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科學院深
① 中國地質科學院怎麼樣
還是可以的,副部級事業單位。
中國地質科學院是國土資源部屬回地質科研事業單位,成答立於1956年,1999年重組,成為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非營利科研機構。目前,該院由院機關和7個研究所(地質研究所、礦產資源研究所、地質力學研究所、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岩溶地質研究所)組成。
② 中國地質科學院是什麼級別的單位
副部級
③ 中國地質科學院深部探測與地球動力學重點開放實驗室
實驗室主要研究並運用岩石圈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方法技術進行深部探測,研究地殼和上地幔物理結構、化學結構、深部構造與地球動力學過程。近年來,對青藏高原、中亞造山帶、秦嶺造山帶、大別造山帶、西部盆山結合帶、東部廬樅礦集區、松遼盆地等進行了高精度的探測,獲得許多科學發現。同時,也探測和揭示了油氣、礦產的成礦深部過程。
承擔各類項目26項,其中,國家專項項目1項(5個課題)、國家基金重點項目2項、其他基金項目4項、大地調項目4項、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1項、財政部科研項目(課題)1項、行業基金項目1項、所長基金項目6項,以及中石化科研項目2項。2009年項目研究經費超過一個億。
大巴山項目合作榮獲院十大科技進展(第二),地調「台海」項目結題被評為「優秀」。開展國際合作項目6項,出訪3人次,接待來訪20餘人次。
發表中文和英文論文23篇(中文15篇,英文7篇),其中SCI 11篇(英文7篇,中文4篇);參加國際會議2次,國內會議多次。發表會議論文摘要17篇(國際24HKT會議6篇、AGU會議2篇、國內地球物理年會8篇、青年論壇1篇)。
承擔國家專項項目深部探測技術實驗與集成」(SINOPROBE-02),完成5課題的論證。通過招標實施5條剖面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測,累計長度2000km。除青藏羌塘地震反射剖面還在施工外,其餘剖面已經完成採集,野外監控處理已經顯示取得許多振奮人心的發現。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9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9
在華北剖面開展了中美合作反射地震與折射地震同震源聯合採集技術實驗Sinoprobe-02華北剖面中美反射—折射聯合觀測系統(2009)
④ 中國地質科學院怎麼樣
中國地質科學院,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中國地質科學院更多信息和資訊。
⑤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是全國唯一專門從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研究的國家公益性科研機構,是全國水文地質調查和地下水資源評價的科技支撐單位和技術發展核心,是全國水文地質環境地質專業編圖中心。
重點研究和解決國民經濟建設中帶普遍性、關鍵性、戰略性、公益性和區域性的水工環基礎理論和技術問題,在區域水循環、水文地球化學、同位素水文地質、黃土與全球變化、農業地質、城市地質、地下水微生態學等分支學科和專業編圖方面做出了開創性貢獻,為國土資源開發、整治、保護和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
現有在職職工263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兼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導師6人、高級技術職稱84人。
2008年,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經濟總量首次突破1億元,達到10320.59萬元,比上年增長8%;全年各類項目經費達到4160萬元,比上年增長12%;總資產達到12436.11萬元,比上年增長11.38%。
2008年,全所科研人員在各種科技期刊和學術會議上共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SCI、EI檢索論文7篇,ISTP檢索論文4篇,核心期刊論文84篇,出版專著2部。參與獲得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獲河北省自然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
副所長張發旺研究員
所長、黨委副書記石建省研究員
2008年重要科技成果
採煤塌陷區土壤養分循環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研究: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負責人張發旺研究員。以神府—東勝礦區為例,深入研究採煤塌陷區土壤養分循環變化規律以及土壤養分循環變化對當地生態環境的影響,為定量分析採煤塌陷對土壤養分流失的影響程度,准確評價及合理開發礦區土地資源,實現礦區復墾和生態環境再建等提供基礎理論依據。
貴州烏江流域岩溶地下水系統與生態水文地質研究:屬面上基金項目,負責人中國工程院院士盧耀如研究員。從雨季及旱季的地表與地下常規水質、有機物成分對比,以及土壤中成分與有機質的對比上,分析研究水—土,水—岩作用的化學與機械作用,研究水系統的生態特徵;另一方面通過溫控溶蝕試驗,探索庫水、地下水對可溶岩的不同溫度溶蝕作用與有關庫水—地下水的生態特徵。揭示了人類蓄水對生態水文地質的顯著影響,以及人工化肥與污染對石漠化與生態特性的影響。
