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名詞解釋
① 活斷層的(名詞解釋)是什麼基礎工程書中
活斷層是指目前正在活動著的斷層,或是近期曾有過活動而不久的將來可能會重新活動的 斷層。後內一 種情況也可稱 為 潛 在 活斷層各國學者對目前正在活動著的斷容層,因有鑒別標志佐證而無爭議; 但對潛在活斷層的判定則有不同見解。爭論的焦點主要是對「近期」一詞的看法不同,即對活斷層活動時間的上限有不同的標准。
(1)地質災害名詞解釋擴展閱讀:
沿斷裂面往往發育成泉水湖泊。斷層處不宜興建大壩等大型工程,易誘發滑坡等地質災害。
地震是地球內部物質運動的結果。這種運動反映在地殼上,使得地殼產生破裂,促成了斷層的生成、發育和活動。「 有地震必有斷層,有斷層必有地震」,斷層活動誘發了地震,地震發生又促成了斷層的生成與發育,因此地震與斷層有密切聯 系。
地殼中的斷層密如織網。斷層從較小的破裂一直到上千公里的斷裂帶,有各種不同的尺度和深度,斷裂帶是多條斷層 的聚合帶。
與地震有聯系的斷層是活動斷層,過去雖運動但如今穩定的斷層叫休眠斷層,或稱為「死」斷層。
② 工程地質現象是什麼(名詞解釋)
一般指因人類工程活動所引起的地質環境改變產生的地質現象,邊(斜)坡變形,滑坡,崩塌,危岩,基坑地質災害等。
③ 城市地質環境及其相關術語
環境、資源、地質環境、地質資源等相關概念在不同的學科或領域有不同的定義,即使在同一學科或領域內,不同的學者根據自己的體會和經歷,也會給出不同的定義。為使讀者對本書的理解不至於混亂,本節將對這些相關概念作一個界定。
一、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
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都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基礎,既有同一性,又有差異性,二者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都是相對於人類這個主體而言的,對人類十分重要。
1.自然環境
自然環境的概念:在環境科學中,「環境」是指以人類為主體,圍繞著人類的空間以及位於該空間內部的直接或間接地決定或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自然因素的總和。我國環境保護法將環境定義為,「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1]。
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自然環境是人類經常的和必要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之一,環境影響著人類,作用於人類;反之,人類也能通過自己的活動反作用於自然環境,即人類有目的、有計劃、能動地改造著環境、利用著環境,為自己創造新的生活和生存環境。
然而,人類長期以來並沒考慮到由於對環境的干預能產生長期的、累積的影響的環境效應。當人類違反自然規律去干預環境時,人類將因自己的錯誤而受到自然界的懲罰;當人類按照自然規律去干預環境時,便會使環境有利於人類的生存而發展。人類在認識到其必須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後,從而使人們又重新回歸於正確的平等、共生、共進的關繫上來。
2.環境價值
環境作用於人類,影響於人類,人類也反作用於環境,影響著環境。在這種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中,向著人類生存與發展好的方向的作用和影響;與此同時,環境質量和環境功能也是向著好的方向的作用和影響,這種關系稱為環境價值。環境價值表現的是雙向關系,而且也是雙贏關系。也就是說,為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犧牲環境,以環境為代價,降低了環境質量,損害了環境功能,這種單向利己關系只是無休止地從環境中攝取,毫不顧忌環境的承載能力,把人和環境的關系對立起來,人與環境只是使用與被使用的關系、需要與滿足的關系,這只能是環境的使用價值而不是環境價值。為了協調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對於降低了的環境質量和折損的環境功能予以足量的經濟補償,這就是環境補償價值。環境價值是由使用價值和環境補償價值構成,在沒有環境補償價值的情況下,環境價值就不存在。環境價值是產生於人類對環境獲取效用的同時又要對環境給予足量的經濟補償。這也是可持續發展環境倫理的所在,人類與環境關系是和諧、平等共處、共生、共存、共榮的統一整體。環境價值是指事物和人的行為對人的正常環境生活所具有的意義和價值,既在滿足人的環境本性和需要所具有的意義和使用價值,亦要人類向自然環境提供足量的補償價值,以補償自然環境滿足人類需要能力的折損。
