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大學唐朝輝
Ⅰ 【地理】我國的幾條主要大河及其情況,如:起源、注入什麼海等
(1)長江,亞洲第一長河,全長6397千米,注入東海。它發源於青藏高原唐古拉山的主峰各拉丹冬雪山。長江是世界第三長河,僅次於非洲的尼羅河與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水量也是世界第三。總面積1808500平方公里(不包括淮河流域),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5,和黃河一起並稱為「母親河」。長江長城黃山黃河是中國的標志景點。
(2)黃河,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752,443 平方公里,是中國境內僅次於長江的河流,它發源於青海省的巴顏喀拉山,呈「幾」字形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最後流入渤海。由於河流中段流經中國黃土高原地區,因此夾帶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稱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3)珠江,是中國境內第三長河流,按年流量為中國第二大河流,全長2400公里。原指廣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後來逐漸成為西江、北江、東江和珠江三角洲諸河的總稱。其幹流西江發源於雲南省東北部沾益縣的馬雄山,幹流流經雲南、貴州、廣西、廣東四省(自治區)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在廣東三水與北江匯合,從珠江三角洲地區的8個入海口流入南海。北江和東江水系幾乎全部在廣東境內。珠江流域在中國境內面積44.21萬平方公里,另有1.1萬余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內。2011年4月1日起,整個珠江流域將史上首次統一禁漁。
(4)松花江是黑龍江最大的支流。全長1900公里,流域面積54.56萬平方公里,超過珠江流域面積,占東北三省總面積69.32%。徑流總量759億立方米,超過了黃河的逕流總量。 松花江流域范圍內山嶺重疊,滿布原始森林,蓄積在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等山脈上的木材,總計十億立方公尺,是中國面積最大的森林區。礦產蘊藏量亦極豐富,除主要的煤外,還有金、銅、鐵等。
(5)淮河,中國長江和黃河之間的大河。洪澤湖以下為淮河下游,水分三路下洩。主流通過三河閘,出三河,經寶應湖、高郵湖在三江營入長江,是為入江水道,至此全長約1,000公里,流域面積187,000平方公里;另一路在洪澤湖東岸出高良澗閘,經蘇北灌溉總渠在扁擔港入黃海。第三路在洪澤湖東北岸出二河閘,經淮沭河。
Ⅱ 唐朝大明宮如何被毀掉是誰毀掉
唐朝毀在自己的制度上,大明宮乾寧三年毀於兵亂大明宮是唐代長安城禁苑,位於城東北部的龍首原,是唐帝國的政治中心,是世界史上最宏偉和最大的宮殿建築群之一。
大明宮建於貞觀八年,原名永安宮,唐帝國近三百年政治中心,龍朔二年,唐高宗擴建,次年遷入大明宮執政,乾寧三年(公元896年)毀於兵亂。
大明宮周長7.6多公里;面積約3.2平方公里,為北京故宮的四倍。共11個城門,東、西、北三面都有夾城;南部有三道宮牆護衛,牆外的丹鳳門大街寬達176米,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寬的街道,唐大明宮是中國古代最為宏偉和最大的宮殿建築群,同時也是世界史上最宏偉和最大的宮殿建築群之一。
大明宮的毀滅並不是由於自然和地質環境而造成的,而是人為的故意損毀,毀於兵燹。
從大明宮挖掘的遺跡來看,有明顯的火燒痕跡。要證明現場有沒有經歷過火燒,就要看磚瓦的顏色,如果是被火燒過,殘留下的磚瓦就是紅色或者黑色的焦痕,大明宮的火燒范圍很廣,說明這里曾經經歷過一場大面積的燒殺。
大明宮的消失是由於人為的損毀,那麼究竟是誰踏破了這座曾經固若金湯的城池宮殿呢。
到了唐朝晚期,由於政治的腐敗,宮廷的斗爭,使得民不聊生,大唐江山已經搖搖欲墜,就在這時,一支由黃巢帶領的農民起義軍踏入了長安城,踏進了這個曾經只有君王將相才能進入的皇家禁地,大明宮,隨著起義戰爭的打響,大明宮就變成了硝煙彌漫的戰場。
這場起義一把大火點燃了大明宮,這就是我們發現遺址中為什麼有火燒的痕跡。雖然這場戰爭帶給大明宮的是一場巨大的劫難,但是我們發現,導致大明宮的消失毀滅並不只是這一場劫難,而是經過多次的浩劫。因為我們發現大明宮里到處有地磚被撬,石像被搬走的歷史遺跡。
黃巢為何要火燒大明宮後,還要進行搶劫式的掠奪呢,這些地板石塊又有何用處呢。
據文獻記載,黃巢攻打進長安城後不久,多地爆發農民起義,長安城就再也沒有消停的時候,今天這個被趕走,明天那個又攻入,大明宮此時也成為了一座廢城。最終,後唐大將朱溫在洛陽謀朝篡位,自成為帝,臨走時,命令將領撬走大明宮里的一磚一瓦,移去了洛陽。
要說這大明宮里最遺憾的事,當然就屬大明宮的毀滅了。經歷了多次浩劫,曾經富貴奢華的大明宮變成了一個支離破碎的廢墟之城。經過了上千年的塵土掩埋,這座宮殿也就完全消失在了地平線上。但是站在今天的這片廢墟上,我們似乎還能依稀看到盛唐時代那段輝煌絢爛的歷史印記。
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黃巢率軍進入長安,與唐軍交戰三年,使得長安城「宮、廟、寺、署,焚盪殆盡」。大明宮也遭到極大破壞,此為大明宮所經第一次焚毀。
黃巢起義平息不久,唐昭宗乾寧三年(896年)七月,李茂貞的岐山軍「犯京師,宮室間舍,鞠為灰燼,自中和(881年)以來,葺構之功,掃地盡矣」。「中和年以來,葺構之功」,指黃巢兵退後,對包括大明宮在內的長安城進行過修復,然而不過五年,李茂貞的一把火又使此番努力「掃地盡矣」。此為大明宮所經第二次焚毀。
李茂貞兵退後,唐昭宗任命華州節度使韓建為修宮網使,整飾長安宮室,當時已無力修復全部建築,主要是修整太極宮,好景不長,天復元年十一月,強蕃朱全忠西入潼關,宦官韓全誨劫昭宗西去鳳翔,然後「火焚宮城」。
天佑元年,朱全忠下令徹底廢毀長安城,此為對大明宮的第三次焚毀,這一次給己經破敗不堪的大明宮致命一擊,除一些體積較大、搬不動的磚石類建築物以外,其餘全盪然無存。
至宋代,大明宮的晚唐遺物要麼被當地官府征為他用,要麼被附近居民拆走作為建築房屋的材料,所剩無幾。從此,大明宮在歷史長河中煙消雲散。
大明宮 (唐朝皇宮)
大明宮,大唐帝國的大朝正殿,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位於唐京師長安(今西安)北側的龍首原。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宮,是唐長安城三座主要宮殿「三大內」(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稱為「東內」。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達200餘年。
大明宮是當時全世界最輝煌壯麗的宮殿群,其建築形制影響了當時東亞地區的多個國家宮殿的建設。大明宮佔地3.2平方千米,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被譽為千宮之宮、絲綢之路的東方聖殿。唐昭宗乾寧三年(896年),大明宮毀於唐末戰亂。
1961年,大明宮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西安市在大明宮原址建立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
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拓展資料:
唐朝時的都成長安唐長安城位於現在的西安市城區、東郊、西郊的小部分以及南郊的較大部分,面積達83.1平方 公里,是現在西安城牆內面積的10倍。唐大明宮是東方園林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被譽為絲綢之路的東方聖殿。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是西安城市建設、大遺址保護和改善民生的重點工程,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園」,使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成為帶動西安率先發展、均衡發展、科學發展的城市增長極,成為西安未來城市發展的生態基礎、最重要的人文象徵,並成為世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撐,進一步提升西安的城市特色。
Ⅲ 尋訪「絲綢之路」初一的學習探究課的資料,急!