盧耀如院士(右一)在畢節鴨池鎮取土壤水樣
大柳塔雙溝塌陷區150cm以上深度土壤含水量動態變化圖
壓力溶蝕實驗裝置
碳酸—硫酸鹽岩建造中復合岩溶發育的微生物作用機理研究:屬面上基金項目,負責人張鳳娥研究員。以微生物作用下的硫循環為線索,採用室內模擬試驗、地球化學模型和質量平衡反應模型等手段,研究了硫酸鹽還原菌對硫酸鹽岩岩溶發育的影響機制、硫酸鹽還原產物氧化形成的硫酸對碳酸鹽岩的侵蝕性、如何識別微生物引起的與硫有關的氧化—還原作用,以穩定硫同位素的分餾程度,以及硫酸溶蝕碳酸鹽岩後的蝕變礦物來識別硫酸鹽還原菌和硫氧化菌在復合岩溶發育中的作用。
硫酸鹽岩中分離的硫酸鹽還原菌的掃描電鏡照片
(a培養溫度35℃;b、c、d培養溫度均為50℃。均放大18000倍)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8
川西坳陷上三疊統深層水形成演化和聚氣成藏的古水文地質論證:屬面上基金項目,負責人汪珊研究員。以川西坳陷為研究靶區,上三疊統深層水滲流場、化學場形成演化研究為主線,論證了含水系統、水文地質期的劃分和定位;依據深層水現代化學與初始化學的平衡差異,論證了上三疊統深層水在地史過程中一直向濃縮鹽化、正向變質的地球化學方向演化,概括了深層水形成演化規律性和成因類型的演化模式。從地質構造、水文地質、生氣儲氣能力,以及油氣生成期、運聚期和圈閉期在時空上的匹配關系,提出了評價預測聚氣成藏的有利地段。
全國主要城市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屬中國地質調查計劃項目,負責人劉長禮研究員。該項目取得重大進展,科技成果入選中國地質學會2008年度十大地質科技成果。項目完成了15省(區)177個地級以上城市環境地質調查評價,為146個城市建立了地質環境資料庫,為177個城市的規劃、建設、管理及汶川災區災後重建提供了地質依據。這些成果被許多城市用於城市規劃、後備水源地論證、垃圾場地選擇、地質災害防治等工作,產生了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
(中國地圖出版社,1992年)
(中國地圖出版社,2004年)
川西坳陷T3X2泥岩壓實水水頭形成演化系列圖
華北平原東部淺層地下水開發利用示範:屬中國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劉少玉研究員。項目系統總結了國內外淺層地下水開發利用情況與經驗,研究了工作區淺層地下水分布規律,建立了聯通示範井,使弱含水層井出水量成倍增加;在大面積淺層鹹水區,解決了抽咸換淡水土改良的疑難問題;使傍河區實現了淺層水和洪水以及河水的循環巧用,項目成果對淺層地下水開發利用方面具有廣泛的推廣價值。
全國地熱資源現狀評價與區劃:屬中國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王貴玲研究員。項目完成了《全國地熱資源現狀評價與區劃》技術要求和《淺層地熱能勘查開發技術規范》的編制;根據平均布井法評價沉積盆地傳導型地熱資源可開采資源的評價體系;開展了全國地熱資源現狀評價與區劃編圖技術要求的編制;完善了地熱資源現狀評價和區劃信息系統;分析了我國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現狀,提出地熱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和保護的建議。
專家組檢查項目的天津示範井建設情況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8
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屬中國地質調查計劃項目,負責人張兆吉研究員。通過野外調查對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有了初步認識,研製和制定了地下水采樣方法,編制了《地下水污染調查采樣技術要求》和《地下水污染調查綜合研究技術要求》,進行了華北平原地下水水源地評價,初步建立了地下水污染資料庫系統,建立和實施了有機分析實驗室質量監控,進行了污灌區水土污染自然衰減研究以及石油類污染場地調查與評價。
亞洲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地質編圖:屬中國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張發旺研究員。通過對世界的地下水資源圖和歐洲、澳大利亞、美國等相關圖件成果分析研究,完成亞洲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地質資料庫框架,研發亞洲地下水資源與環境管理信息系統和空間數據瀏覽系統。對湄公河流域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地質編圖進行了專題研究,完成樣板區編圖。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8
野外采樣試驗研究
工作人員現場取樣
⑥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截至2014年底,全所在職職工190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87人,研究員及教授級高工46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師、高級會計師47人。內設8個專業研究室、5個職能處室和2個公益服務部門;有2個部級重點實驗室、2個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基地、1個局級重點實驗室、1個局業務中心和2個中國地質科學院重點實驗室。
