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發生地質災害
A. 台風暴雨影響區的地質災害
2.4.1 我國台風暴雨影響區地質災害概況
我國登陸台風( 泛指熱帶氣旋) 年均 8 ~9 次,是世界上登陸台風最多、災害最重的國家之一。台風具有發生頻率高、突發性強、影響范圍廣、成災強度大等特點。在地質環境脆弱的地區,台風帶來的特大暴雨易誘發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統稱為「地質災害」) ,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台風登陸時,受到地形抬升作用,往往會使暴雨強度加大,更增大了在迎風坡山地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
2.4.1.1 台風暴雨影響區的確定
根據 1960 ~2003 年我國熱帶氣旋平均年降雨分布,我國登陸台風的主要降雨影響區域在東部。我國大的地貌第一階梯向第二階梯過渡地帶結構,將台風平均年降雨量大於10mm 的區域作為台風影響區( 圖 2.7,圖 2.8) 。此地帶平均海拔在 1000m 以下,主要包括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浙閩丘陵和兩廣丘陵,總面積達 182 ×104km2。此區域即本節的研究區。
圖 2.7 我國熱帶氣旋年降雨分布( 1960 ~ 2003 年)( 台灣省專題資料暫缺)
圖 2.8 台風影響區及區內地質災害分布
2.4.1.2 資料來源
本節使用的氣象和地理信息數據主要包括:
1) 1 ∶ 25 萬數字高程數據,來自國家測繪局。
2) 1 ∶ 50 萬岩性數據與 1 ∶ 10 萬土地利用數據的綜合分析,來自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資料庫。
3) 分月的植被覆蓋度數據,來自國家氣象中心。
4) 1990 ~ 2003 年 20h 逐日雨量觀測數據,來自國家氣象信息中心。
5) 1990 ~ 2003 年台風影響區內 7985 個地質災害事件數據來自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
2.4.1.3 台風影響區地質災害空間分布特徵
我國台風誘發地質災害在區域分布上與台風降雨分布有很好的對應關系,江西、浙江、福建和廣東等省是台風降雨集中的地區,同樣也是地質災害高發區域。地質災害密度相對高的中心主要集中在浙江南部的雁盪山和擴蒼山區、福建南部和廣東南部,以及江西、廣東和湖南交界地區的南嶺一帶山區。隨著台風降雨向內陸逐漸減少的趨勢,由台風造成的地質災害也向內陸逐漸減少。
根據誘發地質災害的降水條件的不同,可以將地質災害劃分為台風和非台風因素( 如前汛期降雨、梅雨期降雨等) 誘發的地質災害事件。據 1990 ~2003 年登陸我國的台風降雨以及地質災害事件資料,在研究區內,除上海外,其他省( 區、市) 都有地質災害發生,且長江以南諸省( 區、市) 明顯多於北方地區( 圖 2.9) 。地質災害發生頻次百分比最高的是江西省,佔地質災害總數的 32%; 湖南也是地質災害高發省,佔到災害總數的 14%; 然後由高到低依次是浙江、福建、廣東、安徽、湖北各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
圖 2.9 台風影響區內各省份地質災害發生頻數分布
就誘發原因來看,非台風誘發地質災害發生最多的前 3 個省仍然是江西、湖南和福建,分別占非台風誘發地質災害總數的 31% ,16% 和 13% 。與非台風誘發地質災害形成對比的是,一半以上的台風誘發地質災害發生在浙江和福建,分別達到台風誘發地質災害總數的 26% 和 25% 。廣東和湖南也是受台風影響嚴重的省份,各佔台風誘發災害總數的 15% 。在湖南,台風和非台風誘發的地質災害比例相當,而在江西、廣西、安徽和湖北,由於地處內地,主要受來自西部、北部和南部的降雨系統影響,由台風誘發的地質災害相對較少。
2.4.1.4 台風影響區地質災害時間分布特徵
台風影響區地質災害分布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台風誘發地質災害從 5 月份開始出現( 圖 2.10) ,並以 7,8,9 月份為多,這與台風發生季節相吻合。而由非台風誘發的地質災害則從 3 月份就開始出現,5 月份華南前汛期降雨開始,隨著降雨增多,地質災害也開始增多,並在 6 月份達到高峰期,這時總地質災害發生頻率和非台風地質災害發生頻率均達到各自峰值 36%和 42%。6 月下旬到 7 月江淮梅雨開始,主要雨帶北抬到江淮、黃淮一帶,由於這一區域平原區居多,盡管是雨季,總地質災害發生頻率和非台風地質災害發生頻率已降到各自的次峰值,而台風地質災害已顯著增加。到了 8,9 月份的台風季節,台風誘發地質災害也達到全年的峰值 35.6%和 35.4%。台風地質災害的高發期較非台風地質災害高發期滯後2 ~ 3個月。
圖 2.10 台風影響區內逐月地質災害發生頻數分布
2.4.1.5 台風影響區地質災害與非台風地質災害易發性條件分析
