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重慶地質災害黃警

重慶地質災害黃警

發布時間: 2021-03-07 14:57:28

⑴ 年國家地質災害氣象預警服務

5.8.1 技術准備

5.8.1.1 工作情況

2008 年度國家級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服務在 5 月 1 日至 9 月 30 日開展,每日一次。由於汶川地震和台風活動以及強降雨影響,2008 年加強並延續了預警預報值班。5月 13 日以後針對地震災區加密了預報頻次,由每日 1 次增加為 2 ~ 3 次,增加了 60 次。預警預報期也從 9 月 30 日延續到 10 月 4 日( 台風「海高斯」登陸) ,11 月 5 日又增加了 1次,增加了 6 天。

2008 年預警預報值班共 159 天,製作預警預報產品 213 份。在中央電視台發布地質災害預警預報信息 94 次( 其中 4 級 93 次,5 級 1 次) ,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發布 94 次,在中國地質環境信息網上發布 176 次( 3 級以上) ,在國土資源部政府網上發布 94 次。

由於汶川地震區山坡岩土體更加鬆散破碎、餘震不斷、強降雨天氣頻繁出現的情況,加強了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工作。主要是加密了預報頻次,適度提高了地質災害預報等級。製作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產品的頻次從每日 1 次增加到每日 3 次,分別在中央電視台早晨 7 點、中午 12 點和晚上 7 點 30 分氣象節目發布,並在中央電視台多個頻道、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隨氣象節目一起滾動播出,同時在中國地質環境信息網上實時發布。警示當地居民和搶險救災人員注意防範地震餘震和降雨引發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警示臨時居住帳篷和救災場所的百姓要避開山體斜坡、河流溝口等易發地質災害的部位,提醒沿山路行駛的車輛和行人要注意山體滑坡、崩塌落石和泥石流。

適當增加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的頻次的工作流程為: 國家氣象中心提出,經與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會商後聯合發布。西太平洋洋面生成( 強) 熱帶風暴後,若預測可能影響中國大陸,國家氣象中心提前告知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以便針對東南沿海的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做好前期准備工作。

5.8.1.2 預警產品計算

( 1) 集成了兩代預警模型

為了便於新舊預警模型並行使用、相互校驗,提高預警預報計算結果的精確性,新的預警預報系統軟體中將第一代預警模型( 臨界雨量模型) 、第二代預警模型( 顯式統計預警模型) 集成在同一系統中( 圖 5.35) 。

第一代預警模型( 臨界雨量模型) : 基於雨量站點的地質災害預報,預警計算在雨量站點上完成,在雨量站點上生成不同等級的預警等級點。

第二代預警模型( 顯式統計預警模型) : 以剖分的網格( 10km ×10km) 為單位,在每個預警網格上計算預警產品值。

圖 5.35 兩代預警模型集成使用

( 2) 可採用分步式計算與一站式計算兩種計算方式

分布式計算主要是分為: 氣象數據自動導入-預報產品計算兩步進行,便於預警產品計算之前先完成下載雨量、數據導入、數據分布查看等操作( 圖 5.36) 。一站式計算: 將數據導入、產品計算從頭到尾一步完成,便於日常預警值班的方便快捷。

圖 5.36 分步式計算與一站式計算兩種計算方式

5.8.1.3 數據管理

( 1) 雨量數據自動下載

當氣象部門將前期實況雨量和次日的預報雨量上傳到 FTP 地址上後,無論是一站式計算,還是分布式計算方式,預報員使用預警軟體時第一步就是直接從 FTP 上下載數據,下載完畢後自動提示,並直接導入軟體系統參加計算。

中國地質災害區域預警方法與應用

( 2) 數據自動備份

根據日常工作需求,軟體實現在計算完成後,完成原始雨量數據的自動備份、預警產品結果的自動備份( 圖 5.37) 。

圖 5.37 數據自動備份

原始雨量數據備份到目錄「D: 2008rain701」

Copy ftp: / /129.179.10.68 / c-cma / a-forecast /0701 / 整個文件夾。

預警產品結果數據備份到目錄「D: 2008results701」

Copy 「data publish 」下的 3 個文件:

gt080701.doc; gt080701.txt; 080701.bmp; 080701.jpg;

Copy 「data result 」下的 3 個文件 080701.w l; 080701.w p;

Copy 「data station 80701.w t」

5.8.1.4 數據查詢

數據查詢功能中,除地質背景環境條件查詢( 圖 5.38,首先在圖層管理欄內打開要查詢的地質環境條件數據,然後使用「查看屬性」來查看相應的地質環境條件) 外,本次軟體改進中主要增加了較強大的雨量數據的查詢功能。

雨量查詢功能主要是基於雨量站點的原始查詢、統計查詢以及數據導出等功能。通過右鍵點擊「站點查詢」,即可得到各雨量站點的信息,主要包括: 實況雨量、累計雨量、14 時雨量、條件查詢 4 個選項卡。

圖 5.38 地質背景環境條件查詢

實況雨量: 查詢結果是所選雨量站點的逐日 24h 雨量值( 圖 5.39) 。累計雨量查詢結果是所選雨量站點的逐日累計雨量,系統設計為累計 7d 的雨量。

圖 5.39 雨量查詢窗口

14 時雨量: 查詢結果是當前日期 8 時至 14 時的 6h 實況雨量、經過計算得到的當前日期 14 時至昨日 14 時的實況雨量。

條件查詢: 主要是一些較復雜的定製查詢功能和查詢結果導出功能。可以通過選擇站號、站名、起始日期、終止日期,進行不同時間段各個雨量站點的累計雨量查詢( 圖5.40) 。

圖 5.40 條件查詢

5.8.1.5 預警產品修正

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產品自動完成後,預報員可根據經驗或會商結果對預警產品進行修正。關於預警產品修正依據方面,增加了分省易發區圖; 產品背景數據補充縣界、縣名以及地貌簡圖。

( 1) 增加了分省( 區、市) 易發區圖( 圖 5.41)

圖 5.41 分省( 區、市) 易發區圖

( 2) 修正了產品背景數據( 圖 5.42,圖 5.43)

圖 5.42 中國地貌底圖

圖 5.43 預警區縣界縣名

5.8.1.6 軟體界面與顯示

軟體界面作了進一步的完善; 圖層顯示標准化等,如不同雨量用不同的顏色大小進行標記; 不同預警等級的顏色也給出相應的顏色顯示標准。

( 1) 軟體界面

從每日預警值班的角度,進一步完善和簡化了預警軟體界面,圖層控制管理窗口使用更加清晰方便( 圖 5.44) 。

圖 5.44 完善後的軟體界面

( 2) 圖層顯示標准化

不同雨量用不同的顏色大小進行標記。關於當日 8 點、14 點雨量顯示的相關約定根據雨量大小( 子圖號均為 34) ( 圖 5.45) :

圖 5.45 8 點實況雨量顯示標准化

≥250mm: 深紅色( 253) ,RGB 為 151 31 23; 子圖寬度和高度均為 60;

100 ~ 250mm: 粉紅色( 183) ,RG B 為 255 0 191; 子圖寬度和高度均為 50;

50 ~ 100mm: 藍色( 5) ,RG B 為 0 0 255; 子圖寬度和高度均為 40;

25 ~ 50mm: 淺藍色( 19) ,RG B 為 135 135 255; 子圖寬度和高度均為 30;

10 ~ 25mm: 綠色( 90) ,RG B 為 0 175 0; 子圖寬度和高度均為 20;

< 10mm: 淺綠色( 7) ,RG B 為 0 255 0; 子圖寬度和高度均為 10。

( 3) 預警等級顏色標准化

( RGB,圖 5.46)

圖 5.46 預警等級顏色標准化

5.8.1.7 矢量化網上發布

將發布的預警產品格式改為矢量化格式,從而實現預警產品查詢的方便快捷和精確定位( 可直接查詢到縣級行政區域) ( 圖 5.47) 。根據需要可實現雨量數據的實時顯示與查詢; 同時,能夠滿足每日多次預警產品的發布需求。

圖 5.47 改進的矢量化網上發布及放大後效果

5.8.2 5 級地質災害警報區

2008 年汛期,共發布了 1 次 5 級預警預報信息。我們對這次預報的地質災害發生情況進行了調查。

5.8.2.1 5 級地質災害預警預報情況

2008 年 7 月 20 日下午,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收到中國氣象局的天氣預報: 未來 24 小時( 7 月 20 日 20: 00 ~7 月 21 日 20: 00) 甘肅南部、四川中部和北部、陝西西南局部、寧夏南部局部等地震影響區,以及吉林東南部、遼寧東部有暴雨( 50mm) 。其中甘肅南部局部、四川中部局部和北部局部,以及吉林東南局部有大暴雨( 100mm) 。

針對氣象局降雨預報和預測暴雨地區的地質環境條件,經過與被預警區省級地質災害預警預報技術單位和氣象局會商,我們發布了如下預警預報信息: 今日 20: 00 至明日 20:00,甘肅南部、四川中部和北部、陝西西南局部、寧夏南部局部等地震影響區,以及吉林東南部、遼寧東部局部發生地質災害可能性較大( 3 級) 。其中,甘肅南部局部、四川中部局部和北部局部等地震重災區發生地質災害可能性大或很大( 4 ~5 級) ( 圖 5.48) 。

圖 5.48 7 月 20 日降雨預報等值線和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區域

5.8.2.2 地質災害發生情況與地質環境條件

根據四川、甘肅國土資源廳地質環境處獲得反饋信息,7 月 20 日晚至 7 月 22 日期間,四川省東南部發生較大地質災害 47 處; 甘肅省南部發生較大地質災害 8 處。

