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工程地質與動態監測

工程地質與動態監測

發布時間: 2021-03-07 13:38:48

❶ 地下水動態與均衡的監測項目

一、地下水動態監測項目

對大多數水文地質勘查任務來講,地下水動態監測的基本項目都應包括地下水水位、水溫、水化學成分和井、泉流量等。對與地下水有水力聯系的地表水水位與河流流量,以及礦山井巷和其他地下工程的出水點、排水量及水位標高也應進行監測。

水質的監測,一般是以水質簡分析項目作為基本監測項目,再加上某些選擇性監測項目。選擇性監測項目是指那些在本地區地下水中已經出現或可能出現的特殊成分及污染質,或被選定為水質模型模擬因子的化學指標。為全面掌握區內水文地球化學條件變化的基本趨勢,可在每年或隔年對監測點的水質進行一次全分析。

地下水動態資料,通常隨著觀測資料系列的延長而具有更大的使用價值,故監測點一經確定後,不要輕易變動。

二、地下水的均衡項目

地下水的均衡包括水量均衡、水質均衡和熱量均衡等不同性質的均衡。不同性質均衡方程的均衡項目(均衡要素)也就必然有所區別。在多數情況下,人們首先關注的還是水量問題,而水量均衡又是其他兩種均衡的基礎。因此,應著重於水量均衡項目的研究。

分析各種水量均衡方程的均衡項目組成,可清楚地看到:一切水量均衡方程均由三部分組成,即均衡期內水量的變化量、地下水系統的補給量和消耗量。在補給量中,最重要的是降水入滲量(Xf)、地表水入滲量(Yf)、地下徑流的流入量(W1);在某些情況下,越流補給量(E1)和人工注入量(R′1)也有較大意義;在消耗量中,最重要的是潛水的蒸發量(Z′1)、地下徑流的流出量(W2)、地下水的人工排泄量(R2和R2k);有時,泉水的溢出量(Ws)和越流流出量(E2)也很有意義。此外,各種均衡方程中都少不了地下水貯存量的變化量。以上便是基本的水量均衡項目。

工程地質測繪與調查的區別,是不是前者包括了後者

不包括。
1、工程地抄質測襲繪將測區實地調查搜集的各項地質成果,經過分析整理,按一定比例尺填繪在地理基礎底圖或地形圖上的工作。
2、工程地質調查主要是查明區內工程地質條件。在各種主要地質因素影響下,區內工程地質條件的變化情況,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對區內地質環境的作用與影響,對區內主要礦產資源、天然建築材料和景觀資源的類型和分布狀況、主要環境地質工程問題的評價等。
由此可見,基本工作順序為調查在前,測繪在後。

❸ 工程地質勘察與岩土工程勘察有什麼區別

  1. 工程地質勘察:是為查明影響工程建築物的地質因素而進行的地質調查研究工作。所需勘察的地質因素包括地質結構或地質構造:地貌、水文地質條件、土和岩石的物理力學性質,自然(物理)地質現象和天然建築材料等。這些通常稱為工程地質條件。查明工程地質條件後,需根據設計建築物的結構和運行特點,預測工程建築物與地質環境相互作用(即工程地質作用)的方式、特點和規模,並作出正確的評價,為確定保證建築物穩定與正常使用的防護措施提供依據。

  2. 岩土工程勘察:是指根據建設工程的要求,查明、分析、評價建設場地的地質、環境特徵和岩土工程條件,編制勘察文件的活動。

❹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調查的發展趨勢

一、水工環調查新領域的拓展和商業化

國際水工環新領域的調查工作,潛在的領域十分廣闊,內容極其豐富,正逐步開拓。當前,除繼續進行已開展的工作外,為專門利用目的提供服務的水工環新領域的調查工作越來越多,由於這些服務大多為小的地域或企業,在發達國家商業化水工環調查將得到進一步發展,既提高了水工環新領域的調查工作的服務范圍又使地質調查單位得到發展。

二、加強調查與研究的緊密結合

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資源環境地質調查工作,在查明地質環境的質量及其與工程-經濟活動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基礎上,研究這種作用的發展趨勢與作用程度,並從環境地質學的角度,評價地區開發、工程建設和環境改善的可行性與最優方案,提出意見與建議。加強基礎水工環調查和研究工作的結合,會大大增強水工環地質調查在建設中的作用。

