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調查記錄
① 地質災害調查監測
開展了430個縣(市)地質災害調查工作,調查地質災害點15000多處;累計完成616個縣(市)地質災害版調查和綜合研究工作,權發現各類地質災害及隱患點近10萬處(圖35),受威脅人口達600多萬人。
西北黃土地區、西南山區及湘鄂桂山區的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初步查明一批地質災害及其隱患點,提出了單個地質災害地區風險評價方法,探索了區域性風險評價模式。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成效顯著,成功避讓地質災害478起,安全轉移20566人,避免財產損失2.39億元。
實現華北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地區地面沉降有效監測。
完成三峽庫區三期地質災害防治應急項目的水下工程,滿足了三峽工程156米的蓄水要求。
圖35 2006年全國616個縣(市)地質災害調查發現的地質災害及隱患點類型統計圖
② 地質災害監測記錄怎麼寫
有規定的表格和檢驗項目,一般就是掌子面圍岩描述 節理 裂隙走向 滲水情況幾種吧
③ (三)地質災害調查
完成1∶5萬地質災害調查4萬平方千米,累計完成52萬平方千米。記錄回28萬多處地質災害及隱患點信息答,更新539個縣市地質災害數據,支撐省級地質災害防治信息化建設。在三峽庫區、四川蘆山和雲南魯甸地震災區等43個地區,開展1∶5萬崩滑流調查,基本查明災害形成地質條件和誘發因素,提高了預測准確性和危險性評估精度。開展珠三角、桂中、湘中、武漢、徐州和皖江城市帶岩溶塌陷調查,查明主要誘發因素,為防控岩溶塌陷災害、合理開發利用國土空間提供基礎資料。完善京津冀、長三角等重點地區地面沉降立體監測網,有效監控面積11萬平方千米。
④ 地質災害調查
進入世紀以後,在社會變革和科技進步的雙重驅動下,全球經濟進入快速發展階段。與此同時,自然災害發生頻次不斷增加,環境污染日益擴大,成為威脅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據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機構統計,重大地質災害從1900~1909年的40次增長到2000~2009年的358次(圖6-3)。為了應對日益增多的自然災害所帶來的巨大挑戰,20世紀80年代末,聯合國大會上通過關於成立國家減災委員會的決議,提出「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計劃,由此推動各國政府把減輕災害列入國家發展規劃。針對地質災害,專門成立了國際滑坡研究組等組織,實施全球地質災害編圖計劃。2000年聯合國通過了國際減災戰略,成立了相應的國際減災戰略機構,繼續推進各國的減災行動。2005年1月,第二屆世界減災大會在日本神戶召開,與會專家學者們一致呼籲加強區域綜合減災能力建設,提高應急管理水平,從而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目前,各個國家的地質調查部門均把地質災害的調查、監測和防治作為其重要的工作內容。
圖6-3 1900~2009年世界地質災害發展趨勢示意圖
美國地質調查局長期致力於滑坡、地震、火山等地質災害的研究和預警預報工作。經過長期的積累與努力,美國地質調查局成為世界公認的滑坡災害權威機構,設有國家滑坡信息中心,負責滑坡災害研究並提供實時災害信息。2000年,美國地質調查局制定了《國家滑坡災害減災戰略》,確定了美國減輕滑坡災害的重點工作方向,包括滑坡過程與發生機制研究、災害填圖與評估、實時監測、信息收集傳輸與解譯、指導與培訓、公眾教育、災害防治、應急反應與救災9大方向[8]。目前,正在執行滑坡災害項目2005~2010年規劃,強調採用新的機理模型和監測技術來研究滑坡災害。挪威地質調查局和挪威岩土工程研究所等機構聯合開發建立國家滑坡災害資料庫,對挪威境內的滑坡進行登記入庫,包括災害分布圖、危險性分區圖、滑坡歷史數據、災害評價資料等。從2004年開始,挪威地質調查局負責進行全國的滑坡災害填圖。澳大利亞1994年啟動的國家環境地質科學填圖協議,把災害調查、災害風險評估作為其中一項重要的內容。澳大利亞地球科學機構與地方政府合作進行滑坡災害調查與評估工作,重點對發生滑坡的區域開展災害預測,對滑坡易發區進行災害風險評估。日本泥石流災害發生頻繁,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進行泥石流災害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近年的研究工作重點強調利用先進技術建立泥石流原型綜合觀測系統,同時進行一系列規模大小不一的模擬實驗,開展泥石流產生、搬運和堆積機理的理論研究[9]。
近年來,國外地質災害調查的主要研究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地質災害資料庫及災害的風險填圖。例如,義大利建立了GEOS資料庫,收集的數據包括岩石、古今滑坡、對人造建築的損害、土壤最易過飽和和滑動的地區、河道特徵等。根據需要,可以繪制各種1∶10萬至1∶25萬比例尺的圖件,如脆弱性圖、洪水多發區圖等。加拿大啟動了自然災害填圖項目,目的是提供加拿大自然災害的背景信息,包括歷史事件數據和風險圖等。美國編制了自然災害風險圖,表明了易受各類自然災害危險的地區。