四川省 7 月 20 ~22 日發生的地質災害主要分布在四川省東部和中南部。在地質環境分區上分別屬於盆地東華鎣山平行嶺谷地質環境區和峨眉山高中山地質環境區。

盆地東華鎣山平行嶺谷地質環境區: 以剝蝕構造地形為主,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山高谷深,嶺谷相間,山嶺海拔 700 ~1700m,間以石灰岩槽狀谷地或山間小盆地,山間盆地一般海拔 300 ~500m,相對高差 100m 左右。地形坡度 30° ~35°,背斜山地區較陡。侏羅系分布最廣( 達 80%以上) 。地層岩性為泥岩、砂質泥岩、岩屑長石砂岩、粉砂岩不等厚互層組成軟硬相間的岩體主要組合。構造呈北東—北北東走向,由一系列平行的狹長不對稱箱狀背斜組成,斷裂少見。區域地殼屬間歇性面狀抬升,地殼活動較強。區域最大地震震級為 5.75 級,地震基本烈度為Ⅵ-Ⅶ。

峨眉山高中山地質環境區: 以高中山地貌為主,地勢由北向南漸增,海拔 1000 ~3700m,切割深度 500 ~1000m,地形坡度15° ~40°,山坡上緩下陡,山頂圓緩,溝谷狹窄。地層包括下古生界的碳酸鹽岩、變質岩,以及中生界的砂岩、泥岩和火山噴發的玄武岩等。軟硬相間的岩體組合,類型較多,岩層較破碎。構造以南北向的褶皺、斷裂為主,兼有北東向、北西向斷裂切割,地層錯落,岩層破碎,地殼活動較強,地震烈度為Ⅷ度。滑坡、崩塌、泥石流較發育。

甘肅省發生的地質災害主要分布在隴南山地。該地區屬西秦嶺山地,地勢西高東低,海拔 2500 ~4500m,地形強烈切割,水文網發育,相對高差 1000 ~2000m,屬中高山地形。岩土體類型以變質岩岩組、碳酸鹽岩岩組為主,碎屑岩類和黃土零星分布。年平均降雨量一般為600mm,7 ~ 9 月 3 個月降雨量佔全年的 65% ,多暴雨。植被覆蓋率達 30% ~ 46% 。屬於滑坡、泥石流中等-高-極高發育地區。

5.8.2.3 預警預報效果分析

7 月 20 日對甘肅南部局部、四川中部局部和北部局部等地震重災區發布了 4 ~ 5 級的地質災害預警預報。7 月 21 ~22 日,地質災害大量發生,實際發生區在四川東南部和甘肅南部。甘肅南部和中部局部的預報是准確的,四川北部沒有報準的原因是實際降雨發生了偏移。20 日預報的暴雨中心是南部局部、四川中部局部和北部局部等地震重災區,而實際暴雨中心卻落在了四川東南部和甘肅南部以及陝西西南部( 圖 5.49) 。

5.8.3 2008 年預警預報效果分析

本章選取 2008 年 7 月和 8 月的預報情況進行分析。

5.8.3.1 成功預報情況分析

實際計算時,如果當日僅有 1 個預報區,則按 1 個區計算; 如果有多個預報區,則按實際預報區個數計算,3 級、4 級和 5 級區共同參與計算。採用第 3 章 3.7 節建立的計算公式,計算出 2008 年 7,8 月預報准確率( 表 5.11) 。

圖 5.49 7 月 21 日預報降雨、實際降雨與地質災害點分布對比

表 5.11 2008 年 7,8 月預報准確率

表 5.11 列出 7 月共發布 93 個預報區,有 30 個准確預報區,平均預報准確率為32.26% 。8 月共發布 64 個預報區,有 14 個准確預報區,平均預報准確率為 21.88% 。每日預報准確率的變化從 0 ~100%均有,顯示地質災害發生的准確情況具有一定的隨機性,同時與降雨量的情況有一定的關系,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造成預報准確率較低。遇到大范圍強降雨出現時,預報准確率會有所提高。

5.8.3.2 空報情況分析

實際計算時,如果當日僅有 1 個空報區,則按 1 個區計算; 如果有多個空報區,則按實際個數計算,三級、四級和五級區共同參與計算。空報率和准確率之和為 1。採用第 3 章 3.7建立的計算公式,計算出 2008 年 7,8 月空報率( 表 5.12) 。

表 5.12 2008 年 7,8 月空報率

根據表 5.12 空報率的計算結果,7 月的平均空報率為 67.74%,8 月的平均空報率為78.12% ,空報率較大,主要是因為預報降雨與實際降雨偏差較大所致。

表 5.13 2008 年 7,8 月漏報率

2008 年 7 月 20 日預報降雨和實際降雨情況可以看出,兩個預報 100mm 的地區,其中一個降雨量不到10mm,另一個區中最大降雨量僅為40mm,降雨中心完全偏離預報區域,且降雨中心最大降雨量為 73mm,與預報 100mm 相差 27mm( 圖 5.50) 。

圖 5.50 7 月 20 日預報雨量與實際雨量對比圖

5.8.3.3 漏報情況分析

採用第 3 章 3.7 建立的計算公式,計算出 2008 年 7,8 月漏報率( 表 5.13) 。

根據表 5.13 顯示的計算結果,7 月的平均漏報率為 66.87% ,8 月的平均漏報率為86.54% ,漏報率較大,主要是因為地質災害預報是針對比較大的雲團或台風等強對流天氣引起的地質災害的預報准確率較高,而對於局地暴雨等天氣情況引發的地質災害預測較低。

5.8.4 暴雨日數與地質災害

將汛期( 5 ~9 月) 全國暴雨日數與地質災害點分布疊加( 圖 5.51) 。

顯示暴雨日數較大的地區集中分布在廣東南部、廣西南部、湖北東部等地。圖 5.52 暴雨日數分段與單位面積地質災害點統計,災害點密度較大的區域集中在暴雨日數在 3 ~5 日之間,而在暴雨日數 >10 日的區域地質災害點密度並不是最大的,即總體上,暴雨日數分布與地質災害點密度分布對應關系不好。

圖 5.51 2008 年 5 ~9 月全國暴雨日數與地質災害點分布( 台灣省專題資料暫缺)

圖 5.52 2008 年 5 ~9 月全國暴雨日數分段與單位面積地質災害點統計

5.8.5 強降水過程引發地質災害分析

2008 年汛期( 5 ~ 9 月) 全國共有 8 次強降水過程,在地質災害多發區引發了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 1) 2008 年 5 月 25 ~31 日強降水過程

2008 年 5 月 25 ~ 31 日,華南大部,特別是廣西、貴州、廣東局部發生一次強降水過程,過程降水量達 50 ~200mm。在全國多個省份引發了 365 處重大地質災害。其中: 湖南 206處,廣西 32 處,貴州 17 處等( 圖 5.53) 。

圖 5.53 2008 年 5 月 25 ~31 日強降水過程與地質災害點分布( 台灣省專題資料暫缺)

從圖5.54降水量分段與單位面積災害點個數統計來看,過程降水量在50~200mm范圍內,地質災害點密度均較大,特別是過程降水量大於200mm的區域,主要分布在廣西東北部、廣東中北局部地區,地質災害點分布更為集中,密度達7.4處/100km2;過程降水量為150~200mm的區域,覆蓋了貴州、廣西兩省(區)交界地區,密度也較大,達2.8處/100km2。從全國統計來看,5月25~31日88.8%的地質災害點位於累積雨量50~100mm范圍內,全國地質災害點主要是由本次強降水過程引發的。

圖5.54 2008年5月25~31日降水量分段與單位面積地質災害點統計

(2)2008年6月6~19日強降水過程

2008年6月6~19日,在我國的華南大部,特別是廣東、廣西、江西等地持續出現強降水過程,過程降水量達200~800mm。全國多個省份596處災害點。其中:江西147處,廣西126處,湖南88處,廣東55處,浙江33處,雲南23處等(圖5.55)。

圖5.55 2008年6月6日~19日強降水過程與地質災害點分布(台灣省專題資料暫缺)

從圖5.56降水量分段與單位面積災害點個數統計來看,過程降水量在200~800mm范圍內,地質災害點分布最多,佔全國災害點總數的70.5%。過程降水量大於800mm的區域,主要分布在廣東的東南局部,為地質災害不易發地區,沒有災害點出現;過程降水量400~800mm的區域基本覆蓋了廣東、廣西、江西、浙江、安徽等省(區)的山地(地質災害高發區),地質災害分布最為廣泛,地質災害點密度為4.6~6.4處/100km2;過程降水量200~400mm的區域覆蓋了雲南、重慶、湖南等地,地質災害分布廣泛,災害點密度為6.4處/100km2。可見,本次大范圍地質災害的發生主要受到此次強降水過程的控制。

圖5.56 2008年6月6~19日降水量分段與單位面積地質災害點統計

(3)2008年7月6~10日強降水過程

2008年7月6~10日,華南大部、貴州東部、江南中西部、江漢東部、江淮西部、黃淮中東部、吉林北部等地出現了貫穿南北的強降水過程,全國多個省份共76處重大災害點,其中:廣東13處,湖北13處,安徽9處,廣西2處等。

從圖5.57降水量分段與單位面積災害點個數統計來看,隨著過程降水量增大,地質災害點密度明顯呈現增多趨勢,特別是過程降水量介於100~300mm的區域,地質災害分布點密度為0.8處/100km2;過程降水量大於300mm的區域,主要分布在廣東的東南局部,為地質災害不易發地區,沒有災害點出現;過程降水量在0~100mm范圍內,也有大量災害點分布。可見,此次強降水過程分布廣泛,除降水中心災害點個數較多外,在其他降水范圍內仍有很多災害點分布。

