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地質災害點除險情況匯報
1. 地質災害隱患點發現有重大險情.可能發生滑坡,鄉鎮國土資源所應採取哪些措施
報災呀。情況危險的話,具體操作程序:
1、首先轉移受威脅群眾
2、向縣級國土資源局、鄉鎮政府上報災情
3、劃定危險區、設置警戒線
4、清點群眾,禁止群眾私自返回房屋,妥善安置,等待上級部門現場處理
2. 巫山縣地質災害現狀及防治
張佑祥
(重慶市巫山縣國土資源局,重慶,434700)
【摘要】巫山縣地處三峽庫區腹地、長江三峽中心地帶,是三峽庫區重慶市首淹首遷縣,具有重要的政治、經濟地位;巫山縣所特有的地形、地貌、構造地質背景、地層岩性、氣象水文條件和移民工程施工建設等日漸強烈的人為工程活動,決定或導致了該地區地質災害和新城衍生地質災害極為發育。本文總結了近幾年巫山縣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方面的一些經驗,強調做好地質災害規劃、預防、應急、治理工作的緊迫性,同時也強調加強行政領導的重要性。
【關鍵詞】地質災害現狀防治巫山縣
1巫山縣地質災害現狀
巫山縣地處渝東大門,是三峽庫區重慶市首淹首遷縣,全縣轄41個鄉鎮566個村,總人口59萬,幅員面積2958km2。巫山位於大巴山弧形構造、川東褶皺帶及川鄂湘黔隆褶帶三大構造體系結合部。長江橫貫東西,大寧河、抱龍河等7條支流呈南北向強烈下切,地貌上呈深谷和中低山相間形態,地形起伏大,坡度陡,谷底海拔高程多在300m以內,岸坡相對高差多為1000m以上,地形條件復雜。區內出露地層為沉積岩地層,自寒武系至侏羅系均有出露,另有第四系零星分布,岩層軟硬相間,次級褶皺及斷裂構造十分發育,構造地質背景十分復雜,工程地質條件極差。同時地處亞熱帶季風性溫濕氣候區,常出現低溫陰雨及寒潮、暴雨,間有洪澇、乾旱、暴風,地下水豐富,活動頻繁,為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由於受地層岩性、地質構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質及人類工程活動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造成我縣地質災害極為發育,在江河岸坡、台地邊緣形成了眾多的滑坡、危岩、泥石流、塌陷等地質災害,是重慶市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區縣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縣城、移民鄉鎮和人口稠密的地方,具有點多面廣,種類眾多,突發性、危害性大的特點。隨著人類工程建設活動的增多,產生了不少的滑坡、高切坡和高擋牆。這些地質災害嚴重威脅著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干擾了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也給全縣的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影響。據初步統計,全縣現有各類地質災害點700餘處,主要以滑坡為主,危岩、泥石流、坍塌次之,間有地陷、地裂縫,受災人數5萬餘人,受影響耕地4萬余畝。從1998年以來,全縣受地質災害垮塌的房屋6000餘間,受災人口達2萬餘人,受災損失近億元。
2切實加強領導,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責任
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就是最大的政治,災情就是命令。縣委、縣政府始終把全縣防災救災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多次召開由縣級機關、農村鄉鎮和各企事業單位一把手參加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會,部署安排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縣、鄉鎮均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做為全年工作的重點,做到年初工作有布置、應急有方案、疏散有地點、救災有物資、年底有考核。保障城鎮移民遷建順利進行,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防災工作的順利進行。
2.1加強領導
為確保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順利推進,縣委、縣政府成立了以書記、縣長為組長,分管書記、縣長為副組長,國土、計委、建委、農委、救災、民政、安辦、公安等單位組成的全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各鄉鎮、城區各單位均建立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組。各級行政一把手為組長,負責抓好災害防治和救災工作,落實了一名副職專司其職,做到層層有人抓,層層有人管。1998年以來,在自然災害防治、救災過程中,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親臨一線指揮,在今年汛期排查中,書記、縣長多次冒雨現場指揮,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增強了災民戰勝困難的信心。
2.2落實責任
為使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落到實處,我們採取了落實領導責任、落實部門責任、落實組織指揮責任、落實管理責任、落實報警預警責任、落實技術責任等工作責任制。層層簽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書,將防災工作責任逐級落實到部門和人頭。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做到思想到位、認識到位、工作到位、人員到位。對於重大地質災害防治,我們在應急搶險指揮部內部設立了七組一室,即疏散組、工程組、搶險突擊組、治安秩序組、督查組、宣傳組、後勤保障組和指揮部辦公室,明確了各組職責,落實了責任人,建立健全了安全責任追究制度,確保搶險救災工作落到實處。
2.3建立制度
近年來,堅持和完善「四項制度」:即24小時值班制度、險情巡視巡查制度、災情報告制度、汛情通報制度。從每年汛期開始,認真落實汛期輪流值班制度,縣政府值班室和國土資源局落實專人24小時值班,收集災情險情。同時,縣級各部門也堅持24小時值班制度,由縣政府督查室對值班人員落實情況進行隨機抽查,凡在抽查中發現工作不落實的單位和人員給予通報批評,對因工作失誤造成損失的予以黨紀政紀處理。在災情報告方面,實行按規范程序及時上報,由縣級各單位、各鄉鎮及時報告縣國土資源局和縣政府值班室,再由值班人員報單位領導或報縣分管領導後再作應急處理。在險情巡視巡查方面,除主管部門牽頭組織人員到重點鄉鎮、重點地段巡迴檢查外,還組織了技術力量,進行24小時蹲點巡查,預報災情,有序組織疏散險區人群,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在汛期通報方面,主管部門落實了專人,堅持從中央電視台、重慶市電視台和縣氣象台搜集天氣情況,研究防汛措施,責成各單位迅速落實。四大制度的建立和實施,使全縣災情報告渠道上下通暢,組織指揮有條不紊地進行。
3強化工作管理,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近年來,在國土資源部和重慶市委、市政府及市有關部門的直接關懷和領導下,採取各種切實有效的防治措施,開展了一系列防災減災工作,動員廣大幹部群眾和全社會的力量共同防禦地質災害,取得了無一人傷亡的可喜成績。
3.1加強宣傳教育,增強人民群眾防災救災意識
一是每年利用「4·22」地球日、「6·25」土地日集中進行《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地質災害基本知識宣傳。在縣廣播電視台開播地質災害防治節目,播放地質災害專題片,在縣內報刊開辟專欄,介紹地質災害的徵兆識別及防治常識;縣國土資源局組織了圖文並茂的展板,印發宣傳資料,組織人員上街宣講地質災害防治知識。二是利用下鄉開展地質災害應急調查機會,召開現場技術培訓會,有針對性的講解地質災害的防治知識、監測防範措施和防災救災辦法。
3.2科學編制防治規劃和防災預案
