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質博物館的資料
⑴ 中國岩溶地質博物館簡介
中國岩溶地質館位於桂林市七星區七星路岩溶地質研究所院內,距七星公園後門約1.5㎞,專地質館曾接待過來自屬30多個國家的領導人和科學家。1983年建館,館名由聶榮臻元帥手書。該館是目前國內外最大的普及岩溶科學技術知識的專業性博物館。總面積約3000平方米,共兩層,建築面積2000㎡。室廳共7個。一層中央為水池,內側為岩溶工藝美術廳,外側為辦公場所;二樓為岩溶地質專業展廳,分8大部分:區域岩溶、岩溶地貌、岩溶洞穴、岩溶石山治理、岩溶工程地質與災害地質、岩溶礦產及岩溶地質研究所10年來的成果。展品1500多件,包括岩溶實物標本、彩照和燈箱照片、圖表、模型及文字說明,多附有英文標題和說明,展書約100本。反映了我國當前岩溶研究的現狀及主要成就,是增長知識、開闊眼界的好地方。
⑵ 中國地質博物館的歷史沿革
民國三年(1913年),中華民國政府實業部礦務司地質科改稱地質調查所時就有地質礦產陳列館的設置,但有名無實。
民國五年一月四日(1916年),袁世凱准奏設立「地質調查局」,局長張軼歐,會辦(副局長)丁文江、安特生,內設四股一館:地質股、礦產股、地形股、編譯股和地質礦產博物館。
民國五年七月十四日(1916年),中華民國政府地質研究所在北京豐盛胡同3號舉行畢業典禮,同時舉辦「學生成績展覽會」,展出師生三年來悉心採集的岩礦標本899件,還有詳細圖說及野外調查照片。因此,把民國五年七月十四日定為建館日。民國五年七月十四日是公認的建館日,因為此刻的博物館有館長、有機構、有典型事件,陳列和收藏從此被確定下來。
民國五年12月10日(1916年),農商部總長周自齊簽署《農商部飭》119號,任命地質調查局會辦、技正丁文江為地質礦產博物館館長。 民國九年(1920年),丁文江、章鴻釗、翁文灝商請農商部為籌建地質圖書館發起募捐,黎元洪大總統捐款1000元,各界捐款共計39000元。
民國十年(1921年),在北京兵馬司胡同9號建成地質圖書館,用其餘額8000元為陳列館添建兩間展室,增加陳列面積400平米。
民國十一年(1922年)7月17 日,新建成的圖書館和陳列館舉行開幕式,黎元洪大總統蒞臨講話並參觀了地質陳列館。
民國十六年(1927年),民國政府在南京建都,北京改稱北平。北平逐漸失去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位;加之日寇入侵,華北危急。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地質調查所遷往南京。地質陳列館一萬余件藏品隨遷南京,在南京珠江路942號(現700號)新建的陳列館中布置了12個陳列室,於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初建成開放。
民國二十六年十一月(1937年),日軍佔領上海,逼近南京。地質調查所同其它機構一樣,倉促撤退,限期三五天內搬完。陳列館精選標本313箱,由高振西經水路押運至武漢,十一月下旬又運到長沙,進行簡單修整。次年7月,武漢告急,地質調查所只得從長沙再遷至重慶。陳列標本隨同其他物品一起擠入四川地質調查所內。不久,地質調查所在重慶北碚蓋好房子,陳列標本才搬到北碚所內安置。
民國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43年),中央地質調查所與中央研究院動植物所、氣象所及工業試驗所、農業試驗所、西部科學院等共同發起籌建的自然科學博物館正式開館。其中,地質館由中央地質調查所設計、提供標本,分礦物岩石、地層古生物、脊椎動物化石及土壤四部分。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夏,中央地質調查所遷回南京珠江路舊址,任命侯德封為南京地質陳列館館長,主持陳列的恢復和重建。參與整理的有程裕淇、楊鍾鍵、劉東生、王存義、蔡震中等人。
民國三十七年是十月(1948年)正式開放(只恢復了抗戰前的80%)。 民國三十四年(1935年),地質調查所遷往南京,留下部分人員、標本和設備在北平豐盛胡同和兵馬司胡同原址,歸屬新組建的地質調查所北平分所,所長謝家榮。「從此至北平和平解放,豐盛3號陳列館再未設主任(館長)一職」,其事務均由歷任分所所長直接管理,姑且稱之為「故館」。
民國三十五年(1936年)夏開始,經賈蘭坡、李悅言等多次整理充實。民國三十六年二月(1937年)下旬,中國地質學會第13次年會在北平召開,陳列館建成14個陳列室(新生代、古生代及中生代、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西山地質、普通地質、周口店猿人洞、變質岩、火山岩、水成岩、地層、地質構造、礦物和土壤),以不少於南京館的展品量向社會開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數「北京人」頭蓋骨模型和仰韶陶器。
