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地質災害隱患巡查結果報告
『壹』 怎樣填寫地質災害巡查記錄
一般是編制來成表格的自形式,內容包括時間、巡查地點、巡查點特徵包括:隱患點特性(滑坡、崩塌等災害類型),監測點變形情況,威脅人口及財產,監測點記錄人簽字,巡查人及負責人簽字,如果巡查或排查出新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應附示意圖
『貳』 我想要一份「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的調查報告,下面是材料。學校的地理競賽題,自由發揮,<1500字
騰沖縣位於橫斷山南段偏西部位,屬印度洋水系伊洛瓦底江上游源頭區。2004年7月17—19日,大盈江支流檳榔江上游騰沖縣的猴橋、中和及龍川江上游明光、固東、界頭等地遭受特大暴雨襲擊,僅7月17—18日就降雨159.6mm,7月19日前後發生大面積滑坡、泥石流災害,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和巨大財產損失,引起了黨中央、國務院和雲南黨政領導及社會各界高度重視[1]。7.19災害期間,騰沖縣有21個鄉鎮不同程度受災,其中中北部的猴橋、明光、滇灘、固東、界頭、曲石和中和7個鄉鎮的42個村委會、316個村民小組受災較為嚴重(圖1),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36×108元[1]。這次災害中,全縣死亡7人,失蹤2人,受傷4人,因災傷病420人,成災人口1.76×105人,需要緊急轉移安置災民及危險地區群眾3426人;倒塌損毀房屋5138間,損失存糧3.00×105kg,死亡牲畜2530頭(只);農作物受災4373hm2,成災2755hm2,絕收1232hm2,沖毀埋沒田地387hm2;林木、苗木損毀嚴重,10多個林業加工企業受災停產;92條縣鄉、鄉村公路受災,毀壞公路150km、橋梁涵洞130座,通往中緬猴橋口岸的公路全線中斷;火山、熱海、和順、北海等旅遊景區交通中斷;損壞堤防18處,堤防決口8處,損壞護岸147處,毀壞人畜飲水工程50處,損毀大小溝渠154條、長125km,損壞小水電站5座,造成龍江2級、3級電站停機;破壞通訊線路100km、輸電線路20km,18所中小學校受災,校舍、圍牆等垮塌嚴重,所幸的是學生們正在暑假之中,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1災害類型及成因1.1災害類型及分布通過實地調查勘測,認為騰沖7.19災害主要為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在其形成的前期伴有邊坡坍塌和崩塌,後期伴有高含砂山洪和洪水災害。其中滑坡泥石流主要集中分布在騰沖縣中北部檳榔江上游猴橋鎮的永興村、箐口村、東村、上街村等7村(因災死亡5人)、中和鄉新岐、高田、大村(死亡1人)和龍川江幹流及支流明光河流域的明光鄉(死亡1人)、滇灘鎮(失蹤2人)和固東鎮;零星分布於界頭鄉和曲石鄉等山區,而高含砂山洪及洪水主要分布於檳榔江和明光河沿岸的平壩區(圖1)。1.2災害的發育背景在行政區劃上,騰沖縣隸屬雲南省保山市,處於保山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交接部位,西北部與緬甸為鄰。全縣面積5845km2,人口6.10×105人,有漢、回、傣、佤、景頗、傈僳、德昂、阿昌等民族[2]。該縣地處高黎貢山西坡,地形呈高山峽谷和山間斷陷盆地、高原夷平面相間的態勢,地勢北高南低;境內最高點為位於東北角的高黎貢山大堖子峰,海拔3780.9m;最低點位於南部騰沖、龍陵和梁河3縣交界處的速慶江邊,海拔930m,相對高差2850.9m。騰沖是西南絲綢古道上的最後一站,以火山地熱景觀聞名於世,地震活動十分活躍;流經縣內的主要河流有大盈江及其支流檳榔江、瑞里江上游龍川江等3條河流,流向大致南北向,均屬伊洛瓦底江水系。縣內屬北亞熱帶高原季風海洋性氣候,具有干濕季分明,氣候溫和,冬春旱、夏秋澇的特點。縣城位於雲貴高原夷平面上的騰越鎮,海拔1600m,年平均氣溫14.9℃,年平均降水量為1478.5mm,雨季降水占年降水量的85%,降雨的分帶性較明顯,單點性暴雨多[3]。1.3災害的主要成因騰沖7.19滑坡泥石流災害均發生在森林植被覆蓋度極高的中北部地區,其中短歷時、高雨強的特大暴雨是災害的主要外部激發因素,強烈的斷裂活動、新構造運動和強風化的花崗岩鬆散層是其形成的內在因素,高山峽谷區內巨大的高差、高陡斜坡和大比降溝谷為其形成提供了優越的勢能條件,加之6—7月份較大的前期降雨使岩土體長期浸泡、飽水,最終導致山體成片滑坡、坍塌,形成滑坡泥石流災害,而人類某些不合理的開發及建設活動,如開采礦石、興修水電、亂采亂伐、毀林種田等則加劇了災害的危害程度和損失。1.3.1暴雨因素受西伸的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和印度洋季風低壓的共同影響,從7月17—19日,雲南西部的怒江地區、保山市和德宏州的瀘水、福貢、騰沖和盈江等地出現較大范圍的強降雨過程,其中騰沖和盈江地區降雨強度最大。據騰沖縣氣象局的降雨觀測資料[1],2004年1—7月降水量較歷年同期偏多126.1mm,至7月19日全縣出現中到大雨以上的天氣過程達11次,7月7日以來全縣范圍出現連續的陰雨天氣,期間總降水量195.1mm,有5d的日降雨量達到20mm以上,其中11日、19日的降水分別為28.0mm和39.5mm;而從17日20時—20日08時縣城降雨達81mm。縣城北部的降水中心7月17—18日共降雨159.6mm。據當地70~80歲的老人回憶,1903年發生100a一遇的暴雨,但自1946年以後從未發生過這樣大的暴雨,故在降雨頻率上可將7月17—18日的暴雨視為60a一遇。據騰沖縣騰龍橋水文站觀測資料,該次暴雨形成的龍川江洪水洪峰流量為建站以來最大,達1660m3/s,屬50a不遇的特大洪水。該次暴雨具明顯的垂直分帶性,即暴雨主要發生在海拔2000m以上中高山區,猴橋的年降雨量達3000mm以上,而滑坡泥石流災害亦多發生在海拔2000m以上的中高山區。騰沖縣猴橋、滇灘、明光一帶與盈江縣支那、盞西是該次暴雨的中心,其災害也最為嚴重,充分反映了滑坡泥石流與降雨的分布一致性。騰沖縣天然植被覆.