為科學指導全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巫山縣國土資源局委託專業地質隊伍在對全縣地質災害全面調查的基礎上,編制了《巫山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1~2015年)。該規劃對全縣地質環境基本情況、地質災害發育及規律和近、中、遠防治目標都作出了較詳細的闡述,明確了全縣近15年的防治任務,具有較強的指導性和操作性。
為做好每年度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在對地質災害全面排查的基礎上,結合當年汛情編制了年度全縣地質災害防災總預案,明確了預防重點及主要措施。對重大地質災害點及時編制專項防災預案,以指導整個搶險地災工作。按照屬地管理和工作職能要求,建立搶險機構,明確疏散、工程、搶險突擊、治安秩序、督查、宣傳和後勤保障負責人及報警信號、撤離路線等,為確保搶險救災工作有序運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3.3開展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移民房屋地質安全評價工作
認真開展好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從源頭上減少地質災害的發生。為此,對在地災易發區進行的建設用地,要求建設單位在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必須進行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否則不予辦理用地、建設等相關手續。從2001年起,對新縣城、移民集鎮和其他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建設用地項目,嚴格執行建設用地評估,截至目前,全縣已開展各類用地評估約400宗。
為確保移民遷建區的地質安全,按國家、市級有關部門要求,在2002年下半年開展了移民工程地質安全評價工作,對在評價工作中提出的地質不安全移民房屋,指導、督促業主單位認真落實整改措施,保障了移民工程的地質安全。
3.4積極開展調查、應急搶險和排查工作
對新發生的地質災害或已有災害點出現險情的,在收到災情報告後,在第一時間派出技術人員到現場進行調查,根據災害點實際情況提出應急處理措施,並會同縣級有關部門、當地政府,開展災民緊急疏散、實施應急搶險工程和監測等工作,確保不出現人員傷亡事故。
另外,每年組織技術人員對庫區、重點鄉鎮的重大地質災害點和地質不安全移民房屋,開展多輪地質災害安全排查,列出汛期預防重點,做到汛前有排查,汛中有巡查,汛後有核查,發現險情及時處理,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3.5加強監測預警工作
3.5.1專業監測工作
(1)新縣城已治高邊坡和移民深基礎監測系統。該監測網由縣政府委託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承擔,共布有監測樁點209個,其中 GPS監測點44個,流動傾斜點165個,同時增設了一套遙測台網和4個角反射架。目前已進行了7期監測,發現了處於不穩定狀態的監測點24個。隨著新縣城城市建設的推進,新增加了大量的已治高邊坡,對此編制了補充設計方案,即將報縣政府批准後實施。
(2)二期防治項目監測工作。該項工作可分為施工監測和效果監測,其中施工監測由施工單位負責,效果監測由縣地質環境監測站統一委託107地質隊、208地質隊實施。我局落實專人督促、指導施工單位加強監測,確保施工安全;所有竣工項目均已開展治理工程效果監測(包括143.2m水下工程),並每周向重慶市監測總站上報監測數據。通過監測顯示,我縣二期項目治理工程達到了治理效果,涉水項目治理工程處於穩定狀態。
(3)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監測網。該網由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指揮部總負責,滑坡專業監測項目10處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技術方法研究所承擔,共設點120個,其中深部位移監測孔21個,地表形變監測點99個。目前該網運行效果良好,能准確及時地掌握滑坡變形情況。
(4)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範站。該項目是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科研項目,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技術方法研究所承擔其規劃、設計和現場實施工作。目前向家溝滑坡1號站房已投入運行,玉皇閣1號、2號站房完成基建投入試運行階段,能全自動定時採取監測數據,並能通過網路立即將數據傳至監測單位,進行分析決策。
3.5.2群測群防工作
首先建立完善組織體系。全縣的41個鄉鎮、566個村已基本建立了群測群防工作體系。對全縣各個地質災害點建立群測群防卡片,落實各點監測責任人、預警責任人,報警方式及聯系電話等;指導、督促鄉鎮及時向涉災群眾逐步發放地質災害防災工作明白卡、避險明白卡,並逐點建立了監測卡片;加快完成全縣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建設。
積極開展群測群防培訓。為切實做好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聘請市、縣專家,對縣級有關部門、鄉鎮分管領導、國土資源管理所工作人員、各村支部書記、主任、會計及各災害點群測群防工作人員,進行了4期群測群防知識培訓,培訓人員3200人,通過培訓,增強了廣大幹部防災減災知識。
3.6突出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重點
在巫山庫區地質尤為突出,是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們緊緊抓住國家對庫區地質災害防治高度重視,抓住有利契機,全面展開了庫區二、三期防治工作。
3.6.1加強二期地質災害治理
巫山納入國家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二期規劃已治理和正在治理的33個項目,其中滑坡類項目18個,庫岸防治項目15段。我局狠抓資質管理,加快技術方案審查,加強施工外圍協調,督促治理工程進度。目前主體治理工程已竣工的項目有21個,其中滑坡類項目12個,庫岸防治項目9段,餘下大部分項目屬分期治理項目和綜合治理項目,正在加緊建設中。今年7月,國家驗收組對縣二期項目進行了竣工初步驗收,驗收結果表明,治理工程均達到了三峽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准,工程質量合格。
3.6.2加快二期搬遷避讓項目工作
巫山列入三峽庫區二期搬遷避讓規劃的項目有45個。在2004年4月、5月,我局會同重慶市國土房管局委託的長江岩土工程勘查院對45個項目進行了逐一現場調查。2004年6月末,重慶市計委下達我縣二期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搬遷避讓類項目共37個,其中只採取立即搬遷措施的項目有16處;採取立即搬遷和監測措施的項目有10處;只採取暫緩搬遷實施監測措施的項目有11處。目前,縣國土資源局等部門編制了《巫山縣三峽庫區二期地災防治搬遷避讓項目實施辦法》,即將啟動全縣庫區二期地災防治搬遷避讓工作。
3.6.3做好三期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前期工作
在做好二期項目工作的同時,積極做好國家三期防治規劃的前期工作。國家三峽地防辦已將巫山46個項目納入國家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三期規劃,其中滑坡治理類項目19個,滑坡搬遷類項目16個,庫岸防護類項目11段。目前,《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三期規劃》已在2004年4月中旬由國家三峽庫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報國務院審批,待批准後即可實施。
4結語