三、水資源管理與地下水污染專門調查

水文地質工作有向水資源管理與地下水污染專門調查發展的趨勢,在發達國家,地下水作為最大的資源環境因素,既要考慮資源的充分利用問題,也要考慮開發後可能產生的環境後果,這對於水資源緊張、環境脆弱的那些地區尤其重要。專門調查的目的是為了在一個地質環境單元內,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水資源,取得最優的社會經濟效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保持在允許限度。

四、水工環地質調查與土地資源利用調查的協調發展

土地的開發利用有時未很好地考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致使環境質量下降,土地資源緊張。在土地的利用調查中水工環地質工作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幾乎所有國家在國土整治、流域或區域的綜合開發,都要涉及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環境保護問題,水工環地質調查與土地資源利用調查的協調發展具有極其廣闊的發展前景。

五、地質災害調查與災害監測相結合

地質災害調查是了解過去發生過的靜態災情,掌握地質災害的環境信息;災害監測是記錄現在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的動態變化,兩者結合會大大提高地質災害預測、預報精度,更有利於災害的防治和地質環境的保護。這在經濟開發區、城市區和大型工程建設地區、以及動力地質作用強烈發育的其它建設地區尤為重要。這是國內外發展的趨勢。

六、多種先進技術的綜合運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水工環地質調查工作普遍運用「3S」技術即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遙感系統(RS)和先進的物探及測試等高新技術,從野外調查電子手簿到成果使用全程計算機化,向調查成果成圖的數字化、調查信息傳輸的網路化及地質體空間分析三維分析可視化等先進技術綜合運用方面發展。

❺ 地質環境監測的內容與類型

一、地質環境監測分類

按照地質環境物質構成要素(水、氣、土壤、岩石、生物),地質環境主要分為水環境、岩石環境和土壤環境。

1.按監測對象分類

按地質環境監測對象(或者地質環境要素)可分為地下水環境監測、岩石環境監測、土壤環境監測、其他相關要素監測(表1-1)。

(1)地下水環境監測。廣義的水環境包括地表水環境與地下水環境兩部分。本書討論的監測主要是地下水環境監測。重點是針對地下水的資源量和質量監測,主要監測內容包括地下水水位、水溫、水量和水質等。

(2)岩石環境監測。岩石環境指岩石圈中的岩石部分(包括堅硬岩石與鬆散岩石),它源源不斷地向外部環境輸送物質和能量,豐富的礦物資源和岩石圈的穩定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其結構和動力作用與人類生存和發展密切相關。因此,岩石環境監測的重點是岩石的變形和移動,主要監測內容包括地表位移形變、深部位移、分層土體變形、岩土體物理性質與力學指標等。

(3)土壤環境監測。土壤環境指岩石圈的表部土壤層,它與人類的繁衍關系密切,是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所共同作用的部分。土壤環境的監測重點是土壤質地和土壤重金屬含量,主要監測內容包括土壤鹽分、土壤有機質、土壤化學元素和土壤物理性質指標等。

(4)其他相關要素監測。除了地下水環境、岩石環境以及土壤環境3 類監測要素之外,還有其他一些不屬於岩石圈,但對地質環境的變化同樣起到了至關重要作用的要素。這些監測要素主要包括降水量、損毀植被面積、地聲、泥位等。

表1-1為地質環境監測分類表。

表1-1 地質環境監測分類表

2.按地質環境問題和管理分類

按地質環境問題和管理可分為地質災害監測、地下水地質環境監測、礦山地質環境監測、地質遺跡監測和其他相關地質環境監測。

(1)地質災害監測。針對滑坡、崩塌與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等地質災害的特點,對地表形變、深部位移、分層土體變形、力學特徵、聲學特徵、地下水特徵等災害體自身狀況,以及降雨、氣溫、地表水體等與地質災害相關的環境要素,採用直接觀察、儀器測量、遙感等方法,進行反復觀察和測量,分析其發展趨勢,預報其失穩所造成的災害。