度較高,在1950年為59%,由於大量砍伐天然林,在1990年減小到38%,水土流失較為嚴重。但在中北部地區,植被覆蓋度遠高於縣境其它地方,植被雖保護較好,仍然形成了嚴重的滑坡泥石流災害。因此,特大暴雨是該次災害形成的根本原因。據調查,7月18日9時30分,明光鄉中塘村加谷山發生滑坡,死亡1人;7月19日0時猴橋鎮永興村發生泥石流,死亡1人;凌晨1時30分,檳榔江四級電站的4名勘測人員在猴橋鎮上街村遭遇泥石流,全部遇難;7月19日下午猴橋鎮永興村芭蕉嶺發生滑坡,造成1名小學教師死亡。該次暴雨形成的山洪和洪水造成的橋梁倒塌和洪水淹沒還造成3人死亡。由此可見,災害集中發生在7月18日夜—19日凌晨,以19日為多,故將這次災害命名為7.19騰沖滑坡泥石流災害。1.3.2地形因素(1)高差。騰沖縣多屬中山和高山區,以中山為主。本次災害嚴重的中北部地區,海拔最高為縣境內最高點。位於東北角的高黎貢山海拔3780.9m的大堖子峰,一般山嶺海拔在2000~3000m,河谷和溝谷海拔在1000~1500m,嶺谷高差1000~1500m,最大高差達2780.9m,勢能條件十分優越。同時,上述地區位於大堖子山西坡和大娘山(3323.3m)南坡,受高山的阻擋,南來的暖濕氣流沿迎風坡上升,在中高山地帶形成主要的降雨集中帶,為災害的發生提供了激發動力[3]。(2)山坡坡度和溝床比降。研究區屬典型的中高山深切峽谷區,但同我國其它典型滑坡泥石流地區相比,區內山坡坡度相對較緩。據初步統計,除個別山嶺坡度>40°外,絕大多數山坡坡度在30°~35°間,發生滑坡的永興村和高田山坡坡度在35°左右。檳榔江上游、明光河上游的河床比降均在10%以上,而發生溝谷泥石流的猴橋、明光、固東、高田和熱海等地的溝床比降在20%以上,坡面泥石流坡度在30°左右。具備滑坡泥石流發育和運動的基本地形條件。(3)水系結構。此次災害主要發生在騰沖縣大盈江支流檳榔江上游流域和龍川江干支流。2條河水系發達,支溝眾多,呈葉脈狀分布於河流兩岸,溝谷和河谷均呈典型的V字型,受兩岸泥石流扇形地堆積物及部分峽口堵塞,部分河段形成山間盆地和U型谷地。由於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發育,河床上漂礫、巨石鱗次櫛比,跌宕起伏,淤積十分嚴重[4]。1.3.3地質及構造騰沖地區位於瀘水—瑞麗斷裂以西,鄰近印度和歐亞板塊接合部位,屬岡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皺系的伯舒拉嶺—高黎貢山褶皺帶南部。以發育的斷裂構造、年青的活動火山、強烈的地熱顯著和地震活動而聞名[3]。區內大部為混合岩化的岩石和花崗岩所佔據,殘留的上古界淺變質岩零星分布於酸性侵入體之間,新生界上第三系、第四系沿龍川江、大盈江和檳榔江沿岸分布,中—基性火山岩覆蓋大部分地區。受斷裂活動、地震活動、地熱活動影響,區內地層十分破碎鬆散,極易遭受風化,為滑坡泥石流的發育提供了充分的物質基礎。調查結果表明,最薄風化層為10m,最厚超過100m,7.19災害的絕大多數滑坡泥石流,如猴橋鎮永興村泥石流、上街村泥石流、芭蕉嶺滑坡和中和鄉高田村滑坡等均沿風化層發育。研究區新構造運動十分強烈,具體表現為地震活動強烈頻繁,溫泉廣泛出露,山地隆升,盆地下陷,為滑坡泥石流的發育提供了充分的物質基礎和能量條件[4]。2滑坡泥石流災害特徵2.1暴發突然,成災迅速引起騰沖7.19滑坡泥石流山洪災害的7月17—19日暴雨發生突然,暴雨強度大、持續時間長,降雨集中於北部山區一線,加之暴雨發生於深夜,又有較大先期降雨,山高坡陡,坡長和溝道較短,故成災迅速,難以防範和躲避。2.2形成災害鏈,災害由山區向山間平原延伸此次災害由特大暴雨激發,其成災過程是:首先在溝谷上游和山坡上形成崩塌、滑坡和坡面泥石流;滑坡、崩塌在坡面徑流沖蝕下,部分直接轉化為坡面泥石流,部分和坡面泥石流一起堆積在坡腳和溝道中,為山洪沖蝕形成溝谷泥石流;泥石流出溝後與主流洪水形成高含砂洪水,並挾帶大量漂木和石塊向河流下游運動。因此,該次災害從暴雨—滑坡—泥石流—山洪—漂木流—高含砂洪水,構成了一個災害鏈,災害由山嶺擴展到坡腳,由山區逐漸延伸擴展到平壩區,亦由山村擴大到鄉鎮。2.3危害范圍集中,區域性明顯由於此次暴雨范圍較為集中,局地性強,故災害和危害僅發生在騰沖縣城西北7個鄉鎮和毗鄰的盈江的3個鄉鎮,其中以猴橋鎮永興村、箐口村、東村、上街村等7村,中和鄉高田、大村和明光鄉、滇灘鎮和固東鎮受災最重,而對東部和南部的其它鄉鎮造成的損失相對較輕。2.4災害數量大、規模小,個別破壞力強,傷亡及財產損失慘重野外調查發現,暴雨在騰沖北部地區造成滑坡泥石流達數千餘處,構成威脅、造成危害的有100餘.