巫山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在國家、市級等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我們所面臨的防治任務依然十分嚴峻,還有大量非庫區地質災害亟待治理,但我們仍將以高度責任感,強化領導、落實責任,多渠道籌措資金,把巫山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全面深入的開展下去,確保國家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參考文獻
[1]重慶市地勘總公司208隊.巫山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1~2015年).2001
[2]徐剛等.巫山縣新城區主要衍生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第15卷第1期,2004,(3)
3. 請那位高人給我一些關於山體滑坡地質災害報告範文
工程治理目的:有效防治上射垛村山體滑坡地質災害,減輕或避免地質災害對上射垛村的危害,保護該村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主要任務:通過修建擋牆、截水溝、修坡卸載和山體錨噴等工程措施有效防治滑坡地質災害對上射垛村的危害。
(二) 以往工作區研究程度
該工作區以往地質工作研究程度較低,除前人做的地質普查工作曾涉及過該地區外,專門對該地區的地質工作較少,目前山東省濟南地質環境監測站正在編制的《章丘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覆蓋本工作區。
山東省地礦工程集團有限公司編制了《章丘市垛庄鎮上射垛村山體滑坡治理方案》,對該地質災害點的治理做了詳細的治理方案設計,主要採用修坡卸載、錨噴支護及擋牆、截水溝等工程措施對地質災害現狀進行治理,確保山體滑坡的穩定,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
治理工程項目部根據《章丘市垛庄鎮上射垛村山體滑坡治理方案》,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治理方案中各工程措施以及各工序、工藝進行了細化設計,並編制了《章丘市垛庄鎮上射垛村山體滑坡地質災害治理施工方案》。
(三)完成工程及工程量
本工程施工主要分為施工准備、修坡卸載、錨噴支護、截水溝施工及、擋牆施工等工序。由於場地條件較差,施工准備用時較長,2007年8月13日機械設備、人員進駐現場, 2007年11月10日工程竣工,施工期間由於連續陰雨導天氣導致工程停工10天。
本工程主要完成工程量見工程量完成情況一覽表。
4. 歙縣北岸鎮金竹村地質災害應急避險轉移安置演練方案
歙縣人民政府
(2013年5月10日)
一、演練目的:
通過地質災害應急避險轉移安置演練,培養群眾應對突發地質災害避險基本技能,熟悉避險轉移路徑和方法,增強群眾應對地質災害突發事件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理能力,確保轄區內地質災害點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二、演練內容
(1)警報
(2)緊急集合開展救援
(3)特殊情況處置
(4)轉移疏散
(5)安置保障
三、情況構想
近期,轄區內連降暴雨,各地質災害點處於高危警戒狀態。5月10日9:30,北岸鎮金竹嶺地質災害點監測員發出險情報告B區出現險情,並有危房倒塌,需要對危險范圍內群眾實行緊急避險轉移安置。
四、演練組織指揮機構及主要職責
指揮長:鎮長
主要職責:全面負責活動的組織指揮,部署和協調活動安排,明確所屬人員的責任分工。
副指揮長:張青峰
主要職責:協助指揮長做好轉移安置工作,協調各組成員現場調度及參謀建議工作。
記錄員:洪銀飛
主要職責:做好整個避險轉移安置及各指揮下達和現場情況記錄工作。
成員:洪敏、吳正忠、凌詠秋、方誌勇、江文龍
下設6個組
(1)監測預警組:江文龍為組長,5名組員,主要職責:負責地質災害監測、警報工作。
(2)安全保衛組:方誌勇為組長,公安部門5人。主要職責:轉移安置群眾安全保衛,轄區內穩定工作。
(3)救援組:洪敏為組長,應急分隊30人,主要職責:負責群眾動員轉移安置、搶險救災和巡邏警戒任務。
(4)醫療救護組:盛夏兵為組長,醫療衛生5人,主要職責:主要做好受傷人員的搶救治療工作,地質災害點的衛生防疫工作。
(5)安置保障組:吳正忠為組長,後勤5人,主要職責:做好轉移群眾的生活保障工作和核災、報災工作。
(6)宣傳工作組:凌詠秋為組長,宣傳2人,主要職責:做好受災點群眾正面宣傳和心理疏導工作,收集避險救災害過程中的好人好事及宣傳報道工作。
五、演練內容
全體集合整隊張青峰向鎮長報告:「鎮長同志,歙縣北岸鎮金竹村參加地質災害應急行動演練人員實到50人,准備完畢,是否開始請指示」。
鎮長:「按計劃進行」
張青峰:「是」
張青峰「演練正式開始,各組成員迅速到位」
(應急分隊到金竹村滑坡點位置,救護組、保障組到安置點,監測員到監測點,報警人員分兩組准備好報警器材)。
(一)演練第一個內容:報警
監測員向村委會主任報告。
監測員報告:主任,金竹嶺B區地質災害點發生地質松動,局部地方已滑坡,威脅現住10戶20人的安全,需要馬上疏散轉移,請指示。
村委會主任回答:立即發出災情警報,動員住戶迅速撤離,繼續加強監測,有新情況及時報告。
村委會主任向鎮長報告:金竹嶺B區地質災害點發生地質松動,局部地方已滑坡,威脅現住10戶20人的安全,需要馬上疏散轉移,請求支援。
鎮長回答:立即啟動應急避險轉移預案,並迅速組織自救轉移,支援力量隨後就到。村委會主任:「是」。
鎮長指示:立即啟動應急避險轉移預案,各組立即按計劃到達指定地點。
張青峰:「救援組立即緊急集合,救護組、保障組、治安組立即到達指定位置,村口位置拉起警戒線輸導群眾只出不進」
鎮長向王縣長報告:剛接到我鎮金竹村村主任報告,金竹嶺B區地質災害點發生地質松動,局部地方已滑坡,威脅現住10戶20人的安全,我鎮決定立即啟動應急避險轉移預案響應,妥否,請指示。
王縣長回答:立即啟動應急方案,迅速組織群眾轉移。
村主任通過高音喇叭通告:廣大村民請注意,金竹嶺地質災害點已出現重大險情,請災害點住戶人員不要驚慌,迅速有序地沿避險轉移路線轉移至村委會安置點。
2人1組分兩組鳴鑼報警。
(二)演練第二個內容:緊急集合開展救援
洪敏:「鎮長同志,民兵應急救援分隊實到3個班30人,集合完畢,請指示」
鎮長:「金竹B區出現險情,群眾需要轉移安置,請1班2班協助群眾做好轉移和搜救工作,3班待命」。
洪敏:「是」。
洪敏:「1班2班由班長負責,迅速到達B區按照預案「2人1戶」協助群眾做好轉移工作,並對B區范圍全面搜救,確保B區每1個人都要轉移下來」。
【應急分隊人員按兩條路線跑步離開。】
方誌勇:「鎮長同志,安全保衛組到達准備完畢,請指示」。
鎮長:「金竹 B 區出現險情,現正在組織群眾轉移,請你們做好安全保衛工作」。
方誌勇:「是」。
方誌勇:「人員分兩組、加強巡邏,做好群眾轉移輸導工作,確保人員安全轉移,現在出發」。
【安全保衛組分兩組離開】。
盛夏兵:「鎮長同志,醫療救護組按計劃集合準備完畢,請指示」。
鎮長:「請在安置點做好醫療救助准備工作」。
盛夏兵:「是」。
【帶領人員離開。】
(三)演練第三個內容:特殊情況處置
1班報告:「部長同志,B區發現一名人員受傷,需要擔架,請指示」。
洪敏:「保護好傷員,注意安全,等待醫療組到位,協助醫療組做好傷員轉移工作」。
洪敏:「鎮長同志,B區發現一名傷員,擔架協助」。
鎮長:「醫療組注意,B區發現一名傷員,需要醫療擔架1副,請派人協助處理」。
盛夏兵:「收到,我們立即出發」。
【醫療組帶擔架跑步離開。】
2班報告:「部長同志,A區一房屋倒塌,請救支援」
洪敏:「馬上設立警示牌,並立即進行搜救,一定要確保人員安全,增援分隊馬上就到」
洪敏:「鎮長同志,A區發出一房倒塌,需要支援,請指示」。
鎮長:「立即派3班增援,一定要仔細搜尋,查看裡面是否有人員,並設立警示標志」。
洪敏:「是」。
洪敏:「A區有一房屋倒塌,請立即增援,要仔細認真做好人員搜救工作,請清除路面障礙,確保道路安全暢通」。
【3班帶人跑步離開。】
(四)演練第四個內容:轉移疏散
應急分隊人員轉移人員按兩條線路,慢慢集中安置,小孩牽著、抱著,老人背著、扶著,傷員擔架抬著,送到安置區,安置保障組做好人員安置和登記工作。
1班報告:「部長同志,1班共轉移出10人,請指示」。
洪敏:「安置好群眾後再巡查一遍,查看是否有遺漏人員」。
2班報告:「部長同志,2班共轉移出9人,其中傷員1人,請指示」。
洪敏:「安置好群眾傷員後,再巡查一遍,查看是否有遺漏人員」。
3班報告:「部長同志,倒塌房屋內已搜索完畢,沒有人員在內」。
洪敏:「請做好B區巡邏警戒工作,防止其他群眾進入該區」。
洪敏:「鎮長同志,救援組已將B區群眾全部轉移,共轉移群眾19人,請核對查檢」。
鎮長:「王縣長同志,金竹村按預案將B區危險點群眾全部轉移,共19人,其中1人受傷,已得到醫治,其他群眾情緒穩定,生活保障沒有問題,請檢閱」。
(五)演練第五個內容:安置保障
床位全部鋪開,群眾方便麵、礦泉水得到保障,蚊香點燃,受傷人員得到醫療保障,老年人體格檢查,宣傳組進行心理疏導工作。
