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質工程 » 農村切坡建房形成地質災害隱患

農村切坡建房形成地質災害隱患

發布時間: 2021-03-06 16:23:20

❶ 「6·」浙江諸暨市楓橋鎮全堂村遼塢滑坡

1 滑坡概況

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全堂村遼塢滑坡是一個古滑坡,地理坐標為: 東經 120°28བྷ″,北緯 29°47པ″。受持續強降雨影響,2011 年 6 月 16 日上午,坡腳發生三處小型崩塌、滑坡,山坡上出現寬大的拉張裂縫,且明顯下錯,有隨時下滑危險,直接威脅坡下 29 戶91 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危害程度屬較大級。險情發生後,政府部門立即啟動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組織群眾轉移,組織專家及施工隊伍開展應急排險。由於發現及時,撤離果斷,29 戶 91 人成功避險。

滑坡體呈不規則圈椅狀,主滑方向 318°,長約 50m,寬度約 60m,厚度約 5m,面積約 2000m2,體積約 10000m3

圖 4 對坡體採取減載卸荷應急處置

3 經驗與啟示

本次遼塢滑坡避險成功的關鍵是比較健全的群測群防體系,監測人員在第一時間發現險情並報告。其次是編制了科學的應急預案,致使避險撤離、臨災處置有章可循、有序應對。

今後工作中應當注意的問題有: 為避免地質災害的發生,應盡量減少人類工程活動,特別是農村山區切坡建房。進一步做好村民的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工作,提高群眾防災減災意識,減少切坡建房等工程活動,監督切坡建房的農戶做好邊坡支護措施。

(本節基礎資料由浙江省國土資源廳提供 責任編輯 徐永強)

❷ 關於廣州新城建設地質條件分析

廣州市2006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為了預防和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危害和損失,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廣東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及省國土資源廳《關於印發廣東省2006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通知》(粵國土資發〔2006〕76號)精神,結合《廣州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2005-2020,報批稿)調查研究成果,制定本防治方案。全市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認真履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制,切實加強領導、分工負責、統一指揮、及時協調,深入貫徹以防為主、防治結合、防救結合的方針,按照全面部署、保證重點、嚴格督查的要求,做好本防治方案的組織實施工作。

一、2005年地質災害概況

2005年,廣州市共發生各類地質災害19宗,其中崩塌5宗,佔15%,滑坡2宗,佔10%,地面塌陷12宗,佔63%。造成3人死亡,2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約2969萬元(見表1)。按災害發生地統計,花都區2宗,直接經濟損失28萬元;增城市3宗,造成1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21萬元;從化市3宗,無人員傷亡,直接經濟損失2500萬元,其中特大地質災害點1處,直接經濟損失2000萬元;番禺區3宗,直接經濟損失320萬元;白雲區5宗,造成1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25萬元;海珠區1宗,直接經濟損失50萬元;荔灣區1宗,直接經濟損失20萬元;蘿崗區1宗,造成1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5萬元。

與2004年相比,2005年全市突發性地質災害發生宗數下降了42%,但由於6月中下旬我市普降大雨到大暴雨,強度大、面積廣,引發群發性崩塌、滑坡地質災害,造成了人員死亡,直接經濟損失也上升了17.8%。2005年地質災害發生的主要特點是:(1)汛期是地質災害頻發期,發生於主汛期(4月-9月)的地質災害有15宗,占總數的79%;(2)地質災害與強降雨和人類工程活動密切相關。據統計,屬自然因素形成的災害有3處,僅佔16%,人為因素誘發造成的9處,佔47%,自然及人為因素綜合誘發造成的7處,佔37%;(3)小型地質災害頻發率高,特大型地質災害破壞性嚴重。特大型地質災害點1處,佔5%,中型地質災害點3處,佔16%,小型地質災害點15處,佔79%。

二、2006年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一)汛期降雨趨勢預測

市氣象局預計,2006年我市汛期總雨量屬正常偏多年景。前汛期降雨量明顯偏多,特別是5月下旬至6月中旬雨量較常年偏多7成,後汛期降雨偏多1-2成。降水集中期內可能出現較嚴重的局部性洪澇災害。年登陸或嚴重影響我市的熱帶氣旋為2?3個。

(二)人類工程活動情況分析

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實施的第一年,我市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在加快推進。根據市政府的部署,本年度城建重點工程有:1.城市道路建設方面:完善科韻路北段、新光快速路、華南快速干線三期、東曉南路放射線二期工程、濱江東路延長線二期工程、護林路二期工程、白雲國際會議中心周邊道路等20項重點工程路網。建設五山路延長線、會展中心二期道路和廣汕路延長線、南洲路工程、東?南路延長線、和平西路延長線、豐樂北路延長線、珠吉路延長線,文德東路延長線、黃石西路延長線、車陂路南延長線、芳村大道改造等20多項市政道路;2.軌道交通建設方面:全線推進地鐵1至6號線的施工,繼續推進城際廣佛線建設,啟動珠江新城集運系統土建工程施工;3.環境基礎建設方面:完成獵德污水處理系統及大沙地、龍歸、竹料和九佛5座污水處理廠建設、完善李坑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配套工程、興豐生活垃圾填埋場及其配套項目,啟動廣州市第二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BOT項目等,並開展大田山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和餐廚垃圾資源化處理廠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前期工作。

今年還將加快推進新機場二期、南沙港二期工程、廣州新火車站及武廣鐵路專線等大型交通樞紐工程,並重點推進新廣播電視觀光塔、白雲國際會議中心和珠江新城地下空間開發等重大工程項目建設。

(三)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根據氣象預測和工程建設活動情況,結合地質環境條件和地質災害易發區分布情況分析,2006年全市地質災害發生范圍、規模、危害將超過去年。由於汛期雨量較為集中和秋冬期乾旱比較明顯,地質災害將呈現如下趨勢:受連續降雨或強降雨影響,中低山丘陵地區特別是經過人工削坡的地段將發生更多的崩塌、滑坡災害,部分崩塌、滑坡隱患點可能出現明顯的異變情況;伏秋期乾旱比較明顯,在廣花盆地、山間河谷平原等隱伏岩溶地區及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區,地下水位下降,加上工程建設強度加大,人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大量抽排地下水,將導致地下水位變化加劇,原有的地面塌陷隱患點可能加劇或誘發新的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因此,局部地區地質災害發生的范圍、規模和危害可能大於往年。

三、2006年地質災害防治重點

2006年,我市地質災害汛期防範時期為4月15日至10月15日,重點防範時期為5月1日至9月30日;汛期重點防治因台風暴雨引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山洪災害,其它時段重點做好地面塌陷和人為工程活動引發的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

(一)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地區

在分析總結以往地質災害發生的時空分布和災害損失程度的基礎上,確定以下六個地區為本年度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地區。

1.從化市東北部、增城市東北部以崩塌、滑坡、泥石流為主的重點防治區。包括從化市呂田鎮、良口鎮及增城市派潭鎮的中低山地區,區內主要交通干線有G105國道及S355省道。

2.花都區北部、從化市西部以滑坡、崩塌為主的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包括花都區梯面鎮和從化市溫泉鎮、鰲頭鎮的丘陵地區。

3.從化市中部、增城市東北部以地面塌陷為主的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包括從化市呂田鎮聯豐村、新聯村、九曲水村,良口鎮石嶺村,鰲頭鎮象新村、中塘村、新隅村,增城市派潭鎮高灘和靈山等隱伏岩溶地區。

4.廣花盆地以地面塌陷為主的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包括花都區赤坭鎮、炭步鎮、花東鎮、花山鎮和雅瑤鎮,白雲區江高鎮及人和鎮等隱伏岩溶地區,區內重要建築設施和交通干線有新白雲機場及國際物流園區、新機場高速公路、廣花公路、G106國道等。

5.市域南部以地面沉降為主的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包括番禺區東涌鎮、欖核鎮、大崗鎮,南沙區萬頃沙鎮、黃閣鎮、橫瀝鎮等軟土分布地區。

