,要採取分層次指導的方針,為此,就要先花少量的錢,多一點前期論證,使後期工作建立在更為科學的基礎上,以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5 結語

西南岩溶區,雨量豐沛,地表地下水資源豐富,但大面積連片分布的岩溶,造就了復雜的地形地貌形態,加上降水的時空分布不均,使該區水土資源與人口聚居地分離,境內旱澇嚴重,而後者又成為區內貧困的主要因素之一。充分利用當地地下水資源,積極推廣勘探打井工程,是未來當地水利工作的重要內容,應積極提倡。這既是當地治旱脫貧的需要,也是實施西部大開發的必然。

5. 「貴廣高鐵」指的是什麼這段高鐵經過多長的隧道

貴廣高鐵指的就是從貴陽到廣州的高鐵,這條高鐵會經過大約464公里的隧道。

貴廣高鐵是我國第一條連接珠江三角洲和西部地區的高鐵線路,這條高鐵可以極大地增強珠江三角洲和西部地區的經濟聯系。

6. 石漠化問題分析

我國西南岩溶地區石漠化問題已非常嚴重,不僅受到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關注,而且已經引起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2000年就已將「推進西南岩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整治」列入我國「十五」計劃。岩溶石漠化是岩溶環境的土地退化過程,其形成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為因素,石漠化的動態和趨勢不但與地質背景密切相關,又在地質環境中有明顯的反映,並對人類環境和發展有重要影響。而目前,究竟選擇哪些地質指標來說明岩溶石漠化的情況和其環境的發展變化尚無系統研究。本項目擬結合國內外岩溶石漠化的研究進展,篩選出岩溶石漠化的主要地質指標,為科學評價岩溶石漠化環境並提出有效的治理對策服務。

一、形成條件與影響因素

袁道先從系統理論的觀點出發,論述了岩溶生態系統的運行,受制於CO2-H2O-CaCO3 岩溶動力系統。岩溶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可溶岩尤其是碳酸鹽岩的造壤能力低和長期強烈的岩溶化作用造成的地表地下雙重空間結構、地表乾旱缺水,加之人類不適當的土地利用引起的水土流失,產生石漠化。堅硬的碳酸鹽岩持水性低、大幅度的新生代抬升、缺乏大面積冰磧層或冰水堆積、水熱季節變化極端的氣候條件,也是形成石漠化的背景條件。水土流失與石漠化互為因果,水土流失導致石漠化,而石漠化是土壤侵蝕危害的極端表現形式,已到了無土可流的發展階段,石漠化嚴重意味著生存環境的逐漸喪失。石漠化還導致環境災害(如乾旱、洪澇、滑坡等)頻繁。石漠化環境惡性循環鏈的根源在於岩溶地質環境的脆弱性。不合適的人類活動是這一惡性循環的驅動力(圖2-2)。

圖2-2 石漠化環境惡性循環框圖

(一)碳酸鹽岩的溶蝕與成土過程

早在20世紀70年代許多學者,通過土壤的化學成分分析和岩石的溶蝕速度野外觀測,進行碳酸鹽岩溶蝕和成土過程的研究。碳酸鹽岩溶蝕後,可溶物被帶走,不溶物才形成土壤,碳酸鹽岩的不溶物含量不超過10%,一般小於5%。柴宗新根據桂、黔、滇、湘、鄂及長江三峽碳酸鹽岩區11個樣品的平均溶蝕速度為0.0811mm/年,按岩石比重2.7t/m3、溶蝕模數為218.7 t/km2·年、不溶物含量為5%估算風化成土率為11 t/km2·年。袁道先等根據貴州紅黃土及廣西紅色粘土的化學成分分析結果估算,形成1m土層需要剝蝕掉25m的岩層,需要25萬~85萬年。根據貴州省岩溶區主要河流的輸沙量估算,貴州每年流失的成土物質總量約等於其60年的生成量。這是岩溶石山區土壤淺薄,土被不連續的主要原因。碳酸鹽岩的溶蝕與成土過程研究為石漠化的形成機理研究奠定了基礎。

