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洪澇地質災害國家

洪澇地質災害國家

發布時間: 2021-03-07 01:53:21

1. 哪些國家自然災害頻發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分布地域廣版、造成權損失大。中國上個世紀是地震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 佔世界受地震災害死亡的人數的一半以上...

環太平洋帶的地震特別是日本。沙漠地區的乾旱。
東南亞各國的地震,暴雨,海嘯等。。

2. 洪澇是不是地質災害

當然

3. 2017年6月以來哪個省份的洪澇最為嚴重

記者從國家防總獲悉,截至7月3日統計,全國已有26省(區、市)1192縣遭受洪澇災害,受災人口3282萬人,緊急轉移148萬人,因災死亡186人、失蹤45人,直接經濟損失約506億元。
6月30日以來,長江中下游沿江地區及江淮、西南東部等地出現入汛以來最強降雨過程,給部分地區造成嚴重洪澇災害。其特點:一是雨區覆蓋范圍廣。降雨區域覆蓋雲南、貴州、四川、重慶、湖南、湖北、陝西、河南、安徽、江蘇、山東、上海、浙江、廣東、廣西等15個省(區、市),大於100毫米、50毫米的雨區面積分別達29和69萬平方公里。二是過程累計雨量大。安徽中南部、湖北東部、江蘇南部超過200毫米;最大累計點雨量安徽六安前畈480毫米、湖北黃岡張家畈460毫米,最大日雨量湖北黃岡岐亭325毫米,安徽金寨泗洲河24小時降雨量突破歷史極值。三是中小河流洪水漲勢猛。受強降雨影響,湖北、安徽、河南、江蘇、浙江等省有91條河流發生超警戒水位洪水,28條河流發生超保證水位洪水,安徽西河、永安河、豐樂河、二郎河,湖北舉水5條河流發生超過歷史最高水位的洪水。受前期高水位疊加影響,長江、淮河和太湖水位快速上漲, 7月1,長江出現今年第1號洪水,三峽入庫洪峰流量超過50000立方米每秒;3日3時,長江下游幹流大通站水位超警,長江第2號洪水形成。7月3日8 時,太湖水位漲至4.61米,高於警戒水位0.81米;江蘇無錫、坊前等11站超歷史,其中大運河蘇州站2日10時最高水位超保0.60米,列1977以來第一位。四是部分地區洪災重。此次強降雨共造成浙江、安徽、湖北、湖南、重慶、貴州7省(市)163個縣687萬人受災,因災死亡14人、失蹤8人,倒塌房屋0.9萬間,農作物受災面積710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約91億元。湖北武漢新洲黃陂多處民圩潰口,安徽省中小河流堤防、病險和小型水庫、一般圩堤發生各類險情374處。
針對這次強降雨過程,國家防總、流域防總和有關地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和要求,全力以赴做好強降雨防範應對工作。一是加密會商部署和督查。國家防總加密會商研判,先後發出7個緊急通知,提前做出防禦部署,對強降雨防範工作進行分類指導和重點安排,對14省(區、市)省、市、縣三級防辦和3個流域機構防辦,共67個單位進行防汛值班抽查。二是靠前指揮加強指導。災區各級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深入抗災一線,靠前指揮。國家防總提前派出4個工作組,在強降雨前分赴湖南、江蘇、浙江和水陽江流域協助開展防汛抗洪工作;根據雨情水情變化,及時向江蘇、安徽、山東、湖北、四川、重慶等省(市)加派8個工作組、專家組。湖北省派出22個工作組、安徽省派出5個工作組,赴各地指導防汛工作。三是及時啟動應急響應。6月30日14時,國家防總將防汛應急響應從Ⅳ級提升至 Ⅲ級,太湖防總啟動Ⅱ級響應,長江防總啟動Ⅲ級響應,淮河防總啟動Ⅳ級響應,共同應對流域汛情。湖北、湖南、安徽、江蘇、貴州4省啟動防汛Ⅲ級應急響應,重慶、河南兩省市啟動防汛Ⅳ級應急響應,全力開展抗洪搶險工作。四是科學調度水利工程。各地積極採取措施控泄洪水,提前騰庫迎洪,科學調度水利工程。長江三峽水庫提前預泄220億立方米防洪庫容,按照30000立方米每秒的出庫流量,有效控制長江今年1號洪水,最大削峰率40%,降低下游水位1.5-2 米。6月19日入梅以來,太湖防總通過調度太浦閘和望亭水利樞紐排泄太湖洪水6.82億立方米,江蘇、浙江兩省利用長江和杭州灣口門搶排河網澇水 16.77億立方米,有效減緩了河湖水位的上漲。安徽省啟用東大圩蓄洪區,分蓄洪水2.3億立方米,減輕了巢湖防洪壓力;通過淮南磨子潭、梅山、響洪甸等水庫攔蓄洪水,削峰率分別達87%、91%和87%。湖北省防指調度水庫調泄洪水6億立方米。五是抓好險情搶護。各地加強巡查值守和險情搶護,迅速啟動軍地協同機制,科學處置潰口、決堤、脫坡、崩岸、滲流和管涌等各類險情。安徽省組織動員4萬名幹部群眾巡堤查險,累計處置險情374處,搶排澇水17.7億立方米;湖北省各地搶排澇水,各類泵站合計排水11.8億立方米。武漢市5600多名幹部群眾、武警和民兵預備役全力搶護,有效控制了多處民圩潰口險情。六是提前預警轉移。浙江、安徽、湖北、湖南、重慶、貴州六省(市)充分發揮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和群測群防體系作用,及時轉移受威脅群眾,共緊急轉移 15.8萬人,避免和減少了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質災害人員傷亡。安徽省提前轉移東大圩蓄洪區1002名群眾,無一人傷亡;湖北省多處民圩潰口,9000 多名群眾安全轉移並妥善安置。
截至7月3日統計,全國已有26省(區、市)1192縣遭受洪澇災害,農作物受災面積2942千公頃,受災人口3282萬人,緊急轉移148萬人,因災死亡186人、失蹤45人,倒塌房屋5.6萬間,直接經濟損失約506億元。與2000年以來同期均值相比,受災面積、受災人口、死亡人口、倒塌房屋分別偏少6%、33%、47%、76%,直接經濟損失偏多51%。
預計今年主汛期全國降水總體偏多,主要多雨區位於江南、江淮、黃淮、西南、東北等地,長江、松花江、淮河發生較大洪水的可能性較高,登陸台風個數偏少,但強度偏強,可能有強台風登陸我國並深入內陸。未來10天,還將有2次強降雨過程,其中2~4日,長江中下游沿江及西南東部、江淮、黃淮南部、華南西部南部等地將有大到暴雨,部分地區有大暴雨;5~9日,主要降雨區逐步北抬至江淮北部、黃淮中南部、西南東部等地,雨量一般為中到大雨,部分地區有暴雨。3日8 時,今年第1號台風「尼伯特」在菲律賓以東洋面生成(較常年首個台風生成時間偏晚約110天),並向我國東部沿海靠近。受其影響,7~8日,福建北部、浙江、上海、江蘇南部沿海將出現較強降雨和大風天氣過程。
受近日持續強降雨影響,長江中下游幹流蓮花塘至大通江段及洞庭湖、鄱陽湖水位3~5日將全線超警;太湖水位3日將超過保證水位4.65米,並繼續緩漲;淮河上中游幹流近日可能發生超過警戒水位的洪水。防汛形勢嚴峻。
當前,我國防汛工作已進入關鍵階段。下一步,國家防總將從最不利情況出發,從降雨和洪水的最惡劣組合著手,精心組織、周密安排,全力做好各項防禦工作,進一步加強監測預警預報,密切監視雨情、水情、汛情的發展變化,滾動分析預報,強化會商研判和應急值守,科學精細調度防洪工程,做好堤防、水庫及穿堤涵閘、泵站等建築物的隱患排查,發現險情及時搶險處置。根據流域當前水情汛情以及可能發生的強降雨過程,不斷完善防禦洪水的各項措施,嚴格執行水庫調度運行計劃,留足防洪庫容,全力做好應對流域超標准洪水的准備;提前部署搶險隊伍,備足搶險物料。
各流域防總和各地防指要進一步密切溝通聯系,充分發揮流域防總的綜合協調、指揮決策作用,要著力做好山洪災害防禦、水庫安全度汛、城市防洪排澇等重點工作,及時轉移危險區群眾,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最大程度減少災害損失。要加強與解放軍、武警部隊的溝通聯系,軍地聯動、軍民聯防,合力做好抗洪搶險救災工作。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
內容摘自(中國網)