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參加),國土資源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山區公路城鎮危岩崩塌災害及工程高切坡減災理論與技術」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獎。「泛亞鐵路大理至瑞麗沿線地質構造綜合研究」獲中國地質調查成果獎二等獎;獲發明專利2項:「基於微型樁群的滑坡防治方法」、「一種非常規氣的現場自動解析儀系統」;獲實用新型專利3項:「一種小型地震報警儀」、「一種帶有自動數據採集系統的岩土體原位直剪試驗裝置」、「0~60℃岩石線性熱膨脹系數的測量裝置」。
力學所參加的「膠東金礦理論技術創新與深部找礦突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4年在研項目166項,總經費1.4億元,其科技部項目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1項,地質調查計劃項目7項、工作項目46項,國土資源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5項,其他部委項目7項,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23項,相關單位委託項目45項;出版專著8部;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173篇,含SCI檢索論文55篇(國際SCI論文37篇),EI檢索論文23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49篇。
領導班子由5人組成:所長、黨委副書記徐勇,黨委書記、副所長、紀委書記徐龍強,副所長趙越、侯春堂、馬寅生。
所長、黨委副書記徐勇(中),黨委書記、副所長、紀委書記徐龍強(右二),副所長趙越(左二),副所長侯春堂(右一),副所長馬寅生(左一)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柴達木盆地油氣調查開辟了石炭系勘探新領域。明確柴達木盆地石炭系分布范圍和殘留厚度,發現柴達木盆地中新生界之下普遍發育石炭系;對柴達木盆地石炭系進行了劃分對比,編制了盆地上泥盆統—石炭系不同階段岩相古地理圖;證實柴達木盆地石炭系發育良好的烴源岩,具有很好的生油能力,發現大量的石炭系油氣顯示,油源對比證實其來源於石炭系烴源岩;研究表明柴達木盆地石炭系構造變形主要發生在新近紀末期,有利於石炭系成藏;同時通過柴東地區地震資料重新處理,初步確定10個石炭系圈閉。
華南大陸白堊紀大地構造演化過程及動力學研究取得新成果。通過對盆地沉積、構造變形和岩漿演化等資料的綜合分析,梳理了華南白堊紀大地構造演化過程,首次提出3階段伸展和擠壓交替演化模式。早白堊世早期(145~137Ma)擠壓作用,導致陸殼普遍加厚重融,形成大規模埃達克質岩、片麻狀花崗岩和混合花崗岩,與古太平洋板塊及北緣洋中脊的低角度俯沖作用密切相關。早—中白堊世(136~80Ma),華南處於弧後擴張的大地構造背景下,區域沉積—岩漿—變形演化與古太平洋板塊的俯沖作用相關,伸展—擠壓事件的幕式交替反映了弧後擴張過程中復雜的俯沖板片動力學。晚白堊世(80~65Ma),周緣板塊動力學發生重大調整,新特提斯構造域板片俯沖作用控制著新一輪地殼伸展裂陷和沉積—構造演化。
柴達木盆地石炭系烴源岩有機質成熟度圖
歐南地區石炭系頂面構造圖
霍布遜地區中生界底面構造圖
「華北克拉通中—新元古代多期裂解事件性質及其成礦專屬性」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發現狼山地區渣爾泰群變質火山岩夾層的鋯石U-Pb年齡為(804.1±3.5)Ma,結合前人發表的狼山渣爾泰群變質火山岩(805.0±5.0)Ma的鋯石U-Pb年齡結果,認為狼山地區渣爾泰群主體年齡為新元古代,時代在800~1100Ma左右。而渣爾泰山地區的渣爾泰群鋯石測年結果顯示,渣爾泰群時代為中元古代。狼山地區的渣爾泰群不同於東側渣爾泰山一帶渣爾泰群,以及白雲鄂博群和化德群,它是一套新元古代谷沉積組合。建議恢復狼山群名稱,專指分布於狼山地區的這套新元古代地層。內蒙古狼山地區新元古代狼山群的確定一方面填補了華北克拉通新元古代地層空白;另一方面,前人確定的狼山—渣爾泰山—白雲鄂博中元古代成礦帶實際上應該解體為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兩個成礦帶,狼山群中發育的大型海底火山噴流礦床成礦時代應該在新元古代之後。
(a)狼山、渣爾泰山、白雲鄂博地區中新元古代地層;(b)渣爾泰群測年結果;(c)狼山群測年結果
滑坡實時監測系統發布網頁
發揮地質調查科技支撐作用,提升西部山區防災減災水平。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地質力學研究所等單位實施的「西部復雜山區地質災害成災模式」計劃項目,經過4年的調查研究與科技攻關,完成了我國西部復雜山區重大地質災害成災模式與監測預警科學問題和應急處置關鍵技術研究,項目引入遙感解譯、災害詳查、GPS與InSAR地表監測、大型風洞試驗、現場物理模型試驗、數值模擬、力學數學分析等先進技術手段,開展了大型地質災害成災模式、早期識別、監測預警與防治對策等內容的綜合研究,提高了復雜山體地質災害早期識別水平和監測預警關鍵技術,建立了復雜山區地質災害實時監測與預警示範區,提高了地質災害應急快速加固與風險評估的技術方法理論水平,為我國西部復雜山體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推動了工程地質學科發展。