多數規模較小,滑坡體積和泥石流堆積物大都在數十至數百立方米,且絕大多數位於居民點和農田以外,故未造成嚴重災害。但成災的幾處滑坡泥石流規模較大,大都在數1000m3,而高田滑坡體積達2.00×105m3,由於規模大,滑動後破壞力極強,對公路、村莊造成嚴重威脅。2.5暴發頻率低據當地老人講,在1946年的7—8月間,猴橋和毗鄰的支那一帶也曾發生嚴重的暴雨滑坡泥石流災害,許多村莊都是那次災害後從山上搬遷下來的;1952年猴橋鄉小水井附近曾發生大規模滑坡,造成7人死亡;1975年前後及此後的1984年災害較為嚴重,但規模和災害損失遠不及2004年的7.19災害;從1946年至今的58a間從未見過這么大的暴雨。由此可見,7.19泥石流災害的暴發頻率可視為60a一遇,暴發頻率極低,為歷史罕見。3滑坡泥石流災害發展趨勢預測2001年前全縣共發現滑坡、泥石流、不穩定邊坡、崩塌和礦山采空區地質災害點302個[3]。1999年後降水明顯偏多,其後熱海等地滑坡泥石流活動強烈,地質災害趨於活躍,給當地村鎮、旅遊設施和鄉城帶來嚴重威脅。自2004年7月以來的連續暴雨在騰沖又引發了滑坡、泥石流數千處,造成災害和形成危害的災害點達100餘處,有25處嚴重威脅1000餘戶、5000餘人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對鄉鎮、縣城、農田、灌渠、公路等造成了嚴重危害。這次災害受暴雨中心的控制,均發生在以前災害較為輕微的中北部地區,而原來地質災害較為嚴重的南部龍川江中下游地區在此次並未發生嚴重災害。這說明在地質條件、地形條件、固體物質條件等都具備的情況下暴雨成為滑坡泥石流災害最主要的激發因素。7.19災害發生後,除了上述7個鄉鎮直接引發了地質災害造成嚴重損失外,同時也造成大量潛在的滑坡、崩塌,破壞了森林植被,使坡面支離破碎,斜坡大量失穩,形成許多臨空面和拉張裂縫,許多規模巨大的老滑坡相繼復活。該次發生災害的地區又是當地的一個暴雨中心,暴雨十分頻繁,一旦發生特大暴雨,將誘發一系列地質災害,並形成災害鏈。調查表明,7.19災害的發生,拉開了騰沖縣區新一輪地質災害活動的帷幕。除了這一次災害的發生區以外,在其餘地區也誘發了新的災害險情。例如大量滑坡處於蠕滑階段,個別已處於滑動前的臨界狀態,泥石流鬆散固體物質儲量豐富。因此,未來在災害性暴雨或地震等外部因素激發下,滑坡泥石流災害將逐步趨於活躍,它對人類生命財產和山地環境的危害亦將進一步加劇,災害造成的損失亦將進一步擴大,防災和減災形勢十分嚴峻。4目前的應急減災措施4.1嚴密排查災害隱患,及時轉移嚴重隱患區人員和財產目前,除了加強對已發災害和已有災害隱患點的救災、安置和動態監測外,應廣泛發動群眾和廣大地質災害監測報警人員、專業人員對各鄉、村等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排查,查明災害的分布現狀、危害范圍和程度、發展趨勢,掌握災害的整體情況。對暫時無法實施防治工程的嚴重隱患點,及時轉移群眾和財產,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5]。4.2制定突發災害的應急預案7.19災害的發生,為政府和各級主管部門敲響了警鍾。針對嚴峻的地質災害情勢,應成立災害應急領導小組,制定突發地質災害的應急預案,對災害發生前人員的逃逸路線,安置場所和災害發生後救災搶險、經費籌集、人員疏散、交通保障、物資運輸、災民安置、衛生防疫、通訊傳輸等制定周密穩妥的計劃。一旦發生災害,應按照制定的應急方案執行,確保萬無一失,井井有條。4.3及時向群眾宣傳普及地質災害基本知識目前必須將地質災害基本知識,特別是如何判別地質災害發生的徵兆及發生災害後逃逸、避災、救護和選擇暫居地、安居地等知識宣傳普及給廣大的群眾。群策群力,集思廣益,充分發揮和調動群眾防災救災的能動性,最大程度的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充分貫徹「以人為本」的減災宗旨。4.4加強災害點的監測、預警和預報7.19災害發生前,騰沖縣國土部門和氣象部門合作做出了災情預報,根據監測預報,及時撤離了許多災害危險區內的群眾,避免了更大的災害損失,監測預報、報警工作在減災防災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應該在汛期繼續加強對潛在威脅大、危及群眾生命財產的滑坡泥石流災害點的監測,結合氣象預報和災害活動的各種跡象進行預測和預報。4.5做好災民安置區的緊急災害評估7.19災害後,災區重建和移民安置是擺在災區幹部群眾面前最緊迫的問題。對擬將安置災民的地點,應做好地質災害調查和危險度的緊急評價工作,盡量避免在災害隱患區建設。在調查中發現,有個別村民已在不安全的高陡邊坡上興建新居。因此,國土和鄉村幹部應加強災民新建住房的監督工作,在修建施工邊道、恢復被毀公路、水渠、開墾農田等時,嚴禁亂挖亂填。4.6修建應急減災工程,提高防災和抗災能力對目前已處於蠕滑期和臨界狀態的滑坡,應及時堵填裂縫、同時將周邊和坡面匯水引出滑坡體以外,防止水體滲入坡體;對滑坡體上的水田,應減少灌水量,防止水體下滲;對過陡的邊坡和危岩、危樹適當削坡和清除[4]。對危及村鎮的泥石流和山洪,應修建鉛絲石籠導流堤和干砌擋牆等臨時性攔排工程,防止泥石流洪水外溢泛濫。同時,清除河道和溝道狹谷段、涵洞、橋梁淤積物和阻礙行洪的建築物,疏浚河道、溝道。5防災減災措施5.1開展山地災害詳查和活動性評估7.19災害發生後,騰沖縣又新增了數以千計的災害點,災害的數量、分布區域和活動狀況發生了變化。因此,應盡快開展新一輪的地質災害詳查工作,查清災害的活動規律、危害程度及未來發展趨勢,為今後災害區劃、危險度評價、監測和防治提供依據。5.2山地災害的危險性分析和分區危險性分區是對災害的區域性預測,可為地方城鄉建設、公路、水利、農田規劃和災害防治提供指導性意見[6]。在區域地質災害詳查的基礎上,根據災害的影響因素(分布密度、高差、坡度、岩性、構造、地震、暴雨、森林植被等)和危險區的嚴重程度進行分級、分區對未來開展災民安置、危險區居民搬遷和防災減災極為重要。5.3系統開展山地災害治理工作對於嚴重威脅到城鎮、廠礦、重要水利電力設施和較大的居民點的災害點,應盡快開展災害防治項目的規劃建議、可行性研究和立項工作,分期分批按照輕重緩急,實施工程治理。此外,加強災害區森林植被的恢復和保護,搞好水土保持,對減少滑坡泥石流山洪災害的發生、減輕災害程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6]。5.4建立山地災害預測預報和預警系統由於地質災害點多面廣,且多處於偏遠的山區,目前的氣象、水文站點和災害監測站點無法滿足測報的需求。因此,應盡快建立地質災害監測和預報系統,如利用遙測雨量計和氣象雷達,對雨量進行實時監測,利用GPS監測滑坡位移變形等。5.5加強部門協作,搭建災害防禦平台滑坡泥石流山洪災害的監測、預報和防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既涉及到國土資源部門,亦涉及到行政管理、水保、水利、水文、氣象、地震和救災等多個部門。因此,應由主管領導協調各個部門,共同搭建山地災害防禦平台,達到資源共享,信息互通,提高山地災害的整體防禦能力。