絲綢之路,亦稱絲路。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在歷史上促進了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19世紀下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此後中外史學家都贊成此說,沿用至今。 張騫通西域後,正式開通了這條從中國通往歐、非大陸的陸路通道。這條道路,由西漢都城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然後分為兩條路線:一條由陽關,經鄯善,沿昆侖山北麓西行,過莎車,西逾蔥嶺,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亞歷山大,公元前30年為羅馬帝國吞並),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條出玉門關,經車師前國,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蔥嶺,過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漢時游牧於康居西北即成海、裏海北部草原,東漢時屬康居)。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等。絲綢之路(德語:die Seidenstrasse)一詞最早來自於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國》,有時也簡稱為絲路。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並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後的珠簾掀開。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系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義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Ⅳ 唐河北西向構造-岩漿活動帶中的岩體
該岩體集中區呈北西向,省內長約50 km,除發育有侏羅紀—白堊紀火山岩之外,還發育有燕山期中酸性—酸性侵入體和次火山岩體,共同構成燕山地區中生代燕山期岩漿岩系列的組成部分。因為該區位於燕山沉降帶西緣,所以岩漿活動的強烈程度和岩體規模明顯遜於河北燕山地區,而且愈是向西至五台山-恆山台隆區後,岩漿活動的強度很快減弱,岩體規模變小,爆發岩管數量減少。
武鐵山等(1983)根據岩體地質特徵、岩石組合、成因類型和成礦的專屬性等,將燕山期中酸性—酸性侵入體劃分為兩個岩石系列,即花崗閃長岩-花崗岩和正長閃長岩-花崗閃長斑岩-花崗斑岩系列。同時該岩體也屬殼源重熔型侵入系列,與多金屬礦床成礦作用無明顯關系。
在唐河斷裂帶內的渾源斷陷火山盆地中,出露有岔口、青磁窯和小窩單等中酸性—酸性淺成和超淺成侵入體,岔口和小窩單、野西溝和曹虎庵等4 個隱爆角礫岩筒(火山頸),以及大面積分布的侏羅紀火山岩;是晉東北地區燕山台褶帶西緣具有代表性的燕山期侵入岩和火山岩分布的地帶(圖3-3)。除此之外,在北西向唐河斷裂帶內及其兩側次級斷裂帶內,還有小銀廠、太白巍山、老潭溝、劉庄和寺溝等一系列淺成、超淺成岩體,而且這些岩體普遍與多金屬礦床成礦關系密切。
(一)岔口復合岩體
此岩體呈復雜的岩蓋狀或「岩傘」狀。主岩體為岩相分異明顯的酸性侵入岩,邊緣相為石英斑岩,過渡相為似斑狀中細粒花崗岩,中心相為似斑狀粗粒二長花崗岩。中部又有晚期成因的正長閃長玢岩小岩株侵入,正長閃長玢岩和主岩體又被後期的次火山岩或火山角礫岩筒穿切,同時被侵入後的斷層所破壞(圖3-4)。
主岩體中心即「岩傘」的「柄」部,分別位於岔口村南和錯馬坪兩地,邊緣相圍繞中心相呈環帶分布,構成「岩傘」的「冠蓋」(圖3-5、3-6),面積約12.8km2。因後期斷裂錯動和剝蝕,平面上極不規則。
岔口岩體最高上侵層位至寒武系和下奧陶統,上覆地層為上侏羅統火山岩。與圍岩接觸界面產狀隨地而異,「岩傘」柄部接觸面較陡,「傘蓋」部位則較平緩,呈岩床狀侵位於片麻岩或其他岩層層間。臭柏溝一帶「蓋傘」(即岩床)厚200 m,蘇家坪一帶最大厚度達300 m。
武鐵山等(年份)測得的石英正長閃長玢岩全岩表面年齡為129.5Ma,將其列為燕山早期第二階段和燕山中期產物。
岔口復合岩體不同相帶岩石特徵如表3-4所列。
臭柏溝石英正長閃長玢岩呈灰色或深灰色,斑狀結構,基質呈顯微粒狀結構。斑晶(2~5 mm)為中性斜長石(20%~25%)、普通角閃石(5%)、石英(2%~3%)和黑雲母(2%);基質(0.2~0.5 mm)為酸性斜長石(30%~35%)、正長石(20%~25%)和石英(10%)等。
圖3-3 渾源地區株羅—白堊紀區域地質略圖