各級領導帶指揮部成員到村委會安置點親切看望並慰問群眾。
全體集合,張青峰講評:「今天應急演練按規定內容實施完畢,各分隊在演練過程中,精神狀態較好,處理應急事項不慌不亂比較妥當,人員分工明確,相互配合默切,但也存在不足之處,就是在轉移群眾過程中,不些同志只顧著自己跑,下次要記住一定要先確保群眾的安全,講評完畢」。
張青峰:「鎮長同志,北岸鎮金竹村地質災害應急避險轉移安置演練按規定實施完畢,請指示」。
鎮長:「王縣長同志,北岸鎮金竹村地質災害應急避險轉移安置演練按規定實施完畢,請你指示」。
大家以熱烈的掌聲請領導做指示。
演練到此結束,各分隊帶回。
2013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2013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2013年地質災害應急演練選編
5. 年度全國地質災害應對工作總結評估報告
本報告所指的地質災害主要是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災害。評估方式採用收集資料和綜合分析,評估依據是《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和《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評估重點是國家層面關注的重大地質災害,即特大型和大型地質災害災情或險情。
本報告中所有統計數據未包含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和台灣省相關數據。
一、基本情況
2013年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15403起,其中滑坡9849起、崩塌3313起、泥石流1541起、地面塌陷371起、地裂縫301起、地面沉降28起,直接經濟損失102億元。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有203起,共造成481人死亡、188人失蹤、264人受傷。與2012年同期相比,2013年地質災害發生數量、造成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均有所增加,分別增加7.5%、78.4%和93.2%(表1)。
表1 2013年與2012年同期地質災害基本情況對比
2013年我國除上海、天津外的其餘29個省(區、市)均發生過不同數量的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甘肅、四川、廣東、湖南、浙江和廣西等省(區、市)。地質災害發生數量居於前三位的依次是甘肅、四川和廣東等省;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居於前三位的依次是四川、西藏和雲南等省(區);因災直接經濟損失居於前三位的依次是甘肅、四川和遼寧等省。
二、應對工作總結評估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突發地質災害應對工作,國務院領導同志多次做出明確指示。我部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在工作中不斷創新機制,完善措施,全力做好地質災害應對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人民群眾生命財產損失。
通過召開2013年全國地質災害應急工作會議,總結以往工作的經驗與教訓、研討工作推進措施並部署全年地質災害應急工作,為全年地質災害應對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堅實可靠的保障。2013年,在相關部門的密切合作下,在各級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機構、專業技術人員、咨詢專家和群測群防員的共同努力下,全國突發地質災害應對工作取得顯著成績。
(一)各級黨委政府狠抓落實。
2013年各級地方黨委、政府認真扎實推進各項工作。一是建立健全組織機構。全國已有21個省份、161個市、990個縣建立了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機構,26個省份、171個市、420個縣建立了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支撐機構。我部建立了全國地質災害應急專家庫和7個區片應急專家隊伍,就近指導地方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工作。二是中央和地方加大了防治經費投入力度。全國共有30個省(區、市)、208個市(地、州)、1179個縣(市、區)設立了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三是加強了地質災害調查評估與隱患排查工作。全年共完成地質災害勘查1萬余處;四川蘆山「4·20」地震發生後,派出67個工作組、500餘人次開展震區地質災害調查,編錄地質災害隱患點14319處;在三峽庫區建立了255處重大崩塌滑坡和重點庫岸段的專業監測網並實施了專業監測,完成了28個縣(區)級監測站的建設和縣(區)、鄉(鎮)、村(組)三級群測群防監測體系建設,實現了對3049處崩塌滑坡(涉及59.5萬人)動態有效監測,並啟動了三峽後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全國共有2032個城鄉建設及相關規劃、10萬多個工程建設項目實施了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15萬個隱患點進一步完善了防災預案;四是應急演練與技術培訓工作卓有成效。2013年全國共組織開展不同規模地質災害應急演練1.7萬次,參加人數達129萬多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開展技術演練與培訓123次,參加人數達4萬多人次;全年共培訓群測群防員超過40萬人次。五是總結經驗,推廣成果。調研總結各地防治工作經驗,組織開展群測群防工作經驗交流。通過報紙和網路等媒體,向各地推廣宣傳好的經驗做法,明顯提升了地質災害應急防治能力。
(二)相關部門配合密切。
我部與國務院相關部委按照職責分工,密切配合,加大協同防治地質災害的工作力度。一是繼續深化與中國氣象局合作開展預警預報工作,國土資源部門與氣象部門信息共享和信息通報機制更加健全和完善,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精細化水平得到顯著提高。通過建立部門聯合監測預警信息共享平台,全國已有30個省(區、市)、323個市(地、州、盟)、1880個縣(市、區)建立了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體系。地質災害預警預報工作已被社會各界尤其是地質災害多發區的人民群眾廣泛接受。聯合開展全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十年工作總結,總結了預警工作機制、技術方法和減災成效等方面的成功經驗與存在問題,為改進下一步工作奠定了基礎。二是與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及各級地方政府努力加大全國特大型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投入力度,中央和地方財政2013年投入資金超過200億元。三是與水利、教育、環境保護、住房城鄉建設、交通運輸、旅遊、能源和科技等部門協調聯動,繼續加強相關領域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在地質災害評估與監測等方面進展明顯。
(三)國土資源部門指導有效。