6.市域中部以地面沉降為主的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包括白雲區棠溪至金沙街、荔灣區如意坊至增?一帶、黃埔區南崗街、番禺區鍾村鎮等軟土分布地區。

7.大型人類工程活動場地及周邊地區,特別是地下隧道工程所經過的地區。

(二)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段)的預防

本防治方案所指的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段)是指規模較大、危害中等以上,可能造成社會影響大、經濟損失嚴重,危險性大的地質災害。根據市地質調查院(市地質環境監測站)2005年度地質災害巡查報告,全市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71處,威脅到1262戶約7149人的安全(見表2),其中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有50處(見表3),在台風暴雨、連續降雨及人類工程活動等因素的影響下,易引發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因此,所在區(縣級市)政府、國土資源、建設、交通、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門,應各負其責,重點加強防範。汛期前按照各自分工對隱患點(段)進行全面檢查,發放防災明白卡;汛期開展經常性巡查、監測和24小時值班,做好防災、避災、救災的各項工作。

四、地質災害預防措施

(一)加強領導,明確地質災害防治目標

我市各級人民政府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和全面規劃、突出重點的原則,切實加強領導。各級人民政府要將地質災害防治作為執政為民、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認真部署和落實,保證領導到位、人員到位、措施到位、資金到位。各級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和應急指揮人員要落實責任制,明確具體負責人,務必做到任務到人、責任到人,認真履行職責,切實組織好監測、預防、預報預警、群測群防、災害現場應急調查。對地質災害危險點及時提出具體措施,制定人員緊急避險和財產轉移的應急方案,並按照地質災害速報制度的要求,及時向上級有關部門報告地質災害災情和防治情況。各區、縣級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要對轄區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情況進行認真總結,並在次年的1月15日前報送當地人民政府和市國土房管局。

(二)制定防治方案,落實地質災害防治責任制

各區、縣級市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在總結上年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基礎上,會同建設、水利、交通等行政主管部門,結合轄區內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分布、類型、規模、危害性等實際情況,認真組織編制和落實本地區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提出本地區地質災害危險點、隱患點的具體防災措施,落實監測、報警單位和主要責任人,協助鎮一級政府確定避災方案和緊急疏散路線。各地編制的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應及時報同級人民政府審批後公布,並報市國土房管局備案。防治方案應作為地方政府指導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工作的決策依據。

各區、縣級市人民政府要按照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廣東省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的通知》(粵府辦〔2004〕73號)要求,切實做好地質災害應急處理工作。各區、縣級市要完善地質災害預報預警機制,建立預報預警應急指揮系統,做到地質災害隱患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理。

對違反規定或不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造成地質災害導致人員傷亡和重大財產損失的,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有關規定,追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的法律責任。

(三)落實經費,建立地質災害防治投入保障制度

各區、縣級市人民政府要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廣東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結合實際安排地質災害調查、預防和治理經費,納入年度計劃和財政預算,並根據當地財力狀況和防災工作需要,建立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對危害大、影響嚴重、急需治理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進行徹底治理或搬遷避讓,有效地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安全。

(四)完善制度,提高地質災害應急反應能力

各區、縣級市人民政府和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要認真落實汛期值班制度、險情巡查制度和災情速報制度,向社會公布地質災害報警電話,接受社會監督,做到汛期前組織技術力量對地質災害危險區和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全面檢查,汛期中開展巡查和應急調查,汛期後進行復查與總結。各級應急指揮機構要認真履行職責,充分發揮省、市地質勘查隊伍在汛期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調查與善後處置工作中的作用;各級人民政府應組織或指定一支搶險救災應急隊伍,以備擔任突發性地質災害搶險救災任務。

(五)控制源頭,依法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

各有關部門要嚴格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廣東省地質環境管理條例》、國土資源部《關於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4〕69號)以及省國土資源廳《關於印發〈廣東省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實施細則〉(試行)的通知》(粵國土資發〔2004〕237號)要求,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內進行工程建設和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時,必須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從源頭上控制或減少人為因素引發地質災害的發生。在劃定的地質災害危險區內,禁止審批新建住宅以及爆破、削坡和從事其它可能引發地質災害的活動。

(六)加強協作,保障信息暢通

各區、縣級市人民政府和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要在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加強與有關防汛救災部門的協調、溝通與合作,互通情報,確保市、區(縣級市)、鎮三級之間信息暢通,做到上情下達、下情上報迅速准確,保障全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信息暢通。

(七)加強合作,推進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

市國土房管局與市氣象局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有關規定和國家、省的工作部署,已在著手進行廣州市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前期准備工作。現階段,市國土房管局需加強市地質環境監測站的信息化建設,使其搭建起基礎網路平台和辦公自動化平台,初步建立全市地質環境監測資料庫,在此基礎上進行廣州市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系統規劃設計,制定分期實施計劃;市氣象局需進一步完善本局信息化建設,根據市政府關於加強資源整合和信息共享的要求,通過市數據中心實現與其他部門的數據共享和交換。兩個部門應加強合作,加快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系統的建設工作。台風、暴雨是造成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的主要誘因,當氣象部門發布台風橙色、紅色以及暴雨紅色預警信號時,要特別警惕地質災害的發生。

(八)加大宣傳,提高地質災害防治水平

各級人民政府和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通過張貼宣傳畫、舉辦各種類型的培訓班或者報紙、廣播、電視等新聞媒體,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宣傳力度,普及地質災害防治基本知識。特別是各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充分利用「3.19」《礦產資源法》頒布紀念日、「4.22」世界地球日及「6.25」土地日開展宣傳咨詢活動,進一步增強廣大幹部群眾預防地質災害的意識,提高防災水平,避免因地質災害造成的群死群傷事件,確保一方平安。

五、地質災害監測、預防責任

地質災害監測與預防工作要在市、區(縣級市)政府的統一領導和部署下,國土、建設、交通和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認真履行對本行政區域內地質災害隱患點(段)的監測和預防工作。對於威脅居民區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由當地區(縣級市)、鎮人民政府負責組織監測,檢查群測群防網路落實與運行情況;對威脅公路、礦山、水利等設施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由設施所在地有關主管部門負責組織監測預防。汛期前,各主管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分工對隱患點(段)進行全面檢查,並做好汛期經常性監測預防和值班安排,落實防災、避災、救災的組織機構、資金和物資儲備,最大限度地避免或減輕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❸  亂挖亂填可能誘發地質災害

對新農村而言,保留一定的地形起伏,不僅可以有效地保護地質生態環境,保內留泥石流等容的行洪通道,還可以使建築物錯落有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新農村品位。過度追求場地的絕對平整,不僅會增加建設費用,而且因之形成的挖、填方邊坡還可能成為滑坡隱患,填方厚度較大時,還可能導致地面和建構築物基礎不均勻沉降問題。南方不少農村經常在植被茂密但岩層風化強烈的斜坡地段開挖,形成圈椅狀邊坡圍成的場地,而又不能採取必要的支護,暴雨時,極易遭受滑坡災害。

丘陵山區切坡建房,邊坡土體風化強烈,穩定性差,極易發生滑坡(江西瑞金,2005)

斜坡原狀

人為改造(切坡和填坡)邊坡上建房很危險

❹ 地質災害防災預案與防治規劃

一、地質災害防災預案及建議

根據地質災害穩定性、危害特徵及防治措施,對靈台縣的各地質災害點進行對比分析,結合地質災害點變形跡象及自身的特徵,對靈台縣滑坡、不穩定斜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點進行防治分級,並提出可行性建議。

對於靈台縣109個地質災害點,根據其規模、威脅程度、易發程度等進行了分級。對於威脅人民生命財產的地質災害點,建議地方相關部門加強日常監測,做好群測群防工作,出現問題及時向相關部門匯報。對於在災害點威脅范圍內進行工程施工的相關部門應嚴格審批,避免由於災害天氣和人工擾動誘發的地質災害。

