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俄羅斯的地質災害

俄羅斯的地質災害

發布時間: 2021-03-06 18:36:35

①  當今地質災害研究的重點與發展趨勢

近十年來,地質災害問題日益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聯合國已將地質災害納入了「國際減災十年計劃」,並成立了國際滑坡研究組等專門組織,實施了「全球滑坡災害編圖計劃」。與此呼應,還提出了一些洲際或大區域的地質災害編圖計劃。如由日本地調局組織的「東亞自然災害編圖計劃」。國際地科聯地質環境委員會目前則正在組織編制區域性和全球性地質災害目錄清單,尤其是影響城市地區的地質災害目錄清單,目的旨在幫助和指導主要由一些國際組織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管理的地質災害防治和減輕方面的特別援助項目計劃。一些發達國家如美、英、日等早在70年代便開始了全國性的地質災害調查與評價,其它一些國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亞、巴西、俄羅斯、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從80年代後期始,也分別開展了全國性或區域性的地質調查評價和研究工作。目前我國正在實施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工作,「地質災害預警工程」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從國內外地質災害研究和工作部署來看,總體呈現以下趨勢:①建立地質災害資料庫及災害風險填圖;②地質災害實時監控與定量評價及其災害預警系統研究;③注重群發或誘發的災害系統研究;④建立地質災害快速反映部隊;⑤工作部署重點包括快速發展地區、城市走廊帶、工程和交通走廊的地質災害主題填圖及其監測研究計劃。

② 俄羅斯特有的自然地理現象和突出的自然災害 及形成原因

是葉尼塞河以東的沼澤嗎?平原地區,季風帶來降水,排水不暢,冬季低溫,不易蒸發。

③ 汶川地震的時候 大型機械無法進入搶險的時候 俄羅斯用的是什麼直升機把一輛巨大挖掘機空中調運到救災現場

是米26
米-26是前蘇聯米里設計局(現改名為米里莫斯科直升機廠股份公司)研製的雙發多用途重型運輸直升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給的綽號為「光環」(Halo)。這種直升機是繼米-6和米-10以後發展的重型運輸直升機,也是當今世界上最重的直升機。
「米-26」的兩台發動機燃油消耗非常大,達每小時2.5噸,約3000升。油料消耗大,其動力亦非常巨大,相當於50輛法拉利跑車的馬力總和。伴隨巨大的燃油消耗,「米-26」的飛行成本自然奇高。在中國汶川特大地震中,有兩架「米-26」直升機參與震後救援,它的核心任務是調運大型機器設備到搶險作業區。據執行設備吊運任務的「米-26」中國飛行員介紹,從北川擂鼓鎮吊運挖掘機等設備到堰塞湖作業區,飛行距離為5千米,一次往返大約需要25分鍾,按當時每噸燃油7000元人民幣計算,吊運一台挖掘機為一次往返,所有費用總計約3萬元人民幣。另據中國雲南電視網報道,2010年初由中國國家林業局調用執行雲南大理蒼山滅火任務的「米-26」,2.3噸的油料僅夠維持它1小時的空中飛行,在當時的消防作業中,每小時飛行總費用達人民幣13萬元,被稱為「油老虎」。
中國哈爾濱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屬下的飛龍專業航空公司於2008年底正式購買了此前向俄羅斯租用的、在汶川地震救援工作中立下顯赫戰功的米-26直升機。至此,我國將擁有兩架這種世界上載重量最大的直升機。2007年,哈飛集團旗下的飛龍公司在國內首次以租賃的方式引進米-26。進入飛龍公司「服役」後,米-26在森林防火、抗災救災中屢立戰功,特別是在汶川地震發生後的唐家山堰塞湖解困等抗震救災救援飛行中表現突出,該機機長齊煥清還因此被授予「全國抗震救災模範」稱號。由於該機性能優良,飛龍公司決定將正在使用的米-26由租賃轉為購買。日前,中俄雙方進行了產權交接,同時國內另一直升機公司也與俄方簽約了采購一架米-26直升機的協議。 2008年5月26日上午11:05,一架紅色米-26直升機吊裝了一台重約13.2噸的重型挖掘機前往唐家山堰塞湖壩體。 2008年5月25日15時50分許,由俄羅斯支援中國四川搶險救災的一架米-26重型運輸直升機飛抵四川德陽市廣漢機場,將執行吊運大型機械設備的任務,僅用兩架次就將唐家山堰塞湖230名受災群眾轉移到安全地帶。 2008年5月29日,四川汶川大地震之後形成的最危險的堰塞湖——唐家山堰塞湖搶險取得階段性勝利。在岷江主汛期到來之前,為確保天府之國的平安將立下汗馬功勞。同時,也凸顯國內對大型直升機的缺乏。 2009年6月10日下午6時06分,帶著巨大的轟鳴聲和四處飛揚的塵土,米-26在眾人的期盼中穩穩地降落在南川區水江鎮臨時機場的「十」字框上。 這預示著挖掘機等重型機具將可以迅速進入武隆搶險現場,從而大大加快搶險救援的進度。 2009年6月11日,重慶武隆救援搶險工作已經進入第七天。早晨9時56分,米-26直升機成功將挖掘機吊運到武隆山體垮塌搶險救援現場。稍早前,米-26直升機調運了一台鼓風機到達垮塌現場,這同時也為調運更大型的挖掘機等設備做試飛。 還因此被授予「全國抗震救災模範」稱號。由於該機性能優良,飛龍公司決定將正在使用的米-26由租賃轉為購買。日前,中俄雙方進行了產權交接,同時國內另一直升機公司也與俄方簽約了采購一架米-26直升機的協議。 2011年9月,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型號副總設計師、AC311直升機總設計師李家雲在直升機展覽上表示,我國民族直升機的譜系已經比較健全,但在重型直升機(起飛重量達到20噸)方面尚屬空白。記者問及俄羅斯媒體關於「中俄有可能以米-26重型直升機為基礎合作研發新型重型直升機」的傳聞是否屬實時,李總師表示,這不是簡單地針對米-26的合作,中國有自己的想法和計劃,目前來看,希望將中國重型直升機的研發型號定位在30噸級別,而最大起飛重量達56噸的米-26重型直升機,中國已經購進了2架,在抗震救災中,公眾熟知的飛龍公司米-26發揮了獨特的關鍵作用,但總體而言,米-26這種噸位的用途不會太廣泛,研發30噸級的重型直升機則更適合中國國情。