民國三十六年(1937年)夏, 「七七事變」前夕,楊鍾鍵接任北平分所所長,不久北平淪陷,楊亦於當年十一月南下到大後方長沙、昆明。民國三十六年(1937年),為應對動盪局勢,北平地質礦產陳列館將前後門對調,即正門由豐盛胡同3號改在兵馬司胡同甲58號(現6號),與北平分所正門兵馬司胡同9號(現15號)近在咫尺。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設立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在南京設立由高振西負責的全國地質陳列館工作領導機構,轄南京地質陳列館和北京地質陳列館。
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成立。1953年1月,全國地質陳列館領導機構遷北京,高振西任館長。因建部需要,北京館被拆除,標本被臨時存放在故宮文華殿和六鋪炕等處。
1955年,南京地質陳列館下放江蘇省地質局,全國地質陳列館與北京地質陳列館(故館)融為一體。
1956年,地質部決定在北京西四新建一萬平方米的全國地質陳列館大樓。
1958年9月新館大樓落成,並更名為「地質部地質博物館」。
1959年9月完成一至四層26個陳列室共計4500平方米、17039件標本的陳列布展工作,10月正式向社會開放。成為中國地質博物館事業發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1960年,地質部地質博物館劃歸地質科學研究院(後更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領導,副院長馮志爽兼任館長。
此後,經歷「文革」閉館停滯、地震破壞,也經歷了不斷調整、不斷創新,直至2000年底館大樓修繕改造立項得到上級批准,中國地質博物館在曲折中發展四十年。這期間館的主要領導人有王子麟、和吉甫、劉湧泉、黃正之、邢裕盛、季強。
⑶ 中國地質博物館的展廳概況
中國地質博物館主館共有大樓6層,總高約36米,東西長40米,南北長70米,建築面積近11000平方米,建築風格穩重大方。
展區布局圖
中國地質博物館展廳包括地球廳、礦物岩石廳、寶石玉廳、史前生物廳等六個部分,面積共2500平方米,另有臨時展覽面積1500平方米。 地球廳以動力為主線,介紹了在內外動力的作用下,地球上發生的重要地質作用。東展線介紹內動力地質作用,以板塊運動、褶皺斷裂、火山、地震等地質作用為重點,西展線以外動力地質作用為主,主要介紹了水和風的地質作用。
相對來說,內動力地質作用更加宏觀壯麗,它們主要是使地殼上升、增厚,形成許多巨大雄傳的高山峻嶺,而外動力地質作用則比較和緩,好像一把刻刀,雕刻出各種壯美的山川地貌。 寶石廳展示寶石、玉石、有機寶石、貴金屬等材料及其成品,並融入寶石鑒定、寶石鑒賞、寶石琢型、寶石評價、寶石成因、寶石微觀世界、寶石分布、寶石開采、寶石加工、首飾鑲嵌、人工改善寶石與人工寶石及其製造方法以及寶石文化等知識點和興趣點。
寶石廳以單晶寶石和玉石為主,並以天然寶石與人工寶石對比展示,以便鑒別市場上常見的相似的寶石。
中心部位:以一件十分大氣、通靈、高檔的展具作為展心,所展示的展品隨每期主題的變換進行不定期的調換。 礦物岩石廳採用雅俗共存、動靜結合、虛實呼應、寓教於樂的設計方式,使觀眾通過參與、欣賞展廳的展品,可了解自然界中礦物岩石的成因,原始產出情況、自然界種類繁多千資百態的礦物岩石、代表性礦物岩石的感官特徵及可供人們使用的特性。
觀眾在欣賞各種精美奇特的礦物岩石展品時,通過互動式展覽和虛擬展出部分,可參與對一些礦物岩石展品的探索性操作,獲得相關知識。 史前生物廳,以生物進化過程中發生的重大事件為線索,向觀眾介紹生物的發展廳程和各地質時期常見的化石,展示地球上生物的發生、進化和滅亡的過程。從空間布局上,整個展廳可以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小序廳,包括了一面藝術化的化石精品牆、一個可以互動操作的多媒體展具——簡明生物分類查詢系統,及一些有關化石的基本常識介紹。
第二部分是該展廳的主要陳列內容,共分為八個單元。
第一單元——最早期的生命;
第二單元——生物大爆發;第三單元——海生無脊椎動物時代;第四單元——脊椎動物的出現;第五單元——生物登陸;第六單元——生物大絕滅;第七單元——恐龍與鳥類;第八單元——哺乳動物與人類;此外,在該展廳的南過道,還陳列了魚龍、中國安琪龍、翼龍化石的模型各一件,以及一件觀眾可以觸摸的長達5米的大型魚龍化石、一個演示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多媒體展具。 中國地質博物館在開展藏品科學研究的同時,長期從事地層古生物學、礦物岩石學、寶石學和博物館學的研究並取得累累碩果,特別是在早期脊椎動物學、昆蟲學以及遼西熱河生物群等研究領域所取得成果;以系統精美的寶石陳列,獨到的寶石研究成果,持續的社會推廣活動,帶動和引導了當代中國寶石科學研究、知識普及和市場消費。