倡導環境價值,把環境價值理解為與人的統一獨立整體,與人共同享有平等的尊嚴、權利和價值,回歸環境價值的可持續發展價值觀,恢復人的環境本性和環境需要的豐富性和全面性,恢復人與環境的自由的和諧關系,對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全面建立和諧社會意義重大。
3.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是自然環境的組成要素,是自然環境中與人類社會發展有關的,能被利用來產生使用價值並影響勞動生產率的自然要素,它包括土地、水體、動植物、礦產、陽光、地熱等資源。自然資源是社會物質財富的源泉,是社會生產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質要素,是人類生存的自然基礎。自然資源類型,有多種劃分方法[2~4]:①按其在地球上存在的層位,可劃分為地表資源和地下資源;②按其在人類生產和生活中的用途,可分為勞動資料型自然資源和生活資料型自然資源;③按其利用限度,可分為再生資源和非再生資源;④按其數量及質量的穩定程度,可分為恆定資源和亞恆定資源。
4.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的關系
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的關系:自然資源只不過是自然環境的一個要素,自然環境包含了自然資源,這就是自然環境的資源觀。自然環境包括宇宙環境、地球環境、地質環境、地理環境等。
5.短缺資源
自然資源是有限的,這是由於自然資源的屬性和功能所決定的。它們具有滿足人類需要的有用屬性和可利用的功能。在有限的自然資源中,有的是短缺資源,有的是稀缺資源。
短缺資源是指在一定時空范圍和一定技術經濟條件下,因需求量大於供給量而產生明顯不足的資源。資源的短缺狀況和短缺程度與一定時空條件下的價格有關。在一定的價格水平上,資源需求量大於供給量,即顯現出資源短缺[5]。
因為資源短缺狀況和短缺程度與價格有關,所以與形成價格的機制有關。在國內外市場分割的環境下,有的國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價格受到政府嚴格管制,具有剛性價格的許多自然資源,以遠低於其價值進行交換,出現過度利用,造成長期短缺。而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特別是在市場機制健全的條件下,資源價格是在市場競爭中形成的,能較好地反映資源供銷狀況,雖然由於信息的不完全而可能出現資源短缺,但是短缺現象有一定彈性,一般情況下持續時間較短。
總之,環境是指以人為主體的生命有機體存在的周圍空間,包括空氣(陽光)環境、水環境、地質環境、土壤環境、生物環境等的總稱,是影響人類生存、發展和享受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和,它也是一種自然資源。水、土地、森林、草原、地質礦產、石油天然氣、動植物、空氣等自然資源均是環境的要素。而自然資源則是自然環境的組成部分,環境中包含著資源,資源蘊涵於環境。
因此,在本書中出現的「環境」、「資源」、「環境資源」或「資源環境」這些詞彙如果沒有前定介詞修飾,則環境資源或資源環境同指一個概念,都可以簡稱為環境資源或資源環境。
二、地質環境與地質資源
1.地質環境
地質環境(geological environment)是指與人類生存和發展相互影響的地球表層岩土體空間,是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資源、環境等基礎功能。它與大氣環境、水環境、生態環境之間存在著廣泛的物質、能量交換,起控制、支撐或破壞作用,共同構成了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環境系統。地質環境承受內動力、外動力地質作用和人為作用,具有內源性、隱蔽性和一旦釀成災害的不可逆性,對人類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制約作用。地質環境可由第一、第二、第三地質環境構成。