圖5.57 2008年7月6~10日降水量分段與單位面積地質災害點統計

(4)2008年7月20~24日強降水過程

2008年7月20~24日,四川盆地、黃淮、江淮等地普降暴雨到大暴雨,過程雨量50~200mm。在多處引發了大量地質災害,其中四川50處,湖北29處,湖南26處,陝西7處,重慶6處,貴州6處等。

從圖5.58降水量分段與單位面積災害點個數統計來看,災害點密度最大的區域過程降水量主要介於100~150mm之間,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北、湖南等地質災害多發區,而在過程降水量更大(>200mm)的區域,災害點密度反倒相對較小,主要是因為這部分區域主要位於山東、河南、湖北等省份的地質災害低易發區。可見山區或者說地質災害多發區的災害發生,主要受到強降水過程的控制,也即只有強降水過程落在地質災害多發區時,地質災害才會大量發生。

(5)2008年7月31日至8月2日強降水過程

2008年7月31日至8月2日,安徽、江蘇局地出現強降水過程,累計降雨量50~200mm,局地250~530mm。最大降雨中心位於安徽的東北局部(>300mm),無災害點發生;次級降雨中心位於安徽南部,為災害多發區,引發災害10處。

圖5.58 2008年7月20~24日降水量分段與單位面積地質災害點統計

從圖5.59降水量分段與單位面積災害點個數統計來看,也反映了這一特點,災害點主要分布在過程降水量100~300mm的區域。在10~100mm覆蓋的其他區域,有一些災害點零星分布。

圖5.59 2008年7月31日至8月2日降水量分段與單位面積地質災害點統計

(6)2008年8月13~17日強降水過程

2008年8月13~17日,長江中上游、江淮地區等地大部分地區出現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降雨量普遍在50mm以上,湖北南部和東部、湖南西北部、河南東南部、安徽西部等地有100~200mm,部分地區超過200mm。在湖北、湖南、重慶等地引發大量災害。其中湖南27處,湖北14處,四川12處,貴州6處,陝西3處,重慶2處。

從圖5.60降水量分段與單位面積災害點個數統計來看,災害點密度最大的區域主要集中落於降水量大於200mm的區域,因為該區域位於湖南西北局部地區,降水強度的大幅度集中[24h降水量湖南桑植(164.4mm)、通道(113.4mm)、平江(108.0mm)破歷史同期記錄],引發了大量的群發地質災害。

(7)2008年8月28~29日強降水過程

2008年8月28~29日,湖北、安徽、重慶等地兩天累計雨量一般有50~250mm。在湖北引發了7處,重慶引發了4處地質災害。

從圖5.61降水量分段與單位面積災害點個數統計來看,災害點主要集中分布在過程降水量大於50mm的區域,該區域主要位於湖北、湖南北部、重慶大部兩日累積雨量基本都達到暴雨級別,降雨強度大,地質災害頻發。

圖5.60 2008年8月13~17日降水量分段與單位面積地質災害點統計

圖5.61 2008年8月28~29日降水量分段與單位面積地質災害點統計

(8)2008年9月22~27日強降水過程

2008年9月22~27日,四川省9個縣(市)降了大暴雨;北川縣連續5d出現暴雨;彭山和新都2個縣(市)日降水量突破9月歷史極值。地震災區部分地方道路中斷,山體滑坡和泥石流頻發,重大災害點達40處(圖5.62)。地質災害點密度最大區域位於100~200mm降水量區域,其次為50~100mm區域。

從圖5.63降水量分段與單位面積災害點個數統計來看,災害點主要集中分布在過程降水量100~200mm的區域,主要位於四川西部南北延伸地帶。

5.8.6 台風暴雨引發地質災害分析

2008年汛期(5~9月)全國共有6次台風登陸我國大陸,帶來了豐富強降水,對於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發生起到了一定的引發作用。

(1)熱帶風暴「風神」(6月25~29日)

6號熱帶風暴「風神」6月25日清晨在深圳登陸。受其影響,廣東、福建、廣西、江西、湖南等地降大到暴雨,在廣東、江西、浙江、廣西等省(區)引發了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

從不同降水量分段的災害點密度來看,過程降水量在50~400mm之間時,災害點分布較多,特別是100~200mm、300~400mm過程降水量時,災害點密度分別達到了1.2處/100km2和1.6處/100km2。而降水量大於400mm的區域主要集中在廣東東南沿海局部地區,災害少發(圖5.64)。本時段的地質災害點主要是由於台風帶來的集中降水引發的。

圖5.62 2008年9月22~27日強降水過程與地質災害點分布(台灣省專題資料暫缺)

圖5.63 2008年9月22~27日降水量分段與單位面積地質災害點統計

圖5.64 熱帶風暴「風神」(6月25~29日)誘發災害點分布統計

(2)熱帶風暴「海鷗」(7月19~20日)

7號熱帶風暴「海鷗」7月15日下午在菲律賓以東海面上生成。17日在台灣省宜蘭縣登陸,18日在福建省霞浦縣再次登陸。受其影響,福建、廣東、浙江、江西等地相繼出現暴雨到大暴雨,在廣東、福建兩省引發了7處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小型災害(圖5.65)。

圖5.65 熱帶風暴「海鷗」(7月19~20日)誘發災害點分布統計

本次降水過程具有降水面積相對集中的特點,過程降水量大於50mm的區域面積較小,災害點集中分布在過程降水量100~150mm的局部區域。

(3)熱帶風暴「鳳凰」(7月28日至8月2日)

第8號熱帶風暴「鳳凰」於7月25日下午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28日早晨在台灣省花蓮登陸,同日22時在福建省福清市再次登陸,登陸時為台風強度(中心附近風力12級)。受其影響,浙江東南部、福建中北部等地普降大到暴雨,部分地區大暴雨或特大暴雨;長江口、福建、浙江等地出現8~10級大風,局部達14級。在安徽、福建、廣東、江西等省份引發了35處群發型地質災害。

過程降水量大於300mm的區域主要集中在安徽東部與江蘇交界地區,屬地質災害不易發區,無災害點分布。而過程降水量在100~300mm的區域主要分布在福建、廣東、安徽南部等地質災害多發區,降水集中,地質背景環境條件脆弱,地質災害大量發生(圖5.66)。

圖5.66 熱帶風暴「鳳凰」(7月28日至8月2日)誘發災害點分布統計

(4)強熱帶風暴「北冕」(8月7~9日)

強熱帶風暴「北冕」8月6日傍晚在廣東省陽西縣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0級;並於7日下午在廣西東興市沿海再次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8級。受其影響,華南大部以及雲南普降大到暴雨,局部降大暴雨或特大暴雨,過程最大降水量超過400mm。引發130處地質災害,其中:四川50處,湖北29處,湖南26處,陝西7處,重慶6處,貴州6處等。

從過程降水量分段的災害點密度來看,降水量大於200mm的區域分布在廣西南部的局部區域,地質災害低發。而降水量50~100mm的區域分布在雲南東部、廣西中部、廣東中部等災害多發區,災害點密度達1.4處/100km2(圖5.67)。

圖5.67 強熱帶風暴「北冕」(8月7~9日)誘發災害點分布統計

(5)強台風「森拉克」(9月14~16日)

強台風「森拉克」於9月14日凌晨在台灣省宜蘭縣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為15級(48m/s)。「森拉克」具有發展快、強度強,移動慢、路徑異常,正面襲擊台灣,影響台灣和東海時間長等特點,降水集中在福建東北沿海、浙江東南沿海局部,無典型的台風引發災害報告(圖5.68)。

圖5.68 強台風「森拉克」(9月14~16日)誘發災害點分布統計

(6)強台風「黑格比」(9月23~27日)

強台風「黑格比」於9月24日晨在廣東省電白縣沿海登陸,登陸時中心最大風力達到15級(48m/s)。「黑格比」帶來的強降水過程與強熱帶風暴「北冕」相似,地質災害點密度最大的區域過程降水量介於100~200mm之間,在廣東、廣西、雲南等地引發了大量地質災害(圖5.69)。

圖5.69 強台風「黑格比」(9月23~27日)誘發災害點分布統計

5.8.7 第一代與第二代區域預警系統應用對比

以2007年7~8月和2008年7~8月空間預報准確率核算,前者約為40%,後者約為27%,但後者預警面積僅為前者的四分之一,大大減少了預警區域,等於減少了防災相應成本。

採用兩套系統以2008年5月1~15日實際預警情況開展了對比分析(表5.14)。

表5.14 2008年汛期第一代與第二代區域預警系統應用對比

結論是,第二代預警系統在繼承第一代系統臨界雨量判別優勢的基礎上,突出反映了區域地質環境條件,在預警准確度、精細度等多個方面有較大改進。

⑵ 保亭縣毛感鄉情安嶺鐵礦選礦廠泥石流有哪些

2006年9月26日18號台風「達維」襲擊海南,保亭縣遭受正面襲擊。在台風來臨之前,縣政府根據省政府熱帶風暴防禦工作會議精神,召開了大會,對各鄉(鎮)、各國營農(茶)場防禦台風襲擊作了部署,要求將處在危險區的群眾撤離到安全地帶,要防範由暴雨誘發的地質災害。25日下午5時許,縣國土環境資源局通知毛感鄉政府派一名幹部專程到位於毛感鄉南好村境內的情安嶺鐵礦選礦廠,要求該廠人員立即撤離。但由於該廠的負責人存在僥幸心理,直到26日下午5時許,18號台風襲擊到該廠區域,將部分工棚的屋頂掀開後,才要求全部人員(16人)集中到汽車上,准備撤離。但有3人又返回工棚中拿衣物,約10分鍾後,