對比非台風誘發的地質災害,台風誘發地質災害的主要影響因子高程、高差坡度和土地利用具有更大的取值范圍( 圖 2.11,圖 2.12) 。
圖 2.11 高程影響對比分析
圖 2.12 土地利用影響對比分析
如高程因子,台風地質災害有超過10%發生在高差0~100m區間內,而非台風地質災害只有不足7%發生在這個范圍內,同時在大於350m高差以上,台風誘發地質災害明顯大於非台風因素。在坡度和高程因子的統計中同樣發現台風較非台風地質災害具有更大的取值范圍。對土地利用的統計發現,在台風過程中發生在林地背景下的地質災害比例大於非台風過程,這可能和台風的強風作用有一定的聯系,因為強風對樹林的搖曳,容易使林木根系松動,從而導致入滲增加,加速斜坡失穩的進程;而強風對低矮灌木的影響明顯減小。
計算表明,台風地質災害信息量大於非台風地質災害信息量的面積,即台風地質災害危險性大於非台風地質災害危險性。說明在台風強降雨條件下,研究區內誘發地質災害的脆弱性增加,即在一般降雨條件下偏穩定的區域在台風強降雨條件下向不穩定趨勢發展。另一方面,深入內陸後這一特徵逐漸消失,這與深入內陸後台風的影響逐漸減小有關。
2.4.2 台風暴雨與地質災害
2005年,我國大陸地區共受到9次台風(或強熱帶風暴、熱帶風暴)的影響,其中有8次台風在我國沿海地區登陸,另外,在越南登陸的0516號台風「韋森特」,對海南省造成一定的影響(表2.1)。
2005年影響我國的9次台風(或強熱帶風暴、熱帶風暴)共造成7074.6萬人(次)不同程度受災,死亡414人(含失蹤人口),緊急轉移安置937.5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4453.3×103hm2,絕收面積501.1×103hm2;倒塌房屋32.4萬間,損壞房屋103.9萬間;因災直接經濟損失799.9億元。先後有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廣東、廣西、海南等15個省(區、市)受災,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廣東、海南等8個省(市)遭受兩次以上台風襲擊。
2005年的9次台風中,對我國造成直接經濟損失情況最嚴重的台風依次為「麥莎」、「泰利」、「卡努」,造成人員死亡情況最嚴重的台風依次為「龍王」、「泰利」、「麥莎」。
表2.1 2005年影響我國大陸地區的台風
2004年「雲娜」台風帶來的過程降雨量達917mm,24h降雨量874.7mm,12h降雨量661.8mm,突破歷史最高紀錄,在浙江省樂清市北部地區造成大面積山洪和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
2005年,受0513號台風「泰利」的影響,大別山東、南麓的局地過程降雨量達400~600mm,安徽省金寨、霍山、岳西和太湖四縣相連的狹長地帶發生群發型崩塌-滑坡-泥石流3096處,共造成41人死亡,倒房9467間,毀地80380畝。
2005年,0505號台風「海棠」、0509號台風「麥莎」、0513號台風「泰利」、0515號台風「卡努」等多次台風暴雨襲擊,浙江省溫州、麗水等區域群發型地質災害嚴重。溫州市文成縣石垟鄉過程雨量達400.8mm,災前3h雨量175.1mm,引發的滑坡-泥石流造成石門村和馱龍村分別死亡5人、11人,受傷多人。
2005年,遭受0505號台風「海棠」、0513號台風「泰利」等台風暴雨襲擊,福建省霞浦縣水門鄉7月19日一日降雨量達832mm,過程降雨量1059mm。北部山區順昌縣杉木、毛竹等廣泛分布的山坡地暴雨引發大面積滑坡泥石流。
2006年7月14日,第4號強熱帶風暴「碧利斯」的影響,湖南省郴州市11個縣(市、區)發生山洪和地質災害。福建省龍海市程溪鎮和山村強降雨引起泥石流,造成11人死亡、6人受傷。7月14日,福建省漳浦縣中西林場強降雨引起滑坡,造成10人死亡、1人受傷。
2006年7月25~27日,受第5號台風「格美」(Kaemi)外圍影響,安徽省霍山縣集中強降雨達221mm,引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等169處,倒塌房屋數百間,造成318省道一度中斷。岳西縣最大降雨量為267mm,引發了地質災害36處,造成死亡2人、失蹤1人、傷1人,倒塌房屋數百間。
2.4.3 基本認識
1)登陸台風主要影響我國東部地區,台風地質災害集中出現在6~8月。台風影響區包括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浙閩丘陵和兩廣丘陵,總面積達182×104km2,其中台風降雨誘發的地質災害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廣東和湖南四省。
2)選取高程、高差、坡度、岩性、斷層密度和土地利用作為主要因子,利用信息量模型分析評價台風影響區地質災害危險性,並進行危險性分區。分析結果顯示,浙江中南部、江西南部、西部和東部以及廣東北部和福建西部都是地質災害危險性較高的區域,這與地質災害歷史事件的分布是一致的。
3)對比台風和非台風區域地質災害影響因子如高程、高差、坡度和土地利用,發現高程、高差和坡度對台風地質災害較非台風地質災害具有更大的取值范圍。土地利用統計表明,台風過程中林地區域的地質災害比例大於非台風過程。
