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青田縣禎埠鄉下個寮地質災害圖

青田縣禎埠鄉下個寮地質災害圖

發布時間: 2021-03-08 07:05:28

❶ 青田縣有幾個行政村

青田縣行政區劃


2000年,青田縣轄10個鎮、23個鄉。

青田縣油竹街道

2002年1月,撤銷臘口鎮、石帆鄉,設立新的臘口鎮;撤銷阜山鄉、雙垟鄉、設立新的阜山鄉。調整後,青田縣下轄10個鎮、21個鄉,14個社區、9個居民區、436個行政村,分別為鶴城鎮、溫溪鎮、東源鎮、船寮鎮、北山鎮、山口鎮、海口鎮、高湖鎮、臘口鎮、仁庄鎮;章村鄉、舒橋鄉、貴嶴鄉、石溪鄉、禎埠鄉、禎旺鄉、萬山鄉、黃垟鄉、季宅鄉、海溪鄉、小舟山鄉、高市鄉、巨浦鄉、萬阜鄉、湯垟鄉、方山鄉、吳坑鄉、仁宮鄉、章旦鄉、阜山鄉、嶺根鄉。

2004年6月,青田縣北山鎮所轄行政村由30個減為21個,鎮政府駐地由北山村遷至泉山村;嶺根鄉所轄行政村由12個減為5個,鄉政府駐地由嶺根村遷至黃馱山村井坪。

2011年,青田縣調整部分行政區劃:撤銷鶴城鎮建制,其行政區域改由青田縣政府直轄。在青田縣政府直轄區域設立鶴城、甌南、油竹3個街道辦事處(麗政函[2011]179號)。2013年5月31日,《浙江省人民政府關於青田縣部分行政區劃調整的批復》(浙政函[2013]84號):同意撤銷嶺根鄉建制,其行政區域並入北山鎮。調整後,北山鎮轄21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地不變(泉山村)。

全縣現轄3個街道、9個鎮、20個鄉:鶴城街道、甌南街道、油竹街道、溫溪鎮、東源鎮、高湖鎮、船寮鎮、海口鎮、臘口鎮、北山鎮、山口鎮、仁庄鎮、萬山鄉、黃垟鄉、季宅鄉、高市鄉、海溪鄉、章村鄉、禎旺鄉、禎埠鄉、舒橋鄉、巨浦鄉、萬阜鄉、方山鄉、湯垟鄉、貴嶴鄉、小舟山鄉、吳坑鄉、仁宮鄉、章旦鄉、阜山鄉、石溪鄉。縣政府駐鶴城街道鶴城東路109號。

