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陵地質災害
① 加卸載響應比理論——一種預測地震及其他地質災害的新理論
尹祥礎
(中國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北京100036)
王裕倉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非線性連續介質力學開放實驗室(LNM),北京100080)
摘要由於損傷過程的不可逆性,當孕震區介質受到損傷後,其對載入的響應將不同於卸載響應。載入響應與卸載響應的比Y(稱之為加卸載響應比,英文為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簡稱LURR)可以度量孕震區介質的損傷程度或接近失穩的程度,因而可以作為一種地震預測的新途徑。對數百個地震震例的檢驗(震級從4級到8.6級)表明:在主震發生前的一段時間里,Y值顯著大於1。而對於7個穩定區(指在較長時期內未發生過強震,而小震資料又較豐富的地區),在長達20年的時間內,Y值始終在1附近作輕微的起伏。近年來,利用本方法對發生在中國大陸的十幾次中強地震及美國北嶺地震(1994.1.17,Mw=6.7)與日本關東地區地震(1996.09.11,Ms=6.6)作出了成功的中期預測。
關鍵詞地震預報加卸載響應比理論
1引言
地震的物理實質是什麼?從力學的觀點看,它正是震源區介質(岩體)的損傷與快速破壞(失穩)過程,並伴隨應力與應變能的快速釋放。讓我們研究孕震區(含斷層或弱化區的岩體)在高溫高壓下的本構關系,如圖1所示。圖1中縱坐標為廣義載荷P,而橫坐標為對於載荷P的響應R。
我們首先定義如下兩個參數:響應率X與加卸載響應比Y。
響應率X定義為:
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論文集第5卷現代岩石圈運動地震地質
式中:△P表示載荷增量,而△R表示相當於△P的響應增量。
加卸載響應比Y定義為:
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論文集第5卷現代岩石圈運動地震地質
式中:X+、X-分別表示在載入及卸載條件下的響應率。
眾所周知,材料若處於彈性階段(圖1中的OA段),載入時(△P>0)的響應率X﹢,將等於卸載時(△P<0)的響應率,即Y=1。但是若應力超過彈性後,X+>X-,因而Y>1。當材料逐步趨向破裂時,Y值也隨之逐漸增大。當趨近於圖1中的頂點T時,X+趨於無限大;而X-仍保持為有限值,因而Y值也將趨於無窮。所以頂點T可以作為預測失穩的前兆點。
圖1震源區的本構關系
從損傷力學的觀點看,地震孕育過程就是孕震區介質的損傷過程。因此有希望採用損傷力學中的損傷參數D來定量地刻劃地震的孕育進程。損傷D有多種方法定義。最直接的一種是用彈性模量(4階張量)的變化來定義D。為簡單起見,有時只用彈性模量張量的一個分量來定義D。例如Lamaitre[23]定義D為:
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論文集第5卷現代岩石圈運動地震地質
式中:Eo為未損傷材料的楊氏模量,E為已損傷材料的楊氏模量。如果卸載時的模量為Eo,則(3)式可表示為:
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論文集第5卷現代岩石圈運動地震地質
式(4)意味著D與Y之間存在著密切的內在關系。也就是說,Y也可以作為孕震區損傷程度的度量。
即使損傷D不按式(3)而另行定義,D與Y之間仍然會存在內在關系。這就明參數Y可以定量地刻劃地震孕育進程,因而可以作為地震預報的定量前兆[11~18,24~27]。
要用加卸載響應比理論進行地震預報,必須首先解決幾個主要問題。一是如何對地球進行載入與卸載,以及如何判別載入與卸載。其次是怎樣選擇合適的參數作為響應。以下分別討論這幾個問題。
(1)如何對地殼塊體進行加卸載?
孕震區的線性尺度可以達到幾百甚至上千千米。對其進行加卸載的方法之一是利用潮汐應力。潮汐力不斷地周期性地變化。也就是說它對地球的各部分不停地進行載入與卸載。
(2)用什麼准則判定載入與卸載?
載入與卸載問題,在塑性力學中有詳細的討論。對於不同的材料應選擇不同的准則。對塑性較好的多種金屬(如低中碳鋼、鋁等)Von Mesis准則比較適用;而對地質材料的破壞,則Coulumb准則[22]更適合。我們在文獻[12,13,24,26]中對此作了詳細的研究與論述。請參閱上述文獻,本文不再贅述。
(3)選擇什麼參數作為計算Y值的響應
地殼形變、井水水位、地震活動性及其他震源參數以及許多其他地球物理參數都可以作為響應,用於計算Y值。從「八五」期間起,我們與國內外許多地球物理學家合作,開展了多學科的研究,國家科委、國家地震局的「八五」、「九五」攻關項目中,均安排了相應的項目,同時還得到了國家自然基金會及地震科學基金會的支持,取得了比較多的成果[1,4~6,10,19]。在本文中主要介紹以地震能量為響應的加卸載響應YE(在本文中很少涉及其他參數的加卸載響應比,所以仍以Y代替YE)。Y定義為:
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論文集第5卷現代岩石圈運動地震地質
式中:E為地震能量,符號「+」「-」分別表示載入與卸載,N+、N-分別表示在規定的時空范圍內發生的載入地震及卸載地震(在載入時段內及卸載時段內發生的地震,在以往的文獻中,有時也簡稱為正地震及負地震)的數目,m為常數,取為0、1/3、1/2、2/3及1。m=1時,Y為所有正地震能量之和與負地震能量之比;m=1/2,Em為貝尼奧夫應變;m=1/3及2/3時,Em分別表示震源的線尺度及面尺度;當m=0時,Y=N﹢/N﹣,即正、負地震數1之比。在本文中恆取m=1/2。
取一定的時、空范圍(例如2°×2°,幾個月至1年),按式(5),計算出一個Y值。利用該區域Y值隨時間的變化,可能預測出該區域內未來發生地震的危險程度。
2震例檢驗
我們用國內外數百個已發生的地震,對LURR理論進行了廣泛的震例檢驗,震級范圍從Ms=4到Ms=8.6。檢驗的結果是滿意的[13,16,24,26]。以下是1970~1992年期間發生在中國大陸的10個大地震(Ms≥7)的孕震區LURR隨時間的變化情況(圖2)。
在這段時間內,中國大陸共發生Ms>7級以上地震13個,其中有3個地震(青海地震、通海地震及西藏亦基台錯地震)因數據太少無法利用它們計算LURR之外,對其他10個大震全部進行了研究,地震前各孕震區Y隨時間的變化示於圖2,山圖可知,10個震例中,有9個震例,在震前Y明顯大於1,Y>1的時間大約持續1~3年。
除了較系統地研究了中國大陸的震例(4≤Ms≤8.6)外,根據我們所能得到的資料還研究了日本、美國和其他國家的若干震例。都取得了好的結果[13,18,26]。
此外,我們選擇了中國大陸的7個區域作對比研究,這7個區域在歷史上曾發生過強震,但近20多年來,地震活動性較低,沒有發生過中強地震,處於低地震活動期。其LURR的變化情況(圖3)與圖2形成強烈的對比,在所有這7個區域里,在20多年(1970~1992)的時間里,其Y值均在1附近作輕微起伏。
圖21970~1992年中國大陸所有7級以上大地震前Y隨時間的變化曲線
a—1973.02.06四川爐霍地震(Ms=7.6);b—1974.05.11雲南永善地震(Ms=7.1);c—1974.08.11新疆烏恰地震(Ms=7.3);d—1975.02.04遼寧海城地震(Ms=7.3);e—1976.05.29雲南龍陵地震(Ms=7.4);f—1976.07.28河北唐山地震(Ms=7.8);g—1976.08.16四川松潘地震(Ms=7.2);h—1985.08.23新疆烏恰地震(Ms=7.1);i—1988.11.06雲南瀾滄地震(Ms=7.6);j—1990.04.26青海共和地震(Ms=7.0)
圖31970~1992年間,7個平靜區的Y-t曲線
a—郯廬斷裂帶南段(35.5°N士1°,118°E±1°);b—陝北(40.5°N±1°,119°E±1°);c—川東(31.0°N±1°,118E士1°);d—魯北(37.0°N±1°,119°E±1°);e—魯西(37.0°N士1°,118°E±1°);f—豫北(35.0°N±1°,113°E±1°);g—魯南(35.0°N士1°,117°E±1°)
3地震預報實踐
近年來我們嘗試用本方法進行地震預報,多次成功對發生在中國大陸的6級以上地震成功地作出了中期預報[5,7,15~18]。此外,還成功地預報了1994年1月17日的美國北嶺地震[5.24]及1996年9月11日的日本千葉地震[18]。部分被預測的地震震前的Y-t曲線示於圖4。
以下對其中幾個典型地震的預測情況略作說明。
1993年夏初,我們得到由USGS所屬NEIC(美國國家地震信息中心)供給的加利福尼亞州地震目錄,利用此目錄研究了該州的加卸載響應比,發現其中有3個地區在較長的時間(長於一年)內Y值顯著大於1。經研究後,於1993年10月28日寫信給提供我們數據的那位科學家(ISOP項目的負責人),在信中提供了分區的加卸載響應比結果,並且預測:在其中3個區域或其附近,在一年內(1993.10.28~1994.10.28)可能發生中強地震(7>M≥6)。在預測後不到3個月,1994年1月17日發生北嶺地震(圖4e),發生在預測的一個地區的邊緣。再後,1994年9月12日,在另兩個地區的中間發生一個Ms=6.0級地震。
圖4用LURR理論成功地預測的某些中外地震的震前Y-t曲線
a—1991.03.26山西大同地震(Ms=6.1);b—1993.01.27雲南普洱地震(Ms=6.3);c—1993.10.26青海共和地震(Ms=6.0);d—1994.01.03青海共和地震(Ms=6.0);e—1994.01.17美國北嶺地震(Mw=6.7);f—1996.09.11日本千葉地震(Ms=6.6)
1996年春,應日本氣象廳科學家的要求對日本的關東地區,和歌山地區及兵庫地區的加卸載響應比進行了分析研究(資料由對方提供),研究後得到幾點結果:①關東地區(按對方提供資料的范圍為了35°~36°N,139°~141°E)在一年內發生Ms=6級地震可能性很大;②和歌山地區在近期內不會發生中強以上地震(對方原來預計此地區危險性很高);③1995.01.17神戶地震前,加卸載響應比異常很顯著。我們於1996年4月1日將有關結果傳真給了對方科學家,同時寫成論文[18]於1996年5月間投《中國地震》(季刊)。該文於《中國地震》中文版1996年第三期(1996年9月初出版)及英文版(由美國Allerton出版公司出版)第四期刊出。其後,在1996年9月11日發出了Ms=6.6級千葉地震(35.5°N,140.9°E)。
關於國內的地震預測只討論一個震例——1994年12月31日的廣西北部灣地震(Ms=6.1)。
1993年底我們在「1994年中國大陸地震趨勢研究」的報道中將廣西沿海地區列為地震危險區[15]。直至於1994年11月分析預報中心召開會商會時,該區未發生過任何中強地震,但當我們研究1992.09.01~1994.08.31時段中國大陸LURR的空間分布時,發現該區域的Y值異常仍非常突出[16],因此我們認為該區域仍可能在年內發生強烈地震,結果在1994年最後一天發生了北部灣Ms=6.1級地震,並於1995年1月10日再次發生Ms=6.2級地震。