國際對比表明:並非所有的岩溶區,碳酸鹽岩的分布及雙重空間結構都是不利的因素,在東南亞、中美洲等地的新生界碳酸鹽岩,孔隙度高達16%~44%,具有較好的持水性,而且地殼抬升也較小。雙重空間結構帶來的負面效應小,石漠化不嚴重。在俄羅斯和西伯利亞平原區由於岩溶的雙重空間結構反而有利於排除沼澤地過多的積水,鹼性的碳酸鹽岩也有利於緩解沼澤地的酸性水,碳酸鹽岩區往往成為農業基地。

(二)特殊的水文生態過程

西南岩溶區氣候暖濕,降水充沛、集中,多年平均降雨量1000~2000mm,短歷時高強度的暴雨多,水土容易流失,加之長期強烈的岩溶化作用造成的地表地下雙重空間結構,不僅導致地表水漏失,地下水深埋,枯季地表乾旱缺水,而暴雨來臨,地下管道來不及排泄,又造成洪澇災害,以至於許多農田往往是旱澇交加。幾百年的剝蝕作用使周圍山坡上的岩石裸露,在窪地底部淤積了小片土壤,也因年年受淹而不宜植被生長。岩溶區,特別是大片的峰叢窪地區,常具有反向森林線(圖2-3)。在有利的氣候條件下,森林可在山坡中上部裸露岩石上發育,那裡土壤很少,樹木常用很深的根系從岩石縫中,甚至地下河中吸取水分營養(照片2-2)。

照片2-2 廣西鳳山縣坡心地下河

長期強烈的岩溶化作用造成的地表地下雙重空間結構,不僅導致地表水漏失,地下水深埋,地表乾旱缺水,這使表層岩溶水顯得尤為重要,其不但可以延緩降雨入滲水在表層帶停留的時間,使其更多為植被所利用,並可形成表層間歇泉(圖2-4),支撐起其上覆的生態系統,並與生態系統一起對岩溶水文系統進行調蓄。而且,表層如具有良好植被和土壤層覆蓋時,還能有效增加降雨入滲補給量。在許多岩溶區雖然土被不完整或者是岩石大面積裸露,大量的風化殘余物存在於表層岩溶帶中,留存於石溝、石縫、石槽中的土壤肥力水平高,如果表層岩溶帶能提供足夠的水分營養,植物根系可以在這些裂隙中生長,甚至形成茂盛的喀斯特森林,從而形成良好的生態系統。

圖2-3 在中國南方岩溶區形成反向森林線

圖2-4 表層岩溶帶及岩溶管道二元結構示意圖

(三)土壤侵蝕和質量降低

岩溶山區特殊的土體剖面結構加劇了斜坡上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岩溶山區土壤剖面中通常缺乏C層(過渡層),在基質碳酸鹽母岩和上層土壤之間,存在著軟硬明顯不同的界面,使岩土之間的粘著力與親和力大為降低,一遇降雨激發便極易產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西南岩溶區有數量眾多的地下河、洞穴,因此除了坡面侵蝕外,水土還通過落水洞向地下河流失。

一般認為,土壤抗蝕性能與有機質含量有關,有機質含量越低,土壤抗蝕性越弱。由於石灰土表層集中了土體絕大部分的有機質,表層以下土壤有機質含量迅速降低,一旦發生植被破壞和土壤侵蝕,富含有機質和植物養分的表土層被剝蝕,良好的土壤結構受到破壞,土壤水穩性指數和結構系數降低,土壤抗蝕抗沖能力明顯下降,土壤侵蝕加劇。