2012年,青田縣實施撤鎮建街道區劃調整,撤消鶴城鎮,設立鶴城、甌南、油竹3個街道。調整後,青田縣下轄3街道、9鎮、21鄉,414個行政村。

以上資料來源於網路

❷ 青田即將消失的民間藝術,民風民俗,文化遺址等介紹

青田鼓詞
青田鼓詞為流行青田境內的一個曲藝品種,由隋唐時代「變文」演變而來,明清時期已見流傳,青田俗稱「唱詞」,用本地方言演唱,演唱者大多為盲人。青田鼓詞在全縣境內上至禎埠鄉下至溫溪鎮東岸均有分布,現有鼓詞藝人300左右。青田鼓詞說唱形式現仍與明清、民國時期相似,但形式已趨於簡化。鼓詞一人表演,以唱為主,以說為輔,說唱結合。詞句以七言為多,朗朗上口,通俗易懂,道具簡單,節奏整齊,板式變化豐富。青田鼓詞可分為「平詞」、「大詞」兩種。 2007年,青田鼓詞被麗水市列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正在申報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漸受相關部門重視的青田鼓詞,大膽走出「深閨」,走入大眾眼簾。
青田魚燈
魚燈是青田最傳統、最有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燈舞種類,也是浙江省魚燈類代表性的傳統民間舞蹈青田魚燈舞表演。青田魚燈歷史悠久,道具製作精美逼真,伴奏音樂鏗鏘有力,舞蹈動作粗獷奔放,表演風格熱烈樸素。青田魚燈表演時以「紅珠」領隊,每人手舉一盞魚燈,頓時鑼鼓喧天,燈火輝煌,歡聲雷動,場面宏偉壯觀。目前,青田已組建了20多支不同流派、不同年齡、不同形式和不同風格的魚燈表演隊伍。青田魚燈曾參加首都建國50周年慶典演出、第五屆中國國際民間藝術節、第七屆中國藝術節和第十三屆「群星獎」等國內國際民間藝術交流,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被譽為「天下第一魚」。
青田龍舟節
端午賽龍舟,青田俗稱「劃龍船」、「斗龍船」,相傳始於明朝,盛於民國,清朝康熙版《青田縣志》就有活動的記載。青田賽龍節是甌江下游近20公里水域沿江鄉民過端午節的重大節慶活動。活動時間為每年農歷五月的初一至初五,活動一般分三個部分,即:一是祭祀神佛。龍舟「上水」前到眾主殿「進香」,泛遊時在江面上「分香」,下午太陽落山時又回到眾主殿「收香」。意在祈求神佛「賜安保太平」;二是游戲性表演。龍舟「上水」後,伴隨著鑼鼓聲在江面上暢游,不時劃出「龍門陣」、「江龍戲水」等陣圖,槳手們一邊劃槳,一邊演唱龍舟號子,岸上觀眾同時和聲;三是龍舟競技。兩支龍舟順江而下比速度,距離一般在1000m左右,此時鑼鼓緊催,兩槳擊水如飛,觀眾喧聲振天,場面十分熱烈,這樣的競技每天至少進行10多場。
風土人情
青田僑俗敦厚淳樸、重人情,大都寄託對僑胞的美好祝願,表達對鄉親的深厚情誼。鄉人出國,親友贈送禮物叫「送順風」。出國者動身前討彩發興叫「發彩頭」,上車前,喝一碗紅棗蓮子湯,紅棗喻「紅早」、祝願早點紅火,蓮子喻「蓮花結子」,祝願開花結果,前程美好;上車時隨送柑桔,柑與根諧音,寓意不忘根本,桔與吉相近,表示大吉大利。青田僑俗寄物寓情,託言兆彩,符合人們追求美好生 千絲岩景區 千絲岩景區2001年被評為國家AA級旅遊區。位於青田縣山口鎮境內,距縣城約7公里,是青田縣三大組團城市之一。谷地呈現東西走向,三面環山,入口朝南,山體植被覆蓋率達90%以上。景區內有千絲潭、天梯、天門、羅漢壁、幽園、陰陽床、青蛙石、蛙洞、千絲組橋、千絲廟宇等近20處景觀。其中千絲瀑最具特色,落差約28米,瀑布水口處凸起岩石分成二股水流,高處飛流而下,撞擊山體岩石,形成千絲萬縷,故稱「千絲瀑」。千絲瀑飛流直下,形成千絲潭,平均深度約2米,面積約200平方米,呈半圓形,水質達國家一級飲用水標准。緊依千絲瀑的東側是天門嶺、羅漢壁。天門由天梯和天門構成,天梯陡峭如立,有148級台階,天門狹窄一人可側身而過。羅漢壁高約150米,寬約120米,有十八羅漢像立在岩壁腰部,神態各異,由藝術大師林耀光用花崗岩雕刻而成。千絲廟群有觀音閣、胡公廟、媽祖廟組,建築各異,形象地體現了青田石。幽園有二處組成,分布在小平坑兩岸,東面是醉園,西面是桂花園,總佔地面積1000平方米。緊挨印月池的醉園,旁有紫來洞,由一塊石頭依山堆積而成。這里山奇、石奇、水奇,再加上人民高超的雕刻技藝,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 千絲岩屬花崗岩岩性,在中生代地殼抬升過程中,地質發生斷裂,山體受張斷裂帶控制,相互排斥斷裂而發生斷層,水流沿斷層面長時間侵蝕。千絲潭由於地型發育與地質斷裂,使山體受張斷裂帶控制,相互排斥斷裂而發生斷層,並在流水長期的侵蝕下,久而久之,水流沿斷層面傾瀉而形成瀑布景觀。 千絲岩景區入口「千絲岩」三字是全國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先生所題,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在景區內題「羅漢壁」三字。 石門洞 石門洞風景名勝區位於浙江中南部青田縣境域,地處金麗溫奇山秀水旅遊線的中段,距浙江省三大旅遊網路中心之一的溫州市僅86公里,離青田縣城31公里,到麗水市區40公里,金溫鐵路、330國道、金麗溫高速經過景區,交通便利。石門洞1963年被浙江省確定為省級重點保護單位,1985年被列為浙江省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1991年又被林業部批准為省級森林公園,2001年被列為浙江第一批國家AAA級旅遊區。景區規劃總面積71.34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區面積25.64平方公里。分為石門飛瀑、大子勝境、師姑草海三大景區以及西至海口鎮高沙村,東到船寮雷石村,330國道和金溫鐵路之間的甌江大溪景帶和連接太子勝境、西姑草海景區的山林景帶等「三區二帶」。其景區性質為:以洞天飛瀑、摩崖題刻、甌江秀色高山草甸為特色,融人文史跡與山林野趣為一體,宜於開展休閑觀光,度假避暑的山水型省級風景名勝區。 石門洞屬浙東南沿海地層分區,以中生界火山岩系特別發育為特徵,為一套巨厚的噴發岩為主體,岩性以酸性流紋岩和凝灰岩為主的酸性間夾中、基性陸相火山岩建造。地質構造以斷裂為主,褶皺不發育。景區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大溪北面為括蒼山脈,大溪南面為洞宮山脈,本區大部分為洞宮山脈的一部分,為浙江省最高的地貌區范圍,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因切割強烈,地型復雜,大多均為海拔700-800米的低山,山坡坡度多在25度以上。北部大溪河谷,灘地多,江面寬200-400米,海拔僅20米。景區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降水充沛。且垂直差異明顯。年平均氣溫從入口江濱到師姑湖景區約為18℃遞減至14℃,年均降水量1480mm。水文溪流山坑發育,山澗瀑布眾多,水質國家一級地表飲用水標准。甌江大溪多年平均經流量約200億立方米,水質國家地表飲用水二級標准以上,植被森林覆蓋率達94%。 石門洞以區內峰巒疊翠、飛瀑高懸、溪水清沏、林木蔥郁為自然特徵,而且歷史悠久,古跡紛呈,傳說眾多,文化內涵豐厚。其嘆為觀止的是石門飛瀑,五級瀑布各有特色,氣勢宏偉,最下一級從112.5米高處懸崖絕壁上轟然傾瀉,形若垂練,濺若跳珠,散如銀霧,被稱為「天泉」、「聖水」,瀑下龍潭涵泓洫三畝,青碧如藍。石門洞入口大溪如玉帶相依,旗山、鼓山對峙如門,洞內群山環拱,樹木蔥郁。南朝宋時,山水詩開宗、永嘉太守謝靈運尋幽探勝,首游石門洞後成為「東吳第一勝事」,後列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十二洞天。李白、王安石、湯顯祖、阮元、袁枚、朱彝尊、郭沫若等歷代名人墨客和當代文豪都紛紛贊頌石門洞並留下優美詩文,形成摩崖碑刻117處、正、篆、隸、行、草各體書法佳作紛呈異彩,使石門洞成為浙江省摩崖題刻密度最高的景區之一,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門洞還是被明宗祖譽為「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的國師—劉基少年讀書的地方,劉基讀書處遺址在地,劉文成公祠依然如故。附近還有「靈佑寺」、「謝客堂」、「觀音閣」和近代陳誠的「石門山莊」等古建古跡及國師床、青雲梯、軒轅丘、透氣洞等50處景觀景物。太子頂景區位於海拔700多類的山頂,峰崖狀觀奇特,景物眾多,是登山健身,探勝獵奇的好去處,師姑草海是江南少有的高山草甸風光,森林良好,野生植物多姿多彩,花果植物多,更有高山涼爽氣候,夏為避暑勝地,冬為賞雪佳處。石門洞外大溪景帶溪水清沏,灘林秀美,曲溪灣灣,兩岸綠樹成蔭,太子勝境到師姑草海山林景帶猶如風景畫廊,野趣十足,為典型的山野觀光生態遊憩帶。 石門洞景區已編制總體規劃,近年被列為青田縣旅遊開發的重點,游步道的改造,石門洞賓館的興建,使接待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是景區前以林業部門管理為主,林業經濟活動多,水、電、衛生、購物等基礎接待設施較差,與高品位的資源不相稱,影響了旅遊的綜合效益,現整旅客只有7萬人次左右。今後要理順體制,加強景區建設的統一領導等。大力對外宣傳,加快實施項目建設,維護生態平衡,把石門洞建成浙南著名的風景旅遊區。 九灣仙峽景區 九灣仙峽於1999年被評為國家A級旅遊區及縣級風景名勝區,距縣城約45公里,九灣仙峽是典型的水蝕峽谷。呈「V」字形,峽谷景區全長8公里,總面積約5.3平方公里。峽谷主要以石、洞、潭、瀑、壁最為著名。景區中天然池潭百個以上,其中深4-5米,2000多平方米以上有3個,深1-3米,面積30多平方米的不計其數,具有「天然泳游池」、「天然河床」等之稱。潭的周圍奇石形狀多樣,如鱷魚石、石凳、石房子等。其中最為奇特的景觀是「風動石」、天門峽、天然河床。風動石位於山的最高處,石高約2米高,橢圓形,約5噸重,人用手可以搖動,但永遠不會掉下。天門峽高約7米,寬50厘米,沿著石碑進入,轉彎處寬約30厘米,往前走是可容納10餘人的天然洞穴,上面還有三塊石頭組成的「三柱鼎立」景觀。天然河床位於九彎仙峽最底部,全長約10000米,平均寬度約70米,水由西向東流。峽谷河床由兩個天然岩壁組成,岩壁光滑,中間略凹,上下岩壁高度相差約1.5米。上級岩壁而積約1000平方米,中間略凹,有積水,最深處約0.5米,像天然盤子。水隨著岩壁往下流,猶如天然滑梯,岩壁高約1.5米,寬1米,坡度約45度,岩壁光滑。下級岩壁面積約2000平方米,中間略凹,最深處約1米,中間積水。峽谷內溪水水質清澈,達到國家一級飲用水標准。 九灣仙峽是西北——東南向的岩層斷裂,產生在中生代地殼抬升過程中,因禎旺港支流章村源的地表經流對其侵蝕下切而形成,再加之地表抬升程度及岩性的差異,峽谷內具有較大的差異。峽谷內質地堅硬的流紋岩受到流水的強烈侵蝕磨損,表面變得異常光滑,由於出口河道狹窄,坡降較大,流水的沖刷力、搬運力變大,而使得河道基岩顯露,卵石細砂形成沉積,大塊石堆積形成滑水坡、天然河床等的地質景觀.基岩石壁和各種大形的象形石等風景奇觀則是因岩石坍塌形成,如風動石、天門峽等景觀。 景區四周懸崖峭壁,景色優美,森林覆蓋率95%以上,植被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針闊混交林及竹林為主。山上鮮花野草較多,河道下游遍布彩石,有紅、黃、藍、白各種顏色,若浮若沉,流光溢彩,春、夏、秋、冬景色各有不同。 九門寨 九門寨被評為縣級風景名勝區,位於青田縣高湖鎮境內,距縣城18約公里,具有「青田九寨溝」之稱,屬長帶狀的谷地型旅遊地,景區因朝聖門、天鵝門、石佛門等九門而得名。景區內山體直立,步行其間,如進重重山門,令人嘆為觀止。九門寨的寨門又稱大乘門,由四根大圓柱支撐著一橫匾構成。橫匾上刻著「九門寨」三字,正面為蘇適題寫,北面為費孝通題寫,寨門矗立在的空曠廣場上,廣場面積約400×50平方米,遠遠望去,煞是氣派。進入寨門,經過第二門朝聖門,第三門玉壁門,即至一岔路口,往東通向石佛壇(途經石佛門,顯聖門,渡聖門),往北通向石鵝坑(途經天鵝門,天池門,順天門)。九門寨自內馮坑口的船寮港起,沿內馮坑深入至坑口自然村附近,全長約12公里,面積約10平方公里。九門寨景區內山澗迂迴險阻,峽谷深幽奇峻,峰巒起伏穿插,自古有「三十六渡水、七十二道彎」之說。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石佛壇,石佛壇始建年間無考,清道光辛丑(1841年)重建,光緒丁未(1907年)重修。石佛壇以「觀音岩山」石筍著稱於世,石筍高約30餘米。更有趣的是石岩筍中有一株圍徑1米余橄攬樹,矗立在殿中,直沖雲霄。人述:「廟中有岩,岩中有佛,廟依岩建,岩為佛靈」。 九門寨由於受歷次地殼運動提升,因山體斷裂、流水的切割,形成山陡谷深,山嶽連綿的地貌特徵。地層以中生界火山沉積岩分布為主,屬侏羅紀唐石山群的流紋質熔凝灰岩。 這里的山峰有的氣勢連綿,有的筆直陡峭,有的平緩渾圓,有的像雄踞的獅子,有的像展翅的雄鷹,當地百姓根據山體的形態,流傳下來象龜親吻、恐龍求法、蓬萊盆景等美麗故事。 當地百姓有一個傳說:古時,天鵝受王母娘娘之命下凡間尋找勝景,飛遍江南三萬里山川,最終選中九門寨,並在此地修身養息,永不復返天府。王母為了懲罰她,就在此設九道法門,後來又不知哪個朝代誰人在這里建了寨,相傳:古時,有一位客商路宿「觀音岩山」,夢見觀音顯靈,日後見嶼岩石壁有觀音肖像,客商大喜,遂敬拜、祈願。數年後在嶼山岩處建廟,名「石佛壇」,香火日盛。另傳,廟壇前時有佛光閃爍,仍千古之謎。於是就有了九門寨這一人間仙境。 太鶴山 太鶴山原名「青田山」,位於縣城北面,是青田縣城人們的城市公園。因古時眾多的白鶴棲息而得名,為典型的低丘地貌,太鶴山以古松奇石為特色,已列入麗水市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AA級旅遊區。太鶴山主峰海拔144.1米,山坡露岩廣布,古松奇石眾多,植被覆蓋率在85%以上。古松奇石、摩崖題刻、古廟亭台是太鶴山的特色。 太鶴古松大多數以松科松屬的薄皮型高產馬尾松,太鶴山岩石奇特,有混元峰、公雞岩、孝順岩等象形岩石,其中混元峰位於太鶴山巔,主體岩體相對裸露,形似方章呈「十」字型剪切,系節理地質構造的一塊巨石。古代遊客曾遊玩太鶴山發現古松與岩石相依相伴,其中「撫松石」、「石撫松」等題刻,是這里古松與奇石真實寫照。太鶴山摩崖題刻50多處,有題名、題詩、刻像三種,正、行、草、篆、楷等書體皆具。有「混元峰」、「試劍石」、「長松介石」和現代人陳慕華的「煙雨松鶴」、沙孟海的「太鶴勝跡」、張愛萍的「山川孕秀」、粟裕的「裝點關山」、艾青的「印月池」等題刻,最具特色的是刻立在混元峰東南面岩壁的「楊枝觀音」線刻像,刻像清晰,像高約3.8米,寬1.6米,有「閩弟子鄭奎光書」款。與普陀山楊枝寺刻立於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的楊枝觀音像相似。如此龐大的楊枝觀音刻像為我省罕見。環翠寺是青田佛教活動最大場所,坐北朝南,建築面積1800餘平方米,主要建築依次有環翠寺、大雄寶殿、三層殿(圓通殿、三觀殿、卧佛殿)等,始建於明末清初,屢毀屢建。 劉誠意伯廟是青田鶴城紀念劉基史跡的唯一活動場所,建於明嘉靖十年(1531年),建築面積約300平方米。太鶴山有謝橋亭、濺玉亭、問鶴亭、聽濤亭等亭台10餘處,其中年代最早的是謝橋亭,為紀念南朝詩人謝靈運而建,此亭始建無考,在清同治元年毀於兵,同治十二年重建,建築平面正方形,面積為25平方米。 太鶴山以中生代白堊紀花崗岩所組成,為花崗岩岩株因地殼抬升,南側甌江流水強烈下徹而出露地表所形成。試劍石為花崗岩節理長期受流水風化侵蝕淘空而形成,其他象形石和白鶴洞、盤龍洞等均因塌陷搭架而成。 相傳唐朝葉法善在此煉丹試劍,丹成得道,跨鶴升天而去,被道家稱為「青田山洞」,為道教勝地三十六小洞天之第三十洞天。明清期間,混元書院、瑞龍書院、心極書院、正誼書院皆設於此。優美的景觀和歷代的開發,使太鶴山文化積淀豐厚,成為青田文化的「根」。青田之名因太鶴山下有田產青芝而名「青田」,縣城因在太鶴山腳而名「鶴城」。1981年,太鶴山被辟為縣城公園,在青田僑胞和各界人士的資助下,不斷修整開拓,景觀更趨豐富,形成了謝橋春晚、丹山濺玉、仙鄉問鶴、環翠孕秀、撫松聽濤、滴露點易、混元試劍、望江舒嘯等八大各具風採的景點。太鶴山位於青田縣縣政府駐地的北面,西面與崑山相接,東面與塔山相連。
[編輯本段]青田特產
青田石雕 青田石雕是以青田石作為材料雕制而成的藝術品。以秀美的造型、精湛的技藝博得人們喜愛,石作為材料雕制而成的藝術品。以秀美的造型、精湛的技藝博得人們喜愛, 被喻為「在石頭上綉花」,令人嘆為觀止。 青田石雕是中國傳統石雕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歷史悠久。現在可以見到的最早作品是珍藏在浙江博物館內的出土文物——六朝時期殉葬用的青田石雕小卧豬。作品線條簡練、造型古樸、形神兼備,藝術上可見漢、魏風貌。 唐、宋時期,青田石雕有較大的發展。從龍泉雙塔內發現的五代吳越國時期的青田石雕佛像造型說明,唐代青田石雕創作題材和技藝有突破性的進展。至宋代,青田石雕吸收了「巧玉石」製作工藝,運用「因勢造型」、「依色取巧」的技巧,並發揮青田石自身石色、石質、可雕性的優勢,開創了「多層次鏤雕」技藝的先河。多層次鏤雕是青田石雕一大特色。精緻入微的刻劃和復雜層次的處理是任何玉石雕刻都難以做到的。 元、明時期,青田石被趙子昂、文彭等文人應用到印章篆刻藝術上,拓寬了石雕藝術門類。 清代和民國初,青田石雕作為江南名產屢被選作貢品。乾隆八旬萬壽節,大臣們用青田石雕製作一套(60枚)「寶典福書」印章作壽禮(現存北京故宮博物院)。隨著遠洋商貿開通,青田石雕遠銷英、美、法,並多次參加諸如巴黎賽會、巴拿馬太平洋賽會美國聖路易博覽會等國際性賽會。宣統二年,青田石雕在南京舉辦的南洋勸業會上獲銀牌獎。 新中國建立以後,青田石雕得到快速的發展,目前石雕從業人員逾萬人,年產值數億元,作品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享譽國內外。 青田石雕技術力量雄厚,有中高級專業技術職稱藝人一百餘名,有一大批具有自己藝術特色的中青年石雕藝術家。他們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經濟價值,其精品為國內外許多收藏單位和有識之士所收藏。青田石雕曾多次被選作國家禮品贈送外國領導人。 青田石,地質學稱「葉蠟石」,是一種耐高溫的礦物。葉蠟石並非都可用於雕刻,可用以雕刻的是優等葉蠟石,它占總量不到百分之一。青田石色彩豐富、光澤秀潤,質地細膩,軟硬適中,可雕性極強。用青田石雕制的作品五彩繽紛、玲瓏剔透、晶瑩如玉,別具藝術效果。青田石英鍾分子結構均勻細密,雕鏤的線條可細微到頭發絲而不斷裂,做成印章,篆刻時走刀利落順暢,印章久用不損邊鋒,印油不易滲入印體。 青田石儲量豐富,分布在山口、方山、石門頭、塘古、山炮、白岩、嶺頭、季山、周村、下堡等十幾個鄉鎮。主要產地在山口鎮至方山鄉帶,總稱山口葉蠟石礦,質量乘,多出產名石。作業礦區有堯土、旦洪、封門、白洋、老鼠坪等。青田石品種繁多,有名可稱的典型的品種有100多種。命名方式有冠以產地名之,有以石色名之,有以石的肌理構成名之,有以花紋名之,其中最名貴的。 青白色的有封門出產的燈光凍、封門青、蘭花青田,周村出產的竹葉青; 黃色的有封門出產的白果、羊脂白,白岩出產的北山晶; 紅色的有封門出產的硃砂凍、石榴紅、美人紅、豬肝紅; 藍色的有封門出產的藍帶、藍星、藍青田; 綠色的有白洋出產的芥菜綠,山炮出產的綠青田; 棕色的有季山出產的紅木凍、紫檀凍、封門出產的醬油青田; 黑色的有封門出產的黑青田; 花色的有封門出產的三彩,五彩,旦洪出產的五彩凍等。 青田石位優劣相差甚遠,以油脂狀的凍石為上品,細膩亮澤不凍為中品,粗糙無光為下品。單色的應以純凈無雜質、無裂痕的凍石為上品,石質基本純正,細膩光澤,無裂痕為中品,石質粗而光水不足為下品。單色中雜有凍路、凍點或有近似的色相,只要是和諧協調的也屬上品。彩色的,應以色形美觀,色澤光潤、質地細膩無裂痕為中品,色澤灰暗、色形雜亂,質地粗糙或有明顯裂痕為下品。有的頑石夾凍石者,若能構成作品的亦屬上品。 品評青田石雕作品,一般來講,首先入眼的是造型,繼而是石質、石色,再是題材內容及技巧。一件好的石雕作品,應該是立意新穎、造型美觀、石色利用巧妙、石質上乘、刻劃周到、技藝精湛等因素的融會綜合。 高山羊 青田縣小舟山鄉山地資源豐富,當地農戶充分利用這一優勢發展山羊養殖,已經有了多年的養殖經驗。小舟山鄉高山羊採用傳統野外放養,羊全以天然雜草為食,因此肉質鮮嫩無膻味,同時通過優質羊種——波爾山羊的引起,有羊的品種上不斷獲得優化。現小舟山鄉養羊已初具規模,養殖范圍覆蓋全鄉9個行政村共67戶,主要集中在新建村、上山爐村、西平村。 甌江黿 甌江是黿的故鄉。黿是國家一級保護魚類。現全國僅甌江尚存100多隻,主要分居在青田的石門潭、芝溪潭、沙灣潭、十里潭等處。黿外形象甲魚,重量較甲魚大二、三十倍。黿力氣很大,能掀小船、馱人過河、拉人入水。黿晝伏水底,夜出覓食。繁殖力不強,產卵在江邊沙地里。產後,為了不留下蹤跡,雌黿便從四、五米遠的沙灘上如箭一般跳入江中。那情景煞是壯觀。但百年一遇,難得一見。 黿肉多膠質,夏天會自然成膠凍,其食用價值居猴腦、熊掌之上,但禁止食用。傳說買黿放生能除病消災,所以買黿放生也是青田的一大習俗。 油茶 油茶是我國特有的木本油料樹種,也是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樹種之一,具有很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利用山茶籽榨制的茶油,是一種優質食用油,其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在90%以上,而且不含芥酸,比其他食用油更耐貯藏,不易酸敗。食用茶油不僅不會使人體膽固醇增高,適合高血壓病患者食用,而且還具有減肥、降血脂,防止血管硬化等保健作用。青田縣現有油茶21.4萬畝,面積居全省第一,素有「浙南油庫」之稱。 楊梅 楊梅在青田縣栽培已有悠久的歷史,據清光緒《青田縣志》載,楊梅有紅、紫、白三種,紅勝於白、紫勝於紅,產季窟(季窟寮)者佳。有下坑梅、魁市梅、茶山梅、黑炭梅等傳統品種,其中魁市梅成熟早,下坑梅品質最佳,享有盛名。 青田縣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具有得天獨厚的楊梅生長自然環境。近年來,楊梅作為縣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發展品種,取得了快速發展,全縣楊梅總面積已達3.2萬畝,現居全縣水果的第二位,將成為新的農業支柱產業「山鶴」牌楊梅采自青田縣重點優質楊梅基地,經選果、包裝、上市後有「楊梅之秀」的美稱,其色澤艷麗、甜酸適口、營養豐富,且具有生津止渴、祛暑解悶、利尿益腎、消積開胃等保健功效。以質優、果大、味美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活的心理。
希望對你有用處~

