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中國地質大學代清風處長

中國地質大學代清風處長

發布時間: 2021-03-07 12:34:01

Ⅰ 中國地質大學都有哪些社團,中國地質大學社團介紹

公益類:
《校通社》
《蔚藍環保社》
《愛心陽光協會》
《法律援助社》
《「狼行天下」書友會》
《「我愛我」心理社團》
藝術類:
《剪紙協會》
《陶瓷文化與藝術協會》
《地舞天街舞社》
《笛簫民樂協會》
《電影協會》
《吉他三人行》
《音樂協會》
實踐類:
《國防生協會》
《藍色海洋協會》
《旅遊協會》
《經濟與管理協會》
《同路人協會》
《英語協會》
《電子競技協會》
《計算機協會》
《拓展訓練俱樂部》
《青年成就發展協會》
《靜齋書畫協會》
《邊玩動漫社》
《英語空間雜志社》
《珠寶玉石協會》
《攝影協會》
《魔術協會》
體育類:
《尚武俱樂部》
《自行車協會》
《跆拳道協會》
《風火輪滑社》
《網球協會》
《魔方社》
《健美協會 》
《游泳協會》
《格鬥空手道協會》
《排羽cool區》
《清風棋牌社》
《檯球協會》
《乒乓球協會》
《籃球協會》
《愛。棒球協會》
《散打協會》
學術類:
《口才與演講協會》
《紅樓夢研究學會》
《頑石文學社》
《新生代學社》
《國防教育協會》
其他類:
大學生藝術團:
主持人組
話劇團
舞蹈團
合唱團
打擊樂團

創意部

Ⅱ 武警黃金部隊技術幹部是個什麼概念

武警黃金部隊專業技術人員的概念是指非一線勘探人員,主要進行地質的考察與分析專。
主要職屬責是黃金地質的分析、教學與科研工作。
全部隊現有地質、物探、化探、測量和化學分析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500多人,高級專業技術人員170多人,中級技術人員500多人。碩士以上學歷50多人,其中博士、博士後17人。礦產勘查儀器設備2010台。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黃金部隊組建於1979年,是一支經濟建設部隊。前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基建工程兵黃金部隊,目前接受武警總部和國土資源部雙重領導,為國家財政一級預算單位,主要承擔國家黃金礦產勘查任務。

Ⅲ 中國地質大學李四光學院是公立學校嗎

是地大直屬教學學院,屬公立的。

李四光學院成立是為了進一步推動高校與科研院所進行產學研合作,大力提升地球科學領域協同創新能力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水平,在教育部、國土資源部共同指導下,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中國科學院共同攜手,於2012年4月在北京簽約成立了「C2科教戰略聯盟」。 C2來源於中國科學院(英文縮寫:CAS)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英文縮寫:CUG)的英文首字母,採用「C2」的展現方式,寓意實現各方合作的倍增效應。根據「C2科教戰略聯盟」協議,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正式組建李四光學院,負責全面實施「科教結合協同育人行動計劃」中的「聯合培養大學生計劃」的菁英教育。
李四光學院成立於2012年6月,掛靠學校教務處,由教務處處長兼任學院院長。學院設有專職管理人員,負責地球科學菁英班全體本科生的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和協同育人工作。
地球科學菁英班從2012年9月開始面向全國招生,每年招生規模為60人。菁英班學生入校之初不區分專業方向,統一學習通識教育課程和地學類基礎課程;從一年級下學期開始,根據學生意願,結合學業成績,學生可從地質學、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和遙感科學與技術這四個專業方向中選擇其一做為主修專業方向,按照目前該專業的教學培養方案完成本科教學計劃。

Ⅳ 中國地質大學招收區調研究方向委培碩士學位研究生始末

顧德林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 世紀 90 年代,隨著我國國民經濟建設迅速發展的需要,以 1∶ 5 萬區域地質調查為主的基礎地質研究任務日趨繁重。為緩解當時區調隊伍中較高層次的中青年技術人才的短缺,使新頒布的行業標准 《區域地質調查總則 ( 1∶ 50000) ( DZ/T001—91) 》更好地實施,不斷提高區調圖幅質量和區域地質研究水平,原地質礦產部直屬單位管理局和教育司委託中國地質大學 ( 北京和武漢) 招收區域地質調查研究方向的代培碩士學位研究生,先後共招兩期,分別於 1996 年、1999 年畢業。這些畢業生在區調行業為提高我國區域地質研究水平和區域地質調查質量起著重要作用。這次招收委託代培碩士學位研究生的實踐,為中國地質大學招收大批委培生提供了經驗,亦為中國地質大學後來招收工程碩士研究生打下了基礎。

