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工程地質羅盤圖片

工程地質羅盤圖片

發布時間: 2021-03-07 23:14:18

① 工程上測地質的儀器有哪些啊

地質羅盤是比較常用的,簡單實用
其他的要看具體工程吧,比如說修隧道的時候地質超前探測可能用到地質雷達和超聲儀器那些
下面是能用到的所有儀器,但是肯定在工程上接觸不到這么多
[BOD/COD測試儀] [PH計] [PH計/酸度計] [X射線探傷儀] [氨氮測定儀] [包裝檢測儀器] [比重計] [玻璃溫度計] [材料分析儀] [測高儀] [測厚儀] [測距儀] [測力感測器] [測量儀] [測溫儀] [測振儀] [差壓表] [差壓感測器] [長度測量儀] [超聲波測厚儀] [超聲波測距儀] [超聲波流量計] [超聲波探傷儀] [超聲波物位計] [沖擊感測器] [感測器] [磁場強度感測器] [磁粉探傷儀] [粗糙度儀] [打樣機] [導電表] [地質儀器] [電表] [電參數綜合測量儀] [電導式物位計] [電導式物位儀表] [電導儀] [電度表] [電工儀表] [電化學工作站] [電火花檢測儀] [電解質分析儀] [電纜故障定位儀] [電力分析記錄儀] [電力計] [電力監控儀] [電力儀表] [電泳儀] [電子測量儀器] [電子光學儀器] [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儀] [電子天平] [電子儀表] [電阻測試儀] [電阻應變儀] [定氮儀] [多參數測試儀] [多功能顯微鏡] [多路溫控器] [二次離子質譜儀] [反射儀] [防爆壓力表] [非接觸式溫度計] [分光光度計] [分光儀] [分析天平] [分析儀] [分析儀器] [粉碎設備] [風速計] [伏安儀] [浮力式液位計] [浮球液位計] [輻射高溫計] [付里葉變換拉曼光譜儀] [功率表] [光學高溫計] [光學顯微鏡] [光柵光譜儀] [氦質譜檢漏儀] [核磁共振波譜儀] [烘箱表] [紅外測溫儀] [紅外光譜儀] [紅外碳硫分析儀] [化工儀表] [火焰光度計] [機械計數器] [激光干涉儀] [極譜儀] [計時器] [計數器] [甲醛測定儀] [建築儀器] [金屬元素分析儀] [近紅外光譜儀] [流體轉速儀器] [鹵素分析儀] [密度計] [能譜儀] [捏譜儀] [濃縮儀] [頻率計] [其它儀表] [氣體(報警)檢測儀器] [氣象儀器] [氣質聯用儀] [熱電偶] [熱膨脹儀] [掃頻儀] [燒蝕厚度感測器] [聲級計] [數顯儀表] [水銀表] [酸度計] [探傷機] [碳氫儀] [塗層測厚儀] [推拉力計] [微波式物位計] [溫度感測器] [溫度計] [溫度記錄儀] [溫濕度計] [溫濕度記錄儀] [污水采樣器] [無機質譜儀] [線速表] [橡塑儀器] [校檢儀表] [壓力表] [壓力計] [氧分析儀] [葯物檢測儀器] [液位計] [音量計] [印刷檢測儀器] [影像測量儀] [硬度感測器] [硬度計] [造紙檢測儀器] [雜訊感測器] [雜訊計] [噪音分析儀] [照度計] [真空感測器] [振動阻尼式物位計] [直視式物位計] [軸承檢測] [轉換器] [轉速表]

② 地質實習報告的編寫

一、地質實習報告

(一)地質實習報告編寫要求

在野外填圖工作結束以後,就轉入室內整理階段。

首先要整理野外的所有原始資料,完成野外實際材料圖;審閱野外記錄本;清理和核對標本;對化石標本詳細研究,准確確定地層的時代;整理各項鑒定、化驗成果等。其次要清繪地質圖,對圖面進行整飾,出露不好的推測地段用虛線表示。圖面上的界線、符號、數據都要清繪得整潔、美觀、勻稱。畫好圖廓,寫好圖名、圖例、比例尺等。

最終成果整理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編寫報告。編寫實習報告是對實習期間所觀察到的各種地質現象進行分析、歸納、綜合,並以簡練流暢的文字表達出來的過程,是系統化地認識實習內容的過程,也是進行地質思維訓練、熟悉地質研究成果及科研報告編寫程序的過程。實習報告內容要真實、豐富,圖文並茂,有理有據。因此衡量地質報告質量的標准就是地質報告的完整性、報告中資料的真實性、精確性以及報告組織的合理性和流暢性等。具體要求如下:

(1)每位同學編寫一份,歸納、分析觀察到的地質現象,綜合成文;

(2)資料應主要來自野外觀察,內容符合實際情況。可參考教師講課及實習指導書上的內容;

(3)使用地質術語,重點突出,有理有據,概念正確,條理清楚,文字通順,字跡工整。

(4)文字敘述與圖件相配合。圖件要求:內容正確,結構合理,整潔美觀,要素齊全。

(5)字數要求在5000~10000字之間。報告要有封面、目錄和章節。

(二)地質實習報告內容

地質報告的主要章節有:前言;地層;岩石;構造;礦產;區域地質發展史;結束語。根據工作任務和工作手段可增加一些專門性的章節,如水文地質、地震地質等。各章節的一般內容簡述如下:

1.前言

實習區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區劃,圖幅編號、名稱、范圍和總面積;自然地理特徵,山川形勢,地形的特徵,山嶺及河谷的絕對標高和相對標高,露頭情況,植被覆蓋程度,氣候特徵等。

實習區的經濟和交通概況,工業、農業的發展情況,人口密度,資源開發及交通路線等。

實習區所處大地構造位置,地質構造的最主要特徵,以往地質研究的歷史及研究程度簡述及評價。

本次實習的性質、目的、任務,主要解決哪些地質問題,實習的組織情況,實習時間的安排,實習中主要採用的方法、手段,最終提交的成果等。

最好附有「測區交通位置圖」、「地質研究程度圖」和「大地構造位置圖」等。

2.地層

概述實習區地層發育情況,所有地層時代,主要岩性特徵,古生物化石的概貌等,然後應該根據地層時代的新老關系,由老至新詳細敘述地層各組、段的分布特徵,出露情況,岩性特徵,所含化石的種屬、時代劃分及其依據、接觸關系、厚度等。

這一部分的內容主要根據實測剖面及實測填圖時的野外記錄綜合敘述,並附上實測或路線地質剖面圖、素描圖等。

3.岩石

敘述實習區出現的岩石類型,詳細描述其特徵和分布規律。可按照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的順序分別敘述,說明各類岩石的成分、結構、構造、產狀、成因、地質時代等。

對於岩漿岩的敘述首先應該進行分類,按照基性、中性、酸性,或者按照侵入岩、噴發岩,或按岩體的大小進行分類命名。綜述區內的岩漿岩發育的特徵之後,應該逐一描述該區出露的各個岩體的特徵,包括岩體出露的位置、規模,所處的構造部位,岩體的形狀,與圍岩接觸關系及產狀特徵,岩體內的分相情況,岩石類型及名稱,岩體內外接觸帶的蝕變特徵等。然後要敘述岩石的物質組成,包括岩石的礦物成分和化學成分、岩石的結構構造特徵,岩石所經受變化及改造等。說明岩石類型、形成時代,與圍岩的關系、含礦性等。

沉積岩主要按照物質來源分為外源沉積岩和內源沉積岩。外源沉積岩主要包括陸源碎屑岩和火山碎屑岩,以前者為主;內源沉積岩在實習區主要是碳酸鹽岩。分別就各類岩石的岩性特徵及其產狀、成因、形成過程等進行分析、描述。