❸ 清田縣是什麼地方

青田地處浙南山區,甌江中下游,是麗水市對外開放的東大門。建縣於唐睿宗景雲二年(公元711年),因縣城北隅山麓水田盛產青芝而得名,故又名芝田。青田共轄10鎮21鄉,436個行政村,總人口47.8萬。全縣總面積2493平方公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青田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有「石雕之鄉、華僑之鄉、名人之鄉」的美譽。

青田石雕是青田的一張「金名片」,有1700多年的歷史,作品取色天然,古樸典雅,舊時作為江南名產,屢選進宮。經過歲月滄桑,青田石雕名聞天下,藝冠全球,不僅形成了極富地域特色的石雕文化,還逐漸發展成為青田的一大支柱產業。目前,全縣從業人員達3萬餘人,年產值4億多元,正邁入從業人員最多、產業規模最大、產銷量最高、精品最豐富的黃金時期。2005年初,青田目前最大的文化工程石雕博物館投入使用,工程總投資3000多萬元,集石雕收藏、研究、鑒賞等多功能於一體,是展示和宣傳青田石雕文化的精美窗口。

青田華僑是青田的又一張名片。全縣現有23萬華僑,分布在世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分布在西歐。可以說有太陽升起的地方就有我們青田華僑。他們在海外白手起家、艱難創業,將中國傳統文化和異國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大氣精緻、開放兼容的特性,不斷豐富了青田文化的內涵,鑄就了「敢闖敢冒、艱苦創業」的青田精神。

青田歷代人才輩出,宋有宰相湯思退,明有開國元勛劉基,清有經學大師端木國瑚,近現代有著名社會活動家、救國會「七君子」之一章乃器,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慕華,還有前國民黨「副總裁」陳誠等。

青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空氣清新。境內山巒起伏、溪谷縱橫,奇山異景不勝枚舉,素有「浙南灕江」之稱的甌江穿境而過,秀麗萬千;石門洞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垂天飛瀑,曲徑通幽,是避暑納涼的勝地。
青田的自然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廣闊。可開發的水能資源有120多萬千瓦,正在建設的省五大「百億工程」之一灘坑水電站,靜態投資48.3億元,裝機總容量60萬千瓦,建成後規模和發電量相當於新安江水電站,庫面形成70多平方公里的水面,蓄水後又將是浙江第二個「千島湖」;已探明有鉬、鉛鋅、葉臘石等30多種礦產資源,其中葉臘石儲量佔全國的1/4,青田石雕選用石即葉臘石的高級軟石,有「中國臘都」之稱。另外,青田的特色農產品也相當豐富。

青田稻田養魚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其「稻魚共生系統」2005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入首批四個「全球重要農業遺產保護項目」之一,在亞洲、中國都是唯一;青田的「山鶴牌」楊梅,果大賽似乒乓,汁多甘甜爽口,深受消費者歡迎,於2002年通過了國家A級綠色食品認證。

我就是青田人..呵呵.此文轉自己青田網
參考資料:http://qtnews.zjol.com.cn/news/text.asp?id=85134
對我有幫助
10回答時間:2009-5-6 23:51 | 我來評論 | 檢舉
向TA求助 回答者: 530005766 | 一級採納率:0%

擅長領域: 暫未定製

參加的活動: 暫時沒有參加的活動

提問者對於答案的評價:

謝謝
相關內容
2008-12-9 我18號寄往浙江省青田縣溫溪鎮的郵件怎麼還沒有到呀?EF784072838CN 2010-9-9 工商銀行浙江省青田支行英文翻譯 2010-8-10 浙江省青田縣教師進城考條件明暗各一套 該向哪個部門投訴? 1 2010-6-16 在浙江省青田縣開冰激凌店怎麼樣 2010-6-9 求浙江省青田縣圩仁村衛星地圖 更多關於浙江省青田縣的問題>>
查看同主題問題: 浙江省 青田 介紹
等待您來回答del0回答20敖江拼車到洞頭靈昆大橋的車輛哪裡有?celldel0回答30請問各位朋友有沒有人知道童顏無季兒童品牌折扣店加盟商評價怎麼樣信...celldel2回答鼻子里長痘痘是什麼del0回答5合同以外的口頭協議 生效,拆遷中的產權調換協議算是特殊合同嗎?合同...del1回答大慶百湖駕校QQ群del1回答屁股長痘痘怎麼辦del0回答5有沒有在牡丹江賣qq的,要有 7 8 9位QQ的賣家, 留下聯系方式,要牡丹...del1回答15騰訊微博怎麼設置讓別人看不到我的QQ號更多等待您來回答的問題>>沒有感興趣的問題?試試換一批
其他回答 共1條