一、招生背景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國陸續開展了 1∶ 100 萬和 1∶ 20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當時採用的填圖工作方法基本是學習蘇聯的。局部地區也開展了1∶ 5萬區域地質填圖,其工作方法也是從蘇聯學來的。隨著地質科學的發展,歐美地質科學和地質填圖方法都處於國際領先水平。1986 年,原地礦部設立了 「1∶ 5 萬區調中地質填圖方法研究」項目,並列入部 「七五」重點科技攻關第十六項 ( 編號 86016 -02) ,開展我國花崗岩、變質岩、沉積岩發育區的 1∶ 5 萬區調填圖方法研究並委託原地礦司 ( 後改名直管局) 負責織組實施。項目研究的指導思想和目標是: 「把當代地質科學領域中的新理論、新觀點、新技術和新方法運用到區域地質調查中,改革傳統的區調填圖方法。在既充分借鑒和吸收國外有關的先進填圖方法,又包容我國自己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選擇典型試驗區進行填圖實踐和研究,突破目前地質填圖方法的技術難點,總結和創立一套適合我國特色的花崗岩區、變質岩區和沉積岩區地質填圖方法,以填制出新一代的地質圖,趕上和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進一步提高我國區域地質研究程度和水平。」經過 4 年廣泛、深入的研究和典型區專題實踐,提出了一套適用於沉積岩、岩漿岩和變質岩區的 1∶ 5萬地質填圖方法體系,其最大特點在於: 把當代地層學、沉積學、岩漿岩石學、變質岩石學、變質地質學和構造地質學等學科的先進理論與 1∶ 5 萬區域地質填圖緊密結合融會貫通,在學術理論上和 1∶ 5 萬區域地質填圖的實踐上都具有深遠意義和實用價值。在項目進行的後期,這套填圖工作方法在全國 1∶ 5 萬區調填圖中推廣,同時原地礦部按照新填圖方法制定了 1∶ 5 萬區域地質調查的行業規范——— 《區域地質調查總則 ( 1∶ 50000) ( DZ/T001—91) 》,全國區調行業學習新方法、應用新方法形成了熱潮,我國的基礎地質研究和區域地質調查質量正向著新的水平邁進。

「區域地質調查是有計劃有步驟地通過系統的地面地質填圖、遙感地質解釋、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同位素年齡測定、岩礦測試、古生物 ( 包括微體古生物) 鑒定等綜合研究手段,闡明區域地質構造、地層、岩石、岩漿活動等基本特徵及其與礦產的關系,為礦產普查提供方向和依據,為工農業建設、科學研究和教學等提供可靠的基礎地質資料。」這是一項既具專業性又具綜合性的工作,要求進行區調工作的技術人員要具有扎實的基礎地質理論和較強的綜合研究能力,還要具有較多的野外工作經驗。但在 20 世紀 90 年代初期參加區調工作的部分技術人員技術水平不夠理想,基礎地質理論掌握較弱,吸收國內外先進理論和技術較慢,綜合研究能力較差,且野外實踐經驗較少。

「七五」末,原地礦部決定,到20 世紀末完成200 萬 km2面積的1∶ 5 萬區調。要完成這一戰略目標是相當困難的。為實現這一目標,原地礦部直管局加大了部署。不但省區調隊進行 1∶ 5 萬區調,有些勘探隊亦進入區調行列,進行 1∶ 5 萬區調。同時一些地質院校也參加 1∶ 5 萬區調工作。我有幸自 1989 年開始,步入 1∶ 5 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為了盡快掌握地質填圖方法和管理要求,經常參加一些 1∶ 5 萬區調項目的設計審查、野外驗收和最終驗收,學習新、老區域地質調查方法和區域地質調查管理。同時亦了解了這些單位參加區調工作的技術人員的基本情況。

二、籌備和招生

1992 年秋,部直管局區調處在西安召開秦嶺造山帶填圖經驗交流會,我參加了會議。會間原地礦部直管局區調處陳克強處長徵求我對當時區調工作的意見時,我談了兩個問題,其一是勘探隊進行 1∶ 5 萬區調的圖幅質量問題; 其二是參加 1∶ 5 萬區調的部分技術人員的素質有待提高,特別是較高層次中青年技術人才嚴重短缺。陳處長問我有什麼辦法解決第二個問題時,我說 「你出錢,我出力,培養一部分較高層次中青年技術人才,然後由他們再帶動他們的隊友,逐漸提高區調技術人員的素質。」我解釋為: 採取委託代培碩士研究生的辦法培養區調隊的項目技術負責和填圖組組長,這些學員畢業後回原單位參加1∶ 5萬區調工作,可以擔任 1∶ 5 萬區調項目技術負責,或者擔任項目負責人,甚至可擔任區調隊的區調質量管理工作。難題是培養經費問題,但也有解決的渠道。例如國家下撥給地礦部 1∶ 5 萬區調地勘經費平均費用為 28 萬元/幅,而撥給地質院校的地勘費為 22 萬元/幅,其餘 6 萬元是作為人工費扣除了。可將院校參加區調的圖幅經費扣除的人員工資部分( 每幅圖 6 萬元) 作為培養經費。招生名額請部教育司向教育部申請增加委培生名額。陳處長當場就和我討論了具體工作步驟和招生單位。我提出,中國地質大學 ( 北京和武漢)是地質礦產部的直屬院校,由我們先招生試點,待條件成熟 ( 資金和招生名額) 後再擴大到其他院校。中國地質大學 ( 北京) 主要招收北方的學員,而中國地質大學 ( 武漢)則招收南方的學員。當晚,我和參加會議的索書田老師草擬了招生簡章和培養方案。回京後,我向區調所所長譚應佳教授、系主任吳正文教授和教務處做了匯報,他們都同意和支持這項工作,中國地質大學區調所和教務處對招生簡章和區域地質調查研究方向委託代培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進行了充分討論和修改,並向部教育司提出招生申請。期間,陳克強處長到部教育司和直管局就委培生的招生和培養經費的落實做了大量具體工作。