4)在台風強降雨條件下,其影響區內誘發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增加,即在一般降雨條件下偏穩定的區域在台風強降雨條件下向不穩定的趨勢轉化,隨著向內陸深入,這種趨勢逐漸減弱。
B. 地質災害的中國的地質災害
國土資源部網站2012年11月8日在其官方網站上發布消息稱,中國2012年1至10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14203起,成功預報地質災害3529起。與2005年以來同期相比,地質災害發生數量排第六,人員傷亡較少,經濟損失較重。
據介紹,在前10個月發生14203起地質災害中,滑坡10841起、崩塌2050起、泥石流920起、地面塌陷316起、地裂縫55起、地面沉降21起;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有136起,共導致290人死亡、83人失蹤、256人受傷;造成直接經濟損失52.3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地質災害發生數量減少8.6%,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分別增長39.2%和31.7%。1~10月全國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3529起,避免人員傷亡39871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8.1億元。 1:2015年8月12日凌晨,陝西省商洛市山陽縣煙家溝村陝西五洲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生活區附近突發山體滑坡,造成廠區15間職工宿舍、3間民房被埋,64人失蹤 。
2:2015年19日8時30分許,浙江麗水山體滑坡現場搜尋到第37名被困人員遺骸,到目前已經救出37人,其中36人確認死亡,1人經搶救生命體征平穩,目前只剩1人失聯 。
C. 容易發生地質災害的地區是
答案:C 解析: 解析: 圖示的地質災害是滑坡,地勢起伏大是滑坡產生的條件之一。
D. 最近有沒有發生地質災害
剛剛發生的。
108國道發生山體滑坡 公路部門提前發現未傷亡
新浪新聞2016年8月23日 11:33
原標題:108國道發生山體滑坡 公路部門提前發現未造成傷亡
新京報快訊(記者郭超)8月21日9時許,108國道K120+600(蒲窪鄉寶兒水村)處路側發生山體滑坡,滑坡土方量相當於200輛滿載大貨車。由於公路部門提前兩天發現跡象並採取斷路措施,滑坡未造成人員傷亡,未形成嚴重交通擁堵。
記者從北京市交通委路政局獲悉,2016年8月19日上午11時,市交通委路政局房山公路分局巡視人員發現108國道K120+600(蒲窪鄉寶兒水村)處路側山體出現滑坡跡象,並有進一步發展趨勢。房山公路分局及時向相關部門進行了報告,安排人員24小時值守。
8月20日,北京市交通委路政局房山公路分局約請相關專家對現場進行勘察分析,認為短時間內發生大方量山體滑坡風險巨大。當天16時30分,經上級部門同意,對該處滑坡點採取了斷路措施。
8月21日9時許,滑坡體突然發生局部滑塌,方量約4000立方米,相當於200輛滿載大貨車的體積,造成道路全幅阻斷。觀測顯示,滑坡體頂部裂縫已由1.5米發展至5米,碎石不斷滾落,整體滑塌的險情不斷加大。
8月22日,北京市交通委組織北京市防汛辦、北京市規劃國土委、北京市交通委路政局、房山區政府現場勘查,初步確定採用削方、卸載、支護、錨固綜合治理的處置方案。目前公路部門正在全力清理現場,確保盡快通車。
E. 發生地質災害怎麼辦
地質災害:自然的變異和人為的作用都可能導致地質環境或地質體發生變化,當這種變化達到一定程度、其產生的後果便給人類和社會造成危害,稱為地質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層自然、黃土濕陷、岩土膨脹、砂土液化,土地凍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1、當遇滑坡發生時,應該怎麼辦?
1)當處在滑坡體上時,首先應保持冷靜,不能慌亂。慌亂不僅浪費時間,而且極可能做出錯誤的決定。要迅速環顧四周,向較為安全的地段撤離。一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動迅速,都有可能跑離危險區段。跑離時,以向兩側跑為最佳方向。在向下滑動的山坡中,向上或向下跑是很危險的。當遇無法跑離的高速滑坡時,更不能慌亂,在一定條件下,如滑坡呈整體滑動時,原地不動,或抱住大樹等物,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自救措施。
2)當處於非滑坡區,而發現可疑的滑坡活動時,應立即報告鄰近的村、鄉、縣等有關政府或單位。國土資源部門應立即組織有關政府、單位、部隊、專家及當地群眾參加搶險救災活動。
2、若遇泥石流發生時應該怎麼辦?