第一地質環境,指未受到人類活動影響的地質環境,或可稱為原生地質環境。
第二地質環境,指人類進行地質資源開發利用、工程建設等活動,以及發展經濟所從事的經濟活動等所改造了的地質環境,或可稱為城市次生地質環境。
第三地質環境,指人類活動及其與原生、次生地質環境的相互作用的總和。城市地質環境即為典型的第三地質環境。
地質環境是環境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環境,它包含了地質資源,具有與環境相同的價值和使用價值、相同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環境地質問題(environmental geology problems)是指地質環境中對人類生存與發展有不利或潛在不利影響的各種不良地質現象和作用,如各類地質災害、土壤污染、地下水水質污染、海水入侵、土壤沙漠化、鹽鹼化、石漠化等問題。本書「環境地質問題」與「地質環境問題」同義。
地質災害(geo-hazards)是指由於自然產生或人為誘發的地質作用,對人民生命財產、生活環境和工程建設造成的危害。簡言之,即地質作用造成的災害。地質災害按其發展過程可分為兩類,一類為緩變性災害,以較緩慢的作用過程對人類造成危害,如地面沉降、地裂縫和地面塌陷等;另一類為突發性災害,驟然發作成災,如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等。
2.地質資源
地質資源是指在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地質作用形成的蘊藏於地層中的各種可供人類開發利用的自然資源,如各類礦床、石油、天然氣、地下水、地熱水、礦泉水、微生物、地表各類天然建築材料、土地、濕地、地質景觀和地下空間資源等。地質資源是自然資源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與自然資源一樣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具有與自然資源相同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地質資源也是地質環境的組成部分。
3.地質環境與地質資源的關系
地質環境與地質資源的關系正如自然環境與自然資源的關系一樣:地質環境包含地質資源,地質資源只不過是地質環境的一個要素。在談及地質環境或地質資源的時候,具體含義各有側重:地質環境主要指包括地質資源在內的與人類關系密切的各類要素,重點是人類與這些要素的相互關系;而在談論地質資源時,側重於人類開發利用於生產、生活的蘊藏於地層中的物質。從環境角度看,地質資源是地質環境的一部分;從資源角度看,地質環境是地質資源的一部分。
本書提及地質資源時,可理解為地質資源環境,在提及地質環境時,可理解為地質環境資源;在論述地質環境質量評價或地質環境風險評價的時候,包括了地質環境和地質資源評價和風險評價的含義。
4.其他幾個相關概念
城市地質環境:指包括城市發展所影響的區域和深度范圍內地質條件、地質資源、地質災害、地質環境問題等的總和,是地質環境在城市區域的概念。在城市區域,幾乎不存在原生地質環境,主要是人類與自然地質作用共同形成的城市次生地質環境。因此,城市地質環境主要指人類活動及其與次生地質環境的相互作用的總和。
城市地質環境包括對城市發展有利的地質資源和良好的地質條件,也包括對城市發展不利的地質災害、環境地質問題及不良地質作用與現象。城市地質環境質量評價包括對城市發展起支持作用的地質資源、良好地質環境條件的有利方面的評價,也包括對城市發展起限製作用的不良地質作用、地質災害及環境地質問題等不利因素的評價。
城市生態環境:在城市區域中,城市居民與城市環境的統一體,以及這個統一體中進行物質能量流動與交換的因素,即與城市居民相互作用的環境稱為城市生態環境。研究城市居民與其生存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稱為城市生態環境學。
社會經濟環境:人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環境為社會經濟環境。在自然環境中,地質環境居於主導地位,而在社會經濟環境中,人居於主導地位。