「青藏高原東南緣重要活動斷裂釐定與活動構造體系綜合研究」成果豐碩。通過詳細的活動斷裂解譯與調查、同震地表破裂填圖和古地震研究,查明了該區主要活動斷裂的分布與組成、活動性及歷史地震與古地震活動特徵,並獲得了該區高精度的地表破裂分布圖像。研究表明,玉樹活動斷裂帶構成了玉樹—鮮水河—小江斷裂系的尾端構造,屬典型的「Z」型左旋剪切張扭性變形帶,晚第四紀期間的左旋走滑速率可達4.0~5.4mm/a,調節了該區大部分的塊體擠出與旋轉變形量,是該區地震活動性最顯著的斷裂。古地震研究揭示,玉樹主幹走滑斷裂帶全新世期間的大地震原地重復間隔明顯不均勻,平均在千年以上,最長達近3000a。基於新發現的古地震活動規律,綜合判斷認為,該區玉樹斷裂帶上仍存在至少6段大地震危險程度不同的地震空區,估算的潛在大地震震級為Mw6.6~7.3不等。
玉樹斷裂帶東南段探槽西壁剖面(剖面的地貌部位(A)、沉積結構(B)及剖面編錄圖(C))
玉樹地震4周年紀念成果專輯
⑦ 中國地質科學院的研究員是什麼級別
不同等級的不同檔次
在中國科學院的職稱體系裡,研究員是自然科學研版究系列崗位的一權種,他(她)們通常都會培養碩士生和博士生。自然科學研究系列專業技術崗位各設置12個等級,研究員崗位設4個等級,分別對應國家通用專業技術崗位等級一級到四級, 對應於教育事業單位的教授一級到教授四級。其中研究員一級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崗位設3個等級、助理研究員(工程師)崗位設3個等級、研究實習員(助理工程師)崗位設2個等級。在這種場景下,研究員通常翻譯為Professor或者Full Professor。
⑧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作為中國地質調查局直屬的事業單位,既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中央公益性地質調查隊伍的主體力量和重要技術支撐。主要開展礦床地質、地球化學、地球物理、成礦規律、成礦預測、礦產勘查新理論新方法、礦產資源調查評價、礦產資源戰略和可持續發展研究,以及重大礦產資源科學問題研究等。中國地質學會礦床地質專業委員會、礦物專業委員會掛靠在所,主辦學術刊物《礦床地質》。
王瑞江所長在典型示範成果技術委員會驗收會上做報告
國內知名專家、院士評估潛力評價典型示範成果
王瑞江所長(中)、張佳文副所長(右二)、毛景文副所長(左二)、王宗起副所長(右一)、邢樹文副所長(左一)
2009年礦產資源研究所承擔項目200餘項,其中國家科技支撐課題12項、國家863課題4項、國家973課題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項、地質大調查項目38項、深部計劃專項項目1項、部危機礦山項目11項、部公益性行業專項項目3項、部百人計劃項目3項、各省局地勘項目3項、公司等委託項目28餘項等,以及所基本業務費項目和院實驗室項目若干項。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發表論文153篇,其中SCI收錄23篇,ISTP論文3篇,EI檢索2篇,國外一般13篇,國內核心期刊99篇,國內一般13篇,出版專著9部。
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新一輪技術培訓研討會
國土資源部地勘司和地調局有關領導親臨驗收會
2009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屬國土資源大調查重點計劃項目,2009年整體工作有序推進,省級工作全面展開並取得實質性進展,基本完成除新疆、西藏、青海、內蒙古、黑龍江5省(區)外的全國各省(區、市)鐵礦和鋁土礦單礦種資源潛力評價工作(包括與鐵、鋁潛力評價相關的成礦地質背景、成礦規律、物探、化探、遙感、自然重砂、礦產預測、資料庫建設等項工作),及省級基礎編圖工作(包括1:25萬實際材料圖和建造構造圖、全省/區/市重力、磁測、化探、遙感、自然重砂等基礎編圖)。煤炭、銅、鉛、鋅、鎢、銻、稀土、金、鉀、磷等單礦種資源潛力評價工作正按計劃有序推進;全面完成全國典型示範工作,成效顯著並及時應用於礦產勘查年度工作安排和「十二五」規劃部署研究中;完成技術要求的最後審定和編制,交付正式出版;成功舉辦全國新一輪技術培訓;成功召開了2009年度全國工作會議,進一步加強和推進了項目組織管理和工作進度;開展了自2006年以來省級項目工作進度統計分析,按月及時、全面地掌握了工作進展情況;以開通專門網站和簽訂宣傳合作協議的方式,加強了項目成果的宣傳。
全國礦產資源潛力評價2009年度工作會議現場
全國鐵、鋁單礦種潛力評價成果示範驗收會
全國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調查項目技術要求培訓會
全國礦產資源利用現狀調查:該項目是國土資源部開展的礦情三項調查任務之一。項目由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承擔,全國31個省(區、市)和相關行業部門參加,項目辦公室設在礦產資源研究所。本項工作於2007年啟動,計劃2010年底基本完成任務。
經過兩年的努力,本項工作已在全國全面展開。2009年主要進展如下:①按六大區片系統組織了全國技術培訓,另應安徽、廣東、廣西、河南、山西等十多個省(區、市)的要求,有針對性地開展了省級培訓,共計培訓技術人員5000人次,為本次核查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②全面展開了全國礦產資源儲量動態監督管理支持系統建設,包括煤炭礦區三維可視化系統開發、礦區資源概略技術經濟評價軟體開發及試點等;③省級試點及調研工作全面推進。為了發現和解決實際工作中的問題,全國項目組開展了黑龍江鶴崗煤炭礦區儲量核查試點、煤炭三維可視化系統試點、湖北及北京單礦種匯總試點、北京評審驗收辦法細則試點等一系列試點工作,並組織了山西、黑龍江的省級調研,這些工作均取得了良好的指導示範效應;④礦區資源儲量核查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全國計劃核查礦區為22589個(含各省自選礦種),已完成核查4838個,完成比例為21%;部規定核查的大中型礦區5175個,已完成核查1196個,完成比例23%。