1)當處於泥石流區時,應迅速向泥石流溝兩側跑離,切記不能順溝向上或向下跑動。一般粘性泥石流比稀性泥石流容易躲離和得生。前面所提的即為在粘性泥石流中得生的典型實例。而當處於非泥石流區時,則應立即報告該泥石流溝下游可能波及(影響)到的村、鄉、鎮、縣或工礦企業單位,密切注視泥石流的變化發展趨勢。
2)有關政府部門應立即組織有政府、單位(村、鄉、鎮)、專家及當地群眾參加的搶險救災活動。
3)擬定並實施應急措施(或計劃)。包括加強管理泥石流溝及下游溝谷。比如:酌情限制車輛和行人通行;組織危險區群眾迅速撤離等。
4)密切注視該泥石流災害可能引發某種生命線工程(如水庫)鐵路、公路、發電廠、通訊設施、電台、渠道等)的次生災害甚至第三次災害。如火災、洪水、中斷交通、爆炸、房屋倒塌等。
5)建立觀測站(網)進行長期動態監測,掌握災情的變化發展趨勢,並作出決斷。特別要注意泥石流具有陣發性、間歇性等特點。
3、怎樣避免和防止人為因素導致滑坡和崩塌?
1)加強預先勘察,防患於未然。避免或禁止的斜坡上修建路壩、廠礦、建築物,設堆積場等使斜坡「載入」的工程;或在斜坡下部修路障、挖溝切坡、挖洞采礦等削弱「抗滑能力」的工程;以及大量爆破等誘發滑坡的活動。在施工以前要首先對場地進行勘察,弄清斜坡的穩定情況。若發現場地斜坡穩定條件差,或者正好碰上老滑坡體,則最好避免在這種場地上施工。若無法避開,那麼在施工前必須對該斜坡進行徹底加固治理,以免留下後患。
2)合理選擇施工方法和施工時間,以免破壞斜坡的穩定性。例如開挖工程,應該挖一段砌築加固一段。若大面積開挖而不加防護,便將大大降低斜坡穩定性,可能會造成滑坡或崩塌。雨季中,由於水的影響,斜坡的自然穩定性比旱季差。因此,在穩定性較差的斜坡上施工,應該選擇在雨季前施工和完工,以避開雨季的影響。
3)及時治理不穩定斜坡。在施工期間或工程、建築物運營後,若發現場地斜坡有不穩定跡象,要及時查明原因並進行整治,控制其發展。
4)要嚴禁無規劃、不合理地向斜坡引流、排泄地表水及地下水和生產、生活廢水,也要防止坡體上蓄水池、渠道等輸水、蓄水設施向坡體滲漏,並嚴禁在穩定性差、裂隙發育的斜坡上進行農業灌溉。
5)嚴禁在山坡上不合理地開荒造田、亂砍濫伐、破壞山坡保護層。
6)政府部門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一套科學合理的保護自然的法規,用法律的手段督促人們保護大自然,一切按自然規律辦事,這樣便可防止或避免災害的發生。
4、當被洪水圍困時如何避險?
安排家人向屋頂轉移,並穩定好他們的情緒;想辦法發出呼救信號,與外界取得聯系,以便得到及時救援;利用竹木等漂浮物將家人護送漂移至附近的高大建築物上或較安全的地方。
一、災害前有哪些徵兆?
地質災害發生前有以下自然現象:堵塞多年的泉水復活,或出現泉水(井水)突然乾枯、井水水位突變、水色突然渾濁或翻砂、冒氣等異常現象;動、植物異常,如蛇擋道,蚯蚓上路亂竄,螞蟻成群結隊攜幼搬遷上樹,豬、狗、牛、羊、雞等惶恐不安、不入窩圈不入睡,老鼠亂竄,植物形態發生變化,如樹木枯萎或歪斜等現象。
崩塌災害發生的前兆特徵有:山坡前緣時有掉塊、墜落現象,小崩小塌不斷發生;山坡腳部出現新的破裂形跡,可嗅到異常氣味;偶爾聽見岩石的撕裂、摩擦錯碎的聲音;出現熱氣、冷氣、地下水質、水量等異常。
滑坡災害發生的前兆特徵有:滑坡前緣出現橫向及縱向放射狀裂縫,前緣土體出現隆起現象;滑體後緣裂縫急劇加長加寬,新裂縫不斷產生,滑體後部快速下坐,四周岩土體出現松馳,不時有小型坍滑現象出現;滑帶岩土體因摩擦錯動發出聲響,並從裂縫中冒出熱氣或冷風;滑體上如有長期位移觀測資料,臨滑前,無論是水平位移量還是垂直位移量,均會出現加速變化的趨勢。
泥石流災害發生的前兆特徵有:山谷中傳出轟鳴聲,主河流水位上漲或正常流水突然中斷。另外,長期降雨或突降暴雨無徵兆也要注意防範泥石流。
二、災害發生後怎麼自救?