城市生態地質環境:以人類生存的城市地質環境為核心,其與自然生態環境、社會經濟環境組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重疊部分為生態地質環境。
三、地質環境資源的特性
地質環境資源與其他天然資源相比較,具有下列特性[6]:
(1)資源屬性:一部分地質環境資源,如天然建築材料、石油、天然氣、地下水等資源,具有與一般天然資源一致的屬性,即難以恢復和再生性、不可逆性、耗損耗竭和枯竭性,具有可以移動性。
(2)環境屬性:另一部分地質環境資源如地面空間、地下空間、地質景觀、濕地、天然地質體及其構成等具有自然環境屬性,即具有不可耗竭性、不可移動性,但具有可恢復和重建性質,即這部分地質資源雖然可被破壞、污染和毀損,但其功能可以通過工程治理或天然自凈與調整得到修復。
(3)獨一無二的特性:地質環境資源,其環境資源價值不僅與其具體種類、品質等有關,還受到其所處的具體地理區位、埋藏條件、開發利用條件、稀有程度等的影響,可以認為,地球上沒有在使用價值、補償價值、開采利用條件、修復條件等方面完全相同的兩種資源。因此,地質環境資源具有獨一無二的特性。這種獨一無二的特性在具有環境屬性的地質環境資源上表現得更為明顯。
(4)社會化商品屬性:地質環境資源與一般天然資源一樣,具有可社會化與可商品化屬性。不論是上述具有資源屬性的地質環境或是具有環境屬性的地質環境,都可以通過人類的工程改造或者開采利用,進入流通領域,實現其社會化和商品化。
地質環境資源的價值由上述特性決定,在進行地質環境資源價值評估時,必須考慮到地質環境資源的這些特性。
④ 泥石流相關術語解釋
泥石流是指在山區或者其他溝谷深壑,地形險峻的地區,因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災害引發的山體滑坡並攜帶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塊的特殊洪流。泥石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質容量大和破壞力強等特點。
⑤ 高考常用地理術語總結●地理老師請進
你只要把這些都看熟了,考試時照套就行,這是經驗之談,我也是高三地理生,我的成績基本上是全校前五,不要浪費哦
⑥ 什麼叫第一斜坡帶在礦山地質災害治理中提到的專業術語,請高手指教。
比如從山腳到山頂,不是單一的平直斜坡面,半山腰處有一比較寬的平台,或者相對最高峰次一級的山脊,而滑坡等地質災害發生在下部。那麼山腳到平台(或者次級山脊)一帶為第一斜坡帶。
僅供參考!
⑦ 地質學旳一些問題,急,急,急,
1、重力流:由重力而引起的氣流和水流
2、沃爾索相律(看的不是很明白)
● 相序:是指從 一種相 逐漸過渡到 另外一種相的一系列相的關系或 相的有序組合.
大量事實證實:沉積相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發展變化是有序的,並遵從
相序定律(或沃爾索相律(Walther,1894),相序連續性原理,相序遞變規律):是指
只有那些沒有間斷的,現在能看到的相互鄰接的相和相區,才能重疊在一起.
└→ 橫向上連續,垂向上連續 └→垂向疊加
換句話說:只有在橫向上成因相近且緊密相鄰而發育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疊覆出現而沒有間斷.
4、由下到上分別是
前三角洲泥 三角洲前緣粉砂和泥 三角洲平原的粗粒河流和漫灘沼澤沉積
有油氣有關系 具體的不知道
5、無障壁海岸相的沉積環境是無(障壁島)遮擋,海水(循環良好)的開闊海岸帶 (亞相分類不知)
7、沉積物重力流的形成條件
1.足夠的水深:一般認為1500~1800m,最小水深100m。
2.足夠的坡度角:一般認為,最小坡度角為3°~5°。
3.充沛的物源:形成沉積物重力流的必要條件。
4.一定的觸發機制:洪水、地震、海嘯等。
Ps能查到的就這么多了 我可是文科生 快要我小命了 抓狂 你是石油大學吧 ……
⑧ 工程地質問題名詞解釋
工程地質問題是指已有的工程地質條件在工程建築和運行期間會產生一些新的變化和發展,構成威脅影響工程建築安全的地質問題稱為工程地質問題。由於工程地質條件復雜多變,不同類型的工程對工程地質條件的要求又不盡相同,所以工程地質問題是多種多樣的。就土木工程而言,主要的工程地質問題包括:
(1)地基穩定性問題:是工業與民用建築工程常遇到的主要工程地質問題,它包括強度和變形兩個方面。此外岩溶、土洞等不良地質作用和現象都會影響地基穩定。鐵路、公路等工程建築則會遇到路基穩定性問題。
(2) 斜坡穩定性問題:自然界的天然斜坡是經受長期地表地質作用達到相對協調平衡的產物,人類工程活動尤其是道路工程需開挖和填築人工邊坡(路塹、路堤、堤壩、基坑等),斜坡穩定對防止地質災害發生及保證地基穩定十分重要。斜坡地層岩性、地質構造特徵是影響其穩定性的物質基礎,風化作用、地應力、地震、地表水、和地下水等對斜坡軟弱結構面作用往往破環斜坡穩定,而地形地貌和氣候條件是影響其穩定的重要因素。
(3) 洞室圍岩穩定性問題:地下洞室被包圍於岩土體介質(圍岩)中,在洞室開挖和建設過程中破壞了地下岩體原始平衡條件,便會出現一系列不穩定現象,常遇到圍岩塌方、地下水涌水等。一般在工程建設規劃和選址時要進行區域穩定性評價,研究地質體在地質歷史中受力狀況和變形過程,做好山體穩定性評價,研究岩體結構特性,預測岩體變形破壞規律,進行岩體穩定性評價以及考慮建築物和岩體結構的相互作用。這些都是防止工程失誤和事故,保證洞室圍岩穩定所必需的工作。
(4) 區域穩定性問題:震陷和液化以及活斷層對工程穩定性的影響
(5)一般工程施工前,先由勘察設計院對地質進行勘察
⑨ 山上掉石頭在地質災害中用專業術語怎麼說
術語和符號
3.1
術語
3.1.1
地質災害
地質作用造成的災害。
3.1.2
滑坡
斜坡上的岩土體沿某一界面發版生剪切破壞向坡下運動的現象權。
3.1.3
滑體
沿滑動面作整體滑動的岩土體。
3.1.4
滑帶
滑體與滑床間的軟弱岩土夾層。
3.1.5
滑床
滑帶下的不動岩土體。
3.1.6
危岩
陡坡或懸崖上被裂隙分割可能失穩的岩體。
http://wenku..com/view/a89699ece009581b6bd9ebdd.html
⑩ 術語及定義
生態地質環境 ( ecological geology environment)
生態地質環境是指與地質環境相關的生態環境形成、演化與發展的作用過程。
地質環境 ( geological environment)
地質環境是指地球岩石圈與外界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空間。地質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場所。人類依賴地質環境生存和發展,同時人類活動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地質環境的變化。人類活動的方式和地質環境的反饋作用共同構成了地質環境的兩種重要方式。
環境地質 ( environmental geology)
運用地質科學、環境科學以及其他相關科學的理論與方法,研究第四紀地質、災害地質、生態地質、地質資源等的組成成分、形態和發展規模、演化趨勢,揭示人類活動對其正面和負面的影響與反饋,以維護自然環境系統的平衡,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安全,免受環境惡化對人類的侵擾。
環境地質類型 ( environmental geology type)
根據環境地質本身的組分、結構以及人類社會生產活動對環境地質的破壞與影響,對環境地質劃分出性質不同的類別,如沙漠化土地類型、石漠化類型等。環境地質類型劃分是開展環境地質遙感監測的前提,也是進行環境地質區劃和環境保護的基礎。
環境地質問題 ( problems of environmental geology)
地質環境中出現的不利於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現象,可分為天然的和人為的兩大類。自然力引起的環境地質問題為天然環境地質問題,如地震、火山噴發、洪水、颶風等。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引起的生態系統破壞,危及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的現象,稱為人為環境地質問題; 它包括生態破壞和資源浪費等現象,如過度放牧引起的草場退化,植被破壞引起的水土流失,過量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等。