王瑞江所長(左二)、王登紅研究員(右一)在西藏新嘎果鉛鋅礦區考察
中國成礦體系綜合研究:屬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項目負責單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參加單位有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長安大學等。主要完成人員:陳毓川、王登紅、徐志剛、沈保豐、湯中立、陳鄭輝等。該項目在「中國成礦體系與區域成礦評價」項目的基礎上,通過對成礦作用和成礦系列的深入研究,充實了成礦系列內容,提升了中國成礦體系和成礦規律的認識;根據新資料,重新劃分了全國范圍的Ⅰ、Ⅱ、Ⅲ級3個層次的成礦區帶,增加了海域成礦區帶的劃分,首次實現了國土面積的全覆蓋;從唯物辯證法的角度提出了「全位成礦—缺位找礦」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一般性和特殊性、現實性與可能性,以揭示成礦規律,指導地質找礦,體現了根據「現實」來預測「可能」的基本思路,對拓展找礦思路具有重要意義;在深入研究各主要地質歷史時期成礦體系的地質構造環境等重大成礦基礎地質問題的基礎上,進一步確立了中國前寒武紀以陸核構造為主的成礦體系、古生代的板塊構造成礦體系和中、新生代的大陸成礦體系,充分體現了我國四大成礦體系各自的本質和特點;探索並已初步構建了數字化和系統化的中國成礦體系專家系統,為地質礦產資源勘查和礦產地質基礎研究等提供了便捷的查詢服務。2010年1月,該項目通過中國地質地調局成果報告評審委員會驗收,成績為優秀。
青藏高原火山沉積硼礦成礦條件與找礦標志研究:屬國土資源大調查工作項目,項目主要成員有:鄭綿平、齊文、李金鎖、陳文西、袁鶴然、劉建華、曹建科、鄭元、劉丹陽、李道明等。該項目通過多年深入研究區調查,取得下述主要成果。
發現和確認在青藏高原存在富硼二元結構火山沉積岩系,經K-Ar和SHRIMP測定年齡為21~16Ma。其成礦時代與土耳其安納托利亞主成硼帶相同;首次發現該火山沉積二元結構硼、鋰、銫、銣以及砷正異常,且與安納托利亞火山沉積岩系硼、鋰、銫、銣相當,並在火山沉積岩層中發現鈉硼解石和硼砂礦物,局部硼礦層已達工業品位;遙感、水化學、岩石礦物等多學科研究充分揭示卡湖地區有廣泛的硼、鋰(銣銫)地球化學高豐度顯示,其正異常面積約近10000km2。通過區域地質和岩石學研究,查明色卡執早中新世火山沉積岩形成地質構造背景。該區與安納托利亞同處於板塊邊緣附近,卡湖富硼超鉀質火山沉積岩系是在印度板塊與歐亞大陸陸陸碰撞期後、地殼東西向伸展背景下的封閉斷陷盆地中形成的,硼(鋰)物質可能是代表來自深部岩石圈和地幔部分熔融的產物。調查發現現代卡湖產硼砂和鈉硼解石的厚度達1m多,發現10個現代鹽湖和鹹水湖湖水硼或鋰達到工業品位,初步估算的B2O3和LiCl資源量分別為830萬噸和4.6萬噸;指出青藏高原同屬中新世早期沉積(五道梁群和查保馬組)的可可西里至青藏鐵路中段等地,值得進行火山沉積硼礦探索。調查結果表明,西藏卡湖地區火山沉積硼礦化區具備火山沉積硼礦床構造地質、岩石礦物和地球化學的找礦先決條件,具有尋找超大型火山沉積硼礦的潛力。該成果為我國突破超大型火山沉積硼礦的先導性成果,為在青藏高原尋找該類型礦床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我國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運行機制研究:屬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工作項目,主要完成人員有:王瑞江、崔艷合、王文、羅曉玲、孫艷、張新安、李建武、顏世強、劉樹臣。項目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分析了我國礦產勘查面臨的國內外環境和形勢;詳細闡述了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的基本內涵、性質定位、主要任務和部署原則等;系統剖析了我國礦產勘查工作管理體制的變遷與特點,對計劃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兩個時期我國地質工作體制和運行機製取得的成績和存在問題等進行了評價;全面收集了世界主要以市場經濟體制為主體國家的礦產勘查工作管理制度、運行機制等基本資料,結合我國實際特點,從產業管理體制、礦產勘查投資、礦產勘查主體、礦業權運作等方面進行了對比分析研究,提出構建適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礦產勘查運行機制的基本要素和下一步改革建議;對我國戰略性礦產勘查的市場准入及退出、工作部署、找礦激勵、科技引領、主體互動、風險勘查、投資融資、質量監控、勘查利益調配、礦產戰略儲備、資料公共服務等各環節的運行機制進行了細致地闡述分析;深入探討了我國戰略性礦產勘查中有關公益性地質隊伍建設、國家公益性地質工作對商業性礦產勘查的引導和拉動作用,以及「走出去」等若乾重大問題。提出的這些認識和建議對推動我國戰略性礦產勘查工作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玢岩」型鐵、硫礦床及控礦構造的反射地震探測研究:高解析度反射地震在探測深度和解析度方面具有其他方法無法比擬的優勢。為試驗該方法在探測深部「層狀」礦床和控礦構造方面的有效性,呂慶田研究團隊在國家危機礦山專項計劃項目的支持下,於2008年在安徽廬樅(廬江—樅陽)礦集區的羅河—泥河—大包莊礦區採集了兩條10km的高解析度反射地震剖面。盡管礦區構造十分復雜,但疊加剖面仍然發現了很多反射:白堊紀沉積紅盆清楚的反射特徵,揭示出紅盆具有3層結構,厚度約1200m。從沉積韻律分析,白堊紀以來該地區在伸展構造背景之下伸展速度和沉積環境存在階段性變化;火山岩層大致呈現3層結構,火山沉積岩層(雙廟組、磚橋組)的厚度約800~1000m。火山沉積岩之下有明顯的「穹隆形」反射,推斷可能存在「鼻狀」隆起的侵入體。對照精細建立的地質剖面,羅河礦體、泥河礦體上方存在清晰的反射,與礦體位置基本對應,初步證實利用高解析度反射地震可以直接探測到礦體;同時也發現,當礦體陡傾,或結構形態復雜、或空間尺寸較小時,對應礦體無反射或呈零亂弱反射。試驗結果表明,高解析度反射地震可以用於探測深部控礦構造,在條件合適情況下,可以探測層狀礦體。