1.不要立即進入災區搜尋財物,以免再次發生滑坡、崩塌
當滑坡、崩塌發生後,後山斜坡並未立即穩定下來,仍不時發生崩石、滑坍,甚至還會繼續發生較大規模的滑坡、崩塌。因此,不要立即進入災害區去挖掘和搜尋財物。
2.立即派人將災情報告給政府
偏遠山區地質災害發生後,道路、通訊毀壞,無法與外界溝通,應該盡快派人將災情向政府報告,以便開展救援。
3. 迅速組織村民查看是否還有滑坡、崩塌發生的危險
災害後,在專業隊伍未到達之前,應該迅速組織力量巡查滑坡、崩塌斜坡區和周圍是否還存在較大的危岩體和滑坡隱患,並迅速劃定危險區,禁止人員進入。
4.查看天氣,收聽廣播,收看電視,關注是否還有暴雨
根據多年的經驗,並注意收聽廣播、收看電視,了解近期是否還會有發生暴雨的可能。如果還有暴雨,應該盡快對臨時居住的地區進行巡查,制訂防災應急預案,安排專門人員時刻監視斜坡和溝谷情況,避免新的災害發生。
5.有組織搜尋附近受傷和被困人員
撤離災害地段後,要迅速清點人員,了解傷亡情況。對於失蹤人員要盡快組織人員進行搜尋。
F. 11·13麗水山體滑坡的各方反應
麗水市委市政府將繼續全力以赴搜救失蹤人員;防止次生災害發生;徹底查清災害內原因;制定應急容排線方案,以防災害進一步擴大;全力做好受災群眾生活安置、遇難者家屬安撫和保險理賠等相關工作。同時,對麗水全市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全面排查,及時做好群測群防和隱患整治工作。
截至2015年11月18日10時,接受社會各界到賬捐資總額累計4316854.15元,其中,「麗水市蓮都區民政局接受捐款專戶」接受捐資1765935.71元;「麗水市蓮都區慈善總會慈善款專戶」接受捐資2191369元;「麗水市蓮都區紅十字會賑災捐款專戶」接受捐資291970元;「共青團蓮都區委支付寶捐款專戶」接受捐資67579.44元。
G. 我國近三十年來發生的地質災害
1990年4月26日,青海共和縣與興海縣交界處發生6.9級地震
1999年專9月21日,台灣7.6級的強烈地震
1996年2月3日,雲南麗江屬地震
2001年11月14日,昆侖山庫賽湖發生了8.1級大地震
2003年2月24日,新疆伽師地區6.8級強烈地震
2007年6月3日,雲南普洱6.4級地震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發生6次地震最高震級7.1級,發生在7點49分,地震震中位於縣城附近。
2010年9月7日,舟曲8·7特大泥石流災害中遇難1557人,失蹤284人,累計門診治療2315人。
2013年4月20日8時02分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北緯30.3,東經103.0)發生的7.0級地震。
H. 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現狀
一、地質環境概況
1.地形地貌特徵
麗水市位於武夷山系腹地,屬山地地貌,除山間盆地和河谷外,海拔高度多在500米以上,千米以上山峰約3573座,相對高差在800~1500米,龍泉黃茅尖海拔1929米,青田溫溪鎮海拔僅7米,兩者地形高差達1900餘米。地勢呈西南高,北東低,西南部中山廣布,地形起伏差異大是麗水市地形地貌最大的特點。麗水市坡陡谷深,切割深度多在300~400米,形成許多三面群山環抱一面開闊的「V」字型狹長溝谷,巨大的地形高差、陡坡、深谷形成的陡峻臨空面,往往有利於山坡物質勢能的釋放與能量轉換,因而有利於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的形成。加之植被不夠發育,在暴雨徑流沖刷時,極易把砂、石、土挾帶到溝谷中,不利堆積,也是產生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有利地貌。
2.地質條件
麗水市主要出露地層由老至新為:基底變質岩系(前寒武系)→侏羅系火山岩系→白堊系火山岩夾沉積岩系→第四系。經歷多次造山運動和長期風化作用,岩層褶皺強烈、斷裂節理發育,成為地質災害發育的主要控制因素。
