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樂山地質災害圖

樂山地質災害圖

發布時間: 2021-03-07 19:17:16

A. 樂山最貧困地區

1、區域結構特徵
四川農村貧困地區和人口呈「大分散、小集中」的特點,分布極廣,地域幾乎涵蓋全省,集中分布於川西北高寒藏羌區(甘孜州、阿壩州)、攀西老涼山地區(涼山州、攀枝花市、樂山市)、川北秦巴山區(綿陽市、廣元市、巴中市、達州市、南充市、廣安市)、川南烏蒙山區(宜賓市、瀘州市)和川中丘陵區納入「十年扶貧規劃」的重點貧困村。截止2004年,四川省生存環境惡劣貧困村14172個、需易地扶貧搬遷人數95萬人、絕對貧困人口共197.6萬人、低收入貧困人口共460萬人、飲水困難人數1000萬人、59個鄉與7985個村不通公路、2340個村不通電、28800個村不通電話、5781萬畝中低產田土、貧困地區115145萬畝草場嚴重沙化、退化和鼠化,貧困人口中成人文盲、半文盲率為14.15%,每千人擁有醫生1.24個。
2、區位自然、經濟、社會文化特徵
(1)自然特徵。四川貧困地區大都位於深山區、石山區和高原區,這些地區地形地貌復雜,自然地理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氣候復雜,自然災害頻繁。具體表現為幾個方面:1地理環境惡劣,耕地資源少。貧困人口居住的山區、高原及部分丘陵和高原地區,土地資源總量少,土地質級差,土地貧瘠,大多土層薄,土質差,不宜農耕,耕地多數以陡坡為主,耕地質量不高,產出量低,近年來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的嚴重,致使農村耕地面積逐年減少,土地的人均佔有量低且成下降趨勢,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常突出。水資源短缺,水資源不足,在時間、地域和人口佔有量上分布不平衡。現有的貧困地區土地資源中,水源充足,排灌設施齊全的優質耕地面積少,環境污染,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增大了農業風險和貧困地區脫貧的難度。2生態環境脆弱甚至惡劣,自然災害頻繁。四川貧困地區大多數處於生態敏感地帶。所謂生態敏感地帶是指介於兩種或兩種以上具有明顯差異的生態環境的過渡帶和交錯帶,其最典型的特徵是對環境因子變動的敏感性強,因其環境或景觀的變化,會導致土地生產力的明顯下降乃至消失。許多貧困地區的旱災情況非常嚴重,降雨量小,且又主要集中在夏季;或是地表水源不能利用,喀斯特地形致使地表水滲透嚴重。有些地區十年九旱,人畜飲水都十分困難。有些貧困區高寒陰冷,日照稀少,無霜期短,有效積溫嚴重不足,不適合農業的耕作。還有一些地區山高坡陡,水土流失嚴重,災害頻繁。這些惡劣的生態環境本來就給當地農戶的生存帶來了困難,加上過度的開墾,毀林開荒,使得貧困地區的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植被被破壞,蓄水、地下水、河水水位逐年下降,嚴重的水土流失使土層瘠薄,養份流失,生產能力下降,形成貧困地區「愈窮愈墾,愈墾愈窮」的惡性循環。雖然近年來四川貧困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但由於這些地區除了自然資源外缺少其他可以替代的資源,森林過伐、土地過墾、草場過牧的現象仍然存在,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仍主宰著當地經濟。3擁有較豐富的自然資源,但開發利用程度低。四川大部分貧困地區都處於自然資源相對富集的地區,能源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旅遊資源等都比較豐富,具有較大的開發潛力。但由於受資金、技術等因素的制約,目前貧困地區的自然資源利用程度非常低,大部分自然資源仍然被閑置。已經利用的自然資源,則由於掠奪式的開發而幾盡耗竭,再生能力差。現在的生態建設,由於政策、資金、技術、文化等的限制,效果不夠理想,沒有形成社會、經濟、生態的良性循環,生態重建的壓力依然沉重。
(2)經濟特徵。四川貧困地區的產業結構很不合理,第一產業比重過高,生產方式落後。四川貧困地區農業生產以低層次平面墾殖方式為主要特徵,即低素質的生產經營者憑借傳統簡單的農耕技術和經營方式,以人口數量的增加和體力勞動為主,直觀表現為以鋤頭、犁耙和畜力為主的生產技術手段同自然界進行簡單的能力交換過程,甚至刀耕火種生產方式在某些少數民族貧困地區中仍然比較普遍。生產技術長期落後,耕作粗放,往往只能維持簡單再生產,生產後勁嚴重不足。1產業結構單一,傳統農業在貧困地區產業中佔主導地位。四川貧困地區農業產值和就業人數分別佔了生產總值和就業總人數的一半以上,農業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體,種植業又以糧食生產為主體,第二、三產業和第一產業中的其他產業發展滯後,大量農村富餘勞動力不能轉移。在貧困地區,農業在縣域中佔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仍然是縣域主要的就業渠道和收入來源,而其他部門的經濟活動都或多或少地與農業生產有聯系。2經濟呈封閉的自給半自給狀態,商品化程度低,市場競爭力弱。貧困地區由於商品經濟發育程度低,產業結構不合理,農產品多、工業產品少;技術含量低的產品多,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少,沒有把資源優勢轉化為商品優勢,缺乏市場競爭力,其經濟發展處於以內向為主的低層次,缺乏吸引外資、引進先進技術、開拓市場的競爭意識和能力。3居民收入水平低下。一個地區的居民生活水平達不到一種社會可以接受的最低標准,生活質量處於滿足生存需求線以下,收入水平低,就會衍生出生活質量低下,如住房短缺、健康狀況不佳、受教育水平不高、嬰兒死亡率高、預期壽命及勞動年限短等皆與收入低下直接相關。改革開放以來,雖然貧困地區經濟有了較快發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但與發達地區之間的差距仍呈擴大之勢。