4. 全國26省份遭受洪澇災害 分別是哪些

從國家防總獲悉,截至7月3日統計,全國已有26省(區、市)1192縣遭受洪澇災害,受災人口3282萬人,緊急轉移148萬人,因災死亡186人、失蹤45人,直接經濟損失約506億元。

受災害影響
截至7月3日統計,全國已有26省(區、市)1192縣遭受洪澇災害,農作物受災面積2942千公頃,受災人口3282萬人,緊急轉移148萬人,因災死亡186人、失蹤45人,倒塌房屋5.6萬間,直接經濟損失約506億元。與2000年以來同期均值相比,受災面積、受災人口、死亡人口、倒塌房屋分別偏少6%、33%、47%、76%,直接經濟損失偏多51%。
預計今年主汛期全國降水總體偏多,主要多雨區位於江南、江淮、黃淮、西南、東北等地,長江、松花江、淮河發生較大洪水的可能性較高,登陸台風個數偏少,但強度偏強,可能有強台風登陸我國並深入內陸。未來10天,還將有2次強降雨過程,其中2~4日,長江中下游沿江及西南東部、江淮、黃淮南部、華南西部南部等地將有大到暴雨,部分地區有大暴雨;5~9日,主要降雨區逐步北抬至江淮北部、黃淮中南部、西南東部等地,雨量一般為中到大雨,部分地區有暴雨。3日8 時,今年第1號台風「尼伯特」在菲律賓以東洋面生成(較常年首個台風生成時間偏晚約110天),並向我國東部沿海靠近。受其影響,7~8日,福建北部、浙江、上海、江蘇南部沿海將出現較強降雨和大風天氣過程。
受近日持續強降雨影響,長江中下游幹流蓮花塘至大通江段及洞庭湖、鄱陽湖水位3~5日將全線超警;太湖水位3日將超過保證水位4.65米,並繼續緩漲;淮河上中游幹流近日可能發生超過警戒水位的洪水。防汛形勢嚴峻。
當前,我國防汛工作已進入關鍵階段。下一步,國家防總將從最不利情況出發,從降雨和洪水的最惡劣組合著手,精心組織、周密安排,全力做好各項防禦工作,進一步加強監測預警預報,密切監視雨情、水情、汛情的發展變化,滾動分析預報,強化會商研判和應急值守,科學精細調度防洪工程,做好堤防、水庫及穿堤涵閘、泵站等建築物的隱患排查,發現險情及時搶險處置。根據流域當前水情汛情以及可能發生的強降雨過程,不斷完善防禦洪水的各項措施,嚴格執行水庫調度運行計劃,留足防洪庫容,全力做好應對流域超標准洪水的准備;提前部署搶險隊伍,備足搶險物料。
各流域防總和各地防指要進一步密切溝通聯系,充分發揮流域防總的綜合協調、指揮決策作用,要著力做好山洪災害防禦、水庫安全度汛、城市防洪排澇等重點工作,及時轉移危險區群眾,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最大程度減少災害損失。要加強與解放軍、武警部隊的溝通聯系,軍地聯動、軍民聯防,合力做好抗洪搶險救災工作。