以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作為地質災害防治最高價值准則,認真做好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工作。一是部署工作周密及時,2月即召開2013年度全國地質災害趨勢預測會商會,分析形勢,研判趨勢,確定防範重點。3月下發通知,提出總體工作要求。4月召開全國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視頻會議、5月召開全國地質災害應急管理工作暨技術培訓會,進行全面動員和部署。在汛期和關鍵時段召開3次全國視頻會,針對降雨、台風、冰雪凍融等可能引發地質災害的情況,發出相關防災通知19次,對防治工作再動員、再部署、再落實。11月召開全國地質災害災情統計研討會,強調了新形勢下地質災害災情統計和地質環境綜合統計工作的重要性,並對各省(區、市)地質災害統計人員進行了災情報送標准、規范和技術要求培訓。二是加強監督指導,開展巡查排查復查。我部全年共50餘次派出由部領導和司局負責同志帶隊的工作組檢查指導,在31個省(區、市)安排100餘名區片專家長期駐守。針對局地強降雨、台風等天氣,各地充分發揮群測群防體系作用,做到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後復查。省市縣三級共組織督促檢查組、隱患巡查組超萬次。針對1月11日雲南鎮雄縣果珠鄉山體滑坡、3月29日西藏墨竹工卡縣滑坡、4月20日四川蘆山7.0級強烈地震、7月10日四川都江堰市三溪村山體滑坡、7月22日甘肅漳縣岷縣6.6級地震等重、特大型地質災害事件,均及時啟動應急預案,派出工作組及專家組指導開展應急處置工作。三是繼續完善監測預警信息發布,全年共製作170份汛期國家級地質災害預警預報產品,在中央電視台發布111次(橙色預警92次、紅色預警19次),在國土資源部門戶網站、中國地質環境信息網、國土資源手機報發布160次(黃色預警以上)。通過網路QQ群建立地質災害預警多媒體共享服務平台,可隨時瀏覽查閱。另外,針對台風、地震等緊急情況開展的應急預警工作取得了較好效果。例如,四川「4·20」蘆山地震抗震救災期間,發布地震區地質災害紅色預警7次、橙色預警4次,提醒當地居民和救災人員注意防範地震餘震及降雨誘發的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10月6日,為防範「菲特」台風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我部協同中國氣象局以及浙江、江西、安徽和福建等省,應急啟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發布地質災害紅色預警信息,警示當地居民和提醒相關部門注意地質災害防範。
(四)群測群防應對能力提升。
大力加強群測群防隊伍建設,組織培訓大批群測群防監測員,增加群測群防覆蓋范圍,提升基層突發地質災害應對能力。一是繼續開展以縣(區、市)為對象的群測群防有組織、有經費、有規劃等的「十有縣」建設,全國「十有縣」總數達到1765個,覆蓋95%以上的地質災害高、中易發區。同時啟動了地質災害防治高標准「十有縣」建設。二是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尤其是臨災應急避險知識的宣傳力度,採取多種簡便易懂、易學易會的方式,推廣宣傳地質災害「五步避險法」、抗擊地質災害典型事跡等,使幹部群眾的防災知識、避險意識進一步增強。三是各地群測群防隊伍建設繼續發展,全國群測群防員已超過35萬名,已成為應急避險和重特大地質災害應急處置的重要工作力量。
(五)應急隊伍逐步建實建強。
隨著地質災害應急工作的開展,應急隊伍力量蓬勃發展。一是應急隊伍建設迅速發展,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分級設立了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機構和應急專業技術支撐隊伍。二是專業技術力量不斷加強。全國各級應急機構共有數千名應急專家分布在各省(區、市)指導地質災害應急防治工作,近3500傢具有地質災害防治資質的專業隊伍共計20多萬人承擔著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及勘查、設計、施工、監理等工作,汛期派出專家3000餘人次參與2013年的地質災害排查、巡查、核查和應急處置。三是廣泛調動社會力量開展地質災害防治,通過組織培訓、宣傳教育等方式,動員大專院校、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志願者隊伍,參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六)保障措施得力有效。
為有效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制定了切實可行的保障措施,並不斷豐富和完善。一是加強隊伍的組織管理,明確參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人員職責定位。各級職能部門完善監督考核制度,不斷優化目標,細化工作內容。二是加快完善地質災害應急制度與技術標准體系,積極推進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標准、應急處置技術指南、應急裝備配置標准、應急防治技術要求、應急演練指南等規章制度的制定工作,規范地質災害應急響應行動。三是建立地質災害防治資金保障制度。會同相關部門加大地質災害防治資金投入,廣拓資金渠道,鼓勵企業和個人投入,爭取國際組織資助和社會民間捐助。地質災害防治資金,實行專款專用,並加大審計力度,保證資金的有效利用。四是建立地質災害防治物資儲備制度。對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勘查設計、施工、監測等方面的物資進行有效儲備管理。
三、工作建議
汛期(5-9月)是地質災害的主要發生期,地質災害防治形勢依然嚴峻。2014年,國土資源部將繼續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防災減災的各項要求,充分認識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面臨的嚴峻形勢,切實加強日常防災工作,重點做好四川、雲南、重慶、貴州、遼寧、廣東、廣西、福建、陝西、甘肅、浙江、安徽、新疆、山西、西藏、青海、吉林、河南等省(區、市)的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工作,有效防範因異常強降雨引發的地質災害;特別關注三峽庫區、汶川、玉樹、彝良、雅安、漳縣岷縣等地震災區和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區;注意防範沿海地區由於台風引發的突發性地質災害。重點做好以下工作:
(一)繼續全面貫徹落實《決定》。
一是研判趨勢,實時分析雨情、水情、災情、險情的動態變化,有針對性地做好工作部署和措施落實。二是以人為本,積極主動避災,一旦有極端氣象或成災跡象,立即把危險地帶人員撤出,把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三是狠抓重點,重點防範城鎮、鄉村、丘陵山區、旅遊景點等人員集中區和交通幹道、重要流域、重點設施周邊等部位,尤其要強化工程施工場所人員的防災意識,落實防範措施。四是加強落實,狠抓調查排查、監測預警、宣傳演練、綜合防治、應急搶險、科技研究等工作的落實,克服鬆懈、麻痹等思想。五是協調配合,加強與相關部門溝通,建立聯防聯控機制,做好防災信息共享、應急預案完善、防治資金安排、應急救援處置等工作,統籌做好地災防治與城鄉規劃、生態整治、基礎設施建設等相關工作,有效消除地災隱患,規避災害風險。
(二)建立健全地質災害應急體系。
健全完善各級地質災害應急管理機構和國家級地質災害應急技術指導中心與地質災害應急區域分中心,指導重點省(區、市)建實建強地質災害應急專業隊伍。實現地質災害易發省(區、市)應急會商的互聯互通,初步建成應急信息支撐平台,建設地質災害防災減災與應急技術標准體系,顯著提高我國地質災害應急業務技術水平。
(三)進一步加強宣傳、培訓與演練。
擴大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覆蓋面,豐富宣傳方式。根據實際要求組織相關培訓與演練,督促、指導各省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開展相關地質災害應急培訓與演練。
四、典型案例分析
2013年,因災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以上的特大型地質災害113起,造成312人死亡失蹤、14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57.3億元;因災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經濟損失50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的大型地質災害有194起,造成63人死亡失蹤、48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13.5億元。2013年3起典型地質災害情況如下:
(一)雲南省鎮雄縣趙家溝「1·11」滑坡災害。