④ 2000-2010全世界自然災害

在2000年至2009年間,全球共發生了3852起國家范圍內的自然災害事件,造成超過78萬人死亡,近20億人受到影響,所導致的經濟損失約為9600億美元。我要特別就以上數字強調兩點。首先,我們所統計的死亡人數僅局限於由災害事件直接導致的人員死亡,並不包括災難發生以後,由於傷口感染、疫病或者重傷不治等原因造成的間接死亡人數;其次,有關經濟損失方面的統計數據主要來源於發生災害的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有關信息非常有限,因為貧窮國家災民的財產價值通常被認為低得難以估算。因此,自然災害實際造成的損失要比我們的數據更令人震驚。" 過去十年裡,造成死亡人數最多的災害事件是2004年發生的印度洋海嘯,當時導致了22萬6408人喪生;其次是2008年突襲緬甸的納爾吉斯強熱帶風暴,它造成了13萬8366人死亡;同年發生在中國汶川的大地震位列第三,死亡人數為8萬7476人;此外,2005年發生在巴基斯坦的大地震造成了7萬3338人死亡。事實上,在前10名重大自然災害事件中,有7個都屬於地質災害。由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更佔到自然災害致死總人數的60%。" 11月7日,在海底太子港郊外一所名叫「諾言」的教會學校發生坍塌,一名男學生被壓在廢墟下奄奄一息。目前已造成至少30人死亡,不少人仍被埋在廢墟中。 9月7日,海地首都太子港遭受洪水侵襲,圖為聯合國維和部隊在洪水中艱難前行。此次熱帶風暴漢娜造成至少61人喪生。 2月1日,雅加達市中心的街道上,市民和車輛被困洪水中進退兩難。收到暴雨影響,周五印度尼西亞主要機場已經關閉,大約有40架國內航班被迫取消。 9月3日,海地西北部城市戈納伊夫變成一片澤國。海地公共安全部門3日宣布,海地因熱帶風暴「漢娜」死亡的人數已升至90人,其中受災最嚴重的戈納伊夫省有37人喪生。 8月20日,在印度尼西亞東爪哇省的拉蒙岸,挑水的村民走在乾涸的水壩上。該地區已遭受持續三個月的乾旱,當地居民嚴重缺乏潔凈水。 9月13日,颶風艾克侵襲了美國的加爾維斯頓和德克薩斯州,超過6000人死亡,城市成為廢墟。圖為一名被救居民擁抱美國空降救援隊隊員。 11月5日,在遭受洪水襲擊的帕洛波省,一名婦女哭著逃離家園。據悉蘇拉維西島有將近1000個家庭受到洪災影響。 8月21日,在尼泊爾東部的孫薩利,士兵們幫助轉移群眾。暴雨導致尼泊爾薩普塔克什河水上漲,致使附近約4萬村民流離失所。 2008年01月國際地震災害報道 : 1日本小笠原群島地區發生5.4級地震 據中國地震台網測定,北京時間2007年12月30日20時47分58.0秒,在日本小笠原群島地區(北緯27.3度,東經139.75度)發生5.4級地震。 (中國地震信息網) 2烏茲別克發生4.8級地震 據中國地震台網測定,1月1日02時23分39.2秒,烏茲別克發生4.8級地震。 (中國地震信息網) 3巴布亞紐幾內亞東部地區發生里氏6.0級地震 據中國地震台網測定,北京時間2008年1月2日02時54分57.8秒,在巴布亞紐幾內亞東部地區(南緯5.95度,東經146.85度)發生里氏6.0級地震。 (中國地震信息網) 4吉爾吉斯斯坦發生里氏5.7級地震 據中國地震台網測定,北京時間2008年1月1日14時32分30.5秒,在吉爾吉斯斯坦(北緯40.5度,東經72.85度)發生里氏5.7級地震。 (中國地震信息網) 5印度尼科巴群島發生4.9級地震 據中國地震台網測定,北京時間2008年1月6日04時01分57.2秒 在印度尼科巴群島(北緯5.6,東經94.55) 發生4.9級地震。 (中國地震信息網) 6希臘斯巴達附近發生6.5級地震 北京時間2008年1月6日13時14分,希臘伯羅奔尼撒半島中南部斯巴達附近發生里氏6.5級地震,目前沒有人員傷亡的報告。(新華網) 7瓜地馬拉6日上午發生里氏5.1級地震 據美國地質勘探局網站發布的消息,瓜地馬拉6日上午發生里氏5.1級地震,目前尚無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報告。 (新華網) 8美國俄勒岡海岸遠海發生6.3級地震 據中國地震台網測定,北京時間2008年1月10日09時37分19.4秒 在美國俄勒岡海岸遠海(北緯43.95度,西經127.3度) 發生6.3級地震。 (中國地震信息網) 雪災: 1月5日開始,伊朗遭遇10年來最嚴重的大雪襲擊,目前已造成21人死亡,88人受傷。 (新華網) 2008年01月國內自然災害報道: 1重慶遭受持續旱災 截止12月20日統計,大足、萬州、城口、秀山、酉陽、武隆等19個區縣的部分地區出現旱情,農作物受旱面積48.05千公頃, 15.4萬人、9.15萬頭大牲畜存在臨時飲水困難。 2重慶遭受持續旱災 截止12月20日統計,大足、萬州、城口、秀山、酉陽、武隆等19個區縣的部分地區出現旱情,農作物受旱面積48.05千公頃, 15.4萬人、9.15萬頭大牲畜存在臨時飲水困難。 (新華網) 3黃河寧夏段出現234公里流凌 從2007年12月28日起,黃河寧夏段的河面上開始出現流凌,截至2008年1月6日,黃河寧夏段累積流凌長度約為234公里,最大密度超過50%。 (新華網) 19:56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0秒,四川汶川縣發生7.8級大地震。據四川省地震災害和抗震救災最新進展情況通報,截止5月13日下午16點,四川省內災情為:死亡已超過12000人,受傷26206人,被埋9404人,損害房屋346萬間。 9月,颶風「艾克」狂襲得克薩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海岸,掀起的滔滔巨浪淹沒了數百公里的陸地,百萬戶人家的電力供應被中斷,並造成數十億美元的損失;印度洪水泛濫已導致173人喪生;尼泊爾洪水和山體滑坡造成45人死亡;墨西哥東南部地區連降暴雨,多處河流水位暴漲引發洪水,受災人數近43萬;阿爾及利亞洪水泛濫至少30人死亡;海地因風暴災害造成793人死亡 10月,肯亞暴雨洪災致30萬人無家可歸;宏都拉斯、哥斯大黎加、貝里斯、尼加拉瓜、薩爾瓦多和瓜地馬拉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災,宏都拉斯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暴發洪水,約19萬3000人受到影響,初步估計有23人遇難。預計暴雨還將持續一、兩天。哥斯大黎加的降雨量已達到40年來的最高點。目前洪水已造成7人死亡,470個社區的9萬多居民受到影響。瓜地馬拉、尼加拉瓜、薩爾瓦多和貝里斯也有共計5萬人受災。越南遭遇35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所引發的洪水 暴風雪襲擊美國中西部 致「總統山」關閉 11月:澳大利亞遭超強風暴襲擊20萬戶斷電數千房屋被毀;巴西洪災已致89人死亡 150萬人生活受影響;斯里蘭卡普降暴雨,洪水泛濫,致使37萬人撤離。本次受災最嚴重的地區是北部港市賈夫納(Jaffna),共有6萬人無家可歸。 12月:法國中部地區從13日開始出現持續降雪,持續降雪造成供電設備嚴重損毀,導致法國中部多姆山、阿韋龍、洛澤爾、康塔爾、上盧瓦爾、科雷茲等6個省份的近10萬戶家庭供電中斷;哥倫比亞遭遇連續強降雨,5萬人無家可歸;美國遭受了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暴風雪襲擊,給其經濟社會帶來較嚴重影響;12月12日,美國東北部地區的7個州遭受強暴風雪襲擊, 125萬戶居民和大量工商企業供電中斷,很多地區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同日,一向溫暖的美國南部地區也遭遇風雪襲擊; 緊接著,12月20日—24日,美國大部分地區又一次受到持續暴風雪侵襲。