石漠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土地退化的過程。土壤的分布、厚度、養分含量和組成以及土壤的結構都直接影響了植被的種類和演化,土壤是維系岩溶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的關鍵。通過典型樣地調查和土壤岩樣分析對石漠化過程中土壤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進行研究,結果表明,隨著石漠化的發展,土壤粘性增強,容重增加,孔隙度降低,堅實度加大,保蓄水肥能力和通透度降低,結構惡化。同時,侵蝕和淋溶程度加強,生物富集作用減弱,土壤中全氮、腐殖質、陽離子交換量降低,土壤肥力下降,生產能力逐漸喪失。

另一方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物理性狀有明顯的差異。隨著岩溶地區土地由自然林地向草坡地、人工林地、菜地、耕地轉換時,土壤沙化嚴重,土壤的容重增加,總的孔隙度降低。而隨著岩溶地區土地由菜地、耕地向撂荒地轉換時,土壤的各項物理指標都有所改善。

(四)岩溶植被與演化

森林生態系統在維持岩溶生態系統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通過對水資源的調蓄,保證有限的水資源得以利用;另一方面,使土壤抗侵蝕能力增強,加速石山區的風化成土過程。岩溶石山區的植被多為喜鈣的岩生性種群,群落生態穩定性差,食物鏈易受干擾而中斷,黔南荔波縣茂蘭岩溶地區森林與湘南莽山花崗岩地區森林統計對比(表2-2),兩者面積都約20萬hm2,位於相同的緯度,氣候條件也相似,前者的蕨類植物、裸子植物的種屬數和森林的積蓄量都只有後者的20%~50%。

表2-2 黔南茂蘭岩溶地區森林與湘南莽山花崗岩地區森林統計對比

在這種缺土甚至無土的不良條件下,常常靠苔蘚、藻類植被先行,岩面苔蘚的最大持水率可達650.35%,其水分吸收或釋放能力可以高於裸岩的3~15倍,在碳酸鹽岩表面造成持水層,幫助灌木、喬木發展。在天然條件下,樹木在這樣的薄含水層上可以生長和發展成森林。但是,一旦遭受破壞是很難恢復的。如果森林覆蓋率低,生態系統將無法抵禦外界的干擾,失去自我調控及自我恢復能力。石漠化將不可避免。

王德爐等通過對貴州安順、普定、關嶺、荔波等地的樣地調查,認為植被的種類在退化過程中變化較大,高大的喬木逐漸被典型的小灌木取代,並隨著環境乾旱程度的加劇向旱生化發展,土地生產力的衰退是以喬木樹種的衰退為主要標志,群落的生物量隨著石漠化的進程急劇降低(表2-3)。試驗證明,在岩溶石漠化山區,實行嚴格的封山育林,一般在1~2年後可見草坡,5年後可見灌木,15~30年後可形成森林植被。

表2-3 石漠化過程中典型植物群落與生物量數據表

(五)地貌類型與地形坡度對石漠化的影響

地史上多次造山運動致使西南岩溶區褶皺斷裂發育,構成了地勢高低懸殊的峰叢窪地、峰林谷地、岩溶峽谷、斷陷盆地、峰林平原交錯鑲嵌的獨特地貌形態。加之岩性和地質構造等因素的影響,地貌類型極其復雜,地勢高低懸殊,為石漠化提供了動力潛能。隨著坡度的增加,坡面徑流加快,坡面上的土壤穩定性降低,水土流失加劇。如在貴州省,石漠化土地多集中在構造活動強烈的河流上游及河谷地帶。

不同地貌類型區石漠化發生率存在明顯的區別,地貌類型對石漠化的影響主要是因為地貌類型控制了表層岩溶帶的發育及地形坡度。圖2-5表明,在峰叢窪地、峰林窪地、岩溶斷陷盆地區,石漠化發生率較高。地形相對平緩的岩溶丘陵、岩溶平原區石漠化相對較輕。不同的地貌部位,表層岩溶帶發育的規模也不同。