二、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建議

為了有效減輕地質災害損失,為地方政府編制防治規劃提供依據。編制的主要指導思想是在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統領下,以保障新農村建設和「以人為本」為主要目標,進行地質災害防治分期,確定防治方案。

(一)地質災害防治分級

根據地質災害點的性質、規模、位置、危害程度、危險程度等,將全縣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分為三個級別:重點防治點、次重點防治點、一般防治點,其點數量分別為5處、14處、90處。

(二)地質災害防治分期

根據靈台縣地質災害發育特徵、分布規律和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危險程度分區評價結果,結合靈台縣總體規劃、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要求,本著「以人為本」原則,對全縣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防治工作按近期、中期、遠期進行總體規劃。其中近期、中期、遠期地質災害防治點數量分別為8處、18處、83處。

(三)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1.地質災害隱患點居民搬遷避讓

位於危險性較大斜坡下或滑坡體上的房屋採取搬遷措施,未搬遷以前在雨季危險期或出現滑動跡象時採取避讓措施。搬遷避讓可避開地質災害的威脅,從根本上消除地質災害隱患,根據實際情況做出搬遷避讓規劃,逐步實施。在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與巡查過程中,發現和評估地質災害危險點,當達到一定危險程度時,首先臨時採取避讓措施,把人員和財產轉移到安全地帶,最大限度減少地質災害可能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避讓搬遷的地址應在專業技術人員現場勘查後進行確定,特別是移民新村建設應做好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

2.地質災害隱患點工程治理

對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工程治理,提高其地質體的穩定性,是重要的地質災害防治措施,特別是在一些重要地帶,是首選的防治措施。

地質災害工程治理投資相對較大,應在多種方案分析對比的基礎上,慎重篩選工程治理點。在確立工程治理點後,應由地質災害專業勘查隊伍對災害點進行詳細勘查,做出施工治理方案設計,按照相關規范進行施工、監理、竣工驗收及後期的治理效果監測。

3.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

監測地質災害隱患點,是防止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的重要手段。在目前經濟條件下,還難以在短期內使居民和重要工程設施完全避開地質災害威脅,在實施搬遷避讓和分期治理的過程中,做好地質災害監測工作尤為重要。

地質災害監測包括專業監測和群測群防,在縣域內選擇重要災害點開展專業監測工作,提高全縣的地質災害監測技術水平;部分災害點還可採用群測群防儀器進行監測,提高群測群防監測預警效果;大量的一般災害點,在災害體上合理布置監測點,採用簡易的直尺、鋼尺等進行定期監測和汛期加密監測,宏觀巡視災害體各部位的變形跡象,並做好相應的監測記錄。

地質災害監測工作應在有效的組織管理體系下運行,並建立起預警發布體系,做到險情發生時能啟動應急預案,快速有效組織人員及財產撤離避讓。

(四)地質災害防治分區

依據地質災害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災體演化趨勢及對居民生命財產潛在危害程度,結合靈台縣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危險程度分區圖、當地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對工作區進行地質災害防治區(圖7-7),即:重點防治區、次重點防治區和一般防治區。每級防治區中根據地質條件、災害類型與危害程度,劃分出防治亞區或防治的重點地段。

圖7-7 靈台縣地質災害防治區劃圖

1.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Ⅰ)

靈台縣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面積298.23km2,占總面積的14.55%。包括六個地質災害高危險亞區,即黑河北岸梁原鄉橫渠—付家溝—官村—朱家灣—杜家溝—景家莊子地質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1),黑河南岸梁原鄉張家塬—溫家莊—東門—朱家灣高地質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2),達溪河北岸沿線地質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3),達溪河南岸中台鎮—蒲窩鄉—新開鄉邵寨鎮黃土梁峁丘陵地質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4),邵寨鎮黃土梁峁丘陵地質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5)和獨店鄉什字塬北部黃土梁峁丘陵地質災害重點防治亞區(Ⅰ6)。本區所處地貌單元主要為黃土梁峁溝壑區及黃土丘陵區。岩性主要為第四系黃土和白堊系紫紅色泥岩、砂岩、砂礫岩,地表黃土覆蓋厚度較大,黃土大都向沖溝傾斜。局部地形坡度較大,區內工程地質條件差,岩土層的表層風化較嚴重,本區人類活動比較強烈,在溝谷邊坡人口比較密集,人類活動對環境的改造極為強烈,主要包括建房切坡、開挖窯洞、修路等,人為活動誘發滑坡、崩塌的可能性較大。本區植被稀疏,以農作物為主,不利於水土保持。丘陵區溝谷大多處於壯年期或幼年期,侵蝕作用比較強烈。在汛期遇暴雨和連陰雨天氣容易形成滑坡、崩塌災害。特殊的岩土條件和氣象條件為地質災害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性。本區也是全縣滑坡、崩塌地質災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因此要進行重點防治,要完善好群測群防體系,在暴雨及連續降雨時加強重點地段巡查,盡可能地減少損失。

2.地質災害次重點防治區(Ⅱ)

靈台縣地質災害次重點防治區面積861.49km2,占總面積的42.04%,地質災害為滑坡、崩塌、泥石流和不穩定斜坡。包括四個地質災害中危險亞區,即黑河北岸梁原鄉黃土梁峁丘陵地質災害中危險亞區(Ⅱ1)、黑河南岸—什字塬以北黃土梁峁丘陵地質災害中危險亞區(Ⅱ2)、什字塬以南—達溪河以北黃土梁峁丘陵地質災害中危險亞區(Ⅱ3)、達溪河南岸中台鎮蒲窩鄉新開鄉邵寨鎮廣大黃土梁峁丘陵地質災害中危險亞區(Ⅱ4)。本區岩性為第四系中上更新統黃土覆蓋於白堊系砂礫岩、砂岩、泥岩基岩之上,厚度不等,在降水作用下容易沿黃土與基岩的接觸面形成滑坡。區內人類工程活動相對較強,人口比較多,人類工程活動比較強烈,主要表現是為各種目的而進行的切坡,加大了崩塌、滑坡的臨空面。黃土層,岩石風化破碎,節理裂隙發育,為災害中易發區。丘陵區溝谷大多處於壯年期或幼年期,侵蝕作用比較強烈,溝坡多為階狀陡坡。在汛期容易形成滑坡、崩塌災害。災害點分布在村莊周圍、公路沿線、河谷邊坡地帶。地質災害一旦發生,危害較大,是地質災害防治的次重點防治區。在暴雨及連續性降雨天氣,在工程地質條件差及威脅性巨大的地段要加強監測,以達到減災防災的目的。

3.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Ⅲ)

靈台縣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面積889.28km2,占總面積的43.41%,地質災害發育較少,危險性相對較小。包括六個地質災害低危險亞區,即梁原鄉王家溝黃土塬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Ⅳ1)、黑河寬闊河谷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Ⅳ2)、什字塬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Ⅳ3)、達溪河河谷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Ⅳ4)、邵寨鎮黃土塬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Ⅳ5)、百里鄉林場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Ⅳ6)。本區黃土塬區及黃土小台塬區和寬闊的河谷區工程地質條件很好,地形平坦,雖然人類工程活動較頻繁但很少發生地質災害;百里鄉林場區植被茂密,人煙稀少,人類工程活動較少,地質環境相對優越,地質災害發生概率較小,為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

❺ 「8·」浙江泰順縣泗溪鎮九峰村滑坡地

1 滑坡概況

受2011年第11號台風「南瑪都」影響,浙江泰順縣境內普降大雨,24小時累計降雨量達300mm,8月31日17∶30,泗溪鎮九峰辦事處九峰村1處地質災害隱患點發生滑坡,下滑總方量約4000m3,威脅14戶居民共47人,造成15間民房受損,直接經濟損失約80萬元。由於預警及時,提前撤離受威脅群眾,未造成人員傷亡。