麗水市僅西部出露有前寒武系變質岩,其餘大部分市為中生代侏羅系、白堊系的火山碎屑岩、次火山岩及陸源碎屑岩,在河谷及山間盆地中分布第四系的河床相或山麓相沉積層。燕山期中酸性岩漿岩較為發育,分布面積約500餘平方公里,本市構造以斷裂為主,火山構造亦十分發育。
基於岩性的不同,風化層厚度也有一定差異,變質岩區、白堊系陸源碎屑岩分布的低丘陵區及火山盆地內部風化層厚度可達數米至十餘米,而侏羅系的熔結凝灰岩分布區和部分次火山岩、岩漿岩分布區地表風化層僅為數厘米至數十厘米,且界面明顯,這給滑坡體的形成創造了較為有利的條件。廣泛發育的古滑坡體、山前堆積物、崩積物連同風化殼物質共同為地質災害的形成創造了物質條件。
頻繁的地質活動產生的多期斷裂構造面以及多組節理面將岩層(岩體)肢解成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獨立塊體,在一定條件下這些獨立塊體脫離母體就有可能形成危及人類的地質災害。
本市遍布的火山碎屑岩、陸源碎屑岩、變質岩中往往夾有泥岩、泥質粉砂岩及片理化薄層,當岩層出現側向臨空並在一定誘發因素的作用下順層滑坡將會產生。
3.區域構造與地震概況
(1)區域構造概況:麗水市地質構造以斷裂發育為特點,褶皺不明顯。北東向、北北東向斷裂,配以北西向斷裂,形成構造形態的基本骨架。
北東向構造帶由北東向變質岩基底斷塊隆起和一系列約50°方向壓性斷裂組成,主要有遂昌縣昌裘至上定斷裂,遂昌縣城至大柘構造帶,松陽縣高亭至里庄構造帶,慶元縣竹口至龍泉斷裂,龍泉市至縉雲新建構造帶,慶元縣至青田海口構造帶。
北北東向構造帶由一系列10°~30°強烈斷裂帶及受它制約的北北東向白堊系構造盆地組成,主要有遂昌湖山至里東構造帶,遂昌根竹口至龍泉大桂溪斷裂帶,雲和縣大嶺頭至慶元縣中村斷裂帶,麗水市至景寧縣構造帶。
北西向構造帶主要有遂昌縣關塘至龍泉市安仁至景寧縣白鶴斷裂帶,松陽縣古市至景寧縣渤海構造帶,青田縣海溪至石平川斷裂帶。
南北向構造帶青田縣境內吳岸至湖邊斷裂帶。
(2)地震概況:麗水市地處東南沿海地震帶,政和-海豐地震亞帶,該地震帶歷史上曾發生過較大地震,亞帶中慶元等地發生過5~5.5級地震,1574年至今400餘年來雖有多次地震發生,但烈度均不超過六度,屬基本穩定區,另據國家地震局南京地震大隊分析,政和-海豐地震亞帶在未來100年內可能出現的最大震級不會超過5級,對麗水市的影響為三度。另外,沿麗水-餘姚深斷裂帶有基性岩、超基性岩呈串珠狀產出,1917年3月1日、1976年3月30日及11月24日、1998年2月24日在慶元縣-景寧縣間、縉雲縣與仙居縣交界處、麗水市蓮都區水東和慶元縣城東先後發生4.75級、1.6級、1.3級和3.7級。
綜上所述,麗水市區域地質構造處於相對穩定,地震影響較小,對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的產生不起主導作用。
二、地質災害基本現狀
1.以往地質災害簡況
據《麗水地區志》記載,麗水市自然災害(主要指水災)從公元656年(唐顯慶元年)至1948年共發生31次(年),主要縣(市)為麗水、青田、縉雲、遂昌、松陽;1949年至1979年共發生6次(年),主要縣(市)為青田、縉雲、麗水、雲和、慶元等。據現有資料統計,從1980年至1991年麗水市共發生地質災害19起,1992至2002年共發生地質災害67餘起,主要發生區是慶元、青田、景寧、麗水等縣(市)。
近十年來麗水市發生的重大規模的較為突出的地質災害有:
(1)1992年8月31日,受16號台風影響,景寧縣澄照鄉岩下村多處誘發泥石流、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造成死亡13人,重傷8人;同日在該縣大地鄉葉坑下村發生特大泥石流,造成死亡7人、失蹤2人。
(2)1994年12月23日,由於地表遭受亂采濫挖,加之連日降雨,致使龍泉市小梅螢石礦區整條巷道塌陷,死亡7人。
(3)1995年10月8日,330國道線青田臘口段發生山體崩塌,造成一輛正在行駛的甌海至金華客車被壓,死亡37人。