『叄』 我要寫一篇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工作總結,不知道怎麼開關,要分為多少部分來寫呢
應該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概貌。排查的依據、目的和取得的主要成績數據;內
第二部分,容做法和經驗。如何排查,排查出多少類型的隱患點,分別敘述。在排查中採取什麼方法,取得的成效或經驗;
第三部分,存在問題。排查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第四部分,下一步做法。如何利用排查成果指導下一步的工作,以及對存在問題提出採取的措施、對策或辦法。
以上供參考。
『肆』 急!誰有模板給我參考一下:1、小學隱患排查治理統計分析;2、小學校園及周邊地質災害監控措施報告!
一、學校應當每月、每季、每時段對學校的安全事故隱患排查治理情況進內行統計分析,並按期向教容育局安全辦公室報送統計分析材料;
二、要按照教育局的統一部署,確定聯絡員負責信息報送,按時上報相關情況。
三、學校要加強領導,明確機構,落實責任,健全制度,全面加強信息統計,認真填報各項安全隱患排查治理材料,並開展統計分析,查找解決個性和共性問題,為推動安全教育的各項工作提供可靠的信息支持。
『伍』 地質災害隱患點巡查到位
各鄉鎮國土資源所要建立汛期巡查制度。每逢汛前、汛中要組織人員對地質災害隱患點檔案登專錄的各隱患屬點進行逐一排查,落實各隱患點「兩卡」發放、防治預案、值班等到位情況。並對巡查情況建立巡查日誌,巡查日誌要有群測群防員和責任人的簽字,對巡查日誌要建立檔案並做到妥善保管。對巡查中發現的問題要及時整改,重大問題及時上報縣級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應急分隊。
『陸』 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應急技術指導中心)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工作年度總結報告
2011 年是我國突發地質災害應急能力系統建設的起步之年,是著力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 (國發 〔2011〕20 號,以下簡稱 《決定》)的一年,也是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工作成果比較顯著的一年。在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 (應急辦)的正確指導下,我們認真貫徹落實部局各項工作部署和要求,狠抓 《決定》的落實,充分依託專家隊伍,各部門密切合作,發動群測群防力量,全年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 403 起,避免人員傷亡 34456 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 7.2 億元。圓滿地完成年度各項應急支撐任務,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工作體系基本形成。
(一)應急技術指導工作體系基本形成
2011 年 3月,中編辦批復 「組建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的請示」。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根據批復文件和部局批示指示精神,強化已有管理處室的地質災害應急保障與服務職能,新增地質災害應急協調室、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評估室、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室、地質災害應急會商處置室和地質災害應急培訓演練室5 個專業應急業務部門,著力加強應急技術指導中心建設。目前,專業應急隊伍規模達 30 人,形成了一支初具規模的國家級地質災害專業應急技術指導隊伍。為了更加有序地做好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受地質環境司 (應急辦)委託,健全完善 《汛期地質災害應急值班制度》、《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響應工作流程》等規章規程; 起草編寫了 《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演練導則》、 《突發地質災害巡查技術規范》等標准規范。經過一年的辛勤工作,全國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工作體系基本形成。
(二)持續穩定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
在與中國氣象局繼續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業務聯系,深化、細化預警預報模型和技術方法,加強突發地質災害氣象預警工作。2011 年 5月1日~9月30日,與中國氣象局應用氣象值班室的技術人員密切合作,逐日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值班工作。2011 年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工作,從 5月1日正式啟動,至 9月30日結束,另有 2 次應急預警值班 (3月25 ~27日,10月1 ~5日)。預警值班共 161 天,製作預警預報產品 161 份,4 級以上 (含 4 級)在中央電視台發布,共發布 63 次; 3 級以上 (含 3 級)在中國地質環境信息網和國土資源手機短報上發布,共發布 141 次。在雲南盈江地震抗震救災等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響應期間,主動提供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服務。
(三)嚴格執行災情險情值守速報制度
堅持領導帶班制度、信息上報制度、首辦責任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 4 項制度,採取日常值班、集中值守和現場值守 3 種方式,開展 24 小時地質災害應急值守。據統計,截至 12月31日共值守 365 人次,協助完成報送災情險情報告 130 期、簡訊息 419 條,報送國土資源部值班信息 110 期,報送部門要情 520 條,參加國務院視頻點名近 40 次。災情險情報告全部實現在地質環境信息網發布。同時,拓展了值守的內容,譬如設置重大地質災害媒體信息搜索系統,確保災情險情信息全面、及時無漏報; 開通了網信功能,更加快速便捷地發送災險情信息和應急指令; 發送問候信息,營造緊張活潑的應急氛圍。
(四)及時響應應急指令開展技術指導