職工老石前去催促,就在這時該廠工棚背後的山溝發生了泥石流,瞬間將工棚掩埋。造成3人死亡,1人輕傷的事故。9月27日,省國土環境資源廳丁式江副廳長帶領有關人員赴現場進行實地勘察,了解災情,部署防災減災工作。

唐家山堰塞湖搶險指揮部最新監測顯示,2008年6月10日20時,唐家山堰塞湖壩前水位回落至719.48m,已經下降到720m這個比較安全的水位以下。這標志唐家山堰塞湖除險工作按照原先預定的方案取得決定性勝利。6月10日15時15分,被堰塞體阻隔了整整29天的洪水,以排山倒海之勢順利通過了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綿陽。唐家山堰塞湖搶險指揮部在洪峰順利通過綿陽的第一時間鄭重宣布:唐家山堰塞湖橙色預警信號從15時15分起解除,下游130餘萬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保障。唐家山堰塞湖搶險指揮部決定從11日下午4時起解除唐家山堰塞湖黃色警報,這意味著這座震後最大的堰塞湖險情已解除,綿陽市、遂寧市疏散撤離的24萬群眾可以安全返回家中。

唐家山堰塞湖險情的成功處理,創造了世界上處理大型堰塞湖的奇跡。

⑶ 2009年9月重慶萬州會有地震嗎

是有可能的,因為很多政府機關好像都已經開會正式通知了,而不僅僅是群眾中的謠言。專但是不是地殼運動所引屬起的地震,而是因為長江蓄水,容易引發大的地質災害,已經有泥石流,滑坡的發生,所以只是預警,並不是說真的會發生,但是也不是謠言。萬州的武警,部隊好像都有相關警示了。不用恐慌,警覺一點是好的。

⑷ 年預警工作實踐

2006年升級了預報預警軟體平台,實現了預報預警曲線的自動閉合,增加了預報預警底圖的地形地貌背景。利用2005年發生的地質災害樣本修訂了預報預警判據。增加預報預警信息發布新形式,當發布5級警報時,採用手機群發簡訊形式發送預報預警信息。改進了數據傳輸線路,租用了中國電信SDHL專線,帶寬為2M/s,保證了預警業務部門之間的數據穩定、安全、快速傳輸。

3.5.1 汛期地質災害分析

據統計,2006年汛期(5~9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102101處,其中,滑坡88137處,崩塌12974處,泥石流404處,地面塌陷301處,地裂縫256處,地面沉降29處。主要分布在湖南、廣東、福建、江西、廣西、安徽、重慶、四川、雲南等省(區、市),北京、上海和寧夏未有地質災害發生(圖3.37)。共造成人員死亡(含失蹤)665人,受傷405人,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5億元。

圖3.37 2006年汛期全國各省(區、市)地質災害發生數量對比圖

3.5.2 汛期地質災害與降雨關系分析

3.5.2.1 資料依據

降雨數據源於氣象部門的氣象影響評價資料(幾次大的降雨過程)和降雨站點(755個)逐日實況雨量。降雨站點稀疏但基本能夠反映全國74個二級預警區的降雨情況,只是精確度有限。

地質災害點數據(有人員傷亡或經濟損失1萬元以上)具有確切發生時間、降雨引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共875起(處)。

3.5.2.2 2006年汛期降水總體情況

據氣象部門資料,2006年全國平均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但強降雨過程和局地暴雨頻繁,登陸台風強度大、頻次高(表3.2;圖3.38)。

1)第1號強台風「珍珠」5月18日在廣東登陸,較歷史平均台風初次登陸時間偏早40d;

2)第4號強熱帶風暴「碧利斯」深入內陸後低壓環流維持時間達120h,時間之長為歷年罕見;

3)第8號超強台風「桑美」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達17級(60m/s),為50a來登陸我國大陸風力最強的台風;

4)共有6次台風登陸我國大陸和台灣省,特別是7、8月份有5次台風相繼登陸,平均9d1次,頻次之高歷史罕見。

3.5.2.3 2006年汛期降雨引發地質災害分布特徵

圖3.39為降雨引發地質災害、降雨量時間分布柱狀圖(折線為月均雨量),6、7月地質災害最多,分別占總數的33.9%、35.2%,9月災害最少,僅占總數的3.0%,5月占總數的15.8%。地質災害的發生數量與相應的月均雨量(右側坐標軸)具有一定的對應關系。

表3.2 2006年汛期各月降水情況

(據中國氣象局)

圖3.38 中國歷年年均雨量對比(據中國氣象局,2006)

圖3.39 2006年汛期降雨引發地質災害、降雨量時間分布

圖3.40反映佔地質災害總數5%以上的有貴州、雲南、安徽;占總數1%以上的有福建、廣西、湖北、四川、江蘇、陝西;占總數10%以上的有湖南、浙江兩省,特別是湖南2006年汛期地質災害異常嚴重,占總數比例達43.2%。

圖3.40 2006年汛期各省份地質災害空間分布

3.5.2.4 2006年汛期典型強降雨過程與地質災害

1)5月18日,台風「珍珠」在廣東沿海登陸。受台風影響,廣東東部、福建大部、浙江南部降雨量有100~300mm,局部地區超過300mm。在福建、廣東兩省分別引發了不同程度的地質災害,其中具有較大損失的達13起,造成22人死亡或失蹤(圖3.41)。災害數量佔5月份總數的5.4%,死亡失蹤人數佔5月份的53.7%。在台風登陸期間,地質災害的群集發生主要集中在台風降雨中心位置,具有「即雨即滑」的特點。

2)6月份3次強降雨過程影響福建、湖南、貴州等省。6月2~10日,華南大部及貴州南部降雨量有100~300mm,在浙江、廣西、貴州、湖南、雲南5省(區)共引發地質災害121起,造成15人死亡或失蹤(圖3.42)。災害數量佔6月份災害總數的36%,死亡人數佔6月份總死亡人數的9.7%。

6月13~18日,南方地區過程降水量一般有50~150mm,局部超過150mm,浙江、安徽、湖南、廣西、貴州5省(區)共引發地質災害30起,造成21人死亡或失蹤,災害數量佔6月份災害總數的9%,死亡人數佔6月份總死亡人數的13.5%。

6月23~26日,湖南湘中一帶連續出現雷暴、暴雨,局地大暴雨,共引發群發型地質災害51起,造成28人死亡,災害數量佔6月份災害總數的14%,死亡人數佔6月份總死亡人數的18.0%。其中,6月25日發生特大山洪引發泥石流災害的邵陽市隆回縣虎形山鄉青山坳村六組,24日20時至25日16時,該鄉氣象哨觀測降水量為273.7mm。

3)7月份3次強降水過程中,湖南省均在其內,地質災害也最為嚴重,當月湖南省的地質災害佔全國當月災害總數的74.4%(圖3.43)。

圖3.41 2006年5月份主要降雨過程范圍與地質災害分布(台灣省專題資料暫缺)

圖3.42 2006年6月份主要降雨過程范圍與地質災害分布(台灣省專題資料暫缺)

圖3.43 2006年7月份主要降雨過程范圍與地質災害分布(台灣省專題資料暫缺)

7月13日,強熱帶風暴「碧利斯」在台灣省宜蘭縣登陸,14日在福建省霞浦再次登陸,18日在雲南東部減弱並消失,歷時共5d,過程降雨量50~200mm。7月14~18日,在福建、湖南、廣東、雲南4省引發地質災害195起,死亡失蹤人數309人,災害數量占汛期降雨引發災害總數(875起)的22.3%,死亡失蹤人數占當月死亡失蹤人數的92.2%。

7月24日,「格美」在台灣省台東縣沿海登陸,25日在福建晉江沿海再次登陸。「格美」登陸後迅速減弱,27日在江西減弱消失,累計降雨量達100~200mm。在福建、湖南、江西3省引發了8處地質災害,造成8人死亡或失蹤,災害總數占當月災害總數的7.5%,死亡人數占當月死亡人數的2.4%。

7月7~10日,湖南瀏陽、新化、婁底、湘鄉市出現暴雨洪澇災害,全省有42站次暴雨,其中8站次大暴雨。此次過程是該省2006年入汛以來最大的一次強降雨過程,引發了一系列的群發型地質災害。從7月7~12日,湖南省具有較大損失地質災害37處,占當月災害總數的12.0%,未造成人員傷亡。

4)8月10日,超強台風「桑美」登陸浙江。8月10~12日,福建、浙江兩省地質災害嚴重,發生較大損失地質災害共58起,造成37人死亡或失蹤(圖3.44)。地質災害主要集中發生在台風登陸時的台風降雨中心。

5)9月份全國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部分省份出現暴雨,如9月2~4日,四川省南江、通江縣遭受暴雨襲擊,但未引發大規模的群發型地質災害。

3.5.2.5 預警區劃與氣象站點關系

將實況雨量站點、地質災害點繪制在全國74個預警區劃圖上,可以統計各預警區中的災害點分布情況(圖3.45,圖3.46;表3.3)。其中,C11,C13兩個預警區地質災害點最多,分別為136起、121起。以C11預警區為例進行分析。

圖3.44 2006年8月份主要降雨過程范圍與地質災害點分布(台灣省專題資料暫缺)

圖3.45 2006年全國實況雨量站點、地質災害點與預警分區(台灣省專題資料暫缺)