以上震例是成功的例子,但也有些Y值較高的區域,在預測的時段內並未發生強烈地震。這些區域在一定時段內加卸載響應比升高,說明該區域的地震孕育過程正在進行,但隨後卻可能發生了卸載使地震孕育過程推遲甚至中斷,對於這種情況,如何判別是以後要著力研究的課題。
4加卸載響應比的時空演化特徵
大量的震例研究表明,LURR的空間分布圖像是很復雜的。當一個地區未來要發生強烈地震前,將出現一系列高Y值區,這些高Y值區往往連成一個環狀,形成麵包圈圖像[7],大部分未來的地震將會在發生麵包圈內或其鄰域。圖5是1979.03.14雲南普洱Ms=7.0級地震震前一年間該區域內Y值的空間分布。由圖可見,高Y值區圍繞著未來的震中形成一個面積約為5°×5°的麵包圈。將LURR的空間分布作成立體圖,每一個高Y值區形成一個高峰,很多個高Y值區就形成群峰突起的圖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地震活動性低(指未發生強震)的區域內,Y值在1°上下輕微起伏,所以LURR的空間分布立體圖就像平原地區的地形,我們形象地稱這種圖像為「一馬平川」。
圖51979.03.14雲南普洱Ms=7.0級地震震前一年時段內,Y=2.0的等值線圖圖中符號代表未來的震中
對於同一地區,在地震孕育過程中,不同時段的LURR空間分布圖像是不同的,也就是說,空間分布圖像隨時間發生變化。我們發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即強震前多個高Y區向未來的震中遷移,稱之為高Y值區的會聚現象[8]。
研究了1970年後中國大陸的12個Ms≥7.0大震[8]。12個震例中,有11個發現了會聚現象,且未來的震中處於麵包圈內,只有1992.04.23中緬邊界上的Ms=7.0級地震,未來的震中處於麵包圈外,距圈的外邊界約50km。這可能與該地震發生在兩國邊境地區,緬甸一側的數據不好收集有關。
進一步,我們還發現:強震發生前,高Y值區遷移速度在同一地區,近似不變,大致為100km/a的量級。但不同地區的遷移速度有所差異[8]。
Scholz曾經撰文說,華北地區的形變鋒(deformation front)傳播速度約為150km/a,Press和Allen則觀測到美國南加州地區的形變波(deformotion wave)速度為100km/a。這三者在物理上是有關系的,而且其數值在數量級上也是彼此相符的。
5展望
前已述及,除了地震能量外,其他許多有關的地球物理參數(如地下水位、地殼體應變、地傾斜、地磁參數、尾波Q…)均可選擇為響應,進行加卸載響應比的研究[1,2,4,10]。圖6為取尾波Q值的例數作為響應,計算LURR—YQ的例子。圖6所示為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北嶺地震(1994.01.17,Mw=6.6)前該區YQ隨時間的變化情況,將它與圖4e作比較後可以看出,二者在定性上是一致的。
圖6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北嶺地震的YQ變化圖
對同一時空域用眾多的參數可以計算出眾多的LURR值,然後進行綜合預報,必然會提高用加卸載響應比理論進行地震預報的精度。
簡而言之,加卸載響應比理論可能為地震預報開辟了一條新途徑。現在國內地震界有不少人在研究,應用與改善它[5]。
近來通過研究,表明北京地區的有感地震(指6>M≥4)前[9]甚至北京地區的礦震(M>2)前,Y值也有較明顯的升高。這說明,除天然地震外,對於誘發地震(礦震、水庫地震[4]…)以及某些其他地震災害(如岩爆、滑坡、火山噴發…),也可能用LURR理論進行預測。
致謝謹向傅承義、Keiti Aki、秦馨菱、王仁、陳章立、何永年、葛治州、陳鑫連、梅世蓉、羅灼禮、張國民、李宣瑚、張伯民教授及E.A.Bergman、K.Hosono、H.P.Ouyang博士致以誠摯的謝意,感謝他們多方面的支持與幫助。
本項目得到國家自然基金會(批准號19732006)、國家科委及國家地震局「八五」及「九五」攻關項目、地震學基金會以及中國科學院LNM開放實驗室(Lab of Nonlinear Mechanics of Continuous Media,Institute of Mechanics)的資助。
參考文獻
[1]陳建民,張昭棟,楊林章,石榮會,張繼紅.地下水位固體潮響應比的地震異常.地震,1994,10(1):73~78.
[2]陳學忠,尹祥礎.水庫地震主震前加卸載響應比的變化特徵.中國地震,1994,10(4):361~367.
[3]陳學忠,尹祥礎,K Ake,H Ouyang,宋志平,王裕倉.以介質參數波Q1作為響應的加卸載響應比研究.中國地震,1996,12(3):243~249.
[4]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關於1994年我國地震趨勢的研究報告.見: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編.中國地震趨勢預測研究(1994年度).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43.
[5]李宜瑚.「八五」地震預報理論及方法攻關新進展之一:加卸載響應比理論預測洛杉磯地震獲得成功.國際地震動態,1994,10(4):24~25.
[6]劉桂萍,馬麗,尹祥礎.首都圈地區中等地震前響應比特徵的研究.地震,1994,(6):34~39.
[7]宋志平,尹祥礎,陳學忠.加卸載響應比的時空演變特徵及其對地震三要素的預測意義.地震學報,1996,18(2):179~186.
[8]施行覺,許和明,萬永中,盧振剛,陳學忠.模擬引潮力作用下的岩石破裂特徵:加卸載響應比理論的實驗研究之一。地球物理學報,1994,37(5):633~637.
[9]王丹文.加卸載響應比理論在以磁報震中的應用探索.地震地磁觀測與研究,1995,(16):26~29.
[10]楊林章,何世海,郗欽文,黎凱武,李松陽.用體應變潮汐加卸載響應比確定岩石彈性的變化.中國地震,1994(增刊):90~94.
[11]尹祥礎.地震預測新途徑的探索.中國地震,1995,3(1):1~7.
[12]尹祥礎,尹燦.非線性系統的失穩前兆與地震預報.中國科學,1991,(5):512~518.
[13]尹祥礎,陳學忠,宋治平,尹燦.加卸載響應比理論(LURR):一種新的地震預報方法.地球物理學報,1994.37(6):767~775.
[14]尹祥礎,陳學忠.加卸載響應比理論及其地震預測中的應用研究進展.地球物理學報,1994,37(增刊):223.
[15]尹祥礎,陳學忠,宋志平.加卸載響應比理論的新進展及其在地震趨勢研究中的應用.見: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編.中國地震趨勢預測研究(1994年度).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
[16]尹祥礎,陳學忠,宋志平.從加卸載響應比的時空分布,研究中國大陸未來的地震大形勢.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編:中國地震趨勢預測研究(1995年).北京:地震出版社,1994.
[17]尹祥礎,陳學忠,宋志平,王裕倉.由加卸載響應比的時空變化預測中國大陸地震趨勢.見: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編.中國地震趨勢預測研究(1996年).北京:地震出版社.1995,75~178.
[18]尹祥礎,陳學忠,宋治平,王裕倉.關東地區載入響應比的時間變化及其預測意義.中國地震,1996,12(3):331~335.
[19]張繼紅.響應比法的地磁異常分析.地震地磁觀測與研究,1995,16:61~63.
[20]B.K.Atkinson.The Theory of Subcritical Crack Growth with Application to Minerals and Rocks.In:Fracture Mechamics of Rock(Ed.B.K.Atkinson),Academic Press,London,1987.
[21]Ding Zhongyi et al..Seismic triggering effect of tidal stress.Tectonophysics,1994,93:319~335.
[22]J.C.Jaeger,N.G.W.Cook.Fundamentals of Rock Mechanics.Chapman and Hall,London,1976,78~99.
[23]J.Lemaitre.How to Use Damage Mechanics.Nuclear Eng.&.Design,1984,80:233~245.
[24]Yin Xiangchu,Chen Xuezhong,Song Zhiping and Yin Can.The 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to Earthquake Prediction.Journal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Research,1994,3:325~333.
[25]Yin Xiangchu,Yin Can and Chen Xuezhong.The Precursor of Instability for Nonlinear Systen and Its Application to Earthquake Prediction——the 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 Theory.Non-linear dynamics and predictability of geophysical phenomena(W.I.Newmana,A.M.Gabrelov and D.L.Turcote eds.).AGU Geophysical Monograph,1994,83:55~60.
[26]Yin Xiangchu,Chen Xuezhong,Song Zhiping and Yin Can.A New Approach to Earthquake Prediction——The 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LURR)Theory.PAGEOPH,1995,145(3/4):701~715.
[27]Иин Ксянчу(Yin Xiangchu).Новыйнодходк Ирогногу Землетрясеннй.НРИРОД А,1993,(1):21~27.