圖2-5 各岩溶地貌類型中石漠化發生率

地形相對平緩的地段,如峰叢山區的埡口、窪地底部、峰頂均是表層岩溶帶發育較好的部位,石漠化相對也較輕。而在岩溶峽谷地帶,石漠化發生率較低一方面可能是由於地勢陡峻,人類活動較少。另一方面可能是統計誤差造成的,由於地勢陡峻,而石漠化發生率是根據平面投影面積統計的,不能代表縱向剖面上的真實情況。

(六)石漠化的人為原因

岩溶生態環境是一種對人類活動敏感的脆弱環境,土地宜耕地資源不足,承受自然災害能力低,土地質量差,勢必造成人口承載力低。隨著人口的增長,對土地掠奪式經營,主要是陡坡種植(>25°)和過度的放牧。亂砍濫伐、鏟草皮、挖樹根、燒秸稈等在西南山區經常發生,不少地區尤其是交通不便的偏遠山區,在1990年以前普遍存在著「刀耕火種,燒山種地」的現象,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此外,西南岩溶山區1/3的旱耕地仍採用落後的順坡耕種方式,加劇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近來發展較快的鄉鎮企業、修路等富民、便民工程等等,盡管以礦業開發為代表的新興經濟取得了一定的經濟與社會效益,但由於規模小、管理差,大多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加速了本已脆弱的岩溶區的森林植被的破壞及水土流失,並形成生態破壞的惡性循環鏈。

此外,對石漠化影響比較大的是礦山、冶煉廠等的有毒有害廢棄物的排放。雲南省的蒙自、個舊、開遠、文山等為重度石漠化分布最廣泛的地區,黑色和有色金屬礦采選冶業對石漠化的影響極為嚴重,選冶過程中排放的廢棄物含有大量的鉛、鋅、砷、汞和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成分,特別是二氧化硫等酸性氣體,造成企業周圍較大范圍高強度酸雨,如個舊市,酸雨出現的頻率為56%,酸雨pH值范圍為2.95~5.58。嚴重影響區內業已脆弱的林木、灌叢、藻類、苔蘚等植物的生長。在極端的情況下,大范圍內的碳酸鹽岩表面隨著藻類和苔蘚的死亡而呈白色。在這種嚴重的坡地退化狀態下,生態恢復在破壞因子消除後至少還需要20年。

二、發育程度

據調查區339個縣、市統計,石漠化比重大於60%的縣、市2個,比重50%~60%的5個,比重40%~50%的14個(圖2-6、圖2-7)。石漠化比重居前10位的依次是雲南省的曲靖市(77.3%)、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大化瑤族自治縣(60.23%)、貴州省的黔西縣(58.92%)、貴州省的安順縣(53.26%)、雲南省的文山縣、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靖西縣(51.69%)、貴州省的平壩縣(50.58%)、貴州省的長順縣(49.29%)、雲南省的開遠市(49.02%)和雲南省的硯山縣(46.86%)。

圖2-6 調查區縣、市個數與石漠化比重統計圖

圖2-7 西南岩溶縣石漠化發生率分布圖

三、主要危害

(一)水土流失嚴重

據水利部門 1999年調查資料,以岩溶石漠化區為主的紅水河上中游流域水土流失面積占土地總面積的 25%以上,紅水河河水含沙量為 0.726 kg/m3,流域土壤年均侵蝕模數1622 t/km2。持續不斷的大量泥沙淤積,正成為制約沿河水電工程發揮綜合效能的嚴重障礙,直接威脅著下游珠江三角洲地區和港澳特區的生態安全。

(二)耕地面積減少,人地矛盾加劇

據對烏江流域近年來的遙感觀測:該流域 89%的新增石漠化面積是由陡坡旱耕地演變而來的。石漠化的加劇,使耕地質量下降並被破壞,可耕地面積因此減少。如位於黔中的普定縣現人均擁有耕地僅0.04 hm2,而每年新增嚴重石漠化面積就達 500 hm2。由於新增的石漠化主要發生在陡坡耕作區,相當於全縣每年人均減少耕地 0.0016 hm2,即人均耕地年平均減少4%,人地矛盾日趨突出。