(2)地下水地質環境監測。針對區域地下水超采、地下水水位上升和地下水污染等問題,選擇有代表性的鑽孔、水井、泉等,按照一定的時間間隔和技術要求,開展地下水的水位、水溫、水量、水質等要素隨時間變化的監測,以反映地下水環境的動態變化過程。

(3)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礦山地質環境監測是在礦山基礎建設、開采階段,以及閉坑以後,布設專門性的監測網(點),定期觀測地質環境和各類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在時間上、空間上的變化情況,以減緩礦山地質環境的惡化,減少礦山地質災害的發生。礦山地質環境問題主要有礦山建設及采礦活動引發或可能引發的地面塌陷、地裂縫、崩塌、滑坡、含水層破壞、水土污染、地形地貌景觀破壞等。

(4)地質遺跡監測。地質遺跡監測主要是在調查的基礎上,定期觀測地質遺跡隨時間的變化情況,提出地質遺跡保護對策。

(5)其他相關地質環境監測。其他相關地質環境監測主要有水土污染、地熱、礦泉水等方面的監測。

3.按動力作用主體分類

按動力作用主體可分為自然地質環境監測、受工程建設影響的地質環境監測。

(1)自然地質環境監測。地質環境主要是由地下水環境、土壤環境、岩石環境3個要素組成的。自然地質環境監測就是針對三者在自然狀態下的變化以及其他一些影響地質環境的因素而進行的監測,從而確定地質環境質量及其變化趨勢。主要監測地下水水位、地下水水質、土壤質量、岩石土層變形(如地表變形、地下變形)、降雨量等。一般是通過分析地質條件或者社會發展的需求來部署監測工作。

(2)受工程建設影響的地質環境監測。受工程建設影響的地質環境監測是指在工程施工過程中,採用監測儀器對地質環境關鍵部位要素進行的監測。這類監測的內容包括如由於抽汲地下水導致的地下水水位變化,道路、建築物施工時坡腳開挖導致的邊坡失穩和礦山開采造成的采空區塌陷、水資源及土地資源破壞,等等。主要通過工程建設活動的具體位置及其影響范圍來指導監測。

二、地質環境監測技術方法類型

地質環境監測技術是地質環境保護的基礎,是隨地質環境科學的形成和發展而產生、發展的。它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測取地質環境變化數據資料,監視和監測地質環境質量及其變化趨勢的過程,同時具有綜合性、發展性等特點。綜合分析現有地質環境監測工作採用的儀器設備,又可以分為3類:接觸式監測、非接觸式監測和采樣測試式監測。

1.接觸式監測

接觸式監測是指儀器設備與監測對象直接接觸,在監測對象中布設或埋置儀器設備,通過儀器感測系統獲取監測對象動態變化數據的監測方式,包括基礎測量、埋設儀器設備等。如地面沉降分層標監測、地裂縫計監測,以及各類手動測量方法等。

2.非接觸式監測

非接觸式監測是指監測設備並不直接接觸監測對象,而是遠距離感知並獲取監測對象動態變化數據的監測方式,如遙感監測、視頻監測等。

3.采樣測試監測

采樣測試監測是指在野外按技術要求採集地下水、土壤等樣品,通過實驗室測試獲取其物理和化學等特徵動態變化數據的監測方式。

三、地質環境監測技術方法匯總

目前比較常用的地質環境監測技術方法匯總見表1-2至表1-5。

表1-2 地下水環境(含地熱)監測技術方法一覽表

表1-3 岩石環境監測技術方法一覽表

表1-4 土壤環境監測技術方法——采樣測試法一覽表

表1-5 其他相關要素監測技術方法一覽表

❻ 試論述工程地質勘察工作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工程地質勘查基本內容有哪些 求高手解決