(2)地質災害預測和預警系統。在進行災害預警系統研究中,廣泛採用了現代化的技術方法。例如美國採用GIS技術確定各個地區對地震災害的脆弱性,並實時監控地質活動帶獲取相關數據。
(3)先進技術在地質災害調查中的應用。例如,採用遙感技術對中小流域地質災害進行區域性評價,查明地質災害時空分布規律,結合地面調查劃分地質災害危險性等級。同時將災害危險性等級與土地資源的可利用性聯系起來,使地質災害研究成果更容易為公眾所接受,擴大成果的應用服務。
(4)災害系統和災害鏈的研究。研究表明,各種地質災害的發生有著成生聯系,往往會發生連鎖反應,例如大洪水常伴生有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災害。由於災害的共生性使災害事件和災害系統非常復雜,對單一災害的研究往往不能解決實質性的問題,各國加強了對地質災害系統的研究。
⑤ 地質災害調查評價成果
傳統的地質災害調查評價成果的表現形式為調查報告。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地質災害調查評價成果逐漸向數字化、信息化方向發展。不同種類、不同階段地質災害調查成果的內容不同,通常包括地質災害歷史、現狀,活動規律與形成條件,危害區范圍、社會經濟條件與受災體分布情況,破壞損失程度,發展趨勢預測,防治對策與措施等。
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的主要成果為:①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主要內容為縣(市)社會經濟狀況、地質環境條件、地質災害分布與發展特徵、易發區劃分、主要災害隱患點危險性和危害性評價及監測預警和防治建議;②地質災害區劃圖,成圖比例尺寸一般為1∶10萬,除圈出不同程度的地質災害易發區外,還應用專門符號將潛在的和已發生的地質災害點反映到圖上;③地質災害調查表、有關照片和錄像片;④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預案。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成果根據評估對象不同,分為規劃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礦山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成果內容和要求將在第十章中闡述。
針對具體災種的專項地質災害調查評價成果,其內容和要求,由調查評價的目的、階段,災害類型及其特徵而定。
小結
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的最終目的是為防治地質災害提供科學依據。應學會根據調查評價的類型、對象、工作程度,選擇配置最適宜的技術方法,以取得符合要求的調查評價成果,為地質災害防治提供切實有效的服務。
復習思考題
1.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2.選擇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技術方法的原則是什麼?
3.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成果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⑥ 怎樣填寫地質災害巡查記錄
一般是編制來成表格的自形式,內容包括時間、巡查地點、巡查點特徵包括:隱患點特性(滑坡、崩塌等災害類型),監測點變形情況,威脅人口及財產,監測點記錄人簽字,巡查人及負責人簽字,如果巡查或排查出新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應附示意圖
⑦ 地質災害祥查調查錄入系統中其他調查表野外記錄信息怎麼填不上
差別非常大,完全不是一回事。你先要了解災害評估的基礎知識,資源評估的基礎知識。再了解野外災害評估和壓覆礦產評估的規范和要求。
⑧ 地質災害巡查記錄怎麼填寫
地質災害巡查記錄表
樓上地址就很好
⑨ 什麼是地質災害調查
用專業技術方法調查分析地質災害狀況和形成發展條件的各項工作的總稱。主要包版括調查災區地質災害分布權情況、形成條件、活動歷史與變化特點,災區社會經濟條件、受災人口和受災財產數量、分布及抗災能力,地質災害防治途徑、措施及其可行性等。
⑩ 怎樣填寫地質災害記錄表
地質災害是一種地質學專業術語,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專,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屬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
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鹼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