環境演變 (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環境在自然營力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下,其組成的化學成分和物理結構發生變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有時是緩慢漸變的,有時是突發的。
環境退化 (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人類對環境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引起環境系統的結構發生變化,從而導致自我調節能力下降、功能減退的現象。如土地沙質荒漠化、土地鹽鹼質荒漠化和地面沉降等。若讓這些現象任其發展,而不加以預防和治理,環境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將可能完全喪失,致使環境惡化。
環境要素 ( environmental elements)
又稱環境因子,是構成環境的基本物質組成部分。如第四紀地質、土地沙質荒漠化、現代冰川雪線、濕地等。
環境保護 (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運用現代環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深入認識和掌握破壞環境的根源和危害,有計劃地保護環境,控制和預防環境質量的惡化,使人類的發展與環境協調,不斷提高人類生存環境質量和生活質量所採取的措施。
遙感監測 ( remote sensing monitoring)
利用各種遙感技術,對地質環境的動態變化進行監測分析,並作出評價和預報的統稱。地質環境演變的時空尺度不同,對採用的遙感技術手段和對監測周期的要求也不一致。如突發性地質災害、江河洪水等變化以天數計,需要做短期高精度監測; 土地沙漠化、土地石漠化、濕地、地面沉降等變化以年數計,根據需要可加長監測周期。
土地沙質荒漠化 ( land desertification)
在一定條件下,原來非荒漠化地區出現以風沙為主的動力活動,並逐漸形成沙漠景觀的土地與環境退化現象或過程。它是土地荒漠化中最常見的土地與環境退化現象。發生土地沙漠化的基本條件是: 人為擾動、氣候乾旱、水源匱乏、植被稀少,風力活動程度強大,有比較豐富的沙源。
土地鹽鹼質荒漠化 ( land sanilization)
是指易溶鹽分在土壤表層積累的現象或過程。可溶性鹽主要包括鈉、鉀、鈣、鎂等的硫酸鹽、氯化物、碳酸鹽或重碳酸鹽,硫酸鹽、氯化物為中性鹽,碳酸鹽或重碳酸鹽為鹼性鹽。
土地水蝕荒漠化 ( land water-erosion)
水蝕荒漠化是指流水 ( 以水蝕為主) 作用下的土地荒漠化。由於人為活動破壞地表植被導致嚴重的流水侵蝕,使土地生產力嚴重下降直至喪失,出現以劣地或石質 ( 碎石質等) 坡地為標志的土地嚴重退化。
石漠化 ( hammadazation stone desertization)
石漠化是指在亞熱帶濕潤岩溶發育地區,土壤嚴重被侵蝕,基岩大面積裸露,地表呈現石質化的土地退化現象。
沙漠 ( desert)
是指在風積作用下形成的地面覆蓋大量流沙的荒漠。
礫漠 ( gravel desert)
是指地勢起伏平緩、地面覆蓋大片礫石的荒漠。
新構造斷裂 ( neotectonic fracture)
新構造斷裂是指第四紀時期形成或發生繼承活動的斷裂。它們往往在地形地貌上明顯地或隱蔽地表現出來,反映到遙感圖像上呈連續的或斷續的線性影像,具有一定的規模,大部分在第四紀時期都有較為明顯的活動史。
現代冰川 ( existing glacier)
冰川是具有經常運動性能,長期存在的自然粒雪體和自然冰體。現代冰川是目前仍然保存在地球表面的自然粒雪體和自然冰體。
現代雪線 ( existing snow line)
雪線是反映固態降雨量等於其年消融量的水準面。現代雪線是反映某期監測數據冰川消融區與積累區的過渡界線。
城市擴展 ( city expanding)
城市擴展是通過不同時期監測數據反映城市建設面積的擴大。它間接地反映了城市經濟發展的速度。
基準數據 ( base data)
基準數據是用於區域生態地質環境遙感監測的第一期數據,也稱之為本底數據。它是區域生態地質環境因子遙感動態監測的基礎。
監測周期 ( monitoring period)
監測周期是指重復監測生態地質環境的一定的時間間隔。這種時間間隔是根據生態地質環境變化狀況或可辨認最小變化面積來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