② 松原市寧江區地震是什麼原因
地處斷裂帶,地殼不穩定導致。
2013年10月至11月吉林松原前郭縣-乾安縣發生的5.5級,級,5.3級,5.8級,5級地震均屬於扶余-肇源斷裂帶西南段,而本次吉林松原寧江區發生的4.9級,4.5級地震屬於扶余-肇源斷裂帶中段,這表明這條斷裂帶存在的一定的地震遷移的現象,未來應該加強對肇源-肇州-肇東一線的地震觀測以及加強這一線區域建築抗震性,加高其建築設防。
另外從目前官方提供的地震序列來看2017年7月至8月發生在吉林松原寧江區發生的一系列地震屬於震群型地震活動【准確說應該算前震-震群型地震活動】
吉林松原寧江區地震活動時間線。
前震活動:
2017年7月18日14時06分吉林松原寧江區發生2.6級地震,震源深度為8千米。
震群活動【也可以說是多主震活動】:
2017年7月23日07時13分吉林松原寧江區發生4.9級地震,震源深度為12千米。
2017年8月15日11時58分吉林松原寧江區發生4.5級地震,震源深度為7千米。【7月23日以後低於4級的地震活動基本都是7月23日的餘震活動或者說是8月15日的餘震活動】
目前基本確定的是:
第一、吉林松原寧江區發生的一系列地震系震群型活動。
第二、這一系列地震群並不是大地震【7.5級以上】或者強震【6級以上】的前兆。
第三、目前吉林松原上空的電離層數據尚未監測到有6級或者6級以上的地震前兆。
第四、網傳所謂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也出現一系列小地震活動為謠言,網傳中國地震台網預測也為謠言。
從2017年7月18日開始算起的話吉林松原寧江區發生的地震活動已經持續了近1個月,但是一般而言一次大地震或者強震的前震活動一般出現在大地震或者強震發生前幾個小時或者前1周以內。
以下為幾次國內強震前震資料:
案例1:2010年4月14日05時39分青海省玉樹市發生4.7級地震,震源深度為7千米,主震發生在2小時即2010年4月14日07時49分在青海省玉樹市發生7.1級地震,震源深度為33千米。
案例2:1975年2月3日18時至1975年2月4日13時遼寧省海城市附近連續發生500多次前震活動,最大為4.7級,主震發生在6個小時即1975年2月4日19時36分在遼寧海城市發生7.3級地震,震源深度為12千米。
案例3:1976年5月29日19時58分在雲南龍陵縣發生5.2級地震,震源深度為20千米,主震發生在30多分鍾後即1976年5月29日20時23分雲南龍陵縣發生7.3級地震,震源深度為24千米;隨後在5月29日22時00分在雲南龍陵縣再發7.4級地震,震源深度為20千米。
案例4:1988年11月6日12時37分在雲南瀾滄發生2.6級地震,主震發生在8個多小時後即1988年11月6日21時03分在雲南瀾滄發生7.6級地震,震源深度為13千米;隨後在11月6日21時15分在雲南耿馬發生7.2級地震,震源深度為8千米。
案例5:2014年2月11日10時14分在新疆和田地區於田縣發生5.4級地震,震源深度為11千米,主震發生在31個小時後即2014年2月12日17時19分在新疆和田地區於田縣發生7.3級地震,震源深度為12千米。
根據以上案例來看結合目前的地震前兆數據,目前吉林松原的地震活動序列來看得出的結論是2017年7月至8月吉林松原發生的一系列地震並非大地震或者強震的前震活動而是一次震群型地震活動。
另外至於吉林松原地震震源越來越淺很簡單,地殼的厚度為33千米左右,吉林松原的地震震源深度在6至7千米,就地殼這33千米的厚度而言並不算特別淺【國內每年發生的400至700次3級或者3級以上的地震近50%都發生在震源深度在10千米至5千米之間】。
其實目前吉林松原的地震群可以參考四川宜賓的地震群四川宜賓今年活動的地震群共產生了4次4級至4.9級地震以及數十次3級至3.9級地震。
另外科普一下震群型地震,國內最近幾年震群型地震非常多,震群型地震大致有3種形成原因:
第一種、水庫蓄水導致的震群型地震,這種震群往往發生在水庫附近,例如2017年6月16日湖北宜昌秭歸發生的4.3級地震,6月18日湖北巴東發生的4.1級地震就屬於三峽水庫引起的水庫震群。
③ 國土資源部關於公布第二批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名單的通知
國土資發〔2011〕15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國土環境資源廳、國土資源局、國土資源和房屋管理局、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
為進一步推進群測群防體系建設的規范化、標准化,完善縣級地質災害防災機制體制,我部從2009年開始在全國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近兩年來,各地結合實際,採取多種措施,完成了首批「十有縣」建設以及第二批「十有縣」的驗收,「十有縣」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根據《國土資源部關於開展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的通知》(國土資發[2009]46號),現對在2010年通過驗收的北京市房山區等第二批545個縣(市、區)名單予以公布。
希望各「十有縣」總結經驗,再接再厲,爭取更大的進步和成績。同時,希望其他地區以他們為榜樣,在今後的工作中扎扎實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的各項工作,努力開創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新局面,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附件:第二批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名單
國土資源部
二〇一一年一月十五日
附件
第二批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名單
(共545個)
北京市(9個):
房山區、門頭溝區、延慶縣、密雲縣、懷柔區、平谷區、海淀區、豐台區、石景山區
河北省(24個):
平山縣、贊皇縣、阜平縣、易縣、淶水縣、唐縣、永年縣、邯鄲縣、峰峰礦區、臨城縣、內邱縣、遵化市、遷安市、撫寧縣、平泉縣、灤平縣、隆化縣、豐寧縣、鷹手營子礦區、宣化縣、張家口市宣化區、沽源縣、張北縣、陽原縣
山西省(21個):
清徐縣、太原市尖草坪區、陽曲縣、太原市杏花嶺區、澤州縣、長子縣、屯留縣、沁源縣、潞城市、武鄉縣、平順縣、晉中市榆次區、太谷縣、祁縣、平遙縣、靈石縣、壽陽縣、和順縣、左權縣、寧武縣、河曲縣
內蒙古自治區(4個):
赤峰市元寶山區、阿魯科爾沁旗、豐鎮市、察哈爾右翼中旗
遼寧省(7個):
庄河市、海城市、岫岩縣、清原縣、寬甸縣、東港市、蓋州市
吉林省(10個):
長春市雙陽區、通化市二道江區、柳河縣、通化縣、輝南縣、白山市渾江區、白山市江源區、蛟河市、磐石市、汪清縣
黑龍江省(30個):
延壽縣、依蘭縣、尚志市、五常市、龍江縣、齊齊哈爾市碾子山區、海林市、穆棱市、湯原縣、樺南縣、肇源縣、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雞東縣、雞西市恆山區、寶清縣、雙鴨山市嶺東區、鐵力市、伊春市美溪區、勃利縣、七台河市茄子河區、蘿北縣、黑河市愛輝區、遜克縣、五大連池市、黑河市五大連池風景區、嫩江縣、孫吳縣、慶安縣、大興安嶺加格達奇區、塔河縣
江蘇省(11個):
南京市棲霞區、南京市浦口區、鎮江市京口區、句容市、邳州市、新沂市、徐州市賈汪區、宜興市、灌雲縣、東海縣、贛榆縣
浙江省(19個):
杭州市蕭山區、餘杭區、桐廬縣、富陽市、溫州市甌海區、樂清市、瑞安市、蒼南縣、泰順縣、長興縣、新昌縣、磐安縣、天台縣、龍游縣、江山市、青田縣、松陽縣、景寧縣、慶元縣
安徽省(14個):
東至縣、青陽縣、旌德縣、郎溪縣、廣德縣、寧國市、樅陽縣、桐城市、休寧縣、黟縣、黃山市屯溪區、黃山市徽州區、金寨縣、舒城縣
福建省(30個):
閩侯縣、福州市馬尾區、平潭縣、福清市、廈門市集美區、廈門市海滄區、周寧縣、蕉城區、屏南縣、莆田市城廂區、莆田市涵江區、安溪縣、南安市、泉州市洛江區、南靖縣、長泰縣、華安縣、龍岩市新羅區、永定縣、上杭縣、長汀縣、武平縣、大田縣、清流縣、沙縣、南平市延平區、建甌市、浦城縣、邵武市、武夷山市
江西省(31個):
修水縣、星子縣、九江縣、彭澤縣、上饒縣、廣豐縣、婺源縣、豐城市、高安市、上高縣、奉新縣、資溪縣、黎川縣、南豐縣、廣昌縣、遂川縣、崇義縣、興國縣、南康市、大余縣、石城縣、龍南縣、上猶縣、安遠縣、樂平市、景德鎮市昌江區、上栗縣、蘆溪縣、萍鄉市湘東區、萍鄉市安源區、南昌市灣里區
山東省(20個):
沂源縣、安丘市、萊蕪市萊城區、文登市、乳山市、臨沂市蘭山區、臨沂市羅庄區、臨沂市河東區、平邑縣、沂南縣、郯城縣、臨沭縣、費縣、莒南縣、濟南市
歷城區、泰安市泰山區、泰安市岱嶽區、肥城市、寧陽縣、金鄉縣
河南省(16個):
新密市、欒川縣、三門峽市湖濱區、義馬市、商城縣、方城縣、平頂山市石龍區、汝州市、泌陽縣、林州市、安陽縣、淇縣、衛輝市、博愛縣、永城市、濟源市湖北省(21個):
遠安縣、宜都市、宜昌市點軍區、通山縣、通城縣、崇陽縣、咸寧市咸安區、咸豐縣、來鳳縣、宣恩縣、黃石市鐵山區、黃石市西塞山區、陽新縣、鄖西縣、丹江口市、竹溪縣、十堰市茅箭區、英山縣、松滋市、南漳縣、應城市
湖南省(40個):
寧鄉縣、湘鄉市、醴陵市、株洲縣、衡山縣、衡陽縣、祁東縣、常寧市、衡東縣、平江縣、臨湘市、岳陽縣、桃源縣、常德市鼎城區、桃江縣、隆回縣、邵東縣、綏寧縣、武岡市、新寧縣、雙峰縣、漣源市、冷水江市、辰溪縣、麻陽縣、芷江縣、漵浦縣、汝城縣、永興縣、郴州市蘇仙區、永州市冷水灘區、雙牌縣、江華縣、道縣、新田縣、寧遠縣、永順縣、花垣縣、桑植縣、慈利縣
廣東省(37個):
廣州市蘿崗區、深圳市羅湖區、福田區、南山區、鹽田區、龍崗區、寶安區、珠海市斗門區、香洲區、金灣區、汕頭市金平區、龍湖區、佛山市南海區、樂昌市、仁化縣、河源市連平縣、和平縣、梅州市平遠縣、豐順縣、惠州市惠陽區、大亞灣經濟開發區、汕尾市陸河縣、海豐縣、江門市台山市、鶴山市、陽江市陽西縣、湛江市雷州市、坡頭區、肇慶市四會市、懷集縣、清遠市佛岡縣、清新縣、潮州市饒平縣、潮安縣、揭陽市揭東縣、揭西縣、雲浮市鬱南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5個):
鳳山縣、宜州市、田東縣、平果縣、資源縣
海南省(6個):
保亭縣、昌江縣、瓊中縣、陵水縣、五指山市、白沙縣
重慶市(10個):