青田縣
【縣情概況】
青田縣位於浙江省東南部,甌江中下游。地理坐標為北緯28°08',東經120°17' 。東接溫州,南連瑞安、文成,西臨麗水、景寧,北靠縉雲。全縣有23個鄉,10個鎮,總面積2493平方公里,人口48.7萬。 漢語拼音:Qingtian Xian,代碼:331121,郵政編碼:323900,縣人民政府駐地:鶴城鎮鶴城東路109號。
青田縣歷史悠久,自唐睿宗景雲二年(公元711年)置縣,至今已有1200多年,原來隸屬處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溫州專區。1963年5月改屬麗水地區。2000年7月,麗水撤地設市,青田縣隸屬麗水市。據縣志記載,青田因太鶴山下田產青芝,而取縣名叫芝田,後改叫青田。
青田屬山地丘陵地貌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18℃。境內溪谷縱橫,煙江秀麗,山巒連綿,奇峰挺拔,自然風景資源豐富,人文景觀星羅棋布,相映生輝。最為突出的是「一江二石」。一江,指貫穿青田全境的甌江;二石,指省級著名風景名勝區石門洞和歷史悠久、聞名中外的青田石雕。
青田依靠溫州,經濟發達,華僑特別多。各個華僑也都十分愛家鄉。青田基礎設施完善,特別是咖啡美食。第三產業 服務類也相當發達。加上優美的環境,清新的空氣,是個休閑娛樂的好地方。有「小香港」之稱。
甌江水碧似藍,兩岸風景如畫,從古到今,潮來波涌,遊人如織:傳說我們的祖先軒轅曾駕舟從縉雲來到青田,忘情地翻閱大自然的傑作石門瀑布,至今軒轅遺跡猶在;光武帝、宋高宗也曾在甌江浪里飛舟,留下許多動人的故事;歷代名宦豪客,如謝靈運、李白、王安石、秦觀、沈括、文天祥、王十朋、陸游、高明、張孚敬、湯顯祖、袁枚、阮元、朱彝尊、郭沫若等人,面對滔滔江水,或高歌「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或贊美一篙綠水,兩岸青山……甌江,是連接中華歷史的通道,青田山川的驕傲!
石門洞是洞天福地,世外桃源,它與劉基結下不解之緣。它以其無窮的魅力,吸引著歷代無數文人名士,寫下許多動人的贊美詩文。一千多年前,南朝山水詩人謝靈運便將石門洞譽為「東南第一勝」。
太鶴山,神仙住過的地方。「何事別尋仙境界,此山原是鶴家鄉。」唐代清溪道士葉法善曾隱居這里養鶴、點易、煉丹、試劍,得道成仙。唐玄宗贊他為「上天下天鶴一隻」。此後,太鶴山被人稱為「人間仙境」。
青田之享有盛名,更因它創造了燦爛的石雕文化。很早以前,青田就有女媧補天遺石下凡變成石雕石的傳說。1500多年前,青田人開始認識它,利用它。從此,青田石雕從無到有,從衰到盛,從國內到海外,從單一工藝到藝術精晶,似一條藝術長河,閃耀著一代代藝人們的智慧之光,從古奔流到今。
青田又是著名僑鄉。青田人僑居國外已有300多年歷史,有18萬華僑分布在世界70多個國家,且在逐年增加,2000年,全縣就有3萬人領取護照,1萬多人出國定居。近幾年來,國際貿易不斷擴大,年出口貿易額達30億美元。全縣私人外匯儲蓄高達3億美元,捐助家鄉建設累計人民幣1億多元,為兩個文明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獨具特色的華僑文化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增添了絢麗繽紛的色彩。
青田還是名人之鄉,明代國師劉基、七君子之一章乃器、巾幗領袖陳慕華、還有南宋三朝宰相湯思退,國民黨副總裁陳誠……他們如雲環霧繞的奇峰,喚起人們尋源探秘的興趣。
青田,多元文化,源遠流長。歷代文人墨客、政壇要人無不贊美青田: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青田縣屬山地丘陵地貌。青田縣山巒連綿,奇峰挺拔。萬山海拔600米,無窮無盡的山脈像一堵堅固的屏障。
水文狀況
青田縣有甌江貫穿全境。
甌江為浙江省第二大江,它位於浙江南部,古名慎江,曾名永嘉江、溫江。流域總的地勢是西南高、東北低。甌江發源於慶元、龍泉兩縣市交界的百山祖鍋帽尖。西北流稱梅溪,至李家圩左納八都溪後稱龍泉溪,流經龍泉縣後左納大貴溪,進入緊水灘、石塘兩水庫,東北流 經玉溪水庫,至大港頭,左納松陰溪後稱大溪。至四都左匯宣平溪,至黃渡左納小安溪,至古城左納好溪後,折東南流至青田縣船寮左納船寮溪,至湖邊右納小溪,之後始稱甌江。經青田至溫州市江心嶼,水分南北二江,楠溪江從左岸匯入,其下游江心有七都島分隔為兩支,至龍灣匯合後東流,又有靈昆島分隔為兩汊,北汊經七里黃華、岐頭注入溫州灣,南汊經蘭田碼頭注入溫州灣,流域面積18100平方公里,河源至河口黃華岐頭全長384公里,落差1300米,平均坡降3.4‰。
氣候特點
青田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溫暖濕潤,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年平均氣溫18.3攝氏度,年均降雨量1747毫米,無霜期279天。冬暖回春早,氣溫垂直分布明顯,小氣候環境多種多樣,適合於多類野生植物生長。
。」
歷史沿革】
青田縣歷史悠久,自唐睿宗景雲二年(公元711年)置縣,至今已有1200多年,原來隸屬處州。
春秋戰國時期,今青田境域屬甌越地。
秦統一六國後,征服歐陽和閩越,置閩中郡,今青田境城在其中。
西漢惠帝三年(前192年)五月,甌越首領騶搖因助漢滅秦有功,封為東海王,都東甌地,世稱東甌王,轄地包括今溫、台、處(麗)地區。始元二年(85年),以東甌地回浦鄉建立回浦縣。今青田境城在回浦縣境內,屬會稽郡。
東漢初期,改回浦縣為章安縣。建安八年(203年),分章安縣南鄉建立松陽縣,今青田境域是松陽縣的一部分,仍屬會稽郡。
三國吳太平二年(257年),分會稽郡東部章安、臨海、始平、永寧、松陽、羅陽等六縣另設臨海郡,今青田境城隨屬臨海郡。
東晉大寧元年(323年),分臨海郡溫橋嶺南的永寧、安固、松陽、橫陽四縣置永嘉郡,包括今溫、處(麗)地區,今青田境域隨屬永嘉郡。
南朝時,今青田境域隸屬不變。
隋開皇九年(589年)廢郡,改永嘉郡為處州,分松陽縣東鄉建立括蒼縣,今青田境城為括蒼縣的一部分。開皇十二年,處州改稱括州。大業三年(607年),改括州為永嘉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復改永嘉郡為 括州。
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刺史孔綜奏請分括蒼縣建立青田縣,隸屬括州。天寶元年(742年),改括州為縉雲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括州。大歷十四年(779年),又改括州為處州,青田縣隸屬處州。
五代、宋,青田縣隸屬不變。
元時,青田縣屬江浙行中書省處州路。
明時,青田縣屬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處州府。
清康熙六年(1667年),浙江省設杭嘉湖、寧紹台、金溜嚴、溫處四道。青田縣屬溫處道處州府。
宣統三年(1911年)十一月,浙江成立軍政府,青田縣屬處州軍政分府。
民國初期,廢清代道、府、廳、州制。民國三年(1914年),浙江省設錢塘、會稽、金華、甌海四道,青田縣屬甌海道。民國十六年,廢道,實行省、縣二級制。民國二十一年六月,實行縣政督察制,青田縣先後屬第十一區、第二特區、第九區、第七區、第六區行政督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均駐麗水)。
民國三十七年五月,青田縣劃歸第五行政督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溫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青田縣隸屬溫州專區。
1963年5月,改屬麗水專區(1968年11月改麗水地區),迄今未變。
青田建縣以來,縣境經歷三次變遷。
明景泰三年間(1452),巡撫孫原貞以青田地廣為由,奏請分本縣鳴鶴鄉和柔遠鄉的仙上里、仙下里等地 建立是寧縣。青田縣由己個部減為18個都。「其廣輪之數,不下二百里」(清光緒《青田縣志》。
民國三十七年(1948)7月1日、南田區的南田、西境.三陽、黃壇、嶴里5鄉和萬源鄉一一部分劃給新建立的文成縣。」同年8月1日,永嘉縣的溫溪、貴嶴、黃坦、霞師4個鄉和林福、界坑2鄉的一部分劃歸青田縣。當時青田縣的面積為2779平方公里。
1961年10月,西嶴、上橫2個公社劃給永嘉縣。
1963年5月改屬麗水地區。
2000年7月,麗水撤地設市,青田縣隸屬麗水市。
【行政區劃】
青田縣人民政府駐鶴城鎮鶴城東路109號。郵編:323900。代碼:331121。區號:0578。
青田縣下轄10個鎮、21個鄉:鶴城鎮 溫溪鎮 東源鎮 船寮鎮 北山鎮 山口鎮 海口鎮 高湖鎮 臘口鎮 仁庄鎮;章村鄉 舒橋鄉 貴嶴鄉 石溪鄉 禎埠鄉 禎旺鄉 萬山鄉 黃垟鄉 季宅鄉 海溪鄉 小舟山鄉 高市鄉 巨浦鄉 萬阜鄉 湯垟鄉 方山鄉 吳坑鄉 仁宮鄉 章旦鄉 阜山鄉 嶺根鄉
2000年,青田縣轄10個鎮、23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61062人,其中:鶴城鎮 75152人、溫溪鎮 35987人、東源鎮 11953人、高湖鎮 11124人、船寮鎮 25347人、海口鎮 12207人、臘口鎮 7068人、北山鎮 19523人、山口鎮 16241人、仁庄鎮 13100人、萬山鄉 1663人、黃槊鄉 5230人、季宅鄉 10178人、高市鄉 4617人、海溪鄉 6471人、章村鄉 8760人、禎旺鄉 2885人、禎埠鄉 9013人、石帆鄉 7442人、舒橋鄉 9924人、巨浦鄉 4532人、嶺根鄉 3413人、萬阜鄉 6225人、方山鄉 8564人、湯槊鄉 4153人、貴嶴鄉 4913人、小舟山鄉 3992人、吳坑鄉 5445人、仁宮鄉 6407人、章旦鄉 4382人、阜山鄉 6914人、雙盤鄉 3365人、石溪鄉 4872人。
鶴城鎮 鎮政府駐鶴城東路109號,面積136.9平方千米,人口6.86萬。郵編:323900。轄13個社區、39個行政村:西門、東門、寶幢、問鶴、清溪門、水南、塔下、鳴山、月里灣、官塘、花園降、新建嶺、僑中;外旦、朱金、大李、崇福、鄭坑下、前倉、鶴東、坦下、圩仁、泥灣、魁市、石郭上、石郭下、平風、金田、黃降、陳山、北岸、石臼、仁塘灣、下司壟、湖邊、陳學、白浦、上岸、南灣、湖口、一村、二村、水南、平演、油竹上、油竹下、東赤、彭括、雅嶴、小口、秋爐坑、麻宅。
山口鎮 鎮政府駐山口村,面積36平方千米,人口0.84萬。郵編:323904。轄1個居民區、4個行政村:山口;山口、大安、雅陳、太田。
溫溪鎮 鎮政府駐處州街16號,面積56.7平方千米,人口3.44萬。郵編:323903。轄8個居民區、22個行政村: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溫溪、溫溪新、學神、尹山頭、東岸、大垟下、周嶴、沙門、吳嶴、林嶴、西湖、汛橋、洲頭、沙埠、塘里嶴、高崗、港頭、新垟、大頭田、龍葉、寺下、小峙。
東源鎮 鎮政府駐東源村,面積85.8平方千米,人口1.86萬。郵編:323908。轄13個行政村:東源、紅光、項村、武陵、下堡、平橋、周庄、周濟、桃山、蓮樹坑、平溪、西溪、馱龍。
船寮鎮 鎮政府駐船寮村,面積166平方千米,人口3.65萬。郵編:323911。轄1個居民區、40個行政村:新開垟;船寮、王巷、洪庵、大路、白山、葉庄、石頭、章慶、小金、圩頭、業川、業鳥、水井頭、洪府前、黃言、赤岩、舒庄、徐嶴、姜嶴、白岸、康畈、大垟、灘頭、仁川、西村、雷石、上枝、外湖、石才、伐太寮、上田本、朱店前、垟肚、芝溪、戈溪、陳合、石蓋口、石蓋、洪嶴、下七步。
北山鎮 鎮政府駐白岩村,面積186.8平方千米,人口3.51萬。郵編:323907。轄30個行政村:白岩、北山、肖山、仁村、黃庫、泥垟、九山、郎回、大岩下、少後、泉山、下長坑、張口、張坪、箬坑、坳頭、半嶺、底垟、張嶴、橘圩、阜口、東垟、濟根、葉段、格坑、陳村、坑底、上隆、高橋背、李坑。
海口鎮 鎮政府駐海口村,面積102平方千米,人口1.66萬。郵編:323912。轄13個行政村:海口、麻埠、界阜、高沙、鹿山、南岸、泗洲埠、海林、南江、東江、和合、平山、涼亭腳。
臘口鎮 鎮政府駐龍山頭村,面積92.6平方千米,人口1.88萬。郵編:323913。轄2個居民區、21個行政村:石帆同心、石帆振興;龍山頭、臘口、坑口、上京、臘溪、張庄、平斜、大坑、北坑、浮戈、武垟、瑤均、青竹、高墳崗、石帆、虞宅、石塔、陽山、外垟、垟嶴。
高湖鎮 鎮政府駐高湖村,面積87.2平方千米,人口1.73萬。郵編:323908。轄10個行政村:高湖、東三、西圩、桐川、角坑、坦山頭、良川、內馮、外馮、五源山。
仁庄鎮 鎮政府駐仁庄村,面積93平方千米,人口1.97。郵編:323913。轄3個居民區、20個行政村:第一、第二、第三;仁庄、新彭、馮垟、羅溪、林山、吳岸、雅林、八源、庄垟、塘古、橫培、小令、石礱、南木宕、孫山、夏嚴、垟心、蓮頭、垟坑、東坪。
章村鄉 鄉政府駐章村村,面積109平方千米,人口1.7萬。郵編:323913。轄16個行政村:章村、黃山頭、顏宅、吳村、旺山、平塔、小砩、趙塘、新民、上寮、黃里、黃庄、黃寮、黃肚、竹章、王金。
舒橋鄉 鄉政府駐舒橋村,面積75平方千米,人口1.5萬。郵編:323913。轄22個行政村:舒橋、章垟、交垟、羅西、古竹、古竹嶴、高茂、根山、箬鳥、沙坑、西武頭、阮坑、葉村、葉店、夫人山、陳山、大弄底、王嶴、蔡坑、章巷、道彭、章杉。
貴嶴鄉 鄉政府駐貴嶴村,面積60.5平方千米,人口1萬。郵編:323903。轄15個行政村:貴嶴、下坑、小雙坑、上貴、卓山、塘後、洪岩頭、金菖羅、東山、孫坑、大雙坑、呈山、下貴、黃山、荷金。
石溪鄉 鄉政府駐石溪村,面積29.5平方千米,人口0.68萬。郵編:323901。轄8個行政村:石溪、吳山、金泉、黃山壟、國垟、張山、下坦、溪口。
小舟山鄉 鄉政府駐小舟山村,面積24.8平方千米,人口0.76萬。郵編:323903。轄9個行政村:小舟山、鄭山、葵山、丁坑、黃員平、新建、上山爐、西平、平峰降。
禎埠鄉 鄉政府駐小群村,面積129平方千米,人口1.25萬。郵編:323913。轄8個行政村:小群、馬嶺腳、王村、嶺下、禎埠、兆庄、陳篆、錦水。
禎旺鄉 鄉政府駐禎旺村,面積84.6平方千米,人口0.52萬。郵編:323913。轄8個行政村:禎旺、吳宅、山寮、上垟、吳畲、陳須、谷甫、應章。
萬山鄉 鄉政府駐孫窟村,面積25.3平方千米,人口0.41萬。郵編:323908。轄6個行政村:孫窟、烏泥塘、孫岸、陳吳了、光乍坑、萬山。
黃垟鄉 鄉政府駐石坪川村,面積43.7平方千米,人口0.55萬。郵編:323908。轄8個行政村:石坪川、峰山、金坑、石坑嶺、金坑口、外黃垟、底黃垟、底項。
季宅鄉 鄉政府駐黃放口村,面積74平方千米,人口1.46萬。郵編:323908。轄6個行政村:黃放口、季宅、皇山、引坑、潘山、下庄。
海溪鄉 鄉政府駐海溪村,面積32平方千米,人口0.94萬。郵編:323912。轄10個行政村:海溪、西園、黃畈、橫樹崗、石垟巷、烏樓、西坑邊、馬嶴、大元、余山。
高市鄉 鄉政府駐高市村,面積46平方千米,人口0.69萬。郵編:323912。轄9個行政村:高市、東源頭、水碓基、東源口、西源、黃山、練嶴、雄溪、洞背。
巨浦鄉 鄉政府駐巨浦村,面積97平方千米,人口1.05萬。郵編:323907。轄11個行政村:巨浦、王謝、坑下、徐山、西坑、楓橋、馱壟、城門、范村、湖雲、下灣。
萬阜鄉 鄉政府駐新莊村,面積70平方千米,人口0.86萬。郵編:323907。轄8個行政村:新莊、白岩前、坪斜、蒲州、雲山背、萬阜、柘垟。
湯垟鄉 鄉政府駐洪口村,面積79平方千米,人口0.58萬。郵編:323904。轄7個行政村:洪口、湯垟、洋寮、干坑、小佐、西天、西天坑。
方山鄉 鄉政府駐石前村,面積37平方千米,人口0.92萬。郵編:323905。轄11個行政村:石前、根頭、周嶴、裘山、垟塘、後金、馬車坑、奎岩庄、邵山、龍現、松數下。
吳坑鄉 鄉政府駐吳坑村,面積36.3平方千米,人口1.12萬。郵編:323903。轄10個行政村:吳坑、石洞、平岩、泉城、大仁、章山、東溪、下垟、塘坑、平岸。
仁宮鄉 鄉政府駐仁宮村,面積87.6平方千米,人口1.12萬。郵編:323901。轄11個行政村:仁宮、桃坳、孫前、密溪、小奕、寺嶴、朱山、大奕、釣灘、彭湖、紅花。
章旦鄉 鄉政府駐龜背,面積35.3平方千米,人口0.77萬。郵編:323901。轄8個行政村:章旦、歇馬降、蘭頭、雙垟、李黃、雙旦、阿旦、朱坑下。
阜山鄉 鄉政府駐阜山村,面積115.7平方千米,人口1.52萬。郵編:323902。轄21個行政村:阜山、坑邊、崗下、前王、紅富垟、安店、周宅、陳宅、嶴底、朱嶴、周山、雙溪、龍隱、嶺峰、金竹垟、圳下、季山、垟坑、垟村、周村、周西坑。
嶺根鄉 鄉政府駐嶺根村,面積58平方千米,人口0.72萬。郵編:323907。轄12個行政村:嶺根、韓山、牛頭、吳山埠、黃馱山、灘坑、小衙、鐵沙濟、外處基、馱田坪、石柱、林坑。
[經濟概況】
工業是青田縣國民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主導力量。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九十年代以來,青田工業迅速崛起,取得了長足發展,形成了新的優勢。
國有集體工業企業全面完成產權制度改革;個體、私營,股份制、三資企業等非公有制經濟取得蓬勃發展;工業總量大幅度培長。到2000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到20.02億元,比1995年增長77.83%,其中國有企業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 及以上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5.46億元,佔全縣工業總量的25.98O;全縣工業企業3524個,其中個私企業3473個,占總量的98.50%,個私工業經濟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91.25%,工業經濟所有制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工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全縣工業95%以上集中在溫溪、山口、東源三片及330國道沿線的鶴城、船案、臘日一線,基本上形成了「龍頭——兩翼——一線」的工業格局,區塊特色經濟明顯;形成了礦產、鞋革、機械電器、石雕四大支柱產業,2000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2.29億元,佔全縣工業總量的58.52%;竹木製品、五金電器、建材、化工、食品、水電、種養加工等行業也已初具規模;電子儀表、新型建材、外貿服裝等新興行業以及農副產品和礦產品深加工業已初步崛起。
【交通運輸】
青田縣開發區東面與溫州市永嘉縣接壤,南面與溫州市鹿城區屬地僅甌江相隔,離溫州市區40公里,離溫州機場60公里。330國道及復線貫穿全境。
青田火車站是金溫鐵路公司所轄的三等客、貨運站。客運站房高32.25米,共5層,總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融客運服務和商場、休閑場所為一體。
溫溪港,是麗水市唯一的出海港口。30年來,溫溪港規模不斷擴大,年貨物吞吐量從最初的2萬噸到現在的20多萬噸,運輸的產品從單一生活物資吞進到多元工業產品吐出。貨輪可直達全國各大港口和香港、澳門。