4資本形成能力嚴重不足。貧困地區經濟基礎薄弱,鄉鎮企業落後,財政入不敷出,集體積累空虛;農戶擁有的可用資本少,農業擴大再生產難,缺少自我發展和自我改造的能力,決定了貧困地區農民長期滯留在貧困的尷尬境地。一方面,貧困地區財政由於長期赤字,造成公共投入嚴重不足。由於財政長期拮據,貧困地區無力增加投入以改善公共基礎設施、公共社會服務,形成惡性循環。另一方面,農戶家庭經濟收入來源單一。由於收入水平低,所以積累能力有限,公共積累也難以提取,造成集體經濟的組織能力弱化,有效的社會服務體系不能建立起來,嚴重阻礙貧困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貧困地區的集體經濟、私營經濟和個體經濟等非國有經濟以及鄉鎮企業的發展相對於發達地區來講十分落後,不能對縣域經濟的發展給予應有的推動作用。5基礎設施建設落後。貧困地區基礎建設起點低、底子薄、欠賬多,人畜飲水、灌溉、交通、能源、通訊條件無法滿足生產發展和經濟開發的需要,原有的基礎設施大多老化失修,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不足。基礎設施薄弱是貧困地區長期落後的重要原因,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貧困地區長期發展的保障。貧困地區基礎設施長期落後,加之當地政府缺乏必要的財政資源,改善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仍是今後扶貧的重要內容。6經濟功能不完善,構成要素發育程度低下。所謂經濟功能是指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能保持正常運行而必須具有的吸納功能、增生功能和優化功能。顯然,對於貧困地區來說,這些功能都是不完善的,或者說是不健全的。貧困地區一般偏離經濟中心,不是從自然地理距離上遠離經濟中心,便是水利、電力、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落後,信息不靈,從而在經濟地理上拉開與經濟中心的距離,導致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功能的弱化。隨著國民經濟資源配置機制的轉換,貧困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將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尤其是經濟發展過程中迴流效應的沖擊更為強烈。市場機制的利益導向,將導致貧困地區的資金、人才等生產要素向能夠獲得較高回報的經濟發達地區流動,而且這種流動速度日益加快。如果說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地區在資源配置市場化條件下面臨著自身累積能力弱、資源轉換率低、對外開放程度低、迴流效應沖擊大的嚴峻挑戰的話,那麼,在經濟技術發展程度更低的貧困地區所面臨的沖擊將會更大,所遇到的矛盾將更加尖銳。
(3)社會文化特徵。四川貧困地區不僅在地理和經濟上有著非常典型的特徵,在社會文化上所表現出的知識型貧困和精神型貧困等也引人深思。1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過快。從現有的資料來看,四川貧困人口增長速度普遍高於全國的平均水平。過大的人口基數使得人均資源佔有量少,特別是人均佔有耕地面積少,人均收入低。過快的人口增長使得這一矛盾愈加突出,導致脫貧成效降低,返貧率高,成為貧困地區經濟狀況難以改變、人民生活水平難以提高的重要原因,形成「越窮越生,越生越窮」的惡性循環。2地方病人口比例高,醫療衛生惡化,無法保證正常的營養供給,貧困地區群眾的身體素質不斷下降,加上一些地區近親結婚和水土條件造成的地方病,貧困地區人口的身體健康受到嚴重損害。這不但是造成貧困人口智力低下的原因之一,也是導致農戶難以脫貧、重新返貧的一條重要原因。另外,貧困地區來自於政府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非常有限,醫療機構缺乏,設施陳舊,葯品匱乏,醫務人員素質低,加上貧困農民負擔不起醫療費用,看病、就醫、用葯十分困難,這使得貧困地區地方病高發現象表現得十分突出,並導致貧困戶常見病難以得到及時治療。3科技水平低,農民文化素質差。貧困人口大多居住分散、偏僻,辦學條件差,許多村寨沒有學校,加之貧困戶生活困難,無力支持子女上學,適齡兒童失、輟學率高,入學率、鞏固率、升學率低。農戶科技、文化水平低,文盲、半文盲比重大。農民文化素質低下,缺乏具有現代農業知識、工副業生產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管理人才更是奇缺。由於教育水平落後,各類人才十分缺乏,農業科技推廣進程十分緩慢。人才數量少、而且質量低,現有的人才嚴重流失,從外部引進人才十分艱難,並且也遠未形成引進機制,真正懂經營會管理,大公無私,具有組織號召力,敢闖市場的發展農村經濟的帶頭人更是十分缺乏。4觀念陳舊落後。四川貧困地區由於經濟文化不發達,產業結構單一,環境封閉,活動范圍狹小,人口極少流動,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變化緩慢,與外界隔絕的社會文化機制使科學文化和現代經濟信息的傳播受到制約,由此決定了貧困地區人民的需求層次較低,無暇顧及更多、更高層次的需要,文明、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在貧困地區顯得十分匱乏,社會發育程度較低。與此相應,貧困地區農民的思想文化受傳統觀念的束縛較大,人們的思想觀念愚昧落後,不自覺地形成一種自我封閉意識,如狹隘的小農經濟意識、迷信意識、家族宗教觀念盛行等。他們既抵制商品經濟,缺乏市場意識、競爭意識,抵制經濟文化交流,又表現出悲觀無奈、消極坐等以及表現出「小富即安」的自滿自足觀念。更嚴重的是一部分幹部形成了一種自甘落後、以窮為榮、不願苦幹、不思進取、眼睛向上、依賴著國家救濟的惰性。