1—第四系;2—下白堊統;3—上株羅統西瓜園組-大北溝組;4—上株羅統張家口組;5—上株羅統白旗組;6—中株羅統後城組;7—中株羅統髦舍山組;8—古生界;g—長城系;10—新太古界五台群變質岩;11—燕山期花崗閃長斑岩;12—燕山期長石石英斑岩;13—燕山期火山頸相角粒熔岩;14—燕山期黑雲母花崗岩;15—地質界線、不整合界線;16—正斷層、平推斷層;17—性質不明斷層;18—膨潤士、沸石含礦層
岔口復合岩體的主岩體和石英閃長紛岩的岩石化學與中國同類岩石化學成分基本一致。主岩體SiO2與K2O質量分數略高,而Na2O、CaO、MgO和FeO質量分數略低。從岩體邊緣→中心相→石英正長閃長紛岩,SiO2、K2O質量分數和燒失量遞減,而 Al2O3、Na2O、CaO、MgO、Fe2O3、TiO2質量分數遞增。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省地礦局217隊和省冶金第三勘查局圍繞與岩體有關的鐵、銅、鉬、硫礦化進行輪番勘查,但至今尚無顯著收獲。
圖3-4 渾源縣岔口復合岩體地質圖
(據武鐵山等,1g83)
1—株羅系—白堊系;2—中石炭統本溪組;3—中奧陶統;4—下奧陶統;5—寒武系;6—長城系高於庄組;
7—新太古代變質岩系;8—似斑狀中粗粒二長花崗岩;g—似斑狀中粗粒花崗岩;10—石英斑岩;
11—石英閃長紛岩;12—次火山岩、火山角礫岩;13—輝綠岩;14—岩相界線
(二)青磁窯長石斑岩岩床
圖3-5 唐河斷陷火山盆地黃窊梁火山頸平面圖
1—流紋質凝灰熔岩角礫岩;2—安山岩;3—斑狀花崗岩;4—正長石英斑岩;5—新太古代變質岩;
6—長城系-青白口系;7—寒武系;8—奧陶系;9—玄武岩脈;10—斷層
圖3-6 黃窊梁火山頸剖面圖
1—流紋質凝灰熔岩角礫岩;2—流紋質凝灰熔岩;3—正長石斑岩;4—含石英正長斑岩;5—石英斑岩;
6—大理岩化灰岩;7—礦化蝕變帶;8—新太古代黑雲變粒岩;9—斜長角閃岩;10—鑽孔及井號
表3-4 岔口復合岩體不同相帶岩石特徵
(據武鐵山等,1984)
青磁窯長石石英斑岩岩床位於渾源縣青磁窯村南尹家嘴至郝家灣一帶(圖3-3)。呈層狀侵人於寒武紀石灰岩中,厚300 m,面積近2 km2,與地層產狀基本一致,具流紋構造。岩石呈灰、灰白色,稀疏小斑狀構造,基質呈顯微晶質結構。斑晶成分有更長石(粒徑為1~2 mm,體積分數為15%)和石英(粒徑1 mm,體積分數為1%);基質(粒徑0.2~0.5 mm)礦物成分有正長石(50%)、酸性斜長石(15%)和石英(20%~25%)。主要副礦物成分有磁鐵礦和鋯石。岩石化學成分中 SiO2、K2O 和Na2O質量分數高,里特曼指數δ=2.6,AR=3.66,屬鈣鹼性。
(三)小窩單花崗閃長斑岩體
小窩單花崗閃長斑岩體位於小窩單村西(圖3-3),岩體群出露面積約0.1 km2。超淺成相不規則脈群侵入上侏羅統安山岩中,並被上白堊統左雲組礫岩不整合覆蓋。全岩K-Ar年齡值為121.8Ma,屬燕山中期二階段產物。
花崗閃長斑岩脈呈灰、淺灰色,斑狀結構,基質呈顯微晶粒狀結構。斑晶成分有中長石(粒徑2~5mm,體積分數10%~15%)和鉀長石(粒徑3~7 mm,體積分數3%~5%);基質(粒徑0.2~0.3 mm)成分有更長石(25%~30%)、正長石(25%)、石英(20%~25%)、普通角閃石(1%~3%)和黑雲母(1%~2%)等。副礦物以磁鐵礦為主,其他有鋯石、鈦鐵礦、磷灰石和輝鉬礦等。
與中國花崗閃長岩平均化學成分相比,SiO2和K2O質量分數高,AlO3、CaO和MgO質量分數低。微量元素成分中Pb質量分數較高((50~60)×10-6)。
(四)小銀廠花崗斑岩體小岩株
小銀廠花崗斑岩體位於唐河斷裂以西五台山—恆山台隆區的官兒村南東8 km的小銀廠溝內。小岩株狀,出露面積為0.28 km2。與五台群呈侵入接觸,接觸面向外陡傾斜。
花崗斑岩呈淺至深肉紅色,斑狀結構,基質呈微粒花崗結構。斑晶(粒徑1~5 mm)成分有條紋正長石(25%~30%)和斜長石(10%);基質(粒徑0.1~0.3 mm)成分有正長石(15%~20%)、更長石(10%)和石英(30%~35%)及少量黑雲母。岩石化學成分如表3-5所列。
表3-5 小銀廠花崗斑岩化學成分質量分數 wB/%
(據武鐵山等,1983年)
(五)太白巍山火山頸相次火山復合岩體
太白巍山總體地質構造為一個向南逆沖的推覆體,爾後又微微下滑的弧形高角度斷層帶(圖3-7)。推覆體與下狀岩層間形成寬10~20 m的擠壓破碎帶。內部發育北西、北東、近南北和近東西4組斷裂。北西和北東向斷裂交會於太白巍山主峰一帶,成為燕山期岩漿活動的中心通道。
太白巍山破火山機構由兩個層圈構成:外層圈直徑16km,構成斷陷火山盆地外緣,岩石組合為元古宙以上層位沉積蓋層,北西部還有五台群金剛庫組硅鐵建造;內層圈直徑約8.5km,岩石組合主要為侏羅紀陸相火山岩。區內岩漿活動以燕山期強烈岩漿活動為特徵。
侏羅紀陸相中酸性火山岩分3個岩性組:底部後城組河湖相礫岩夾凝灰岩;中部白旗組中性—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熔岩;上部張家口組酸性熔岩與碎屑岩。這些火山岩構成太白巍山斷陷破火山口盆地的主體。
中酸性復合岩體多呈小岩株狀,岩性為超淺成和次火山岩,且與多金屬礦床形成密切關聯。
次火山岩為火山噴發後期殘余岩漿,沿火山口周圍環狀或放射狀裂隙侵入或充填的產物。本區形成了支家地和十八盤次火山岩體。岩性以石英斑岩為主,具一定岩相分帶,邊部異源成分多、角礫大;過渡帶為流紋岩和流紋質角礫凝灰岩;中心帶為石英斑岩和花崗斑岩。