萬盛區、巴南區、北碚區、長壽區、潼南縣、雲陽縣、巫山縣、奉節縣、彭水縣、綦江縣
四川省(26個):
榮縣、巴中市巴州區、通江縣、南江縣、平昌縣、綿陽市安縣、江油市、三台縣、內江市資中縣、隆昌縣、雅安市雨城區、天全縣、蘆山縣、石棉縣、漢源縣、寶興縣、滎經縣,廣安市廣安區、華鎣市、鄰水縣、岳池縣、武勝縣、甘孜州康定縣、丹巴縣,阿壩州小金縣,涼山州甘洛縣
貴州省(61個):
修文縣、貴陽市烏當區、貴陽市雲岩區、貴陽市南明區、遵義市紅花崗區、余慶縣、務川縣、鳳岡縣、湄潭縣、道真縣、正安縣、綏陽縣、桐梓縣、赤水市、習水縣、六盤水市六枝特區、盤縣、水城縣、安順市西秀區、普定縣、鎮寧縣、紫雲縣、黔南州福泉市、貴定縣、龍里縣、惠水縣、長順縣、羅甸縣、平塘縣、獨山縣、荔波縣、三都縣、天柱縣、岑鞏縣、從江縣、麻江縣、錦屏縣、黃平縣、丹寨縣、台江縣,興義市、興仁縣、貞豐縣、晴隆縣、普安縣、大方縣、赫章縣、金沙縣、畢節市、織金縣、威寧縣、納雍縣,銅仁市、玉屏縣、萬山特區、松桃縣、沿河縣、德江縣、思南縣、石阡縣、印江縣
雲南省(35個):
昆明市東川區、祿勸縣、宜良縣、昭通市昭陽區、鹽津縣、水富縣、曲靖市麒麟區、沾益縣、會澤縣、玉溪市紅塔區、龍陵縣、昌寧縣、騰沖縣、南華縣、姚安縣、大姚縣、開遠市、元陽縣、河口縣、文山縣、丘北縣、西疇縣、江城縣、孟連縣、南澗縣、漾濞縣、永平縣、潞西市、華坪縣、玉龍縣、香格里拉縣、維西縣、臨滄市臨翔區、滄源縣、耿馬縣
西藏自治區(5個):
亞東縣、芒康縣、波密縣、察隅縣、洛扎縣
陝西省(19個):
西安市臨潼區、西安市灞橋區、寶雞市金台區、太白縣、長武縣、淳化縣、韓城市、白水縣、商洛市商州區、鎮安縣、安康市漢濱區、鎮坪縣、洋縣、留壩縣、府谷縣、定邊縣、志丹縣、甘泉縣、銅川市印台區
甘肅省(19個):
蘭州市七里河區、酒泉市肅州區、山丹縣、肅南縣、天祝縣、古浪縣、白銀市平川區、會寧縣、通渭縣、漳縣、天水市秦州區、清水縣、隴南市武都區、文縣、東鄉縣、臨夏縣、迭部縣、鎮原縣、崇信縣
寧夏回族自治區(4個):
固原市彭陽縣、涇源縣、隆德縣,中衛市海原縣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1個):
尼勒克縣、特克斯縣、霍城縣、察布查爾縣、阜康市、沙灣縣、烏蘇市、烏魯木齊縣、哈巴河縣、阿勒泰市、富蘊縣
④ 雲南龍陵是如何摘"貧困帽"的
雲南龍陵:國家貧困縣這樣摘「窮帽」。
改善人居環境
新和村新河下組建檔立卡戶楊家強今年又在鄰村租下了2畝多的土地,雖然離家有20多公里,但村裡的多種多補政策太「誘人」,一筆賬細算下來,掙的只會多不會少。「2017年,我把自己的土地和租來的土地全部種上了烤煙和豌豆,收成的47擔烤煙,賣了7萬多元,還有4700元的補貼款,加上豌豆和打工收入,將近掙了10萬元。」「明白人」楊家強說,靠著產業的收入,他家今年建起了230平的兩層新房,要是這個以獎代補政策繼續搞下去,自己還想擴大種植規模。
「我想了個辦法,就是在村裡發放產業補貼的時候,把大夥兒都叫來,如果還有『懶漢』,就讓他們當場看別人拿補貼,自己也紅紅臉,這招叫做『激將法』。」楊明剛說,新和村的以獎代補算是走出了一個新模式,村裡「能人」越來越多,一天能變一個樣。他總結下來說,這叫「群眾跟著黨員走,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 。
今年以來,龍陵縣已完成368戶1523人易地搬遷任務,預計9月底啟動危房改造4948戶,投入產業扶貧資金4701萬元,涉及建檔立卡貧困戶13551戶。到今年6月底,縣里掛包單位和幹部職工直接投入資金741.34萬元,引進各類資金和項目支持和參與扶貧,全縣6502名幹部職工到貧困戶家中「三同」,化解了矛盾糾紛3030起,解決實際問題5521件。全縣正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決心,向勝利沖鋒。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⑤ 雲南省地質環境監測院
地下水水情通報、預報
六、法制建設
雲南省現已頒布、實施的地質環境保護方面的地方性法律法規及文件如下:
1.《雲南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由雲南省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於2001年7月28日審議通過,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雲南省第九屆人大常委會公告(第54號)。
本條例對包括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地質環境監測,地質災害防治,礦山、工程、水文等地質環境治理,地質遺跡和古生物化石保護等方面的地質環境保護工作作出了相應規定,並要求在省轄行政區域內從事與地質環境有關活動的單位和個人遵守本條例。
2.《雲南省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規定》,由雲南省人民政府於1998年9月11日頒布,實施日期為1998年9月11日。
本規定要求,在省轄行政區域內開發礦產資源必須遵守本規定,對開發礦產資源所涉及的地層構造、岩石、土壤、地下水、地形地貌等地質環境要素加以保護。
3.《雲南省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管理暫行辦法》,由雲南省政府於2006年7月2日發布,實施日期為2006年7月2日。
為了保證采礦權人在采礦過程中以及礦山停辦、關閉或閉坑時,切實履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義務,本辦法要求由采礦權人向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交納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
4.《雲南省國土資源廳關於進一步加強地質環境保護宣傳工作的通知》,由雲南省國土資源廳於2003年4月11日頒布,實施日期為2003年4月11日。
近年來,因人類經濟、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的擾動日益頻繁,影響強度和效應積累增大,使雲南省地質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地質災害發展勢頭趨於嚴重。為進一步加強對地質環境保護工作的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防範地質災害、保護地質環境的意識,宣傳、普及相關科學知識。根據國土資源部的要求,結合雲南省實際情況,本通知中對地質環境保護宣傳工作作出了具體要求,並提出了地質環境保護宣傳口號。
⑥ 中國地質災害主要成災特點
地質災害是自然災害中的一個重要類型。它與乾旱、洪水、台風、風暴潮、地震等自然災害相比,雖然具有許多共同之處,但由於形成條件、活動過程、破壞方式等的不同,使之具有獨特的成災特點。認識這些特點,對於分析地質災害災情構成,進行災情評估是非常必要的。
一、地質災害數量特別多,但單點災害的危害范圍都比較小,因此是屬於漫布的「星點狀」災害
如前所述,經調查確認,我國大陸發生過活動或具有明顯潛在活動危險的各種地質災害體數以萬計,如果加上那些發育在人口比較稀少的偏僻邊遠地區的地質災害體,則可能達幾十萬,甚至幾百萬處。
這些災害雖然並非每年全都活動,但它們廣泛分布在各個地區,每年至少有幾千或上萬處活動,其中對人類生命財產造成比較嚴重破壞的達幾百處到上千處。同其它自然災害相比,地質災害的數量佔有優勢。
雖然地質災害的數量多,但其影響的范圍和成災規模一般都比較小,在眾多種類的地質災害中,只有地面沉降等少數環境型災害的影響面積可達幾百平方公里以上,其它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地裂縫等地質災害的規模都比較小。據一些地區調查結果,最大規模的崩塌、滑坡體體積為幾千萬立方米。它們的破壞范圍一般在1km2以下,最大不超過10km2。一般泥石流主溝長度為幾公里到十幾公里,泥石流總量為幾萬到幾十萬立方米,除大規模群發性泥石流外,一般破壞范圍不超過幾十平方公里。岩溶塌陷和地裂縫災害分布的局限性更大,其破壞范圍一般在1km2以下。從成災的行政范圍看,一般單點災害僅危害幾個村鎮,一般群發性災害危害十幾個鄉鎮,大規模群發性災害危害幾個縣(市)。這與其它自然災害相比,成災范圍要小得多。特別是洪澇、乾旱、台風等災害,一般危害范圍達幾個縣(市),大規模災害危害范圍達幾個省或十幾個省,更是地質災害難以對比的。
基於這一成災特點,在進行災情評估時,深入分析災害活動的危險性,根據災害規模確定危害區是十分重要的。具體途徑是:在對單一的或局部的地質災害災情進行點評估時,在確定災害危害區後,就可以比較准確地調查統計受災體數量和受災體價值,進而核算期望損失;在對一個地區或區域地質災害災情進行面評估或區域評估時,採用抽樣調查方法,根據評估區災害點數量、單點平均危害范圍、平均受災體價值密度以及災害平均活動概率等參數,就可核算地區地質災害的年均期望損失。
二、在一定條件下,某些地質災害與其它自然災害同時或連續發生,形成破壞比較嚴重的災害群或災害鏈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災害的這一特徵表現得最為突出。這幾種災害的誘發因素主要是地震和暴雨,因此在強烈的地震或暴雨的同時,常常引發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裂縫災害。例如1976年5月29日雲南龍陵7.3級、7.4級地震誘發的大規模滑坡活動,造成了2萬人傷亡,毀壞房屋9間,耕地12000多畝、森林5000多畝。1988年11月6日雲南瀾滄-耿馬7.6級地震導致嚴重的地裂縫、崩塌、滑坡等災害,在極震區出現長達幾十公里,寬幾厘米到幾米的地裂縫和大量的崩塌、滑坡體,因此4.8萬公頃農田和上千畝森林以及大量水利工程被毀壞,175個村莊、5032戶居民因受危岩、滑坡的嚴重威脅而被迫搬遷。1976年7月23日,北京市密雲縣東北部地區因暴雨促使23條溝谷暴發泥石流,造成104人死亡、20491畝耕地和3574間房屋被沖毀。
地質災害除了受地震、暴雨洪水等自然災害控制,與之相聯發生外,不同的地質災害也有時因具有密切的成生聯系而相聯發生。其中比較經常出現的現象是在泥石流溝谷流域內,通常還發育有大量的崩塌(危岩)體、滑坡體,暴雨後首先發生嚴重的崩塌、滑坡活動,而後由此形成的大量碎屑物融入洪流,轉化成泥石流災害。這種類型的災害,在我國西南的川、滇等地區非常普遍。本項目中作為典型實例的四川省漢源縣、重慶市北碚區醪糟坪滑坡-泥石流災害都是這種類型的災害。