二、四川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構想
新形勢下,四川貧困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構想可以概括為:堅持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繼續貫徹落實《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和《四川農村扶貧開發規劃(2001—2010年)》,實行以人為本,統籌城鄉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之間關系,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堅持政府主導,全社會參與扶貧、整合扶貧資源,綜合開發,「一體兩翼」扶貧戰略,將開發式扶貧與救濟式扶貧結合起來,逐步使貧困地區群眾享受到與全國平均水平大致相等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將以貧困人口為基本對象,以貧困村為主戰場,以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遠地區和特困地區為重點結合起來,將治貧與治病、治愚結合起來,既要把貧困地區農業和農村內部增收的文章做足做好,又要繼續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努力在農業和農村外部尋求增收途徑。以體制創新和對內外開放為基本動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增強貧困地區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實現一二三產業互動,城鄉經濟相融,經濟社會並重,提高貧困農戶的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能力,增加貧困農民收入,在鞏固溫飽成果的同時,加快脫貧致富的步伐,提高貧困人口生活質量和綜合素質,逐步改變貧困地區經濟、社會、文化落後狀況,使貧困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群眾生活富裕,社會不斷進步,資源永續利用,生態良性循環,實現富民強區,為達到小康水平和新農村建設創造條件。

為實現上述總體構想,四川應當完成幾個轉變。在扶貧目標上,由主要解決貧困人口的生存問題調整為解決貧困人口生存問題和提高其發展能力相結合。在扶貧范圍上,由著重抓貧困縣調整變為在抓好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同時更加強調工作到村、扶貧到戶,變扶貧資源難以到貧困戶手中為最大限度地到達貧困戶手中。在扶貧對象上,由單一鎖定尚未越溫人口調整為既鎖定尚未越溫人口又鎖定初步解決和基本解決溫飽人口。在扶貧內容上,變單純的經濟開發扶貧為全方位立體化扶貧,特別要針對長期以來貧困地區社會事業建設「腿短」的問題,進行教育、科技、衛生、文化等綜合性投入,並進行勞務輸出和扶貧移民。在扶貧方式上,在不放鬆開發式扶貧的同時,對部分通過開發式扶貧不能脫貧的「特殊貧困」人口,也應實行救濟式扶貧。在扶貧途徑上,由單一資源開發調整為資源開發與保護、生態環境建設同時並舉。構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堅持「在保護中有條件開發、在開發中有條件保護」,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產業,實現經濟發展、脫貧致富同人口、環境和資源的統籌協調。在扶貧主體上,變讓貧困戶脫貧為貧困戶自己要脫貧,調動貧困地區廣大幹部群眾發展經濟的積極性,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在扶貧資源的分配和使用上,改變平均分散使用資金的方式,把各種渠道發放的資金集中起來,統籌安排,合理使用,以集中人力、物力、財力,解決突出問題。在扶貧考核上,由進程性指標考核為主轉向以效果性指標考核為主。