5. 為什麼洪澇災害容易引發地質災害

洪澇會對地表植被 土體 地表徑流 和地下水 在短時間內產生變化 造成原有生態環境的失衡。所以會造成 滑坡泥石流 水土流失 土壤鹽鹼化土質膨化 等地質災害

6. 2013年洪水土地災情國家補多少

各區、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各市屬機構:
為使山區農民免受地質災害和洪水威脅,解決生存條件惡劣地區農民生產生活面臨的困難,改善山區農民居住條件,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進程,現就實施新一輪山區地質災害易發區及生存條件惡劣地區農民搬遷工程提出如下意見:
一、搬遷范圍和時限
(一)搬遷范圍。以國土部門地質災害隱患點排查數據和7個山區縣調查統計結果為主要依據,搬遷范圍確定為:山區地質災害易發區、受洪水威脅地區及飲水困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等生存條件惡劣地區。經初步統計,新一輪山區農民搬遷共涉及7個山區縣、60個鄉鎮、399個行政村、35089戶、74458人。其中,地質災害易發區10838戶、25681人,受洪水威脅地區14460戶、29008人,生存條件惡劣地區9791戶、19769人。
(二)搬遷時限。為期5年,即2013—2017年。
二、工作原則
(一)堅持統籌規劃,分清輕重緩急。把握工作節奏,合理安排搬遷時序,分期分批,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新一輪山區農民搬遷工程。優先搬遷危害程度高、治理難度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周邊群眾。
(二)堅持政府主導,尊重農民主體地位。通過組織領導、政策引導、宣傳動員,保證新一輪山區農民搬遷工程扎實、有序、穩步推進。要充分尊重搬遷農民的主體地位,堅持依法自願、公開公正,嚴格履行民主程序。
(三)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鼓勵區縣根據不同村莊、不同人群的實際情況探索多種搬遷方式。既可以集中建設新村,也支持農民按照意願自由分散搬遷。
(四)堅持「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要統籌安排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促進農村集體產業發展。要按照不改變原有土地、山場承包關系和集約節約利用土地的原則,妥善解決好搬遷農民的生產生活和就業問題。農民搬遷後,除必須保留的古民居、古文化遺跡外,原址土地必須進行復墾或生態修復。
三、政策措施
(一)資金聚焦、多方投入。採取政府補貼一部分、部門集成一部分、社會捐助一部分、農民自籌一部分的方式,多渠道、多層次籌措資金。市級財政按搬遷農民每人1.8萬元的標准,對農民建房給予直接補助;按搬遷農戶每戶4萬元的標准,對集中建設新村的基礎設施給予補助,補助資金由區縣政府統籌安排。區縣政府根據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情況,在市級補助資金的基礎上,安排相應配套資金,確保搬遷工作按計劃完成。市、區縣有關部門要按照「部門聯動、政策集成、資金聚焦、資源整合」的工作機制,統籌使用項目資金,集中支持新村交通、水利、林業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及農民住宅抗震節能建設,進行土地整理,發展農村集體產業。鼓勵社會力量開展支援和公益捐助活動,探索社會力量參與山區農民搬遷工程的有效途徑。
(二)科學規劃、促進發展。要對新村村址進行地質災害和水資源、水環境論證評價,確保新址不受地質災害威脅。新村選址要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生態環境建設相結合,統籌考慮農民安全和長遠生計問題。山區農民搬遷工程要與除險加固、應急避險工程相銜接。新村農民住宅要符合抗震節能要求。新村建設要集約節約利用土地,積極盤活存量,嚴格控制增量,不得佔用基本農田;確需佔用一般耕地或其他農用地的,在綜合平衡所在區縣各項規劃用地指標的前提下,可結合規劃調整、土地復墾及置換等政策,解決新村建設用地指標問題,市國土、規劃部門要積極給予支持和指導。區縣政府要組織做好集中建設新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產業發展規劃編制工作,重點扶持農村集體產業發展,大力培育特色產業,促進山區搬遷農民增收、致富。
(三)監測預警、工程避險。要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報,確保及時發現險情、及時發出預警。相關區縣政府要組織對本地區地質災害隱患點開展經常性巡迴檢查,對重點防治區域每年開展汛前排查、汛中檢查和汛後核查,及時消除災害隱患。對短期內難以實施搬遷避讓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加快開展工程治理,降低隱患點威脅程度,同時規劃建設臨時避險場所和設施。
四、組織領導
(一)加強領導、分級負責。新一輪山區農民搬遷工程由市政府統一領導,建立工作協調機制,統籌推進。區縣政府是實施新一輪山區農民搬遷工程的工作主體和責任主體,負責具體組織和實施。實行區縣政府「一把手」負責制,由區縣政府主要負責人牽頭,主管負責人直接抓。相關區縣政府要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健全工作機構,充實工作力量,進一步明確搬遷范圍、搬遷對象、搬遷方式、補助資金、建設內容、建設標准、產業項目和農民培訓計劃等,切實做好集中建設新村規劃選址和工程建設的各項前期准備工作。要認真制定本地區新一輪山區農民搬遷工程五年規劃、年度計劃、實施細則和配套政策,切實保護山區農民承包地、宅基地等合法權益,妥善處理戶籍、子女