為查明影響工程建築物的地質因素而進行的地質調查研究工作。所需勘察的地質因素包括地質結構或地質構造:地貌、水文地質條件、土和岩石的物理力學性質,自然(物理)地質現象和天然建築材料等。這些通常稱為工程地質條件。查明工程地質條件後,需根據設計建築物的結構和運行特點,預測工程建築物與地質環境相互作用(即工程地質作用)的方式、特點和規模,並作出正確的評價,為確定保證建築物穩定與正常使用的防護措施提供依據。
按工程建設的階段,工程地質勘察一般分為規劃選點至選址的工程地質勘察、初步設計工程地質勘察和施工圖設計工程地質勘察。
工程地質勘察方法或手段,包括工程地質測繪、工程地質勘探、實驗室或現場試驗、長期觀測(或監測)等。
工程地質測繪 在一定范圍內調查研究與工程建設活動有關的各種工程地質條件,測製成一定比例尺的工程地質圖,分析可能產生的工程地質作用及其對設計建築物的影響,並為勘探、試驗、觀測等工作的布置提供依據。它是工程地質勘察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測繪范圍和比例尺的選擇,既取決於建築區地質條件的復雜程度和已有研究程度,也取決於建築物的類型、規模和設計階段。規劃選點階段,區域性工程地質測繪用小比例尺(1:10萬,1:5萬);設計階段,水庫區測繪大多用中比例尺(1:2.5萬,1:1萬),壩址、廠址則用大比例尺(1:5000,1:2000,1:1000,1:500)。工程地質測繪所需調研的內容有地層岩性、地質構造、地貌及第四紀地質、水文地質條件、天然建築材料、自然(物理)地質現象及工程地質現象。對所有地質條件的研究,都必須以論證或預測工程活動與地質條件的相互作用或相互制約為目的,緊密結合該項工程活動的特點。當露頭不好或這些條件在深部分布不明時,需配合以試坑、探槽、鑽孔、平洞、豎井等勘探工作進行必要的揭露。
工程地質測繪通常是以一定比例尺的地形圖為底圖,以儀器測量方法來測制。採用衛星像片、航空像片和陸地攝影像片,通過室內判讀調繪成草圖,到現場有目的地復查,與進一步的照片判讀反復驗證,可以測制出更精確的工程地質圖。並可提高測繪的精度和效率,減少地面調查的工作量。
工程地質勘探 包括工程地球物理勘探、鑽探和坑探工程等內容。
①工程地球物理勘探。簡稱工程物探,其目的是利用專門儀器,測定各類岩、土體或地質體的密度、導電性、彈性、磁性、放射性等物理性質的差別,通過分析解釋判斷地面下的工程地質條件。它是在測繪工作的基礎上探測地下工程地質條件的一種間接勘探方法。按工作條件分為地面物探和井下物探(測井);按被探測的物理性質可分為電法、地震、聲波、重力、磁法、放射性等方法。工程地質勘察中最常用的地面物探為電法中的視電阻率法,地震勘探中的淺層折射法,聲波勘探等;測井則多採用綜合測井。
物探的優點在於能經濟而迅速地探測較大范圍,且通過不同方向的多個剖面獲得的資料是三維的。以這些資料為基礎,在控制點和異常點上布置勘探、試驗工作,既可減少盲目性,又可提高精度。測井則可增補鑽探工作所得資料並提高其質量。開展多種方法綜合物探,根據綜合成果進行對比分析,可以顯著提高地質解釋的質量,擴大物探解決問題的范圍,縮短工程地質勘探周期並降低其成本。由於物探需要間接解釋,所以只有地質體之間的物理狀態(如破碎程度、含水率、喀斯特化程度)或某種物理性質有顯著差異,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②鑽探和坑探。採用鑽探機械鑽進或礦山掘進法,直接揭露建築物布置范圍和影響深度內的工程地質條件,為工程設計提供准確的工程地質剖面的勘察方法。其任務是:查明建築物影響范圍內的地質構造,了解岩層的完整性或破壞情況,為建築物探尋良好的持力層(承受建築物附加荷載的主要部分的岩土層)和查明對建築物穩定性有不利影響的岩體結構或結構面(如軟弱夾層、斷層與裂隙);揭露地下水並觀測其動態;採取試驗用的岩土試樣;為現場測試或長期觀測提供鑽孔或坑道。
鑽探比坑探工效高,受地面水、地下水及探測深度的影響較小,故廣為採用。但不易取得軟弱夾層岩心和河床卵礫石層樣品,鑽孔也不能用來進行大型現場試驗。因此,有時需採用大孔徑鑽探技術,或在鑽孔中運用鑽孔攝影,孔內電視或採用綜合物探測井以彌補其不足。但在關鍵部位還需採用便於直接觀察和測試目的層的平洞、斜井、豎井等坑探工程。
鑽探和坑探的工作成本高,故應在工程地質測繪和物探工作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工程地質勘探階段需要查明的問題,合理設計洞、坑、孔的數量、位置、深度、方向和結構,以盡可能少的工作量取得盡可能多的地質資料,並保證必要的精度。
實驗室試驗及現場原位測試 獲得工程地質設計和施工參數,定量評價工程地質條件和工程地質問題的手段,是工程地質勘察的組成部分。室內試驗包括:岩、土體樣品的物理性質、水理性質和力學性質參數的測定。現場原位測試包括:觸探試驗、承壓板載荷試驗、原位直剪試驗以及地應力量測等(見岩土試驗、工程地質力學模擬)。
設計建築物規模較小,或大型建築物的早期設計階段,且易於取得岩、土體試樣的情況下,往往採用實驗室試驗。但室內試驗試樣小,缺乏代表性,且難以保持天然結構。所以,為重要建築物的初步設計至施工圖設計提供上述各種參數,必須在現場對有代表性的天然結構的大型試樣或對含水層進行測試。要獲取液態軟粘土、疏鬆含水細砂、強裂隙化岩體之類的、不能得到原狀結構試樣的岩土體的物理力學參數,必須進行現場原位測試。
長期觀測 用專門的觀測儀器對建築區工程地質條件各要素或對工程建築活動有重要影響的自然(物理)地質作用和某些重要的工程地質作用隨時間的發展變化,進行長時期的重復測量的工作。觀測的主要內容有:岩、土體位移范圍、速度、方向;岩、土體內地下水位變化;岩體內破壞面上的壓力;爆破引起的質點速度;峰值質點加速度;人工加固系統的載荷變化等。此項工作主要是在論證建築物的施工設計的詳細勘察階段進行,工程地質作用的觀測則往往在施工和建築物使用期間進行。長期觀測取得的資料經整理分析,可直接用於工程地質評價,檢驗工程地質預測的准確性,對不良地質作用及時採取防治措施,確保工程安全。