B. 樂山市做地質災害評審有幾家

最好的是207地勘院

C. 四川盆地地質環境區礦山土地資源破壞、環境污染、滑坡、泥石流環境地質問題

四川盆地大致可劃分盆內和盆周兩大部分。盆內主要為低丘和平原,包括榮縣—威遠—隆昌一帶的丘陵區、達州—大竹—華鎣一帶中低山區、新津—雙流—彭山—眉山—洪雅淺丘區和成都—資陽—遂寧—綿陽—南充等地平原-丘陵區。盆周包括北部廣元—旺蒼—南江—萬源一帶中低山區、盆西綿陽—德陽龍門山中山區、盆西南寶興—雅安—石棉—樂山一帶中山區和盆南珙縣—高縣—筠連—敘永—古藺一帶中山區。

盆內以天然氣、煤、鹽類礦產和硫鐵礦為主,此外有建材非金屬礦。盆內有大洪山芒硝礦,是我國三大芒硝基地之一。其餘多為中小型礦山。主要礦山環境地質問題是占壓、破壞土地資源、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質災害以及環境污染。據不完全統計,盆內礦山年產廢水量3606.36×104m3,累計堆放廢渣量2682.94×104t,占壓、破壞土地資源面積769.63hm2。該區煤礦的礦山環境地質問題比較突出,如瀘縣新民煤礦山,采空區面積達4hm2,地表破壞面積約8hm2,區內地下水位下降,泉水斷流,井水乾枯,地表開裂、塌陷,危及當地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資威隆煤礦區,大面積采空區造成地面塌陷、滑坡等地質災害,大量廢渣和煤矸石占壓農田,阻塞河道,礦井廢水污染水源等環境地質問題;達竹煤礦區有滑坡、塌陷、地裂縫、煤矸石自燃、地下水疏乾等環境問題,造成農田、公路、橋梁、房屋受損和人員傷亡;華鎣山煤礦山廢渣、廢水亂排放,嚴重污染和破壞土地、水體,造成河道淤塞、地下水疏干,飲用水枯竭,出現地表塌陷、開裂等地質災害。非金屬建材礦山占壓、破壞土地資源明顯,對交通沿線景觀資源造成破壞。

盆周以磷礦、煤礦、硫鐵礦、鉛鋅礦、砂金礦、建材非金屬礦(石灰岩、玄武岩、花崗岩)為主,造成的礦山環境地質問題主要為地面塌陷、地裂縫、大量占壓、破壞土地資源、生態環境嚴重惡化。據不完全統計,該區年產礦山廢水量為3796.60×104m3,累計堆放礦石量為9005.64×104t,占壓、破壞土地資源面積73760.77hm2。該區煤礦的礦山環境地質問題亦比較突出,如北部廣旺煤礦,采空區引發大面積地面塌陷、地表開裂,並產生滑坡等地質災害;龍門山中段開采二疊系的煤和磷,形成大面積、多級采空區,地表形成眾多危岩,誘發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下水位下降、植被耕地破壞;盆南芙蓉煤礦,開采二疊系的煤,引發滑坡、泥石流20餘處,地面沉降3處,開裂數十處,崩塌15處,致使農田乾枯,土地荒蕪,泉水枯竭,房屋拉裂和環境污染等;古藺—敘永煤硫礦區,大面積采空區形成地面拉裂、塌陷,山坡形成危崖、崩塌等地質災害,選礦形成的尾礦堆抬高河床,堵塞河道,地表水、地下水和空氣均受污染。廣元地區嘉陵江中游砂金礦山,河灘和階地削離嚴重,尾礦、廢石堆在河邊,填高河床,破壞耕地、防護林和航道。龍門山中段安縣石灰石礦山,開采二疊系、三疊系灰岩,采礦、剝離植被和耕地數千公頃,水土流失嚴重,河道和溝谷被礦渣堵塞,嚴重影響了安縣生物礁國家地質公園;彭州「飛來峰」石灰石和煤礦山,由於數百小礦爭采,造成生態環境嚴重破壞,影響了龍門山國家地質公園景觀;盆西雅安鍋巴岩石材礦山,開采前震旦系大理岩、花崗岩,由於開采粗放,成荒率低,廢石堆積量大,部分河道淤塞,溝谷阻斷,誘發泥石流、抬高河床,威脅下游村莊、縣城安全。