把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作為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工作的最高價值准則,及時響應部局應急指令,開展技術支持與服務。一是部署工作周密及時。分別召開汛前、汛中和汛末地質災害災情會商交流會,分析形勢,判斷趨勢,確定防範重點,總結各階段應急防治經驗與教訓,平戰結合提升應急能力。二是巡查指導突出重點。充分調動 126 名部級應急專家,健全完善 7 個片區的巡查指導會商制度,駐守巡查指導和重點現場指導相結合,指導全國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2011年先後派出 50 多個技術工作組,汛期啟動了 7 大片區地質災害防治專家長期駐守18 個重點省份開展巡迴檢查。三是應急處置科學有效。派出 30 個技術專家組,協助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開展重大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和搶險救災工作。四是認真總結評估年度突發地質災害應對工作,起草編寫了 《全國突發地質災害應對工作總結評估報告》、《地質災害防治這一年》、《年度重大地質災害事件與應急避險典型案例匯編》、《全國地質災害年度通報》、《地質災害年度報告》。
(五)探索開展應急防治科普培訓演練
製作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材料,製作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減災科普影像,通過電視、報刊等多種形式,廣泛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科普宣傳。根據國土資源部重大地質災害應急響應流程,精心組織各類應急技術培訓演練。2011 年3月份、11月份分別在河南省三門峽市和甘肅省蘭州市舉辦了兩期培訓班,受訓人數超過 500人,效果顯著。積極配合指導各地開展地質災害應急演練,據統計全國共組織開展不同規模地質災害應急演練 2600 次,參加人數達 100 多萬人。其中,7月7日,配合河南省國土資源廳在靈寶市進行地質災害應急演練; 7月23日配合陝西省國土資源廳技術指導丹鳳縣和安康市兩地同時進行應急救援實戰演練; 9月19日與甘肅省國土資源廳在蘭州市城關區聯合組織實施特大型地質災害應急演練。
(六)加強應急技術研究提升科技水平
圍繞年度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支撐工作,圓滿完成行政事業專項 《國家級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年度目標任務。積極申報「國家級地質災害應急防治」、 「地質災害應急能力建設與示範」、 「地質災害應急物聯網技術應用示範」、「重大地質災害空天地一體化感測網數據獲取技術研究與示範」和 「三峽庫區、汶川地震災區地質災害研究」等科研專項,夯實地質災害應急能力建設基礎,探索推廣應用高新技術裝備與方法,突出重點為部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部署提供科學依據。
『柒』 地質災害巡查記錄怎麼填寫
地質災害巡查記錄表
樓上地址就很好
『捌』 如何做好汛前地質災害隱患排查
1)在本年度地質災來害防治方案編制源前完成轄區地質災害排查,確定地質災害隱患點(區),落實汛期各項地質災害防災責任和制度,為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提供基礎依據。
2)排查災種主要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已對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威脅的山體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
3)對出現地質災害前兆,可能造成人員傷亡或財產損失的區域和地段,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及時劃定地質災害危險區,在地質災害危險區的邊界設置明顯警示標志。
4)排查結束後,及時編制地質災害排查報告,並將報告主要內容通報當地人民政府以及相關部門,報告主要內容包括:
Ⅰ)地質災害隱患點(區)位置;
Ⅱ)危害對象及范圍;
Ⅲ)地質災害類型、規模及基本特徵;
Ⅳ)地質災害引發因素及發展趨勢;
Ⅴ)已採取的防治措施;
Ⅵ)防治工作建議。
『玖』 年度全國地質災害應對工作總結評估報告
本報告所指的地質災害主要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災害。評估方式採用收集資料和綜合分析,評估依據是《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和《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評估重點是國家層面關注的重大地質災害,即特大型和大型地質災害災情或險情。
本報告中所有統計數據未包含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相關數據。
一、基本情況
2013年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15403起,其中滑坡9849起、崩塌3313起、泥石流1541起、地面塌陷371起、地裂縫301起、地面沉降28起,直接經濟損失102億元。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有203起,共造成481人死亡、188人失蹤、264人受傷。與2012年同期相比,2013年地質災害發生數量、造成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均有所增加,分別增加7.5%、78.4%和93.2%(表1)。
表1 2013年與2012年同期地質災害基本情況對比
2013年我國除上海、天津外的其餘29個省(區、市)均發生過不同數量的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甘肅、四川、廣東、湖南、浙江和廣西等省(區、市)。地質災害發生數量居於前三位的依次是甘肅、四川和廣東等省;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居於前三位的依次是四川、西藏和雲南等省(區);因災直接經濟損失居於前三位的依次是甘肅、四川和遼寧等省。
二、應對工作總結評估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突發地質災害應對工作,國務院領導同志多次做出明確指示。我部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在工作中不斷創新機制,完善措施,全力做好地質災害應對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人民群眾生命財產損失。