變質岩在實習區出露較少,可簡單描述。

岩石學的研究除在野外詳細收集第一手資料外,還需進行鏡下鑒定及各種化學分析測試工作。通過這些資料的深入研究,尋找其內在的規律性。

4.構造

首先概述實習區構造的總體面貌及所處大地構造位置,然後分別描述具體的構造單元。

對於褶皺的描述要根據所收集的資料,先敘述褶皺構造的位置、范圍、規模,後敘述組成褶皺的地層,包括褶曲核部的地層時代、岩性,褶曲翼部的地層時代、岩性、層序等。進一步應該詳細地描述褶皺的形態,如褶皺軸的方向、褶皺軸面和樞紐的產狀,將褶皺進行形態分類,討論褶皺形成時期,褶皺的形成機制等。

對於斷裂構造要側重區域性斷裂的描述。如斷層的位置、規模(一般用斷層所經過的兩個或幾個地名來命名);斷層面的走向、傾向和傾角;斷層兩盤的地層時代、岩性以及構造變動。斷層的構造現象,如構造角礫、片理化、斷層泥、透鏡體、拖曳褶皺、伴生節理、地層的牽引現象;斷層面的形態變化、斷面上的擦痕及其產狀。推測斷層形成及發展演化的歷史,斷層產生的力學機制等。

構造分析,要將褶皺、斷裂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根據不同時期分析它們的形變特徵,推斷地殼活動的規律性。更重要的是論述構造與礦產、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及地震地質的關系。

構造形態特徵和空間關系往往用圖能夠更明確和直觀地表達,因此要盡量用各種圖件幫助敘述,如各種比例尺的剖面圖、素描圖、照片、錄像等。

5.區域地質發展史

根據地層、岩石、構造等綜合分析,反映出當時古地理、古氣候、古生物,以及沉積演化、構造演化、岩漿活動、地殼運動等地質變遷過程,恢復實習區地質發展歷史。簡明扼要地、由老到新地按地質時代連續陳述各地質時期所發生的各種地質事件。本區太古界以後地史時期中地層缺失O2、O3、S、D、C1、T1、T2、T3、K及R。出現4次角度不整合(不考慮孫家梁組與第四系之間的角度不整合),3個平行不整合,1個沉積不整合接觸關系。這些是重要的討論線索。可按這些基本地質事實恢復該區的地質發展史,進而了解華北地區的地質演化史。

6.礦產

從最主要礦產開始,說明礦產所在位置、礦種、礦床類型、規模,各種化驗分析數據,礦物組合,地球化學特徵,各種工程揭露的實際資料,各種經濟指標,找礦標志及礦床成因等。目的是為進一步找礦勘探提供依據。

分別敘述金屬礦產(如鐵、銅、鉛、鋅等)和非金屬礦產,尤其是煤和石油等。根據區內地質特徵的綜合分析,提出找礦遠景和找礦方向。

地質報告中除以上必不可少的章節外,還可有些專門性章節內容,如「地貌-第四紀地質」、「水文地質」、「地震地質」等,但要經過專門性工作之後,才能單獨列章節。

7.結束語

結束語是對整個地質測量工作的結論和評價,要明確而簡練。概括性地肯定工作的主要成果,新的發現,新的認識等;簡明敘述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有哪些問題需待解決;對進一步的工作提出建議。

結語要實事求是,對工作要正確評價,認真負責。地質測量工作的質量反映在全部工作的成果中,而不在於結論寫得冠冕堂皇。也不必過於謙虛,埋沒成績。對於存在的問題和今後工作的建議要准確而中肯。

需要指出的是,工作中所使用的地質符號與圖例應符合國土資源部門規定的圖式圖例。本次實習可用實習指導書中所提供的圖例和符號。

二、實習成績評定

實習成績的評定應綜合考慮學生的學習態度,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遵守紀律的情況及所編寫實習報告的質量。實習總成績應包括平時成績、小測驗成績和實習報告成績三部分。

平時成績側重於學生在野外和室內學習的認真程度,野外記錄簿記錄的質量,遵守紀律的情況等。

小測驗成績包含野外現場提問,室內講課提問和室內考核,目的在於檢查學生掌握地質基礎知識的程度及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實習報告成績應考慮資料選用、章節安排、內容取捨、專業術語的應用等是否得當,論述是否有據、合理,圖件內容、要素是否齊全,文筆是否通順等。

實習總成績採用五級制:優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③ 在工程地質上,有個手機軟體可以當做羅盤儀,是英文名,誰能告訴我是什麼

egeo compass 傾角測的有4-10度的誤差,傾向沒什麼問題

④ 崩塌調查評價的技術方法

崩塌地質災害的調查評價涉及很多技術方法,主要有:遙感圖像解譯、工程地質測繪、地球物理勘探、鑽探、山地工程、室內試驗及現場試驗、模型試驗和模擬試驗、動態監測等。

(一)遙感圖像解譯

1.基本要求

1)遙感圖像解譯應在搜集資料階段完成,並編制工程地質解譯圖,為野外踏勘和設計編寫服務。

2)區域性解譯採用1∶50000~1∶67000的航片,崩塌體部分選用大比例尺(1∶10000~1∶1000)航片。有條件時,宜採用多時相的彩紅外、紅外、彩色、黑白、側視雷達等多種航片進行綜合解譯。

3)一般採用目視解譯,盡可能對航片進行光學處理和數字處理,突出有效信息,提高解譯水平和效果。

4)建立不同航片的直接解譯標志(形態、大小、陰影、灰階、色調、花紋圖形等)和間接解譯標志(水系、植被、土壤、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等);進行室內解譯,編制解譯地質圖和像片鑲嵌圖,規劃調查工作和要解決的重點問題。

5)進行解譯驗證,建立准確的解譯標志,同時建立健全解譯卡片和驗證卡片,以積累詳細准確的地質資料。

6)提交的成果為:①解譯災害地質圖;②解譯卡片;③驗證卡片;④典型相片集;⑤解譯報告;⑥調查所需的其他解譯圖件。

2.解譯內容

1)劃分地貌單元,確立地貌形態、成因類型、微地貌形態及發育特徵;確定地貌與地質構造、地層岩性與工程地質條件之間的關系;確定崩塌體產出的地貌單元,分析判斷崩塌與地貌的關系。

2)解譯崩塌體產出的地層岩性特徵。

3)解譯崩塌與構造的關系。確定主要構造形跡(褶皺、斷層)的分布和規模,與崩塌形成的關系。

4)解譯地表水、地下水對崩塌形成及其堆積物穩定性的作用及影響。判定大泉、泉群、地下水溢出帶,確定窪地、漏斗、落水洞、天坑等岩溶現象的分布,圈定地表水體分布范圍,了解水系發育特徵。

5)解譯崩塌體邊界,推測其厚度和體積,判譯其形成機制和類型。根據崩塌區地貌形態、植被情況及彩紅外影像特徵等,初步分析崩塌的形成時間和穩定狀況。

6)推斷危岩體將來發生崩塌的體積、范圍、方位、位移距離,圈定成災范圍,分析派生災害,初步進行災情評估。

(二)工程地質測繪

1.基本要求

1)比例尺的確定:綜合區域工程地質測繪為1∶25000~1∶50000;崩塌災害環境地質測繪初步調查為1∶10000~1∶1000,可行性研究階段測繪為1∶2000~1∶500。

2)測繪范圍:外圍環境地質調查,以查明與崩塌體成生有關的地質環境和小區域內崩塌發育規律為准;崩塌體的測繪范圍應為其初步判斷長寬的1.5~3倍,並應包含其可能造成危害及派生災害成災的范圍。