在災情評估時注意地質災害的這一特徵是非常必要的。因為首先關繫到災情的界定。例如,我國大部分泥石流災害是由暴雨洪水造成的,所以其活動過程常常和山區洪水同步發生,在絕大多數災情報告中,對洪水災害和泥石流災害沒有界定區分,籠統歸於泥石流災害;甚至還有的把只含有少量泥砂碎屑固體物質,但尚沒有達到泥石流標準的洪水災害也作為泥石流災害。這些偏差,顯然擴大了泥石流災害的災情。此外,在進行地質災害災情評估分析某種地質災害危險性的時候,需要充分分析某一災害在災害鏈中的位置,這對於確定災害的發生概率及規模是十分必要的。
三、地質災害分布廣泛,但不同地區地質災害發育水平和成災規模不同
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地質災害幾乎覆蓋了中國大陸的所有區域。但由於地質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差異,使不同地區地質災害的發育程度和破壞程度顯著不同。
從全國范圍看,地質災害的區域變化具有比較明顯的方向性:從西向東、從北向南——從內陸向沿海,地質災害不斷趨於嚴重。這種變化把中國陸地分成特點顯著不同的兩大地質災害區域,大致以長白山、燕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念青唐古拉山一帶為界,其西北部區域地質災害輕微,東南部區域地質災害嚴重。
我國西北部地區主要由高山、高原和一些大型內陸盆地組成,氣候寒冷乾燥,人類活動微弱。該地區主要地質災害為土地沙漠化、凍融等。雖然地質災害分布十分廣泛,但大部分地區發育種類單一,加上人口密度和經濟密度低,所以破壞程度低。
東南部地區主要由沿海平原、低山丘陵及其與西北部高山、高原過渡的山地組成。區域的氣候冷暖和降水豐枯變化劇烈,歷史時期和近年來人類活動也相對頻繁而強烈,大部分地區發育有三種以上比較嚴重的地質災害。與此同時,該區域人口稠密,城鎮和大型企業及骨幹工程密布,所以地質災害破壞強烈。受地質自然條件的影響,該區內地質災害亦有一定的地區性差異。地質災害特別嚴重的地區除分布在台灣島外,還集中分布在黃淮海平原、黃土高原和川滇山地地區,斜貫中國東南區域,成為中國大陸內地質災害發育種類最多,發生頻度最高,危害最嚴重的地區。
這一特點通過中國區域地質災害風險分析與區劃,得到明顯反映。
四、地質災害時間分布具有不規則的周期性和不斷嚴重化趨向
地質災害的時間分布亦很不均勻,不同類型地質災害時間變化特點不一。
我國崩滑流災害具有比較明顯的周期性變化特點。45年來,形成了1951~1962年、1963~1975年、1976~1987年和1988年以後的4個周期性變化過程。每個周期延續時間為11~13a。前3個周期的災害峰值分別出現在1957~1958年、1971~1972年、1981年。其它類型地質災害的周期性變化不突出。
除一些災害具有周期性變化規律外,大部分地質災害十分突出的共同特點是在不同形式的反復消長變化中不斷發展而日趨嚴重。其具體表現就是災害發生的頻次越來越高,強度越來越大,造成的損失越來越重。
崩滑流災害雖然發生周期性消長,但各周期並不是等強度的交替,而是以一波高於一波的逐期高漲的形式不斷發展。在以10a為單位的不同時段中,自50年代到80年代,其發生頻次以3.3~4.8的速率呈階梯狀增加。地面沉降災害的日益嚴重化趨向更加突出。在中國地面沉降發展歷史中,50年代屬於初始階段,60年代屬於發展階段,70年代以後進入急劇發展階段。全國約70個地面沉降城市中,有80%是70年代中期以後才形成的。地面塌陷和地裂縫也是在70年代以後在我國迅速發展,並成為影響廣泛的重要地質災害;在此之前雖然也有發生,但多屬於局部性活動,並沒有形成嚴重危害。濱海地區的海水入侵也是在70年代以後才迅速發展成災的。
地質災害日趨嚴重的原因除自然條件影響外,主要是由於近年來我國人口不斷增長,資源開發和工程建設等活動迅速發展,對地質自然環境的破壞日益嚴重所造成的。
根據地質災害的這一特點,在進行預測評估時,需要將歷史分析與趨勢分析結合起來,才能得出可靠結論。
五、中國地質災害具有比較嚴重的潛在危險性
今後時期,盡管一些局部地區的地質災害可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和治理,但就全國范圍的地質災害發展趨勢看,將繼續延襲幾十年來的發展勢頭,進一步趨於廣泛化和嚴重化。這種形勢是地質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進一步變化所決定的。從地質自然條件看,國內外許多科學家從不同角度預測了未來全球環境的發展趨勢。大部分專家認為,在今後一個時期,地球以至更大系統的天體運動有可能進入一個更加復雜的變異階段。在這種形勢下,地殼運動可能更加活躍,全球氣候可能出現更加強烈的異常,因此人類面臨著環境進一步惡化的嚴重挑戰。從我國社會經濟條件看,今後一個時期,人口將進一步增長,城市化進程將進一步加劇,更大規模的資源開發和工程建設活動,不僅在沿海地區繼續進行,而且將逐步向中、西部地區發展。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大部分地區地質災害的發育程度和破壞程度均將不斷提高,從而使我國地質災害達到前所未有的嚴重程度。
根據控制我國地質災害發展的各方面條件分析,未來幾十年內,在全國性地質災害普遍發展的背景下,一些地區有可能急劇發展。這些地質災害急劇發展地區主要分布在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中上游的黃土高原、川滇山地以及海南和閩粵沿海的部分地區,其次在天山、青藏高原的局部地區。目前這些地區的地質災害比較嚴重,但由於人口和經濟密度較低,所以造成的危害尚不十分突出,今後一旦進行大規模經濟開發,就會出現嚴重的地質災害威脅。
根據地質災害的這一特點,在進行地質災害災情評估時,要有充分的前瞻性,就是既要深入認識歷史災害過程,又要充分考慮地質災害的潛在危險。
六、人類活動和社會經濟條件是地質災害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各種地質災害並不是孤立存在的。不同災害之間以及地質災害與其它多種相關因素之間密切相聯,構成復雜的地質災害系統。這個由多方面變數組成的復雜系統,具有相對完整的獨立性。從更廣闊領域看,它是自然災害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地質災害系統的內部組成看,其主體系列由各種地質災害組成;相關系列由有關的地質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組成。所有這些內容組成地質災害系統內部的不同子系統或不同層次。
社會經濟條件之所以是地質災害系統中的重要內容,是由於社會經濟條件與地質災害具有十分密切的相互作用機制:一方面人類的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地質環境演化和地質災害的形成與發展;另一方面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直接或間接地制約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綜觀中國幾十年地質災害的發育情況,其范圍、頻度、強度和破壞程度等與我國人口和經濟發展具有大致同步消長的正相關關系。因此幾十年來中國地質災害的發展史,實質上是地質自然歷史與社會經濟歷史的綜合反映。未來時期,隨著各項事業的發展,社會經濟條件與地質災害的相互影響還將進一步加強,因此社會經濟條件在地質災害系統中的地位將會顯得更加重要。
基於這一特點,在進行地質災害災情評估時,應充分考慮人類活動和社會經濟條件對災情的影響。具體而言,在分析地質災害活動危險性時,要研究人類資源開發、工程建設和防災活動的作用;在分析地質災害的破壞效應和損失程度時,要研究受災體價值密度和不同受災體對災害的抗禦能力;在地質災害防治分析時,要研究地區防治能力和可能效益。
⑦ 礦山企業性質不同導致的礦山環境地質問題
西南地區於20世紀70年代之前建立起來的國有礦山,由於受當時經濟、技術以及對環境問題認識的限制,老礦山在選址、環保設施的投入等方面嚴重不足,加之開采時間長,各種環境問題都相繼凸顯出來。如四川瀘沽鐵礦鹽井溝泥石流地質災害;而20世紀70年代之後建立起來的國有礦山,特別是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之後,礦山環境投入得到了一定保證,出現的問題相對較少,如雲南文山普陽煤礦、保山龍陵鉛鋅礦、四川拉拉銅礦、雅安鍋巴岩大理石礦等,由於采場(坑)、排土場或尾礦庫等均有規范的設計,生產多年來,對環境破壞程度較低,災害事件較少。在管理制度上,國有礦山無論環境地質問題嚴重與否,一般均有嚴格的開采設計資料及「三廢」監測資料。
民營礦山總的特點是企業規模小,技術裝備和生產工藝落後,經營粗放,開發布局不合理,大礦小開、無證采礦、群采亂挖、隨意堆放廢渣尾礦等問題較普遍,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的特點是點多面廣,單個災點規模小,連成片區規模大,危害嚴重。20世紀80年代末期以來礦山突發性地質災害發生頻率高,死亡率高,其中露采邊坡地面塌陷是死亡率最高的災種。對地表水的污染也較嚴重,近年來發生的污染事件中,大多數是這些礦山造成的。如雲南元陽老金山金礦區、文山大小花園-蘆柴沖礦山、元江金廠礦區、都龍錫礦花石頭及曼家寨礦段等,都是環境地質問題和礦山地質災害較突出的礦山。民營礦山生產及環境保護投入較少,大多數無生產設計資料及「三廢」監測資料。地質災害防治難度較大。
另外不少礦區有數家甚至數十家國有、民營礦山企業共同開采,環境地質問題更加突出和復雜,查明成因和責任的難度通常較大。小礦山亂采濫挖,偷采國有大礦山保安礦柱,使地表水或廢棄礦井積水灌入國有大礦,造成國有大礦淹井或采空區上部房屋開裂等事件時有發生。如四川冕寧木落稀土礦,采礦區上部木落小學教室牆體開裂,學校被迫停課搬遷,這類礦區是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礦山地質災害防治的難點。
⑧ 混沌與地質現象
混沌理論在地球科學領域大有作為.一方面是因為混沌理論本身的普適性以及其在研究方法上的客觀性和科學性,另一方面是地球科學中的大多數研究內容正是適合於應用混沌理論進行研究的對象.混沌理論必將深刻地影響地球科學的發展,而地球科學中若乾重大問題的突破也必將充實和完善混沌理論.