經過多方努力,於 1993 年 6 月 20 日地礦部直管局和教育司聯合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礦局 ( 廳) 發出 《關於招收區域地質調查研究方向委託代培碩士學位研究生函( 地直函 [1993] 052 號) 》,文中強調: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建設迅速發展的需要,以 1∶ 5萬區域地質調查為主的基礎地質研究任務日趨繁重。為緩解現有區調隊伍中較高層次的中青年技術人才短缺,使新頒布的行業標准 《區域地質調查總則 ( 1∶ 50000) 》 ( 編號 DZ/T0001—91) 更好地實施,不斷提高區調圖幅質量和區域地質研究水平,上一個新台階,經研究,從1993 年8 月起,由中國地質大學 ( 北京和武漢) 招收20 名區域地質研究方向的委託代培碩士學位研究生。經費由部 「八五」後 3 年新增該校 4 個圖幅 ( 北京和武漢各 2 個圖幅) 的費用基礎上,每幅再增加 6 萬元 ( 共 24 萬元) 解決。文件的兩個附件是招生簡章和區域地質調查研究方向委託代培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

附件一:

招生簡章

經地礦部教育司批准,部直管局同意,中國地質大學 ( 北京) 和中國地質大學 ( 武漢) 於 1993 年招收區域地質調查研究方向委託代培碩士學位研究生各 10 名。

研究方向: 區域地質調查

學制: 2 ~3 年

招生對象與條件: 各地礦局 ( 廳) 區調隊技術骨幹。本科畢業,具有 4 年以上 ( 含 4 年) 實踐經驗,工作能力強,有一定外語基礎,身體健康,年齡 45 歲以下。

招生辦法:

1. 由兩名高級職稱同行專家推薦,經省地礦局 ( 廳) 及所在單位政審合格、批准。各個省局 ( 廳)推薦 2 名。

2. 推薦由各省局 ( 廳) 向兩校統一辦理,並隨寄體檢表,本科 ( 含函授本科) 畢業證書復印件及推薦書,政審材料,於 1993 年 7 月 10 日前寄往校教務處 [東北、西北、華北及山東省報名材料寄中國地質大學 ( 北京) ; 中南、西南、華東 ( 除山東省) 報名材料寄中國地質大學 ( 武漢) ]。

3. 被推薦者參加由學校單獨命題的入學考試,考前參加外語、數學、政治及專業基礎的補習班。入學考試合格者,錄取為委託培養碩士研究生,入學時間由 1993 年 8 月算起。

4. 經費: 在校期間的培養費、完成生產與學位論文各項費用及野外津貼等全部費用,由部 「八五」後 3 年新增給學校的 4 幅圖的費用基礎上,每幅再增加 6 萬元,即按 28 萬元/幅全額下達。學生在校期間的工資、書報費、醫療費、探親費、福利等待遇由原單位負責。

中國地質大學 ( 北京) 中國地質大學 ( 武漢)

一九九三年六月十四日

附件二:

區域地質調查研究方向委託代培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

一、培養目標

具有扎實的岩石、地層、構造及礦產等基礎地質理論,系統掌握區調中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熟練運用一門外國語閱讀專業文獻,具有區調生產、科研能力及組織管理能力,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級區調人才。

二、學制與教學安排

學制: 兩年半

教學安排 ( 見下表)

教學安排表 ( 委託代培研究生) ( 初定)

第二學期末進行專題報告。

學位進修生第一學年在校學習,修滿規定的課程並取得相應的學分。

三、研究方向

根據委託單位需要及區調圖幅的具體情況,圍繞總的培養目標,設立岩石學、地層學、構造學及礦產等研究方向,初步擬定為:

岩石學方向:

1. 沉積岩岩石學 2. 變質岩岩石學 ( 含顯微構造) 3. 岩漿岩岩石學

地層學方向:

4. 地層古地理學 5. 沉積古地理學 6. 生物地層學

構造學方向:

7. 區域地質力學 8. 岩石流變學 9. 遙感構造地質學

10. 區域構造學 11. 構造地質學

礦產地質方向:

12. 金屬礦產 13. 非金屬礦產

四、課程設置

碩士學位必須修滿 30 ~ 32 個學分,其課程設置分公共必修課、學位必修課、選修課及讀書報告。具體課程設置如下:

公共必修課 ( 13 學分)

1. 馬列主義理論課 90 學時 4 學分

2. 第一外國語 160 學時 6 學分

3. 應用數學 60 學時 3 學分

學位必修課 ( 7 學分)

1. 1∶ 5 萬區調規范及區調管理 20 學時 1 學分

2. 沉積岩區地質與填圖 20 學時 1 學分

3. 花崗岩區地質與填圖 20 學時 1 學分

4. 變質岩區地質與填圖 20 學時 1 學分

5. 現代構造學 30 學時 1. 5 學分

6. 地質構造變形分析 30 學時 1. 5 學分

選修課 ( 選滿 8 ~10 學分)