中國地質博物館常年開放獨具特色的陳列展覽。按照地球圈層結構布局的基本陳列,不僅展示了數以萬計的礦物、岩石、寶石、化石精品,陳列內容更加關注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生存質量;而且大量採用數字化、仿生、虛擬現實等技術,讓觀眾通過親眼目睹、親手操作和親身體驗去認識地學空間。
⑷ 有關地質博物館的資料
中國地質博物館創建於年,是中國成立最早的國家級地質學博物館,在中外博物館界久負盛名。
中國地質博物館收藏地質標本20餘萬件,涵蓋地學各個領域。其中有蜚聲海內外的巨型山東龍、中華龍鳥等恐龍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謀人、山頂洞人等著名古人類化石,以及大量集科學價值與觀賞價值於一身的魚類、鳥類、昆蟲等珍貴史前生物化石;有世界最大的「水晶王」、巨型螢石方解石晶簇標本、精美的藍銅礦、辰砂、雄黃、雌黃、白鎢礦、輝銻礦等中國特色礦物標本,以及種類繁多的寶石、玉石等一批國寶級珍品。
中國地質博物館在開展藏品科學研究的同時,長期從事地層古生物學、礦物岩石學、寶石學和博物館學的研究並取得累累碩果,特別是在早期脊椎動物學、昆蟲學以及遼西熱河生物群等研究領域所取得成果;以系統精美的寶石陳列,獨到的寶石研究成果,持續的社會推廣活動,帶動和引導了當代中國寶石科學研究、知識普及和市場消費。[15]
中國地質博物館常年開放獨具特色的陳列展覽。按照地球圈層結構布局的基本陳列,不僅展示了數以萬計的礦物、岩石、寶石、化石精品,陳列內容更加關注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生存質量;而且大量採用數字化、仿生、虛擬現實等技術,讓觀眾在濃郁的科學氛圍中,通過親眼目睹、親手操作和親身體驗,輕松步入精彩紛呈的地學空間。
⑸ 參觀中國地質博物館的報告怎麼寫
先寫某某天到中國地質博物館參觀,再整體描述一下博物館的外景。寫先參觀了什麼,又參觀了什麼,接著又看到了什麼,等等。最後寫自己對這次參觀的總體感覺和評價。我是石油大學的,剛寫完報告交了上去。
⑹ 中國有多少地質博物館
27個
⑺ 中國地質大學博物館的展館介紹
生命起源與復進化展廳引入了多媒制體展示技術,自行研製了「恐龍的奧秘」等科普軟體,並在展廳中設置觸摸屏,引起了觀眾的濃厚興趣。
地學陳列展覽包括地球奧秘展廳、生命起源與進化展廳、珠寶玉石展廳、礦物岩石展廳以及礦產資源展廳。生動而豐富的展示內容配合新穎而獨特的展示形式為觀眾打開了地球46億年滄桑巨變的宏偉畫卷、地球生命38億年進化的歷史長廊,展示了精美絕倫的珠寶玉石世界、五光十色的礦物岩石天地以及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的地下寶藏,講述了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協調發展的重要性,告訴人們保護環境是每個人的神聖職責。其展示內容融科學性、知識性、通俗性和趣味性於一體,展示形式包括聲光電技術、模擬模擬技術、信息化展示技術、互動技術以及相關高新科技手段等。此外館內還設置了寶玉石禮品廳、寶玉石工藝品櫃台以及休閑服務區,可滿足遊客休閑和購物的需要。
⑻ 中國地質博物館的參觀指南
開館時間:9:00-16:30 節假日不休息,星期一閉館。
票價:成人30元,學生版15元。 地 鐵:四權號線西四站下車(走D出口)。
公交車:13、22、38、47、68、101、102、103、105、109、124、409、603、612、619、709、726、806、808、812、814、823、826路公共汽車西四站下;7 路公共汽車白塔寺站下;14、55路公共汽車西安門站下。
⑼ 中國地質博物館的介紹
中國地質博物館是中國成立最早的國家級地質學博物館,成立於1916年。中國地質內博物館收藏地質標本20餘萬件容,涵蓋地學各個領域。其中有巨型山東龍、中華龍鳥等恐龍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謀人、山頂洞人等古人類化石,以及大量集科學價值與觀賞價值於一身的魚類、鳥類、昆蟲等珍貴史前生物化石;有世界最大的「水晶王」、巨型螢石方解石晶簇標本、精美的藍銅礦、辰砂、雄黃、雌黃、白鎢礦、輝銻礦等中國特色礦物標本,以及種類繁多的寶石、玉石等一批國寶級珍品。
⑽ 中國地質博物館怎麼樣
簡介:抄中國地質博物館是中國成立最早的國家級地質學博物館,成立於1916年。 中國地質博物館收藏地質標本20餘萬件,涵蓋地學各個領域。其中有巨型山東龍、中華龍鳥等恐龍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謀人、山頂洞人等古人類化石,以及大量集科學價值與觀賞價值於一身的魚類、鳥類、昆蟲等珍貴史前生物化石;有世界最大的「水晶王」、巨型螢石方解石晶簇標本、精美的藍銅礦、辰砂、雄黃、雌黃、白鎢礦、輝銻礦等中國特色礦物標本,以及種類繁多的寶石、玉石等一批國寶級珍品。 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