本次滑坡為老滑坡,受2009年「莫拉克」台風影響,滑坡所在山體出現數道裂縫,嚴重威脅下方39戶31間民房及一所小學共計160多人的生命財產安全。該隱患點被列入群測群防巡查監測點。坡腳建房切坡,邊坡長200m,高10~16m,坡度40°~70°。滑坡區屬低山斜坡地貌單元,自然坡度為15°~25°,海拔最低為888m,最高為925m,相對高差37m,植被以毛竹為主。

滑坡區出露地層主要為下白堊統館頭組(K1g)和第四系殘坡積(Q4el-dl)。館頭組地層岩性為粉砂岩,抗風化能力弱,全風化層土體厚達10~20m,強風化岩破碎,裂隙發育。殘坡積岩性為含碎石粘質粉土,可塑—硬塑狀,厚1~2.5m。邊坡坡體以全風化岩、殘坡積層為主,局部為強風化岩。區內水文地質條件簡單,地下水主要為第四系鬆散岩類孔隙潛水和基岩裂隙水,水量貧乏。導致滑坡發生的因素有四:地層岩性、強降雨、前緣切坡臨空、坡面毛竹植被根固能力差。

圖 4 壓坡腳應急處理

應急處置期間,當地政府對撤離轉移的群眾進行了妥善安置,一部分投親靠友,另一部分免費安排到賓館住宿。縣民政部門給受災群眾發放米、油、衣被等生活用品。9 月 15 日,滑坡體現場清理完畢,受損房屋加固工作、應急處置工作基本完成,受威脅群眾陸續搬回居住。政府還將對滑坡災害點進行進一步勘查、工程治理等防治工作。

3 經驗與啟示

本次避險成功,主要得益於當地建立了較完善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廣大基層工作人員及監測人員對工作高度負責,認真貫徹落實地質災害巡查、監測制度,及時發現險情、上報並發布預警信息,提前轉移受威脅群眾,避免了重大人員傷亡。

面臨的問題: 在地質災害應急避險方面依然存在設備缺乏、人員和經費不足、群眾不理解不配合等問題。

(本節基礎資料由浙江省國土資源廳提供 責任編輯 褚宏亮)

❻ 工程經濟活動引發的突變型地質災害

我國專門的地質災害統計制度建立時間較晚,目前缺乏標准統一、時間序列完整的地質災害數據。1949~1998年的地質災害數據主要依據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編輯的《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和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災害綜合研究組編輯的《中國重大自然災害與社會圖集》[35,36]。1999~2008年的地質災害數據主要依據國土資源部發布的《中國地質環境公報》(2001~2008)。

從圖4-17和圖4-18可以看出,從1949年到2008年,我國地質災害發生頻次隨時間發生高低起伏的周期性變化,但總體上呈增加的趨勢。據不完全統計,近50年來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形成了1951~1962年、1963~1975年、1976~1987年和1988年以後4個周期性變化過程,每個周期延續時間為11~13年。這4個周期災害峰值分別出現在1958年、1972年、1981年和1998年[37]。按照時間序列分析理論,地質災害發生頻次包括3個成分:周期性成分、趨勢性成分和隨機性成分。周期性成分可能與氣候變化相關,地質災害的高發期往往發生在高降雨量的年份。趨勢性成分可能主要與人類工程經濟活動相關,隨著人類工程經濟活動強度的增加,地質災害發生頻次隨之增加。據《中國地質環境公報》(2002)統計,2002年人類活動誘發的突發性地質災害佔56%。廣西2002年發生的重大突發性地質災害中,有83%是由於人類活動誘發,人類活動誘發的地質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占死亡總人數的92%,誘發地質災害的人類活動突出表現在切坡建房、礦山開采、修路、開挖水渠等。廣東2002年發生的重大突發性地質災害中,有83%是由於人類活動誘發,其中採石、采礦誘發的占人類活動誘發總數的50%。福建2002年發生的重大突發性地質災害中,有82%是由於人類活動誘發,其中切坡建房誘發的占人類活動誘發總數的94%。

圖4-17 1949~1998年全國重大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災害發生頻次變化圖

圖4-18 1999~2008年全國突發性地質災害發生頻次變化圖

突變型地質災害發生頻次區域差異明顯,中南部山地丘陵區為密集發生區。地質災害發生頻次在區域上的總體態勢表現為南方多北方少,中部多,西北和東北少(圖4-19)。突發性地質災害最為集中的省區有湖南、福建、重慶、安徽、廣東、陝西、江西、雲南、四川、廣西等。突發性地質災害集中在中南部省份的主要原因有:山地丘陵區集中分布,地表地質體天然穩定性差;降雨頻繁,天氣多變,地表物理風化嚴重;鐵路、公路等工程分布密集,對山地丘陵擾動強度大。圖4-20給出了1999~2008年各省地質災害造成的年平均死亡人數情況。年平均死亡人數大於100人的省份依次為雲南、四川;年平均死亡人數小於100人大於50人的省份依次為湖南、陝西、廣東、貴州;年平均死亡人數小於50人大於10人的省份由高到低依次為重慶、福建、廣西、山西、浙江、江西、甘肅、湖北。在地質災害嚴重的省份,地質災害不僅造成了較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而且嚴重威脅著國土資源和生態環境安全,影響了本區域經濟社會的健康和快速發展。

圖4-19 1999~2008年平均年發生地質災害頻率分布示意圖

圖4-20 1999~2008年各省地質災害年平均死亡人數示意圖

❼ 「6·」 廣西壯族自治區融安縣大坡街滑坡

1 引言

2014年6月19日凌晨2時30分,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融安縣大坡鄉大坡街發生滑坡地質災害,中心地理位置:東經109°31′16″、北緯25°09′07″。滑坡共有2處,分別位於大坡街西側山體人工切坡的頂部和大坡街東側下方的河岸,其中一處滑坡寬120m、斜長7.5m、厚6m,體積5400m3,主滑方向123°;另外一處滑坡寬70m、斜長25m、平均厚2m,體積3500m3,主滑方向95°。兩處滑坡共造成大坡街8幢2~4層的樓房受損,1間摩托車修理店滑入河中,直接經濟損失約30萬;由於撤離及時,避免了39戶173名群眾的傷亡。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其災情屬小型。

2 地質災害災情概況

2.1 地質環境條件

(1)地形地貌

滑坡位於構造剝蝕丘陵地貌區,所在的山丘峰頂標高256m,相對高差76m,山體自然邊坡坡度25°~45°,植被生長茂盛,覆蓋率大於90%。山丘的中下部為大坡鄉街道,地面標高為180m,街道兩側樓房的建設在西側形成高24~36m、坡度56°的人工邊坡;東側棄土堆填形成高22m、坡度50°左右的人工邊坡。坡腳處為大坡河,河床標高158m,河岸邊坡高15~22m,岸坡平均坡度在45°左右,河水自東向西流動。

(2)地層岩性及其工程地質特性

滑坡所在區域上覆第四系坡殘積碎石土,厚度3~5m,碎石含量約40%~50%,結構鬆散,透水性好,土體易沿著殘積層與基岩接觸面產生滑坡、崩塌。下伏寒武系清溪組(

)黃褐色泥岩、泥質砂岩,抗水性弱,易風化,力學強度低,新鮮岩石干抗壓強度26.6~192MPa,軟化系數0.25~0.94。

(3)地質構造

根據區域資料,滑坡位於大坡-雅瑤向斜的核部,該向斜岩層傾角變化大,由寒武系地層組成,軸向NE,長38km、寬18km。區域岩層產狀為140°∠68°。

(4)水文地質條件

滑坡所在區域的地下水類型主要有碎屑岩裂隙水,賦存在砂岩裂隙中,主要接受大氣降雨補給,並於溪溝底部、溝側等地排泄出地表形成溝尾泉等。枯季泉流量0.3L/s,地下水徑流模數一般6~6L/s.km2,水量豐富。

2.2 地質災害特徵

廣西柳州市融安縣大坡鄉大坡街滑坡包括兩處滑坡,分別位於大坡街後山上方的坡頂和下方的河岸,其中:

H1滑坡:位於人工切坡頂部,邊坡高24~36m,坡度56°,邊坡上部4~5m為坡殘積碎石土,下部為強風化泥岩、泥質砂岩,滑坡寬120m、斜長7.5m、厚6m,體積5400m3,主滑方向123°,滑體以坡殘積土為主,滑面為土岩接觸面。滑坡後緣沿山脊線產生近南北向的弧形裂縫,裂縫寬0.1~0.8m,下錯1m;前緣多次產生小規模的崩滑,已有近800m3土石從坡頂崩滑而下,沖擊坡腳的房屋,共造成大坡街8幢2~4層的樓房受損,滑體已堆積至部分房屋的三樓。

H2滑坡:位於大坡街下方的河岸,滑坡寬70m、斜長25m、平均厚2m,體積3500m3,主滑方向95°。滑體前緣受河水沖刷,大部分滑體已滑入河中,少量滑體堆積在坡面上。滑坡造成坡頂處的1間摩托車修理店滑入河中。

2.3 地質災害成因分析

根據野外調查,滑坡的發生以自然因素為主,人為因素次之,是自然因素與人為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

H1滑坡:滑坡所在的山體邊坡上部為厚4~5m的坡積土,下覆基岩為泥岩;1997年大坡街建設切坡建房形成高24~36m、坡度56°的人工邊坡,改變了邊坡的自然狀態,削坡切穿了土岩接觸面,形成高陡的臨空面,給滑坡、崩塌的形成創造了空間條件。2014年6月18日突降暴雨,在約3小時左右降雨近200mm,雨水下滲,造成土體快速飽和,土體強度降低,自重加大,此外由於泥岩的隔水作用,雨水下滲至強風化泥岩後沿土岩接觸面滲流,使土岩接觸面的摩擦力下降產生滑動。

H2滑坡:大坡街建設過程中切坡開挖的棄土就近往河岸堆填,形成高22m、坡度50°左右的人工邊坡,易沿原地形坡面滑動產生滑坡、崩塌;加上該處為大坡河的拐彎處,河流沖刷較為強烈。2014年6月18日突降暴雨,造成河水位暴漲,洪水強烈沖刷河岸,淘蝕坡腳,引發河岸邊坡下滑產生滑坡。

3 地質災害巡查監測

根據氣象預警信息,2014年6月17日開始,受熱帶高壓和低空切變線等因素影響,廣西壯族自治區大部地區將出現一次強降雨過程,局部大雨或暴雨。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與自治區氣象局、水文局利用各種預警預報信息平台及時向全區各市、縣發布了地質災害風險黃色預警預報,柳州市融安縣大坡鄉就是這次地質災害風險黃色預警區域之一。根據國土資源等部門的地質災害預警預報信息,柳州市融安縣大坡鄉黨委、政府按預定的地質災害防治預案及時啟動地質防治工作,召開全體幹部職工會議,緊急部署全鄉地質災害防治和抗洪救災等各項防範應對工作,要求各相關責任人、監測人和受地質災害威脅的居民加強雨情、江河水情和地質災害易發區及隱患點的值守和巡查、監測等工作,全力扎實做好各項防範應對工作。受強降雨影響,到6月18日16時前的48小時內,柳州市融安縣大坡鄉累計雨量已達到195毫米,至6月19日凌晨2時30分,在大坡街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一居民,聽到屋後牆被砸的聲音,當即起來察看,發現後牆是受到後山坡上的一小塊泥土崩塌所砸,意識到可能是後山坡滑坡的前兆,因此,立刻告知受滑坡影響的鄰居,並報告當地國土資源部門。當地國土資源部門巡查監測組加強監測,至6月19日早晨6時,山坡上滑坡體的後緣裂縫加寬、前緣泥土加速滑落,是滑坡加速滑動現象,巡查監測組立即報大坡鄉黨委和政府負責人,鄉黨委和政府立即啟動滑坡地質災害應急響應,按預案組織大坡鄉政府工作人員和派出所全體幹警進到現場開展應急處置。6月19日上午10時,山體發生滑動,根據柳州市主要領導指示精神,融安縣委、縣政府迅速組織救援隊伍趕赴災害現場,會同大坡鄉黨委、政府等主要負責人組成前線指揮部靠前指揮,全力以赴開展應急救援工作,緊急、有序地組織受災居民撤離,並妥善做好安置工作。由於預警及時、監測到位、決策果斷、措施有力,融安縣大坡鄉成功避免了39戶173名群眾的傷亡發生,而且受災群眾全部得到了妥善安置。

4 地質災害避險安置

本次大坡街「6.19」滑坡地質災害應急工作主要採取的措施有:

(1)提前做好地質災害防範應對准備工作

2014年入汛以來,自治區召開防汛抗旱電視電話工作會議,全面加強防汛防災應對工作。5月18日,在南寧市舉辦了自治區防汛搶險演練,增強各級處置汛期突發事件能力。5月28日,自治區政府應急辦、國土資源廳與欽州市人民政府在浦北縣聯合舉2014年地質災害應急避險救災演練,並組織各市縣觀看電視直播,用創新方式切實提高各地防汛防災應對水平,汛期前及時強化我區廣大幹部群眾的地質災害防治意識和知識。

(2)加強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預報工作

在此次大坡鄉發生「6·19」滑坡地質災害前,據融安縣降雨天氣過程,自治區國土資源部門及時向市、縣發布了地質災害風險黃色預警信息。融安縣政府收到預警信息後,及時組織國土資源部門與氣象部門加強應急協調聯絡,做好雨情實時監測和預報工作,根據雨情實時監測資料和預報資料進行地質災害短期預測,並對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時間、地點、成災范圍和影響程度進行預報;同時要求大坡鄉政府加強值守應急,加強對地質災害隱患區、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巡查與監測,發現險情,及時報告。6月18日融安縣出現大范圍強降雨天氣,融安縣通過農村氣象預警大喇叭多次發布氣象預報信息和實時雨量信息,其中於6月18日7時26分發布大坡鄉2小時雨量達62mm,18日16時雨量超過195mm,大坡鄉黨委、政府立即組織工作人員加強巡查監測,並告知全鄉群眾做好防範應對工作。6月19日凌晨,受災群眾發現地質災害預兆後,當地國土資源部門的地質災害技術人員到現場巡查後山開裂變形,通過加強監測,出現險情後迅速將險情報告大坡鄉黨委、政府,為科學決策提供了必要的依據,為成功避險爭取了寶貴的撤離時間。

(3)組建前線指揮部統一負責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工作

災害發生後,大坡鄉黨委、政府及時啟動地質災害防治預案,組織幹部職工拿著高音喇叭,挨家挨戶通知受威脅群眾迅速撤離至安全區域;融安縣主要領導也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按照預案啟動地質災害應急響應,成立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救災指揮部,縣委書記任指揮長。其他縣領導任副指揮長,設立監測組、安保組、搶險組、安置組、後勤保障組5個應急救援小組,各組組長由l名縣領導擔任,組員由相關科局領導組成,各應急小組按工作職責立即開展救災搶險工作。監測組負責調查、核實險情,組織監測、預測地質災害發展趨勢和潛在威脅,劃定危險區域,在滑坡體裂縫處設立4個監測樁,對滑坡體變化情況實行全天24小時監測預警;安保組負責對地質災害發生地點的重要路段交通管制,維護交通秩序及現場治安秩序,在危險區域拉警戒線、設立警示標志,用木板封閉危險區域,安排專人24小時值守,嚴禁人員進出;搶險組負責對受災居民搶險救援和衛生救護,在專家的指導下,在距滑坡後緣裂縫上方3m處的山體上開挖排水溝,填埋夯實滑坡裂縫、用彩條布覆蓋滑坡體等阻止地表水滲入裂縫、減少雨水和地面水的滲入,起到阻滑作用;安置組負責對受威脅群眾及重要財產的轉移及安置,採取投親靠友、設立臨時安置點等方式安置受災群眾;後勤保障組負責對災區電力、通訊設施的搶修與恢復,救災物資分發等一些後勤保障工作。各應急小組在指揮部統一統籌指揮下,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協調有序地組織開展救援工作,使受威脅的39戶173名群眾成功避險。