1. 演算法語言 80 學時 4 學分

2. 應變測量與分析 30 學時 1. 5 學分

3. 顯微構造學 30 學時 1. 5 學分

4. 岩石流變學 30 學時 1. 5 學分

5. 地層學新理論、新方法 40 學時 2 學分

6. 沉積岩專題 30 學時 1. 5 學分

7. 岩漿專題 30 學時 1. 5 學分

8. 岩漿動力學 30 學時 1. 5 學分

9. 變質岩專題 30 學時 1. 5 學分

10. 金屬礦產地質專題 30 學時 1. 5 學分

11. 非金屬礦產地質專題 30 學時 1. 5 學分

12. 現代測試方法簡介 20 學時 1 學分

13. 岩石化學在區調中的應用 30 學時 1. 5 學分

14. 遙感在區調中的應用 30 學時 1. 5 學分

15. 物探方法在區調中的應用 20 學時 1 學分

讀書報告 ( 2 學分)

在學習期間必須完成 1 篇讀書報告。讀書報告圍繞論文選題作文獻綜述。讀書報告公開宣讀,通過後取得 2 學分。

五、野外地質調查、科學研究與學位論文

參加 1∶ 5 萬區調圖幅的踏勘、剖面測制、填圖及專題研究與野外驗收全過程。加強實踐性環節,結合專題研究,廣泛收集資料,參加樣品測試與成果分析處理,在此基礎上完成學位論文的編寫。

中國地質大學 ( 北京) 中國地質大學 ( 武漢)

一九九三年六月十四日

文件下達後,各省開始報名,由於當時正處於地質行業最不景氣的時期,加之正值夏天,區調技術骨幹正在野外工作,報名工作直到 9 月中旬結束。材料到達後,中國地質大學和區調處一起進行了審查,最後確定 8 名學員入學。他們是青海區調綜合地質大隊 2名,甘肅地質科學研究所 1 名,甘肅第一地質隊 1 名,河北區調研究所 2 名,遼寧區調隊1 名,黑龍江第一區調大隊 1 名。這 8 名學員都為男生,都是 20 世紀 80 年代的本科畢業生或函授本科畢業生。在原單位都參加過 1∶ 5 萬區調工作,有些還參加過 1∶ 20 萬區調,大部分都為項目的正、副技術負責人,個別為填圖組組長,野外地質調查經驗豐富。學員於 1993 年 9 月中旬入學。至此,中國地質大學第一屆委培區調研究生班招生工作圓滿結束。

三、培 養

1. 補課

按照部教育司批準的區域地質研究方向委託代培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 ( 以下簡稱培養方案) ,學員入學後就應編入碩士學位研究生班按課表進修碩士生課程,但這些學員尚未進行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當時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科目有外語、數學 3、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由於這批學生長期從事野外地質調查,外語、數學由於長期不用而生疏,其專業知識雖然都在用,但讓他們完整地答題還是有一定困難的。為了確保這些學員能通過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我們調整了教學計劃,專門安排基礎課教員對他們進行外語、數學補課,並根據他們的需要,進行了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輔導。經過學員和老師們 3 個多月的共同努力,這些學員都順利地通過了碩士研究生的入學考試,真正取得了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的資格。

2. 導師選擇

導師的安排採取學員選擇和安排相結合的原則,考慮的因素包括學員想側重的專業和實習地點的安排。當時中國地質大學正在進行的 1∶ 5 萬區調的圖幅共 5 幅圖,其中由宋鴻林、李志忠兩位教授負責的河北省 1∶ 5 萬興隆幅和六道河幅,區內除主要為中、新元古代的沉積地層外,還有變質岩區,構造也較復雜; 另一個測區在山東省中部,沂水縣城以北地區,共 3 幅 1∶ 5 萬圖幅,區內水、火、變齊全,沂沭斷裂帶 ( 郯廬斷裂的山東部分)在測區內通過。這 3 幅圖區調,由我負責,聘請游振東教授當顧問,陳建強副教授、蘇尚國老師參加圖幅工作。最後河北興隆項目安排 3 位學生,由宋鴻林、李志忠兩位教授任導師; 山東沂水項目安排 5 位學生,由游振東教授、陳建強副教授、顧德林副教授任導師。

3. 課堂教學

由於第一學期沒有進行學位課中基礎課 ( 外語、數學、計算機語言等) 的學習,不能中途插班上這些課。1994 年春天即區調研究生班第二學期開學後,考慮到夏天的野外實習都是參加 1∶ 5 萬區域地質調查,我們給安排了專業學位課,如 1∶ 5 萬區調規范及區調管理、三大岩類區地質與填圖、現代構造學及地質構造變形分析等。由於這批學員都參加過 1∶ 5 萬區調工作,上這些課時採用教員主講,提出問題,大家討論,教員總結的方法,或者請學員介紹參加過的 1∶ 5 萬區調圖幅成果和工作方法,大家進行討論,指出不足,提出工作建議,收到良好效果。

第一屆區調研究生班的第三學期和第四學期,主要安排課堂學習。按照培養方案要求,集中學習了公共必修課、部分學位必修課和選修課。為了擴大學員的知識面,要求學員盡量多聽一些選修課。