⑤ 前蘇聯地震救災中飛機為什麼墜毀

1988年12月7日11點41分,原蘇聯亞美尼亞加盟共和國北部地區出現了一次震級為10.7級的強烈地震。震源距離地面僅21米,震中距亞美尼亞加盟共和國擁有29萬人口的第二大城市列寧坎納市僅九公里。強烈的地震使得該市80%的住房和辦公樓倒塌,120幢9層以上的公寓大樓彈指間變成瓦礫。它的東面60公里處的亞美尼亞加盟共和國第三大城市基洛瓦次,有半個城市變成了廢墟。兩大城市之間的小鎮斯皮塔克以周圍及的村莊曾在200秒之內被3次大地震一下子變為平地。

因為地震讓城市變成了一片廢墟,因此機場成了救災活動中心。大批飛機不停涌進機場,導致了空中的交通混亂。11日晚上,一架「伊柳辛-76」軍事運輸機里坐著69名官兵前來救援。飛機靠近機場時,看到機場一片混亂,停機坪、飛機跑道上到處都擺放著物資,還不斷有人和車出入跑道。跑道一空出來,機場上馬上就有飛機起飛和降落,來去匆匆。

這架飛機在空中飛了幾圈,欲等待機場發出可以降落的信號。然而在機長耳機里,全是塔台無線電指揮傳出的吵鬧聲,機場不可能實施交通管制了。「伊柳辛-76」的機長眼看燃油已快用盡了,於是決定插空降落。機長把操縱桿一推,對准遠處在夜空中閃著燈光的機場跑道俯沖下去。可是,在跑道的正前方,突然鑽出了一架正在起飛的直升機。

「伊柳辛-76」運輸機雖然躲過了直升機,可是因為高度不夠,已經不能保持原來的飛行狀態,它在空中傾斜了一下機身,便立刻墜落在機場上。機上運來參加抗震救災的69名官兵和9名機組人員全都喪命。

⑥ 俄羅斯多地出現洪災,戰斗民族該如何應對

俄羅斯多地出現洪災,戰斗民族該如何應對?俄羅斯出現洪災是一個很少見的事情,多年以來俄羅斯很少有此類情況出現,因此對於俄羅斯來說,絕對是一個很大考驗,他們已經採取一些應對措施,下面給大家介紹一下,俄羅斯的具體情況,朋友們可以作為一個參考:

三、俄羅斯指派專門官員去防洪搶險,希望能夠盡快控制洪災問題:

另外俄羅斯專門派出官員督導,他們希望能夠通過嚴格管理,來加強治理洪災水平,現在幾個官員分別前往各個地區,這個應對舉措,效果也需要看後面情況而定。

⑦ 俄羅斯多地發生洪災,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我們永遠需要敬畏自然

因連日暴雨,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州近日發生洪災,多個地區宣布進入緊急狀態,造成數千棟民房被淹,部分道路交通中斷。據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州緊急情況部門消息,截至7月1日,洪災已經造成18人死亡,另有17人失蹤,受災群眾到達3.2萬餘人,近5千住民被緊急疏散。