3)使用的地形圖必須是符合精度要求的同等或大於測繪比例尺的地形圖。

4)實測地質體的最小尺寸一般為相應圖上的2mm。特別重要的,不足2mm可擴大表示,但須註明實際數據。地質點位與地質界線的誤差不應超過圖上的2mm。

5)開展測繪之前,應實測地層剖面,建立地層岩性柱狀圖,確定填圖單元。

6)測繪方法採用穿越和追索相結合。重要邊界要追索。覆蓋地段應採取人工揭露。

7)觀測點布置應目的明確、密度合理,崩塌邊界、地質構造、裂縫等要有足夠的點控制。觀測點的類型分為:岩性點、地貌點、地質構造點、裂隙統計點、水文地質點、外動力地質現象點、裂縫調查點、崩塌壁調查點、崩塌體調查點、崩塌變形點、災情調查統計點、人類工程活動調查點、采樣點、試驗點、長觀點、監測點等。

8)觀測點的測量要求:測繪比例尺小於1∶5000時,採用目測和羅盤交會法定位,高程可根據地形圖和氣壓計估算。測繪比例尺大小1∶5000時,必須用儀器測量。重要的觀測點、勘探點、監測點,不管比例尺多大,均須用儀器測量。

9)野外記錄要求:①採用專門的卡片記錄觀測點,分類系統編號,卡片編號與地點號一致;②記錄須與野外草圖相符;③描述應全面又突出重點;④進行點與點之間的路線描述和記錄。

10)採集具代表性的岩土樣、水樣進行鑒定和室內試驗。

11)測繪過程應經常校對原始資料,及時進行分析,及時編制各種分析圖表,及時進行資料整理和總結,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指導下一步工作。

12)測繪工作結束,原始資料整理完畢,應組織野外驗收。在全面系統的資料整理和初步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應提出以下原始成果:①實際材料圖;②野外地質草圖;③實測地層柱狀圖;④實測地層剖面圖;⑤觀測點記錄卡片;⑥山地工程記錄表及素描圖;⑦長觀記錄和監測記錄;⑧岩土、水樣試驗成果一覽表;⑨照片冊;⑩文字總結;瑏瑡數據化的資料。

2.測繪內容

1)岩體工程地質測繪:查明岩體的地質時代、成因類型、岩性、接觸關系等。

2)土體工程地質測繪:查明土的粒度成分、礦物成分、密實度或稠度、空隙性、土體結構、成因類型及地質年代等。

3)地貌和斜坡結構調查:①以微地貌調查為主,包括分水嶺、山脊、斜坡、谷肩、坡腳、懸崖、溝谷、河谷、河漫灘、階地、剝蝕面、岩溶微地貌、塌陷地貌和人工地貌等。調查描述各地貌單元的形態特徵(面積、長度、寬度、高程、高差、深度、坡度、形體特徵及其變化情況)、微地貌的組合特徵、過渡關系及相對時代;②重點調查崩塌體產生的地貌單元,側重於溝谷地貌和斜坡地貌的調查,查明斜坡的結構類型與坡面特徵;③分析岩溶地貌、流水地貌與崩塌的關系;④調查人工地貌(采場、水庫大壩、道路、人工邊坡等)與崩塌的關系。

4)地質構造調查:理清調查區構造輪廓、構造形跡特點,調查褶曲、斷層、節理裂隙的位置、產狀、規模、力學性質及其與崩塌的關系。

5)新構造運動和地震調研:以收集資料為主。

6)水文地質調查:調查地表水體的位置、范圍、動態與地下水的關系,地下水的補、徑、排條件,地下水露頭的位置、出流特徵、動態變化等。在此基礎上,綜合分析地表水、地下水對崩塌的作用。

7)人類活動調查:調查人類工程活動的現狀與規劃、人類活動誘發的不良地質現象或地質災害。

8)崩塌區的調查:①查明崩塌區的地質結構:包括地層岩性、地貌、地質構造、岩土體結構類型、斜坡組構類型及其對崩塌形成的控制和影響。岩土體結構要重點記錄軟弱夾層、斷層、褶曲、裂隙、裂縫、岩溶、采空區、臨空區、側邊界、底邊界;②查明崩塌區的水文地質特徵,包括地表水入滲及產流情況,崩塌體內地下水水量、水質及侵蝕性;③早期崩塌的運移和堆積;④未來崩塌成災條件下可能的運移和堆積;⑤本次崩塌災害可能派生的災害類型(如泥石流、滑坡、涌浪等)和規模、成災范圍、災情預評估。

9)環境地質體調查:調查崩塌區外的地質體的穩定性,為防治工程持力層選擇提供依據。

10)孕災因素調查:調查與崩塌形成有關的孕災因素(如降雨、地表水沖蝕、地下水活動、人工爆破、地下開采、水渠滲漏等)的強度與周期。

(三)地球物理勘探

物探技術要求按現行的專業標准執行,主要物探剖面應與工程地質剖面一致。

(四)鑽探

1.基本要求

1)要編制鑽孔設計書(包括鑽孔的目的、類型、深度、結構、鑽探工藝等)。

2)鑽孔深度應穿過崩塌體底界。進入穩定岩(土)體3m(土體)至5m(岩體)。

3)孔徑應滿足取心及測試要求。

4)要進行鑽空簡易水文地質觀測。

5)鑽孔結束後應作封孔處理,按要求保留岩心。

2.鑽孔地質編錄

這是最基本的第一手成果資料,應在現場及時地分回次進行記錄;要注意殘留岩心的分配和岩心採取率的計算;鑽孔地質編錄應使用統一的表格。

1)岩心的描述:堅硬岩層,應描述岩石名稱、顏色、成分、結構、構造、節理裂隙、風化及破碎程度、岩心長度和完整性等;卵、礫層,應描述其名稱、顏色、岩性、成分、大小、形狀、充填物含量及膠結情況;砂類土層,應描述其名稱、顏色、成分、粒度、干濕狀態、夾雜物等;粘性土,應描述其名稱、顏色、成分、結構特徵、可塑性、稠度等。