4. 生產實踐

野外生產實踐分為河北隊和山東隊兩隊,以下僅記述山東隊情況。

野外實習是學員進行理論聯系實際的最好時機。在野外實習前,我們要求學員根據自己的專業側重和導師的意見,查閱該專業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現狀及存在問題,盡可能帶上參考資料。1994 年 6 月初,我們出發去山東進行第一次生產實踐。本隊由教員 3 人、碩士研究生7 名、本科生7 名 ( 本科生出發時間為6 月底) 組成。實習時間共3 個月,完成約 2 幅圖的生產任務。這次野外工作不僅僅是生產,而是現代地質理論和 1∶ 5 萬區調填圖工作方法野外討論、研究和實驗的過程。

由於這些碩士生大都有生產實踐經驗,因此,實習開始就要求他們閱讀測區前人工作成果,在充分野外踏勘後進行討論,討論的主題包括: ①區內存在的主要問題,這些問題解決的途徑和可以作為專題研究的題目; ②工作部署的原則及工作布置; ③不同岩類區採用的工作方法和注意的問題; ④測區的填圖單位劃分。通過討論,大家對測區內的填圖單位劃分、存在的地質問題、解決的途徑、採用的工作方法都統一了認識。填圖的過程實際是大家學習新的 1∶ 5 萬地質填圖工作方法過程,因此填圖路線採用平行路線穿越的辦法,路線上遇到什麼岩類就用什麼岩類區調填圖工作方法填圖,回到室內集體連圖,如果遇到大片圖連接困難時,就組織有關的填圖組集體到野外追索和討論,這樣做主要是現場再次統一認識、統一工作方法,保證全隊採用同一填圖單位,確保圖幅填圖質量。

在全區路線填圖結束後,要求所有參加填圖的人都閱讀地質草圖,確定專題研究題目( 這些專題既是學員的學位論文,又是項目的專題研究內容) ,並根據各人專業側重不同進行分工,各人根據自己專題的題目設計研究內容和野外收集資料的地點和路線,這樣便於全隊的工作安排。在實測地質剖面階段,全隊所有的人都參加實測剖面,但分工時除保證每一位學員都要參與不同岩類區的剖面測制外,還要兼顧各人的研究專題有所側重,這樣既保證了學員對不同岩類區工作方法的全面學習和全隊生產任務的完成,又能保證各得其所,保證論文資料的收集齊全。野外結束前,要求各位學員進行小結。小結內容包括測區地質構造特徵和專題研究的資料兩部分,在專題研究部分要求提出室內研究工作內容和下一步計劃。這樣做的結果會使學員在室內學習階段能結合自己的論文,做一些實際工作。

第二次野外生產實踐是在 1995 年夏天。野外工作之前,組織學員閱讀測區成果草圖,查閱測試結果,在熟悉全區地質構造特徵的基礎上,要求學員做好野外工作計劃。野外工作主要根據學員工作計劃,安排學員專題研究,進一步收集學位論文資料,進行必要的路線追索、取樣等精細觀察。

在第二次野外生產實踐的後期,我們請游振東教授進行野外指導。一方面請游老師對我們近 3 年的工作進行審查,特別是對前人的工作成果有較大改變或我們工作中有重大發現的地段; 另一方面請游老師對典型地質現象進行講解和指導,並對變質岩區填圖工作方法中的一些問題進行答疑。學員們普遍反映受益匪淺。

第二次生產實踐的最後還安排一項重要任務是參加我們項目的野外驗收。這一次出席我們項目野外驗收會的專家有山東省地礦局地科處處長、區調管理專家、局區調質量監控組成員、中國地質大學科技處何科昭處長和專家趙崇賀教授,山東省地礦局的專家都是山東地質通,且對 1∶ 5 萬區調填圖工作方法及區調工作管理都有豐富的經驗,因此要求學員把參加野外驗收過程當做一個學習過程。既接受他們的質量審查,又學習他們先進的填圖工作方法,也可當做我們的外聘老師的一次現場教學。會議期間,學員們和老師們一起認真聽取專家們的意見,回答他們提出的問題,還主動請教問題,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5. 學位論文和答辯

第二次生產實踐後學員都轉入室內研究和學位論文的編寫。我們給學員提出如下要求: 其一,確保使用的資料的真實性,無論使用自己收集的資料還是使用別人收集的資料,都要進行認真審核,確保每一個數據、每一張插圖都是真實的。其二,做各種測試和鑒定,凡是能自己動手的則自己動手,特別是岩礦鑒定需要自己觀測。即使已有鑒定報告也需要自己檢查一下,其目的是保證第一手資料的准確性和完整性。其三,不要寫成區域地質調查報告式的論文。區域地質調查報告是通過野外點、線、面的調查收集的資料,通過綜合研究和科學總結而寫成的,其地層、岩石、構造、礦產、地質發展史等章節齊全,面面俱到,而且可以有不同的觀點。論文則要求就某一科學問題進行論證或討論,最後得出一個恰當的科學結論。其四,論文要精簡,如果經過適當修改就可以在科學雜志上發表就更好。經過近半年的努力,每一位學員都完成了一篇論文。