圖3.46 C11預警區內降雨站點與地質災害點

表3.3 地質災害預警區內災害點分布情況

(1)降雨量與地質災害關系

地質災害點選取C11區內的136個災害點,降雨量選取與災害點最近的降雨站點資料。定義選取兩個降雨參數:當日雨量,即災害發生當天的雨量(從前日20:00~當日20:00);前期累計雨量,即災害發生前一個降雨過程(中間無間斷降雨日)的雨量,分別繪制兩個降雨參數與災害點分布圖(圖3.47、圖3.48)。

圖3.47 C11區累計雨量與地質災害點分布

圖3.48 C11區當日雨量與地質災害點分布

區內出現3次強降雨(局地暴雨)引發的群發型災害,當日雨量分別達到50.6mm,142.3mm,217.8mm;前期雨量分別為0mm,68.85mm,211.15mm。將當日日雨量與前期雨量繪制在同一圖中,可以得到近似規律:不考慮前期雨量時,日雨量至少達到50mm;不考慮當日雨量,前期雨量至少達到120mm,則發生災害的可能性大(圖3.49)。

圖3.49 地質災害發生可能性大小判別

在圖中作斜線,該線以上(災害點佔92.2%)災害發生可能性大,該線以下(災害點佔7.8%)災害發生可能性小。

地質災害發生的近似公式為

中國地質災害區域預警方法與應用

當k≥0時,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相對較大;

當k<0時,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相對較小。式中:Rsum為前期累計雨量,即災害發生前一個降雨過程(中間無間斷降雨日)的雨量累計;Rd為地質災害發生當天的雨量(從前日20:00—當日20:00)。

(2)降雨雨型與地質災害分析

引發地質災害的降雨雨型可以分為3種:一是連續降雨;二是局地暴雨;三是連續降雨+局地暴雨復合型。選取C11預警區內3個雨量站點(典型的降雨雨型)進行分析(柱狀圖為逐日雨量,折線為災害發生情況)。

1)連續降雨型:57874號氣象站點(湖南常寧)7月8~28日的記錄可以看到斷續的3個連續降雨過程,每個降雨過程持續的時間不長(3~4d),雨量不大(小於50mm)。在雨量累計到一定量時,方能發生地質災害,即地質災害的發生一般主要是由前期累計雨量引發的,而不是由當日雨量引發的(圖3.50)。

圖3.50 連續降雨型降雨引發地質災害情況

2)局地暴雨型:57872號氣象站點(湖南衡陽)在6月15~19日時間段內,15,16兩日無降雨,17日出現局地暴雨(50.6mm),18,19日降水也較少,該雨型屬於局地暴雨型(圖3.51)。

圖3.51 局地暴雨型降雨引發地質災害情況

在6月17日局地暴雨引發了8起地質災害,集中出現在暴雨當日。這種雨型引發的地質災害集中出現局地暴雨的當日當地,降雨預報難度大,准確率低,且引發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大,突發性強,也是地質災害預警工作中的難點。

3)連續降雨+局地暴雨復合型:57972號氣象站點(湖南郴州)7月5~17日,記錄最小日雨量0.01mm,最大日雨量217.8mm。降雨雨型屬於連續降雨+局地暴雨復合型,易引發群發型地質災害(圖3.52)。

圖3.52 連續降雨+局地暴雨復合型降雨引發地質災害情況

在前期連續的綿綿細雨中,斜坡岩土體含水量逐步增加,但由於每日雨量小,累計雨量不足,未引發地質災害;但在7月15~17日連續出現強降雨,災害大量出現,群集發生。降雨在7月16日達到頂峰,但災害的發生集中在7月15日。因為7月15日,災害大量發生,能量大量釋放,待到7月16日,更大降雨來臨時,災害發生次數反而減少。

可見,不同的降雨量值、不同的降雨雨型引發地質災害的規律有所不同。因此,在地質災害預報預警工作中,不僅要關注不同地區引發地質災害具有不同的臨界雨量,也要重視降雨雨型在預報預警工作中的作用。

預警值班工作中,應先分析雨型,再計算雨量,即首先是分析判斷本次降雨的降雨雨型,分析其引發災害的規律(是主要受當日雨量影響,還是主要受前期累計雨量影響),然後再根據不同地區臨界雨量量值進行計算分析,從而判斷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大小。

3.5.3 地質災害野外考察———新疆伊犁地區黃土滑坡野外調查

3.5.3.1 特克斯縣齊勒烏澤克鄉吾爾塔米斯溝「7.3」大型黃土滑坡

2006年7月3日凌晨3點左右,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特克斯縣齊勒烏澤克鄉吾爾塔米斯溝(N43°12ལ″,E81°29ཫ″)發生滑坡災害。長約260m,寬約400m,平均厚度約10m(圖3.53)。兩戶牧民受災,造成597隻羊死亡,無人員傷亡。

有記載以來,該處未發生過災害。但吾爾塔米斯溝整條溝內災害發生較多。

滑坡發生在溝谷南側陰坡,地貌類型屬於侵蝕構造中高山,黃土狀土壟崗地貌,海拔高度在2000m以上,地形坡度為30°~40°,坡腳坡度較陡,上部坡度較緩。水系發育,切割強烈,形成深溝峽谷,相對高差較大,但牧草豐美,是優良的夏季牧場。黃土覆蓋較厚,未見基岩裸露。滑坡體物質組成:主要黃土狀土覆蓋層。植被類型主要為草皮,蓋度達80%~90%。引發滑坡的原因是連續兩日中到大雨,但缺乏氣象記錄。該處滑坡早就做有防災預案,也曾多次動員牧民搬遷避讓。在發災前幾日巡查時,曾在滑坡上部發現水坑,並提醒該戶牧民注意。當晚滑坡前狗扒門叫醒主人,及時撤離。

另外,在吾爾塔米斯溝沿途,黃土古滑坡群屢見不鮮。其中既可以見到古滑坡地貌,也可以見到剛剛發生的滑坡;同時可以見到正在孕育的潛在滑坡隱患點,裂縫清晰可見。堪稱是「黃土滑坡的博物館」,地質環境非常脆弱,若遇強降水,隨時可能發生滑坡。

圖3.53 特克斯縣齊勒烏澤克鄉吾爾塔米斯溝「7.3」大型黃土滑坡全貌

3.5.3.2 鞏留縣典型地質災害

鞏留縣地質災害主要集中在莫合爾鄉和吉爾格朗鄉。

(1)莫合爾鄉阿拉爾村小闊勒薩依溝1990年3月23日滑坡

1990年3月23日早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鞏留縣莫合爾鄉阿拉爾村小闊勒薩依溝(N43°13བ.8″,E82°42Ə.2″)發生滑坡,滑坡高差約40m,寬約100m,平均厚度超過10m。黃土滑坡前緣向下游推出100m左右,部分沖過溝谷,將位於溝谷對面的房子埋掉,造成8人死亡,損失130隻羊、10匹馬、1間房。

地貌上屬於剝蝕堆積塊狀隆起山中的圓頂低山,海拔1700~2600m,相對高度100~200m,受長期風化剝蝕和流水沖蝕作用,形成山體矮小且脊線不明顯的渾圓山體。山坡較緩,原始地形坡度約28°,沖溝密布,山體表層覆蓋數米至十餘米厚的含礫黃土,植被發育。目前溝谷中仍有流水。河流溝谷方向約320°,滑坡主滑方向約40°。

黃土覆蓋較厚,未見基岩露頭。滑坡體物質主要為含礫黃土狀土覆蓋層。植被類型主要為山地草原類,蓋度達80%~90%。

滑坡的引發原因是融雪和降雨,但缺乏氣象記錄。同時也與河流溝谷的切蝕有關。該滑坡發生前有前兆,滑坡中部曾有一處泉水,在滑坡發生的前3日,泉水變渾,早晨也有人曾聽見異樣的聲音。

(2)大莫合爾溝2003年4月9日發生滑坡

2003年4月9日,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鞏留縣莫合爾鄉大莫合爾溝(E43°10཈″,N82°49ཉ.7″)發生滑坡。滑坡高差約124m,寬約30m,平均厚度5m左右。

黃土滑坡造成8人死亡,200多棵樹受損。滑坡發生時能量非常大,有些樹被連根拔起,也有些樹被打斷樹冠。地形地貌與小闊勒薩依溝相似,屬於剝蝕堆積塊狀隆起山中的圓頂低山,海拔1700~2600m,相對高度100~200m,受長期風化剝蝕和流水沖蝕作用,形成山體矮小且脊線不明顯的渾圓山體。原始地形坡度,滑坡上部約35°,下部較緩,約26°~27°。黃土覆蓋較厚,厚度不清,未見基岩露頭。滑坡體物質主要為含礫黃土狀土覆蓋層。植被發育類型主要為杉樹,蓋度達80%~90%。

引發滑坡的原因是融雪和降雨,但缺乏氣象記錄。河流右岸出現裂縫,被列為隱患點,結果左岸在沒有任何隱患跡象的情況下發生滑坡。

(3)莫合爾鄉小莫合爾溝大規模滑坡隱患

該滑坡隱患位於縣城東南50km左右的莫合爾鄉阿熱勒村小莫合爾溝內(N43°13཰″,E82°42ཙ″),裂縫位於西岸斜坡近山頂處,於2000年5月開始發現,2003年裂縫開始逐步貫通,並逐步增多、增寬,兩年前裂縫僅有2條,現發展到5條,裂縫最寬處達0.5m,說明該隱患點仍然在變動。裂縫呈直線狀順山脊分布,走向330°,斜坡傾向60°。原有37戶已搬遷。斜坡高差300m,山體開裂地段兩側為凸起的山坡,出現裂縫的山坡凹進,山頂渾圓平緩,向坡下變陡,出現裂縫斜坡約25°,後又變陡到30°。