2)節理裂隙描述:確定節理裂隙類型、成因、連續性、張開程度、充填物、裂隙率;斷層描述:斷層性質、破碎帶寬度(深度)、擦痕、構造岩、岩心完整性、漏水和涌水情況等。

要重視岩溶、裂縫、滑帶及軟弱夾層的描述和地質編錄,水文地質觀測記錄和鑽進異常記錄,取樣記錄。

3.鑽探成果

鑽孔終孔後,要及時整理並提交鑽探成果,包括鑽孔設計書、鑽孔柱狀圖、岩心素描圖、岩心照片、簡易水文地質觀測記錄、取送樣單、鑽孔報告書等。

鑽孔柱狀圖的比例尺一般為1∶100至1∶200,以能清楚表示主要地質現象為准。圖的內容、樣式、標注等應符合相應的規范。

4.鑽探方法解決的主要問題

1)查明崩塌體的岩性、地質構造、岩土體結構、風化帶、岩溶、邊界條件和崩塌體的形態特徵、規模。

2)查明崩塌區的水文地質條件,採取地下水樣。

3)探測隱伏裂隙、地表裂隙的深度、發育特徵、充填情況、充水情況和連通情況。

4)採取岩土體物理力學室內試驗樣品,進行水文地質野外試驗(壓水、抽水、注水、擴散試驗等)和長期觀測,確定水文地質參數,查證崩滑帶位置和特徵。

5)進行物探綜合測井和跨孔測井,擴展探測范圍。

6)進行崩塌變形長期監測和施工期變形監測。

(五)山地工程

1.山地工程解決的問題

1)試坑:深度小於3m。用於剝除浮土,揭露基岩,了解岩石及風化情況,或用作載荷試驗及滲水試驗。

2)探槽:深度一般不超過3m。用於剝除浮土,揭示基岩,多垂直於岩層走向布設。用於追索構造線、斷層、崩滑體邊界,了解殘坡積層的厚度、岩性等。

3)淺井、豎井:淺井深度小於15m,豎井深度大於15m。用於探查風化岩體的劃分、岩土體的結構構造、軟弱夾層、裂縫和溶洞等,進行原位試驗及變形監測。

4)平斜硐:一般斷面為1.8m×2m,適用於岩層傾角較陡以及斜坡地段。用於勘查地層岩性、岩體結構構造、斷層、裂縫和溶洞等,並用於取樣、現場原位試驗及現場監測。

5)平巷、石門:沒有直接地表出口而與豎井相連接的近水平坑道,不常用。

2.山地工程的地質工作

(1)地質編錄內容

1)揭露的岩土體名稱、顏色、岩性、結構、構造、層面特徵、厚度、接觸關系、地質時代、成因類型、產狀。軟弱夾層應放大比例尺進行素描,並注意其延伸性和穩定性。

2)岩石風化特徵及風化卸荷帶的劃分,風化與裂隙、裂縫的關系。

3)斷層:產狀、規模、斷距、斷層形態與展布特徵、破碎帶的寬度、構造岩、兩盤岩性、斷層性質等。

4)裂縫、裂隙:逐條描繪裂縫及貫穿性較好的節理,記錄其性質、壁面特徵、成因、裂縫張開、閉合情況、充填情況、連通情況、相互切割關系、錯動變形情況、滲漏水情況。

5)崩滑帶及重力變形帶作為描述的重點,放大表示。要描述其厚度、岩性、物質組成、構造岩、產狀、含水情況等。

6)水文地質現象:注意滴水點、涌水點、滲水點、連通試驗出水點、臨時出水點。關注其產出位置、水量,與裂縫、裂隙、岩溶及老窿的關系,水量與降雨的關系。

7)記錄各種試驗點、物探點、長觀點、取樣點、拍照點、監測點的位置、作用、層位、岩性及有關的地質情況。

(2)地質素描圖的有關規定

1)比例尺一般為1∶20~1∶100。

2)探槽的素描繪制一壁一底的展示圖。若兩壁地質現象不同,則繪制兩壁素描圖。槽底長度可用水平投影,槽壁按實際長度和坡度繪制,也可採用壁與底平行展開法。

3)淺井、豎井的素描,展示圖一般作相鄰的兩壁,平行展開,註明壁的方位。圓井展示圖以90°等分分開,取相鄰兩壁平行展開繪制,斜井展示圖需註明其斜度。

4)平硐素描展示圖繪制洞頂和兩壁。展開格式為以洞頂為准,兩壁上掀的俯視展開法。當洞向改變時,需註明轉折前進方向,洞頂連續繪制,兩壁轉折時凸出側呈三角形撕裂叉口。洞深計算以洞頂中心線為主。洞頂坡度一般用高差曲線表示。

5)開挖過程中的編錄:及時記錄掘進中遇到的裂縫、滑帶、出水點、水量、頂底板變形等現象。一般隔5m作一個掌子面素描圖。對於圍岩失穩而必須支護的地段,應及時進行素描、拍照、錄像、采樣及埋設監測儀器。

(3)取樣及原位試驗

按有關規定和設計要求,原位試驗硐段視需要進行地質素描及試件素描。

(4)錄像

有條件應對重型山地工程進行錄像。錄像時要記錄方位及主要地質內容。

3.山地工程提交的成果

地質素描圖、重要地段施工記錄、照片集、錄像、取樣送樣單、各種點位記錄、重型山地工程勘查小結等。

(六)試驗

目的是查明崩塌地質體及其賦存環境,為穩定性評價、模型試驗、模擬試驗和防治工程設計提供必須的岩土物理力學參數和水文地質參數。

1.試驗工作布置原則

1)岩土成分鑒定和基本物理性質、水理性質測試,宜以岩性層或工程地質組、段為基本單元,每單元各取3~5組。

2)測試工作的重點應放在崩滑帶。崩滑帶的力學屬性具有不均一性,應重點測試主要軟弱面(最弱面)。要對崩滑帶進行面上的控制。參與統計的力學指標數不宜小於6個。

3)實驗工作應與其他工作緊密結合,充分利用其他手段進行取樣和試驗。如標准貫入試驗、旁壓試驗、深部采樣和水文地質試驗可充分利用鑽探;表層采樣和原位試驗可充分利用山地工程。

4)試驗工作的布置應室內、現場相結合,現場試驗耗資大且限制條件多,不宜過多投入,要根據工作階段及實際需要合理安排。

5)對於初步選定的防治工程持力層的岩、土體,可根據防治工程的類型、荷載、受力方式和可能產生的變形形式選擇測試項目。如評價持力層的抗滑穩定性、岩體抗拉穩定性、地基承載力和抗滑定性等。

2.試驗內容和方法

試驗的對象、內容和方法,取決於工作階段及其精度要求。

1)初勘階段:對崩塌—危岩體,試驗要能滿足評價其變形破壞特徵和穩定性計算。對於相關的環境岩體(周邊岩體、崩塌位移作用的地質體、防治工程持力岩土體、可能危及崩塌體的其他災害岩土體等),試驗以能滿足其穩定性和環境地質問題的定性評價為主。這個階段以收集資料和室內試驗為主。

2)預可行階段:對崩塌—危岩體要進行分析和穩定性計算所需的測試。對相關環境岩體要進行穩定性評價等所需的簡要測試。對持力岩體要進行定性或半定量分析評價所需的有關簡要試驗。方法以現場測試為主,同時進行相應的室內試驗。

3)可行性研究階段:對崩塌體要進行較為詳細的試驗,為變形分析、穩定性計算、模型試驗和模擬試驗提供所需的參數。對相關環境岩體,進行簡要試驗,以滿足穩定性定性評價和環境地質問題定性研究的需要。對於持力岩體,進行一定的試驗,為穩定性計算和防治工程方案設計提供所需的參數。試驗方法以現場測試為主,同時進行相應的室內試驗。

3.試驗項目的選擇

應根據崩塌的失穩機制和變形破壞的力學機制分析,選擇必須的試驗項目。

1)滑移式崩塌的測試項目為:①岩土成分、物理性質、水理性質;②彈性波速;③弱面抗剪強度;④水文地質試驗。

2)傾倒式崩塌的測試項目為:①岩土成分、物理性質、水理性質;②彈性波速;③底部弱面抗拉強度;④岩塊間岩面摩擦強度;⑤岩體抗拉強度。

3)拉裂式崩塌的測試項目為:①岩土體成分和物理性質;②抗拉強度。

4)鼓脹式崩塌的測試項目為:①岩石成分、物理性質、水理性質;②彈性波速;③底部軟弱層無側限抗壓強度。

5)錯斷式崩塌的測試項目為:①岩石成分、物理性質、水理性質;②彈性波速;③底部岩土體抗剪強度。

4.測試方法和測試條件的選擇

要根據崩塌岩土體的特徵和賦存環境選擇適宜的測試方法和測試條件。

1)室內滲透試驗適用於砂性土、粘性土。混合土和碎石土應考慮現場試驗。

2)室內壓縮試驗適用於粉土和粘性土,其他土類應選擇現場試驗。

3)室內直剪試驗適用於粘性土和砂土類(樣品中大於2mm的礫、塊石均要撿出)。角礫狀滑帶土或級配混雜的碎屑狀滑帶土宜考慮現場試驗。

4)土樣中粒徑大於10mm的顆粒較多時,不宜做室內三軸剪切試驗。宜選擇現場實試驗。

5)砂類土、粘性土和黃土類宜採用靜力觸探。

6)淺埋防治工程選用的地基土,可採用承壓板壓縮試驗;埋深較大(5~15m)的地基土,宜採用螺旋板荷載試驗或旁壓試驗。

7)土體崩塌不能採用鑽孔壓水試驗;崩塌體內有一定水位和水量時,可進行提水試驗或適當的抽水試驗;崩塌體內無水或微含水條件下,穩定條件允許時可採用控制性鑽孔注水試驗或地表滲水試驗。