7. 急…地質災害和自然災害分別有什麼兩者有什麼區別

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它的主要類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等等。

滑 坡:是指斜坡上的岩體由於某種原因在重力的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向下滑動的現象。

崩 塌:是指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體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的地質現象。

泥石流:是山區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它是由於降水而形成的一種帶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條件的特殊洪流。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並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自然現象。

滑坡發生的前兆:1、泉水復活;2、土體上隆;3、岩石開裂或被剪切擠壓的音響;4、坍塌和鬆弛;5、變形發生突變;6、裂縫急劇擴張;7、動物異常驚恐、植物正常生長發生變化。

泥石流的識別:中游溝身長不對稱,參差不齊;溝槽中構成跌水;形成多級階地等

地面塌陷的前兆:泉、井的異常變化;地面變形;建築物作響、傾斜、開裂;地面積水引起地面冒氣泡、水泡、旋流等;植物變態;動物驚恐。

滑坡、崩塌、泥石流三者除了相互區別外,常常還具有相互聯系、相互轉化和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
1、滑坡與崩塌的關系
滑坡和崩塌如同孿生姐妹,甚至有著無法分割的聯系。它們常常相伴而生,產生於相同的地質構造環境中和相同的地層岩性構造條件下,且有著相同的觸發因素,容易產生滑坡的地帶也是崩塌的易發區。例如寶成鐵路寶雞?綿陽段,即是滑坡和崩塌多發區。崩塌可轉化為滑坡:一個地方長期不斷地發生崩塌,其積累的大量崩塌堆積體在一定條件下可生成滑坡;有時崩塌在運動過程中直接轉化為滑坡運動,且這種轉化是比較常見。有時岩土體的重力運動形式介於崩塌式運動和滑坡式運動之間,以至人們無法區別此運動是崩塌還是滑坡。因此地質科學工作者稱此為滑坡式崩塌,或崩塌型滑坡、崩塌、滑坡在一定條件下可互相誘發、互相轉化:崩塌體擊落在老滑坡體或鬆散不穩定堆積體上部,在崩塌的重力沖擊下,有時可使老滑坡復活或產生新滑坡。滑坡在向下滑動過程中若地形突然變陡,滑體就會由滑動轉為墜落,即滑坡轉化為崩塌。有時,由於滑坡後緣產生了許多裂縫,因而滑坡發生後其高陡的後壁會不斷的發生崩塌。另外,滑坡和崩塌也有著相同的次生災害和相似的發生前兆。
2、滑坡、崩塌與泥石流的關系
滑坡、崩塌與泥石流的關系也十分密切、易發生滑坡、崩塌的區域也易發生泥石流,只不過泥石流的暴發多了一項必不可少的水源條件。再者,崩塌和滑坡的物質經常是泥石流的重要固體物質來源。滑坡、崩塌還常常在運動過程中直接轉化為泥石流,或者滑坡、崩塌發生一段時間後,其堆積物在一定的水源條件下生成泥石流。即泥石流是滑坡和崩塌的次生災害。泥石流與滑坡、崩塌有著許多相同的促發因素。
影響泥石流形成的因素很多也很復雜。它們包括岩性構造、地形地貌、土層植被、水文條件、氣候降雨等。泥石流既然是泥、沙、石塊與水體組合在一起並沿一定的溝床運(流)動的流動體,那麼其形成就要具備三項條件,即水體、固體碎屑物及一定的斜坡地形和溝谷,三者缺一不可。水體主要源自暴雨、水庫潰決、冰雪融化等。固體碎屑物來自於山體崩塌、滑坡、岩石表層剝落、水土流失、古老泥石流的堆積物及由人類經濟活動,如濫伐山林、開礦築路等形成的碎屑物。其地形條件則是自然界經長期地質構造運動形成的高差大、坡度陡的坡谷地形。

當具備了泥石流發生的三項條件,泥石流又是如何形成暴發的呢?一般有三種形式:

(1)地表水在溝谷的中上段侵潤沖蝕溝床物質,隨沖蝕強度加大,溝內某些薄弱段塊石等固體物松動、失穩,被猛烈掀揭、鏟刮,並與水流攪拌而形成泥石流。

(2)山坡坡面土層在暴雨的浸潤擊打下,土體失穩,沿斜坡下滑並與水體混合,侵蝕下切而形成懸掛於陡坡上的坡面泥石流。北京山區農民常稱之為「水鼓」、「龍扒掌」。

(3)溝源崩、滑坡土體觸發溝床物質活動形成泥石流。既崩、滑體便發生潰決,強烈沖擊並帶動溝床固體碎屑物的活動而形成泥石流。

自然災害
「自然災害」是人類依賴的自然界中所發生的異常現象,自然災害對人類社會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觸目驚心的。它們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發、泥石流、海嘯、台風、洪水等突發性災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乾旱、海岸線變化等在較長時間中才能逐漸顯現的漸變性災害;還有臭氧層變化、水體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類活動導致的環境災害。這些自然災害和環境破壞之間又有著復雜的相互聯系。人類要從科學的意義上認識這些災害的發生、發展以及盡可能減小它們所造成的危害,已是國際社會的一個共同主題。
地球上的自然變異,包括人類活動誘發的自然變異,無時無地不在發生,高低溫試驗箱當這種變異給人類社會帶來危害時,即構成自然災害。因為它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不同程度的損害,包括以勞動為媒介的人與自然之間,以及與之相關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災害都是消極的或破壞的作用。所以說,自然災害是人與自然矛盾的一種表現形式,具有自然和社會兩重屬性,是人類過去、現在、將來所面對的最嚴峻的挑戰之一。
世界范圍內重大的突發性自然災害包括:旱災、洪澇、台風、風暴潮、凍害、雹災、海嘯、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災、農林病蟲害等。
中國自然災害種類繁多。地震、台風、暴雨、洪水、內澇、高溫、雷電、大霧、灰霾、泥石流、山體滑坡、海嘯、道路結冰、龍卷風、冰雹、暴風雪、崩塌、地面塌陷、沙塵暴等等,每年都要在全國和局部地區發生,造成大范圍的損害或局部地區的毀滅性打擊。
[編輯本段]自然災害的形成與發展
凡危害動植物的各類事件通稱之為災害。縱觀人類的歷史可以看出,災害的發生原因主要有二個:一是自然變異,二是人為影響。因此,通常把以自然變異為主因的災害稱之為自然災害,如地震、風暴,海嘯;將以人為影響為主因的災害稱之為人為災害,如人為引起的火災、交通事故和酸雨等。
自然災害形成的過程有長有短,有緩有急。有些自然災害,當致災因素的變化超過一定強度時,就會在幾天、幾小時甚至幾分、幾秒鍾內表現為災害行為,像火山爆發,地震、洪水、颶風、風暴潮、冰雹等,這類災害稱為突發性自然災害。旱災、農作物和森林的病、蟲、草害等,雖然一般要在幾個月的時間內成災,但災害的形成和結束仍然比較快速、明顯,所以也把它們列入突發性自然災害。另外還有一些自然災害是在致災因素長期發展的情況下,逐漸顯現成災的,如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環境惡化等,這類災害通常要幾年或更長時間的發展,則稱之為緩發性自然災害。
許多自然災害,特別是等級高、強度大的自然災害發生以後,常常誘發出一連串的其他災害接連發生,這種現象叫災害鏈。災害鏈中最早發生的起作用的災害稱為原生災害;而由原生災害所誘導出來的災害則稱為次生災害。自然災害發生之後,破壞了人類生存的和諧條件,由此還可以導生出一系列其它災害,這些災害泛稱為衍生災害。如大旱之後,地表與淺部淡水極度匱乏,迫使人們飲用深層含氟量較高的地下水,從而導致了氟病,這些都稱為衍生災害。
當然,災害的過程往往是很復雜的,有時候一種災害可由幾種災因引起,或者一種災害因會同時引起好幾種不同的災害。這時,災害類型的確定就要根據起主導作用的災因和其主要表現形式而定。
[編輯本段]自然災害的特徵
突然、是不可預測的。自然災害通常是劇烈的,其破壞力極大。持續時間有長有短。災難包括了很多因素,它們會引起受傷和死亡,巨大的財產損失以及相當程度的混亂。一次災難事件持續時間越長,受害者受到的威脅就越大,事件的影響也就越大。另一個影響災難程度的主要特徵,是人們是否獲得了足夠的預警。
自然災害有許多重要的特徵,它們突然、有力,無法控制,引起破壞和混亂,通常很短暫,有最低點,有時可以預報。
[編輯本段]自然災害的影響
災難影響行為和精神健康的方式有多種:
⑴災難會帶來實質性的創傷和精神障礙;
⑵絕大多數的痛苦在災後一兩年內消失,人們能夠自我調整;
⑶由災難引起的慢性精神障礙非常少見;
⑷有些災難的整體影響可能是正面的,因為它可能會增加社會的凝聚力;
⑸災難擾亂了組織、家庭以及個體生活。
自然災害會引起壓力、焦慮、壓抑以及其它情緒和知覺問題。影響的時間以及為什麼有些人不能盡快適應仍然是未知數。在洪水、龍卷風、颶風以及其它自然災害過後,受害者表現出惡念、焦慮、壓抑和其它情緒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持續一年。