圖3-7 太白巍山銀錳礦田地質構造圖
1—上侏羅統;2—石炭系;3—奧陶系;4—寒武系;5—長城系;6—五台群;7—五台期英雲閃長岩;8—石英斑岩;
9—花崗斑岩;10—花崗岩;11—正斷層;12—逆斷層;13—銀錳礦床和銀礦床;14—金礦點
十八盤次火山岩以石英斑岩和粉紅色流紋岩為主,岩石呈灰白色,微帶粉紅色,斑狀結構,塊狀構造。斑晶(2~3 mm)成分有石英和鉀長石(5%~10%),透長石很少。石英斑晶具熔蝕重結晶現象。基質成分與斑晶成分相同,脫玻化形成球狀結構,顯微嵌晶或霏細結構。
石英斑岩常見杏仁狀氣孔,其中充填有石英、方解石和黃鐵礦等。局部鉀長石增多,結晶粗大,當出現黑雲母時即構成花崗斑岩。黃鐵礦化呈浸染狀散布於石英斑岩中,碳酸鹽化、絹雲母化、硅化和葉臘石化發育。多金屬礦化呈細脈狀發育。
石英斑岩分兩期:早期者結晶粗大,蝕變作用強;後成者斑晶較小,基質多呈隱晶質。
由岩體化學成分(表3 -6)看出,SiO2、K2O和Na2O質量分數高,Fe2O3、FeO、MgO、MnO和CaO質量分數較低,經Q-A-P分類圖解,屬鹼長花崗岩系列。
表3-6 次火山岩化學成分質量分數 wB/%
續表
註:1.石英斑岩(11個樣平均);2.石英斑岩角礫岩;3.碎裂石英斑岩;4.凝灰角礫岩;5.凝灰角礫岩;6.火山角礫岩。
(據冶金三勘局、真允慶等,1993)
微量成分中Cu、Pb、Zn、Au和Ag質量分數高。
石英斑岩沿火山通道侵入並充填在火山集塊岩的火山角礫岩之間。後因下部氣液局部集中,壓力增大,形成火山隱爆,使石英斑岩和早期火山角礫岩、集塊岩再次形成隱爆角礫岩,並成為富銀的賦礦岩石。
其Rb-Sr同位素等時線年齡為156.03Ma,為燕山運動中期產物。87Sr/86Sr初始比值為0.70580,略高於地幔的平均值0.7036,而低於地殼的Sr同位素平均增長值0.719,與華南陸殼改造型花崗岩0.70~0.74(徐克勤,1982)差別較大,而與過渡性同熔型花崗岩0.705~0.709比較一致。真允慶等(1982)認為,石英斑岩屬同熔型花崗岩類,即幔源弱鹼性中基性岩漿,經同化混染部分殼源物質後分異演化末期階段的產物。
隱爆角礫岩分布在太白巍山斷陷火山盆地中部,受斷層控制,北西西向分布,出露長750m,寬40~170m,向下逐漸變寬,呈不規則透鏡狀,為主要容礦岩石。隱爆角礫岩體東端以凝灰角礫岩為主,西端以石英斑岩角礫岩為主。角礫成分有石英斑岩、張家口組流紋岩和安山岩以及片麻岩、石英砂岩和白雲岩等,礫徑2~0.5cm,大者7~10cm,稜角狀和次稜角狀,膠結物有岩粉、岩屑、火山灰和熔漿等。
按形成方式分爆破角礫岩、貫(侵)入角礫岩和碎裂岩等3 種。按角礫成分區分為如下4種:
石英斑岩角礫岩:淺灰色或灰色,略帶淺肉紅色,角礫、碎裂結構,塊狀角礫構造。角礫成分有石英斑岩、白雲岩和燧石。角礫量約佔60%,礫徑1~5 cm,大者達10 cm。膠結物為岩粉和硅質,由隱爆貫入形成。
凝灰角礫岩:灰色、深灰色,角礫凝灰結構,塊狀構造。角礫成分有石英斑岩和燧石、白雲岩、安山岩、流紋岩以及霏細岩等,粒徑0.5~15 cm。角礫呈次稜角和次圓狀,少數呈渾圓狀,凝灰質、硅質及後期含礦物質膠結,由爆破作用形成。為主要含礦岩石。
復成分角礫岩:灰褐或紫紅色,角礫結構,塊狀構造。角礫成分有安山岩、白雲岩、流紋岩、砂岩及少量石英斑岩和片麻岩等,礫徑0.5~50cm。角礫呈稜角或次稜角狀,火山灰、岩屑和晶屑膠結。崩塌-震碎成因。復成分角礫岩與白旗組火山角礫相似,不含礦。
碎裂石英斑岩:多分布在岩體邊部,隱爆震碎成因。角礫成分全部為石英斑岩,但角礫本身無大的位移,具可拼接性,硅質與後期礦物質膠結。
火山角礫岩化學成分質量分數參見表3 -6,與石英斑岩相似。微量元素中Cu、Pb、Zn、Au、Ag質量分數較高。
(六)老潭溝復合岩體
老潭溝復合岩體位於靈丘縣城南老潭溝和古道溝一帶,處在唐河斷裂活動帶的北東側邊緣北西、北東向航磁解譯斷裂和近南北向航磁、重力解譯斷裂交疊部位。航磁解譯隱伏岩體范圍達12km2,遠大於岩體出露面積。且在南西3 km還有香爐石同期花崗斑岩和閃長岩體。該岩體呈不規則岩株狀,南北長2km,寬1~1.5 km,出露面積約2km2。侵入圍岩為新太古代五台群和古元古代滹沱群。
岩體主要為輝石正長岩,岩石多呈隱爆角礫狀,並有數個花崗斑岩體(總面積<0.05 km2)侵入其中,還有更晚期的北東向細粒花崗岩脈及北西向喜馬拉雅期煌斑岩脈穿插(圖3-8)。
圖3-8 靈丘老潭溝復合岩體地質圖
(據武鐵山等,1983)
1—現代河床沖洪積疏鬆沉積;2—滹沱群豆村亞群四集組變質礫岩、石英岩;3—五台群石嘴亞群斜長角閃片麻岩;
4—輝石正長閃長岩;5—破裂角礫岩;6—隱爆角礫岩;7—花崗斑岩;8—細粒花崗斑岩脈;
9—拉輝煌斑岩;10—逆斷層;11—性質不明斷層;12—向斜軸
輝石正長閃長岩呈灰色或深灰色,半自形粒狀結構,礦物組成有中長石(50%~55%),正長石(20%)、石英(約5%)、普通角閃石(約10%)、普通輝石(2%~5%)和黑雲母(1%~5%)等。副礦物以磁鐵礦為主,其他有磷灰石與褐鐵礦等。