8)在岩體中進行現場試驗難度極大,應根據彈性波觀測和室內試驗作選擇。

9)風化岩體和軟岩土可作預鑽式旁壓試驗。

10)尚未形成貫通性弱面的危岩體應進行現場直剪試驗;沿一定弱面滑移的危岩體應進行現場直剪試驗。

11)水庫型岩崩-危岩體,岩體裂隙發育時,考慮水庫高水位淹沒部分危岩體,可作抽水試驗或鑽孔壓水試驗。作壓水試驗前,須論證其是否影響危岩體穩定性。

12)人工快速對開裂岩土崩塌體裂縫內注水進行充水試驗和連通試驗,是十分危險且有害的,任何情況下都不能進行。

5.試驗成果的分析應用

承擔試驗工作的單位應提交對崩塌地質體的綜合測試報告,內容包括:①測試對象、試驗方案、試驗項目的確定及依據;②試驗要求及有關規范;③試驗技術及試驗過程(試驗概述、試件制備、試件數量及特徵、試驗儀器、試驗程序、成果整理);④試驗成果及綜合分析;⑤試驗成果建議值。

試驗成果只能作為穩定性計算和防治工程設計的參考。計算參數及設計參數取值應在反演分析及其他分析的基礎上,結合試驗成果、模型試驗、模擬試驗和專家經驗等予以綜合確定。

(七)動態監測

1.動態監測的目的和任務

1)動態監測的目的:①評價地質災害的活動性及穩定性;②通過監測崩滑變形塊體變形的分布、規模、位移方式、方向和速率等,為分析崩塌體的變形特徵、變形機制,進行穩定性評價服務,同時為防治工程設計提供重要依據;③為勘查施工安全提供預警預報,對重型山地工程施工對崩塌體的擾動及時反饋,控制勘查施工部位和施工強度,為防治工程設計提供參考;④為今後建站進行長期監測奠定良好的基礎。

2)動態監測的任務:①查明崩塌體正在變形破壞的主要塊體、主要部位、主要破壞方式、主要變形方向和變形速率;②進一步認識崩滑體的形體特徵,分析其變形規律、發展趨勢、形成機制,分析評價崩塌體的穩定性和論證防治工程設計;③監測崩塌相關成災因素(如降雨、地表水、地下水和人類活動等)及其強度,分析評價它們對崩塌體穩定性的影響。

2.動態監測的內容與方法

(1)絕對位移監測

1)監測內容:崩塌體測點的三維坐標監測,得出測點的三維變形位移量、位移方法與位移速率。

2)監測方法:大地測量法、GPS測量法、近景攝影測量法、激光全息攝影法和激光散斑法。

(2)相對位移監測

1)監測內容:相對位移監測是設點量測崩滑體重點變形部位點與點之間相對位移變化(張開、閉合、下沉、抬升和錯動等)的一種常用變形監測方法。主要用於裂縫、崩滑帶和采空區頂底板等部位的監測,是崩塌監測的主要內容。

2)監測方法:簡易監測法(作標記或埋樁,用鋼尺等定期直接測量)、機測法(採用機械式儀表對裂縫、滑帶和頂底板進行位移或沉降監測)、電測法(常用電感調頻式位移計監測)。

(3)傾斜監測

地面傾斜監測:監測內容為崩滑體地面傾斜方向和傾角變化。監測儀器有盤式傾斜儀、桿式傾斜儀和T字形傾斜儀。

深部傾斜監測:利用鑽孔傾斜儀測量崩滑體內鑽孔傾斜變形反求各孔段水平位移。

(4)聲發射監測

1)監測內容:檢測岩體破裂時產生的聲發射信號,用以判斷岩體變形及穩定狀況,並進行預測預報。

2)監測方法:採用進口或國產的聲發射儀、地音儀等進行監測。

(5)地應力觀測

1)觀測內容:測量崩滑體內地應力的變化情況,分辨拉力區、壓力區及壓力變化,用以推斷岩體變形。

2)監測方法:常用WL-60型應力計,YJ-73型三向壓磁應力計等儀器監測。

(6)地下水監測

1)監測內容:對測區內的地下水露頭進行系統的水位、水量、水溫和水質等項目的長期監測。掌握區內地下水變化規律,分析地下水與地表水及大氣降水的關系,進行地下水的動態特徵與崩塌體變形的相關分析,為穩定性評價和防治工程設計提供水文地質資料。

2)監測方法:利用監測盅、水位自動記錄儀、孔隙水壓計、鑽孔滲壓計、測流儀、水溫計、測流堰和取樣等,監測泉、井、坑、鑽孔、平斜硐與豎井等地下水露頭。

3)適用范圍:當崩塌變形破壞與地下水具有相關性,在雨季或地表水位抬升時崩塌體內具有地下水,應予以監測。

(7)地表水監測

1)監測內容:監測與崩塌相關的溝、溪、河的水位、流速、流量,分析其與地下水的聯系、與降雨量的聯系。

2)監測方法:利用水位標尺、水位自動記錄儀、測流堰等進行監測。

(8)常規氣象監測

1)監測內容及儀器:利用常規氣象監測儀器(溫度計、雨量計、蒸發儀等)進行以降雨量為主的氣象監測。

2)適用范圍:一般情況下均要進行氣象監測,進行地下水監測的崩塌體則必須進行。

(9)地震監測

1)監測內容:地震力是作用於崩塌體上的特殊荷載之一,對崩塌體的穩定性起著重要作用,應採用地震儀等儀器監測區內及外圍發生的地震的強度、發震時間、震中位置和震源深度,分析區內的地震烈度,評價地震作用對崩塌體穩定性的影響。

2)適用范圍:適用於所有的崩塌調查評價。根據我國地震監測的現狀,不宜自行設站監測,應以收集地震資料為主。

(10)人類活動監測

應針對調查區內對崩塌有影響的項目,監測其范圍、強度、速度等與崩塌變形的關系。

⑤ 羅盤是怎麼使用的

一、 羅盤的使用方法
1.羅盤的結構

(1)磁針——一般為中間寬兩邊尖的菱形鋼針,按裝在底盤中央的頂針上,可自由轉動,不用時應旋緊制動螺絲,將磁針抬起壓在蓋玻璃上避免磁針帽與項針尖的碰撞,以保護頂針尖,延長羅盤使用時間。在進行測量時放鬆固動螺絲,使磁針自由擺動,最後靜止時磁針的指向就是磁針子午線方向。由於我國位於北半球磁針兩端所受磁力不等,使磁針失去平衡。為了使磁針保持平衡常在磁針南端繞上幾圈銅絲,用此也便於區分磁針的南北兩端。

(2)水平刻度盤---水平刻度盤的刻度是採用這樣的標示方式:從零度開始按逆時針方向每10度一記,連續刻至360度,o度和180度分別為N和S,90度和270度分別為E和W,利用它可以直接測得地面兩點間直線的磁方位角。