碩士學位論文的答辯實際上也是一個教學過程,而對於這個班來說,也是委託培養單位對培養效果驗收的過程。因此,我們聘請中國地質科學院區調處 ( 原地礦部直管局區調處) 原處長陳克強教授和當時的處長其和日格教授參加他們的答辯委員會 ( 後因陳克強教授有重要會議而未能出席) ,答辯委員會主席分別由吳正文教授和譚應佳教授擔任,答辯委員還有邱家驤、周珣若、宋鴻林等教授。正式答辯前由各位導師主持,講解了答辯的准備工作、答辯的注意事項等,並進行了試答辯。答辯時,學員們宣讀了論文的主要內容,在回答答辯委員會和參會者提出的問題時,都能綜合各方面的問題,引經據典,有理有據地做了回答,答辯委員會表示特別滿意。最後都以優秀的成績通過了論文答辯。

四、第二次招生

第一批學員畢業後,部教育司和直管局都很滿意,並同意招收第二批 ( 第二屆) 區域地質研究方向的委培碩士學位研究生。1996 年暑期進行招生,所有招生程序和第一屆相同。這次中國地質大學也招了 8 名學生,其中內蒙古自治區地礦局第一區調隊 2 名,內蒙古自治區地礦局第二區調隊 1 名,山西省地礦局區調隊 1 名,山西省地礦局 214 地質隊1 名,山東省地礦局區調隊 2 名,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科學研究所 1 名。這 8 名學員都為男生。都是20 世紀80 年代中、晚期 ~90 年代早期的本科畢業生,都參加過或正在從事 1∶5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個別學員擔任過 1∶ 20 萬區域地質調查或 1∶ 5 萬區域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或技術負責人,都希望進一步學習和提高地質理論和地質工作方法。

第二屆區域地質研究方向委培碩士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方案和第一屆相同,培養過程也基本相同,只是生產實踐和學位論文編寫工作安排有所不同的。「九五」期間,中國地質大學共承擔了 8 幅 1∶ 5 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地點都在內蒙古自治區,其中固陽地區 3幅,多倫地區 5 幅,大部分學員的生產實踐都安排在這兩個隊,個別學員因原單位也承擔著區調任務,且是項目進行中途來參加學習的,就將他們的生產實習地點安排在原單位的原項目。其中僅一名學員隨導師的科研項目進行生產實踐和學位論文的編寫。學員的學位論文取材相對分散,部分學員論文取材於中國地質大學承擔的在內蒙古自治區的區調項目; 另一部分學員論文則取材於原單位已經完成或正在進行的區調項目。經過 3 年培養,都以優秀或優良的成績畢業。

五、效 果

中國地質大學兩屆區域地質研究方向的委培碩士學位研究生畢業後在區調行業發揮著重要作用。例如青海省一位學員還沒有畢業就被局人事處選中,調局地科處負責全省的區調工作管理,後任地調院副院長和青海省地質科學研究所所長。甘肅省的一位學員畢業後經過一階段實踐,調任地礦局地科處處長兼地調院總工,後任地礦局副總工程師等職。河北省兩位學員畢業後正逢我國 1∶ 25 萬區調試點工作,他們都參加了 1∶ 25 萬承德幅區調試點項目,其中一位任項目負責。遼寧省學員畢業後被任命為省地礦局區調隊總工程師。山西省一位學員在地調院專門管理區調項目,另一位學員參加青藏空白區 1∶ 25 萬區域地質調查項目,任項目負責人,成績顯著,被評為山西省勞動模範……。後來部分學生又攻讀了博士學位,向更高層次邁進。現在,大部分學生都工作在區調工作第一線,為提高我國基礎地質調查和研究水平而努力工作。

區域地質調查研究方向委託代培碩士研究生招生和培養為中國地質大學在培養在職工作人員高層次學歷方面積累了一整套方法和經驗,也為後來招收工程碩士學位研究生打下了基礎。

Ⅳ 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基建處處長是誰

周小俊

Ⅵ 吳淦國的任職

1987年01月至1989年08月,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礦產地質系副主任。
1989年08月至回1991年05月,任中國地答質大學(武漢)礦產地質系系主任。
1991年05月至1993年02月,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科研處處長。
1993年02月至1995年01月,任地礦部地質力學研究所副所長(主持工作)。
1995年01月至1998年02月,任地礦部地質力學研究所所長。
1997年07月至1998年03月,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黨委書記兼副校長,中國地質大學副校長。
1998年03月至2000年01月,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黨委書記兼常務副校長,中國地質大學副校長。
2000年01月至2005年05月,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黨委書記、校長,中國地質大學副校長。
2005年06月至2010年9月,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校長。
2010年9月 因年齡問題退休離任 俄羅斯工程院院士,
北京地質學會副理事長,
中礦聯礦業城市工作委員會主任,
全國地學哲學研究會常務理事。
長期從事構造地質、地質力學、礦田構造等領域的教學科研工作。