一種極度的災難的持續效果,稱為創傷後應激障礙,即經歷了創傷以後,持續的、不必要的、無法控制的無關事件的念頭,強烈的避免提及事件的願望,睡眠障礙,社會退縮以及強烈警覺的焦慮障礙。
[編輯本段]中國的自然災害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種類最多的國家,其中對我國影響最大的自然災害有七大類。
1、氣象災害
氣象災害有20餘種,主要有以下種類:
(1)暴雨:山洪暴發、河水泛濫、城市積水;
(2)雨澇:內澇、漬水;
(3)乾旱:農業、林業、草原的旱災,工業、城市、農村缺水;
(4)乾熱風:乾旱風、焚風;
(5)高溫、熱浪:酷暑高溫、人體疾病、灼傷、作物逼熟;
(6)熱帶氣旋:狂風、暴雨、洪水;
(7)冷害:由於強降溫和氣溫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樹受害;
(8)凍害:霜凍,作物、牲畜凍害,水管、油管凍壞;
(9)凍雨:電線、樹枝、路面結冰;
(10)結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凍,雨雪後路面結冰;
(11)雪害:暴風雪、積雪;
(12)雹害:毀壞莊稼、破壞房屋;
(13)風害:倒樹、倒房、翻車、翻船;
(14)龍卷風:局部毀壞性災害;
(15)雷電:雷擊傷亡;
(16)連陰雨(淫雨):對作物生長發育不利、糧食霉變等;
(17)濃霧:人體疾病、交通受阻;
(18)低空風切變:(飛機)航空失事;
(19)酸雨:作物等受害。
2、海洋災害
海洋災害主要有如下種類:
(1)風暴潮:包括台風風暴潮、溫帶風暴潮;
(2)海嘯:分遙海嘯與本地海嘯2種;
(3)海浪:包括風浪、涌浪和近岸浪3種,就其成因而言又分台風浪、氣旋浪;
(4)海水;
(5)赤潮;
(6)海岸帶災害:如海岸侵蝕、滑坡、土地鹽鹼化、海水污染等;
(7)厄爾尼諾的危害。
3、洪水災害
(1)暴雨災害;
(2)山洪;
(3)融雪洪水;
(4)冰凌洪水;
(5)潰壩洪水;
(6)泥石流與水泥流洪水。
4、地震災害
(1)構造地震;
(2)陷落地震;
(3)礦山地震;
(4)水庫地震等;
5、農作物生物災害
(1)農作物病害:主要有水稻病害240多種,小麥病害50種,玉米病害40多種,
棉花病害40多種及大豆、花生、麻類等多種病害;
(2)農作物蟲害;主要有水稻蟲害252種,水麥蟲害100多種,玉米蟲害52種,棉
花蟲害300多種,及其它各種作物的多種蟲害;
(3)農作物草害:約8000多種;
(4)鼠害。
6、森林生物災害
(1)森林病害:2918種;
(2)森林蟲害:5020種;
(3)森林鼠害:160餘種。
7、森林火災
國家科委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自然災害綜合研究組將自然災害分為七大類: 氣象災害、海洋災害、洪水災害、地質災害、地震災害、農作物生物災害和森林生物災害和森林火災。但與我們日常生活關系密切的災害主要有:
一、地質災害
自然變異和人為的作用都可能導致地質環境或地質體發生變化,當這種變化達到一定程度時,所產生的諸如滑坡、泥石流、地面下降、地面塌陷、岩石膨脹、沙土液化、土地凍融、土壤鹽漬化、土地沙漠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後果,會給人類和社會造成危害。將這種現象稱為地質危害。地質危害也包括派生的災害。
(一) 泥石流。泥石流是在山區溝谷中,因暴雨、冰雪融化等水源激發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塊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的形成:必須同時具備以下三個條件:陡峻的便於集水、集物的地形地貌;豐富的鬆散物質;短時間內有大量的水源。
泥石流按期物質成分可分為三類:由大量粘性土和粒徑不等的砂粒、石塊組成的叫泥石流;以粘性土為主,含少量粘粒、石塊、粘度大,成稠泥狀的叫泥石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砂粒、石塊組成的叫水石流。
泥石流的危害:對居民點的危害;對公路、鐵路的危害;對水利、水電工程的危害;對礦山的危害;
(二) 滑坡。滑坡上的岩石山體由於種種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地向下滑動的現象叫滑坡。俗稱「走山」「跨山」「土溜」等。
滑坡的條件:斜坡岩、土只有被各種構造面切割分離成部連續狀態時,才可能具備向下滑動的條件。
滑坡的活動強度:主要與滑坡的規模、滑坡速度、滑坡距離及其蓄積的位能和產生的動能有關。
滑坡的活動時間:主要與誘發滑坡的各種外界因素有關,如地震、降雨、凍融、海嘯、風暴潮及人類活動等。
(三) 崩塌。崩塌也叫崩落、垮塌或塌方,是陡坡上的岩體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脫離母體崩落、滾動、堆積在坡腳(或溝岩)的地質現象。
按崩塌體物質的組成,崩塌可分為土甭和岩崩兩大類。
崩塌的活動時間:崩塌一般發生在暴雨及較長時間連續降雨過程中或稍後一段時間;強烈地過程中;開挖坡腳過程中之中或稍後一段時間;水庫蓄水初期及河流洪峰期;強烈的機械振動及大爆破之後。