河水水位暴漲,以至於給當地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威脅。此前伊爾庫茨克州幾乎持續了一周的強降雨,起初人們還為雨水趕走悶熱帶來清涼而歡欣鼓舞,但很快就發現局勢變得不可控制,河水漫出河堤,強勁的水流沖毀了道路、村莊和橋梁。

所以俄羅斯洪災也不是一次兩次了,好在每次政府都能及時救援,採取措施安頓下來,並作出損失的一些補償。

⑧ 跟俄羅斯地鐵有關的災難片有什麼

地鐵
年代:2013
類型:劇情/驚悚/災難
地區:俄羅斯
語言:俄語
上映日期:2013-02-21 周四
英文:Metro
導演:安東·梅格迪契夫
主演:謝爾蓋·普斯科帕里斯 / 斯維特拉納·庫德欽科 / Anfisa Med
IMDB:(6.7/10 (655 votes))
簡介: 在莫斯科兩站之間的地鐵隧道因施工問題產生裂縫,隧道天花板滲漏下來的水滴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結果引發莫斯科河水倒灌,載有數百名乘客的地鐵列車陷入洪水之中,不僅令地下隧道面臨崩潰,也將毀滅整個城市。安德烈加林和他的女兒捷尼亞醫生被困在隧道中。加林醫生試圖營救乘客,其中包括他妻子的情人。他必須克服怨恨,憤怒和恐懼。除了生存,他還要找回自己的愛情和家庭。【電影相關】俄羅斯電影《地鐵》就上演了一場生死攸關的地鐵災難逃命故事。這支先行版預告片以日常生活展開,上下班時間的地鐵人群,被擠到緊貼地鐵窗戶,這樣的一幕幕太貼近生活就像在照鏡子,所以當這一切受到毀滅性災難襲擊的時候才會讓人感受深刻。水柱飛速襲來,金屬摩擦火花四濺,地鐵軌道里水沒過一堆屍體,人群擁擠奔逃哭鬧求救的眾生相就像在看《泰坦尼克號》這樣的災難大片,而人在災難打擊中被水沖走,被慣性撞擊等等的慢鏡頭更體現出人們在災難面前的渺小。

⑨  主要環境地質和地質災害問題研究現狀

從廣義上講,環境地質問題包括地質災害在內。為了便於區分,把地質作用造成的災害如火山活動、地震等作為自然地質災害;而人類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如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等則納入狹義的環境地質問題的范疇。當然,自然規律是十分復雜的,有些地質災害是兩種作用,即地球的內、外動力作用,再加上人類活動的作用造成的。如地裂縫、滑坡等。因此這只是相對的區分,並不是在任何情況下都能截然分開的。

1)大江、大河開發中的環境地質問題

在大江、大河興建水利樞紐工程,使地質環境(岩土體環境、地應力環境、水環境)發生變化,導致庫岸崩塌、滑坡、浸沒、水庫滲漏、淤積甚至可能誘發水庫地震等及其它次生地質災害發生。目前世界上已有100餘座水庫發生了誘發地震。研究多圍繞災害的成因機制、預測評價進行。中國的長江、黃河,巴西的亞馬遜河、美國密西西比河、俄羅斯伏爾加河等的開發中,都曾有各自不同的環境地質問題發生。近年來開始重視對工程興建後造成流域內生態地質環境的變化。在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上交流了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中國學者提出在江湖整治和長江中下游防洪中一個重大的環境地質問題是:洞庭湖地質環境系統由於受到構造沉降、沉積物的淤積和人為圍墾因素的相互作用,很可能湖區將會繼續逐漸縮小,以致消失。黃河三門峽水庫淤積造成環境惡化,無法達到原設計效益,雖然後來採取泄洪排沙等措施,但已造成很大的影響。這是個沉重的教訓。

2)核廢料處置的環境地質問題

核能的利用在各國能源結構中的比例近年來有所上升。現實的地質問題就是核電站的選址及核廢料的處置庫選址。對於後者,尤其是高水平放射性廢物處置庫的環境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要求很高。德國、中國、瑞士、日本等國都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工作。他們提出除了考慮場址的地殼構造穩定性,介質的低透水性和一定的對核素吸附滯留能力外,對地震的影響也要考慮。