細粒花崗岩呈脈狀,淺肉紅色,斑狀結構,基質呈細粒花崗結構。礦物組成中的斑晶(2~6 mm)成分有中長石(10%)、條紋長石(10%)和黑雲母(2%)等;基質部分(0.5~1 mm)有更長石(25%)、正長石(20%)、石英(≥30%)。其中,斜長石均已絹雲母化,正長石已高嶺土化。
花崗斑岩中的副礦物除有較多黃鐵礦外,尚有榍石、鋯石、磷灰石、方鉛礦和輝鉬礦等。輝石閃長岩的副礦物組合較簡單,主要為磁鐵礦,其次有磷灰石、榍石、輝鉬礦與褐鐵礦等。
復合岩體化學成分如表3-7所列。說明由邊緣向中部、由早至晚,SiO2和K2O質量分數逐漸遞增,其他成分遞減。
表3-7 老潭溝復合岩體平均化學成分質量分數 wB/%
註:1.細粒花崗斑岩脈;2.花崗斑岩;3.鉀長石化花崗閃長岩;4.石英正長閃長岩;5.黑雲輝石正長閃長岩。
(據武鐵山等,1983)
微量元素中最明顯的特徵是Mo質量分數高(花崗斑岩為(500~800)×10-6,輝石正長閃長岩為(300~800)×10-6),這與岩體有顯著礦化的現象一致。
(七)劉庄和寺溝復合岩體
劉庄岩體位於劉庄村北,岩體南北長900 m,東西寬500 m,呈近圓形岩株狀。圍岩為長城系高於庄組白雲岩,接觸帶大理岩化帶寬數十至數百米,東側和南側矽卡岩化接觸蝕變強烈,並伴有磁鐵礦化。
主要岩性為似斑狀花崗閃長岩,中心相為中粒花崗岩(直徑約100m)。二者間有20~50m寬的過渡岩相——似斑狀二長花崗岩(圖3-9)。
似斑狀花崗閃長岩呈灰色,似斑狀結構,基質呈顯微粒狀結構。斑晶(1~3 mm)成分有中長石(15%)、普通角閃石(3%)和黑雲母(1%);基質(0.5~1 mm)成分有正長石(25%)、更長石(40%)和石英(15%)。副礦物(0.05~2 mm,3%)。
中心相中粒花崗岩呈淺灰褐色,半自形晶不等粒結構。礦物組成有條紋長石(2~3 mm×4~6mm,45%~50%)、酸性斜長石(2~3 mm×4~6 mm,20%~25%)和石英(2~4 mm,30%)等。副礦物(0.02~2mm,1%)以磁鐵礦、磷灰石、褐鐵礦及鋯石居多。
岩體化學成分如表3-8所列。由此看出,自岩體邊部向中心SiO2和K2O質量分數逐漸增加,MgO、FeO、Fe2O3、MnO和TiO2質量分數漸少。較同類岩體K2O偏高。
圖3-9 劉庄和寺溝復合岩體地質圖
(據武鐵山等,1984)
1—寒武系;2—中元古代長城系高於庄組—薊縣系霧迷山組石英岩狀砂岩、底礫岩和燧石條帶白雲岩;
3—石英斑岩;4—花崗岩;5—二長花崗岩;6—花崗閃長岩;
7—矽卡岩;8—隱爆角礫岩邊界;9—正斷層
表3-8 劉庄復合岩體化學成分 wB/%
註:1.花崗岩;2.二長花崗岩;3.似斑狀花崗閃長岩。
(據武鐵山等,1983)
寺溝岩體與劉庄岩體相鄰,並且在產狀和成因上可能有一定聯系,但岩性差異較大。寺溝岩體以石英斑岩為主,僅在岩體中部見有范圍不大的花崗閃長斑岩(<0.01 km2)。整個岩體南北長940 m,東西寬440 m,面積約0.35 km2(圖3-9)。已經證明,石英斑岩較花崗閃長斑岩生成順序晚,211隊(1971年)認為石英斑岩為火山頸相產物。
花崗閃長斑岩與劉庄復合岩體相似,呈淺肉紅色,似斑狀結構,基質為細粒結構。斑晶礦物成分有中長石(2~4 mm,10%~15%)、石英(1%~2%)和黑雲母(1%~2%)等;基質成分為更長石(0.5~1 mm,25%~30%)、正長石(20%~25%)和石英(15%~20%)。副礦物約佔3%。
寺溝復合岩體K2O質量分數較高,Cu質量分數60×10-6。
在整個唐河構造-岩漿活動帶內,除上述過渡性同熔型中酸性—酸性侵入體和次火山岩岩體之外,尚有許多殼源型中酸性—酸性侵入體。其中,除規模較大的黑狗背岩體之外,還有靈丘下車河、渾源青磁窯、靈丘育秧溝和串嶺等小岩體。還有少數岩體是由過渡性同熔成因的岩體和殼源成因的岩體共同組成復合岩體。如岔口岩體邊緣相石英斑岩和過渡相似斑狀花崗岩屬殼源型成因,而中心相斑狀二長花崗岩屬過渡性同熔型成因。黑狗背岩體邊緣相細粒花崗岩為殼源型成因,但過渡相中粒黑雲母花崗岩和中心相似斑狀黑雲母花崗岩為過渡性同熔型成因。
Ⅳ 黃河大鐵牛的歷史淵源
開元鐵牛亦稱唐代鐵牛,位於永濟市城西十五公里,蒲州城西的黃河古道兩岸,各四尊。鑄於唐開元十三年( 725),為穩固蒲津浮橋,維系秦晉交通而鑄。元末橋毀,久置不用,故習稱「鎮河鐵牛」。因黃河變遷,逐漸為泥沙埋沒。
20世紀40年代,河水沿蒲州西城牆外流過,枯水季節,下水還可摸到鐵牛牛角,行船還有被牛角掛傷船底的情況。
50年代後,三門峽庫區蓄洪,河床淤積,再加上河水西移,到了六七十年代鐵牛已被深埋於黃河水面下2米有餘的河灘里了。
1988年,永濟縣博物館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經過一年多的查訪勘探,於次年8月發現並出土了唐開元鐵牛、鐵人,引起各界人士關注。
1989年 8月在蒲津渡遺址上經勘查發掘,處於黃河古道東岸的四尊鐵牛全部出土。距蒲州城西牆51米,距西城門 110米。
1998年8月由永濟市博物館在蒲津渡遺址上發掘出的。出土鐵牛有四尊、鐵人四個、兩座鐵山、一組七星鐵柱和三個土石夯堆。
黃河鐵牛的出土,是建國以來我國首次發現黃河古渡口遺址,四尊鐵牛也是我國目前發現的重量最重(每尊45t~72t)、歷史最久、工藝水平最高的珍貴文物,在國內外極為罕見。
(5)中國地質大學唐朝輝擴展閱讀