1.基本情況。
2013年1月11日8時18分,雲南省昭通市鎮雄縣果珠鄉高坡村趙家溝發生滑坡災害,造成46人死亡、2人受傷。
通過現場調查、無人機獲取影像分析等,測算滑坡啟動物源體長約120米、寬約110米、平均厚約16米,總體積約21萬立方米。滑坡物源啟動後,在快速運動過程中對斜坡和溝谷的殘坡積土層進行碰撞和鏟刮,裹攜了大量岩土體和碎屑物,使滑坡堆積體體積增加至約40萬立方米。滑坡途中發生兩次碰撞偏轉,形成滑程約900米的高速遠程滑坡。
2.成因分析。
趙家溝滑坡是一起在特殊地形地貌、地層岩土和氣象條件下形成的,具有突發性、隱蔽性和破壞性的特大型地質災害,主要成因如下:
一是地形地貌山高坡陡。滑坡後緣高程1735米,趙家溝村民組所在地高程1556米,高差達179米。滑坡區陡坎與斜長緩坡交替,整體地形坡角約35度,滑坡所處的陡坎部位的地形坡角達50度,斜坡穩定性較差。
二是斜坡岩土體鬆散破碎。滑坡發生在第四紀鬆散的殘坡積粘性土夾碎塊石中,主要由二疊紀軟弱砂頁岩風化破碎形成,十分鬆散,整體性差、強度低。
三是冰雪凍融導致土體軟化、強度降低。滑坡發生區域長期乾旱,近一個月來持續雨雪凍融天氣,地表水不斷滲入鬆散土體,使土體含水量增加、自身重量增大、土體軟化、強度降低,斜坡在重力作用下易於變形破壞。
四是受到彝良地震的影響。滑坡發生地距2012年「9.7」彝良地震震中約100千米,是彝良地震的Ⅳ度影響區,地震對斜坡岩土結構和土體完整性有一定影響。
3.應急處置。
(1)趙家溝上方斜坡及平台上滑坡堆積物結構鬆散,有再次向下滑動的可能,對該區域開展監測巡查工作,避免堆積物再次向下滑動造成人員傷亡;
(2)滑坡區東側不穩定性斜坡穩定性差,對下方趙家溝、曾家寨村民小組構成威脅,加強監測,居民轉移安置;
(3)開展村莊搬遷選址場地地質環境調查評估和災後恢復重建工作;
(4)加強專業指導,完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發現地質災害隱患及時納入了監控范圍。
4.啟示。
(1)在西南山區,特別是雲、貴、川接壤的烏蒙山區,除關注汛期多雨對滑坡等突發地質災害的觸發外,持續時間長、地表徑流少、入滲多的久雨(雪)也是觸發滑坡災害的主要因素,需要加強監測預警。
(2)加強對冬季雨雪天氣引發地質災害及高位遠程滑坡的預警預報及防治技術研究。
(二)西藏墨竹工卡縣「3·29」特大型滑坡災害。
1.基本情況。
2013年3月29日凌晨6時許,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墨竹工卡縣扎西崗鄉普朗溝澤日山東坡約30萬立方米塊碎石土體殘坡積物失穩滑動,其後推動前緣鬆散堆積體失穩形成整體滑動。滑坡進入溝谷後,進一步鏟刮溝底和兩側鬆散堆積物,形成約2000米的滑坡-碎屑流,溝口段堆積體長約600米、寬70~180米、厚15~25米,總體積約200萬立方米。滑坡碎屑流摧毀掩埋溝口施工人員暫住地,災害造成66人死亡、17人失蹤。
2.成因分析。
「3.29」滑坡災害是在地形陡峻、岩石破碎、冰雪凍融強烈等因素綜合作用下形成的一起特大型滑坡-碎屑流地質災害。滑坡成因如下:
(1)滑坡位於普朗溝源頭,地形陡峻,坡度達42度~45度,呈「V」型狹長溝谷,滑坡源頭到堆積區長約2000米。滑坡後緣高程5359米,前緣高程4535米,高差824米。
(2)區內地質條件復雜,推覆構造、滑覆構造發育,新構造活動強烈。出露地層主要有多期形成的火成岩、沉積岩,岩石蝕變強烈,岩體破碎。表層第四系主要為塊碎石層,被當地群眾稱為「澤日山」(意即「碎石山」)。
(3)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期間,氣候極度乾燥,3月以後,連續多次陣雪,雪水滲透,降低了斜坡體穩定性。
(4)滑坡的啟動過程系後緣殘坡積體失穩滑動,推動前緣鬆散堆積體,形成整體滑動。
3.應急處置。
開展普朗溝流域地質災害隱患排查,評估選定下游群眾的搬遷點。加強群測群防工作,落實監測預警責任人,發放地質災害防災工作明白卡,標明對地質災害位置、誘發因素、居民注意事項、預警信號、撤離路線和避險安置點等,努力降低地質災害的危害。
4.啟示。
(1)加強對滑坡隱患點源頭的監測預警,加大宣傳力度,普及地質災害預防知識,指導群眾提高識別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能力。
(2)高度重視居民區、工程建設區、工礦企業、旅遊區和臨時人員居住地等場址的地質安全評估,加強監測預警,落實防災預案和責任制,有效減輕或避免地質災害的危害。
(三)四川都江堰市三溪村「7·10」特大型滑坡災害。
1.基本情況。
2013年7月10日10時30分,四川省都江堰市中興鎮三溪村一組發生大型高位山體滑坡災害。災害共造成45人死亡、116人失蹤。
2.成因分析。
滑坡災害所處區域為龍門山向成都平原的過渡地帶,地貌上屬於構造侵蝕地貌和全新統沖洪積堆積地貌。出露地層主要為白堊系的砂礫岩,岩體強度大。自7月8日20時起,都江堰市出現區域性大暴雨天氣,至7月10日20時,累計最大降雨量達到1059毫米,是1954年都江堰市有氣象記錄以來雨量最大的一次降雨。
經調查,滑坡後緣高程1132米,前緣高程755米,高差377米。滑坡堆積區長約1200米,平均寬約150米,平均堆積厚度10米,估算滑坡體積約180萬立方米。滑坡位於自然斜坡的陡傾地帶,中部溝谷堆積有大量鬆散碎屑物,下部為地勢較為平坦的村莊。特大暴雨形成的坡面地表水大量匯入坡體內部的貫通性裂縫,形成高水頭壓力,在壓力推動下,上部岩體發生崩滑,對溝谷中飽水的鬆散堆積體形成沖擊侵蝕,觸發流狀滑動並鏟刮鬆散體,導致滑坡體積增大,對下部村莊形成破壞。由於滑坡岩體強度大、外觀無裂縫,且植被異常茂密,災害隱蔽性極強。另外,此次災害具有突發性強和規模大等特點,因此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
3.應急處置。
災害發生後,滑坡體後緣臨空,其上寬約200米較平緩坡體上堆積有約30萬立方米崩塌岩體,崩塌堆積岩體距臨空面約50米,進行了加強監測預警。
4.啟示。
加強高位山體滑坡的研究,尤其是遠程碎屑流地區滑坡的監測。此外,加大地質災害低易發區的排查和巡查力度,做到「溝到頭,坡到頂」。
6.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今年災情及我部防範工作情況
今年,我國氣候極端異常,部分地區前旱後雨,瞬時暴雨,持續強降雨,導致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多發頻發群發。1至6月,全國發生19522起,造成464人死亡和失蹤,直接經濟損失18.61億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932.3%、177.8%和190%。
國務院領導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範工作,今年上半年作出60多次重要批示,為我們工作指明了方向。我部堅決貫徹落實國務院領導批示精神,年初開始早研判、早部署、早檢查、早落實,採取多種手段嚴防嚴控。一是精心部署,先後8次召開全國和重要地區的汛期防範工作會議,多次發文和聯合相關部門發文,進行再動員、再部署、再落實。二是檢查督促,近百次派出由部領導和司局領導帶隊、相關部門參加的工作組檢查指導。三是強化應急,派出88名專家長期駐守18個重點省(區、市),指導排查、監測預警和群測群防等。多次啟動應急響應,在玉樹地震和關嶺滑坡等災害發生後,第一時間組織開展隱患排查,協助和指導防範次生災害。四是重點防範,把地震災區和三峽庫區作為重中之重,派出150名專家協助四川、青海、重慶、湖北四省(市)開展排查和巡查,並在全國范圍內部署開展人口密集地區、交通幹道和重要工程周邊災害點再排查。五是聯控聯防,加強與氣象、水利、鐵路、交通運輸、教育等部門的協作配合,發揮部門優勢,落實防災責任,提升防控能力。
通過以上工作,今年上半年地質災害防範取得了顯著成效。轉移受威脅群眾20多萬,成功避讓477起,避免人員傷亡14839人。僅6月一個月,全國共成功預報320起,避免人員傷亡11014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1.38億元,為歷年來單月最多。與2009年1至6月相比,今年同期地質災害發生數量增長了近10倍,而造成的人員死亡失蹤人數同比大幅減少。
重點地區防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成功預報和避免多起重大地質災害。三峽庫區已連續7年未因地質災害導致人員傷亡。汶川地震災區2年多來,雖然地質災害多發頻發,但災民安置點未因地質災害導致人員傷亡,實現了主汛期地質災害無重大群死群傷的目標。玉樹地震災區隱患排查迅速完成,重要隱患均被嚴密監控或應急排危除險。
二、以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主要成效和存在問題