通過召開2013年全國地質災害應急工作會議,總結以往工作的經驗與教訓、研討工作推進措施並部署全年地質災害應急工作,為全年地質災害應對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堅實可靠的保障。2013年,在相關部門的密切合作下,在各級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機構、專業技術人員、咨詢專家和群測群防員的共同努力下,全國突發地質災害應對工作取得顯著成績。
(一)各級黨委政府狠抓落實。
2013年各級地方黨委、政府認真扎實推進各項工作。一是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全國已有21個省份、161個市、990個縣建立了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機構,26個省份、171個市、420個縣建立了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支撐機構。我部建立了全國地質災害應急專家庫和7個區片應急專家隊伍,就近指導地方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工作。二是中央和地方加大了防治經費投入力度。全國共有30個省(區、市)、208個市(地、州)、1179個縣(市、區)設立了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三是加強了地質災害調查評估與隱患排查工作。全年共完成地質災害勘查1萬余處;四川蘆山「4·20」地震發生後,派出67個工作組、500餘人次開展震區地質災害調查,編錄地質災害隱患點14319處;在三峽庫區建立了255處重大崩塌滑坡和重點庫岸段的專業監測網並實施了專業監測,完成了28個縣(區)級監測站的建設和縣(區)、鄉(鎮)、村(組)三級群測群防監測體系建設,實現了對3049處崩塌滑坡(涉及59.5萬人)動態有效監測,並啟動了三峽後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全國共有2032個城鄉建設及相關規劃、10萬多個工程建設項目實施了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15萬個隱患點進一步完善了防災預案;四是應急演練與技術培訓工作卓有成效。2013年全國共組織開展不同規模地質災害應急演練1.7萬次,參加人數達129萬多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開展技術演練與培訓123次,參加人數達4萬多人次;全年共培訓群測群防員超過40萬人次。五是總結經驗,推廣成果。調研總結各地防治工作經驗,組織開展群測群防工作經驗交流。通過報紙和網路等媒體,向各地推廣宣傳好的經驗做法,明顯提升了地質災害應急防治能力。
(二)相關部門配合密切。
我部與國務院相關部委按照職責分工,密切配合,加大協同防治地質災害的工作力度。一是繼續深化與中國氣象局合作開展預警預報工作,國土資源部門與氣象部門信息共享和信息通報機制更加健全和完善,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精細化水平得到顯著提高。通過建立部門聯合監測預警信息共享平台,全國已有30個省(區、市)、323個市(地、州、盟)、1880個縣(市、區)建立了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體系。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工作已被社會各界尤其是地質災害多發區的人民群眾廣泛接受。聯合開展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十年工作總結,總結了預警工作機制、技術方法和減災成效等方面的成功經驗與存在問題,為改進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基礎。二是與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及各級地方政府努力加大全國特大型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投入力度,中央和地方財政2013年投入資金超過200億元。三是與水利、教育、環境保護、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旅遊、能源和科技等部門協調聯動,繼續加強相關領域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在地質災害評估與監測等方面進展明顯。
(三)國土資源部門指導有效。
以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作為地質災害防治最高價值准則,認真做好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工作。一是部署工作周密及時,2月即召開2013年度全國地質災害趨勢預測會商會,分析形勢,研判趨勢,確定防範重點。3月下發通知,提出總體工作要求。4月召開全國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視頻會議、5月召開全國地質災害應急管理工作暨技術培訓會,進行全面動員和部署。在汛期和關鍵時段召開3次全國視頻會,針對降雨、台風、冰雪凍融等可能引發地質災害的情況,發出相關防災通知19次,對防治工作再動員、再部署、再落實。11月召開全國地質災害災情統計研討會,強調了新形勢下地質災害災情統計和地質環境綜合統計工作的重要性,並對各省(區、市)地質災害統計人員進行了災情報送標准、規范和技術要求培訓。二是加強監督指導,開展巡查排查復查。我部全年共50餘次派出由部領導和司局負責同志帶隊的工作組檢查指導,在31個省(區、市)安排100餘名區片專家長期駐守。針對局地強降雨、台風等天氣,各地充分發揮群測群防體系作用,做到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後復查。省市縣三級共組織督促檢查組、隱患巡查組超萬次。針對1月11日雲南鎮雄縣果珠鄉山體滑坡、3月29日西藏墨竹工卡縣滑坡、4月20日四川蘆山7.0級強烈地震、7月10日四川都江堰市三溪村山體滑坡、7月22日甘肅漳縣岷縣6.6級地震等重、特大型地質災害事件,均及時啟動應急預案,派出工作組及專家組指導開展應急處置工作。三是繼續完善監測預警信息發布,全年共製作170份汛期國家級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產品,在中央電視台發布111次(橙色預警92次、紅色預警19次),在國土資源部門戶網站、中國地質環境信息網、國土資源手機報發布160次(黃色預警以上)。通過網路QQ群建立地質災害預警多媒體共享服務平台,可隨時瀏覽查閱。另外,針對台風、地震等緊急情況開展的應急預警工作取得了較好效果。例如,四川「4·20」蘆山地震抗震救災期間,發布地震區地質災害紅色預警7次、橙色預警4次,提醒當地居民和救災人員注意防範地震餘震及降雨誘發的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10月6日,為防範「菲特」台風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我部協同中國氣象局以及浙江、江西、安徽和福建等省,應急啟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發布地質災害紅色預警信息,警示當地居民和提醒相關部門注意地質災害防範。