高放核廢物的泄漏主要原因是和地下水接觸。在處置後長達104~106a內高放核廢物仍保持其有害性質。在此期間北半球有可能經歷幾次冰河期,地表水、地下水及其物化性質都將發生變化,對此英國學者作了重要的探索。Boulton G.S利用過去幾次冰河期的數據建立了冰河作用下岩石水力學和地球化學模式,重現了冰河期地表水加速入滲,地下水流速及物化性質的變化,並探討了處置庫主岩在冰河作用下的長期特性。King-ClaytonLouisa M等和瑞典合作,研究了今後100ka內北歐四次冰河對一個假設的瑞典南部深度為500m的核廢料處置庫的安全影響,進行了預測性的探討。這里涉及到全球和當地的海平面變化,冰蓋厚度、永久凍土厚度的變化以及地形變化等問題。美國新墨西哥州WIPP(Waste Isolation Pilot Plant)開展了軍用超鈾廢物處置庫的研究。處置庫主岩為岩鹽,深度300m左右,重點研究不同地質概念模式對處置庫性能預測的影響。

低滲透性介質一般選擇結晶岩、粘土和蒸發岩等。比利時、韓國學者對粘土的主要特性(如吸附性)以及處置的可行性和安全性進行了研究。中國從80年代中期開始研究高放核廢物的處置。

3)地質資源、礦業開發的環境地質問題

采礦活動不僅造成地表破壞,引起地面沉降、塌陷或邊坡崩塌、水土流失等災害,還因廢渣、尾礦堆放造成土壤和水以及大氣的污染。捷克西部波希米亞地區因采礦引起土壤、水和空氣的污染。從發電廠排出的廢物酸化了土壤和地表水,每燃燒1t煤就會向大氣釋放60kg的SO2。1987年捷克全國就有2.9×106t排放物,此外還有各種痕量金屬,結果之一是本地的雲杉完全枯萎,另一結果是當地地表水中鈹的含量增加。溶解法開采鈾已引起了嚴重而復雜的環境問題。烏茲別克地質科學院開展了對KEMIN采礦聯合體的多金屬礦、稀有金屬及稀土礦周圍地區被重金屬污染的研究。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如加拿大80年代便開始重視礦業開發環境的研究,如減輕酸性排水和發展生物工程技術,從廢水中除硒、銅等,取得成效。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還制定了相應的礦業環境法規以加強環境管理。德國學者指出,當今采礦搬運量為17.8km3/a,遠遠超過先前全球河流搬運物4.5km3/a。這說明人類采礦活動對環境影響是原來風化作用的4倍。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因采礦塌陷造成環境破壞的城市近40個。因采礦產生的大量廢水、廢液未經處理自然排放,處理率不到5%。固體廢物、尾礦的治理量也很低。礦山環境惡化趨勢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工業區排放的大量工業廢氣,尤其是SO2,NO2等與水汽結合,降落成為含硫酸、硝酸腐蝕性很強的「酸雨」(pH<5)。它不僅使地表水水質變壞,土壤酸化,還滲入地下污染地下水。世界現有三大酸雨區:北美酸雨區、歐洲(北歐)酸雨區以及中國西南華南酸雨區。前兩地區正在治理。中國SO2年排放量約1800×104t,超過美國現在水平(1600×104t),雨水中pH值已低於4.5。據1995年的分析觀測資料,我國酸雨面積逐漸擴大,已佔國土面積29%,出現頻率也在上升,個別南方省市還有年平均pH<4.0的地區。

4)城市建設的環境地質問題

城市建設牽涉到土地利用、地下資源開發、水資源(主要是地下水)利用和環境污染等環境地質問題。香港、加德滿都和麥德林等城市,由於在不穩定斜坡上大量建築,發生滑坡和其它塊體運動,遭到很大損害。

現在世界各大城市如何安全處理大量的固體廢棄物(垃圾)、有毒廢液和工業廢料已成為一個重要問題。一些主要城市每天垃圾產生量東京高達3×104t,紐約、巴黎也各有1.4×104t和0.9×104t,不過這些都經過處理。北京日產垃圾量1.2×104t,只有部分處理,這就成為污染水源、土壤和大氣的重要來源。