(4)認真抓好災後處置工作

災後,融安縣政府委託地質災害技術支撐單位廣西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提出滑坡應急處置技術方案,並及時召開專題會議。就大坡鄉「6·19」山體滑坡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方案進行了討論,最後確定執行削坡清除滑坡隱患的方案,快速委託專業技術公司負責清理和工程監理工作。方案科學、合理,受委託公司專業技術強、信譽較好,災後後續工作在短時間內有序、及時和扎實地推進,隱患也有望得到根本性消除。

5 經驗與啟示

(1)領導重視是前提

險情發生後,市、縣兩級政府和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市主要領導同志作了重要批示,縣領導靠前指揮,各單位迅速響應,在滑坡現場組織開展人員疏散、隱患排查、災民安置等工作,確保了滑坡危險區域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融安縣領導幹部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大力支持。每年縣政府都召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專題會議;下發文件明確防範重點,每年汛期縣領導均率隊到各重點隱患點進行檢查督促,明確落實防範責任和防治措施。

(2)宣傳培訓是基礎

融安縣著力抓好地質災害防治宣傳培訓工作。每年安排近7萬元用於地災宣傳培訓經費,通過廣播電視、報紙報刊等媒體媒介廣泛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知識,並利用「地球日」、「土地日」、「三月三」等節日採取多種形式進行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每年發放宣傳材料10000餘份、明白卡1200餘份,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重要災害點和公路沿線設立警示標志260個,使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真正做到入「點」人戶。

每年汛期前融安縣政府組織國土資源部門專業技術人員對全縣12個鄉鎮幹部、村幹部、中小學校長、監測員等相關人員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結合該縣地質災害的類型特點,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廣大幹部群眾傳授地質災害防治知識,使他們掌握地質災害的分類和各類地質災害特點特徵、前兆識別,學會運用簡單工具進行監測,以及掌握正確的地質災害應急避險措施等,做到「四應知」和「四應會」。該縣政府每年還組織國土資源等相關部門深入全縣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有針對性地開展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避險演練,讓群眾真正能掌握和運用地質災害防治知識,不斷提高地質災害自救互救能力和水平。

(3)群測群防是根本

融安縣政府歷來重視群測群防工作,一直將其作為監測險情的一項重要手段。每年柳州市政府與各縣政府、縣政府與鄉鎮政府、鄉鎮政府與村委及監測員層層簽訂工作責任狀,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分解落實.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工作格局。融安縣政府每年投入經費20多萬元建立和維持全縣群測群防體系的運轉,目前共落實307名地質災害監測員,實行分片管理,覆蓋該縣12個鄉鎮所有地質災害易發區和隱患點,確保每年汛期時的排查、巡查、核查工作有效開展。遇到災險情時,能夠及時上下聯動,充分發揮群測群防作用,有效預防和減少地質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4)地質災害預警及時是關鍵

及時、准確的地質災害預警信息在這次成功避險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收到自治區、市兩級地質災害預報預警信息平台發布的預警信息後,融安縣安排專人進行地質災害預報預警的收集整理工作,遇到極端惡劣氣象條件,及時通過簡訊平台把預警信息發送到全縣防災工作人員的手機上,提醒做好地質災害巡查和防範工作。2014年,先後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預警信息21000餘條。同時,自治區氣象部門在融安縣12個鄉鎮安裝了14台農村氣象預警大喇叭,實時發布氣象預警預報信息;自治區國土資源部門在融安縣雅瑤鄉福田村大邦屯、東起鄉良北村二窩屯等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安裝了地質災害自動監測儀4台,通過科學方式進行實時有效監測,做到了讓廣大群眾對氣象預警信息早了解、早准備,對地質災害早發現、早制止、早處理,最大限度地將地質災害帶來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

(5)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健全是保障

融安縣根據各鄉鎮地質災害實際情況及時調整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出台了《融安縣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融安縣地質災害防治方案》,以及對應修改完善鄉鎮、村屯和隱患點的防災預案,嚴格執行地質災害巡查、值班、速報等各項制度,有效保證在發現險情後,縣委、縣政府能夠及時啟動應急響應,依照應急預案有序開展應急處置工作,做到「手中有預案,心中不慌亂」。

(6)科學處置地質災害是重點

在強降雨過程中,融安縣委、縣政府要求各鄉鎮和有關職能部門加強地質災害應急值守,加強對地質災害隱患區、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巡查與監測;根據雨情實時監測資料和預報資料進行地質災害短期實時預警預報;在搶險救援過程中,決策果斷,科學處置,搶險組在專家的指導下,在距滑坡後緣裂縫上方3m處的山體上開挖排水溝,填埋棄實滑坡裂縫、用彩條布覆蓋滑坡體等阻止地表水滲入裂縫、減少雨水和地面水的滲入,起到阻滑作用;在滑坡體裂縫處設立4個監測樁,對滑坡體變化情況實行全天24小時監測預警;在危險區域拉警戒線、設立警示標志,維護交通秩序及現場治安秩序,用木板封閉危險區域,安排專人24小時值守,嚴禁人員進出;採取投親靠友、設立臨時安置點等方式安置受災群眾;定時通報災害處置情況及災後加快重建進度,主動溝通災民,穩定災民思想情緒等都是科學、有效的地質災害應急處置措施。

(7)溝通創新是亮點

融安縣還合理利用現代網路媒體,利用手機微信建立了「鄉土融安」微信群,匯集了縣、鄉鎮兩級政府領導幹部和有關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不但加強了平時業務溝通聯系,有效地實現了信息共享,創新了信息溝通方式,而且在處置突發地質災害事件中能更好地發揮時效性,更便於現場指揮部及時、科學、有效地採取有力的、更完善的處置措施。

❽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崩塌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攔擋:對中、小型崩塌可修築遮擋建築物或攔截建築物。攔截建築物有落石平台、落石槽、攔石堤或攔石牆等,遮擋建築物有明洞、棚洞等。

2、支撐與坡面防護:支撐是指對懸於上方、可能拉斷墜落的懸臂狀或拱橋狀等危岩採用墩、柱、牆或其組合形式支撐加固,以達到治理危岩的目的。對危險塊體連片分布,並存在軟弱夾層或軟弱結構面的危岩區,首先清除部分松動塊體,修建條石護壁支撐牆保護斜坡坡面。

3、錨固:板狀、柱狀和倒錐狀危岩體極易發生崩塌錯落,利用預應力錨桿(索)可對其進行加固處理,防止崩塌的發生。錨固措施可使臨空面附近的岩體裂縫寬度減小,提高岩體的完整性。

4、灌漿加固:固結灌漿可增強岩石完整性和岩體強度。一般先進行錨固,再逐段灌漿加固。

5、疏干岸坡與排水防滲:通過修建地表排水系統,將降雨產生的徑流攔截匯集,利用排水溝排出坡外。對於滑坡體中的地下水,可利用排水孔將地下水排出,從而減小孔隙水壓力、減低地下水對滑坡岩土體的軟化作用。

滑坡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滑坡滑動多與地表水或地下水活動有關。因此在滑坡防治中往往要設法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避免地表水滲入滑體,減少地表水對滑坡岩土體的沖蝕和地下水對滑體的浮托,提高滑帶土的抗剪強度和滑坡的整體穩定性。

2、減重與載入:通過削方減載或填方載入方式來改變滑體的力學平衡條件,也可以達到治理滑坡的目的。但這種措施只有在滑坡的抗滑地段載入,主滑地段或牽引地段減重才有效果。

泥石流災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跨越工程:在泥石流溝上方修築橋梁、涵洞跨越避險工程,使泥石流有排泄通道,又能保證道路的暢通。

2、穿越工程:在泥石流下方修築隧道、明硐和渡槽的穿越工程,使泥石流從上方排泄,下方交通不受影響。這是通過泥石流地區的又一種主要工程形式,對於隧道、明洞和渡槽設計的選擇,總的原則是因地制宜。