(三)加劇了人畜飲水和灌溉用水的困難程度

由於岩溶地區的漏斗、裂隙及地下河網發育,地表徑流又能較快地匯入地下河系而流走,加上石漠化地區地表土層流失殆盡,植被生長困難,地表土壤植被系統的貯水保水功能大幅度降低,導致地表可方便利用的水資源極度匱乏,大部分石漠化地區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人畜飲水困難。雖經近年的渴望工程解決了相當部分的人畜飲水問題,但目前西南岩溶石山地區還有1700萬人飲水困難。並且大面積的地表乾旱,滇、黔、桂3省(區)有 168萬hm2耕地受旱。

(四)生物多樣性程度低

石漠化地區植物種群結構的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不明顯。從植物群落來看,正常的生長型類植物群落應該是:木本植物(喬木、灌木、竹類、藤本植物、附生木本植物、寄生木本植物)、半木本植物(半灌木、小半灌木)、草本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年生草本植物、寄生草本植物、腐生草本植物、水生草本植物)、葉狀體植物(苔蘚及地衣、藻菌)等。但由於森林植被被嚴重破壞,植物群落結構已變得非常簡單,隨之而來的是生物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的消失,很多物種滅絕。

在石漠化地區,綠色植物的嚴重破壞導致生物之間的食物鏈關系和食物網關系越來越簡單,層次越來越單一,生態系統能量流動嚴重受阻。

農業產業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中又以糧食種植為主,主要種植玉米、紅薯、大豆等旱地作物。農產品以低產、低質、低效產品為主,農產品單產低。

(五)生態環境持續惡化,旱澇自然災害頻繁

在石漠化地區,由於地表植被破壞,形成「地表水貴如油,地下水滾滾流」和「三天無雨地冒煙,一日大雨半月澇」的現象。在乾旱的時候,不僅生產無法正常進行,而且造成人畜的飲水用水的嚴重困難。而一旦出現強降雨,又會形成大面積內澇,乾旱、洪澇等自然災害輪流使災區人民的財產遭受巨大損失,生命安全也受到嚴重的威脅。據不完全統計,黔、桂、滇3省(區)200個縣中,1999年遭受旱、澇等自然災害,農作物受災430萬hm2,損壞耕地6萬hm2,因災減產糧食300萬t,直接經濟損失121億元。

(六)居民生活貧困,經濟、文化落後

石漠化地區已成為我國農村貧困程度最深、社會經濟發展嚴重滯後的地區,目前西南岩溶區有經濟重點扶持的貧困縣152個,約1000萬人沒有越過溫飽線,約佔全國貧困人口的一半。貴州省48個國家級貧困縣中有39個集中分布在石漠化較突出的喀斯特山區,2000年底全省有貧困人口 313多萬人,其中大部分分布在石漠化地區。

石漠化地區生產和生態效率低,居民生產生活設施差,文化層次低品味,生活質量低。居民飲水難、行路難、用電難、聽看廣播電視難,居民世世代代長期生活於超穩定、超封閉和超自然經濟的社會環境中,形成了低品味的文化層次,物質文化消費和精神文化消費的低層次、文化心理愚昧和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念的低層次的長期混合積淀並發揮作用。

四、發展趨勢

石漠化演變總體上呈嚴重惡化趨勢。石漠化面積達11.35萬km2。占總面積的22.6%,並以每年1.86%增長率增加,如果不能及時治理,西南岩溶區石漠化面積將在30年左右翻一番。屆時在西南岩溶區將有1/3的國土面積演變為石漠化區。

五、防治對策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西南岩溶區開展了很多項目,如實施了「八七」扶貧攻堅計劃,退耕還林工程、「長防」和「長治」工程、「珠治」試點工程,以及國土資源大調查、國家科技攻關、世界糧食計劃、世界銀行貸款和澳大利亞、紐西蘭的援助項目等,在石漠化治理方面已經取得了不少經驗。