當前側重研究的問題有:垃圾填埋場的選址,垃圾淋濾液的控制與調查,污染水暈的阻滲牆設計,廢液含水層注射以及廢物綜合利用等方面。國外在城市垃圾填坑設計和運轉方面防治環境污染的對策,主要採取沖洗-減緩法和包容方法,即填坑頂底部有蓋層和墊層。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交流了對地質環境污染指數因子的研究,如澳大利亞利用瀉湖深部特殊沉積物(底棲有孔蟲)查明了人為污染來源。日本學者利用地質污染單元的概念,將地質環境污染劃分為地下空氣污染、沉積介質污染和地下水污染。由於有機物污染在治理上難度較無機物更大,現研究重點已逐漸由「無機污染」轉向「有機污染」,如研究地下水中非水相有機重液監控和有機物在含水層中的轉化程式等問題。

城市水源污染問題也日益嚴重。墨西哥城、聖保羅的飲用水源面臨工業廢物的污染。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上,英、俄、南非、中國學者介紹了城市環境地質問題及評價方法,城市規劃中的土地利用、評價、水資源開發、地震等方面的研究現狀。會議認為目前大城市建設規劃只注意了地表條件,對於深層次的地質環境問題和地質災害問題重視不夠,導致許多環境與災害問題未能及早發現和治理。在城市地質研究中值得重視的是地質信息如何及時提取表述,以便規劃和決策者使用。這方面荷蘭De Mulder E.F.Jyz研製的「地下市政信息系統」(MUIS),存入了有關地質、環境及市政建設數據和圖形信息,使用很方便。國際地科聯地學環境委員會組織了國際城市地質工作組以推動城市地質學和城市地質工作的進展。

5)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水資源開發引起的環境地質問題

人類過度墾殖、放牧、砍伐森林、灌溉不善,造成土地荒漠化或水土流失的危害達到了驚人的程度。全球每年有600×104hm2土地變成沙漠,經濟損失每年約423億美元。中國荒漠化總面積已達國土總面積的8%。到80年代中國每年有2100km2淪為沙漠。據專家調查統計,中國北方土地沙漠化的成因類型中,有89.7%是由於過度放牧、開墾和樵採,有9.6%是由於水資源利用不當造成的。水土流失在歐洲各國中,以西班牙最嚴重,造成植被減少,農業產量降低,流入河中泥沙增多,導致洪水爆發頻率及嚴重程度的增加。中國水土流失面積達179萬km2,每年流失土壤總量達50×108t。黃河每年的泥沙攜帶量50年代為16×108t,實際上現已達到19.7×108t。這絕大部分是黃河上、中游水土流失造成的。

由於人類對地表水與地下水資源開發缺乏統一協調和綜合利用,使①有限的水資源嚴重浪費,大水漫灌,造成大面積的土壤鹽鹼化。如中國西北地區因此形成的土壤鹽鹼化面積達113×104hm2。新疆1/3以上耕地不同程度地發生鹽鹼化,寧夏灌區也存在類似問題。②流域上游大量消耗水資源、興建水庫等,造成下游水量減少,甚至河流斷流、湖泊乾涸、水質惡化、沙漠化、荒漠化現象擴展、地下水補給減少、泉水枯竭。如著名的黃河下游斷流已由1995年的122天延至1997年的226天。新疆的羅布泊湖現已全部乾涸,成為一片荒漠。據統計,近30年來全疆沙漠面積擴大了3.4萬km2,使333×104hm2土地和草原被沙漠所吞沒。

6)超采水資源(主要是地下水)造成的環境地質問題

超采地下水引起水位大幅度下降,導致水井變干,水質惡化,地面沉降,在沿海地區發生海水入侵等。中國長江三角洲平原及河北平原的區域性地面沉降就是由於大面積超采地下水造成的。前者在5000km2內的累計沉降量約1m。地處三角洲腹地的蘇錫常地區已沿滬寧線形成沉降窪地,地面沉降量大於0.3m的面積超過1000km2。地面沉降發展過程與地下水開采強度有關,其沉降量與地下開采量大小呈同步變化趨勢。河北平原以農業用水為主。70年代以來大量開發利用深層地下水,現累計沉降量超過0.1m的區域面積已達3.6萬km2。城市地面沉降影響損失更為突出。上海地區已下沉1~2m,天津50年下降了2.7m。地面沉降造成地裂縫、洪澇積水、工程破壞等危害。世界上不少城市,如休斯敦、威尼斯、曼谷、雅加達和加爾各答等,位於河流三角洲和濱海平原,都有嚴重的地面沉降。