地質學中許多專題與混沌有關,如構造變動、岩漿運移、地磁反向、岩石礦化、濁流沉積等.其中前寒武復雜變質構造的研究與混沌關系密切.每次疊加的構造活動相當於動力學的迭代、映射過程、群的作用過程.四川彭縣的等斜褶曲、大金川的緊密褶曲、馬角坎的尖棱褶曲等與混沌動力學中的拉伸、折疊作用極為相似,構造地質學可以從混沌研究中得到啟示.板塊運動的地幔熱對流假說可以結合計算機數值計算進行深入研究.G.A.格蘭茲麥耶(G.A.Glatzmier)等人已就地幔對流的一個球面碰撞模型做了數值計算研究,結論是:下托的原板在地幔對流中起重要作用,對流的混沌演化可能影響板塊的時空行為,進而影響大陸的聚散方式.另外,古地磁反向年表的混沌研究有重要意義.布拉德(E.C.Bullard)和奇林諾斯(D.R.J.Chillingnorth)等人給出了類似洛倫茲方程的地磁反向模型,能夠解釋一些現象,不過還顯得粗糙.
1.冰川進退問題
冰川系統是一個混沌系統.在某一相對穩定的狀態下,由於某種原因的擾動,使大陸冰蓋分布的溫度稍微下降一點,冰川因此向低緯方向推進了一點.因為擴大後冰蓋反射掉更多的陽光,溫度勢必進一步下降,冰蓋也因此得以再度向前擴展.如此反復進行下去,溫度不斷下降,冰川的擴張得以持續,一直到新的冰融線暫時地穩定於某個平衡部位為止.在這一過程中,形態的運轉只有第一步是由外界的擾動引起的,以後則只需上一步的結果即可構成下一步過程的原因,形態的演化得以繼續.可見這一過程內蘊的非線性反饋機制對系統演化的進程起著明顯的控製作用.另一方面,這一過程產生的暫時平衡是不穩定的,只要冰融線附近有一個與前述類似的增溫,冰蓋就將沿著與上述過程相反的方向退縮回去,直到又一個新的冰融線產生並暫時地穩定時為止.如果異地發生的增溫與降溫交替或同時作用,則受其激發的冰川將在一個大致的空域內作往復式波動.但無論其進退,我們都能看到在環境的激勵變化與系統的行為響應之間量級上顯然不成比例,環境擾動一旦啟動了系統的運轉機制,系統本身所具有的非線性反饋特徵即成為此後維系其過程的內在的動力學原因.總之,只要溫度發生很小的變化,就會引發或終止一個冰川期,這就是系統對初始條件的敏感依賴性.其次,冰川一旦被啟動(前進或後退),其內部蘊涵的非線性反饋機製成為維系過程長期進行的內在動力學原因.因此,利用混沌理論研究冰川演化問題以至氣候變遷,有可能對其發生,演化的規律作出更切合實際的解釋.
我們可以用邏輯斯蒂(Logistic)映射(詳細情況可見6.3與6.4)描述以上過程,即
分形混沌與礦產預測
其中xn+1為某時刻的冰川面積,xn為前一時刻冰川面積,μ為結冰率(結冰率=結冰速率/融化速率),它是影響方程性態的惟一參數.
方程(6.2.1)表明某一時刻的冰川面積只與結冰率及前一時刻的冰川面積相關,而且由於限制因子1-xn的存在,冰川的增長不可能是無限的.另一方面,由之表徵的冰川演化行為卻遠非方程的表面形式那樣簡單.數值模擬表明,當0<μ≤4時,方程(6.2.1)所顯示的動力學性質是多變而微妙的,其解可以分別是穩定解(不動點)、周期解和混沌解三種情況.
(1)當0<μ<1時,即融化速率大於結冰速率,則無論是何種地質環境或氣候環境,冰川的面積將逐漸退縮並趨向於零.
(2)當μ=1時,冰川的演化趨勢依然是趨近零而非一般想像的那樣保持穩定,即xn+1→0.這一結論是耐人尋味的,它表明在結冰與融化這一對矛盾處於相持狀態時,系統的平衡是不穩定的.這是因為限制因子1-xn的作用所至,它導致冰川在該條件下仍持後退的趨勢.
(3)當1<μ≤3時,式(6.2.1)有一個穩定的不動點1-1/μ,因此冰川的總體趨勢是趨向於一個有限的覆蓋面積.
(4)當3<μ≤4時,不動點1-1/μ變得不穩定,而衍生出兩種新的演化趨勢.其一是在μ略大於3時,式(6.2.1)取周期解;而隨著μ進一步增大(如)時,開始出現倍周期分岔,即混沌的趨勢.
綜上可知:當融化速率大於結冰速率時,冰川的演化呈持續退縮的趨勢;而兩者相等或後者大於前者時,冰川的演化視μ的取值不同相應不同,即,後退、有限擴展、周期性進退振盪和「無規律」的進退變化等.究其原因,在於系統內蘊的非線性制約了其演化的性質和行為.
2.地磁極的倒轉
在地球發展歷史中,地磁極曾發生了數次隨機倒轉,即磁北極變成磁南極,磁南極變成磁北極,或反過來,其間的時間間隔不盡相同.混沌運動的自逆轉特性可以很好地模擬地球磁場的隨機倒轉.應用混沌理論解決地磁極隨機倒轉是一條非常有希望的途徑.例如力武常次發電機模型產生了隨機極性倒轉的結果,它與地磁極倒轉之間具有明顯的相似之處.因為地球的磁場成因於導電的外地核,外核的作用像一個發動機一樣.液態外核由鐵組成,在地核條件下它是良好電導體.在地核中的電流生成了地磁場.在地核中的浮力,產生於溫度或物質構成的差異,驅動了流體的流動.流動中的電導體在磁場中又感應出電場.這是一種自激式電動機.
3.礦床分布
礦床在地殼中的分布具有一定規律性.在時間上,礦床不是均勻地分布於各個地質時代,而是在某個時代相對集中,這就是成礦期問題;在空間上,礦床也不是均勻地分布於各個(類)地質體中,而是集中在某個(類)地質體中,這就是成礦區問題.為什麼礦床的時空分布會出現這種特徵?其中是否存在內在本質的規律?cantor集合可以給予我們有意義的啟示.
地殼中元素和礦化分布的不均勻是一個普遍規律.在全球范圍內,礦床往往集中分布在幾個成礦帶中,在成礦帶內,礦床又集中在若干個成礦省;一個成礦省內礦床通常只集中在幾個礦化密集區內;在一個密集區內的礦床,特別是一些大型、超大型礦床主要集中在一二個礦田內;在一個礦田內,盡管可以有許多礦床和礦點產出,但往往是一二個礦床占據礦田礦石儲量絕大部分;甚至一個礦床中,70%~90%以上的礦石儲量往往被一、二個主礦體所佔有.例如,統計資料表明(北京礦產地質研究所,1987),世界金屬礦產總儲量的46%集中在僅占礦產地總數0.25%的大型、超大型礦床中,32%的儲量蘊藏於占礦產地總數12.5%的中型礦床中,而不具有經濟價值的礦點則占礦產地總數85.75%.在中國華南已知的1200餘個鎢礦床和礦點中,超大型礦床佔0.8%,但卻佔了總儲量的62%,而達到礦床和礦點總數93.5%的小型礦床和礦點的儲量僅為總儲量的6%.又如中國的一些螢石礦床,盡管在一個礦床中可以有若干條礦脈,總儲量達數萬噸以上,但其中90%以上的儲量卻常常集中在一條礦脈中.由此從超大型礦床到小型礦床,再到礦點、礦化,它們在空間分布上具有分形叢集性.
如果把某一地區(或全球范圍)分成許多大小相等的單元,可發現有些單元有礦床,在有礦單元之間存在若干無礦單元.之後再把有礦單元分成更小的單元(大於單個礦床的線性尺度),又發現有礦聚群和無礦的單元.在任何一個礦床聚群中,無論單元的尺度多麼小,只要大於單個礦床的尺度,其中總存在若干無礦的單元.由此,可以把礦化的分布看成是隨cantor(康托)集合在空間上的分布.
4.成礦作用
成礦作用是介質中分散的成礦物質在地質作用下遷移聚集而形成礦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成礦系統由無序狀態逐步向有序狀態演化,並與外界環境不斷地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這類系統非常類似於生態系統.因此,利用邏輯斯蒂(Logistic)差分方程來分析成礦系統的動力學行為,進而判斷成礦的潛能,探討混沌與成礦作用的關系,是目前值得注意的一個研究方向.