(3)豎直刻度盤----專用來讀傾角和坡角讀數,以E或W位置為0度,以S或N為90度,每隔10度標記相應數字。

(4)懸錐---是測斜器的重要組成部分,懸掛在磁針的軸下方,通過底盤處的覘板手可使懸錐轉動,懸錐中央的尖端所指刻度即為傾角或坡角的度數。

(5)水準器---通常有兩個,分別裝在圓形玻璃管中,圓形水準器固定在底盤上,長形水準器固定在測斜儀上。

(6)瞄準器——包括接物和接目覘板,反光鏡中間有細線,下部有透明小孔,使眼睛,細線,目的物三者成一線,作瞄準之用。

在使用前必須進行磁偏角的校正。
因為地磁的南、北兩極與地理上的南北兩極位置不完全相符,即磁子午線與地理子午線不相重合,地球上任一點的磁北方向與該點的正北方向不一致,這兩方向間的夾角叫磁偏角。
地球上某點磁針北端偏於正北方向的東邊叫做東偏,偏於西邊稱西偏。東偏為(+)西偏為(-)。
地球上各地的磁偏角都按期計算,公布以備查用。若某點的磁偏角已知,則一測線的磁方位角A磁和正北方位角A的關系為A等於A磁加減磁偏角。應用這一原理可進行磁偏角的校正,校正時可旋動羅盤的刻度螺旋,使水平刻度盤向左或向右轉動,(磁偏角東偏則向右,西偏則向左),使羅盤底盤南北刻度線與水平刻度盤0--180度連線間夾角等於磁偏角。經校正後測量時的讀數就為真方位角。

2.羅盤使用方法
(1)測方位
測量某物體的方位是野外地質工作者應具備的最基本的技能。在定點時,首先要做的就是測量觀察點位於某地形或地物的方位。測量時打開羅盤蓋,放鬆制動螺絲,讓磁針自由轉動。當被測量的物體較高大時,把羅盤放在胸前,羅盤的長水準器對准被測物體,然後轉動反光鏡,使物體及長瞄準器都映入反光鏡,並且使物體、長瞄準器上的短瞄準器的尖及反光鏡的中線位於一條直線上,同時保持羅盤水平(圓水準器的氣泡居中),當磁針停止擺動時,即可直接讀出磁針所指圓刻度盤上的讀數,也可按下制動螺絲再讀數。
(2)測量岩層產狀要素
岩層產狀要素包括岩層的走向、傾向和傾角。岩層走向是岩層層面與水平面交線的延伸方向。岩層傾向是岩層面上的傾斜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所指方向。傾角是傾斜線與水平面的夾角。
測量岩層走向時,將羅盤的長邊(與羅盤上標有N—S相平行的邊)的一條棱與層面緊貼,見圖,然後緩慢轉動羅盤(注意:在轉動過程中,羅盤緊靠層面的那條棱的任何一點都不能離開層面),使圓水準器的氣泡居中,磁針停止擺動,這時讀出磁針所指的讀數即為岩層之走向。讀磁北針或磁南針都可以,因為岩層走向是朝兩個方向延伸的,相差 180°。

測量岩層的傾向時,羅盤如圖放置,將羅盤南端(標有S)的一條棱緊靠岩層面,這時長瞄準器指向與岩層的傾向一致,並轉動羅盤,轉動方法及原則同上。當羅盤水平、磁針不擺動時,就可讀數。如圖1放置羅盤,應讀磁北針所指的讀數。當測量完傾向後,不要讓羅盤離開岩層面,馬上把羅盤轉90°,(羅盤直立),如圖1放置,使羅盤的長邊緊靠岩層面,並與傾斜線重合,然後轉動羅盤底面的手把,使測斜器上的水準器(長水準器)氣泡居中,這時測斜器上的游標所指半圓刻度盤的讀數即為傾角。
在測量地層產狀時,一般只需測量地層的傾向和傾角,而走向可通過傾向的數字加或減90°得到測量傾向和傾角時,必須先測傾向,後測傾角。
若被測量的岩層表面凹凸不平,可把記錄本平放在岩層面上當作層面,以便提高測量的准確性和代表性。如果岩層出露很不完整時,這時要找岩層的斷面,找到屬於同一層面的三個點(一般在兩個相交的斷面易找到),再用記錄本把這三個點連成一平面(相當於岩層面),這時測量記錄本的平面即可。

二、野外地質記錄
1 、 野外地質記錄要求
詳細記錄:進行野外地質觀察,必須做好記錄,地質記錄是最寶貴的原始資料,是進行綜合分析和進步研究的基礎,也是地質工作成果的表現之一。 客觀地反映實際情況: 即看到什麼記什麼,如實反映,不能憑主觀隨意誇大或縮小或歪曲。但是,允許在記錄上表示出作者對地質現象的分析、判斷。因為這有助於提高觀察的預見性,促進對問題認識的深化。 記錄清晰、美觀,文字通達: 這是衡量記錄好壞的一個標准。 圖文並茂:圖是表達現地質現象的重要手段,許多現象僅用文字是難以說清楚的,必須輔以插圖。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地質現象,包括原生沉積的構造、結構、斷層、褶皺、節理等構造變形特徵,火成岩的原生構造、地層、岩體及其相互的接觸關系、礦化特徵,以及其他內、外動力地質現象,要盡可能地繪圖表示,好的圖件的價值大大超過單純的文字記。
2、 野外地質記錄內容
綜合性地質觀察的記錄,要全面和系統,例如進行區域地質測繪,常採用觀察點與觀察線相結合的記錄方法。觀察點是地質上具有關聯性、代表性、特徵性的地點。如地層的變化處、構造接觸線上、岩體和礦化的出現位置以及其他重要地質現象所在。觀察線是連接觀察點之間的連續路線,即沿途觀察,達到將觀察點之間的情況聯系起來的目的。觀察點、觀察線的具體記錄內容如下:
日期和天氣。 實習地區的地名。 路線:從何處經過何處到何處,要寫得具體清楚。 觀察點編號:可從 No.01 開始依次為 No.02 , No.03 ,…。 觀察點位置:盡可能交代詳細,如在什麼山、什麼村莊的什麼方向,距離多少米,是在大道旁還是在公路邊,是在山坡上還是在溝谷里,是在河谷的凹岸還是在凸岸等,還要記錄觀察點的標高,即海拔高度,可根據地形圖判讀出來。觀察點的位置要在相應的地形圖上確定並標示出來。 觀察目的:說明在本觀察點著重觀察的對象是什麼,如觀察某一時代的地層及接觸關系,觀察某種構造現象(如斷層、褶皺……),觀察火成岩的特徵,觀察某種外動力地質現象等。 觀察內容:詳細記錄觀察的現象,這是觀察記錄的實質部分。觀察的重點不同,相應地有不同的記錄內容。如果觀察對象是層狀地質體,則可按以下程序進行記錄。
①岩石名稱,岩性特徵,包括岩石的顏色、礦物組成、結構、構造和工程特性等;
②化石情況,有無化石,化石的多少,保存狀況,化石名字;
③岩層時代的確定;
④岩層的垂直變化,相鄰地層間的接觸關系,列出證據;
⑤岩層產狀,按方位角的格式進行記錄;
⑥岩層出露處的褶皺狀況,岩層所在構造部位的判斷,是褶皺的翼部還是軸部等;
⑦岩層小節理的發育狀況,節理的性質、密集程度,節理的產狀,尤其是節理延伸的方向;岩層破碎與否,破碎程度,斷層存在與否及其性質、證據、斷層產狀等;
⑧地貌、第四系(山形,階地、河曲等),河谷縱、橫剖面情況,河谷階地及其性質,水文,水文地質特徵及物理地質現象(如喀斯特、滑坡、沖溝、崩塌等的分布,形成條件和發育規律,以及對工程建築的影響等);
⑨標本的編號,如採取了標本、樣品或進行照相等,應加以相應標明;
⑩補充記錄。上述內容尚未包括的現象。
如果觀測點為侵人體,除化石一項不記錄外,其他項目都應有相應的內容,如④項應為侵入接觸關系或沉積接觸關系;⑤項應為岩體,是岩脈、岩牆、岩床、岩株或岩基等;⑥項應為岩體侵入的構造部位是褶皺軸部或翼部,是否沿斷層或某種破裂面侵入等。上述記錄內容是全面的,但在實際運用時,應根據觀察點的性質而有所側重。
沿途觀察、記錄相鄰觀察點之間的各項地質現象,使點與點之間的關系連接起來。 繪各種素描圖、剖面圖,一般在記錄簿的右頁記錄,在左頁繪圖。 路線小結,扼要說明當天工作的主要成果,尚存在哪些疑點或應注意之點。
以上記錄項目應逐項分開,除日期和天氣在同一格內之外,其餘各項均要另開新行