(4)1996年8月1日,受8號台風影響,本市普降大暴雨。青田縣石平川和青田鉬礦遭受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死亡57人,多人重傷。同日,青田縣的其他鄉鎮也發生多起地質災害,死亡多人,並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5)1998年6月22日景寧縣毛洋鄉滑坡-泥石流,沖毀民房14幢,死亡19人,4人失蹤。
(6)1999年3月25日在省道麗浦線(雲和境內)43千米+800米處發生公路邊坡崩塌,造成緊水灘電廠廠車墜入石塘水庫,導致18人死亡。
(7)1999年4月21日在金溫鐵路(縉雲境內)100千米+770米處發生山體崩塌,造成從杭州開往溫州的603次列車6節車廂脫軌,5人受傷,毀損路基160多米,鐵路中斷運行29小時。
(8)2002年8月15日遂昌蔡縣坑發生滑坡-泥石流,導致3人死亡。
2.隱患點及分布
據初步實地調查證實,目前有地質災害跡象並有少量滑坡發生,有可能誘發較大地質災害(隱患)點達335處,直接威脅著全市205個村莊2500餘人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其中處於蠕動發育狀態,已出現地裂、塌陷等現象,嚴重威脅當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交通運輸安全主要隱患點30餘處,即:
慶元蘇湖鄉包謝
慶元舉水鄉張地
慶元縣淤上鄉壙根等村
慶元隆宮鄉張地
慶元縣安南鄉坑節、山壙等村
慶元縣竹口鎮新窯
雲和縣朱村鄉上灣
雲和鄉崇頭柳山頭
雲和縣黃源鄉蔭橋坑
松陽縣玉岩鎮烏岩
景寧縣澄照鄉岩山
景寧縣大地鄉葉坑下
景寧縣鶴溪鎮嶺腳
景寧縣英川鎮董村
景寧縣雁溪鄉嶴頭村
景寧縣外舍鄉雙坑
景寧縣鸕鶿鄉茶亭對村
龍泉市龍淵鎮牛頭嶺
龍泉市龍淵鎮宮頭、劍湖
縉雲縣石筧鄉流坑
蓮都區麗新鄉小陶
青田縣鶴城鎮山頭
青田縣山口鎮臘口礦饒士工區
青田縣船寮鎮白山
青田縣黃洋鄉石平川
青田縣黃洋鉬礦區
青田縣萬山鄉關坑
青田縣貴嶴鄉洪岩頭
青田縣舒橋鄉西武頭
遂昌縣金竹下坪頭
另外,在一定條件下有可能發生滑坡、崩塌、泥土流等災害並造成損失的其他隱患點還有:如青田縣山口鎮彭山、景寧縣桑溪、金溫鐵路及麗縉復線等交通干線不穩定邊坡等270餘處地質災害(隱患)點。
地質災害已成為制約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保護地質環境,防治地質災害已成為當前刻不容緩的緊迫任務。
I. 地質災害穩定性及危害性評價
一、穩定性評價
根據近年來初步調研,對地質災害穩定性評價工作尚未全面開展,地質災害穩定性評價擬採用演變(成因)歷史分析法進行定性評價。
1.地質災害穩定性評價的原則
依據地質災害體所處的地質環境、地質災害的演變階段和發展趨勢、促進地質災害演變的主導因素等方面,綜合分析,預測其發展趨勢,將地質災害的穩定性分為穩定性差、穩定性較差、穩定性好三種情況。
2.地質災害穩定性評價的判據
土體滑坡的穩定性評價判據:
(1)穩定性極差:①前緣臨空且有發展趨勢;②斜坡坡角較陡,坡角一般大於40度;③滑體前。後緣及兩側有明顯的裂縫,形成了清晰的縱長形、長條形、圓椅形等滑坡周界;④滑坡對地表水和地下水影響敏感,其地質呈潮濕或半塑狀;⑤滑坡面大部分已貫通;⑥樹木、墓牌、工程建築物等物體產生明顯的傾斜、開裂等角變位或水平變位跡象。
(2)穩定性較差:①滑坡前緣具臨空間;②斜坡坡角小於40度至30度;③滑坡前後緣可見斷續裂縫;④滑面也基本貫通;⑤影響滑坡產生的主導因素仍然存在。
(3)穩定性尚可:①滑坡前緣臨空高差小;②斜坡坡角小於30度;③滑坡上未見裂縫,植被較發育;④無影響滑坡產生的主導因素;⑤無明顯的滑坡面。
岩質類地質災害的穩定性評價判據
(1)穩定性極差:①前緣臨空(一面至三面臨空);②前緣壁坡角在70~90度或呈倒坡;③後緣有明顯的裂縫,並仍在繼續發展;④前緣時有滾石、掉塊等活動現象;⑤促進岩體破壞的主導因素未消除。
(2)穩定性較差:①具臨空面;②前緣壁坡角在40~70度;③後緣有裂縫發展;④前緣暫無危體;⑤促進岩體的主導因素未消除。
(3)穩定性尚可:①前緣臨空高度小;②斜坡坡角平緩在20~30度;③後緣無裂縫;④無破壞岩體的主導因素。
二、隱患點穩定性評價
1.岩(土)體滑坡的穩定性評價和災度評估