羅河、泥河、大包莊礦床地質簡圖及反射地震剖面位置(S1、S2)
圖中藍色、紅色和粉色方框分別代表泥河、羅河和大包莊礦區范圍;黑色、藍色和綠色圓點分別代表泥河、羅河和大包莊礦床鑽孔分布
S2偏移剖面的地質構造解釋結果
K1sh—雙廟組火山岩;Jzh—磚橋組火山岩;Q—第四系沉積;J—推斷為早中侏羅碎屑岩沉積(羅嶺組或磨山組);T—推斷為三疊系灰岩;Ky1、Ky2、Ky3分別代表紅盆的三層結構;粗實線為斷裂,細虛線為岩性界面;ZK64—剖面經過的鑽孔位置、編號及柱狀圖,鑽孔岩性圖例如下:
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找鉀勘查:屬於社會項目,主要完成人有:齊文、鄭綿平、閆長明、孫偉、羅曉峰、黃適等。礦產資源研究所與中川國際礦業控股有限公司開展戰略合作,在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鉀鹽成礦帶周緣進行找鉀勘查,通過大量地震物探、鑽探取心、測試分析和綜合地質研究,在KP488區塊找到了大型優質鉀石鹽礦床。該鉀礦層賦存於中泥盆統頂部,共有3個鉀礦層,埋深1229~1308m,礦層平均厚度19.25m。鑽孔控制礦體面積37km2。礦石類型為氯化鉀礦,KCl平均品位32.8%。KCl資源量巨大,達50255.85萬噸,其中:控制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2)KCl3330.84萬噸,推斷內蘊經濟資源量(333)KC146925.01萬噸。勘查表明,這是一個具有良好開發前景的大型優質鉀石鹽礦床。
鄭綿平院士帶隊在加拿大考察鑽孔岩心
剛從鑽孔中取出的鉀鹽岩心
新疆准噶爾盆地周邊斑岩銅礦成礦條件研究:屬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工作項目,報告完成人有:楊富全、閆升好、劉玉琳、周剛、劉德權、王義天、楊建民、宋會俠。該報告將新疆准噶爾斑岩銅礦床成礦時代分為4期,即晚志留世—早泥盆世(427~411Ma),主要分布在東准噶爾瓊河壩地區;中泥盆世(378~376Ma),主要分布在准噶爾北緣的卡拉先格爾一帶;石炭紀(327~296Ma),主要分布在准噶爾北緣的希勒庫都克和西准噶爾的包古圖一帶;三疊紀,主要見於希勒克特哈臘蘇銅礦,疊加在中泥盆世成礦作用中。新疆准噶爾斑岩成礦帶體現出從東到西成礦時代逐漸變新的規律,從427~418Ma(銅華嶺銅礦)→411Ma(蒙西銅鉬礦)→374~378Ma(希勒特克哈臘蘇銅礦和玉勒肯哈臘蘇銅礦)→327Ma(希勒庫都克鉬銅礦)→310~296Ma(包古圖銅礦)。境外的東西兩段均發現了許多大型、超大型礦床,因此,處於中段過渡帶的准噶爾也有形成大型、超大型礦床的條件。對包古圖大型斑岩銅礦進行了系統研究,建立了包古圖斑岩銅礦成岩成礦年代學譜系,探討了成礦作用。測定了哈臘蘇斑岩銅礦成礦時代,對成礦流體性質和來源進行了研究,建立了礦床模型,提出早期成礦作用發生在中泥盆世,與斑岩有關,晚期疊加成礦作用發生在中晚三疊世,與構造—岩漿—熱液活動有關。
哈臘蘇中型斑岩銅礦區景觀
包古圖大型斑岩銅礦區景觀
岩礦和化石標本標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試點:屬科技部、財政部自然科技資源共享平台項目中的子課題,主要完成人員有:張德全、崔艷合、佘宏全、唐紹華、李進文、豐成友、張作衡、白鴿、楊鄖城等。項目採集或收集整理了湖北大冶鐵礦、江西德興斑岩銅礦、雲南個舊錫礦、山東焦家、新城金礦等43個大中型金屬礦床標本共2882件,編寫完成了所有43個礦床和2882件岩礦石標本的描述和信息記錄工作。標本全部保存於資源所專業展覽館內,每一個岩礦石均建立了相關信息數據資料。可以通過網路查閱了解礦床的位置、用途、資源編號、規模大小、礦床特徵、礦石和礦體特徵、品位、主要地質圖件、分析數據等51項信息內容;同時提供單個岩礦石標本的結構構造特徵、礦石照片、提供標本的聯系方式等29項具體信息。主要應用網路服務面向社會和地質專業部門提供瀏覽性服務,為地質科學院研究生教育提供試驗教育服務。
2006~2008年岩礦石標本標准化整理礦床分布圖
⑨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是我國學科比較齊全、人員結構較為合理、設備比較完善的綜合性地學基礎研究機構,主要從事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和前沿性的基礎地質調查和基礎地質研究工作,同時承擔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和地球化學專業研究人才教育和培養任務。地質研究所現有在職職工180人,10個專業研究室。研究領域包括:區域地質、地質編圖及資料庫建設;大地構造與全球構造;生命起源、古生物群落與地層對比;前寒武紀地質與早期地殼生長;新生代地質與現代地質生態環境;超高壓變質作用與超高壓變質帶;岩石學、礦物學與地球物質科學;大陸動力學與地幔動力學;成礦地質背景與區域成礦學;深部地球物理探測與岩石圈結構及地球動力學;同位素地質理論、方法體系與應用。
副所長高錦曦
副書記、紀檢書記沈琳
所長、黨委書記侯增謙研究員