崩塌的地域性:西南地區為我國崩塌分布的主要地區。
(四)地面下沉。地面下沉是由於長期乾旱,使地下水位降低,加之過量開采地下水等導致的地殼變形現象。
(五)地震。地震是一種破壞力極大的自然災害。除了地震直接引起的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之外,還會引起火災、水災、爆炸、滑坡、泥石流、毒氣蔓延、瘟疫等次生災害。
二、 洪澇及其它災害
(一) 雨澇。雨澇是指大范圍的暴雨或特大暴雨所造成的山洪暴發,江河水位陡漲,洪水泛濫,致使農田、房舍、人畜及交通設施等遭到淹沒的洪澇災害,以及低地積水難排,造成作物減產失收的漬澇災害。
(二) 洪水。洪水災害是指水流脫離水道或人工的限制並危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現象。
(三) 凌汛災害。凌汛災害是因冰凌對水流產生阻力而引起江河水位明顯上漲並引起災害的現象。
(四) 地震災害。地震水災是指因地震而誘發的滑坡堵塞河流或震垮堤壩造成的洪水災害。
三、大風災害。風力達到足以危害人們的生產活動、經濟建設和日常生活的風,成為大風。
大風的危害:危害性大風主要指台風、寒潮大風、雷暴大風、龍卷風。
根據大風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可歸納為機械損傷、風蝕、生理危害、影響農牧業生產活動等幾個方面。台風在大風危害中的破壞力最為突出。
四、熱帶氣旋災害。熱帶氣旋是一種發生在熱帶或副熱帶海洋上的氣旋性渦旋。
強烈的熱帶氣旋伴有狂風、暴雨、巨浪、風暴潮,活動范圍很廣,具有很強的破壞力,是一種重要的災害性天氣系統。我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受熱帶氣旋嚴重影響的國家之一。
五、冰雹災害。冰雹是從發展強盛的積雨雲中降落到地面的冰塊或冰球。據冰雹大小及其破壞程度,可江寶還分為輕雹害、中雹害和重雹害三級。我國是世界上雹災較多的國家之一。
六、海洋災害
(一) 風暴潮。來自高緯地帶的冷空氣與來自海上的熱帶氣旋通過交互影響,使沿海大風與巨浪接連發生,因此形成風暴潮。西太平洋是生產風暴潮最多的地區。
風暴潮的類型:台風型;冷高壓配合黃、渤海氣旋型;橫向冷高壓型;強孤立黃、渤海氣旋型;強蒙古低壓型;
風暴潮災害的空間分布。我國的風暴潮遍及沿海各地,但主要集中的地段從北到南是:萊州灣;江蘇小洋河口至浙江的德海門;溫州、台州、沙埕至閩江口;廣東汕頭至珠江口;雷州半島東岸及海南島東北部沿海。
(二) 災害性海浪。在海上引起災害的海浪叫災害性海浪。
災害性海浪的形成:由台風、溫帶氣旋、寒潮等天氣系統引起並在強風作用下形成的。
災害性海浪按天氣系統類型:冷高壓型(也稱寒潮型);台風型;氣旋型;冷高壓與氣旋配合型。
(三) 海冰。海冰是有害水凍結而成的,也包括流入海洋的河冰和冰山等。海冰是極地海域和某些高緯度區域是突出的海洋災害之一。
海冰造成的災害。推倒海上石油平台,破壞海洋工程設施、航道設施,或撞壞船舶造成重大海難;阻礙船舶航行,損壞螺旋槳或船體,並實施其失去航行能力。海冰封鎖港灣,使港口不能正常運作或大量增加使用破冰船破冰引航的費用;使漁業休漁期過長和破壞還是養殖設施、場地等,造成經濟損失。
海冰災害主要出現特點:我國冬季易於結冰的渤海、黃海北部和遼東半島沿海海域,以及山東半島部分海灣。
(四) 海嘯。海嘯主要是太平洋沿岸國家遭受的由於猛烈的地震所引起的海洋災害。
海嘯形成的條件:引起海嘯的海底地震震源較淺,一般要小於20公里至50公里;震級一般在里氏震級的6.5以上;必須有海底的大面積垂直運動;發生海底地震的海區要有一定的水深,尤其是橫跨大洋的大海嘯,一般水深都在1000米以上。
海嘯的危害:海嘯在濱海區域的表現形式是海水陡漲,驟然形成向岸行進的「水牆」,並伴隨著隆隆巨響,瞬時侵入濱海陸地,吞沒良田和城鎮、村莊,然後還海水又驟然退去,或先退後漲,有時反復多次,對人類造成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
(五) 赤潮。赤潮的概念:赤潮是因海水中一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地環境條件下突發性的增值,引起一定范圍內在一段時間中的海水變色現象。
赤潮的危害:引起海洋異變,局部中斷海洋食物鏈,威脅海洋生物的生存;有些赤潮生物的體外排泄或死亡後分解的粘液,翻蓋海洋動物濾食和呼吸,從而使其窒息死亡。或赤潮生物所含毒素被海洋動物攝食後造成魚、蝦、貝類等中毒死亡。有的還會使脊椎動物和人類在食用後中毒死亡;在以下幾節中,我們將對幾種常見的,危害面積大的自然災害進行介紹,同時介紹一些防災救災的措施。
七、其它災害
除了地震、洪水、台風、瘟疫等災害嚴重影響了我們的生活乃至威脅我們的生命以外,我們對雷電、大霧、冰雹等其他災害也要不斷提高防範意識,加強防範能力。
雷電
(一)雷電的形成
伴有雷聲和閃電現象的天氣,氣象上成為雷暴。雷暴天氣時,當雲層與地面之間的電位差達到一定強度時,就會發生放電想像,閃電擊到地面或擊中某些物體就造成雷擊。據研究,雷擊的電流強度通常可達幾萬安培,溫度可達攝氏兩萬度,如此強大的電流和高溫,其危害程度可想而知。
(二)預防雷擊的措施
1、在雷雨天,人應盡量留在室內,不要外出,關閉門窗,防止球行閃電穿堂入室。