於崇文等(1998,1999)將復雜性科學和礦床地質學相結合提出了一種新的金屬成礦理論—「金屬成礦動力學系統的復雜性與自組織臨界性」,並應用這一理論研究揚子古陸周緣四大成礦區帶礦床成因與成礦規律,發現「大型礦床的成礦區帶在混沌邊緣」.在概述「金屬成礦動力學系統的復雜性與自組織臨界性」的理論綱要與混沌和混沌邊緣基本概念的基礎上,提出了地質-成礦系統在混沌邊緣的四條判定準則:① 自組織臨界性的標志-廣義地質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場(溫度、流速、壓力等)的場量之時-空冪律分布及其基本屬性:A.長程時-空關聯與連通性及其時-空分形結構;B.崩塌動力學;C.「元胞自動機」的動力學機制;D.自組織臨界性的涌現於「混沌邊緣」,並具有最大的復雜性、演化性和創新性;② 岩漿和熱液「孤子」、「孤波」與「相干結構」以及其他弱混沌「擬序結構」;③ 超臨界地質流體參與地質-成礦作用.
於崇文院士進一步提出金屬成礦動力學系統的復雜性與自組織臨界性的三大基礎理論:① 地質-成礦過程的非線性動力學-應用非線性動力學理論研究礦床和礦集區形成的動力學機制;②「地質-成礦作用與時-空結構」耦合系統的復雜性-應用時-空分形、時空混沌和弱混沌擬序結構理論研究成礦系統的空間展布和時間演化規律;③ 地質-成礦系統自組織臨界性的(混沌邊緣)的涌現機制-應用「瞬態混沌」理論研究混沌邊緣,用混沌邊緣的判定準則研究了礦床和礦集區的時-空定位.於崇文院士應用上述三大基礎理論,將揚子古陸周緣四大成礦區帶礦床地質實際與混沌邊緣的判定準則相結合對「大型礦床的成礦區帶在混沌邊緣」這一重大地質命題進行了論證,研究了大型礦床與成礦區帶形成的動力學機制.
5.地幔對流
普遍認為熱對流是地幔中熱傳導的基本方式.由鈾等放射性同位素的蛻變而在地幔中產生熱.在地球的冷卻過程中熱被耗散掉.板塊構造中的表面板塊是地幔對流細胞的熱邊界層.而板塊是由在大洋中脊處上升的地幔流動造成的.板塊具有重力不穩定性,並在大洋的海溝(俯沖帶)處下沉.由於地幔的體積佔地球總體積的85%以上,可以說地球宏觀物理性質主要是由地幔性質所決定的.而地球最基本的物理特徵之一是在瞬時力作用下是剛體,這與地幔大部分是固態的情況相吻合,而在長久的持續作用下則是可塑體,這表明由於熱激活蠕變,使固態地幔的性質就像是流體一樣.這是因為處於高溫高壓的地幔,其性質與常溫常壓下的固態是有很大差別的.其中最關鍵的物理參數是其粘滯系數,它是溫度和壓力的指數函數,而且密度也會隨著壓力(深度)增大而顯著增加.若以地質學的時間概念,以百萬年為尺度來看地幔在長久力的持續作用下會發生蠕變,具有流體的某些特徵就不足為奇了.在這種情況下,應變和應力的關系幾乎可以肯定是非線性的,這些非線性項有可能造成混沌運動.
6.水系的演化過程
地表水系不僅是一種普遍發育的地質體,也是一種重要而活躍的地質營力.這一雙重特性使其演化過程中的非線性反饋作用更為突出.考察水系發育過程可以發現:任一條初始平直的水系都必然會向曲流轉化,而這一過程的啟動可以有多種原因且可能是完全隨機的.假設一條平直河道的某處因岩塊堵塞,主流線因而向一側河岸遷移,則該岸因侵蝕加強而後退,主流線因此進一步朝該岸遷移,河岸也進一步後退,於是原本平直的河道逐漸變為彎曲河道.由此還將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在慣性離心力作用下,彎道水流湧向下游對岸,使之剝蝕後退形成新的彎道與凹岸,此處水流再次重復同樣的運動,原本平直的河道演變為多重S形.可見,一旦某個確定性因素(如因地球自轉產生的科里奧利力)或隨機因素(如滑坡)啟動了上述進程,水系內蘊的非線性機制及其自身的水動力將使這一過程得以持續下去,直至河流達到其理想侵蝕面為止.此後某個因素導致河流發生截彎取直作用,使之向平直河道的演化趨勢回復.如此更迭下去,河道的演化即必然不斷地在平直—彎曲的更替和轉化中進行.
另一方面,水系因前述的雙重特性而使其對於地殼運動的變化具有比多數地質體更為迅捷的響應和更加詳細的記錄,同時其自身的響應變異在相當范圍和相當程度上又足以導致地質環境平衡態的破壞,使其對某些區域性地質災害的發生不啻於一種驅動力和加速器.即在有水系參與的生態環境中,因地殼應力的改變等引起的微小漲落可通過水系響應而被放大,從而加劇了環境失衡和某些災害發生的可能.
7.旱澇更迭
對中國災情進行研究的結果表明:任一地區的旱澇每隔一定年限均有旱澇更迭現象,這可用混沌理論來解釋.在降雨與蒸發相對平衡的年份,若此時有一點擾動,例如意外的一場寒冷帶來的一場大雨或農民大面積澆地帶來的空氣濕度過大,則會使得該地區氣溫相對於其他地區較低,濕度更大.當有熱流或冷氣流路經此地時,易於冷熱相遇,形成雨.下雨之後使該地區氣溫更低,濕度更大,易於形成更大降雨.多次迭代的結果形成洪災,有時這種情況持續多年,直到在某一大面積之內達到新的平衡為止.旱災的出現也是如此.
8.地震
一些學者通過對關聯維的研究,得到海城、唐山和龍陵大震前地震活動有一個低維混沌過程.同時得到輝長岩AE活動在失穩破裂前,其頻數分布也是混沌的.這表明兩種系統具有驚人的相似性.
簡單的彈簧滑塊模型可以描述斷層性態.滑塊受到約束,只能在一個平面上運動.由於摩擦作用的存在,當拉力沒有達到某一個臨界值之前,滑塊原地不動,被粘住在表面上,而彈簧的拉力一直在增加.當彈簧的拉力增加到等於最大的摩擦阻力時,滑動才發生.這就是粘滑現象.而存貯在彈簧中的彈性應變釋放,相應於地震的彈性回跳現象.
滑塊模型可被用來模擬前震、餘震、前震滑動、餘震滑動和地震現象的統計特徵.Nussbaum和Ruina(1987)用了雙滑塊模型,研究結果表明,當具有空間對稱性時,滑塊的動力學性態是周期的.Huang和Turcotte(1990)研究了具有空間對稱性的同樣的滑塊模型,結果發現經典的混沌現象特徵.Carlson和Langer(1989)使用了多滑塊模型,也得到了混沌性態.彈簧滑塊模型是一種地層活動特徵的簡單模擬.可是,低維模擬系統的混沌行為常常表明自然系統也會具有這種混沌性態.因此,可以有理由斷言斷層之間的相互作用,導致了分形的頻度——震級統計關系,也是一種確定性混沌.地震的預報不可能在確定性意義下進行,只有用地震發生的概率方法才行.
⑨ 四川大地震是解放後最大的地震為什麼是最大的,從那些方面看是最大的解放後的中國的地震有那些
是的,四川大地震是解放後最大的一次大地震。為什麼說汶川地震是解放後最大的一次地震?