Ⅶ 大禹學院的學院領導

鞠平,男,1962年7月生,江蘇靖江人。1982年7月和1985年7月在東南大學獲得學士和碩士學位,年6月在浙江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其後一直在河海大學任教。1994年1月至1995年10月在德國Dortmund大學從事研究工作。
現任河海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電機工程學會電力系統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江蘇省電工技術學會副理事長等。洪堡學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專業領域為電力系統建模與控制。出版專著2部,發表論文130餘篇,其中60餘篇被SCI和EI收錄。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6項。獲得「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全國留學回國人員成就獎」等榮譽。 李冠華,男,1962年8月生,江蘇常熟人。1986年7月在河海大學獲陸地水文專業學士學位,後又獲得管理工程專業學士學位,副教授。
曾任河海大學水文水資源及環境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常州分校商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常州校區國際工商學院黨總支書記、常州校區學生工作部部長,河海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院長、河海大學資產經營有限工作總經理、校辦產業管理辦公室主任,現任河海大學大禹學院黨總支書記。 阮懷寧,男,1959年10月生,南京市人。1982年1月在長春地質學院獲學士,1984年12月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獲碩士,1991年6月在河海大學獲博士,1999年10月至2001年6月,在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做高級訪問學者,任客座教授。
曾任中國地質大學團委書記、中央講師團副分團長,歷任河海大學岩土工程研究所副所長、教務處副處長、江寧校區管委會副主任、教務部部長、外國語學院院長,現任河海大學教務處處長、大禹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長期從事岩石力學與工程研究,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40餘項,在國內外權威期刊等發表論文120餘篇,其中多篇被SCI、EI收錄。獲水利部科技進步一等獎、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等10多項科技獎勵,評為江蘇省「333工程」第二層次培養人選、江蘇省「青藍工程」學術帶頭人、江蘇省「青年科學家獎」獲得者。

Ⅷ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9年教務處副處長是誰 叫什麼啊

盧二蛋

Ⅸ 廣西建設廳處長名單

官方沒有給出各處處長名字,廣西建設廳領導名單如下:

1、 周家斌 | 廳長、黨組書記

男,漢族,1964年9月生,山東鄄城人,198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8年8月參加工作,清華大學建築系建築學專業畢業,中國地質大學地質工程專業在職研究生學歷,工學博士,教授級高級建築師、高級城市規劃師。

2、汪夏明 | 副廳長、黨組副書記、一級巡視員

男,漢族,1964年4月生,廣東電白人,1984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5年7月參加工作,廣西大學土木系結構工程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工學碩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協助廳長、黨組書記分管黨務工作;住房保障處、房地產市場監管處、村鎮建設處、住房公積金監管處、自治區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廳鄉村辦、自治區城鎮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自治區住房制度改革委員會辦公室、廣西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協助所分管行業的行政審批事項。

主持自治區紀委監委駐廳紀檢監察組全面工作。

Ⅹ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的組成機構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組成機構有辦公室(突發事件應急工作處)、政策研究與法制工作處、發展規劃處(功能疏解工作處)、基本建設處、學前教育處、基礎教育一處、基礎教育二處、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處、高等教育處、民辦教育處、科學技術與研究生工作處(北京市學位委員會辦公室)。

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處、督政處、督學處、評估與監測處、教育信息化處、扶貧協作與支援合作處、國際合作與交流處(港澳台事務及僑務工作辦公室)、學校後勤處、語言文字工作處、審計處、財務處、人事處(師資管理辦公室)。

(10)中國地質大學代清風處長擴展閱讀

1、辦公室(突發事件應急工作處)。負責機關日常運轉工作,承擔文電、會務、機要、檔案等工作。承擔信息、信訪、建議議案提案辦理、電子政務、政務公開等工作。承擔重要事項的組織和督查工作。負責管理機關行政服務大廳和機關保衛、保密工作。負責協調「首都教育熱線」相關工作。

2、政策研究與法制工作處。協調推進本市教育改革政策研究和任務落實。協調推進機關調查研究工作,負責重要文稿起草。協調推進教育系統依法行政、依法治校工作和普法工作,承擔機關行政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審核和有關備案工作,負責行政執法工作的協調和監督指導,承擔行政復議、申訴和應訴的有關工作。

3、發展規劃處(功能疏解工作處)。研究本市教育發展戰略等重大問題。編制教育事業發展中長期規劃。研究提出市屬高等學校、中等專業學校各類招生指導計劃。協調各類考試、招生改革和管理工作。協調各類教育布局結構調整和功能優化。研究制定城市副中心教育改革發展重大政策。

4、基本建設處。負責擬訂市本級學校和教育單位基本建設計劃並組織實施。負責市本級學校和教育單位住房制度改革工作。負責協調本市高教園區建設和在京中央部委院校基本建設工作。負責直屬單位基本建設工作。會同有關部門編制教育設施專項規劃及各級各類學校校舍建設標准。

5、學前教育處。貫徹落實國家及本市有關學前教育的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負責擬訂本市學前教育發展規劃並組織實施。負責各類幼兒園的宏觀管理。負責擬訂幼兒園辦園標准。具體負責公辦幼兒園德育有關工作。指導民辦幼兒園管理工作。指導各類幼兒園教育教學工作,協助衛生部門做好保育工作。

6、基礎教育一處。負責本市中小學德育工作。負責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教學管理工作。負責擬訂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政策,統籌義務教育優質資源。會同有關單位擬訂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標准。負責中小學生實踐活動和社會大課堂管理工作。負責中小學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勞動教育等專項工作。

7、基礎教育二處。負責本市普通高中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管理工作,擬訂普通高中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發展政策和普通高中基本教學文件。負責中小學課程教材建設和管理工作,推進課程改革。指導教學信息化工作。會同有關單位制定普通高中辦學標准。指導學制和學校建制改革。