❼ 環境地質與工程地質監測技術的任務和作用

9.1.1 環境地質和工程地質監測的內容

人類生存在由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組成的地球表層環境中,環境監測的對象就是組成地球表層環境系統的各個部分或局部,監測的內容是監視和檢測影響人類生存環境的各種有害物質和因素的變化趨勢及對環境質量的影響程度。

9.1.1.1 環境地質與工程地質監測的對象

在相對穩定的生態環境系統中,任一種因素的變化都可能引起生態環境系統的平衡失調或破壞。由於環境系統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適應外界變化的能力,當外界變化較小時,環境系統能自動調節恢復平衡。通常把環境所具有的自動調節和恢復系統動態平衡的能力稱為自凈能力(self-purification ability)。環境的自凈能力不僅與進入環境的有害物的量有關,還與環境的容量有關。環境容量和環境的自凈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當地質作用或人類活動使環境因素的變化超過了環境生態系統動態平衡的恢復能力時,環境系統恢復不到原來的動態平衡狀態,這種超過部分即構成了對環境系統的污染(或危害)。環境學中把產生(或排放)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有害物質和因素的發生源稱為污染源(pollution source)。每一種對環境產生污染(或危害)的物質或因素稱為污染物或污染因子。

環境監測的目的是及時、准確、全面地反映環境質量和污染現狀及發展趨勢為環境管理、環境規劃和環境治理提供依據。環境地質與工程地質監測是環境監測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監測的對象是岩石圈淺表層地質環境,監測的內容是監視和檢測導致地質環境惡化和地質災害發生的天然污染源和人類工程活動引發的污染源的變化趨勢及對環境質量的影響程度。

環境地質與工程地質監測的內容,以其監測的介質(或環境要素)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1)環境介質污染監測(pollution monitoring of enviromental media):包括對大氣污染監測,水質污染監測,土質污染監測,生物污染監測,振動、放射性等物理污染的監測。