3、防護工程:對泥石流地區的橋梁、隧道、路基及重要工程設施修築護坡、擋牆、順壩和丁壩等防護工程,從而抵禦泥石流的沖刷、沖擊、側蝕和淤埋等危害。

4、排導工程:修築導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排導工程,改善泥石流流勢、增大橋梁等建築物的排泄能力。

5、攔擋工程:修築攔砂壩、固床壩、儲淤場、支擋工程、截洪工程等攔擋工程,控制泥石流的固體物質和雨洪徑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量和能量,以減緩泥石流的沖刷、撞擊和淤埋等危害。

(8)農村切坡建房形成地質災害隱患擴展閱讀:

誘發地質災害的因素主要有:

1、採掘礦產資源不規范,預留礦柱少,造成采空坍塌,山體開裂,繼而發生滑坡。

2、開挖邊坡:指修建公路、依山建房等建設中,形成人工高陡邊坡,造成滑坡。

3、山區水庫與渠道滲漏,增加了浸潤和軟化作用導致滑坡泥石流發生。

4、其它破壞土質環境的活動如採石放炮,堆填載入、亂砍亂伐,也是導致發生地質災害的致災作用。

❾ 農村建設發生地質災害是由哪個門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近年來,泥石流、滑坡、地震等突發性地質災害也頻繁發生。讓人措手不及,給人類的生命財產造成巨大的威脅。 不過,所謂突發性,也是相對而言。事實上,這些災害,都或多或少、或顯或隱地有一些前兆顯示。如果能及時捕捉,就為我們防災、避災贏得了寶貴時間。 ——泥石流———泥石流來前,動物多異常 泥石流,是山區特有的一種自然現象。它是由於降水而形成的一種帶大量泥沙、石塊等固體物質條件的特殊洪流。 除了根據當地降雨情況來估測泥石流暴發的可能性外,我們還可通過一些特有現象來判斷泥石流的發生。 泥石流發生前兆,溝內有似火車轟鳴聲或悶雷式的聲音,主河流水上漲並夾有較多的柴草、樹木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斷。動植物異常,如豬、狗、牛、羊、雞驚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亂竄,植物形態發生變化,樹林枯萎或歪斜等現象。 如發現上述的一些徵兆,尤其是發現山體出現裂縫,則可能存在發生崩塌、滑坡的隱患,長期降雨或暴雨則可能誘發泥石流。 向兩側逃跑遠離泥石流 採取正確的逃逸方法。泥石流不同於滑坡、山崩和地震,它是流動的,沖擊和搬運能力很大,所以,當處於泥石流區時,不能沿溝向下或向上跑,而應向兩側山坡上跑,離開溝道、河谷地帶,但注意不要在土質松軟、土體不穩定的斜坡停留,以免斜坡失穩下滑,應在基底穩固又較為平緩的地方。另外,不應上樹躲避,因泥石流不同於一般洪水,其流動中可沿途切除一切障礙,所以上樹逃生不可取。應避開河(溝)道彎曲的凹岸或地方狹小高度又低的凸岸,因泥石流有很強的掏刷能力及直進性,這些地方很危險。 ——滑坡———泉水復活多為前兆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者岩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響,在重力作用下,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者軟弱帶,整體地或者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 滑坡前,滑坡前緣出現橫向及縱向裂縫,前緣土體出現隆起現象;滑體後緣裂縫急劇加寬加長,新裂縫不斷產生,滑坡體後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體出現松動和小型塌滑現象;滑帶岩土體因摩擦錯動出現聲響,並從裂縫中冒出氣或水;在滑坡前緣坡角處,有堵塞的泉水復活或泉水、井水突然乾涸;動物出現驚恐異常現象;滑坡體上的觀測點明顯位移;滑坡前緣出現鼓丘;房屋傾斜、開裂和出現醉漢林、馬刀樹等。 有備無患避災害 當地面變形速度加快、滑坡徵兆越來越明顯時,就應該及時躲避災害。 臨時避災不是災難臨頭才想起避災,而是要從發現災害徵兆之時起,就要有所准備,「有備」才能「無患」。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准備: 預先選定臨時避災場地:在滑坡隱患區附近事先選擇一處或幾處安全場地,作為避災的臨時用地。應選在滑坡兩側邊界之外,不宜選在滑坡的上坡或下坡地段。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避災場地距原居住地越近越好,地勢越開闊越好,交通和用電、用水越方便越好。 預先選定撤離路線、規定預警信號,同時還要規定信號管制辦法,以免誤發信號造成混亂。 預先做好必要的物資儲備。有條件時,應在避災場地預先搭建臨時住所,以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 經驗表明,滑坡災害大多發生在雨季,而夜晚發生滑坡損失更大。因此,雨季特別是雨季的夜晚最好不要在滑坡危險區逗留。 ——地震—— 三原則躲地震 唐山市地震、汶川地震留給的傷疤成為中國人永遠的痛。大震來臨時,家庭成員該如何避震,專家建議掌握三條原則: 原則一:因地制宜,正確抉擇。震時每個人所處的環境、狀況千差萬別,避震方式也不可能千篇一律,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這些情況包括:是住平房還是住樓房地震發生在白天還是晚上,房子是不是堅固,室內有沒有避震空間,你所處的位置離房門遠近,室外是否開闊、安全。 原則二:行動果斷、切忌猶豫。避震能否成功,就在千鈞一發之際,決不能瞻前顧後,猶豫不決。如住平房避震時,更要行動果斷,或就近躲避,或緊急外出,切勿往返。 原則三:伏而待定,不可疾出。古人在《地震錄》里曾記載:「卒然聞變,不可疾出,伏而待定,縱有覆巢,可冀完卵」,意思就是說,發生地震時,不要急著跑出室外,而應抓緊求生時間在室內找合適的避震場所,採取蹲下或坐下的方式,靜待地震過去,這樣即使房屋倒塌,人亦可能會安然無恙。 ——火山爆發—— 爆發前有酸雨 火山爆發,威力巨大。火山在噴發之前常常活動增加,伴有隆隆聲和蒸氣與氣體的溢出,硫磺味從當地河流中就可聞到。刺激性的酸雨、很大的隆隆聲或從火山上冒出的縷縷蒸氣是警告的信號。駕車逃離時要記住,火山灰可使路面打滑。不要走峽谷路線,它可能會變成火山泥流經過的道路。 戴上頭盔正確逃生 對熔岩危害。在火山的各種危害中,熔岩流可能對生命的威脅最小,因為人們能跑出熔岩流的路線。 應對噴射物危害。如果從靠近火山噴發處逃離時,建築工人使用的那種堅硬的頭盔、摩托車手頭盔或騎馬者頭盔將給予你一定的保護。在更廣闊的區域,逃離也許沒有必要。 應對火山灰危害。戴上護目鏡、通氣管面罩或滑雪鏡能保護眼睛———但不是太陽鏡。用一塊濕布護住嘴和鼻子,或者如果可能,用工業防毒面具。到庇護所後,脫去衣服,徹底洗凈暴露在外的皮膚,用干凈水沖洗眼睛。 應對氣體球狀物危害。如果附近沒有堅實的地下建築物,唯一的存活機會可能就是跳入水中;屏住呼吸半分鍾左右,球狀物就會滾過去。 ——延伸閱讀——地震前兆順口溜三則 一 井水是個寶,前兆來得早。無雨水質渾,天旱井水冒。水位變化大,翻花冒氣泡。有的變顏色,有的變味道。 二 騾馬牛羊不進圈,鴨不下水狗狂叫。老鼠搬家往外逃,鴿子驚飛不回巢。冰天雪地蛇出洞,魚兒驚惶水面跳。 三 臨震前,一瞬間,地聲隆隆地光閃。大震將至要果斷,迅速行動快避險。 ■相關鏈接 第一季度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176起 據國土資源部消息,第一季度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176起,造成7人死亡、12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2291.83萬元,其中成功避讓地質災害9起,避免人員傷亡40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157.33萬元。預計4月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中南和西南局部山區。 與去年同期相比,發生數量、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分別減少了94.34%、78.79%和95.41%。 3月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122起,成功避讓地質災害3起,避免人員傷亡9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12.5萬元。 3月地質災害有三類特點:一是以自然因素引發為主,全國122起地質災害中,自然因素引發的有98起,占總數的80%%,主要為岩土體風化破碎失穩、降雨等;二是災害類型以滑坡、崩塌為主,災害等級以小型為主;三是中南局部地區為多發區,其中湖南、廣西、湖北局部地區最嚴重,主要引發因素為局部強降雨、岩土體風化和采礦,三省發生的災害數、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分別佔全國總數的49%、83%和63%。 國土資源部有關部門負責人指出,按照以往規律,4月東南沿海開始進入汛期,誘發地質災害機會增多。西北高山地區由於冰雪融化,也將引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總體預測4月地質災害的頻次和危害程度較3月偏重,多數災害主要發生在中南和西南局部山區。