三、 繪制地層剖面示意圖
1 、 地層剖面示意圖內容
地層剖面示意圖是表示地層在野外暴露的實際情況的概略性圖件。用於路線地質工作之中。它是在勾繪出地形輪廓的剖面上進一步反映出某一或某些地層的產狀、分層、岩性、化石產出部位、地層厚度以及接觸關系等地層的特徵。
地層剖面示意圖的地形剖面和地層分層的厚度是目估的而非實際測量,這是它與地層實測剖面圖的主要區別。
2 、 繪圖步驟
確定剖面方向,一般均要求與地層走向線垂直。 選定比例尺,使繪出的剖面圖不致過長或過短,同時又能滿足表示各分層的需要。如實際剖面長,地層分層內容多而復雜時,剖面圖要長一些,相反則短一些。一般地,一張圖盡量控制在記錄簿的長度以內,對於繪圖和閱讀都是比較方便的。如果實際剖面長度是 30m ,其分層厚度是數米以上時,則可用l:200或1:300的比例尺作圖。 按選取的剖面方向和比例尺勾繪地形輪廓,地形的高低起伏要符合實際情況。 將地層及其分層的界線按該地層的真傾角數值用直線畫在地形剖面相應點之下方,這時,從圖上就可量出各地層及其分層的真厚度,注意檢查圖上反映出的厚度與目估的實際厚度是否一致,如不一致,須找出繪圖中的問題所在,加以修正。 用各種通用的花紋和代號表示各地層及分層的岩性、接觸關系和時代,並標記出化石產出部位、地層產狀。 標出圖名、圖例、比例尺、方向及剖面圖上地物的名稱。

四、 繪制信手地質剖面圖
如果是橫穿構造線走向進行綜合地質觀察時,應繪制信手地質剖面圖,它表示橫過構造線方向上地質構造在地表以下的情況,這是一種綜合性的圖件,既要表示出地層,又要表示出構造,還要表示火成岩和其他地質現象以及地形起伏、地物名稱以及其他需要表示的綜合性內容。繪好路線地質剖面圖是地質工作者的一項重要基本功,必須掌握。
路線信手地質剖面圖中的地形起伏輪廓是目估的,但要基本上反映實際情況,各種地質體之間的相對距離也是目測的,應基本正確,各地質體的產狀則是實測的,繪圖時,應力求准確。
圖上內容應包括圖名、剖面方向、比例尺(一般要求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一致)、地形的輪廓、地層的層序、位置、代號、產狀、岩體符號、岩體出露位置、岩性和代號、斷層位置、性質、產狀、地物名稱。
具體繪圖步驟如下:
估計路線總長度,選擇作圖的比例尺,使剖面圖的長度盡量控制在記錄簿的長度以內,當然,如果路線長,地質內容復雜,剖面可以繪得長一些。 繪地形剖面圖,目估水平距離和地形轉折點的高差,准確判斷山坡坡度、山體大小,初學者易犯的錯誤是將山坡畫陡了。一般山坡不超過30°,更陡的山坡人是難以順利通過的。 在地形剖面的相應點上按實測的層面和斷層面產狀,畫出各地層分界面及斷層面的位置、傾向及傾角,在相應的部位畫出岩體的位置和形態。相應層用線條聯接以反映褶皺的存在和橫剖面的特徵。 標注地層、岩體的岩性花紋、斷層的動向、地層和岩體的代號、化石產地、取樣位置等。 寫出圖名、比例尺、剖面方向、地物名稱、繪制圖例符號及其說明,如為習慣用的圖例,可以省略
從作圖技巧方面來說,應注意以下三個「准確」:①地形剖面圖要畫准確;②標志層和重要地質界線的位置要畫准確。如斷層位置、煤系地層位置、火成岩體位置等;③岩層產狀要畫准確,尤其是傾向不能畫反,傾角大小要符合實際情況。此外,線條花紋要細致、均勻、美觀,字體要工整,各項注記的布局要合理。
五、 繪制野外地質素描圖
地質素描是從地質觀點出發,運用透視原理和繪畫技巧來表達地質現象或地質作用的畫幅。野外勾繪的地質素描,通常是在調查觀察過程中進行的,往往要求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一般就在自己野外記錄本上用鉛筆或鋼筆畫,不可能精工細作,故又稱「地質素描草圖」。
1 、地質素描的優越性
地質素描比地質攝影優點多。地質素描除了不受天氣、鏡頭取景范圍、近景與遠景的限制和比較經濟等優點外,更重要的是,當我們分析某種地質現象,認為哪些特徵應當強調,哪些附屬物或近旁的草木對這些特徵有所干擾而應當排除時,若採用照像的辦法,忠實於客觀景物的復制,就會主次不分,不能突出地質內容,收不到應有的效果。若採用素描技術處理,則完全可以根據觀察者的需要,對各種地質現象特徵和附近的景物有所取捨,該突出哪些,該精簡哪些,都任憑自己的運筆予以描繪和體現。事實表明,一份地質調查報告,如果能充分運用地質素描,既有助於揭示和說明問題的現象本質,又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文字敘述,做到簡明扼要、文圖並茂,效果更佳
2、地質素描的基本步驟
選定素描對象的范圍,確定景物在畫框內的位置。 安排主要對象和次要對象的大小比例及其相對位置關系,並在圖框內勾畫出其范圍。 勾畫景物(或地質體)的輪廓線。主要是抓住外形輪廓,如山脊、陡崖、河床、階地、層面、斷層之類。勾畫時先近後遠,近處畫得細致、清晰、濃重,遠處畫得粗略、輕淡、隱約。盡量符合透視原理來運筆。 在輪廓線勾畫就緒的基礎上,加陰影線。這一步驟主要是掌握景物形象的立體感,使其逼真如實。 適當畫些背景或襯托物,用以美化畫面。 為了清楚地表達畫面的內容,可在景物(或地質體)附近標上必要的文字,如村莊、地層年代符號或其他符號等。 最後寫上圖名、地名、方位、測量數據、比例尺及其它必要的說明。
3、地質素描的種類
地質素描按其內容,最常見的有下列幾種類型:
地層素描。素描對象是地層,表示地層層位關系、地層特徵等,如地層剖面素描圖。 地質構造素描。主要對象是褶皺、斷層、節理及其他構造地質現象。對它們的素描應分別注意這些地方。
褶皺素描:在素描動筆前,應首先琢磨哪一層可作為「標志層」和這個「標志層」的岩性特徵以及如何表達的素描技法。到素描時,對「標志層」可著重描繪,以求褶皺形態充分顯示出來。
斷層素描:跟褶皺一樣,應先找出它的「標志層」,以此判斷斷層兩盤的相對動向,確定斷層類型。
節理素描:素描時主要應把幾組不同方向的節理表現清楚,注意各組間的交角大小和各組節理的寬度大小符合實際和透視原理。
地貌素描。地貌素描是一類視野頗大的素描,從地質角度考慮,主要是表現地貌特徵與岩石性質、地質構造的關系,或表現風化、水流侵蝕、冰川、火山、地震等地質作用與地貌的關系。
在野外所見到的典型地質現象,小的如一塊標本或一個露頭上的原生沉積構造、次生的構造變形(斷層和褶皺)、剝蝕風化的現象;大的如一個山頭甚至許多山頭范圍內的地質構造特徵或內外動力地質現象(如冰蝕地形、河谷階地、火山口地貌)等,均可用地質素描圖表示之。素描圖就是繪畫,其原理就是繪畫的原理,不過,地質素描則要考慮地質的內容,反映出地質構造形態的特徵。
地質素描類似於照相,但照相是純直觀的反映,而地質素描則可突出地質內容的重點,作者可以有所取捨。照相需要條件,地質素描則可隨時進行。因而地質工作者應當學習地質素描的方法,作為進行地質調查的手段