我們一直以為唐山地震是解放以來最大的一次地震,其實不然,四川汶川大地
震才是1949年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大的一次地震,地震的強度、烈度都超
過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中國地震研究及地質災害研究專家馮梅分析了汶川地震
破壞性強於唐山地震的主要原因。
專家馮梅分析指出,汶川地震破壞性強於唐山地震,首先,從震級上可以看出,
汶川地震稍強。唐山地震國際上公認的是7.6級,汶川地震修訂為8級。
其次,從地緣機制斷層錯動上看,唐山地震是拉張性的,是上盤往下掉。汶川
地震是上盤往上升,要比唐山地震影響大。
第三,唐山地震的斷層錯動時間是12.9秒,汶川地震是22.2秒,錯動時間越長,
人們感受到強震的時間越長,也就是說汶川地震建築物的擺幅持續時間比唐山地震
要強。
第四,從地震張量的指數上看,唐山地震是2.7級,汶川地震是9.4級,差別很
大。
第五,汶川地震波及的面積、造成的受災面積比唐山地震大。馮梅說,這主要
是由於斷層錯動的原因,汶川地震是擠壓斷裂,錯動方向是北東方向,也就是說汶
川的北東方向受影響比較大,但是它的西部情況就會好一些。
汶川地震波及面積大,據稱幾乎整個東南亞和整個東亞地區都有震感。「主要
是因為汶川地震錯動時間特別長, 比唐山地震還長,這就是為什麼唐山地震雖然
死亡人數多,但是實際上災害造成的影響不如汶川地震大。」馮梅說,因為汶川災
情分布比較廣。
第六,汶川地震誘發的地質災害、次生災害比唐山地震大得多。國土資源部
高級咨詢研究中心教授岑嘉法分析說,因為唐山地震主要發生在平原地區,汶川
地震主要發生在山區,次生災害、地質災害的種類都不太一樣,汶川地震引發的
破壞性比較大的崩塌、滾石加上滑坡等,比唐山地震的次生地質災害要嚴重得多。
另外,因為四川水比較多,所以堰塞湖跟唐山地震相比也是不一樣的。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所基礎地質研究室專家安美建補充說,汶川地震的
震級比唐山地震的震級稍微高一點,能量差三倍,地震波及能量越大,地震傳得
更遠,在更遠的距離內造成破壞。另外,汶川地震的位置也非常特殊。唐山地震
發生在中國東部,因為東部地區延遲線比較薄,東部地震波衰減厲害,而四川的
延遲線厚,所以地震波衰減慢。從這兩個角度來說,汶川地震造成的影響要比唐
山大。
統計顯示,1976年唐山大地震造成24.2萬人喪生。截至目前,汶川地震造成
2.88萬人喪生。
專家分析指出,相比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死亡人數相對較少,主要是因為
唐山地震發震時間是夜間,大部分人睡覺了,汶川地震主要發生在白天。另外,
唐山地震主要發生在市區,而汶川地震主要是在山區或者說農村人口密度不是很
大的地方。
解放後我國各地區的部分大地震:
我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五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這五個地區是:①台灣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區,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雲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區,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④華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⑤東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我國的台灣省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西藏、新疆、雲南、四川、青海等省區位於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上,其他省區處於相關的地震帶上。中國地震帶的分布是制定中國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重要依據。
河北邢台地震
1966年3月8日至29日,連續發生多次6、7級地震。首次地震發生於邢台地區隆堯縣以東,震級為6.8級,此後,又發生5次6級地震,以22日發生於寧晉縣東南的7.2級地震為最大。由於災區土質鬆散,地下水位較高,古河道等因素影響,地震造成破壞損失嚴重,破壞范圍大。6.8級地震波及142個縣市,7.2級地震破壞范圍包括136個縣市。有感范圍北到內蒙多倫,東到煙台,南到南京,西到銅川等廣大地區。地震共造成8182人死亡,51395人受傷,破壞房屋400餘萬間,損壞橋梁86座。災區共發生事故性火災115起,燒死16人,燒傷26人,燒毀簡易房153間。邢台西部山區和井陘、武安一帶發生山崩300餘處,山崩飛石引起火災22起,燒山80公頃。地裂縫、冒沙、冒水現象普遍,斷續延長幾十米至數公里。地裂最寬達2米。井水上升或外溢等很普遍。滏陽河上幾座橋遭嚴重破壞。艾辛庄大橋橋面向南移動,與橋墩錯開1.8米,致使交通中斷。地震影響區域廣。天津市和琢縣有發電機掉閘,造成短暫停電現象。石家莊以西和山西昔陽等地破壞程度也較高。國務院非常重視邢台地震,即令當地駐軍趕赴災區進行搶救。全國各地大力支援災區,派出醫療隊,支援大批食品和救災物資。周恩來總理3月9日冒著地震危險到震區隆堯縣聽取災情匯報和救災情況,慰問災區人民。震後進駐災區的醫療隊達到94支,醫務人員達到7115人。
雲南大關地震
1974年5月11月,大關發生7.1級地震。四川盆地大部分地區有較強烈震感。有感面積約40萬平方公里。地震造成1423人死亡,1600餘人受傷;損壞房屋6.6萬余間,其中倒塌2.8萬余間,房屋破壞區面積約2300平方公里。極震區內木結構房屋的木構架無破壞,而土、石牆多倒塌,土擱梁房和毛石砌築石擱梁房,大多數坍塌或倒平。地震還造成山坡崩滑與地裂縫,毀壞道路,農田、水渠、埋沒村舍。最大規模滑坡的前緣沖抵小河對岸,形成高約30米的堤壩,堵水成湖。
遼寧海城地震
1975年2月4日,海城發生7.3級地震。極震區面積為760平方公里。這次地震發生在人口稠密、工業發達的地區,是該區有史以來最大的地震。由於我國地震部門對這次地震作出預報,當地政府及時採取了有力的防震措施,使地震災害大大減輕,除房屋建築和其他工程結構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和損失外,地震時大多數人都撤離了房屋,人員傷亡極大地減少。傷亡人員總數為29579人,占總人口的0.32%,其中死亡2041人,占總人口的0.02%。傷亡人員多為老、弱、病、殘、兒童和不聽指擁娜恕5卣鷦斐沙欽蚍康顧 捌蘋翟?00萬平方米,公共設施損壞165萬平方米,農村房屋毀壞1740萬平方米,城鄉交通、水利設施破壞2937個,各種設備、物資也遭到嚴重損失,總計約8.1億元。地面噴沙孔大的直徑達2.5米。有一地震斷裂,長約5.5公里,裂縫帶寬處達40米。營口市破壞面積佔全市總面積的53.1%。震後,及時展開救災工作。解放軍出動了3.5萬餘人,1173部汽車,12架飛機參加救災。派進災區的醫療隊達到101個,人員3480人。震後兩天供水修復;2月7月災區全部恢復供電。災民群眾在「三防」簡易房歡渡了春節。交通和工農業生產一個月後基本上得到恢復。海城地震預報的成功取得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據推測,如無預報,人員傷亡將達15萬人左右,經濟損失將超過50億元。
雲南龍陵地震
1976年5月29日,雲南西部龍陵縣先後發生兩次強烈地震。第一次發生在20時23分18秒,震級為7.3級,第二次發生在22時0分23秒,震級7.4級。這次地震屬於震群型地震。餘震活動額度高,強度大。每次地震各出現了兩個極震區。自5月29日至年底共記錄到3級以上地震2477次,其中,4.7、5.9級19次,6.2級、7.3級及7.4級各一次。這次地震使雲南省保山地區、臨滄地區、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9個縣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失。人員死亡98人,重傷451人,輕傷1991人,房屋倒塌和損壞42萬間。受災面積約1883平方公里。地震引起的滑坡也造成較嚴重損失。滑坡毀壞農房180幢,稻田、牧場、森林茶園近3900公頃,破壞渠道1126條,摧毀一座裝機容量為240千瓦的水電站和三座20千瓦以下的水電站。破壞道路185公里,塌方量達78萬立方米。龍陵地震經歷了中期和短臨預報的過程,並在震前採取了相應的防震措施。淺層崩塌性滑坡是此次地震的典型現象。
河北唐山地震
1976年7月28日,唐山市發生7.8級地震。地震的震中位置位於唐山市區。這是中國歷史上一次罕見的城市地震災害。頃刻之間,一個百萬人口的城市化為一片瓦礫,人民生命財產及國家財產遭到慘重損失。北京市和天津市受到嚴重波及。地震破壞范圍超過3萬平方公里,有感范圍廣達14個省、市、自治區,相當於全國面積的1/3。地震發生在深夜,市區80%的人來不及反應,被埋在瓦礫之下。極震區包括京山鐵路南北兩側的47平方公里。區內所有的建築物均幾乎都盪然無存。一條長8公里、寬30米的地裂縫帶,橫切圍牆、房屋和道路、水渠。震區及其周圍地區,出現大量的裂縫帶、噴水冒沙、井噴、重力崩塌、滾石、邊坡崩塌、地滑、地基沉陷、岩溶洞陷落以及采空區坍塌等。地震共造成24.2萬人死亡,16.4萬人受重傷,僅唐山市區終身殘廢的就達1700多人;毀壞公產房屋1479萬平方米,倒塌民房530萬間;直接經濟損失高達到54億元。全市供水、供電、通訊、交通等生命線工程全部破壞,所有工礦全部停產,所有醫院和醫療設施全部破壞。地震時行駛的7列客貨車和油罐車脫軌。薊運河、灤河上的兩座大型公路橋梁塌落,切斷了唐山與天津和關外的公路交通。市區供水管網和水廠建築物、構造物、水源井破壞嚴重。開灤煤礦的地面建築物和構築物倒塌或嚴重破壞,井下生產中斷,近萬名工人被困在井下。唐山鋼鐵公司破壞嚴重,被迫停產,鋼水、鐵水凝鑄在爐膛內。三座大型水庫和兩座中型水庫的大壩滑塌開裂,防浪牆倒塌。410座小型水庫中的240座震壞。6萬眼機井淤沙,井管錯斷,占總數的67%。沙壓耕地3.3萬多公頃,鹹水淹地4.7萬公頃。毀壞農業機具5.5萬余台(件)。砸死大牲畜3.6萬頭,豬44.2萬多頭。唐山市及附近重災縣環境衛生急劇惡化,腸道傳染病患病尤為突出。震後,黨中央和國務院迅速建立抗震救災指揮部。解放軍和全國各地的救援隊伍、物資源源不斷地雲集唐山,展開了規模空前的緊張的救災工作,及時控制了災情,減少了傷亡。市區被埋壓的60萬人中有30萬人自救脫險。解放軍各部隊出動近15萬人。唐山機場一天起降飛機達390架次。京津唐電網3000多人組成電力搶修隊。全國13個省、市、自治區和解放軍、鐵路系統的2萬多名醫務人員,組成近300個醫療隊、防疫隊。空運重傷員到外省市治療,共動用飛機474架次,直升機90架次;共開出159個衛生專列。各級政府及時解決了群眾喝水、吃飯、穿衣問題。重建家園工作1976年底著手准備,1978年開始,10年後一個欣欣向榮的新唐山出現在中國大地。
四川松潘-平武地震
1976年8月16日,松潘、平武之間發生7.2級地震。地震屬震群型,主震之後又發生22日6.7級地震和23日7.2級地震。這次地震有感范圍較大,西至甘肅高台,南至昆明,北至呼和浩特,東至長沙,最大半徑1150公里。震後連降暴雨,造成山崩、塌石、泥石流等,致使農田、道路、河床等破壞嚴重,通訊中斷。耕地被毀十幾萬公頃,糧食損失達500萬公斤,牲畜死亡2000餘頭。地震發生在人煙稀少的山區,加之震前已有預報,採取了人員撤離的措施,因此,人員傷亡僅為800餘人,其中輕傷600餘人。多數是由震後泥石流、山崩、滾石等次生災害所致。四川省各級政府在震前建立了防震抗震救災指揮部,要求各部門做好各方面准備。地震發生後成都市及附近地區群眾,由於受唐山地震的影響,產生了嚴重的恐震心理,從而出現了驚慌、外逃、外遷、跳樓現象,給社會生活帶來影響。同時地震謠言四起,人心浮動,加劇了社會不安定狀況,造成學校停課,商店停業,廠礦停產現象。
河北尚義地震
1998年1月10日11時50分,尚義以東地區發生6.2級地震,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是當年中國大陸地區最嚴重的一次地震災害。地震災區涉及張北、尚義、萬全和康定縣的19個鄉鎮,災區人口近17萬。地震中有49人死亡,11439人受傷,其中重傷362人,傷亡人數佔全國當年總數的83.9%。由於當地居民房屋的結構和選址不合理,房屋的建築質量和抗震性能不強,有些房屋本身就已經危險,因此,房屋破損較為嚴重,破壞面積達到650多萬平方米,其中完全毀壞175.4萬平方米。地震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7.94億元,占當年總數的44.6%。與該縣相鄰的山西大同高天鎮縣遭受的直接經濟損失也達到587.9萬元。震後政府和各方面共投入救災款項8.36億元。
⑩ 雲南省,龍陵縣龍山鎮戶孔上社陳顯榮因地質災害摧毀房屋,本人沒有能
下面癢好心人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