斜坡由新生代地層組成,斜坡下部為第三系(古、新近系)泥岩、砂岩,上部與中更新統半膠結砂礫石不整合接觸,頂部及坡面覆蓋中-上更新統黃土,黃土成分為粉質亞粘土。

3.5.3.3 新源縣典型地質災害

新源縣是伊犁地區地質災害重災區之一,據介紹,近年來,新源縣每年發生的大小滑坡和泥石流等各類地質災害都在數十至數百起。絕大多數都是黃土滑坡和由黃土滑坡引起的泥石流。

(1)別斯托別鄉恰布河牧業村古滑坡群

古滑坡群位於新源縣別斯托別鄉恰布河牧業村,為一黃土古滑坡群,位於恰布河南岸,從克桑-包然克勒延伸約20km。古滑坡主要位於山前的壟崗狀低山丘陵,坡度較為平緩約20°,歷史上多次發生滑坡。自2002年以來活動強烈,後緣逐步出現裂縫,並有逐步發展的趨勢。其威脅對象主要是優良的草場資源和零星分布居住的牧民(圖3.54)。

圖3.54 別斯托別鄉恰布河牧業村古滑坡群

(2)恰布河牧業村東滑坡

2003年5月4日,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新源縣恰布河南岸牧業村(N43°19ཞ.8″,E83°20ཥ.1″)發生黃土滑坡。水平滑動1000多米,平均寬度約150m,厚度約5m。滑坡掩埋一處房屋,造成2人死亡、1人失蹤、毀房6間,掩埋牲畜201180頭。滑坡滑動時規模很大,並伴有地聲和氣壓。原始地形坡度約30°,現在坡度約20°。基岩為碎屑岩。滑坡體物質主要為黃土狀土覆蓋層。植被類型主要為山地草原類,蓋度達70%~80%(圖3.55)。引發滑坡的原因是融雪和降雨,但缺乏氣象記錄。

圖3.55 恰布河牧業村東滑坡

(3)則克台溝上游滑坡、泥石流災害及堰塞湖

2002年3月,新疆新源縣則克台上游10.5km處左岸山體產生大面積滑坡,並引發產生泥石流。滑坡面積約66.15×104m2,產生的滑坡土方量約960×104m3,產生的泥石流順主溝向下游泄溜5.7km,在主溝內形成高8~15m,寬80~120m的堆積,主溝堆積量達718×104m3。滑坡體堰塞湖最大水深13m,面積為11.33×104m3,蓄水量90.4×104m3(圖3.56)。此次滑坡給則克台鎮造成了嚴重損失。

圖3.56 則克台滑坡全貌,前緣形成堰塞湖

地貌上屬於中低山區的陰坡,溝谷凹坡,黃土堆積很厚,風化嚴重,斜坡前緣受河水切割。地震烈度Ⅷ度。地層主要為黃土和黃土狀土覆蓋,未見基岩出露。主要為粉質亞砂土和粉質輕亞粘土,其物理力學性質較差,對滑坡形成十分有利。

滑坡體物質主要為黃土狀土覆蓋層。植被發育類型主要為山地草原類,蓋度達80%~90%。引發滑坡的原因是連續降水。目前,滑坡體前形成的水庫水位已得到有效控制,上下游來、泄水量基本達到平衡。但是,滑坡體、泥石流堆積體仍然處於不穩定狀態,該隱患仍是新源縣重大地質災害隱患之一,直接威脅居住在下游地區20970人的生命和2.53億元財產安全。

⑸ 重慶一人行道垮塌有行人墜落,依你之見是哪方的責任

關於,重慶人行道坍塌並砸傷一人的新聞,首先難逃其咎的,更多的是施工隊的責任。




並且,為了不讓人民群眾一度對政府失去信心,更應該加大對政府公職人員的監督,政府公職人員也願意提高人民群眾的監督意識。如此看來,才能減少乃至避免此類事件的發生,才能創建一個更和諧的社會。

所謂,「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人民群眾提高安全意識也是極其重要的。

⑹ 天氣預報黃色警報都是指什麼

一、地質災害預測預報等級統一劃分為5級:
1級為可能性很小;
2級為可能性較小;
3級為可能性較大;
4級為可能性大;
5級為可能性很大;
二、引發地質災害的降雨量資料表
3級,在預報中為注意級 (大--暴雨:38.0--74.9mm) ;
4級,在預報中為預警級 (暴雨:50.0--99.9mm,易引發地質災害) ;
5級,在預報中為警報級 (大暴雨:100--250mm) ;
1-2級,通知國土資源部門掌握;
3-5級,由縣國土資源局會同縣氣象局提出有關短期預報和臨災預報,報
縣政府並向社會公開發布,按縣、鄉鎮、村、隱患點負責人、監測人逐級通知到位.
三、降雨量劃分標准:(以24小時計)
1、大雨:25.0--49.9mm
2、大--暴雨:38.0--74.9mm
3、暴雨:50.0--99.9mm
4、大暴雨:100--250mm
5、特大暴雨:>250mm
說明:
災害性天氣預警信號分為台風、暴雨、高溫、寒潮、大霧、雷雨大風、大風、沙塵暴、冰雹、
雪災、道路積冰十一類.預警信號總體上分為四級,按照災害的嚴重性和緊急程度,顏色依次為
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同時以中英文標識,分別代表一般、較重、嚴重和特別嚴重,還附以
普遍性的防禦災害指導.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規定由縣級以上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台站統一發布本
預報服務責任區內的預警信號.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向公眾傳播非氣象主管機構氣象台站提供的
預報預警信息.
沒有黑色的,只有藍、黃、橙、紅四種顏色.

⑺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概況

黨和政府非常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特別是自1988年原地質礦產部門履行「對地質環境進行監測、評價和監督管理」職能以來,各級地礦部門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的監督管理;1998年國土資源部成立後,始終將地質災害防治作為工作重點之一,進一步加強對地質災害的調查、監測、治理和立法管理的工作力度,取得了顯著成績。

2.6.1 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和法制建設

地質災害防治法規建設的基本框架已經建立。

(1)國家法律體系

已經由全國人大審議通過並付諸實施的相關法律有《環境保護法》、《礦產資源法》、《水土保持法》、《水法》、《防洪法》、《森林法》等。2003年3月國務院頒布了《地質災害防治條例》。

(2)部門法規體系

從1993年開始,原地質礦產部及國土資源部先後頒布實行了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施工、監理單位資質管理辦法,相繼為全國各行業各部門的近千家單位頒發了各類各級資質證書1500多個,提高了地質災害勘查和治理的質量與水平;1999年初國土資源部第4號令發布了《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這些法規政策為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使我國地質災害防治逐步走上法治化、規范化的軌道。

(3)地方法規制度

近年來,全國已有29個省(區、市)相繼出台了地質環境、地質災害方面的地方性法規、條例48件,這些法規、條例的出台,有力地推進了全國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的建設和地質環境管理、保護工作。

2.6.2 地質災害調查

近十多年來,在國土資源部(原地質礦產部)的組織領導下,有計劃、分步驟、由淺入深、由粗至細在全國開展地質災害調查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地質災害的形成原因、發育分布規律、危害特徵和防治方法,為今後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礎。主要調查工作及成果如下:

(1)全國地質災害現狀調查及其成果

1991年。主要採取收集、分析、整理已有的地質災害資料和成果的方法,編制了調查報告《中國地質災害》和《中國分省地質災害圖集》。該成果初步全面反映了全國各省(區、市)地質災害的類型及其發育特點、形成的地質環境背景及主要誘發因素。

(2)1∶50萬以地質災害為重點的31個省(區、市)區域環境地質調查

1992~2003年。先後概略查明了全國31個省(區、市)的環境地質背景、人類工程活動與地質環境相互作用和影響因素;初步查明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誘發的主要地質災害、特殊不良地質環境條件和環境地質問題的發育特徵和分布規律。為各級政府制定減災、防災、國土開發與整治、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地質環境監督管理提供了宏觀決策依據。

(3)以縣(市)為單元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

自1999年開始,在全國范圍內部署並逐步開展的以縣(市)為單元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主要目的是查明隱患點、劃出地質災害易發區。並對重要隱患點建立縣、鄉、村三級群測群防監測預報預警體系。

每個縣(市)都分別取得了如下4方面工作成果:①編寫了《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研究報告》;②編制了《地質災害分布與易發區圖》、《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圖》等系列圖件,制定了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對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編制了防災預案;③建設了「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信息系統」;④建立了縣、鄉、村群測群防監測體系。

實踐證明,本項調查與區劃工作為下一步國家和地方進行地質災害區劃、指導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打下了良好基礎;經過項目工作建立起來的群測群防監測體系,已經發揮了良好作用,2002年成功預報地質災害703次,避免人員傷亡19120人。另外,該項工作採取了邊調查邊宣傳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公眾對地質災害的認識程度和防範意識。

2.6.3 地質災害監測

(1)監測機構

截至2001年,已形成了以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全國31個省級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院、中心)和217個地級監測分站組成的全國地質環境監測體系。直接從事地質環境監測工作的人員有3000多人。對地質災害開展調查和監測工作,是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院、中心)及分站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

(2)群測群防體系效益顯著

從1999年開展「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以來,在查明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同時,對重要隱患點建立了縣、鄉、村三級群測群防監測體系。目前,全國已經建立群測群防監測點7000多個,發揮了良好作用,取得了顯著效益,1998~2003年成功預報地質災害共1093起,避免人員傷亡6.4萬餘人(圖2.19)。