❹ 雲南方山望江嶺作文300字

今天,我們懷著愉悅的心情來到方山。

一路歡歌,
一路笑語,
我們來到了傳說中清爽宜人的方山。
那裡有山林
1.07
萬畝山主峰
四方平正,宛若廣闊的平台,所以取名方山。山上,如織的松林,如吼的松濤,使人感到無
比的心曠神怡。其間有諸葛營、望江嶺、七星橋等十三個景點。

我們先驅車來到諸葛營。
四周吹來的徐徐秋風,
旅途的勞累一下子拋在腦後。
我們觀看
著四周,各種各樣的農家樂、民宅呈現在眼前。他們的房屋上掛著牛頭、虎頭,還有各式各
樣的圓盤、
四周牆上的壁畫,體現了他們純朴的民風;類似於板報的廊畫,
更體現了他們黨
的意識十分堅固,不可動搖!

走了許久,我們來到了

量身門

,他不僅量身,而且還量心,許多同學都進去了,想試
試,可是

誰能過

那道門只有鄧淑文能過,其他人只能混個

魔鬼身材



12
點整,飢腸轆轆的我們來到了餐館。因為我們是第一個進去的,所以我們被分到了一
班,
跟他們吃。
可我們進去一看,
著實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
地上鋪滿了松針,
上面有碗筷,
導游說讓我們在這兒吃。菜一上來,不到三秒鍾時間,盤內的食物一掃而光,我邊吃邊想:
大概奶奶那一輩人也是這樣的吧!今天,我才體會到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

的來歷了。

我們路過松林的時候,正處正午,太陽正火辣呢!可一進松林,什麼火辣,什麼勞累,
一舉拋在腦後。大家都一起拾松子,撿垃圾,即使再苦再累,我們也會會心一笑。

最後一站是雷達兵的營地,
在表演的節目中,
最精彩的應該是表演軍姿,
齊刷刷的動作,
無人不驚嘆;洪亮的口號,無人不佩服。
我們隨導游去看所謂的雷達,
它傳遞的光波速與光
速相同,主要用來控制飛機用的。

我們滿懷欣喜地回到家,
在路上還回味著剛才的一幕幕。
此刻我的心情只能用一首清道
光年間廣南府訓導王安延慕名游歷方山之後作的《苴卻懷古》來表達:

絕塞蜻蛉漢著名,當年問路此南征。

荒營處處埋銅鼓,野菜家家種蔓菁。
天譴一江爭險要,戶存十馬驗茲生。

風流我欲瞻遺像,那得詞堂似錦城?