(2)地質災害監測(monitoring of geological calamity):包括對火山、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球內力和外力地質作用造成的地質災害的監測。

(3)岩土工程環境監測(enviromental monitoring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包括對地基變形、地面沉陷、邊坡變形、圍岩變形、壩體安全、誘發地震等人類工程活動引發的地質環境效應的監測。

在上述各對象的監測中,都包括有許多項目。例如,水質污染監測的主要監測項目可分兩類:一類是反映水質污染的綜合指標,如溫度、色度、濁度、pH、電導率、懸浮物、溶解氧、化學耗氧量和生化需氧量等;另一類是有毒物質,如酚、氰、砷、鉛、鉻、鎘、汞、鎳等。此外還有水體流速、流量的測定等。在實際工作中因人力、物力、技術條件及環境條件等限制不可能對所涉及的項目全部監測,須根據監測的意圖、污染物的性質和危害程度,對監測項目進行必要的篩選,從中挑選最關鍵和最迫切需要解決的項目實施監測。

9.1.1.2 環境監測的類型

9.1.1.2.1 監視性監測(general monitoring)

又稱常規監測或例行監測,是按一定的要求和計劃,定時、定點地測定污染源的變化情況,分析污染物超標程度和頻率,評價環境質量,預測環境變化趨勢。這是一項經常性的監測工作,使管理部門和研究機構可及時掌握環境要素的受害現狀和變化趨勢,以便隨時調整控制措施和實施治理方案。

9.1.1.2.2 特定目的性監測(special monitoring)

又稱應急監測或特例監測,是為完成某項特種任務而進行的專門監測。有如下方面。

(1)事故監測:在危害環境事件發生後進行現場追蹤監測,測定危害的影響范圍和程度,為防止事態發展提供監測依據。此外,通過監測可發現事故的苗子,預報事故再次發生的可能性。這種監測對查清事故的原因、控制事故的發展及善後處理起著重要作用。如核電站泄漏事故引起放射性對周圍環境的污染、地質災害和岩土工程事故等突發性危害的監測等均屬此類。

(2)仲裁監測:是為解決執行環境法規過程中所發生的矛盾和糾紛,而向管理部門或司法部門提供仲裁意見的監測。

(3)考核驗證監測:為檢查環境管理制度和措施的實施情況而進行的監測,以及建設項目的竣工驗收監測、治理項目的竣工驗收監測等。

9.1.1.2.3 研究性監測(scientific monitoring)

又稱科研監測,屬高層次、高水平、技術比較復雜的監測,是探索危害環境的因子和因素的形成原因和發展規律,研究危害環境事件對人體和自然環境的危害性質及影響程度,研究如何提高環境監測和環境治理的水平,以及對某個環境工程或建設項目的開發預評進行綜合性研究等。

環境監測在環境管理中起重要作用,佔有主要地位。隨科技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環境管理中科學化、定量化的要求將更為嚴格,從而將更加依賴環境監測。

9.1.2 環境地質和工程地質監測技術的任務和作用

環境地質和工程地質監測技術是實施環境地質和工程地質監測任務的手段和保證。隨科學技術的進步,環境監測技術迅速發展,儀器分析、計算機控制等現代化手段在環境監測中已廣泛應用。環境監測技術從以化學分析為主的單一環境分析發展到物理監測、生物監測、流動監測及衛星遙感監測等。監測的范圍從一個斷面發展到一個城市、一個國家乃至全球。監測的過程從間斷性監測逐步過渡到自動連續監測,各種連續監測系統相繼問世。地理信息系統(GIS)、大地定位系統(GPS)和遙感技術(RS)的3S技術用於區域性地質災害及地質環境的監測與評價,已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9.1.2.1 環境地質和工程地質監測技術的任務