對目前已掌握了解,並存在隱患的岩(土)體滑坡210處進行初步的評判,結果其中穩定性極差的有10處,穩定性較差的有26處,穩定性尚可的174處。
(1)穩定性極差的10處,地質災害隱患極端嚴重,基本處於非穩定狀態,在外力的作用下短期極有可能形成災害,但目前無法治理或治理成本遠高於治理效果,應及時整體搬遷或部分搬遷,將涉及964人的生命及財產安全。
(2)穩定性較差,地質災害隱患嚴重,在一定的誘發條件下將形成災害,目前可通過治理或部分搬遷,採取「避」災、「減」災等防治措施,可減輕地質災害危險性,這26處將涉及人口4075人。
(3)穩定性尚可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目前暫處於穩定狀態,但在一定條件誘發下有可能形成災害,必須通過加強監測以及投入一定的治理工程,才能確保一段時期內相對穩定,這類地質災害隱患點有174處,將涉及人口在20000人以上。
2.崩塌(岩崩)的穩定性評價和災度評估
崩塌地質災害(隱患)點主要分布在交通沿線及高切坡的建房後側。調查顯示,麗水市交通干線金溫鐵路(麗水區段)、330國道線、省道麗浦線及麗龍線,目前發現隱患點15處,其中穩定性極差有5處,分別位於金溫鐵路縉雲段1處、青田段2處、慶元縣馬蹄嶴隧道口1處、麗浦線牛頭嶺1處;穩定性較差的有6處,穩定性尚可的4處;其餘20處分布於各縣(市)的災害點。
本類隱患點都處於非穩定狀態,在外力作用下可能隨時發生,對交通運輸及社會安定將帶來極大的影響,經濟損失將是巨大的。
三、礦產資源開采引發地質災害及評價預測
礦產資源開發引起局部區域地應力不平衡,使地質構造遭受破壞,將可能引發地面沉降、塌陷、冒頂、邊坡崩塌、地表水滲透、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此外采礦廢石和尾礦不合理堆放,也將導致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目前麗水市近年來由於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引發的地質災害主要有5處(青田鉬礦區、縉雲仙都等條石采區、青田葉蠟石開采區、龍泉小梅螢石礦、慶元鉛鋅礦),已造成22人死亡(詳見地質災害現狀一章)。可見,礦產資源開發而引發的地質災害不可忽視,而且在麗水市有加重的趨勢。
在麗水市礦山地質災害影響最大的礦種是鉬、凝灰岩,其次為鉛鋅、葉蠟石等。這里僅介紹鉬礦山地質災害情況。
鉬礦開採在麗水市開採金屬礦種中開采規模最大,也是經濟效益最佳的礦種,本市鉬礦山7家,而選礦廠有20餘家,礦業產值占本市礦業總產值的四分之一。開采鉬礦又相對集中在青田鉬礦區,現以青田鉬礦區為例,闡述礦山地質災害情況:
青田鉬礦建於20世紀60年代初期,經過近40年的建設,已成為省有色冶金工業重點建設礦山。但在90年代初期的民采潮的進入,不僅造成礦區大量礦產資源的浪費、污染環境,而且帶來了嚴重的礦山安全隱患,由於無秩序、無規劃開采、盜采安全礦柱等等違法采礦的事件,導致地質構造、地壓力受力不均,在1995年、1996年礦區相繼出現局部地段山體滑坡,5號礦區出現嚴重的滲水現象;1996年8月1日因尾礦庫上游的亂采濫挖的采礦廢石堵塞屬礦庫排洪道、溢流溝,加上尾礦庫超量股段等人為因素,該尾礦壩塌壩,從而引發了泥石流的發生,將庫內近100萬方的尾礦盪然無存,瞬時間就把尾礦、礦廢石以排山倒海之勢匯入洪流之中,沿東源溪近20公里,泥沙所到之處全部夷平,沖毀大量農田、公路、工廠、村莊及水利設施,造成多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慘重。1998年11月29日凌晨2時又在5號礦區采空區發生塌陷、崩落,塌陷面積2500平方米,崩落土石方達1.5萬方,使一座選礦廠被埋,直接經濟損失180餘萬元。根據目前狀況,該礦區地質災害隱患不容樂觀,尤其是5號礦脈采空區的塌陷、25號礦脈地表水滲透和地下水流向改變以及礦區采礦造成水土流失等地質災害隱患將有加重的趨勢。
此外,本市縉雲縣仙都-壺鎮凝灰岩開采區、慶元縣鉛鋅礦、青田葉蠟石礦等礦區同樣存在著許多不良礦山地質災害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