❺ 青田郵編是多少啊

詳細地址郵編、區號列表
城市/區/縣 地址 郵政編碼 區號
青田縣 前侖鄉 323901 0578
青田縣 港頭鄉 323903 0578
青田縣 禎旺鄉 323913 0578
青田縣 海溪鄉 323912 0578
青田縣 良川鄉 323908 0578
青田縣 船寮鎮 323911 0578
青田縣 縣城(鶴城鎮 323900 0578
青田縣 小令鄉 323904 0578
青田縣 舒橋鄉 323913 0578
青田縣 仁庄鄉 323904 0578
青田縣 黃寮鄉 323913 0578
青田縣 孫坑鄉 323903 0578
青田縣 北山鄉 323907 0578
青田縣 季宅鄉 323908 0578
青田縣 吳岸鄉 323904 0578
青田縣 大路鄉 323911 0578
青田縣 章旦鄉 323901 0578
青田縣 貴嶴鄉 323903 0578
青田縣 禎埠鄉 323913 0578
青田縣 高湖鄉 323908 0578
青田縣 嶺根鄉 323907 0578
青田縣 萬山鄉 323908 0578
青田縣 羊心鄉 323904 0578
青田縣 王嶴鄉 323913 0578
青田縣 黃土羊鄉 323909 0578
青田縣 巨浦鄉 323907 0578
青田縣 石礬鄉 323913 0578
青田縣 油竹鄉 323906 0578
青田縣 湖邊鄉 323901 0578
青田縣 平橋鄉 323908 0578
青田縣 金田鄉 323901 0578
青田縣 石蓋鄉 323911 0578
青田縣 芝溪鄉 323911 0578
青田縣 鶴城鎮 323900 0578
青田縣 坑底鄉 323907 0578

❻ 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郵編是多少呢

詳細地址郵編、區號列表
城市/區/縣
地址
郵政編碼
區號
青田縣
前侖鄉
323901
0578
青田縣
港頭鄉
323903
0578
青田縣
禎旺鄉
323913
0578
青田縣
海溪鄉
323912
0578
青田縣
良川鄉
323908
0578
青田縣
船寮鎮
323911
0578
青田縣
縣城(鶴城鎮
323900
0578
青田縣
小令鄉
323904
0578
青田縣
舒橋鄉
323913
0578
青田縣
仁庄鄉
323904
0578
青田縣
黃寮鄉
323913
0578
青田縣
孫坑鄉
323903
0578
青田縣
北山鄉
323907
0578
青田縣
季宅鄉
323908
0578
青田縣
吳岸鄉
323904
0578
青田縣
大路鄉
323911
0578
青田縣
章旦鄉
323901
0578
青田縣
貴嶴鄉
323903
0578
青田縣
禎埠鄉
323913
0578
青田縣
高湖鄉
323908
0578
青田縣
嶺根鄉
323907
0578
青田縣
萬山鄉
323908
0578
青田縣
羊心鄉
323904
0578
青田縣
王嶴鄉
323913
0578
青田縣
黃土羊鄉
323909
0578
青田縣
巨浦鄉
323907
0578
青田縣
石礬鄉
323913
0578
青田縣
油竹鄉
323906
0578
青田縣
湖邊鄉
323901
0578
青田縣
平橋鄉
323908
0578
青田縣
金田鄉
323901
0578
青田縣
石蓋鄉
323911
0578
青田縣
芝溪鄉
323911
0578
青田縣
鶴城鎮
323900
0578
青田縣
坑底鄉
323907
0578