(一)以治水為龍頭的岩溶流域綜合治理

岩溶石山區特殊的雙層水文地質結構,造成地表嚴重乾旱缺水,而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又未能充分利用,加上土少地薄,糧食產量低,導致上山開荒毀林,進一步加劇了水土流失和石山的石漠化。這一惡性循環鏈的始端是未能有效利用岩溶水資源。因此應以流域為單元,重點解決水的問題,然後開展綜合治理。「六五」以來,湖南洛塔在位置較高但有隔水層的岩溶盆地進行堵窪成庫,建設小水電和水力灌溉渠道;然後,對整個岩溶盆地進行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取得了成功經驗。「十五」期間,通過開展國家科技攻關課題,在廣西平果果化和環江古周峰叢窪地以及貴州花江岩溶峽谷建立了石漠化環境生態重建示範區,在解決乾旱缺水、生態脆弱、居民貧困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效果,成為石漠化綜合治理的新樣板。「珠治」試點工程,是2003年開始實施的以治水為龍頭的岩溶流域綜合治理的典型工程,兩年來,已在貴州的關嶺、晴隆、興義、興仁等縣取得顯著成效。國土資源大調查計劃中2003年以來實施的西南岩溶水開發示範項目,在雲南的小江流域、貴州的大小井流域、廣西的刁江流域和湖南的新田河流域等取得了地下水開發並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成功例子。

(二)「養殖—沼氣—種植」三位一體

以沼氣為紐帶,發展林果業和養殖業,把發展沼氣同退耕還林、封山育林及發展養殖業結合起來,也是遏制石漠化的成功經驗。廣西恭城縣就是一個樣板。以發展果園和庭院經濟為主來代替傳統的農業,以養殖業為支撐的沼氣為主要能源,不但農民的收入顯著提高,石山區的植被覆蓋率由1988年的54.3%提高到1998年的74.4%。

(三)發展立體生態農業

發展立體生態農業,既能夠有效利用土地資源又不毀壞其脆弱的生態環境。立體農業的具體內容根據各自的地貌特點和地質特點因地而異,如20世紀90年代在廣西馬山弄拉建立的峰叢窪地立體生態農業模式,耕地主要在窪地底部,以旱作糧食作物為主,山麓、平緩的山坡重點發展優質果樹和經濟林、用材林,間種葯材;峰叢埡口和比較陡的山坡主要發展金銀花等藤本植物,有土地段適當發展竹林;陡峻山峰地段則長期封山育林,重點發展水源林,涵養表層岩溶水。「十五」期間,在廣西平果果化,根據當地峰叢窪地的地形特點,又發展成為復合型立體生態農業模式。貴州摸索的一套簡單易行的措施,如「山頂帶帽子」(封山育林)、「山腰系帶子」(砌牆保土、坡改梯)、「山腳蓋被子」(推廣農用薄膜及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建立穩產高產農田)也是石漠化治理成功的範例。

(四)生態移民

對石漠化非常嚴重的地區,移民也是石漠化治理的一項非常有效的措施,它能夠減輕人口對岩溶生態環境的壓力,封山育林,生態環境恢復效果顯著。20世紀90年代以來,廣西環江縣建立肯福、城北等移民開發區,建立了一整套的林(果)—草—畜(牧)—沼復合生態系統技術體系和科技+公司+基地+農戶的管理模式,成功安置從岩溶山區移出的居民7萬多人,2004年人均純收入2000多元,成為居民環境明顯改善、生活富裕的移民新村。

7. 反映祖國風光和物產的資料

一、世界著名的萬里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奇跡,是世界上最宏偉的建築工程,是人類歷史上獨一無二、舉世無雙的。

二、北京故宮,處於首都北京的中心區,有一組紅牆、黃琉璃瓦的宮殿群,這就是舉世聞名的北京故宮。

三、安徽黃山,黃山位於長江下游、安徽省的南部,是我國著名的風景旅遊勝地。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