環境地質和工程地質監測技術的任務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間斷地或連續地監視和檢測,導致地質環境惡化和地質災害發生的自然地質作用或人類工程活動的現狀、變化趨勢及對環境質量的影響程度,為環境管理、環境規劃、環境治理和保證工程質量與安全提供科學依據。地質環境的監測技術不僅僅是各種測試技術,還包括布點技術、采樣技術、數理技術和綜合評價技術等,所涉及的知識面廣、專業面寬,需要化學、物理學、生物學、生態學、氣象學、地質學、工程學等多方面的知識。此外,環境質量綜合評價時還必須考慮社會性問題。據統計,發展中國家每年由地質災害和地質環境惡化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國民生產總值的5%以上。在我國由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約占整個災害損失的35%,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及人類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所造成的損失約佔55%。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這類災害已造成千餘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達數億元,事故的善後處理和整治費用高達數十億元。而由此給社會帶來的間接損失,則更無法估量。近十年來,直接由工程建設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造成的工程處理費用達數千萬至上億元的有近十起。隨著進一步的開發,必將帶來更大規模、更大范圍的災害與環境問題。正確評價和監測地質環境的惡化、及時預測地質災害的發生、嚴格控制和規范人類工程建設活動,以提高地質環境的質量,減輕災害對人類的威脅,從而保持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不斷提高環境地質和工程地質監測技術水平,已不僅是學科發展的需要,而是提高人類生存環境質量的需要,更是維護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

9.1.2.2 環境地質和工程地質監測技術的作用

環境地質和工程地質監測技術有如下主要作用:

(1)地質環境質量信息的獲取必須依靠環境地質和工程地質監測技術。及時、准確的環境質量信息是確定環境管理目標,進行環境決策的重要依據。而信息的獲取必須依靠監測技術,否則難以實現科學的目標管理。

(2)強化環境管理和保護制度的貫徹執行必須依靠監測技術。因為沒有監視和督察,制度和措施將流於形式。

(3)評價和檢驗環境管理和保護的效果必須依靠監測技術,否則難以提高科學管理水平。

(4)環境地質和工程地質監測技術工作在防範地質災害、避免工程事故方面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❽ 工程地質堪查與工程測量技術有何區別就業前景如何

這個工作抄簡單重復,辛苦任勞襲,無聊高薪
工程地質堪查與工程測量技術,像我一個同學在水泥廠做測量,那麼,做水泥的原料礦石所在就需要他來勘查,主要運用點全站儀測測礦山沉降、高差、范圍,不知道你做什麼單位,我同學一個月也不需要去測幾次。
工程測量就很籠統了,一般就兩樣:放樣和地形測量,外帶一些很少的竣工測量和管道測量等。
一般來說測量是很苦的,你自己看看身體如何,但工資不錯。外加一點,好像不怎麼能陞官,這我點也是聽別人說的

❾ 地質工程和工程地質的區別

1、概念不同

工程地質學是一門應用地質學的原理為工程應用服務的學科。

地質工版程權利用工程手段來解決問題的科學。

2、研究方向不同

地質工程的目的在於研究地質問題。

工程地質主要研究內容涉及地質災害,岩石與第四紀沉積物,岩體穩定性,地震等。

3、側重點不同

地質工程側重於對地質現象、地質成因和演化、地質規律、地質與工程相互作用的研究;工程地質學則是應用地質學的基本原理為工程建設服務的應用學科。

4、目的不同

它以現代鑽、掘工程技術、現代測試和計算機技術為手段,以工程涉及的地質體及工程所在的地質環境為研究對象,服務於礦產資源勘查與開發,土木、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水文工程、環境地質的評價、監測與保護,地質災害預測與防治和地下深部探測等領域。

工程地質的目的是為了查明各類工程場區的地質條件,對場區及其有關的各種地質問題進行綜合評價,分析、預測在工程建築作用下,地質條件可能出現的變化和作用,選擇最優場地,並提出解決不良地質問題的工程措施,為保證工程的合理設計、順利施工及正常使用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

❿ 動態監測目的及現狀

1.動態監測的意義和目的

沉積盆地型地熱資源儲量豐富,分布范圍廣,其地下熱流體系統動態主要有滲流場、化學場、應力場、溫度場的分布和變化。影響動態分布和變化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工活動。

在自然條件下,控制地熱流體動態特徵的主要因素是地質條件,即地質構造特徵、深部溫度場結構是地熱水動態變化的關鍵。但是,由於地熱水埋藏深,補給條件較差,在自然環境下宏觀變化十分緩慢。除去地震、火山和滑坡等突發性事件外,地質作用都是相對穩定和變化緩慢的,其明顯的變化只有通過大尺度地質歷史研究才能發現。