(四)群測群防應對能力提升。
大力加強群測群防隊伍建設,組織培訓大批群測群防監測員,增加群測群防覆蓋范圍,提升基層突發地質災害應對能力。一是繼續開展以縣(區、市)為對象的群測群防有組織、有經費、有規劃等的「十有縣」建設,全國「十有縣」總數達到1765個,覆蓋95%以上的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同時啟動了地質災害防治高標准「十有縣」建設。二是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尤其是臨災應急避險知識的宣傳力度,採取多種簡便易懂、易學易會的方式,推廣宣傳地質災害「五步避險法」、抗擊地質災害典型事跡等,使幹部群眾的防災知識、避險意識進一步增強。三是各地群測群防隊伍建設繼續發展,全國群測群防員已超過35萬名,已成為應急避險和重特大地質災害應急處置的重要工作力量。
(五)應急隊伍逐步建實建強。
隨著地質災害應急工作的開展,應急隊伍力量蓬勃發展。一是應急隊伍建設迅速發展,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分級設立了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機構和應急專業技術支撐隊伍。二是專業技術力量不斷加強。全國各級應急機構共有數千名應急專家分布在各省(區、市)指導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近3500傢具有地質災害防治資質的專業隊伍共計20多萬人承擔著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及勘查、設計、施工、監理等工作,汛期派出專家3000餘人次參與2013年的地質災害排查、巡查、核查和應急處置。三是廣泛調動社會力量開展地質災害防治,通過組織培訓、宣傳教育等方式,動員大專院校、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志願者隊伍,參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六)保障措施得力有效。
為有效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制定了切實可行的保障措施,並不斷豐富和完善。一是加強隊伍的組織管理,明確參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人員職責定位。各級職能部門完善監督考核制度,不斷優化目標,細化工作內容。二是加快完善地質災害應急制度與技術標准體系,積極推進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標准、應急處置技術指南、應急裝備配置標准、應急防治技術要求、應急演練指南等規章制度的制定工作,規范地質災害應急響應行動。三是建立地質災害防治資金保障制度。會同相關部門加大地質災害防治資金投入,廣拓資金渠道,鼓勵企業和個人投入,爭取國際組織資助和社會民間捐助。地質災害防治資金,實行專款專用,並加大審計力度,保證資金的有效利用。四是建立地質災害防治物資儲備制度。對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勘查設計、施工、監測等方面的物資進行有效儲備管理。
三、工作建議
汛期(5-9月)是地質災害的主要發生期,地質災害防治形勢依然嚴峻。2014年,國土資源部將繼續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防災減災的各項要求,充分認識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面臨的嚴峻形勢,切實加強日常防災工作,重點做好四川、雲南、重慶、貴州、遼寧、廣東、廣西、福建、陝西、甘肅、浙江、安徽、新疆、山西、西藏、青海、吉林、河南等省(區、市)的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工作,有效防範因異常強降雨引發的地質災害;特別關注三峽庫區、汶川、玉樹、彝良、雅安、漳縣岷縣等地震災區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區;注意防範沿海地區由於台風引發的突發性地質災害。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繼續全面貫徹落實《決定》。
一是研判趨勢,實時分析雨情、水情、災情、險情的動態變化,有針對性地做好工作部署和措施落實。二是以人為本,積極主動避災,一旦有極端氣象或成災跡象,立即把危險地帶人員撤出,把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三是狠抓重點,重點防範城鎮、鄉村、丘陵山區、旅遊景點等人員集中區和交通幹道、重要流域、重點設施周邊等部位,尤其要強化工程施工場所人員的防災意識,落實防範措施。四是加強落實,狠抓調查排查、監測預警、宣傳演練、綜合防治、應急搶險、科技研究等工作的落實,克服鬆懈、麻痹等思想。五是協調配合,加強與相關部門溝通,建立聯防聯控機制,做好防災信息共享、應急預案完善、防治資金安排、應急救援處置等工作,統籌做好地災防治與城鄉規劃、生態整治、基礎設施建設等相關工作,有效消除地災隱患,規避災害風險。
(二)建立健全地質災害應急體系。
健全完善各級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機構和國家級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與地質災害應急區域分中心,指導重點省(區、市)建實建強地質災害應急專業隊伍。實現地質災害易發省(區、市)應急會商的互聯互通,初步建成應急信息支撐平台,建設地質災害防災減災與應急技術標准體系,顯著提高我國地質災害應急業務技術水平。
(三)進一步加強宣傳、培訓與演練。
擴大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覆蓋面,豐富宣傳方式。根據實際要求組織相關培訓與演練,督促、指導各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開展相關地質災害應急培訓與演練。