2008年總收入約1.73億元,比2007年增長17%。各類科研項目總經費15283.63萬元,其中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3657萬元,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186.4萬元,科技支撐項目876萬元,汶川地震科學鑽探專項經費2075萬元,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等項經費3870萬元,基本科研業務費450萬元,地質及礦產資源勘查經費815萬元,其他科技項目經費2624餘萬元。
2008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
2008年公開發表論文150篇,其中SCI檢索刊物論文78篇,包括國際SCI論文32篇。公開發表專著1部,中英文版1:250萬地質和礦產圖4幅。據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統計,2008年本所論文發表數量在國內地學類機構排在第7位,已連續3年在全國地學研究機構中位居前10位,是國土資源系統唯一的研究所。研究所現任領導班子包括:所長、黨委書記侯增謙,副所長耿元生、高錦曦,副書記、紀檢書記沈琳。
2008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全國1:100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屬中國地質調查局基礎地質調查與研究工作項目,項目負責人丁孝忠研究員。首次系統編制了全國1:100萬地質圖地理底圖(國際分幅),並建立了相應的資料庫;系統編制了64幅1:100萬國際分幅地質圖並建立了全國1:100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編寫了全國1:100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編圖說明書、分幅圖元數據及核心元數據。填補了全國1:100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的空白,健全了國家基本比例尺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系統。自主開發研製了1:100萬地質圖資料庫檢查系統,具有自動進行圖幅數據檢查、快速修改等功能;研製開發了全國1:100萬地質圖空間資料庫管理系統,該系統具有較強的空間數據檢索、屬性數據檢索、多級地質要素屬性查詢,以及1:100萬國際標准圖幅元數據查詢等功能。
中國地質科學院年報.2008
地球的化學、生物與環境演化的同位素研究:屬中國地質調查局基礎地質調查與研究工作項目,項目負責人朱祥坤研究員。在國內首次建立了Cu、Fe、Zn、Mg、Ca同位素的MC-ICPMS高精度測定方法和配套的樣品化學純化方法,所建方法精度達國際同類實驗室的先進水平;在鞍山地區獲得了一批新的年齡和地球化學數據,進一步驗證了鞍山地區38億年岩石的存在,初步確定了鞍山群形成時代為25億年前,進一步完善鞍山地區太古宙構造—岩漿演化的年代學格架,總結了鞍山地區太古宙地殼演化規律;對前寒武紀幾個重要時段多種化學沉積岩石進行了Si、O、S等同位素研究,在冀東和五台地區發現了與質量無關的S同位素分餾現象,探討了這些元素的同位素組成變化與環境和生物演化的關系;對冀北、遼西的J-K地層進行了同位素精細定年,為陸相地層J-K界線年齡的確定、年代學格架的建立和遼西生物群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對太平洋深海多金屬結核和結殼進行了3He同位素與元素地球化學多重示蹤研究,初步查明了富鈷結殼記錄的海洋氣候環境的演化規律,通過與10Be定年方法對比,初步建立了測定富鈷結殼形成時代和生長速率的地外3He新方法。
大陸碰撞造山帶成礦作用:屬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項目負責人侯增謙研究員。項目選擇青藏高原3個成礦帶中的3個典型代表(即驅龍斑岩銅礦、玉龍斑岩銅礦和大陸槽稀土礦床),通過典型礦床詳細解剖和成礦帶區域成礦對比,揭示其成礦過程,建立碰撞造山帶adakite質斑岩成礦模型,揭示碰撞帶陸內環境REE超常富集機理,為構築大陸碰撞成礦理論框架奠定堅實基礎。本項目歷經4年研究,提出了大陸環境斑岩銅礦成礦新模型,突破了傳統的岩漿弧環境斑岩銅礦成礦理論;提出了大陸碰撞帶或造山型REE礦床概念,建立了造山型REE礦床新模型,豐富和發展了礦床學理論;以大陸碰撞帶Cu和REE礦床成礦模型研究為基礎,孕育和建立了大陸碰撞成礦理論新框架。本項目共發表論文38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9篇。本項目與「973」項目共同組織出版了中英文專集7部。項目實施的4年中,共培養博士6人,碩士8人,3位博士後出站;與一批國際同行開展了廣泛的合作研究,已經形成了一支團結協作、富於創新、成果豐碩並有一定國際影響的研究團隊。
Fe-Mn結殼表面樣品鐵同位素組成隨深度的變化關系
朱祥坤研究員在漢諾壩野外考察
大陸典型成礦帶深部作用與成礦模式
譚庄—沈丘凹陷中生界沉積、構造特徵與有利儲層預測:屬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中心「全國油氣資源戰略選區調查與評價」專項:東秦嶺—大別造山帶兩側油氣資源戰略選區研究之專題。主要完成人員:曠紅偉、柳永清、楊飛、彭曉波、劉燕學等。項目主要依據地質和地球物理技術研究華北南部大別山造山帶北側周口坳陷內譚庄—沈丘凹陷的中生界下白堊統。重點是層序地層、沉積體系和有利儲層分布與構造特徵的研究,核心是分析下白堊統層序地層格架內的沉積體系展布及有利儲層發育特徵,進一步結合地球物理解釋的中生界內幕構造特徵和綜合研究,確定有利的油氣勘探目標。通過課題實施,在下白堊統內幕構造、沉積相及其展布特徵、有利儲層分布以及綜合評價與優選勘探目標研究上取得一系列成果,體現了一定的理論研究和生產應用意義。