D. 四川樂山洪水攔腰截斷大橋,有無造成人員傷亡

本市特大洪災來造成15個鎮自12.2萬余群眾受災。受損房屋13500有貨,導致大面積電力,通訊和供水中斷,多處水利和交通設施受到損失,全縣直接經濟損失42億元以上。目前全縣沒有發生洪災造成的人員傷亡。具體災情正在進一步統計中。

E. 2008四川汶川地震樂山市夾江縣馬村鄉地質災害和危房補助有那些

分都不分

F. 峨眉山樂山大佛等地7月容易發生地質災害嗎

近十多年來峨眉山只有一次在盤山公路上發生塌方事故,所以說,相對於版其他山區景區,峨眉山權市最安全的了,去年還被國家旅遊局授予「全國安全山」稱號呢。

至於從成都過來的途中,哈哈,全程高速,一個半小時,根本沒有山,哪裡來山體滑坡一說?

G. 樂山大佛景區的洪災到底有多嚴重

樂山大佛景區的洪災真的特別嚴重。洪水已經淹到了樂山大佛的腳下,給樂山大佛的腳來了一次洗腳。

H. 全國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的主要特徵

根據上述原則和方法,在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區劃劃出的6個防治區的基礎上,進而確定了16個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見圖5.1,即:

Ⅰ區:長江三角洲地面沉降重點防治區(Ⅰ-1);

華北平原地面沉降重點防治區(Ⅰ-2);

東北中俄界河河岸崩塌重點防治區(Ⅰ-3)。

Ⅱ區:浙閩贛丘陵山地群發性滑坡重點防治區(Ⅱ-1);

珠江三角洲地面沉降地面塌陷重點防治區(Ⅱ-2)。

Ⅲ區:新疆伊犁滑坡泥石流重點防治區(Ⅲ-1)。

Ⅳ區:陝北晉西黃土滑坡崩塌泥石流重點防治區(Ⅳ-1);

黃土高原西南泥石流滑坡重點防治區(Ⅳ-2)。

Ⅴ區:隴南陝南秦巴山地滑坡泥石流重點防治區(Ⅴ-1);

長江三峽庫區滑坡重點防治區(Ⅴ-2);

鄂西湘西中低山地滑坡崩塌重點防治區(Ⅴ-3);

湘中南岩溶丘陵盆地地面塌陷滑坡重點防治區(Ⅴ-4);

桂北桂西岩溶山地丘陵崩塌地面塌陷重點防治(Ⅴ-5);

雲貴高原滑坡崩塌地面塌陷重點防治區(Ⅴ-6)。

Ⅵ區:川滇南北構造帶滑坡崩塌泥石流重點防治區(Ⅵ-1);

滇西橫斷山高山峽谷泥石流滑坡重點防治區(Ⅵ-2)。

現將各重點防治區的主要特徵列於表5.3,並分述於後。

5.4.1 長江三角洲地面沉降重點防治區(Ⅰ-1)

該區位於長江三角洲,范圍包括上海、蘇錫常、杭嘉湖等地區,面積5.52萬km2

該區第四系厚達200~300m,岩性主要為細、粉砂及淤泥質粘土、砂質粘土等,承壓含水層分布廣泛,厚度不一,是地面沉降高易發區。

20世紀90年代末,蘇錫常、杭嘉湖及上海市累積沉降超過200mm的面積近1萬km2,為該區總面積的1/3,並在區域上有連成一片的趨勢。威脅國家重大基礎工程設施和城市生命線工程,增加了洪澇的程度和次數。

該區是國家重點經濟發展區。防治重點:上海、蘇錫常、杭嘉湖地區的地面沉降和地裂縫。

5.4.2 華北平原地面沉降重點防治區(Ⅰ-2)

該區位於我國華北地區,范圍包括北京、天津、滄州、德州等城市和農業區,面積7.5萬km2。該區地勢平坦,第四系沉降厚度受基底起伏的控制,一般為200~600m,有海陸過渡相的淤泥、淤泥質黏性土,新構造活動強烈,是地面沉降高易發區。

表5.3 全國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一覽表

續表

截至2004年,該區地面沉降累計沉降量大於1000mm的地區有755km2,大於200mm的地區達42120km2。同時,華北平原已發現地裂縫482處,主要分布於滄州、衡水、廊坊等地,地裂縫長度一般在幾米至500m之間,最長達千米,寬度一般在0.01~0.5m之間,最寬處超過2m。威脅國家重大基礎工程設施和城市生命線工程,增加了洪澇的程度和次數。

該區是城鎮人口居住密集區。防治重點:北京、天津和滄州等地區的地面沉降與地裂縫。

5.4.3 東北中俄界河河岸崩塌重點防治區(Ⅰ-3)