蒲津渡遺址,是中國第一次發掘出土的大型渡口遺址,這里文化底蘊十分豐富,尤以唐開元年間傾全國之力改建蒲津浮橋,在這里鑄造的維橋大鐵牛、鐵人、鐵山、鐵柱等的鐵器群彌足珍貴。
黃河大鐵牛年代之久(迄今1300年)、體型之大(每頭牛長3.3米,高1.7米)、份量之重(最重的牛47噸)、工藝之精、造型之好堪稱中華瑰寶,是中國勞動人民對世界橋梁、冶金、雕塑史的貢獻,是世界橋梁史上唯我獨尊的永世無價之寶。
1999年9月,國家投資1000餘萬元,由山西省考古所實施了「鐵牛頂升保護方案」,將鐵牛垂直頂升12.2米。2007年永濟市成立了永濟黃河大鐵牛旅遊有限公司,吸引民間資本進入。
2008年運城市開發建築有限公司投資,在景區開挖了人工湖,鋪浮橋、造假山、鑿木船、建兩關(蒲津關、大慶關)等,再現了盛唐蒲津大浮橋的景象。
Ⅵ 誰可以詳細介紹西安
剛也是這個來問題。呵源呵。我不喜歡玩。所以對西安的線路玩不清楚。
只能說。200左右的很容易找的。一般上面標價和實際價格不一樣的。實際要便宜很多。
至於景點,完全應該看自己喜歡什麼類型的吧。然後再自主研究路線。(關於這個有個麻煩。現在西安地鐵修的亂七八糟。公交的線路站牌都亂的。我自己都找不到。所以才不方便的時候打個車吧。市裡黑公交相對少。但不要找長安字樣的車,據說啊。據說,不肯定。那些車很容易車主比較難纏。我怕跨省啊。)
祝你玩開心。樓下西安的朋友給這個朋友好好介紹下吧。
Ⅶ 唐朝的洛陽是如今的什麼地方
唐朝的洛陽是如今的河南省洛陽市,位於河南省西部、黃河中下游。
唐代自高宗始,仍以洛陽為都,稱東都。武德四年(621年),置洛州總管府,轄洛州、鄭州、熊州、榖州、嵩州、管州、伊州、汝州、魯州等九州,洛州轄洛陽、河南、偃師、緱氏、鞏、陽城、嵩陽、陸渾、伊闕等9縣。
貞觀元年(627年),分全國為十道,洛陽屬河南道。顯慶二年(657年)置東都。開元元年(713年),改洛州為河南府。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於洛陽置都畿道。天寶年間,改東都為東京。洛州、河南府均治洛陽。
武則天光宅元年(684年)始,改東都為神都,對都城進行擴建,修建了明堂、萬國天樞等。武則天稱帝後,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以更大的規模開鑿龍門石窟,奉先寺盧舍那大像龕便是盛唐雕刻藝術的輝煌代表。武則天還令薛懷義為白馬寺住持,大規模整修白馬寺。
唐代,中國佛教臻於鼎盛,佛教史上勢力最大、影響最廣、流傳最久的教派禪宗在洛陽形成。唐玄宗長期居洛,曾敕令大修中嶽廟,並賜風穴寺(在今汝州)內佛塔名「七祖塔」。
唐天祐四年(907年),唐室亡祚,其後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短暫的王朝,史稱五代。其中,後梁、後唐、後晉均曾都洛陽,後漢、後周以洛陽為陪都。這一時期洛陽仍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以上計夏、商、西周、東周、東漢、三國魏、西晉、北魏、隋、唐(含武周)、後梁、後唐、後晉等十三朝以洛為都,洛陽成為中國建都時間最長的城市。此外,新莽末年更始帝、隋末王世充、唐中葉安祿山都曾在洛陽立國。
(7)中國地質大學唐朝輝擴展閱讀:
洛陽是一座風光秀美、獨具魅力的優秀旅遊名城。
現有5A級景區5家、4A級景區23家、3A級景區37家。「北方千島湖」黃河小浪底風景旅遊區、世界地質公園黛眉山、國家森林公園白雲山、「北國第一溶洞」雞冠洞、「山嶽經典•十里畫屏」老君山、「北國水鄉」重渡溝,以及龍峪灣、天池山、西泰山、神靈寨等風景名勝,兼具南北風光之神韻。
市區及周邊分布著周山、龍門山、小浪底、上清宮等四大森林公園和隋唐城遺址公園,伊、洛、瀍、澗、黃五條河流縱橫其間,長達20餘公里的洛浦公園穿城而過。洛陽牡丹始植於隋,盛於唐,甲天下於宋,雍容華貴,國色天香,已有1500多年的栽培史,形成9大色系、10種花型、1200多個品種。
一年一度的牡丹文化節已經成為蜚聲中外的國家級文化盛會,躋身全國四大名會之一,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洛陽擴大對外開放、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平台。洛陽市被命名為「中國牡丹花都」。
Ⅷ 中國高速隧道 研究背景。。
自王夢恕院士始。
早在百年之前,晚清洋務大臣張之洞就提出「築鐵路至海南腹地」的設想。而在1918年,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提出,該有一條鐵路「於化州須引一支線,至遂溪、雷州,達於瓊州海峽之海安……於海安再以渡船與瓊州島聯絡」。
如果再往前追溯,大約在850多年前,唐朝貶官李光就曾做過連接海峽兩岸的夢。「海北與海南,各在天一方……願子一咄嗟,跨空結飛梁」,被海南人奉為「五公」之一的李光,在踏上海南島後就不由得賦詩感嘆。