❼ 青田縣幾個村

【鶴城鎮】據《青田縣志》記載:「城北太鶴山白鶴洞有雙白鶴,年年產子,故得名為鶴城。」另據《永嘉郡記》記載:「青田雙白鶴,年年生子,長便飛去。」《太平寰宇記》引丘相鶴經雲:「青田之鶴,即此山所產。」又南北朝時,梁元帝蕭繹(552—554)的《鴛鴦賦》亦雲:「青田之鶴,晝夜俱飛。」杜甫有詩雲:「薛公十一鶴,皆寫青田真。」可見鶴城原是群鶴翔集的洞天福地。自唐睿宗景雲二年(711)青田置縣以來,鶴城鎮一直是縣治所在地。民國二十四年(1935)建立鶴城鎮。1992年5月將原城郊區的前倉、金田、外旦、湖邊4鄉並入。鎮政府駐鶴城東路109號。
轄13個社區 西門 東門 寶幢 清溪門 問鶴 水南 塔下 鳴山 月里灣 花園降 新建嶺?官塘 僑中
39個行政村 外旦 朱金 大李 崇福 鄭坑下 前倉 鶴東 坦下 圩仁 泥灣 魁市 石郭上 石郭下 平風 金田 黃降?陳山 北岸 石臼 仁塘灣 下司壟 湖邊 陳學 白浦 上岸?南灣 湖口 一村 二村 水南 平演 油竹上村 油竹下村 東赤 彭括 雅嶴 小口 秋爐坑 麻宅?
【山口鎮】位於縣政府駐地以南9公里。因地處四都港、方山坑和小平坑三條溪流的匯合點,古稱「谷口」或「三口」。後又因四周環山,地處溪水的出口處,易名「山口」。清時屬二都,民國時為山口鄉。1949年5月解放後和油竹鄉合並稱竹山鄉。1952年大田、朱坑、下陳、陳半山、彭山、大安、馱寮背、山口、牛寮坦、小平坑、方岩下等11個村劃出設立山口鄉。1958年改為山口管理區。1961年改為山口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1985年4月15日改為山口鎮。1992年油竹鄉並入。鎮政府駐山口村。
轄1個居民區 山口
4個行政村 山口 大安 雅陳 太田?
【溫溪鎮】位於縣政府駐地以東10公里。清時屬永嘉縣安竹鄉,清末至解放前二年均稱安溪鄉。因甌江上游灘多水端,至安溪和甌海潮汛匯合,水流趨於緩和,遂成平安之溪,故得名「安溪」。當地方言「安」與「溫」近音,且又舊屬溫州,因此改為溫溪。1948年1月劃入青田縣,仍稱溫溪鄉。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為溫溪鄉。1958年沙埠、東岸2鄉並入,同年10月成立溫溪管理區。1960年7月沙埠、東岸劃出另立公社。1961年改為溫溪公社。1964年建制為溫溪鎮。1992年原屬溫溪區的東岸鄉和港頭鄉並入。鎮政府駐處州街16號。
轄8個居民區 第一 第二 第三 第四 第五?第六 第七 第八
22個行政村 溫溪 溫溪新村 學神 尹山頭 東岸 大垟下 周嶴 沙門 吳嶴 林嶴 西湖 汛橋 洲頭 沙埠 塘里嶴 高崗 港頭 新垟 大頭田 龍葉 寺下 小峙?
【東源鎮】位於縣政府駐地以北20公里。清時屬十一都,民國時為東堡鄉。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稱富源鄉,同年9月改名仍為東堡鄉。1952年改為小源鄉。1958年10月改稱為小源管理區。1961年10月由馱溜、小源、上葉、紅光、項村、武池、下堡、黃山頭、後降等大隊組成小源公社,至1978年中共青田縣委為緬懷周恩來總理於1939年1月給東源小學創立的題詞,報請中共麗水地委批准,改名為東源公社。1985年9月改為東源鎮。1992年平橋鄉並入。鎮政府駐東源村。
轄13個行政村 東源 紅光 項村 武陵 下堡 平橋 周庄 周濟 桃山 蓮樹坑 平溪 西溪 馱龍?
【船寮鎮】位於縣政府駐地以北14.5公里。清初稱十都,清末為荷池鄉。解放前稱荷塘鄉,均以船寮附近的洪府前村宋皇妃故宅辟有荷池數里而得名。1949年建政時由船寮、徐嶴、姜嶴等村組成鄉政府,稱徐嶴鄉。1956年與赤岩、黃言、洪府前、白岸、水井頭等5村組成的洪府前鄉合並,定名船寮鄉。1958年改稱船寮管理區。1961年春,大垟鄉的康畈、小垟、大垟、灘頭、仁川、西岸、雷石等8村劃入,稱船寮公社。1983年復改為船寮鄉。1985年改為建制鎮。1992年石蓋、芝溪、大路3鄉並入。鎮政府駐船寮村。
轄1個居民區 新開垟
40個行政村 船寮 王巷 洪庵 大路 白山 葉庄 石頭 章慶 小金 圩頭 業川 業鳥 水井頭 洪府前 黃言 赤岩?舒庄 徐嶴 姜嶴 白岸 康畈 大垟 灘頭 仁川 西村 雷石 上枝 外湖 石才 成太寮 上田*) 朱店前 垟肚 芝溪 戈溪 陳合 石蓋口 石蓋 洪嶴 下七步?
【北山鎮】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南29公里。清時稱七都,民國時為北山鄉。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白岩、北山2鄉。1958年改為管理區。1961年2管理區合並稱北山公社。1985年撤鄉置北山鎮。1992年6月張口、坑底2鄉並入。鎮政府駐白岩村。
轄30個行政村 白岩 北山 肖山 仁村 黃庫 泥垟 九山 郎回 大岩下 少後 泉山 下長坑 張口 張坪 箬坑 坳頭 半嶺 底垟 張嶴 橘圩 阜口 東垟 濟根 葉段 格坑 陳村 坑底 上隆 高橋背 李坑?
【海口鎮】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北27.8公里。傳說古時候東海潮水漲至此而得名海口,意為大海之口。清時屬十三都。解放前此地長期作為海口區,曾一度改為海口鎮。1949年5月解放屬海口區。1952年成立海口鄉。1958年秋公改為海口管理區。1961年稱海口公社。1982年改稱海口鄉。1992年東江鄉並入。同年撤鄉建制。鎮政府駐山口村。
轄13個行政村 海口 麻埠 界阜 高沙 鹿山 南岸 泗洲埠 海林 南江 東江 和合 平山 涼亭腳?
【臘口鎮】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北41.5公里。清時為十八都,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初,設浮石鄉。民國二十四年(1935),分設浮翼、石帆2鄉。民國三十六年(1947)2鄉合並,仍稱浮石鄉。1949年11月浮石鄉政府建立,駐石帆村。1950年8月撤銷浮石鄉。分設石帆、浮翼2鄉。1952年4月大坑、坑口鄉建立。1956年4月大坑、坑口2鄉並入浮翼鄉。1956年11月改稱浮翼管理區。1961年10月改稱浮翼公社,同時將「翼」字改為「弋」。1983年11月復稱浮弋鄉。1993年8月撤浮弋鄉置臘口鎮。鎮政府駐龍山頭村。
轄2個居民區 石帆同心 石帆振興
21個行政村 龍山頭 臘口 坑口 上京 臘溪 張庄 平斜 大坑 北坑 浮戈 武垟 瑤均 陳山埠 青竹 高墳崗 石帆 虞宅 石塔 陽山 外垟 垟嶴?
【高湖鎮】位於縣政府駐地以北22.5公里。清時屬十二都,解放前稱湖川鄉。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稱高湖鄉。1956年春,與大雲寺、旦頭山2鄉合並,改為高雲山鄉。1958年改稱高湖管理區,同時將大雲寺、武池、下堡、項村等地劃入東源鄉。1961年改名為高湖公社。1983年復稱高湖鄉。1992年良川鄉並入。1995年改為建制鎮。鎮政府駐高湖村。
轄10個行政村 高湖 東三 西圩 桐川 角坑 坦頭山 良川 內馮 外馮 五源山?
【仁庄鎮】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南12公里。清朝時稱四都,民國時為四外鄉。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時屬四外鄉。1955年析彭山、外垟、阮垟、半坑、金垟、仁庄等7個村另置仁庄鄉。1958年大田鄉的馮垟、羅溪、林山等村劃入,改為仁庄管理區。1961年改為仁庄公社。1992年仁庄、小令、吳岸、垟心4鄉合並,成立仁庄鄉。1998年撤鄉置鎮。鎮政府駐仁庄村。
轄3個居民區 第一 第二 第三
20個行政村 仁庄 新彭 馮垟 羅溪 林山 吳岸 雅林 八源 庄垟 塘古 橫培 小令 石礱 南木宕 孫山 夏嚴 垟心 蓮頭 垟坑 東坪?
【章村鄉】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北42公里。清時稱十六都,解放前屬章村鄉。1949年5月解放後分設趙庄、章村、吳村3鄉。1955年重將趙庄、吳村2鄉並入,仍稱章村鄉。1958年改為章村管理區。1961年改為章村公社。1983年復改稱章村鄉。1992年黃寮鄉並入。鄉政府駐章村村。
轄16個行政村 章村 黃山頭 顏宅 吳村 旺山 平塔 小砩 趙塘 新民 上寮 黃里 黃庄 黃寮 黃肚 竹章 王金
【舒橋鄉】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北38.5公里。因據傳說,舒橋最早的人由福建遷入,姓舒,並在雙溪口興建一座石板橋,得名「舒橋」。清時為十七都,民國時稱葉店鄉。1949年5月解放,建政為舒橋鄉。1958年改為舒橋管理區。1961年改稱舒橋公社。1992年王嶴鄉並入。鄉政府駐舒橋村。
轄22個行政村 舒橋 章嶴 交垟 羅西 古竹 古竹嶴 高茂 根山 箬鳥 沙坑 西武頭 阮坑 葉村 葉店 夫人山 陳山?大弄底 王嶴 蔡坑 章巷 道彭 章杉
【貴嶴鄉】位於縣政府駐地東北8公里。原屬溫州管轄。1948年1月劃歸青田。1949年5月解放後,分設塘後、貴嶴2鄉。1955年2鄉合並(部分劃入孫坑鄉),仍稱貴嶴鄉。1958年改為貴嶴管理區。1961年為貴嶴公社和孫坑公社。1983年分設貴嶴、孫坑2鄉。1992年6月孫坑鄉並入。鄉政府駐貴嶴村。
轄15個行政村 貴嶴 下坑 小雙坑 上貴 卓山 塘後 洪岩頭 金菖羅 東山 孫坑 大雙坑 呈山 下貴 黃山 荷金?
【石溪鄉】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北6.5公里。清時屬五都,民國時稱五下鄉。1949年解放後,建政為石溪鄉。1952年分為石溪、國垟2鄉。1955年仍合為一鄉。1958年改為石溪管理區。1961年稱石溪公社。1983年復稱石溪鄉。鄉政府駐石溪村。
轄8個行政村 石溪 吳山 金泉 黃山壟 國垟 張山 下坦 溪口?
【小舟山鄉】位於縣政府駐地東北12公里。原屬永嘉縣黃坦鄉。1948年1月劃入青田。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葵山、小舟山2鄉。1958年2鄉合並,稱為小舟山管理區。1961年改為小舟山公社。1983年改稱小舟山鄉。鄉政府駐小舟山村。
轄9個行政村 小舟山 鄭山 葵山 丁坑 黃員平 新建 上山爐 西平 平峰降?
【禎埠鄉】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北31.5公里。駐地禎埠村歷來是一個大碼頭,來往的船隻都在此逗留,由此得名。清時為十四外都。民國十九年(1930)後建禎埠鄉。1949年5月解放,建政時仍稱禎埠鄉。1955年李村、錦水2鄉並入,仍稱禎埠鄉。1958年改為禎埠管理區。1982年恢復原鄉名。鄉政府駐小群村。
轄8個行政村 小群 馬嶺腳 王村 嶺下 楨埠 兆庄 陳篆 錦水?
【禎旺鄉】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北37公里。因駐地在禎旺村,故名禎旺。清時屬十五都,解放前為禎旺鄉。1949年解放後改建政仍稱禎旺鄉。1955年吳畲鄉並入。1958年改為禎旺管理區。1961年改為禎旺公社。1983年復稱禎旺鄉。鄉政府駐楨旺村。
轄8個行政村 楨旺 吳宅 山寮 上垟 吳畲 陳須 谷甫 應章??
【萬山鄉】位於縣政府駐地以北22公里。因地處群山之巔,雲霧繚繞而得名。1949年6月富源鄉分為烏坭塘鄉和富源鄉。1952年4月烏坭塘鄉分為圩平鄉和萬山鄉。1956年4月日1日萬山鄉和圩平鄉合並為萬山鄉。鄉政府駐孫窟村。
轄6個行政村 孫窟 烏泥塘 孫岸 陳吳了 光乍坑 萬山?
【黃垟鄉】位於縣政府駐地東北18公里。清時屬十一都,民國時屬富川鄉。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稱黃垟鄉。1956年峰山鄉並入,同時把上西坑和橋公2村劃入萬山鄉。將峰山鄉的屋基村劃入永嘉縣上橫鄉,又將上橫鄉的底項、金龍、朱岩、五台山、尖背等5村劃入,仍稱黃垟鄉。1958年改稱為黃垟管理區。1961年改為黃垟公社。1983年復稱黃垟鄉。鄉政府駐石坪川村。
轄8個行政村 石坪川 峰山 金坑 石坑嶺 金坑口 外黃垟 底黃垟 底項
【季宅鄉】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北28公里。清時屬十二都,民國時稱雁衢鄉。1949年解放後建政時仍稱雁衢鄉。1951年為潘山、黃山2鄉。1957年2鄉合並,駐地設在季宅村,改為季宅鄉。1958年又分為三房、黃放口2管理區。1961年2管理區合並為季宅公社。1982年復稱季宅鄉。鄉政府駐黃放口村。
轄6個行政村 黃放口 季宅 皇山 引坑 潘山 下庄?
【海溪鄉】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北34公里。清時屬十四都,解放前為海溪鄉。1949年解放後建政西園、正教寺2鄉,將余山、李山、平山、橫路等村劃入東江鄉。1953年西園、正教寺2鄉合並,仍稱海溪鄉。1958年改為管理區。1961年改為海溪公社。1962年舒橋公社的南嶺村並入。1983復稱海溪鄉。鄉政府駐海溪村。
轄10個行政村 海溪 西園 黃畈 橫樹崗 石垟巷 烏樓 西坑邊?馬嶴 大元 余山?
【高市鄉】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北20.5公里。清時屬十三都,解放前為高市鄉。1949年解放後建政時分別成立雄溪鄉、高市鄉和東源口鄉。1955年實行並鄉時,除戈溪村劃入芝溪鄉外,將東源口、雄溪2鄉並入高市鄉。1958年秋改為高市管理區。1961年又改稱高市公社。1983年復稱高市鄉。鄉政府駐高市村。
轄9個行政村 高市 東源頭 水碓基 東源口 西源 黃山 練嶴 雄溪 洞背?
【巨浦鄉】位於縣政府駐地以西21.5公里。清時稱七都,解放前為莒浦鄉。1949年5月解放後至1951年底未曾建政。1952年成立西坑、徐山、城門、莒浦4個鄉。1956年將「莒」改為「巨」字。1959年西坑、徐山2鄉7個大隊合並,稱為上鳥管理區。同時將城門、巨浦2鄉8個大隊合並,稱為巨浦管理區。1961年2管理區合並,成立巨浦公社。1983年復稱巨浦鄉。鄉政府駐巨浦村。
轄11個行政村 巨浦 王謝 坑下 徐山 西坑 楓橋 馱壟 城門 范村 湖雲 下灣?
【萬阜鄉】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南34公里。清時屬九都,解放前稱萬阜鄉,以駐地萬阜村得名。1949年5月解放後建立萬阜、蒲州2鄉。1956年2鄉合並仍稱萬阜鄉。1958年改為萬阜管理區。1961年改為萬阜公社。1983年復稱萬阜鄉。鄉政府駐新莊村。
轄8個行政村 新莊 白岩前 垟斜 蒲州 富塘 雲山背 萬阜 柘垟?
【湯垟鄉】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南18公里。清朝時稱四都,民國時屬四內鄉。1949年5月解放後屬吳岸鄉。西天坑等7個村由吳岸鄉析出與西天鄉的3個村合並成立湯垟鄉,駐地在湯垟村(別名野客寮)。1958年改為湯垟管理區。1961年改為湯垟公社,駐地遷至洪口村,公社名稱不變。1983年復稱湯垟鄉。鄉政府駐洪口村。
轄7個行政村 洪口 湯垟 洋寮 干坑 小佐 西天 西天坑?
【方山鄉】位於縣政府駐地以北13.5公里。清朝時屬二都,民國時為方山鄉。1949年5月解放後分設方北和方南2個鄉。1956年2鄉合並仍稱方山鄉。1958年改為方山管理區。1961年調整為方山公社。1983年復稱方山鄉。鄉政府駐石前村。
轄11個行政村 石前 根頭 周嶴 裘山 垟塘 後金 馬車坑 奎岩庄 邵山 龍現 松樹下?
【吳坑鄉】位於縣政府駐地東北16.5公里。屬永嘉縣黃坦鄉。1948年1月劃歸青田。1949年5月解放建政為吳坑鄉。1958年改為吳坑管理區。1961年調整為吳坑公社。1983年復稱吳坑鄉。鄉政府駐吳坑村。
轄10個行政村 吳坑 石洞 平岩 泉城 大仁 章山 東溪 下垟 塘坑 平岸?
【仁宮鄉】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北11.5公里。清時稱六下都,民國時為六仁鄉。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時成立仁宮、彭湖、小奕3鄉。1956年彭湖、小奕2鄉並入,稱為仁宮鄉。1958年桃坳村劃入,改名仁宮管理區。1961年又劃入孫山村,改為仁宮公社。1983年改稱仁宮鄉。鄉政府駐仁宮村。
轄11個行政村 仁宮 桃坳 孫前 密溪 小奕 寺嶴 朱山 大奕?釣灘 彭湖 紅花?
【章旦鄉】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南4公里。清時稱三外都,民國時為三外鄉。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分設項元、外路、章旦3鄉。1955年項元、外路2鄉並入,仍稱章旦鄉。同年10月析出外路等村,另置城南鄉。1958年改為章旦管理區。1961年周山大隊劃歸阜山公社,同時改為章旦公社。1983年改稱章旦鄉。鄉政府駐龜背。
轄8個行政村 章旦 歇馬降 蘭頭 雙垟 李黃 雙旦 阿旦 朱坑下?
【阜山鄉】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南13公里。清時稱三內都,民國時為阜山鄉。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仍名阜山鄉。1953年分為阜東、阜西2鄉。1956年2鄉合並,改為阜山集體農庄、1958年又改為阜山管理區。1961年將章旦管理區的周山村劃入,改為阜山公社。1983年復稱阜山鄉。鄉政府駐阜山村。
轄21個行政村 阜山 坑邊 崗下 前王 紅富垟 安店 周宅?陳宅 嶴底 朱嶴 周山 雙溪 龍隱村 嶺峰 金竹垟?圳下?季山 垟坑 垟村 周村 周西坑?
【嶺根鄉】位於縣政府駐地西南37.5公里。清時分屬七、九兩都,民國時稱嶺根鄉。1949年5月解放後,建立嶺根、林坑2鄉。1958年2鄉合並,又將張嶴鄉的牛頭村劃入,改為嶺根管理區。1961年調整為嶺根公社。1983年改革者稱嶺根鄉。鄉政府駐嶺根村。
轄12個行政村 嶺根 韓山 牛頭 吳山埠 黃馱山 灘坑 小衙?鐵沙濟 外處基 馱田坪 石柱 林坑