四、典型案例分析
2013年,因災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以上的特大型地質災害113起,造成312人死亡失蹤、14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57.3億元;因災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的大型地質災害有194起,造成63人死亡失蹤、48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13.5億元。2013年3起典型地質災害情況如下:
(一)雲南省鎮雄縣趙家溝「1·11」滑坡災害。
1.基本情況。
2013年1月11日8時18分,雲南省昭通市鎮雄縣果珠鄉高坡村趙家溝發生滑坡災害,造成46人死亡、2人受傷。
通過現場調查、無人機獲取影像分析等,測算滑坡啟動物源體長約120米、寬約110米、平均厚約16米,總體積約21萬立方米。滑坡物源啟動後,在快速運動過程中對斜坡和溝谷的殘坡積土層進行碰撞和鏟刮,裹攜了大量岩土體和碎屑物,使滑坡堆積體體積增加至約40萬立方米。滑坡途中發生兩次碰撞偏轉,形成滑程約900米的高速遠程滑坡。
2.成因分析。
趙家溝滑坡是一起在特殊地形地貌、地層岩土和氣象條件下形成的,具有突發性、隱蔽性和破壞性的特大型地質災害,主要成因如下:
一是地形地貌山高坡陡。滑坡後緣高程1735米,趙家溝村民組所在地高程1556米,高差達179米。滑坡區陡坎與斜長緩坡交替,整體地形坡角約35度,滑坡所處的陡坎部位的地形坡角達50度,斜坡穩定性較差。
二是斜坡岩土體鬆散破碎。滑坡發生在第四紀鬆散的殘坡積粘性土夾碎塊石中,主要由二疊紀軟弱砂頁岩風化破碎形成,十分鬆散,整體性差、強度低。
三是冰雪凍融導致土體軟化、強度降低。滑坡發生區域長期乾旱,近一個月來持續雨雪凍融天氣,地表水不斷滲入鬆散土體,使土體含水量增加、自身重量增大、土體軟化、強度降低,斜坡在重力作用下易於變形破壞。
四是受到彝良地震的影響。滑坡發生地距2012年「9.7」彝良地震震中約100千米,是彝良地震的Ⅳ度影響區,地震對斜坡岩土結構和土體完整性有一定影響。
3.應急處置。
(1)趙家溝上方斜坡及平台上滑坡堆積物結構鬆散,有再次向下滑動的可能,對該區域開展監測巡查工作,避免堆積物再次向下滑動造成人員傷亡;
(2)滑坡區東側不穩定性斜坡穩定性差,對下方趙家溝、曾家寨村民小組構成威脅,加強監測,居民轉移安置;
(3)開展村莊搬遷選址場地地質環境調查評估和災後恢復重建工作;
(4)加強專業指導,完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發現地質災害隱患及時納入了監控范圍。
4.啟示。
(1)在西南山區,特別是雲、貴、川接壤的烏蒙山區,除關注汛期多雨對滑坡等突發地質災害的觸發外,持續時間長、地表徑流少、入滲多的久雨(雪)也是觸發滑坡災害的主要因素,需要加強監測預警。
(2)加強對冬季雨雪天氣引發地質災害及高位遠程滑坡的預警預報及防治技術研究。
(二)西藏墨竹工卡縣「3·29」特大型滑坡災害。
1.基本情況。
2013年3月29日凌晨6時許,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墨竹工卡縣扎西崗鄉普朗溝澤日山東坡約30萬立方米塊碎石土體殘坡積物失穩滑動,其後推動前緣鬆散堆積體失穩形成整體滑動。滑坡進入溝谷後,進一步鏟刮溝底和兩側鬆散堆積物,形成約2000米的滑坡-碎屑流,溝口段堆積體長約600米、寬70~180米、厚15~25米,總體積約200萬立方米。滑坡碎屑流摧毀掩埋溝口施工人員暫住地,災害造成66人死亡、17人失蹤。
2.成因分析。
「3.29」滑坡災害是在地形陡峻、岩石破碎、冰雪凍融強烈等因素綜合作用下形成的一起特大型滑坡-碎屑流地質災害。滑坡成因如下:
(1)滑坡位於普朗溝源頭,地形陡峻,坡度達42度~45度,呈「V」型狹長溝谷,滑坡源頭到堆積區長約2000米。滑坡後緣高程5359米,前緣高程4535米,高差824米。
(2)區內地質條件復雜,推覆構造、滑覆構造發育,新構造活動強烈。出露地層主要有多期形成的火成岩、沉積岩,岩石蝕變強烈,岩體破碎。表層第四系主要為塊碎石層,被當地群眾稱為「澤日山」(意即「碎石山」)。
(3)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期間,氣候極度乾燥,3月以後,連續多次陣雪,雪水滲透,降低了斜坡體穩定性。
(4)滑坡的啟動過程系後緣殘坡積體失穩滑動,推動前緣鬆散堆積體,形成整體滑動。
3.應急處置。
開展普朗溝流域地質災害隱患排查,評估選定下游群眾的搬遷點。加強群測群防工作,落實監測預警責任人,發放地質災害防災工作明白卡,標明對地質災害位置、誘發因素、居民注意事項、預警信號、撤離路線和避險安置點等,努力降低地質災害的危害。
4.啟示。
(1)加強對滑坡隱患點源頭的監測預警,加大宣傳力度,普及地質災害預防知識,指導群眾提高識別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能力。
(2)高度重視居民區、工程建設區、工礦企業、旅遊區和臨時人員居住地等場址的地質安全評估,加強監測預警,落實防災預案和責任制,有效減輕或避免地質災害的危害。
(三)四川都江堰市三溪村「7·10」特大型滑坡災害。
1.基本情況。
2013年7月10日10時30分,四川省都江堰市中興鎮三溪村一組發生大型高位山體滑坡災害。災害共造成45人死亡、116人失蹤。
2.成因分析。
滑坡災害所處區域為龍門山向成都平原的過渡地帶,地貌上屬於構造侵蝕地貌和全新統沖洪積堆積地貌。出露地層主要為白堊系的砂礫岩,岩體強度大。自7月8日20時起,都江堰市出現區域性大暴雨天氣,至7月10日20時,累計最大降雨量達到1059毫米,是1954年都江堰市有氣象記錄以來雨量最大的一次降雨。
經調查,滑坡後緣高程1132米,前緣高程755米,高差377米。滑坡堆積區長約1200米,平均寬約150米,平均堆積厚度10米,估算滑坡體積約180萬立方米。滑坡位於自然斜坡的陡傾地帶,中部溝谷堆積有大量鬆散碎屑物,下部為地勢較為平坦的村莊。特大暴雨形成的坡面地表水大量匯入坡體內部的貫通性裂縫,形成高水頭壓力,在壓力推動下,上部岩體發生崩滑,對溝谷中飽水的鬆散堆積體形成沖擊侵蝕,觸發流狀滑動並鏟刮鬆散體,導致滑坡體積增大,對下部村莊形成破壞。由於滑坡岩體強度大、外觀無裂縫,且植被異常茂密,災害隱蔽性極強。另外,此次災害具有突發性強和規模大等特點,因此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
3.應急處置。
災害發生後,滑坡體後緣臨空,其上寬約200米較平緩坡體上堆積有約30萬立方米崩塌岩體,崩塌堆積岩體距臨空面約50米,進行了加強監測預警。
4.啟示。
加強高位山體滑坡的研究,尤其是遠程碎屑流地區滑坡的監測。此外,加大地質災害低易發區的排查和巡查力度,做到「溝到頭,坡到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