而據王夢恕介紹,希望海底隧道能夠連接瓊州海峽兩岸是周恩來總理生前的願望。「那是在1970年代,我國大搞備戰備荒,地下工程的研究建設是重點之一。」王夢恕說,在1974年,日本成功修建了者關門海底隧道,這一消息受到周恩來總理的重視,當時,躺在病榻的周恩來作出批示,指示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萬里組織研究修建跨越瓊州海峽的海底隧道問題。「周總理是我國第一個明確提出要修建瓊州海峽跨海工程的人,」王夢恕說,如今再聽到海南省政府強調推進跨海工程,這是令人感到鼓舞的。
如今交通發達,但長期與大陸隔絕的日子,使得世代居住在海南島的人們有一種「島民心裡」:在當地人心中,沒有明顯的南北方之分,只有大陸與海南之別:瓊州海峽以北皆叫「大陸」,哪怕只是一水之隔的雷州半島居民,只要踏上海南島,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大陸仔」或「大陸妹」了。
1988年,海南從廣東省分離出來,並成為了全國最大的經濟特區。4年之後,海南人試圖與大陸連接的夢想得到了國家的支持——1992年11月,當時的國家計劃委員會批准了粵海鐵路通道建設項目的立項。
粵海鐵路是我國第一條跨海鐵路,北起廣東省湛江市,穿越雷州半島,跨越瓊州海峽,南至海南省三亞市。
2003年,海南與大陸連接的夢總算實現了。當年1月7日,粵海鐵路正式通車,通過輪渡,大陸的火車開上了海南島。
然而,海南似乎並不滿足於乘輪渡跨過瓊州海峽。在粵海鐵路開通兩年之後,海南官方便開始啟動跨海大橋或跨海隧道的前期研究和准備工作。
2005年8月,在交通部的牽頭下,交通部規劃院與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及同濟大學共同組成課題組,在瓊州海峽跨海工程的基礎上,對公路通道工程進行各項課題的論證及研究。
連接方案之辯
「由於缺少一條與兄弟省區更為便捷的交通通道,海南經濟受到嚴重製約,與泛珠三角區域兄弟省區發展還有較大的差距」,「為了海南的長遠發展,必須突破瓊州海峽這一天然屏障,開展如此巨型的工程,必須早日著手准備,包括選擇合適時機發出海南的聲音。」衛留成在「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高層論壇上的一席話,激起了不小的波瀾。
本報記者在采訪調查過程中了解到,關於海南島與大陸連接的跨海工程,目前還存在三方面的爭論:一是究竟要不要修跨海通道工程;二是具體方案的選擇;三是交通部、鐵道部、海南省和廣東省在跨海通道計劃中各有盤算。
關於是否需要修建瓊州海峽跨海工程,在專家及國家有關部門之間並沒有太大的分歧。「修是肯定的,但只是時間問題。」王夢恕說,在如「同(江)三(亞)」國道主幹線等道路規劃中,瓊州海峽是必經之路。
然而,這一問題在海南坊間卻引起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海南島迫切需要跨海通道」及「海南島不需要修建跨海通道」,成為近期關注瓊州海峽跨海通道計劃的民眾爭論的議題。
贊同者認為,與大陸交通連接不暢,正是海南經濟落後的主要根源,跨海工程如果修建,必定帶動海南經濟的騰飛——這部分網民的觀點,與海南省政府的思路頗為一致。
「近來我有一種感覺,就是海南的部分官員和民眾在心理上已經被邊緣化,小民思想嚴重,安於現狀,害怕承擔改革的風險,造成海南經濟發展長期滯後,被其他兄弟省份遠遠拋下。跨海大橋(隧道)的建設會成為海南與內地連接的一條紐帶,避免海南從地理上、經濟上、政治上被邊緣化。」熱心支持跨海工程的網民「瓊人治瓊」在一家名為「海南發展」的網路論壇上如此說道。
對跨海通道工程計劃「不感冒」的人則認為,海南經濟的邊緣化,與交通不暢雖然有關系,但根子是海南的發展思路、產業結構及軟環境的建設上出現了問題。
「我不知道政府還有什麼長遠的計劃,很多人原先都認為粵海鐵路是跨海工程的終結了。」李希泉(音)說。李是海口市長流鎮人,海口火車站離他家有一個小時左右的步程,粵海鐵路已經運行三年多,但他出島從來沒有選擇坐輪渡火車。
「粵海鐵路建設時本地媒體說得天花亂墜,說與大陸連接以後海南經濟會發展,現在都幾年過去了,有什麼明顯的變化?」李希泉對記者說,現在海南與大陸的交通並不算太閉塞,不能把發展滯後的原因歸於瓊州海峽的阻隔。
記者從海南交通部門了解到,目前海南的交通運輸能力仍較為充足,秀英港、海口港等碼頭的吞吐能力有很大部分處於閑置狀態,客運稍微緊張也只是在「五一」、「十一」及春節期間才會出現,而運行了三年的粵海鐵路,其載客量及運輸能力通常達不到其設計能力的十分之一,多數時間處於虧損運營狀態。「兩艘渡輪每天都要花費20萬元,粵海鐵路要收回成本還需要很長的時間。」王夢恕說。
在方案選擇上,目前,根據初步調研,瓊州海峽的跨海工程大致有三種方案——跨海大橋、海底隧道及橋隧結合。
所謂跨海大橋,是指在瓊州海峽上直接架設一座總長約31.6公里的大橋。這是廣東省早期調研後推薦的方案。該方案的資金估算約為600億元人民幣。通過篩選,該方案從10條通道線位中選出避開深槽、水深在40米左右的線位,即從雷州半島燈樓角至海南島臨高縣轄區內的紅牌咀;海底隧道方案,即通過深埋、沉管或懸浮的辦法,把隧道建於水下;橋隧結合方案,是從海峽兩岸建橋,海上建設多個人工島,在接近海中央時進入隧道。
王夢恕通過調研認為,瓊州海峽採取海底隧道方案更為合適。由於瓊州海峽台風多、跨度大、水深大、地層條件差等特點,橋梁方案受限制較多且技術難度大,不但不經濟也可能破壞自然環境,「隧道方案不但技術比較成熟,而且對環境的影響較小。」王夢恕認為,瓊州海峽的最優方案應該是海底隧道,綜合考慮,造價也要比大橋經濟得多,當時預測造價在308.2億元人民幣(約合目前的500億元)。