譚庄—沈丘凹陷下白堊統永豐組下段地層等厚圖
譚庄—沈丘凹陷下白堊統永豐組下段有利勘探目標綜合評價圖
內蒙古1:25萬西老府幅區域地質圖
內蒙古1:25萬多倫幅區域地質圖
內蒙古1:25萬多倫幅、西老府幅區調修測及蒙南—冀北地區晚中生代地層格架與重要地質事件和年代地層系統研究:屬地調項目。主要完成人員:柳永清、魏文通、劉增效、姚寶鋼、趙華平、王永、遲振卿、江小均、劉燕學、曠紅偉等。項目完成1:25萬多倫幅(K50C002002)、西老府幅(K50C002003)區調修測面積27395km2,開展了蒙南—冀北地區晚中生代地層格架與重要地質事件和年代地層系統以及相關基礎地質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的基礎地質研究成果。系統查明了區內興蒙造山帶或華北地塊北緣構造單元的物質組成、地層序列、形成時代;調查和研究了東西向、北東向構造—岩漿岩帶的物質組成、形成時代、構造背景及演化,深入調查與研究了晚中生代火山—沉積作用與盆地演化;在主要構造(帶)屬性、區域構造格架以及晚中生代地層格架、重要地質事件和年代地層系統、探討晚古生代—晚中生代地層、岩漿作用、盆地、區域構造發育演化,以及第四系地層和古地理環境調查與研究等諸多方面,取得明顯進展和系列成果。
⑩ 中國地質科學院院部
中國地質科學院院部設有辦公室、科學技術處、地質調查處、實驗管理處、經濟管理處、國際合作處、組織人事處(安全生產處)、計劃財務處、黨群工作處、監察審計處、基建處(基地辦)、研究生部等12個職能處室,信息中心、京區離退休職工管理中心、京區後勤服務中心等3個中心,國家地質公園網路中心、深部探測研究中心、青藏高原研究室等3個業務部門。
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秘書處、中國國際地球科學計劃全國委員會秘書處、世界數據中心中國地質學科數據中心、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地質遺產北京辦公室等國際地學組織與相關機構,中國地質學會、李四光地質科學獎基金會、全國地層委員會等辦事機構,國土資源部重點實驗室和野外科學觀測研究基地辦公室掛靠在中國地質科學院。
2014年末,院部職工總數433人,包括在職168人,離退休265人;在職職工中具有本科以上學位的112人,碩士以上學位的60人;在職職工中專業技術人員81人,其中院士2人,研究員及教授級高工12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師20人,中級職稱22人,初級職稱25人;具有博士學位的17人、碩士學位的26人、本科28人,大專及以下10人。
《科學新聞》雜志出版了「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入地中國夢」特刊
年度重要科研成果
深部探測技術與實驗研究專項(Sinoprobe)完成第一階段(2008~2012年)任務。專項完成了第一階段49個課題的結題驗收,並召開專項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在《Tectonophysics》、《岩石學報》、《地質學報》等國內知名雜志出版深部探測專項成果專輯,在《地學前緣》發表題為「深部探測揭示中國地殼結構、深部過程與成礦作用背景」的專項成果總結文章。專項已與科學出版社協商並簽訂合同,計劃由科學出版社出版《中國深部探測系列專著》叢書,共12本專著,全面反映專項成果。專項已發表論文1030篇,其中國際SCI檢索論文240篇、國內SCI檢索論文212篇、EI檢索論文68篇;出版專著8部;申請和獲准專利121項,其中發明專利49項、實用新型專利34項,軟體著作權30項,外觀設計專利6項,標准2項。深部專項5000噸大壓機項目進展順利,進入委託研製階段。專項在第一屆中國地球科學聯合學術年會(2014年10月20~23日)召開之際,組織了專項專場報告會和5個分會場的專題報告會,取得較好反響。根據數據共享方案,2014年底提前釋放了第一批探測數據,擬通過會員分級制度共享專項探測數據。松遼盆地科學鑽探工程(CCSD-SK)正式開鑽,SinoProbe專項研製的「地殼一號」萬米鑽機運轉正常。
「地殼一號」萬米鑽機模型
甘肅柳園月球實驗場和Apollo14號月表情況對比(非常接近,且已經確定該實驗場點)
「地外重點地區遙感資料應用研究」和「月球和火星實驗場建立和對比研究」取得進展。建立月表三大岩類形成年齡和月海玄武岩單元劃分圖,並利用撞擊坑確定月表相對年齡;處理和解算GRAIL數據建立120階次月球重力場特徵,建立月球布格重力場;開展月球微型鑽機的改進,最終提交改進版樣機;提取嫦娥二號伽馬能譜數據處理和元素,獲取天然放射性元素U,Th,K含量全月分布圖;選定了甘肅柳園和河北漢諾壩的玄武岩地區作為月球實驗場的選址;開展火星鹽類環境類比及天體生物學研究,獲得柴達木盆地鹽湖演化過程及基於微生物進化過程的協同規律。
利用LRO地形數據和GRAIL自由空氣重力異常計算得到的0.25度網格(330階次,精度16千米)月球布格重力異常圖
全國陸相地層劃分對比及海相地層階完善。中國杜內階新亞階取得重要進展,並成為競爭國際杜內階中間界限層型的潛在剖面;在薊縣中—新元古界標准剖面鐵嶺組和霧迷山組首次發現斑脫岩,並測得其鋯石SHRIMP U-Pb同位素年齡約1440Ma[(1439±14)Ma]和約1485 Ma[(1483±13)Ma和(1487±16)Ma],標志著這條傳統的標准剖面上以碳酸鹽岩為主體的沉積序列薊縣繫上部的兩個重要地層單位,從此也獲得了直接的、高精度的鋯石U-Pb同位素年齡約束。
重新釐定的華北北緣中元古界地層劃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