圖2.19 群測群防成功預報地質災害情況

(3)地面沉降監測

長江三角洲地區,僅上海市建立了覆蓋全市的較為完善的、由基岩標、分層標、GPS觀測點、地面水準點和地下水監測孔等構成的地面沉降監測網路外,2002年江蘇的蘇錫常地區也在個別地區建立了分層標。

環渤海地區只有天津市在城區建立了7組分層標,而且多興建於1985年以前。北京市的3組基岩標和分層標正在建設之中,河北和山東省沒有專門監測設施。

(4)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監測

截至2002年2月,三峽庫區20個市(區、縣)已建17個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已完成的主要監測工作是:建立了秭歸—巴東段(50km長)地質災害GPS監測網並投入監測運行。該網包括國家級控制網(A級)、基準網(B級)、滑坡監測(C級)三級GPS監測網,對12個單體滑坡進行監測,共建有59個GPS監測點。

(5)2003年首次開展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

2003年4月7日,國土資源部和中國氣象局簽訂了《關於聯合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協議》。協議規定:從2003年起,每年5~9月兩部局聯合開展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2003年6~9月,進行了首次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在此期間,中央電視台於19點30分的《天氣預報》節目中,先後發布了56次「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國土資源部的中國地質環境信息網也發布了109次「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其中,兩次「5級警報」先後於7月9日和19日由中央電視台發布,警示湖南張家界、吉首、常德,湖北荊州南部、恩施南部,重慶酉陽地區,長江三峽地區居民,注意防範降雨誘發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

「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播出後,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據不完全統計,2003年汛期(6~9月)全國降雨誘發的危害較嚴重的突發性地質災害264起,其中有101起(至少878處)地質災害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位於預報預警范圍內,有效減輕了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

另外,此項工作也得到地方各級政府的贊同和積極響應,2003年當年即有湖南、浙江、河北、山西、山東、安徽、青海、湖北等16個省,陸續開展了「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發布工作。此項工作很快向全國各省(區、市)和縣(市)推進,推動了地方政府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進程。

2.6.4 地質災害治理

(1)地質災害的工程防治

1992~1998年,原國家計委和原地質礦產部安排了第一批地質災害專項治理工程項目,如長江鏈子崖危岩體、黃臘石滑坡、雞扒子滑坡、重慶豆芽棚滑坡等。累計已治理地質災害幾十處。

1999~2002年,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啟動了「地質災害勘查與治理示範」項目,共布置重大地質災害勘查與治理示範工程101項。另外,國土資源部還以「兩權」經費下達了一些地質災害勘查治理項目;近幾年,部分省(區、市)設立了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也投資治理了一批地質災害隱患點。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2年底,全國已完成重大地質災害前期勘查可行性論證273處,完成重大地質災害治理工程522處。通過重點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實施,保護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有效地維護了國家的安定團結和社會穩定,保障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在國土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2)搬遷避讓

我國突發性地質災害主要分布在老、少、邊、窮地區,處在這些地區的居民,大都依山建房,遠離城鎮,不僅生產生活不便,而且經常受到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威脅,對其進行工程治理既不可能也不經濟。因此,有步驟地實施搬遷避讓,且與山區脫貧致富結合起來,是符合我國國情的有效減災措施。近幾年,北京、山西、福建、湖北、廣東、陝西等省(市)已經開展大量搬遷避讓工作。

(3)地質災害應急處置

我國地質災害在每年的主汛期(5~9月)集中大量暴發。因此,國土資源部在每年汛前和汛期均採取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工作:開展地質災害巡查,編制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建立汛期地質災害應急指揮系統;實施應急勘查及應急治理工程。

通過汛期地質災害應急處置,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是政府實施「以人為本」思想的戰略舉措。現在。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已成為各級政府和科研單位關注的頭等大事,是保障地方政治、經濟發展的戰略基礎。

⑻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立法背景

近年來,地質災害已經成為我國的主要災害之一,每年造成近1000人死亡,經濟損失高達幾十億元。為防治地質災害,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維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2003年11月19日國務院第29次常務會議通過了《地質災害防治條例》,2003年11月24日溫家寶總理簽發國務院第394號令,予以公布,自2004年3月1日起施行。關於《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立法背景,說明如下:

一、立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學術上地質災害的定義較多,但歸納起來主要有4種。一是地質災害是地質環境的一種變異現象;二是直接或間接惡化環境、降低環境質量,危害人類和生物圈發展的地質事件,如地震、地裂縫、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等;三是地質災害是指那些對人類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危害和潛在威脅的自然和人為地質作用(現象);四是在自然和人為因素的作用和影響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按致災速度可分為突變性和緩變性兩大類,前者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後者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按致災地質作用和發生處所進行劃分,常見地質災害共有12類、48種,它們是:①地殼活動災害,如地震、火山、斷層錯動等;②斜坡岩土體運動災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等;③地面變形災害,如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開裂等;④礦山和地下工程災害,如煤層自燃、洞井塌方、冒頂等;⑤城市地質災害,如建築地基和基坑變形、垃圾堆積等;⑥河、湖、水庫災害,如塌岸、淤積等;⑦海岸帶災害;如海平面升降、海水入侵等;⑧海洋地質災害,如水下滑坡等;⑨特殊岩土災害,如黃土濕陷、沙土液化等;⑩土地退化災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⑩水土污染和地球化學異常,如水污染、地方病等;⑩水源枯竭災害,如泉水干、地下含水層疏干。國外對地質災害的定義也不盡相同,其英文表達為「geological disasters」和「geological hazards」,日本和美國的地質災害概念都包括地震和火山。而從我國目前管理體制的現狀和災害的主要危害,將地質災害定義為《條例》中的概念是符合科學和實際的。因此本條例規定地質災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

我國地質構造復雜、地形地貌起伏變化大,由地丘陵占國土面積的65%,重慶、四川、雲南、貴州等省(市)達90%;季風氣候造成降雨在空間時間上分布不均。特別是近年來,氣候異常,加之人類不合理的工程活動,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地質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尤其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災害最為頻繁。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范圍占國土面積的44.8%,其中又以西南、西北地區最為嚴重,年均1000多人死亡,經濟損失巨大。

據統計,當前地質災害已成為造成我國人員傷亡的主要災害。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國每年因各類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有逐年增加的趨勢(1990年278人、1991年470人、1992年300人、1993年432人、1994年382人、1995年1230人、1996年1029人、1997年1111人、1998年1753人、1999年1021人、2000年1102人、2001年788人、2002年853人、2003年743人),經濟損失年均高達上百億元。

黨和國家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歷來十分關注。江澤民同志在2001年和2002年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切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和「全面加強地質災害的監測預防,繼續做好三峽庫區等重點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朱鎔基同志於2001年7月在三峽移民對口支援會議上指出「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隱患較多,絕不可以掉以輕心。加強對崩滑體等地質災害的監測和治理,刻不容緩,必須在水庫蓄水前抓緊治理」,並決定從三峽建設資金中拿出40億元用2年的時間,在2003年水庫蓄水前治理三峽庫區的地質災害。目前,三峽庫區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階段驗收工作已經完成,同時庫區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程也已經進入實施階段,庫區175米水位線的三期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正在編制。溫家寶同志也多次對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作過批示。2003年7月湖北省秭歸縣千家坪發生滑坡後,曾培炎副總理親赴滑坡現場,看望災區幹部群眾,部署地質災害防治工作。2001年5月12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國土資源部、建設部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1〕35號)。《通知》要求各地區、各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制,加強監測,建立地質災害預警系統,排查隱患,制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加強監督,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執法力度,安排資金,保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需要,加強宣傳,提高幹部群眾的防災意識。針對2003年四川、貴州等地發生的災害,國務院辦公廳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有關部委、直屬機構發出《關於加強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緊急通知》(國辦發明電〔2003〕29號)。《通知》要求各部門加強協作,做好雨情、水情測報工作;加強監測,做好地質災害預警工作;編制預案,妥善安置受災群眾;依法管理,嚴格執行地質災害防治法規;加強調查,抓緊制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加強領導,落實責任。近幾年來,國務院領導每年就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給國土資源部的批示達20餘件,這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視。

1998年國土資源部組建後,始終將地質災害防治作為部的工作重點之一,進一步加強了調查、監測和評價工作,僅在國土資源大調查中部署開展的受地質災害威脅較嚴重的400個縣(市)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中,就已查出4萬余處地質災害隱患點。根據國務院領導批示和地方人民政府請求,每年汛期,國土資源部都組織專家分赴地質災害較嚴重的地區進行巡查檢查,指導群測群防網路、監測預警和防災救災工作。實踐證明,做好地質災害調查、評價、規劃、監測、預報和防禦工作,是實現地質工作根本轉變,使地質工作更好地為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服務,更好地與地方經濟相結合的具體表現。據統計,1998年以來,由於各地、各級國土資源部門成功預測、預報地質災害,至少避免了數萬人的傷亡。例如,2001年10月2日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美姑縣糧食局所在地出現滑坡活動徵兆,縣政府及有關部門即刻帶領專業技術人員前往現場查看,果斷作出在10月2日20時前將所有人員及貴重財產全部撤離危險區的決定。由於報警及時,決策果斷,措施得當,行動迅速,在10月3日滑坡發生時成功地避免了15戶50餘人的傷亡。2001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土資源廳通過組織實施新源、鞏留兩縣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共發現地質災害點600餘處,建議搬遷居民320戶2000多人。