1998年政府機構改革,地質環境隊伍(工程地質隊、水文地質隊)作為地勘隊伍的組成部分連同地勘費一並下放地方。地質災害作為地質環境工作的一部分,是在機構改革之後的10年來逐步成為一項重要職能,越來越受到重視,三定規定我部的職能是組織、協調、指導、監督。近年來,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經歷了調查、普查、工程治理從無到有的過程,初步形成了以地質災害調查為基礎,以三峽庫區、地震災區為重點的,少數隱患點實施專業隊伍監測,絕大多數採取群測群防監測,逐步開始重大隱患點工程治理的格局。
1、在山區縣地質災害調查基礎上形成了群測群防體系
從2003年至2008年,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部署完成了1640個縣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基於此項成果初步建立了以群測群防為主的地質災害監測網路體系。現在全國24萬處隱患點均已納入群測群防體系,有10萬群測群防員。實踐證明群測群防是我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一大創舉,是在現行條件下最為有效的監測體系,創造了無數的奇跡,挽救了大量生命,取得了巨大成功。
1640個縣的調查評價程度很低,每個縣只安排20萬元經費,只能做一些地表肉眼觀察工作,基本查清了房前屋後小開小裂小縫,但對較遠距離的、具有隱蔽性的、比較復雜的地質災害隱患還沒有查清楚。群測群防體系不健全,主要依靠兼職,缺少必要的經濟待遇和設施配備。原因是地質災害多數分布在山區,大多數都是貧困縣,縣鄉政府在財政上都比較困難。
2、組建了部級和省級及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監測機構
目前全國已形成了由1個國家級地質環境監測院、32個省級監測總站、233個市級監測分站和166個縣級監測站組成的全國地質環境監測體系。初步建立了三峽庫區滑坡崩塌專業監測網。在典型地區開展了突發性地質災害專業監測示範工作。
問題是全國地質災害行政管理人員太少,越到基層越少,絕大多數縣一個專職人員也沒有。香港的土木工程拓展署的土力工程處有700多人從事地質災害管理,我們全國都算上專職管理人員也不到他們的一半。市、縣級地質環境(地質災害)監測機構建立的還很不普遍,絕大多數市、縣沒有地質災害監測機構,現有的機構也還存在著人員少,技術人員更少的問題。經費普遍沒有保障,少數機構的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多數是自收自支,與其公益性服務機構性質很不相宜。
3、法規規章逐步完善,管理工作逐步加強
國務院於2003年頒布了《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全國已有29個省(區、市)頒布了相關的地方性法規或規章。國務院先後發布《國家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十一五」規劃》。各省(區、市)和大部分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市、縣均發布實施了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和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9年我部印發了《國土資源部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響應工作方案》,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地質災害應急響應機制。建立了部省兩級應急專家隊伍。2009年,在全國開展以縣(區、市)為對象的群測群防 「十有縣」 (有組織、有規劃、有經費、有預案、有制度、有宣傳、有預報、有監測、有手段、有警示)建設,已建成321個。在全國推進地質災害防治行政管理、事業支撐、應急處置、專家咨詢、中介服務「五條線」建設,努力提高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和水平。2007年以來,在全國先後開展「農村地質災害防治知識萬村培訓行動」和「縣、鄉、村幹部國土資源法律知識宣傳教育培訓」,培訓基層幹部、監測人員和群眾、學生300多萬人。2010年,正在在全國開展針對基層國土所和群測群防員的地質災害防治評估、巡查、宣傳、預案和人員「五到位」宣傳培訓活動,培訓10萬人。
4、各相關部門的工作配合逐步加強
從2003年起,我部與氣象局合作開展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截至2009年,國家、30個省(區、市)、223個市、1035個縣開展了這項工作。今年我部與氣象局又共同研究進一步提高預警預報的精度,聯合發文要求所有市、縣都要開展這項工作。我部與建設、交通、鐵道等部門聯控聯防,相關部門對建設工程區、交通幹道等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逐步加強。今年我部與交通部、鐵道部聯合發文,就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共同部署, 2次邀請10多個部委聯合召開視頻會議,共同開展汛期檢查,取得較好效果。
三、今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需要加強的工作和需要解決的問題
地質災害防治已經是中央領導高度重視、社會各界普遍關注、人民群眾充滿期盼的大事。我們一方面堅決貫徹落實國務院領導批示指示精神,加強應急響應和應急處置。一方面積極探索深化改革完善地質災害防災減災體系。
1、進一步開展地質災害調查、普查、排查等基礎工作
為建立完善的地質災害防災減災體系,必須加大基礎工作力度。全國應開展全面的地質災害調查,重點地區(300萬平方公里)詳查工作應加快進度,地震災區、三峽庫區等應做到普查,排查工作應納入基礎工作由專業隊伍承擔,並每隔一年排查一次,人員集中區附近2000米范圍要提高工作程度,部署一批必要的工程勘查。
2、建立市、縣地質災害(地質環境)監測機構
建立市、縣地質災害(地質環境)監測機構是必要的,地下水、地面沉降、地面塌陷、礦山地質環境、地質災害等都需要監測,各地的監測機構可以根據不同地區特點有所側重。監測機構承接地質災害調查、普查、排查等基礎工作成果,可以根據成果、根據群測群防員分布,劃定每個群測群防員的監測區域、監測隱患點、巡查路線等,使地調成果發揮作用。
3、以村支部書記、村長、村民小組長為主加強群測群防員隊伍
實踐證明村支部書記、村長和村民小組長擔當群測群防員是最合適人選,他們了解當地情況、熟悉村民、富有責任心。他們當群測群防員遇有災情險情最方便報告鄉鎮政府,立即就能使基層政府直接組織搶險救災。應該給這支群測群防員隊伍統一的經濟待遇,應由中央財政承擔他們的補助經費,這樣就能把群測群防的水平提高到現階段最高水平。
4、國家級和市、縣級地災防治指揮協調能力建設是當前應該加強的兩個重要環節
地質災害現在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自然災害,今年暴雨導致人員傷亡90%屬於地質災害。建議在國家層面成立國家地質災害防治指揮部,我部作為辦公室單位,組建地質災害防治應急中心。
地質災害防治關鍵在基層,而我們基層最為薄弱。要加強市、縣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形成中央出資由專業的地勘單位進行地質災害調查,成果由市、縣兩級地質災害(地質環境)監測機構承接,群測群防員使用,發現災情險情報告市縣、鄉政府應急處置的防災體系。
5、進一步加大重大地質災害治理資金投入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定由中央和省級政府負責特大和重大地質災害治理,現在用於面上的治理資金中央每年出資僅9個億,與各地需求相比杯水車薪。如能增加到每年40個億治理進度會大大加快。三峽庫區、地震災區之所以防災工作做得好,與國家投入力度大是直接相關的。現在有些省級政府也出一些資金,但不普遍,也沒有形成制度。各省都應該每年有專項納入財政預算。市、縣兩級的地質災害(地質環境)監測機構的工作經費也應納入地方財政預算。
7. 鄉鎮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危險區
一、鄉鎮地質災害易發區