該區位於我國東北部邊界,范圍包括中俄界河—黑龍江、烏蘇里江界河段,我國一側。總長2379km。

該區有98處總長454km的江段塌岸災害嚴重,塌岸速度為2~30m/a。造成我國每年有1.0~11.5km2的國土流失。

防治重點:黑龍江、烏蘇里江河岸崩塌。

5.4.4 浙閩贛丘陵山地群發性滑坡重點防治區(Ⅱ-1)

該區位於華東地區,包括浙江、福建和江西丘陵地區。面積10.12萬km2

該區以構造侵蝕中低山為主,山高坡陡,地形地貌復雜。受台風影響明顯,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800~2200mm之間。碎屑岩、變質岩及花崗岩類等廣泛分布。是滑坡中、高易發區。

截至2003年,該區群發性滑坡、崩塌發育,以中小型土質滑坡為主。已發生的8121處地質災害中,滑坡4650處、崩塌1666處、泥石流106處、地面塌陷56處、地裂縫2處。造成人員死亡734人,直接經濟損失1.8億元。威脅村鎮居民安全。

該區人口密集,是我國東南沿海經濟發展區。防治重點:浙、閩、贛丘陵地區的群發性滑坡、崩塌。

5.4.5 珠江三角洲地面沉降地面塌陷重點防治區(Ⅱ-2)

該區位於廣東省,范圍包括珠江三角洲的廣州、深圳、江門、惠州等市(區)和四會、高要等縣(市)。面積4.16萬km2

該區地勢低窪分布有海河混合相的沉積黏性土、淤泥類軟土和砂性土,深部普遍分布承壓含水層。是地面沉降、地面塌陷中易發區。

截至2002年,該區地質災害的種類較多,主要有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據不完全統計,發生各類地質災害157處。造成人員死亡24人。

該區是國家重點經濟發展區。防治重點:河口三角洲地面沉降和深圳等地的地面塌陷。

5.4.6 新疆伊犁滑坡泥石流重點防治區(Ⅲ-1)

該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部,包括伊寧市和伊寧、霍城、特克斯、鞏留、尼勒克等縣,以及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面積5.36萬km2

該區70%以上為山地,風積黃土多分布於低山丘陵帶,多呈黃土梁地貌,地形起伏不平,在暴雨或地震的觸發下,便形成滑坡、泥石流災害,是滑坡、泥石流中易發區。

截至2003年,該區發生的1000餘處地質災害中,滑坡、泥石流810處,其餘為崩塌158處、地面塌陷48處、地裂縫1處。因地質災害造成人員死亡327人,直接經濟損失3501萬元。嚴重威脅公路和轉場牧道的安全,威脅著農牧民、遊客的生命財產安全。

該區少數民族聚集,是國家西部重要口岸。防治重點:交通干線兩側的滑坡、泥石流。

5.4.7 陝北晉西黃土滑坡崩塌泥石流重點防治區(Ⅳ-1)

該區位於陝西和山西省北部,范圍包括忻州市的偏關縣、河曲縣、保德縣,呂梁地區的興縣、臨縣、柳林、石樓等縣,面積6.67萬km2

該區在地貌上為黃土丘陵區,屬黃土高原的一部分。黃土蓋層厚,溝谷切割深,水土流失嚴重,是滑坡、崩塌高易發區。

截至2003年,該區發生的523處地質災害中,滑坡268處、崩塌62處、泥石流7處、地面塌陷11處、地裂縫18處。因地質災害造成人員死亡16人,直接經濟損失6027萬元。威脅對象主要為村莊、道路和礦區。

該區是國家重要能源基地。防治重點:居民地和礦區的黃土滑坡、崩塌。

5.4.8 黃土高原西南泥石流滑坡重點防治區(Ⅳ-2)

該區位於我國中西部,范圍包括陝西省寶雞、咸陽、西安、銅川、蘭州、西寧和天水等地區,面積3.84萬km2

該區為黃土高原西南緣。以壟、崗、梁、峁地貌類型為主。活動斷裂發育,新構造運動活躍,黃土節理發育、濕陷性強,黃土邊坡穩定性差。多暴雨久雨天氣,激發滑坡所需的臨界暴雨強度較低。是滑坡、泥石流高易發區。

截至2003年,該區發生的1000餘處地質災害中,滑坡585處、崩塌73處、泥石流269處、地面塌陷2處、地裂縫6處。因突發性地質災害造成人員死亡831人,直接經濟損失1.7億元。

防治重點:重要城市、交通干線兩側和礦區的滑坡、崩塌、泥石流。西安等城市的地面沉降、地裂縫。

5.4.9 隴南陝南秦巴山地滑坡泥石流重點防治區(Ⅴ-1)