防護工程及地下工程專家錢七虎院士也贊同王夢恕的觀點,在《瓊州海峽通道宜隧不宜橋》的論文中,錢院士從戰略高度考慮,以瓊州海峽的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環境條件及橋隧使用功能等特徵,論證了瓊州海峽跨海通道工程,「採用水下隧道方案確實明顯優於橋梁方案」的觀點。
「這是一個很嚴肅的科學問題。」王夢恕說,瓊州海峽更適合建跨海大橋還是海底隧道,在性價比及合理性等方面不難辨別,如果以後哪一天工程要上馬,嚴謹、科學的民主決策不可或缺。「我們一定要防止面子工程!如果瓊州海峽上建跨海大橋,就重走杭州灣跨海大橋的老路了。」王說,目前在建設的杭州灣跨海工程,本來修建海底隧道是最佳的方案,但可能某些官員出於面子工程的考慮,卻批准了跨海大橋的建設。
據本報記者了解,在對待跨海工程計劃這一問題上,有關部門還存在不少分歧。目前,交通部及鐵道部取得了修建海底隧道這一共識,然而是要修建公路隧道還是鐵路隧道,兩個部門的專家還存在爭議。
海南省官方的消息稱,廣東在推進跨海工程的問題上也比較積極,但據一位接近廣東省官方決策層的專家說,這是海南島尚未脫離廣東省之前的事,出於維護地區經濟優勢的考慮,廣東省目前並不希望瓊州海峽跨海工程盡早動工。「如果隧道修通了,憑借海南的旅遊資源優勢,不知道要分流多少廣東的客源。」該專家如此表示。
然而,也有人否定了這一說法。「兩個省的有關部門都很積極。」海南省交通廳規劃處的徐志飛處長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現在都在配合(交通)部里的統一部署,做前期的規劃工作。
海南島被「邊緣化」?
「說歸說,但瓊州海峽跨海工程在5年之內甚至更長的一段時間,是不可能被國家立項的。」王夢恕說,這主要是沒有錢,國家不可能給錢,廣東省不可能給錢,海南省想建而自己卻沒有錢。
據了解,在瓊州海峽跨海通道計劃提出以後,曾有日資主動「請纓」,希望注資支持工程上馬,但由於種種原因,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沒有答應。目前,有一批台商的游資有意推動跨海工程,但據王夢恕院士介紹,海底隧道工程事關國家戰略,融資決策會是相當慎重的。「現在還沒有到這個份上,融資的事情沒有什麼可靠的消息。」徐志飛說。
「海南對跨海通道計劃念念不忘,確實跟錢有關。」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專家對記者說,衛留成在「泛珠三角」高層論壇上關於跨海通道的高調發言,實際上是一種姿態,他向人們表明,海南希望融入周邊的經濟圈,不希望被逐漸「邊緣化」。
專家稱,海南在經濟發展上出現困難,主要是資金不足。海南建省初期,由於中央財政的大量投入,海南曾經輝煌一時。後來,由於國家政策的調整,中央財政的重心逐漸向上海浦東開發區、「西部大開發」等項目傾斜,由於經濟結構不合理,海南開始從全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向「經濟特困區」轉變。 在目前中部崛起、東北振興等大背景下,海南在如何擺脫「邊緣化」方面並沒有找到更好的辦法。
根據統計部門的數據,2003年,海南全省的GDP總量為698.30億元,增長10.5%,這是自1995年以來的首次兩位數增長,然而,這卻僅相當於廣東省東莞市的70%左右;2004年中國內地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GDP總量排名中,海南排名為倒數第四,GDP總量是790.12億元;2005年,在全國排名中,海南仍是倒數第四,GDP總量為903.6億元。在這種狀況下,海南長期處在「吃飯財政」的陰影當中。
「修建跨海通道,主要是為了帶動海南的經濟。」王夢恕說,但在海南目前的經濟總量下,舉行這樣一個超級工程是「十分不經濟的」。跨海通道的設想,主要是帶動海南的旅遊,以及給海南供給更多的淡水及電力,由此拉動經濟的騰飛,但隧道修建與否跟海南經濟發展並不一定有必然的關聯。
「海南經濟發展的路徑,不僅是海南省政府的施政思路反映,也是國家大政策轉變過程的縮影。」關注海南發展的專家說,海南從「寵兒」到「棄兒」,這是令人無奈的現實,「這就好比現在討論的跨海通道工程,如果跨海隧道(大橋)非建不可,那粵海鐵路怎麼辦?這算不算國家的決策失誤?」
「自然的寵兒、經濟的棄兒」,海南島尷尬的地位,使得這種看法成為海南島人一種特有的情緒。「衛省長說准備跨海通道工程不是天方夜譚,但真是只有依靠這條通道海南才能發展嗎?」李希泉說,對於這樣的大問題他並沒有找到自己的答案,但總覺得很多人把瓊州海峽跨海通道當成海南經濟騰飛的「救命稻草」,這並沒有抓住問題的核心。
對於海南如何發展,官方或許也沒有統一的思路。「海南是要發展快點?還是要發展慢點?是要保護好這個祖國的大花園,還是把她打造成現代化大都市?」王夢恕說,不管是中央還是海南地方政府,並沒有給人呈現出一套清晰發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