❿  地質災害穩定性及危害性評價

一、穩定性評價

根據近年來初步調研,對地質災害穩定性評價工作尚未全面開展,地質災害穩定性評價擬採用演變(成因)歷史分析法進行定性評價。

1.地質災害穩定性評價的原則

依據地質災害體所處的地質環境、地質災害的演變階段和發展趨勢、促進地質災害演變的主導因素等方面,綜合分析,預測其發展趨勢,將地質災害的穩定性分為穩定性差、穩定性較差、穩定性好三種情況。

2.地質災害穩定性評價的判據

土體滑坡的穩定性評價判據:

(1)穩定性極差:①前緣臨空且有發展趨勢;②斜坡坡角較陡,坡角一般大於40度;③滑體前。後緣及兩側有明顯的裂縫,形成了清晰的縱長形、長條形、圓椅形等滑坡周界;④滑坡對地表水和地下水影響敏感,其地質呈潮濕或半塑狀;⑤滑坡面大部分已貫通;⑥樹木、墓牌、工程建築物等物體產生明顯的傾斜、開裂等角變位或水平變位跡象。

(2)穩定性較差:①滑坡前緣具臨空間;②斜坡坡角小於40度至30度;③滑坡前後緣可見斷續裂縫;④滑面也基本貫通;⑤影響滑坡產生的主導因素仍然存在。

(3)穩定性尚可:①滑坡前緣臨空高差小;②斜坡坡角小於30度;③滑坡上未見裂縫,植被較發育;④無影響滑坡產生的主導因素;⑤無明顯的滑坡面。

岩質類地質災害的穩定性評價判據

(1)穩定性極差:①前緣臨空(一面至三面臨空);②前緣壁坡角在70~90度或呈倒坡;③後緣有明顯的裂縫,並仍在繼續發展;④前緣時有滾石、掉塊等活動現象;⑤促進岩體破壞的主導因素未消除。

(2)穩定性較差:①具臨空面;②前緣壁坡角在40~70度;③後緣有裂縫發展;④前緣暫無危體;⑤促進岩體的主導因素未消除。

(3)穩定性尚可:①前緣臨空高度小;②斜坡坡角平緩在20~30度;③後緣無裂縫;④無破壞岩體的主導因素。

二、隱患點穩定性評價

1.岩(土)體滑坡的穩定性評價和災度評估

對目前已掌握了解,並存在隱患的岩(土)體滑坡210處進行初步的評判,結果其中穩定性極差的有10處,穩定性較差的有26處,穩定性尚可的174處。

(1)穩定性極差的10處,地質災害隱患極端嚴重,基本處於非穩定狀態,在外力的作用下短期極有可能形成災害,但目前無法治理或治理成本遠高於治理效果,應及時整體搬遷或部分搬遷,將涉及964人的生命及財產安全。

(2)穩定性較差,地質災害隱患嚴重,在一定的誘發條件下將形成災害,目前可通過治理或部分搬遷,採取「避」災、「減」災等防治措施,可減輕地質災害危險性,這26處將涉及人口4075人。

(3)穩定性尚可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目前暫處於穩定狀態,但在一定條件誘發下有可能形成災害,必須通過加強監測以及投入一定的治理工程,才能確保一段時期內相對穩定,這類地質災害隱患點有174處,將涉及人口在20000人以上。

2.崩塌(岩崩)的穩定性評價和災度評估

崩塌地質災害(隱患)點主要分布在交通沿線及高切坡的建房後側。調查顯示,麗水市交通干線金溫鐵路(麗水區段)、330國道線、省道麗浦線及麗龍線,目前發現隱患點15處,其中穩定性極差有5處,分別位於金溫鐵路縉雲段1處、青田段2處、慶元縣馬蹄嶴隧道口1處、麗浦線牛頭嶺1處;穩定性較差的有6處,穩定性尚可的4處;其餘20處分布於各縣(市)的災害點。

本類隱患點都處於非穩定狀態,在外力作用下可能隨時發生,對交通運輸及社會安定將帶來極大的影響,經濟損失將是巨大的。

三、礦產資源開采引發地質災害及評價預測

礦產資源開發引起局部區域地應力不平衡,使地質構造遭受破壞,將可能引發地面沉降、塌陷、冒頂、邊坡崩塌、地表水滲透、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此外采礦廢石和尾礦不合理堆放,也將導致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目前麗水市近年來由於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引發的地質災害主要有5處(青田鉬礦區、縉雲仙都等條石采區、青田葉蠟石開采區、龍泉小梅螢石礦、慶元鉛鋅礦),已造成22人死亡(詳見地質災害現狀一章)。可見,礦產資源開發而引發的地質災害不可忽視,而且在麗水市有加重的趨勢。

在麗水市礦山地質災害影響最大的礦種是鉬、凝灰岩,其次為鉛鋅、葉蠟石等。這里僅介紹鉬礦山地質災害情況。

鉬礦開採在麗水市開採金屬礦種中開采規模最大,也是經濟效益最佳的礦種,本市鉬礦山7家,而選礦廠有20餘家,礦業產值占本市礦業總產值的四分之一。開采鉬礦又相對集中在青田鉬礦區,現以青田鉬礦區為例,闡述礦山地質災害情況:

青田鉬礦建於20世紀60年代初期,經過近40年的建設,已成為省有色冶金工業重點建設礦山。但在90年代初期的民采潮的進入,不僅造成礦區大量礦產資源的浪費、污染環境,而且帶來了嚴重的礦山安全隱患,由於無秩序、無規劃開采、盜采安全礦柱等等違法采礦的事件,導致地質構造、地壓力受力不均,在1995年、1996年礦區相繼出現局部地段山體滑坡,5號礦區出現嚴重的滲水現象;1996年8月1日因尾礦庫上游的亂采濫挖的采礦廢石堵塞屬礦庫排洪道、溢流溝,加上尾礦庫超量股段等人為因素,該尾礦壩塌壩,從而引發了泥石流的發生,將庫內近100萬方的尾礦盪然無存,瞬時間就把尾礦、礦廢石以排山倒海之勢匯入洪流之中,沿東源溪近20公里,泥沙所到之處全部夷平,沖毀大量農田、公路、工廠、村莊及水利設施,造成多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慘重。1998年11月29日凌晨2時又在5號礦區采空區發生塌陷、崩落,塌陷面積2500平方米,崩落土石方達1.5萬方,使一座選礦廠被埋,直接經濟損失180餘萬元。根據目前狀況,該礦區地質災害隱患不容樂觀,尤其是5號礦脈采空區的塌陷、25號礦脈地表水滲透和地下水流向改變以及礦區采礦造成水土流失等地質災害隱患將有加重的趨勢。

此外,本市縉雲縣仙都-壺鎮凝灰岩開采區、慶元縣鉛鋅礦、青田葉蠟石礦等礦區同樣存在著許多不良礦山地質災害隱患。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