該區位於我國中西部,范圍包括陝西省和甘肅省南部的漢中—鳳縣、略陽—武都、舟曲、西和縣、禮縣、成縣,面積9.22萬km2

該區地貌類型復雜,山高谷深,地形起伏大。新構造活動強烈,山體岩石破碎,殘坡積分布廣泛且結構鬆散,斜坡穩定性差。是泥石流、滑坡高易發區。

截至2003年,該區發生的3000餘處地質災害中,滑坡1383處、崩塌47處、泥石流1316處、地面塌陷9處。因地質災害造成人員死亡937人,直接經濟損失3.49億元。受威脅的城市主要有和政、蘭州、武山、漳縣、渭源、清水、平涼、崇信、鎮原、環縣、華池等;鐵路有寶蘭線、蘭青線、蘭新線;公路有312國道、213國道、省道及縣公路。

該區是生態保護重點地區。防治重點:交通干線兩側、城鎮和農村地區的泥石流和滑坡。

5.4.10 長江三峽庫區滑坡重點防治區(Ⅴ-2)

該區位於我國中南部的長江三峽地區,面積5.4萬km2。區內以中山地貌為主,坡陡谷深,年平均降雨量1200~1800mm,地質災害呈點多、面廣、危害大的特點。此外,受多種人為不合理工程活動的影響,地質災害又具有帶狀和相對集中於城鎮等人口密集區分布的特點。長江三峽庫區是滑坡高易發區。

該區具有一定規模、影響庫岸穩定和城鎮安全的地質災害點有2100餘處,重慶市的豐都、萬州、雲陽、奉節、巫山和湖北省的巴東、秭歸等縣(市、區)以及區內的210國道、212國道、319國道、318國道等主要交通干線的安全受到地質災害的威脅。

該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按國務院批準的《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總體規劃》部署。

5.4.11 鄂西湘西中低山地滑坡崩塌重點防治區(Ⅴ-3)

該區位於我國湖北和湖南省的西部,面積12.91萬km2。該區地貌形態多樣,以中低山為主,地質條件復雜,降雨豐沛,是滑坡、崩塌高易發區。

該區發生的5500處地質災害中,滑坡3633處、崩塌482處、泥石流94處、地面塌陷229處、地裂縫81處。截至2003年,因地質災害造成人員死亡937人,直接經濟損失3.49億元。威脅十堰市等城市、焦柳線等交通干線的安全。

該區防治重點是交通干線兩側、重要基礎設施區和人口集中居住區的滑坡、崩塌災害。

5.4.12 湘中南岩溶丘陵盆地地面塌陷滑坡重點防治區(Ⅴ-4)

該區位於我國湖南省,范圍包括湘中新化—冷水江市,漣源—婁底市、湘潭市、常寧、郴州、臨武。面積7.08萬km2

該區地處雲貴高原向江南丘陵過渡地帶。以山、丘為主的多種地貌類型組合為特徵。碎屑岩、碳酸鹽岩等發育。降水量時空分布不均,變化梯度大,洪、澇、旱災害頻繁發生,是地面塌陷和滑坡高、中易發區。

截至2003年,該區發生的1770處地質災害中,滑坡1062處、崩塌180處、泥石流89處、地面塌陷173處、地裂縫26處。因地質災害造成人員死亡331人,直接經濟損失4.3億元。威脅郴州、婁底等礦業城市、邵陽和張家界等旅遊經濟發展帶的安全。

該區少數民族聚集,是重要礦業基地。防治重點:礦業城市、旅遊區的地面塌陷、滑坡、崩塌。

5.4.13 桂北桂西岩溶山地丘陵崩塌地面塌陷重點防治(Ⅴ-5)

該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范圍包括桂林市、鹿寨以西,以及百色市、河池市等地區,面積12.60萬km2

該區主要是峰林平原、丘陵盆地,地形切割較強,降水量豐富。岩性主要為變質岩、碎屑岩和連續型純碳酸鹽岩,岩溶發育強烈,地下水位埋藏淺,是崩塌和地面塌陷高易發區。

截至2003年,該區發生的2200餘處地質災害中,滑坡630處、崩塌1217處、泥石流7處、地面塌陷191處(群)、地裂縫42處。因地質災害造成人員死亡171人,直接經濟損失1.5億元。

該區少數民族聚集,是生態保護重點地區。防治重點:能源基地和大型水電工程區的崩塌、滑坡、地面沉降。

5.4.14 雲貴高原滑坡崩塌地面塌陷重點防治區(Ⅴ-6)

該區位於我國四川東部,重慶東北和東南地區,雲南東部,貴州六盤水、畢節、貴陽、遵義、銅仁等地區,面積17.65萬km2

該區地貌屬於我國西部高原山地,平均海拔1100m左右,主要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種基本類型,在高原山地和丘陵地帶,山高、谷深、坡陡,易產生滑坡、崩塌;在盆地區,由於碳酸鹽岩廣布,岩溶的強烈發育,易引發地面塌陷和地裂縫等地質災害。是滑坡、崩塌和地面塌陷高易發區。