六、標本的採集
野外地質工作的過程是收集地質資料的過程,地質資料除了文字的記錄和各種圖件以外,標本則是不可缺少的實際資料。有了各種標本,就可以在室內做進一步的分析研究,使認識深化。因此,在野外必須注意採集標本。
根據用途,標本分地層標本、岩石標本、化石標本、礦石標本以及專門用(薄片鑒定、同位素年齡測定、光譜分析、化學分析、構造定向等)的標本等。
標本應是新鮮的而不是風化的。
常用的是地層標本和岩石標本,對於這類標本的大小、形態有所要求,一般是長方體形,其規格是3cm× 6cm×9cm。應在採石場、礦坑等人工開采地點或有利的自然露頭上進行採集、加工、修飾。化石標本力求是完整的。礦石標本要求能反映礦石的特徵。薄片鑒定、化學分析、光譜分析等項標本不求形狀,但求新鮮,有適當數量即可。
標本採集後,要立即編號並用油漆或其他代用品寫在標本的邊角上,防止被磨掉。同時在剖面圖或平面圖上用相應的符號標出標本採集位置和編號,並在標本登記簿上登記,填寫標簽並包裝。化石標本特別要用棉花仔細包裝,避免破損。

七、 實測地質剖面
為了研究工作區的地層岩性、地質構造和水工建築場區的工程地質條件,需測制地質剖面圖。具體方法步驟如下。
1 、 布置剖面線
為了正確認識工作區內的地層層序,查明各時代地層的岩性組合、厚度、標志層和接觸關系,往往選擇岩層露頭良好、層序清晰、構造簡單、具有代表性或具有典型意義的地段,布置線路作實測地質剖面。剖面線的方向應盡量垂直岩層走向或垂直主要構造線方向,同時,剖面線還應考慮充分利用天然露頭和人工露頭。為了反映有關工程如大壩、廠房、隧洞、溢洪道、渠道的工程地質條件,則可沿工程軸線或橫斷面方向作實測地質剖面。
2、 選擇比例尺
選擇剖面比例尺應根據規范及堪測對象的要求而定,以能充分反映其最小地層單位或岩性單位為原 則。常用的比例尺為1:500~1:5000。對於具有特殊意義的岩層(如標志層)而在剖面圖中又小於l mm,可適當放大表示,但應在記錄中註明其實際厚度。
3、 布置測點
測點沿剖面線布置,應選擇在地形地質條件有變化的地方,其間距隨比例尺精度要求而定。如作 1:500 的實測剖面時,測點間距應小於5m 。若地形起伏大,或地質條件復雜,測點距離要適當縮小。每一測點都要作好標記,並統一編號。
4 、 剖面地形測量
剖面地形測量,通常採用半儀器法導線測量,即用地質羅盤逐段測量導線的方位和地形坡角,用皮尺或測繩丈量地面斜距。對於大比例尺的實測剖面,則應採用經緯儀實測各點的位置和高程。
5 、 地質條件觀測記錄
在進行剖面地形測量的同時,進行地質資料的收集。其觀測記錄內容包括地層層位,岩石名稱、岩性特徵,岩層產狀,斷裂構造,風化情況,第四紀堆積層的組成及厚度,地下水露頭情況及自然地質現象等,並採集必要的岩樣。
6、 繪制剖面圖
在認真復核野外實測的地形和地質資料並確認無誤後,按地質剖面圖式要求,編制實測地質剖面圖。
繪導線平面圖:根據導線方位和水平距,按比例尺將導線自基點(起點)至終點逐點繪出,並將岩層分界 八、節理的測量與統計
一、節理的測量
節理的測量與描述內容見表1。
表1 節理野外測量記錄表 編號 岩石名稱及產狀要素 節理產狀 節理成因(力學性質) 節理寬度、長度、及節理面的描述 節理內充填物質及膠結程度 其他 走向 傾向 傾角 為了達到統計目的,測量面積的大小視節理的密度而定。一般情況下,一組節理能測到50~60條產 狀,就有較好的統計效果。
二、節理玫瑰花圖編制
以最常見的「走向玫瑰花圖」的編制為例。首先,進行資料整理。將測點上所測的節理走向全部換算成NE和NW向,按走向方位大小,採用10°為一間隔分組,分成1°~10°,11°~20°,……,統計每組節理條數及算出平均走向。
其次,確定作圖比例尺。按作圖大小和最多那一組節理的條數,選取一定長度的線段作為一條節理的線條比例尺,然後以等長或稍長於按線條比例尺表示最多那一組節理條數的線段長度為半徑,作一個上半圓,通過圓心畫出E、W、N三個方向,並標出方位角。
再次,定點連線。從1°~10°第一組開始,從半徑方向按該組節理條數線段比例找出對應走向方位角中間值之點,此點即表示該組節理平均走向和條數。待各組的點確定之後,依次將相鄰組的點折線連接。當其中某一組無節理時,應將連線折回圓心,然後再從圓心往下一組的點相連(最好邊找點邊連線)。
最後,寫上圖名,標出線段比例尺。必要時畫出河流流向和主要建築物 ( 如壩軸線等 ) 方位,以便分析評價節理對水工建築物等的影響。線、產狀及其他觀測點等一一標繪到相應的位置上,構成平面路線圖。
選擇剖面方位:一般情況,選擇與岩層傾向一致的方向作為剖面方向,或連接基線的起點和終點作為剖面線。 投繪剖面地形輪廓線:在導線平面圖的下方,平行於剖面線作一與之等長的基線,在基線兩端點樹起高程標尺(若未知基點高程,可按相對高差計),並將左端定為起點,再將各導線點按累積高差投影在基線上方,連接各點即得剖面地形輪廓線。 投繪剖面中的地質內容:將導線上各岩層分界點、各種地質構造及地質現象投影到地形線上,按產狀和規定的圖例符號表示出地層(若剖面方向與岩層走向垂直時,按真傾角表示,否則按視傾角表示)岩性和其他地質條件。

⑥ 工程地質測繪的實測方法

實測技術方法
經路線踏勘選定剖面位置,制定人員組成、測量設備(羅盤、皮尺、記錄表格等)和工作進度計劃。

⑦ 地質錘放大鏡羅盤草帽一體化育人工程的具體內容是

地質錘放大鏡羅盤草一體化工人員的具體內容是告訴我們要融為一體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