為了有效指導調查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按版照區內鄉鎮分別統計了不同權易發區內村莊的分布情況。表6-8比較清楚地反映了村莊所在地與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對應關系。地處易發區的鄉鎮與村莊尤其要重視、加強和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表6-8 寶塔區鄉鎮地質災害易發區說明表
續表
續表
二、鄉鎮及城區地質災害危險區
調查區地質災害高危險區域所佔比例最高的為河庄坪鎮、姚店鎮、萬花鄉,高危險程度區域面積比例分別在70%以上,其次是青化砭鎮、棗園鎮、橋兒溝鎮,分別達到了50%以上。為了保證當地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建設順利進行,需要對上面的幾個鄉鎮加強地質災害監測工作。高危險程度區域最小的鄉鎮分別是麻洞川鄉、南泥灣鎮、松樹林鄉、臨鎮和官莊鄉,基本無高危險區域(表6-9)。
表6-9 各鄉鎮地質災害危險程度統計表
續表
表6-10 城區地質災害危險程度統計表
對寶塔區城區地質災害危險程度等級區劃圖加以統計(表6-10)。該表說明,城區高危險程度等級區域所佔比例也比較大,達到30%以上。大部分地區處於地質災害中危險區。因此,需要在寶塔區城區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作。
8. 信息專報中地質災害基本情況,存在困難及對策建議怎麼寫
七、地質災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地質災害底子急待查清,市級防治規劃急需編制。
目前,我市祁陽、東安、零陵、道縣4個縣區己完成地質災害普查工作,新田、江永兩縣正在開展地質災害普查工作,其餘5個縣區尚未開展此項工作,導致全市地質災害底子不清,防災工作缺乏針對性,同時影響了市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編制。今年省國土資源廳已同意支持永州完成全市地質災害普查工作。建議市政府將去年擬安排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編制經費落實到位,確保規劃編制工作順利完成。
2、礦山地質環境破壞嚴重
我市礦產資源開發歷史悠久,地質環境遺留問題較多。近年來,受利益驅動,無證開采、濫采亂挖等違法采礦現象屢禁不止,一些礦區已是千蒼百孔,留下嚴重的安全隱患,汛期極易引發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嚴重危害當地居民生產生活。建議進一步加大礦產資源開采秩序治理整頓力度,嚴厲打擊非法采礦行為。
3、地質災害防治經費嚴重不足
全市查明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有380餘處,大部分地質災害隱患點急需治理,治理任務艱巨,治理資金缺口很大。尤其是江華縣蔚竹口鄉政府駐地滑坡和兩岔河鄉俊山村滑坡、祁陽縣內下林場內下村滑坡和潘市鎮高山村滑坡、雙牌縣城文化西路滑坡和茶林鄉中學滑坡、藍山縣毛俊鎮龍江村滑坡、零陵區梳子鋪鄉木塘村滑坡、東安縣城青山塢滑坡等9處地質災害隱患點存在較大險情,急需採取工程治理或應急處理措施。建議市、縣兩級政府多方籌措資金,加大防治資金投入力度。
4、地質災害防治管理的技術力量薄弱
目前,我市地質環境工作人員的知識結構和業務水平與地質環境管理工作不相適應,加之尚未設立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環境管理的技術機構——地質環境監測站,日常技術工作依賴從409隊和煤勘三隊臨時抽調技術力量來完成。為保證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正常開展,建議市政府批准設立地質環境監測站和配備必要的專業技術人員。
八、地質災害防治對策與建議
1、深入開展地質災害法律宣傳,增強全社會的防災意識。
通過出動宣傳車、發放宣傳資料、在地質災害危險地段的醒目位置粉刷警示標語、在地質災害易發區懸掛警示橫幅、發放防災明白卡等各種形式,廣泛宣傳地質災害防災知識,增強全社會的防災意識,提高廣大人民群眾自救能力。
2、進一步完善以群測群防為重點的地質災害監測網路。
繼續完善以鄉(鎮)、村、組為基礎,群眾與專家相結合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網路。各鄉(鎮)、村、組要落實專門聯絡員,明確各個隱患點的監測人。加強與建設、水利、交通、氣象等部門的聯系,相互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充分依靠鄉鎮人民政府和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發揮它們在防災中的主力作用。要鼓勵單位和個人提供地質災害前兆信息,使群測群防網路真正發揮作用。
3、完成地質災害普查和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編制工作。
為推進我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體系建設,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各級政府要把地質災害調查和防治規劃編制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強地質災害調查和防治規劃編制工作的領導,從人力、物力、財力上給予保障,確保此項工作順利完成。市縣兩級國土資源部門要盡快行動起來,收集規劃材料,確定規劃編制單位,落實項目經費。
4、建立健全資金投入長效機制,加大地質災害防治投入力度。
我市地質災害多,防治經費缺口大。各級各部門要從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高度,切實加強地質環境管理工作。廣泛籌措資金,加大地質災害防治資金投入力度。按照輕重緩急的原則,對嚴重地質災害隱患點及時進行治理,以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一是按照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把防治經費列入政府財政預算;二是對工程建設等人為因素誘發的地質災害,按照「誰誘發、誰治理」的原則由誘發單位出資治理;三是建議出台政策,從土地出讓金收入和礦業權出讓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資金專門用於地質災害防治。
5、建立地質災害搬遷補助和應急救助機制。
過去一段時間,地質災害防治以工程治理和應急處理等工程措施為主,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資金投入大,資金供需矛盾突出。用有限的資金來治理大量的地質災害隱患,採取搬遷避讓和應急救助是一條切實可行的措施。建議建立地質災害搬遷補助和應急救助機制。
6、加強采礦行為監管,嚴格執行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備用金制度。
加強礦山地質環境的監管,督促采礦權人按照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方案實施地質環境保護,拒不恢復或治理的,責令限期恢復和治理,逾期不執行的,責令停止開采,情節嚴重的,吊銷采礦許可證。加大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備用金繳存力度,切實督促采礦權人繳存備用金,對不繳存或不足額繳存的,不得發放采礦許可證或辦理延續登記。
7、認真做好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
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湖南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和《建設用地審批辦法》的規定,做好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價,防止人為活動引發地質災害。凡不按規定提交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和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的,不得辦理用地審批或采礦許可證。各級國土資源部門要加強對農村及城鎮居民建房的指導,防止將房屋建在地質災害易發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