而人工活動,包括大規模的地下熱水開采和回灌,往往是促使大多數地下熱水系統改變其天然穩定狀態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既然如此,那麼人類就有必要對地下熱水系統動態進行監測,掌握一定時間、空間范圍內的動態變化規律,以服務於人類地下熱水的開發利用,為生產、科研、管理以及我國的地下熱水動態研究作出貢獻。

開展地熱水動態監測主要目的如下:

1)地下熱水動態監測是地熱地質、水文地質和環境地質調查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是獲取水、工、環地質信息最有效的方法。

2)動態監測資料是地熱資源均衡與評價的基礎,地熱資源動態與均衡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動態是均衡的外部表現,均衡是導致動態改變的內部因素。

3)實施回灌的地熱田,監測回灌冷水擴散軌跡和主要賦存位置,對熱儲層溫度場、化學場的影響變化進行研究和預測,是實現地熱資源可持續開發的科學依據。

4)判斷斷層活動性的方法之一。

5)評價地熱資源開發與地質環境影響的重要依據。隨著環境問題的日趨嚴重,地熱資源動態監測內容和質量要求將越來越高,監測任務也將會越來越重,該項工作只有加強,不能削弱。

2.動態監測現狀

國際上,以美國、冰島等高-中溫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發達的國家,無論從監測要求,還是自動化程度,均已形成一套較系統的動態監測方法。監測內容不僅有熱儲壓力、溫度、流體化學場,而且細致到微量元素、氣體含量、地熱田地球物理場的動態變化等,從而更加全面地了解地熱開發動態,為地熱資源評價、開發管理服務。

俄羅斯的井網以撒網式大間距布設為特點;日本的井網以重點地震監測區內集中布設為特點;美國的井網是沿斷裂條帶狀高密度布設為特點。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是開展地下熱水的壓力、溫度、流量、混濁度等物理動態綜合監測,在有條件的井孔中同時布設水壓、水位、水溫、水氡、測震、應變等多種手段的監測儀器。這些國家地熱資源動態監測都還堅持定期手測(一般是每月2~4次)與儀器連續自動記錄同時並舉,但在重點監測與研究地區多已實現了數字化監測,並在此基礎上實現了監測數據有線、無線、衛星等自動傳輸與計算機集中儲存與處理。

地熱水動態監測是一個時間連續性要求很高的工作,我國目前尚無地熱動態監測的規范性要求或技術標准,主要是由於地熱資源規模化的開發歷史相對較短,尚未形成獨立動態監測的系統程序。但在國內地熱開發較早、規模較大的重要城市,也都開展了一系列的地下熱水動態監測工作。如北京市2004年進行了《北京市地下熱水動態監測系統示範工程研究》,通過示範工程建設,建立起一套地下熱水水位和開采量自動監測的管理系統,極大地提高了管理的時效性和准確性,為地下熱水可持續開發利用和保護提供科學依據。天津市地熱動態監測工作起始於20世紀80年代,其後不斷改進監測手段和監測網布局,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已建立起較完善的地熱動態監測系統,監測手段不斷更新,監測隊伍逐步走向專業化,至今獲得了大量的、較為連續的地下熱水動態監測資料。目前,單純的地熱資源勘探開發已不再是天津地熱工作的主流,科學合理、保護性地開發地熱資源已迫上眉梢,其主要措施是實施人工回灌,因此,天津目前的動態監測除地熱開采動態監測以外,還包括回灌水溫、水位、水量、水化學變化的動態監測。

根據多年動態監測工作經驗,盡量總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監測方法,但由於缺乏依據、標准,常常出現野外監測數據不規范,室內數據處理方法不統一的情況。比如不同溫度下液面埋深換算的方法不同,導致同樣的原始數據經處理後結果不同,給地熱開發管理帶來一定困難。因此一個適宜於中低溫沉積盆地,兼顧其他類型地熱資源動態監測的操作規程急需制定出來,使地熱資源動態監測工作實現標准化。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