〖浮弋鄉〗因駐地在浮弋村,故名浮弋公社。清時為十六都,民國時稱浮弋鄉,解放後建政時屬於浮石鄉。1955年與大坑、坑口2鄉合並,仍稱浮弋鄉。1958年改為浮弋管理區。1961年調整為浮弋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1992年並入臘口鎮。
〖王嶴鄉〗清時稱十七都,解放前為葉店鄉。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為王嶴鄉。1955年曾並入舒橋鄉。1958年分出稱王嶴管理區。1961年改為王嶴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1992年並入舒橋鄉。
〖石帆鄉〗清時稱十八都,解放前為石帆鄉。解放後屬於浮石鄉。1955年合作化時,由石帆、外垟、垟嶴、石浦、塔山灣、高墳崗、陳山埠、瑤均、武溪、虞宅、黃山頭、太保廟等地組成為石帆鄉。1958年改為石帆管理區。1961年改稱為石帆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1992年並入舒橋鎮。
〖黃寮鄉〗清時屬十六都,解放前為東山鄉。解放後建政時在黃寮村,稱黃寮鄉。1952年全鄉分為黃肚、黃寮,連雲寺3鄉。1955年重將黃肚、連雲寺2鄉並入,仍稱黃寮鄉。1958年為便得群眾,駐地遷至坑垠村,改稱坑垠管理區。1961年又改稱為黃寮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1992年並入章村鄉。
〖良川鄉〗清時為十二都,解放前屬湖川鄉。1949年解放後建政為康川鄉。1952年將萬濟、嶺頭、上黃、外黃、底坑等5村劃出成立外黃鄉。1956年重將外黃鄉並入。1958年改為良川管理區。1961年稱職為良川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1992年並入高湖鎮。
〖平橋鄉〗清時為十一都,民國時稱富川鄉。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為平橋鄉。1956年春將底項村劃入黃垟鄉,將平橋、周庄、周濟、平山、蓮樹坑5個村並入小源鄉,撤銷平橋鄉。同年科將原5個村從小源鄉分出,重立平橋鄉。1958年改為平橋管理區。1961年將平溪、西溪、馱龍3村劃入,改稱為平橋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1992年並入東源鎮。
〖東江鄉〗清時為十四都,解放前屬於海溪鄉。1949年5月解放仍屬海溪鄉。1952年分出建立為東江鄉。1958年改為東江管理區。1961年定名為東江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1992年並入海口鎮。
〖芝溪鄉〗清時屬十三都,解放前稱芝溪鄉屬海口區。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仍為芝溪鄉。1958年11月成立芝溪管理區。1961年改為芝溪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1992年並入船寮鎮。
〖石蓋鄉〗清時屬十三都,解放前屬芝溪鄉。1949年5月解放初屬海口區的芝溪鄉。1952年另立石蓋管理區。1961年秋改為石蓋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1992年並入船寮鎮。
〖大路鄉〗清時為六上都,解放前稱六上鄉。1942年6月22日日寇入侵該村時,當地群眾激於義憤,奮起抗擊,後曾一度改為忠義鄉。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為大路鄉。1955年和大垟、小金2小鄉合並為大金鄉。1958年大垟、康畈2地劃出,改為大路管理區。1961年為大路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1992年並入船寮鎮。
〖孫坑鄉〗駐地在孫坑村,得名。民國時屬溫州管轄。1948年1月與溫溪同時劃歸青田。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時屬塘後鄉。1955年由塘後鄉劃出,連同東山、葉坑、大雙坑、下貴、呈山、後山、荷龍、黃山、金龍隆等村另設孫坑鄉。1958年改稱孫坑管理區。1961年為孫坑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1992年並入貴嶴鄉。
〖東岸鄉〗本鄉大部分地區原屬溫州管轄。1948年1月劃歸青田。1949年解放後,成立周嶴、東岸、沙埠3鄉。1958年3鄉同時並入溫溪管理區。1960年7月沙埠、東岸及周嶴鄉部分由溫溪劃出,單獨成立尹山頭公社,駐地設在尹山頭村。1980年10月尹山頭村劃入溫溪鎮,公社駐地遷往東岸村,故名東岩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1992年並入溫溪鎮。
〖港頭鄉〗清時為一都,解放前稱港頭鄉。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仍為洪頭鄉。1958年改為港頭管理區。1961年秋又改稱港頭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1992年並入溫溪鎮。
〖湖邊鄉〗清時為五都,民國時稱湖邊鄉。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成立白浦、湖邊2鄉。1955年白浦鄉撤銷,將陳學、白浦、京嶴、上岸等地劃入,仍稱湖邊鄉。1958年改為湖邊管理區。1961年為湖邊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1992年並入鶴城鎮。
〖金田鄉〗清時稱五都,解放前為五下鄉。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分陳山、仁塘灣2鄉。1958年仁塘灣鄉合並,同時將貴嶴公社的白岩後大隊劃入,改名陳山管理區。1961年調整為陳山公社。1981年地名普查時以行政區域與駐地名稱不統一,故改為現名。1983年恢復鄉建制。1992年並入鶴城鎮。
〖外旦鄉〗清時稱三外都,民國時屬三外鄉。1949年5月解放,建政時屬章旦鄉。1953年改屬外路鄉。1955年由下鄭、鄭坑下、文頭、外路、李山、大降後、朱坳、大丘、大路、金山下、上嶴、水南、泥灣、石郭等村組成城南鄉。1956年將石郭、泥灣劃歸平演鄉, 1958年改為管理區。1961年改稱城南公社。1981年8月因重名以片村慣稱改為外旦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1992年並入鶴城鎮。
〖前倉鄉〗清時屬一都,解放前稱港口鄉。1949年5月解放後分屬圩仁、油竹、城南3鄉。1955年由洪山、平風寨、坦下、後山、鮑坦、山頭、泥灣、圩仁、平演等村組成平演村鄉。1958年將魁市、石郭2村劃入,改為平演管理區。1961年改稱平演公社,駐地在平演村。1982年4月平演村劃歸鶴城鎮,改為前倉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1992年並入鶴城鎮。
〖坑底鄉〗清時稱七都,民國時屬妙厚鄉。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時為坑底鄉。1956年將李坑鄉並入。1958年為坑底管理區。1961年改稱坑底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
〖張口鄉〗清時稱七都,民國時為妙厚鄉。1949年5月解放後分設阜口、張嶴、張口3鄉。1955年阜口、張嶴2鄉並入。1958年改為張口管理區。1961年改為張口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
〖雙垟鄉〗清時分屬三內都和七都。解放前嶺頭、石門頭、楊村、烏雲山等地歸北山鄉,其餘部分歸阜山鄉。1949年5月解放後,分設雙溪鄉和周垟鄉。1956年2鄉合並,各取一字稱雙垟鄉。1958年改為雙垟管理區。1961年又改名為雙垟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
〖油竹鄉〗清時稱二都,民國時為沒竹鄉。1949年5月解放後由山口、油竹2鄉建為竹山鄉。1952年分出,由油竹上村、油竹下村、下嶴、赤岩、東堡、彭括、馱山、葉山、半坑、小口、秋爐坑等11個組成油竹鄉。1958年改為油竹管理區。1961年調整為油竹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1992年並入山口鎮。
〖小令鄉〗清時稱四都,民國時屬四外鄉。1949年解放後建政為孫山鄉,駐地遷至小令。1958年改為孫山管理區。1961年改為孫山公社。1981年改為小令公社。1983年改為鄉建制。1992年並入仁庄鎮。
〖吳岸鄉〗清朝時稱四都,民國時屬四內鄉。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為吳岸鄉。1958年改為吳岩管理區。1961年改為吳岸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1992年並入仁庄鎮。
〖垟心鄉〗清朝時稱四都,民國時屬四內鄉。1949年5月解放後建政為垟心鄉。1954年並入仁庄鄉。1958年分出成立垟心管理區。1961年改稱為垟心公社。1983年恢復鄉建制。1992年並入仁庄鎮。

❽ 有浙江省青田的介紹沒

青田地處浙南山區,甌江中下游,是麗水市對外開放的東大門。建縣於唐睿宗景雲二年(公元711年),因縣城北隅山麓水田盛產青芝而得名,故又名芝田。青田共轄10鎮21鄉,436個行政村,總人口47.8萬。全縣總面積2493平方公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青田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有「石雕之鄉、華僑之鄉、名人之鄉」的美譽。

青田石雕是青田的一張「金名片」,有1700多年的歷史,作品取色天然,古樸典雅,舊時作為江南名產,屢選進宮。經過歲月滄桑,青田石雕名聞天下,藝冠全球,不僅形成了極富地域特色的石雕文化,還逐漸發展成為青田的一大支柱產業。目前,全縣從業人員達3萬餘人,年產值4億多元,正邁入從業人員最多、產業規模最大、產銷量最高、精品最豐富的黃金時期。2005年初,青田目前最大的文化工程石雕博物館投入使用,工程總投資3000多萬元,集石雕收藏、研究、鑒賞等多功能於一體,是展示和宣傳青田石雕文化的精美窗口。

青田華僑是青田的又一張名片。全縣現有23萬華僑,分布在世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分布在西歐。可以說有太陽升起的地方就有我們青田華僑。他們在海外白手起家、艱難創業,將中國傳統文化和異國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大氣精緻、開放兼容的特性,不斷豐富了青田文化的內涵,鑄就了「敢闖敢冒、艱苦創業」的青田精神。

青田歷代人才輩出,宋有宰相湯思退,明有開國元勛劉基,清有經學大師端木國瑚,近現代有著名社會活動家、救國會「七君子」之一章乃器,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慕華,還有前國民黨「副總裁」陳誠等。

青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空氣清新。境內山巒起伏、溪谷縱橫,奇山異景不勝枚舉,素有「浙南灕江」之稱的甌江穿境而過,秀麗萬千;石門洞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垂天飛瀑,曲徑通幽,是避暑納涼的勝地。
青田的自然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廣闊。可開發的水能資源有120多萬千瓦,正在建設的省五大「百億工程」之一灘坑水電站,靜態投資48.3億元,裝機總容量60萬千瓦,建成後規模和發電量相當於新安江水電站,庫面形成70多平方公里的水面,蓄水後又將是浙江第二個「千島湖」;已探明有鉬、鉛鋅、葉臘石等30多種礦產資源,其中葉臘石儲量佔全國的1/4,青田石雕選用石即葉臘石的高級軟石,有「中國臘都」之稱。另外,青田的特色農產品也相當豐富。

青田稻田養魚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其「稻魚共生系統」2005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入首批四個「全球重要農業遺產保護項目」之一,在亞洲、中國都是唯一;青田的「山鶴牌」楊梅,果大賽似乒乓,汁多甘甜爽口,深受消費者歡迎,於2002年通過了國家A級綠色食品認證。

我就是青田人..呵呵.此文轉自己青田網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