然而,目前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還存在許多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法律不健全,從而帶來一系列問題:一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缺乏統一規劃,各自為政、工作交叉,低水平重復工作的同時留下大量空白區,造成人力、財力的嚴重浪費;二是不少部門、單位及個人,不能正確處理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自身利益和社會公眾利益的關系,在生產活動、工程建設時不採取地質災害預防措施,造成了人員傷亡、經濟損失的嚴重後果;三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在地質災害防治方面的責權、企事業單位及公民在地質災害防治中的權利與義務均不夠明確。四是地質災害防災應急反應能力不足,地質災害防治資金投入嚴重缺乏,許多措施強制性不夠,不能落到實處。

1999年3月,國土資源部頒布實施了《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國土資源部令第4號),為規范地質災害的管理,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本身有其局限性。從幾年的實踐來看,有許多方面需要補充和完善。河北、湖北、湖南、四川、雲南、甘肅、新疆等省(區)頒發實施的《地質環境管理條例》和山西省、吉林省的《地質災害防治管理條例》表明,只有通過立法才能有效規范人類工程活動,明確政府、單位、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損失,所以制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已成為目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最為緊迫的任務。

二、立法的指導思想

立法的指導思想是:保障在國土開發、資源開發、工農業建設等經濟活動中,合理利用和改造地質環境,加強地質環境的保護、防治地質災害、減輕災害損失、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進步、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資源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發展變化都有其內部規律,地質過程也不例外。地質災害也是地球表層不斷平衡的結果,我們不可能對自然界中所有存在的災害體進行治理,這樣做也不符合經濟規律,特別是廣大的農村地區災害點多面廣,避讓比治理的成本小得多,所以本條例確定了「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和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原則。由於地質災害規模大小不等,造成的損失也千差萬別,所以本《條例》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出了分級管理的原則,因此在總則中對地質災害進行了分級,這是總結多年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實際經驗提出的,明確了各級人民政府和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職責。近10年來的統計表明,人為工程活動引發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佔50%以上。實踐證明,國土資源部令第4號確立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是有效避免人為工程活動引發地質災害的重要制度。為從源頭上杜絕人為活動引發地質災害的發生,本《條例》規定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建設項目要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

三、起草經過

1999年3月《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出台後,我部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邀請了國務院法制辦和部分院士對出台《地質災害防治條例》進行了座談。國土資源部成立後,國務院領導多次就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作出批示,我部就本條例中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地質災害調查制度、預案編制制度、汛期巡查制度、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群測群防制度等進行了專門調研、座談和討論。2001年12月,我部徵求了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建設部、水利部、農業部、鐵道部、交通部、民政部、國家環保總局的意見;2002年4月,我部又將《條例》發送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徵求意見,2002~2003年國務院法制辦與我部多次召開各種形式的座談會,並到地質災害較為嚴重的湖北、重慶、四川、雲南等省(市)進行現場調研。現將《條例》起草過程中各部委及各省(區、市)意見說明如下:

(一)有關部委意見反饋和採納情況

2001年12月30日,我部以國土資廳函〔2001〕376號文徵求了上述部委對《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徵求意見稿)的意見。9個部委均進行了意見反饋,其中國家經貿委和鐵道部沒有意見,其他7個部委共提出27條意見。大部分意見已吸納到《條例》修改稿中,部分意見考慮到目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現狀等原因暫未採納,現予以說明:

1.有關分部門管理問題

提出此類意見的有水利部、交通部和國家環保總局。一是根據國務院「三定」方案,水利部、交通部、環保局以及其他產業部門沒有地質災害防治管理的職能;二是人為引發地質災害的工程建設,其主體不是各部門,而是工程建設單位,所以本《條例》中明確國土資源部門的職能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而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職能不涉及水利、交通和環保等部門。

2.有關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設施的管理與維護問題

國家計委的意見是:已竣工驗收的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設施應由當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和維護。我們認為,由自然產生的地質災害的治理由當地人民政府負責,竣工後的工程設施管理和維護也應該由政府負責;但是,人為引發的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設施管理和維護必須由治理責任者負責,這既可以督促責任者在進行治理時能保證工程質量,有長期打算,又是責任者責任履行的繼續,國外和我國香港地區也多採取此種做法。

3.有關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資質管理問題

建設部意見是:已取得建設行政主管部門頒發的工程勘察綜合資質的單位,即可以承擔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業務和從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勘查、設計、施工、監理活動。建設部是依據《建築法》提出這一意見的,但其《建築法》是從事建築活動應當遵守的,地質災害防治不屬於建築活動,是以地質工程學為基礎的活動,因此從事建築活動的勘察、設計、施工和監理資質單位證書不能替代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查、設計、施工和監理資質單位證書。

(二)各省(區、市)國土資源廳(局)意見反饋和採納情況

2002年4月16日,我部又以國土資廳函〔2002〕99號文向31個省(區、市)國土資源廳(局)徵求了對《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徵求意見稿)的意見。31個省(區、市)全部反饋了意見,其中25個省(區、市)共提出原則性意見19條,具體意見31條,以及部分文字意見,其餘6個省(市)沒有意見。具體採納情況說明如下:

1.關於地方人民政府職責問題

浙江、河南、廣東省提出了此類問題。我們認為,《條例》草案稿中已明確規定了各級政府地質礦產主管部門的監督管理職責,因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的領導地位也已十分清楚,所以,我們認為無需再在文字上突出強調地方人民政府要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責的表述。

2.關於地質災害監測工作的規定

上海、江西、重慶、新疆、雲南省(區、市)提出了此類問題。由於在《條例》草案稿第三章中,已對國家建立地質災害監測網路和預警信息系統作了原則規定,為使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各個環節規定保持一致,有關監測機構、監測管理辦法、監測預報、預警信息系統建立和運用以及經費、設施、標志等具體操作性內容,建議在相關配套辦法或規范中再進行具體規定。

3.關於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范圍問題

內蒙古、遼寧、上海、安徽、廣西、重慶、陝西省(區、市)提出了擴大評估范圍和評估項目的意見。但通過總結多年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經驗證明和執行國土資源部令第4號的情況,為了既保證建設工程避免或減少地質災害的影響,又可以使處於地質災害威脅相對較少地區的工程建設減少成本,我們認為對工程建設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應控制在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劃定的易發區內。

4.關於「搶險救災」問題

江西、重慶、廣東省(市)提出增加「搶險救災」的有關內容。我們認為按國務院職能分工,屬民政部的職責范圍,故本《條例》不增加此部分內容。

四、需要說明的問題

(一)規劃和調查制度

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是為防治地質災害而制定的總體部署和基本依據。我國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編制工作已開展多年。如原地質礦產部、國家計委、國家科委在1990年編制了《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規劃綱要》並予以實施,對指導全國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有積極作用;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地方也編制了專業規劃或地方規劃,亦取得相當實效。2001年3月,國土資源部印發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規劃綱要》(2001~2015),目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正在根據綱要編制本地區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部分省已完成並通過省政府批准後實施,所以本《條例》設規劃專章,確認這一制度,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地質災害現狀調查和險情巡查是地質災害防治的基礎性工作,國土資源部安排的地質大調查中已安排了地質災害較嚴重和受其威脅較嚴重的400個縣(市)的地質災害調查工作,這對地質災害的防治和群測群防奠定了基礎,因此本《條例》對這些均作出了專條規定。

(二)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編制與群測群防制度

通過地質災害基礎調查,各級地方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必須依據規劃編制本地區的地質災害方案,重點是落實地質災害監測、預防責任人,特別是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必須將責任落實到人,制定好災害發生時的預警信號、人員財產轉移路線,把災害的損失降到最低,對劃定的地質災害危險區,採取交通管制、居留限制、人員疏散的避災防範措施,明令禁止某些可能引發或加重地質災害的活動。

(三)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三同時」制度

為防止新的地質災害的產生,預防、減少、減輕地質災害的發生及損失,本《條例》規定了在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劃定的易發區內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三同時」制度,要求新建、改建、擴建的大中型建設項目和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進行采礦、土地開墾、移民搬遷、工程建設等活動,建設單位應當在可行性研究階段,對建設項目和活動可能引發、加劇地質災害和遭受地質災害危害的危險性以及擬採取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進行評估,編制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報告,提出避讓、防治地質災害的措施,並按照規定的程序上報審批。本《條例》還規定建設項目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報告中確定需要配套建設的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和使用;所需的資金、材料、設備應當與主體工程統籌安排。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設施必須驗收合格後,該建設項目方可投入生產或者使用。

(四)地質災害治理責任

為明確地質災害的治理責任,本《條例》區別了因自然作用形成的地質災害和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這兩種情況,分別作出了規定。對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的治理責任,明確規定實行引發者負擔原則。凡引發或加重地質災害的單位和個人,都必須依據這一原則承擔治理責任,包括減輕、消除地質災害隱患和險情的責任,為避災而採取的人員疏散、遷移和其他必要措施及費用的負擔責任,賠償其引發或加重的地質災害所造成損失的責任,災後整治、建設的責任,以及區域性和其他公益地質災害防治的責任等。

對因自然作用形成的地質災害的治理,治理費用列入政府預算,由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組織實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保護社會公共安全的公益活動,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治理經費列入政府預算也符合我國財政體制改革的方向和政策,即建立公共財政。為保證治理所應達到的效果,本《條例》規定地質災害的治理,必須依據國家和地方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要求,符合規定的地質災害防治標准;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設施的施工,必須依據經批準的治理方案;治理工程設施竣工必須經過驗收。

總之,《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公布實施是以我國地質災害危害嚴重的國情出發,規定了政府、單位和公民在地質災害防治中的權利和義務。《條例》的實施將對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產生深遠的影響,也一定能夠避免和減輕地質災害給人民生命和財產造成的損失。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