8、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處。負責本市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的管理工作。指導職業教育發展與改革。負責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專業設置管理、實驗實訓基地建設、課程建設和信息化建設。負責編制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專項規劃和擬訂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教學指導性文件。負責教材建設工作。

9、高等教育處。負責本市普通高等教育的管理工作,統籌推進高等教育改革,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負責開展普通高校專業建設、結構調整、課程和教材體系建設管理。負責普通高校實踐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管理。負責推動普通高校教師教育教學水平提升,促進人才培養機制創新。

10、民辦教育處。擬訂本市民辦教育有關政策和發展規劃並組織實施。負責民辦高校及其他民辦高等教育機構日常管理。負責實施民辦教育發展促進項目。承擔教育機構落實有關教育法律法規和規章情況的備案工作。負責校外培訓機構管理工作。指導區民辦教育工作。統籌民辦教育信息的發布和對外聯絡工作。

11、高校學生處。負責北京地區高等教育學生的學籍學歷管理工作。參與擬訂北京地區高等教育學生就業、創業、徵兵政策並組織實施。負責北京地區高等教育在校學生就業創業工作。負責大學生徵兵工作。

12、科學技術與研究生工作處(北京市學位委員會辦公室)。負責北京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學位、學科建設和研究生培養工作。組織和指導高等學校實施科研平台建設和科研計劃項目。協調與央屬高校共建項目的管理工作。負責推進北京高等學校「雙一流」建設工作。承擔北京市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工作。

13、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處。統籌本市學校體育、衛生健康教育、藝術教育、國防教育及校外教育工作。擬訂相關總體規劃,指導有關專業教材建設。指導大中小學體育競賽、藝術交流、校外科技活動和學生軍訓。

14、督政處。負責對市政府有關部門和區政府執行教育法律法規、規章,落實國家教育方針、政策,履行發展教育職責的督導工作。負責對區教育發展水平綜合督導評價。負責對區政府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情況的督導檢查。組織開展本市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熱點難點重點問題的專項督導。

15、督學處。負責對本市各級各類學校規范辦學行為的督導檢查工作。負責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進行督導。指導中小學校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工作。負責開展校外教育、學前教育、特殊教育、社區教育、成人教育和民辦教育等專項督導檢查工作。負責制定北京市教育督導隊伍建設規劃。

16、評估與監測處。負責制定對北京高等學校教育教學評估評價的政策、標准、工具和規程。制定對學前教育、義務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的質量監測政策、標准、工具和規程。組織開展對普通高等學校教育教學的評估和研究生論文抽檢工作。

17、教育信息化處。統籌推進本市教育系統信息化工作。組織編制教育信息化發展規劃、規章制度和標准規范。協調推進教育系統大數據建設、應用及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負責教育系統信用體系建設工作。負責機關及直屬單位教育信息化建設、管理與網路信息安全技術保障工作。

18、扶貧協作與支援合作處。負責研究擬訂本市教育扶貧協作和支援合作的相關配套措施。負責研究制定教育扶貧協作和支援合作的項目計劃,協調推進本市與各省區市教育重大合作事項、重大項目和重大活動。負責對教育扶貧協作和支援合作項目實施情況進行評估與監測。

19、國際合作與交流處(港澳台事務及僑務工作辦公室)。負責統籌管理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外事工作。負責本市國際、港澳台教育合作與交流的統籌規劃、綜合協調,以及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與國外、港澳台地區教育合作與交流項目的實施。負責統籌管理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機關和直屬單位因公出國、赴港澳出訪、培訓。

20、學校後勤處。統籌指導本市教育系統安全生產、食品安全、防火、校車等工作。負責指導各區做好中小學、幼兒園安全工作。協調校園及周邊環境整治和綜合治理工作,統籌教育系統「掃黃打非」工作,具體負責基礎教育「掃黃打非」工作。負責教育系統安全宣傳教育工作。

21、語言文字工作處。負責本市語言文字工作。擬訂語言文字工作規劃。推廣普通話和監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使用。指導普通話水平、漢字應用水平的測試工作。推動語言文字工作的信息化建設。承擔北京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工作。

22、審計處。指導與監督本市教育系統內部審計工作。擬訂教育系統內部審計規章制度。負責對機關、市屬高等學校和直屬單位進行審計及審計調查,按照有關規定對上述單位相關的領導幹部進行經濟責任審計。負責對區教育行政部門進行市撥教育專項經費審計和審計調查。協助查處有關人員違法違規的行為和案件。

23、財務處。負責提出本市教育經費籌措和管理的政策、制度。監測教育經費投入和執行情況。負責教育政策、經費的績效管理與評審。負責全市教育經費統計工作、本部門預決算。擬訂教育系統財務管理規章制度。擬訂各級各類學校學生培養綜合成本核算辦法和學校公用經費標准。

24、人事處(師資管理辦公室)。負責市屬高等學校和直屬單位人事管理、機構編制等工作。按照管理許可權和分工,負責北京地區教師資格認定、專業技術職務管理和本市教育系統人事制度改革工作。負責教育系統教師和管理人員隊伍建設與培訓、接收高等學校畢業生、教育類社會團體管理工作。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