2、盡量不要靠近門窗、爐子、暖氣爐等金屬的部位,也不要赤腳站在泥地或水泥地上,腳下最好墊有不導電的物品坐在目椅子上等。
3、不要在河裡游泳或劃船,以方雷電通過水介擊中人體。
4、在野外遇雷雨時,盡快找一低窪或溝渠蹲下,不要在孤立的大樹、高塔、電線桿下避雨。
5、一旦有人遭到雷擊,應及時進行搶救,救護方法同觸電急救相同,及時作人工呼吸和體外心臟按摩等,同時急送醫院。
防濃霧
在近低層空氣中懸浮大量小水滴或冰晶微粒,使人的視線模糊不清,當事人的水平能間距離下降到1000米以下時,就稱霧。霧有等級之分,能間距離小於1000米大於500米時稱為輕霧;能見距離不足500米時稱為大霧;能見距離不足200米時稱為濃霧。
霧災的防護措施:
1、盡量不要外出,必須外出時,要戴上口罩,防止吸入有毒氣體。
2、盡量少在霧中活動,不要在霧中鍛煉身體。
3、行人穿越馬路要當心,應看清來往車輛。
4、駕駛車輛和汽車要減速慢行,聽從交警指揮,乘車(船)不要爭先恐後,遇渡輪停航時,不要擁擠在渡口處。
冰雹
(一)冰雹的概念
冰雹是從發展強盛的積雨雲中降落到地面的冰塊或冰球。
(二)冰雹的危害
根據冰雹大小及其破壞程度,可將雹害分為輕雹害、中雹害和重雹害三級。冰雹對農作物的危害相當大,我國是世界上雹災較多地的國家之一。
(三)我國冰雹的地理分布特點
1、多雹區:
青藏高原多雹區、北方多雹區、南方多雹區。
2、少雹區:
我國的少雹區主要分布在大平原、大沙漠、大盆地。
3、冰雹的時間分布特徵:
我國降雹集中的季節主要是春夏季早秋時期。
根據各地降雹季節的變化特徵,可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春季多雹型、夏季多雹型、春末夏初多雹型、雙峰型。
降雹日變化主要有幾種類型:午後多雹型;夜雹型;中午多雹型;多峰型等。
(四)冰雹的強度特徵
降雹范圍大小,冰雹的大小及重量,降雹持續時間及堆積厚度。
(五)冰雹的預測和防禦
1、冰雹是比較難以預報的災害性天氣,氣象台以天氣雷達、氣象衛星監測和天氣圖等大量實時氣象信息對冰雹天氣進行追蹤和外推預報。民間也有許多預報經驗,如「旱年多冰雹」「春季多陡風,夏季多冰雹」「烏雲寶塔形,下邊泛紅雲,冰雹到眼前」等,總結起來預測的方法有六點:
(1)感冷熱;(2)辨風向「不刮東風不天潮,不刮南風不下雹」;(3)看雲色;(4)聽雷聲;(5)識閃電;(6)觀物象。
2、冰雹的防禦:
(1) 避雹;(2)防雹;(3)抗雹;(4)消雹
避雹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而後三項則需要專門的部門和人員來進行,如今隨著技術的進步,人工消雹已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3、冰雹來時的應對:
(1) 得知有關冰雹的天氣預報,應將人畜及室外的物品都轉移到安全地帶。
(2) 冰雹來時盡量不要外出,不得已要出門時,應注意保護頭、面部。
(3) 若冰雹來時你正在室外,應馬上尋找可以躲避的地方,最好是堅固的建築物。
(4) 若你正在駕駛汽車,或在車內,應立即將車停在可以躲避的地方,切不可貿然前行以免受到不必要的傷害。
(5) 有時,冰雹會伴有狂風暴雨,需特別注意預防及躲避。

8. 暴雨引起的洪澇災害是地質災害嗎

山區生態環境相對脆弱,連續暴雨在山區容易引發山洪、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在山區開發利用過程中,要重視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把經濟活動強度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預防和控制自然災害的發生.
故選:A.

9. 中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下列關於自然災害的敘述,錯誤的是()A.洪澇是中國東部平原地區夏

乾旱和洪澇是中國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降水的時空分布不均.故A不符合題意.
乾旱是對中專國農業生屬產影響最大、最常見且分布范圍最廣的一種自然災害,不僅降水稀少的西北旱情嚴重,而且在東部季風區也頻繁發生.由於中國東部季風區人口、城鎮密集,工農業發達,因而旱災造成的損失更大.故B符合題意.
在山區常因暴雨引發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故C不符合題意.
春季氣候乾旱,多風沙,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B.

10. 暴雨引發的洪澇屬於地質災害

A.地震是內力作用形成的,台風是外力作用產生的,台風不能誘發地震,故不符合題意.
B.台風帶來的暴雨,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故正確.
C.暴雨洪澇屬於氣象災害,故不符號題意.
D.台風帶來的暴雨,易誘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故正確.
故選:BD.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