截至2003年,該區發生的近5000處地質災害中,滑坡2505處、崩塌497處、泥石流260處、地面塌陷247處(群)、地裂縫454處。因地質災害造成人員死亡1768人,直接經濟損失5.9億元。受威脅的城市和礦區主要有昆明,六盤水、畢節等地的煤礦山,貴陽、黔南等地的磷礦山,遵義、銅仁等地的汞礦山等。

該區少數民族聚集,是生態保護重點地區。防治重點:城市和礦山地區的地面塌陷、滑坡、崩塌。

5.4.15 川滇南北構造帶滑坡崩塌泥石流重點防治區(Ⅵ-1)

該區位於我國青藏高原東部,范圍包括涼山州大部分,甘孜州部分、樂山地區部分,大渡河中下游,岷江流域、安寧河流域,雅礱江下游及黑水河上游,東川和小江流域,面積13.54萬km2

該區地質構造復雜,地形十分陡峭,鬆散碎屑物質極其豐富,生態條件十分脆弱,降雨量大,具備了泥石流活動最為有利的地形和物質條件,滑坡、泥石流活動均較強烈,是滑坡、崩塌、泥石流高易發區。

截至2003年,該區發生的5500餘處地質災害中,滑坡3474處、崩塌283處、泥石流652處、地面塌陷44處、地裂縫8處。因地質災害造成人員死亡1343人,直接經濟損失10.2億元。滑坡泥石流易造成堵江,威脅河谷兩岸重要基礎設施、城鎮和交通干線的安全。

該區少數民族聚集,是生態保護重點地區和大型水利水電工程開發區。防治重點:重要水電工程、城鎮、交通干線的滑坡、崩塌、泥石流。

5.4.16 滇西橫斷山高山峽谷泥石流滑坡重點防治區(Ⅵ-2)

該區位於雲南西部,面積17.58萬km2

該區地勢北高南低,以高山、中山為主,怒江、瀾滄江、金沙江等奔騰於群山之中,地形切割強烈。岩性復雜,碎屑岩、碳酸鹽岩及變質岩、岩漿岩均有大片出露、交錯分布。歹字型構造與經向構造重接復合,活動斷裂密集,屬滇西地震帶展布范圍。是泥石流、滑坡高易發區。

截至2003年,該區發生的3800餘處地質災害中,滑坡2561處、崩塌123處、泥石流520處、地面塌陷19處、地裂縫6處。因地質災害造成人員死亡8845人,直接經濟損失11.2億元。泥石流、滑坡主要分布於怒江、瀾滄江河谷及其支流沿岸,威脅兩岸基礎設施、居民點的安全。

該區少數民族聚集,是生態保護重點地區和大型水利水電工程開發區。防治重點:重要水電工程區、居民點、交通干線兩側的泥石流、滑坡。

I. 四川發布今年第幾個紅色地災預警了

7月15日,省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結合省氣象台天氣預報情況,發布地災氣象風險紅色預警,涉及綿陽、德陽、成都的平武、北川、安州、什邡、綿竹、彭州等6個縣(市、區)。這是我省繼7月10日發布地災紅色預警後,今年第二次發布紅色預警。

「紅色預警為我省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的最高等級,一周內兩次發布紅色預警,在我省地災預警工作中並不多見。」省地質災害應急指揮部相關負責人說,此次紅色預警涉及區域已連續降雨多日,且受地震影響地質結構相對鬆散,容易誘發滑坡等地質災害。記者對比兩次預警區域發現,預警范圍大致相同,主要集中在龍門山區一帶,其中平武、北川、安州、什邡、綿竹5個縣(市、區)連續兩次「上榜」。

除了紅色預警外,廣元、綿陽、成都、雅安、眉山、樂山、阿壩的14個縣(市、區)還有橙色預警,多地為黃色預警。按照預警要求,各地應密切關注當地降雨預報及降雨實況,加強巡查房前屋後斜坡、靠山靠崖、溝口等危險地段,發現險情及時採取主動預防避讓措施,撤離受威脅人員。橙色預警還要求基層政府及有關部門適時啟動應急預案,做好地質災害主動預防避讓等應急防範工作。

J. 四川樂山處於龍門山斷裂帶嗎會有較大得地震災害嗎眉山呢求解答 謝謝!

一樓回答不靠譜,是小孩吧?樂山中心城區不在地震帶,但樂山的馬邊縣在一個地震帶上,馬邊地震對樂山是會有影響的,另外樂山的井研縣緊靠眉山的仁壽縣,仁壽縣處在斷裂帶未端,只是沒發生過大地震而已。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