沿海城市由於超采地下水還受到海水入侵的災害。主要表現在淡水資源日益短缺和地下水環境逐漸惡化。如中國,位於渤海的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黃海的膠州灣、海州灣,都受到海水入侵的災害。其中尤以山東萊州灣最為嚴重,入侵面積1995年已發展到970km2。研究的內容側重海水入侵規律、水-岩作用及其數值模擬和水資源的開發、管理等。

7)主要地質災害問題

地質災害災種繁多,危害嚴重且突發性強的有地震、火山噴發、岩崩、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岩溶災害,還有煤礦突水、瓦斯爆炸等。

(1)地震災害。從地質角度當前主要側重研究其區域活動構造(特別是大陸內部的活斷層),古地震,破壞性大地震的地震地質構造以及與地震危險性評價有關的地震地質問題等熱點。在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上探討了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的地震構造、地面斷層、活動斷裂、海下和城區活動層等問題,反映了在大城市附近的強破壞性地震的最新研究動向。

地震預報近期在國際上的新進展突出表現在空間技術的應用,從方法、機理到實際震例。地震前兆觀測還引進了地熱觀測,地氣(Hg、He等)觀測等新技術方法,反映了在地球物理、深部氣體地球化學等方面探索地震前兆的工作。地震預報的分析研究方法運用遺傳演算法、神經元方法、非線性理論等取得良好效果。俄羅斯提出多種前兆綜合時空動態圖像的分析方法,地下水應力場研究,以及地下水形變場的動力學研究都有較高的水平。

在地震災害方面正在執行兩個大型的國際合作計劃:「全球地震危險性評估計劃」(GSHAP)和「全球地震災害圖計劃」(WSRM)。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中國協調合作研究喜馬拉雅地區地震災害定量分析時,建立了跨國家的地區級資料庫,並規劃了方法,這在以往研究中是不多見的。據陳祺福研究,關於全球地震損失估計的研究在科學上的重要突破主要表現在:發展了地震危險性評價的面源、潛在震源模型;提出了估計面源模型參數及其不確定性的新方法;得到了地震發生概率和超越概率之間關系的公式;用GDP作為表示社會財富的宏觀指標體系;首次得到了GDP-地震動-損失關系曲線;發展了估計未來地震災害損失基於GIS的計算機演算法。

(2)火山活動。第30屆國際地質大會反映了以中國吉林長白山天池近代火山活動為例的最新研究進展,如該火山噴發的年代學,噴發的物理過程及動力學,深部岩漿囊探測及大噴發觸發機制,火山噴發氣候效應等。

(3)海平面上升。全球性氣候變暖導致全球性海平面上升,而沿海地帶首當其沖受害:低地淹沒,風暴潮和海蝕加劇,鹹水入侵,河口生態環境發生變化。如淤積、倒灌、污染程度加重,沿海防禦工程抗災能力降低,需要提高設計標准。經過實地考察及有關資料綜合分析預測,中國學者對中國沿海三大三角洲地區,到2050年海平面可能上升的幅度作出評估:珠江三角洲地區50~60cm,長江三角洲地區60~80cm,天津地區70~90cm。沿海城市如上海、天津由於超采地下水形成的地面沉降幅度遠大於海平面上升率,因此相對海平面的上升還要疊加上地殼下沉的幅度。

(4)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這類地質災害突發性強,造成損失很大。據中國統計每年發生的滑坡數以萬計,泥石流溝有一萬多條,多集中在中部南北帶。40年研究結果表明,在時間上1954~1960年,1963~1975年,1980~1985年均為頻次高發期。泰國南部的山麓地帶由於花崗岩岩石風化形成1~10m厚的砂礫質土,坡度達35°以上,1988年發生大規模滑坡及泥石流,損失達2.5億美元。

當前在研究地區性滑坡及實例方面,對於其形成機制、穩定性分析、預測及控制措施問題,較廣泛採用模型模擬及數值模擬的方法。在災害區劃方面運用了遙感及地理信息系統(GIS)。在空間預測方面有採用人工神經網路方法的。在滑坡發生時間預測方面不少研究論文採用離散元分析、離散元與時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在滑坡發生時間預報方面有用滑坡變形功率的新理論准確(僅差22h)預報甘肅永登黃泗滑坡的實例。黃泗滑坡總體積近6×106m3,居民因預先撤離,無一傷亡。這在世界滑坡預報史上是一個極為罕見的成功實例。

⑩ 俄羅斯境內的隕石撞地球是外星人入侵還是自然災害現象

屬於自然災害。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